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超微结构的观察
    唐贵文;陈艳;刘鲜林;常傲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0, 28 (4): 19-314.  
    摘要2802)      PDF(pc) (248KB)(1310)    收藏
    取黑斑蛙肌肉内的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分别切取新鲜头颈部片段5~7个,经漂洗、固定、脱水、浸透、包埋、切片及染色处理后,透射电镜观察裂头蚴的超微结构。可见裂头蚴的体壁由皮层和实质区组成。微毛位于皮层的外表面,呈尖棘状。基质区内有许多形态各异的颗粒状分泌小体、囊泡、内质网和线粒体,其中线粒体多位于近基膜处。实质区有表层肌、皮层细胞、实质细胞、成石灰小体细胞和排泄系统等分布,并可见皮层细胞形成的胞质连接小管通过基膜伸向基质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70年历程与经验
    吕山, 许静, 曹淳力, 张利娟,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 37 (5): 514-51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5.002
    摘要2778)   HTML109)    PDF(pc) (29216KB)(1134)    收藏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简称血防)工作至今已有70年的历程,历经准备、群众性防治、巩固推进、群体化疗、传染源控制等5个阶段。血吸虫病患者数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7年)的949万下降至2018年的3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得益于党政领导、综合治理、科学防治、专业队伍。中国消除血吸虫病必须依靠党政领导,在健全血防机制、强化领导意识的基础上,尊重疾病规律,科学制定规划,完善监测体系,突出预防理念,优化科学管理,推行精准防控,才能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我国人体内寄生虫的虫种概况(续)
    许隆祺;蒋则孝;姚民一;周长海;张雪强;诸宪祖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8, 16 (5): 388-393.  
    摘要2608)      PDF(pc) (347KB)(6127)    收藏
    本文上篇(本刊15311,1997)概述了我国已报告的人体内寄生的原虫和蠕虫,现将我国报告的寄生人体的软体动物、舌形动物、刺胞动物和节肢动物整理如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分析
    陈颖丹, 周长海, 朱慧慧, 黄继磊, 段磊, 诸廷俊, 钱门宝, 李石柱, 陈红根, 蔡黎, 胡桃, 雷正龙, 李华忠, 李中杰, 汪天平, 孙军玲, 许汴利, 严俊, 杨益超, 曾小军, 王国飞, 臧炜, 王聚君,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 (1): 5-12.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1.002
    摘要2481)   HTML133)    PDF(pc) (2743KB)(1382)    收藏
    目的 了解和分析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和态势,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4-2016年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农村地区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分和各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划分(高、中、低),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省抽取4~36个县,每县抽取2~4个自然村,共1 890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抽样调查常住居民250人,采集粪便,应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二检)检测蠕虫感染情况,生理盐水涂片法和碘液涂片法检测原虫感染情况,对3~6岁儿童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感染情况。同时,在城镇地区调查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按感染水平将全国划分为5类华支睾吸虫流行区(Ⅰ~Ⅴ),不同流行区类型的各省抽取2~37个县,在城镇地区以居委会为调查点,共抽样517个调查点, 每个调查点调查常驻居民250人,仅调查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 结果 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调查617 441人,其中农村484 210人,城镇133 231人,检出重点寄生虫感染者20 351例,检出率为3.30%;查出虫种34种,其中蠕虫23种,原虫11种。重点寄生虫加权感染率为5.96%,推算感染人数约为3 859万。其中蠕虫加权感染率为5.10%,肠道原虫加权感染率为0.99%,推算感染人数约为642万;土源性线虫加权感染率为4.49%,推算感染人数约为2 912万;3~6岁儿童蛲虫感染率为3.43%,推算感染人数约为155万;带绦虫加权感染率为0.06%,推算感染人数约为37万。全国华支睾吸虫加权感染率为0.47%,推算感染人数约为598万;农村华支睾吸虫加权感染率为0.23%,推算感染人数约为152万;城镇华支睾吸虫加权感染率为0.71%,推算感染人数约为446万。重点寄生虫感染流行呈明显区域性分布,土源性线虫中、高度流行区主要分布在四川、海南、贵州、云南、重庆、广西、广东和江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华支睾吸虫流行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黑龙江和吉林等省(自治区);带绦虫感染仍然主要分布在西藏;3~6岁儿童蛲虫高感染地区主要集中在海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和重庆等省(直辖市、自治区)。50%以上的肠道原虫感染者集中分布在西藏、贵州和广西等西部省(自治区)。 结论 全国重点寄生虫感染率大幅降低,尤其是土源性线虫病下降最明显,绝大部地区处于低度流行或散发状态,且流行区域也明显缩小,但仍有一些省或局部地区感染较严重。重点寄生虫感染流行呈明显区域性分布,土源性线虫中、高度流行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南部两大片区,华支睾吸虫流行区主要分布在华南和东北两大片区,带绦虫仍然主要分布在西藏,3~6岁儿童蛲虫高感染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南和西南地区,肠道原虫呈现出局部地区感染率较高的特点,主要分布在西部省份。我国农村地区重点寄生虫感染人数仍然较多,防控任务仍然艰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刚地弓形虫速殖子与鼠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共培养的实验观察
    李冬娜;梁幼生;周永华;张焕相;沈海英;骆伟;龚唯;诸葛洪祥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0, 28 (4): 20-320.  
