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铃, 刘星卓, 吕芳丽. 非洲刚地弓形虫感染和弓形虫病流行概况[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5, 43(2): 241-251. |
[2] |
巩月红, 潘美驰, 孙佳佳, 马瑞佳, 吾斯曼江·艾买提, 赵一聪, 赵军, 王建华. 去氢骆驼蓬碱联合rad51抑制剂对细粒棘球蚴体外作用及DNA损伤水平的影响[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6): 726-736. |
[3] |
欧阳然, 刘星卓, 黄世光, 吕芳丽. 阻断半乳糖凝集素-受体相互作用对弓形虫感染小鼠小肠免疫病理的影响[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3): 279-285. |
[4] |
李润花, 殷国荣. 刚地弓形虫病多表位疫苗的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5): 661-667. |
[5] |
赵紫琪, 吕芳丽. 免疫功能健全者获得性弓形虫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2): 228-235. |
[6] |
崔延雯, 黄芳, 尹建海, 夏志贵. 疟疾控制与消除中血清学监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6): 836-841. |
[7] |
蔡子涵, 曹颖, 朱逢龙, 李倩, 和艳红, 杨毅梅. 纳米金棒标记技术应用于旋毛虫感染诊断的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5): 652-658. |
[8] |
黄子芸, 吕芳丽. 实体器官移植与弓形虫病[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3): 386-392. |
[9] |
苏海莹, 杨淑君, 彭鸿娟, 王春梅. 弓形虫病临床误诊现状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 37(3): 342-345. |
[10] |
沈继龙*. 弓形虫病的若干术语释义及实验室诊断的解读与处置策略[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 35(4): 13-382-386. |
[11] |
闻礼永1*, 熊彦红2, 严晓岚1, 郑彬2, 官亚宜2, 张剑锋1, 林丹丹3, 周晓农2. 对“试论《弓形虫病的诊断》(WS/T 486-2015)标准的不足并探讨孕妇弓形虫感染的处理”一文的回复[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 35(4): 15-390-395. |
[12] |
买买提江·吾买尔, 阿斯亚·阿西木, 王端明, 伊斯拉音·乌斯曼, 肖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地区6~12岁儿童棘球蚴病血清学调查[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 35(3): 246-249. |
[13] |
王强,冯婷,秦志强,祝红庆,张利娟,许静*. 基于抗体阳性率的催化模型评估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6, 34(5): 7-418-423. |
[14] |
严晓岚1,闻礼永1*,官亚宜2,张剑锋1,林丹丹3. 《弓形虫病的诊断》标准解读[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6, 34(4): 18-387-388,封三. |
[15] |
江莉, 冯正, 张耀光, 王真瑜. 细粒棘球蚴抗原B亚单位多表位重组抗原的血清学诊断评价[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3, 31(6): 5-438-4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