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12-30
    上一期   
    封面和目录
    第42卷第6期封面和目录
    2024, 42(6):  0-0. 
    摘要 ( )   PDF (29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报道
    2021年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赵陆源, 黄继磊, 周长海, 诸廷俊, 朱慧慧, 周晓农, 李石柱, 钱门宝
    2024, 42(6):  687-69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01
    摘要 ( )   HTML ( )   PDF (64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我国2021年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和流行特征,为高流行地区完善防治策略、低流行地区开展传播控制和阻断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2021年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12个监测点(县)开展监测工作。监测点(县)根据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各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200人,每个监测点包括各年龄组人群不少于1 000人。采集以上人群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两检)检测土源性线虫虫卵。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5户,采集田地或菜园土样,检测土样中钩蚴和人蛔虫卵。感染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2021年,全国412个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共调查424 306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0.88%(3 730/424 306)。其中,钩虫感染率为0.67%(2 845/424 306),蛔虫感染率为0.11%(461/424 306),鞭虫感染率为0.12%(526/424 306)。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的省份为云南(5.74%,917/15 967)。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率最高的省份分别为云南(4.93%, 787/15 967)、青海(0.52%,32/6 106)和海南(1.10%,46/4 184)。女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0.94%,2 052/217 245)高于男性(0.81%,1 678/207 061)(χ2 = 21.90,P < 0.01)。≥ 60岁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1.62%,1 921/118 413)(χ2 = 1 175.93,P < 0.01)。钩虫、蛔虫、鞭虫轻度感染者比例分别为92.16%(2 622/2 845)、90.46%(417/461)和93.54%(492/526);中度感染者比例分别为4.04%(115/2 845)、9.54%(44/461)和6.08%(32/526)。钩虫重度感染者有108人(3.80%,108/2 845),鞭虫重度感染者有2人(0.38%,2/526),未发现蛔虫重度感染者。共检测2 475户土样,73户检出人蛔虫卵,检出率为2.95%(73/2 475);58户检出钩蚴,检出率为2.34%(58/2 475)。田地和菜园的土样中均发现了人蛔虫卵和钩蚴。美洲板口线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钩蚴的检出率分别为1.86%(46/2 475)、0.40%(10/2 475)。 结论 2021年全国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已降至1%以下,但地区分布差异较大,需要重点关注60岁以上人群和妇女。应针对不同流行情况,采用精准防控策略,并鼓励低流行地区启动传播控制与阻断工作。

    论著
    2020—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流动人群血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郭苏影, 李银龙, 李仕祯, 党辉,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2024, 42(6):  694-70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02
    摘要 ( )   HTML ( )   PDF (245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20—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流动人群的血清流行病学特征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者的流向构成,为制定流动人群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传染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20—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流动人群监测数据和流动人群血吸虫病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和户籍地所在县等人口社会学特征信息、迁出地或迁入地等人口流动信息以及血吸虫病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流动人口的血清抗体水平的三间分布特征,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组之间血清抗体阳性率的差异,采用χ2分割法进行多组阳性率的两两比较,使用桑基图描述血清抗体阳性者的流向。 结果 2020—2022年,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55个监测县共检测6岁及以上流动人群302 460人次,1 199人次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1人粪检结果为阳性。2020—2022年流动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依次为0.47%(450/96 596)、0.44%(442/101 558)、0.29%(307/104 306),2020与2021年均高于2022年(χ2 = 39.310、28.178,均P < 0.01)。2020—2022年,江西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均为最高,分别为1.24%(91/7 316)、1.33%(112/8 412)和0.65%(56/8 648);男性和女性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48%(277/57 550)、0.44%(173/39 046),0.44%(260/59 458)、0.43%(182/42 100),0.31%(191/62 237)、0.28%(116/42 069),各年度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734、0.014、0.830,均P > 0.05);农民、渔船民、其他职业组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82%(225/27 561)、0.86%(20/2 333)、0.31%(205/66 702),0.78%(226/28 928)、0.75%(16/2 141)、0.28%(200/70 489),0.53%(158/29 661)、0.91%(23/2 523)、0.17%(126/72 122),农民组与渔船民组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其他职业组(χ2 = 111.287、118.991、96.799,20.985、15.060、66.450;均P < 0.01)。2020—2022年6~15岁组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最高(1.00%,16/1 597)、次高(0.70%,10/1 436)和最低(0.05%,1/1 836),各年度不同年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282、56.515、54.425,均P < 0.01)。在填写完整迁移地区信息的血清抗体阳性者中,迁出地占比居前的依次为四川(21.86%,256/1 171)、江西(21.18%,248/1 171)和湖北(18.02%,211/1 171),迁入地占比居前的为江西(18.87%,221/1 171)和四川(18.87%,221/1 171);在血吸虫病未消除省省内或省际流动的占73.87%(865/1 171),在未消除省份和消除省份之间流动占19.98%(234/1 171);有46名血清抗体阳性者是从非流行区迁入流行区。 结论 2020—2022年我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流动人群血吸虫病疫情保持在极低水平,但需要加强对江西等地区、低年龄人群以及与未消除地区之间流动人群的监测和对既往感染者的管理。

