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0年全国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分析
    张米禛, 黄继磊, 朱慧慧, 周长海, 诸廷俊, 钱门宝, 陈颖丹, 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331-33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11
    摘要921)   HTML41)    PDF(pc) (1511KB)(1176)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为评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工作开展情况、改进和完善防治策略提供支持。方法 2020年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08个人体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各监测点以县为单位,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3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200人,每个监测点共计调查1 000人。采集被调查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查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的感染情况,并分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采集调查点每个行政村田地或菜园土样,采用45 ℃、5%盐水鉴定土壤中钩蚴,采用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查土壤中人蛔虫卵。结果 2020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08个监测点人体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0.84%(3 485/415 672),其中感染率最高省份为海南(6.34%,199/3 141),其次为云南(5.80%,963/16 616)和四川(3.66%,592/16 168);女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0.91%(1 944/213 591),高于男性的0.76%(1 541/202 081)(χ2 = 27.20,P < 0.01);≥ 60岁年龄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26%(1 376/109 251),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82.28,P < 0.01)。监测点钩虫、蛔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51%(2 016/415 672)、0.19%(805/415 672)和0.16%(673/415 672)。其中钩虫、鞭虫仅检出轻度感染者,蛔虫轻度和中度感染者占比分别为99.25%(799/805)和0.75%(6/805)。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监测点共检测土壤样品2 604份,土壤中人蛔虫卵阳性率为3.07%(80/2 604),钩蚴阳性率为2.42%(63/2 604)。结论 2020年全国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总体上继续维持较低水平,但地域差异仍较大,高感染率地区依然存在。需要加强对60岁以上人群、妇女和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开展健康教育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1例罕见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病例的实验室诊断
    陈睿, 袁琼辉, 夏万宝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5): 616-62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8
    摘要908)   HTML25)    PDF(pc) (2302KB)(158)    收藏

    目的 对1例罕见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 方法 收集患者病例资料,采集患者脑脊液,采用直接涂片和瑞氏-姬姆萨染色后镜检,提取患者脑脊液基因组DNA,采用耐格里属特异性引物和耐格里阿米巴种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1(ITS1)-5.8S-ITS2序列,测序后在GenBank中进行BLAST比对,使用MEGA5软件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患者脑脊液送杭州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进行DNA-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 结果 患者,男,42岁,宁波象山人,全身严重烧伤卧床20年。2022年7月21日因发热、寒战、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至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查体:体质量45 kg,体温40.5 ℃,神志不清,双眼上翻,结膜充血,两侧瞳孔直径3 mm,等大等圆,牙关紧闭,颈部强直,鼾声呼吸,四肢抽搐,肌肉痉挛,小便失禁,皮肤、黏膜潮红等多种临床症状。头颅和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为39 cmH2O(1 cmH2O = 0.098 kPa)。脑脊液检测结果,直接涂片镜检可见快速连续呈阿米巴样运动的阿米巴滋养体,瑞氏-姬姆萨染色涂片镜检可见阿米巴滋养体;属和种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出183 bp和311 bp的片段;DNA-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检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序列21 534条,相对丰度为99.8%,未检出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序列。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扩增获得的ITS1-5.8S-ITS2序列与福氏耐格里阿米巴Na 420c株(GenBank登录号为AJ132028)的一致性为99%,在系统进化树上与耐格里属阿米巴聚在同一支上。确诊该病例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感染。给予美罗培南抗感染、甲硝唑抗阿米巴、氟康唑抗真菌治疗,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但因患者病情急剧恶化引起呼吸及心力衰竭,于2022年7月23日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 综合该患者的临床症状、脑脊液的病原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诊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感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全健康理念的新发传染病综合监测预警体系:结构与创新
    李慧敏, 刘婧姝, 王希涵, 赵翰卿, 解艺, 尹静娴, 吕超, 周楠, 蒋天哥, 谷思雨, 殷堃, 周晓农, 郭晓奎, 胡沁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5): 572-57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2
    摘要877)   HTML192)    PDF(pc) (1767KB)(350)    收藏

    全健康(One Health)是对健康概念的升级和优化,全健康理念强调人-动物-环境三者的共同健康,提倡使用跨学科协作、多部门协调和多组织协同的全健康研究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监测预警体系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基础,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和新发传染病(EID)的不断出现,世界各国现有的监测预警体系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全健康理念出发,通过阐述全健康理念基础下的组织架构、人兽共患病和环境科学等监测网络、EID报告流程、教育和政策等层面的支持与保障,构建新型EID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并对构建的EID综合监测预警体系提出实践和应用前景,以便为COVID-19和今后可能出现的EID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指导性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22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分析
    张丽, 易博禹, 尹建海, 夏志贵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2): 137-14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02
    摘要796)   HTML63)    PDF(pc) (1550KB)(530)    收藏

