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2023年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信息,剔除疑似病例、重复病例和皮肤利什曼病病例,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内脏利什曼病三间分布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23年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5个县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299例,发病率为0.02/10万,较2022年上升25.1%;其中犬源型(山丘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237例,野生动物源型(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7例,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1例,非流行区输入性病例54例。报告病例主要分布于山西(114例)、河南(54例)和陕西(38例)等3个省,合计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68.9%(206/299)。125个县中,74个县属于流行区,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245例;其余51个县属于非流行区,共报告输入性病例54例。74个流行县中,山西省平定县、阳泉市郊区、襄汾县,河北省井陉县,陕西省华州区,河南省林州市和新安县等7个县为内脏利什曼病主要流行县,分别报告病例24、16、10、13、12、12和10例,合计报告病例占全国总病例数的32.4%(97/299)。山西省洪洞、黎城、临县、石楼、五台,河北省曲阳、阜平、涞源、平山、涉县、唐县、易县,河南省嵩县、禹州,甘肃省成县、康县,北京市延庆和陕西省澄城等18个县为内脏利什曼病复燃流行县,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23例。内脏利什曼病发病高峰为3月。男女病例比为1:0.4。农民占全部病例数的57.2%(171/299)。病例主要分布于45~74岁年龄段 (占64.5%)。 结论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呈低度流行态势,但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流行区范围逐渐扩大,农民是我国内脏利什曼病高风险人群,应加强对内脏利什曼病的监测和防控。
目的 了解我国多个地区麦穗鱼体内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情况及其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方法 2022年8月至2024年1月,在华东、华南、华中、西北和西南地区水域的12个采样点采集麦穗鱼。消化鱼肉后,分离吸虫囊蚴进行形态学鉴定。每个采样地点选取部分阳性麦穗鱼中的囊蚴,提取单个囊蚴DNA,PCR扩增16S rDNA并测序,采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用MEGA7和Fasttree2以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取镜检吸虫囊蚴阳性的麦穗鱼饲喂12只SD大鼠(约200个囊蚴/鼠)和10只昆明小鼠(约100个囊蚴/鼠)。感染后25、90、300 d,分别收集大鼠和小鼠粪样中的虫卵和肝胆管中的成虫,并进行鉴定形态。采用Microsoft Excel 202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 共采集麦穗鱼665尾,检出吸虫囊蚴感染277尾,感染率为41.6%。麦穗鱼囊蚴感染率较高的地区分别为广西横州(6/6)、河南濮阳(100%,22/22)、山东烟台(98.4%,122/124)、安徽阜阳(75.0%,24/32)、陕西汉中(49.2%,95/193)、福建宁德(5/19)。分离的吸虫囊蚴经形态学鉴定为华支睾吸虫囊蚴。PCR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扩增出的约400 bp大小条带为华支睾吸虫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华支睾吸虫(GenBank登录号:MT607652.1)16S rDNA序列一致性为100%。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获得的囊蚴与华支睾吸虫聚为一支。感染后25、90 d,小鼠粪样中未检出虫卵,胆管和胆囊中未检出成虫;大鼠粪样中检出虫卵。感染后300 d,2只大鼠粪样检出虫卵,3只大鼠肝胆管中分离到成虫。虫卵和成虫均符合华支睾吸虫形态学特征。 结论 广西横州、河南濮阳、山东烟台、安徽阜阳、陕西汉中和福建宁德地区的麦穗鱼存在不同程度的华支睾吸虫感染。16S rDNA基因结合形态学特征可以鉴定麦穗鱼中的华支睾吸虫囊蚴。
目的 分析云南大理地区人群带绦虫感染和囊尾蚴抗体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带绦虫和囊尾蚴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3年10—11月,在大理州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历史流行区选择大把关村、伙山村、金刚村和清水沟村开展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村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是否有排节片史、皮下结节、癫痫和剧烈头痛等症状以及饮食习惯、卫生行为和居住环境等信息;采集究对象粪样进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两检)检测,对粪检阳性或近一年有排节片史者采用槟榔南瓜子法进行药物诊断性驱虫。以粪检阳性或驱出虫体者为阳性感染者,计算带绦虫感染率。用囊尾蚴(猪带绦虫)IgG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囊尾蚴特异性抗体。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人群带绦虫感染和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4个村共1 842人参与问卷调查,近一年排节片者39人(占2.1%)。粪检1 533人,粪检阳性者25人(占1.6%)。共38人接受诊断性驱虫,33人驱出完整虫体(1名粪检阳性者未驱出虫体),人群带绦虫感染率为1.8%(34/1 842)。金刚、伙山、大把关和清水沟村人群带绦虫感染率分别为2.1%(10/475)、1.3%(6/450)、2.7%(12/450)、1.3%(6/4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31,P > 0.05)。男性感染率为2.6%(22/848),女性为1.2%(12/994)(χ2 = 4.90,P < 0.05);30~59岁年龄组(2.8%,24/862)、苗族(1/2)和农牧民(3.0%,28/944)等人群的感染率在各组中均为最高(χ2 = 10.10,P < 0.01;Fisher = 26.04,P < 0.01;χ2 = 13.47,P < 0.01)。人群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率为9.2%(82/887)。