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科学基础与“十四五”展望
    冯家鑫, 公衍峰, 罗卓韦, 汪伟,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4): 428-43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02
    摘要615)   HTML187)    PDF(pc) (1321KB)(210)    收藏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至少有2 000多年的历史,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实施了不同的防治策略。在不同防治策略的指引下,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国实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我国各时期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提出均遵循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和科学规律。本文对血吸虫病不同防治策略提出的科学基础进行综述,并对“十四五”时期的血吸虫病干预策略提出思考与建议,以期对消除血吸虫病工作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疟疾诊疗指南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撰写组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4): 419-427.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01
    摘要611)   HTML180)    PDF(pc) (1239KB)(352)    收藏

    疟疾是疟原虫感染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6月宣布我国通过了消除疟疾认证,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面临的输入性疟疾的威胁将长期存在。为促进临床医师深入了解并合理治疗疟疾,提高疟疾诊治的水平,我们邀请国内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领域相关专家共同编写了“疟疾诊疗指南”(简称“指南”)。该指南对疟疾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护理、预防等方面进行介绍,并重点强调了应对不同临床状况时的治疗方案,以便临床医师合理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全健康理念的新发传染病综合监测预警体系:结构与创新
    李慧敏, 刘婧姝, 王希涵, 赵翰卿, 解艺, 尹静娴, 吕超, 周楠, 蒋天哥, 谷思雨, 殷堃, 周晓农, 郭晓奎, 胡沁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5): 572-57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2
    摘要574)   HTML187)    PDF(pc) (1767KB)(289)    收藏

    全健康(One Health)是对健康概念的升级和优化,全健康理念强调人-动物-环境三者的共同健康,提倡使用跨学科协作、多部门协调和多组织协同的全健康研究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监测预警体系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基础,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和新发传染病(EID)的不断出现,世界各国现有的监测预警体系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全健康理念出发,通过阐述全健康理念基础下的组织架构、人兽共患病和环境科学等监测网络、EID报告流程、教育和政策等层面的支持与保障,构建新型EID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并对构建的EID综合监测预警体系提出实践和应用前景,以便为COVID-19和今后可能出现的EID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指导性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04—2020年全国棘球蚴病疫情分析
    韩帅, 蒉嫣, 薛垂召, 张雅兰, 张本光, 李启扬, 王婷, 戴洋, 袁熠, 陶薇, 朱爱娅, 李正祥, 王子江, 唐磊, 吴文婷, 谢汉国, 姚立农, 杨益超, 伍卫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4): 475-480.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09
    摘要558)   HTML218)    PDF(pc) (1321KB)(161)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棘球蚴病疫情分布状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为优化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04—2020年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全国棘球蚴病报告病例的数据,采用Microsoft Office 2016软件对报告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2004—2020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报告棘球蚴病病例66 040例,其中9个流行省份[新疆(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四川、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古、陕西和云南]报告65 340例,占全国总报告病例数的98.9%,22个非流行省份报告700例,占全国报告病例的1.1%。男性31 494例,女性34 546例。全国报告棘球蚴病例数从2004年的991例上升至2020年的3 650例,呈逐年增多的趋势(z = 2.27,P < 0.05)。非流行省份报告棘球蚴病例数从2004年的17例上升至2020年的56例,亦呈逐年增多趋势(z = 4.1675,P < 0.05)。报告病例年龄分布主要以≥ 20岁年龄组为主,占91.3%(60 271/66 040),年龄不足1岁11例,≥ 85岁200例;职业分布中牧民和农民占全国报告病例数的72.8%(48 074/66 040),其他主要为家务及待业者(5.5%,3 606/66 040),学生(4.6%,3 034/66 040)。2020年非流行区共报告56例,河南报告最多(16例);其中输入性病例38例,由新疆输入24例;10个省份存在疑似本地感染病例。 结论 我国西部9个省份的棘球蚴病流行仍然十分严重,报告病例数呈增多趋势。牧民和农民、青中年为高发人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2022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分析
