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2-28
    封面和目录
    第41卷第1期封面和目录
    2023, 41(1):  0-0. 
    摘要 ( )   PDF (29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报道
    风雨同舟四十载 砥砺前行创精品——庆祝《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创刊40周年
    2023, 41(1):  0. 
    摘要 ( )   PDF (131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创刊40年发展历程
    盛慧锋, 周晓农, 余森海, 汤林华, 冯正, 李石柱, 薛纯良, 吴观陵, 余新炳, 温廷桓, 程训佳, 潘卫庆, 胡薇, 苏川, 汪天平, 吴忠道, 陈勤, 张争艳, 戴菁, 李菂, 刘雨舟, 曹建平
    2023, 41(1):  1-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01
    摘要 ( )   HTML ( )   PDF (163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创刊于1983年。40年来,该刊见证了我国重要寄生虫病防治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2015)、消除了淋巴丝虫病(2007年)和疟疾(2021),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在历届编委会的悉心指导下,该刊严守学术标准,坚守精品办刊理念,国内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创刊不久,先后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国际被Medline、Scopus收录,国内被“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CSCD,C库)”等收录,分别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预防医学与卫生学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曾被评选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一等奖”“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届优秀期刊奖”“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优秀奖”和“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等。2021年的核心影响因子为1.743,再创历史新高,继续在31本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中位列首位。2006年启动网络信息化建设,2016年建立了“微信”平台,使期刊的传播、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本文总结了《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创刊40年来的办刊历程,并对未来发展提出愿景。

    专家视角
    人体挥发物对蚊虫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虹, 程功
    2023, 41(1):  10-1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02
    摘要 ( )   HTML ( )   PDF (125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蚊虫是疟疾、登革热、寨卡热和黄热病等多种蚊媒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媒介。蚊虫通过化学感知、热量感知和视觉线索相结合的方式来定位宿主。其中,挥发物是蚊虫识别宿主的关键因素。本文就人体挥发物的来源、影响因素及其对蚊虫行为的影响进行综述,为蚊虫引诱剂及趋避剂的开发提供新的途径。

    论著
    砂生槐总生物碱水剂和片剂体外体内抗多房棘球蚴的效果
    都涛, 胡春晖, 甘雪辉, 高攀, 张发斌
    2023, 41(1):  15-2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03
    摘要 ( )   HTML ( )   PDF (455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砂生槐总生物碱(TA-SM)水剂和片剂体外体内抗多房棘球蚴的效果。 方法 从保种的蒙古长爪沙鼠中分离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置培养瓶中(10 000个原头节/瓶)培养。将原头节培养瓶随机分组为培养基对照组、溶剂对照组、阿苯达唑(ABZ)阳性对照组、阿苯达唑亚砜(ABZ-SO)阳性对照组和低、中、高浓度TA-SM水剂组和片剂组,各组分别加RPMI 1640完全培养基、终浓度为0.1%的二甲基亚砜(DMSO)、10 μg/ml的ABZ、10.60 μg/ml的ABZ-SO或终浓度为5(低浓度)、10(中浓度)、20 μg/ml(高浓度)的水剂或片剂TA-SM,37 ℃、5% CO2培养7 d,每天取样台盼蓝染色,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头节存活情况,计算存活率;共培养至第5天检测培养上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P)和原头节中的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的相对表达水平。取54只雌性昆明小鼠,每鼠经腹腔注射0.2 ml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密度为104个/ml),感染4个月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片剂组和水剂组,每组18只,水剂组和片剂组每鼠灌服28 mg/(kg·d)的水剂或片剂TA-SM,生理盐水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每天给药1次。给药治疗15、30、60 d后,每组随机抽取6只小鼠剖取包囊,称重,计算抑囊率;取肝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肝组织的超微结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体外共培养至第7天,培养基和溶剂对照组的原头节形态呈椭圆形,各部分完整清晰,未受损伤,表现为典型的内陷型;ABZ和ABZ-SO阳性对照组的原头节虫体变长,可见吸盘,表现为典型的外翻型;低、中浓度TA-SM水剂组和片剂组原头节以内陷型为主,偶有外翻型;高浓度TA-SM水剂组和片剂组原头节形态多为外翻型。体外共培养至第7天,低、中、高浓度TA-SM水剂组和片剂组原头节存活率分别为(34.7 ± 2.75)%、(31.5 ± 10.12)%、(27.6 ± 2.51)%和(30.8 ± 4.15)%、(29.8 ± 8.11)%、(25.2 ± 4.30)%,二者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36、0.22、0.83,均P > 0.05);TA-SM水剂组和片剂组的存活率均低于培养基对照组[(78.4 ± 9.68)%](F = 32.30、38.53,均P < 0.01)和溶剂对照组[(82.7 ± 5.45)%](F = 55.15、67.50;均P < 0.01),与ABZ阳性对照组[(23.85 ± 19.63)%](F = 0.53、0.29,均P > 0.05)和ABZ-SO阳性对照组[(18.93 ± 3.08)%](F = 4.44、3.17;均P >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外共培养至第5天,低、中、高浓度TA-SM水剂组和片剂组,ABZ和ABZ-SO阳性对照组,培养基和溶剂对照组培养上清中ALP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15 ± 0.01、0.17 ± 0.03、0.18 ± 0.03和0.21 ± 0.04、0.29 ± 0.04、0.32 ± 0.04,0.17 ± 0.01和0.15 ± 0.01,0.15 ± 0.01和0.13 ± 0.01,其中TA-SM片剂组均高于培养基和溶剂对照组、ABZ和ABZ-SO阳性对照组(F = 18.49、22.34、14.86、18.06,P < 0.01)以及TA-SM水剂组(t = 6.86、3.78、5.19,均P < 0.05)。体外共培养至第5天,低、中、高浓度TA-SM水剂组和片剂组、ABZ和ABZ-SO阳性对照组,培养基和溶剂对照组原头节中caspase 3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14 ± 0.01、0.13 ± 0.01、0.14 ± 0.01和0.21 ± 0.02、0.36 ± 0.04、0.42 ± 0.04,0.10 ± 0.01和0.17 ± 0.01,0.13 ± 0.01和0.10 ± 0.01,其中TA-SM片剂组均高于培养基和溶剂对照组、ABZ和ABZ-SO阳性对照组(F = 58.97、69.18、71.81、46.77,均P < 0.01)以及TA-SM水剂组(t = 4.99、10.24、10.82,P < 0.01)。小鼠体内药效实验结果显示,感染多房棘球蚴小鼠治疗60 d后,TA-SM片剂组和水剂组小鼠的抑囊率分别为(24.4 ± 4.15)%、(17.2 ± 3.7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15,P < 0.05);肝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小鼠肝细胞肿大,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细胞质有大量空泡样变性;TA-SM水剂组和片剂组肝细胞形态明显趋于正常,炎性细胞明显减少,细胞质空泡样变性减少;SEM观察结果显示,感染小鼠治疗15 d后,生理盐水组小鼠肝组织病灶中出现典型的囊泡状结构,TA-SM片剂组和水剂组小鼠肝组织病灶中典型的囊泡状结构显著减少。 结论 TA-SM水剂和片剂在体内、体外均有一定的抗多房棘球蚴的效果,体外的疗效与ABZ基本一致,TA-SM片剂的疗效优于水剂。

