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8-30
    上一期   
    封面和目录
    第42卷第4期封面和目录
    2024, 42(4):  0-0. 
    摘要 ( )   PDF (29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视角
    旋毛虫与旋毛虫病的若干术语释义
    崔晶, 王中全
    2024, 42(4):  427-43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01
    摘要 ( )   HTML ( )   PDF (12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旋毛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研究与教学工作中,一些旋毛虫和旋毛虫病术语(包括拉丁名和中文名)时常令人感到困惑。目前的相关教材与专著中尚未有这些术语的完整释义。本文对旋毛虫与旋毛虫病的若干术语进行释义,旨在为我国旋毛虫与旋毛虫病的教学与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论著
    长角血蜱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8基因的鉴定及其抵抗田鼠巴贝虫感染作用的研究
    朱昊天, 周勇志, 曹杰, 王亚楠, 张厚双, 徐前明, 周金林
    2024, 42(4):  433-43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02
    摘要 ( )   HTML ( )   PDF (164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长角血蜱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8(cas8)基因进行鉴定,探究其在长角血蜱抵抗田鼠巴贝虫感染中的作用,为田鼠巴贝虫传播阻断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提取长角血蜱RNA,逆转录为cDNA,PCR扩增cas8,测序后在GenBank中进行BLAST比对。用MEGA软件,采取邻接法构建基于cas基因的系统进化树。以叮咬田鼠巴贝虫感染小鼠的长角血蜱若蜱为感染组,以叮咬正常小鼠的同批次若蜱为对照组。感染组与对照组各取9只蜱,提取RNA并逆转录为cDNA,采用定量PCR(qPCR)分析感染组与对照组长角血蜱cas8基因相对转录水平差异;提取感染组和对照组长角血蜱若蜱总蛋白,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CAS8的相对表达量。合成cas8基因和荧光素酶基因的双链RNA(dsRNA),分别显微注射至长角血蜱若蜱体内进行RNA干扰(RNAi)(RNAi组和对照组),12~24 h后取活性良好的蜱叮咬田鼠巴贝虫感染小鼠,饱血后立即收集蜱,qPCR检测cas8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实时PCR(探针法)检测长角血蜱体内田鼠巴贝虫的18S rRNA基因。感染组和对照组cas8基因相对转录水平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RNA干扰组和干扰对照组田鼠巴贝虫18S rRNA基因含量的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长角血蜱cas8基因长1 377 bp,序列提交GenBank获得的登录号为PP407944,其预测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的长角血蜱CAS8(GenBank:ABG48761.1)、镰形扇头蜱CAS8(GenBank:ALQ43547.1)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21.26%和61.24%。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cas8基因与GenBank中的长角血蜱cas基因(ABG48665.1、ABG48761.1)均不在同一分支上,且亲缘关系较远;与镰形扇头蜱cas8基因(GenBank:ALQ43547.1)的亲缘关系较近,在同一分支上。qPCR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cas8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为0.562 ± 0.036,高于对照组的0.198 ± 0.071(t = 7.910,P < 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感染组CAS8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为0.460 ± 0.013,高于对照组的0.346 ± 0.007(t = 9.368,P < 0.01)。沉默cas8后,RNAi组cas8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为0.036 ± 0.003,低于对照组的0.081 ± 0.006(t = 10.680,P < 0.01);RNAi组田鼠巴贝虫18S rRNA基因为3.35 × 106 拷贝/μl,高于对照组的1.35 × 106 拷贝/μl(t = 4.570,P < 0.05)。 结论 CAS8是长角血蜱凋亡相关分子,能够抵御田鼠巴贝虫感染长角血蜱,可以作为田鼠巴贝虫传播阻断疫苗的候选靶向分子。

    普氏野马分布区域亚洲璃眼蜱的宏基因组分析与病原体评估
    张钰, 张科, 刘佳伟, 王安琪, 团勇, 张东, 闫利平, 李凯
    2024, 42(4):  439-44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03
    摘要 ( )   HTML ( )   PDF (239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亚洲璃眼蜱在普氏野马分布区域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研究雌、雄蜱在宏基因组水平的特征并进行病原体分析。 方法 2022年4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使用“守株待蜱”法采集硬蜱,利用体视镜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48只蜱(雌、雄各24只)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1亚基(COⅠ)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雌、雄亚洲璃眼蜱分组进行宏基因组测序,非冗余基因集与非冗余蛋白(NR)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蜱携带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和抗生素抗性基因数据库(ARDB)进行比对,获取蜱及蜱传病原体的基因功能注释结果以及抗生素抗性功能注释结果。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 结果 共采集硬蜱124只,经形态学鉴定亚洲璃眼蜱成虫119只。硬蜱DNA扩增出约700 bp的阳性条带,经测序与亚洲璃眼蜱(GenBank:MH459386.1)的序列一致性为99%~100%。宏基因组测序经质控过滤共获得469 327 812条序列读长,开放阅读框预测得到836 843~1 094 994条序列。NR数据库比对结果显示,亚洲璃眼蜱携带的细菌菌落丰度占注释到的总群落丰度的99.13%,共注释到细菌32门2 040种,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优势菌门,分别占细菌群落丰度的51.52%和44.35%;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为优势菌种,占细菌群落丰度的16.35%。病毒菌落丰度占注释到的总群落丰度的0.004%,共注释到病毒5门21种。雌蜱和雄蜱携带的细菌群落和病毒群落的丰富度及多样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180、-1.729,均P > 0.05)。KEGG基因功能注释到亚洲璃眼蜱新陈代谢基因占比最高(54.38%),主要的功能条目为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膜转运等;共识别出11 352种蛋白通路,其中154种蛋白通路在雌蜱和雄蜱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348,P < 0.05)。ARDB注释到亚洲璃眼蜱携带154种抗生素抗性基因,包括49种抗性基因类型,主要抗性基因类型为Baca(占62.53%),抗生素类型为肝菌肽。大部分注释到的抗性基因与多重耐药相关,如Mexf、Mexb、Emrd、Mexw等。雌蜱和雄蜱在抗生素抗性基因类型的差异性对比结果显示,仅雌蜱的Emrd基因抗性高于雄蜱(t = -7.558,P < 0.05)。 结论 本研究在宏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了亚洲璃眼蜱携带的主要细菌、病毒群落及多重耐药相关的抗生素抗性基因,雌蜱及其携带的病原体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度和基因丰度。

