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简称血防)工作至今已有70年的历程,历经准备、群众性防治、巩固推进、群体化疗、传染源控制等5个阶段。血吸虫病患者数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7年)的949万下降至2018年的3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得益于党政领导、综合治理、科学防治、专业队伍。中国消除血吸虫病必须依靠党政领导,在健全血防机制、强化领导意识的基础上,尊重疾病规律,科学制定规划,完善监测体系,突出预防理念,优化科学管理,推行精准防控,才能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Toll样受体7(Toll-like receptor 7,TLR7)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细胞静息状态下主要定位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等非免疫细胞的内质网上。病原体感染时,TLR7从内质网转移到效应细胞的内体膜上。TLR7可直接识别单链RNA或核酸类似物等配体,与特异性招募蛋白结合并激活核因子-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干扰素等调控因子,从而启动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参与抗感染免疫。本文就TLR7及其配体的结构与功能、TLR7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等进行综述,以期为TLR7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研究犬弓首蛔虫卵的体外发育形态学变化,采用显微自动拍照系统对体外培养的犬弓首蛔虫卵进行了连续21 d观察和记录。结果表明,犬弓首蛔虫卵存在12个体外发育阶段,即1细胞期、2细胞期、3细胞期、4细胞期、早期桑葚期、晚期桑葚期、囊胚期、肠胚期、1期幼虫前期、1期幼虫期、2期幼虫前期和2期幼虫期。观察发现,虫卵在培养24 h后开始出现卵裂,形成2细胞期虫卵;虫卵第3~6天陆续发育形成3~4细胞期、桑葚期、囊胚期以及肠胚期虫卵;第7天,22.5%虫卵发育形成1期幼虫,并表现出一定趋光特性;第8天,10.67%虫卵发育形成感染性2期幼虫;第17天,感染性2期幼虫从虫卵孵出,卵壳塌陷。这些结果补充和完善了犬弓首蛔虫卵的体外发育形态变化资料。
本文简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寄生虫病防治战线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全国范围内,血吸虫病的传播已得到有效控制,疟疾已无本地感染病例,淋巴丝虫病已于2006年宣布消除。西北地区尚有内脏利什曼病的局部暴发或散在病例,但东部平原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已无新发病例。土源性线虫感染在大部分地区已降得很低,对人群不构成威胁。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坚定的政治承诺、科技队伍的奉献精神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在继续努力以最终消除上述寄生虫病的同时,我们仍面临棘球蚴病、华支睾吸虫病等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挑战,任重而道远。
疟疾曾是中国流行历史最久远、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历经70余年的综合性防控,我国疟疾防治工作成绩显著,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有效地控制了疟疾流行,保障了人民健康,同时也减少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自2017年全国首次实现无本地原发感染病例报告后,中国已连续4年维持这一成果,并于2021年6月30日正式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消除疟疾认证,这在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和全球疟疾消除中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消除疟疾的重大意义、工作特色及消除后面临的挑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