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2-28
上一期   
封面和目录
第43卷第1期封面和目录
2025, 43(1):  0-0. 
摘要 ( )   PDF (37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我国棘球蚴病流行现状及重点防治工作思考
韩帅, 李石柱
2025, 43(1):  1-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01
摘要 ( )   HTML ( )   PDF (140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2005年实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包虫病防治项目以来,我国棘球蚴病防治成效显著,从当前基本控制棘球蚴病流行,向疫情控制和消除目标推进。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棘球蚴病的流行态势、问题与挑战,提出了下一步重点工作建议,为优化棘球蚴病防治策略措施、实现全国疫情控制和消除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专题报道
2023年全国棘球蚴病防治工作进展
刘白雪, 蒉嫣, 薛垂召, 王旭, 王莹, 王立英, 杨诗杰, 韩帅, 许学年
2025, 43(1):  6-1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02
摘要 ( )   HTML ( )   PDF (168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全面掌握2023年全国棘球蚴病防治工作进展,总结防治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报送的全国棘球蚴病流行区防治工作数据,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6对流行区人群查治病情况、传染源感染情况以及中间宿主患病情况等进行概括分析。结果 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370个棘球蚴病流行县(市、区、旗)、3 580个流行乡(镇)、29 415个流行村。2023年全国现有棘球蚴病患者25 362例,患病率为0.05%(25 362/46 201 537),其中细粒棘球蚴病占62.61%(15 878/25 362),多房棘球蚴病占29.98%(7 604/25 362),混合感染占1.18%(300/25 362),未分型占6.23%(1 580/25 362)。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1 695例,其中细粒棘球蚴病占81.00%(1 373/1 695),多房棘球蚴病占7.96%(135/1 695),混合感染占0.24%(4/1 695),未分型占10.80%(135/1 695);< 12岁患者占10.44%(177/1 695),≥ 12岁患者占89.56%(1 518/1 695)。2023年全国共开展人群腹部超声筛查5 241 196人次,其中,< 12岁人群筛查904 370人次,≥ 12岁人群筛查4 336 826人次;对超声结果为疑似的对象,开展血清学检查12 426人次。2023年,370个监测点 < 12岁人群超声筛查患病检出率为0.02%(72/315 612),新发现病例占检出病例数的37.50%(27/72);Ⅰ、Ⅱ类流行县(市、区、旗)监测点 ≥ 12岁人群超声筛查患病检出率为0.24%(693/288 437),新发现病例占检出病例数的11.54%(80/693)。2023年开展药物治疗17 629人;手术治疗1 920人,细粒棘球蚴病手术患者占70.31%(1 350/1 920),多房棘球蚴病手术患者占21.35%(410/1 920)。2023年随访结果显示,治愈2 706例,治疗有效18 729例,治疗无效4 860例,死亡(死因非棘球蚴病)480例,排除414例,失访273例,未访(未到访问时间)138例,外迁他地156例。2023年全国流行乡(镇)共有犬2 189 335条,其中登记管理的犬2 045 374条。34 561个村开展了犬驱虫工作,药物驱虫22 124 218次,野外犬科动物驱虫投药235 862份。采集并检测家犬粪样395 885份,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1 968份,阳性率为0.50%;采集并检测野外犬科动物粪样75 693份,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2 011份,阳性率为2.66%。2023年抽查屠宰的家畜171 102头,检出患病家畜1 533头,患病率为0.90%;检查野外啮齿类动物47 527只,检出患病啮齿类动物229只,患病率为0.48%。结论 2023年全国棘球蚴病流行态势得到基本控制,疫情趋于稳定,但棘球蚴病流行因素复杂,防治工作仍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需持续加大防治工作力度,完善监测体系,充分发挥综合防治干预区和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作用,贯彻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

论著
2021—2023年四川省棘球蚴病监测结果分析
廖沙, 张仲双, 杨柳, 喻文杰, 何伟, 张光葭, 姚人新, 李汭芮, 黄燕, 王谦
2025, 43(1):  14-1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03
摘要 ( )   HTML ( )   PDF (72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21—2023年四川省棘球蚴病疫情趋势变化,为后续防控措施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全国包虫病监测方案(2020年版)》在四川省35个不同分类棘球蚴病流行县开展监测。Ⅰ、Ⅱ类县采用随机整群抽样选定区域作为监测点,完成不少于1 000人的超声筛查,监测点5年内不重复;Ⅲ类县在县级医院对就诊人群进行超声筛查;各县随机抽取1~5 所小学开展学生筛查(Ⅰ、Ⅱ类县500人,Ⅲ类县1 500人)。监测县的流行乡每个行政村随机采集家犬粪样10份,Ⅰ类县在定居点周边或乡村级公路两侧随机采集野外犬科动物粪样200份,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犬粪棘球绦虫抗原。在监测县集中屠宰场或散宰点检查本地牛50~300头或羊100~500只,在混合流行县不同乡镇捕捉500只小型哺乳动物,采用触检法、剖检法了解宿主患病情况。在监测县采用问卷调查了解300名学生的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及健康行为情况。各组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2021—2023年四川省监测点共筛查170 881人,总患病率为0.328%(561/170 881),其中2021—2023年患病率分别为0.334%(209/62 639)、0.458%(257/56 103)、0.182%(95/52 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2.94,P < 0.01)。2021—2023年新患者检出率分别为3.19/10万、0、1.92/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值 = 1.62,P > 0.05)。2021—2023年筛查小学生77 308人,未检出棘球蚴病新患者。2021—2023年,多房棘球蚴病患病率(0.181%,310/170 881)高于细粒棘球蚴病(0.132%,226/170 881)(χ2 = 13.19,P < 0.01),女性患病率为(0.395%,360/91 102)高于男性(0.252%,210/79 779)(χ2 = 22.66,P < 0.01),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7.74、261.54,P < 0.01)。2021—2023年家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分别为0.50%(133/26 450)、0.38%(108/28 264)、0.24%(72/29 847),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χ2 = 26.19,P < 0.01);野外犬科动物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分别为1.60%(37/2 312)、0.40%(11/2 720)、0.35%(10/2 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3.47,P < 0.01)。2021—2023年牲畜患病率分别为0.92%(82/8 898)、1.07%(78/7 312)、1.24%(92/7 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90,P > 0.05);小型哺乳动物患病率为3.48%(442/12 684)、2.58%(231/8 955)、1.39%(129/9 286),呈逐年降低(χ2 = 93.20,P < 0.01)。2021—2023年监测县小学生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2.62%(11 114/11 999)、92.17%(10 221/11 089)、93.32%(10 491/11 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05,P < 0.05)。2021—2023年不接触犬的合格率为75.47%(9 056/11 999)、73.24%(8 122/11 089)、82.19%(9 240/11 242),饭前洗手的合格率为70.72%(8 486/11 999)、75.63%(8 387/11 089)、80.76%(9 079/11 242),不用生的家畜脏器喂犬的合格率为87.82%(10 537/11 999)、83.25%(9 232/11 089)、92.47%(10 395/11 242),不同年度间3种健康行为合格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4.81、316.96、444.35,P < 0.01)。结论 2021—2023年四川省棘球蚴人群新患者检出率、犬只粪抗原阳性率、中间宿主患病率稳步降低或保持较低水平,人群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合格率稳步提高,但部分地区波动较大,需持续强化综合防控措施,防止疫情反弹。

