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我国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为评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工作开展情况、改进和完善防治策略提供支持。方法 2020年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08个人体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各监测点以县为单位,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3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200人,每个监测点共计调查1 000人。采集被调查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查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的感染情况,并分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采集调查点每个行政村田地或菜园土样,采用45 ℃、5%盐水鉴定土壤中钩蚴,采用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查土壤中人蛔虫卵。结果 2020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08个监测点人体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0.84%(3 485/415 672),其中感染率最高省份为海南(6.34%,199/3 141),其次为云南(5.80%,963/16 616)和四川(3.66%,592/16 168);女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0.91%(1 944/213 591),高于男性的0.76%(1 541/202 081)(χ2 = 27.20,P < 0.01);≥ 60岁年龄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26%(1 376/109 251),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82.28,P < 0.01)。监测点钩虫、蛔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51%(2 016/415 672)、0.19%(805/415 672)和0.16%(673/415 672)。其中钩虫、鞭虫仅检出轻度感染者,蛔虫轻度和中度感染者占比分别为99.25%(799/805)和0.75%(6/805)。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监测点共检测土壤样品2 604份,土壤中人蛔虫卵阳性率为3.07%(80/2 604),钩蚴阳性率为2.42%(63/2 604)。结论 2020年全国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总体上继续维持较低水平,但地域差异仍较大,高感染率地区依然存在。需要加强对60岁以上人群、妇女和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开展健康教育等。
收集监测报告管理系统中2024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疟疾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疟疾疫情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024年全国报告疟疾病例3 157例,较2023年(2 488例)增加了26.9%;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3 155例,输血感染病例2例;恶性疟2 008例(占63.6%,2 008/3 157),间日疟798例(占25.3%,798/3 157),卵形疟274例(占8.7%,274/3 157),三日疟65例(占2.1%,65/3 157),混合感染12例(占0.4%,12/3 157)。男女性别比为12.4∶1;30~39岁年龄组的病例最多(占28.3%,895/3 157);以出境务工为主(占69.2%,2 183/3 155)。除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其余30个省份均有疟疾病例报告,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云南(564例)、广东(246例)、河南(241例)、山东(232例)和四川(220例),累计报告1 503例(占47.6%,1 503/3 157)。全国报告疟疾危重症病例112例(占3.5%,112/3 157),死亡病例15例(占0.5%,15/3 157)。我国已经连续8年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但境外输入性疟疾带来的风险持续存在,须提高监测系统敏感性,及时发现、救治病例,减少恶性疟发展为危重症甚至死亡,避免间日疟引起继发传播。
