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3年 第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3-11-30
    2.约氏疟原虫约氏亚种在斯氏按蚊体内的发育及三种按蚊敏感性的观察
    陈佩惠,李慧珠,时云林,王凤芸,杨连雪,石梦辉,王淑芬,吴洪,郭保忠
    1983, 1(4):  1-1. 
    摘要 ( )   PDF (1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于1980年冬至1981年春,通过20批斯氏按蚊的感染实验,解剖了千余只蚊虫,观察了约氏疟原虫约氏亚种在蚊体内的发育规律及各期形态特征。此外,用阳性供血鼠同时感染斯氏按蚊、中华按蚊和大劣按蚊,比较三种按蚊的敏感性。
    中国寄生虫学的今昔
    毛守白
    1983, 1(4):  1-1. 
    摘要 ( )   PDF (1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未建立实验方法以及显微镜未问世之前,人们只能根据经验认识寄生虫病和识别肉眼能见的寄生虫。尽管如此,中国对疟疾的记载早于西方2800年,对蛔虫的记载早于国外500年,但以后的发展则落后于西方,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有了较大的复兴。 1.机构的今昔 我国第一个寄生虫学研究机构是浙江省热带病研究所,成立于1928年8月,创办人洪式闾,原计划设立六组二部二馆,后因经费不足,仅成立病理学、细菌学及寄生动物学三组。解放后改为浙江卫生实验院,其中的寄生动物组发展成为寄生虫
    约氏疟原虫在适宜与非适宜蚊体内发育的观察
    刘燕明,孔德芳,王瑞芳
    1983, 1(4):  1-2. 
    摘要 ( )   PDF (2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约氏疟原虫在蚊体内的早期发育不仅在斯氏按蚊 而且在非适宜的白纹伊蚊胃内均可完成,24℃时,一般于血餐后10小时,原虫动合子密度达到高峰,形态典型,并有部份已附着于围食膜上,15~20小时密度明显下降,动合子较小;仅动合子绝对数量在斯氏按蚊胃内明显为多,且此差异与两种蚊虫的摄血量、血餐消化及排
    一株形态变异的间日疟原虫
    乔山,冯日升
    1983, 1(4):  2-2.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181例间日疟玻片标本中,发现8例有形态变异的原虫,其中1例变异较大。患者系一8岁男孩。在薄血膜中原虫密度较高(137个/100个白细胞),感染2~5个疟原虫的红细胞占5%,每100个疟原虫中有双
    我国间日疟郑州株的实验研究
    王恒礼,罗继丰,许友璋,张克仁,耿章文,冯福生
    1983, 1(4):  2-2.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于1981~1982年以中华按蚊为媒介,通过羊膜饲血法感染接蚊,用直接叮咬感染志愿者对郑州地区的间日疟原虫进行了研究。15名志愿者每天或每月查血和测体温1次。发病时给以氯喹1.5g(基质)治疗。结果15人中11人出现初发,其中4人治疗后有复发。原
    我国目前实验室内保有的食蟹猴疟原虫的生物学特征
    王兴相,胡友梅,邓宝忠
    1983, 1(4):  2-2.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近十年来的实验研究,本虫株具有下列特征:红外期形态不规则、分叶;第7天胞质内可出现液泡,第8天成熟,同一天末即可在周围血液内找到原虫。复发率为60%左右。红内期喜入侵晚期网织红细胞(Ⅳ期);血传感染持续期较长,可达6年以上。孢子增殖
    鸡疟原虫子孢子超微结构的观察
    徐麟鹤,P.Rossignol
    1983, 1(4):  2-3. 
    摘要 ( )   PDF (2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埃及伊蚊感染鸡疟原虫(Plasmodium gallina-ceum)18天后解剖,用电镜观察唾腺内子孢子的形态。子孢子长7μm,宽0.8μm;复合膜由一层外膜,两层内膜及膜下微管组成。发达的膜下微管与子孢子重要
    食蟹猴疟原虫复燃的实验观察
    张家埙,郑浩,林宝英
    1983, 1(4):  2-2.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燃和复发都是间日疟治疗中常遇到的问题,复发机理的研究已受到广泛重视。尽管复燃是间日疟治疗的重要问题之一,但很少有关复燃问题的研究报告。
    食蟹猴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猴疟模型的若干生物学特性和对常用抗疟药的生物效应
    戴祖瑞,陈林,李裕棠,龚建章
    1983, 1(4):  2-2.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一定条件下,斯氏按蚊对食蟹猴疟原虫的感染率为77±9.15%;恒河猴易感性强,对照组的感染率非常稳定,用10~5个以上子孢子静脉接种恒河猴,100%可
    应用抗白蛋白单价免疫血清作对流免疫电泳鉴定蚊胃血血源
    黄文洲,罗曼珍,潘嘉云
    1983, 1(4):  3-3. 
    摘要 ( )   PDF (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以血清白蛋白为抗原制备单价抗血清,进行对流免疫电泳鉴定蚊胃血血源。抗血清以水油乳剂佐剂每周1次,每兔每次以1ml注入腹壁和后腿或足垫。两法免疫效果相似,均在5次免疫注射后达到标准抗体效价。用抗白蛋白血清进行对流免疫检测,抗
    诺氏疟原虫抗原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周增桓,梁焕英,赵雨田,李英杰,吴承声,杜世珍,毕惠群
    1983, 1(4):  3-3. 
    摘要 ( )   PDF (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相同条件下,把诺氏疟原虫裂殖子Ⅲ号抗原和正常恒河猴R_Ⅱ、R_Ⅲ抗原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2.5%浓缩胶、7.5%分离胶)电泳法进行分析,裂
    感染伯氏疟原虫的小鼠功能性免疫水平与荧光抗体水平关系的实验观察
    吴开琛,罗曼珍
    1983, 1(4):  3-4. 
    摘要 ( )   PDF (2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4组小鼠先经不同次数的免疫感染,再进行攻击感染,然后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结合检查原虫血症的发展及小鼠死亡率,观察功能性免疫水平与荧光抗体水平之间的关系。攻击感染前经3次免疫感染的8只
    用ELISA检测疟疾抗体的研究
    李德明,黄颖华,顾锦耕,周玲玲,黄浦泉
    1983, 1(4):  3-3. 
    摘要 ( )   PDF (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体外培养的FCC-2株恶性疟原虫制成抗原涂片,通过ELISA共检测了270名正常人和404例1~4月前感染恶性疟或间日疟患者血清中的疟疾抗体。结果表明,非疫区上海市受检的正常人250例血清无一例抗体滴度≥1:20,故选用该滴度作为本法疟疾阳
    青蒿素对感染鼠疟的小鼠空斑形成细胞(PFC)和玫瑰形成细胞(RFC)的影响
    邹樟,王一琴,程道新
    1983, 1(4):  3-3. 
    摘要 ( )   PDF (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蒿素用于治疗感染疟疾的小鼠时,对于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尚无报道。本实验初步观察了青蒿素对感染小鼠脾脏PFC、RFC的影响。用Plasmodiumberghei感染小鼠,当血中原虫率达30%左右时,感
    用单克隆抗体对约氏疟原虫抗原的分析 Ⅰ.约氏疟原虫红内期与人疟原虫具有共同抗原
    李文渌,刘尔翔,樊汝恭,毛映红
    1983, 1(4):  4-4. 
    摘要 ( )   PDF (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粗提的约氏疟原虫裂殖子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_p2/0瘤细胞融合,获得13株分泌抗约氏疟红内期的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这些McAb分别属于小鼠IgG_1,IgG_(2a),IgG_(2b),及IgG_3亚类。根据免疫荧光观察,13株McAb可以分为4类:(1)抗红内期各发育阶段的原虫;(2)抗晚期滋养体及裂殖体;(3)抗裂殖体及裂殖子;(4)单纯抗裂殖子。有5
    间日疟根治新药的研究——2,5-双取代苯氧基-6-甲氧基-8-取代喹啉类化合物的合成
    郑贤育,季根妹,陈昌
    1983, 1(4):  4-4. 
    摘要 ( )   PDF (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5-(对氟苯氧基)-6-甲氧基-8-(4-氨基-1-甲基丁氨基)喹啉对食蟹猴疟原虫子孢子感染的猴疟具有根治作用,而且毒性较低。为了找寻疗效较高,而毒性较低的根治新药,作者等在该化合物的2位再引入一个与5位相同的取代苯氧基,从而合成了一类尚未见报道的新的2,5-双取代苯氧基-6-甲氧基-8-取代喹
    玻片免疫酶检测法在疟疾诊断上的初步实验观察
    李皖,梁英兰,欧少方,廖伟,叶玉湖
    1983, 1(4):  4-4. 
    摘要 ( )   PDF (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玻片免疫酶检测法是一种以玻片为载体,以晚期滋养体和裂殖体为抗原的检测法,该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荧光抗体法相似,且不需荧光光源灯等设备,较适用于基层。检测结果:健康人59例的假阳性率为3.4%,各类病人302例的假阳性率为1.7%,但抗体滴度不超过1:20,若滴度1:20时,表明近来人群中存在传染源。检测间日疟患者111例,阳性率为
    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恒河猴感染食蟹猴疟原虫长期过程中的抗体
    张家埙,林宝英,王良昌
    1983, 1(4):  4-4. 
    摘要 ( )   PDF (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观察了食蟹猴疟原虫寄生过程中宿主的免疫反应。结果表明,不仅在原虫密度高峰后出现高滴度的抗体,而且在低度原虫血症期间及原虫消失后4个多月,仍保持一定的抗体水平,滴度为1:80~1:60。在
    以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为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间日疟
    季始荣,王克泰,张志良,张筑安,吴怀君,王龙英
    1983, 1(4):  5-5.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和食蟹猴疟原虫作为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发现对间日疟和恶性疟病人血清呈现交叉反应。曾对395人份间日疟病人血清以两种抗原进行测试,当血清滴度在≥1:10时,发现病人于确诊后3~60天内可全部检出荧光抗体,至2年时仍保持89.4%和86.8%的抗体阳性率,消长动态一
    咯萘啶-蒿甲醚-氯喹配伍治疗食蟹猴疟原虫感染恒河猴的实验研究
    张家埙,陈克涌,郑浩,林宝英,叶秀玉
    1983, 1(4):  5-5.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鉴于食蟹猴疟原虫能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和用氯喹等抗疟药治疗后较易复燃,因此采用具有杀红内期原虫作用的咯萘啶、蒿甲醚和氯喹配伍治疗,以观察清除红内期原虫后的复发情况,为间日疟的治疗提供可
    伯喹对大鼠胚胎毒性的观察
    邵葆若,湛崇清,哈淑华
    1983, 1(4):  5-5.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妊娠大鼠3组,分别于孕后第6天(D_3)起喂给磷酸伯喹(盐基)3.15mg/kg/d×8、D_8起喂4.2mg/kg/d×4及D_9一次喂6.3mg/kg。另设不给药对照组、阳性致畸药敌枯双(5mg/kg/d×3)和乙胺嘧啶(8及10mg/kg/d×3)对照4组。D_(20)解剖检查胎仔。
    应用体外微量技术比较五种抗疟药的药效
    黄文锦,管淮滨,周元昌,潘卫庆
    1983, 1(4):  5-5.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本室所建体外微量技术,选择五种常用抗疟药,对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FCC-1/HN株,进行测效。实验结果采用直线回归法,分别求得各个药物的半数减虫有效量ED_(50)
    间日疟患者血清中IgG、IgM及IgE的定量测定
    程道新 ,白惠卿 ,王一琴 ,叶鑫生
    1983, 1(4):  5-5.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了44例间日疟患者血清用单向辐射状免疫扩散(SRID)测定IgG和IgM,及用纸片放射免疫吸附试验(PRIST)测定IgE的结果。间日疟患者的
    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微粒体系统检测氯喹、伯喹、乙胺嘧啶和阿的平的诱变性试验
    邵葆若,徐月琴,焦佩英,倪奕昌
    1983, 1(4):  5-5.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Ames等建立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微粒体系统检测氯喹、伯喹、乙胺嘧啶和阿的平的诱变性。结果,当阿的平浓度为100~1,000μg/皿时对TA1537菌株有诱变性,回变菌落数随浊度的递增而增加,但阿的平
    广西中华按蚊对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敏感性的实验观察
    许政拱,叶奕英,何登贤,龙祖培
    1983, 1(4):  5-6.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广西中华按蚊对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敏感性的实验观察结果。以8例广西间日疟患者血离体感染8批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对照),各批均感染成功。中华按蚊平均胃感染率59.8%,腺感染率12.8%,二者之比为4.7:1;而微小按蚊则分别为
    云南新平县漠沙地区间日疟对氯喹敏感性的调查
    刘国志,车立刚,黄开国,甸自林,杨汝兴,何学元
    1983, 1(4):  6-7. 
    摘要 ( )   PDF (2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2年选择症状较典型、原虫密度在2,000/mm~3以上间日疟患者40例为观察对象。按常规给以氯喹1.5g(基质),3天分服治疗。儿童按常规递减。服药前、后进行疟原虫计数,参照世界卫生组织28天体内
    豫南固始县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的临床初步观察
    黄在松,傅哲安,许培宏,刘保平
    1983, 1(4):  6-6.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2年7~10月在河南固始县,采用28天连续现场体内试验抗性法,观察现症恶性疟患者15例。平均退热和原虫转阴时间分别为36和49个时,4周内
    服用乙胺嘧啶药盐与葡萄胎发生率关系的研究
    李振华,袁东河,高辉,周梧求,许卫裳
    1983, 1(4):  6-6.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分析了河南某地全民连续三年服用乙胺嘧啶药盐抗疟与葡萄胎发生率的关系。从1975年至1981
    云南新平县漠沙地区恶性疟对氯喹敏感性的调查
    刘国志,车立刚,黄开国,甸自林,杨汝兴,何学元
    1983, 1(4):  6-6.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平县隶属玉溪地区,该地区自1969年开始用氯喹抗疟。1973年云南省报告恶性疟对氯喹产生抗性,嗣后日渐增多。1982年在该县漠沙公社进行了调查。选择15天内未服任何抗疟药,尿检氯喹阴性(浊度法),
    湖南省疟疾现状(1979~1980)
    刘多,欧玉梅
    1983, 1(4):  6-6.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9~1980年选择全省有代表性的10个县进行了疟疾调查,两年全省的疟疾发病率分别为9.0/万和5.7/万。但不同地形和地形类同地区的发病率有很大差别。如代表山区的桂东和桑植两县的年发病率分别为0~0.14/万和11.7~47.0/万;丘陵区的衡阳和新
    32,645例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结果分析
    湖南省疟疾科研协作组
    1983, 1(4):  6-6.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32,645例发热病人的血检结果,疟原虫阳性者1,045例,阳性率为3.2%。其中以临床诊断为疟疾者的原虫检出率为最高(80%),疑似疟疾者次之(30%)、感冒(0.8%)、发热原因不明(0.6%)。上述四种
    间日疟个例流行病学调查
    张克仁,刘永台,张振发
    1983, 1(4):  7-7. 
    摘要 ( )   PDF (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了河南登丰、巩县两县境内1982年发生的175例病人调查结果。在所有的病人中本地病人占56.6%,外地病人占30.9%。复发病人占5.1%,输入和输入继发的病人占7.4%。
    人群原虫率和IFA试验对抗疟后人群感染疟疾情况的评价
    郑昆生,周兆明,王以力
    1983, 1(4):  7-7. 
    摘要 ( )   PDF (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一个以间日疟为主的非稳定性疟区,在发病率较低时,疟疾流行高峰季节前后的人群原虫率和间接荧光抗体的调查情况。认为疟疾实际流行量远
    江南水稻地区疟疾传播动力学研究
    刘吟龙,吴开琛,关德海,施恒华,王锦堂,桑柏林
    1983, 1(4):  7-7. 
    摘要 ( )   PDF (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南水稻地区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为了探讨近十余年来该地区疟疾保持低度流行的原因,于1979年5~9月选择浙江省新市,进行疟疾传播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当地水稻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
    广西三年来疟疾防治的形势与策略
    许醇文
    1983, 1(4):  7-7. 
    摘要 ( )   PDF (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三年来居民血检资料表明疟疾呈连续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22.2~46.1%。1980年加强了“四热”血检。1981和1982年阳性率自1979年的5.1%降至3.3%和2.0%,发病的下降趋势明显。三年来广
    上海市郊县1952~1980年疟疾流行动态
    季始荣,张志良,王克泰,徐秀珍,张筑安,王龙英
    1983, 1(4):  7-7. 
    摘要 ( )   PDF (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52~1980年曾出现两次间日疟暴发流行,目前已进入净化阶段,认为第一次流行系水灾引起,第二次则系由邻省蔓延扩展而来。间日疟虫株与温带型虫
    黄淮平原间日疟动态观察
    柳朝藩,顾政诚,郑香,姜本启
    1983, 1(4):  8-8. 
    摘要 ( )   PDF (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于1980年和1981年分别选择与邳县李集公社疟疾试点相毗邻的钢山县耿集公社二大队和邳县八义集公社石横大队为点。耿集大队人口2,294人,石横大队1,375人。观察了居民发病率、原虫率和荧光抗体阳性率。
    以减少人蚊接触为主的综合性措施控制黄淮平原疟疾的效果初步评价
    刘吟龙,吴开琛,姜本启,胡绪争,张品年,贾家祥,刘俊旭,周士兰,潘嘉云,何菊菊,蒋伟康,王以超,陈德银
    1983, 1(4):  8-8. 
    摘要 ( )   PDF (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场试点选择在江苏省邳县的岱山公社,人口25,000人。1980年收集基线材料,1981~1982年采取了增加蚊帐和流行休止季全民治疗和多数大队于流行季节全民预防服药的措施。居民使用蚊帐的比例由1980年的77.3%上升至1981年的86.8%和1982年的94.3%,露宿率由9.5%下降为8.1%和3.1%。疟疾发病率由1980年的18.1%下降为1981年的5.1%
    对北方平原涝洼地区抗疟措施的探讨
    刘宗贤
    1983, 1(4):  8-8. 
    摘要 ( )   PDF (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总结了安阳地区疟防经验,探讨了北方平原涝洼地区的抗疟措施。采取因地制宜地加强现症病人的管理、重视休止期治疗和防蚊灭蚊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抗疟成效。疟疾的发病率由1970年的10.6%下降到1982年的0.1%。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抓实求早“和”长期斗争,持之以恒”的抗疟原则。总结了“两管”(现症病人、流动人口)、一
    用逻辑斯谛曲线分析黄淮平原传播季节疟疾增长的规律
    刘吟龙,吴开琛,姜本启,张品年,刘俊旭,周士兰,贾家祥,潘嘉云,何菊菊,蒋伟康
    1983, 1(4):  8-8. 