    收集整理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22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对疟疾疫情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022年全国报告疟疾病例845例,较2021年(799例)增加了5.8%;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844例,长潜伏期再燃三日疟病例1例(由广东省报告);中国籍820例(占97.0%,820/845),外国籍25例(占3.0%,25/845);男女性别比为17.0:1,50~59岁年龄组的病例最多(占29.5%,249/845);恶性疟494例(占58.5%,494/845),间日疟204例(占24.1%,204/845),卵形疟108例(12.8%,108/845),三日疟31例(占3.7%,31/845),混合感染8例(占0.9%,8/845)。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报告疟疾病例,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182例)、云南(136例)、四川(72例)、浙江(64例)和河南(59例),合计报告513例(占60.7%,513/845)。全国报告疟疾危重症病例36例(占4.3%,36/845),死亡病例6例(占0.7%,6/845)。虽然我国已连续6年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但依然存在聚集性输入和输入再传播风险,消除后应继续加强疟疾监测与响应,及时发现、准确诊断和规范治疗疟疾病例,减少危重症或死亡,防止出现本地再传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刚地弓形虫ROP16蛋白对MH-S细胞极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李佳铭, 王艺璇, 杨宁爱, 马慧慧, 兰敏, 刘春兰, 赵志军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5): 579-586.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3
    摘要784)   HTML22)    PDF(pc) (1450KB)(137)    收藏

    目的 探究刚地弓形虫棒状体蛋白16(ROP16)在小鼠肺泡巨噬细胞(MH-S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极化和凋亡的影响和相关机制。 方法 利用携带绿色荧光标签的ROP16过表达慢病毒转染MH-S细胞,构建稳定表达ROP16的ROP16-MH-S细胞株(过表达组),同时设空载体慢病毒转染对照组(空载体组)和无转染对照组(对照组)。转染72 h后免疫荧光法检测ROP16-MH-S中ROP16的表达及其在细胞中的定位。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的转录水平为内参照,RT-qPCR检测ROP16-MH-S细胞中促炎(M1)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8、IL-6、IL-12和抗炎(M2)因子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以及抑凋亡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促凋亡基因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Caspase 9等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ROP16-MH-S细胞中极化蛋白精氨酸酶1(Arg-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705位点磷酸化(pTyr705)-STAT3、STAT6、pTyr641-STAT6和凋亡蛋白Caspase 9、Caspase 3、Bcl-2、Bax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ROP16-MH-S细胞的凋亡情况。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转染后72 h,空载体组和过表达组90%以上的细胞可见较强的绿色荧光,过表达组细胞中可见明显红色荧光聚集在ROP16-MH-S细胞核及其周围。RT-qPCR结果显示,过表达组ROP16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为8 023.459 ± 39.325,高于空载体组(5.540 ± 0.001)(F = 83 188,P < 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组ROP16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为16.349 ± 0.746,高于空载体组(1.291 ± 0.333)(F = 831.7,P < 0.01)。RT-qPCR结果显示,过表达组促炎(M1)因子IL-1β、TNF-α、IL-18、IL-6、IL-12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0.495 ± 0.002、0.337 ± 0.007、0.378 ± 0.014、0.474 ± 0.035和0.730 ± 0.021,均低于空载体组(0.994 ± 0.043、1.165 ± 0.034、0.943 ± 0.005、1.153 ± 0.028、0.926 ± 0.031)(F = 261.7、536.5、1 682.0、225.0、78.5,P < 0.01);抗炎(M2)因子IL-10、TGF-β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7.013 ± 0.032和1.608 ± 0.024,均高于空载体组(0.790 ± 0.031、1.091 ± 0.027)(F = 23 835.0、200.1,P < 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组Arg-1、pTyr705-STAT3、pTyr641-STAT6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337 ± 0.089、3.471 ± 0.046、3.905 ± 0.045,均高于空载体组(0.871 ± 0.014、1.482 ± 0.071、1.514 ± 0.050)(F = 640.8、1 608.0、3 528.0,P < 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组细胞凋亡率为(2.990 ± 0.042)%,低于对照组(6.480 ± 0.071)%和空载体组(5.655 ± 0.290)%(F = 219.7,P < 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组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 3、Caspase 9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558 ± 0.005、0.640 ± 0.011、0.593 ± 0.026,Bax/Bcl-2为0.453 ± 0.011,均低于空载体组(0.991 ± 0.010、0.926 ± 0.006、0.963 ± 0.012、0.834 ± 0.008)(F = 2 850.0、1 200.0、359.3、2 337.0,P < 0.01)。RT-qPCR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组促凋亡基因Bax、Caspase 3、Caspase 9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0.588 ± 0.086、0.563 ± 0.025和0.403 ± 0.014,Bax/Bcl-2为0.158 ± 0.008,均低于空载体组(0.924 ± 0.016、0.937 ± 0.041、0.807 ± 0.032、0.779 ± 0.014)(F = 24.7、78.6、154.9、265.5,P < 0.01);过表达组抑凋亡基因Bcl-2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为3.702 ± 0.362,高于空载体组(1.186 ± 0.006)(F = 104.1,P < 0.01)。 结论 ROP16蛋白在ROP16-MH-S细胞中(主要位于细胞核及其周围)稳定表达,可激活STAT3、STAT6,磷酸化Tyr705-STAT3、Tyr641-STAT6,进而调控细胞向M2极化,抑制细胞凋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于全健康理念的气候变化下人兽共患病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王晨曦, 陈福民, 修乐山, 胡沁沁, 周晓农, 郭晓奎, 殷堃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6): 691-700.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6.001
    摘要736)   HTML49)    PDF(pc) (5540KB)(238)    收藏