    细粒棘球蚴抗原B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极化作用
    焦红杰, 齐文静, 郭刚, 包建玲, 吴川川, 宋传龙, 李军, 张文宝, 严媚
    2023, 41(1):  23-2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04
    摘要 ( )   HTML ( )   PDF (192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抗原B(AgB)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 方法 将RAW264.7巨噬细胞培养24 h后,分为M1、M2、AgB、AgB+M1、AgB+M2和空白对照组(M0组),每组3孔。待所有巨噬细胞贴壁3 h后,AgB、AgB+M1、AgB+M2组均加入羊源细粒棘球蚴囊液提取的天然AgB(终浓度为1 000 ng/ml),刺激1 h后,M1组和AgB+M1组加入脂多糖(LPS,终浓度为100 ng/ml)和γ干扰素(IFN-γ,终浓度为20 ng/ml)刺激分化20 h;M2组和AgB+M2组加入白细胞介素4(IL-4)、IL-13(终浓度均为20 ng/ml)刺激分化20 h;空白对照组不更换培养液,同步培养20 h。显微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形态。提取各组巨噬细胞总RNA,RT-PCR检测刺激后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巨噬细胞蛋白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相对表达量;ELISA检测刺激后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TNF-α的表达变化。 结果 经刺激分化后,镜下可见M1组和AgB+M1组巨噬细胞大部分呈不规则形,有触角;M2组和AgB+M2组巨噬细胞大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极少呈不规则形;M0组和AgB组巨噬细胞部分呈圆形、椭圆形,部分呈不规则形。RT-PCR结果显示,M2组和AgB+M2组巨噬细胞的Arg-1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89.49 ± 68.43、435.83 ± 123.57(t = 246.30,P < 0.01),二者均高于M0组(1.00 ± 0.00)、M1组(1.87 ± 1.29)、AgB组(2.37 ± 2.06)、AgB+M1组(3.96 ± 1.92)(t = 188.50、187.60、187.10、185.50,均P < 0.01;t = 434.80、434.00、433.50、431.90,均P < 0.01);M1和AgB+M1组巨噬细胞的TNF-α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8.34 ± 2.92、8.10 ± 1.54(t = 0.24,P > 0.05),二者均高于M0组(1.00 ± 0.00)、M2组(1.37 ± 0.64)、AgB组(2.86 ± 0.44)、AgB+M2组(1.62 ± 0.27)(t = 7.34、6.97、5.48、6.71,均P < 0.01;t = 7.10、6.74、5.24、6.48,均P < 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M2组巨噬细胞的Arg-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18 ± 0.35,高于M1组(0.33 ± 0.18)、AgB+M1组(0.58 ± 0.10)(t = 0.67、0.61,均P < 0.01),与AgB组(1.05 ± 0.17)、AgB+M2组(0.97 ± 0.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20、0.13,均P > 0.05);AgB+M2与M1组、AgB+M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0.52、0.48,均P < 0.05)。M1组和AgB+M1组iNOS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5 ± 0.21、0.88 ± 0.02(t = 0.07,P > 0.05),二者均高于M0组(0.03 ± 0.00)、M2组(0)、AgB组(0)和AgB+M2组(0)(t = 0.92、0.95、0.95、0.95,均P < 0.01;t = 0.85、0.88、0.88、0.88,均P < 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gB+M1组和AgB+M2组IL-10细胞因子表达量分别为166.67 ± 56.67、213.33 ± 16.67,均高于M0组(0.00 ± 0.00)、M1组(43.33 ± 36.67)、M2组(50.00 ± 43.00)、AgB组(47.50 ± 25.00)(t = 166.70、123.30、116.70、119.20,均P < 0.05;t = 213.30、170.00、163.30、165.80,均P < 0.01)。M1、AgB+M1组TNF-α细胞因子表达量分别为833.13 ± 3.09、745.63 ± 118.00(t = 87.50,P > 0.05),均高于M0组(217.50 ± 32.26)、M2组(224.69 ± 17.68)、AgB组(308.44 ± 4.42)、AgB+M2组(251.25 ± 1.33)(t = 615.60、608.40、524.70、581.90,均P < 0.01;t = 528.10、520.90、437.20、494.40,均P < 0.01)。 结论 AgB可上调巨噬细胞Arg-1的表达,使其向M2型方向极化,可能是宿主和寄生虫免疫的重要调控分子,参与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

