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0年全国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分析
    张米禛, 黄继磊, 朱慧慧, 周长海, 诸廷俊, 钱门宝, 陈颖丹, 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331-33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11
    摘要566)   HTML40)    PDF(pc) (1511KB)(983)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为评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工作开展情况、改进和完善防治策略提供支持。方法 2020年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08个人体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各监测点以县为单位,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3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200人,每个监测点共计调查1 000人。采集被调查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查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的感染情况,并分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采集调查点每个行政村田地或菜园土样,采用45 ℃、5%盐水鉴定土壤中钩蚴,采用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查土壤中人蛔虫卵。结果 2020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08个监测点人体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0.84%(3 485/415 672),其中感染率最高省份为海南(6.34%,199/3 141),其次为云南(5.80%,963/16 616)和四川(3.66%,592/16 168);女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0.91%(1 944/213 591),高于男性的0.76%(1 541/202 081)(χ2 = 27.20,P < 0.01);≥ 60岁年龄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26%(1 376/109 251),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82.28,P < 0.01)。监测点钩虫、蛔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51%(2 016/415 672)、0.19%(805/415 672)和0.16%(673/415 672)。其中钩虫、鞭虫仅检出轻度感染者,蛔虫轻度和中度感染者占比分别为99.25%(799/805)和0.75%(6/805)。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监测点共检测土壤样品2 604份,土壤中人蛔虫卵阳性率为3.07%(80/2 604),钩蚴阳性率为2.42%(63/2 604)。结论 2020年全国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总体上继续维持较低水平,但地域差异仍较大,高感染率地区依然存在。需要加强对60岁以上人群、妇女和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开展健康教育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我国重点寄生虫病疫情形势及防控工作重点
    王强, 许静, 夏志贵, 韩帅, 张仪, 钱门宝,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1): 1-7.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1.001
    摘要513)   HTML84)    PDF(pc) (1524KB)(673)    收藏

    经过70余年有效防治,我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正向控制和消除目标迈进。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疟疾、棘球蚴病、内脏利什曼病、华支睾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的疫情形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为加快推进全国重点寄生虫病控制和消除进程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慢性弓形虫感染对宿主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及其作用机制
    薛羽珊, 林萍, 程训佳, 冯萌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5): 527-53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5.001
    摘要491)   HTML38)    PDF(pc) (1157KB)(848)    收藏

    刚地弓形虫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可引起人兽共患弓形虫病。脑内弓形虫感染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症状。本文就弓形虫通过血脑屏障建立慢性感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脑部疾病的机制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全健康理念的气候变化下人兽共患病防控策略
    晁安琪, 李慧敏, 胡沁沁, 周晓农, 郭晓奎, 殷堃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263-26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01
    摘要431)   HTML2540)    PDF(pc) (1085KB)(339)    收藏

    人兽共患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气候变化通过影响病原体、宿主、媒介和人类活动加速人兽共患病的溢出与传播,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本文概述了气候变化对人兽共患病传播的影响,并基于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探讨高效的应对策略,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人兽共患病风险,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抗疟药研究进展
    魏鸾葶, 李润泽, 关良超, 张骞宇, 李成, 曹雅明, 赵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4): 486-49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15
    摘要428)   HTML30)    PDF(pc) (1376KB)(428)    收藏

    疟原虫的耐药性问题是药物治疗疟疾面临的最大挑战。疟原虫对包括青蒿素在内的常见传统抗疟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传统药物的改进,以及对新型药物的研发刻不容缓。本文在系统地梳理传统抗疟药的耐药机制、传统药物的改进方法及优化成果和新型抗疟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疟疾防治策略进行讨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云南省细粒棘球绦虫线粒体co1nd1基因序列分析
    李奔福, 王正青, 徐倩, 字金荣, 严信留, 彭佳, 李建雄, 蔡璇, 吴方伟, 杨亚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306-31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07
    摘要425)   HTML86)    PDF(pc) (1731KB)(176)    收藏