    张丽, 易博禹, 尹建海, 夏志贵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2): 137-14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02
    摘要520)   HTML55)    PDF(pc) (1550KB)(392)    收藏

    收集整理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22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对疟疾疫情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022年全国报告疟疾病例845例,较2021年(799例)增加了5.8%;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844例,长潜伏期再燃三日疟病例1例(由广东省报告);中国籍820例(占97.0%,820/845),外国籍25例(占3.0%,25/845);男女性别比为17.0:1,50~59岁年龄组的病例最多(占29.5%,249/845);恶性疟494例(占58.5%,494/845),间日疟204例(占24.1%,204/845),卵形疟108例(12.8%,108/845),三日疟31例(占3.7%,31/845),混合感染8例(占0.9%,8/845)。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报告疟疾病例,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182例)、云南(136例)、四川(72例)、浙江(64例)和河南(59例),合计报告513例(占60.7%,513/845)。全国报告疟疾危重症病例36例(占4.3%,36/845),死亡病例6例(占0.7%,6/845)。虽然我国已连续6年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但依然存在聚集性输入和输入再传播风险,消除后应继续加强疟疾监测与响应,及时发现、准确诊断和规范治疗疟疾病例,减少危重症或死亡,防止出现本地再传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福建省人感染异尖线虫1例
    黄姝玲, 林诗涵, 邱希斌, 陈永煊, 林陈鑫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4): 556-55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23
    摘要487)   HTML11)    PDF(pc) (1193KB)(119)    收藏

    患者,男,46岁,于2021年12月在体检中行肠镜检查时,发现其回盲部寄生一条似寄生虫,可蠕动,予活检钳取出。肠镜下,虫体寄生部位的肠黏膜未见异常,肠腔内未见异常。取出的虫体经形态学鉴定,初步确定为简单异尖线虫;提取虫体DNA,进行PCR检测,所得扩增片段约为1 000 bp,测序后经BLAST比对分析,与简单异尖线虫的序列一致性达99%;经系统进化树分析,与简单异尖线虫聚为一簇。确认该患者回盲部寄生的虫体为简单异尖线虫。患者自述,长期居住于东南沿海城市,有多年食生海鲜制品史。取出虫体后未诉有不适感,故未行其他检查和治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青藏高原棘球蚴病的传播生态学
    左清秋, 郑佳鑫, 王刚, 王旭, 王小明, 王正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4): 524-53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17
    摘要484)   HTML196)    PDF(pc) (1351KB)(92)    收藏

    野生动物疫源性疾病不但威胁人类健康,还严重影响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青藏高原东部牧区是世界范围内已知人棘球蚴病患病率最高的地区。当地多样的野生和家养哺乳动物构成了棘球蚴病复杂而稳定的传播链。本文概述了青藏高原牧区棘球蚴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并从宿主动物群落结构和动态、宿主行为生态学特征、人类活动干扰等3个方面探讨影响青藏高原棘球蚴病传播的生态学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就青藏高原棘球蚴病的综合防治及高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刚地弓形虫ROP16蛋白对MH-S细胞极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李佳铭, 王艺璇, 杨宁爱, 马慧慧, 兰敏, 刘春兰, 赵志军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5): 579-586.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3
    摘要483)   HTML19)    PDF(pc) (1450KB)(108)    收藏

    目的 探究刚地弓形虫棒状体蛋白16(ROP16)在小鼠肺泡巨噬细胞(MH-S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极化和凋亡的影响和相关机制。 方法 利用携带绿色荧光标签的ROP16过表达慢病毒转染MH-S细胞,构建稳定表达ROP16的ROP16-MH-S细胞株(过表达组),同时设空载体慢病毒转染对照组(空载体组)和无转染对照组(对照组)。转染72 h后免疫荧光法检测ROP16-MH-S中ROP16的表达及其在细胞中的定位。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的转录水平为内参照,RT-qPCR检测ROP16-MH-S细胞中促炎(M1)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8、IL-6、IL-12和抗炎(M2)因子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以及抑凋亡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促凋亡基因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Caspase 9等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ROP16-MH-S细胞中极化蛋白精氨酸酶1(Arg-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705位点磷酸化(pTyr705)-STAT3、STAT6、pTyr641-STAT6和凋亡蛋白Caspase 9、Caspase 3、Bcl-2、Bax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ROP16-MH-S细胞的凋亡情况。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转染后72 h,空载体组和过表达组90%以上的细胞可见较强的绿色荧光,过表达组细胞中可见明显红色荧光聚集在ROP16-MH-S细胞核及其周围。