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我国重点寄生虫病疫情形势及防控工作重点
    王强, 许静, 夏志贵, 韩帅, 张仪, 钱门宝,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1): 1-7.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1.001
    摘要454)   HTML77)    PDF(pc) (1524KB)(637)    收藏

    经过70余年有效防治,我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正向控制和消除目标迈进。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疟疾、棘球蚴病、内脏利什曼病、华支睾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的疫情形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为加快推进全国重点寄生虫病控制和消除进程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22年全国棘球蚴病防治工作进展
    蒉嫣, 薛垂召, 王旭, 刘白雪, 王莹, 王立英, 杨诗杰, 韩帅, 许学年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1): 8-16.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1.002
    摘要351)   HTML50)    PDF(pc) (2113KB)(344)    收藏

    为掌握全国棘球蚴病防治进展,总结防治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对2022年全国棘球蚴病防治工作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370个棘球蚴病流行县(市、区、旗)29 926个流行村。2022年全国流行县(市、区、旗)现有棘球蚴病患者25 227例,平均患病率为58.35/10万(25 227/43 232 609)。细粒棘球蚴病15 554例,多房棘球蚴病8 169例,混合感染255例,未分型1 249例。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1 270例,其中细粒棘球蚴病991例,多房棘球蚴病89例,混合感染5例,未分型185例;< 12岁人群102例,≥ 12岁人群1 168例。2022年,全国棘球蚴病流行省(自治区)共开展人群腹部超声筛查3 576 121人次,其中,< 12岁人群筛查751 440人次,≥ 12岁人群筛查2 824 681人次;血清学检测超声筛查疑似人员17 404人次。2022年370个监测点< 12岁人群超声筛查患病率为0.02%(60/287 437),其中新发现患者占患者数的40.00%(24/60)。Ⅰ、Ⅱ类流行县(市、区、旗)监测点≥ 12岁人群超声筛查患病率为0.29%(772/270 407),新发现患者占患者数的8.29%(64/772)。2022年开展药物治疗18 354人,肝肾功能检查及不良反应处置16 625人,手术治疗1 418人[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占69.82%(990/1 418),多房棘球蚴病患者占26.52%(376/1 418)]。2022年随访结果显示,治愈999例,治疗有效20 599例,治疗无效2 546例,死亡(非棘球蚴病死因)374例,排除239例,失访372例,未到随访时间884例,病例外迁他地170例。2022年全国流行乡(镇)共有犬2 478 608条,其中登记管理的犬2 250 694条。共34 646个村开展了犬驱虫工作,药物驱虫犬次数24 289 457次。野外犬科动物驱虫投药119 473份。采集并检测家犬粪样394 851份,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1 756份,阳性率为0.44%。采集并检测野外犬科动物粪样62 884份,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1 201份,阳性率为1.91%。2022年抽查屠宰的家畜117 303头,患病率为0.88%(1 038/117 303)。检查野外啮齿类动物43 705只,患病率为0.92%(403/43 705)。2022年我国棘球蚴病流行态势得到基本控制,但防治工作还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继续加强棘球蚴病防治工作力度,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完善疾病监测体系,发挥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作用,全面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23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分析
    张丽, 夏志贵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2): 135-13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01
    摘要291)   HTML59)    PDF(pc) (1581KB)(337)    收藏

    收集、整理监测报告管理系统中2023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上报的疟疾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疟疾疫情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023年全国报告疟疾病例2 488例,较2022年(845例)增加了194.4%。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2 487例,输血感染病例1例;恶性疟1 561例(占62.7%,1 561/2 488),间日疟615例(占24.7%,615/2 488),卵形疟234例(占9.4%,234/2 488),三日疟66例(占2.7%,66/2 488),混合感染12例(占0.5%,12/2 488);中国籍2 313例(占93.0%,2 313/2 488),外国籍175例(占7.0%,175/2 488);男女性别比为11.6∶1;30~39岁年龄组的病例最多(占29.1%,725/2 488)。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有疟疾病例报告,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云南(398例)、河南(234例)、广西(195例)、山东(178例)和广东(174例),累计报告1 179例(占47.4%,1 179/2 488)。全国24个省份共报告危重症病例85例(占3.4%,85/2 488),死亡病例12例(占0.5%,12/2 488)。我国已连续7年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但输入病例及其再传播风险持续存在。应继续加强监测与响应,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疟疾病例,减少危重症或死亡病例,防止出现本地再传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新发传染病全球大流行的挑战与跨部门综合防控策略
    谷思雨, 强讷, 李天韵, 韩乐飞,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3): 279-28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3.001
    摘要274)   HTML28)    PDF(pc) (1442KB)(275)    收藏