    目的 分析云南省细粒棘球蚴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1(co1)和NADPH脱氢酶第1亚基(nd1)的基因型和序列多态性。方法 动物源棘球蚴采自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大关县、洱源县、泸水市、维西县的屠宰场牛、羊和放养猪的肝脏或肺病灶组织分离的包囊,人源棘球蚴采自从剑川县、云龙县、隆阳区和玉龙县医院手术摘除的病灶组织。病原学鉴定后选取细粒棘球蚴,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co1nd1基因并测序,通过BLAST比对分析序列一致性和单核苷酸多态性,用MEGA-X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基于co1nd1的系统进化树。结果 共采集62份棘球蚴样品,其中36份经病原学检测确定为细粒棘球蚴。co1基因测序成功32条,其中15条为G1型,17条为G5型,长度分别为824 bp和807 bp,提交至GenBank数据库获得的登录号分别为OP413393~OP413402、OP413498~OP413506和OP420520。nd1基因测序成功34条,其中11条为G1型,23条为G5型,长度分别为882 bp和888 bp,提交GenBank数据库获得的登录号为OP471626~OP471638。序列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co1的G1、G5型序列的变异位点分别占1.94%(16/824)、3.10%(25/807);nd1的G1、G5型序列的变异位点分别占0.45%(4/882)、2.93%(26/888)。基因型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co1基因共有6条同源序列,其中G1型4条,同源序列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 0~0.001 1、0.000 0、0.000 0~0.000 6和0.000 0~0.001 7;G5型2条,同源序列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 0~0.002 5和0.000 0~0.001 2。nd1基因共有3条同源序列,其中G1型1条,遗传距离为0.000 0~0.001 1;G5型2条,遗传距离为0.000 0和0.000 0~0.001 1。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基于co1nd1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均形成G1和G5型2个分支,G1型与中国中西部(青海、宁夏、甘肃、四川),不丹、中东地区伊朗和约旦等的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AF297617.1、KJ628328.1、EU072106.1、MW138946.1、AB688602.1)的亲缘关系较近;G5型与越南、中国广西、英国、波兰、赞比亚、法国、巴基斯坦、巴西、肯尼亚和纳米比亚等的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MW558412.1、MN058591.1、KU378107.1、MZ322608.1、KU743915.1、KU743919.1、MN886291.1、KX010903.1、KU743918.1和KX138068.1)的亲缘关系较近。结论 云南省细粒棘球绦虫流行株的基因型为G1和G5型,co1nd1基因均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023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分析
    张丽, 夏志贵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2): 135-13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01
    摘要425)   HTML64)    PDF(pc) (1581KB)(383)    收藏

    收集、整理监测报告管理系统中2023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上报的疟疾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疟疾疫情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023年全国报告疟疾病例2 488例,较2022年(845例)增加了194.4%。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2 487例,输血感染病例1例;恶性疟1 561例(占62.7%,1 561/2 488),间日疟615例(占24.7%,615/2 488),卵形疟234例(占9.4%,234/2 488),三日疟66例(占2.7%,66/2 488),混合感染12例(占0.5%,12/2 488);中国籍2 313例(占93.0%,2 313/2 488),外国籍175例(占7.0%,175/2 488);男女性别比为11.6∶1;30~39岁年龄组的病例最多(占29.1%,725/2 488)。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有疟疾病例报告,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云南(398例)、河南(234例)、广西(195例)、山东(178例)和广东(174例),累计报告1 179例(占47.4%,1 179/2 488)。全国24个省份共报告危重症病例85例(占3.4%,85/2 488),死亡病例12例(占0.5%,12/2 488)。我国已连续7年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但输入病例及其再传播风险持续存在。应继续加强监测与响应,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疟疾病例,减少危重症或死亡病例,防止出现本地再传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食源性寄生虫病诊治专家共识(2023)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撰写组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6): 653-66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6.001
    摘要423)   HTML55)    PDF(pc) (1553KB)(1882)    收藏

    因摄入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和水而引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仍是我国常见的寄生虫病,临床易误诊误治。在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下,编写团队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参考基于证据质量以外的其他因素(经济学、患者偏好和价值观、利弊权衡、可及性、公平性、可接受性等),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对推荐意见的级别和循证医学证据的质量进行评估,形成了24条共识,旨在指导并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综合诊治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2022年全国棘球蚴病防治工作进展
    蒉嫣, 薛垂召, 王旭, 刘白雪, 王莹, 王立英, 杨诗杰, 韩帅, 许学年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1): 8-16.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1.002
    摘要418)   HTML69)    PDF(pc) (2113KB)(366)    收藏

