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6-30
    上一期   
    封面和目录
    第43卷第3期封面和目录
    2025, 43(3):  0-0. 
    摘要 ( )   PDF (29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肠上皮细胞cGAS-STING在抗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机制
    崔丽君, 李腾, 沈玉娟, 张璟, 周浩, 曹建平
    2025, 43(3):  311-31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01
    摘要 ( )   HTML ( )   PDF (430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肠上皮细胞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在调控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用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感染人结直肠癌细胞系HCT-8细胞(卵囊:细胞2:1),于感染后0、4、8、12、24、36和48 h提取各组细胞总蛋白,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STING的相对表达水平。利用小干扰RNA(siRNA)分别建立cGAS和STING敲低的细胞模型并感染微小隐孢子虫虫卵,于感染后24 h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HCT-8细胞cGAS、STING、TANK结合激酶1(TBK1)、p-TBK-1、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p-IRF3、核转录因子κB(NF-κB)、p-NF-κB、干扰素β(IFN-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相对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STING敲低前后的细胞凋亡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STING敲低前后微小隐孢子虫18S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后4、8、12、24、36和48 h,STING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3.000 ± 0.743、2.756 ± 0.847、2.397 ± 0.701、3.645 ± 0.306、3.773 ± 0.471、3.982 ± 0.468,均高于未感染组(0 h)的1.000 ± 0.039(t = 4.655、3.587、3.448、14.870、10.160、11.000,均P < 0.05)。STING敲低感染HCT-8细胞中,STING、p-NF-κB/NF-κB、TNF-α、p-TBK-1/TBK-1、p-IRF3/IRF3、IFN-β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24 ± 0.093、1.042 ± 0.160、1.060 ± 0.108、0.665 ± 0.297、0.929 ± 0.207、0.740 ± 0.104,均较感染组(1.757 ± 0.332、2.329 ± 0.336、1.522 ± 0.230、1.339 ± 0.088、1.332 ± 0.036)降低(t = 10.250、3.360、6.231、3.949、3.159、9.362,均P < 0.05)。cGAS敲低感染HCT-8细胞中,cGAS和STING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771 ± 0.038和0.696 ± 0.094,均较感染组(1.231 ± 0.074和1.238 ± 0.023)降低(t = 9.608、9.674,均P < 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TING敲低感染组细胞的凋亡水平为(18.90 ± 0.75)%,较感染组的(23.72 ± 2.55)%降低(t = 3.141,P < 0.05)。qRT-PCR结果显示,STING敲低感染后细胞中微小隐孢子虫18S mRNA相对转录水平为1.335 ± 0.037,较感染组(1.002 ± 0.071)增加(t = 7.195,P < 0.05)。 结论 cGAS-STING在微小隐孢子虫感染中通过激活TBK1和NF-κB信号通路,参与宿主抗微小隐孢子虫免疫应答。

    刚地弓形虫棒状体蛋白16过表达人单核THP-1细胞的转录组学分析
    李佳铭, 陈梅, 党甜甜, 殷荷, 赵志军
    2025, 43(3):  317-32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02
    摘要 ( )   HTML ( )   PDF (200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转录组测序分析Ⅰ型RH株刚地弓形虫棒状体蛋白16(ROP16)过表达人单核THP-1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变化,筛选免疫应答相关驱动基因。 方法 将人单核THP-1细胞接种于96孔板,过表达组中加入ROP16过表达慢病毒,对照组加入等量培养基,72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情况。TRIzol法提取过表达组和对照组人单核THP-1细胞总RNA,并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绘制火山图。对DEG进行聚类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类,筛选出过表达组和对照组的DEG,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过表达组90%以上的人单核THP-1细胞表达绿色荧光,对照组细胞未见绿色荧光。qPCR结果表明,过表达组ROP16 mRNA相对转录水平(1 083.484 ± 68.990)较对照组(1.000 ± 0)显著上调(t = 22.9,P < 0.01),表明已构建稳定表达ROP16的THP-1细胞株。共筛选出312个DEG,其中193个表达上调,119个表达下调。KEGG注释结果显示,注释到有机体系统的DEG占比最高(24.2%),显著富集于85个条目,其中免疫系统显著富集的基因有47个。KEGG富集分析发现,DEG富集至20条信号通路上,Th1和Th2细胞分化、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及IL-17信号通路等3条与免疫系统相关的通路分别富集DEG 6、7和8个。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共有309个DEG注释到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等3个一级节点分类下的55个二级节点分类中。GO富集结果显示,DEG显著富集于炎症反应、肿瘤坏死因子产物负调控、细胞因子产生、γ干扰素产生的正调节,以及与免疫应答相关的通路中。qPCR检测发现ROP16过表达组中MAN2B1、FOS、C1QA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25.994 ± 0.382、60.584 ± 2.968、 36.759 ± 0.180)均高于对照组(1.000 ± 0.039、1.000 ± 0.015、1.000 ± 0)(t = 92.00、28.39、280.7,P < 0.05或0.01),LMNB1、IL-6和 IL-12 mRNA相对转录水平(0.728 ± 0.054、0.517 ± 0.073、0.587 ± 0.015)均低于对照组(1.052 ± 0.027、1.000 ± 0.039、1.000 ± 0.010)(t = 7.64、8.24、33.62,P < 0.05或0.01)。 结论 Ⅰ型RH株弓形虫效应分子ROP16过表达后,人单核THP-1细胞基因表达谱发生了明显变化。