    2022年广西宾阳县华支睾吸虫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祝雨莺, 赵甲光, 周长海, 诸廷俊, 黄继磊, 孟军, 蒋智华, 周晓农, 李石柱, 钱门宝
    2024, 42(6):  701-71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03
    摘要 ( )   HTML ( )   PDF (213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22年广西宾阳县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特征以及华支睾吸虫病知识、行为与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22年,按地理方位将广西宾阳县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片区抽取1个乡镇(街道)的1个行政村(社区),每个行政村(社区)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居民200人为调查对象。收集调查对象粪便,应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两检)检测华支睾吸虫等蠕虫卵。每户完成1份问卷,同时每个村抽取40人开展华支睾吸虫病相关知识、行为及态度个案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人群华支睾吸虫病知晓情况、食“鱼生”(即生淡水鱼鱼片)行为特征和意愿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不同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食“鱼生”行为发生率和未来食“鱼生”意愿进行分析。 结果 共粪检1 007人,完成372户家庭问卷调查和202份个案问卷调查,其中175人同时完成了粪便检查和问卷调查。华支睾吸虫总感染率为15.49%(95% CI:13.25%~17.73%),其中思陇镇感染率最高(22.00%;95% CI:15.84%~27.38%)(P < 0.05),男性(26.32%;95% CI:22.27%~30.06%)高于女性(5.07%;95% CI:3.16%~6.97%)(P < 0.05)。不同年龄组人群感染率随年龄增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45~59岁组最高(24.31%;95% CI:19.01%~29.61%)(P < 0.05)。不同文化程度感染率以初中学历最高(23.77%;95% CI:19.89%~27.64%)(P < 0.05)。调查的372户家庭中,制作“鱼生”频次< 1、1~10、11~50和> 50次/年的家庭分别占4.03%(15/372)、21.77%(81/372)、15.06%(56/372)和8.60%(32/372),其中宾州镇制作“鱼生”频次在 1~10次/年的比例最高,为83.64%(46/55);新圩镇制作“鱼生”频次在11~50和> 50次/年的比例均最高,分别为50.47%(54/107)和29.91%(32/107)(P < 0.05)。家庭曾在外购买过“鱼生”情况,以思陇镇占比最高,为 35.09%(20/57)(P < 0.05);家庭曾向邻居赠送“鱼生”情况,以宾州镇占比最高,为 51.81%(43/55)(P < 0.05);家庭曾接受过邻居赠送的“鱼生”情况和家庭日常生活中未做到生熟砧板分开使用情况,均以新圩镇占比最高,分别为99.07%(106/107)和98.08%(102/104)(P < 0.05)。知晓华支睾吸虫病、了解传播途径和危害的占比分别为54.46%(110/202)、50.00%(101/202)、38.12%(77/202),其中男性占比分别为63.00%(63/100)、59.00%(59/100)、46.00%(46/100),均高于女性的46.08%(47/102)、41.18%(42/102)和30.39%(31/102)(P < 0.05),不同人群以古辣镇(92.50%,37/40;92.50%,37/40;90.00%,36/40)、老年人(≥ 60岁)(71.43%,45/63;63.49%,40/63;50.79%,32/63)、汉族(58.29%,102/175;54.29%,95/175;41.14%,72/175)和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87.50%,14/16;81.25%,13/16;62.50%,10/16)较高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6.73%(54/202)的调查对象报告食用过“鱼生”,思陇镇食“鱼生”占比较高(45.00%,18/40)(P < 0.05),男性食“鱼生”占比(45.00%, 45/100)高于女性(8.82%, 9/102)(P < 0.05)。30~44岁人群食“鱼生”占比最高(42.31%, 11/26)(P < 0.05)。80.69%(163/202)的调查对象表示未来能停止食“鱼生”,其中女性持有未来能停止食“鱼生”意愿的比例(97.06%, 99/102)高于男性(64.00%, 64/100)(P < 0.05)。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华支睾吸虫感染与性别、年龄、知晓华支睾吸虫病情况,以及制作与食“鱼生”频次、“鱼生”获得方式有关(P < 0.05);食“鱼生”行为与性别、知晓华支睾吸虫病、了解感染途径、制作过“鱼生”、从外面买过“鱼生”、赠送过或接受过“鱼生”有关(P < 0.05);与未来食“鱼生”态度有关的因素有性别、年龄、粪检阳性、食“鱼生”频次和接受过邻居赠送的“鱼生”(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鱼生”频次在1~5次/年和 > 5次/年人群的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不食“鱼生”人群的30.01倍(95% CI:7.56~152.04)和81.40倍(95% CI:7.78~287.37),接受过邻居赠送“鱼生”的人群感染率为未接受过人群的15.18倍(95% CI:2.15~123.25)。男性食“鱼生”行为的发生率为女性的17.58倍(95% CI:6.21~61.88)。知晓华支睾吸虫病的人群食“鱼生”行为发生率为不知晓人群的15.75倍(95% CI:1.40~185.99)。食“鱼生”频次在1~5次/年和> 5次/年的人群未来坚持食“鱼生”的可能性分别为不食“鱼生”人群的3.66倍(95% CI:1.85~4.32)和3.55倍(95% CI:1.17~3.03)。 结论 广西宾阳县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较重,尤其是成年男性。特殊的食“鱼生”习惯是人群感染的主要原因。需要加强健康教育,改变居民食“鱼生”行为,以可持续性地控制华支睾吸虫病流行。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家畜片形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及分子鉴定
    李诗韵, 李慈怀, 陈凤, 郝明明, 李新娣, 赵银娇, 张冬琦, 张全富, 李芹翠, 张剑平, 陈绍荣, 罗天鹏, 刘榆华
    2024, 42(6):  715-72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04
    摘要 ( )   HTML ( )   PDF (106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家畜片形吸虫感染情况并鉴定片形吸虫种类。 方法 2023年8月至2024年3月期间在大理州12个县(市)采集牛羊等家畜的粪样检查片形吸虫虫卵,每个县选取3份阳性样本的虫卵,利用显微镜成像系统拍照、测量后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鉴定片形吸虫种类。测序序列在NCBI 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用MEGA11.0软件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片形吸虫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共收集家畜粪样1 302份,其中牛粪样1 228份(占94.3%)、羊粪样45份(占3.5%)、马粪样18份(占1.4%)、猪粪样11份(占0.8%)。检出疑似片形吸虫虫卵阳性粪样212份,阳性率为16.3%(212/1 302)。牛、羊粪样的阳性率分别为17.2%(211/1 228)、2.2%(1/45),未检出马和猪的阳性粪样。家畜粪样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巍山县(45.0%,49/109)、洱源县(42.7%,44/103)、云龙县(28.2%,29/103)、弥渡县(25.4%,30/118)、宾川县(18.0%,18/100)、鹤庆县(16.5%,17/103)、祥云县(8.7%,9/103)、剑川县(6.9%,8/116)、南涧县(4.7%,5/107)、漾濞县(2.2%,3/137),大理市和永平县未检出阳性粪样。不同地区家畜片形吸虫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22.975,P < 0.05);雌性家畜阳性率(19.0%,165/873)高于雄性(11.0%,47/429)(χ2 = 13.319,P < 0.05)。大理州巨片形吸虫的虫卵大小为(182.30 ± 4.35)μm ×(97.80 ± 5.11)μm,肝片形吸虫的虫卵大小为(149.49 ± 5.90)μm ×(80.46 ± 4.37)μm。共扩增获得7条ITS序列,2条为肝片形吸虫,5条为巨片形吸虫。这7条序列均已上传至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数据库,获得的登录号为:宾川县A1(NMDCN0005QTQ)、巍山县A32(NMDCN0005TN)、剑川县A70(NMDCN0005QTO)、漾濞县A19(NMDCN0005ELF)、鹤庆县A7(NMDCN0005QTR)、弥渡县A35(NMDCN0005ELH)和祥云县A18(NMDCN0005QTP)。其中4条序列(宾川县A1、巍山县A32、剑川县A70、鹤庆县A7)分别与巨片形吸虫序列(GenBank:JF496711、OQ064778、MN608171、MN97009)同源性为100%,1条序列(祥云县A18)与巨片形吸虫的序列(GenBank:MN97009)同源性为93%,2条序列(漾濞县A19、巍山县A35)与肝片形吸虫的序列(GenBank:JF432071、JF496716)同源性为100%。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漾濞县A19与来自澳大利亚(GenBank:MN970007)、伊朗(GenBank:JF432071),弥渡县A35与中国大理(GenBank:JF496716)的肝片形吸虫聚在同一分支上,亲缘关系较近;其余序列与来自中国德宏(GenBank:JF496711)、孟加拉国(GenBank:OQ064778)、尼日利亚(GenBank:MN608171)和越南(GenBank:MN970009、MN970008)的巨片形吸虫聚在同一分支上,亲缘关系较近。 结论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家畜片形吸虫阳性率高,感染的片形吸虫种类以巨片形吸虫为主。