    摘要2457)      PDF(pc) (243KB)(975)    收藏
    原代培养星形胶质细胞,待其长至培养皿的80%时,将星形胶质细胞与弓形虫速殖子(细胞与虫体的比例为1 ∶ 10)共培养0~72 h,吉氏染色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和弓形虫速殖子的变化。共培养1 h,此时定为0点,再培养0~48 h,单磺酰戊二胺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内自噬囊泡的变化。结果发现共培养1 h时,弓形虫速殖子开始进入星形胶质细胞,并出现荧光颗粒;8 h星形胶质细胞内荧光颗粒最多;12 h后显著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开始被破坏;48 h星形胶质细胞内荧光颗粒消失;72 h大部分星形胶质细胞已被涨破,留下大量增殖的弓形虫速殖子。说明自噬在弓形虫速殖子体外感染星形胶质细胞的过程中是受到抑制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6. 日本血吸虫重组抗原SjPGAM-SjEnol的保护性免疫效果评价
    郭凡吉;王艳;李晔;彭金彪;洪炀;邱春辉;陈实;傅志强;石耀军;林矫矫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0, 28 (4): 2-251.  
    摘要2436)      PDF(pc) (288KB)(1029)    收藏
    目的 构建日本血吸虫重组表达质粒pET32a-SjPGAM-SjEnol并在大肠埃希菌(E. coli BL21)中表达,观察重组抗原在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中的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SjPGAM和SjEnol富含人源(HLA)Ⅱ类、鼠源(H2?鄄d)Ⅱ细胞结合表位且与宿主同源性较小的肽段,将对应编码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拼接,构建重组质粒pET32a(+)-SjPGAM-SjEnol,并在E. coli BL21中表达。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该重组抗原的抗原性。用小鼠实验评估重组抗原的免疫保护效果,即将55只雄性BALB/c小鼠均分成5组,其中3个试验组分别用重组抗原pET32a?鄄SjPGAM-SjEnol(A组)、 pET28a?鄄SjPGAM(B组)、 pET28a?鄄SjEnol(C组)(各27 μg)与206佐剂混合后免疫小鼠,每次间隔2周,共免疫3次。同时设佐剂对照组(D组)和空白对照组(E组)。末次免疫后2周,每鼠经腹部皮肤分别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感染后6周,经肝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和检测每克肝虫卵数(EPG),计算减虫率和肝脏减卵率。各组小鼠分别于免疫前、各次免疫后1周尾部取血和剖杀时收集血清,应用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 结果 确定SjPGAM的96~147、SjEnol的233~312肽段为重组片段。PCR扩增出一条含编码这两个肽段的核苷酸序列的重组DNA序列,大小447 bp。获得的重组蛋白pET32a?鄄SjPGAM-SjEnol相对分子质量(Mr)为33 000。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可被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免疫兔血清识别,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小鼠免疫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A组获得39.7%的减虫率和64.9%的肝减卵率,其减虫率与B组(18.5%)、 C组(14.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减卵率与B组(47.5%)、 C组(30.5%)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ELISA结果显示,第3次免疫后A组的特异性IgG抗体达到较高水平(2.372±0.268), 与D组(0.490±0.138)、 E组(0.220±0.088)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32a-SjPGAM-SjEnol,多表位重组蛋白pET32a- SjPGAM-SjEnol在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中比单一重组抗原pET28a-SjPGAM和pET28a-SjEnol诱导了更高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7. Toll样受体7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尹昌竹, 李迪, 蔡娟, 徐红玲, 王灵军, 郑明辉, 刘晖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1): 99-10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1.015
    摘要2404)   HTML27)    PDF(pc) (651KB)(201)    收藏

    Toll样受体7(Toll-like receptor 7,TLR7)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细胞静息状态下主要定位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等非免疫细胞的内质网上。病原体感染时,TLR7从内质网转移到效应细胞的内体膜上。TLR7可直接识别单链RNA或核酸类似物等配体,与特异性招募蛋白结合并激活核因子-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干扰素等调控因子,从而启动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参与抗感染免疫。本文就TLR7及其配体的结构与功能、TLR7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等进行综述,以期为TLR7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犬弓首蛔虫卵体外发育的形态观察