    多房棘球蚴通过肝脏p38MAPK通路调控棘球蚴自身生长
    徐刚, 毛艺, 李江, 张宏伟, 张永国, 吴向未, 彭心宇, 孙红, 杨婧, 陈骞, 张示杰
    2024, 42(4):  447-45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04
    摘要 ( )   HTML ( )   PDF (407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多房棘球蚴对肝组织p38MAPK通路的影响及肝组织p38MAPK分子表达水平对多房棘球蚴的作用。 方法 从腹腔内保种的沙鼠取多房棘球蚴原头节,选取4~6周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未感染组和抑制组,每组10只。抑制组肝门静脉注射SB202190溶液(5 mg/kg,20%DMSO和80%生理盐水混合溶剂),未感染组和感染组仅注射溶剂,每周注射1次,共4周;感染组和抑制组小鼠开腹手术将500个原头节注射于肝脏被膜下,饲养8周。安乐处死后,取肝脏称重并计算肝重比(肝脏质量/体质量),取邻近(距离囊泡0.3 cm以内)及远离(距离囊泡1 cm以外)多房棘球蚴囊泡的肝组织,用石蜡包埋并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过碘酸雪夫/糖原(PAS)染色、Masson染色并分析炎性带、肝脏纤维化范围。采用TRIzol法提取肝组织RNA,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MAPK14基因的表达水平。取各组邻近多房棘球蚴囊泡肝组织,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肝脏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38MAPK及p-p38MAPK表达水平。 结果 未感染组肝重比为(6.49 ± 0.19)%,感染组增加至(6.80 ± 0.33)%(t = 2.74,P < 0.05);未感染组肝体积为(5.27 ± 0.34)cm3,感染组增大至(5.80 ± 0.49)cm3t = 2.83,P < 0.05)。HE染色结果显示,未感染组无炎性带,感染组和抑制组炎性带面积占比分别为(51.2 ± 14.0)%和(23.8 ± 9.8)%,抑制组与感染组相比肝组织坏死灶减少,炎性带减少(t = 3.92,P < 0.01)。PAS染色结果显示,未感染组、感染组、抑制组紫红色染色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1.3 ± 0.3)%、(7.4 ± 1.8)%、(4.5 ± 0.4)%,抑制组紫红色染色区域相比感染组减少(t = 3.82,P < 0.05)。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未感染组无蓝染区域,感染组、抑制组蓝染区域占比分别为(34.9 ± 4.1)%和(16.3 ± 2.8)%,抑制组蓝染区域与感染组相比明显减少(t = 9.16,P < 0.01)。qPCR结果显示,与远离多房棘球蚴病灶的肝组织(1)相比,感染组邻近病灶肝组织MAPK14相对表达水平为7.14 ± 2.23(t = 6.13,P < 0.01);与未感染组(1)相比,感染组MAPK14相对表达水平为3.17 ± 0.68(t = 7.14,P < 0.01)。抑制组病灶邻近肝组织MAPK14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为0.07 ± 0.01,相比感染组表达量(1)明显降低(t = 126.83,P < 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未感染组p38MAPK、p-p38MAPK相对表达量及p38MAPK/p-p38MAPK值分别为0.80 ± 0.08、0.67 ± 0.11、0.74 ± 0.09,感染组分别为0.97 ± 0.14、0.87 ± 0.09、0.91 ± 0.14,抑制组分别为0.41 ± 0.07、0.20 ± 0.07、0.49 ± 0.21,抑制组与感染组相比均明显降低(t = 7.97、13.32、3.74,均P < 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未感染组、感染组和抑制组p38MAPK评分分别为4(4,4)、6(6,9)、4(2,4)分,p-p38MAPK评分分别为4(4,6)、9(8,9.75)、6(6,6)分,抑制组病灶邻近肝组织p38MAPK和p-p38MAPK的相对分子表达水平与感染组相比均明显降低(Z = -3.00、-3.11,均P < 0.01)。 结论 多房棘球蚴可促进其邻近肝组织p38MAPK的表达及磷酸化,邻近肝组织的p38MAPK信号通路可参与维持多房棘球蚴的生长及侵袭能力。

    卷积神经网络在辅助肝细粒棘球蚴病超声分型诊断的应用
    任艳, 宋涛, 尚丰, 吴淼, 王正业, 王晓荣
    2024, 42(4):  454-46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05
    摘要 ( )   HTML ( )   PDF (385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卷积神经网络(VGG19)模型在辅助肝细粒棘球蚴病(HCE)超声分型诊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肝细粒棘球蚴病(HCE,含CE1~CE5分型)患者及非棘球蚴病性肝局灶性病变(NHFLL)患者的超声图像,使用VGG19模型对超声图像进行6个类型肝局灶性占位病变(CE1~CE5、NHFLL)的诊断判定,比较各类型的判定百分比。当VGG19误判HCE与NHFLL时,比较患者的一般人口学信息和相关临床资料。将超声图片按照各分型占比基本一致的原则随机均分为两组,2名低年资超声医师和2名高年资超声医师各随机选择1组进行人工分类汇总,对比低、高年资超声医师与模型诊断正确率。采用混淆矩阵、精确率、召回率、特异度和F1分数评估VGG19的诊断性能。用构成比对计数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配对卡方检验进行差异比较分析。 结果 871例HCE中包括203例CE1、227例CE2、110例CE3、159例CE4、172例CE5;600例NHFLL中包括300例肝囊肿、150例肝钙化灶、150例肝实性占位病变(100例肝血管瘤、25例肝癌、25例肝脓肿)。VGG19模型整体精准率为82.0%,召回率为87.9%,F1分数为84.3%。VGG19模型整体正确率为86.2%(1 268/1 471),各类型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CE5(95.3%,164/172)、CE4(91.2%,145/159)、CE3(89.1%,98/110)、CE1(84.7%,172/203)、CE2(84.6%,192/227)、NHFLL(82.8%,497/600)。共有203例误诊,误诊率为13.8%(203/1 471),其中100例为HCE分型间的误诊,包括31例CE1、35例CE2、12例CE3、15例CE4、8例CE5;103例为NHFLL被误诊为HCE,包括68例肝囊肿、17例肝钙化灶、17例肝血管瘤、1例肝脓肿,无肝癌病例被误诊。VGG19误诊的HCE患者和NHFLL患者的年龄、住址类别、有无犬类接触史、文化程度、省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5.116、24.197、35.834、14.069、11.918,均P < 0.0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47,P > 0.05)。VGG19模型诊断整体正确率(86.2%,1 268/1 471)高于低年资医师(81.2%,1 195/1 471)(P < 0.05),低于高年资医师(92.3%,1 358/1 471)(P < 0.05)。 结论 VGG19模型能够较好地识别HCE的5种分型及NHFLL,其诊断正确率低于高年资超声医师,但高于低年资超声医师,有望推广到基层医院,联合临床信息后可辅助修正超声诊断。