    刚地弓形虫sub3基因敲除株的构建及体外表型分析
    王龙江, 吴燕, 李瑾, 谢金晶, 张欣, 孙慧
    2025, 43(3):  324-32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03
    摘要 ( )   HTML ( )   PDF (191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关联蛋白9(CRISPR/Cas9)技术构建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类枯草杆菌蛋白酶基因sub3敲除株并进行体外表型分析,探究TgSUB3对弓形虫黏附、入侵和生长繁殖的作用。 方法 利用定点突变方法将pSAG1::CAS9-U6::sgUPRT中的sgUPRT突变为Tgsub3的单向导RNA(sgRNA),构建sub3基因敲除质粒pSAG1::CAS9-U6::sgSUB3。PCR扩增带有sub3上下游40 bp同源臂的二氢叶酸还原酶抗性供体片段,将质粒和供体片段通过电转化的方式导入弓形虫RH∆ku80速殖子,经过乙胺嘧啶抗性选择和单克隆筛选,PCR鉴定敲除株RH∆ku80sub3(∆sub3)。鉴定正确的敲除株∆sub3进行噬斑试验、入侵试验和增殖试验,分析其体外表型,以RH∆ku80为对照,使用软件 GraphPad Prism 9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经PCR鉴定,在∆sub3中扩增到的条带大小符合预期,∆sub3敲除株构建成功。噬斑试验结果显示,RH∆ku80和∆sub3形成的噬斑面积分别为(60.42 ± 23.20)任意单位和(2.21 ± 1.89)任意单位,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7.79,P < 0.01);入侵实验结果显示,RH∆ku80和∆sub3的入侵效率分别为(37.94 ± 18.18)%和(22.97 ± 15.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9,P > 0.05)。增殖试验结果显示,RH∆ku80和∆sub3纳虫泡中含有8个及以上速殖子的纳虫泡数量分别为 (56.33 ± 8.58)% 和 (39.67 ± 11.84)%;含有4个及以下速殖子的纳虫泡数量分别为(43.67 ± 8.58)%和(60.33 ± 11.84)%,与 RH∆ku80 虫株相比,纳虫泡内速殖子个数显著减少(F = 17.93,P < 0.01)。 结论 成功构建弓形虫∆sub3敲除株,TgSUB3的缺失影响弓形虫速殖子的生长繁殖。

    穿心莲内酯抑制刚地弓形虫增殖作用的研究
    柳润春, 邹伟浩, 郑书雨, 吴蔚玲, 彭鸿娟
    2025, 43(3):  329-33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04
    摘要 ( )   HTML ( )   PDF (226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穿心莲内酯(AG)对刚地弓形虫的抑制作用及作用靶点。 方法 在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中加入0、5、10、20、40、80、120、160、320 μmol/L AG和10 μl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溶液,检测各组细胞的吸光度(A450值),绘制增殖曲线,筛选对细胞无明显毒性的浓度用于后续研究。将弓形虫感染的HFF细胞分为二甲基亚砜(DMSO)组、AG组和乙胺嘧啶(PYR)组,分别加入兔源抗弓形虫表面抗原1抗体,绿色荧光标记的羊抗兔IgG抗体(1:1 000),红色荧光标记的羊抗兔IgG抗体(1:1 000),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弓形虫入侵情况,并计算入侵率。将HFF细胞分为DMSO组和AG组,加入绿色荧光标记的羊抗鼠IgG抗体(1:1 000),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弓形虫增殖情况。将HFF细胞分为DMSO组、AG组,分别加入100 μl DMSO、40 μmol/L AG,显微镜下观察HFF细胞形成的空斑面积。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PRi)技术筛选互作蛋白,药物亲和响应靶标稳定性实验验证异戊烯基焦磷酸合成酶(IspG)蛋白与AG的互作,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IspG蛋白变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互作蛋白基因mRNA相对转录水平。使用GraphPad Prism 8.0.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在0、5、10、20、40 μmol/L AG中HFF细胞相对活力分别为100.00%、107.45%、100.66%、109.21%和90.94%,细胞活力维持在较高水平,无明显毒性;在80、120、160、320 μmol/L AG中相对活力分别为57.83%、34.16%、48.25%和30.75%,毒性明显(F = 14.96,P < 0.01)。选择40 μmol/L浓度用于后续研究。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G组和PYR组弓形虫入侵率分别为(8.06 ± 2.40)%和(6.36 ± 1.79)%,均低于DMSO组的(42.49 ± 9.75)%(F = 35.88,P < 0.01)。DMSO组平均每个纳虫泡的弓形虫数量约为(5.78 ± 0.94)个,高于AG组的(1.40 ± 0.12)个(t = 7.98,P < 0.01)。空斑实验结果显示,AG组和DMSO组的空斑形成面积分别为0 μm²和(3 210 ± 1 840)μm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9.03,P < 0.01)。SPRi鉴定AG与弓形虫的互作蛋白结果显示,蛋白质谱评分较高的弓形虫蛋白分子为核糖体RNA加工蛋白、ATP合酶α亚基、IspG蛋白和START结构域蛋白,分别为2.19、4.01、4.01和2.12分,分子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药物亲和响应靶标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10 μmol/L AG组的IspG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为0.25 ± 0.01,高于对照组的0.12 ± 0.01(F = 294.2,P < 0.01)。qPCR结果显示,40 μmol/L AG组IspG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为4.903 ± 1.546,高于DMSO组的1.19 ± 0.20(t = 4.123,P < 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IspG蛋白在0、10、20和40 μmol/L AG组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57 ± 0.01、0.52 ± 0.02、0.24 ± 0.05和0.03 ± 0.01,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下降趋势(F = 313.4,P < 0.01)。 结论 AG通过靶向IspG蛋白,抑制弓形虫的入侵和增殖,具有显著的抗弓形虫活性。

    青海省马属动物感染梨形虫的遗传进化特征
    李志, 孟茹, 韩元, 原青, 黄颖, 朵红, 付永
    2025, 43(3):  335-33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05
    摘要 ( )   HTML ( )   PDF (147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青海部分地区马属动物蜱媒梨形虫感染情况及其遗传进化特征,为该地区马梨形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3年3月—2024年7月在青海省海东、西宁、海西和海北4市(州)采集散养马属动物血液样品,提取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18S rRNA基因。通过NCBI BLAST程序对获得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与分析,并利用DNASP v.6软件进行单倍型分析,PopArt构建单倍型网络图。GenBank中选取马泰勒虫基因型A~E和驽巴贝虫基因型A~C作为参考序列,通过MEGA 6.0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 176份散养马属动物血样中马梨形虫感染率为47.73%(84/176),其中马泰勒虫和驽巴贝虫感染率分别为47.16%(83/176)和0.57%(1/176)。83条马泰勒虫序列共有1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450,核苷酸多样性为0.026 43。马泰勒虫单倍型以H1为主(占73.49%,61/83),其次为H5单倍型(占9.64%,8/83),其余14个单倍型(H2~H4、H6~H16)均各占1.20%(1/83)。单倍型H5、H8~H14、H16与GenBank中马泰勒虫基因型A(JX177672、MT463613)在系统进化树上聚为一支,其余的7个单倍型与GenBank中马泰勒虫基因型B(EU642507、AB515310)聚为一支;驽巴贝虫序列与GenBank中驽巴贝虫基因型A(EU642512、KJ787774、AY309995、AB734392、MH651219、MH651220、JX049130)聚为一支。 结论 青海省部分地区马属动物梨形虫感染率较高,感染虫种为马泰勒虫和驽巴贝虫,流行基因型为马泰勒虫基因型A、B以及驽巴贝虫基因型A,其中马泰勒虫基因型B为优势流行基因型。