RT-qPCR结果显示,过表达组ROP16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为8 023.459 ± 39.325,高于空载体组(5.540 ± 0.001)(F = 83 188,P < 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组ROP16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为16.349 ± 0.746,高于空载体组(1.291 ± 0.333)(F = 831.7,P < 0.01)。RT-qPCR结果显示,过表达组促炎(M1)因子IL-1β、TNF-α、IL-18、IL-6、IL-12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0.495 ± 0.002、0.337 ± 0.007、0.378 ± 0.014、0.474 ± 0.035和0.730 ± 0.021,均低于空载体组(0.994 ± 0.043、1.165 ± 0.034、0.943 ± 0.005、1.153 ± 0.028、0.926 ± 0.031)(F = 261.7、536.5、1 682.0、225.0、78.5,P < 0.01);抗炎(M2)因子IL-10、TGF-β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7.013 ± 0.032和1.608 ± 0.024,均高于空载体组(0.790 ± 0.031、1.091 ± 0.027)(F = 23 835.0、200.1,P < 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组Arg-1、pTyr705-STAT3、pTyr641-STAT6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337 ± 0.089、3.471 ± 0.046、3.905 ± 0.045,均高于空载体组(0.871 ± 0.014、1.482 ± 0.071、1.514 ± 0.050)(F = 640.8、1 608.0、3 528.0,P < 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组细胞凋亡率为(2.990 ± 0.042)%,低于对照组(6.480 ± 0.071)%和空载体组(5.655 ± 0.290)%(F = 219.7,P < 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组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 3、Caspase 9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558 ± 0.005、0.640 ± 0.011、0.593 ± 0.026,Bax/Bcl-2为0.453 ± 0.011,均低于空载体组(0.991 ± 0.010、0.926 ± 0.006、0.963 ± 0.012、0.834 ± 0.008)(F = 2 850.0、1 200.0、359.3、2 337.0,P < 0.01)。RT-qPCR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组促凋亡基因Bax、Caspase 3、Caspase 9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0.588 ± 0.086、0.563 ± 0.025和0.403 ± 0.014,Bax/Bcl-2为0.158 ± 0.008,均低于空载体组(0.924 ± 0.016、0.937 ± 0.041、0.807 ± 0.032、0.779 ± 0.014)(F = 24.7、78.6、154.9、265.5,P < 0.01);过表达组抑凋亡基因Bcl-2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为3.702 ± 0.362,高于空载体组(1.186 ± 0.006)(F = 104.1,P < 0.01)。 结论 ROP16蛋白在ROP16-MH-S细胞中(主要位于细胞核及其周围)稳定表达,可激活STAT3、STAT6,磷酸化Tyr705-STAT3、Tyr641-STAT6,进而调控细胞向M2极化,抑制细胞凋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1例罕见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病例的实验室诊断
    陈睿, 袁琼辉, 夏万宝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5): 616-62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8
    摘要480)   HTML20)    PDF(pc) (2302KB)(106)    收藏

    目的 对1例罕见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 方法 收集患者病例资料,采集患者脑脊液,采用直接涂片和瑞氏-姬姆萨染色后镜检,提取患者脑脊液基因组DNA,采用耐格里属特异性引物和耐格里阿米巴种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1(ITS1)-5.8S-ITS2序列,测序后在GenBank中进行BLAST比对,使用MEGA5软件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患者脑脊液送杭州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进行DNA-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 结果 患者,男,42岁,宁波象山人,全身严重烧伤卧床20年。2022年7月21日因发热、寒战、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至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查体:体质量45 kg,体温40.5 ℃,神志不清,双眼上翻,结膜充血,两侧瞳孔直径3 mm,等大等圆,牙关紧闭,颈部强直,鼾声呼吸,四肢抽搐,肌肉痉挛,小便失禁,皮肤、黏膜潮红等多种临床症状。头颅和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为39 cmH2O(1 cmH2O = 0.098 kPa)。脑脊液检测结果,直接涂片镜检可见快速连续呈阿米巴样运动的阿米巴滋养体,瑞氏-姬姆萨染色涂片镜检可见阿米巴滋养体;属和种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出183 bp和311 bp的片段;DNA-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检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序列21 534条,相对丰度为99.8%,未检出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序列。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扩增获得的ITS1-5.8S-ITS2序列与福氏耐格里阿米巴Na 420c株(GenBank登录号为AJ132028)的一致性为99%,在系统进化树上与耐格里属阿米巴聚在同一支上。确诊该病例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感染。给予美罗培南抗感染、甲硝唑抗阿米巴、氟康唑抗真菌治疗,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但因患者病情急剧恶化引起呼吸及心力衰竭,于2022年7月23日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 综合该患者的临床症状、脑脊液的病原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诊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感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不同方式建立肝多房棘球蚴感染SD大鼠模型病灶的超声及病理表现