    甘肃省棘球蚴病定点医院棘球蚴病手术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徐丹, 严俊, 闫欢, 贺洪峰, 梁天虎, 赵俊贤, 陈耀龙, 李汛
    2024, 42(4):  461-46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06
    摘要 ( )   HTML ( )   PDF (139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甘肃省级棘球蚴病定点医院棘球蚴病手术患者的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控制棘球蚴病医疗费用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甘肃省级棘球蚴病定点医院2014年1月—2023年12月行外科手术的棘球蚴病患者资料,包括患者基本资料(住院年份、性别、职业、年龄、医保类型、民族)、临床资料(入院途径、是否转科、住院时间、棘球蚴病类型、疾病转归、有无并发症、棘球蚴寄生部位、手术方式)和住院费用资料(住院总费用、手术费用、西药费用、耗材费用、诊断费用、其他费用)。采用SPSS 2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住院费用用中位数表示,单因素分析中非正态分布数据两组间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结果 共收集540例棘球蚴病手术患者资料,其中细粒棘球蚴病患者504例,多房棘球蚴病患者36例;女性280例,男性260例。住院总费用合计2 080.98万元,人均住院费用38 528.41元,住院费用中位数为33 732.87元。棘球蚴病患者人均住院费用从2014年的31 276.59元上升至2023年的45 902.34元。男、女住院费用中位数分别为35 232.35、31 891.16元,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343,P < 0.05);≥ 61岁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最高,为35 233.75元,不同年龄间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个体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最高,为39 843.04元,不同职业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东乡族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最高,为65 401.29元,不同民族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转入ICU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62 720.04元,高于未转科患者的32 526.89元(Z = -7.440,P < 0.05);住院时间≥ 21 d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最高,为54 433.71元,不同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43 949.85元,高于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的33 555.82元(Z = -3.317,P < 0.05);转院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最高,为104 536.50元,不同类型疾病转归患者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有并发症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46 855.89元,高于无并发症患者的32 476.43元(Z = -6.060,P < 0.05);肝脏棘球蚴病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32 433.02元,低于多脏器棘球蚴病患者的43 550.83元(Z = -4.933,P < 0.05);行肝移植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最高,为170 030.84元,不同手术方式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棘球蚴病手术患者住院费用主要影响因素为年份(t = 5.937,P < 0.01)、年龄(t = 3.349,P < 0.01)、职业(t = 2.238,P < 0.05)、是否转科(t = 8.778,P < 0.01)、住院时间(t = 7.346,P < 0.01)、棘球蚴病类型(t = 6.049,P < 0.01)、有无并发症(t = 5.967,P < 0.01)、棘球蚴寄生部位(t = 3.767,P < 0.01)。 结论 2014—2023年甘肃省级棘球蚴病定点医院棘球蚴病手术患者人均住院费用逐年上升,年份、年龄、职业、是否转科、住院时间、棘球蚴病类型、有无并发症、棘球蚴寄生部位等是影响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

    2013—2022年浙江省华支睾吸虫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柴应植, 陈华良, 余可根, 张轩, 王笑笑, 张家祺, 徐文婕, 阮卫
    2024, 42(4):  469-47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07
    摘要 ( )   HTML ( )   PDF (142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浙江省华支睾吸虫感染流行现状。 方法 2013—2017年,每年选择浙江省1个曾有华支睾吸虫病例报告的县(市、区)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选择3个乡(镇)开展人群监测,各乡(镇)选择至少100位3周岁以上当地居民采集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华支睾吸虫抗体,计算监测对象的抗体阳性率;对2013—2015年的监测对象开展影响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因素的问卷调查。2018—2022年,每年以宁波市宁海县为固定监测点、另选7~9个县(市、区)为流动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按地理位置划分为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当地居民200人采集粪样(> 30 g),使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华支睾吸虫虫卵,计算检测对象感染率。2013—2017年,每年在监测点的自然水体环境中采集淡水鱼;2018—2022年,每年在固定监测点和随机一个流动监测点的自然水体环境中采集淡水鱼,鉴定鱼种后采用压片法检查囊蚴感染情况。2018—2022年,每年在固定监测点和监测中间宿主的流动监测点采集猫、犬或猪粪样,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华支睾吸虫虫卵。用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感染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2013—2017年浙江省共监测1 516人,抗体阳性率为2.51%(38/1 516);2018—2022年共监测52 626人,粪样中均未检出华支睾吸虫虫卵,感染率为0(0/52 626)。各监测点人群抗体阳性率以磐安县最高(6.00%,18/300),不同监测点间人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212,P < 0.01)。监测人群中3~17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最高(8.82%,6/68),不同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105,P < 0.05)。2013—2022年中间宿主囊蚴感染率为12.56%(476/3 791),感染率最高的为2018年的宁海县(33.47%,84/251),不同监测点间中间宿主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42.727,P < 0.01)。逆鱼囊蚴感染率最高(75.00%,21/28),不同鱼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4.750,P < 0.01)。保虫宿主感染率为1.17%(3/257)。 结论 浙江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水平较低,但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仍有感染,具有潜在流行风险,需加强监测防治和健康教育。