2017—2023年云南省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效果分析
李奔福, 吴方伟, 字金荣, 严信留, 彭佳, 王正青, 李建雄, 徐倩, 李永飞, 杨亚明
2025, 43(1):  20-2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04
摘要 ( )   HTML ( )   PDF (166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7—2023年云南省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效果,为云南省制定棘球蚴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在云南省9个州(市)24个县(市、区)实施中央重大疾病棘球蚴病防控项目,在流行区建立棘球蚴病监测和实验室检测体系、实行病例规范管理、进行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对疫点进行调查处置、防控传染源犬、防控中间宿主动物、健康科普。收集2016—2023年云南省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措施、防治和监测报表数据,以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犬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率、家畜棘球蚴病患病率、人群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评价指标,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应用χ2检验进行趋势性分析,以2016年度调查数据为基线,计算各年度的相对风险度,评价云南省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效果。结果 2017—2023年云南省建立了1个棘球蚴病防控工作站、2个省级棘球蚴病检测参比实验室,人群棘球蚴病B超筛查183万人次、病例随访365次和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254次、病例规范管理率为100%、疫点调查处置5个。2023年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1.42/10万,11/774 609)与基线(38.17/10万,24/62 874)相比下降了96.28%,人群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7.881,P < 0.05)。居民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从基线的43.50%(5 075/11 668)提高至2023年89.20%(6 680/7 489)(χ2 = 922.835,P < 0.05),小学生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从2019年77.86%(2 687/3 451)提高至2023年95.21%(7 097/7 454)(χ2 = 44.170,P < 0.05)。犬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率从2017的4.38%(186/4 246)下降至2023年1.68%(141/8 392)(χ2 = 367.928,P < 0.05),家畜动物患病率从基线的0.23%(8/3 472)下降至2023年0.12%(7/5 663)(χ2 = 1.492,P > 0.05)。相对危险度分析显示,2023年较2017年人群棘球蚴病患病风险下降了97.99%,2023年传染源犬传播风险度与2018年相比下降了90.76%。各年度家畜动物棘球蚴病患病风险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2017—2023年云南省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传染源动物之间仍然存在传播流行,需继续强化传染源动物控制,有效阻断传播链。

内蒙古自治区棘球蚴病流行基线抽样调查与分析
韩松, 雷霞, 聂莉, 罗文博, 姜晓峰
2025, 43(1):  26-2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05
摘要 ( )   HTML ( )   PDF (122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棘球蚴病流行范围和程度,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2—2018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内蒙古11个盟市的36个旗(县、市、区)进行棘球蚴病流行基线抽样调查与分析,各旗(县、市、区)调查约3 200人,采用超声检测诊断人棘球蚴病患病情况并记录信息。在调查村养犬户随机采集犬的粪样(每户1条犬),采用ELISA法检测犬粪棘球绦虫抗原。内脏剖检法检查家畜(羊)棘球蚴感染情况。结果 22个旗(县、市、区)发现棘球蚴病患者,其中牧业区15个、半农半牧区5个、农业区2个。发现病例数最多旗县为西乌珠穆沁旗(16例,占21.6%),患病率介于0.10%~0.50%的旗(县、市、区)有6个,介于0.03%~0.10%的有16个。共调查115 155人,共检出74例棘球蚴病患者,均为细粒棘球蚴病,患病率为0.11%(74/115 155)。女性(患病率0.08%,51/60 544)、30~59岁年龄段(占比60.81%,45/74)、牧民(占比55.41%,41/74)文化程度为小学(患病率0.10%,39/39 237)和游牧人群(患病率0.29%,6/2 097)人群是高风险人群。36个旗(县、市、区)采集犬粪17 909份,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为1.84%(330/17 909)。26个旗(县、市、区)发现阳性犬粪,犬粪阳性率≥ 5.00%的有1个(新巴尔虎右旗11.75%),1.00%~5.00%的有18个,0.29%~1.00%的有8个。33个旗(县、市、区)共检查羊32 100头,羊棘球蚴病患病率为0.46%。14个旗(县、市、区)发现棘球蚴患病羊,患病率介于0.10%~7.30%,患病率 > 1.00%的旗(县、市、区)有3个,均为牧业区。结论 内蒙古棘球蚴病流行范围较广,整体流行水平较低。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聚集分布特征,应加强重点地域和人群的防控工作。

宁夏多房棘球蚴病流行区流浪犬和野外犬科动物驱虫方法的探索与效果评估
吴向林, 刘煊, 马国良, 段红菊, 马天宝, 田慧芳, 王志平, 齐蓉婷, 闫芳
2025, 43(1):  30-3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06
摘要 ( )   HTML ( )   PDF (267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宁夏流浪犬和野外犬科动物驱虫的投药方法、频次、剂量,评价驱虫效果,为控制流浪犬和野外犬科动物的棘球蚴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宁夏3个多房棘球蚴病流行区(西吉县、原州区和海原县)各随机选择4个村作为流浪犬驱虫点,在3个县(区)的自然林场外围各选择2个点作为野外犬科动物驱虫点,于2023年4—6月和9月进行投药(吡喹酮咀嚼片,0.1 g/片)。流浪犬驱虫点、野外犬科动物驱虫点均设直线法和环形法2种投药方法,每种投药方法均设1片和2片剂量组。投药后3 d,统计各点药物吞服情况,计算吞服率;采集犬科动物新鲜粪样,ELISA检测粪棘球绦虫抗原,计算粪抗原阳性率;采用布夹法在野外犬科动物驱虫点捕捉小型啮齿类动物,鉴定种类后剖解查找疑似病灶,石蜡切片后苏木精-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原头节,计算啮齿动物患病率。采用Epi info 3.5.3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或U检验。结果 环形法的流浪犬驱虫点药物吞服率为70.98%(269/379),高于直线法的45.38%(172/379)(F = 13.577,P < 0.05);不同投药剂量的直线法和环形法吞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 0.731、1.124,均P > 0.05)。直线法的野外犬科动物驱虫点药物吞服率为为72.94%(124/170),高于环形法的49.12%(84/171)(F = 4.950,P < 0.05);不同投药剂量的直线法和环形法吞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 0.200、0.341,均P > 0.05)。环形法的流浪犬驱虫点粪抗原阳性率为2.84%(14/493),低于直线法的5.66%(28/495)(χ2 = 4.423,P < 0.05);直线法的野外犬科动物驱虫点粪抗原阳性率为2.85%(7/246),低于环形法的6.94%(17/245)(χ2 = 4.013,P < 0.05)。共捕获小型啮齿类动物9种562只,患病率为0.89%(5/562);5只患病啮齿动物均为阿拉善黄鼠,阿拉善黄鼠的患病率为1.58%(5/317)。直线法和环形法驱虫点的小型啮齿类动物患病率分别为1.18%(2/169)和2.03%(3/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350,P > 0.05)。结论 直线法适用于对公路、溪流沿线等环境的野外犬科动物进行投药,环形法适用于对人居环境的流浪犬进行投药,连续投药3个月以上可有效控制犬科动物的棘球绦虫感染。