    2013—2022年临汾市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分析
    邵宏莉, 冯美娟, 黄丽, 史临爱, 梁红云, 张建, 张重辉
    2024, 42(6):  721-72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05
    摘要 ( )   HTML ( )   PDF (65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3—2022年山西省临汾市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内脏利什曼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13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山西省临汾市内脏利什曼病报告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的发病时间、区域分布、年龄和职业等特征。2023年7月在洪洞县、吉县、霍州市用诱蛉灯法对白蛉密度开展监测并进行分类鉴定。 结果 2013—2022年临汾市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78例,无死亡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199 6/10万,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 = 78.000,P < 0.01)。其中2013—2016年共报告3例,2017年后逐年增多,2021年和2022年分别为19例、28例。各月份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最多为4月(14例),占总病例数的17.95%(14/78);最少为10月,为1例。共10个县(市、区)有内脏利什曼病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前3位的分别是襄汾县(20例)、曲沃县(20例)和乡宁县(18例)。报告病例的县数由2013年的1个增加到2022年的8个。78例病例中男性57例、女性21例,男女性别比为2.71∶1;报告病例年龄以0~9岁组(23例)和60~69岁组(19例)为主,各年龄组报告病例数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0.919,P < 0.01);职业以农民(41例)和散居儿童(22例)为主;外省(市)诊断42例(占53.85%),临汾市诊断36例(占46.15%)。共捕获2 299只雌性白蛉,经鉴定均为中华白蛉,平均密度为1.58只/(灯•夜)。 结论 自2017年以来,临汾市疫情呈上升趋势,流行区范围扩大,应加强防控意识和防控力度,控制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

