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传染病(EID)是指新出现的或既往已经存在但发病率或影响范围迅速增加的传染性疾病。受气候变化、病原体进化等因素影响,EID发生频率及形成大流行的风险在不断增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疾病的暴发已经对全球健康、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冲击。这些疾病的全球大流行不仅直接影响人类健康,还给经济发展、贫困减少和教育等方面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为了有效应对EID的挑战,国家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防控策略,包括降低病原体溢出风险、建立综合性监测与预警系统、协调部门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以及以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开展跨部门联防联控。当下EID防控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总结EID大流行所带来的挑战、国家及国际层面的应对防控策略以及当前防控的进展和具体案例,为将来应对EID大流行提供经验参考。
目的 了解2023年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信息,剔除疑似病例、重复病例和皮肤利什曼病病例,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内脏利什曼病三间分布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23年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5个县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299例,发病率为0.02/10万,较2022年上升25.1%;其中犬源型(山丘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237例,野生动物源型(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7例,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1例,非流行区输入性病例54例。报告病例主要分布于山西(114例)、河南(54例)和陕西(38例)等3个省,合计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68.9%(206/299)。125个县中,74个县属于流行区,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245例;其余51个县属于非流行区,共报告输入性病例54例。74个流行县中,山西省平定县、阳泉市郊区、襄汾县,河北省井陉县,陕西省华州区,河南省林州市和新安县等7个县为内脏利什曼病主要流行县,分别报告病例24、16、10、13、12、12和10例,合计报告病例占全国总病例数的32.4%(97/299)。山西省洪洞、黎城、临县、石楼、五台,河北省曲阳、阜平、涞源、平山、涉县、唐县、易县,河南省嵩县、禹州,甘肃省成县、康县,北京市延庆和陕西省澄城等18个县为内脏利什曼病复燃流行县,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23例。内脏利什曼病发病高峰为3月。男女病例比为1:0.4。农民占全部病例数的57.2%(171/299)。病例主要分布于45~74岁年龄段 (占64.5%)。 结论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呈低度流行态势,但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流行区范围逐渐扩大,农民是我国内脏利什曼病高风险人群,应加强对内脏利什曼病的监测和防控。
目的 对分离自齐齐哈尔市嫩江流域淡水螺体内的4种吸虫幼虫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方法 2023年3—7月在齐齐哈尔市嫩江浏园段水域内采集淡水螺,分类鉴定后压碎螺壳,显微镜下观察内脏团,分离螺体内的吸虫幼虫。分别提取不同吸虫幼虫总DNA,PCR扩增吸虫幼虫内转录间隔区2(ITS2),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利用Contig Express软件拼接后在NCBI网站进行序列比对。用MEGA 11.0软件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计算遗传距离。 结果 共采集到7种淡水螺(2 771只),其中阳性螺3种,分别为黑龙江短沟蜷(282只)、中国圆田螺(709只)和绘环棱螺(142只)。共检出4种吸虫幼虫,每只淡水螺只寄生1种吸虫幼虫,分别为寄生于黑龙江短沟蜷和绘环棱螺体内的幼虫a(阳性率25.23%,107/424),寄生于中国圆田螺体内的幼虫b(阳性率2.82%,20/709),寄生于黑龙江短沟蜷体内的幼虫c(阳性率0.70%,2/282)和寄生于中国圆田螺体内的幼虫d(阳性率0.56%,4/709)。幼虫a~d的ITS2目的序列扩增长度分别约为523、701、960和554 bp。基因测序及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幼虫a ITS2序列与Notocotylus ephemera(GenBank:OP720890.1)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8.49%;与N. ephemera和Notocotylidae sp.的遗传距离最近,均为0.014,推测幼虫a为背孔科吸虫。幼虫b ITS2序列与卷棘口吸虫(GenBank:GQ463130.1)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4.56%;与卷棘口吸虫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85,推测幼虫b为棘口科棘口属吸虫。幼虫c ITS2序列与Echinochasmus suifunensis(GenBank:MT447049.1)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9.82%;与E. milvi的遗传距离最近,低于0.001,推测幼虫c为棘口科棘隙属吸虫。幼虫d ITS2序列与马尔科维奇侧殖吸虫(GenBank:OP106430.1)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2.36%;与Asymphylodora parasquamosa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90,推测幼虫d为单睾科侧殖属吸虫。 结论 齐齐哈尔嫩江流域内淡水螺体内可能寄生有背孔科吸虫、棘口科棘口属和棘隙属吸虫、单睾科侧殖属吸虫,提示可能危害鱼类、家禽及哺乳动物健康。