四川省棘球蚴病疫点传播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张仲双, 张光葭, 姚人新, 杨柳, 喻文杰, 何伟, 廖沙, 黄燕, 王谦
2025, 43(1):  37-4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07
摘要 ( )   HTML ( )   PDF (164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一种评估棘球蚴病疫点传播风险等级的方法。方法 通过分析四川省2019—2023年棘球蚴病疫情特征和专家深度访谈,确定棘球蚴病疫点传播风险评估体系的条目与指标,讨论形成评估体系初稿;通过2轮专家函询形成评估体系终稿。选取四川省2023年有新发现患者且患者年龄在15岁以上的村开展传播风险评估,根据疫点的风险等级干预1年,比较干预前后的风险等级,验证评估体系的有效性。结果 共11名专家参与问卷函询,2轮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1/11。构建了棘球蚴病疫点传播风险评估体系,体系包括棘球蚴病传播风险等级评估量表(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棘球蚴病传播风险干预地理范围表和棘球蚴病传播风险监测及干预时间范围表;对疫点棘球蚴病传播风险等级的判定标准为:36分以下为一般风险,36~55分为较高风险,55分以上为高风险。壤塘县疫点、若尔盖县疫点1、若尔盖县疫点2和理塘县疫点等4个疫点的验证结果显示,干预后各疫点的风险等级不变或降低,证实评估体系有效。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棘球蚴病疫点风险评估体系具有可靠性、实用性,能为棘球蚴病疫点处置和干预提供参考。

2015—2022年西藏棘球蚴病人群筛查和患者治疗成本效果分析
雷家希, 贡桑曲珍, 王立英, 杨频, 程茜茜, 王芝依, 姜明哲
2025, 43(1):  44-5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08
摘要 ( )   HTML ( )   PDF (86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5—2022年西藏棘球蚴病人群筛查和患者治疗的成本-效果,为制定或调整棘球蚴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从西藏自治区包虫病防治工作年报系统收集2015—2022年西藏棘球蚴病人群筛查和患者治疗方面投入的成本、查出新患者数、治疗效果等相关数据。计算各年度、各地区/市的筛查和治疗的成本-效果。用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反映西藏棘球蚴病实际发生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与无干预下估算的DALY之间的差异∆E与查治成本∆C之间的关系。ICER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作为支付意愿阈值(WTP)。不同年份之间治疗总有效率的差异用K-W检验,使用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并校正P值。结果 2015—2022年西藏在棘球蚴病人群筛查经费投入总成本为5 417.1万元,2017年最高(2 762.4万元)。2017—2022年新发现患者的筛查成本-效果比呈逐年增高趋势,由2017年的1 641元/人升高到2022年的21 131元/人。2022年,日喀则市筛查新发现患者率最高(0.10%),山南市最低(0.00%),相应的筛查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0万元/人和20.9万元/人。2015—2022年西藏患者治疗投入总成本为8 056.0万元,2018年度最高(3 905.5万元)。其中手术治疗成本占比73.0%(5 880.7万元),药物治疗成本占比27.0%(2 175.4万元)。西藏2015—2022年患者总治愈率为11.1%,治愈率年度变化趋势不明显,好转率呈上升趋势,在2022年达到了68.6%。西藏自治区实际DALY低于无干预情况下的DALY,挽回的DALY损失由2017年的6 293.03增加到了2022年的11 487.84。2017—2022年西藏棘球蚴病人群筛查及患者治疗ICER平均为11 460.3元/年,WTP为0.196。结论 西藏2017—2022年棘球蚴病的人群筛查和患者治疗方面投入较大,资金利用效率较高。通过普查,发现了大量处于早期的棘球蚴病患者,并积极安排了手术救治和药物治疗。但目前筛查效率较低的地区已不再适合大规模人群筛查,建议因地制宜地调整筛查策略和方式。在棘球蚴病患者治疗方面,建议加强手术诊疗培训,提高手术水平和效果,加强药物治疗患者的规范管理和服药依从性,进一步提高棘球蚴病患者的救治效果。

体外小鼠巨噬细胞与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相互作用
黎广, 姜慧娇, 杜云峰, 舒敏, 罗雨盟, 朱令懿, 陈雪玲, 吴向未
2025, 43(1):  52-6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09
摘要 ( )   HTML ( )   PDF (215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小鼠免疫细胞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杀伤作用,了解发挥功能的免疫细胞类型及其细胞因子的分泌变化。方法 分离健康C57BL/6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和脾细胞。收集羊细粒棘球蚴包囊中的原头节并分组(3 000个/组)。巨噬细胞共培养组、脾细胞共培养组分别与6 × 106个巨噬细胞和脾细胞共培养,选择对原头节具有更强抑制作用的免疫细胞类型;共培养1~5组分别与1.2 × 106、2.4 × 106、4.8 × 106、7.2 × 106、9.6 × 106个细胞共培养,选择适宜的细胞数量,建立共培养体系。共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细粒棘球蚴囊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观察原头节活性和共培养上清中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浓度的变化。伊红染色检测原头节活性,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法检测活性氧水平,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促凋亡蛋白Bcl-2相关X蛋白(Bax)和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表达水平,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浓度。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共培养第6天,巨噬细胞共培养组和脾细胞共培养组的原头节活性分别为(25.07 ± 0.40)%和(76.18 ± 0.31)%,巨噬细胞共培养组各时期的原头节活性低于脾细胞共培养组(F = 564.20,P < 0.05);共培养第4天,巨噬细胞共培养组的原头节活性氧相对荧光强度为32.20 ± 7.85,高于脾细胞共培养组的12.44 ± 2.93(t = 7.07,P < 0.05);共培养第6天,巨噬细胞共培养组和脾细胞共培养组的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28 ± 0.02和1.16 ± 0.02,Bax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29 ± 0.01和0.46 ± 0.01,巨噬细胞共培养组各时期的caspase-3、Bax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脾细胞共培养组(F = 55.87、167.20,均P < 0.05),巨噬细胞对原头节的抑制作用强于脾细胞。共培养第6天,共培养1~5组原头节的线粒体膜电位相对荧光强度分别为20.15 ± 8.96、24.40 ± 9.71、48.41 ± 10.20、94.62 ± 8.72、112.85 ± 24.23,均高于原头节对照组的2.50 ± 1.02(F = 26.18,P < 0.01)。共培养第6天,共培养4、5组原头节的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35 ± 0.03和1.49 ± 0.05,高于原头节对照组的0.28 ± 0.01(t = 17.03、10.60,均P < 0.05);共培养4、5组原头节的Bax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34 ± 0.01和1.38 ± 0.04,高于原头节对照组的0.78 ± 0.04(t = 6.68、6.46,均P < 0.05)。细胞共培养4组上清的TNF-α、IL-6和TGF-β浓度分别为(240.90 ± 17.29)、(435.90 ± 12.33)、(137.10 ± 6.62)pg/ml,均高于细胞对照组的(42.02 ± 0.52)、(65.72 ± 1.91)、(24.72 ± 1.78)pg/ml(t = 54.52、15.97、17.59,均P < 0.05);细胞共培养4组上清的IL-10浓度为(42.16 ± 1.45)pg/ml,与细胞对照组的(45.64 ± 1.03)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29,P > 0.05);共培养组各时期上清中TNF-α、IL-6、IL-10和TGF-β的浓度均高于细胞对照组(F = 294.66、450.50、687.72、660.15,均P < 0.05)。共培养第1、3、5、7天,囊液组的原头节线粒体膜电位相对荧光强度分别为4.46 ± 1.25、4.33 ± 0.39、4.89 ± 0.77、7.97 ± 0.62,均低于巨噬细胞组的5.67 ± 1.72、13.60 ± 0.50、35.28 ± 5.65、77.50 ± 9.60(F = 115.90,P < 0.01)。共培养第6天,囊液组上清中TNF-α、IL-6、IL-10和TGF-β的浓度分别为(64.12 ± 2.65)、(1 049.65 ± 25.70)、(230.30 ± 12.98)、(138.57 ± 13.71)pg/ml,巨噬细胞组的浓度分别为(41.61 ± 1.31)、(68.00 ± 0.42)、(56.15 ± 6.43)、(32.94 ± 4.90)pg/ml,囊液组各时期上清中TNF-α、IL-6、IL-10和TGF-β的浓度均高于巨噬细胞组(F = 289.80、366.50、145.40、32.94,均P < 0.05)。共培养第7天,巨噬细胞组和抑制剂组的原头节活性分别为(21.18 ± 1.61)%和(94.31 ± 2.58)%,抑制剂组各时期的原头节活性高于巨噬细胞组(F = 1 810.00,P < 0.05)。共培养第2、4、6天,抑制剂组的TNF-α浓度分别为(33.55 ± 7.48)、(13.78 ± 4.96)、(19.20 ± 0.69)pg/ml,均低于巨噬细胞组的(209.24 ± 9.90)、(209.47 ± 10.55)、(211.36 ± 13.66)pg/ml(t = 33.16、30.46、23.76,均P < 0.05)。结论 与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在体外共培养的巨噬细胞能够表达TNF-α等细胞因子,抑制原头节的活性,促进原头节的凋亡。细粒棘球蚴囊液和TNF-α抑制剂能够降低巨噬细胞TNF-α的分泌,减轻巨噬细胞对原头节的杀伤作用。