    去氢骆驼蓬碱联合rad51抑制剂对细粒棘球蚴体外作用及DNA损伤水平的影响
    巩月红, 潘美驰, 孙佳佳, 马瑞佳, 吾斯曼江·艾买提, 赵一聪, 赵军, 王建华
    2024, 42(6):  726-73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06
    摘要 ( )   HTML ( )   PDF (449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去氢骆驼蓬碱联合rad51抑制剂(RI-1)对细粒棘球蚴体外作用及DNA损伤水平的影响。 方法 从绵羊肝脏的棘球蚴包囊中收集细粒棘球蚴,随机分组,各组分别用去氢骆驼蓬碱(0、20、30、40、50、100 μg/ml)与RI-1(0、5、10、20、40、80 μg/ml)培养5 d,0.1%亚甲基蓝染色计算存活率,选择接近去氢骆驼蓬碱抗细粒棘球蚴半抑制浓度组别的浓度为固定浓度,分别以去氢骆驼蓬碱与RI-1比例分别为40∶5、40∶10、40∶20的混合药物干预细粒棘球蚴,筛选最佳协同比例。设置去氢骆驼蓬碱和RI-1混合药物组,同浓度单独作用的去氢骆驼蓬碱组和RI-1组,并设置阳性对照组(添加阿苯达唑亚砜)与空白对照组,观察干预3 d后细粒棘球蚴与囊泡形态。DCFH-DA法检测各组干预后细粒棘球蚴活性氧含量;各组进行彗星实验(阳性对照为阿霉素),分析并测定Olive尾矩;试剂盒检测药物干预后细粒棘球蚴氧化应激水平及Caspase-3含量,以及三磷酸腺苷(ATP)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qRT-PCR反应检测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 结果 0、20、30、40、50、100 μg/ml的去氢骆驼蓬碱干预5 d后细粒棘球蚴存活率分别为(94.67 ± 1.25)%、(83.00 ± 3.27)%、(64.67 ± 3.86)%、(55.33 ± 3.40)%、(29.67 ± 2.49)%、(9.33 ± 1.70)%,0、5、10、20、40、80 μg/ml的RI-1干预5 d后细粒棘球蚴存活率分别为(94.33 ± 0.94)%、(70.00 ± 2.94)%、(55.67 ± 3.86)%、(30.00 ± 5.09)%、(2.67 ± 1.25)%、0。以40 μg/ml∶10 μg/ml作为混合药物最佳协同比例干预细粒棘球蚴3 d后,混合药物组存活率为(48.67 ± 2.62)%,与空白对照组[(96.33 ± 1.25)%]、阳性对照组[(91.67 ± 1.25)%]、去氢骆驼蓬碱组[(72.67 ± 4.50)%]相比均下降(F = 78.85,P < 0.01;F = 437.92, P < 0.05;F = 42.49,P < 0.01)。混合药物组虫体结构塌陷,形态破坏严重,虫体显著缩小且表皮层呈现虫蚀样改变。混合药物组活性氧平均荧光强度(45.71 ± 1.52)与空白对照组(3.40 ± 0.55)、阳性对照组(12.98 ± 0.67)、去氢骆驼蓬碱组(39.79 ± 1.11)相比均增强(F = 339.795、773.96、76.99,均P < 0.01)。混合药物组Olive尾矩值(17.73 ± 1.11)高于空白对照组(0.03 ± 0.02)、阳性对照组(6.46 ± 0.56)和去氢骆驼蓬碱组(8.80 ± 0.61)(F = 230.32、165.59、151.44,均P < 0.01)。混合药物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为(0.71 ± 0.07)U/mg,与空白对照组[(2.32 ± 0.24)U/mg]、去氢骆驼蓬碱组[(1.26 ± 0.12)U/mg]相比均降低(F = 39.57、 15.74,均P < 0.01);混合药物组丙二醛(MDA)含量为(0.62 ± 0.03)mmol/mg,与空白对照组[(0.82 ± 0.05)mmol/mg]、去氢骆驼蓬碱组[(0.70 ± 0.03)mmol/mg]相比均降低(F = 22.78、28.37,P < 0.01);混合药物组Caspase-3水平为(1.82 ± 0.05)U/mg,与空白对照组[(0.70 ± 0.02)U/mg]、去氢骆驼蓬碱组为[(1.36 ± 0.19)U/mg]相比均升高(F = 26.24,P < 0.01;F = 7.52,P < 0.05)。混合药物组细粒棘球蚴线粒体ATP水平为(112.21 ± 2.72)µmol/ml,与空白对照组[(157.50 ± 5.23)µmol/ml]、去氢骆驼蓬碱组[(123.10 ± 4.73)µmol/ml]相比均降低(F = 60.73,P < 0.01;F = 67.42,P < 0.05)。混合药物组细粒棘球蚴LDH释放量为(1.83 ± 0.09)mU,与空白对照组[(0.70 ± 0.05)mU]相比升高(F = 146.79,P < 0.01),与去氢骆驼蓬碱组[(1.51 ± 0.05)mU]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62.78,P > 0.05)。混合药物组细粒棘球蚴h2axrad51brca1mre1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34 ± 0.15、1.19 ± 0.14、1.35 ± 0.08、1.43 ± 0.10,与空白对照组(均为1.00 ± 0.00)相比均上调(F = 23.79,P < 0.01;F = 8.96,P < 0.05;F = 30.75,P < 0.05;F = 39.81,P < 0.01)。 结论 去氢骆驼蓬碱联合rad51抑制剂RI-1可增强去氢骆驼蓬碱体外抗细粒棘球蚴的作用,同时增强细粒棘球蚴DNA损伤。