    为掌握全国棘球蚴病防治进展,总结防治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对2022年全国棘球蚴病防治工作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370个棘球蚴病流行县(市、区、旗)29 926个流行村。2022年全国流行县(市、区、旗)现有棘球蚴病患者25 227例,平均患病率为58.35/10万(25 227/43 232 609)。细粒棘球蚴病15 554例,多房棘球蚴病8 169例,混合感染255例,未分型1 249例。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1 270例,其中细粒棘球蚴病991例,多房棘球蚴病89例,混合感染5例,未分型185例;< 12岁人群102例,≥ 12岁人群1 168例。2022年,全国棘球蚴病流行省(自治区)共开展人群腹部超声筛查3 576 121人次,其中,< 12岁人群筛查751 440人次,≥ 12岁人群筛查2 824 681人次;血清学检测超声筛查疑似人员17 404人次。2022年370个监测点< 12岁人群超声筛查患病率为0.02%(60/287 437),其中新发现患者占患者数的40.00%(24/60)。Ⅰ、Ⅱ类流行县(市、区、旗)监测点≥ 12岁人群超声筛查患病率为0.29%(772/270 407),新发现患者占患者数的8.29%(64/772)。2022年开展药物治疗18 354人,肝肾功能检查及不良反应处置16 625人,手术治疗1 418人[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占69.82%(990/1 418),多房棘球蚴病患者占26.52%(376/1 418)]。2022年随访结果显示,治愈999例,治疗有效20 599例,治疗无效2 546例,死亡(非棘球蚴病死因)374例,排除239例,失访372例,未到随访时间884例,病例外迁他地170例。2022年全国流行乡(镇)共有犬2 478 608条,其中登记管理的犬2 250 694条。共34 646个村开展了犬驱虫工作,药物驱虫犬次数24 289 457次。野外犬科动物驱虫投药119 473份。采集并检测家犬粪样394 851份,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1 756份,阳性率为0.44%。采集并检测野外犬科动物粪样62 884份,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1 201份,阳性率为1.91%。2022年抽查屠宰的家畜117 303头,患病率为0.88%(1 038/117 303)。检查野外啮齿类动物43 705只,患病率为0.92%(403/43 705)。2022年我国棘球蚴病流行态势得到基本控制,但防治工作还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继续加强棘球蚴病防治工作力度,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完善疾病监测体系,发挥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作用,全面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2005—2021年甘肃省陇南市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
    王小军, 蔡玉成, 邹轩, 李辉, 童波波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5): 579-58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5.009
    摘要407)   HTML18)    PDF(pc) (2930KB)(176)    收藏

    目的 分析2005—2021年甘肃省陇南市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内脏利什曼病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05—2021年报告的现住址在陇南市的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信息,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用Arc GIS10.2绘制报告病例分布图,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05—2021年陇南市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1 109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577例、确诊病例53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49/10万,呈低度流行状态;2005年发病率为2.76/10万,至2009年升高至4.53/10万,随后逐渐下降至2021年的0.46/10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χ2 = 267.561,P < 0.01)。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武都区(606例)、文县(323例)、宕昌县(148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97.11%(1 077/1 109)。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县的部分乡(镇)呈现聚集性高发。男性、女性报告病例分别为633和476例,男女性别比为1.33∶1,男性、女性发病率分别为2.73/10万、2.23/10万(χ2 = 2.699,P > 0.05)。0~4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0.50%(560/ 1 109),发病率最高,为19.62/10万;其次为5~9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2.80%(142/1 109),发病率为4.84/10万;报告病例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χ2 = 14.942,P < 0.01)。散居儿童报告病例数最多,占总报告病例数的41.12%(456/1 109),其次为农民,占24.71%(274/1 109)。 结论 甘肃省陇南市内脏利什曼病呈低度流行状态,报告病例以儿童居多,历史流行县疫情有复燃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家犬粪便寄生虫病原调查
    谢宜, 王莹, 王旭, 施丹丹, 付梅花, 李春阳, 伍卫平, 丹巴泽里, 廖沙, 张凯歌, 邓雪莹, 官亚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325-330.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10
    摘要365)   HTML28)    PDF(pc) (1763KB)(313)    收藏

    目的 调查大兴安岭地区家犬寄生虫感染情况,为当地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0年9月在大兴安岭地区加北村、白桦村、东山村、图强镇、幸福村和古源镇等6个自然村的养犬户院内收集新鲜家犬粪便,提取粪样总DNA,使用顶复门(Apicomplexa)、阿米巴属(Amoeba)、双滴虫目(Diplomonadida)、动质体目(Kinetoplastida)、毛滴虫属(Parabasalia)、线形动物门(Nematoda)、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和小孢子虫目(Microsporidia)等8个分类学群的13对寄生虫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高通量测序后获得目的基因片段,产物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以鉴定虫种,统计家犬粪便的寄生虫检出率。结果 202份家犬粪便中有37份检出寄生虫DNA,寄生虫总检出率为18.32%。共计检出7个门15个科的19种寄生虫,不同虫种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69.488,P < 0.05)。检出原虫13种,蠕虫6种。其中,以原虫眼虫门动质体纲Parabodonida科的Parabodo caudatus检出率最高,为6.44%(13/202)。在37份检出寄生虫DNA的样品中,混合检出阳性占比为32.43%(12/37),其中检出1种寄生虫的占72.97%(27/37),同时检出2种、3种、4种寄生虫的分别占27.03%(10/37)、0.27%(1/37)和0.27%(1/37)。家犬粪便寄生虫DNA检出率以加北村最高,为37.70%(23/61),其次为图强镇,检出率为36.36%(20/55),白桦村未检出(0/13)。不同采样点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9.717,P < 0.05)。结论 大兴安岭地区家犬体内存在多种寄生虫感染,且部分地区检出率较高,当地居民存在一定的犬源性寄生虫感染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1例
    王登辉, 张艳, 聂蔷, 刘红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5): 647-64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5.020
    摘要354)   HTML19)    PDF(pc) (2555KB)(179)    收藏