    人兽共患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人兽共患病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气候变化作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影响人兽共患病出现的重要驱动因素。预计未来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5 ℃,并伴随更加频繁、强烈的极端气候事件。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会影响人兽共患病的宿主、媒介及病原体的生存、繁殖、丰度和分布情况,而人类、动物和生态环境之间动态相互作用也增加了人兽共患病暴发的风险。本文就气候变化与人兽共患病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探究如何构建高效的气候变化影响下人兽共患病风险预警体系,并将全健康理念用于人兽共患病溢出、传播及暴发的预警,以期实现对人兽共患病的高效防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016—2020年广东省华支睾吸虫病高流行地区人群感染监测分析
    王可艺, 舒黄芳, 方悦怡, 曾庆生, 宋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5): 629-634.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10
    摘要707)   HTML39)    PDF(pc) (638KB)(172)    收藏

    目的 了解2016—2020年广东省华支睾吸虫病高流行地区的人群感染状况,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2016—2020年,将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随机选择1个乡(镇)(大鳌镇、三江镇、沙堆镇、司前镇、崖门镇)为固定监测点,每年每个乡(镇)整群抽取一个行政村中的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200人以上,采集人群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华支睾吸虫虫卵(一粪两检)。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率的差异。 结果 2016—2020年,新会区5个监测点共检测人群粪样5 116份,总感染率为14.6%(749/5 116)。2016—2020年监测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3.1%(237/1 025)、15.5%(156/1 005)、13.1%(134/1 021)、13.8%(142/1 031)、7.7%(80/1 034),年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年份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1.56,P < 0.01)。5个固定监测点的人群感染率分别为大鳌38.7%(404/1 045),司前13.9%(142/1 025),三江10.5%(105/1 003),沙堆6.0%(61/1 017)和崖门3.6%(37/1 026),不同地区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57.67,P < 0.01)。感染者平均年龄为43.1岁,< 18岁组感染率最低,为5.6%(79/1 415);61~70岁组感染率最高,为20.6%(97/470);不同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7.0, P < 0.01)。不同职业人群以公职人员感染率最高,为24.7%(36/146),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6.44, P < 0.0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以文盲、半文盲人群感染率最高,为16.8%(17/10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9.33,P > 0.05)。男性感染率为16.5%(412/2 492),高于女性的12.8%(337/2 624)(χ2 = 13.93,P < 0.01)。感染者中,轻度占97.2%(728/749)、中度占2.8%(21/749),无重度感染。 结论 2016—2020年广东省华支睾吸虫病高流行地区监测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仍然较高,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以轻度感染为主,今后需要重点监测18岁以上的男性人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阿苯达唑联合药物治疗棘球蚴病的研究进展
    秦敏, 王立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5): 647-65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13
    摘要678)   HTML25)    PDF(pc) (1078KB)(136)    收藏

    棘球蚴病是严重危害农牧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种寄生虫病,临床治疗药物以阿苯达唑为主。但阿苯达唑的生物利用度低,需要患者加大药量且长期服用,这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并可能出现耐药性。为了提高阿苯达唑的疗效,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损害,关注阿苯达唑联合用药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重点对其他药物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棘球蚴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棘球蚴病患者药物治疗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2023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分析
    张丽, 夏志贵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2): 135-13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01
    摘要678)   HTML72)    PDF(pc) (1581KB)(420)    收藏