    吴亮亮, 杨凌菲, 宋涛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4): 549-552.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21
    摘要450)   HTML9)    PDF(pc) (1859KB)(73)    收藏

    将1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肝穿组与门静脉组,每组50只,分别采用开腹肝穿法与门静脉穿刺注射法建立肝多房棘球蚴感染SD大鼠模型,感染后比较两组大鼠术后存活率;感染后4个月,经超声检查与开腹检查计算两组大鼠感染成功率,并比较两组大鼠病灶的超声表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两组大鼠肝脏病灶情况。结果显示,肝穿组大鼠感染后存活率为96.0%(48/50),高于门静脉组的84.0%(42/50)(χ2 = 4.000,P < 0.05)。肝穿组的感染成功率为56.3%(27/48),与门静脉组的61.9%(2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96,P > 0.05)。超声结果显示,肝穿组成功感染的27只大鼠中,4只有多发病灶,其余21只大鼠均为肝内单发病灶;门静脉组成功感染的26只大鼠均表现为单发病灶(P < 0.05)。肝穿组大鼠的病灶均位于肝左叶,门静脉组均位于肝右叶(P < 0.05)。肝穿组12只大鼠肝脏病灶表现为内部回声均匀的实性病灶,7只表现为回声欠均匀并伴有钙化的实性病灶,8只表现为回声不均匀,内部伴有大小不等无回声囊泡的混合性病灶;门静脉组6只大鼠肝脏病灶表现为内部回声均匀的实性病灶,16只表现为回声不均匀,内部伴有大小不等囊泡的混合性病灶,4只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匀并伴有钙化及囊泡的混合性病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肝穿组肝脏病灶最大直径平均为(5.86 ± 2.69)mm,小于门静脉组的(11.69 ± 5.94)mm(t = -4.578,P < 0.01)。HE染色结果显示,两组大鼠肝脏内均可见有明显生发结构的多房棘球蚴感染病灶,病灶周围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和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两种方法均能建立肝多房棘球蚴感染病灶大鼠模型,超声表现存在差异,门静脉穿刺注射法更适用于建立多房棘球蚴感染动物模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地塞米松对实验性脑型疟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
    黄媛媛, 姚世杰, 卞致芳, 温易鑫, 郑丽, 曹雅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4): 446-45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05
    摘要448)   HTML8)    PDF(pc) (2072KB)(83)    收藏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DEX)对实验性脑型疟(ECM)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DEX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感染组和DEX治疗组小鼠经腹腔注射1 × 106个伯氏疟原虫ANKA感染红细胞,对照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DEX治疗组小鼠在感染后第1、2天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80 mg/kg)进行治疗,对照组和感染组则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感染后第3 天起,取感染小鼠尾静脉血制备血涂片,吉氏染色后计数感染红细胞,观察原虫血症变化情况。每日记录小鼠的存活和与ECM相关的神经体征。感染后第3、5天,取小鼠脾脏制备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脾Th1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s),表达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CD4+ T细胞以及M1、M2型巨噬细胞的变化情况。取脾细胞悬液体外培养48 h后取上清,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0等促炎/抑炎相关因子的分泌水平。感染后第6天,伊文思蓝(EB)染色法评价DEX治疗后对小鼠血脑屏障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因子检测结果的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小鼠原虫血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 感染后第3天,感染组和DEX治疗组小鼠外周血开始出现疟原虫感染红细胞,感染后第9天的原虫血症分别为(25.89 ± 1.97)%和(22.91 ± 3.2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12,P > 0.05)。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第6天开始出现死亡,伴有ECM神经症状,感染后第9天全部死亡;DEX治疗组小鼠在感染后第8天出现死亡,伴有ECM神经症状,第10天全部死亡。与感染组比较,DEX治疗延缓了脑型疟的发生(χ2 = 4.31,P < 0.05)。感染后第3、5天,DEX治疗组小鼠表达PD-1的脾CD4+ T细胞比例分别为(18.10 ± 0.52)%和(39.13 ± 0.91)%,高于对照组的(11.53 ± 1.00)%和(13.72 ± 1.78)%以及感染组的(14.87 ± 1.02)%和(35.87 ± 0.74)%(F = 41.41、378.00,P < 0.05、0.01);表达CTLA-4的脾CD4+ T细胞比例分别为(3.05 ± 0.12)%和(8.70 ± 1.01)%,高于对照组的(0.28 ± 0.02)%和(0.45 ± 0.10)%以及感染组的(0.44 ± 0.13)%和(0.68 ± 0.13)%(F = 730.20、191.80,P < 0.01)。