清水沟、大把关、伙山和金刚村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2.7%(20/157)、4.7%(11/236)、10.4%(26/251)、10.3%(25/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88,P < 0.05)。男性阳性率为9.2%(36/393),女性为9.3%(46/494)(χ2 = 0.01,P > 0.05)。60岁以上年龄组(2.8%,24/862)、农牧民(11.2%,61/546)和文盲(15.0%,35/234)等人群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在各组内均为最高(χ2 = 8.66、12.37、6.47,P < 0.05 或 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和食用生猪制品(生猪皮、猪肉、猪肝)是带绦虫感染的影响因素(χ2 = 4.86、10.10、26.04、13.48、5.72,均为P < 0.05)。每月食用生猪制品的次数与带绦虫感染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OR = 1.135,95% CI:(1.023,1.259)];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是否使用自来水及食用生猪制品是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率的影响因素(χ2 = 8.66、12.37、6.47、3.58、2.20,均为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 = 2.047,95% CI:(1.001,4.189)]、食用生猪制品[OR = 4.986,95% CI:(1.166,21.321)]是人群感染带绦虫的危险因素,低文化程度[OR = 2.051,95% CI:(1.183,3.557)]是人群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的危险因素,使用自来水[OR = 0.320,95% CI:(0.124,0.824)]是人群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的保护因素。 结论 云南大理地区人群带绦虫感染率和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率较高,食用生猪制品和男性是带绦虫感染的危险因素;自来水的使用和高文化程度是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的保护因素。
目的 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和簇状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12a(CRISPR/Cas12a)技术,建立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核酸片段的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并初步评价其应用价值。 方法 以SjCHGCS20(GenBank:FN356222.1)为靶标序列,设计RPA引物、单链DNA(ssDNA)报告探针和CRISPR RNA(crRNA)序列,优化RPA反应体系中T4重组酶Y、T4重组酶X、T4单链结合蛋白和肌酸激酶的浓度以及RPA反应的温度和时间。建立RPA-CRISPR/Cas12a一管式方法:将优化的RPA反应体系、矿物油和Cas12a切割反应体系放入反应管中,采用优化的反应条件进行RPA扩增后,混合RPA反应产物和Cas12a切割反应体系,Cas12a切割反应后在蓝光割胶仪照射下观察结果,能观察到明亮的绿色荧光则反应产物呈阳性。以100、10-1、10-2、10-3、10-4、10-5和10-6 ng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RPA-CRISPR/Cas12a检测,评价该方法的敏感性;以1 ng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RPA-CRISPR/Cas12a检测,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取日本血吸虫DNA终浓度为0.2、2、20、200 ng/ml的模拟阳性血清和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第3、7、14、21、28、35和42天小鼠的血清,提取DNA后进行RPA-CRISPR/Cas12a检测,评价该方法的检测效果。 结果 优化的RPA反应体系中,T4重组酶Y、T4重组酶X、T4单链结合蛋白和肌酸激酶的终浓度分别为50、440、200和120 ng/μl;优化的RPA反应条件为40 ℃ 30 min。建立的RPA-CRISPR/Cas12a方法敏感性评价结果显示,当日本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含量≥ 10-5 ng时反应产物呈阳性;特异性评价结果显示,仅以日本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为模板的反应产物呈阳性,以曼氏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的反应产物均呈阴性。日本血吸虫DNA终浓度为2、20、200 ng/ml的模拟阳性血清反应产物呈阳性,终浓度为0.2 ng/ml的模拟阳性血清反应产物呈弱阳性。血吸虫感染后第28和42天的小鼠血清反应产物呈阳性、第35天的呈弱阳性。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检测SjCHGCS20序列的RPA-CRISPR/Cas12a一管式方法,最低检出限为10-5 ng DNA,且与卫氏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曼氏血吸虫等基因组DNA均无交叉反应,操作简单、反应迅速、特异性高、可借助蓝光激发裸眼观察结果,具有较好的现场检测潜力。
自2005年实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包虫病防治项目以来,我国棘球蚴病防治成效显著,从当前基本控制棘球蚴病流行,向疫情控制和消除目标推进。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棘球蚴病的流行态势、问题与挑战,提出了下一步重点工作建议,为优化棘球蚴病防治策略措施、实现全国疫情控制和消除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 了解我国2021年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和流行特征,为高流行地区完善防治策略、低流行地区开展传播控制和阻断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2021年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12个监测点(县)开展监测工作。监测点(县)根据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各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200人,每个监测点包括各年龄组人群不少于1 000人。采集以上人群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两检)检测土源性线虫虫卵。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5户,采集田地或菜园土样,检测土样中钩蚴和人蛔虫卵。