    收集、整理监测报告管理系统中2023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上报的疟疾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疟疾疫情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023年全国报告疟疾病例2 488例,较2022年(845例)增加了194.4%。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2 487例,输血感染病例1例;恶性疟1 561例(占62.7%,1 561/2 488),间日疟615例(占24.7%,615/2 488),卵形疟234例(占9.4%,234/2 488),三日疟66例(占2.7%,66/2 488),混合感染12例(占0.5%,12/2 488);中国籍2 313例(占93.0%,2 313/2 488),外国籍175例(占7.0%,175/2 488);男女性别比为11.6∶1;30~39岁年龄组的病例最多(占29.1%,725/2 488)。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有疟疾病例报告,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云南(398例)、河南(234例)、广西(195例)、山东(178例)和广东(174例),累计报告1 179例(占47.4%,1 179/2 488)。全国24个省份共报告危重症病例85例(占3.4%,85/2 488),死亡病例12例(占0.5%,12/2 488)。我国已连续7年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但输入病例及其再传播风险持续存在。应继续加强监测与响应,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疟疾病例,减少危重症或死亡病例,防止出现本地再传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2021年全国棘球蚴病防治进展
    蒉嫣, 薛垂召, 王旭, 刘白雪, 王莹, 王立英, 杨诗杰, 韩帅, 伍卫平, 肖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2): 142-14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03
    摘要673)   HTML34)    PDF(pc) (1240KB)(384)    收藏

    为掌握全国棘球蚴病防治进展,对2021年全国棘球蚴病防治工作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370个棘球蚴病流行县(市、区、旗)30 421个流行村,流行乡常住人口4 758.41万人。2021年全国流行县(市、区、旗)现有棘球蚴病患者26 773例,平均患病率为0.06%(26 773/47 584 117),其中细粒棘球蚴病16 625例,多房棘球蚴病8 327例,混合感染311例,未分型1 510例;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1 346例,其中细粒棘球蚴病1 075例,多房棘球蚴病86例,混合感染7例,未分型178例;< 12岁人群147例,≥ 12岁常住人群1 199例。2021年,全国棘球蚴病流行省(自治区)共开展人群腹部超声筛查447.17万人次,其中,< 12岁人群筛查87.15万人次,≥ 12岁常住人群筛查360.02万人次;血清学检测11 358人次。2021年370个监测点< 12岁人群超声筛查患病检出率为0.02%(72/336 959),其中新发现患者占检出患者数的58.33%(42/72);≥ 12岁常住人群中,Ⅰ、Ⅱ类流行县(市、区、旗)监测点超声筛查患病检出率为0.26%(922/355 006),新发现患者占检出患者数的10.52%(97/922)。2021年开展药物治疗19 552人,肝肾功能检查及不良反应处置14 440人,手术治疗1 792人,其中以细粒棘球蚴病(占71.15%,1 275/1 792)和多房棘球蚴病(占23.66%,424/1 792)为主;2021年随访结果显示,治愈3 063例,治疗有效22 660例,治疗无效2 356例,死亡(死因非棘球蚴病)359例,排除棘球蚴病285例,失访301例,未到随访时间312例,病例外迁他地146例。2021年全国流行乡(镇)共有犬2 626 679条,其中登记管理的犬2 389 828条。35 019个村开展了犬驱虫工作,家犬药物驱虫25 844 226次,野外犬科动物驱虫投药131 315份。采集并检测家犬粪样555 688份,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2 614份,阳性率为0.47%;采集并检测野外犬科动物粪样54 266份,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422份,阳性率为0.78%。2021年抽查屠宰的家畜222 844头,阳性1 408头,阳性率为0.63%;检查野外啮齿类动物56 124只,阳性599只,阳性率为1.07%。棘球蚴病流行态势得到基本控制,但防治工作还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部分流行区传染源控制可能存在漏洞,不排除在野外环境中存在传播链的可能。应继续以棘球蚴病综合干预区为抓手,探索优化防治策略,提高基层疾控机构的棘球蚴病防治能力,开展棘球蚴病野外传播控制试点,强化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遏制棘球蚴病流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我国重点寄生虫病疫情形势及防控工作重点
    王强, 许静, 夏志贵, 韩帅, 张仪, 钱门宝,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1): 1-7.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1.001
    摘要658)   HTML95)    PDF(pc) (1524KB)(720)    收藏

    经过70余年有效防治,我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正向控制和消除目标迈进。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疟疾、棘球蚴病、内脏利什曼病、华支睾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的疫情形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为加快推进全国重点寄生虫病控制和消除进程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寄生虫虫源性成分对宿主的毒理与药理效应
    徐志鹏, 季旻珺, 吴观陵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5): 561-57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1
    摘要654)   HTML118)    PDF(pc) (1516KB)(164)    收藏