感染后第3、5天,DEX治疗组小鼠脾细胞中Th1细胞的比例分别为(0.14 ± 0.04)%和(0.63 ± 0.06)%,低于感染组的(0.30 ± 0.06)%和(0.80 ± 0.04)%(F = 10.93、56.58,P < 0.05、0.01)。感染后第5天,DEX治疗组小鼠脾细胞中Tregs细胞的比例为(1.30 ± 0.08)%,高于对照组的(1.12 ± 0.08)%和感染组的(0.86 ± 0.03)%(F = 36.51,P < 0.01)。感染后第3天,DEX治疗组小鼠脾细胞中M1型巨噬细胞的比例为(0.43 ± 0.12)%,低于感染组的(1.03 ± 0.14)%(F = 29.81,P < 0.01)。感染后第5天,DEX治疗组小鼠脾细胞中M2型巨噬细胞比例为(1.56 ± 0.20)%,高于对照组的(0.49 ± 0.04)%和感染组的(0.87 ± 0.06)%(F = 60.21,P < 0.01)。感染后第3、5天,DEX治疗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水平分别为(140.18 ± 27.38)和(328.23 ± 75.70)pg/ml,低于感染组的(247.34 ± 35.34)和(650.88 ± 43.56)pg/ml(F = 11.70、32.09,P < 0.01);IL-6水平分别为(40.03 ± 9.09)和(1 270.52 ± 83.75)pg/ml,低于感染组的(511.97 ± 41.70)和(4 131.31 ± 645.16)pg/ml(F = 299.40、93.11,P < 0.01);IL-10的水平分别为(283.06 ± 44.83)和(592.63 ± 51.69)pg/ml,高于感染组的(118.82 ± 8.47)和(424.49 ± 51.44)pg/ml(F = 36.04、73.95,P < 0.01)。感染后第6天,感染组小鼠的血脑屏障破坏严重,EB渗入脑组织,呈现深蓝色;对照组小鼠血脑屏障完好,未见明显的EB渗入;DEX治疗组小鼠仅有少量EB渗入脑组织。 结论 在ECM小鼠中,DEX通过提高CD4+ T细胞表面免疫抑制分子PD-1和 CTLA-4的水平调控Th1和Tregs细胞活化与应答强度,促进M1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抑制促炎因子的分泌水平,减轻ECM小鼠血脑屏障的损伤,从而降低ECM的致病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胸腔积液检出口腔毛滴虫1例
    郑运伟, 郭江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4): 559-56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24
    摘要438)   HTML182)    PDF(pc) (873KB)(85)    收藏

    江西省人民医院于2021年10月17日收治1例69岁男性“胸腔积液、肺部感染”患者,患者诉右侧肋弓部疼痛7 d,有牙周病病史及脑梗死个人史。入院后查体:右侧胸部叩诊呈浊音,右肺呼吸音未及,左肺可闻及干啰音。胸部彩超提示双侧胸腔积液;胸部X光和CT检查提示右侧胸腔积液,右肺感染;胸水涂片和瑞氏-吉氏染色涂片查见滴虫;胸水高通量测序结果为口腔毛滴虫。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口腔毛滴虫感染、肺部感染。住院期间予患者胸腔闭式引流,甲硝唑、奥硝唑静脉输液(0.5 g/次,2次/d)及胸腔内注射(0.5 g/次,1次/d)共治疗14 d,同时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次,3次/d)抗感染治疗23 d,分别于10月30日、10月31日、11月2日胸腔内注射尿激酶(20万单位/次)消除胸膜腔分隔,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复查胸水未见滴虫,胸部CT提示胸腔积液较前减少,余无特殊异常遂出院。出院1月后复诊,患者无特殊不适,行胸部CT检查未见胸腔积液,余无明显异常。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2011—2020年陕西省疟疾流行特征
    曹磊, 马琳, 朱妮, 张义, 王安礼, 王舒, 李欣欣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4): 454-45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06
    摘要427)   HTML194)    PDF(pc) (1546KB)(89)    收藏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陕西省疟疾病例流行特征与诊断情况,为消除疟疾后防止再传播的监测和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在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1—2020年陕西省疟疾监测报告数据和疟疾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对病例感染虫种、感染来源、地区分布、月度分布和诊断及时性进行分析。病例报告月份分布采用圆形分布法进行分析,发病-诊断时间间隔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 结果 2011—2020年陕西省共报告疟疾病例609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604例,国内其他省输入病例4例(为2011—2013年报告病例,均来自云南),1例复发病例(为2010年商洛市商州区报告病例,于2011年复发)。报告病例感染来源地主要为非洲(559例,占91.79%)和亚洲(45例,占7.39%)。恶性疟447例(占73.40%),间日疟79例(占12.97%),卵形疟56例(占9.19%),三日疟11例(占1.81%),未分型疟疾16例(占2.63%)。恶性疟病例主要来自几内亚(71例)、安哥拉(70例)、喀麦隆(43例),间日疟主要来自埃塞俄比亚(17例)、巴基斯坦(9例)、安哥拉(7例),卵形疟主要来自几内亚(19例)、尼日利亚(8例)、安哥拉(7例),三日疟主要来自几内亚(3例)、安哥拉(3例)。2011—2020年每月均有疟疾病例报告,其中1月和7月累计报告病例数较多,分别占总报告病例数的10.84%(66/609)和9.69%(59/609)。2011—2020年陕西省疟疾报告月份分布无集中趋势(Z = 0.754,P > 0.05)。病例报告地以西安市雁塔区最多(230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37.77%;病例现住址地以安康市汉滨区最多(72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11.82%。2011—2020年,疟疾报告病例的年龄集中于20~50岁,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6.70%(529/609);职业以农民、工人和干部职员为主,分别占总报告病例数的38.92%(237/609)、19.21%(117/609)和11.82%(72/609)。2011—2017年报告疟疾病例发病-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5~7 d,其后降至2020年的3 d,各年度报告疟疾病例发病-确诊时间间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5.457,P < 0.05)。 结论 2011—2020年陕西省报告的疟疾病例以境外输入性病例为主,感染来源地主要为非洲,感染虫种主要为恶性疟原虫。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2020年全国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分析