感染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2021年,全国412个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共调查424 306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0.88%(3 730/424 306)。其中,钩虫感染率为0.67%(2 845/424 306),蛔虫感染率为0.11%(461/424 306),鞭虫感染率为0.12%(526/424 306)。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的省份为云南(5.74%,917/15 967)。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率最高的省份分别为云南(4.93%, 787/15 967)、青海(0.52%,32/6 106)和海南(1.10%,46/4 184)。女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0.94%,2 052/217 245)高于男性(0.81%,1 678/207 061)(χ2 = 21.90,P < 0.01)。≥ 60岁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1.62%,1 921/118 413)(χ2 = 1 175.93,P < 0.01)。钩虫、蛔虫、鞭虫轻度感染者比例分别为92.16%(2 622/2 845)、90.46%(417/461)和93.54%(492/526);中度感染者比例分别为4.04%(115/2 845)、9.54%(44/461)和6.08%(32/526)。钩虫重度感染者有108人(3.80%,108/2 845),鞭虫重度感染者有2人(0.38%,2/526),未发现蛔虫重度感染者。共检测2 475户土样,73户检出人蛔虫卵,检出率为2.95%(73/2 475);58户检出钩蚴,检出率为2.34%(58/2 475)。田地和菜园的土样中均发现了人蛔虫卵和钩蚴。美洲板口线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钩蚴的检出率分别为1.86%(46/2 475)、0.40%(10/2 475)。 结论 2021年全国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已降至1%以下,但地区分布差异较大,需要重点关注60岁以上人群和妇女。应针对不同流行情况,采用精准防控策略,并鼓励低流行地区启动传播控制与阻断工作。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抗原B(AgB)和钙结合蛋白1(CBP1)在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模型中基于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42只健康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TP组、AgB组、AgB + ITP组、CBP1组、CBP1 + ITP组,每组7只。AgB组和AgB + ITP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AgB 100 μg(200 μl),CBP1组和CBP1 + ITP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CBP1 100 μg(200 μl),对照组和ITP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PBS 200 μl;均连续5 d。随后ITP组、AgB + ITP组、CBP1 + ITP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抗CD41单克隆抗体3 μg(200 μl)进行ITP造模,对照组、AgB组、CBP1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PBS 200 μl;均连续注射5 d。检测造模前1天(D0)、造模期间(D1~D5)、造模结束次日(D6)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变化;造模结束次日安乐死处死小鼠,取脾脏和肝脏,称重并计算脏器指数;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小鼠脾组织Toll样受体4(TLR4)、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蛋白3(NLRP3)、凋亡点状蛋白(ASC)、IL-1β mRNA相对转录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脾脏TLR4、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核因子κB(NF-κB)、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的相对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ITP组小鼠D1~D6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02.1 ± 6.8)× 109/L、(234.7 ± 18.1)× 109/L、(229.7 ± 45.8)× 109/L、(316.7 ± 26.8)× 109/L、(320.6 ± 60.5)× 109/L、(179.1 ± 22.2)× 109/L,均低于对照组的(526.6 ± 90.4)× 109/L、(679.3 ± 58.5)× 109/L、(828.0 ± 61.0)× 109/L、(855.3 ± 101.9)× 109/L、(784.1 ± 177.7)× 109/L、(877.4 ± 107.5)× 109/L(LSD-t = -4.2、-5.5、-6.9、-6.3、-3.9、-4.8,均P < 0.05);AgB + ITP组和CBP1 + ITP组D6的血小板计数为(512.6 ± 100.5)× 109/L、(511.1 ± 114.8)× 109/L,均高于ITP组(LSD-t = 2.3、2.3,均P < 0.05)。ITP组小鼠脾脏指数为12.1 ± 1.2,高于对照组的6.3 ± 0.4(LSD-t = 6.8,P < 0.01);AgB + ITP组脾脏指数为9.0 ± 0.3,较ITP组下降(LSD-t = -3.6,P < 0.01)。qRT-PCR结果显示,ITP组脾组织TLR4、NLRP3、ASC、IL-1β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7.5 ± 2.1、5.3 ± 1.5、3.6 ± 0.7、4.0 ± 0.9,均高于对照组的1.3 ± 0.3、1.2 ± 0.2、1.2 ± 0.3、1.0 ± 0.1(LSD-t = 4.8、4.5、4.2、5.2,均P < 0.01);AgB + ITP组的相对转录水平为1.7 ± 0.3、0.6 ± 0.1、1.0 ± 0.3、0.7 ± 0.1,CBP1 + ITP组为1.7 ± 0.1、1.0 ± 0.3、1.1 ± 0.4、0.4 ± 0.1,均较ITP组下降(LSD-t = -4.6、-5.1、-4.5、-5.9, -4.5、-4.7、-4.4、-6.3,均P < 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ITP组脾组织TLR4、iNOS、NF-κB p65、caspase-1的相对表达水平为0.7 ± 0.1、0.5 ± 0.0、1.4 ± 0.2、1.5 ± 0.2,均高于对照组的0.2 ± 0.0、0.3 ± 0.0、0.9 ± 0.2、0.8 ± 0.2(LSD-t = 8.6、6.5、3.1、3.5,均P < 0.01);AgB + ITP组相对表达水平为0.4 ± 0.0、0.4 ± 0.0、0.9 ± 0.1、1.0 ± 0.1,CBP1 + ITP组为0.2 ± 0.1、0.2 ± 0.0、0.6 ± 0.1、0.7 ± 0.1,均较ITP组下降(LSD-t = -6.1、-2.8、-3.1、-2.3,-8.9、 -7.1、-4.9、-4.2,均P < 0.05)。 结论 AgB和CBP1对小鼠ITP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TLR4/NF-κB/NLRP3通路的调节有关。