    我国多个地区麦穗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及其鉴定分析
    王居锋, 薛诗杰, 刘江永, 赖德华, 伦照荣
    2024, 42(4):  475-48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08
    摘要 ( )   HTML ( )   PDF (151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我国多个地区麦穗鱼体内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情况及其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方法 2022年8月至2024年1月,在华东、华南、华中、西北和西南地区水域的12个采样点采集麦穗鱼。消化鱼肉后,分离吸虫囊蚴进行形态学鉴定。每个采样地点选取部分阳性麦穗鱼中的囊蚴,提取单个囊蚴DNA,PCR扩增16S rDNA并测序,采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用MEGA7和Fasttree2以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取镜检吸虫囊蚴阳性的麦穗鱼饲喂12只SD大鼠(约200个囊蚴/鼠)和10只昆明小鼠(约100个囊蚴/鼠)。感染后25、90、300 d,分别收集大鼠和小鼠粪样中的虫卵和肝胆管中的成虫,并进行鉴定形态。采用Microsoft Excel 202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 共采集麦穗鱼665尾,检出吸虫囊蚴感染277尾,感染率为41.6%。麦穗鱼囊蚴感染率较高的地区分别为广西横州(6/6)、河南濮阳(100%,22/22)、山东烟台(98.4%,122/124)、安徽阜阳(75.0%,24/32)、陕西汉中(49.2%,95/193)、福建宁德(5/19)。分离的吸虫囊蚴经形态学鉴定为华支睾吸虫囊蚴。PCR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扩增出的约400 bp大小条带为华支睾吸虫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华支睾吸虫(GenBank登录号:MT607652.1)16S rDNA序列一致性为100%。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获得的囊蚴与华支睾吸虫聚为一支。感染后25、90 d,小鼠粪样中未检出虫卵,胆管和胆囊中未检出成虫;大鼠粪样中检出虫卵。感染后300 d,2只大鼠粪样检出虫卵,3只大鼠肝胆管中分离到成虫。虫卵和成虫均符合华支睾吸虫形态学特征。 结论 广西横州、河南濮阳、山东烟台、安徽阜阳、陕西汉中和福建宁德地区的麦穗鱼存在不同程度的华支睾吸虫感染。16S rDNA基因结合形态学特征可以鉴定麦穗鱼中的华支睾吸虫囊蚴。

    多酶恒温快速扩增技术结合荧光探针快速检测日本血吸虫基因方法的建立
    章乐生, 王旗, 汪峰峰, 朱海, 李清越, 马晓荷, 汪敏, 王毓洁, 汪天平, 操治国
    2024, 42(4):  481-48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09
    摘要 ( )   HTML ( )   PDF (162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结合多酶恒温快速扩增技术(MIRA)和荧光探针法,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日本血吸虫特异性基因片段的方法。 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非长末端重复序列反转录转座子(SjR2)片段为靶序列,设计并合成3对引物和荧光探针,建立荧光MIRA法反应体系,PCR检测,绘制扩增曲线。比较并筛选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对和探针浓度;通过检测1 fg/μl、5 fg/μl、10 fg/μl、100 fg/μl、1 pg/μl和10 pg/μl等不同浓度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评价该法的灵敏度;提取卫氏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颚口线虫及刚地弓形虫基因组DNA,并用荧光MIRA法检测,评价其特异度。耳缘静脉采集兔血,分离血清,制备含1 fg、5 fg、10 fg、100 fg、1 pg和10 pg日本血吸虫成虫DNA的兔模拟阳性血清并进行DNA提取,以荧光MIRA法检测,评估该法检测血清中日本血吸虫靶基因的最低限度。 结果 引物对1(SjR2-1)的扩增效率较高,在反应第22个循环时(11 min)扩增出荧光产物,荧光值最高达170 000;探针量为0.6 μl/反应时具有较好的荧光强度和低荧光背景。建立的荧光MIRA法在39 ℃时第26个循环(13 min)时扩增出荧光产物,检测血吸虫成虫DNA的最低检出限为1 fg/反应。扩增产物电泳显示,血吸虫基因组DNA模板含量为10 pg、1 pg、100 fg、10 fg时,均有电泳条带出现,电泳显示的检测限为10 fg/反应,产物大小为186 bp。仅含有日本血吸虫成虫DNA的反应管出现荧光扩增曲线,检测卫氏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颚口线虫及刚地弓形虫等基因组DNA未出现明显荧光扩增曲线。不同浓度的血吸虫DNA模拟阳性血清中,DNA含量为1 pg和10 pg时,有阳性扩增曲线出现,最快于第16个循环(8 min内)即出现阳性荧光扩增信号,该法检测模拟阳性血清中血吸虫成虫DNA的最低检测限为1 pg/反应。 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检测日本血吸虫特异性基因片段的荧光MIRA法,该法反应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具有潜在的日本血吸虫病诊断应用价值。

    南京市儿童蛲虫病综合防控措施干预效果评价
    何伊莎, 杨佩才, 殷位刚, 谢朝勇
    2024, 42(4):  487-49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10
    摘要 ( )   HTML ( )   PDF (156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南京市儿童蛲虫病综合防控措施干预效果,为儿童蛲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实践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2022年9—10月在南京市12个区中各随机抽取1所幼儿园,对全部儿童开展蛲虫感染情况调查,分别在主城区和郊区各选取感染率较高且环境、规模等相近的4所幼儿园,将其全部儿童、与儿童同住的1名监护人和每个班级的班主任纳入研究对象。其中主城区2所和郊区2所幼儿园为实验组,实施儿童蛲虫病综合防控干预措施;其余4所为对照组,实施传统蛲虫病防控措施,两组均开展为期1年的干预(2022年11月—2023年11月)。实验组干预分为症状监测(对疑似儿童蛲虫感染的症状进行监测)、同伴监测(对患儿同住家人和同班级儿童、玩伴采样检测)、环境监测(采用透明胶纸对阳性患儿家庭和所在班级环境粘贴采样),并从“知、信、行”3个维度切入,家庭、学校、社区多部门协同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干预仅对检测发现的阳性患儿驱虫治疗,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干预实施完成后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对两组儿童开展蛲虫感染情况调查。干预实施前后,分别对每个班级的班主任和与儿童同住的1名监护人开展蛲虫病防治相关问卷调查。 结果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5%(13/885)和1.4%(12/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42,P > 0.05)。干预期间,实验组症状监测共发现疑似症状儿童234人,其中有肛门瘙痒症状者占比最多(34.6%,81/234),其次为睡觉磨牙症状者(20.5%,48/234);疑似症状儿童共检出阳性8例,有肛门瘙痒症状者占比最多(5/8),其次为睡觉磨牙症状者(2/8)。同伴监测共在患儿同住家人中检出阳性4例,同班级儿童中检出阳性2例。环境监测中在患儿家庭环境中检出毛绒玩具阳性样品4份,被子、床单、沙发阳性样品各2份,在患儿班级中检出课桌和椅子阳性样品各1份。干预1年后,实验组蛲虫感染率由干预前的1.5%下降至0.1%(1/885)(χ2 = 10.368,P < 0.05),低于干预后的对照组(0.9%,8/886)(χ2 = 4.014,P < 0.05)。干预前两组在儿童卫生行为习惯、家长及教师蛲虫病“知、信、行”各知识点正确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实验组儿童饭前便后是否洗手、是否勤剪指甲、是否有咬手指习惯、是否有咬玩具等习惯行为的正确率(89.9%,796/885;88.9%,787/885;85.8%,759/885;86.8%,768/885)和是否有单独毛巾、每周洗澡频率、每个月被褥晾晒频率卫生习惯的正确率(89.2%,789/885;85.7%,758/885;78.9%,698/885)均高于对照组(61.7%,547/886;71.2%,631/886;56.2%,498/886;59.8%,530/886;78.8%,698/886;78.8%,698/886;68.6%,608/886)(χ2 = 192.194、86.989、187.741、164.402、35.371、14.285、24.010,均P < 0.05);干预后,实验组儿童家长蛲虫病“知、信、行”全部题目的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 < 0.05),干预后实验组教师对蛲虫病认知调查各题的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 < 0.05)。 结论 儿童蛲虫病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有效降低了儿童蛲虫感染率,实现及时阻断、精准防控,同时提升了家长、教师的蛲虫防病健康素养和认知水平,促进其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并带动儿童养成良好卫生行为习惯,有效预防和阻断蛲虫病的传播和蔓延。