    患者,男,87岁,农民,河南永城人。患者自述于2023年6月2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食欲下降,伴有腹泻(4~5次/d)和低热(体温37.5 ℃)。就诊于当地社区医院,未予详细检查,输液(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后无好转,于7月5日转诊至河南省永城市中心医院。患者长期务农,家中饲养猫、犬等动物,无猪饲养史及密切接触史,无猪粪施肥,无饮用生水史。入院查体:体型消瘦,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部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部静脉曲张,肝脾肋下未触及,下腹部有压痛,其余部位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未闻及气过水声。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1.9 × 109/L,红细胞计数4.11 × 1012/L,血小板计数358 × 109/L,血红蛋白119 g/L,血钾3.13 mmol/L,肝功能白蛋白32.5 g/L。粪常规示:墨绿色稀便,隐血试验阳性,未见红细胞、白细胞,未检出寄生虫或虫卵,粪样培养无异常。行全腹部CT平扫+增强,示胆囊体积增大,肝门区胆管、胆总管及胰管稍扩张,胃底近贲门处胃壁稍增厚,直肠、乙状结肠肠壁弥漫性增厚、水肿。予以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同时口服小檗碱片(每次0.1 g,3次/d)、蒙脱石散(每次3 g,3次/d)、双歧杆菌(每次1 g,3次/d,与蒙脱石散间隔2 h服用),患者排便次数逐渐减少,逐渐转为黄色软便。7月11、12日粪样经显微镜下观察,均检测到疑似结肠小袋纤毛虫包囊,经永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会诊确认为结肠小袋纤毛虫包囊。调整为口服小檗碱(每次0.1 g,3次/d)和甲硝唑片(每次0.2 g,2次/d),继续予营养支持治疗。7月13日,患者排便已转为每日1次,黄色软便,镜检未见寄生虫。7月18日,患者经综合治疗后痊愈出院,随访观察显示预后良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晚期癌症患者合并巴贝虫感染1例
    徐以勒, 李江峰, 张家祺, 余向华, 阮卫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393-396.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21
    摘要350)   HTML26)    PDF(pc) (2215KB)(127)    收藏

    患者,女,57岁,温州市鹿城区人。2021年9月28日因胸闷头晕10余天到温州市中心医院就诊,入院体查:慢性病容,意识清楚,皮肤黏膜无黄染,无水肿,有瘢痕,以“胸闷待查”收住心内科治疗,后因癌性胸水在院内转化疗科。10月8日起出现反复发热。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6 g/L,红细胞计数2.74 × 1012/L,中度贫血;白细胞计数12.7 × 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数10.6 × 109/L,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尿液培养检出3种以上细菌,尿隐血持续2 +。10月25日进行血涂片瑞氏染色镜检,查见部分红细胞内有1~4个紫红色核、蓝色胞浆环状体,考虑寄生虫感染。患者长期居住于温州市区,无国内、外旅居史,无明确蜱虫叮咬史。患者曾于2005年行左乳癌保乳术,2014—2021年因多次发现肺部转移灶入院进行化疗与靶向药物治疗;2021年6—10月先后进行12次输血治疗。取患者外周血液提取DNA,经巴贝虫属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后测序,所获序列与田鼠巴贝虫(GenBank登录号:MG674832.1)的序列一致性高达99.43%。确诊该患者为田鼠巴贝虫感染。患者经口服磷酸氯喹片(0.5 g/d,首剂加倍,连服5 d)和克林霉素(600 mg/d + 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连续10 d)治疗,症状有所缓解,5 d后血涂片镜检仍查见巴贝虫。巴贝虫感染导致的高热、黄疸、溶血等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患者终末期癌症病情的发展,于11月8日因多器官衰竭抢救无效而死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新发传染病全球大流行的挑战与跨部门综合防控策略
    谷思雨, 强讷, 李天韵, 韩乐飞,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3): 279-28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3.001
    摘要347)   HTML30)    PDF(pc) (1442KB)(305)    收藏

    新发传染病(EID)是指新出现的或既往已经存在但发病率或影响范围迅速增加的传染性疾病。受气候变化、病原体进化等因素影响,EID发生频率及形成大流行的风险在不断增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疾病的暴发已经对全球健康、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冲击。这些疾病的全球大流行不仅直接影响人类健康,还给经济发展、贫困减少和教育等方面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为了有效应对EID的挑战,国家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防控策略,包括降低病原体溢出风险、建立综合性监测与预警系统、协调部门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以及以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开展跨部门联防联控。当下EID防控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总结EID大流行所带来的挑战、国家及国际层面的应对防控策略以及当前防控的进展和具体案例,为将来应对EID大流行提供经验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2020年青海省棘球蚴病监测结果
    王威, 蔡辉霞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319-324.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09
    摘要344)   HTML24)    PDF(pc) (1498KB)(213)    收藏