    新发传染病(EID)是指新出现的或既往已经存在但发病率或影响范围迅速增加的传染性疾病。受气候变化、病原体进化等因素影响,EID发生频率及形成大流行的风险在不断增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疾病的暴发已经对全球健康、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冲击。这些疾病的全球大流行不仅直接影响人类健康,还给经济发展、贫困减少和教育等方面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为了有效应对EID的挑战,国家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防控策略,包括降低病原体溢出风险、建立综合性监测与预警系统、协调部门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以及以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开展跨部门联防联控。当下EID防控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总结EID大流行所带来的挑战、国家及国际层面的应对防控策略以及当前防控的进展和具体案例,为将来应对EID大流行提供经验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2023年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分析
    周正斌, 李元元, 李中秋, 杨丽敏, 刘琴, 张仪, 陈军虎, 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5): 559-56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01
    摘要191)   HTML32)    PDF(pc) (1495KB)(216)    收藏

    目的 了解2023年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信息,剔除疑似病例、重复病例和皮肤利什曼病病例,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内脏利什曼病三间分布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23年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5个县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299例,发病率为0.02/10万,较2022年上升25.1%;其中犬源型(山丘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237例,野生动物源型(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7例,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1例,非流行区输入性病例54例。报告病例主要分布于山西(114例)、河南(54例)和陕西(38例)等3个省,合计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68.9%(206/299)。125个县中,74个县属于流行区,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245例;其余51个县属于非流行区,共报告输入性病例54例。74个流行县中,山西省平定县、阳泉市郊区、襄汾县,河北省井陉县,陕西省华州区,河南省林州市和新安县等7个县为内脏利什曼病主要流行县,分别报告病例24、16、10、13、12、12和10例,合计报告病例占全国总病例数的32.4%(97/299)。山西省洪洞、黎城、临县、石楼、五台,河北省曲阳、阜平、涞源、平山、涉县、唐县、易县,河南省嵩县、禹州,甘肃省成县、康县,北京市延庆和陕西省澄城等18个县为内脏利什曼病复燃流行县,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23例。内脏利什曼病发病高峰为3月。男女病例比为1:0.4。农民占全部病例数的57.2%(171/299)。病例主要分布于45~74岁年龄段 (占64.5%)。 结论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呈低度流行态势,但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流行区范围逐渐扩大,农民是我国内脏利什曼病高风险人群,应加强对内脏利什曼病的监测和防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1例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的诊断
    闵向阳, 冯萌, 赵旭鸿, 翁文浩, 李汉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2): 272-274.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20
    摘要190)   HTML18)    PDF(pc) (1428KB)(180)    收藏

    患者,男,40岁,上海市居民。2018年7月因“急性腹泻”就诊于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急诊内科。患者自述水样便腹泻1 d。患者发病前1个月有巴拿马旅行史,无饮生水和食生肉史。血常规检查结果C反应蛋白升高(16.17 mg/L),其余指标正常,提示感染。患者粪样涂片镜检查见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和滋养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结果显示,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被患者血清(1∶50)识别,虫体表面有较强的荧光染色。提取患者粪样DNA,PCR扩增出147 bp的蓝氏贾第鞭毛虫特异性18S核糖体基因片段,该片段序列与蓝氏贾第鞭毛虫集聚体A(GenBank登录号:KY706490)的序列一致性为100%,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上与蓝氏贾第鞭毛虫集聚体A聚在同一分支上。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诊断患者为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临床给予患者甲硝唑(每日20 mg/kg,分3次口服,连服7 d)治疗。2周后复查血常规和粪便常规,均恢复正常,患者病情好转。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全国疾控机构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郝瑜婉, 田添, 朱泽林, 陈怡君, 朱慧慧, 王强,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1): 83-90.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1.012
    摘要189)   HTML32)    PDF(pc) (1351KB)(221)    收藏

    目的 了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简称疾控机构)重点寄生虫病防治队伍建设现状、技术需求,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方法 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方式,对全国省、市、县级疾控机构和寄生虫病/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开展寄生虫病防治专业人员基本情况、实验室检测能力、技术培训及队伍建设需求等调查,使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1 855个省、市、县级疾控机构参与调查,在岗人员共122 282人,其中参与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人员(简称寄防人员)共计8 943人,占全部在岗人员的7.31%(8 943/122 282);专职寄防人员4 745人,占寄防人员的53.06%(4 745/8 943)。参与调查的疾控机构中,东部地区高级职称及研究生学历占比(19.92%、13.52%)均高于中部(17.02%、8.29%)和西部(13.88%、8.25%)地区(χ2 = 1 063.60、 2 892.89, P < 0.01);东部地区寄防人员高级职称及研究生学历占比(21.20%、12.51%)也高于中部(15.63%、7.30%)和西部(11.62%、6.57%)地区(χ2 = 142.19、314.93,均P < 0.01)。各级疾控机构寄防人员日常工作侧重不同,近一年开展的对下一级寄生虫病防治业务培训2 207次,省级机构平均2.7次,地市级平均1.4次,县级平均1.1次。省、市、县3级分别有12.50%(4/32)、34.02%(83/244)和49.02%(774/1 579)的疾控机构未设有寄生虫病专用实验室。在血吸虫病、棘球蚴病和内脏利什曼病重点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掌握各病种检测能力的机构占比分别为55.90%(398/712)、40.22%(218/542)和14.55%(117/804),均高于非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29.83%、7.77%、6.95%)(χ2 = 124.36、 283.05、 28.67,均P < 0.01)。各级疾控机构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需求相对集中在人员业务培训(34.61%,642/1 855)、诊断检测技术(12.40%,230/1 855)和经费设备投入(5.44%,101/1 855)等方面。结论 全国疾控机构寄生虫病防治能力不平衡,应继续优化寄生虫病防治人员结构、加强业务培训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为控制和消除寄生虫病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屋尘螨过敏原Der p 4的克隆、表达、免疫原性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李启松, 杨李, 腾飞翔, 马桂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1): 42-47.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1.006
    摘要188)   HTML20)    PDF(pc) (1824KB)(235)    收藏