    张艺琳, 张森棹, 古小彬, 杨光友, 谢跃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 37 (4): 486-48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20
    摘要2367)   HTML31)    PDF(pc) (6912KB)(288)    收藏

    为了研究犬弓首蛔虫卵的体外发育形态学变化,采用显微自动拍照系统对体外培养的犬弓首蛔虫卵进行了连续21 d观察和记录。结果表明,犬弓首蛔虫卵存在12个体外发育阶段,即1细胞期、2细胞期、3细胞期、4细胞期、早期桑葚期、晚期桑葚期、囊胚期、肠胚期、1期幼虫前期、1期幼虫期、2期幼虫前期和2期幼虫期。观察发现,虫卵在培养24 h后开始出现卵裂,形成2细胞期虫卵;虫卵第3~6天陆续发育形成3~4细胞期、桑葚期、囊胚期以及肠胚期虫卵;第7天,22.5%虫卵发育形成1期幼虫,并表现出一定趋光特性;第8天,10.67%虫卵发育形成感染性2期幼虫;第17天,感染性2期幼虫从虫卵孵出,卵壳塌陷。这些结果补充和完善了犬弓首蛔虫卵的体外发育形态变化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宠物仓鼠胃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吕超超;冯超;齐萌;杨红玉;菅复春;宁长申;张龙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9, 27 (3): 23-280.  
    摘要2357)      PDF(pc) (157KB)(1278)    收藏
    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和卢戈碘液染色法对郑州某宠物市场金色仓鼠(Mesocricetus auratus)、黑线毛足鼠(Phodopus sungorus)、坎氏毛足鼠(P. campbelli)和小毛足鼠(P. roborovskii)共153份粪便样品进行检查, 寄生虫感染阳性率分别为70.7%(41/58)、96.7%(59/61)、83.9%(26/31)和100%(3/3), 平均阳性率为84.3%。共检出8种寄生虫, 分别为隐孢子虫(15.0%)、贾第虫(22.2%)、球虫(2.0%)、短膜壳绦虫(31.4%)、长膜壳绦虫(25.5%)、管状线虫(41.8%)、四翼无刺线虫(7.2%)和毛尾目未定种类(18.3%)。表明宠物仓鼠可感染和传播多种人兽共同感染的寄生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10. 寄生虫病防治成就昭示了我国现行体制的强大生命力
    余森海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 37 (4): 381-382.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4.001
    摘要2319)   HTML155)    PDF(pc) (26768KB)(554)    收藏

    本文简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寄生虫病防治战线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全国范围内,血吸虫病的传播已得到有效控制,疟疾已无本地感染病例,淋巴丝虫病已于2006年宣布消除。西北地区尚有内脏利什曼病的局部暴发或散在病例,但东部平原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已无新发病例。土源性线虫感染在大部分地区已降得很低,对人群不构成威胁。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坚定的政治承诺、科技队伍的奉献精神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在继续努力以最终消除上述寄生虫病的同时,我们仍面临棘球蚴病、华支睾吸虫病等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挑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日本血吸虫乙醛脱氢酶全长基因编码序列的预测、 验证与分析
    王玮;;刘德立;胡薇;冯正;杨忠;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8, 26 (1): 7-34.  
    摘要2222)      PDF(pc) (277KB)(1243)    收藏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补平已知拼接序列中的缺失片段, 获得日本血吸虫乙醛脱氢酶全长基因编码序列。 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已公开发布的日本血吸虫转录组数据库中提取乙醛脱氢酶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数据, 与其他物种的同源基因进行多序列联配, 寻找分别与同一蛋白氨基酸序列的N端和C端配对的序列; 设计引物, 用RT?鄄PCR扩增得到全长基因中间的缺失片段并测序。最终获得全长基因序列, 并分析该蛋白的理化性质。 结果 找到日本血吸虫乙醛脱氢酶基因的可能EST序列片段8条, 对其中的1对EST序列(AAW27891和AAW27047对应的氨基酸序列, 中间缺少约80个氨基酸)进行blastn比对结果, 预测为同一基因的2条片段。根据这两对EST序列设计正、 反向引物, 通过PCR扩增、 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及序列的生物信息学鉴定, 找回了缺少的核酸序列, 并与预测序列大小大致吻合(430 bp)。组合成1条完整的日本血吸虫乙醛脱氢酶基因的编码序列(提交GenBank, 其登录号为EF503564)。ORF全长为1 596 bp, 编码531个氨基酸, 编码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理论值为Mr 573 30.7, pI值为7.94,此序列的290~297位氨基酸与乙醛脱氢酶的模式序列[LIVMFGA]-E-[LIMSTAC]-[GS]-G-[KNLM]-[SADN]-[TAPFV]相匹配。 结论 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可以补平已知拼接序列中的缺失片段, 获得日本血吸虫乙醛脱氢酶的全长基因编码序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刚地弓形虫纳虫泡的形成机制及其作用
    彭鸿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0, 28 (5): 13-386.  