目的 了解我国多个地区麦穗鱼体内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情况及其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方法 2022年8月至2024年1月,在华东、华南、华中、西北和西南地区水域的12个采样点采集麦穗鱼。消化鱼肉后,分离吸虫囊蚴进行形态学鉴定。每个采样地点选取部分阳性麦穗鱼中的囊蚴,提取单个囊蚴DNA,PCR扩增16S rDNA并测序,采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用MEGA7和Fasttree2以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取镜检吸虫囊蚴阳性的麦穗鱼饲喂12只SD大鼠(约200个囊蚴/鼠)和10只昆明小鼠(约100个囊蚴/鼠)。感染后25、90、300 d,分别收集大鼠和小鼠粪样中的虫卵和肝胆管中的成虫,并进行鉴定形态。采用Microsoft Excel 202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 共采集麦穗鱼665尾,检出吸虫囊蚴感染277尾,感染率为41.6%。麦穗鱼囊蚴感染率较高的地区分别为广西横州(6/6)、河南濮阳(100%,22/22)、山东烟台(98.4%,122/124)、安徽阜阳(75.0%,24/32)、陕西汉中(49.2%,95/193)、福建宁德(5/19)。分离的吸虫囊蚴经形态学鉴定为华支睾吸虫囊蚴。PCR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扩增出的约400 bp大小条带为华支睾吸虫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华支睾吸虫(GenBank登录号:MT607652.1)16S rDNA序列一致性为100%。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获得的囊蚴与华支睾吸虫聚为一支。感染后25、90 d,小鼠粪样中未检出虫卵,胆管和胆囊中未检出成虫;大鼠粪样中检出虫卵。感染后300 d,2只大鼠粪样检出虫卵,3只大鼠肝胆管中分离到成虫。虫卵和成虫均符合华支睾吸虫形态学特征。 结论 广西横州、河南濮阳、山东烟台、安徽阜阳、陕西汉中和福建宁德地区的麦穗鱼存在不同程度的华支睾吸虫感染。16S rDNA基因结合形态学特征可以鉴定麦穗鱼中的华支睾吸虫囊蚴。
目的 从单细胞水平探究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不同时期肝组织微环境细胞中T细胞亚型组成及其转录谱特征。 方法 从课题组前期细粒棘球蚴感染后1个月(1只)、3个月(1只)和6个月(2只)的BALB/c小鼠和健康小鼠(1只,对照组)肝组织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集(中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组学原始数据归档库:CRA008416)(https://ngdc.cncb.ac.cn/gsa)中提取测序数据进行质控。采用统一流形逼近与投影(UMAP)算法对单细胞群聚类进行可视化作图,采用共享最近邻相似度(SNN)聚类算法分析最优细胞分群。采用SingleR软件包基于immgen参考数据集对细胞亚群进行细胞类型注释。使用Seurat软件包的FindMarkers函数分析不同时期感染小鼠和对照组小鼠的调节性T细胞(Treg)和CD8+ T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利用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别对DEG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 结果 质控后获得37 760个细胞,人工优化后分为8种类型细胞。对T细胞重聚类后获得12个细胞群。注释后鉴定获得7种T细胞,包括CD4+初始T细胞、CD4+效应T细胞、Treg、CD8+初始T细胞、CD8+ T细胞、增殖性T细胞、γδ T细胞。在细粒棘球蚴感染1个月后T细胞各亚群占比无明显变化,感染后3个月增殖性T细胞(11.91%,56/470)和Treg(13.40%,63/470)占比均高于对照组(3.51%,38/1 082;4.34%,47/1 082),感染后6个月CD8+ T细胞占比(30.20%,1 145/3 791)高于对照组(15.43%,167/1 082)。Treg在感染后3个月高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Tnfaip8)、Maf、伊卡洛斯家族锌指3(Ikzf3)等维持Treg的基因;CD8+ T细胞在感染后6个月高表达白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g)、类几丁质酶3(Chil3)、分泌型磷蛋白1(Spp1)等耗竭性基因。GO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后3个月Treg的DEG主要富集于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复合物组装、正调节T细胞活化、环磷酸腺苷介导的信号传导等通路;感染后6个月CD8+ T细胞的DEG主要富集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色氨酸分解代谢过程、细胞外基质细胞信号等通路。KEGG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后3个月Treg的DEG主要参与原发性免疫缺陷和Ras信号传导途径等通路;感染后6个月CD8+ T细胞DEG主要参与脂肪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叶酸代谢等通路。 结论 细粒棘球蚴感染后3个月、6个月小鼠的肝组织T细胞亚型存在差异,感染后3个月Treg占比增加,感染后6个月CD8+ T细胞占比增加,Treg、CD8+ T细胞的DEG及其主要富集的通路存在差异。
目的 分析云南大理地区人群带绦虫感染和囊尾蚴抗体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带绦虫和囊尾蚴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3年10—11月,在大理州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历史流行区选择大把关村、伙山村、金刚村和清水沟村开展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村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是否有排节片史、皮下结节、癫痫和剧烈头痛等症状以及饮食习惯、卫生行为和居住环境等信息;采集究对象粪样进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两检)检测,对粪检阳性或近一年有排节片史者采用槟榔南瓜子法进行药物诊断性驱虫。以粪检阳性或驱出虫体者为阳性感染者,计算带绦虫感染率。用囊尾蚴(猪带绦虫)IgG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囊尾蚴特异性抗体。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人群带绦虫感染和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4个村共1 842人参与问卷调查,近一年排节片者39人(占2.1%)。粪检1 533人,粪检阳性者25人(占1.6%)。共38人接受诊断性驱虫,33人驱出完整虫体(1名粪检阳性者未驱出虫体),人群带绦虫感染率为1.8%(34/1 842)。金刚、伙山、大把关和清水沟村人群带绦虫感染率分别为2.1%(10/475)、1.3%(6/450)、2.7%(12/450)、1.3%(6/4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31,P > 0.05)。