目的 了解浙江省华支睾吸虫感染流行现状。 方法 2013—2017年,每年选择浙江省1个曾有华支睾吸虫病例报告的县(市、区)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选择3个乡(镇)开展人群监测,各乡(镇)选择至少100位3周岁以上当地居民采集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华支睾吸虫抗体,计算监测对象的抗体阳性率;对2013—2015年的监测对象开展影响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因素的问卷调查。2018—2022年,每年以宁波市宁海县为固定监测点、另选7~9个县(市、区)为流动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按地理位置划分为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当地居民200人采集粪样(> 30 g),使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华支睾吸虫虫卵,计算检测对象感染率。2013—2017年,每年在监测点的自然水体环境中采集淡水鱼;2018—2022年,每年在固定监测点和随机一个流动监测点的自然水体环境中采集淡水鱼,鉴定鱼种后采用压片法检查囊蚴感染情况。2018—2022年,每年在固定监测点和监测中间宿主的流动监测点采集猫、犬或猪粪样,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华支睾吸虫虫卵。用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感染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2013—2017年浙江省共监测1 516人,抗体阳性率为2.51%(38/1 516);2018—2022年共监测52 626人,粪样中均未检出华支睾吸虫虫卵,感染率为0(0/52 626)。各监测点人群抗体阳性率以磐安县最高(6.00%,18/300),不同监测点间人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212,P < 0.01)。监测人群中3~17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最高(8.82%,6/68),不同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105,P < 0.05)。2013—2022年中间宿主囊蚴感染率为12.56%(476/3 791),感染率最高的为2018年的宁海县(33.47%,84/251),不同监测点间中间宿主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42.727,P < 0.01)。逆鱼囊蚴感染率最高(75.00%,21/28),不同鱼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4.750,P < 0.01)。保虫宿主感染率为1.17%(3/257)。 结论 浙江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水平较低,但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仍有感染,具有潜在流行风险,需加强监测防治和健康教育。
目的 评价南京市儿童蛲虫病综合防控措施干预效果,为儿童蛲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实践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2022年9—10月在南京市12个区中各随机抽取1所幼儿园,对全部儿童开展蛲虫感染情况调查,分别在主城区和郊区各选取感染率较高且环境、规模等相近的4所幼儿园,将其全部儿童、与儿童同住的1名监护人和每个班级的班主任纳入研究对象。其中主城区2所和郊区2所幼儿园为实验组,实施儿童蛲虫病综合防控干预措施;其余4所为对照组,实施传统蛲虫病防控措施,两组均开展为期1年的干预(2022年11月—2023年11月)。实验组干预分为症状监测(对疑似儿童蛲虫感染的症状进行监测)、同伴监测(对患儿同住家人和同班级儿童、玩伴采样检测)、环境监测(采用透明胶纸对阳性患儿家庭和所在班级环境粘贴采样),并从“知、信、行”3个维度切入,家庭、学校、社区多部门协同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干预仅对检测发现的阳性患儿驱虫治疗,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干预实施完成后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对两组儿童开展蛲虫感染情况调查。干预实施前后,分别对每个班级的班主任和与儿童同住的1名监护人开展蛲虫病防治相关问卷调查。 结果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5%(13/885)和1.4%(12/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42,P > 0.05)。干预期间,实验组症状监测共发现疑似症状儿童234人,其中有肛门瘙痒症状者占比最多(34.6%,81/234),其次为睡觉磨牙症状者(20.5%,48/234);疑似症状儿童共检出阳性8例,有肛门瘙痒症状者占比最多(5/8),其次为睡觉磨牙症状者(2/8)。同伴监测共在患儿同住家人中检出阳性4例,同班级儿童中检出阳性2例。环境监测中在患儿家庭环境中检出毛绒玩具阳性样品4份,被子、床单、沙发阳性样品各2份,在患儿班级中检出课桌和椅子阳性样品各1份。干预1年后,实验组蛲虫感染率由干预前的1.5%下降至0.1%(1/885)(χ2 = 10.368,P < 0.05),低于干预后的对照组(0.9%,8/886)(χ2 = 4.014,P < 0.05)。干预前两组在儿童卫生行为习惯、家长及教师蛲虫病“知、信、行”各知识点正确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实验组儿童饭前便后是否洗手、是否勤剪指甲、是否有咬手指习惯、是否有咬玩具等习惯行为的正确率(89.9%,796/885;88.9%,787/885;85.8%,759/885;86.8%,768/885)和是否有单独毛巾、每周洗澡频率、每个月被褥晾晒频率卫生习惯的正确率(89.2%,789/885;85.7%,758/885;78.9%,698/885)均高于对照组(61.7%,547/886;71.2%,631/886;56.2%,498/886;59.8%,530/886;78.8%,698/886;78.8%,698/886;68.6%,608/886)(χ2 = 192.194、86.989、187.741、164.402、35.371、14.285、24.010,均P < 0.05);干预后,实验组儿童家长蛲虫病“知、信、行”全部题目的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 < 0.05),干预后实验组教师对蛲虫病认知调查各题的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 < 0.05)。 结论 儿童蛲虫病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有效降低了儿童蛲虫感染率,实现及时阻断、精准防控,同时提升了家长、教师的蛲虫防病健康素养和认知水平,促进其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并带动儿童养成良好卫生行为习惯,有效预防和阻断蛲虫病的传播和蔓延。