收集整理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22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对疟疾疫情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022年全国报告疟疾病例845例,较2021年(799例)增加了5.8%;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844例,长潜伏期再燃三日疟病例1例(由广东省报告);中国籍820例(占97.0%,820/845),外国籍25例(占3.0%,25/845);男女性别比为17.0:1,50~59岁年龄组的病例最多(占29.5%,249/845);恶性疟494例(占58.5%,494/845),间日疟204例(占24.1%,204/845),卵形疟108例(12.8%,108/845),三日疟31例(占3.7%,31/845),混合感染8例(占0.9%,8/845)。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报告疟疾病例,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182例)、云南(136例)、四川(72例)、浙江(64例)和河南(59例),合计报告513例(占60.7%,513/845)。全国报告疟疾危重症病例36例(占4.3%,36/845),死亡病例6例(占0.7%,6/845)。虽然我国已连续6年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但依然存在聚集性输入和输入再传播风险,消除后应继续加强疟疾监测与响应,及时发现、准确诊断和规范治疗疟疾病例,减少危重症或死亡,防止出现本地再传播。
收集、整理监测报告管理系统中2023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上报的疟疾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疟疾疫情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023年全国报告疟疾病例2 488例,较2022年(845例)增加了194.4%。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2 487例,输血感染病例1例;恶性疟1 561例(占62.7%,1 561/2 488),间日疟615例(占24.7%,615/2 488),卵形疟234例(占9.4%,234/2 488),三日疟66例(占2.7%,66/2 488),混合感染12例(占0.5%,12/2 488);中国籍2 313例(占93.0%,2 313/2 488),外国籍175例(占7.0%,175/2 488);男女性别比为11.6∶1;30~39岁年龄组的病例最多(占29.1%,725/2 488)。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有疟疾病例报告,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云南(398例)、河南(234例)、广西(195例)、山东(178例)和广东(174例),累计报告1 179例(占47.4%,1 179/2 488)。全国24个省份共报告危重症病例85例(占3.4%,85/2 488),死亡病例12例(占0.5%,12/2 488)。我国已连续7年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但输入病例及其再传播风险持续存在。应继续加强监测与响应,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疟疾病例,减少危重症或死亡病例,防止出现本地再传播。
人兽共患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人兽共患病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气候变化作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影响人兽共患病出现的重要驱动因素。预计未来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5 ℃,并伴随更加频繁、强烈的极端气候事件。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会影响人兽共患病的宿主、媒介及病原体的生存、繁殖、丰度和分布情况,而人类、动物和生态环境之间动态相互作用也增加了人兽共患病暴发的风险。本文就气候变化与人兽共患病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探究如何构建高效的气候变化影响下人兽共患病风险预警体系,并将全健康理念用于人兽共患病溢出、传播及暴发的预警,以期实现对人兽共患病的高效防控。
我国发现首例现代确诊血吸虫病病例迄今已120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至2023年底,全国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78.49%的流行县均达到了消除目标。但受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口流动等因素影响,全国要实现血吸虫病消除目标并持续巩固消除成果仍面临挑战。各地应继续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强化重点环境钉螺控制”的综合防治策略,加强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以科技赋能,创新防治手段,强化能力建设,高质量推进消除进程。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抗原B(AgB)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 方法 将RAW264.7巨噬细胞培养24 h后,分为M1、M2、AgB、AgB+M1、AgB+M2和空白对照组(M0组),每组3孔。待所有巨噬细胞贴壁3 h后,AgB、AgB+M1、AgB+M2组均加入羊源细粒棘球蚴囊液提取的天然AgB(终浓度为1 000 ng/ml),刺激1 h后,M1组和AgB+M1组加入脂多糖(LPS,终浓度为100 ng/ml)和γ干扰素(IFN-γ,终浓度为20 ng/ml)刺激分化20 h;M2组和AgB+M2组加入白细胞介素4(IL-4)、IL-13(终浓度均为20 ng/ml)刺激分化20 h;空白对照组不更换培养液,同步培养20 h。显微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形态。