    基于多医院数据2016—2023年湖州地区女性阴道毛滴虫感染情况分析
    沈国松, 孟卫东
    2025, 43(3):  340-34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06
    摘要 ( )   HTML ( )   PDF (135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6—2023年湖州地区妇幼保健医院检验科检测的女性阴道毛滴虫感染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湖州市妇幼保健院、长兴县妇幼保健院、安吉县妇幼保健院、德清县妇幼保健院等4家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中2016年—2023年阴道毛滴虫检测数据,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随访等。使用无菌棉签从阴道后穹窿或宫颈口轻轻刮取分泌物,常规病例采用全自动阴道微生态分析仪,疑难病例和复发病例采用PCR检测。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年份、季节、年龄、专科、户籍等人群检测阳性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分析。 结果 2016—2023年湖州市4家医院共检测阴道分泌物875 407份,检出阳性7 282份。2016年检测阳性率最高,为1.11%(1 420/128 282);2023年检测阳性率最低,为0.45%(419/93 517)。除2021年略有反弹外(0.74%,736/99 159),各年度检测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99.746,P < 0.01)。不同季节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春季0.83%(1 859/225 219)、夏季0.78%(2 051/261 753)、秋季0.86%(1 888/220 624)、冬季0.82%(1 384/167 811),检测阳性率最高的为秋季,最低的为夏季。其中2020年的4个季节检测阳性率分别为春季0.78%(192/24 740)、夏季0.59%(188/31 786)、秋季0.61%(157/25 931)、冬季0.80%(153/19 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174,P < 0.05),其余7年4个季节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263,P > 0.05)。各年龄段均有病例分布,报告病例年龄最小的为12岁,最大的为73岁,中位数为39岁。≤ 20岁组检测阳性率最高,为1.57%(405/25 780);其次为41~50岁组,检测阳性率为1.53%(2 498/163 726);21~30岁组检测阳性率最低,为0.49%(1 612/327 709)(χ2 = 1 682.086,P < 0.01)。本地户籍和非本地户籍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0.70%(3 539/503 684)和0.92%(3 581/371 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0.228,P < 0.01)。妇科、体检科、产科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10%(6 129/557 907)、0.48%(899/186 616)、0.24%(308/130 884);妇科检测阳性率最高,产科检测阳性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312.963,P < 0.01)。 结论 2016—2023年湖州地区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女性阴道毛滴虫检测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人工智能辅助疟原虫检测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效果研究
    吴凯, 夏青, 贾立铭, 傅敏
    2025, 43(3):  345-35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07
    摘要 ( )   HTML ( )   PDF (327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并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疟原虫辅助检测平台,评价其应用效果。 方法 收集2008—2022年武汉市境外输入性疟疾现症病例的血涂片,采用智能检测平台的自动图像采集系统获取镜下图像,由专业镜检人员进行标注,创建疟原虫薄血膜图像数据集。通过训练检测模型进行疟原虫、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检测,推理出阴阳性、感染率、感染虫种,并展示于应用界面中。采用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假阴性的样本数量,计算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来评估模型的性能。参照疟疾镜检人员的技术考核方式,模拟镜检过程,取10张血涂片对模型检测综合结果进行评分。 结果 薄血膜图像数据集共包含3 704张图像,由专家使用边界框进行注释,注释包含7 835个虫体和786个白细胞标注。经YOLOv8模型混淆矩阵分析,模型整体正确率为85.5%、精确率为98.5%、召回率为93.3%、F1分数为95.8%、平均精度@0.50分数为96.2%。间日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的检测精确率较高,分别为96.9%和93.8%。恶性疟原虫和白细胞的检测精确率较低,分别为87.2%和87.8%。除恶性疟原虫的F1分数为89.7%外,其他类别检测的F1分数均高于90.0%。召回率由高到低为三日疟原虫(94.9%)、白细胞(94.2%)、间日疟原虫(94.1%)、卵形疟原虫(93.6%)、恶性疟原虫(92.4%)。共有64个目标被误检,误检率为6.7%。平台与专家检测结果正确率均为100%,平台得分90,无阴阳性误判现象,但鉴别虫种存在误检。 结论 本人工智能检测平台能较好地识别定位疟原虫、白细胞及红细胞,评分结果趋近于镜检专家,具备较高的检测能力,可应用于临床疟原虫镜检的辅助诊断。