    摘要 ( )   PDF (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试用各种回归直线或曲线分析了江苏邳县岱山公社试点近几年的发病资料。结果各年资料与逻辑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研究ⅩⅥ.阿米巴对各种动物和不同血型人的红细胞吞噬作用的观察
    黄美玉,王才中,周淑君
    1983, 1(4):  9-9.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用8种动物的红细胞以及4种血型人的红细胞进行吞噬作用的观察。从急性阿米巴痢疾患者粪便分离出混有3种杆菌的虫株,进行实验。分别将2,000个阿米巴滋养体和180~240×10~3个人、猴、狗、猪、兔、小鼠、大鼠和鸡的红细胞,以及A、B、AB和O
    胆固醇对溶组织内阿米巴毒力的影响
    易有云,程眉荪,杨莉萍
    1983, 1(4):  9-9.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7只豚鼠分成6组,5组各5只,第6组2只。组Ⅰ动物于盲肠内接种加胆固醇培养的阿米巴滋养
    胆固醇对溶组织内阿米巴体积的影响
    易有云,杨莉萍,陈秋侃
    1983, 1(4):  9-9.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长期培养于LES培养基中的4株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各分成两个管序,一个管序加超声粉碎的胆固醇悬液1滴,作为试验管;另一管序则不加胆固醇,作为对照管。在37℃下培养,每48小时转种1次,每次转种前随机抽样测量50个阿米巴的体积,测得的数据按两组资料的比较作秩和检验
    利什曼原虫免疫血清对同种和异种利什曼原虫生长的影响
    王捷,包意芳
    1983, 1(4):  9-10. 
    摘要 ( )   PDF (2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了用杜氏利什曼、热带利什曼、墨西哥利什曼、砂鼠利什曼及蜥蝎的利什曼的前鞭毛体分别免疫家兔获得的抗血清,加入NNN培养基内,对上述5种利什曼前鞭毛体进行培养,观察前鞭毛体发生的形态变化。发现抗血清在培养基内能使同种利什曼的前鞭毛体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原虫胞浆中出现颗粒,
    抗阿米巴病新药——甲硝磺酰咪唑治疗阿米巴痢疾与肝脓肿的初步观察
    沈耕荣,张春萼,尤伯英
    1983, 1(4):  9-9.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0至1982年年底,用Pfizer公司提供的抗阿米巴新药——甲硝磺酰咪唑(Tinidazole-Fasigyn)治疗确诊的阿米巴痢疾22例(急性8例,慢性14例)及阿米巴肝脓肿3例。
    弓形虫速殖子感染中间宿主的途径
    陈观今,刘达宏,郑焕钦
    1983, 1(4):  10-11. 
    摘要 ( )   PDF (2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弓形虫的实验室保种方法之一是用速殖子腹腔接种小鼠,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与速殖子的接触机会较多。为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保护提供根据,曾以速
    内蒙古黑热病的分布和景观的关系
    管立人,许永湘,金长发,霍守樑,康明祥,耿春源
    1983, 1(4):  10-10.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9~1982年在内蒙古通过病人、人群利什曼素皮内试验和白蛉分布等项调查,发现仅干旱荒漠地区的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以及山丘地区的宁城县和喀喇沁旗有黑热病发生。在额济纳旗,该病连年持续不断,1972~1982年的年发病率波动在5/万~72/万之
    戊烷脒治疗一例抗锑性黑热病侏儒症
    吴中兴,姚福宝
    1983, 1(4):  10-10.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一例20余年病程的抗锑性黑热病侏儒症患者,经用戊烷脒(Pentamidine)治疗,完全恢复健康。病例系女性,26岁(1973年会诊时),幼年即患黑热病,身长120cm,体重32kg,消瘦、脱发、鼻腔有出血点,肝脏在右季肋下8cm,剑突下12cm,质Ⅱ°,
    感染弓形虫小鼠的白细胞组织化学改变
    陈观今,刘达宏,徐秉锟
    1983, 1(4):  10-10.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Feulgen反应和甲基绿-派若宁染色法观察了感染弓形虫小鼠腹腔渗出液中白细胞的组织化学改变。用甲基绿-派若宁染色时,正常白细胞的胞质均染成红色,核呈淡紫蓝色,核仁显红色。而受感染的白细胞胞质的染色比正常的明显为深,受感染的个别细胞胞质内可见到鲜红色的小颗粒,且核仁染色也较正
    皮肤型黑热病31例分析
    王兆俊,邵其峰
    1983, 1(4):  10-10.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1938年在江苏淮阴地区发现皮肤黑热病以来,山东、安徽、河北、河南、陕西和新疆等黑热病流行区亦有发现。我省自1954年至今共发现31例,其中男女之比为14.5:1。发病年龄13~73岁,患者以20~40岁的农民居多。分布在25个县市。由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常被漏诊或误诊,病程最长的可达20余年。本文就31例进行了分析讨论。31例可分3种
    猪弓形虫病的免疫研究
    郑庆瑞,计浩,周元根,吴美珍,戴祖海,徐志辉
    1983, 1(4):  11-11.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选用南京汤山系猪弓形虫强毒虫株(NT株),经小鼠传种114代,再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并用紫外线照射致弱传代。现已达到275代,经安全性及免疫力等测定,效果良好。 实验室试验:取65~210代弱毒虫株(简称NTA),先后免疫猪104头,免疫剂量为5万~1000万活虫,相当于强毒虫株100个致病量,于免疫后3~9天检查,其中无反应猪75头(72.1%),有轻度体温反应29头
    应用PPA-ELISA检测实验家兔弓形虫抗体的研究
    沈继龙
    1983, 1(4):  11-11.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了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金葡菌A蛋白取代酶标第二抗体,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PA-ELISA)检测弓形虫实验感染家兔的结果。以胰蛋白酶处理纯化后的弓形虫速殖子制成可溶性抗原,对24只感染兔和32只正常兔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感染兔全部呈阳性反应,正常兔全部阴性。与爱美尔球虫病兔的
    120种中药对弓形虫RH株速殖子的体外效应
    杨树森,杨秀珍,张新民,朱静和
    1983, 1(4):  11-11.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常用中药120种,制成水浸煎剂,以1:20的浓度于25℃水浴内与1.5~3.5×10~7/ml的弓形虫RH株作用:60分钟后,经两次洗涤,以台盼蓝染色和小鼠接种检测结果。每组用小鼠4只,每鼠腹腔接种
    弓形虫病的血清学诊断研究Ⅰ.抗原的收集与纯化
    杨惠珍,徐克继
    1983, 1(4):  11-11.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改良Tsunematsu(1960)及Petrov(1974)两者的方法,用弓形虫猪株和人株感染小鼠,收集腹腔液,经胰蛋白酶消化,G_3砂芯漏斗过滤,离心,制备较纯的虫体抗原,并用冻干法长期保存。对数批感染小鼠的腹腔液在处理前、后分别进行虫体细胞计数,用伊文思蓝液染色鉴别死活。并测定虫体的得量、纯度、存活率和回收率。
    我国人体弓形虫感染
    徐秉锟,陈观今,刘达宏
    1983, 1(4):  11-12. 
    摘要 ( )   PDF (2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综合报道了我们自进行弓形虫研究以来,所发现和鉴定的3例病人及分离出的弓形虫株,复习了其他工作者所报道的另3例病案.并对我国一些局部地区少量人群血清弓形虫抗体的调查情况进行了分析
    北京地区弓形虫病的研究
    曹维霁,甘绍伯,胡瑞云,谭巍,钟惠澜
    1983, 1(4):  12-12. 
    摘要 ( )   PDF (1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弓形虫素皮试和血清弓形虫补体结合试验对北京地区接触家畜的职业人群(屠宰工人、肉类加工工人)818人进行了调查。另以经常在办公室工作的157人作为对照。结果:(1)职业人群的皮试和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分别为12.2%和5.5%,比对照人群的5.1%和2.8%明显为高;(2)职业人群中,男女两性的感染率无明显差异;(3)职业人群中感染率随工龄的延长而
    锦州市人畜弓形虫抗体调查报告
    杨哲,赵茹
    1983, 1(4):  12-12. 
    摘要 ( )   PDF (1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滤纸干血膜间接血凝试验,对锦州地区弓形虫病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在734份健康人血清中,抗体阳性率平均为13.6%;男性和女性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员,其阳性率自3.1%至33.3%不定;依年龄分组的阳性率,10岁以
    人体肉孢子虫综述——附二例粪内检到肉孢子虫孢子囊和卵囊的报告
    左仰贤,陈福强,李文泰
    1983, 1(4):  12-12. 
    摘要 ( )   PDF (1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体的肉孢子虫有林氏肉孢子虫(Sarcocystislindemanni)、人肉孢子虫(Sarcocystis hominis),及猪-人肉孢子虫(Sarcocystis suihominis)三种。 1982年4月,作者在云南省下关市随机检查12人的粪便,在2人粪便中检到肉孢子虫的孢子囊和卵囊。对其中1例进行了治疗。患者自幼喜吃牛猪肉,有腹
    桃叶膏治疗阴道滴虫病的临床效果及其有效成份的抗滴虫研究
    张敏如,江小穗,高雪珍
    1983, 1(4):  12-13. 
    摘要 ( )   PDF (2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0~1981年用10%桃叶膏稀释治疗了110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将浸有药液的棉球置阴道后穹窿,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另20例患者除上述治疗外,加服灭滴灵作为对照。结果:单用桃叶膏组滴虫培养阴转率为80.9%,加服灭滴灵组为100%;
    弓形虫病一例报告
    徐秉锟,陈观今,刘达宏,胡之桢,陈茂胜
    1983, 1(4):  12-12. 
    摘要 ( )   PDF (1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湖北人,男,35岁。主诉上腹部饱胀不适,伴有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1年余,牙龈有出血倾向。肝脏上界位于第6~7肋间,下界在右锁骨中线肋下1~2cm,质软、表面光滑、无压痛。脾肿大至脐上方、中等硬度、无结节、有轻度压痛。血红蛋白10g,红细胞344
    贾第虫包囊扫描电镜及冷冻蚀刻复型法的电镜观察
    杜之鸣,雷建章,李向印,张玉英,王丽
    1983, 1(4):  13-13.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贾第虫带囊者粪便中的包囊,制成标本,进行扫描电镜和冷冻蚀刻电镜观察。在扫描电镜下,包囊呈椭圆形,大小9~10×6~7μm。囊壁一侧顶端可见一边缘整齐的凸起,似小孔样结构。滋养体在不利环境
    醋酸钠醛固定法对农村肠原虫的调查
    曹承琪,冯义生,周吉礼,刘春会
    1983, 1(4):  13-13.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山东滨县苏家村323名居民包括男158人,女165人,年龄2~71岁,采用醋酸钠醛固定法调查肠原虫的感染。结果查见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70例,占受检人数的21.7%,感染其他非致病性阿米巴者计有
    浙江乐清白石公社人体肠道寄生原虫的调查
    连惟能,黄美玉,赵志烈,杨节平,蔡秀君
    1983, 1(4):  13-13.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粪便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和卢戈氏碘液染色涂片法检查了浙江省乐清县白石公社的农民、中学生等668例,包括男性328例、女性340例,年龄在8个月至75岁之间。
    贾第虫感染的调查及治疗观察
    黄美玉,连惟能,赵志烈,杨节平,蔡秀君
    1983, 1(4):  13-13.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贾第虫是寄生人体肠道的致病原虫,可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近十年来欧美许多国家多次发生此病的暴发流行。国内有关贾第虫的研究报道不多。据以往资料,感染率在0.48~20.3%。我们在浙江省乐清县白石公社用新鲜粪便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贾第虫包囊的电镜观察
    杜之鸣,雷建章,李淑荣,赵玉珍,刘贵生
    1983, 1(4):  13-13.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带虫者的粪便中取得贾第虫包囊,做成标本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包囊呈椭圆形,大小8.5~12.5×6~7μm,囊壁厚0.16~0.29μm。囊壁与虫体之间空隙内可见横、纵切面的鞭毛结构。虫体外界膜内面排列一圈由单层单位膜围绕的空泡,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虫体胞质内有小颗粒的核糖体和染色较深的大颗粒,
    日本血吸虫成虫及卵的扫描电镜观察
    孟宪钦,王松山,周文琴,王伯霞,李向印,张玉英,王立
    1983, 1(4):  14-14. 
    摘要 ( )   PDF (1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二甲基亚砜冷冻割断法制备日本血吸虫卵及成虫,作扫描电镜观察。 雄虫抱雌沟两侧缘各有1个抱雌褶,在褶外侧有一深陷纵沟,当抱雌沟关闭时前端遗留1个抱雌沟口,而右褶边缘陷入左褶深沟内。雄虫口吸盘分3个区,自外向内为口吸盘缘,吸盘间区及食道口,口吸盘间
    日本血吸虫童虫从宿主皮肤到肝门系的虫体体表超微结构的动态观察
    周述龙,林建银,李瑛,孔楚豪
    1983, 1(4):  14-15. 
    摘要 ( )   PDF (2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尾蚴经皮肤型、肺型及肝门型童虫的发育到成虫成熟,童虫超微结构的变化可概括为以下四点:1.环漕的消失:皮肤型保留有尾蚴体部的环漕,肺型环漕数有所增加,肝门型体形渐丰满,环漕随之消失。
    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壁超微结构的观察
    余炳桢,容瓘,罗天锡,徐秉锟
    1983, 1(4):  14-14. 
    摘要 ( )   PDF (1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以4~6℃或结冰刚融的多聚甲醛-戊二醛前固定液固定标本的观察结果,作者等提出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壁概略的设想构型。皮层实质中存在一些具单位膜的弯曲小管,其外端与表质膜或表质膜内凹相连,其内端与基质膜外褶相通。在常态下此类小管闭锁不通,或仅部分小管开放,而形成上述所谓表质膜内凹,或小管内分段膨大。当接触外界环境的变异因素,皮层在结构上迅速作出反应性改变。小管部分段
    日本血吸虫尾蚴的组织化学及扫描电镜观察
    何毅勋,郁琪芳,夏明仪,彭辛午
    1983, 1(4):  14-14. 
    摘要 ( )   PDF (1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尾蚴侵入人体皮肤是依靠其体内腺细胞分泌物的酶作用及虫体自身的机械作用协同完成的。本文应用组织学、组织化学、膜消化测定及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尾蚴的腺体系统以及与钻穿皮肤有关的体表构造细节。
    青岛动物园猴类肠原虫的调查研究
    张光文
    1983, 1(4):  14-14. 
    摘要 ( )   PDF (1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今后开展人与猴的阿米巴病实验研究,作者对青岛动物园的10种21只猴进行了肠原虫调查。结果共查见8种肠原虫,即溶组织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波列基内阿米巴、哈氏内阿米巴、嗜碘内阿米巴、微小内蜒、迈氏唇鞭毛虫和肠毛滴虫。其中发现
    日本血吸虫尾蚴及童虫的生理学比较
    何毅勋,毛才生,胡亚青
    1983, 1(4):  15-16. 
    摘要 ( )   PDF (2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系统地比较了尾蚴及新转变为童虫的钻腺内含物的组织化学、体壁的组织化学、对抗血清的反应、对不同介质的效应以及对小鼠的感染力。 实验用的新转变童虫系从尾蚴钻穿离体皮肤或机械断尾法所形成的2~24小时的童虫。用0.05%中性红-氢氧化钾染色判别尾蚴及童虫的死活。
    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及尾蚴的扫描电镜观察
    许世锷,陆秀君,谢霖崇,张大鹏,胡隆大
    1983, 1(4):  15-15.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虫卵:卵壳表面呈细颗粒状,在有些部位特别是侧刺附近,为交叉成不规则网状的纤维基质所复盖。 二、毛蚴:前端有一个顶突,由结成网状的褶所组成,在近中央处有2个头腺开口。体表复盖有8~10μm长的纤毛,但在顶突附近的则较短。用超声处理后,其部分纤毛脱落,可看到纤毛板。在虫体的后1/3处有2个排泄孔。
    日本血吸虫发育的扫描电镜观察
    何毅勋,彭辛午
    1983, 1(4):  15-15.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继对日本血吸虫发育的生理学及组织化学研究,又对日本血吸虫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和发育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本文报告了对移行于小鼠皮肤、肺、肝及门-肠系膜静脉中1、2、4、6、8、10、14、17、18和21天不同日龄的童虫及性刚发育成熟的28天和43天成虫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作者系统地观察了虫体在发
    日本血吸虫卵卵壳及环卵沉淀物的超微结构
    魏梅雄,郑思民,钱澄怀,陆秀英
    1983, 1(4):  15-15.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了日本血吸虫卵卵壳及环卵沉淀物的超微结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从家兔肝组织内用不同方法分离出来的日本血吸虫卵表面及侧刺上,均存在网样纤维基质。经透射电镜证实纤维基质是卵壳的延伸物。综合透射与扫描电镜的观察,在网样纤维基质下面的微棘实际呈圆锥体形。日本血吸虫卵卵壳是双层
    抗血吸虫药物对血吸虫呼吸效应的研究
    黄左钺,励正康
    1983, 1(4):  16-16.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氧电极技术测定日本血吸虫体外培养时的正常呼吸率:测得成虫(31~40天虫龄)的呼吸率为1.47nmole O_2/对虫/分或6.89nmole O_2/mg干重/分;童虫(25~29天虫龄)的呼吸率为1.09nmole O_2/对虫/分或8.17nmole O_2/mg干重/分。酒石酸锑钾浓度为
    氟乙酸类化合物杀灭日本血吸虫机理的研究
    黄左钺,潘星清,常惠玲,陈国忠,赵惠芬
    1983, 1(4):  16-16.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小鼠服氟乙酸类化合物后体内血吸虫基本生化成分的变化以及虫体柠檬酸积聚与虫肝移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鼠连续给服氟乙酸类药物4天中,除脂类含量的变化较小外,虫体的体重、糖原含量、
    日本血吸虫酚酶的研究
    王凤临,苏永芳,杨光敏,王秀珍,邱则吟,周贤坤,胡宗勤,蒋仲茵,王文霓,巫俊侠,罗宇初
    1983, 1(4):  16-16.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日本血吸虫成虫的酚酶是否以同工酶的形式存在,利用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分离日本血吸虫雌、雄虫及雌雄合抱虫的酚酶同工酶。发现有一组酚酶同工酶,对Dopa、邻苯二酚及对甲酚等底物均呈阳性反应,其中以Dopa作废物时所出现的呈色反应最明显。
    日本血吸虫嘌呤代谢的研究
    陈国忠,黄左钺,姚民一,胡筱宝,郭菁
    1983, 1(4):  16-16.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DEAE纤维素柱层析法测定血吸虫匀浆酸提液中的游离核酸成分,结果以每100mg血吸虫湿重计算,测得ATP56.7μg,ADP13.1μg,AMP9.4μg,尿苷8.7μg,次黄嘌呤1.1μg,肌苷4.0μg,腺苷及腺嘌呤3.1~5.5μg。匀浆中的ATP、ADP及AMP极易经酶促反应迅速转变成次黄嘌呤。
    日本血吸虫胆硷酯酶的研究
    姚民一,胡筱宝,王琴美
    1983, 1(4):  17-17. 
    摘要 ( )   PDF (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鉴于乙酰胆硷是日本血吸虫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而在动物体内则主要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因此研究虫体的胆硷酯酶对了解虫的神经肌肉活动特点及抗血吸
    不同发育期的曼氏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差异的体内、体外试验观察
    肖树华,B.A.Catto,L.T.Webster,Jr.
    1983, 1(4):  17-18. 