    目的 克隆表达屋尘螨过敏原Der p 4重组蛋白,鉴定其免疫原性并对其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方法 根据已知Der p 4基因序列,设计PCR引物,提取屋尘螨总RNA,逆转录PCR(RT-PCR)扩增Der p 4基因。将测序正确的基因片段克隆至pET-28a(+)载体,提取质粒测序鉴定,将重组质粒转入Rosetta2(DE3)pLysS感受态细胞,1 mmol/L IPTG诱导表达后,采用12%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后,以屋尘螨过敏患者血清为一抗,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以纯化后的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间接ELISA法检测30份尘螨过敏患者血清IgE,鉴定其特异性。利用ProtParam tools、SignalP5.0、NetPhos3.1、CD-search、Alphafold、Immune Epitope Database and Analysis Resource(IEDB)等软件和生物信息学预测抗原肽(BPAP)系统等对Der p 4的理化性质、信号肽序列、磷酸化位点、二级和三级结构及B细胞抗原表位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RT-PCR扩增出长度为1 090 bp的条带。重组质粒测序结果显示,插入的片段为全长1 090 bp的Der p 4基因序列。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Der p 4重组蛋白为包涵体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约60 000,经纯化后的重组蛋白纯度> 90%。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Der p 4重组蛋白可与尘螨过敏患者血清中的IgE特异性结合,在Mr 60 000处有明显条带。间接ELISA检测结果显示,Der p 4重组蛋白与14份(46.67%)尘螨过敏患者血清呈特异性IgE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Der p 4蛋白稳定性较高,无信号肽结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IEDB和BPAP系统预测到Der p 4蛋白存在15个B细胞抗原表位肽序列。结论 纯化的Der p 4重组蛋白具有免疫原性,与屋尘螨过敏患者血清中的IgE抗体结合较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2017—2022年山东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
    许艳, 王龙江, 孔祥礼, 李曰进, 卜灿灿, 闫歌, 张本光, 王用斌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2): 140-146.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02
    摘要185)   HTML28)    PDF(pc) (1526KB)(177)    收藏

    目的 了解2017—2022年山东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做好防止输入再传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7—2022年山东省输入性疟疾疫情、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等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6.0软件对疟疾病例分类、感染来源、流行病学特征、病例诊治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时间间隔分布的比较用非参数检验,利用SaTScan v10.1软件对疟疾病例的空间聚集性进行扫描分析,利用GraphPad Prism 8.3.0软件进行绘图。结果 2017—2022年,山东省共报告输入性疟疾820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新冠疫情前(2017—2019年)、新冠疫情期间(2020—2022年)分别报告670例、150例。820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恶性疟、卵形疟、间日疟、三日疟病例分别占69.5%(570/820)、19.0%(156/820)、7.3%(60/820)和4.1%(34/820),无混合感染和未分型病例。感染来源地以非洲为主(95.9%,786/820)。全省16个市均有病例报告,济宁、烟台、威海、青岛和济南5个市共报告511例,占62.3%(511/820)。空间扫描分析发现7个病例聚集区,其中威海环翠、烟台牟平等13个县(市、区)为一类聚集区(相对危险度 = 3.98,P < 0.01)。 按报告地统计,全省共191例跨地区就诊病例,占23.3%(191/820)。全省18所疟疾救治定点医疗机构共报告本市就诊病例421例(55.3%,421/762)。患者发病到初诊、初诊到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分别为1、0 d。患者初诊单位为省级、市级、县级、县级以下医疗机构的分别占9.9%(81/820)、36.1%(296/820)、31.5%(258/820)和16.6%(136/820),疟疾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8.9%(72/81)、84.1%(249/296)、76.4%(197/258)和5.2%(7/136);初诊单位为其他机构(疾控机构、检验检疫机构等)的占6.0%(49/820),诊断正确率为87.8%(43/49)。不同机构疟疾诊断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21.959,P < 0.01)。共报告重症疟疾74例,占9.0%(74/820),死亡病例5例。结论 2017—2022年,山东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多、分布广,存在输入再传播的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齐齐哈尔地区淡水螺体内4种吸虫幼虫的分子鉴定
    李健科, 张静, 刘柳, 刘谦豪, 张浩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3): 360-366.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3.012
    摘要176)   HTML11)    PDF(pc) (1750KB)(130)    收藏