    目的 了解青海省棘球蚴病的流行情况,为优化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在青海省39个棘球蚴病流行县(Ⅰ类32个、Ⅱ类7个)开展居民、小学生、中间宿主、终末宿主监测和小学生问卷调查。每个监测县随机抽取1个或相邻几个行政村(自然村)为监测点,监测点5年内不重复,每个监测点监测人数不少于1 000人。采用腹部超声检查居民棘球蚴病患病情况;每个监测县在监测点附近抽取1~5所小学,对1年级和6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人数不少于500人。在监测县集中屠宰场抽检本县饲养的牛或羊300~500头,肉眼观察或触摸肝、肺囊状物或硬结并进行剖检判定感染情况。多房棘球蚴病流行的监测县每个县选取10个有人群活动的区域捕捉小型啮齿类动物,每个区域不少于50只,剖检肝、肺判定多房棘球蚴感染情况。在监测县所有流行乡的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10户养犬户,每户采集1份新鲜家犬粪样,Ⅰ类县增加无主犬、野外犬科动物粪样采集,用犬粪抗原试剂盒检测粪样棘球绦虫抗原。在开展监测的学校3~6年级抽取若干个班进行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和行为问卷调查,每个县不少于300人。结果 2020年,青海省共B超检查73 191人,检出棘球蚴病患者294例(含新发病例5例),总患病率为0.40%,居民和小学生的患病率分别为0.59%(276/46 922)和0.07%(18/26 269),其中Ⅰ类县居民和小学生的患病率分别为0.70%(276/39 364)和0.08%(18/22 646),Ⅱ类县居民和小学生均未检出棘球蚴病患者,Ⅰ类和Ⅱ类县居民棘球蚴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3.32,P < 0.01)。共检查家畜11 626头,棘球蚴总感染率为0.55%(64/11 626);其中羊的感染率为0.28%(18/6 491),牛的感染率为0.89%(46/5 135)。在多房棘球蚴病流行县共调查小型啮齿类动物7 121只,多房棘球蚴感染率为0.38%(27/7 121)。检测家犬粪样38 496份,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为0.54%(208/38 496),其中Ⅰ类和Ⅱ类县家犬阳性率分别为0.63%(177/27 882)和0.29%(31/10 614)(χ2 = 0.07,P > 0.05);检测无主犬和野外犬科动物粪样7 253份,阳性率为0.65%(47/7 253),其中Ⅰ、Ⅱ类县的阳性率分别为0.63%(43/6 853)、1.00%(4/400)(χ2 = 0.82,P > 0.05)。共12 216名小学生参加问卷调查,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97.8%(11 944/12 216),优秀率为88.6%(10 827/12 216)。Ⅰ类和Ⅱ类县学生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7.7%(9 865/10 096)和98.1%(2 079/2 120)(χ2 = 1.01,P > 0.05),优秀率分别为89.0%(8 986/10 096)和86.8%(1 841/2 120)(χ2 = 8.16,P < 0.01)。青海省Ⅰ类流行县不同地形区棘球蚴病流行情况分析结果显示,青南地区、柴达木盆地、环湖地区和河湟谷地人群患病率分别为1.00%(261/25 980)、0.22%(21/9 354)、0.06%(10/17 200)和0.02%(2/9 446),4种地形区居民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1.31,P < 0.01);青南地区、柴达木盆地、环湖地区和河湟谷地家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分别为0.56%(34/6 043)、0.92%(21/2 283)、0.94%(62/6 613)和0.46(60/12 943),环湖地区与青南地区、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与河湟谷地之间家犬粪抗原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5.90、15.86,7.64;P < 0.05或P < 0.01);无主犬和野外犬科动物粪抗原阳性率分别为0.75%(24/3 190)、0.38%(3/800)、0.72%(13/1 812)和0(0/1 051),青南地区、环湖地区与河湟谷地之间无主犬和野外犬科动物粪抗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95、7.58,P < 0.01)。柴达木盆地牛的感染率最高,为1.71%(12/700),与青南地区(0.87%,20/2 307)、环湖地区(0.57%,7/1 228)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2、6.58,P < 0.05)。多房棘球蚴病流行县主要分布在青南地区和环湖地区,其小型啮齿类动物棘球蚴感染率分别为0.39%(24/6 121)和0.60%(3/500)(χ2 = 0.49,P > 0.05)。结论 青海省棘球蚴病患者和新发病例均分布于青南地区的Ⅰ类流行县,传播循环尚未完全阻断,人群感染风险仍持续存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2022年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特征分析
    李元元, 周正斌, 杨丽敏, 李中秋, 刘琴, 张仪, 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6): 669-676.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6.002
    摘要344)   HTML40)    PDF(pc) (1916KB)(348)    收藏