    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肝多房棘球蚴病手术方案的应用研究
    李振伟, 王成, 王志鑫, 刘津铭, 赵乾, 王海久, 谢智
    2024, 42(6):  737-74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07
    摘要 ( )   HTML ( )   PDF (274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辅助设计针对肝多房棘球蚴病手术治疗方案中的创新性应用。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术前行三维可视化技术的50例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原始数据传输至人体三维可视化虚拟手术系统,通过三维可视化重建测定全肝体积、预切肝体积、预留肝体积以及棘球蚴病灶体积,计算残肝比,对比术中实际所见,评估三维可视化技术对肝多房棘球蚴病的应用价值。另选择同期未行三维可视化技术的50例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二维增强CT影像 + 精准肝切除。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围术期资料,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GEE)分析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切除部位、病灶直径、切除肝脏体积、剩余肝脏体积等一般资料,以及在CT特征及MRI等影像学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228.56 ± 29.47)min]、Pringle法全肝阻断时间[(26.65 ± 4.78)min]更短,术中出血量[(435.14 ± 98.76)ml]更少,住院时间[(15.27 ± 2.13)d]更短,住院费用[(4.58 ± 0.79)万元]更低,医患沟通满意度(89.65 ± 9.23)更高(t = 3.856、3.561、6.069、3.561、5.400、3.812,均P < 0.05)。重建的三维模型可进行旋转、缩放、平移等操作,还可以隐藏或者半透明化肝实质、静脉、动脉等结构,可清晰、直观地了解肝脏各重要解剖结构与病灶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三维可视化技术预测的预切肝脏平均体积为2 154.43 ml,预留肝脏平均体积为1 203.27 ml,平均残肝比为41.22%;术中实际切除肝脏平均体积为2 138.75 ml,实际剩余肝脏平均体积为1 193.46 ml。三维可视化重建拟切除肝体积与实际切除肝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135,P > 0.05)。GEE分析结果显示,肝多房棘球蚴边缘浸润带有侵犯和三维可视化重建均显著影响患者预后情况(χ2 = 7.890、3.876,P < 0.05)。 结论 三维可视化技术可用于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术前制定合理的肝脏切除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抗药性相关基因突变PCR-RFLP检测方法的建立
    刘鹃, 刘鹏, 王雅伟, 余小梅, 邱星辉
    2024, 42(6):  744-74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08
    摘要 ( )   HTML ( )   PDF (149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建立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抗药性相关基因突变的快速检测方法。 方法 根据白纹伊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和三带喙库蚊VGSC、乙酰胆碱酯酶(AChE)基因序列设计PCR引物,优化酶切位点,建立检测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抗药性相关基因突变的PCR-RFLP方法。诱蚊灯法采集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提取单只蚊虫基因组DNA,以单只蚊虫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分别扩增含1016位点的白纹伊蚊VGSC基因、含1014位点的三带喙库蚊VGSC基因和含455位点的三带喙库蚊AChE基因片段。3种PCR扩增产物分别使用限制性内切酶BsaJ Ⅰ、Dde Ⅰ、Mbo Ⅰ进行酶切,根据酶切片段的长度多态性来区分个体的基因型。 结果 成功建立了检测白纹伊蚊VGSC-V1016G、三带喙库蚊VGSC-L1014F和三带喙库蚊AChE-F455W突变的方法。酶切结果显示,5个白纹伊蚊VGSC扩增产物中有3个野生型1016V纯合子、2个野生型1016V和突变型1016G杂合子,5个三带喙库蚊VGSC扩增产物中有2个野生型1014L纯合子、2个野生型1014L和突变型1014F杂合子、1个突变型1014F纯合子,5个三带喙库蚊AChE扩增产物中有2个野生型455F和突变型455W杂合子、3个突变型455W纯合子。 结论 建立的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抗药性相关基因突变PCR-RFLP检测方法操作方便快捷、成本更低且准确性高。

    基于RPA-CRISPR/Cas12a技术的十二指肠钩虫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和评价
    闫书宁, 杨汉银, 蔡玉春, 徐斌, 俞铖航, 莫子冉, 卢艳, 杨硕, 辛怡, 郑彬
    2024, 42(6):  748-75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09
    摘要 ( )   HTML ( )   PDF (343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和簇状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12a(CRISPR/Cas12a)技术,建立快速、便捷、高效检测人粪样中十二指肠钩虫的方法,以及时干预、降低疾病传播风险,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方法 参考十二指肠钩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x1)序列,设计并筛选RPA引物和CRISPR RNA(crRNA),优化crRNA浓度、ssDNA浓度和其他反应条件,建立RPA-CRISPR/Cas12a荧光检测体系。以105、104、103、102、101、100、10-1、10-2拷贝/µl的十二指肠钩虫阳性质粒为模板,分别采用RPA法和RPA-CRISPR/Cas12a法检测最低检出限,评价该方法的敏感度。分别以十二指肠钩虫(105拷贝/µl)、美洲钩虫(20 ng/µl)、异尖线虫(30 ng/µl)、旋毛形线虫(60 ng/µl)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RPA-CRISPR/Cas12a法进行检测,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以Kato-Katz法结合半巢式PCR法结果为标准,检测42份粪样(经Kato-Katz法检测31份为钩虫阳性,11份为钩虫阴性),计算RPA-CRISPR/Cas12a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Kappa值比较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 建立了基于十二指肠钩虫cox1序列的RPA-CRISPR/Cas12a荧光检测体系,在优化的CRISPR/Cas12a体系中,LbCasl2a核酸酶终浓度为50 nmol/L、crRNA探针终浓度为50 nmol/L、ssDNA报告分子终浓度为100 nmol/L。该检测体系的反应条件为37 ℃ 40 min。RPA的最低检出限为102拷贝/μl,RPA-CRISPR/Cas12a法的最低检出限为10拷贝/μl,后者敏感度更高,且与美洲钩虫、异尖线虫、旋毛形线虫无交叉反应。与Kato-Katz法结合半巢式PCR法比较,RPA-CRISPR/Cas12a检测的灵敏度为19/19,特异度为91.30%(21/23),一致性较好(Kappa = 0.904 8)。 结论 该研究建立的RPA-CRISPR/Cas12a荧光检测体系具备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能力,为公共卫生监测和钩虫病防控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持。

    长沙市输入性疟疾重症化因素及预警指标分析
    周荃, 魏超霞, 蔡春琳, 李金强
    2024, 42(6):  756-76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10
    摘要 ( )   HTML ( )   PDF (146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长沙市输入性疟疾的特征,结合实验室指标探讨重症疟疾患者的影响因素和早期预警指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23年在长沙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疟疾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非重症与重症疟疾患者差异,采用双变量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指标与重症疟疾的相关性及影响程度,筛选出与预后相关较强的指标,找到疟疾患者进展为重症的独立影响因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及联合检测早期预判重症疟疾的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共收集127例疟疾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38例重症疟疾患者、89例非重症患者。与非重症疟疾患者相比,重症疟疾患者发病到住院时间间隔[4.00(2.75,6.00) d]和住院时间[7.00(4.75,12.00) d]更长(Z = -2.20、-3.05,P < 0.05、P < 0.01),出现尿隐血的比例[78.9%(30/38)]更高(χ2 = 18.67,P < 0.01),红细胞数量[4.11(3.46,4.65) × 1012/L]、血小板数量[(53.50 ± 53.73) × 109/L]、白蛋白水平[(34.99 ± 5.36) g/L]更低(Z = -2.37、t = 6.72、t = 4.10,P < 0.05、P < 0.01、P < 0.01),丙氨酸转氨酶(ALT)[53.50(38.63,73.7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0.85(34.00,97.05) U/L]、乳酸脱氢酶(LDH)[449.50(321.50,625.75) U/L]、总胆红素[(74.18 ± 78.09) μmol/L]、降钙素原(PCT)[2.95(0.91,19.47) ng/ml]水平更高(Z = -3.51、Z = -3.48、Z = -3.58、t = -3.91、Z = -4.63,均P < 0.01)。发病到住院时间间隔、住院时间、尿隐血情况及ALT、AST、总胆红素、LDH、PCT水平等指标与重症疟疾呈正相关(r > 0,均P < 0.05),红细胞数量、血小板数量、白蛋白水平等与重症疟疾呈负相关(r < 0,均P < 0.05),其中血小板数量能较好地反映疾病严重程度(|r| ≥ 0.5,P < 0.01)。尿隐血、AST、总胆红素、LDH、血清肌酐、尿素氮、PCT是重症疟疾的危险因素(OR > 1,P < 0.05),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白蛋白是重症疟疾的保护因素(OR < 1,P < 0.05)。血小板数量、总胆红素是疟疾患者进展为重症的独立影响因子(P < 0.05),AUC分别为0.867、0.769,二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900,高于单个指标检测(P < 0.01)。 结论 血小板、总胆红素可作为早期预警重症疟疾的独立影响因子,联合检测较单一检测更有助于重症疟疾的早期预警。