    摘要2169)      PDF(pc) (272KB)(1885)    收藏
    刚地弓形虫是寄生宿主广泛的细胞内寄生性原虫,人群感染相当普遍。弓形虫侵入宿主细胞后寄居于一个抗宿主细胞内涵体酸化作用和溶酶体融合作用的纳虫泡(parasitophorous vacuole)内,纳虫泡在弓形虫的寄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弓形虫纳虫泡形成的机制及其在弓形虫寄生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结膜吸吮线虫病2例报告
    李六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0, 28 (4): 21-276.  
    摘要2127)      PDF(pc) (143KB)(110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昆明市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2例报告
    邓智杰;林嘉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0, 28 (4): 22-封二.  
    摘要2110)      PDF(pc) (127KB)(111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15. 新的具有高度多态性的日本血吸虫微卫星位点的鉴定
    殷明波;朱根凤;张祥林;徐斌;莫筱瑾;孙胜强;王升跃;DavidBlair;胡薇;冯正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8, 26 (2): 6-109.  
    摘要2070)      PDF(pc) (278KB)(1138)    收藏
    目的 从基因组序列中选择和设定新的、可用于研究日本血吸虫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 方法 672个日本血吸虫标本取自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等5省的7个流行区现场。根据日本血吸虫基因组数据库中的初始数据设计引物,对标本的17个全新的日本血吸虫微卫星位点进行分析。用GenMapper 4.0 软件(Applied Biosystems)进行初始数据处理,用GenClone 1.0软件计算种群内各标本的遗传距离;用GenAlEx6软件统计等位基因的变化;用GenClone 1.0 软件计算种群内各标本的遗传距离;用UPGMA 谱系图分析种群间遗传距离。 结果 17个微卫星位点均呈现多态性。对江西都昌种群的这17个位点进行分析,标本之间的遗传距离大多为25~32,显示江西都昌种群内各个标本之间的遗传差异明显。对7个地区种群分析的结果显示种群间的差异较为明显。类平均法系统聚类分析(UPGMA) 谱系图显示,江西都昌、安徽铜陵、湖北沙市和湖南常德的种群同为一簇,其遗传距离为0.017 8~0.036 3;安徽贵池和湖南岳阳的为另外一簇,其遗传距离为0.024 7;而四川西昌单独为一簇,与其他两簇的遗传距离为0.019 2~0.069 3。 结论 选择的17个微卫星位点可作为研究日本血吸虫种群遗传学的有效标记,并揭示中国大陆该虫种存在着复杂的遗传变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中国消除疟疾:重要里程碑意义及消除后的挑战
    丰俊, 张丽, 夏志贵, 肖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 (4): 421-42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01
    摘要2057)   HTML356)    PDF(pc) (1991KB)(513)    收藏

    疟疾曾是中国流行历史最久远、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历经70余年的综合性防控,我国疟疾防治工作成绩显著,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有效地控制了疟疾流行,保障了人民健康,同时也减少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自2017年全国首次实现无本地原发感染病例报告后,中国已连续4年维持这一成果,并于2021年6月30日正式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消除疟疾认证,这在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和全球疟疾消除中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消除疟疾的重大意义、工作特色及消除后面临的挑战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恶性疟原虫var基因家族与抗原变异研究进展
    方小楠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0, 28 (2): 15-156.  
    摘要2055)      PDF(pc) (215KB)(1256)    收藏
    恶性疟原虫变异抗原基因(var基因)家族编码的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是介导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和红细胞黏附微血管的媒介。本文从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和致病性、感染红细胞表面变异分子的表达、var基因家族的基因结构、PfEMP1蛋白的黏附特性以及var基因家族的变异调控等方面对恶性疟原虫var基因家族与抗原变异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
    18. 德国小蠊重组变应原(rBla g 2)治疗过敏性哮喘小鼠的实验研究
    沈小英;朱清仙;刘志刚;李湘辉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9, 27 (2): 5-119.  