    田鼠巴贝虫肽基脯氨酸异构酶基因的重组表达及功能分析
    孙家辉, 宋鹏, 陈木新, 周魇, 林琳, 陈家旭, 蔡玉春
    2023, 41(1):  29-3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05
    摘要 ( )   HTML ( )   PDF (178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表达田鼠巴贝虫重组肽基脯氨酸异构酶(BmPPIase)基因并分析其功能。 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分析BmPPIase基因信息。通过BmPPIase全基因合成获得目的片段BmPPIase,构建重组质粒pET28a-BmPPIase,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感受态细胞中进行原核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BmPPIase重组蛋白表达情况,镍柱亲和纯化重组蛋白,小牛血清蛋白(BSA)法测定重组蛋白浓度。取BmPPIase重组蛋白在新西兰白兔背部多点免疫4次(第1、15、29、43天,每次1.5 mg),首次免疫后第53天颈动脉采血,ELISA鉴定其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效价。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多克隆抗体的免疫原性。免疫荧光定位实验判断PPIase在田鼠巴贝虫虫体的位置。体外抑虫实验分别设置BmPPIase重组蛋白终浓度500、250、100、50、10 μg/ml组,以及重组剪接因子1组(无关蛋白对照组,500、250、100、50、10 μg/ml)、BSA组、空白对照组,各组加入小鼠感染红细胞孵育48 h,经溴化乙锭标记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红细胞的比例,分析重组蛋白在田鼠巴贝虫感染宿主红细胞过程中的作用。 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BmPPIase为亲环素类PPIases;在牛巴贝虫、泰勒虫、人芽囊原虫、疟原虫中均存在同源蛋白。重组质粒酶切结果显示,插入的基因大小为531 bp,与预期相符,测序结果正确。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BmPPIase重组蛋白为可溶性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9 000,经纯化后获得蛋白浓度为1.5 mg/ml。ELISA检测结果显示,抗BmPPIase重组蛋白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效价> 1 : 80 000。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制备的抗BmPPIase多抗可特异识别重组蛋白。免疫荧光定位实验结果显示,BmPPIase分布在田鼠巴贝虫虫体表面,属于分泌蛋白。体外抑虫实验结果显示,重组BmPPIase对虫体入侵小鼠红细胞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BmPPIase重组蛋白浓度为500 μg/ml时,相对染虫率为(47.0 ± 1.2)%;随着重组蛋白浓度的降低,抑虫作用逐渐减弱,250、100、50 μg/ml时相对染虫率分别为(64.0 ± 0.3)%、(78.0 ± 1.9)%和(82.0 ± 0.25)%;至10 μg/ml时相对染虫率为(93.0 ± 0.22)%,已无明显抑虫作用。 结论 BmPPIase属于分泌蛋白,分布于虫体表面;可在体外明显抑制田鼠巴贝虫感染红细胞。