    标准解读
    《利什曼原虫检测 涂片镜检法》标准解读
    危芙蓉, 俞铖航, 郑彬, 高春花
    2024, 42(6):  763-76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11
    摘要 ( )   HTML ( )   PDF (11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卫生标准管理办法》《标准化工作导则》(GB/T 1.1—2020)体例,编制了《利什曼原虫检测 涂片镜检法》(WS/T 10018—2024)。该标准由8章组成,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仪器设备、试剂或材料、检测步骤、结果判定和废弃物处理;另附有4个资料性附录(3个检测方法、试剂配制)。该标准由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国疾控通〔2024〕1号)通告,将于2025年3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级医疗机构规范开展涂片镜检利什曼原虫提供了技术规范。本文结合我国目前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情况,对该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以促进该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实施。

    综述
    蜱源抗凝血蛋白及其在医学领域的潜在价值
    贺晓菲, 高金亮
    2024, 42(6):  767-77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12
    摘要 ( )   HTML ( )   PDF (124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蜱是一种人兽共患的体表吸血寄生虫,其在吸血过程中会触发机体的凝血系统。为逃避宿主防御机制,蜱会分泌多种抗凝血蛋白来调节宿主凝血系统,以维持血液的持续流动。这些抗凝血蛋白多为蛋白酶抑制剂,可与宿主的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活性相关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有效调节宿主的血液凝固过程。目前已发现大量具有抗凝血活性的蜱源蛋白分子,这些蛋白分子的结构多样,且与宿主体内的目标分子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较强的亲和力。基于这些蜱源抗凝分子开发的抗凝药物有望兼具高效抗凝作用和较低的出血风险。本文综述了部分蜱源抗凝血分子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它们的作用机制及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为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曼氏裂头蚴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郭嘉天, 林琳, 卢艳
    2024, 42(6):  776-78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13
    摘要 ( )   HTML ( )   PDF (6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曼氏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裂头蚴侵入人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曼氏裂头蚴可在人体内移行,其寄生部位多变,所致临床症状各不相同,并且缺乏特异性表现,误诊、漏诊较为普遍,故对裂头蚴病的精确诊断尤为重要。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应用于人体曼氏裂头蚴病的诊断,本文分别从病原学、影像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综述了曼氏裂头蚴病的常用诊断方法,以期为曼氏裂头蚴病诊断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肝多房棘球蚴病的手术治疗进展
    祖力皮喀尔·图孙尼亚孜, 蒋铁民, 温浩
    2024, 42(6):  783-78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14
    摘要 ( )   HTML ( )   PDF (12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多房棘球蚴病(HAE)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区。HAE可造成严重且不可逆的损伤,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地区经济,其防治工作仍然是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之一。根治性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HAE的首选方法,难以根治性切除的晚期HAE可行姑息性手术、介入治疗、肝移植术等治疗手段。本文就HAE的治疗现状和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巨噬细胞调控多房棘球蚴病所致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尹先敏, 种世桂, 陈根, 秦俊梅, 赵玉敏
    2024, 42(6):  790-79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15
    摘要 ( )   HTML ( )   PDF (166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房棘球蚴病(AE)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AE病变周围各种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浸润增加,可造成以肝脏为主的多种重要器官纤维化,并可能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疾病。几种巨噬细胞在AE肝脏炎症的进程以及纤维化形成的不同时期分别表现为M1型巨噬细胞或M2型巨噬细胞,并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以此来促进早期棘球蚴的清除作用和中晚期的抗炎作用从而在AE肝脏纤维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本文从AE所致肝脏纤维化中几种巨噬细胞的调控机制作一论述。

    研究简报
    安徽省部分地区马属动物隐孢子虫的分子检测和遗传特征
    王继谱, 张玉瑾, 吴星华, 王明星, 祝玉巧, 罗辉, 高思潮, 刘欣超, 李文超
    2024, 42(6):  796-80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16
    摘要 ( )   HTML ( )   PDF (150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安徽省马属动物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及其遗传特征。2019年11月至2022年1月从安徽省滁州市、宿州市、安庆市的3个马场和阜阳市的1个驴场采集新鲜粪样。提取粪样DNA,巢式PCR扩增隐孢子虫核糖体小亚基RNA(SSU rRNA),SSU rRNA阳性的粪样巢式PCR扩增60-kDa糖蛋白(gp60)基因,巢式PCR阳性产物测序后进行序列比对,分析隐孢子虫虫种/基因型/基因亚型情况。共采集到马属动物粪样455份,隐孢子虫SSU rRNA阳性粪样7份,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5%(7/455),其中马和驴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1.9%(3/159)和1.3%(4/296)。3条马源SSU rRNA序列与隐孢子虫马基因型(MK775040、ON384432)序列一致性均达100%,gp60序列与ⅥaA15G4基因亚型(MK761060)序列一致性均达100%;4条驴源SSU rRNA序列与人隐孢子虫(KR296813)序列一致性均达99.58%,gp60序列与ⅠkA16G1基因亚型(KU200963、KU200958和KU200962)序列一致性均达100%。本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马属动物中存在隐孢子虫感染,感染虫种主要为隐孢子虫马基因型和人隐孢子虫。