    近年来,一个新的转化医学命题——寄生虫虫源性成分对宿主的毒理与药理效应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从寄生虫-宿主长期进化过程形成的共适应角度深入理解寄生虫虫源分子对宿主产生的毒理与药理效应,不仅能加深从致病角度理解寄生虫的致病机制,而且有利于从治病角度研发基于虫源性成分的转化应用,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寄生虫学研究领域最热门的研究任务之一。本文回顾近年来几种重要的引起人兽共患病的寄生虫及其虫源性成分诱导及调节宿主免疫代谢相关疾病的毒理与药理效应,并就寄生虫学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细粒棘球蚴抗原B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极化作用
    焦红杰, 齐文静, 郭刚, 包建玲, 吴川川, 宋传龙, 李军, 张文宝, 严媚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1): 23-2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04
    摘要634)   HTML37)    PDF(pc) (1927KB)(148)    收藏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抗原B(AgB)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 方法 将RAW264.7巨噬细胞培养24 h后,分为M1、M2、AgB、AgB+M1、AgB+M2和空白对照组(M0组),每组3孔。待所有巨噬细胞贴壁3 h后,AgB、AgB+M1、AgB+M2组均加入羊源细粒棘球蚴囊液提取的天然AgB(终浓度为1 000 ng/ml),刺激1 h后,M1组和AgB+M1组加入脂多糖(LPS,终浓度为100 ng/ml)和γ干扰素(IFN-γ,终浓度为20 ng/ml)刺激分化20 h;M2组和AgB+M2组加入白细胞介素4(IL-4)、IL-13(终浓度均为20 ng/ml)刺激分化20 h;空白对照组不更换培养液,同步培养20 h。显微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形态。提取各组巨噬细胞总RNA,RT-PCR检测刺激后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巨噬细胞蛋白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相对表达量;ELISA检测刺激后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TNF-α的表达变化。 结果 经刺激分化后,镜下可见M1组和AgB+M1组巨噬细胞大部分呈不规则形,有触角;M2组和AgB+M2组巨噬细胞大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极少呈不规则形;M0组和AgB组巨噬细胞部分呈圆形、椭圆形,部分呈不规则形。RT-PCR结果显示,M2组和AgB+M2组巨噬细胞的Arg-1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89.49 ± 68.43、435.83 ± 123.57(t = 246.30,P < 0.01),二者均高于M0组(1.00 ± 0.00)、M1组(1.87 ± 1.29)、AgB组(2.37 ± 2.06)、AgB+M1组(3.96 ± 1.92)(t = 188.50、187.60、187.10、185.50,均P < 0.01;t = 434.80、434.00、433.50、431.90,均P < 0.01);M1和AgB+M1组巨噬细胞的TNF-α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8.34 ± 2.92、8.10 ± 1.54(t = 0.24,P > 0.05),二者均高于M0组(1.00 ± 0.00)、M2组(1.37 ± 0.64)、AgB组(2.86 ± 0.44)、AgB+M2组(1.62 ± 0.27)(t = 7.34、6.97、5.48、6.71,均P < 0.01;t = 7.10、6.74、5.24、6.48,均P < 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M2组巨噬细胞的Arg-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18 ± 0.35,高于M1组(0.33 ± 0.18)、AgB+M1组(0.58 ± 0.10)(t = 0.67、0.61,均P < 0.01),与AgB组(1.05 ± 0.17)、AgB+M2组(0.97 ± 0.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20、0.13,均P > 0.05);AgB+M2与M1组、AgB+M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0.52、0.48,均P < 0.05)。M1组和AgB+M1组iNOS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5 ± 0.21、0.88 ± 0.02(t = 0.07,P > 0.05),二者均高于M0组(0.03 ± 0.00)、M2组(0)、AgB组(0)和AgB+M2组(0)(t = 0.92、0.95、0.95、0.95,均P < 0.01;t = 0.85、0.88、0.88、0.88,均P < 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gB+M1组和AgB+M2组IL-10细胞因子表达量分别为166.67 ± 56.67、213.33 ± 16.67,均高于M0组(0.00 ± 0.00)、M1组(43.33 ± 36.67)、M2组(50.00 ± 43.00)、AgB组(47.50 ± 25.00)(t = 166.70、123.30、116.70、119.20,均P < 0.05;t = 213.30、170.00、163.30、165.80,均P < 0.01)。M1、AgB+M1组TNF-α细胞因子表达量分别为833.13 ± 3.09、745.63 ± 118.00(t = 87.50,P > 0.05),均高于M0组(217.50 ± 32.26)、M2组(224.69 ± 17.68)、AgB组(308.44 ± 4.42)、AgB+M2组(251.25 ± 1.33)(t = 615.60、608.40、524.70、581.90,均P < 0.01;t = 528.10、520.90、437.20、494.40,均P < 0.01)。 结论 AgB可上调巨噬细胞Arg-1的表达,使其向M2型方向极化,可能是宿主和寄生虫免疫的重要调控分子,参与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慢性弓形虫感染对宿主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及其作用机制
    薛羽珊, 林萍, 程训佳, 冯萌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5): 527-53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5.001
    摘要632)   HTML38)    PDF(pc) (1157KB)(911)    收藏