    摘要 ( )   PDF (2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体外培养试验中,以虫的活动兴奋和肌肉收缩为指标时,虫龄为3小时、3天、7天、14天、28天、35天和42天的曼氏血吸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若以体表的泡状物形成为指标,则有明显差异,其中以3日龄和7日龄虫的体表泡状物的形成较慢且少,
    氟乙酸类化合物杀灭日本血吸虫生化机理的进一步研究
    黄左钺,潘星清,常惠玲
    1983, 1(4):  17-17. 
    摘要 ( )   PDF (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氟乙酸类化合物的杀血吸虫作用,主要是由于氟乙酸进入虫体后通过致死合成抑制了顺鸟头酸酶的活力,阻断了血吸虫的有氧代谢,作者已有报道。本文进一步观察到由于转化受阻而在虫体内积聚的柠檬酸又造成了糖酵解代谢途径中的6-磷酸果糖激酶活力的抑制,口服250μg氟乙酰胺/鼠/天×2后,该酶
    日本血吸虫5-羟色胺代谢的研究
    姚民一,谢蓉蓉,王琴美,王聚君
    1983, 1(4):  17-17. 
    摘要 ( )   PDF (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5-羟色胺是日本血吸虫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它在低浓度时即对血吸虫的活动有明显的兴奋作用。本文分别以5-羟色氨酸及5-羟色胺等单胺为基质,对日本血吸虫的5-羟色胺的合成与分解代谢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其存在5-羟色氨酸脱羧酶及单胺氧化酶。雌虫及雄虫的5-羟色氨酸脱羧酶活力分别为0.9
    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皮层损害的观察
    肖树华,P.A.Friedman,B.A.Catto,L.T.Webstet,Jr.
    1983, 1(4):  17-17. 
    摘要 ( )   PDF (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体外条件下,吡喹酮引起曼氏血吸虫皮层损害的最低浓度为0.1μg/ml。曼氏血吸虫成虫与吡喹酮0.1~30μg/ml接触15分钟后,所有虫的体表皆出现泡状物。将虫在无Ca~(2+)的Hanks液中先培养30分钟,然后加入吡喹酮0.3、1或30μg/ml,90%的虫于加
    感染小鼠(C_(57)BL)体内日本血吸虫经吡喹酮治疗后体表变化的扫描电镜观察
    杨士静,李宛,苏信生
    1983, 1(4):  18-18.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感染日尔血吸虫尾蚴的小鼠(C_(57)BL)经单剂吡喹酮治疗后的第6、12、24及48小时剖杀所获取的成
    吡喹酮对小鼠皮肤内日本血吸虫童虫作用的组织学观察
    杨元清,杨惠中,张超威
    1983, 1(4):  18-18.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验动物为体重18~22g的雄性正常小鼠,分为感染对照及吡喹酮预防两组,后者分别1次喂服吡喹酮300或500mg/kg,1.5~2小时后接种血吸虫尾蚴500~1,000条,于感染后2、6、24、48、72、120及168小时剖杀动物,每组每次3~5只,切取感染部位皮肤制成连续切片,用HE及Alcian蓝染色。结
    蒿甲醚对日本血吸虫及其虫卵的作用
    乐文菊,尤纪青,梅静艳
    1983, 1(4):  18-18.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口服蒿甲醚300mg/kg 1剂后12小时,有36.8%两性虫肝移;24小时为80.3%.服2剂后1天,肝移率达93.5%,其中雌虫几乎全部肝移;3天后为95.2%。给药后6~8天,残留的雄虫开始返回肠系膜静脉;11天后,在肠系膜静脉内查见返回的少量残存雌虫。给药后11~17天,大部分
    未致敏与致敏小鼠肺血吸虫卵肉芽肿的形态学比较及吡喹酮对致敏小鼠肺血吸虫卵肉芽肿的影响
    杨元清,杨惠中,张超威
    1983, 1(4):  18-19. 
    摘要 ( )   PDF (2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50只雌性小鼠,分为1.未致敏组:由尾静脉一次注入新鲜日本血吸虫卵2,500~3,000个;2.致敏组:先由腹壁皮下一次注入虫卵2,500~3,000个,10天后,由尾静脉注入同量虫卵一次;3.吡喹酮组:致敏鼠在注入虫卵前一天起,每天口服吡喹酮300mg/
    循环多糖抗原在日本血吸虫轻感染家兔的动态检测
    钱宗立,温慧初,A.M.Deelder
    1983, 1(4):  19-19.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血吸虫循环多糖抗原(CSA)的血清水平与虫负荷和病程的动态关系,我们对日本血吸虫轻感染家兔进行了慢性病期及化疗前后的追踪检测。家兔20只常规经肤接种50条尾蚴,每周耳静脉取血至30周剖杀计虫为动态组;另12只兔同法接种100条尾蚴为化疗组,感染后8周,随机分为全量(120mg/kg)5只,
    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的主要血清学抗原的提纯及电泳分析
    洪静婉,河清,赵慰先
    1983, 1(4):  19-20. 
    摘要 ( )   PDF (2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来,我们已证实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为一不均一的混合物,与重感染混合兔血清反应,至少含有3种主要血清学抗原。本研究采用Harrison等(1979)所描述的二步亲和层析法进一步提纯SEAj,所获得的提纯组分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治疗和未治疗小鼠日本血吸虫病免疫应答的动态观察
    李宛,杨士静,苏信生,潘孺荪
    1983, 1(4):  20-20.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治疗及未治疗鼠日本血吸虫病模型血吸虫循环抗原(CSA)、特异性抗体(Sab)、免疫复合物(CIC)以及嗜酸粒细胞(Eos)在宿主体内消长规律作动态观察研究。杂系小鼠,8周龄,重20g左右,每鼠接种尾蚴25条。未治疗组72只,分4组,在感染后每周(2~10周)或隔周(1~21周)按组轮流自眼眶
    日本血吸虫微粒体抗原的研究 Ⅱ.成虫微粒体抗原的提取、分离及其化学和免疫学特性
    裘丽姝,薛海筹,曾凯,陶义训,张永红
    1983, 1(4):  20-21. 
    摘要 ( )   PDF (2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差速离心和琼脂糖Cl-2B柱层析方法自日本血吸虫成虫匀浆中提取和分离微粒体抗原并对其化学和免疫学特性进行了鉴定。同时,用ELISA法对微粒体粗抗原(JAMAC),尿素溶解部分(JMC)和提纯的微粒体抗原(JAM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了比较。在动力学ELISA测定中,JAMA抗原对同种抗体显现
    血吸虫感染的循环抗原——关于组成和检测的讨论
    钱宗立,温慧初
    1983, 1(4):  21-21. 
    摘要 ( )   PDF (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结合作者及所在实验室的研究工作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血吸虫感染循环抗原研究的一些动
    日本血吸虫轻感染家免的循环多糖抗原检测及其免疫反应
    钱宗立,A.M.Deelder
    1983, 1(4):  21-22. 
    摘要 ( )   PDF (2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4只具有4~16条虫荷的日本血吸虫轻感染家兔血清进行29周的特异性抗原、抗体追踪检测。免疫电泳检示的唯一循环多糖抗原为阳极抗原(CAA)。应用双抗体法过氧化物酶酶联定量试验在有较高虫荷的2
    血吸虫循环抗原的研究Ⅲ.CSAg的放射性碘标记与分离
    姜光斗
    1983, 1(4):  21-21. 
    摘要 ( )   PDF (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125)I标记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CSAg),有利于建立高敏的放射免疫测定方法,能探明CSAg在宿主体内的分布、代谢与出现的规律,对于研究CSAg的性质也有一定的作用。为此,我们参照Peake(1974)的方法,并通过改进用于CSAg的标记。同时根据CSAg是一类含糖量较高的糖蛋白的特点,在分离抗原与去
    日本血吸虫成虫微粒体抗原(JAMA)的纯化及其临床研究
    徐肇玥,傅奇,魏承慈,杨佩珍,戴自英,顾天爵,朱运松
    1983, 1(4):  21-21.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近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Tsang协作分离得日本血吸虫成虫微粒体抗原(JAMA),并对其组成、理化特性和宿主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我们发现JAMA和SEA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分离到18~25种和12种分子量在1.4万~20万道尔顿的蛋白质组分,说明JAMA和SEA仍为组分复杂的复合体。同时还发现JAMA和SEA有一共同抗原组分。采
    ~3H-TdR掺入法和形态法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测定血吸虫病人细胞免疫功能的比较试验
    陈彩华,查鉴良,傅翠娥,范黎,丁占初,郑根香,曾一朗
    1983, 1(4):  22-22.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3H-TdR掺入法和形态学观察法微量全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对正常人和晚期血吸虫病人进行细胞免疫功能测定。结果表明晚期血吸虫病人的细胞免
    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肾脏内免疫复合物的观察
    严自助,A.Hochmann
    1983, 1(4):  22-22.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0~20条后,于不同时期取肾脏进行常规的病理观察,并制备冰冻切片,用直接法免疫荧光试验对肾脏内IgG、IgM及C_3进行定位观察;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肾脏内血吸虫抗原进行定位观察。
    间接血凝试验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致敏红细胞标准化的几个问题
    娄文娴,苏信生,盛婪
    1983, 1(4):  22-22.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10%甲醛溶液与等量10%绵羊红细胞在37℃保温17小时,然后在50℃保温17小时,制备的红细胞在显微镜下形态正常,蒸馏水中不变形,不溶血,在室温至少保存2年。虫卵干粉较稳定,在4℃冰箱至少能保存8年,不同批号抗原致敏的红细胞无明显
    血吸虫成虫表面膜抗原的分离与初步分析
    严自助,潘星清
    1983, 1(4):  22-22.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对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免疫预防以及某些基础理论研究提供线索,本研究分离制备了血吸虫成虫的表面膜蛋白,并对其抗原性及蛋白质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 研究表明血吸虫成虫经Triton处理后可获得其表面膜抗原。用该抗原免疫家兔所产生的抗血清,作免疫
    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体的初步研究
    严自助,L.H.Perrin,E.Ramirez,P.H.Lambert
    1983, 1(4):  22-22.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BALB/c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条后25~80天的同种小鼠脾细胞进行细胞杂交,获得了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杂交的成功率达到50~100%。童虫或成虫冰冻切片的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能用以初筛特异性抗体。从成虫切片发现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单克隆抗体的免疫荧光反应。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考核血吸虫病疗效的实验研究
    曾宪芳,易新元,李慧琴,祝民康,杨赞元,刘华实
    1983, 1(4):  23-23.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血吸虫病家兔3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第1组以100mg/kg吡喹酮治疗,第2组以50mg/kg治疗,第3组为不治疗对照。治后1年内定期以虫卵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环卵试验检测各组兔的血清抗体,试验结束时杀兔检虫.
    应用酶联免疫电扩散技术(ELIEDA)诊断血吸虫病的初步研究
    黄启华,朱瑞淑,李钖友,缪德强,周贤坤,胡忠勤
    1983, 1(4):  23-23.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了应用酶联免疫电扩散测定技术(ELIEDA)(直接法和间接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中抗体,同时观察了正常人、华支睾吸虫病人和肺吸虫病人血清的非特异反应.并与ELISA进行比较,结果基本一致,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凝胶扩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吸虫病抗体的研究
    缪德强,朱瑞淑,黄启华,黎世涛,周贤坤,胡忠勤
    1983, 1(4):  23-23.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凝胶扩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IG-ELISA)是一种定量测定血吸虫病抗体的新方法。将抗原包被于聚苯乙烯板上,倒上一层琼脂,开井后加入受试血清,待其扩散,除去琼脂,加入酶结合物,复盖一张浸有底物的滤纸,使其显色,间接显示抗原抗体反应,以
    ELISA试验诊断和考核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的价值
    卢仙娥,刘约翰,王其南,孙云松,陈雅棠,杜名志
    1983, 1(4):  23-24.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进一步探索ELISA在诊断日本血吸虫病和考核防治效果中的意义,我们应用该方法测定了不同
    日本血吸虫病患者T淋巴细胞醋酸萘酯酶活性变化的初步观察
    傅翠娥,陈彩华,查鉴良,范黎
    1983, 1(4):  23-23.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血吸虫病患者T淋巴细胞酯酶染色的ANAE阳性百分率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的淋转率较
    日本血吸虫病病原治疗后血清特异性荧光抗体的变化
    韩瑾南,曹伟丽,陆钦淹,王金娣,刘献,符福园
    1983, 1(4):  23-23.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病原治疗后的疗效考核尚乏敏感的可靠方法。本文探索了成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对疗效考核的价值.实验动物:家兔分别感染尾蚴8、16、32条(Ⅰ、Ⅱ、Ⅲ组),22周后喂饲吡喹酮总量200mg/kg(分2天),治前及治后1、2月,治
    血吸虫病脾切除对白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陆钦淹,张宝秀,符福园
    1983, 1(4):  24-24.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脾脏切除后病人血浆促白细胞吞噬因子的活力是否受到影响,未见报道。1980年作者等对晚期血吸虫病及其他病因性脾肿大而切除脾脏者的血浆丙种球蛋白的促白细胞吞噬活力,进行了观察比较。
    257例应用常规虫卵和改良虫卵抗原环卵沉淀试验的情况报告
    陈康白,郁世芳,马享伟,阮景南
    1983, 1(4):  24-24.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上海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诊断室经超声热处理制备的新型虫卵抗原(改良血吸虫卵抗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了观察。在金山县张堰公社对近二年外来迁入人员和扫尾补课对象257人同时应用常规虫卵和改良虫卵抗原(以下简称常规法、改良法)作双盲试验。抗原均由该所提供。结果:两种抗原环卵沉淀试
    自制硷性磷酸酶在日本血吸虫酶标上的应用
    黄文长,夏宝芬,马细妹,南国华,付重林,黄伟,余昌绪,杨传鼎,张建安,邓水生,李冰梅
    1983, 1(4):  24-25. 
    摘要 ( )   PDF (2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首次报道自制硷性磷酸酶(AKP)应用于ELISA间接法,将自制AKP与Siama(RZ=3)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分别用戊二醛一步法结合羊抗人IgG,两种酶结合物的最高滴度均达1:6,400,以蛋白含量4μg/ml的日本血吸虫卵粗抗原为包被抗原,每井0.2ml,用自制AKP和HRP结合物检测确诊血吸
    环卵沉淀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在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地区应用价值的探讨
    1983, 1(4):  24-24.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环卵沉淀试验(COPT)和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了270例确诊的血吸虫病患者。检出双项阳性者211例(81.9%),COPT和CFT单项阳性者分别为34例(12.6%)和13例(4.8%);在502例健康人中,未发现双项假阳性者,只有1例呈COPT假阳性。取13例肺吸虫病人和11例丝虫病人血清与血吸虫卵抗原作交
    吡喹酮抗日本血吸虫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邵葆若
    1983, 1(4):  25-26. 
    摘要 ( )   PDF (2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介绍我所1977年合成吡喹酮以来对该药所进行的疗效、毒性、代谢、杀虫作用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结果。 吡喹酮对发育各阶段的血吸虫均有作用。病兔1次灌胃100mg/kg,病犬每次灌胃20mg/kg tid×1,均获治愈。小鼠于感染前数小时服药,有抑制尾蚴侵入和杀死童虫于皮下的作用。吡喹酮不杀虫卵,但杀孵出的毛蚴。
    应用高压液相层析法测定血清吡喹酮
    肖树华,B.A.Catto,L.T.Webster,Jr
    1983, 1(4):  25-25. 
    摘要 ( )   PDF (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介绍一种测定吡喹酮的高压液相层析法。此法的样品制备只需用乙酸乙酯一步提取,操作简便,并以吡喹酮的七环衍生物作内标准。本法测定吡喹酮的最低浓度为2.5ng/ml人或小鼠血清,测定吡喹酮
    应用放射对流免疫电泳自显影法诊断蠕虫感染
    邝丽贤,劳绮云,刘启文,张仲悫,何书明
    1983, 1(4):  25-25. 
    摘要 ( )   PDF (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试用放射对流免疫电泳自显影法检测感染日本血吸虫病家兔和感染猫泡带链尾蚴大白鼠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抗原用日本血吸虫成虫冻干粉冷浸液及猫泡带链尾蚴囊液,分别经葡聚糖凝胶G-200及G-105层析柱分离。取~(131)碘化钠标记初步纯化的抗原,标
    吡喹酮血药浓度的荧光分光光度测定
    高鸿飞,王翠英,杨国英
    1983, 1(4):  25-25. 
    摘要 ( )   PDF (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吡喹酮是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高效药物,所以测定吡喹酮的血药浓度很有实用意义。 将家兔血浆中吡喹酮以苯-环已烷提取,然后于碱性水溶液中水解,水解产物与1-二甲胺基-5-氯化磺酰萘反应,产物作荧光分光光度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荧光激发波长为346nm;发射波长为460nm。吡喹酮在
    吡喹酮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化学预防作用的探讨
    杨士静,娄文娴,苏信生,李宛,潘孺孙
    1983, 1(4):  25-25. 
    摘要 ( )   PDF (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日本血吸虫-C_(57)BL小鼠及日木血吸虫-CFW小鼠系统,证明吡喹酮不仅对成虫而且对入侵童虫亦有杀伤作用。扫描及透射电镜检查显示在给药后6~48小时,虫体表皮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而对2周龄童虫的作用则差,认为宿主免疫状态及虫体结构本身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吡喹酮治疗的神经肌肉反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魏承慈,李盛昌,徐肇玥,邬义恩,束怀德,徐端正,鲁映青,管国毅,杨藻宸
    1983, 1(4):  26-26. 
    摘要 ( )   PDF (1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17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用吡喹酮(60mg/kg,2天疗法)治疗前后的肌电图检查结果和吡喹酮对大鼠骨骼肌作用的实验观察结果。 动物实验显示吡喹酮能抑制电刺激对大鼠膈肌所致的收缩反应。在低浓度(0.1mM)时,使间接刺激的收缩幅度减小,对直接刺激则无影响。在高浓度(0.45mM)时,不仅使间接刺激的收缩幅度减小,且可使直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心电图变化的进一步观察
    李慧慈, 吴永珍, 周晓兰, 周学章
    1983, 1(4):  27-27.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随机及前后自身对照方法,观察140例吡喹酮治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吡喹酮总剂量为60mg/kg,2天分服。安慰剂用乳酶生。甲组第1~2天服吡喹酮,第3~4天服安慰剂;乙组第1~2天服乳酶生,第3~4天服吡喹酮。于治前、治中及治毕服药后30’、60’作心电图描记.结果:1.甲组55例治前心电图正常,服吡喹酮2天后30’出现T波电压降低平坦者11例,60’
    2,335例晚期血吸虫病资料分析
    江智仙
    1983, 1(4):  27-27.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2,335例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的病案资料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晚血流行病学因素与发病的关系。治疗对晚期发病的影响,以及影响晚血预后的因素。
    吡喹酮治疗急性日本血吸虫病40例的观察
    宣祥林
    1983, 1(4):  27-27.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1年8~10月间在江西省波阳县,用吡喹酮治疗急性日本血吸虫病40例。药物总剂量为120mg/kg,4天分服。服药后,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为4.3±2.8
    吡喹酮现场治疗日本血吸虫病410例临床观察
    吴鸣鹤,魏承慈,杨求吉,徐肇玥,高剑峰,程振国
    1983, 1(4):  27-27.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吡喹酮门诊(或送药上门)治疗410例血吸虫病患者的结果。其中慢性早期406例,晚期4例;伴夹杂症者44例(10.7%)。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粪检均采用Kato改良法,其中210例同时用孵化法进行对照检测并考核疗效。吡喹酮剂量与用法:儿童按总剂量
    吡喹酮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和血吸虫病合并慢性肝炎肝硬化的远期随访
    刘献,金美英,符福园
    1983, 1(4):  27-28. 