    目的 对分离自齐齐哈尔市嫩江流域淡水螺体内的4种吸虫幼虫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方法 2023年3—7月在齐齐哈尔市嫩江浏园段水域内采集淡水螺,分类鉴定后压碎螺壳,显微镜下观察内脏团,分离螺体内的吸虫幼虫。分别提取不同吸虫幼虫总DNA,PCR扩增吸虫幼虫内转录间隔区2(ITS2),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利用Contig Express软件拼接后在NCBI网站进行序列比对。用MEGA 11.0软件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计算遗传距离。 结果 共采集到7种淡水螺(2 771只),其中阳性螺3种,分别为黑龙江短沟蜷(282只)、中国圆田螺(709只)和绘环棱螺(142只)。共检出4种吸虫幼虫,每只淡水螺只寄生1种吸虫幼虫,分别为寄生于黑龙江短沟蜷和绘环棱螺体内的幼虫a(阳性率25.23%,107/424),寄生于中国圆田螺体内的幼虫b(阳性率2.82%,20/709),寄生于黑龙江短沟蜷体内的幼虫c(阳性率0.70%,2/282)和寄生于中国圆田螺体内的幼虫d(阳性率0.56%,4/709)。幼虫a~d的ITS2目的序列扩增长度分别约为523、701、960和554 bp。基因测序及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幼虫a ITS2序列与Notocotylus ephemera(GenBank:OP720890.1)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8.49%;与N. ephemera和Notocotylidae sp.的遗传距离最近,均为0.014,推测幼虫a为背孔科吸虫。幼虫b ITS2序列与卷棘口吸虫(GenBank:GQ463130.1)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4.56%;与卷棘口吸虫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85,推测幼虫b为棘口科棘口属吸虫。幼虫c ITS2序列与Echinochasmus suifunensis(GenBank:MT447049.1)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9.82%;与E. milvi的遗传距离最近,低于0.001,推测幼虫c为棘口科棘隙属吸虫。幼虫d ITS2序列与马尔科维奇侧殖吸虫(GenBank:OP106430.1)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2.36%;与Asymphylodora parasquamosa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90,推测幼虫d为单睾科侧殖属吸虫。 结论 齐齐哈尔嫩江流域内淡水螺体内可能寄生有背孔科吸虫、棘口科棘口属和棘隙属吸虫、单睾科侧殖属吸虫,提示可能危害鱼类、家禽及哺乳动物健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2012—2022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文静, 郭明权, 张蓓, 张腾飞, 潘帅, 孙丹凤, 戚伟强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2): 147-152.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03
    摘要173)   HTML19)    PDF(pc) (1399KB)(155)    收藏

    目的 分析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上海市疟疾消除后输入性疟疾的监测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信息管理系统中2012—2022年的疟疾报告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报告病例的感染虫种、感染来源、三间分布、就诊和确诊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22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共报告疟疾病例248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中国籍病例228例(占91.9%),外国籍病例20例(占8.1%)。报告病例以恶性疟为主(83.9%,208/248),2017年报告病例数最多(16.5%,41/248)。报告病例感染来源主要为非洲国家(229例,占92.3%),其余为亚洲国家(13例,占5.2%)、南美洲国家(1例,占0.4%)和未知地区(5例,占2.0%)。各月均有病例报告,输入病例数量无季节性分布。报告病例现住址在外地的为126例,上海114例,未知地区8例,其中上海以浦东新区(24例)、闵行区(14例)和松江区(11例)的疟疾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男性报告病例234例(占94.4%),女性报告病例14例(占5.6%),男女性别比为17∶1;报告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占81.9%(203/248);职业分布以外出务工人员为主,占75.4%(187/248)。于非上海市医院和上海市医院就诊的病例总数分别为14、234例,其中上海市三甲医疗机构的疟疾诊出率为96.3%(154/160),上海市三甲以下医疗机构疟疾诊出率为81.1%(60/74)。248例报告病例从发病到初诊的时间间隔均数为4.5 d,中位数为2(0,4)d,其中3 d以内的189例(占76.2%),4~10 d的51例(占20.6%),10 d以上的8例(占3.2%),不同年份病例从发病至初诊中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6.39,P < 0.05)。248例报告病例从初诊至确诊时间间隔均数为1.2 d,中位数为1(0,2)d,初诊当天确诊112例,3 d内确诊共223例,超过3 d确诊25例,不同年份病例从初诊至确诊中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24, P > 0.05)。结论 2012—2022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报告的疟疾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以恶性疟为主,感染来源主要为非洲国家。上海市应持续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和处置,提升医疗机构诊治能力,加强出境人员健康教育,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上海市宠物犬和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感染情况及分子特性研究
    秦源, 刘华, 王雅雪, 张璟, 苏雅馨, 曹建平, 沈玉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1): 63-6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1.009
    摘要170)   HTML1028)    PDF(pc) (1289KB)(310)    收藏