目的 评估亚洲璃眼蜱在普氏野马分布区域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研究雌、雄蜱在宏基因组水平的特征并进行病原体分析。 方法 2022年4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使用“守株待蜱”法采集硬蜱,利用体视镜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48只蜱(雌、雄各24只)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1亚基(COⅠ)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雌、雄亚洲璃眼蜱分组进行宏基因组测序,非冗余基因集与非冗余蛋白(NR)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蜱携带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和抗生素抗性基因数据库(ARDB)进行比对,获取蜱及蜱传病原体的基因功能注释结果以及抗生素抗性功能注释结果。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 结果 共采集硬蜱124只,经形态学鉴定亚洲璃眼蜱成虫119只。硬蜱DNA扩增出约700 bp的阳性条带,经测序与亚洲璃眼蜱(GenBank:MH459386.1)的序列一致性为99%~100%。宏基因组测序经质控过滤共获得469 327 812条序列读长,开放阅读框预测得到836 843~1 094 994条序列。NR数据库比对结果显示,亚洲璃眼蜱携带的细菌菌落丰度占注释到的总群落丰度的99.13%,共注释到细菌32门2 040种,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优势菌门,分别占细菌群落丰度的51.52%和44.35%;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为优势菌种,占细菌群落丰度的16.35%。病毒菌落丰度占注释到的总群落丰度的0.004%,共注释到病毒5门21种。雌蜱和雄蜱携带的细菌群落和病毒群落的丰富度及多样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180、-1.729,均P > 0.05)。KEGG基因功能注释到亚洲璃眼蜱新陈代谢基因占比最高(54.38%),主要的功能条目为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膜转运等;共识别出11 352种蛋白通路,其中154种蛋白通路在雌蜱和雄蜱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348,P < 0.05)。ARDB注释到亚洲璃眼蜱携带154种抗生素抗性基因,包括49种抗性基因类型,主要抗性基因类型为Baca(占62.53%),抗生素类型为肝菌肽。大部分注释到的抗性基因与多重耐药相关,如Mexf、Mexb、Emrd、Mexw等。雌蜱和雄蜱在抗生素抗性基因类型的差异性对比结果显示,仅雌蜱的Emrd基因抗性高于雄蜱(t = -7.558,P < 0.05)。 结论 本研究在宏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了亚洲璃眼蜱携带的主要细菌、病毒群落及多重耐药相关的抗生素抗性基因,雌蜱及其携带的病原体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度和基因丰度。
遵循《团体标准化第1部分:良好行为指南》(GB/T 20004.1—2016)相关规定,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GB/T 1.1—2009)体例编制《疟原虫核酸检测 多重PCR法》(T/SPMA 004—2023)。标准由7章组成,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仪器设备”“试剂材料”“检测步骤”和“废弃物的处理和防止污染的措施”,另附有1个资料性附录(技术原理)和4个规范性附录(2个检测方法、试剂配制、样本准备)。该标准已由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发布公告(沪预医会[2023]34号)实施,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规范操作、提高样本检测质量提供了技术依据,弥补了《疟疾的诊断》(WS259—2015)核酸检测尚无细化操作步骤之不足。
目的 开发影像组学和临床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以精准鉴别肝细粒棘球蚴病(HCE)病灶的生物活性。 方法 收集2018—2022年就诊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的521例HCE患者和就诊于果洛州人民医院普外科和玉树州人民医院普外科的236例HCE患者的CT图像及临床资料,提取影像特征并进行筛选。对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构建模型的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K-近邻算法(KNN)、随机森林(RandomForest)、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极端随机树(ExtraTrees)等7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结合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的预测结果,基于软投票法构建联合模型,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和临床-影像联合模型的性能,并通过外部验证评估模型性能。 结果 共430例患者被纳入进行模型开发训练,171例患者作为外部验证,筛选出51个影像特征及5个临床特征用于构建模型。7种机器学习模型中,以XGBoost算法性能表现最佳,其构建的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和外部验证集上的AUC值均最大,分别为0.977[95%置信区间(95% CI):0.964~0.990]和0.839(95% CI:0.776~0.901);其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AUC值均最大,分别为0.998(95% CI:0.997~1.000和0.874(95% CI:0.822~0.927);其构建的联合模型AUC值均最大,分别为1.000(95% CI:0.999~1.000)和0.931(95% CI:0.894~0.968)。DeLong检验结果表明,联合模型在训练集上的性能优于临床模型(Z = 2.154,P < 0.05),与影像组学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0.562,P > 0.05);在外部验证集上的性能优于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Z = 3.338、3.331,P < 0.05)。校准曲线和决策分析(DCA)曲线表明,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外部验证集的校准性能最佳、净收益最高,在不同数据集上性能稳定,在外部验证中展现了良好的泛化能力和可靠性。 