提取各组巨噬细胞总RNA,RT-PCR检测刺激后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巨噬细胞蛋白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相对表达量;ELISA检测刺激后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TNF-α的表达变化。 结果 经刺激分化后,镜下可见M1组和AgB+M1组巨噬细胞大部分呈不规则形,有触角;M2组和AgB+M2组巨噬细胞大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极少呈不规则形;M0组和AgB组巨噬细胞部分呈圆形、椭圆形,部分呈不规则形。RT-PCR结果显示,M2组和AgB+M2组巨噬细胞的Arg-1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89.49 ± 68.43、435.83 ± 123.57(t = 246.30,P < 0.01),二者均高于M0组(1.00 ± 0.00)、M1组(1.87 ± 1.29)、AgB组(2.37 ± 2.06)、AgB+M1组(3.96 ± 1.92)(t = 188.50、187.60、187.10、185.50,均P < 0.01;t = 434.80、434.00、433.50、431.90,均P < 0.01);M1和AgB+M1组巨噬细胞的TNF-α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8.34 ± 2.92、8.10 ± 1.54(t = 0.24,P > 0.05),二者均高于M0组(1.00 ± 0.00)、M2组(1.37 ± 0.64)、AgB组(2.86 ± 0.44)、AgB+M2组(1.62 ± 0.27)(t = 7.34、6.97、5.48、6.71,均P < 0.01;t = 7.10、6.74、5.24、6.48,均P < 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M2组巨噬细胞的Arg-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18 ± 0.35,高于M1组(0.33 ± 0.18)、AgB+M1组(0.58 ± 0.10)(t = 0.67、0.61,均P < 0.01),与AgB组(1.05 ± 0.17)、AgB+M2组(0.97 ± 0.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20、0.13,均P > 0.05);AgB+M2与M1组、AgB+M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0.52、0.48,均P < 0.05)。M1组和AgB+M1组iNOS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5 ± 0.21、0.88 ± 0.02(t = 0.07,P > 0.05),二者均高于M0组(0.03 ± 0.00)、M2组(0)、AgB组(0)和AgB+M2组(0)(t = 0.92、0.95、0.95、0.95,均P < 0.01;t = 0.85、0.88、0.88、0.88,均P < 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gB+M1组和AgB+M2组IL-10细胞因子表达量分别为166.67 ± 56.67、213.33 ± 16.67,均高于M0组(0.00 ± 0.00)、M1组(43.33 ± 36.67)、M2组(50.00 ± 43.00)、AgB组(47.50 ± 25.00)(t = 166.70、123.30、116.70、119.20,均P < 0.05;t = 213.30、170.00、163.30、165.80,均P < 0.01)。M1、AgB+M1组TNF-α细胞因子表达量分别为833.13 ± 3.09、745.63 ± 118.00(t = 87.50,P > 0.05),均高于M0组(217.50 ± 32.26)、M2组(224.69 ± 17.68)、AgB组(308.44 ± 4.42)、AgB+M2组(251.25 ± 1.33)(t = 615.60、608.40、524.70、581.90,均P < 0.01;t = 528.10、520.90、437.20、494.40,均P < 0.01)。 结论 AgB可上调巨噬细胞Arg-1的表达,使其向M2型方向极化,可能是宿主和寄生虫免疫的重要调控分子,参与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
因摄入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和水而引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仍是我国常见的寄生虫病,临床易误诊误治。在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下,编写团队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参考基于证据质量以外的其他因素(经济学、患者偏好和价值观、利弊权衡、可及性、公平性、可接受性等),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对推荐意见的级别和循证医学证据的质量进行评估,形成了24条共识,旨在指导并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综合诊治能力。
经过70余年有效防治,我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正向控制和消除目标迈进。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疟疾、棘球蚴病、内脏利什曼病、华支睾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的疫情形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为加快推进全国重点寄生虫病控制和消除进程提供参考。