    摘要 ( )   PDF (2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等以吡喹酮总量60mg/kg二天疗法治疗了慢性血吸虫病合并迁肝13例、慢活肝和肝炎后肝硬化15例,单纯晚期血吸虫病腹水、肝脾肿大及切脾后患者26例。疗程中未见特殊反应和肝功能恶化。出院后随访3~4年,血吸虫病合并慢性肝炎、肝硬化的28例,治后症状均有改善,约1/3劳动力增强,蜘蛛痣多数明显缩小;血清蛋白电泳:治前球蛋白增高的20例,11
    胃血吸虫病合并胃癌23例报告
    陆其林,顾履冰,方春富
    1983, 1(4):  27-27.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6年7月~1982年12月间切除胃癌532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伴有血吸虫病者23例,占同期胃血吸虫病的46%。8例虫卵沉积于癌组织;3例虫卵沉积于癌组织边缘紧靠癌变的上皮,并可见虫卵边缘上皮肠腺化生从不典型增生向癌变移行的图象。其中1
    免疫核糖核酸治疗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的观察
    蔡卫民, 傅宝珍, 徐兆骥, 朱汉华, 马亦林
    1983, 1(4):  28-28.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血吸虫病的免疫学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国内外均有报道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因之提高晚血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是有益的。我们曾用免疫核糖核酸(I-RNA)治疗晚血获得较好疗效,但无对照研究。本文用I-RNA对晚血腹水型患者进行配对、随机、双盲治疗观察。将性别相同,年
    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四年随访报告
    周学章,周晓兰,林富增,于滋洲,金培珍,顾履冰,张元高
    1983, 1(4):  28-28.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江省吡喹酮会战组于1978年8~10月在嘉兴以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患者502例,其中339例系在我院治疗,于1982年夏进行远期随访。三送三检粪便孵化287例,全部阴转。治后1个月及3个月随访时,阳性3例,累积阴转率为99%,未见有后遗症。洽前肝脏肋下肿大者110例(37.9%),剑突下肿大者
    吡喹酮所致严重药物副反应的调查
    符福园,刘献,金美英,邹辛成,陈叔贤,朱馥池,雷久望
    1983, 1(4):  28-28.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收集了1978至1982年在上海市及4个郊县用吡喹酮治疗各期血吸虫病的资料,7,032例均采用60mg/kg的二天疗法。其中慢性血吸虫病5,641例,慢性血吸虫病伴有加杂症者1,197例,晚期血吸虫病194例。有8例在治程中或治疗后出现了与吡喹酮有关
    硝硫苯酯治疗血吸虫病的研究
    王其南,刘约翰,王小根,谌取鼎,芦仙娥,马映雪,刘之龙,曾凡荣,田育望
    1983, 1(4):  28-29. 
    摘要 ( )   PDF (2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硝硫苯酯是临床试用的第一个硝硫氰胺衍化物,系用硫代氨基甲酸(o)苯酯取代异硫氰基而成。动物实验证明本药毒性低。用总剂量40mg/kg治疗血吸虫病家兔,可达100%治愈率。
    心得安预防和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反复上消化道出血的初步观察
    张祖圣,沈彬英,朱培林,王景祥,顾履冰,周学章
    1983, 1(4):  29-29. 
    摘要 ( )   PDF (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等用心得安防治晚期血吸虫病反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0例,其中17例已切除脾脏,16例合并腹水。26例行钡剂造影,食道下端静脉曲张者22例;1例胃镜检查示胃底静脉曲张。既往反复出血史在5年内者18例,5年以上者12例。治疗方法(出血停止或休克纠正后服药):甲组用安慰剂,共4例;乙组用
    新杀螺药溴乙酰胺的研究
    朱达培,顾金荣,印建业,洪国宝,陈溥林,郭源华
    1983, 1(4):  29-29. 
    摘要 ( )   PDF (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年多来,通过对823种酰胺类等化合物的杀螺筛选和现场试验,发现溴乙酰胺具有杀螺效果好,对鱼类的相对毒性较低、易溶于水和使用方便等优点。现场使用0.5ppm浸杀钉螺,可得到较好的杀螺效果;
    江苏省有钉螺无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初步调查
    何尚英,曹奇,顾諟栋,刘惠生,许正元,单敦昌,孙庆祺,顾伯良,柯士驯,瞿光泽,陈瑞渊,朱健
    1983, 1(4):  29-30. 
    摘要 ( )   PDF (2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苏省存在着468个有钉螺但无血吸虫病流行(以下简称有螺无病)的大队,分布于9个县的112个公社。其中有429个属平原型,39个属山丘型。平原型的有螺无病大队或处于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末端,或处于四周都是非、轻流行区(居民患病率在3%以下)。山丘型有螺无病地区都呈孤立小块。
    血吸虫病性肝硬变的实验治疗 二、秋水仙碱对肝硬变的作用
    莫若明,杨维禾,孙世正,沈祥裕,李军
    1983, 1(4):  29-29. 
    摘要 ( )   PDF (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家兔9只,经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80条,4个月后建成肝纤维化模型。以吡喹酮100mg/kg1次杀虫,然后用秋水仙碱每日服1mg,连续3个月。治疗前后手术切取病兔部分肝组织作胶原量测定(Lowry法),病理观察按全美肝硬变程度分成-、+、++、+++4个等级。
    东洞庭湖东口湖洲螺口动力学研究
    湖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螺口动力学研究小组
    1983, 1(4):  30-30.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9~1981年按等高线等距设框定量取土,用套筛分离的查螺方法,逐月作了纵向观察。结果:4~6月为钉螺主要繁殖季节。4月出现的螺卵数占全年总数的54%~67%。湖洲有螺范围内的产卵量,低处多于高处。密螺带更具有较大繁殖潜能,但随环境能否保持适当的水份而定。5月为全年螺口数最多的月份,幼
    用硫酸铜灭螺预防稻田尾蚴皮炎的实验观察
    姜新春
    1983, 1(4):  30-30.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过多次检查和家兔及豚鼠感染实验,证实本地稻田皮炎是由该地区耕牛土耳其斯坦鸟毕氏血吸虫尾蚴所引起。尾蚴主要寄生在椎实螺属的小土蜗和萝卜螺体内,侵入人体后,虽不引起人的血吸虫病,但可引起皮炎,影响劳动生产。我们在鸡东县银峰公社明
    上海市1980~1982年残存钉螺纵向分析
    王文达,蔡振荣,路增印
    1983, 1(4):  30-30.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市自1980~1982年采取消灭钉螺和查病治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来,迄今已有118个公社、镇(占总数的74.2%)达到了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遗留的血吸虫病人减少到0.2%。已处理有螺面积95,760m~2,比原有面积压缩了99.95%。尚有残存螺点329处。提出了消灭残存钉螺的对策问题。
    设立监测点实施螺情监测工作的探讨
    陈康白,郁世芳,阮景南,何铁城
    1983, 1(4):  30-30.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山县张堰公社二年来建立螺情监测点实施螺情监测。钉螺生态特点,从螺情、病情、输入、毗邻地区、复杂环境、查螺质量等六个因素综合考虑,设立204个螺情监测点。观察而积16,390m~2为历史有螺面积的3.8%,分布在91.1%生产队和19.8%历史有螺条块河道及陆地。系统地建立了螺情监测图和监察卡等资
    灭螺药烟酰替苯胺的杀螺效果及对非靶生物的毒性试验
    唐国柱,朱惠国,黄水生,陈柳燕,徐兴建,卢运芳
    1983, 1(4):  30-30.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室内和现场试验证明,应用0.4ppm烟酰替苯胺(50%可湿粉剂)浸杀或1g/m~2喷洒灭螺可获满意效
    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地区连续五年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纵向观察结果
    李允鹤,杨光堡,殷水龙,胡永德,吴宗泉,钱铭,归福淳,郑效玉,吴建中
    1983, 1(4):  31-32. 
    摘要 ( )   PDF (2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地区,应用环卵沉淀反应和酶标对流试验对219~453名粪检阴性人群进行连续
    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粪检阳性率与儿童、耕牛粪检阳性率关系的分析
    何尚英,许正元,刘惠生,秦时君,甘竹兰,韩万春,崔玉华,王宗法
    1983, 1(4):  31-31. 
    摘要 ( )   PDF (1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江苏省水网型重、中度血吸虫病流行区,4个公社的78个大队1971~1979年居民和儿童的粪检资料,以及其中2个公社48个大队1971~1979年居民、儿童和耕牛的粪检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儿童与居民的粪检阳性率、儿童与耕牛
    日本血吸虫病人粪便定量虫卵计数的纵向研究
    何尚英,李亚芳,刘惠生,许正元,沈明学
    1983, 1(4):  31-31. 
    摘要 ( )   PDF (1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在江苏省吴县陆墓公社血吸虫病纵向实验区,对两组日本血吸虫病人,采用集卵透明法作粪便定量虫卵计数的纵向研究工作。第1组40个病人,按感染度的高低分为4个小组,每组各10人,每人每隔5±2天作1次粪便虫卵计数,共进行10次。第2组10个病人,每人每月作3次粪便虫卵计数,连续16
    新农药杀虫环灭螺的研究
    张楚霜,吴仁培,郭建雄,杨罗静,黄文光,毛佩珊,伏云芳
    1983, 1(4):  31-31. 
    摘要 ( )   PDF (1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杀虫环是一种防治农作物害虫的新型杀虫剂。本文研究了该药对湖北钉螺的杀灭作用及其对鱼类和植物的毒性。 在平均室温23℃的实验室条件下,用2ppm杀虫环浸杀3天的钉螺死亡率为100%;在平均气温22.5℃下,现场用2.5ppm浸杀2天和3天的钉螺死亡率均为100%,并有杀螺卵作用。在平均气温15.2℃
    日本血吸虫病免疫反应强度与感染度的关系
    钱珂,张容,胡立胜
    1983, 1(4):  31-31. 
    摘要 ( )   PDF (1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定量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中,感染度的高低一般均采用克粪便中虫卵数(EPG)来表达。免疫反应强度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环卵沉淀试验(COPT)、皮内试验(IDT)分别以光密度,环沉率及正疹直径来表达。为了解两者的关系,将贵池县三个
    血吸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杨庆璋,蔡纯勇,黄德生,唐明慧,徐焕文,马杏宝
    1983, 1(4):  32-32.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甲乙两地为试点,甲地居民血吸虫病患病率原为61.0%,经过积极防治,已12年未查见钉螺,居民粪检未再查到病人;乙地居民患病率原为27.3%,已3年未查见钉螺,居民粪检阳性率下降至0.7%;甲地流行程度原较乙地为重,但防治效果较乙地为佳。1979年和1980年连续两年,用环卵
    华漕实验区血吸虫病消灭后的巩固监察措施和效果
    杨庆璋,符福园,陆重志,高志强,朱则明
    1983, 1(4):  32-32.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漕实验区地处上海西郊,原为血吸虫病重流行区,解放初期河岸钉螺密布,历史有螺面积42万平方公尺,粪检普查阳性率56.0%。经过多年积极防治,螺、病情逐年下降,1970年基本消灭血吸虫病,螺情仅有个别残存螺点出现,粪检阳性率降至2.1%。经过巩固扫尾,1977年市组织考核验收,宣布消灭血吸虫病。此后转入监察,以巩固成果。
    73例血吸虫病患者病原治疗后5年环沉率的纵向观察
    郁世芳,阮景南
    1983, 1(4):  32-32.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73例血吸虫病病原治疗后粪检阴性者的平均环沉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由治前的26.2%,下降到5年后的3%,一般治后3年的环沉率都在10%以下;环卵试验转阴率自治后第2年开始增加,第5年为40.7%,环卵沉淀试验转阴率与洽前环沉率呈反相关,治前环沉率
    消灭血吸虫病地区传染源输入的情况调查
    陈康白,郁世芳,马亨伟,阮景南
    1983, 1(4):  33-33. 
    摘要 ( )   PDF (1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消灭血吸虫病地区血吸虫病人外源性输入情况,我们对张堰公社1980~1981年从外省、外县迁入的204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该公社已连续六年未查到钉螺,连续八年未检出小年龄病人和病牛,现有病人6例,仅占总人口的0.024%。目前,农村人员流动较频繁,迁入人员范围很广。张堰公社每年迁入人员约占总人口的0.40%,有80%以上人员来自血吸
    河北省唐山地区尾蚴性皮炎的调查
    张宝栋,王梅萱,黄素芳,鲁香桂
    1983, 1(4):  33-33. 
    摘要 ( )   PDF (1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尾蚴性皮炎在国内分布很广,但河北省尚无报道。唐山柏各庄农垦区位于滦河下游,有耕地40多万亩,以稻田作物为主,为河北省重要的稻米产区。在插秧耘草季节时有农民发生稻田皮炎,影响生产。为此进行了病原学的调查。检查了当地马、牛和鸭的粪便。
    六种并殖吸虫成虫的数量分类
    徐秉锟,李桂云,詹希美,周传智
    1983, 1(4):  33-33. 
    摘要 ( )   PDF (1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6种并殖吸虫成虫的7项结构特征,借助电子计算机,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其进行数量分类。根据结果,能将这6种虫分为二大类:第一类包括巨睾狸殖、斯氏狸殖、四川并殖:第二类包括大平非殖、怡乐村并殖、卫氏并殖。并能鉴别巨睾狸殖和卫氏并殖,诊断率分别为90%和100%,但不能将斯
    牛日本血吸虫病粪孵毛蚴的年周期探索
    孙承铣,朱国正
    1983, 1(4):  33-33. 
    摘要 ( )   PDF (1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要从少量粪便检出日本血吸虫病牛,可按生态学的生物繁殖周期来进行,即可提高查病率。 用弱阳性病牛粪(1头黄牛感染4条尾蚴),每天上午9:30采粪,操作后在30℃水中孵化,粪样20g×7/日,全年不间断地作粪孵毛蚴计数结果:(1)每月平均毛蚴数,毛蚴出现次数,最多1天的毛蚴数,以及孵出1个毛蚴的平均粪量,都随季节繁殖周期而变化,
    安全利用湖草的方法研究
    余诚,肖锋,司马衍祥
    1983, 1(4):  33-33. 
    摘要 ( )   PDF (1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为了防止日本血吸虫病的传播,三年来在湖南省湖沼地区将收割的有螺湖草转运到其他地方进行安全利用时所采取的安全措施。作者成功地使用了9GZX-1.7型的Mower转动机和9KJ-1.4型收压捆机捆扎湖草,不仅可以节省人力而且减少了劳动者
    卫氏并殖吸虫体棘的观察
    黄文德,姚升,吴光
    1983, 1(4):  34-34. 
    摘要 ( )   PDF (1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取浙江绍兴、云和、永嘉、丽水、乐清、遂昌等县的卫氏并殖吸虫,观察幼虫及重虫期的体棘,均为单生,成熟早期(4~12月)以单生为主,少数为二分裂棘,或并指样棘。虫龄增大至2~5年以上,棘分裂,或新生小棘,出现簇生棘,数量也渐增多,尤以腹吸
    西安市长安县肺吸虫病病原学研究
    陈培霞,吴镜楚,张景栓
    1983, 1(4):  34-34. 
    摘要 ( )   PDF (1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西安市长安县的肺吸虫病病原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患者居住地区,查见有锯齿华溪蟹及陕西华溪蟹两种,前者为优势种。观察并测量自然感染的并殖吸虫囊蚴、脱囊后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和大小,同时,观察并测量人工感染家犬45天、90天、
    卫氏并殖吸虫在延续宿主小鼠体内的滞育现象
    董苌安,黄玉英,周宪民,谢阳
    1983, 1(4):  34-34. 
    摘要 ( )   PDF (1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卫氏并殖吸虫小型品系囊蚴喂饲小鼠后,分期解剖,了解虫体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和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在感染后不同阶段,多数虫体集中干肌肉组织。此外,从腹腔、肝脏、胸腔、肠壁和膈肌中也检获有
    海南岛并殖吸虫及并殖吸虫病的调查
    钟惠澜,贺联印,高佩芝,赵树馨,李皓虹,孙家鑫,桂淑环,连德润,甘秀风,云昌扶,冯文悦,蔡开宁,陈玉松,符秀花
    1983, 1(4):  34-34. 
    摘要 ( )   PDF (1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1981年2月9日至3月16日在海南岛进行的并殖吸虫和并殖吸虫病的调查研究工作。共采集到5种淡水蟹,从南海仿溪蟹和山岭内溪蟹体内分离到并殖吸虫囊蚴,系国内、外首次报道。石蟹肌内查到曼谷并殖吸虫囊蚴和近似四川并殖吸虫的囊蚴,但较大。将以上两种囊蚴分别喂给两只家猫。喂给曼谷并殖吸虫的家猫于115天后杀死,由肺部取得15条
    斯氏狸殖吸虫扫描电镜的观察
    詹希美
    1983, 1(4):  34-34. 
    摘要 ( )   PDF (1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的后尾蚴、重虫、成虫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从后尾蚴到成虫的体棘可随虫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当成虫虫龄超过110天以后,变化的速度似平
    三平正并殖吸虫扫描电镜的初步观察
    彭德华
    1983, 1(4):  34-34. 
    摘要 ( )   PDF (1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扫描电镜对本虫的体壁表面及体棘进行了观察。光镜观察证实后尾蚴排泄囊只到达腹吸盘水平,成虫的睾丸和卵巢的形状、位置具有特征、扫描电镜观察本虫的体棘为簇生型,口、腹吸盘上有乳突分布,特别是腹吸盘上乳头的对数、对称排列的情况与其他
    吉林省桦甸、通化、集安三县肺吸虫病及病原学调查
    李得垣
    1983, 1(4):  35-35. 
    摘要 ( )   PDF (1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8年来我们对桦甸、通化及集安三县的肺吸虫病进行了调查,共查768人,皮试阳性率平均为9.8%(桦甸17.0%;通化2.4%;集安8.3%),75例皮试阳性者均无自觉症状和体征.在桦甸县的松花江流域,发现黑龙江短沟蜷及放逸短沟蜷,以前者为主,此外尚有一种移行类型。检查450只黑龙江短沟蜷,未发现有尾蚴感染。通化及集安的河流属鸭绿江水系,仅
    浙江绍兴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王芃芃,雷昌球,宋昌存
    1983, 1(4):  35-35. 
    摘要 ( )   PDF (1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稍经改良的Terasaki细胞培养法,对绍兴县兰亭公社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并观察了成虫受精囊内的精细胞。结果表明:兰亭卫氏并落吸虫染色体数为2n=22(n=11),其核型由1对大的中部着丝点(m),4对中等大小的亚端部着丝点(st),
    某些理化因素对卫氏并殖吸虫卵的影响
    王翠霞,李得垣
    1983, 1(4):  35-35. 