    2016—2023年江西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阶段防控策略的效果
    何婷婷, 谢婧姿, 李宗光, 袁敏, 吕尚标, 林丹丹, 李宜锋
    2025, 43(3):  351-35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08
    摘要 ( )   HTML ( )   PDF (154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6—2023年江西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阶段防控策略的实施情况,评价防控效果,为实现血吸虫病消除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2023年,江西省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收集江西省39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的防治数据,包括人群查治病、家畜查治病、钉螺控制、健康教育及多部门综合治理项目等,通过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提取疫情监测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查灭螺、查治病、疫情监测、综合治理等措施实施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应用χ²检验比较年度间差异。 结果 2016—2023年,江西省累计投入经费1.16亿元,先后在17个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县(市、区)持续开展传染源控制综合防治示范区和推广区建设。截至2023年底,39个流行县(市、区)中24个达到消除标准,15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全省累计血清学检查4 570 976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68%~3.21%,不同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 833.74,P < 0.01)。本地人群和流动人群血清学阳性率逐年下降,降幅分别为47.88%和47.58%,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本地 = 360.88,χ2流动 = 156.82,P < 0.05)。全省累计粪检333 270人次,自2020年起未检出阳性患者;现有血吸虫病患者数显著下降,从2016年的12 212例下降至2023年的5 454例,降幅为55.34%。自2021年以来,现有血吸虫病患者均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呈缓慢下降趋势;全省家畜存栏头数从2016年的101 630头降至2023年的64 695头,减少了36.34%,2020年起未粪检出阳性耕牛,仅2021和2023年分别发现2、1处野粪阳性点,分别为2份野兔粪和1份牛粪。8年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但实有钉螺面积有所增加,增幅为8.69%,其中湖沼型和山丘型钉螺面积增幅分别为8.48%和15.35%,累计钉螺新发面积25.38 hm2(1 hm² = 10 000 m²),主要在2020(0.89 hm2)、2021(11.69 hm2)和2022年(12.8 hm2)新发。国家监测点数据显示,活螺平均密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降幅为88.00%。 结论 江西省血吸虫病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并呈下降态势,仍需重视钉螺新发复现,野生动物监测以及人口跨区域流动等问题。

    2020—2023年贵州省国家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
    戴佳芮, 朱爱娅, 李杨, 李安梅, 耿燕, 袁茂阳, 甘欣甜
    2025, 43(3):  358-36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09
    摘要 ( )   HTML ( )   PDF (152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20—2023年贵州省国家监测点土源性线虫人群感染情况,为全省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0—2023年在贵州省9市(州)设立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监测点,每年固定监测点6个,流动监测点7~11个。各监测点以县为单位,在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中各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开展监测。每个行政村整群随机抽取3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不少于200人,每个监测点不少于1 000人。收集调查对象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查虫卵,分析比较不同时间、地区和人群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2020—2023年贵州省共累计监测60 573人,土源性线虫平均感染率为1.07%(651/60 573)。2020—2023年感染率分别为1.81%(255/14 075)、1.32%(226/17 138)、0.75%(98/13 100)、0.44%(72/16 260),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5.7,P < 0.01)。蛔虫、钩虫和鞭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43%(260/60 573)、0.37%(225/60 573)、0.35%(213/605 73)。2020—2023年蛔虫(0.89%、0.50%、0.24%、0.11%)和鞭虫感染率(0.72%、0.48%、0.19%、0.02%)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0.2、123.1,均P < 0.01)。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以黔东南州最高,为2.49%(254/10 199),最低为贵阳市的0.10%(7/7 036),不同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6.4,P < 0.01)。男性、女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0.89%(262/29 396)、1.25%(389/31 177);≥ 7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1.56%(106/6 808),其次为3~9岁年龄组(1.46%,132/9 012);苗族人群的感染率最高,为2.09%(160/7 639);学生的感染率最高,为1.44%(188/13 019);文盲组的感染率最高,为2.04%(109/5 332)。不同性别、年龄组、民族、职业和文化程度人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1、92.7、151.1、56.6、146.5,均P < 0.01)。 结论 2020—2023年贵州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还应持续关注妇女、儿童、老人、少数民族、农(牧)民、低文化等重点人群,推进贵州省土源性线虫病传播控制和阻断工作。

    外泌体miRNA在棘球蚴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孟薇, 艾佳佳, 白瑛, 白志芳, 王振生, 王增蕾
    2025, 43(3):  364-36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10
    摘要 ( )   HTML ( )   PDF (187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对多房棘球蚴病(AE)患者术前和术后、AE和细粒棘球蚴病(CE)患者间的外泌体微小RNA(miRNA)差异表达分析,评价其在棘球蚴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集临床确诊的3例CE患者、4例AE患者的术前、术后(术后3~4周采样)和3位健康者全血样品,48例具AE典型病灶的患者、10例具CE典型病灶的患者(病灶均经B超检测)和39位B超阴性人群全血样品,离心分离血清。采用排阻和超滤方法分离血清中的外泌体进行富集,提取RNA进行测序,利用miRDeep2对miRNA进行比对和表达量分析,使用edgeR软件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外泌体miRNA进行差异表达分析。设计分子探针,qPCR筛选表达丰度较高的棘球蚴来源的外泌体miRNA,评价其在AE的诊断价值以及人来源的差异miRNA在棘球蚴病鉴别的诊断价值。人来源外泌体miRNA相对表达倍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外泌体在透射电镜下呈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圆形或类圆形囊泡状结构,直径为30~150 nm,具有明显的膜性结构。AE患者术前血清样品的外泌体中共发现了83个棘球蚴来源的miRNA,其中有64个为已知,19个为新鉴定序列。多数miRNA在血清中的表达量较低,其中emu-let-7-5p的表达量相对较高。选用qPCR初步验证表达丰度较高的2个miRNA(emu-miR-71-5p和emu-miR-10-5p)和已被报道具有诊断价值的emu-let-7-5p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显示emu-let-7-5p的检出率为20.83%(10/48);emu-miR-71-5p在阳性样品和阴性样品中均有检出,检出率分别为87.50%(42/48)、30.76%(12/39);emu-miR-10-5p仅在52.08%(25/48)的阳性样品中检出。获得8个差异表达的人来源的外泌体miRNA,选取表达丰度较高的5个进行评价,其中3个(has-miR-183-5p,has-miR-222-3p和has-miR-196a-5p)在CE阳性血清中平均表达水平分别为355、299、213,是阴性对照的39.5倍、10.0倍、23.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7.15、5.45、6.26,均P < 0.01)。 结论 棘球蚴来源的外泌体miRNA因在血清中痕量表达,作为棘球蚴病的诊断标记物仍存在局限性;人来源的3个外泌体miRNA在CE诊断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贵州省3个自治州寄生蜱细菌群落多样性研究
    管毓威, 向昱龙, 周敬祝, 罗小龙, 孔雪雪, 张燕, 胡勇, 梁文琴
    2025, 43(3):  370-37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11
    摘要 ( )   HTML ( )   PDF (159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贵州省3个自治州内蜱的种类和蜱携带微生物群的多样性。 方法 2019年4月和2020年7月,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西南)采集牛、羊和鼠体表的寄生蜱并进行形态学鉴定。按采集地区和蜱种将蜱分成6组,提取DNA后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经操作分类单元(OTU)聚类分析后与核糖体数据库进行比对获得物种注释,进行细菌群落组成分析和α多样性分析。根据β多样性距离矩阵进行层级聚类,采用布雷柯蒂斯算法构建样品聚类树。采用R 3.6.3软件进行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和组间相似性分析。 结果 共采集蜱1 463只,包括1 227只微小扇头蜱(83.87%)、208只长角血蜱(14.22%)、25只粒形硬蜱(1.71%)和3只褐黄血蜱(0.20%)。在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分别采集蜱220、1 039和204只,占采集总数的15.04%、71.02%、13.94%。高通量测序共产生1 682个OTU。α多样性分析显示,黔东南长角血蜱的香农指数、Chao1指数、Ace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高,分别为4.868、568.481、567.479和0.770。细菌群落鉴定共注释到29个菌门、70个菌纲、118个菌目、245个菌科和503个菌属,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立克次体目、立克次体科和立克次体属分别为各分类水平的优势菌,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75.52%、57.70%、52.47%、50.88%和50.88%。微小扇头蜱携带的菌属以立克次体属(89.45%)和柯克斯体属(2.82%)为主,长角血蜱以立克次体属(18.06%)和假单胞菌属(11.98%)为主,粒形硬蜱以螺原体属(33.19%)和葡萄球菌属(22.22%)为主。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蜱携带的优势菌属均为立克次体属,平均相对丰度分别46.96%、60.20%和45.47%。样品聚类树显示,3个地区的微小扇头蜱样品与1份黔南的长角血蜱样品聚为一支,余下的长角血蜱样品聚为一支,黔西南的3份粒形硬蜱样品聚为一支。NMDS和组间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6组样品的细菌群落组成不同(R = 0.599,P < 0.01)。 结论 贵州省3个自治州的蜱携细菌群落组成丰富,立克次体属为优势菌属。不同蜱种的细菌群落组成不同。