为掌握全国棘球蚴病防治进展,对2021年全国棘球蚴病防治工作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370个棘球蚴病流行县(市、区、旗)30 421个流行村,流行乡常住人口4 758.41万人。2021年全国流行县(市、区、旗)现有棘球蚴病患者26 773例,平均患病率为0.06%(26 773/47 584 117),其中细粒棘球蚴病16 625例,多房棘球蚴病8 327例,混合感染311例,未分型1 510例;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1 346例,其中细粒棘球蚴病1 075例,多房棘球蚴病86例,混合感染7例,未分型178例;< 12岁人群147例,≥ 12岁常住人群1 199例。2021年,全国棘球蚴病流行省(自治区)共开展人群腹部超声筛查447.17万人次,其中,< 12岁人群筛查87.15万人次,≥ 12岁常住人群筛查360.02万人次;血清学检测11 358人次。2021年370个监测点< 12岁人群超声筛查患病检出率为0.02%(72/336 959),其中新发现患者占检出患者数的58.33%(42/72);≥ 12岁常住人群中,Ⅰ、Ⅱ类流行县(市、区、旗)监测点超声筛查患病检出率为0.26%(922/355 006),新发现患者占检出患者数的10.52%(97/922)。2021年开展药物治疗19 552人,肝肾功能检查及不良反应处置14 440人,手术治疗1 792人,其中以细粒棘球蚴病(占71.15%,1 275/1 792)和多房棘球蚴病(占23.66%,424/1 792)为主;2021年随访结果显示,治愈3 063例,治疗有效22 660例,治疗无效2 356例,死亡(死因非棘球蚴病)359例,排除棘球蚴病285例,失访301例,未到随访时间312例,病例外迁他地146例。2021年全国流行乡(镇)共有犬2 626 679条,其中登记管理的犬2 389 828条。35 019个村开展了犬驱虫工作,家犬药物驱虫25 844 226次,野外犬科动物驱虫投药131 315份。采集并检测家犬粪样555 688份,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2 614份,阳性率为0.47%;采集并检测野外犬科动物粪样54 266份,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422份,阳性率为0.78%。2021年抽查屠宰的家畜222 844头,阳性1 408头,阳性率为0.63%;检查野外啮齿类动物56 124只,阳性599只,阳性率为1.07%。棘球蚴病流行态势得到基本控制,但防治工作还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部分流行区传染源控制可能存在漏洞,不排除在野外环境中存在传播链的可能。应继续以棘球蚴病综合干预区为抓手,探索优化防治策略,提高基层疾控机构的棘球蚴病防治能力,开展棘球蚴病野外传播控制试点,强化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遏制棘球蚴病流行。
刚地弓形虫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可引起人兽共患弓形虫病。脑内弓形虫感染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症状。本文就弓形虫通过血脑屏障建立慢性感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脑部疾病的机制进行综述。
疟原虫的耐药性问题是药物治疗疟疾面临的最大挑战。疟原虫对包括青蒿素在内的常见传统抗疟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传统药物的改进,以及对新型药物的研发刻不容缓。本文在系统地梳理传统抗疟药的耐药机制、传统药物的改进方法及优化成果和新型抗疟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疟疾防治策略进行讨论。
为调查福建省人居环境中常见吸血库蠓的种群分布,2022年6月—2023年9月在福建省9个地市人居环境的不同生境(人房、田野、畜舍和民居附近的红树林)设置19个监测点,采用灯诱法进行蠓虫收集。收集到的蠓虫通过形态学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x1)基因鉴定判定蠓种。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气象条件与库蠓捕获数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共捕获库蠓7 862只,隶属于6亚属13种。其中经形态学鉴定有12种,1种库蠓经分子鉴定为环基库蠓。荒川库蠓分布最广,在19个监测点均被捕获。人房、田野、畜舍和红树林捕获的库蠓分别占捕获库蠓总数的7.10%(558/7 862)、12.79%(1 006/7 862)、30.44%(2 393/7 862)和49.67%(3 905/7 862)。人房、田野和畜舍的优势种是荒川库蠓,分别占该生境捕获库蠓总数的85.84%(479/558)、84.00%(845/1 006)和87.67%(2 098/2 393);红树林的优势种是环基库蠓,占该生境捕获库蠓总数的99.74%(3 895/3 905)。红树林每个月均可捕获环基库蠓,其中7月份捕获数量最多,占全年捕获总数的52.32%(2 038/3 895)。环基库蠓的捕获数量与月平均温度呈正相关(r = 0.628,P < 0.05),与平均风速和降雨量无相关性(r = -0.316、-0.073,均P > 0.05)。本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人居环境中吸血库蠓的种类多、数量大,其中荒川库蠓分布最广,是人房、田野、畜舍生境的优势种;环基库蠓是红树林生境的优势种。
疟色素的形成及其生物学意义一直存在争议。由于其与疟原虫生长、繁殖和致病密切相关,因此,疟色素的生物学功能需要进一步阐明。本文从其形态、产生的条件、形成的生物学功能、与宿主巨噬细胞的关系及其致病性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揭示了疟色素形成在虫体血红素和铁利用中的作用,以及在疟原虫进化、生长、繁殖中的特殊功能,为深入理解疟原虫致病机制以及研发抗疟新药提供思路。