    摘要 ( )   PDF (1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观察了11种不同浓度的化学药剂及7种物理条件对卫氏并殖吸虫卵的影响.未成熟卵在0.5%石炭酸、0.5%氢氧化钠、1%盐酸、2%石灰水、4%福尔马林、50%酒精、0.3%及0.9%氯化钠中作用30分钟后进行培养,均孵出毛蚴。但在1%石
    纸片固相放射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肺吸虫抗体水平的实验研究及其与ELISA的比较
    王恩荣
    1983, 1(4):  35-36. 
    摘要 ( )   PDF (2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等首次用肺吸虫成虫初纯抗原进行纸片固相放射免疫吸附试验(PRAST)对肺吸虫病人的特异IgG抗体水平作了检测。并对健康人、华支睾吸虫病、血吸虫病及姜片虫病人血清进行了特异性交叉反应的实验研究。如将可疑阳性反应计入阳性率中,PRAST
    肺吸虫在蟹体内及实验动物体内的分布
    陈翠娥,蔡光斗,陈景仁
    1983, 1(4):  35-35. 
    摘要 ( )   PDF (1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湘东卫氏肺吸虫病疫区采集的凹肢华溪蟹中检得大量囊蚴。囊蚴在蟹体的分布部位:胸肌40.4%、步足30.6%、螫足13.0%、鳃9.5%、肝6.2%、腹节0.2%、心脏0.1%。步足中的囊蚴多见于近关节的肌肉中,在蟹的口器及腹节肠管中亦发现囊蚴。
    十堰市肺吸虫病病原的研究
    单亚丽,王绍基,张光玉,宋明华
    1983, 1(4):  35-35. 
    摘要 ( )   PDF (1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花果及十堰二公社捕集溪蟹1,658只,检出肺吸虫囊蚴8,811个,平均每只蟹感染囊蚴5.3个。以囊蚴人工感染狗,3个月后在狗肺内查到肺吸虫成虫及卵。通过皮内试验、血清学方法及临床综合诊断,证明当地有肺吸虫病人。查明了第一中间宿主是拟钉螺属,可能是一新种。检查5,545个拟钉螺,在5个螺的
    琼脂对流免疫电泳在肺吸虫病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
    徐之杰,王太和,徐淑玉
    1983, 1(4):  36-36.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就琼脂对流免疫电泳法在肺吸虫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实际应用作了初步观察。 在肺吸虫病流行区,应用琼脂对流免疫电泳法检测肺吸虫抗原皮试阳性者318人,检出阳性者72人,阳性率为22.6%。在皮试阳性者中,有肺吸虫病典型症状者在对流免疫电泳阳性和阴性组之间有显著差
    肺吸虫病人治疗前后血清特异IgG,IgE的变化及其评定疗效价值的探讨
    许景田,冯兰滨,薛启贞,乔光彦
    1983, 1(4):  36-36.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除了在痰、粪内发现肺吸虫卵的有无外,还没有理想的评定肺吸虫病疗效的方法。 本文报告了40例肺吸虫病人,经抗肺吸虫药物硝氨酸1.5~2.0mg/kg一次疗法,或吡喹酮每日服75mg/kg的二日疗法,治疗前和治疗后,以ELISA
    狗与兔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后的血清抗体水平的探讨
    陈桂光,沙人珏,郭延飞,陈豪
    1983, 1(4):  36-37. 
    摘要 ( )   PDF (2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对流免疫电泳法测定了卫氏并殖吸虫病实验动物的血清抗体消长情况。抗体水平随感染后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上升,4个月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11个月消失。认为对肺吸虫病人的疗效考核应在洽后一年为宜。
    酶标记抗原对流免疫电泳检测特异性肺吸虫抗体的初步报告
    赵庆风,徐之杰,徐淑玉
    1983, 1(4):  36-36.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酶标抗原对流免疫电泳对抗肺吸虫成虫抗原兔血清进行棋盘测定,显示酶标记抗原稀释度在1:80时可获得高敏感反应,血清稀释度至1:2,043,仍显示清晰的沉淀带。44例肺吸虫病患者血清的阳性率为90.9%(40/44);53例肝吸虫病患者及39名健康人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诊断肺吸虫病的进一步研究
    段芸芬,寿干城,汪小卫,李文钧,宋昌存,周德宏,徐爱萍,许林根,朱志航
    1983, 1(4):  36-36.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用肺吸虫成虫可溶性粗抗原,以ELISA间接法检测肺吸虫病人抗体的结果。在144例痰检虫卵阳性的肺吸虫病病人中,本法阳性的符合率为97.2%。410例正常人全部呈阴性反应。同时,对51例日本血吸虫病人、23例姜片虫病人及27例华支睾吸虫病人作交叉反应,结果除2例华支睾吸虫病人出现非特异性反应外,其余病人全部阴性。对30例肺
    吡喹酮治疗肺吸虫病的观察
    林宝楚,蒋达生,胡和兴,唐火顺,袁谦
    1983, 1(4):  37-37. 
    摘要 ( )   PDF (1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应用吡喹酮治疗的33例肺吸虫病患者,痰中均检到虫卵。治疗分3组:甲组(12例)总剂量为100mg/kg,疗程3天;乙组(8例)总剂量100~120mg/kg,疗程2天;两组(13例)总剂量90mg/kg,疗程2天。三种疗法治疗后的虫卵数变化均相似。甲、
    家兔感染肺吸虫后的抗体水平与血清蛋白的观察
    陈桂光,郭延飞,陈豪
    1983, 1(4):  37-37. 
    摘要 ( )   PDF (1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在以对流免疫电泳法检测家兔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后的血清抗体的消长的同时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测定其血清蛋白的含量。结果:抗体水平于感染后4个月达峰值,后渐降低,11个月消失。血清白蛋
    湖北兴山斯氏并殖吸虫的一种新螺宿主——建国小豆螺
    康在彬
    1983, 1(4):  37-38. 
    摘要 ( )   PDF (2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微小淡水螺——新种:建国小豆螺(Bythinella gongjianguoi,sp.nov.)。在分类上属于
    湖北斯氏并殖吸虫螺类宿主两种新种描述
    康在彬
    1983, 1(4):  37-37. 
    摘要 ( )   PDF (1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微小淡水螺类两新种,即五峰小豆螺与湾潭小豆螺。在分类上属于觿螺科小豆螺属。标本系1979年7月间分别采自湖北五峰县的五峰和湾潭,此两种新种小豆螺,均为五峰县的斯氏并殖吸虫第一中
    吡喹酮治疗四川(斯氏)肺吸虫病的初步观察
    湛取鼎,王汉勋,刘约翰,王其南,段明纲,王小根,曾凡荣
    1983, 1(4):  37-37. 
    摘要 ( )   PDF (1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于1981年4月至1982年11月用吡喹酮治疗四川(斯氏)肺吸虫病人18例,并进行了远期随访。吡喹酮的剂量为25mg/kg, 日服3次,连续2天为一个疗程。对脑型和眼型患者,4例服药二个疗程,1例服了三个疗程。
    黑龙江省鸡西地区肺吸虫感染情况调查报告
    姜新春
    1983, 1(4):  38-38.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首次报告我省穆稜河流域是肺吸虫病疫区。肺吸虫抗原皮试78,597人,平均阳性率为15.9%(1.6~76.4%)。在农村皮试10,365人中,阳性率40%;城镇皮试54,304人中,阳性率9.7%。人群肺吸虫感染率,少年和儿童高于老年,男性高于女性。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咳血痰者占2.6%,痰
    吡喹酮对华支睾吸虫的皮层、表皮细胞和肌肉影响的超微结构观察
    李秉正,刘铁聪,邓立军,高俊峰,赵雅元,赵燕妮
    1983, 1(4):  38-39. 
    摘要 ( )   PDF (2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大白鼠,在一次口服吡喹酮300mg/kg后1、3、6、12、24、36及48小时解剖收集成虫,对其皮层、表皮细胞和肌肉组织的病变动态过程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成虫在给药后1小时即出现变化,12~24小时明显加重,36~48小时达高峰。开
    浙江省永嘉县东坑村肺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潘起潜,林宝楚,蒋达生
    1983, 1(4):  38-38.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永嘉县井头、东坑、岩垄三个村庄的肺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东坑村有肺吸虫病人6例,岩垄村3例。9例中痰卵阳性5例。三村的肺吸虫抗原皮内试验阳性率分别为21.6%、48.1%和57.1%,位于上游的井头村的感染率显著低于中游的两村。东坑村160人的皮试阳性率:以7~29岁年龄组为高,
    福建省并殖吸虫与肺吸虫病流行情况
    陈桂光,郭延飞
    1983, 1(4):  38-38.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本省存在卫氏、斯氏、巨睾与三平正四种并殖吸虫,此外尚有独特的福建与闽清二种并殖吸虫,关于扁囊并殖吸虫的种属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至于曼谷并殖囊蚴,亦应继续观察与进行动物试验。并殖
    盘电泳分析蠕虫蛋白质的初步观察Ⅱ.五种吸虫成虫蛋白组分的分析
    张仲悫,邝丽贤,劳绮云,刘启文,何书明
    1983, 1(4):  39-39. 
    摘要 ( )   PDF (1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选用常见寄生人体的5种吸虫——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日本血吸虫、姜片虫及肝片吸虫用盘电泳作虫体蛋白质组分的比较分析。日本血吸虫和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取自实验动物,华支睾吸虫、姜片虫及肝片吸虫取自自然感染的动物。取虫后,分别制成粗制抗原。盘电泳用Davis(1964)法,采用6%
    华支睾吸虫成虫、囊蚴及后尾蚴的超微结构
    贺联印,M.Voge,L.R.Ash
    1983, 1(4):  39-39. 
    摘要 ( )   PDF (1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北京地区华支睾吸虫各期的超微结构。囊蚴类圆形或卵圆形,表面有微细波状皱襞,一侧可见附着在鱼肉上的痕迹。后尾蚴长椭圆形,口吸盘上有8个感觉乳突,口缘亦有感觉乳突。中央有感觉纤毛。腹吸盘与口吸盘大小相似,有6个乳突,但未见纤毛。腹吸盘前后各有1对较小感觉乳突,具纤毛。体表除尾部及腹吸盘前以外,皆被有单生皮棘,每个皮棘有纵裂,前端有2~4个尖齿。腹面生有两
    吡喹酮对大白鼠体内不同发育时期的华支睾吸虫的实验治疗研究
    李秉正,刘铁聪,于秀华,张丹姝,王继春,刘玉珍
    1983, 1(4):  39-39. 
    摘要 ( )   PDF (1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不同剂量的吡喹酮对大白鼠体内不同发育阶段的华支睾吸虫的作用以及治疗后不同时期虫体形态变化的动态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共分10个组,每组均为5只大鼠,治疗组每鼠接种30个华支睾吸虫囊蚴。1次给药。给药后共观察28只鼠,对照组为18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囊虫病人血清特异性IgG的结果
    薛启贞,乔光彦,徐景田,冯兰滨,高红,关湖萍
    1983, 1(4):  39-40.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组自1979年以来,对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和囊虫病病人的血清进行了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所用抗原系我组制备。ELISA系用Voller法稍加改进的间接法。抗原工作浓度为1:1,000,被检血清稀释度为1:200,辣很过氧化物酶结合物的工作浓度为1:20,000,底物为邻苯二胺,中止反应用2M硫酸。检测
    硝硫氰胺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疗效观察
    乔山,冯日升,张文峰
    1983, 1(4):  40-40.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硝硫氰胺系广谱抗蠕虫药。为了评价该药对华支睾吸虫病的疗效,我们选择了45例4~31岁粪检华支睾吸虫卵阳性的患者,其中24例以硝硫氰胶试治,21例以血防-846治疗作对比。硝硫氰胺剂量每日用2.5mg/kg,于睡前顿服,血防-846每日用100mg/kg,早、晚两次分服,两组疗程均为4天。洽后粪检虫卵
    吉林省华支睾吸虫病
    白功懋,刘兆铭
    1983, 1(4):  40-40.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支睾吸虫病在吉林省历史上已有报道,近年来的调查,发现吉林市郊、永吉县和九台县饮马河的居民中均有感染,感染者以朝鲜族为多,永吉县一个自然
    吉林省永吉、海龙、(礻华)甸三县华支睾吸虫病调查
    李秉正 ,刘铁聪 ,李得垣 ,于秀华 ,王继春 ,张丹姝
    1983, 1(4):  40-40.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0年和1982年对吉林省永吉、海龙、桦甸三县的华支睾吸虫病流行情况作了调查。永吉县桦皮厂公社星火大队粪检409名朝鲜族居民,虫卵阳性者124人,感染率为30.3%,海龙县城南公社新胜大队粪检194名朝鲜族居民,虫卵阳性者31人,感染率为16%。
    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1,051例临床观察
    万展如,梁小虹,刘晓东,朱德恩,翁约球
    1983, 1(4):  40-40.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1,051例,分为3个剂量组。治后3个月复查,总剂量75mg/kg,100mg/kg和120mg/kg组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89.5%、91.3%和98.9%。疗效满意。药物反应轻微而短暂,对心、
    湖南省澧县澧南公社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陈翠娥,陈景仁,吴纯,李伯约,姚关中,唐芯妍,蒋逸
    1983, 1(4):  40-40.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2年3月对该公社13个大队中,1,428人用1:4,000的华支睾吸虫粗制抗原作应试,阳性率13.8%,沉淀法粪检627人,发现虫卵者83例。当地居民有将整鱼下锅一沸即食及捕鱼时将鱼叼在口中的习惯。检查当地鱼塘中豆螺、沼螺等1,180只,未获华支睾吸
    辽宁省营口县华支睾吸虫病流行情况的调查
    李秉正,李得垣,于秀华,张丹姝
    1983, 1(4):  40-41. 
    摘要 ( )   PDF (2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辽宁省营口县老边公社朝鲜族大队和水源公社新光大队分别调查了朝鲜族居民61人和275人。前者华支睾吸虫卵阳性者44人,男性34人,女性10人,感染率为72.1%。后者华支睾吸虫卵阳性者29人,男性20人,女性9人,感染率为10.5%。居民感染与吃生鱼习惯有关。
    沈阳郊区满融屯(朝鲜族)华支睾吸虫病的调查
    冯兰滨,薛启贞,乔光彦,刘柯,刘福坤,舒延清
    1983, 1(4):  41-41. 
    摘要 ( )   PDF (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进一步摸清沈阳地区华支睾吸虫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点,于1981~1982年在沈阳郊区满融屯作了调查。调查采用醛醚法检查朝鲜族社员1,780人的粪便,平均感染率为9.4%、男高于女,差异显著。
    华支睾吸虫动物宿主的调查研究
    李冬馥
    1983, 1(4):  41-41. 
    摘要 ( )   PDF (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海地区的猫、沟鼠、黄鼬、犬、猪和黄胸鼠6种动物都有华支睾吸虫的自然感染,前三种动物的阳性率分别为81.8%、22%和7.4%,平均检出虫数582、8和60条。其中猫的感染最为突出。在所调查的8个县44个社镇中,有15处的阳性率在80%以上。
    河北省抚宁县华支睾吸虫病调查报告
    高勇
    1983, 1(4):  41-42. 
    摘要 ( )   PDF (2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于1978年在抚宁县进行了调查,共检查936人,检出华支睾吸虫病人46例,感染率为4.9%。46例中,无症状型17例,消化不良型7例,类神经衰弱型5例,肝炎型15例,胆囊炎型1型,肝硬化型1例。虫卵计数结果:轻度感染29例,中度感染10例,重度感染7例。37例实验室检查:SGPT升高在100u
    山东省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病学与查治实验
    朱育光
    1983, 1(4):  41-41. 
    摘要 ( )   PDF (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省于1962年发现华支睾吸虫病流行,主要分布于鲁中、鲁南和胶东等地平原低洼地区的99个县、市、区。感染率平均为2.3%,以村队为单位,一般在1~10%之间,感染者大多为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在小学生中,感染率最高可达44.4%,男、女间无显著差异。除猫、狗、猪等家畜为重要保虫宿主外,
    华支睾吸虫囊蚴的保存实验
    李秉正,曹颖林,王恩荣,刘铁聪
    1983, 1(4):  41-41. 
    摘要 ( )   PDF (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Alsever氏溶液(配方·葡萄糖2.05g、枸椽酸钠0.80g、氯化钠0.42g、枸椽酸0.055g、蒸馏水100ml)保存华支睾吸虫囊蚴的存活时间远较保存在复
    上海淡水鱼类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的初步调查
    瞿国英,陈超常,蒋增康,栾峰,张国争,张学妹
    1983, 1(4):  41-41. 
    摘要 ( )   PDF (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市场购得淡水鱼15种共358条及2种淡水虾,检查发现8种淡水鱼有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感染率
    河北省唐山地区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的调查
    黄素芳,张宝栋
    1983, 1(4):  42-42.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支睾吸虫病过去被认为是局部地区的地方病,北方各省对此病未予重视。近年来全国各省、市陆续发现病例,流行病学资料渐多。1978年前,河北省尚无报道。作者于1978年和1980年分别对河北省唐山地区柏各庄垦区及抚宁县西河南大队作了华支睾吸虫
    宜春地区近三年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研究概况
    易明华
    1983, 1(4):  42-42.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三年来,经调查发现宜春市、上高县、高安县、宜春县、丰城县、奉新县和铜鼓县等7个县(市)有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在上高县、高安县和宜春市共类检1,558人,阳性70例,平均感染率4.5%(最高为10.3%),其中儿童占62.5%。患者多数无明显体征,
    黑龙江省通河县清河公社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病学初步调查
    徐之杰 ,金汉章 ,郑绪明 ,魏庆云 ,李光协 ,张滨 ,齐善鸿 ,公艳玲 ,杨博 ,诸习俊
    1983, 1(4):  42-42.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查区位于松花江支流西北河沿岸,系朝鲜族居民集居区。居民的华支睾吸虫皮试阳性率高达34%,皮试阳性者的粪检阳性率为45.7%。按朱氏分类方案,属三级感染地区。表明我国北方严寒地区仍有适宜于
    布氏姜片吸虫成虫、虫卵和毛蚴的扫描电镜观察
    许世锷,王绍渠,陆秀君,谢霖崇,张桂春
    1983, 1(4):  42-43. 