男性感染率为2.6%(22/848),女性为1.2%(12/994)(χ2 = 4.90,P < 0.05);30~59岁年龄组(2.8%,24/862)、苗族(1/2)和农牧民(3.0%,28/944)等人群的感染率在各组中均为最高(χ2 = 10.10,P < 0.01;Fisher = 26.04,P < 0.01;χ2 = 13.47,P < 0.01)。人群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率为9.2%(82/887)。清水沟、大把关、伙山和金刚村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2.7%(20/157)、4.7%(11/236)、10.4%(26/251)、10.3%(25/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88,P < 0.05)。男性阳性率为9.2%(36/393),女性为9.3%(46/494)(χ2 = 0.01,P > 0.05)。60岁以上年龄组(2.8%,24/862)、农牧民(11.2%,61/546)和文盲(15.0%,35/234)等人群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在各组内均为最高(χ2 = 8.66、12.37、6.47,P < 0.05 或 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和食用生猪制品(生猪皮、猪肉、猪肝)是带绦虫感染的影响因素(χ2 = 4.86、10.10、26.04、13.48、5.72,均为P < 0.05)。每月食用生猪制品的次数与带绦虫感染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OR = 1.135,95% CI:(1.023,1.259)];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是否使用自来水及食用生猪制品是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率的影响因素(χ2 = 8.66、12.37、6.47、3.58、2.20,均为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 = 2.047,95% CI:(1.001,4.189)]、食用生猪制品[OR = 4.986,95% CI:(1.166,21.321)]是人群感染带绦虫的危险因素,低文化程度[OR = 2.051,95% CI:(1.183,3.557)]是人群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的危险因素,使用自来水[OR = 0.320,95% CI:(0.124,0.824)]是人群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的保护因素。 结论 云南大理地区人群带绦虫感染率和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率较高,食用生猪制品和男性是带绦虫感染的危险因素;自来水的使用和高文化程度是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的保护因素。
棘球蚴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和经济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寄生和发育所导致。目前的研究进展显示,全球范围内被认定的棘球绦虫包含9个有效自然种,可导致4种类型的棘球蚴病。这种共识的认知过程伴随着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续了超过两千年的时间。本文通过汇总和梳理参考资料,介绍了人类对于棘球绦虫和棘球蚴病的探索、识别和认知的整个过程,其中几个标志性事件是:1801年Rudolphi建立了棘球绦虫属,之后在全球范围内陆续发现了多个棘球绦虫物种;1953年Rausch基于生物学特征对棘球绦虫属进行重新分类,逐渐演变出棘球绦虫的亚种概念及其分类法;1967年Rausch提出棘球绦虫的株系概念,并在20世纪90年代被Bowles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加以证实;2013年Nakao提出系统发育物种的概念,棘球绦虫被修订为9个有效自然种,并沿用至今。此外,自1908年开始,我国先后报道了5种棘球绦虫,其中包括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石渠棘球绦虫。本文系统性地回顾了棘球绦虫和棘球蚴病的认知历史全貌,为进一步了解棘球绦虫分类学研究进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目的 对青海地区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遗传分化特征进行分析,为青海省棘球蚴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在玉树、果洛、黄南藏族自治州等棘球绦虫主要自然疫源地捕捉小型哺乳动物,剖检采集包囊,提取包囊组织基因组DNA,PCR扩增细胞色素氧化酶1(cox1)基因并测序,运用DnaSP v6、Iqtree、BEAST v2.7.4等软件进行单倍型分析、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系统进化树构建及棘球绦虫属分化时间估算。 结果 从2 864只小型哺乳动物中共获得55份棘球蚴包囊。55份包囊DNA样品均扩增出长度约800 bp的cox1条带,其中37份为多房棘球绦虫,18份为石渠棘球绦虫,青海田鼠多房棘球蚴患病率为1.96%(37/1 884),高原鼠兔石渠棘球蚴患病率为1.84%(18/980)。37条多房棘球绦虫cox1序列共有单倍型5个,以EmH3单倍型为主(占33/37),单倍体多样性指数为0.207,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33 55,共有156个变异位点。18条石渠棘球绦虫cox1序列共有单倍型8个,以EsH2单倍型为主(占8/18),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778,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60 52;共有14个变异位点。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的13个单倍型上传GenBank,单倍型EmH1~EmH5的登录号依次为OR821706、OR821707、OR830343、OR830344、OR826123,EsH1~EsH8登录号依次为OR835156、OR835157、OR830376、OR830378、OR831110、OR875250、OR835161、OR841080。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多房棘球绦虫的5个单倍型与多房棘球绦虫亚洲株聚为一支,石渠棘球绦虫的8个单倍型与GenBank中的石渠棘球绦虫聚为一支。基于cox1基因的分化时间结果显示,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石渠棘球绦虫、少节棘球绦虫和伏氏棘球绦虫的共同祖先存在于约5.67百万年前(Mya)(95% CI:4.72~6.66 Mya),细粒棘球绦虫、石渠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平均分化时间约为2.02 Mya(95% CI:1.51~2.49 Mya)。 结论 青海地区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多房棘球绦虫以EmH3单倍型为主,石渠棘球绦虫以EsH2单倍型为主。