目的 建立基于疟原虫无性期(A期)18S rDNA检测感染人的5种疟原虫的qPCR,并评价其检测效果。 方法 从GenBank中下载5种疟原虫A期、子饱子期(S期)、卵囊期(O期)和人的18S rDNA序列进行比对,划分保守区和变异区,在保守区设计疟原虫属特异性引物,在变异区设计种特异性引物。以5种疟原虫DNA、田鼠巴贝虫和婴儿利什曼原虫DNA为模板进行qPCR扩增,筛选特异性引物对。应用qPCR法筛选特异性引物对的最佳退火延伸温度和引物浓度。分别构建5种原虫A期18S rDNA短片段(筛选出的引物对扩增产物)和长片段(属特异性引物扩增产物)质粒,以连续浓度梯度的短片段质粒DNA[(5 × 101)~(5 × 108)拷贝/μl]、长片段质粒DNA[(5 × 104)~(5 × 109)拷贝/μl]为模板分别进行qPCR扩增,测定筛选出的引物对的扩增效率、最低检出限[包括最低质粒浓度、循环数阈值(Ct值)、变异系数]、无扩增时非目标DNA的最高浓度、可检出的混合DNA中不同虫种间的最大拷贝浓度比值。以5倍稀释的18份疟原虫血样DNA[恶性疟原虫(Pf)6份、间日疟原虫(Pv)6份、卵形疟原虫(Po)4份、三日疟原虫(Pm)2份、诺氏疟原虫(Pk)1份]为模板,应用筛选出的特异性引物分别进行qPCR、一步反转录qPCR和巢式PCR扩增,计算最低检出限时的原虫密度。用筛选出的特异性引物进行应用验证,对70份疟疾患者血样DNA(Pf 26份、Pv 14份、Pm 14份、Po 9份、Pk 3份、混合感染4份)、65份疟原虫阴性人血样DNA以及阿米巴(1份)、田鼠巴贝虫(1份)和杜氏利什曼原虫DNA(3份)进行qPCR扩增,以样品提供者的检测结果为标准,计算qPCR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不同PCR方法检测结果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Mann-Whitney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 序列比对结果显示,5种疟原虫A期18S rDNA序列的一致性为89.3%~96.7%,高于S期的60.0%~92.1%,可分为9个保守区和8个变异区。除Pv O期和Pm S期18S rDNA外,保守区序列长度相同,一致性≥ 92%。筛选获得1对属特异性引物和5对种特异性引物,各引物对的qPCR扩增效率为90.6%~98.8%,qPCR扩增的最佳退火延伸温度为57.8℃,最佳引物终浓度为0.3 μmol/L。6对特异性引物的qPCR检出的最低质粒浓度均为5 × 102拷贝/μl,对应Ct值为32.3~33.1,变异系数为0.5%~3.7%。5对种特异性引物qPCR扩增非目标DNA结果均为阴性时非目标DNA的最高浓度为(5 × 106)~(5 × 108)拷贝/μl,可检出的混合质粒中不同虫种间的最大拷贝浓度比值均为104。一步反转录qPCR、qPCR和巢式PCR可检出的最低原虫密度平均值分别为(4.1 ± 5.1)、(6.0 ± 4.3)和(8.2 ± 2.9)虫/μl血,最低值分别为0.01、0.3和2.0虫/μl血,变异系数分别为125.6%、72.2%和35.8%,一步反转录qPCR检出最低原虫密度的敏感性高于另两种方法(Wilcoxon秩和检验,Z = -2.0、-2.0,均P < 0.05),qPCR和巢式PCR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7,P > 0.05)。应用验证结果显示,qPCR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98.6%,qPCR检测结果与标准结果的符合率为9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P > 0.05)。 结论 建立了基于疟原虫A期18S rDNA的qPCR检测系统,可用于鉴定常规疟疾血样。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创刊于1983年。40年来,该刊见证了我国重要寄生虫病防治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2015)、消除了淋巴丝虫病(2007年)和疟疾(2021),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在历届编委会的悉心指导下,该刊严守学术标准,坚守精品办刊理念,国内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创刊不久,先后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国际被Medline、Scopus收录,国内被“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CSCD,C库)”等收录,分别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预防医学与卫生学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曾被评选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一等奖”“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届优秀期刊奖”“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优秀奖”和“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等。2021年的核心影响因子为1.743,再创历史新高,继续在31本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中位列首位。2006年启动网络信息化建设,2016年建立了“微信”平台,使期刊的传播、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本文总结了《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创刊40年来的办刊历程,并对未来发展提出愿景。