    刚地弓形虫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可引起人兽共患弓形虫病。脑内弓形虫感染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症状。本文就弓形虫通过血脑屏障建立慢性感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脑部疾病的机制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抗疟药研究进展
    魏鸾葶, 李润泽, 关良超, 张骞宇, 李成, 曹雅明, 赵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4): 486-49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15
    摘要626)   HTML30)    PDF(pc) (1376KB)(1423)    收藏

    疟原虫的耐药性问题是药物治疗疟疾面临的最大挑战。疟原虫对包括青蒿素在内的常见传统抗疟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传统药物的改进,以及对新型药物的研发刻不容缓。本文在系统地梳理传统抗疟药的耐药机制、传统药物的改进方法及优化成果和新型抗疟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疟疾防治策略进行讨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青海人源两型棘球绦虫(棘球蚴)遗传多样性及分化时间研究
    毋德芳, 付永, 任宾, 张耀刚, 许晓磊, 庞明泉, 樊海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5): 610-61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7
    摘要623)   HTML26)    PDF(pc) (3419KB)(9955)    收藏

    目的 分析青海人源细粒棘球绦虫(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绦虫(多房棘球蚴)遗传多样性、群体间遗传差异及分化时间,为青海省棘球绦虫溯源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6—2021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棘球蚴病患者肝病灶样品50份,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脱氢酶1(nad1)基因,采用Clustal X v2.0软件对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应用ArcGIS软件进行患者居住地的地理信息学构图,应用DnaSP v6软件对序列单倍型进行分析,应用Modeltest 3.7软件及PAUP*4.0B10软件运行计算最小最适核酸进化模型,用MrBayes-3.2.7软件构建贝叶斯系统进化树,通过BEAST v2.6.3软件用贝叶斯方法估算系统进化树各节点的分化时间。 结果 成功鉴定出48份棘球蚴病灶样品,获得长度为894 bp的nad1完整基因序列。其中13份样品被鉴定为细粒棘球绦虫G1基因型,35份样品被鉴定为多房棘球绦虫。所有序列均与GenBank中的序列具有大于99%的相似度。两种棘球绦虫分别鉴定出4个单倍型H1~H4:细粒棘球绦虫以H3为主导单倍型(占10/13),分布在西宁、果洛、玉树、海东、海北和黄南等地;多房棘球绦虫以H2为优势单倍型(占51.4%,18/35),分布在西宁、果洛、玉树、海东等地。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细粒棘球绦虫与G1基因型聚为一支,多房棘球绦虫与亚洲株聚为一支。分化时间分析结果显示,棘球属中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福氏棘球绦虫、少节棘球绦虫最近共同祖先存在大约5.5百万年前(millions of years ago,Mya)(95%置信区间4.5~6.5 Mya),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分化的时间大约为2.5 Mya(95%置信区间2.3~4.1 Mya)。 结论 青海省人源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细粒棘球绦虫为G1基因型,以H3为主导单倍型,多房棘球绦虫以H2为优势单倍型,二者均广泛分布于青海各地。棘球属中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的亲缘关系较近且分化时间也较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刚地弓形虫抗缓殖子期抗原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邹伟浩, 吴蔚玲, 廖远鹏, 陈敏, 彭鸿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5): 587-59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4
    摘要621)   HTML21)    PDF(pc) (3777KB)(99)    收藏