建立一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利什曼原虫的方法,为内脏利什曼病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利什曼原虫动基体5.8S核糖体RNA(GenBank:OP829811)序列,设计合成LAMP扩增特异性引物,建立LAMP法。用LAMP法检测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感染者和健康人血样DNA,以及日本血吸虫、刚地弓形虫和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DNA,评价LAMP法的特异性评价特异性;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DNA稀释为1 ng/μl、100 pg/μl、10 pg/μl、1 pg/μl、100 fg/μl、10 fg/μl、1 fg/μl,确定LAMP法的最低检测限及有、无钙黄绿素对检测限的影响。用建立的LAMP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和健康人血样;取阳性患者骨髓涂片吉氏染色后镜检,查找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建立的LAMP法可检出杜氏利什曼原虫DNA,反应结果呈绿色;检测4种疟原虫感染者和健康人血样以及日本血吸虫、刚地弓形虫DNA的结果均为阴性,呈橙色。LAMP法检测健康人血样46份,均呈阴性,无交叉反应,特异性高。65 ℃反应60 min,未加和加钙黄绿素的检出限分别为1 pg/μl和1 ng/μl,浊度速率峰值均值分别为0.194、0.120,加钙黄绿素后出现浊度时间较未加钙黄绿素平均延迟23.6 min。LAMP法和qPCR法检测发热患者血样67份的结果一致,均检出相同的2份阳性,2份阳性血样对应的骨髓涂片镜检均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本研究建立的了检测利什曼原虫的LAMP法操作简便、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检测结果可视,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福寿螺为我国外来入侵生物之一,是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主要中间宿主,目前已在我国广泛扩散,并对入侵地的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准确、快速地鉴别福寿螺的种类是开展其入侵机制、扩散规律及种群遗传学等各项研究的基础,并对制定与实施防治策略有重大意义。目前福寿螺的鉴定方式主要基于传统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其中福寿螺的分子鉴定主要基于特异性引物PCR快速鉴别技术和DNA条形码技术,本文对福寿螺的物种鉴定方式进行综述。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抗原B(AgB)和钙结合蛋白1(CBP1)在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模型中基于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42只健康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TP组、AgB组、AgB + ITP组、CBP1组、CBP1 + ITP组,每组7只。AgB组和AgB + ITP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AgB 100 μg(200 μl),CBP1组和CBP1 + ITP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CBP1 100 μg(200 μl),对照组和ITP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PBS 200 μl;均连续5 d。随后ITP组、AgB + ITP组、CBP1 + ITP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抗CD41单克隆抗体3 μg(200 μl)进行ITP造模,对照组、AgB组、CBP1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PBS 200 μl;均连续注射5 d。检测造模前1天(D0)、造模期间(D1~D5)、造模结束次日(D6)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变化;造模结束次日安乐死处死小鼠,取脾脏和肝脏,称重并计算脏器指数;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小鼠脾组织Toll样受体4(TLR4)、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蛋白3(NLRP3)、凋亡点状蛋白(ASC)、IL-1β mRNA相对转录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脾脏TLR4、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核因子κB(NF-κB)、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的相对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ITP组小鼠D1~D6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02.1 ± 6.8)× 109/L、(234.7 ± 18.1)× 109/L、(229.7 ± 45.8)× 109/L、(316.7 ± 26.8)× 109/L、(320.6 ± 60.5)× 109/L、(179.1 ± 22.2)× 109/L,均低于对照组的(526.6 ± 90.4)× 109/L、(679.3 ± 58.5)× 109/L、(828.0 ± 61.0)× 109/L、(855.3 ± 101.9)× 109/L、(784.1 ± 177.7)× 109/L、(877.4 ± 107.5)× 109/L(LSD-t = -4.2、-5.5、-6.9、-6.3、-3.9、-4.8,均P < 0.05);AgB + ITP组和CBP1 + ITP组D6的血小板计数为(512.6 ± 100.5)× 109/L、(511.1 ± 114.8)× 109/L,均高于ITP组(LSD-t = 2.3、2.3,均P < 0.05)。ITP组小鼠脾脏指数为12.1 ± 1.2,高于对照组的6.3 ± 0.4(LSD-t = 6.8,P < 0.01);AgB + ITP组脾脏指数为9.0 ± 0.3,较ITP组下降(LSD-t = -3.6,P < 0.01)。