患者,女,66岁,农民,2022年2月15日因“上腹部胀痛伴恶心不适7天”至当地县医院就诊,行腹部CT,示胆总管扩张,肝左叶肝内胆管结石并左叶胆管扩张,肝左叶萎缩;次日转至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患者生活于广西桂林山区,长期直接饮用山泉水及食生鱼腥草。入院后查体,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血常规无明显异常。MRI检查提示:肝左叶萎缩,肝左叶肝内胆管扩张,其近端内多发颗粒状T2低信号影,胆总管扩张,其内见条状T2低信号影。排除相关手术禁忌征后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术中用取石网篮取出1条灰褐色活体成虫,予留置鼻胆管引流。虫体转送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鉴定为肝片形吸虫。术后予每12 小时口服阿苯达唑0.6 g、吡喹酮0.6 g,治疗2 d。术后2个月复诊,患者无不适;复查腹部CT提示肝左叶萎缩,肝左叶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扩张。
目的 通过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分析输入性疟疾病例样品的误判原因,为减少误判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20—2021年各区疾控中心上报的输入性疟疾病例样品共112份[含血涂片、抗凝血、区疾控中心提取的疟原虫DNA(为区疾控组DNA)等],由市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进行复核,分别进行显微镜检查、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为市疾控组DNA)和多重PCR法检测。对其中镜检为阳性且区疾控中心报告荧光定量PCR(qPCR)结果为阴性的病例样品,分别加做qPCR检测,绘制扩增曲线,测量循环阈值(Ct),比较两组DNA的浓度和纯度。 结果 区疾控中心上报镜检样品112份,其中110份进行核酸检测;108份为疟原虫阳性样品,4份为阴性样品。经市疾控中心复核,镜检结果一致率为93.8%(105/112),其中阳性一致率为94.1%(96/102),阴性一致率为9/10;共筛选出7份输入性疟疾病例误判,其中定性错误3份(2份恶性疟误判为阴性,1份阴性误判为恶性疟),定种错误4份(1份三日疟误判为卵形疟,1份三日疟无法分型,2份卵形疟误判为间日疟)。经市疾控中心复核,核酸检测一致率为96.4%(106/110),其中阳性一致率为96.2%(102/106),阴性一致率为4/4。7例误判病例的区疾控组DNA多重PCR未扩增,市疾控组正常扩增;市、区疾控组DNA在qPCR检测中均正常扩增,市疾控组DNA对应样品的Ct值更低,扩增曲线更早进入指数增长期。区疾控组DNA浓度均大于市疾控组,而市疾控组DNA纯度更高。 结论 相关区疾控中心需提高疟原虫镜检能力,并选择合适的DNA提取试剂盒和qPCR试剂盒用于疟原虫核酸检测。
了解和评估全国各省疟疾病例血涂片的制作质量,为指导疟疾消除后镜检质控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探索血涂片质量评估的标准模式。抽取2019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每月第1例疟疾病例的血涂片1张(合计总数5例及以上),无疟疾病例则提供疟疾筛查时的阴性血涂片。组织10位持世界卫生组织疟疾镜检能力外部评估一级或二级证书的专家组成2个质量评估小组,集体讨论审定15项评估标准(①~)。将血涂片以省为单位分为2组,分发给2组专家进行双盲阅片评估。计算不同省份平均单张血涂片得分和血涂片制作合格率(每张血涂片满分15分,13分为合格)。对各省血涂片制作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合格率≥ 90%、80%~90%、 70%~80%、< 70%分别为A、B、C、D级)。将各省血涂片制作机构分为省级实验室和非省级实验室,比较不同实验室间单张血涂片平均得分和制作等级的差异。计算并比较所有血涂片在各评估标准项上的平均得分率。不同实验室间血涂片平均得分比较采用t检验,血涂片制作水平等级比较应用Pe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共收集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85张血涂片。全国单张血涂片平均得分为(13.3 ± 1.5)分,最高省份为14.8分,最低为8.9分,中位数为13.6分。血涂片总合格率为72.6%(207/285),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血涂片合格率最高为100%,最低为20%。血涂片制作水平为A、B、C和D级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别为11、3、2和12个。省级实验室血涂片平均得分为(14.2 ± 0.2)分,高于非省级实验室[(13.0 ± 0.4)分](t = 2.3,P < 0.05)。血涂片由非省级实验室制作的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A、B和D级制作水平的分别为4、2、9个;血涂片由省级实验室制作的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A、B、C和D级制作水平分别为6、1、1和1个。省级实验室血涂片的制作水平高于非省级实验室(Fisher精确概率法,P < 0.05)。不同省(直辖市、自治区)间单张血涂片平均得分的变异系数为11.2%,合格率的变异系数为37.5%。全国的血涂片在评估标准第②、③、⑧、⑨、和项的得分率较低(74.8%~85.3%),主要为厚血膜不合格;制作水平为C级的省级实验室主要扣分项为第和项,主要表现为染色后血膜中杂质较多,染色效果较差;制作水平为D级的省级实验室主要扣分项为第⑩、和项,主要为薄血膜中未观察到红细胞,原虫形态发生了变异。提示各省血涂片制作水平差异较大,省级实验室制作水平较高,基层单位血涂片制作应重点加强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