    10例阿米巴肠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内镜下特征
    谢俏, 黎俊, 董丽凤
    2024, 42(4):  496-50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11
    摘要 ( )   HTML ( )   PDF (700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10例阿米巴肠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内镜下特征。 方法 收集北京市某三级医院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确诊的10例阿米巴肠炎患者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血常规、粪便常规、肝肾功能、内镜下结肠病变黏膜特征、病理学特征以及治疗和预后,对阿米巴肠炎的临床和内镜下特征进行总结。 结果 10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37.8 ± 13.1)岁,最小28岁,最大70岁。其中4例有性传染病史[3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1例梅毒感染者],1例有丙型肝炎史,1例高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临床症状均有排便习惯和粪便形状改变,表现为腹泻、便血,其中8例患者有腹痛症状。患者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均正常,仅1例患者嗜酸粒细胞比例升高(13.4%)。大便常规均未查见阿米巴包囊,便潜血均阳性,8例患者便红细胞和白细胞均阳性,2例患者便红细胞和白细胞均阴性。肾功能均正常,9例患者肝功能、胆红素正常,仅1例阿米巴肠炎合并肝脓肿患者胆红素升高(总胆红素为50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37.5 μmol/L)。内镜检查结果显示,10例患者病变累及的肠段以回盲部、升结肠和直肠为主,均表现为散在、呈不规则地图样溃疡,溃疡可多达数十处,直径为5~30 mm;溃疡表面覆黄白苔或白苔,且白苔溢出溃疡表面,溃疡周边黏膜充血水肿并有血迹,溃疡间的肠黏膜正常;其中3例合并HIV感染者的溃疡面积较大。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10例患者肠黏膜活组织切片均可见炎性肉芽组织,间质有大量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炎性坏死物中、黏膜表面可见阿米巴滋养体。10例患者中,9例患者均给予甲硝唑(每次750 mg,一日3次)、二氯尼特(每次500 mg,一日3次)口服,疗程10 d;1例阿米巴肠炎合并肝脓肿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甲硝唑(每次500 mg,每8小时1次)治疗14 d后,改为口服甲硝唑(每次750 mg,一日3次)10 d。经过治疗后,10例患者腹痛、腹泻、便血、脓血便等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其中6例复查粪便常规、潜血均未见异常,2例患者肠镜复查结果示病变的结肠黏膜均恢复正常。 结论 阿米巴肠炎好发于男性,以合并性传染疾病者多见,临床症状常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便血。内镜下多累及回盲部、升结肠和直肠,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溃疡。可结合病理活检查见阿米巴滋养体确诊。

    尖音库蚊复合体蚊虫DNA甲基化水平分析
    郭思含, 黄新安, 徐寒黎, 李春晓, 刘康康, 邢丹, 赵腾
    2024, 42(4):  502-51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12
    摘要 ( )   HTML ( )   PDF (258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比较尖音库蚊复合体中淡色库蚊、致倦库蚊、骚扰库蚊的DNA甲基化水平以及致倦库蚊吸血前后DNA甲基化水平。 方法 采集羽化后5 d且未吸血的3个库蚊亚种和吸血3 d的致倦库蚊,提取DNA,超声切割为约250 bp的片段后进行测序,测序数据与致倦库蚊基因组序列(Taxonomy:ID7176)进行比对,获取全基因组胞嘧啶碱基甲基化信息。从基因组、染色体和染色体元件水平分析3个库蚊亚种的甲基化水平(甲基化水平高于3%定义为高甲基化)。比较未吸血的3个库蚊亚种间以及吸血前后致倦库蚊的甲基化水平差异,P < 0.001且甲基化差异绝对值> 5的位点记为差异甲基化位点;Q < 0.05且甲基化差异绝对值> 3的区域记为差异甲基化区域(DMR)。将距离DMR最近的转录起始位点(TSS)所在基因记为DMR相关基因,对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 结果 淡色库蚊、骚扰库蚊和致倦库蚊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分别为0.454%~0.672%、0.491%~0.649%和0.499%~0.655%(均低于3%),CHH位点甲基化水平分别为0.631%、0.618%和0.624%,均高于CHG位点的0.567%、0.559%、0.559%(t = 7.14、83.43、6.87,均P < 0.05)和CG/CpG位点的0.508%、0.505%、0.505%(t = 10.59、12.52、13.33,均P < 0.05);3个库蚊亚种共有的高甲基化位点有56个、高甲基化区域有11个。淡色库蚊、骚扰库蚊和致倦库蚊之间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07,P > 0.05),1号染色体(0.568%、0.562%、0.565%)、2号染色体(0.573%、0.564%、0.566%)、3号染色体(0.575%、0.566%、0.569%)的甲基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 0.05、0.11、0.13,均P > 0.05),启动子(0.567%、0.552%、0.556%)、外显子(0.562%、0.556%、0.558%)、内含子(0.561%、0.550%、0.555%)和TSS(0.579%、0.506%、0.621%)的甲基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 0.37、0.06、0.06、0.16,均P > 0.05)。淡色库蚊和骚扰库蚊间筛选出178个差异甲基化位点、4个DMR,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间筛选出209个差异甲基化位点、8个DMR,骚扰库蚊和致倦库蚊间筛选出215个差异甲基化位点、11个DMR。GO富集结果显示,DMR相关基因主要富集于对辐射反应、对光刺激反应和对非生物刺激反应等生物过程。致倦库蚊吸血后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从0.602%升高至0.6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21,P > 0.05);吸血前1、2、3号染色体的甲基化水平分别为0.569%、0.569%和0.572%,吸血后上升为0.596%、0.597%和0.60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31、1.33、1.30,均P > 0.05);吸血前启动子、外显子、内含子和TSS的甲基化水平分别为0.557%、0.561%、0.560%、0.552%,吸血后上升为0.585%、0.584%、0.584%、0.59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48、1.35、1.20、1.69,均P > 0.05)。致倦库蚊吸血前后基因组间有6个DMR。GO富集结果显示,DMR相关基因在细胞组分上主要富集于内体、囊泡等,在分子功能上主要富集于蛋白结合、小GTP酶结合等。 结论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骚扰库蚊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较低,两两亚种间的DMR相关基因主要与对非生物刺激反应生物过程相关。吸血后的致倦库蚊甲基化水平略有升高,吸血前后的DMR相关基因主要和蛋白结合相关。