    基于无性期18S rDNA特异性引物检测5种疟原虫qPCR的建立和应用
    李美, 肖宁, 夏志贵
    2023, 41(1):  36-4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06
    摘要 ( )   HTML ( )   PDF (150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基于疟原虫无性期(A期)18S rDNA检测感染人的5种疟原虫的qPCR,并评价其检测效果。 方法 从GenBank中下载5种疟原虫A期、子饱子期(S期)、卵囊期(O期)和人的18S rDNA序列进行比对,划分保守区和变异区,在保守区设计疟原虫属特异性引物,在变异区设计种特异性引物。以5种疟原虫DNA、田鼠巴贝虫和婴儿利什曼原虫DNA为模板进行qPCR扩增,筛选特异性引物对。应用qPCR法筛选特异性引物对的最佳退火延伸温度和引物浓度。分别构建5种原虫A期18S rDNA短片段(筛选出的引物对扩增产物)和长片段(属特异性引物扩增产物)质粒,以连续浓度梯度的短片段质粒DNA[(5 × 101)~(5 × 108)拷贝/μl]、长片段质粒DNA[(5 × 104)~(5 × 109)拷贝/μl]为模板分别进行qPCR扩增,测定筛选出的引物对的扩增效率、最低检出限[包括最低质粒浓度、循环数阈值(Ct值)、变异系数]、无扩增时非目标DNA的最高浓度、可检出的混合DNA中不同虫种间的最大拷贝浓度比值。以5倍稀释的18份疟原虫血样DNA[恶性疟原虫(Pf)6份、间日疟原虫(Pv)6份、卵形疟原虫(Po)4份、三日疟原虫(Pm)2份、诺氏疟原虫(Pk)1份]为模板,应用筛选出的特异性引物分别进行qPCR、一步反转录qPCR和巢式PCR扩增,计算最低检出限时的原虫密度。用筛选出的特异性引物进行应用验证,对70份疟疾患者血样DNA(Pf 26份、Pv 14份、Pm 14份、Po 9份、Pk 3份、混合感染4份)、65份疟原虫阴性人血样DNA以及阿米巴(1份)、田鼠巴贝虫(1份)和杜氏利什曼原虫DNA(3份)进行qPCR扩增,以样品提供者的检测结果为标准,计算qPCR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不同PCR方法检测结果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Mann-Whitney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 序列比对结果显示,5种疟原虫A期18S rDNA序列的一致性为89.3%~96.7%,高于S期的60.0%~92.1%,可分为9个保守区和8个变异区。除Pv O期和Pm S期18S rDNA外,保守区序列长度相同,一致性≥ 92%。筛选获得1对属特异性引物和5对种特异性引物,各引物对的qPCR扩增效率为90.6%~98.8%,qPCR扩增的最佳退火延伸温度为57.8℃,最佳引物终浓度为0.3 μmol/L。6对特异性引物的qPCR检出的最低质粒浓度均为5 × 102拷贝/μl,对应Ct值为32.3~33.1,变异系数为0.5%~3.7%。5对种特异性引物qPCR扩增非目标DNA结果均为阴性时非目标DNA的最高浓度为(5 × 106)~(5 × 108)拷贝/μl,可检出的混合质粒中不同虫种间的最大拷贝浓度比值均为104。一步反转录qPCR、qPCR和巢式PCR可检出的最低原虫密度平均值分别为(4.1 ± 5.1)、(6.0 ± 4.3)和(8.2 ± 2.9)虫/μl血,最低值分别为0.01、0.3和2.0虫/μl血,变异系数分别为125.6%、72.2%和35.8%,一步反转录qPCR检出最低原虫密度的敏感性高于另两种方法(Wilcoxon秩和检验,Z = -2.0、-2.0,均P < 0.05),qPCR和巢式PCR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7,P > 0.05)。应用验证结果显示,qPCR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98.6%,qPCR检测结果与标准结果的符合率为9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P > 0.05)。 结论 建立了基于疟原虫A期18S rDNA的qPCR检测系统,可用于鉴定常规疟疾血样。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操治国, 汪天平, 金伟, 郭见多, 朱磊, 刘道华, 汪敏, 李启扬, 呼明闯
    2023, 41(1):  44-5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07
    摘要 ( )   HTML ( )   PDF (137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6—2020年安徽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为制定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2020年安徽省按照《全国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要求开展监测。每年选择一定数量的县(市、区)作为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街道)的1个行政村(社区)开展监测工作,每个行政村(社区)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不少于200人。采集监测对象粪样(> 30 g),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测土源性线虫(蛔虫、鞭虫、钩虫、蛲虫)感染情况,3~9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感染情况,计算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度等指标。采用卡方检验或趋势卡方检验进行感染率间的比较。 结果 2016—2020年安徽省分别设立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6、16、14、14和21个,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2.14%(129/6 032)、0.76%(125/16 409)、1.26%(185/14 704)、0.88%(132/14 982)和0.58%(126/21 575),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2020年比2016年下降了72.90%,不同年份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3.68,P < 0.05)。钩虫感染率相对较高,2016—2020年分别为1.94%(117/6 032)、0.53%(87/16 409)、1.07%(158/14 704)、0.52%(78/14 982)和0.43%(92/21 575);蛔虫、鞭虫和蛲虫感染率始终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0.01%~0.24%),呈散发状态。安徽省71个监测点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的为2016年的潜山市(11.02%,103/935),其次为2020年的固镇县(4.22%,43/1 018);感染率大于1.00%的监测点有19个,占监测点总数的26.76%(19/71),主要分布于安徽北部地区。2016—2020年安徽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中,男性感染率分别为1.98%(62/3 136)、0.67%(54/8 009)、0.99%(70/7 037)、0.95%(67/7 052)和0.53%(56/10 592),女性感染率分别为2.31%(67/2 896)、0.85%(71/8 400)、1.50%(115/7 667)、0.82%(65/7 930)和0.64%(70/10 983),除2018年(χ2 = 7.54,P < 0.05)外,其余年份男性和女性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82、1.57、0.73、1.10,均P > 0.05)。5年监测中,感染率总体呈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随文化程度增高而降低的趋势,其中不同年龄组中以≥ 71岁年龄组人群感染率最高,分别为1.73%(11/635)、1.19%(23/1 926)、2.70%(51/1 890)、1.68%(33/1 970)、1.00%(29/2 906);不同文化程度中以文盲和小学人群感染率最高,分别为3.08%(110/3 567)、0.99%(111/11 263)、1.63%(160/9 794)、1.14%(117/10 235)、0.61%(81/13 345)。虫种构成中以钩虫占比最多,分别为90.70%(117/129)、69.60%(87/125)、85.41%(158/185)、59.09%(78/132)和73.02%(92/126)。土源性线虫感染度以轻度感染为主,中度感染和重度感染均较少见。 结论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并处于低度流行状态;钩虫是主要感染虫种;皖北地区应是今后防治的重点地区。

    2021年青岛市海鱼异尖线虫感染及居民对异尖线虫病知晓情况调查
    李丹, 纪锋颖, 王龙江, 王用斌, 李曰进, 闫歌, 许艳, 卜秀芹, 张本光
    2023, 41(1):  52-5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08
    摘要 ( )   HTML ( )   PDF (143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青岛市黄海近海海鱼异尖线虫的感染现状和本地居民对异尖线虫病的知晓情况。 方法 2021年10月,在青岛市渔人码头和琅琊台台西码头采购海鱼,解剖并分离海鱼的内脏和肌肉,查找异尖线虫幼虫,分析不同鱼种、不同脏器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分析感染度与海鱼体长、体质量的相关性。在西海岸新区随机抽取5个村,对有意愿参与调查的居民进行异尖线虫病问卷调查,分析居民对异尖线虫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行为习惯。在当地哨点医院开展异尖线虫病监测。感染率和构成比的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人群知识了解程度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共采集海鱼22种196尾,其中70尾检出异尖线虫,感染率为35.7%(70/196)。13种海鱼检出异尖线虫,占59.1%(13/22),其中鳗鲡鱼、偏口鱼、太平洋真鳕、鲐鱼(均为10/10)和黄姑鱼(9/9)全部感染异尖线虫,不同鱼种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7.93,P < 0.01)。海鱼异尖线虫平均感染度为34.8条/尾(2 439/70);感染度最高的为太平洋真鳕(189.3条/尾),其次为蓝点马鲛(25.7条/尾)。小黄鱼、白姑鱼仅在肠系膜和肠壁检出异尖线虫,分别占4/4、5/5;狗鱼、褐菖鮋仅在体腔检出异尖线虫,分别占13/13、2/2。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小黄鱼、狗鱼的异尖线虫感染度与体长(r = 0.71、0.81,均P < 0.05)和体质量(r = 0.64、0.80,均P < 0.05)呈正相关,鮟鱇鱼异尖线虫感染度与体质量呈负相关(r = -0.98,P < 0.01),其余感染鱼的感染度与体长和体质量无相关性。共收集387份问卷调查,其中8.5%(33/387)的居民听说过异尖线虫病,4.9%(19/387)的居民了解异尖线虫病对人体的危害,7.0%(27/387)的居民喜欢食生或半生海鱼,17.8%(69/387)的居民处理生熟食的砧板不分开。男性和女性的知识知晓率分别为11.2%(18/160)、6.6%(15/227)(χ2 = 7.69,P < 0.05);庄家瞳村居民的知识知晓率[36.7%(26/71)]高于其他村居民(χ2 = 81.15,P < 0.01);≥ 60岁年龄组居民的知识知晓率最高,为11.8%(16/136),不同年龄组居民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0.89,P > 0.05)。哨点医院监测未发现异尖线虫感染者。 结论 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海鱼中异尖线虫感染率较高,居民异尖线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低,存在食生或半生海鱼和生熟食砧板不分的现象。