双探针荧光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法检测细粒棘球绦虫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杜建伯, 苏雅馨, 霍乐乐, 王莹, 王旭, 姜斌, 陈雨晴, 沈玉娟
2025, 43(1):  61-6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10
摘要 ( )   HTML ( )   PDF (200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结合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建立一种快速、便捷的检测棘球绦虫及进一步鉴定细粒棘球绦虫的方法。方法 以棘球绦虫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1)和NADH脱氢酶亚基5(nd5)的基因为靶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6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并进行筛选,建立棘球绦虫核酸双探针荧光RPA检测方法。采用不同DNA拷贝数(104、103、102、10、1个拷贝/μl)的含co1nd5的重组质粒,评价该方法的敏感度。以多房棘球绦虫、猪带绦虫、日本血吸虫、美洲钩虫、巴西日本圆线虫、华支睾吸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微小隐孢子虫、刚地弓形虫和田鼠巴贝虫基因组DNA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利用23份模拟样品(棘球绦虫原头节DNA和阴性犬粪提取的DNA混合)和5份现场采集的犬粪细粒棘球绦虫阳性DNA样品(经PCR鉴定)评价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 针对棘球绦虫基因组DNA建立的FAM/HEX双探针荧光RPA检测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为39 ℃、金属浴300 rpm振荡反应4 min后,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荧光信号12.5 min,总反应时长16.5 min。敏感度检测结果显示,该法对co1nd5重组质粒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10拷贝/μl和100拷贝/μl。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该法仅对细粒棘球绦虫有FAM/HEX双重荧光信号,对多房棘球绦虫有FAM单荧光信号,而对猪带绦虫、日本血吸虫、美洲钩虫和华支睾吸虫等9种寄生虫基因组DNA无特异性反应。可行性评价结果显示,含有细粒棘球绦虫基因组DNA的16份模拟样品产生FAM/HEX双阳性信号,其中8份为混合细粒棘球绦虫基因组DNA的模拟样品,8份为混合细粒和多房棘球绦虫基因组DNA的模拟样品;仅含有多房棘球绦虫基因组DNA的7份模拟样品产生FAM单阳性信号;5份现场采集的犬粪细粒棘球绦虫阳性DNA样品产生FAM/HEX双阳性信号;其他DNA样品均无任何阳性信号。该法的检测结果与PCR法的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基于双探针荧光RPA检测棘球绦虫的方法,且该方法可鉴定出细粒棘球绦虫,其检出限低、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快捷。

细粒棘球蚴囊液促进肝星状细胞激活和迁移
崔杰, 伍希雅, 林芷伊, 蔡克丰, 吴正展, 熊梓彤, 黄延鑫, 房福众, 辛子睿, 张宏伟
2025, 43(1):  69-7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11
摘要 ( )   HTML ( )   PDF (450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人细粒棘球蚴囊液(CF)对肝星状细胞(HSC)激活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的肝病灶组织,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纤维化情况。分别用不含CF和含有10%、20%、40% CF的培养基体外培养HSC 48 h和72 h,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α1(Col1a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PI3K(p-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等的相对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α-SMA、Col1a1和Ⅲ型胶原α1(Col3a1)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CF对HSC迁移的影响。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肝病灶组织中的细粒棘球蚴外囊呈透明均一的纤维条索样,Masson染色结果显示细粒棘球蚴外囊壁处有大量的胶原纤维沉积。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干预72 h后,对照组、10% CF组、20% CF组和40% CF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359 ± 0.043、0.641 ± 0.088、0.900 ± 0.084、1.111 ± 0.027,10% CF组、20% CF组、40% CF组均高于对照组(t = 5.236、10.050、13.980,均P < 0.05);各组Col1a1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392 ± 0.057、0.546 ± 0.022、0.854 ± 0.034、1.127 ± 0.057,10% CF组、20% CF组、40% CF组均高于对照组(t = 4.228、12.630、20.090,均P < 0.05)。qPCR结果显示,干预72 h后,对照组、10% CF组、20% CF组和40% CF组α-SMA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000 ± 0.093、1.437 ± 0.106、1.453 ± 0.105、1.697 ± 0.154,10% CF组、20% CF组、40% CF组均高于对照组(t = 4.604、4.769、7.339,均P < 0.05);各组Col1a1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0.856 ± 0.042、1.067 ± 0.049、1.283 ± 0.128、1.582 ± 0.046,20% CF组、40% CF组均高于对照组(t = 6.932、11.790,均P < 0.05);各组Col1a3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0.611 ± 0.054、0.908 ± 0.041、1.000 ± 0.045、1.239 ± 0.101,10% CF组、20% CF组、40% CF组均高于对照组(t = 5.599、7.346、11.850,均P < 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对照组、10% CF组、20% CF组和40% CF组的p-PI3K/PI3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346 ± 0.050、0.716 ± 0.054、0.941 ± 0.114、1.276 ± 0.004,10% CF组、20% CF组、40% CF组均高于对照组(t = 6.669、10.740、16.780,均P < 0.01);各组p-Akt/Akt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524 ± 0.111、0.815 ± 0.019、1.043 ± 0.052、1.333 ± 0.054,10% CF组、20% CF组、40% CF组均高于对照组(t = 5.268、9.413、14.670,均P < 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干预24 h后,10% CF组、20% CF组和40% CF组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73.6 ± 2.1)%、(88.2 ± 2.1)%和(96.5 ± 1.2)%,均高于对照组的(55.1 ± 2.9)%(t = 10.510、18.820、23.540,均P < 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干预24 h后,对照组、10% CF组、20% CF组和40% CF组的平均每视野下细胞数分别为(62.333 ± 8.145)、(82.333 ± 8.505)、(132.333 ± 17.620)、(164.333 ± 11.060)个,20% CF组、40% CF组均高于照组(t = 7.173、10.450,均P < 0.01)。结论 细粒棘球蚴CF可以通过PI3K/Akt通路促进HSC激活,并提高HSC的迁移能力。