    张米禛, 黄继磊, 朱慧慧, 周长海, 诸廷俊, 钱门宝, 陈颖丹, 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331-33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11
    摘要423)   HTML29)    PDF(pc) (1511KB)(461)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为评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工作开展情况、改进和完善防治策略提供支持。方法 2020年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08个人体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各监测点以县为单位,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3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200人,每个监测点共计调查1 000人。采集被调查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查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的感染情况,并分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采集调查点每个行政村田地或菜园土样,采用45 ℃、5%盐水鉴定土壤中钩蚴,采用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查土壤中人蛔虫卵。结果 2020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08个监测点人体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0.84%(3 485/415 672),其中感染率最高省份为海南(6.34%,199/3 141),其次为云南(5.80%,963/16 616)和四川(3.66%,592/16 168);女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0.91%(1 944/213 591),高于男性的0.76%(1 541/202 081)(χ2 = 27.20,P < 0.01);≥ 60岁年龄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26%(1 376/109 251),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82.28,P < 0.01)。监测点钩虫、蛔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51%(2 016/415 672)、0.19%(805/415 672)和0.16%(673/415 672)。其中钩虫、鞭虫仅检出轻度感染者,蛔虫轻度和中度感染者占比分别为99.25%(799/805)和0.75%(6/805)。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监测点共检测土壤样品2 604份,土壤中人蛔虫卵阳性率为3.07%(80/2 604),钩蚴阳性率为2.42%(63/2 604)。结论 2020年全国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总体上继续维持较低水平,但地域差异仍较大,高感染率地区依然存在。需要加强对60岁以上人群、妇女和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开展健康教育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寄生虫虫源性成分对宿主的毒理与药理效应
    徐志鹏, 季旻珺, 吴观陵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5): 561-57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1
    摘要419)   HTML117)    PDF(pc) (1516KB)(139)    收藏

    近年来,一个新的转化医学命题——寄生虫虫源性成分对宿主的毒理与药理效应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从寄生虫-宿主长期进化过程形成的共适应角度深入理解寄生虫虫源分子对宿主产生的毒理与药理效应,不仅能加深从致病角度理解寄生虫的致病机制,而且有利于从治病角度研发基于虫源性成分的转化应用,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寄生虫学研究领域最热门的研究任务之一。本文回顾近年来几种重要的引起人兽共患病的寄生虫及其虫源性成分诱导及调节宿主免疫代谢相关疾病的毒理与药理效应,并就寄生虫学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2016—2020年广东省华支睾吸虫病高流行地区人群感染监测分析
    王可艺, 舒黄芳, 方悦怡, 曾庆生, 宋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5): 629-634.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10
    摘要415)   HTML29)    PDF(pc) (638KB)(120)    收藏

    目的 了解2016—2020年广东省华支睾吸虫病高流行地区的人群感染状况,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2016—2020年,将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随机选择1个乡(镇)(大鳌镇、三江镇、沙堆镇、司前镇、崖门镇)为固定监测点,每年每个乡(镇)整群抽取一个行政村中的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200人以上,采集人群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华支睾吸虫虫卵(一粪两检)。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率的差异。 结果 2016—2020年,新会区5个监测点共检测人群粪样5 116份,总感染率为14.6%(749/5 116)。2016—2020年监测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3.1%(237/1 025)、15.5%(156/1 005)、13.1%(134/1 021)、13.8%(142/1 031)、7.7%(80/1 034),年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年份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1.56,P < 0.01)。