    摘要 ( )   PDF (2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虫:口、腹吸盘及排泄孔的周围都未见有感觉乳突或其他特殊结构,在生殖孔的下缘有两行呈八字形排列的单乳突,每排4~6个。姜片虫的体棘只见于虫体腹面,其分布以近虫体周围及腹吸盘处较密,而中部较稀,排列成不整齐的横列状。体棘为单生型,根
    姜片虫的染色体组型
    高隆声,游绍阳,陈善龙
    1983, 1(4):  43-43.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精原细胞为材料观察了布氏姜片虫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其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14(2n=14),其中大型染色体2个,中型染色体6个,小型染色体
    吡喹酮对囊尾蚴糖原和硷性磷酸酶的影响
    史大中
    1983, 1(4):  43-43.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观察了吡喹酮对体外培养的猪囊尾蚴的糖原和硷性磷酸酶(AKP)的影响,并对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药物杀虫机理进行了探讨。 采用Bruckner(1979)介绍的囊尾蚴体外培养方法,以20μg/ml浓度的吡喹酮作用,用PAS糖原染色法,观察药物作用96小时内的糖原变化,用生化
    内蒙古地区肝片吸虫病一例报告
    孙昌秀,柴鸿英
    1983, 1(4):  43-43.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13岁,女性,蒙族,居住于伊克昭盟乌审旗。1978~1980年间,曾以贫血待查两度住院。在此过程中曾诊断为肝脓肿,治疗无效。入院时病情已发展为肝区剧痛,下肢浮肿,有腹水。血红蛋白2.8g,红细胞180万,白细胞9,600,嗜酸54%。超声波检查提示
    酶标记抗原对流免疫电泳诊断囊虫病的初步研究
    赵庆风,刘桂菊,文井山
    1983, 1(4):  43-43.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9年我们曾用酶标记抗原对流免疫电泳方法诊断囊虫病。本文继续研究了此法的稳定性和对酶标记抗原对流电泳的影响因素。实验表明,血清贮存超过44天时,阳性率有明显下降趋势,酸标记抗原贮存7
    吡喹酮治疗姜片虫病50例疗效观察
    傅宝珍,朱汉华,戚贤德
    1983, 1(4):  43-43.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二次大便沉渣检查均找到姜片虫卵者为观察对象,共50例。吡喹酮总剂量为20mg/kg,一日2次分服。全部病人顺利完成疗程,药物副作用轻微。服药后收集全量粪便淘虫3天,总排虫率为61%,于服药后12~24小时内排虫者18例,24~48小时排虫者4例,1例于服药后72小时排虫。洽后半个月、1个月粪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诊断脑囊虫病的研究
    马云祥,郑学修,朱金华,郭建勋,王象昌,于忠国,种杰,刘振声
    1983, 1(4):  43-44. 
    摘要 ( )   PDF (2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66例脑囊虫病患者的CT检查结果,颅内显示下列6种不同类型图象:(1)散在多发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减低区,共25例。(2)散在多发或少量的椭圆形或环形密度增高区,共9例。(3)散在多发密度减低区合并散在多发密度增高区,共22例。(4)散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猪囊虫病的初步研究
    赵辉元,韩信昌,姚胜,殷礼,张海燕
    1983, 1(4):  43-43.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应用ELISA诊断猪囊虫病。用猪囊虫液经亲和层析纯化,作为诊断抗原。结果表明,病猪检虫率可达96.4%,对感染有细颈囊尾蚴、棘球蚴、棘头虫等其他寄生虫的猪,进行猪囊虫ELISA试验,结
    吡喹酮治疗囊虫病的进一步研究
    沈耕荣,张春萼,周霞秋,尤伯英,潘钰卿,诸葛传德,严振宜,杨宜,俞慧珍,胡大萌,卫国华
    1983, 1(4):  44-44.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1980年起至1982年底应用吡喹酮治疗了囊虫病患者25例,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18~60岁。皮肤囊虫病24例(其中伴有脑囊虫病者14例,眼囊虫病2例)均经皮下结节活检证实:单纯眼囊中病1例,亦经视网膜活检证实。14例脑囊虫病中12例曾有癫痫发作史。
    吡喹酮治疗囊虫病临床效果的初步观察
    刘海安,葛凌云,曹仰臣,刘茜
    1983, 1(4):  44-44.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吡喹酮治疗73例囊虫病的结果。其中甲组3例,共服2个疗程,第1疗程每日40mg/kg×6天,等2疗程每日20mg/kg×6天。乙组11例,共服3个疗程,第1疗程每日30mg/kg×6天,第2、3疗程均为每日20mg/kg×6天。丙组11例,共服3个疗程,均为每日20mm/km×6天,每个疗程的间隔为40天。丁组48例,仅服1个疗程,剂量为每日30mg/
    丙硫苯咪唑治疗囊虫病50例的临床研究
    刘德惠,刘淑珍,张永江,葛继先,刘广宜,刘晶岩,武传贤,王永才
    1983, 1(4):  44-44.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抗蠕虫新药丙硫苯咪唑(Albendazole)单剂及其与左旋咪唑合剂口服,对50例囊虫病(包括脑囊虫病患者28例)进行了治疗。在疗程结束后2~5个月进行疗效考核,总有效率达94.6~100%,效果显著者占56.8~92.3%。
    重症多发囊虫性肥大型肌炎及吡喹酮治疗效果观察
    马云祥,朱金华,刘振声,郭建勋,薛晓玲,种杰,刘章玉,宋兴光
    1983, 1(4):  44-44.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收治的660例人体囊虫病患者中,10例系重症多发囊虫性肥大型肌炎,其特征为下肢异常增粗,呈
    甲苯咪唑对棘球蚴超微结构的影响
    陈钦铭,寇星灿,叶于聪,许子俊,王志刚,张荣泉
    1983, 1(4):  45-45.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观察了甲苯咪唑对细粒棘球蚴生发膜及表面超微结构的影响。长期服用国产甲苯咪唑(300天)后,生发膜远端的胞浆空泡化明显增加,微棘消失,细胞器排列紊乱,胞质中微管局限性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和动物棘球属感染初步调查
    张京元,周慧娟,于庆全,王兰珍,裘秀燕
    1983, 1(4):  45-45.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宁夏屠宰场屠宰动物中棘球蚴感染率进行了调查。共调查5,484头屠宰家畜,有棘球蚴者占33.3%。其中绵羊的感染率最高(52.5%),猪为23.9%,骆
    中草药(复方)——包虫粉治疗动物棘球蚴病的效果观察
    薛弘燮,韩茂莉,吴炳洪,吴宏
    1983, 1(4):  45-45.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包虫粉(含柴胡、赤勺、玉金、香附、生牡蛎、醋军、鹤(凡虫虫)、使君子、雷丸、苦楝皮、榧子、槟榔、贯众、山栀等)对棘球蚴进行体外试验和动物实验治疗。 体外试验时取人肺棘球蚴的活原头蚴置于5%包虫粉煎剂内,经1/2~18小时后用0.1%伊红作活体染色。结果,经药液处理18小时后可见原头蚴外翻,94~98%原头蚴不着色,与生理盐水对照一致。
    感染人体的念珠状棘头虫及其形态描述
    丁兆勋,张靖民
    1983, 1(4):  45-45.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念珠状棘头虫(Moniliformis moniliformi Br-emser,1811)寄生于人体的病例先后发现于新疆和田县及克拉玛依市。两名患儿年龄都在一岁半以内;入院前有自然排虫史。临床表现以腹泻为主。患儿都未服用驱念珠棘头虫药而经3、4个月左右在其粪便内未再查见虫体及虫卵。
    增殖裂头蚴病一例报告
    黄桂梅,何雅明
    1983, 1(4):  45-45.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增殖裂头蚴病系由假叶目绦虫幼虫引起的罕见的寄生虫病,能侵入人体各部寄生,如面部、颈部、上肢、腿部等,并能在胸腔或腹腔内增裂,常导致病人死亡。 本文报告1例11岁的男孩。主诉腹胀、消瘦5个月,腹痛、发热、纳减、右下腹块2个月入院。院外曾误诊为恶性腹部癌肿并进行过抗癌化疗。最后死于
    瑞列属绦虫病三例报告
    何雅明
    1983, 1(4):  46-46.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瑞利属绦虫是我国鸟类及哺乳动物常见的寄生虫之一,寄生于人体较少见。本文报告的3例儿童瑞列属绦虫病,均系粪检发现瑞列属绦虫的孕节而诊断。
    指状腹腔丝虫第三期幼虫感染恒河猴的实验研究
    王明志,李志国,韩江,高继文,席日臣,叶克祥
    1983, 1(4):  46-47. 
    摘要 ( )   PDF (2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状腹腔丝虫第三期幼虫对大、中、小动物均有致病性。为了探讨指状腹腔丝虫与人的感染关系,我们用恒河猴10只,其中8只接种第三期幼虫,2只作为对照。结果接种的5只猴先后出现前肢或后肢麻痹、瘫痪、
    贵州地区马来丝虫成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程富川,杨士静,崔祖让,刘建候,郑学修,马云祥,孙家振
    1983, 1(4):  46-46.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扫描电镜观察贵州地区人体马来丝虫成虫的体表结构,发现1.雌、雄虫头部均有两圈乳突,外圈4个,内圈6个,共10个;2.雌、雄虫体表均有环状皮纹;
    周期型马来丝虫成虫和第三期幼虫扫描电镜的初步观察
    朱素贞,张选明,钟永良,刘美涛,饶忠秀,郑德福
    1983, 1(4):  46-46.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从实验感染沙鼠分离的成虫和从中华按蚊分离的第3期幼虫。成虫:头部圆形,其后缘变细如颈,头顶为圆形的头盖,头盖中央有圆或卵圆形的口,被两圈光滑的唇圈所包围。口内可见附着碎渣的食道起端。头感器位于口旁两侧小突起的后缘,8个头乳突排成两圈,每圈4个。在内外乳突的扁平基部深沟包绕。内乳突和一些外乳突表面都有乳
    无钩复孔绦虫的形态观察
    张维真
    1983, 1(4):  46-46.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犬小肠内收集复孔属绦虫(Dipylidium sp),其中除犬复孔绦虫(Dipylidium caninum)外,另有一些虫体形态与之有所不同。该虫体长32cm,有154节片。头节的头部和颈部界限不明显,有4个吸盘,吸
    有缘绦虫皮层超微结构的初步观察
    苏经华,梁平
    1983, 1(4):  46-46.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电镜观察有缘绦虫节片的超薄切片样本,见有突出于体表的钩状体棘,有的呈倒钩形,具有质膜及外套,顶端体棘电子致密度较高,近基端有电子致密环。体棘呈尖齿状,其下端深入于基质膜。虫体体表具纤毛,周围排列9组成对的微管,中央有2根分开的微管,每根纤毛的断面排列整齐似蜂窝状,每个纤毛细胞上约有200根纤毛。外层下有含空泡的基质区,为无核胞
    指状腹腔丝虫第三期幼虫感染实验小动物的研究
    王明志,李志国,韩江,高继文,叶克祥,席日臣
    1983, 1(4):  47-47. 
    摘要 ( )   PDF (1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状腹腔丝虫第三期幼虫对我国南方马、骡健康危害甚大。为了探讨和建立马、骡脑脊髓丝虫病发病机理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特对小鼠、沙鼠、大鼠、海猪及家兔,进行了皮下接种指状腹腔丝虫第三期幼虫的实验观察。结果接种的5只小鼠均发病死亡;接种16只
    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丝虫病的研究
    冯祖梅,王运章
    1983, 1(4):  47-47. 
    摘要 ( )   PDF (1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验取人工感染长爪沙鼠腹腔里的马来丝虫雌性成虫,用香糊包埋切制4μm冰冻切片作抗原。用羊抗人IgG荧光抗体作常规间接染色,检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167例,阳性反应155例(92.3%);无微丝蚴血症100例中,阳性反应69例(69%);晚期患者19
    马来丝虫和犬恶丝虫成虫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人体丝虫病
    白礼益,魏银松,周蕊
    1983, 1(4):  47-47. 
    摘要 ( )   PDF (1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马来丝虫、犬恶丝虫成虫的可溶性粗制抗原作ELISA微量法测定,分别试验了马来丝虫微丝蚴阳性者血清47份及非流行区健康人血清49份,用肉眼观察和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反应液吸收值判断结果。马来
    长爪沙鼠体内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的周期性及消长情况观察
    魏银松
    1983, 1(4):  47-47. 
    摘要 ( )   PDF (1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长爪沙鼠体内马来丝虫微丝蚴的周期性和消长情况。其周期性指数及密度高峰时间,在9例人体为105.4%及2.2时,呈夜间周期性;在5只沙鼠的
    周期型马来丝虫成虫体外培养及雌虫释出虫卵和微丝蚴的初步观察
    郑福申,叶淑铭,李杰,黄慧芬
    1983, 1(4):  47-48. 
    摘要 ( )   PDF (2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主要描述以台氏液、台氏液稀释的长爪沙鼠 腹腔洗出液、TC199和RPMI 1640为基础液,加入不同比例的小牛血清和一些附加成分,配制成多种培养液,对224条(雌114;雄110)周期型马来丝虫成虫,进行连续8次体外培养的初步观察。发现成虫存活时
    周期型马来丝虫——长爪沙鼠模型的建立及一些影响因素的探讨
    1983, 1(4):  48-48.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历时8年的周期型马来丝虫——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动物模型的建立和一些影响因素的探讨中,观察了经皮下接种感染马来丝虫的不同鼠龄、性别和用免疫抑制剂及激素处理的长爪沙
    长爪沙鼠接种周期型马来丝虫后血液和腹腔液中白细胞的变化
    聂文清,李杰
    1983, 1(4):  48-48.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实验观察了腹腔接种周期型马来丝虫后的长爪沙鼠血液和腹腔液中各型白细胞的变化,并初步分析了其与免疫反应的关系。 沙鼠接种丝虫后,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与嗜酸粒细胞均减少;腹腔液中由于细胞显著增多而呈乳白色,其中巨噬细胞、嗜酸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血液中淋巴细胞的
    棉鼠丝虫组织学的观察
    杨元清,杨惠中
    1983, 1(4):  48-48.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棉鼠丝虫为筛选抗丝虫新药的虫种之一。该虫寄生于棉鼠胸腔内,取材简易,且筛选出的有效药物,用于临床试治丝虫病人能获得较为一致的结果。作者从感染棉鼠丝虫131~136天后,血微丝蚴密度为218~408条/mm~3的2只棉鼠胸腔内取出雌雄成虫,制作连续切片,用HE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成虫的角皮、
    四个硝基呋喃类化合物抗丝虫作用的比较
    席裕端,徐裕信,聂晋华
    1983, 1(4):  48-48.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呋喃嘧酮(M170)推荐上临床后,继续筛选了一些硝基呋喃类化合物,以期能找到比呋喃嘧酮抗丝虫疗效更好的化合物。选择国家医药管理局上海医工院合成的M254、M279、M280与M170在抗丝虫疗效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M254、M279、M280及M170对
    呋喃嘧酮治疗常现丝虫病和罗阿丝虫病的临床观察
    任燕芬,陈名刚,王鸣杰
    1983, 1(4):  48-49. 
    摘要 ( )   PDF (2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常现丝虫病(Dipetalonemiasis)和罗阿丝虫病(Loaiasis)流行于非洲,主要症状为皮肤搔痒感、蚁走感、过敏性皮肤肿胀和乏力等。本文用抗丝虫新药味喃嘧酮(Furapyrimidone,代号M17O)治疗援外返国的8例常现丝虫病和1例罗阿丝虫病患者。剂量为每天20mg/kg,分3次口服,疗程10天。剂量计算以体重
    山东省十年来丝虫病防治研究进展
    1983, 1(4):  49-49.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东省系纯班氏丝虫病流行区,流行于74个县、市,据50年代调查估计,约有微丝蚴血症者250万人。1958~1960年对鲁南重流行区查治后,微丝蚴阳性率有所下降。1970年以来在74个县、市先后开展了3~7次全民普查和对象治疗,至1980年底共普查5千余
    上海县丝虫病残存传染源和蚊媒自然感染调查
    孙功庸
    1983, 1(4):  49-49.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巩固防治丝虫病的成果,在本县鲁汇、马桥两公社开展了丝虫病残存传染源、蚊媒自然感染、居民居住条件和防蚊情况调查。在边远地区7,132人的血检中,查出微丝蚴阳性者2例(0.03%)。捕集蚊虫5属8种,共2,678只,经解剖蚊媒中华按蚊285只,淡
    呋喃嘧酮治疗斑氏丝虫病的临床观察
    吴让庄,何贻基,陈绩彰,童召凤
    1983, 1(4):  49-49.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呋喃嘧酮(Furapyrimidone)治疗82例班氏丝虫病患者,分6个治疗组,总剂量112~200mg/kg,疗程7~10天.洽后6个月微丝蚴阴转率50.0~82.4%,5个组的微丝蚴减少率达98.5%以上。而海群生对照
    班氏丝虫病与马来丝虫病地理分布不同原因的探讨
    李中兴,潘壬贤,潘嘉云,谢祖英,李爱荣,蓝景良,韦建国,施恒华,张玉信,陈泽池,高国龙,王炼,魏新平
    1983, 1(4):  50-50.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广西和上海市郊各选二个互相毗邻的单一班氏和单一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对象为班氏和马来微丝蚴血症者,同时用人工感染方法比较了两地同种蚊媒的感染力。结果在广西的马来和班氏两个流行区的中华按蚊对马来丝虫的感染率分别为78.7%和64.6%(P0.01)。上海的分别为32.0%和25.4%(第三期幼虫)
    海群生油剂涂抹皮肤治疗家猫丝虫病疗效的观察
    王永祥
    1983, 1(4):  50-50.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每只家猫后腿接种50条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感染后1或3周,于家猫后腿涂抹5%海群生油剂1或5次。涂抹后3周将家猫杀死,剖检后腿淋巴系统,检计存活的丝虫数,考核药物对丝虫的作用。
    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消化及生殖系统的形态观察
    蒋华,强慧琴
    1983, 1(4):  50-51. 
    摘要 ( )   PDF (2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苏木素-伊红和甲基绿-派若宁对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染色的连续切片显示,食道均由三组肌肉组成,内含颗粒状胞质,以十二指肠钩虫的较明显。同时还可查见被苏木素染成淡紫色的核质颗粒,但甲基绿染色者不呈现DNA反应。两种钩虫的肠壁细胞均
    许家洞公社防治丝虫病试点29年情况报告
    欧阳玉梅
    1983, 1(4):  50-50.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点为马来丝虫病的高度流行区。1951~1960年间经过3次防治,居民微丝蚴阳性率由25.6%降至1.1%;1961~1970年中断了防治工作,居民微丝蚴
    定安县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防治技术措施的探讨
    吴让庄
    1983, 1(4):  50-50.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定安县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防治技术措施的探讨,我们认为在一个县范围,在2~3年时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指标要求,即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居民微丝蚴感染率下降到0.5%以下是可以实现的。主要措施以消灭传染源为主要手段,首先要保证普查质量,摸清流行区的分布情况,合理使用海群生的剂量与疗
    十二指肠钩虫幼虫在高温条件下经肤侵入和移行情况的观察
    王懋溥,胡亚凤,姚善滢,吴德莲,李非白
    1983, 1(4):  51-51.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十二指肠钩虫感染性幼虫经39℃~45℃作用4小时后,对正常小鼠进行经肤感染。在39℃及42℃时,钩虫幼虫经肤侵入和向肺移行的能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在43℃、44℃和45℃时,不论侵肤率及侵
    酚嘧啶和噻嘧啶合并疗法驱除钩虫、蛔虫、鞭虫的效果观察
    姚丽英,胡亚凤,胡仲侃,华甫怀
    1983, 1(4):  51-52. 