    目的 了解上海市宠物犬、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感染情况及分子特征,评估人兽共患传播风险。方法 2021年11月—2022年6月,采集上海市某宠物医院犬和猫的新鲜粪样,提取粪样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毕氏肠微孢子虫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和卡耶塔环孢子虫小亚基核糖体RNA(SSU rRNA)序列,阳性产物经双向测序后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使用MEGA 11.0软件基于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本研究共采集145份粪样(犬粪样99份、猫粪样46份),毕氏肠微孢子虫总阳性率为4.1%(6/145),卡耶塔环孢子虫总阳性率为4.8%(7/145);犬的毕氏肠微孢子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阳性率分别为3.0%(3/99)和6.1%(6/99),猫的毕氏肠微孢子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阳性率分别为6.5%(3/46)和2.2%(1/46)。6条毕氏肠微孢子虫ITS序列与人源基因型A(GenBank登录号:MK982500)的序列一致性均为100%,归在组1;7条卡耶塔环孢子虫SSU rRNA序列与人源卡耶塔环孢子虫(GenBank登录号:KJ569533)的序列一致性均为100%。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毕氏肠微孢子虫分离株与已报道的人源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A分离株归为同一分支,卡耶塔环孢子虫的分离株与已报道的人源卡耶塔环孢子虫分离株归为同一分支。结论 上海市宠物犬、猫中存在毕氏肠微孢子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感染,均为人兽共感染型虫株。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我国多个地区麦穗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及其鉴定分析
    王居锋, 薛诗杰, 刘江永, 赖德华, 伦照荣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4): 475-480.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08
    摘要168)   HTML19)    PDF(pc) (1511KB)(167)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多个地区麦穗鱼体内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情况及其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方法 2022年8月至2024年1月,在华东、华南、华中、西北和西南地区水域的12个采样点采集麦穗鱼。消化鱼肉后,分离吸虫囊蚴进行形态学鉴定。每个采样地点选取部分阳性麦穗鱼中的囊蚴,提取单个囊蚴DNA,PCR扩增16S rDNA并测序,采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用MEGA7和Fasttree2以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取镜检吸虫囊蚴阳性的麦穗鱼饲喂12只SD大鼠(约200个囊蚴/鼠)和10只昆明小鼠(约100个囊蚴/鼠)。感染后25、90、300 d,分别收集大鼠和小鼠粪样中的虫卵和肝胆管中的成虫,并进行鉴定形态。采用Microsoft Excel 202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 共采集麦穗鱼665尾,检出吸虫囊蚴感染277尾,感染率为41.6%。麦穗鱼囊蚴感染率较高的地区分别为广西横州(6/6)、河南濮阳(100%,22/22)、山东烟台(98.4%,122/124)、安徽阜阳(75.0%,24/32)、陕西汉中(49.2%,95/193)、福建宁德(5/19)。分离的吸虫囊蚴经形态学鉴定为华支睾吸虫囊蚴。PCR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扩增出的约400 bp大小条带为华支睾吸虫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华支睾吸虫(GenBank登录号:MT607652.1)16S rDNA序列一致性为100%。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获得的囊蚴与华支睾吸虫聚为一支。感染后25、90 d,小鼠粪样中未检出虫卵,胆管和胆囊中未检出成虫;大鼠粪样中检出虫卵。感染后300 d,2只大鼠粪样检出虫卵,3只大鼠肝胆管中分离到成虫。虫卵和成虫均符合华支睾吸虫形态学特征。 结论 广西横州、河南濮阳、山东烟台、安徽阜阳、陕西汉中和福建宁德地区的麦穗鱼存在不同程度的华支睾吸虫感染。16S rDNA基因结合形态学特征可以鉴定麦穗鱼中的华支睾吸虫囊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上海市市售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调查
    张瑞, 王子, 王佳慧, 李凤琴, 谢庆超, 赵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1): 117-120.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1.017
    摘要167)   HTML19)    PDF(pc) (2162KB)(328)    收藏

    为了解上海市市售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2022年在上海市农贸市场、超市和海鲜市场中采集自东海海域捕捞的新鲜海鱼,解剖后分别在内脏和鱼肉中查找疑似异尖线虫的虫体,分别置于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分析海鱼的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共采集海鱼16种338尾,从6种116尾体内检出异尖线虫1 065条,总感染率为34.3%(116/338),平均感染度为9.2条/尾。其中鮟鱇鱼的感染率最高(11/12),小黄鱼的感染度最高(13.0条/尾)。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从春季到冬季逐渐升高,冬季的感染率和感染度最高,分别为51.1%(46/90)和12.3条/尾。异尖线虫寄生的主要部位是海鱼的肠道和腹腔,分别占检出异尖线虫总数的54.6%(582/1 065)和40.7%(433/1 065)。本研究结果提示,上海市市售海鱼存在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感染率较高的鱼种有鮟鱇鱼、小黄鱼等常见食用海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刚地弓形虫感染孕鼠胎盘组织中中性粒细胞和IL-17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郑广福, 刘现兵, 姜昱竹, 李新雨, 胡雪梅, 张海霞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1): 48-54.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1.007
    摘要166)   HTML25)    PDF(pc) (2288KB)(126)    收藏