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腹膜腔免疫细胞迁移及其功能变化
邓冰清, 阿迪莱·多力坤, 李寅时, 阿比旦·艾尼瓦尔, 孙胜, 肖雯颖, 葛聪蕙, 唐娜, 姜涛, 王慧, 张传山, 李静
2025, 43(1):  76-8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12
摘要 ( )   HTML ( )   PDF (145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腹膜腔免疫细胞迁移及分化的变化,探讨其发挥免疫功能的机制。方法 裂解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小鼠脾组织,分离EGFP示踪免疫细胞。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2.5 × 107个示踪免疫细胞,5 d后经肝门静脉穿刺接种3 0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19周后,取感染小鼠肝、脾组织,冷冻切片后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免疫荧光观察示踪免疫细胞的分布。分离感染小鼠外周血、肝、脾和腹膜腔免疫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EGFP示踪免疫细胞在不同组织的迁移分布和细胞分型,以及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的分泌情况。结果 免疫荧光结果显示,EGFP示踪细胞主要迁移至小鼠脾组织。肝组织中各型示踪淋巴细胞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CD8+ T细胞(79.63 ± 5.00)%、CD4+ T细胞(7.08 ± 4.00)%、B细胞(2.01 ± 1.00)%(F = 396.20,P < 0.01);脾组织中各型淋巴细胞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CD8+ T细胞(73.97 ± 3.56)%、CD4+ T细胞(11.92 ± 5.02)%、B细胞(3.86 ± 0.32)%(F = 349.00,P < 0.01);腹膜腔中各型淋巴细胞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CD8+ T细胞(45.27 ± 4.53)%、CD4+ T细胞(34.60 ± 8.00)%、B细胞(15.03 ± 6.38)%(F = 16.90,P < 0.05)。肝、脾、腹膜腔中的示踪CD4+ T细胞数量分别为2 700 ± 3 120、14 407 ± 11 958、3 376 ± 1 481,示踪CD8+ T细胞数量分别为26 407 ± 22 190、109 179 ± 92 692、4 245 ± 798,示踪B细胞数量分别为698 ± 719、5 794 ± 4 971、1 476 ± 840,3种示踪淋巴细胞均主要分布在脾组织中(F = 2.51、3.03、2.62,均P > 0.05)。肝组织中各型髓系细胞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树突状细胞(3.94 ± 1.33)%、单核细胞(3.79 ± 1.80)%、巨噬细胞(3.13 ± 1.85)%、嗜酸粒细胞(2.40 ± 1.81)%、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0.76 ± 0.17)%、中性粒细胞(0.67 ± 0.04)%(F = 3.21,P < 0.05);脾组织中各型髓系细胞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树突状细胞(1.86 ± 0.89)%、单核细胞(0.41 ± 0.09)%、巨噬细胞(0.23 ± 0.03)%、中性粒细胞和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均(0.13 ± 0.14)%]、嗜酸粒细胞(0.04 ± 0.04)%(F = 42.70,P < 0.01);外周血中组织中各型髓系细胞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树突状细胞(0.37 ± 0.28)%、单核细胞(0.22 ± 0.27)%、巨噬细胞(0.22 ± 0.21)%、中性粒细胞和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均(0.17 ± 0.08)%]、嗜酸粒细胞(0.05 ± 0.08)%(F = 0.92,P > 0.05)。肝组织的示踪CD4+ T细胞中,分泌IFN-γ、TNF-α、IL-4的细胞分别占(41.17 ± 19.92)%、(30.70 ± 3.35)%、(2.78 ± 4.81)%(F = 8.22,P < 0.05);示踪CD8+ T细胞中,分泌IFN-γ、TNF-α、IL-4的细胞分别占(64.17 ± 3.17)%、(24.85 ± 15.66)%、(5.67 ± 6.35)%(F = 27.08,P < 0.01)。脾组织的示踪CD4+ T细胞中,分泌IFN-γ、TNF-α、IL-4的细胞分别占(52.43 ± 19.43)%、(27.67 ± 18.99)%、(4.77 ± 2.23)%(F = 6.88,P < 0.05);示踪CD8+ T细胞中,分泌TNF-α、IFN-γ、IL-4的细胞分别占(40.53 ± 17.79)%、(38.97 ± 18.04)%、(3.23 ± 3.09)%(F = 6.15,P < 0.05)。腹膜腔的示踪CD4+ T细胞中,分泌IFN-γ、TNF-α、IL-4的细胞分别占(64.33 ± 6.82)%、(46.43 ± 13.44)%、(4.03 ± 3.51)%(F = 36.04,P < 0.01);示踪CD8+ T细胞中,分泌IFN-γ、TNF-α、IL-4的细胞分别占(53.57 ± 19.17)%、(21.47 ± 8.54)%、(6.13 ± 8.63)%(F = 10.24,P < 0.05)。结论 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腹膜腔内免疫细胞主要迁移至脾组织,细胞类型以CD8+ 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为主。T细胞主要分泌IFN-γ,呈Th1型免疫应答。

多房棘球蚴感染巨噬细胞中CD47和SIRPα表达变化与抑制作用的研究
魏盼龙, 张耀刚, 张涛, 杨紫晗, 侯静, 田美媛, 黄登亮, 马艳艳
2025, 43(1):  84-9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13
摘要 ( )   HTML ( )   PDF (277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多房棘球蚴感染对巨噬细胞CD47与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表达水平及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为探索多房棘球蚴病(AE)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30例AE患者的肝脏病理组织,选取病灶周围0.5 cm处的病灶近旁肝组织(CLT)和超过病灶2 cm以上的病灶远端肝组织(DLT),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冰冻切片行免疫荧光,观察分析CLT和DLT中CD47和SIRPα的表达水平。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与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共培养(细胞数∶原头节数 = 500∶1),分别于加入原头节前、共培养24和48 h后收集细胞,流式细胞术、细胞免疫荧光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巨噬细胞CD47和SIRPα的表达变化。RAW264.7细胞分为对照组、感染组、抑制剂组和抑制剂感染组(1 × 105个/组),感染组和抑制剂感染组加入原头节(200个/组)、抑制剂组和抑制剂感染组加入CD47/SIRPα结合抑制剂(NCGC00138783TFA,10 μmol/L),共培养48 h后加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大肠埃希菌(1 × 106个/组),荧光观察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变化,qPCR检测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和细胞因子mRNA相对转录水平的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使用Tukey’s HSD法。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E患者CLT的CD47、SIRPα阳性细胞分别占(61.99 ± 3.61)%、(54.06 ± 1.85)%,均高于DLT的(57.08 ± 3.38)%、(40.77 ± 1.49)%(t = 9.434、58.840,均P < 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LT的CD47/SIRPα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66 ± 0.02,高于DLT的0.45 ± 0.01(t = 7.624,P < 0.01)。流式检测结果显示,共培养24和48 h后的巨噬细胞CD47中位荧光强度分别为8 259.00 ± 66.01和9 445.00 ± 41.58,均高于加入原头节前的5 603.00 ± 193.40(HSD = 0.691、0.735,均P < 0.01);共培养24和48 h后的巨噬细胞SIRPα中位荧光强度分别为3 123.00 ± 184.60和2 931.00 ± 54.08,均高于加入原头节前的2 508.00 ± 43.15(HSD = 0.491、0.235,均P < 0.01)。qPCR结果显示,共培养24和48 h后的巨噬细胞CD47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80 ± 0.02和1.64 ± 0.01,均高于加入原头节前的0.99 ± 0.01(HSD = 0.098、0.125,均P < 0.01);加入原头节前、共培养24和48 h后的巨噬细胞SIRPα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00 ± 0.02、0.52 ± 0.05和1.27 ± 0.03,24 h后低于加入原头节前(HSD = 0.015,P < 0.01),48 h后高于加入原头节前(HSD = 0.105,P < 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共培养24和48 h后的CD47/SIRPα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 ± 0.001和0.990 ± 0.001,均高于加入原头节前的0.770 ± 0.001(HSD = 0.091、0.135,均P < 0.01)。荧光结果显示,抑制剂感染组的EGFP平均荧光强度为8 923.0 ± 49.3,高于感染组的7 537.0 ± 29.3(HSD = 0.205,P < 0.01);流式检测结果显示,抑制剂感染组的EGFP平均荧光强度为21.54 ± 0.03,高于感染组的18.55 ± 0.51(HSD = 0.327,P < 0.01)。qPCR结果显示,抑制剂感染组M1型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CD86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20.87 ± 0.40、40.64 ± 0.75,均高于感染组的5.38 ± 0.11和3.79 ± 0.05(HSD = 0.194、0.261,均P < 0.01);M2型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1)、CD206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48.76 ± 2.22、6.33 ± 0.06,均低于感染组的83.28 ± 0.58和12.33 ± 0.12(HSD = 0.283、0.164,均P < 0.01)。抑制剂感染组M1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3 896.00 ± 176.70、271.30 ± 8.39和4.90 ± 0.10,均高于感染组的2 869.00 ± 89.55、154.90 ± 2.61和3.04 ± 0.03(HSD = 0.712、0.625、0.693,P < 0.05、0.01、0.01);M2型细胞因子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27.40 ± 4.92、1.34 ± 0.03,均低于感染组的380.30 ± 8.55和1.61 ± 0.02(HSD = 0.324、0.163,均P < 0.01)。结论 多房棘球蚴感染后巨噬细胞的CD47和SIRPα表达升高、吞噬能力下降,特异性抑制CD47/SIRPα结合能够改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并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