    摘要 ( )   PDF (2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应用国产酚嘧啶和噻嘧啶合并疗法驱治多种肠道线虫感染366例。 患者均为6~65岁农民和儿童。两药所用剂量各为3mg(盐重)/kg体重,1日2次,连服2日。服药后2~3周复查粪便。结果,蛔虫感染者302例,鞭虫感染者311例和钩虫感染者78例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99.7%,90.0%和96.2%。鞭虫感染和钩虫感染的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9.5%和99.9%。对十二指肠钩虫和美
    十二指肠钩虫在动物肌肉内滞留情况的观察
    蒋华,强慧琴
    1983, 1(4):  51-51.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鼠经口、钻肤、皮下和尾静脉注射4种方法分别接种十二指肠钩虫幼虫,1周后,在小鼠肌肉内均检获幼虫,平均回收虫数依次为39.4,99.0,165.4和23.0条。方差分析显示组间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两两比较表明在皮下和经口及皮下和尾静脉注射组之间有
    美洲钩虫、十二指肠钩虫,犬钩虫和巴西日本圆线虫胆碱酯酶活力的测定
    任海南,成宝珠
    1983, 1(4):  51-51.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Ellman方法测定了仓鼠体内美洲钩虫、幼犬体内十二指肠钩虫和犬钩虫不同发育时期的虫体及大白鼠体内巴西日本圆线虫成虫匀浆的胆碱酯酶活力。结果:美洲钩虫成熟前期(感染后30~36天)和成
    美洲钩虫实验感染金色仓鼠的研究
    任海南,成宝珠
    1983, 1(4):  51-51.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醋酸氢化考的松作用下,用人体美洲钩虫实验感染仓鼠可获得完全发育的雌、雄成虫。从仓鼠获得的第1代动物源幼虫(HL-1)转种亦获成功。醋酸氢化考的松注射剂量,从HL-1~7代按每日或隔日注射
    广州血管圆线虫成虫、第一期幼虫和第三期幼虫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研究
    贺联印,L.R.Ash,M.Voge
    1983, 1(4):  52-53. 
    摘要 ( )   PDF (2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一期幼虫:圆柱形,后部向腹面弯曲,体两侧 各有一条长而宽的翼膜。体表被有环纹上皮、顶部有一三角形口部,具3块唇片,口周有两排感觉乳突,每排6个,可见头感器孔,尾部尖细,表面粗糙有横行环纹。第三期幼虫:较一期幼虫粗大,翼膜较前者窄而厚。头部有两对感觉乳突,似稍缩小,尾部表面有许多小泡状结构,末端似矛头状。成虫:雌雄虫体
    福建省13县(市)钩虫虫种的地理分布调查
    陈金富,黄庆广,苏庆平,苏经华
    1983, 1(4):  52-52.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查明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两种虫种的地理分布,对合理选择驱虫药,消灭钩虫病具有重要意义。1975~1978年选择近几年未集体驱虫、以旱地作物为主的生产队为调查点,对一岁以上的居民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粪检,钩虫卵阳性者再作幼虫培养,鉴别虫种,计算其比例。12个县(市)4,008人的钩虫卵阳性率为14.3~73.1%,每克粪便孵出的幼虫数为
    广西钩虫病流行情况调查
    唐钏明,李树林,梁福进,姚荣芳,吴钦华,黄经佳,黄健,李玉英
    1983, 1(4):  52-52.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6年以来,对我区86个县(市)及柳州铁路局辖区进行了钩虫病流行情况调查。结果全区的钩虫感染都是两种钩虫混合感染流行,美洲钩虫占优势,与十二指肠钩虫比例为2:1。全区平均感染率为33.2%。
    防治钩虫病试点观察
    唐钏明,李树林,梁福进,姚荣芳,吴钦华,黄健,李玉英
    1983, 1(4):  52-52.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1~1981年在我区武鸣县覃李大队,先后采用灭虫宁、左旋咪唑、噻嘧啶和甲苯咪唑等药物反复治疗钩虫感染者。同时,将人粪进行堆肥处理杀灭钩虫卵以控制钩虫病的流行。结果表明该地区的钩虫感染
    两种钩虫混合感染地区多次驱虫后虫种比例变化的观察
    陈金富,黄庆广,苏庆平,苏经华,陈玉涛,姚排天
    1983, 1(4):  52-52.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惠安县曾厝大队作为查治试点。于1975~1977年先后4次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粪检,每次随机抽样24~54例钩虫卵阳性者的粪便0.5g,用玻管滤纸培养法培养钩蚴,计数幼虫和鉴别虫种、每次查出钩虫卵阳性者均给服噻嘧啶(10mg/kg/d顿服,10mg/
    广州市广州血管圆线虫终末宿主褐家鼠、中间宿主褐云玛瑙螺、蛞蝓等及转续宿主蟾蜍的感染情况调查
    梁浩昆,沈浩贤,徐秉锟
    1983, 1(4):  53-53. 
    摘要 ( )   PDF (1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检查本虫的终末宿主褐家鼠1,037只,发现29只有成虫寄生,感染率为2.8%,获成虫200条(雌虫136条,雄虫64条)。93.5%的成虫寄生于肺动脉,6.5%寄生于右心。2.检查本虫的中间宿主褐云玛瑙螺634只,平均感染率24.8%,检获第3期幼虫46,076条。检查皱疤坚螺180只,从郊区采集的174只均阴
    广州血管圆线虫成虫形态及特异形态的观察
    何竞智,丁步兰,罗勇生
    1983, 1(4):  53-53. 
    摘要 ( )   PDF (1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州地区存在的绝大部分血管圆线虫成虫的形态特征均与陈氏(1935)Otsuru(19T9)及Bhaibulaya(1979)等所描述的广州血管圆线虫相符,但部分成虫形态较特殊,与广州血管圆线虫相比:(1)虫体较长,雌虫长达45mm,雄虫26mm;(2)雄虫交后伞的腹肋的
    广州地区广州血管圆线虫的调查研究
    丁步兰,何竞智,朱天成,罗勇生
    1983, 1(4):  53-53. 
    摘要 ( )   PDF (1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解剖本虫的终末宿主褐家鼠10,034只,发现本虫感染共164只,感染率1.6%。对三个地区进行了比较,以越秀区的自然感染最高(2.3%),荔湾区次之(1.2%),海珠区最低(0.3%)。2.检查本虫的中间宿
    蛔虫卵的扫描电镜观察及有关“卵盖”问题的商榷
    许世锷,陆秀君,郭衍,肖永康,张大鹏,陈家俊,李铧
    1983, 1(4):  53-53. 
    摘要 ( )   PDF (1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扫描电镜结合相差和微分相差显微镜观察了人蛔虫和猪蛔虫的未受精虫卵、受精虫卵、脱蛋白质膜虫卵、刚孵出幼虫的虫卵及在子宫各分段中的虫
    关于猪蛔虫免疫的实验研究
    安力
    1983, 1(4):  54-54.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观察了两种猪蛔虫抗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豚鼠对猪蛔虫感染的反应。以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感染性虫卵抗原分别免疫豚鼠,再以感染性虫卵10,000只的剂量经日攻击感染豚鼠。7天后检取豚鼠肺、肝内幼虫,分别计数并测量其长度。抽取免疫动物血清测定抗体滴度。通过荧光抗体试验观察IgG对幼虫和虫卵
    雌性蛲虫异位寄生于男性泌尿系
    孙昌秀,孙鸿润,柴鸿英
    1983, 1(4):  54-54.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泌尿系统的蛲虫感染甚为少见。现报道一例如下: 患者,男性,32岁,常发尿略感染,伴有遗精。1978年12月~1979年6月,两次在精液中发现活的雌蛲虫各1条。虫体经透明后观察,呈乳白色,头泡清楚,角皮具横纹,后端1/3为尖尾,食道球圆球形。全虫长7.8×0.4mm,比正常雌蛲虫稍短小。虫的生殖
    蛲虫体壁及蛲虫卵的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
    许世锷,陆秀君,王绍渠,谢霖崇,肖永康,张桂春,陈彩云,张大鹏,胡隆大,李铧
    1983, 1(4):  54-54.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雌蛲虫的体表,蛲虫的头翼由体壁角皮向前延伸膨大而形成,外形似灯笼,不分叶。在头部顶端有类似蛔虫的呈品字形排列的1个背唇及2个腹唇。背唇上有2个背乳突,腹唇上有1个腹乳突和1个侧乳突,未见有头感器。在唇瓣的内缘上没有细沟也没有小齿。蛲虫的体壁密布环状横纹,虫体
    沈阳市儿童蛲虫病感染情况的调查
    刘玉珍,于秀华,韩景松,邓立军,王继春,曹颖林,王海鹏,刘铁聪
    1983, 1(4):  54-55. 
    摘要 ( )   PDF (2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618名城市托儿所儿童和市郊儿童,进行了蛲 虫感染的调查,并在部分儿童中,观察了雌虫的产卵情况。 城市儿童的感染率为32.2%,市郊儿童感染率18.7%、在32名儿童的指甲垢中,发现3例带有虫卵。
    新疆沙湾县牧区788名哈族儿童学生蛲虫感染调查
    王履新,刘振忠
    1983, 1(4):  54-54.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蛲虫病在新疆牧区哈萨克族儿童、学生中的流行情况,788名儿童的平均感染率为68.9%,其
    蛲虫卵扫描电镜观察
    王松山,孟宪钦,周文琴,王伯霞,李向印,张玉英,王丽
    1983, 1(4):  54-54.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取自儿童肛门爬出的雌性蛲虫,以冷冻割断法及扫描样品处理法制备虫卵样品。扫描电镜下蛲虫卵为一个两面凸一面凹的三面体。对称的两个凸面面积大,凹面面积小。在四面的一端有卵盖,其表面呈颗粒状,并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小孔,小孔最大直径为0.3μm。
    赣州市郊区居民肠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李乐福,吴国宏,叶人清
    1983, 1(4):  55-55. 
    摘要 ( )   PDF (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于1978年6月至7月在赣州市东、西郊各调查了1个大队的肠寄生虫感染的情况。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结合直接涂片法,共检查2,624人,检出有肠寄生虫感染者2,320人,感染率为88.4%,其中男性1,177
    甲苯咪唑和左旋咪唑治疗人工感染旋毛虫小鼠的初步观察
    李富华,刘志勤
    1983, 1(4):  55-56. 
    摘要 ( )   PDF (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甲苯咪唑和左旋咪唑治疗人工感染旋毛虫小鼠,同时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旋毛虫幼虫对甲苯咪唑和左旋咪唑均敏感;
    甲苯咪唑对鞭虫感染的疗效观察
    宋加良,杨诒湘,朱素凤,杜宝树
    1983, 1(4):  55-55. 
    摘要 ( )   PDF (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苯咪唑是一种广谱驱虫药,对鞭虫的疗效尤为突出,但国内报道不多,且在用量上尚有分歧。本文报告了用不同剂量的国产甲苯咪唑驱鞭的疗效。甲苯咪唑系上海十四制药厂出品,共观察鞭虫感染者76例,分两组:Ⅰ组42例,每次100mg,日2次,连服
    内蒙古地区人体寄生虫感染情况
    孙昌秀
    1983, 1(4):  55-55. 
    摘要 ( )   PDF (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1956~1982年,在内蒙地区对人体寄生虫作了调查及资料收集。作为动物病原作寄生于人体的有下列32种寄生虫。线虫类7种:蛔虫、蛲虫、鞭虫、旋毛虫、钩虫、美丽筒线虫、结膜吸吮线虫。棘头虫类1种:猪巨吻棘头虫。绦虫类4种:牛带绦虫、猪带绦虫及其囊尾蚴、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单房棘球蚴、短膜壳绦虫。吸虫类1种:肝片吸虫。根足类
    国产酚嘧啶等药物驱治鞭虫的疗效观察
    吴中兴,姚福宝
    1983, 1(4):  55-55. 
    摘要 ( )   PDF (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国产酚嘧啶(Oxantel pamoate)及酚嘧啶和噻嘧啶混合双色片,对鞭虫感染进行了治疗观察,并用甲苯咪唑进行对照。结果以酚啶啶6mg/kg一日2次,连服二日和10mg/kg,一日2次,连服二日的
    甲苯咪唑和吡喹酮对实验感染旋毛虫小鼠的疗效观察
    杨洪模,刘志勤,王珉
    1983, 1(4):  55-55. 
    摘要 ( )   PDF (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20g健康小鼠35只,分成7组,每组5只,每鼠感染旋毛虫幼虫300条,然后在感染后的不同时
    新疆沙湾县两个牧区哈族公社肠道寄生虫感染的调查
    王履新,刘振忠
    1983, 1(4):  55-55. 
    摘要 ( )   PDF (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新疆沙湾县两个牧区公社1,160名哈族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的调查结果,平均感染率为
    猪巨吻棘头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许世锷,王绍渠,陆秀君,谢霖崇,张桂春,陈家俊,张大鹏,李铧
    1983, 1(4):  56-56.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棘头虫成虫的吻突呈小球状,上有小钩5圈,每圈6个。在吻突顶面的正中有1个六角形的顶突,中央有1个小的盲孔。体壁与线虫类似,有环状横纹。雌虫的生殖孔位于虫体末端,呈裂缝状;雄虫末端形成交合伞,其生殖孔呈弧形,周围有7个单乳突。
    人体美丽筒线虫病一例
    黄琼瑶,余懋华,杨继方
    1983, 1(4):  56-56.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性,20岁,山西万荣县,学生。时而觉口腔内有虫蠕动。自1980年8月至1981年7月,3次从患者口腔粘膜下取出8条成虫。雌虫置于生理盐水
    猪巨吻棘头虫卵的光镜及电镜观察
    张宝栋,王梅萱,周珍,李继伦,章立
    1983, 1(4):  56-56.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电镜下测量了取自人体和猪体的猪巨吻棘头虫的虫卵各100个。其平均大小分别为97.5±4.8×54.9±4.7μm和91.4±4.6×55.0±1.9μm。虫卵外表似核桃壳。一端有接合部,而另一端为闭合不全的空隙。卵有3层外壳及1层胚膜。HE染色后,3层卵
    粪类圆线虫感染幼犬、幼兔实验及各期形态的观察
    文继祖
    1983, 1(4):  56-56.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取患者新鲜粪便作培养,获得大量丝状蚴。然后以不同数量的丝状蚴分别经口、皮下注射及皮肤侵入等途径人工感染幼犬、幼兔,获得寄生世代雌性成虫。幼犬不论经口还是皮下注射后均能从小肠上、中段粘膜内检获成虫,在接种后12~14天从犬粪中分离出杆状蚴,培养获丝状蚴。而皮下注射接种比口服感
    “过桥米线”与旋毛虫
    李富华,刘志勤,谭芳灼
    1983, 1(4):  56-56.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过桥米线”是云南人民普遍喜爱的滇味饮食,配有热汤一碗,凉米线一碗、生肉片、猪肝片加其他配料二碟。我省某县曾因食“过桥米线”而集体发生人体
    广州市致乏库蚊生理龄期与季节消长的关系
    李树桃,潘实清,何桂铭,黎庆强,黄国权
    1983, 1(4):  57-58. 
    摘要 ( )   PDF (2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广州市1981年致乏库蚊生理龄期与成蚊季节消长的关系。广州市致乏库蚊在1~4月为密度
    辽宁省猪巨吻棘头虫传播媒介的研究
    王翠霞,邓立君,王海鹏,安春莉
    1983, 1(4):  57-57. 
    摘要 ( )   PDF (1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继1964和1974年在辽宁省绥中和庄河首次发现大牙锯天牛Dorythenes parudoxus为人体猪巨吻棘头虫自然感染的中间宿主之后,于1978~
    猪巨吻棘头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张宝栋,王梅萱,章立,李继伦
    1983, 1(4):  57-57. 
    摘要 ( )   PDF (1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观察了8个猪巨吻棘头虫的吻突。吻突呈圆柱状,顶端膨大,呈球形。有5列横行、交错排列的吻钩。在吻钩的次末端发现有小的突起或倒钩。吻突的顶面,有隆起的感觉器官,中央有小孔。在皮层上除横纹外,
    上海地区杀灭淡色库蚊末代幼虫的现场试验
    游寿仙
    1983, 1(4):  57-57. 
    摘要 ( )   PDF (1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于1981年晚秋,与奉贤县卫生防疫站协作,在奉贤县使用化学杀虫剂对蚊虫孳土地进行了杀灭当年末
    油葫芦作为猪巨吻棘头虫传播媒介的发现
    王梅萱,张宝栋,霍晓清
    1983, 1(4):  57-57. 
    摘要 ( )   PDF (1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继1978~1980年报告了10种甲虫作为猪巨吻棘头虫的传播媒介之后,又发现油葫芦的自然感染。1981年9月上旬于河北省丰润县沙流河采集并剖检油葫芦500只,发现有14只感染棘头体,感染率为
    食蚊索虫寄生期幼虫在致倦库蚊体内发育情况的观察
    许锦江,O.R.Willis
    1983, 1(4):  57-57. 
    摘要 ( )   PDF (1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已证明食蚊索虫(Romanomermis culicivorax)感染的蚊种有13属89种。寄生期幼虫在蚊体内的发育仅见Gordan等(1974)的报告。我们于1982年11月
    淡色库蚊卵巢滞育指标和内分泌控制的观察
    王仁赉,张恩英,钱宗立
    1983, 1(4):  57-57. 
    摘要 ( )   PDF (1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淡色库蚊卵泡发育和滞育的对比,观察到滞育的指标为第1卵泡停滞在长50μm左右的N期,同时可用第1卵泡和原卵区几乎等长为佐证。第1卵泡进入Ⅰa期,不仅是早期生长发育最旺盛时期,而且已可开始吸血,但在不供血的情况下,继续发育直至停留在Ⅱb休止期。
    微小按蚊交配、吸血和产卵习性的实验观察
    叶奕英,许政拱
    1983, 1(4):  58-58. 
    摘要 ( )   PDF (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微小按蚊在雌雄同笼饲养的情况下,雌蚊于羽化后第2天开始受精,第5~6天受精率显著上升,1周后维持在60%左右不再增高。雄蚊的交配活动可持续1周以上,并可交配1次以上。
    木箱法观察致乏库蚊季节消长
    潘实清
    1983, 1(4):  58-58. 
    摘要 ( )   PDF (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1年,我们使用42×36×28cm旧木箱一个,箱内贴上黑纸.在箱盖中央开一个直径15cm的圆孔,接上袖套。以电池吸蚊器吸取全部蚊虫计数。 1981年4~12月,每天上午6~8时,捕集一次。同时,在市区内分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人
    中华按蚊唾腺多线染色体的研究 Ⅰ.方法的改进和X染色体的重新鉴定
    李本文,刘多,谢长松,叶炳辉,卢惠霖
    1983, 1(4):  58-58. 
    摘要 ( )   PDF (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按蚊染色体标本制作法在French法基础上作了改良。1.以醋酸为解剖液和固定液,其最适浓度分别为15%和45%;2.根据唾腺大小调整固定和染色时间;3.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伸展情况决定叩压次数和力量。按上法制作的标本伸展情况满意,各条染色体游离状态较好。
    海南岛微小按蚊类型的研究
    俞渊,李明馨
    1983, 1(4):  58-58. 