    目的 探究孕鼠胎盘中性粒细胞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在孕期刚地弓形虫(简称弓形虫)感染致不良妊娠结局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C57BL/6孕鼠随机分为未感染组和感染组(每组6只),感染组孕鼠在孕8 d腹腔注射0.2 ml弓形虫RH株速殖子悬液(约400个速殖子),未感染组孕鼠腹腔注射等量灭菌PBS。于孕14 d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孕鼠,解剖观察并记录妊娠结局。取胎盘组织,制备石蜡切片,经苏木苏-伊红(HE)染色后观察胎盘组织学改变和多形核粒细胞的浸润情况,并计算浸润指数。制备胎盘组织单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胎盘免疫细胞中中性粒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胎盘组织中弓形虫的分布、定位及IL-17的表达水平(灰度值),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IL-17的表达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浸润指数的关系。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Student’s t检验。结果 感染组孕鼠出现弓背、耸毛和行动迟缓等症状,胎鼠和胎盘出现明显出血及淤血点,胎鼠发育不良;未感染组孕鼠无异常表现,胎鼠和胎盘发育正常。感染组孕鼠的流产率为82.35%(42/51),高于未感染组的4.08%(2/49)。HE染色结果显示,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细胞轮廓性增强,并伴有大量的多形核粒细胞浸润,浸润指数为14.500 ± 0.965,高于未感染组的3.917 ± 0.633(t = 9.168,P < 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中中性粒细胞占胎盘细胞的绝对百分数为(13.700±1.790)%,高于未感染组孕鼠的(4.783 ± 0.723)%(t = 5.107,P < 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中检测到大量弓形虫,并且主要集中分布于中性粒细胞内;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中IL-17的灰度值为17.510 ± 1.372,高于未感染组孕鼠的8.178 ± 1.293(t = 4.951,P <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孕鼠胎盘组织中IL-17的表达水平与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指数呈正相关(R2 = 0.652,P < 0.01)。结论 刚地弓形虫感染可导致孕鼠胎盘组织出现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和高水平IL-17的表达,IL-17表达水平的升高可能与中性粒细胞在母胎界面的募集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黄山市乡村中老年人群无症状钩虫感染对肠道菌群和代谢的作用
    汪业彬, 沈续航, 邓国强, 胡赛敏, 汪飞, 张玲玲, 沈继龙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1): 17-26.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1.003
    摘要164)   HTML1045)    PDF(pc) (3008KB)(187)    收藏

    目的 揭示轻度无症状钩虫感染对中老年人群肠道菌群与代谢的影响,为蠕虫-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2022年10月—11月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黄山区乡村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居民检出钩虫感染者(改良加藤厚涂片法钩虫虫卵阳性)为感染组,以钩虫虫卵阴性者为对照组。采集受检者新鲜粪样,提取肠道菌群DNA,扩增16S rRNA基因并测序。计算基于丰度的覆盖估计值(ACE)、PD-wholetree、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等多样性指数,采用主坐标分析(PCoA)和不加权算术平均对方法(UPGMA)层次聚类分析的β多样性分析,比较感染组和对照组肠道菌群分布的差异,通过指示值分析筛选两组的指示性菌群。用甲醇-水萃取粪样中的代谢物,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LC-MS)双平台非靶向测序的代谢组学分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方判别分析(OPLS-DA)建立筛选感染组与对照组差异代谢物的模型,制作火山图。根据P值、变量权重值和差异倍数筛选差异代谢产物。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检索差异代谢物的相关代谢通路,对差异代谢物进行富集分析。两个代谢物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共22人,其中感染组11人,对照组11人。感染组平均年龄72.2岁,均为轻度无症状带虫者;对照组平均年龄53.1岁。测序共获得1 755 649条16S rRNA序列,经序列质控和拼接后聚类为1 245条扩增序列变体。共鉴定出15个门22个纲58个目94个科191个属389个菌种。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肠道菌群多样性的ACE、PD-wholetree、Chao和Shannon指数分别为188.768、16.533、192.667和5.195,对照组分别为167.829、15.294、157.371和4.898,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266、0.952、1.266、0.962,均P > 0.05)。PcoA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与对照组的肠道菌群有不同程度的重叠,但仍可分为两个不同的类群。UPGMA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和对照组均先在本组中聚类,再与另一组聚类,两组间仅有1例重叠。多元变量统计分析显示,感染组的优势菌群有7个,分别为普雷沃菌、普氏粪杆菌、变栖克雷伯菌、Parasutteralla、粪球菌、梭菌UCG-014和肠杆菌;对照组的优势菌仅1种,为普通拟杆菌。指示值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指示值居前的菌群依次是普雷沃菌、克雷伯菌、拟杆菌、小杆菌、肠杆菌、粪球菌、UCG-002、粪杆菌;对照组则依次为变形菌门的Clade_Ⅰa和Clade_Ⅲ、布劳特菌、另枝菌、Lachnoclostridium、嗜胆菌和苏黎世杆菌。建立的OPLS-DA模型能有效区分感染组和对照组的粪样代谢物,共鉴定出400个有差异粪样代谢物,其中156个显著上升,244个显著下降。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粪样代谢物显著富集在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P = 0.000)、中心碳代谢(P = 0.000)、矿物质吸收(P = 0.000)、氨酰基-tRNA合成(P = 0.000)、神经活性的配体-受体相互作用(P = 0.003)等代谢通路上。粪样代谢物中delta 2-三己胺与(22E)-3β-羟基-5α-胆甾-7,22-二烯酸(r = 0.935,P < 0.01)等15对代谢物呈正相关关系,棕榈酰溶血磷脂酰乙醇胺与氨基戊酸甜菜碱(r = -0.500,P < 0.05)等9对代谢物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安徽省黄山市乡村中老年人群无症状钩虫感染可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有利于营造有益菌的共生和定植环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外周血中髓源抑制性细胞比例动态变化及细胞因子表达研究
    苏雅馨, 江楠, 章孝成, 王莹, 蒋小凤, 霍乐乐, 王雅雪, 曹建平, 沈玉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2): 211-216.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12
    摘要164)   HTML20)    PDF(pc) (1509KB)(130)    收藏