    2015—2021年江西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流行趋势分析
    陈喆, 葛军, 姜唯声, 邱婷婷, 温琪, 曾小军
    2023, 41(1):  59-6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09
    摘要 ( )   HTML ( )   PDF (158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和分析2015—2021年江西省土源性线虫病流行态势与变化趋势,为制订土源性线虫病传播控制与阻断策略、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5—2021年,江西省分别选取13、86、86、86、86、24和24个县(市、区)设立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监测点与省级监测点,各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每个片区随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为监测对象。收集监测对象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查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计算各虫种感染率和感染度,并分析不同生态区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收集2015—2021年《江西统计年鉴》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关数据,采取问卷调查从监测村村委会收集卫生厕所建设等信息,分析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卫生厕所覆盖率的相关性。感染率和构成比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2015—2021年,江西省监测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8%(126/7 137)、1.3%(947/71 766)、1.1%(803/70 547)、0.9%(604/69 507)、0.9%(628/69 620)、0.7%(151/21 884)和0.9%(202/21 757),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度之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8.639,P < 0.01)。2015—2021年,钩虫感染率分别为1.1%(82/7 137)、0.6%(466/71 766)、0.6%(450/70 547)、0.5%(336/69 507)、0.5%(362/69 620)、0.4%(98/21 884)和0.7%(148/21 757);蛔虫感染率分别为0.3%(24/7 137)、0.5%(393/71 766)、0.4%(287/70 547)、0.3%(221/69 507)、0.3%(225/69 620)、0.2%(40/21 884)和0.2%(42/21 757);鞭虫感染率分别为0.3%(21/7 137)、0.2%(125/71 766)、0.1%(74/70 547)、0.1%(57/69 507)、0.1%(49/69 620)、0.1%(13/21 884)和0.1%(14/21 757)。钩虫、蛔虫和鞭虫各年度之间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75.456、112.506、75.383,均P < 0.01)。2015—2021年男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2.0%(73/3 623)、1.3%(469/35 788)、1.1%(378/35 207)、0.8%(273/34 703)、0.9%(295/34 801)、0.6%(65/11 110)和0.8%(88/10 620),女性感染率分别为1.5%(53/3 514)、1.3%(478/35 978)、1.2%(425/35 340)、1.0%(331/34 804)、1.0%(333/34 819)、0.8%(86/10 774)和1.0%(114/11 137),男、女性各年度之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2.146、49.615,均P < 0.01);仅2018年男女性别之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450,P < 0.05)。2015—2021年均以≥ 70岁年龄组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分别为3.4%(19/554)、2.3%(129/5 559)、2.1%(127/5 965)、2.0%(129/6 507)、1.7%(119/7 105)、1.3%(36/2 811)和2.1%(68/3 177),各年度各年龄组之间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39.763、150.459、212.140、219.129、132.674、43.997、115.627,均P < 0.01)。2015—2021年钩虫重度感染者分别占钩虫感染者总数的1.2%(1/82)、3.9%(18/466)、1.3%(6/450)、1.5%(5/336)、0.3%(1/362)、2.0%(2/98)和5.4%(8/148),各年度之间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2.853,P < 0.01);仅2016年检出蛔虫重度感染者,占蛔虫感染者总数的1.0%(4/393);仅2015年检出鞭虫重度感染者,占鞭虫感染者总数的4.8%(1/21)。2016—2017、2019—2021年均以浙闽山地丘陵生态区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分别为2.3%(316/13 852)、1.5%(217/14 402)、1.4%(194/14 063)、1.2%(69/5 527)和1.1%(60/5 535),2015、2018年分别以湘赣丘陵山地生态区、长江中下游平原生态区最高,为2.5%(63/2 471)和1.2%(234/18 883);各年度不同生态区之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112、156.920、67.104、73.315、73.493、37.022、9.351,均P < 0.01或0.05)。2015—2021年江西省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0 117、11 139、12 138、13 242、14 460、15 796和16 981元,监测村卫生厕所覆盖率分别为82.7%(200 994/243 000)、85.7%(256 437/299 398)、87.3%(257 553/294 951)、88.9%(250 381/281 699)、92.1%(69 428/75 380)和93.8%(77 259/82 376),2015—2021年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与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呈负相关(r = -0.834,P < 0.05),而与监测村无害化厕所覆盖率无相关性(r = -0.799,P > 0.05)。 结论 2016—2021年江西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总体逐年下降,呈低度流行态势,其中41个县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连续3年降至1.0%以下。