qRT-PCR结果显示,ITP组脾组织TLR4、NLRP3、ASC、IL-1β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7.5 ± 2.1、5.3 ± 1.5、3.6 ± 0.7、4.0 ± 0.9,均高于对照组的1.3 ± 0.3、1.2 ± 0.2、1.2 ± 0.3、1.0 ± 0.1(LSD-t = 4.8、4.5、4.2、5.2,均P < 0.01);AgB + ITP组的相对转录水平为1.7 ± 0.3、0.6 ± 0.1、1.0 ± 0.3、0.7 ± 0.1,CBP1 + ITP组为1.7 ± 0.1、1.0 ± 0.3、1.1 ± 0.4、0.4 ± 0.1,均较ITP组下降(LSD-t = -4.6、-5.1、-4.5、-5.9, -4.5、-4.7、-4.4、-6.3,均P < 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ITP组脾组织TLR4、iNOS、NF-κB p65、caspase-1的相对表达水平为0.7 ± 0.1、0.5 ± 0.0、1.4 ± 0.2、1.5 ± 0.2,均高于对照组的0.2 ± 0.0、0.3 ± 0.0、0.9 ± 0.2、0.8 ± 0.2(LSD-t = 8.6、6.5、3.1、3.5,均P < 0.01);AgB + ITP组相对表达水平为0.4 ± 0.0、0.4 ± 0.0、0.9 ± 0.1、1.0 ± 0.1,CBP1 + ITP组为0.2 ± 0.1、0.2 ± 0.0、0.6 ± 0.1、0.7 ± 0.1,均较ITP组下降(LSD-t = -6.1、-2.8、-3.1、-2.3,-8.9、 -7.1、-4.9、-4.2,均P < 0.05)。 结论 AgB和CBP1对小鼠ITP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TLR4/NF-κB/NLRP3通路的调节有关。
目的 了解浙江省华支睾吸虫感染流行现状。 方法 2013—2017年,每年选择浙江省1个曾有华支睾吸虫病例报告的县(市、区)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选择3个乡(镇)开展人群监测,各乡(镇)选择至少100位3周岁以上当地居民采集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华支睾吸虫抗体,计算监测对象的抗体阳性率;对2013—2015年的监测对象开展影响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因素的问卷调查。2018—2022年,每年以宁波市宁海县为固定监测点、另选7~9个县(市、区)为流动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按地理位置划分为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当地居民200人采集粪样(> 30 g),使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华支睾吸虫虫卵,计算检测对象感染率。2013—2017年,每年在监测点的自然水体环境中采集淡水鱼;2018—2022年,每年在固定监测点和随机一个流动监测点的自然水体环境中采集淡水鱼,鉴定鱼种后采用压片法检查囊蚴感染情况。2018—2022年,每年在固定监测点和监测中间宿主的流动监测点采集猫、犬或猪粪样,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华支睾吸虫虫卵。用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感染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2013—2017年浙江省共监测1 516人,抗体阳性率为2.51%(38/1 516);2018—2022年共监测52 626人,粪样中均未检出华支睾吸虫虫卵,感染率为0(0/52 626)。各监测点人群抗体阳性率以磐安县最高(6.00%,18/300),不同监测点间人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212,P < 0.01)。监测人群中3~17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最高(8.82%,6/68),不同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105,P < 0.05)。2013—2022年中间宿主囊蚴感染率为12.56%(476/3 791),感染率最高的为2018年的宁海县(33.47%,84/251),不同监测点间中间宿主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42.727,P < 0.01)。逆鱼囊蚴感染率最高(75.00%,21/28),不同鱼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4.750,P < 0.01)。保虫宿主感染率为1.17%(3/257)。 结论 浙江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水平较低,但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仍有感染,具有潜在流行风险,需加强监测防治和健康教育。
目的 评价南京市儿童蛲虫病综合防控措施干预效果,为儿童蛲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实践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2022年9—10月在南京市12个区中各随机抽取1所幼儿园,对全部儿童开展蛲虫感染情况调查,分别在主城区和郊区各选取感染率较高且环境、规模等相近的4所幼儿园,将其全部儿童、与儿童同住的1名监护人和每个班级的班主任纳入研究对象。其中主城区2所和郊区2所幼儿园为实验组,实施儿童蛲虫病综合防控干预措施;其余4所为对照组,实施传统蛲虫病防控措施,两组均开展为期1年的干预(2022年11月—2023年11月)。实验组干预分为症状监测(对疑似儿童蛲虫感染的症状进行监测)、同伴监测(对患儿同住家人和同班级儿童、玩伴采样检测)、环境监测(采用透明胶纸对阳性患儿家庭和所在班级环境粘贴采样),并从“知、信、行”3个维度切入,家庭、学校、社区多部门协同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干预仅对检测发现的阳性患儿驱虫治疗,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干预实施完成后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对两组儿童开展蛲虫感染情况调查。干预实施前后,分别对每个班级的班主任和与儿童同住的1名监护人开展蛲虫病防治相关问卷调查。 结果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5%(13/885)和1.4%(12/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42,P > 0.05)。干预期间,实验组症状监测共发现疑似症状儿童234人,其中有肛门瘙痒症状者占比最多(34.6%,81/234),其次为睡觉磨牙症状者(20.5%,48/234);疑似症状儿童共检出阳性8例,有肛门瘙痒症状者占比最多(5/8),其次为睡觉磨牙症状者(2/8)。同伴监测共在患儿同住家人中检出阳性4例,同班级儿童中检出阳性2例。环境监测中在患儿家庭环境中检出毛绒玩具阳性样品4份,被子、床单、沙发阳性样品各2份,在患儿班级中检出课桌和椅子阳性样品各1份。干预1年后,实验组蛲虫感染率由干预前的1.5%下降至0.1%(1/885)(χ2 = 10.368,P < 0.05),低于干预后的对照组(0.9%,8/886)(χ2 = 4.014,P < 0.05)。