    目的 分析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及其亚型的比例动态变化,以及感染晚期小鼠血清中与MDSC增殖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 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感染组小鼠经腹腔注射1 200个原头节,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组小鼠分别于感染后30、90和180 d随机各取3只,观察肝、脾组织形态学变化,并采集眼眶静脉丛外周血制备白细胞。外周血白细胞用外标抗体CD11b、Gr-1、Ly6G和Ly6C孵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MDSC及其亚型多核MDSC(PMN-MDSC)和单核MDSC(M-MDSC)的占比。感染后180 d,采集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血清,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浓度。使用GraphPad Prism 9.0软件进行制图与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感染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后30 d,感染组小鼠肝组织出现囊泡,囊泡的体积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增加;脾组织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肿大。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后30、90和180 d,感染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MDSC占比分别为(13.2 ± 2.4)%、(15.7 ± 2.3)%和(41.3 ± 4.0)%,对照组小鼠的占比分别为(12.4 ± 3.2)%、(6.0 ± 0.9)%和(22.3 ± 1.1)%,感染后90和180 d感染组均高于对照组(t = 3.949、4.682,P < 0.05、0.01);感染后30、90和180 d,感染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PMN-MDSC占比分别为(10.9 ± 2.1)%、(12.5 ± 2.4)%和(35.8 ± 3.6)%,对照组小鼠的占比分别为(9.6 ± 3.1)%、(4.5 ± 0.6)%和(18.5 ± 0.6)%,感染后90和180 d感染组均高于对照组(t = 3.237、4.788,P < 0.05、0.01);感染后30、90和180 d,感染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M-MDSC占比分别为(1.8 ± 0.3)%、(1.1 ± 0.1)%和(4.6 ± 1.1)%,对照组小鼠的占比分别为(2.3 ± 0.2)%、(0.5 ± 0.1)%和(3.4 ± 0.9)%,感染后90 d感染组高于对照组(t = 3.246,P < 0.05)。感染后180 d,感染组小鼠血清中IL-6、IL-13、TNF-α和GM-CSF的浓度分别为(315.39 ± 13.58)、(339.41 ± 13.35)、(223.53 ± 27.49)和(262.31 ± 2.36) pg/ml,均高于对照组的(14.93 ± 0.55)、(50.74 ± 0.88)、(50.64 ± 1.64)和(115.28 ± 0.58) pg/ml(t = 22.100、21.580、6.277、60.460,P < 0.01或0.05)。结论 感染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MDSC比例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以PMN-MDSC增加为主。感染晚期小鼠血清中IL-6、IL-13、TNF-α和GM-CSF浓度升高,可能促进MDSC的增殖与活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云南省洱源县人群芽囊原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感染情况及其分子特征
    王雅雪, 简金花, 刘华, 秦源, 彭晓雪, 苏雅馨, 沈玉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2): 242-250.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16
    摘要163)   HTML18)    PDF(pc) (775KB)(133)    收藏