    2020—2021年上海市7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误判原因分析
    张耀光, 江莉, 王真瑜, 朱民, 朱倩, 马晓疆, 余晴, 陈健
    2023, 41(1):  68-7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10
    摘要 ( )   HTML ( )   PDF (214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分析输入性疟疾病例样品的误判原因,为减少误判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20—2021年各区疾控中心上报的输入性疟疾病例样品共112份[含血涂片、抗凝血、区疾控中心提取的疟原虫DNA(为区疾控组DNA)等],由市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进行复核,分别进行显微镜检查、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为市疾控组DNA)和多重PCR法检测。对其中镜检为阳性且区疾控中心报告荧光定量PCR(qPCR)结果为阴性的病例样品,分别加做qPCR检测,绘制扩增曲线,测量循环阈值(Ct),比较两组DNA的浓度和纯度。 结果 区疾控中心上报镜检样品112份,其中110份进行核酸检测;108份为疟原虫阳性样品,4份为阴性样品。经市疾控中心复核,镜检结果一致率为93.8%(105/112),其中阳性一致率为94.1%(96/102),阴性一致率为9/10;共筛选出7份输入性疟疾病例误判,其中定性错误3份(2份恶性疟误判为阴性,1份阴性误判为恶性疟),定种错误4份(1份三日疟误判为卵形疟,1份三日疟无法分型,2份卵形疟误判为间日疟)。经市疾控中心复核,核酸检测一致率为96.4%(106/110),其中阳性一致率为96.2%(102/106),阴性一致率为4/4。7例误判病例的区疾控组DNA多重PCR未扩增,市疾控组正常扩增;市、区疾控组DNA在qPCR检测中均正常扩增,市疾控组DNA对应样品的Ct值更低,扩增曲线更早进入指数增长期。区疾控组DNA浓度均大于市疾控组,而市疾控组DNA纯度更高。 结论 相关区疾控中心需提高疟原虫镜检能力,并选择合适的DNA提取试剂盒和qPCR试剂盒用于疟原虫核酸检测。

    2016—2021年宁夏细粒棘球蚴病手术患者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段红菊, 李凌杰, 吴向林, 闫芳, 齐蓉婷, 马天波
    2023, 41(1):  75-8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11
    摘要 ( )   HTML ( )   PDF (222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宁夏细粒棘球蚴病手术患者住院费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患者疾病经济负担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宁夏2016—2021年接受外科手术的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资料,包括基本情况、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人均住院费用用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Z检验或F检验。以住院费用为因变量,手术年份、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手术次数、医院级别、确诊至手术的时间间隔和住院天数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共收集486例细粒棘球蚴病手术患者资料,住院费用合计1 139.1万元,人均23 438.7元,中位数为20 362.5元。住院费用主要包括17类,费用中位数居前3位的分别为药品费(8 030.0元)、材料费(5 000.0元)和手术费(3 436.4元)。男、女性住院费用中位数分别为20 126.1元、2 0931.4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0.552,P > 0.05)。40~59岁年龄组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最高,为20 835.5元;不同年龄组间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8.2,P < 0.05)。不同职业患者中,以其他职业患者的住院费用中位数最高,为22 655.0元;不同职业患者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1.838,P > 0.05)。文化程度为文盲的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最高,为23 286.4元,不同文化程度患者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6.729,P > 0.05)。确诊至手术的时间间隔 > 1年的患者住院费用(20 830.1元)高于间隔≤ 1年的患者(19 127.0元)(Z = -2.121,P < 0.05)。2016—2021年手术次数为1次的患者住院费用(20 274.3元)低于多次手术的患者(20 963.0元)(Z = -2.079,P < 0.05)。住院时间≤ 21 d的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19 768.9元)低于住院> 21 d的患者(30 732.0元)(Z = 9 069.5,P < 0.01)。有医保的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20 313.0元)与无医保的患者(29 798.5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1.392,P > 0.05)。行肝切除术的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最高(31 640.5元),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2.174,P < 0.01)。2016—2021年住院费用中位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16年的17 689.5元上升至2021年的27 090.0元(Z = 27.560,P < 0.01)。省级、市级和县级医院住院费用中位数分别为26 227.0、16 979.0和12 988.1元,住院费用中位数随着医院级别的下降而降低(Z = 146.875,P < 0.01)。省级、市级医院住院时间平均为14 d,县级医院平均15 d,不同级别医院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9.594,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医院级别、住院天数和手术年份等4个因素与住院费用相关(P < 0.05)。486例患者中,国家棘球蚴病项目补助总额为2 732 224.6元,人均5 621.9元,中位数为6 000.0元;患者自付费用合计1 864 120.1元,人均8 176.0元,中位数为6 169.0元。经过医疗保险和国家棘球蚴病项目补助后,0自付患者最多,占53.1%(258/486),其次为自付费用1 000~4 999元、5 000~9 999元的患者,均占15.2%(74/486);0自付患者占比由2016的41.7%(45/108)上升为2020年63.6%(35/55),2021年降为35.9%(23/64)。 结论 2016—2021年宁夏细粒棘球蚴病手术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呈逐年上升趋势,0自付患者比例逐年提高,但2021年下降至35.9%。建议应适当提高棘球蚴病防治项目补助标准,并引导患者就近选择定点医院治疗,以减少住院费用。