    目的 了解2022年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的疫情状况,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的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信息,剔除疑似病例、重复病例以及皮肤利什曼病病例,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内脏利什曼病报告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22年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4个县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239例,其中犬源型流行区病例191例,野生动物源型流行区病例4例,人源型流行区病例2例,非流行区输入性病例42例。病例主要分布于山西(110例)、陕西(34例)、河南(23例)和河北(23例)等4个省,合计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79.30%(190/239)。全国65个县为流行区,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197例;其余39个县为非流行区,共报告输入性病例42例。山西省平定县(25例)、阳泉市郊区(15例)、河北省井陉县(16例)和陕西省华州区(10例)为主要流行县,报告病例占全国总报告病例数的27.62%(66/239)。内脏利什曼病复燃流行县主要集中在山西省(沁水县、高平市、浮山县、侯马市、翼城县、绛县、垣曲县、文水县)、河北省(井陉矿区、赞皇县、临城县、信都区)、河南省(偃师区、上街区、淇滨区)、北京市(昌平区)和新疆(第一师2团),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23例。内脏利什曼病报告病例高峰为7月份,男女病例数比为1 ∶ 0.38。农民和婴幼儿是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的高风险人群,分别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3.97%(129/239)和16.74%(40/239,≥ 15岁年龄组占81.17%(194/239)。结论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呈低度流行态势,但流行区范围逐渐扩大,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报告病例数呈上升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阻断半乳糖凝集素-受体相互作用对弓形虫感染小鼠小肠免疫病理的影响
    欧阳然, 刘星卓, 黄世光, 吕芳丽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279-28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03
    摘要343)   HTML147)    PDF(pc) (2613KB)(125)    收藏

    目的 探讨半乳糖凝集素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对弓形虫感染小鼠小肠免疫病理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18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未感染组(naive组)4只、α-乳糖组(lactose组)4只、弓形虫感染组(Tg组)5只和弓形虫感染+lactose组(Tg+lactose组)5只。Tg组和Tg+lactose组每鼠腹腔注射约1 000个弓形虫速殖子,naive组和lactose组腹腔注射PBS 0.2 ml。感染后当天开始,Tg+lactose组和lactose组每鼠腹腔注射0.2 mol/L的lactose 0.2 ml,naive组和Tg组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的PBS,早、晚各1次,连续注射7 d。感染弓形虫后,记录各组小鼠的生存时间。在感染后第7天处死小鼠,取空肠中段进行石蜡切片和HE染色,观察小鼠小肠组织的病理变化;取小鼠空肠下段提总RNA后逆转录,以β肌动蛋白(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qRT-PCR检测小鼠小肠组织弓形虫表面抗原1(SAG1)、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galectin-9、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白细胞分化抗原137(CD137)、白细胞介素12(IL-12)、γ-干扰素(IFN-γ)、IL-10、IL-4、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趋化因子受体2(CCR2)、和几丁质酶3样分子3(Ym1)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感染弓形虫后,naive组和lactose组小鼠无死亡,Tg组小鼠的存活时间为182~188 h,Tg+lactose组小鼠的存活时间为180~182 h;两组小鼠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9.52,P < 0.05)。HE染色结果显示,naive组和lactose组小鼠的空肠组织未观察到炎症改变;Tg组和Tg+lactose组小鼠的小肠组织观察到肠绒毛缩短,肠隐窝变浅,绒毛顶端上皮细胞坏死,小肠黏膜组织中有炎症细胞浸润。与Tg组的相比,Tg+lactose组小鼠小肠组织的病理损伤更加严重。qRT-PCR结果显示,Tg+lactose组小鼠小肠组织SAG1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9.17 ± 1.65,高于Tg组的1.00 ± 0.84(t = 4.40,P < 0.05)。naive组、lactose组、Tg组和Tg+lactose组小鼠小肠组织galectin-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 ± 0.28、1.71 ± 0.31、2.46 ± 1.11和7.10 ± 1.57(F = 10.15,P < 0.01),galectin-9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 ± 0.31、1.44 ± 0.26、3.21 ± 1.01和7.00 ± 1.08(F = 14.53,P < 0.01),Tim-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 ± 0.12、0.88 ± 0.28、1.64 ± 0.31和4.89 ± 0.69(F = 19.15,P < 0.01),CD137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 ± 0.42、1.03 ± 0.30、0.89 ± 0.11和3.84 ± 0.77(F = 8.46,P < 0.01),IL-12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 ± 0.35、1.14 ± 0.56、12.37 ± 4.43和18.42 ± 3.89(F = 10.18,P < 0.01),IFN-γ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 ± 0.56、1.65 ± 0.53、5.57 ± 1.84和21.26 ± 6.48(F = 10.38,P < 0.01),IL-10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 ± 0.20、1.10 ± 0.25、8.65 ± 2.52和21.98 ± 3.96(F = 20.84,P < 0.01)。小鼠小肠组织中IL-4、TGF-β和CCR2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naive组、lactose组、Tg组和Tg+lactose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09、4.74、2.03,均P > 0.05)。naive组和lactose组未检测到Ym1的mRNA表达,Tg组和Tg+lactose组Ym1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24,P > 0.05)。结论 阻断半乳糖凝集素-受体相互作用后,弓形虫感染小鼠的小肠组织虫荷增加、病理损伤加重,galectin-3、galectin-9、Tim-3、CD137、IL-10和IFN-γ的表达上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TPx对仔猪树突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叶井明, 何威, 刘慧媛, 鱼潇, 罗波, 刘美辰, 周必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286-29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04
    摘要343)   HTML139)    PDF(pc) (3049KB)(1022)    收藏