    综述
    我国啮齿目动物隐孢子虫感染现状
    周珊珊, 姜岩岩, 曹建平
    2024, 42(4):  512-52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13
    摘要 ( )   HTML ( )   PDF (81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隐孢子虫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人兽共患肠道原虫。隐孢子虫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啮齿目动物是隐孢子虫的重要宿主,且与人类接触密切,是人类隐孢子虫感染的潜在来源之一。研究数据显示,我国23个省份开展了啮齿目动物感染隐孢子虫的调查,且不同来源和用途啮齿目动物隐孢子虫的感染存在差异。本文总结了我国不同地区、来源和用途啮齿目动物感染的隐孢子虫的虫种/基因型和基因亚型分布情况,分析了啮齿目动物感染隐孢子虫对其他动物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考虑到啮齿目动物中报道的隐孢子虫在人、其他动物及其周围环境中也有检出,不能忽视啮齿目对隐孢子虫在人-动物-环境界面中传播的作用。

    标准解读
    《疟原虫核酸检测 多重PCR法》标准解读
    王真瑜, 江莉, 余晴, 张耀光, 吴寰宇, 陈健, 朱民
    2024, 42(4):  521-52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14
    摘要 ( )   HTML ( )   PDF (13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遵循《团体标准化第1部分:良好行为指南》(GB/T 20004.1—2016)相关规定,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GB/T 1.1—2009)体例编制《疟原虫核酸检测 多重PCR法》(T/SPMA 004—2023)。标准由7章组成,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仪器设备”“试剂材料”“检测步骤”和“废弃物的处理和防止污染的措施”,另附有1个资料性附录(技术原理)和4个规范性附录(2个检测方法、试剂配制、样本准备)。该标准已由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发布公告(沪预医会[2023]34号)实施,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规范操作、提高样本检测质量提供了技术依据,弥补了《疟疾的诊断》(WS259—2015)核酸检测尚无细化操作步骤之不足。

    研究简报
    2013—2022年辽宁省沈阳市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张昭玉, 计星宇, 温立海, 王曹昊威, 纪海涛, 陈会杰
    2024, 42(4):  525-52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15
    摘要 ( )   HTML ( )   PDF (119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辽宁省沈阳市输入性疟疾流行情况,收集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13—2022年沈阳市输入性疟疾报告病例数据和个案流调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沈阳市输入性疟疾病例疟疾类型、人群、时间和输入来源分布等特征。结果显示,2013—2022年沈阳市共报告输入性疟疾176例,2016年和2018年报告病例数最多,均为25例(14.2%),2022年报告病例数最少,为5例(占2.8%),报告病例数呈下降趋势。病例类型以恶性疟为主(152例),占86.4%(152/176),卵形疟、间日疟、三日疟分别占7.4%(13/176)、4.5%(8/176)、1.7%(3/176)。男性报告病例168例(占95.5%),女性报告病例8例(占4.5%),男女性别比为21∶1。报告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40~49岁(34.1%,60/176)。2013—2022年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其中9月份报告病例数最多,为20例(占11.4%),季节性不明显。输入来源地涉及3个洲28个国家,以非洲国家为主,占95.6%(168/176)。提示沈阳市应继续加强输入性疟疾监测和病例处置,加强出入境人员健康教育,防止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2017–2023年河南省许昌市输入性疟疾特征及病例诊断分析
    马莹莹, 彭金华, 吴宁, 张冬民, 郑惠平
    2024, 42(4):  529-53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16
    摘要 ( )   HTML ( )   PDF (135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7—2023年河南省许昌市疟疾消除后输入性疟疾疫情数据及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分析疫情和病例诊断特征。2017—2023年许昌市共报告疟疾病例65例,其中恶性疟48例(占73.8%)、卵形疟10例(占15.4%)、三日疟2例(占3.1%)、间日疟3例(占4.6%)和混合感染2例(占3.1%)。男女性别比为20.7∶1。报告地区主要为建安区(30.8%,20/65)、禹州市(26.2%, 17/65)和魏都区(18.5%, 12/65),无明显季节分布特征。病例从发病到确诊间隔时间P50为2 d(P25P75:1 d,4 d);有、无疟疾史病例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中位数均为2 d(1,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0.636,P > 0.05);就诊后3 d内确诊率为83.1%(54/65)。2017—2023年许昌市省级、市、县(区)三级医疗卫生单位报告疟疾病例占比分别为7.7%(5/65)、50.8%(33/65)、41.5%(27/65)。病例首诊单位省、市、县(区)、乡村级占比分别为7.7%(5/65)、29.2%(19/65)、29.2%(19/65)、33.9%(22/65)(χ2 = 7.999,P < 0.05),首诊确诊率分别为5/5、17/19、16/19、0(0/22)(χ2 = 47.228,P < 0.01)。报告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以非洲的尼日利亚(20.0%,13/65)、刚果(金)(15.4%,10/65)和几内亚(9.2%, 6/65)为主。