    目的 制备弓形虫抗缓殖子期抗原1(BAG1)的单克隆抗体,探究其在弓形虫缓殖子鉴定上的应用。 方法 分别收集碱性培养基(pH 8.2)诱导5 d后的弓形虫ME49虫株(体外诱导)和慢性感染后2个月的小鼠脑组织匀浆中的ME49虫株(体内形成)。提取体外诱导的弓形虫ME49虫株缓殖子总RNA,RT-PCR扩增bag1开放读码框片段,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至BL21(DE3)大肠埃希菌,用1 mmol/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BAG1,采用Ni-NTA柱纯化重组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重组蛋白BAG1表达情况。取6只BALB/c小鼠,皮下注射纯化的重组BAG1蛋白(20 μg/鼠)3次后(首次免疫用弗氏完全佐剂,后两次免疫用等量弗氏不完全佐剂,每隔2周免疫1次),选择血清抗体效价高的小鼠,取脾组织分离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后,用纯化的BAG1蛋白经间接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经多次亚克隆筛选稳定分泌抗BAG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收集培养上清,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和抗体亚型。取BALB/c小鼠4只,液体石蜡腹腔注射(0.5 ml/鼠)1周后,腹腔注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106个/鼠,2周后收集腹水,亲和色谱法纯化抗BAG1的单克隆抗体。制备体外诱导和体内形成的弓形虫裂解蛋白,以纯化后的抗BAG1单克隆抗体为一抗,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ME49虫株中BAG1蛋白的表达情况,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ME49虫株缓殖子情况。 结果 RT-PCR扩增获得bag1的开放读码框片段,长690 bp,编码229个氨基酸。重组质粒pET-28a(+)-bag1经菌落PCR和测序后鉴定正确。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BAG1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27 000,以可溶性蛋白和包涵体形式表达。间接ELISA检测结果显示,纯化的BAG1蛋白免疫小鼠3次后,血清抗体平均效价可达1 ∶ 102 400。融合筛选获得4株阳性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分别为mAb1H03、mAb4B04、mAb5H07、mAb8B12,以mAb4B04单克隆抗体效价最高,达1 ∶ 25 600,该抗体亚型为IgG1型。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mAb4B04单克隆抗体可识别体外诱导和体内形成的ME49虫株BAG1蛋白。IFA结果显示,mAb4B04单克隆抗体可检测到体外诱导和体内形成的ME49虫株缓殖子。 结论 制备了抗弓形虫BAG1的单克隆抗体,其中效价最高的mAb4B04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弓形虫ME49虫株的BAG1蛋白和缓殖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食源性寄生虫病诊治专家共识(2023)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撰写组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6): 653-66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6.001
    摘要619)   HTML83)    PDF(pc) (1553KB)(5049)    收藏

    因摄入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和水而引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仍是我国常见的寄生虫病,临床易误诊误治。在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下,编写团队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参考基于证据质量以外的其他因素(经济学、患者偏好和价值观、利弊权衡、可及性、公平性、可接受性等),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对推荐意见的级别和循证医学证据的质量进行评估,形成了24条共识,旨在指导并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综合诊治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晚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焦虑样行为学研究
    汤宪时, 季文翔, 熊春蓉, 周永华, 许永良, 仝德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5): 622-62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9
    摘要617)   HTML5)    PDF(pc) (2319KB)(108)    收藏

    目的 为观察晚期日本血吸虫感染(简称晚血)小鼠的行为学特征,探讨晚期血吸虫病与焦虑症程度的关系。 方法 取30只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2组:感染组小鼠(16只)经腹壁皮肤接触感染雌雄尾蚴20条/鼠,未感染组(14只)用不含尾蚴的去氯水处理,两组小鼠于感染后第8周灌服吡喹酮(300 mg/kg)。另设7只6周龄雄性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阿尔兹海默症模型小鼠)为阳性对照(转基因组),不作任何处理。3组小鼠于相同环境饲养至10月龄,观察各组小鼠在旷场试验(OFT)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EPM)中的行为变化,以OFT的总路程、中央区路程、中央路程百分比、活动次数、活动时间、中央时间百分比、平均速度、中央平均速度和EPM中的开臂、闭臂和中央区的运动路程、停留时间和进入次数以及开臂内运动路程、停留时间和进入次数的百分比,评价各组小鼠的焦虑样行为。各组小鼠安乐死后,取肝脏,观察肝脏大体形态;肝组织切片经HE和Masson染色后,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和胶原纤维增生情况;测定肝脏胶原纤维特有的羟脯氨酸含量;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型胶原(ColⅠ)、ColⅢ mRNA相对转录水平。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小鼠肝脏颜色发暗,肝组织内有大量虫卵沉积,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和胶原纤维增生。感染组小鼠的肝脏羟脯氨酸含量为(0.194 ± 0.040)μg/mg,高于未感染组的(0.122 ± 0.016)μg/mg和转基因组的(0.124 ± 0.004)μg/mg(t = 0.79、0.86,均P < 0.05)。感染组小鼠肝脏ColⅠ、α-SMA、TGF-β1、ColⅢ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3.55 ± 1.76、2.01 ± 0.66、2.21 ± 0.64、4.51 ± 2.32,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76、0.59、0.17、0.40,均P > 0.05)。感染组小鼠OFT中的活动时间(346.77 ± 181.03)s和 EPM中的开臂内运动路程(206.31 ± 282.52)mm、开臂内运动路程百分比(7.51 ± 9.90)%,以及开臂、闭臂和中央进入次数(1.32 ± 1.51)次、(3.44 ± 3.10)次、(4.53 ± 4.21)次均高于未感染组(t = 1.61、2.24、1.66、1.83、2.35、2.22,P < 0.05或P < 0.01),两组小鼠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感染组小鼠OFT中的活动次数为(123.68 ± 50.23)次,少于转基因组的(147.90 ± 41.17)次(t = -1.92,P < 0.05),其他OFT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感染组小鼠EPM中的闭臂内停留时间为(232.85 ± 88.82)s,短于转基因组的(295.38 ± 9.88)s(t = -2.81,P < 0.01),其他EPM指标均高于转基因组(P < 0.05或P < 0.01)。 结论 晚血小鼠未表现出比未感染组小鼠更严重的焦虑水平,相反呈现出焦虑程度显著减轻的趋势,提示日本血吸虫感染的病理过程可能与焦虑症发生发展无直接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无性期18S rDNA特异性引物检测5种疟原虫qPCR的建立和应用
    李美, 肖宁, 夏志贵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1): 36-4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06
    摘要613)   HTML20)    PDF(pc) (1500KB)(318)    收藏