    目的 探讨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ESA)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Px)对仔猪树突状细胞(DC)活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诱导培养健康仔猪髓源DC,培养7 d后,加入终浓度为100 ng/ml的脂多糖(LPS)刺激,继续孵育2 d,分别收集培养未成熟DC(imDC)和成熟DC(mDC),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培养1~9 d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物CD1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的表达情况。另收集培养后7 d的imDC,设阴性对照组、TPx组、排泄分泌抗原(ESA)组、LPS阳性对照组,分别加入RPMI 1640培养基、TPx(50 μg/ml)、ESA(50 μg/ml)、LPS(100 ng/ml)刺激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标志物MHC-Ⅱ、CD80、CD86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DC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IL-12的分泌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培养第1 天,imDC呈卵圆形,形态单一;随着培养时间延长,DC体积逐渐增大,出现伪足和刺突等,并从卵圆形变为不规则状。扫描电镜下可见,与imDC相比,mDC形态不规则,大致呈长梭形,从胞体辐射出众多长短不一的突起,呈树枝状分布,为典型的树突状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imDC中表达CD1、MHC-Ⅱ的DC占比分别为(0.113 ± 0.005)%、(0.430 ± 0.016)%,低于mDC的(21.400 ± 0.327)%、(21.333 ± 0.450)%(t = 130.341、92.906,均P < 0.05)。TPx组表达MHC-Ⅱ、CD80、CD86的DC占比分别为(15.300 ± 0.245)%、(22.900 ± 0.374)%、(13.033 ± 0.249)%,均低于LPS阳性对照组的(19.000 ± 0.374)%、(31.600 ± 0.082)%、(21.300 ± 0.245)%(t = 11.53、46.32、43.84,均P < 0.05)和ESA组的(18.365 ± 0.618)%、(40.400 ± 0.356)%、(30.300 ± 0.283)%](t = 9.55、93.17、91.57,均P < 0.05);TPx组表达MHC-Ⅱ的DC占比高于阴性对照组的(12.133 ± 0.492)%(t = 9.87,P < 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培养上清中,TPx组DC分泌IL-6水平为15.682 ± 0.660,低于阴性对照组的21.041 ± 0.901(t = 6.51,P < 0.05);分泌TNF-α、IL-6、IL-10和IL-12水平均低于LPS阳性对照组的169.037 ± 7.823、42.118 ± 1.932、34.730 ± 1.772、52.504 ± 2.431(t = 36.79、32.09、13.09、35.05,均P < 0.05);分泌IL-12水平低于ESA组的23.854 ± 1.020(t = 6.93,P < 0.05)。结论 TPx通过诱导DC表面MHC-Ⅱ高表达、CD80和CD86低表达,以及降低IL-6的分泌水平来介导免疫耐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PCR-CRISPR/Cas12a华支睾吸虫囊蚴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徐银, 刘婷, 徐慧, 曾小军, 兰炜明, 龚志红, 戴坤教, 邱婷婷, 郝先, 谢曙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4): 421-426.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04
    摘要340)   HTML25)    PDF(pc) (1948KB)(255)    收藏