    山东图兰扇头蜱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与分析
    于莲琪, 苏杭丽, 王爽, 王志涛, 卜灿灿, 吕文祥, 王新梅, 刘丽娟, 盛兆安, 张本光
    2025, 43(3):  377-38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12
    摘要 ( )   HTML ( )   PDF (372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解析图兰扇头蜱(Rhipicephalus turanicus)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结构特征与系统发育关系,揭示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为进一步开展物种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2023年8月,于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马坡镇的一只家犬体表采集并鉴定图兰扇头蜱雄蜱1只,提取基因组DNA,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二代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并利用Novoplasty软件进行序列组装,拼接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使用MITOS软件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初步功能注释。基于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PCG)序列,应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图兰扇头蜱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4 718 bp(GenBank登录号:PV416795),由13个PCG、22个转运RNA基因、2个核糖体RNA和2个非编码区(NCR)组成。线粒体基因组基因之间存在重叠或基因间隔区,碱基组成呈现明显A + T偏向性。PCG以ATA、ATC、ATG和ATT等4种典型的ATN序列作为起始密码子,TAA、TAG、TA、T为终止密码子。在22个tRNA基因二级结构中,除trnCtrnFtrnS1缺少二氢尿嘧啶臂(DHU臂)和二氢尿嘧啶环(DHU环)导致不能形成完整的三叶草结构外,其余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本研究采集的山东图兰扇头蜱与北京种群(登录号:OM368330)、新疆种群(登录号:KY996841、NC035946、OM368326)共同聚为一支,并与来自以色列(登录号:OQ184023)和沙特阿拉伯(登录号:PP919886)的种群共同构成一个强支持的单系分支。不同地理种群图兰扇头蜱聚为同一高度支持的系统发育分支,表明其具有较强的遗传保守性,同时也显示出一定的地域性遗传分化趋势。 结论 本研究获得了山东图兰扇头蜱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符合硬蜱科线粒体基因组特征,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潜在的遗传分化趋势。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鼠类等小兽体表恙螨的调查研究
    刘晨曦, 郭宪国, 吕艳, 尹鹏吾, 宋文宇, 彭培英, 相蓉, 陈雁翎, 李贝
    2025, 43(3):  385-39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13
    摘要 ( )   HTML ( )   PDF (173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恙螨种类构成、分类名录和感染状况等,以期为该地区恙虫病及其媒介恙螨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3—2020年间对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冕宁县、昭觉县、盐源县、德昌县、会东县等6个县进行现场调查,不同生境常规采集鼠类等小兽体表恙螨并用霍氏液封制恙螨玻片标本,逐一鉴定到种。计算感染率(PM)、平均多度(MA)和感染度(MI)等感染指标,及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E)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D)等群落指标。通过物种稀疏曲线、外推曲线和样本覆盖率判定采样充分程度。通过S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主要恙螨间的种间关系,采用双边网络分析宿主动物与恙螨间相互关系。 结果 从3目4科14属24种778只鼠类等小兽宿主体表鉴定出2科3亚科14属132种20 313只恙螨,其中有15种媒介或潜在媒介恙螨。纤恙螨属构成比最高(占75.3%,15 296/20 313)。凉山全境小兽体表恙螨的总PM 为65.2%,总MA为26.11只/兽,总MI 为 40.07只/兽,S = 32,H’ = 3.20,E = 0.65,D = 0.92;样本覆盖率为99.9%。恙螨感染指标随海拔梯度升高呈逐渐降低趋势,群落指标随海拔梯度增高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在132种恙螨中,5种优势恙螨构成比为52.4%,5种优势恙螨和5中主要媒介恙螨两两之间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r = 0.19~0.87,P < 0.01)。双边网络分析显示,一种宿主可以承载多种恙螨,一种恙螨可以寄生多种宿主。 结论 凉山彝族自治州恙螨种类丰富,物种多样性高,宿主感染普遍且感染严重,不同海拔地带恙螨感染和恙螨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主要恙螨之间有同时选择同一宿主和种间共存倾向;该州纤恙螨属大量存在,有15种媒介恙螨共存,且多数恙螨宿主特异性低,增加了该州恙虫病持续传播的潜在风险。