    一种重组聚合酶扩增检测犬耳痒螨的方法建立及应用
    宋绍征, 孟雅琴, 武颖超, 于康英, 周哲
    2024, 42(6):  802-80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17
    摘要 ( )   HTML ( )   PDF (71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建立一种利用重组聚合酶扩增(recombinant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检测犬耳痒螨(Otodectes cynotis)的方法,本研究以犬耳痒螨18S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18S-ITS1)保守基因序列作为靶标序列,设计合成RPA扩增引物和探针,建立RPA反应体系,并评价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将150例疑似犬耳痒螨感染的犬耳垢临床样品经荧光定量PCR鉴定后,采用RPA检测法和镜检法分别检测,并比较2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差异。 结果显示,构建的RPA反应体系为:重组聚合酶5 mg,反应缓冲液10 μl,OC18-F引物2 μl,OC18-R引物2 μl,标记荧光探针1 μl,DNA模板1 μl,500 mmol/L醋酸镁0.5 μl,灭菌超纯水补齐至50 μl。扩增条件为39 ℃ 30 min。该方法检测犬耳痒螨的灵敏度为1拷贝/μl,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猫耳痒螨、兔耳痒螨、人疥螨、皮脂蠕形螨、毛囊蠕形螨、水牛痒螨等其他螨种均无交叉反应。RPA检测法对疑似感染犬耳痒螨的犬耳垢临床样品的阳性检出率为71.33%(107/150),高于镜检法的42.67%(64/150)(χ² = 10.813,P < 0.05),与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的阳性一致率为100%。本研究建立的RPA检测犬耳痒螨的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准度高等特点,为犬耳痒螨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2020—2022年大理恶性肿瘤患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调查
    堵舒桐, 杨翼维, 吴恬菲
    2024, 42(6):  806-80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18
    摘要 ( )   HTML ( )   PDF (133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2020年11月—2022年5月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721例12种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在该院体检的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和对照组的基本信息及血清样本,ELISA检测血清中抗弓形虫IgG和IgM抗体情况, 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721例恶性肿瘤患者中,肺癌94例、直肠癌90例、乳腺癌92例、结肠癌69例、胃癌74例、肝癌63例、甲状腺癌60例、膀胱癌40例、宫颈癌30例、宫内膜癌31例、食管癌43例及前列腺癌35例;男性418例,女性403例;平均年龄为(57.27 ± 12.23)岁;汉族361例,少数民族460例;城市324例,农村497例。恶性肿瘤患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32.04%(231/721),高于对照组的13.00%(13/100)(χ2 = 14.14,P ˂ 0.01),其中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21.22%,153/721)高于对照组(8.00%,8/100)(χ2 = 9.74,P ˂ 0.05),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10.82%,78/721)与对照组(5.00%,5/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57,P > 0.05)。肺癌、直肠癌、乳腺癌、结肠癌、胃癌、肝癌、甲状腺癌、膀胱癌、宫颈癌患者的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28%(20/94)、22.22%(20/90)、17.39%(16/92)、26.09%(18/69)、25.68%(19/74)、19.05%(12/63)、21.67%(13/60)、25.00%(10/40)、26.67%(8/30),均高于对照组的8.00%(8/100)(χ2 = 6.92、7.63、3.86、10.26、10.14、4.38、6.14、7.37、5.82,P ˂ 0.05),其余癌种的抗弓形虫IgG抗体与对照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乳腺癌患者的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8.48%(17/92),高于对照组的5.00%(5/100)(χ2 = 8.58,P ˂ 0.05),其余癌种的抗弓形虫IgM抗体与对照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12种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中,以宫颈癌患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最高,为26.67%(8/30);以乳腺癌患者的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最高,为18.48%(17/92);但不同癌种间抗弓形虫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96、11.26,P > 0.05)。提示大理恶性肿瘤患者弓形虫血清阳性率高于健康人群,建议在治疗癌症的同时进行弓形虫检测。

    福建省浦城县人群感染东方次睾吸虫的基因鉴定
    陈云虹, 谢贤良, 陈宝建, 陈方美, 余文武
    2024, 42(6):  810-81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19
    摘要 ( )   HTML ( )   PDF (139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福建省浦城县人群东方次睾吸虫感染情况,补充该虫的生物学信息。收集2016—2020年浦城县国家肝吸虫病监测点发现的东方次睾吸虫感染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两检)检查东方次睾吸虫虫卵;提取粪样DNA,PCR扩增东方次睾吸虫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并测序。计算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共收集东方次睾吸虫感染者粪样13份,其中Kato-Katz法检出东方次睾吸虫阳性粪样11份;10份粪样经PCR扩增出262 bp的目的条带,与东方次睾吸虫ITS序列(MK482055)的一致性达到99.6%。Kato-Katz法和PCR法的阳性率分别为11/13和10/1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5,P > 0.05)。本研究结果显示,浦城县人群存在东方次睾吸虫感染,易与华支睾吸虫感染混淆。本研究使用的ITS序列能够区分东方次睾吸虫和华支睾吸虫,可以作为东方次睾吸虫的基因标志物。

