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石明丽, 肖波, 江陆斌. 恶性疟原虫var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6): 719-724. |
[2] |
齐莉莉1,贾娴娴1,杨晓红1,赵博2,王贺1. 分离自蛇体的侵入内阿米巴滋养体的培养与应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6, 34(1): 19-87-88. |
[3] |
夏菁,彭鸿娟. 刚地弓形虫毒力调节因子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5, 33(4): 12-297-300. |
[4] |
王林1,2,沈继龙2,3 *. 刚地弓形虫基因型和与基因型相关的致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3, 31(4): 16-319-324. |
[5] |
张仁刚;张洁;敬保迁. 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毒力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9, 27(4): 4-311. |
[6] |
黄婉;石建玲;李春蕾;陈斌;邵丽佳;陈丽;郝峰;丁磊;田喜凤. 唐山市高校学生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状况[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9, 27(1): 12-53. |
[7] |
陈奕综述;程训佳审校. 溶组织内阿米巴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6, 24(6): 13-460. |
[8] |
陈桂凤;苏水莲;谢瑞莲;胡雅琼.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标本的复染[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4, 22(5): 21-317. |
[9] |
舒勍;邵红霞;HiroshiTokaibana;程训佳. 溶组织内阿米巴重组人单克隆抗体Fab段的筛选与表达[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4, 22(2): 1-69. |
[10] |
姬云丽;周哓茵;唐小云;张红军;赵德芳;关明双. 医学院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3, 21(6): 21-377. |
[11] |
刘光英;陈金富;温旺荣;陈文列;林立群;洪航. 齿龈内阿米巴致病作用的动物实验[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1, 19(4): 10-232. |
[12] |
严哲;陈绳亮;毛孙忠. 溶组织内阿米巴半胱氨酸蛋白酶的纯化及其活性的初步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1, 19(3): 9-165. |
[13] |
薛长贵;苏寿汦. 试论医学院校寄生虫学教学改革[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1, 19(2): 15-115. |
[14] |
陈金富;刘光英;温旺荣;陈超. 齿龈内阿米巴的连续培养与致病性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0, 18(2): 6-86. |
[15] |
陈金富;刘光英;温旺荣. 齿龈内阿米巴的连续培养及其生长情况[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9, 17(4): 6-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