    教学研究
    寓全健康理念于血吸虫病防控虚拟仿真项目建设
    陈琳, 朱继峰, 邱竞帆, 徐志鹏, 张东辉, 陈璐, 何健, 李伟, 杨坤, 季旻珺
    2023, 41(1):  81-8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12
    摘要 ( )   HTML ( )   PDF (129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体寄生虫学》是国家传染病防控和医院临床诊疗实践的理论基础之一。为提升《人体寄生虫学》本科教育水平,南京医科大学将全健康理念融入《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建立了中、英文版《公共卫生援外之血吸虫病防控虚拟仿真项目》。该项目以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援建桑给巴尔防控埃及血吸虫病项目为素材,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原非洲桑给巴尔血吸虫病流行现场,通过网络技术完成虚拟实践的网络化和学生的实践训练。本项目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模拟训练了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能够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寄生虫病防治实践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全健康理念,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本文就该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作一简要介绍。

    综述
    血吸虫及其衍生物调节免疫失调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栗根, 孙同骏, 钱亚云, 李倩倩, 杨小迪
    2023, 41(1):  85-9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13
    摘要 ( )   HTML ( )   PDF (154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是一种人及哺乳动物体内寄生的蠕虫,在与宿主共进化过程中,通过调控宿主固有及适应性免疫应答以诱导其免疫逃逸,营造有利于其长久寄生的微环境。近年来,血吸虫及其虫源性成分对过敏性、自身免疫性和代谢性疾病等多种免疫失调性疾病的药理效应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血吸虫及其衍生物在各种免疫失调性疾病中的调节作用和相关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非编码RNA在利什曼病中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蒋天哥, 曾文博, 李中秋, 张仪
    2023, 41(1):  92-9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14
    摘要 ( )   HTML ( )   PDF (12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什曼原虫可寄生于人或动物的巨噬细胞中,其引起的利什曼病是一种被忽视的热带病,据估计每年死亡人数高达4万人。非编码RNA(ncRNA)是一种不被翻译成蛋白质的基因组转录本,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在炎症和免疫应答中尤其突出。目前对于ncRNA在利什曼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利什曼原虫感染宿主初期,ncRNA通过调节抗原呈递、免疫应答、细胞自噬、细胞凋亡等过程,对原虫在宿主体内的增殖和感染起调节作用。本文对ncRNA在利什曼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利什曼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寄生虫病表位疫苗研究进展
    吴晓莹, 胡媛, 曹建平
    2023, 41(1):  98-10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15
    摘要 ( )   HTML ( )   PDF (20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寄生虫病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且也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是寄生虫病预防控制的策略之一。表位疫苗具有特异性高、安全性好、设计灵活、易于生产和储存等优点,可同时诱导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近年来寄生虫病表位疫苗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寄生虫病表位设计及相关疫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高效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研究简报
    棘球蚴病患者肠道菌群差异性分析
    曹得萍, 毋德芳, 庞明泉, 彭小红, 李大宇, 樊海宁
    2023, 41(1):  103-10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16
    摘要 ( )   HTML ( )   PDF (444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0年10—12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集13例棘球蚴患者(其中7例多房棘球蚴病、6例细粒棘球蚴病,为感染组)与13例护理患者健康家属(为对照组)的粪样。提取粪样DNA并测定浓度,逆转录合成cDNA文库,利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平台进行测序。用线性判别分析统计棘球蚴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肠道菌群的差异性。结果显示,棘球蚴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属于厚壁菌门、拟杆菌群门、变形菌门及放线菌门等。多房棘球蚴组相对丰度较高的细菌是另枝菌、拟杆菌,细粒棘球蚴组相对丰度较高的细菌是另枝菌、史氏甲烷短杆菌、前庭链球菌。健康对照组相对丰度较高的细菌是粪拟杆菌、青春双歧杆菌、琥珀酸考拉杆菌。其中另枝菌和粪拟杆菌是差异较大的细菌。本研究中的差异菌群或许可成为棘球蚴病肠道微生物标志菌,值得进一步研究。

    2018—2020年贵州省中华按蚊抗药性调查研究
    师伟芳, 田珍灶, 周敬祝, 黄学平, 周雪梅, 吴国艳, 李琼, 廖启浪, 王丹
    2023, 41(1):  108-11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17
    摘要 ( )   HTML ( )   PDF (223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目前贵州省中华按蚊对常见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本研究选择贵州省从江县、播州区和荔波县为调查点,分别于2018、2019及2020年8月捕捉中华按蚊成蚊,根据WHO推荐使用的药膜接触筒法测定受试蚊对4% DDT、0.05%溴氰菊酯、5%马拉硫磷的敏感性,确定抗性级别,采用χ2检验比较60 min击倒率及校正死亡率的差异。从江、播州和荔波受试蚊均对0.05%溴氰菊酯首只击倒时间最长,分别为8.63、17.52、14.87 min,对4% DDT分别为6.33、2.95、11.88 min,对5%马拉硫磷分别为7.95、2.15、9.80 min。从江、播州和荔波受试蚊接触5%马拉硫磷药膜60 min后击倒率最高,分别为83.9%、39.0%、59.0%,3县(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3.98,P < 0.05);接触4% DDT药膜60 min后击倒率分别为61.9%、33.3%、36.2%,接触0.05%溴氰菊酯药膜分别为20.0%、34.2%、11.3%。从江、播州和荔波受试蚊接触4% DDT后的半数击倒时间(KT50)分别为51.29、127.65 、80.05 min,接触0.05%溴氰菊酯的KT50分别为208.27、74.69、420.14 min,接触5%马拉硫磷的KT50分别为29.33、75.60、42.19 min。从江、播州和荔波受试蚊接触5%马拉硫磷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1%、95.0%、95.9%,均为初步抗性群体(M),地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4.64,P > 0.05);接触4% DDT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5.6%、38.6% 、55.0%,接触0.05%溴氰菊酯分别为35.2%、35.2%、10.4%,均为抗性群体(R)。贵州省从江县、播州区和荔波县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产生了非常强的抗药性,对DDT和马拉硫磷的抗药性水平分别处于抗性水平和初步抗性水平。