干预前两组在儿童卫生行为习惯、家长及教师蛲虫病“知、信、行”各知识点正确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实验组儿童饭前便后是否洗手、是否勤剪指甲、是否有咬手指习惯、是否有咬玩具等习惯行为的正确率(89.9%,796/885;88.9%,787/885;85.8%,759/885;86.8%,768/885)和是否有单独毛巾、每周洗澡频率、每个月被褥晾晒频率卫生习惯的正确率(89.2%,789/885;85.7%,758/885;78.9%,698/885)均高于对照组(61.7%,547/886;71.2%,631/886;56.2%,498/886;59.8%,530/886;78.8%,698/886;78.8%,698/886;68.6%,608/886)(χ2 = 192.194、86.989、187.741、164.402、35.371、14.285、24.010,均P < 0.05);干预后,实验组儿童家长蛲虫病“知、信、行”全部题目的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 < 0.05),干预后实验组教师对蛲虫病认知调查各题的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 < 0.05)。 结论 儿童蛲虫病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有效降低了儿童蛲虫感染率,实现及时阻断、精准防控,同时提升了家长、教师的蛲虫防病健康素养和认知水平,促进其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并带动儿童养成良好卫生行为习惯,有效预防和阻断蛲虫病的传播和蔓延。
目的 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和簇状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12a(CRISPR/Cas12a)技术,建立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核酸片段的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并初步评价其应用价值。 方法 以SjCHGCS20(GenBank:FN356222.1)为靶标序列,设计RPA引物、单链DNA(ssDNA)报告探针和CRISPR RNA(crRNA)序列,优化RPA反应体系中T4重组酶Y、T4重组酶X、T4单链结合蛋白和肌酸激酶的浓度以及RPA反应的温度和时间。建立RPA-CRISPR/Cas12a一管式方法:将优化的RPA反应体系、矿物油和Cas12a切割反应体系放入反应管中,采用优化的反应条件进行RPA扩增后,混合RPA反应产物和Cas12a切割反应体系,Cas12a切割反应后在蓝光割胶仪照射下观察结果,能观察到明亮的绿色荧光则反应产物呈阳性。以100、10-1、10-2、10-3、10-4、10-5和10-6 ng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RPA-CRISPR/Cas12a检测,评价该方法的敏感性;以1 ng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RPA-CRISPR/Cas12a检测,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取日本血吸虫DNA终浓度为0.2、2、20、200 ng/ml的模拟阳性血清和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第3、7、14、21、28、35和42天小鼠的血清,提取DNA后进行RPA-CRISPR/Cas12a检测,评价该方法的检测效果。 结果 优化的RPA反应体系中,T4重组酶Y、T4重组酶X、T4单链结合蛋白和肌酸激酶的终浓度分别为50、440、200和120 ng/μl;优化的RPA反应条件为40 ℃ 30 min。建立的RPA-CRISPR/Cas12a方法敏感性评价结果显示,当日本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含量≥ 10-5 ng时反应产物呈阳性;特异性评价结果显示,仅以日本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为模板的反应产物呈阳性,以曼氏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的反应产物均呈阴性。日本血吸虫DNA终浓度为2、20、200 ng/ml的模拟阳性血清反应产物呈阳性,终浓度为0.2 ng/ml的模拟阳性血清反应产物呈弱阳性。血吸虫感染后第28和42天的小鼠血清反应产物呈阳性、第35天的呈弱阳性。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检测SjCHGCS20序列的RPA-CRISPR/Cas12a一管式方法,最低检出限为10-5 ng DNA,且与卫氏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曼氏血吸虫等基因组DNA均无交叉反应,操作简单、反应迅速、特异性高、可借助蓝光激发裸眼观察结果,具有较好的现场检测潜力。
目的 了解我国2021年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和流行特征,为高流行地区完善防治策略、低流行地区开展传播控制和阻断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2021年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12个监测点(县)开展监测工作。监测点(县)根据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各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200人,每个监测点包括各年龄组人群不少于1 000人。采集以上人群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两检)检测土源性线虫虫卵。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5户,采集田地或菜园土样,检测土样中钩蚴和人蛔虫卵。感染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2021年,全国412个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共调查424 306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0.88%(3 730/424 306)。其中,钩虫感染率为0.67%(2 845/424 306),蛔虫感染率为0.11%(461/424 306),鞭虫感染率为0.12%(526/424 306)。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的省份为云南(5.74%,917/15 967)。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率最高的省份分别为云南(4.93%, 787/15 967)、青海(0.52%,32/6 106)和海南(1.10%,46/4 184)。女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0.94%,2 052/217 245)高于男性(0.81%,1 678/207 061)(χ2 = 21.90,P < 0.01)。