    粉尘螨体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功能基因的宏基因组分析
    杨亚雯, 洪钰婕, 钱格格, 凌敏, 王子璇, 俞慧, 孙怀宇, 陶香林, 李敏洁, 孙恩涛
    2025, 43(3):  395-40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14
    摘要 ( )   HTML ( )   PDF (203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粉尘螨体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并分析其功能基因特征。 方法 采集3份粉尘瞒样品(每份150只),提取3份粉尘螨总DNA,构建双末端测序文库。桥式PCR扩增后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将获得的基因序列与非冗余蛋白(NR)、直系同源蛋白分组比对(EggNO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全面抗生素抗性(CARD)等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采用α多样性指数实际观测物种数指数、Ace指数、Chao1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覆盖度指数分析粉尘螨体内微生物的基因多样性。 结果 3份粉尘螨样品宏基因组测序获得1.18 × 107~1.29 × 107个碱基。经拼接后,得到的重叠群数目为34 527个,N50为25 005个,重叠群的平均长度为11 509个。对粉尘螨体内微生物预测基因进行物种注释,选取水平上相对丰度前20位的物种进行分析,共注释到粉尘螨体内微生物73门430属689种,其中细菌最为丰富,占80.9%,其次为病毒(5.5%),再次为真菌(1.2%)。在细菌群落中,假单胞菌门(97.8%)和厚壁菌门(0.8%)是优势菌门,巴尔通体属(59.0%)和未分类的α变形菌属(11.0%)为优势菌属。在真菌群落中,微孢子门(66.6%)和子囊菌门(19.6%)占主导地位,Pancytospora(41.4%)和Saccharomyces(12.2%)为优势菌属。在病毒群落中,Cressdnaviricota(96.2%)和Uroviricota(2.6%)为优势菌门,环状病毒属(96.2%)为优势菌属。α多样性结果显示,3份粉尘螨样品重复性好。EggNOG数据库蛋白序列注释结果显示,细菌和真菌分别注释到23和22种功能类别,其中翻译/核糖体结构和生物发生类别的基因数在细菌(15.3%)和真菌(27.4%)中均占比最高。KEGG数据库分析基因功能结果显示,细菌中辅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相关基因占主导地位(10.5%),在真菌中,折叠、分类和降解相关的基因更为突出(12.0%)。CAZY数据库对碳水化合物代谢酶家族的注释结果表明,在细菌中,高达98.3%的基因能够成功匹配到65个不同的碳水化合物代谢酶家族,其中以糖基转移酶家族占主导地位(57.6%)。真菌中仅有0.4%的基因能够注释到12个碳水化合物代谢酶家族,糖基转移酶家族也是主要酶家族(87.7%)。CARD数据库的抗性基因注释结果显示,在细菌中,99.1%的基因能够注释到17种不同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其中多重耐药性基因占比最高(39.5%)。在真菌中,0.3%的基因能够注释到5种抗生素抗性基因,以四环素抗性基因和多重耐药性基因为主,分别占41.6%和39.7%。 结论 粉尘螨体内微生物群落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细菌和真菌在基因功能和代谢途径存在差异。

    福建省常见库蠓种类巢式PCR分子鉴定及遗传分析方法的建立
    张圣昀, 陈朱云, 肖丽贞, 王金章
    2025, 43(3):  403-40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15
    摘要 ( )   HTML ( )   PDF (197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巢式PCR技术,建立一种福建省常见库蠓种类的分子鉴定方法,并开展库蠓的遗传进化分析。 方法 2023年6月—2024年7月,在福建省内采用灯诱法采集蠓虫,制作成玻片标本后进行形态学鉴定。设计、合成库蠓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x1)序列的巢式PCR特异性引物。提取蠓虫基因组DNA,分别进行巢式PCR和普通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与形态学鉴定结果进行比较。巢式PCR扩增产物测序后使用SeqMan Pro软件拼接,BLAST比对核苷酸同源性。使用Clustal X软件对cox1序列进行比对分析。使用WinArl35、popart软件绘制单倍型网络图并计算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利用MEGA 11软件对样品序列进行特征分析,使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基于P距离模型,计算不同种类库蠓种群内、种群间的遗传距离。 结果 共采集35份蠓虫样品,经形态学鉴定为12种蠓虫,分别为荒川库蠓、原野库蠓、尖喙库蠓、霍飞库蠓、北京库蠓、苏岛库蠓、多斑库蠓、棒须库蠓、环基库蠓、东方库蠓、中华细蠓和武夷蠛蠓。巢式PCR结果显示,形态学鉴定为库蠓的29份DNA样品均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库蠓检出率为100%(29/29);普通PCR结果显示,形态学鉴定为库蠓的29份DNA样品仅17份扩增出亮度较低的特异性条带,库蠓检出率为58.6%(17/29)。BLSAT结果显示,形态学鉴定为环基库蠓的4条cox1序列与GenBank中C. flumineus(ON002367)的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1.64%~91.78%,与环基库蠓参考序列(KY441782)的一致性仅为84.78%~84.87%;形态学鉴定为东方库蠓的3条cox1序列与C. flumineus(ON002367)的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1.64%~91.78%,与东方库蠓参考序列(KT352219)的一致性仅为81.93%~82.42%;其他22条cox1序列的BLSAT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序列一致性为86.78%~100%。cox1单倍型网络图结果显示,29条cox1序列共有22个单倍型,不同种类库蠓间的遗传变异水平差异较大(Hd = 0.968 0)。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29条cox1序列均按照其所属亚属在进化树上聚集。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各种类库蠓间遗传距离范围在0.000 4~0.222 9;种内遗传距离范围在0.000 0~0.006 2。 结论 建立了基于巢式PCR技术建立的分子鉴定方法,该法能够适用于福建省内多种常见库蠓的鉴定。