2013—2023年安徽省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法定寄生虫病报告情况分析
滕雪娇, 黄浩, 朱剑辉, 钟晨, 陈晨, 吴家兵, 邓舒
2025, 43(1):  91-9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14
摘要 ( )   HTML ( )   PDF (158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3—2023年安徽省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法定寄生虫病报告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1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现住址为安徽省的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疟疾、内脏利什曼病、棘球蚴病和丝虫病等6种法定寄生虫病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报告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报告及时率,评价病例诊断至报告时间间隔,应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2013—2023年安徽省共报告法定寄生虫病25 699例,其中血吸虫病24 536例、疟疾1 072例、阿米巴痢疾50例、内脏利什曼病6例、棘球蚴病35例、丝虫病0例。年均发病率3.79/10万,整体呈下降趋势。男性发病率为4.26/10万,高于女性的3.32/10万(χ2 = 398.302,P < 0.05)。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40~59岁,占60.96%(15 667/25 699)。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2.70%(23 824/25 699),发病高峰集中在6—11月,占76.26%(19 598/25 699)。安庆市报告的血吸虫病病例数占比最高(32.18%,7 896/24 536),合肥市报告的疟疾病例数占比最高(52.15%,559/1 072)。诊断至报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4.61 h,棘球蚴病报告及时率最低,为97.14%(34/35),不同病种诊断至报告时间间隔以及报告及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 = 26.559;χ2 = 17.204,均P < 0.05)。结论 2013—2023年安徽省法定寄生虫病呈低流行态势,中老年、男性、农民为高发人群,不同病种的发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棘球蚴病报告及时率较低。

丹顶鹤感染前殖吸虫的种类鉴定及其ITS序列分析
曹禹, 李烨, 金振华, 王丽坤, 高忠燕, 张显光, 江波涛
2025, 43(1):  97-10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15
摘要 ( )   HTML ( )   PDF (158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鉴定丹顶鹤感染前殖吸虫的种类并分析其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方法 从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的泄殖腔采集前殖吸虫,PCR扩增前殖吸虫ITS序列并测序,测序结果在NCBI进行BLAST比对。采用基因重复序列计算器查找重复序列,MegAlign软件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MEGA 7.0、Clustal X和Paup软件进行序列对齐,采用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在丹顶鹤体内共采集到5条前殖吸虫,PCR扩增共获得5条ITS序列,其中3条长1 240 bp(GenBank登录号:PQ634967,PQ634968,PQ634969),与楔形前殖吸虫(Prosthogonimus cuneatus)(GenBank登录号:OQ344776)的序列相似性为98.2%,鉴定为楔形前殖吸虫;2条长为1 183 bp(GenBank登录号:PP956934,PP956935),与透明前殖吸虫(P. pellucidus)(GenBank登录号:KP192732)的序列相似性为97.7%,鉴定为透明前殖吸虫。楔形前殖吸虫和透明前殖吸虫的5.8S和ITS2无重复序列,ITS1则分别有16、17个重复序列。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的楔形前殖吸虫先与寄生于乌鸫、绿头鸭的楔形前殖吸虫(捷克)聚为一个小分支,再与本研究中的透明前殖吸虫聚为一个分支。结论 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体感染的前殖吸虫为楔形前殖吸虫和透明前殖吸虫,其ITS1分别有16、17个重复序列。楔形前殖吸虫和透明前殖吸虫与来自捷克的楔形前殖吸虫的亲缘关系较近。