≥ 60岁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1.62%,1 921/118 413)(χ2 = 1 175.93,P < 0.01)。钩虫、蛔虫、鞭虫轻度感染者比例分别为92.16%(2 622/2 845)、90.46%(417/461)和93.54%(492/526);中度感染者比例分别为4.04%(115/2 845)、9.54%(44/461)和6.08%(32/526)。钩虫重度感染者有108人(3.80%,108/2 845),鞭虫重度感染者有2人(0.38%,2/526),未发现蛔虫重度感染者。共检测2 475户土样,73户检出人蛔虫卵,检出率为2.95%(73/2 475);58户检出钩蚴,检出率为2.34%(58/2 475)。田地和菜园的土样中均发现了人蛔虫卵和钩蚴。美洲板口线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钩蚴的检出率分别为1.86%(46/2 475)、0.40%(10/2 475)。 结论 2021年全国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已降至1%以下,但地区分布差异较大,需要重点关注60岁以上人群和妇女。应针对不同流行情况,采用精准防控策略,并鼓励低流行地区启动传播控制与阻断工作。
患者,男,67岁,美籍华人,2023年8月28日晚(美国当地时间)出现发热症状,最高体温39.7 ℃。于8月29日在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就诊,胸片提示双侧磨玻璃影,诊断为肺炎,予以阿奇霉素、苯佐那酯、阿莫西林、愈创木酚口服治疗。患者于8月31日(北京时间)到达珠海,因持续发热,于9月1日前往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就诊。患者长期居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巴贝虫流行州),有虫子叮咬史。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3.00 g/L↓,嗜酸粒细胞0.00 × 109/L↓。尿常规示尿隐血4 +↑,尿蛋白2 +↑。血涂片镜检可见红细胞内有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虫体。血样荧光定量PCR扩增显示巴贝虫阳性。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出1 338 308条田鼠巴贝虫序列。予米诺环素(每次0.1 g,12 h 1次)+ 克林霉素(每次0.6 g,6 h 1次)抗感染治疗。9月11日,患者好转出院。出院前血常规示血红蛋白76.00 g/L,血小板计数208.00 × 109/L,谷丙转氨酶39.60 U/L,谷草转氨酶37.20 U/L。出院后2个月随访,患者恢复良好。
目的 分析2005—2022年新疆喀什地区内脏利什曼病(VL)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分布情况,为指导喀什地区制定VL的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05—2022年新疆喀什地区VL报告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VL的三间分布特征,使用Geoda 1.22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使用SaTScan 10.1.2软件进行时空扫描统计分析。 结果 2005—2022年新疆喀什地区共报告1 965例VL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13/10万人,2008年和2015年为发病高峰期,发病率分别为6.10/10万(363例)和8.29/10万(396例)。男性、女性报告病例分别为1 125和840例,男女性别比为1.34∶1;各年龄组中均有病例报告,主要分布在0~4岁年龄组(75.47%,1 483/1 965);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最多(75.32%,1 480/1 965)。2005—2022年新疆喀什地区每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2008—2010年和2014—2016年的季节性分布较为明显,9—12月为报告高峰。2005—2022年VL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的北部县(市),发病率最高的4个县(市)分别为伽师县(15.84/10万)、喀什市(4.10/10万)、疏附县(1.30/10万)和巴楚县(1.21/10万)。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12年的发病率在空间上呈现正相关性(Moran’s I = 0.126 5,Z > 1.96,P < 0.05)。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疏附县、喀什市、伽师县和疏勒县。时空扫描分析结果显示,主要聚集区为伽师县,聚集的高发时间段在2008—2016年。 结论 2005—2022年新疆喀什地区VL总体流行呈下降趋势,高危人群以低龄散居儿童为主,北部县(市)是VL的高流行区域。
目的 评估亚洲璃眼蜱在普氏野马分布区域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研究雌、雄蜱在宏基因组水平的特征并进行病原体分析。 方法 2022年4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使用“守株待蜱”法采集硬蜱,利用体视镜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48只蜱(雌、雄各24只)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1亚基(COⅠ)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雌、雄亚洲璃眼蜱分组进行宏基因组测序,非冗余基因集与非冗余蛋白(NR)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蜱携带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和抗生素抗性基因数据库(ARDB)进行比对,获取蜱及蜱传病原体的基因功能注释结果以及抗生素抗性功能注释结果。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 结果 共采集硬蜱124只,经形态学鉴定亚洲璃眼蜱成虫119只。硬蜱DNA扩增出约700 bp的阳性条带,经测序与亚洲璃眼蜱(GenBank:MH459386.1)的序列一致性为99%~100%。宏基因组测序经质控过滤共获得469 327 812条序列读长,开放阅读框预测得到836 843~1 094 994条序列。NR数据库比对结果显示,亚洲璃眼蜱携带的细菌菌落丰度占注释到的总群落丰度的99.13%,共注释到细菌32门2 040种,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优势菌门,分别占细菌群落丰度的51.52%和44.35%;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为优势菌种,占细菌群落丰度的16.35%。病毒菌落丰度占注释到的总群落丰度的0.004%,共注释到病毒5门21种。