    病例报告
    儿童并殖吸虫复杂性感染1例
    蔡泽政, 杨萍, 廖倩倩
    2024, 42(6):  813-81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20
    摘要 ( )   HTML ( )   PDF (197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儿,男,13岁,学生,贵州省剑河县人,因“反复咳嗽20余天”于2023年9月15日就诊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人民医院。2023年8月26日,曾于外院诊断“胸腔积液、社区获得性肺炎”并接受胸腔积液引流及药物治疗后好转。入院后的胸部CT提示仍有少量胸腔积液,查体见腹部脐周有一皮下包块伴皮肤瘙痒,实验室检查示嗜酸粒细胞计数增多(2.28 × 109/L),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增加(20.1%),血清总IgE抗体升高(1 101.77 IU/ml),并殖吸虫IgG抗体、华支睾吸虫IgG抗体、裂头蚴IgG抗体均阳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儿有进食蛇肉史及直饮生水史。故诊断为寄生虫感染,并殖吸虫感染可能性大。给予患儿吡喹酮片口服治疗(1.2 g/次,3次/d),2个疗程(5 d + 3 d)后,患儿咳嗽、脐周皮下包块、皮肤瘙痒明显缓解,嗜酸粒细胞计数降至正常,于2023年9月26日出院。4个月后复查胸腔仍有少许包裹性胸腔积液伴轻度胸膜增厚。继续随访至10个月后胸腔积液消失。

    1例潜伏感染25年肝细粒棘球蚴病报告
    孙莉, 卢恩昌, 程猛, 艾艳红
    2024, 42(6):  817-81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21
    摘要 ( )   HTML ( )   PDF (128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45岁,司机,湖北襄阳人。2023年7月9日以“发现肝脏占位4 d余”就诊于襄阳市中医医院。上腹部MRI检查示:肝右叶巨大囊性T1长/T2稍长占位性病变,DWI呈稍微高信号影像,约139 mm × 119 mm × 147 mm,病灶内可见多个小囊沿周围呈车轮状排列。采集患者静脉血行免疫血清学检查,结果显示患者棘球绦虫血清IgG抗体阳性。7月15日行肝部分切除术,切除的肿块呈囊性,肉眼观察呈灰白色,体积160 mm × 150 mm × 150 mm;肿块内容物为淡黄色清亮液体,内见大小不等囊腔。肿块行病理切片,可见囊壁厚约1 mm,有多个原头蚴。患者曾于1996—1999年在西藏服兵役,期间有牛羊粪便接触史、野外饮生水或饮食史。结合患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和相关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西藏输入性肝细粒棘球蚴病,潜伏期长达25年。患者术后恢复较好,1周后出院。出院后嘱患者口服阿苯达唑[15 mg/(kg·d)],术后2周无明显特殊不适。

    陕西省内脏利什曼病伴黑曲霉菌感染1例
    邢佳, 余艳丽, 汪建军, 许世娟
    2024, 42(6):  820-82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22
    摘要 ( )   HTML ( )   PDF (109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55岁,因“发现血细胞异常9月余”于2024年4月17日入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血液科。多次检查血常规见血细胞进行性减低,白细胞最低1.4 × 109/L,血红蛋白最低90 g/L,血小板最低90 × 109/L,间断给予“地榆升白片、粒细胞刺激因子”等升细胞治疗,白细胞难以维持正常。患者既往较长时间从事户外工作,自诉有蚊虫、白蛉叮咬史。入院后查体,体温37 ℃,血压73/43 mmHg(1 mmHg = 0.133 kPa),精神欠佳,慢性病容,皮肤散在约黄豆大小皮痂及鳞屑分布。CT示肝稍大,巨脾,门脉增宽,脾大。骨髓穿刺,涂片可见巨核系成熟延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巨噬细胞内查见利什曼原虫利杜体;骨髓活检示吞噬有寄生虫或微生物的吞噬细胞。宏基因捕获法(MetaCAP)病原微生物检测示婴儿利什曼原虫序列数为371 554,黑曲霉菌序列数为86 880。诊断为内脏利什曼病伴黑曲霉菌感染。给予葡萄糖酸锑钠(6 ml/d)联合避光泵入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50 mg/d)治疗,两周后症状好转,患者出院。1月后随访,复查血常规均恢复正常,余未见明显异常。

    皮肤蝇蛆病继发嗜酸粒细胞增高1例
    董聪, 尹启超, 李玉红
    2024, 42(6):  823-82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6.023
    摘要 ( )   HTML ( )   PDF (430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43岁,青海玉树人。2022年9月因“间断胸背部疼痛不适4月余”就诊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入院查体:前胸部、右上肢肘关节上、左下肢膝关节等处可触及约1 cm × 0.5 cm皮下结节,压痛明显。血常规示:嗜酸粒细胞计数15.58 × 109/L,嗜酸粒细胞比67.4%,血沉17.00 mm/h。骨髓检查结果示:骨髓造血组织增生活跃,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约占有核细胞的62%。皮肤活检病理见血管周及脂肪小叶间灶状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给予醋酸泼尼松片(60 mg/d)口服治疗1个月,皮下结节疼痛未缓解。2022年11月自患者左耳后、右下肢、左上肢、颈部、前胸部等处皮下相继共钻出5只蝇蛆幼虫,经形态学鉴定为牛皮蝇幼虫。患者为牧民,长期居住于高原牧区,夏天有席草地睡眠和草地晾晒衣物经历。结合患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最终诊断为皮肤蝇蛆病继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确诊后予阿苯达唑片(0.4 g/d)和氯雷他定片(10 mg/d)口服治疗13 d。复查血常规示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患者症状好转。电话随访1年,患者未再出现皮肤疼痛及其他不适。

    消息
    不吸烟 不酗酒
    2024, 42(6):  0-封二. 
    摘要 ( )   PDF (14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5年征稿启事
    2024, 42(6):  0-封三. 
    摘要 ( )   PDF (8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