    摘要2007)      PDF(pc) (301KB)(1041)    收藏
    目的 探讨重组德国小蠊变应原(rBla g 2)治疗过敏性哮喘小鼠的效果及机制。 方法 18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阴性对照组(A组)、哮喘模型组(B组)和重组蛋白rBla g 2治疗组(C组)。B、C两组分别腹腔注射经Al(OH)3佐剂乳化的重组蛋白rBla g 2,剂量为50 mg/(只?次),共3次,每次间隔1周。A组以50 ml生理盐水代替变应原。末次致敏后2周,进行免疫治疗,C组腹腔注射rBla g 2,100 mg/(只?次),每两天1次,连续8次。A、B两组以PBS代替变应原。末次治疗后1周,将小鼠麻醉,B、C两组每鼠每天滴鼻50 mg rBla g 2,连续7 d。A组以PBS代替变应原滴鼻。于最后1次滴鼻后24 h检测各项指标:各组小鼠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和细胞种类以及血清中rBla g 2抗原特异性IgE和IgG2a的变化;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的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肺嗜酸粒细胞(EOS)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Bcl-2)的表达。 结果 与B组相比,C组气道高反应检测中扩大间隙(Penh)值下降(P<0.05);血清中rBla g 2特异性IgE降低,IgG2a增加(P<0.01);C组EOS细胞阳性数量明显减少,且Bcl-2蛋白阳性表达较弱。B组BALF的细胞总数和EOS数分别为(24.60±15.08)×105个/ml和(22.20±3.76)×105个/ml,而C组细胞总数[(14.30±4.95)×105个/ml]和EOS数[(5.20±1.56)×105个/ml]显著减少(P<0.01)。B组肺部气管周围炎性细胞聚集,肺组织上皮损伤,组织水肿,而C组肺部变应性炎症明显减轻。与A组相比,C组各项检测指标接近A组。 结论 rBla g 2对小鼠过敏性哮喘有治疗作用,可能是EOS细胞凋亡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人血清锥虫溶解因子与锥虫抗血清相关蛋白
    李志;伦照荣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8, 26 (2): 13-140,.  
    摘要1997)      PDF(pc) (306KB)(1352)    收藏
    分布于非洲的锥虫亚属布氏锥虫罗得西亚亚种和冈比亚亚种可感染人,引起人的非洲锥虫病,而布氏锥虫指名亚种、伊氏锥虫和马媾疫锥虫却不能感染人。人血清中的锥虫溶解因子和锥虫抗血清相关蛋白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对人血清锥虫溶解因子和锥虫抗血清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多重PCR技术检测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相关分子标志的方法研究
    张国庆;汤林华;官亚宜;周水森;郑彬;黄芳;武松;刘燕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7, 25 (6): 4-456.  
    摘要1953)      PDF(pc) (329KB)(1106)    收藏
    目的 建立恶性疟原虫5个主要抗药性相关基因的单管多重PCR扩增方法,用于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分子标志检测。 方法 依据各基因参考序列,运用Primer Premier 5.0和Oligo 6.0软件,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采用Hot Start Taq DNA聚合酶,设置递增延伸温度,对恶性疟原虫标准株(3D7、Dd2和HB3)、分离株(FCC1/HN、 CMH/YN)、现场标本(来源于海南、 云南和缅甸)、 近缘虫种对照(间日疟原虫、 伯氏疟原虫、 食蟹猴疟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和牛源隐孢子虫)和空白对照(以H2O为模板)进行5个抗药性相关基因(包括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基因Pfcrt、多药抗性基因Pfmdr1、二氢喋酸合成酶基因Pfdhps、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Pfdhfr和三磷酸腺苷酶第6亚基基因PfATPase6)的单管多重PCR扩增,2%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扩增结果,测定扩增产物序列,并与参考序列(3D7株)比对。 结果 经电泳,恶性疟原虫标准株、分离株和现场标本的多重PCR扩增产物均可见5条目标条带。测序结果与参考序列比对,高度同源,最低同源性为98.5%。模板DNA量达0.1 ng即满足扩增要求,近缘虫种对照和空白对照未见扩增产物。 结论 多重PCR技术实现了单管1次反应完成5个抗药性相关基因的扩增,该方法灵敏,特异性好,有助于提高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分子标志的检测效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