5个固定监测点的人群感染率分别为大鳌38.7%(404/1 045),司前13.9%(142/1 025),三江10.5%(105/1 003),沙堆6.0%(61/1 017)和崖门3.6%(37/1 026),不同地区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57.67,P < 0.01)。感染者平均年龄为43.1岁,< 18岁组感染率最低,为5.6%(79/1 415);61~70岁组感染率最高,为20.6%(97/470);不同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7.0, P < 0.01)。不同职业人群以公职人员感染率最高,为24.7%(36/146),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6.44, P < 0.0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以文盲、半文盲人群感染率最高,为16.8%(17/10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9.33,P > 0.05)。男性感染率为16.5%(412/2 492),高于女性的12.8%(337/2 624)(χ2 = 13.93,P < 0.01)。感染者中,轻度占97.2%(728/749)、中度占2.8%(21/749),无重度感染。 结论 2016—2020年广东省华支睾吸虫病高流行地区监测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仍然较高,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以轻度感染为主,今后需要重点监测18岁以上的男性人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刚地弓形虫抗缓殖子期抗原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邹伟浩, 吴蔚玲, 廖远鹏, 陈敏, 彭鸿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5): 587-59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4
    摘要411)   HTML20)    PDF(pc) (3777KB)(71)    收藏

    目的 制备弓形虫抗缓殖子期抗原1(BAG1)的单克隆抗体,探究其在弓形虫缓殖子鉴定上的应用。 方法 分别收集碱性培养基(pH 8.2)诱导5 d后的弓形虫ME49虫株(体外诱导)和慢性感染后2个月的小鼠脑组织匀浆中的ME49虫株(体内形成)。提取体外诱导的弓形虫ME49虫株缓殖子总RNA,RT-PCR扩增bag1开放读码框片段,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至BL21(DE3)大肠埃希菌,用1 mmol/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BAG1,采用Ni-NTA柱纯化重组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重组蛋白BAG1表达情况。取6只BALB/c小鼠,皮下注射纯化的重组BAG1蛋白(20 μg/鼠)3次后(首次免疫用弗氏完全佐剂,后两次免疫用等量弗氏不完全佐剂,每隔2周免疫1次),选择血清抗体效价高的小鼠,取脾组织分离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后,用纯化的BAG1蛋白经间接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经多次亚克隆筛选稳定分泌抗BAG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收集培养上清,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和抗体亚型。取BALB/c小鼠4只,液体石蜡腹腔注射(0.5 ml/鼠)1周后,腹腔注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106个/鼠,2周后收集腹水,亲和色谱法纯化抗BAG1的单克隆抗体。制备体外诱导和体内形成的弓形虫裂解蛋白,以纯化后的抗BAG1单克隆抗体为一抗,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ME49虫株中BAG1蛋白的表达情况,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ME49虫株缓殖子情况。 结果 RT-PCR扩增获得bag1的开放读码框片段,长690 bp,编码229个氨基酸。重组质粒pET-28a(+)-bag1经菌落PCR和测序后鉴定正确。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BAG1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27 000,以可溶性蛋白和包涵体形式表达。间接ELISA检测结果显示,纯化的BAG1蛋白免疫小鼠3次后,血清抗体平均效价可达1 ∶ 102 400。融合筛选获得4株阳性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分别为mAb1H03、mAb4B04、mAb5H07、mAb8B12,以mAb4B04单克隆抗体效价最高,达1 ∶ 25 600,该抗体亚型为IgG1型。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mAb4B04单克隆抗体可识别体外诱导和体内形成的ME49虫株BAG1蛋白。IFA结果显示,mAb4B04单克隆抗体可检测到体外诱导和体内形成的ME49虫株缓殖子。 结论 制备了抗弓形虫BAG1的单克隆抗体,其中效价最高的mAb4B04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弓形虫ME49虫株的BAG1蛋白和缓殖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血吸虫病候选疫苗临床研究进展
    陈兵, 张国莉, 张高红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4): 511-51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15
    摘要410)   HTML9)    PDF(pc) (632KB)(129)    收藏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而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血吸虫病疫苗一直备受关注,有助于降低对吡喹酮的过度依赖,推进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的实现。目前虽然尚无商业化的血吸虫病疫苗,但谷胱甘肽S-转移酶、脂肪酸结合蛋白、四跨膜蛋白-2和钙蛋白酶大亚基等4种候选疫苗已进入不同阶段的人体临床试验。本文对4种血吸虫病候选疫苗的临床研究进展、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血吸虫病疫苗与其他蠕虫病疫苗的研发提供线索和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2016—2021年四川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分析