刚地弓形虫Ⅰ/Ⅲ型ROP16调控TAF15对THP-1细胞影响及机制研究
殷荷, 马磊, 党甜甜, 李佳铭, 赵志军
2025, 43(1):  103-11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16
摘要 ( )   HTML ( )   PDF (162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刚地弓形虫Ⅰ、Ⅲ型棒状体蛋白16(ROP16)通过调控TATA结合蛋白相关因子15(TAF15)对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增殖、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Ⅰ、Ⅲ型ROP16过表达慢病毒转染至THP-1细胞,构建稳定表达ROP16的细胞株(THP-1-ROP16Ⅰ/Ⅲ),以转染空载体慢病毒的细胞为空载体对照组(THP-1-Venus),未转染细胞为对照组(THP-1),通过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T-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验证过表达效果。利用免疫沉淀-质谱联用技术(IP-MS)在THP-1-ROP16Ⅰ/Ⅲ细胞株中预测ROP16的互作蛋白,并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互作蛋白TAF15的表达。将3条作用于TAF15基因不同位点的小干扰RNA(siRNA 1215、siRNA 825、siRNA 288)分别干扰THP-1-ROP16Ⅰ/Ⅲ细胞株,分为THP-1-ROP16Ⅰ/Ⅲ + siRNA 1215/825/288组,同时设未干扰对照组(THP-1-ROP16Ⅰ/Ⅲ + siRNA NC),Western blotting验证TAF15沉默效果。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1A(p21)、周期素依赖性激酶6(CDK6)、G1/S特异性周期蛋白(CyclinD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裂解型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及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 THP-1-ROP16Ⅰ/Ⅲ组ROP16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为2 679.427 ± 250.600、2 395.410 ± 325.700,均高于THP-1-Venus组(1.036 ± 0.102)(F = 153.3,P < 0.01);ROP16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为4.526 ± 0.020、5.457 ± 0.250,均高于THP-1-Venus组(1.688 ± 0.653)(F = 76.4,P < 0.01)。TAF15为Ⅰ、Ⅲ型ROP16的互作蛋白,THP-1-ROP16Ⅰ/Ⅲ组TAF15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为6.027 ± 0.313、5.567 ± 0.088,均高于THP-1-Venus组(0.985 ± 0.027)(F = 869.4,P < 0.01);TAF15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为1.789 ± 0.145、1.593 ± 0.029,均高于THP-1-Venus组(1.010 ± 0.365)(F = 50.6,P < 0.01)。TAF15 siRNA转染48 h后,THP-1-ROP16Ⅰ + siRNA 1215/825/288组TAF15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384 ± 0.047、0.246 ± 0.072、0.125 ± 0.026,均低于THP-1-Venus组(1.007 ± 0.019)(F = 313.1,P < 0.01);THP-1-ROP16Ⅲ + siRNA 1215/825/288组细胞TAF15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186 ± 0.020、0.180 ± 0.015、0.112 ± 0.019,均低于THP-1-Venus组(0.995 ± 0.052)(F = 3046.0,P < 0.01)。THP-1-ROP16Ⅰ/Ⅲ + siRNA NC组细胞CCK-8实验A450值分别为0.803 ± 0.015、0.813 ± 0.011,低于THP-1-Venus组(0.997 ± 0.010、0.995 ± 0.016)(t = 19.2、24.0,均P < 0.01);THP-1-ROP16Ⅰ/Ⅲ + siRNA 825/288组A450值分别为0.986 ± 0.010、0.983 ± 0.004,0.980 ± 0.006、0.984 ± 0.010(F = 3.5、2.9,均P > 0.05)。THP-1-ROP16Ⅰ/Ⅲ + siRNA NC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8.19 ± 0.45)%、(38.06 ± 0.84)%,高于THP-1-Venus组的(28.41 ± 0.69)%(t = 20.5、17.7,均P < 0.01);THP-1-ROP16Ⅰ/Ⅲ + siRNA 825/288组分别为(30.03 ± 1.83)%、(28.78 ± 0.72)%,(29.33 ± 0.80)%、(28.94 ± 0.58)%(F = 1.5、0.4,均P > 0.05)。THP-1-ROP16Ⅰ + siRNA NC组p21、Bax、caspase-9、cleaved caspase-3及P-STAT3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322 ± 0.027、1.493 ± 0.030、1.349 ± 0.021、1.324 ± 0.020、10.500 ± 1.005,均高于THP-1-Venus组(1.000 ± 0.026、0.996 ± 0.016、0.989 ± 0.019、0.994 ± 0.010、1.000 ± 0.001)(t = 14.8、25.4、22.3、25.0、15.6,均P < 0.01);CDK6、CyclinD1及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387 ± 0.040、0.424 ± 0.030、0.438 ± 0.035,均低于THP-1-Venus组(0.989 ± 0.018、1.000 ± 0.074、0.991 ± 0.016)(t = 23.6、12.4、25.0,均P < 0.01)。THP-1-ROP16Ⅲ + siRNA NC组p21、Bax、caspase-9、cleaved caspase-3及P-STAT3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409 ± 0.020、1.493 ± 0.030、1.349 ± 0.021、1.324 ± 0.020、16.210 ± 0.664,均高于THP-1-Venus组(1.004 ± 0.032、0.996 ± 0.015、0.989 ± 0.019、0.994 ± 0.010、1.000 ± 0.001)(t = 18.7、25.4、22.3、25.0、39.7,均P < 0.01);CDK6、CyclinD1及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418 ± 0.021、0.357 ± 0.040、0.411 ± 0.019,均低于THP-1-Venus组(1.000 ± 0.001、1.001 ± 0.042、0.991 ± 0.016)(t = 47.7、19.1、40.7,均P < 0.01)。结论 弓形虫Ⅰ、Ⅲ型ROP16蛋白可通过促进TAF15的表达抑制THP-1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内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转录组测序分析粉尘螨抗辣根素的基因表达与机制
许昕洁, 李镜, 吴伊可, 杨凤, 单文昕, 章治鼎, 叶长江, 孙恩涛
2025, 43(1):  112-11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17
摘要 ( )   HTML ( )   PDF (190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辣根素作用后粉尘螨差异表达基因(DEG)的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90个熏蒸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瓶取80只粉尘螨背部朝下置于熏蒸瓶的胶板上,实验组熏蒸瓶中加入0.25 ml/L的辣根素稀释液25 μl,对照组加入石蜡。熏蒸24 h后,每组收集2 000只存活螨。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重复6次,3次用于测序,3次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提取粉尘螨RNA并逆转录为cDNA,构建文库并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数据进行质控组装后与非冗余蛋白(NR)、基因本体功能注释(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等数据库进行比对。使用edgeR软件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对DEG进行GO与KEGG功能注释与富集。选取粉尘螨在辣根素作用后的DEG,进行qPCR验证,使用R软件对qPCR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转录组测序获得56 625条转录本,总长度为72 418 610 nt。共获得的39 510条单基因簇,比对到NR数据库中的数量最多,为25 450个,其次分别为直系同源蛋白分组比对(eggNOG)数据库(17 643个)、蛋白质(Swiss-prot)数据库(13 338个)、GO数据库(13 234个)、KEGG数据库(9 445个)。辣根素作用粉尘螨后,共检测到2 719个DEG,其中上调基因1 185个,下调基因1 534个。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DEG主要与细胞过程、结合与催化活性等功能相关,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上调基因主要为ATP结合盒转运蛋白G亚家族(ABCG)、细胞色素P450(CYP450)、热休克蛋白、乙酰胆碱受体等;下调基因主要为钙调蛋白、RNA聚合酶等。KEGG注释显示,DEG主要参与运输与分解代谢、信号转导、翻译等过程。KEGG富集分析显示,DEG富集于30条通路,主要富集在核糖体、不同环境中微生物代谢以及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等通路。qPCR结果显示,实验组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多重耐药相关蛋白1(MRP1)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18 ± 0.22、6.22 ± 0.42,较对照组(0.76 ± 0.30、2.52 ± 1.75)显著上调(F = 11.22、16.83,均P < 0.05);线粒体核糖体相关GTP酶(MTG)的相对转录水平为0.05 ± 0.04,较对照组(1.23 ± 0.62)显著下调(F = 13.95,P < 0.05);均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 辣根素作用后粉尘螨体内多种基因存在表达差异,UGT、CYP450、MRP1、ABCG基因在对辣根素产生抗性或解毒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综述
全国棘球蚴病参比实验室网络建设进展
王莹, 刘白雪, 王旭, 王立英, 薛垂召, 蒉嫣, 杨诗杰, 伍卫平, 韩帅
2025, 43(1):  119-12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18
摘要 ( )   HTML ( )   PDF (13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棘球蚴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参比实验室是准确获取流行病学数据、评估防治效果和监测疫情变化的保证。我国自2013年起开展了棘球蚴病参比实验室网络的建设工作,目前省级参比实验室已覆盖70%的棘球蚴病流行区。本文总结和分析了全国棘球蚴病参比实验室建设情况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方向和重点内容,为进一步提升棘球蚴病检测能力,加快推进棘球蚴病控制进程提供参考。