    摘要 ( )   PDF (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1年5~7月和1982年3~4月选择海南岛西南部的东方县中沙,儋县黄泥沟和莲花岭,以及乐东县尖峰岭等残存微小按蚊较多的山区,捕集不同栖息场所的微小按蚊生活史各期标本;观察其趋血习性及杀虫剂对其行为习性的影响。
    三带喙库蚊的实验室饲养
    游寿仙
    1983, 1(4):  58-58. 
    摘要 ( )   PDF (1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实验室饲养、驯化三带喙库蚊的方法和经验。在恒温27~28℃,相对湿度73~85%,在每日
    山东中华按蚊生态习性调查研究的进展
    樊天宝,胡玉祥
    1983, 1(4):  59-59. 
    摘要 ( )   PDF (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60年代以来,我所对鲁南低洼稻田地区中华按蚊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近几年又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1964年稻田改种前中华按蚊在人房蚊群组成中占第2位,其后居第1位;稻田改种后4~5年平均密度在人房上升2.7倍,畜舍和野外分别为5倍和1.9倍;近5年来第一代新生蚊出现时间较60年代约迟20天;
    河南省中华按蚊生态习性的调查研究
    苏寿(氵氏),张裕华,屈孟卿,史冬元,尤显策,宗金铎
    1983, 1(4):  59-59. 
    摘要 ( )   PDF (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南省黄淮平原河网地区,中华按蚊于5月中、下旬开始活动,6月下旬出现第1个密度高峰,至8月下旬形成第2个高峰,从9月起密度急剧下降。11月中旬进入越冬期。但在豫南丘陵稻作区,该蚊于4月中旬即开始活动。在豫北旱作区只出现1个高峰。种群密度在稻作区较早作区约高6倍,此与降雨量、气温、农作物品种的不同均有密切关系。
    白纹伊蚊地理株杂交、自育性、幼虫——蛹发育速度及蛋白电泳带的实验观察
    崔可伦,何桂铭,钱烱国,徐晓利
    1983, 1(4):  59-59. 
    摘要 ( )   PDF (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江下游疟区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传疟作用研究
    柳朝藩,钱会霖,顾政诚,郑香,吴振友,陈辅群,沈毓祖
    1983, 1(4):  59-59. 
    摘要 ( )   PDF (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进一步阐明长江下游疟区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传疟作用,于1982年7~9月间,在安徽省舒城县芦镇公社黄柏和杜祠二个大队进行此项研究。 7~9月间黄柏大队和杜祠大队的疟疾发病率分别为13.2%和5.0%,两个大队的恶性疟分别占7.9%和1.6%。9月上旬,黄柏大队的居民原虫率为37.8%;
    中华白蛉幼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丁绍铎,冯兰湘,黄立,夏明玉,周熥
    1983, 1(4):  60-60. 
    摘要 ( )   PDF (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用扫描电镜观察中华白蛉四龄幼虫超微结构的结果。一、触角:明显可见的为梗节和鞭节。便节呈桃形,略扁,顶端有3根直立的指状突起。鞭节呈椭圆形、顶端正中有一顶刺,刺下方为一纵沟,直达基部,沟内尚有一隆条。二、颅缝:在低倍镜下,
    甘肃省白蛉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曹和洵,于继岗,刘丕宗,李守信,李庭恺,赛书元
    1983, 1(4):  60-61.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等于1954~1982年调查了甘肃省37个县市的白蛉,发现的蛉种,计有属于白蛉属的中华白蛉(P.chinensis Newstead,1916)硕大白蛉吴氏亚种(P.ma-jor Wui Yang et Xiong,1965)、蒙古白蛉(P.mongolensis Sinton,1928)、亚历山大白蛉(P.alexandris Sinton,1928)及新纪录的安氏白蛉(P.
    中华白蛉自体生殖的研究
    熊光华,赵佳,葛建军
    1983, 1(4):  60-60. 
    摘要 ( )   PDF (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场及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黄土高原的大多数中华白蛉应属自体生殖品系。它们在羽化后吸血前,经交尾能依靠腹节内蓄积的脂肪体使卵泡发育,待卵产出后开始吸血。在25±1℃时,其生活史分快慢两型,快型从卵发育至成虫仅需44~50天。慢型须经四
    除草醚杀灭蚊幼虫的持效观察
    赵树公,李德臣
    1983, 1(4):  60-60. 
    摘要 ( )   PDF (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于1982年6~8月,在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做了除草醚对杀灭中华接蚊和淡色库蚊幼虫的室内、外持效观察;试验结果证明持效时间与药物浓度、蚊类幼虫的种类和龄期等相关。如以2.5ppm对
    速灭菊酯和灭虫精对蚊虫的药效试验
    李汉文,唐亚萍,强卫,杨中清,游寿仙
    1983, 1(4):  60-60. 
    摘要 ( )   PDF (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速灭菊酯和灭虫精对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成虫和幼虫的毒性和疗效试验。结果表明速灭菊酯对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幼虫的LC50分别为0.036ppm和0.021ppm;对成虫的LD50为0.015%和0.014%。灭虫精对三带喙库蚊幼虫的LC50为0.022
    上海外源性哮喘与尘螨的关系
    温廷桓
    1983, 1(4):  61-61. 
    摘要 ( )   PDF (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世界性分布的过敏原在70年代初亦发现于上海,共3种:(1)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或称欧洲尘螨,发现于卧室、被服、毛毯和褥垫中:(2)粉尘螨D.farinae,或称美洲尘螨,发现于面粉厂和棉纺厂的某些车间,亦见于卧室;(3)埋内宇尘螨Euroglyphus maynei,发现于被服和褥垫中。
    ELISA测定粉尘螨特异性IgE、IgG和总IgE的研究
    彭志康,温廷桓
    1983, 1(4):  61-61. 
    摘要 ( )   PDF (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ELISA间接法测定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farinae)特异性IgE和特异性IgG,双抗体法测定总IgE。实验中采取棋盘滴定,选择了包被的抗原或抗体、血清和酶结合物的最适浓度,并对抗原包被
    粉尘螨特异性IgE对皮肤挑刺试验和鼻腔激发试验的标准化
    彭志康,温廷桓
    1983, 1(4):  61-61. 
    摘要 ( )   PDF (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吸入型哮喘患者中,进行了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浸液的皮肤挑刺试验、鼻腔激发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的测定。以无哮喘、无过敏性鼻炎的健康者为对照。结果表明皮肤试验的反应率与所取的风团直径有关,鼻腔试验的累积阳性率与所使
    山西省的白蛉调查
    路应连
    1983, 1(4):  61-61. 
    摘要 ( )   PDF (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56~1959和1975~1982年,对山西省的白蛉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现白蛉5种,即中华白蛉、蒙古白蛉、鳞喙司蛉、许氏司蛉及孙氏司蛉。在太原等21个县市都发现有白蛉分布。除忻县外,20个县市均有中华白蛉发现。蒙古白蛉分布于13个县市,许氏司蛉
    我国珠螨属若干种的有效性评述
    温廷桓
    1983, 1(4):  61-62. 
    摘要 ( )   PDF (2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已知珠螨属Doloisia有13种,本文对其中若 干种的有效性作了评述,其中翼盾珠螨为新记录,中华珠螨是有效种,拗头珠螨为巨型珠螨的异名,杭州
    两种恙螨生活史的研究
    徐秉锟,黎家灿,莫艳霞,陈成福,刘子珍
    1983, 1(4):  62-62.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恙螨生活史的实验培育成功,对研究恙螨的生态极为重要。本文报告小板恙螨[Trombicula(Lopto-trombidium)scutellaris(Nasayo et al,1921)]的
    江西恙螨区系与季节消长的调查研究
    王醮标,宋杰益
    1983, 1(4):  62-62.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3~1982年在江西省检获恙螨18属41种(包括1新亚属和10新种)。其中温州纤恙螨仅见于赣北与皖南、江西交界的山区;地里纤恙螨为赣南龙南县的唯一品种;小板纤恙螨为赣中的常见螨种。至于瓦溪
    毛囊螨皮炎140例临床观察——酒渣鼻病因初步探讨
    符志学,岳秀霞,陈伟民
    1983, 1(4):  62-62.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痤疮压子”对140例酒渣鼻病人作患部挤压涂片检查,均检出毛囊螨,感染率为100%。临床症状的轻重与毛囊螨的类型、数量有密切关系。用灭滴
    地里红恙螨产卵规律的进一步探索
    徐秉锟,刘子珍
    1983, 1(4):  62-62.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室温及相对湿度100%的实验室条件下,以繁殖的第二代地里红恙螨(从饱食她开始隔离定量饲养)成虫进行人工配对。结果:地里红恙螨雌虫必须获得
    地里红恙螨幼虫吸食鼠血的试验
    徐秉锟,黎家灿,莫艳霞,陈成福
    1983, 1(4):  62-62.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测定吸食红细胞作为指征分析地里红恙螨幼虫吸食鼠血的机率。经镜检和鼠耳皮肤切片观察均未能证实恙螨幼虫摄食红细胞。联苯胺试验阳性仅说明幼虫叮咬的鼠宿主体内有过氧化酶的存在。
    呼和浩特人体寄生蠕形螨感染情况初步调查
    孙昌秀
    1983, 1(4):  63-63.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呼和浩特地区人体蠕形螨感染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在225例皮肤患者中检出毛囊蠕形螨阳性率48.3%。220名健康人检出的阳性率为27.2%。其中男128人,阳性者42人(32.8%);女92人,阳性者18人(19.6%)。蠕形螨的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P0.01)。
    非洲钝缘蜱感染Q热立克次体敏感度的测定
    刘连珠,况明书,刘丽娟,向信礼,张邦燮
    1983, 1(4):  63-63.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非州钝缘蜱(Ornithodoros moubata使用血腔注射法感染Q热立克次体Henzerling株。病原体依次稀释为10~(-1)、10~(-2)……10~(-12)等不同浓度,每组感染蜱10只,感染35天后,取蜱血淋巴液,分别用
    革螨性皮炎46例报告
    高隆声,游绍阳
    1983, 1(4):  63-63.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1981年衡阳医学院流行革螨性皮炎,发病46例,临床表现为皮疹和搔痒。流行病学调查结
    人体蠕形螨形态的初步研究
    刘燕明,田光佩,彭仁愉
    1983, 1(4):  63-63.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国内人群感染的毛囊蠕形螨及皮脂蠕形螨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显示这两种人体蠕形螨发育中均有4个虫期,即虫卵、幼虫(六足)、若虫
    安徽人体蠕形螨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夏立照
    1983, 1(4):  63-63.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9~1982年,共调查4,800人。检出蠕形螨阳性者860人,感染率为17.9%。男多于女。在阳性860例中,单纯感染毛囊蠕形螨或皮脂蠕形螨者,分别占82.3%和8.1%;混合感染者占9.5%。11岁以上的男、女感染率有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的趋向。年龄
    亚东璃眼蜱的延迟交配对吸血时间和生育力的影响
    姚文炳,丁玉茂,石珍宝,李保平
    1983, 1(4):  63-64. 
    摘要 ( )   PDF (1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亚东璃眼婢的延迟交配对吸血时间、饱食后的体重以及产卵数的影响。雌虫在延迟交配的条件下,吸血时间显著延长,饱食后的体重较轻,因而导致产卵量降低。未交配雌虫的吸血时间比延迟交配
    亚东璃眼蜱的产卵与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姚文炳
    1983, 1(4):  63-63.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亚东璃眼蜱的饱食雌蜱放在不同温度和湿度的环境中进行观察。饱食雌蟀在20~40℃之间均可产卵,在15℃和45℃未产卵。产卵的温度低阈为16.8℃,有效积温为72.2日度.在20~40℃的产卵前期天数与温度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寿命、产卵期和产卵高峰等所需天数在20~3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明
    14例蝇蛆病报告
    张文忠,薛瑞德
    1983, 1(4):  64-64. 
    摘要 ( )   PDF (1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3~1982年在我院附属医院及太钢等医院门诊中,共发现14例蝇蛆病患者。其中男12例,女2例;成人8例,儿童6例;14例中,表现为胃肠蝇蛆病4例,眼结膜蝇蛆病5例,皮下蝇蛆病2例,耳道
    (虫非)蠊卵荚内寄生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李杰,聂文清
    1983, 1(4):  64-65. 
    摘要 ( )   PDF (2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收集的(虫非)蠊卵荚和啮小蜂,于实验室内饲养和感染后进行观察。在室内、外收集的卵荚中,啮小蜂的自然寄生率平均为50.4%。从14枚卵荚中孵出的啮小蜂,除1枚仅羽化出雌蜂外,其余则雌、雄蜂兼
    虱传布的疾病及其防治
    高景铭
    1983, 1(4):  64-64. 
    摘要 ( )   PDF (1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介绍了人体虱的分类与其生活习性。重点叙述了它们和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和战壕热传布的
    中华锐缘蜱(蜱总科:软蜱科)的生活史研究
    裘明华
    1983, 1(4):  64-64. 
    摘要 ( )   PDF (1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3~1977年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中华锐缘蜱[Argas(Carios)sinensis Jeu & Zhu]的生活史进行了研究,证明其生物学特性与蝙蝠锐缘婢[A.(C.)vespertilionis(Latreille)]有显著的不同。 本种幼虫以大、小鼠的仔鼠为动物宿主。若虫和成虫能吸食多种脊椎动物的血液。中华锐缘蜱生活史,包括卵、幼虫,2至4龄若虫、雌虫和雄虫。若虫蜕变
    纹皮蝇蛆在人体游移的观察
    孙昌秀
    1983, 1(4):  64-64. 
    摘要 ( )   PDF (1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性,19岁,农业社员,有接触牲畜史。1979年夏开始小腿内侧发现游走性包块,有虫走感及痛痒感,包块有黄豆至指甲大,经数日消失,过后又出现同样包块,位置渐向高位移行,波及前胸或肩部
    吸虫纲复殖亚纲虫卵内与毛蚴体内胚细胞的发育形态
    孙承铣
    1983, 1(4):  65-65. 
    摘要 ( )   PDF (1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搜集的吸虫纲复殖亚纲虫卵与毛蚴体内的胚细胞发育图谱为研究材料,按胚胎学的发育规律,根据不同阶段中的胚细胞形态,可分为单细胞、多细胞、囊胚和毛蚴四个时期。虫卵内的单细胞期如Echino-Stoma revoltum卵、多细胞期如Plagioporus sini-
    电子探针X射线微区分析(EPMA)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
    刘德山
    1983, 1(4):  65-66.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寄生虫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已深入到实质性理论的研究阶段,对寄生虫的超微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也日益加深了认识。除电子显微镜技术外,应用
    吸虫纲复殖亚纲毛蚴形态分型初探
    孙承铣
    1983, 1(4):  65-65. 
    摘要 ( )   PDF (1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吸虫纲复殖亚纲毛蚴种类繁多,但其形态均有规律可循。毛蚴可分背、腹、前、后、左、右两侧对称的六个方位.不论在运动中或静止时,其体形不变。但其间有明显差别,根据搜集文献已得的资料,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即原始型,与单殖亚纲毛蚴形态相似,体形呈筒状,纤毛撮环状,Trichbihlarzia cameroni。
    我国的人兽互通寄生虫病
    金大雄
    1983, 1(4):  65-65. 
    摘要 ( )   PDF (1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兽互通病中以寄生虫病较多,在我国对人、畜健康均有较严重的影响。现择要综述以引起我国医学及兽医学界工作者的注意。 一、原虫:利什曼原虫和弓形虫在动物中尚少调查。猴类疟原虫已有在实验室中偶然感染人体的记录。肉孢子虫和人球虫的记录均有增加。四十年前洪式闾曾报告症状似恶性疟,形态似泰累尔黎浆虫的人体感染记录,很可能是巴贝虫。
    扫描电镜(SEM)寄生虫学样品制备技术
    刘德山
    1983, 1(4):  66-66. 
    摘要 ( )   PDF (1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扫描电镜技术发展很快,在寄生虫学的应用也日益广泛。良好的样品制备技术是扫描电镜应用成功与否的关键。扫描电镜生物样品的制备应满足以下2项基本要求:(1)样品要干燥,并有良好的导电性能。(2)样品干燥后不会变形,并能保持原有的微细结
    我国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调查结果
    刘德全,任道性,刘瑞君,邱持平
    1983, 1(4):  66-67. 
    摘要 ( )   PDF (2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50年代前,恶性疟曾在我国东北至华南20多个省市流行,经过30年来的防治,目前主要见于广东的海南岛及广西、云南两省(区)南部;贵州、福建、江苏、安徽及河南省的少数县有散在性病例发生。我国自1960年生产氯喹,其后即大量应用于疟防工作。
    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研究——三年来248例治疗总结
    刘约翰,王其南,王小根,邱仲达,屈振麒,刘纪伯,陈荣信
    1983, 1(4):  67-68. 
    摘要 ( )   PDF (1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三年来采用不同剂量与疗程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248例,其中6~14岁儿童占81.5%。所用的疗法为12与14mg/kg,每日3次,连续五天(总剂量分别为180与210ms/kg),以及25mg/kg每日3次的二天疗法(总剂量为150mg/kg),治后3月用醛醚法检查,前者的粪便虫卵阴转率分别高达93.9%与100%;后者为97.7%,故25mg/kg每日3次的二天疗法为最适用的剂量与疗程。17例患者于治疗开始后收集48小时粪便淘虫,有13例排出成虫,3例排虫达百条以
    贵州省凯里县(1957~1982)疟疾防治现场应用研究
    刘祥焜,郑璇,黄天谊,张思淼,何国柄,滕腾,刘丰廉,罗文勇,易瑞林,李慧生
    1983, 1(4):  67-67. 
    摘要 ( )   PDF (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凯里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全县为山区,面积1,400多平方公里,人口31万,苗、(亻革)、侗等少数民族占60%。1957年以来为贵州省疟疾防治现场应用研究的试点县。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和本所调查,1957年疟疾发病率为944/万,脾肿率为2,870/万,原虫率为1,120/万,是一个以间日疟为主,同时存在恶性疟和三日疟的高疟区;传疟媒介有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
    吡喹酮治疗卫氏肺吸虫病的疗效观察
    周择真,杨节平,王克武,屠西安,蔡志征,陈幼乾,沈惠明,陈松英,李容
    1983, 1(4):  67-67. 
    摘要 ( )   PDF (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7例卫氏肺吸虫病患者均系痰检虫卵阳性。疗效考核以痰内虫卵阴转和主要症状消失为依据。治疗分两组进行。甲组18例用总剂量为150mg/kg的两天疗法,即一日3次每次25mg/kg。乙组19例用总剂
    长春市郊区钩虫病流行情况的调查和治疗
    白功懋,王文雅,费显让,孙敏生,李旭,时懿程,穆杰,黄淑芹,王立成,郑力行,苏龙,王清芳
    1983, 1(4):  68-68. 
    摘要 ( )   PDF (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春市郊种植蔬菜的幸福公社于1966年发生“着地痒”的暴发流行,经证实为钩虫病,于1968年进行了普查复治。全公社检查了4,312人,有钩虫感染者298人,感染率为6.9%。感染率较高的19、7队分别为43.6%和23.1%。感染者年龄1~81岁,以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