    罗静雯, 田洪春, 铁磊, 张丽萍, 谢红, 龚希, 吴小红, 邓秀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2): 192-197.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10
    摘要401)   HTML20)    PDF(pc) (1445KB)(107)    收藏
    目的 了解2016—2021年四川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的现状和趋势,为制定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21年,在四川省140个县(市、区)分别设立固定监测点(4个)和流动监测点(136个)。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随机抽取1个乡(镇、街道) 的1个行政村(社区),每个行政村调查当年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不少于200人。采集受检对象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查肠道蠕虫卵。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分析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共监测165 551人,总感染率为7.02%(11 614/165 551),各年度分别为8.19%(2 946/35 985)、7.75%(2 675/34 520)、8.14%(1 654/20 316)、8.05%(2 518/31 292)、3.57%(937/26 264)、5.15%(884/17 174)(χ2 = 415.370,P < 0.05)。钩虫、蛔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为5.63%(9 326/165 551)、1.04%(1 730/165 551)和0.60%(993/165 551)。四川省5类地形中,以丘陵地区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9.42%(7 648/81 168);川西北高原最低,为1.8%(205/11 406) (χ2 = 1 771.185,P < 0.05)。男性和女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6.84%(5 389/78 777)和7.17%(6 225/86 774)(χ2 = 7.018,P < 0.05)。不同年龄组中70~79岁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1.85%(2 319/19 569)(χ2 = 2 056.363,P < 0.05)。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中文盲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0.04%(2 133/21 244)(χ2 = 994.429,P < 0.05)。不同职业人群中农(牧、渔)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7.93%(9 921/125 079)(χ2 = 734.068,P < 0.05)。不同民族中彝族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9.48%(890/4 569)(χ2 = 1 638.694,P < 0.05)。结论 2016—2021年四川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以钩虫为主。丘陵地区、川西南山地感染率较高,是重点防治地区。女性、年龄较大者、文化程度较低者、彝族人群感染率较高,是重点防治人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2019年全国疟疾血涂片制作质量评估
    李美, 周何军, 夏志贵, 张丽, 涂宏, 尹建海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6): 754-75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6.010
    摘要399)   HTML14)    PDF(pc) (1180KB)(118)    收藏

    了解和评估全国各省疟疾病例血涂片的制作质量,为指导疟疾消除后镜检质控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探索血涂片质量评估的标准模式。抽取2019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每月第1例疟疾病例的血涂片1张(合计总数5例及以上),无疟疾病例则提供疟疾筛查时的阴性血涂片。组织10位持世界卫生组织疟疾镜检能力外部评估一级或二级证书的专家组成2个质量评估小组,集体讨论审定15项评估标准(①~)。将血涂片以省为单位分为2组,分发给2组专家进行双盲阅片评估。计算不同省份平均单张血涂片得分和血涂片制作合格率(每张血涂片满分15分,13分为合格)。对各省血涂片制作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合格率≥ 90%、80%~90%、 70%~80%、< 70%分别为A、B、C、D级)。将各省血涂片制作机构分为省级实验室和非省级实验室,比较不同实验室间单张血涂片平均得分和制作等级的差异。计算并比较所有血涂片在各评估标准项上的平均得分率。不同实验室间血涂片平均得分比较采用t检验,血涂片制作水平等级比较应用Pe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共收集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85张血涂片。全国单张血涂片平均得分为(13.3 ± 1.5)分,最高省份为14.8分,最低为8.9分,中位数为13.6分。血涂片总合格率为72.6%(207/285),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血涂片合格率最高为100%,最低为20%。血涂片制作水平为A、B、C和D级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别为11、3、2和12个。省级实验室血涂片平均得分为(14.2 ± 0.2)分,高于非省级实验室[(13.0 ± 0.4)分](t = 2.3,P < 0.05)。血涂片由非省级实验室制作的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A、B和D级制作水平的分别为4、2、9个;血涂片由省级实验室制作的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A、B、C和D级制作水平分别为6、1、1和1个。省级实验室血涂片的制作水平高于非省级实验室(Fisher精确概率法,P < 0.05)。不同省(直辖市、自治区)间单张血涂片平均得分的变异系数为11.2%,合格率的变异系数为37.5%。全国的血涂片在评估标准第②、③、⑧、⑨、和项的得分率较低(74.8%~85.3%),主要为厚血膜不合格;制作水平为C级的省级实验室主要扣分项为第和项,主要表现为染色后血膜中杂质较多,染色效果较差;制作水平为D级的省级实验室主要扣分项为第⑩、和项,主要为薄血膜中未观察到红细胞,原虫形态发生了变异。提示各省血涂片制作水平差异较大,省级实验室制作水平较高,基层单位血涂片制作应重点加强规范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