    目的 开发基于PCR结合簇状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Cas12a(CRISPR/Cas12a)快速检测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方法。 方法 使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引物以华支睾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取PCR扩增产物、Cas12a蛋白、crRNA、单链DNA(ssDNA)报告分子和焦碳酸二乙酯水,选择其中1~5个试剂,分别制备5个CRISPR反应体系,在紫外光下观察反应结果,验证PCR-CRISPR/Cas12a检测系统的可行性。设计5个浓度梯度(100、200、300、400、500 nmol/L)优化ssDNA报告分子浓度;保持crRNA浓度为50 nmol/L,设计5个比例梯度(1.0 : 1、1.5 : 1、2.0 : 1、2.5 : 1、3.0 : 1)优化Cas12a/crRNA比例,荧光定量PCR仪检测荧光信号。将重组质粒梯度稀释为10个不同浓度(10-2~107拷贝/μl),PCR扩增、CRISPR反应后检测荧光信号,评价检测系统的灵敏度。提取华支睾吸虫囊蚴、东方次睾吸虫囊蚴、猬迭宫绦虫裂头蚴、派氏异尖线虫和亚洲带绦虫节片基因组DNA,PCR扩增、CRISPR反应后检测荧光信号,评价检测系统的特异性。压片镜检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捕获的小型淡水鱼鱼肉,分别挑选出华支睾吸虫囊蚴、东方次睾吸虫囊蚴和其他囊蚴(未鉴定出虫种)等3种囊蚴混合感染,华支睾吸虫和东方次睾吸虫囊蚴的混合感染,华支睾吸虫和其他囊蚴的混合感染,东方次睾吸虫和其他囊蚴的混合感染,单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单东方次睾吸虫囊蚴感染,单其他囊蚴感染和无囊蚴感染等8种鱼肉样品组织,提取DNA后进行PCR-CRISPR/Cas12a检测,在紫外光下观察反应结果。使用GraphPad prism 9.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图基多重检验。 结果 完整的PCR-CRISPR/Cas12a检测系统能够在紫外光下产生荧光信号。ssDNA报告分子浓度为400 nmol/L时,反应体系的荧光值为(40 786 ± 1 758) AU,高于300 nmol/L的(32 029 ± 2 651) AU(P < 0.05),与500 nmol/L的(42 698 ± 4 260) A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选取ssDNA报告分子浓度为400 nmol/L。Cas12a/crRNA比例为2.0 : 1时,反应体系的荧光值为(48 950 ± 3 723) AU,高于1.5 : 1的(37 700 ± 3 887) AU(P < 0.05),与2.5 : 1的(55 630 ± 3 110) A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选取Cas12a/crRNA比例为2.0 : 1。灵敏度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质粒的浓度为10-1拷贝/μl时,反应体系的荧光值为(39 336 ± 7 231) AU,与阴性对照的(2 216 ± 743) A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当浓度降至10-2拷贝/μl时,荧光值为(5 451 ± 1 957) AU,与阴性对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ITS引物能同时PCR扩增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猬迭宫绦虫、派氏异尖线虫和亚洲带绦虫等5种基因组DNA;相同扩增产物的CRISPR检测结果显示,仅以华支睾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的反应体系在紫外光下产生了荧光信号。PCR-CRISPR/Cas12a效果评价检测结果显示,8种不同囊蚴感染的鱼肉样品反应体系中,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4管出现荧光信号。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华支睾吸虫囊蚴的PCR-CRISPR/Cas12a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高度模块化,具有较好的现场应用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novel-miR1检测家兔豆状囊尾蚴感染的滚环扩增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陈国梁, 王立群, 李艳萍, 刘婷丽, 李红, 张少华, 骆学农, 强文军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294-29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05
    摘要336)   HTML158)    PDF(pc) (1428KB)(78)    收藏

    目的 建立检测家兔豆状囊尾蚴感染的滚环扩增(RCA)方法。方法 以家兔血清中豆状囊尾蚴来源的novel-miR1为诊断靶标,设计连接序列和锁式探针,并对连接序列和锁式探针的比例、反应时间、酶用量、dNTP用量以及扩增反应时间等5个重要条件进行优化,建立检测豆状囊尾蚴感染的RCA方法。将novel-miR1标准品倍比稀释为1 fmol/L至100 nmol/L的9个不同浓度的样品,评价RCA方法的灵敏度。用优化后的RCA方法分别检测健康家兔和豆状囊尾蚴感染家兔血清miRNA各20份(实验室保存样品),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敏感性和特异性。20只雌性家兔每只经口感染1 000个豆状带绦虫虫卵,采集感染前和感染后每个月的家兔血样制备血清miRNA,用优化后的RCA方法进行检测,评价其应用效果。结果 电泳结果显示,RCA扩增产物的DNA停留在加样孔中,形成一条明亮条带。反应条件优化试验结果显示,连接序列浓度为2 μmol/L、锁式探针浓度为1 μmol/L(连接序列和锁式探针的比为2∶1)、T4 DNA连接酶为350 U、连接180 min时连接效率最高。在100 μl的扩增体系中,dNTP浓度为0.5 μmol/L,扩增240 min时,RCA扩增效果最佳。优化后RCA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0 pmol/L。RCA检测健康家兔和豆状囊尾蚴感染家兔血清miRNA样品的平均荧光值分别为53.298 ± 1.707和97.498 ± 5.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7.206,P < 0.01)。ROC分析结果显示,当阳性临界值为61.69时,RCA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5%,AUC为0.955 0,似然比为19.00。RCA检测豆状囊尾蚴感染后不同时间的家兔血清miRNA结果显示,20份感染前的血清中19份检测结果为阴性,1份为阳性;感染后1个月的血清中,17份为阳性,2份为疑似,1份为阴性;感染后2个月的血清,1份为阴性,其余为阳性;感染后3个月的血清,3份为阴性,其余为阳性。结论 建立了检测家兔豆状囊尾蚴感染的RCA方法,该方法在豆状囊尾蚴感染后3个月内的家兔血清中检出novel-miR1,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