结论 基于影像组学以及临床数据开发的机器学习模型能够精准鉴别肝细粒棘球蚴病病灶的生物活性,联合模型具更高的诊断精度和临床应用潜力,可为HCE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目的 分析截至2023年底已达血吸虫病消除标准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等5省(直辖市、自治区)(简称消除五省)消除复核后血吸虫病疫情概况,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5—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等消除五省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的人群查病、家畜查病、查螺灭螺等血吸虫病防治相关数据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监测报告管理系统中的血吸虫病病例报告信息。 结果 2015—2023年消除五省共报告血吸虫病例64例,其中国内其他省份输入日本血吸虫病病例50例,其他国家输入非洲血吸虫病病例14例。消除五省历史血吸虫病流行县112个,血吸虫病患者数由2015年的1 038例降至2023年的780例,下降了24.86%。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现存血吸虫病患者为本地晚期血吸虫病病例(1 028例)和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10例),且均集中分布于浙江省。人群血检阳性率由2015年的0.59%(827/141 204)降至2023年的0.17%(228/136 002),其中以浙江常山的平均血检阳性率最高(1.87%,1 469/78 484)。耕牛存栏数从2015年的125 362头降至2023年的60 267头,下降了51.93%;血检查病耕牛29 298头次,仅2015年查出血检阳性耕牛8头;粪检查病耕牛4 284头次,未检出阳性耕牛。2015—2023年,38个县有钉螺分布报告;实有钉螺面积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75.26 hm2(1 hm2 = 10 000 m2)增加至2023年的86.35 hm2;山丘型和水网型为钉螺分布主要环境类型。2015—2018年,消除五省新发钉螺面积逐年增加,至2018年为12.57 hm2;2019—2023年新发钉螺面积呈波动趋势,至2023年降至0.56 hm2。2015—2023年消除五省药物灭螺面积为2 076.95~2 307.35 hm2,累计药物灭螺面积19 735.08 hm2;环境改造灭螺面积110.63 hm2,其中广东省灭螺面积最大,为58.53 hm2(占52.91%)。 结论 消除五省持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建议消除五省今后坚持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源性传染源为主的防治理念,重视钉螺新发问题,继续强化相关风险监测与疫情信息管理,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
目的 分析2020—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流动人群的血清流行病学特征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者的流向构成,为制定流动人群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传染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20—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流动人群监测数据和流动人群血吸虫病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和户籍地所在县等人口社会学特征信息、迁出地或迁入地等人口流动信息以及血吸虫病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流动人口的血清抗体水平的三间分布特征,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组之间血清抗体阳性率的差异,采用χ2分割法进行多组阳性率的两两比较,使用桑基图描述血清抗体阳性者的流向。 结果 2020—2022年,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55个监测县共检测6岁及以上流动人群302 460人次,1 199人次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1人粪检结果为阳性。2020—2022年流动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依次为0.47%(450/96 596)、0.44%(442/101 558)、0.29%(307/104 306),2020与2021年均高于2022年(χ2 = 39.310、28.178,均P < 0.01)。2020—2022年,江西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均为最高,分别为1.24%(91/7 316)、1.33%(112/8 412)和0.65%(56/8 648);男性和女性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48%(277/57 550)、0.44%(173/39 046),0.44%(260/59 458)、0.43%(182/42 100),0.31%(191/62 237)、0.28%(116/42 069),各年度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734、0.014、0.830,均P > 0.05);农民、渔船民、其他职业组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82%(225/27 561)、0.86%(20/2 333)、0.31%(205/66 702),0.78%(226/28 928)、0.75%(16/2 141)、0.28%(200/70 489),0.53%(158/29 661)、0.91%(23/2 523)、0.17%(126/72 122),农民组与渔船民组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其他职业组(χ2 = 111.287、118.991、96.799,20.985、15.060、66.450;均P < 0.01)。2020—2022年6~15岁组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最高(1.00%,16/1 597)、次高(0.70%,10/1 436)和最低(0.05%,1/1 836),各年度不同年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282、56.515、54.425,均P < 0.01)。在填写完整迁移地区信息的血清抗体阳性者中,迁出地占比居前的依次为四川(21.86%,256/1 171)、江西(21.18%,248/1 171)和湖北(18.02%,211/1 171),迁入地占比居前的为江西(18.87%,221/1 171)和四川(18.87%,221/1 171);在血吸虫病未消除省省内或省际流动的占73.87%(865/1 171),在未消除省份和消除省份之间流动占19.98%(234/1 171);有46名血清抗体阳性者是从非流行区迁入流行区。 结论 2020—2022年我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流动人群血吸虫病疫情保持在极低水平,但需要加强对江西等地区、低年龄人群以及与未消除地区之间流动人群的监测和对既往感染者的管理。