    全球人体主要寄生虫病疾病负担趋势分析
    屈磊, 焦泽瑞, 李红梅, 段磊, 秦志强, 钱门宝, 吕山
    2025, 43(3):  409-41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16
    摘要 ( )   HTML ( )   PDF (306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全球主要人体寄生虫病的疾病负担变化和分布特征,为寄生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提取疟疾、美洲锥虫病、利什曼病、非洲锥虫病、血吸虫病、囊尾蚴病、细粒棘球蚴病、淋巴丝虫病、盘尾丝虫病、肠道线虫感染、食源性吸虫病及麦地那龙线虫病等12类主要人体寄生虫病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从时间、人群(性别)及地区[含社会经济指数(SDI)分层]维度分析分布特征与趋势。采用R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可视化,结合Monte Carlo模拟估算不确定性区间。 结果 1990—2021年全球寄生虫病总DALY从7 403万人•年降至6 424万人•年,下降了13.22%。多数病种疾病负担下降,仅盘尾丝虫病、囊尾蚴病、食源性吸虫病和美洲锥虫病等4类有增加(增加1~5倍)。在病种排序上,疟疾始终为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占比超3/4),利什曼病从第2位降至第8位,血吸虫病升至第2位。在时空分布中,疟疾疾病负担自2005年显著下降后近年略有反弹;肠道线虫感染、淋巴丝虫病等降幅超50%。撒哈拉以南非洲疾病负担最重,疟疾、血吸虫病等高度聚集;食源性吸虫病集中于东亚/东南亚;囊尾蚴病在欧美等发达地区亦高发。淋巴丝虫病男性疾病负担更重(死因排序第2位,女性中排序第7位);疟疾、血吸虫分别为男性死因排序第1、第3位,为女性死因排序第1、第2位。低SDI地区疾病负担高于高SDI地区。 结论 全球寄生虫病负担整体下降但区域失衡突出,部分病种反弹风险犹存。需针对性调整防控策略,强化低SDI地区资源投入,关注性别差异,并警惕气候变化、全球化等新兴挑战。

    综述
    寄生性蠕虫钙网蛋白及其在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赵昱源, 王思睿, 王梦奇, 段蕊, 何沛霞, 孙树民
    2025, 43(3):  416-42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17
    摘要 ( )   HTML ( )   PDF (144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钙网蛋白是一种主要存在于内质网中的可溶性Ca2+结合蛋白,具有参与Ca2+信号转导、蛋白质折叠、抗原递呈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寄生性蠕虫的钙网蛋白由虫体分泌或表达于虫体表面,在虫体运动和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部分蠕虫钙网蛋白还与其免疫逃避过程密切相关。本文阐述了钙网蛋白的结构及功能,并围绕钙网蛋白调节宿主的Th1/Th2型免疫应答以及对宿主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补体系统的调控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蠕虫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顶复门原虫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研究进展
    王璐阳, 张乾, 张素梅, 张龙现
    2025, 43(3):  423-42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18
    摘要 ( )   HTML ( )   PDF (228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顶复门原虫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虫,多数为人兽共患病病原,其宿主范围广泛,可对畜牧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现有研究表明,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广泛存在于顶复门原虫中,主要与寄生虫的入侵、黏附和细胞免疫有关,在寄生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已报道的顶复门原虫PDI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以期为寄生虫病的防控和疫苗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策略。

    慢性刚地弓形虫感染对宿主神经精神和行为的影响
    施承雨, 昌运晶, 吕芳丽
    2025, 43(3):  429-43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19
    摘要 ( )   HTML ( )   PDF (12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刚地弓形虫(简称弓形虫)是一种全球分布的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可引起人兽共患的弓形虫病。研究发现,慢性弓形虫感染通过在宿主脑中形成组织包囊,导致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如神经免疫应答和神经递质失衡),表现为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重度抑郁和自杀未遂)、认知功能下降、阿尔茨海默病和行为改变(如致命的吸引现象、交通事故风险增高、成为狼王的概率增加、性吸引力增加以及饮食偏好改变)等。本文旨在探究慢性弓形虫感染与宿主神经精神和行为改变的关联及其潜在机制。

    研究简报
    福建省建宁县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及基因分型
    高澜琳, 谢汉国, 江典伟, 蔡武卫, 郑丹
    2025, 43(3):  436-43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20
    摘要 ( )   HTML ( )   PDF (144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了解福建省建宁县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及其基因分型。2022年7—12月在福建省建宁县楚溪河水系邻近居民区的山涧水沟采集溪蟹,采用双筛法收集并殖吸虫囊蚴并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囊蚴DNA,PCR扩增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测序后将所获的基因序列提交GenBank数据库,并进行BLAST比对。以肝片吸虫为外群,用MEGA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共采集溪蟹71只,感染并殖吸虫囊蚴60只,感染率为84.51%。检获囊蚴782个,感染度为13个/只。PCR扩增条带长约500 bp。BLAST比对结果显示,本研究获得的ITS2序列(GenBank登录号:PQ510326.1)与吉林、上海、浙江的卫氏并殖吸虫(GenBank登录号:AB713404.1、KC417492.1、JQ354935.1)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9.13%、98.79%、99.18%。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获得的2条序列与吉林、上海、浙江的卫氏并殖吸虫(GenBank登录号:AB713404.1、KC417492.1、JQ354935.1)的遗传距离均为0,并聚在一个分支上,与斯氏并殖吸虫(GenBank登录号:AB325516.1、AB703444.1)、宮崎并殖吸虫(GenBank登录号:AB713405.1、AY618741.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79、0.075、0.078、0.078,并形成明显的树枝分节。本次采集的溪蟹卫氏并殖吸虫感染率较高,与其他省份的卫氏并殖吸虫序列一致性较高,可作为福建省卫氏并殖吸虫的参比株。

