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魏鸾葶, 李润泽, 关良超, 张骞宇, 李成, 曹雅明, 赵艳. 抗疟药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4): 486-491. |
[2] |
李美, 周何军, 尹建海, 张丽, 涂宏. 疟疾患者体内原虫密度与治疗措施调查[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3): 379-383. |
[3] |
叶升玉, 成依依, 李曼, 周红宁. 我国恶性疟原虫主要药物抗性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5): 631-636. |
[4] |
叶升玉, 成依依, 李曼, 周红宁. 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分子标记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4): 490-495. |
[5] |
赵晋英, 刘鹏, 李艳伟, 汪世平. 血吸虫病联合用药的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3): 370-377. |
[6] |
郑文琪, 苏秀兰. 抗菌肽的抗疟原虫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8, 36(6): 643-647. |
[7] |
关周, 吕山, 李石柱, 许静. 我国流动人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控挑战[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 35(6): 598-603. |
[8] |
高琪. 《抗疟药物使用规范》的解读[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 35(5): 482-485. |
[9] |
薛剑1,姜斌1,刘丛珊1,孙军2,肖树华1*. 7种抗疟药抑制疟色素形成及其体外、体内抗日本血吸虫作用的比较观察[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3, 31(3): 1-161-169. |
[10] |
陈兆国;AliciaMORENO;AgustinBENITO;MartaMORENO;PedroJ.BERZOSA;AidadeLUCIO;EvaMOYANO. 同位素微量试验法检测新化合物抗恶性疟原虫活性试验[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9, 27(1): 20-86. |
[11] |
周晓农;蔡黎;张小萍;盛慧锋;马杏宝;靳艳军;吴晓华;王显红;王龙英;林涛;申卫国;陆敬青;戴菁. 上海市流动人口对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危险性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7, 25(3): 5-184. |
[12] |
黄芳;汤林华;王琴美;倪奕昌. 微量荧光法体外测定恶性疟原虫对4种常用抗疟药的敏感性[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6, 24(1): 10-44. |
[13] |
刘德全. 疟原虫的抗药性与抗疟药的合理应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5, 23(增刊): 8-361. |
[14] |
黄芳;汤林华. 铁螯合剂类抗疟药的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5, 23(4): 16-196. |
[15] |
冯晓平;刘德全. 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的影响因素[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3, 21(4): 12-2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