旋毛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研究与教学工作中,一些旋毛虫和旋毛虫病术语(包括拉丁名和中文名)时常令人感到困惑。目前的相关教材与专著中尚未有这些术语的完整释义。本文对旋毛虫与旋毛虫病的若干术语进行释义,旨在为我国旋毛虫与旋毛虫病的教学与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目的 分析10例阿米巴肠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内镜下特征。 方法 收集北京市某三级医院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确诊的10例阿米巴肠炎患者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血常规、粪便常规、肝肾功能、内镜下结肠病变黏膜特征、病理学特征以及治疗和预后,对阿米巴肠炎的临床和内镜下特征进行总结。 结果 10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37.8 ± 13.1)岁,最小28岁,最大70岁。其中4例有性传染病史[3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1例梅毒感染者],1例有丙型肝炎史,1例高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临床症状均有排便习惯和粪便形状改变,表现为腹泻、便血,其中8例患者有腹痛症状。患者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均正常,仅1例患者嗜酸粒细胞比例升高(13.4%)。大便常规均未查见阿米巴包囊,便潜血均阳性,8例患者便红细胞和白细胞均阳性,2例患者便红细胞和白细胞均阴性。肾功能均正常,9例患者肝功能、胆红素正常,仅1例阿米巴肠炎合并肝脓肿患者胆红素升高(总胆红素为50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37.5 μmol/L)。内镜检查结果显示,10例患者病变累及的肠段以回盲部、升结肠和直肠为主,均表现为散在、呈不规则地图样溃疡,溃疡可多达数十处,直径为5~30 mm;溃疡表面覆黄白苔或白苔,且白苔溢出溃疡表面,溃疡周边黏膜充血水肿并有血迹,溃疡间的肠黏膜正常;其中3例合并HIV感染者的溃疡面积较大。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10例患者肠黏膜活组织切片均可见炎性肉芽组织,间质有大量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炎性坏死物中、黏膜表面可见阿米巴滋养体。10例患者中,9例患者均给予甲硝唑(每次750 mg,一日3次)、二氯尼特(每次500 mg,一日3次)口服,疗程10 d;1例阿米巴肠炎合并肝脓肿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甲硝唑(每次500 mg,每8小时1次)治疗14 d后,改为口服甲硝唑(每次750 mg,一日3次)10 d。经过治疗后,10例患者腹痛、腹泻、便血、脓血便等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其中6例复查粪便常规、潜血均未见异常,2例患者肠镜复查结果示病变的结肠黏膜均恢复正常。 结论 阿米巴肠炎好发于男性,以合并性传染疾病者多见,临床症状常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便血。内镜下多累及回盲部、升结肠和直肠,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溃疡。可结合病理活检查见阿米巴滋养体确诊。
目的 探讨多房棘球蚴对肝组织p38MAPK通路的影响及肝组织p38MAPK分子表达水平对多房棘球蚴的作用。 方法 从腹腔内保种的沙鼠取多房棘球蚴原头节,选取4~6周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未感染组和抑制组,每组10只。抑制组肝门静脉注射SB202190溶液(5 mg/kg,20%DMSO和80%生理盐水混合溶剂),未感染组和感染组仅注射溶剂,每周注射1次,共4周;感染组和抑制组小鼠开腹手术将500个原头节注射于肝脏被膜下,饲养8周。安乐处死后,取肝脏称重并计算肝重比(肝脏质量/体质量),取邻近(距离囊泡0.3 cm以内)及远离(距离囊泡1 cm以外)多房棘球蚴囊泡的肝组织,用石蜡包埋并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过碘酸雪夫/糖原(PAS)染色、Masson染色并分析炎性带、肝脏纤维化范围。采用TRIzol法提取肝组织RNA,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MAPK14基因的表达水平。取各组邻近多房棘球蚴囊泡肝组织,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肝脏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38MAPK及p-p38MAPK表达水平。 结果 未感染组肝重比为(6.49 ± 0.19)%,感染组增加至(6.80 ± 0.33)%(t = 2.74,P < 0.05);未感染组肝体积为(5.27 ± 0.34)cm3,感染组增大至(5.80 ± 0.49)cm3(t = 2.83,P < 0.05)。HE染色结果显示,未感染组无炎性带,感染组和抑制组炎性带面积占比分别为(51.2 ± 14.0)%和(23.8 ± 9.8)%,抑制组与感染组相比肝组织坏死灶减少,炎性带减少(t = 3.92,P < 0.01)。PAS染色结果显示,未感染组、感染组、抑制组紫红色染色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1.3 ± 0.3)%、(7.4 ± 1.8)%、(4.5 ± 0.4)%,抑制组紫红色染色区域相比感染组减少(t = 3.82,P < 0.05)。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未感染组无蓝染区域,感染组、抑制组蓝染区域占比分别为(34.9 ± 4.1)%和(16.3 ± 2.8)%,抑制组蓝染区域与感染组相比明显减少(t = 9.16,P < 0.01)。qPCR结果显示,与远离多房棘球蚴病灶的肝组织(1)相比,感染组邻近病灶肝组织MAPK14相对表达水平为7.14 ± 2.23(t = 6.13,P < 0.01);与未感染组(1)相比,感染组MAPK14相对表达水平为3.17 ± 0.68(t = 7.14,P < 0.01)。抑制组病灶邻近肝组织MAPK14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为0.07 ± 0.01,相比感染组表达量(1)明显降低(t = 126.83,P < 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未感染组p38MAPK、p-p38MAPK相对表达量及p38MAPK/p-p38MAPK值分别为0.80 ± 0.08、0.67 ± 0.11、0.74 ± 0.09,感染组分别为0.97 ± 0.14、0.87 ± 0.09、0.91 ± 0.14,抑制组分别为0.41 ± 0.07、0.20 ± 0.07、0.49 ± 0.21,抑制组与感染组相比均明显降低(t = 7.97、13.32、3.74,均P < 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未感染组、感染组和抑制组p38MAPK评分分别为4(4,4)、6(6,9)、4(2,4)分,p-p38MAPK评分分别为4(4,6)、9(8,9.75)、6(6,6)分,抑制组病灶邻近肝组织p38MAPK和p-p38MAPK的相对分子表达水平与感染组相比均明显降低(Z = -3.00、-3.11,均P < 0.01)。 结论 多房棘球蚴可促进其邻近肝组织p38MAPK的表达及磷酸化,邻近肝组织的p38MAPK信号通路可参与维持多房棘球蚴的生长及侵袭能力。