    不同时段华支睾吸虫排泄分泌产物的免疫原性及其诊断价值
    吴雨洪, 邓雪玲, 黄世圣, 吴美欣, 罗柳春, 傅晓茵, 战廷正, 李青, 唐泽丽
    2025, 43(3):  440-44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21
    摘要 ( )   HTML ( )   PDF (240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比较华支睾吸虫不同时段排泄/分泌产物(CsESP)的免疫原性,评估其用于诊断华支睾吸虫病的价值。体外培养华支睾吸虫成虫,分别收集培养0~24 h和24~48 h的培养液并混合,制备成CsESP-1和CsESP-2抗原。小鼠随机分为CsESP-1组、CsESP-2组、佐剂组和PBS组4组,使用对应的抗原进行皮下免疫,并于免疫第0、2、4、6周采集血液制备免疫血清,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CsESP抗体滴度和IgG、IgG1水平。以CsESP-1和CsESP-2抗原ELISA检测健康者(Cs-)和华支睾吸虫感染者(Cs+)血样中CsESP特异性IgG及亚类水平,使用SPSS 27.0软件生成敏感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根据AUC评价抗原的诊断效果。取Cs-Cs+、粪类圆线虫感染者、巨片形吸虫感染者和疟疾患者血样,ELISA检测交叉反应。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AUC的比较采用配对ROC分析。ELISA结果显示,免疫第6周CsESP-1组和CsESP-2组小鼠血清的CsESP抗体滴度分别为1:102 400和1:400,CsESP-1的抗体滴度优于CsESP-2。CsESP-1组小鼠在免疫第6周的特异性IgG和IgG1 A450值分别为0.926和1.803,均高于佐剂组的0.147和0.080(t = 5.805、5.643,均P < 0.05)。CsESP-2组小鼠在免疫第2、4、6周的特异性IgG A450值分别为0.279、0.437、0.523,均高于佐剂组的0.133、0.127、0.142(t = 2.906、5.286、6.83,P < 0.05、0.05、0.01);在第4、6周的IgG1 A450值为0.225和0.332,均高于佐剂组的0.095和0.083(t = 3.423、2.485,均P < 0.05)。Cs+血样中CsESP-1特异性IgG、IgG2和IgG4的A450值分别为0.817、0.274和0.524,均高于Cs-血样的0.456、0.102和0.103(t = 7.184、2.720、5.634,均P < 0.01);CsESP-2特异性IgG、IgG1、IgG2和IgG4的A450值分别为0.783、0.132、0.233和0.465,均高于Cs-血样的0.460、0.068、0.074和0.082(t = 4.768、2.519、2.634、4.991,P < 0.01、0.05、0.05、0.01)。CsESP-1抗原检测Cs+血样IgG4的综合效果最优,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9.2%、86.5%和87.9%;CsESP-2抗原检测Cs+血样IgG4的综合效果也最优,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也分别为89.2%、86.5%和87.9%。ROC曲线显示,CsESP-1抗原检测IgG1和IgG2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均AUC > 0.7),检测IgG和IgG4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均AUC > 0.9);CsESP-2抗原检测IgG、IgG1和IgG2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均AUC > 0.7),检测IgG4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UC > 0.9)。配对ROC分析显示,CsESP-1抗原对IgG和IgG1的诊断效能高于CsESP-2抗原(z = 3.515、2.149,P < 0.01、0.05)。CsESP-1和CsESP-2抗原与粪类圆线虫感染者、巨片形吸虫感染者和疟疾患者血样的IgG均无交叉反应。本研究制备的CsESP-1和CsESP-2抗原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作为诊断华支睾吸虫病的候选抗原。

    病例报告
    青少年脑胸型并殖吸虫病致反复单发脑出血1例
    黎薄文, 王军浩, 曾茜, 徐卡娅
    2025, 43(3):  446-44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22
    摘要 ( )   HTML ( )   PDF (364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儿,男,9岁,布依族,贵州籍学生,居住地存在并殖吸虫病流行,有饮用生水史和食生虾蟹史。2024年6月因“突发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就诊于贵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颅脑CT示左额顶叶脑出血,胸部CT见左肺下叶空洞,血常规示嗜酸粒细胞占比升高(18.40%),诊断为脑出血(病因不明),予丙戊酸钠口服液(20 ml/d)治疗3周后症状缓解。10月再发脑出血伴呕吐,二次入院,血常规示嗜酸粒细胞占比升高(18.10%),颅脑MRI增强见左额颞顶枕叶多发环形强化灶,胸部CT示肺部空洞迁移性改变,外周血ELISA检测结果示并殖吸虫抗体IgG阳性。确诊为脑胸型并殖吸虫病,予吡喹酮[75 mg/(kg•d),分3次口服,连用3 d × 2疗程,间隔1周]、地塞米松片(0.75 mg/d,口服)、丙戊酸钠口服液(20 ml/d,口服)治疗。出院后1个月随访,脑出血灶吸收,肺部病灶缩小,血清并殖吸虫抗体转阴;出院后6个月,患儿右侧肢体肌力恢复正常,未再发脑出血。

    青海格尔木华支睾吸虫感染1例
    胡生宝, 黄海涛, 肖富浩, 杜子友, 郭冬黎, 才拉加
    2025, 43(3):  449-45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3.023
    摘要 ( )   HTML ( )   PDF (156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39岁,工人,祖籍陕西,出生至今一直在青海格尔木生活、学习、工作。2022年3月1日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九五二医院以“胆囊结石”入院治疗。超声检查示胆囊结石(多发),胆囊增大,胆汁淤积;CT示胆囊结石;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总数9.59 × 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0.8%(升高),嗜酸粒细胞数0.01 × 109/L(下降),嗜酸粒细胞百分比0.1%(下降);肝功能示丙氨酸转氨酶68.3 U/L(升高),天冬氨酸转氨酶50 U/L(升高),总蛋白59 g/L(下降),白蛋白37.7 g/L(下降);查体示右侧中上腹压痛。3月2日以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胆囊病理切片查见华支睾吸虫虫卵。患者无流行区居住史,仅在青海有喜食生鱼片习惯。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相关辅助检验结果,确诊为华支睾吸虫感染,且为青海首例本地感染病例。3月9日患者痊愈出院,出院后服用吡喹酮(总剂量210 mg/kg,每日3次,连服3 d)治疗。后多次粪检复查未见异常,3个月、两年后回访均未发现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