Toll样受体介导的宿主免疫应答在棘球蚴病中的研究进展
周檀芳, 朱江, 徐心路, 祖力皮喀尔·图孙尼亚孜, 卡力比夏提·艾木拉江, 温浩
2025, 43(1):  124-12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19
摘要 ( )   HTML ( )   PDF (149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幼虫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棘球蚴感染能够调节宿主的免疫应答,并改变宿主的免疫微环境,从而引发免疫和炎症反应。Toll样受体(TLR)作为一类模式识别受体,能够有效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通过调控TLR表达与功能,可激活下游信号传导途径,这在棘球蚴病的宿主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TLR尤其是TLR2和TLR4在棘球蚴病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并探讨其在未来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旨在为棘球蚴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白蛉携带病原体及其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崔蕾, 方圆, 周正斌, 何雅琦, 张仪
2025, 43(1):  129-13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20
摘要 ( )   HTML ( )   PDF (6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蛉作为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白蛉肠道内定植着大量的微生物群落,对白蛉及其携带病原体的繁殖和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白蛉携带病原体的种类和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并揭示了白蛉-病原体-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肠道微生物不仅能直接抑制病原体的感染和传播,也可通过参与白蛉的免疫应答和防御机制,间接改变其感染和传播病原体的能力。

肠道原虫实验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
章孝成, 沈玉娟, 胡媛, 姜岩岩, 刘华, 曹建平
2025, 43(1):  135-13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21
摘要 ( )   HTML ( )   PDF (58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肠道原虫是一类在生态环境中广泛分布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其多数虫株来源于带虫者的排泄物或分泌物,经纯化培养后用于感染实验动物。体外培养技术的局限性和原虫对宿主的特异性,均直接影响动物模型建立的难度。本文概述了主要肠道原虫体外培养技术及其相应的适宜动物模型,并探讨了影响动物模型建立的各种因素。鉴于新型动物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人类肠道原虫病的疾病进程,应重视肠道原虫实验动物感染模型尤其新型动物模型的研发,以期为肠道原虫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与研究提供支撑。

研究简报
内蒙古2015—2023年棘球蚴病病例特征分析
罗文博, 雷霞, 韩松, 张宇耕, 燕鸽, 跃华, 姜晓峰
2025, 43(1):  140-14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22
摘要 ( )   HTML ( )   PDF (150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内蒙古2015—2023年棘球蚴病变化趋势,收集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2015—2023年内蒙古棘球蚴病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5—2023年内蒙古12个市(盟)累计报告棘球蚴病病例500例。每年均有病例报告,其中2018年报告病例数最多,为104例(占21.0%),从2021年起报告病例数明显减少。地区分布中,锡林郭勒盟(202例,占40.4%)、赤峰市(144例,占28.8%)、呼伦贝尔市(52例,占10.4%)的报告病例数排前3位。男性病例255例,女性245例,男女性别比为1∶0.96。病例职业以牧民(151例,占30.0%)、农民(145例,占29.0%)、家务及待业人员(104例,占21.0%)为主。病例年龄5~97岁,主要集中在30~69岁年龄段,其中50~59岁年龄段病例数最多,为127例(占25.4%),其次为40~49岁年龄段(116例,占23.2%)。2015—2023年,内蒙古棘球蚴病报告病例数于2018年达到高峰,2021年快速下降,棘球蚴病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继续加强传染源管理、人群监测、健康教育等工作。

2022—2023年山西省高平市5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置
王陆儿, 郑玉华, 姬春花, 薛淑琴
2025, 43(1):  143-14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23
摘要 ( )   HTML ( )   PDF (152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确认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的感染来源,防止疫情扩散,对全民健康保障信息系统中山西省高平市2022—2023年报告的所有内脏利什曼病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在病例所在村开展宿主及媒介情况调查,采用诱蛉灯法调查白蛉密度,采用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法检测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对病例所在村开展病例搜索、传染源管理、媒介处置及健康教育等疫点处置措施。结果显示,2022—2023年山西省高平市共报告5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均为本地感染病例,主要症状是发热、贫血、脾肿大。5例均为成年男性,职业为工人(3例)和农民(2例),发病时间分布在全年,均居住在农村。共采集白蛉608只,平均密度为35.81只/(灯•夜);共调查家犬244只,犬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犬24只,阳性率为9.8%。5个病例所在村均存在媒介中华白蛉及感染利什曼原虫的犬只。共采集病例邻居血样25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24只阳性犬全部扑杀;采用溴氰菊酯类杀虫剂对病例住房及病例村的羊圈、犬舍、破旧窑洞等建筑内外墙壁滞留喷洒约3 000 m2;在病例所在村开展内脏利什曼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讲座10次,发放内脏利什曼病防治宣传折页5 000余份。调查结果提示高平市存在内脏利什曼病的本地流行,白蛉密度和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率均较高。应采取犬只管理和白蛉控制措施,防止内脏利什曼病进一步扩散。
应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分析保山市恙虫病季节性特征
李艳萍, 税铁军, 何恺, 杨和仙, 赵丽娟, 杨小玲, 段丽忠, 王黎明, 黄东升
2025, 43(1):  147-15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24
摘要 ( )   HTML ( )   PDF (176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云南省保山市2017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上报的恙虫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恙虫病集中度M值,分析其季节性强弱特征;用圆形分布法推算集中发病高峰日及流行高峰期。对集中度M值和圆形分布集中趋势r值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2017—2023年保山市共报告11 537例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是65.12/10万,2023年报告发病率最高(96.71/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 = 484.882,P < 0.01)。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78.79%,9 090/11 537)。2017—2023年报告病例均集中在7—10月,其中8月份报告病例数占比均为最高,依次为26.74%、33.13%、34.25%、32.84%、34.55%、27.17%、39.34%,合计占33.04%(3 812/11 537)。逐年逐月雷达图呈现单峰分布,满足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分析的前提条件。2017—2023年合计发病数的集中度M值为0.779, 各年度M值范围为 0.729~0.814,表明保山市恙虫病发病具有很强的季节性。2017—2023年合计发病数圆形分布集中趋势r为0.758,$\bar{\alpha } $ = 227.38°(184.89°,269.87°)(Z = 6 626.66,P < 0.001),对应发病高峰日为8月21日,流行高峰期为7月6日—9月30日。集中度M值和圆形分布集中趋势r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40,P = 0.001 65,二者呈现高度正相关。

病例报告
误诊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胰腺细粒棘球蚴病1例
刘校伸, 王灏, 杜磊, 樊海宁, 郭新建, 马倩源, 任利
2025, 43(1):  152-15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25
摘要 ( )   HTML ( )   PDF (175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于2023年8月收治一例53岁男性患者。患者自述平时无特殊不适,无肩背部放射痛和腹部疼痛等症状,无牛羊犬等动物密切接触史或长期流行区生活史。入院后查体和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结合患者病史及腹腔脏器三期动态增强CT等影像学检查,初步诊断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在排除相关手术禁忌症后行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术中发现腹腔内无腹水,肿块位于胰腺体部,边界不清,突出于胰腺表面,大小约4.0 cm × 3.7 cm × 3.0 cm,活动度较差,并与周围肠管黏连。肝脏质地和色泽正常。完整切除胰腺体尾部及病灶后,术中冰冻病理提示为胰体部细粒棘球蚴病。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恢复顺利。1个月后复查上腹部CT平扫显示术区较前好转,患者自述术后恢复良好,无明显特殊不适,饮食和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余未见明显异常。

消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5年征稿启事
2025, 43(1):  5-5. 
摘要 ( )   PDF (7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5 年稿约
2025, 43(1):  0-封二. 
摘要 ( )   PDF (11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