    2018—2023年深圳市龙岗区输入性疟疾疫情特征
    甘立勤, 李媛, 刘武艺, 梁享生, 黄达娜, 高世同
    2024, 42(4):  533-53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17
    摘要 ( )   HTML ( )   PDF (131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深圳市龙岗区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疫情特征,分析疫情监测响应效果,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医疗机构、年报等资料收集2018—2023年龙岗区疟疾疫情资料和监测数据,并开展媒介监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数、感染虫种、输入地、临床症状等数据和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8—2023年龙岗区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173例,其中恶性疟144例(占83.2%),卵形疟13例(占7.5%),间日疟11例(占6.4%),三日疟1例(占0.6%),恶性疟与卵形疟混合感染4例(占2.3%)。输入来源地为非洲(169例,占97.7%)和东南亚(4例,占2.3%)。门诊病例7例(占4.0%),住院病例166例(占96.0%);重症病例1例(占0.6%)。7、8、10月为病例输入高峰(分别报告病例21、51、20例),2月报告病例最少(2例);报告病例以青壮年男性为主,男女比例13.4∶1。2018—2023年,龙岗区疟原虫血检阳性率为6.0‰(173/29 025),从初诊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从2018—2020年的2.32 d缩减至2021—2023年0.58 d(t = 2.102,P < 0.05),各级医疗机构初诊疟疾正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地市级(96.4%,135/140),县区级(69.0%,20/29),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及其他医疗机构(0/4)(Fisher精确检验,P < 0.01)。医疗机构对恶性疟、三日疟、间日疟、卵形疟和混合感染的镜检正确率分别为88.9%(128/144)、1/1、11/11、8/13、2/4,对疟原虫不同虫种的镜检结果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 < 0.01)。病例1 d内网络报卡率为100%,3 d内完成实验室复核、流行病学调查和个案专报系统上报率为100%,7 d内疫点处置完成率为100%;所有输入疟疾病例均未发生输入性继发病例。2018—2023年疟疾媒介监测未发现传疟按蚊。消除疟疾后龙岗区面临较大的境外输入性疟疾防控压力,医疗和疾控机构疟疾监测与响应体系运行效果良好,但须进一步提高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疟疾诊治及实验室检测水平。

    2021—2022年山东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王龙江, 许艳, 孙慧, 李曰进, 卜灿灿, 吕文祥, 张本光, 孔祥礼, 闫歌, 王用斌
    2024, 42(4):  537-54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18
    摘要 ( )   HTML ( )   PDF (130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山东省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为优化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2021—2022年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山东省27个县(市、区)作为监测点,各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片区随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每行政村3周岁以上常住人口抽取不少于200人作为监测对象。收集监测对象的基本信息及粪便样品,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二检)检测蠕虫卵并计数,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别钩虫虫种,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3~9岁儿童蛲虫感染情况。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感染率、感染度,感染率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2021—2022年共检测29 622人,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0.55%(162/29 622)。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02%(7/29 622)、0.02%(6/29 622)、0.51%(152/29 622),钩虫经培养鉴定均为十二指肠钩虫。152名鞭虫感染者中,重度感染2人,中度感染6人,其余均为轻度感染;6名蛔虫感染者和7名钩虫感染者均为轻度感染。鲁南、鲁东、鲁西北、鲁中地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0.97%(118/12 208)、0.84%(43/5 117)、0.01%(1/7 140)、0(0/5 157)。男性、女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0.55%(79/14 362)和0.54%(83/15 260)(χ2 = 0.005,P > 0.05);各年龄组中,60~99岁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11%(107/9 612)(χ2 = 86.274,P < 0.05);各职业中,农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0.78%(148/18 863)(χ2 = 54.078,P < 0.05);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中,文盲/半文盲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2.43%(60/2 468)(χ2 = 175.458,P < 0.05)。共检测2 584名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16%(30/2 584)。男童、女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60%(22/1 375)、0.66%(8/1 209)(χ2 = 4.936,P < 0.05);各年龄中7岁组儿童感染率最高,为4.50%(15/333)(χ2 = 39.798,P < 0.05)。山东省土源性线虫感染呈现地区、人群分布不均衡的特征,提示今后应在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的基础上,加强重点地区的防治,做好重点人群健康宣教,持续降低人群感染率。

    江西省钩虫感染的流行趋势
    周月红, 金志妹, 邱婷婷, 李鹏, 兰炜明, 陈喆, 葛军
    2024, 42(4):  542-54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19
    摘要 ( )   HTML ( )   PDF (128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江西省钩虫感染流行变化趋势和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收集并分析1989、2002和2015年3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抽样调查(以下简称寄调)中江西省钩虫病的调查数据以及2016—2020年江西省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监测点中钩虫感染的监测数据。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钩虫感染情况;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进行钩蚴培养,鉴定钩虫虫种。3次寄调结果显示,1989、2002和2015年江西省人群钩虫感染率分别为17.63%(9 176/52 042)、7.39%(1 490/20 154)和4.63%(1 094/23 606),呈下降趋势(χ2 = 3 112.64,P < 0.05)。1989和2015年女性感染率(18.68%和5.59%)均高于男性(16.60%和3.88%)(χ2 = 38.71、28.85,均P < 0.05)。1989年50~59岁年龄组人群的感染率最高(27.33%),2002和2015年≥ 60岁年龄组最高(12.37%和10.06%)。1989年江西省钩虫感染的优势虫种为十二指肠钩虫、2002和2015年为美洲钩虫。2016—2020年,江西省人群各年度钩虫感染率分别为1.04%(116/11 126)、1.09%(122/11 203)、0.63%(70/11 183)、1.00%(112/11 197)和0.62%(70/11 240),呈下降趋势(χ2 = 44.85,P < 0.01);在性别分布上,女性钩虫感染率(0.97%,269/27 718)高于男性(0.78%,221/28 231)(χ2 = 5.98,P < 0.05);在年龄分布上,≥ 60岁年龄组居民感染率最高(1.51%,235/15 594)。江西省人群钩虫感染率呈现持续下降态势,并维持低度流行状态,但部分地区钩虫感染率依然较高。女性和高年龄组人群是目前钩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