    目的 建立基于疟原虫无性期(A期)18S rDNA检测感染人的5种疟原虫的qPCR,并评价其检测效果。 方法 从GenBank中下载5种疟原虫A期、子饱子期(S期)、卵囊期(O期)和人的18S rDNA序列进行比对,划分保守区和变异区,在保守区设计疟原虫属特异性引物,在变异区设计种特异性引物。以5种疟原虫DNA、田鼠巴贝虫和婴儿利什曼原虫DNA为模板进行qPCR扩增,筛选特异性引物对。应用qPCR法筛选特异性引物对的最佳退火延伸温度和引物浓度。分别构建5种原虫A期18S rDNA短片段(筛选出的引物对扩增产物)和长片段(属特异性引物扩增产物)质粒,以连续浓度梯度的短片段质粒DNA[(5 × 101)~(5 × 108)拷贝/μl]、长片段质粒DNA[(5 × 104)~(5 × 109)拷贝/μl]为模板分别进行qPCR扩增,测定筛选出的引物对的扩增效率、最低检出限[包括最低质粒浓度、循环数阈值(Ct值)、变异系数]、无扩增时非目标DNA的最高浓度、可检出的混合DNA中不同虫种间的最大拷贝浓度比值。以5倍稀释的18份疟原虫血样DNA[恶性疟原虫(Pf)6份、间日疟原虫(Pv)6份、卵形疟原虫(Po)4份、三日疟原虫(Pm)2份、诺氏疟原虫(Pk)1份]为模板,应用筛选出的特异性引物分别进行qPCR、一步反转录qPCR和巢式PCR扩增,计算最低检出限时的原虫密度。用筛选出的特异性引物进行应用验证,对70份疟疾患者血样DNA(Pf 26份、Pv 14份、Pm 14份、Po 9份、Pk 3份、混合感染4份)、65份疟原虫阴性人血样DNA以及阿米巴(1份)、田鼠巴贝虫(1份)和杜氏利什曼原虫DNA(3份)进行qPCR扩增,以样品提供者的检测结果为标准,计算qPCR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不同PCR方法检测结果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Mann-Whitney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 序列比对结果显示,5种疟原虫A期18S rDNA序列的一致性为89.3%~96.7%,高于S期的60.0%~92.1%,可分为9个保守区和8个变异区。除Pv O期和Pm S期18S rDNA外,保守区序列长度相同,一致性≥ 92%。筛选获得1对属特异性引物和5对种特异性引物,各引物对的qPCR扩增效率为90.6%~98.8%,qPCR扩增的最佳退火延伸温度为57.8℃,最佳引物终浓度为0.3 μmol/L。6对特异性引物的qPCR检出的最低质粒浓度均为5 × 102拷贝/μl,对应Ct值为32.3~33.1,变异系数为0.5%~3.7%。5对种特异性引物qPCR扩增非目标DNA结果均为阴性时非目标DNA的最高浓度为(5 × 106)~(5 × 108)拷贝/μl,可检出的混合质粒中不同虫种间的最大拷贝浓度比值均为104。一步反转录qPCR、qPCR和巢式PCR可检出的最低原虫密度平均值分别为(4.1 ± 5.1)、(6.0 ± 4.3)和(8.2 ± 2.9)虫/μl血,最低值分别为0.01、0.3和2.0虫/μl血,变异系数分别为125.6%、72.2%和35.8%,一步反转录qPCR检出最低原虫密度的敏感性高于另两种方法(Wilcoxon秩和检验,Z = -2.0、-2.0,均P < 0.05),qPCR和巢式PCR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7,P > 0.05)。应用验证结果显示,qPCR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98.6%,qPCR检测结果与标准结果的符合率为9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P > 0.05)。 结论 建立了基于疟原虫A期18S rDNA的qPCR检测系统,可用于鉴定常规疟疾血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