雌蜱和雄蜱携带的细菌群落和病毒群落的丰富度及多样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180、-1.729,均P > 0.05)。KEGG基因功能注释到亚洲璃眼蜱新陈代谢基因占比最高(54.38%),主要的功能条目为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膜转运等;共识别出11 352种蛋白通路,其中154种蛋白通路在雌蜱和雄蜱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348,P < 0.05)。ARDB注释到亚洲璃眼蜱携带154种抗生素抗性基因,包括49种抗性基因类型,主要抗性基因类型为Baca(占62.53%),抗生素类型为肝菌肽。大部分注释到的抗性基因与多重耐药相关,如Mexf、Mexb、Emrd、Mexw等。雌蜱和雄蜱在抗生素抗性基因类型的差异性对比结果显示,仅雌蜱的Emrd基因抗性高于雄蜱(t = -7.558,P < 0.05)。 结论 本研究在宏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了亚洲璃眼蜱携带的主要细菌、病毒群落及多重耐药相关的抗生素抗性基因,雌蜱及其携带的病原体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度和基因丰度。
目的 分析截至2023年底已达血吸虫病消除标准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等5省(直辖市、自治区)(简称消除五省)消除复核后血吸虫病疫情概况,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5—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等消除五省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的人群查病、家畜查病、查螺灭螺等血吸虫病防治相关数据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监测报告管理系统中的血吸虫病病例报告信息。 结果 2015—2023年消除五省共报告血吸虫病例64例,其中国内其他省份输入日本血吸虫病病例50例,其他国家输入非洲血吸虫病病例14例。消除五省历史血吸虫病流行县112个,血吸虫病患者数由2015年的1 038例降至2023年的780例,下降了24.86%。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现存血吸虫病患者为本地晚期血吸虫病病例(1 028例)和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10例),且均集中分布于浙江省。人群血检阳性率由2015年的0.59%(827/141 204)降至2023年的0.17%(228/136 002),其中以浙江常山的平均血检阳性率最高(1.87%,1 469/78 484)。耕牛存栏数从2015年的125 362头降至2023年的60 267头,下降了51.93%;血检查病耕牛29 298头次,仅2015年查出血检阳性耕牛8头;粪检查病耕牛4 284头次,未检出阳性耕牛。2015—2023年,38个县有钉螺分布报告;实有钉螺面积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75.26 hm2(1 hm2 = 10 000 m2)增加至2023年的86.35 hm2;山丘型和水网型为钉螺分布主要环境类型。2015—2018年,消除五省新发钉螺面积逐年增加,至2018年为12.57 hm2;2019—2023年新发钉螺面积呈波动趋势,至2023年降至0.56 hm2。2015—2023年消除五省药物灭螺面积为2 076.95~2 307.35 hm2,累计药物灭螺面积19 735.08 hm2;环境改造灭螺面积110.63 hm2,其中广东省灭螺面积最大,为58.53 hm2(占52.91%)。 结论 消除五省持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建议消除五省今后坚持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源性传染源为主的防治理念,重视钉螺新发问题,继续强化相关风险监测与疫情信息管理,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
目的 开发影像组学和临床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以精准鉴别肝细粒棘球蚴病(HCE)病灶的生物活性。 方法 收集2018—2022年就诊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的521例HCE患者和就诊于果洛州人民医院普外科和玉树州人民医院普外科的236例HCE患者的CT图像及临床资料,提取影像特征并进行筛选。对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构建模型的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K-近邻算法(KNN)、随机森林(RandomForest)、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极端随机树(ExtraTrees)等7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结合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的预测结果,基于软投票法构建联合模型,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和临床-影像联合模型的性能,并通过外部验证评估模型性能。 结果 共430例患者被纳入进行模型开发训练,171例患者作为外部验证,筛选出51个影像特征及5个临床特征用于构建模型。7种机器学习模型中,以XGBoost算法性能表现最佳,其构建的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和外部验证集上的AUC值均最大,分别为0.977[95%置信区间(95% CI):0.964~0.990]和0.839(95% CI:0.776~0.901);其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AUC值均最大,分别为0.998(95% CI:0.997~1.000和0.874(95% CI:0.822~0.927);其构建的联合模型AUC值均最大,分别为1.000(95% CI:0.999~1.000)和0.931(95% CI:0.894~0.968)。DeLong检验结果表明,联合模型在训练集上的性能优于临床模型(Z = 2.154,P < 0.05),与影像组学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0.562,P > 0.05);在外部验证集上的性能优于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Z = 3.338、3.331,P < 0.05)。校准曲线和决策分析(DCA)曲线表明,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外部验证集的校准性能最佳、净收益最高,在不同数据集上性能稳定,在外部验证中展现了良好的泛化能力和可靠性。 结论 基于影像组学以及临床数据开发的机器学习模型能够精准鉴别肝细粒棘球蚴病病灶的生物活性,联合模型具更高的诊断精度和临床应用潜力,可为HCE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