隐孢子虫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人兽共患肠道原虫。隐孢子虫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啮齿目动物是隐孢子虫的重要宿主,且与人类接触密切,是人类隐孢子虫感染的潜在来源之一。研究数据显示,我国23个省份开展了啮齿目动物感染隐孢子虫的调查,且不同来源和用途啮齿目动物隐孢子虫的感染存在差异。本文总结了我国不同地区、来源和用途啮齿目动物感染的隐孢子虫的虫种/基因型和基因亚型分布情况,分析了啮齿目动物感染隐孢子虫对其他动物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考虑到啮齿目动物中报道的隐孢子虫在人、其他动物及其周围环境中也有检出,不能忽视啮齿目对隐孢子虫在人-动物-环境界面中传播的作用。
目的 观察多房棘球蚴感染晚期小鼠肝T细胞的NK1.1表达变化,分析NK1.1表达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 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感染组小鼠经肝门静脉注射2 0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感染后36周取肝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天狼星红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情况。收集肝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占比,并检测不同T细胞的NK1.1、颗粒酶B(GrB)、穿孔素、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17(IL-17)表达变化。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感染多房棘球蚴36周后,HE染色显示感染组小鼠肝组织内可见具有生发层结构的病灶,周围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Masson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显示感染组小鼠肝组织纤维化明显。流式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肝脏的CD4+ T和CD8+ T细胞的占比分别为(32.0 ± 6.0)%、(42.0 ± 13.9)%,与对照组的(36.6 ± 9.0)%、(50.2 ± 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068、1.446,均P > 0.05)。感染组NK1.1+CD4+ T细胞占CD4+ T细胞的(30.0 ± 14.5)%,低于对照组NK1.1+CD4+ T细胞的(69.0 ± 10.7)%(t = 5.573,P < 0.01)和感染组NK1.1-CD4+ T细胞的(51.6 ± 10.8)%(t = 2.920,P < 0.05)。感染组NK1.1+CD8+ T细胞占CD8+ T细胞的(22.0 ± 12.9)%,低于对照组NK1.1+CD8+ T细胞的(43.6 ± 5.9)%(t = 3.999,P < 0.01)和感染组NK1.1-CD8+ T细胞的(64.0 ± 13.6)%(t = 5.496,P < 0.01)。感染组小鼠分泌GrB、IFN-γ和IL-17的NK1.1+CD4+ T细胞占比分别为(4.8 ± 2.8)%、(6.8 ± 6.0)%和(6.9 ± 5.2)%,均低于对照组的(12.6 ± 4.8)%、(23.6 ± 7.3)%和(22.1 ± 7.1)%(t = 3.462、4.171、4.124,均P < 0.01);分泌GrB、IFN-γ和IL-17的NK1.1+CD8+ T细胞占比分别为(1.5 ± 0.9)%、(5.3 ± 2.7)%和(3.7 ± 2.3)%,均低于对照组的(6.0 ± 2.7)%、(18.1 ± 9.5)%和(16.9 ± 9.3)%(t = 3.861、3.196、3.361,P < 0.01、0.05、0.01)。感染组分泌穿孔素的NK1.1+CD4+ T和NK1.1+CD8+ T细胞占比分别为(3.0 ± 1.3)%和(2.7 ± 1.2)%,与对照组的(2.3 ± 1.2)%和(2.1 ± 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027、0.717,均P > 0.05)。感染组分泌GrB的NK1.1-CD4+ T细胞占比为(6.7 ± 2.1)%,高于NK1.1+CD4+ T细胞(t = 2.629,P < 0.05);分泌IFN-γ的NK1.1-CD8+ T细胞占比为(13.7 ± 9.2)%,高于NK1.1+CD8+ T细胞(t = 2.609,P < 0.05);分泌IL-17的NK1.1-CD8+ T细胞占比为(1.0 ± 0.4)%,低于NK1.1+CD8+ T细胞(t = 2.740,P < 0.05)。 结论 多房棘球蚴感染晚期小鼠肝组织中NK1.1+CD4+ T细胞、NK1.1+CD8+ T细胞数量均减少,分泌的GrB、IFN-γ、IL-17降低,导致NK1.1+ T细胞呈现免疫耗竭状态。
目的 结合多酶恒温快速扩增技术(MIRA)和荧光探针法,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日本血吸虫特异性基因片段的方法。 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非长末端重复序列反转录转座子(SjR2)片段为靶序列,设计并合成3对引物和荧光探针,建立荧光MIRA法反应体系,PCR检测,绘制扩增曲线。比较并筛选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对和探针浓度;通过检测1 fg/μl、5 fg/μl、10 fg/μl、100 fg/μl、1 pg/μl和10 pg/μl等不同浓度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评价该法的灵敏度;提取卫氏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颚口线虫及刚地弓形虫基因组DNA,并用荧光MIRA法检测,评价其特异度。耳缘静脉采集兔血,分离血清,制备含1 fg、5 fg、10 fg、100 fg、1 pg和10 pg日本血吸虫成虫DNA的兔模拟阳性血清并进行DNA提取,以荧光MIRA法检测,评估该法检测血清中日本血吸虫靶基因的最低限度。 结果 引物对1(SjR2-1)的扩增效率较高,在反应第22个循环时(11 min)扩增出荧光产物,荧光值最高达170 000;探针量为0.6 μl/反应时具有较好的荧光强度和低荧光背景。建立的荧光MIRA法在39 ℃时第26个循环(13 min)时扩增出荧光产物,检测血吸虫成虫DNA的最低检出限为1 fg/反应。扩增产物电泳显示,血吸虫基因组DNA模板含量为10 pg、1 pg、100 fg、10 fg时,均有电泳条带出现,电泳显示的检测限为10 fg/反应,产物大小为186 bp。仅含有日本血吸虫成虫DNA的反应管出现荧光扩增曲线,检测卫氏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颚口线虫及刚地弓形虫等基因组DNA未出现明显荧光扩增曲线。不同浓度的血吸虫DNA模拟阳性血清中,DNA含量为1 pg和10 pg时,有阳性扩增曲线出现,最快于第16个循环(8 min内)即出现阳性荧光扩增信号,该法检测模拟阳性血清中血吸虫成虫DNA的最低检测限为1 pg/反应。 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检测日本血吸虫特异性基因片段的荧光MIRA法,该法反应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具有潜在的日本血吸虫病诊断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