    病例报告
    外籍人员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1例
    李睿, 虞莹莹, 卓婉君, 杨寿旺, 陈林碧, 黄奕树
    2024, 42(4):  547-54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20
    摘要 ( )   HTML ( )   PDF (125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19岁,尼日利亚籍,温州某大学留学生。2023年10月23日于温州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进行入境健康体检,自述无任何不适症状。血常规检查示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升高(15.9%);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示IgM抗体升高(2.37 g/L);尿常规检查显示隐血阳性(2 +),蛋白阳性(1 +),红细胞计数增多(360个/μl),白细胞计数增多(255个/μl);尿沉渣镜检发现埃及血吸虫虫卵,可孵化出毛蚴,尿沉渣核酸检测结果为埃及血吸虫阳性。B超显示膀胱壁轻微增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者曾在尼日利亚湖中游泳,有接触疫水史。结合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确诊为境外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10月27日患者接受口服砒喹酮治疗,30 mg/(kg·d),3次/d,连续2 d。于11月13日随访复查,尿沉渣镜检未发现虫卵。

    儿童肝片形吸虫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例
    柏厚熹, 杨小涛, 罗永涵, 王艳春
    2024, 42(4):  550-55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21
    摘要 ( )   HTML ( )   PDF (199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儿,男,13岁,云南临沧云县人,2023年10月20日因“发热、右上腹疼痛2天余”至当地市人民医院就诊,腹部CT平扫示肝内多发斑片状稍低强化,考虑感染性病变,予头孢曲松等(剂量疗程不详)抗感染、吡喹酮驱虫治疗无好转。11月9日转至昆明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入院查体:剑下稍隆起,右上腹压痛,右侧腹直肌外缘可触及约3 cm × 2.5 cm的包块,肝于右肋下4 cm,剑下5 cm可及。血常规检查示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1.02 × 109/L)、C反应蛋白升高(68.54 mg/L)。血生化检测示丙氨酸转氨酶(9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51 U/L)、γ-谷氨酰转移酶(296 U/L)、碱性磷酸酶(794 U/L)、免疫球蛋白G(34.55 g/L)升高,血沉加快(67 mm/h),血培养阴性,粪样镜检未查见虫卵。腹部CT平扫 + 增强示肝实质内多发低密度灶,肝内胆管扩张并胆管炎可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示血清片形吸虫抗体阳性。静脉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出肝片形吸虫序列5条、铜绿假单胞菌序列8条,未检出真菌、病毒等其他病原体序列。患者居住于农村,有食用凉拌水芹菜和饮生水史。结合患者流行病学调查、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验结果,最终诊断为肝片形吸虫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予三氯苯达唑(500 mg/d,每天1次)口服2 d,美罗培南[60 mg/(kg•d),每天3次]抗感染治疗2周后,未再发热、腹痛,好转出院。出院后3个月随访、复查,未再触及腹部包块,血常规检测示嗜酸粒细胞计数正常,腹部CT平扫示大部分病灶较前减小。

    山东省输入性广州管圆线虫病1例
    李曰进, 闫燕, 申艳梅, 魏艳彬, 许艳, 王龙江, 闫歌, 郭云海, 王用斌
    2024, 42(4):  554-55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22
    摘要 ( )   HTML ( )   PDF (10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34岁,山东青岛人,保险行业职员。头痛1月余,因“头痛加重”于2023年5月31日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就诊,以颅内感染收治入院并给予阿昔洛韦、地塞米松、甘露醇等药物治疗(具体剂量不详),6月18日转诊至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消化病医院。患者自诉曾于2023年5月1日赴云南大理旅游,期间食用螺肉,返回原籍后开始出现头痛并伴周身不适及胸闷症状。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站立位时头疼明显,饮食、二便正常。血常规提示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升高(0.86 × 109/L),嗜酸粒细胞百分数升高(10.70%)。患者颅脑CT平扫结果显示,脑实质密度正常,未见异常密度影及占位病变。脑脊液及血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示广州管圆线虫抗体IgG弱阳性,其余寄生虫抗体均阴性。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给予阿苯达唑[20 mg/(kg•d),3次/d,连续口服7 d]和地塞米松[0.15 mg/(kg•d),静滴3 d]治疗。6月28日,患者头痛症状消失,嗜酸粒细胞数和百分数转归正常值,遂出院。2个月后复查,血液指标正常,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检查呈阴性,无其他不适。

    内脏利什曼病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闫东宁, 牟晓丽, 陈小军
    2024, 42(4):  557-55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23
    摘要 ( )   HTML ( )   PDF (182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60岁,农民,甘肃陇南人。因发热、乏力、纳差于2023年8月25日就诊于当地县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考虑血液系统疾病,予以输血、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仍有反复发热。2023年9月7日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入院查体:脾脏肋缘下2 cm,质韧,无触痛。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5 × 109/L(↓),红细胞计数3.8 × 1012/L(↑),血红蛋白68 g/L(↓),血小板计数4.3 × 1010/L(↓);铁蛋白> 2 000 μg/L(↑),甘油三酯2.4 mmol/L(↑),纤维蛋白原1.4 g/L(↓);可溶性CD25为1 202 U/ml(↑)。骨髓涂片细胞学分析结果可见吞噬了活体血细胞的特殊巨噬细胞;骨髓涂片镜检结果显示,部分巨噬细胞胞浆内及周围可见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流行病学史调查结果显示,患者长期居住于我国内脏利什曼病主要流行区的甘肃陇南礼县某山区,诊断为内脏利什曼病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予以葡萄糖酸锑钠(6 ml/d)及地塞米松(15 mg/d)静脉滴注1周,患者再无发热。9月18日出院前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4.5 × 109/L,红细胞计数4.3 × 1012/L,血红蛋白80 g/L,血小板计数1.1 × 1011/L,纤维蛋白原1.51 g/L,较入院时均升高。5个月后复诊,化验血常规示白细胞、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均恢复正常;血小板有所升高,但仍低于正常范围。腹部超声:肝脏、脾脏大小正常。

    消息
    增进人口福利 促进家庭幸福
    2024, 42(4):  0-封二. 
    摘要 ( )   PDF (24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