    目的 了解云南省洱源县人群芽囊原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及其分子特征,为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7—8月在云南省洱源县5个村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1岁以上的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集调查对象新鲜粪样,收集其社会人口学信息。提取粪样DNA,使用普通PCR和巢式PCR分别扩增芽囊原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的核糖体小亚基RNA(SSU rRNA)基因,分析人群感染情况。对阳性PCR扩增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在NCBI进行BLAST比对分析,鉴定虫种和基因亚型,采用MEGA 11.0软件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共采集100份居民粪样。芽囊原虫感染率为14.0%(14/100)。其中,男性、女性芽囊原虫感染率分别为14.6%(6/41)和13.6%(8/59);60岁以上的居民和家庭人口数为6人及以上的感染率最高,分别为18.5%(5/27)、3/15;未接受过教育和小学文化者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11和17.0%(8/47);感染者均为农民。不同性别、年龄、家庭人口数、教育水平和职业等人群的芽囊原虫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23、2.730、2.235、1.404、1.668,均P > 0.05)。卡耶塔环孢子虫感染率为2.0%(2/100),感染者均为女性农民。未查见芽囊原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的混合感染。14份芽囊原虫阳性样本中扩增出ST1和ST3亚型序列各7条,其中7条ST1序列有25个核苷酸差异,5条与芽囊原虫(GenBank:ON932511、KU147348、MK801408、MW728079、OR754904)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2条为新序列(GenBank:PP439288、PP439289),与芽囊原虫(GenBank:OP725964、KU147333)一致性为99.8%;7条ST3序列有1个核苷酸差异,与芽囊原虫(GenBank:KU147372、MK801366)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扩增获得的2条卡耶塔环孢子虫序列相同,与卡耶塔环孢子虫(GenBank:KY770755)的序列一致性为100%。系统进化树显示,本研究中芽囊原虫分别与ST1和ST3亚型聚在一大分支上,卡耶塔环孢子与人源卡耶塔环孢子虫聚在同一分支上。结论 云南省洱源县人群存在芽囊原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感染。芽囊原虫感染率较高,感染亚型为ST1和ST3亚型,ST1的遗传变异程度较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以多脏器梗死为特征的人感染巴贝虫1例
    徐慧, 费妍, 龚志红, 谢曙英, 徐芸, 刘俊朴, 谢婧姿, 周峰, 谢慧群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2): 275-27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21
    摘要163)   HTML19)    PDF(pc) (1226KB)(132)    收藏

    患者,女,58岁,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人,农民。2023年6月4日因胆管癌在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腹腔内出血,经输血等治疗后仍有活动性出血。6月9日行剖腹探查术,术后反复出现腹部隐痛,7月中下旬出现呕吐、发热,最高体温40 ℃。8月13日拟“腹腔感染”转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1.75 × 1012/L,血红蛋白49 g/L,重度贫血;总蛋白60.5 g/L,白蛋白31.4 g/L,低蛋白血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轻度增高;腹部CT检查显示脾大,脾多发梗死灶;颅脑弥散成像检查见双侧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多发梗死灶。8月15日血涂片吉氏染色镜检查见部分红细胞内可见环状体,考虑寄生虫感染。患者长期生活在袁州区农村,无国内外旅居史,起病前否认明确的蜱叮咬史。取8月17日和8月18日患者血样,经巴贝虫属特异性引物PCR扩增18S rRNA基因片段后测序,所获序列与田鼠巴贝虫(GenBank:JX962781.1)的序列一致性高达99.57%。确诊该患者为田鼠巴贝虫感染。给予克林霉素(0.45 g/次,3次/d)口服治疗,连续治疗5 d,症状缓解。9月30日复查血涂片仍查见巴贝虫,给予盐酸多西环素静脉滴注(0.1 g/次,1次/d),连续3 d;后继续予盐酸多西环素片(0.1 g/次,2次/d)口服治疗15 d。10月30日随访仅有轻微的上肢震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2011—2023年四川省自贡市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
    李春燕, 张福艳, 史鹏, 田丰源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1): 129-13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1.020
    摘要163)   HTML26)    PDF(pc) (1248KB)(236)    收藏

    为了解自贡市消除疟疾前后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特征,收集并分析2011年1月—2023年7月现住址为自贡市的输入性疟疾病例信息及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2011—2023年共报告疟疾病例26例,其中恶性疟占61.5%(16/26)、间日疟占30.8%(8/26)、混合感染(恶性疟 + 卵形疟)占7.7%(2/26)。所有报告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境外停留时间62 d~6年。感染来源主要为非洲(占76.9%,20/26),呈现夏季、冬季多的趋势。报告的输入病例主要分布在富顺县和荣县,病例以男性(占92.3%,24/26)、农民工(占69.2%,18/26),病例年龄20~50岁为主。报告病例从回国到发病时间中位数为7 d,88.0%(22/25)的报告病例回国后14 d内发病;发病到初诊时间中位数为1 d,发病后3 d内就诊率为80.8%(21/26),84.6%(22/26)的病例到县级及以上机构进行初诊,病例初诊确诊率为69.2%(18/26)。提示自贡市医疗机构的疟疾诊断能力有待提高,应加强劳务输出人员的健康教育和疟疾高流行区返回人员的健康状况监测,尽早发现病例,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