    齐齐哈尔地区麦穗鱼吸虫囊蚴感染情况及其种类鉴定
    张凤玉, 刘柳, 张静, 张浩
    2023, 41(1):  112-11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18
    摘要 ( )   HTML ( )   PDF (209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齐齐哈尔地区麦穗鱼体内吸虫囊蚴感染情况及种类,2021年6—11月每月初从嫩江流域齐齐哈尔段采集麦穗鱼,采用直接压片法检查吸虫囊蚴感染情况,人工消化法分离吸虫囊蚴,通过形态学特征对吸虫囊蚴进行初步分类。用不同类型的囊蚴分别饲喂6周龄昆明小鼠(50~80只囊蚴/鼠)和2周龄雏鸭(80~100只囊蚴/鸭)。分别于感染后第30、25天剖取小鼠和雏鸭肝胆管内的成虫,醋酸洋红染色后进行形态学鉴定。按月、季节统计麦穗鱼囊蚴感染率,分析麦穗鱼吸虫囊蚴感染情况。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显示,2021年6—11月共采集麦穗鱼600尾,371尾感染吸虫囊蚴,感染率为61.8%。共获得3种不同形态的吸虫囊蚴,根据囊蚴形态初步鉴定为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和台湾次睾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47.7%(286/600)、15.5%(93/600)和23.7%(142/600)。3种吸虫囊蚴感染小鼠和雏鸭后获得的吸虫成虫经形态学鉴定分别为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台湾次睾吸虫。6—11月麦穗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26.0%(26/100)、31.0%(31/100)、52.0%(52/100)、66.0%(66/100)、63.0%(63/100)和48.0%(48/100),东方次睾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5.0%(5/100)、11.0%(11/100)、15.0%(15/100)、17.0%(17/100)、26.0%(26/100)和19.0%(19/100),台湾次睾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17.0%(17/100)、15.0%(15/100)、19.0%(19/100)、23.0%(23/100)、32.0%(32/100)和36.0%(36/100),3种囊蚴不同月份之间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53.61、19.51、20.11,均P < 0.05)。麦穗鱼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和台湾次睾吸虫囊蚴夏、秋季感染率分别为36.3%(109/300)、59.0%(177/300),10.3%(31/300)、20.7%(62/300)和17.0%(51/300)、30.3%(91/300),3种囊蚴夏、秋季之间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30.89、12.23、14.71,均P < 0.05);夏、秋季3种囊蚴之间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2.29、33.96,均P < 0.05)。嫩江流域齐齐哈尔段麦穗鱼存在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和台湾次睾吸虫囊蚴感染;3种吸虫囊蚴分别在9、10、11月份感染率最高。

    河南省部分地区中华按蚊对杀虫剂抗药性的监测
    贺志权, 胡亚博, 王丹, 张红卫, 刘颖, 杨成运, 钱丹, 纪鹏慧, 蒋甜甜, 鲁德领
    2023, 41(1):  117-12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19
    摘要 ( )   HTML ( )   PDF (147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状况,2021年7—9月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开封市祥符区、许昌市襄城县和南阳市唐河县等4县(区)的羊圈、猪圈或牛棚等附近采集按蚊,经形态学鉴定后,采用WHO推荐的成蚊滤纸接触筒法测定雌性中华按蚊对0.05%溴氰菊酯(0.017 8 g/m2)、0.15%高效氟氯氰菊酯(0.053 4 g/m2)、0.1%残杀威(0.035 7 g/m2)和5%马拉硫磷(1.78 g/m2)的抗药性,并判定中华按蚊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级别。结果显示,平桥区、祥符区、襄城县和唐河县共采集1 334只中华按蚊用于抗性测定。唐河县受试蚊接触溴氰菊酯的首只击倒时间最长为25.85 min,平桥区受试蚊接触高效氟氯氰菊酯药膜的首只击倒时间最短为2.83 min。平桥区、祥符区、襄城县和唐河县受试蚊接触高效氟氯氰菊酯的60 min后击倒率分别为24.42%(21/86)、2.47%(2/81)、37.31%(25/67)和45.45%(25/55)(χ2 = 39.355,P < 0.05);接触溴氰菊酯的分别为75.86%(66/87)、2.33%(2/86)、10.81%(8/74)和20.35%(23/113)(χ2 = 142.630,P < 0.05);接触残杀威的分别为48.28%(42/87)、22.62%(19/84)、50.50%(51/101)和72.34%(34/47)(χ2 = 32.635,P < 0.05);接触马拉硫磷的分别为66.29%(59/89)、15.69%(16/102)、82.54%(104/126)和91.84%(45/49)(χ2 = 133.489,P < 0.05)。唐河县受试蚊接触高效氟氯氰菊酯和残杀威药膜24 h死亡率分别为70.91%和80.60%,平桥区受试蚊接触溴氰菊酯药膜24 h死亡率为85.85%,均已达到抗性。平桥区和唐河县中华按蚊对马拉硫磷24 h死亡率分别为97.43%和97.67%,抗性级别为初步抗性群体;祥符区和襄城县中华按蚊对马拉硫磷24 h死亡率为64.23%和99.21%,抗性级别分别为抗性群体和敏感群体。河南省4县(区)中华按蚊对马拉硫磷抗性水平从敏感到抗性不等,但对溴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和残杀威已产生高度抗性。

    天门市长期住院患者人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分析
    朱名超, 朱娅, 赵建忠, 原慧真
    2023, 41(1):  121-12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20
    摘要 ( )   HTML ( )   PDF (145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1年6—9月收集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长期住院患者基本信息(性别、年龄、粪便性状、隐血试验结果、临床症状体征等),采集患者粪样,以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置显微镜下检查,对疑似人芽囊原虫阳性粪样提取DNA,使用人芽囊原虫特异引物BhRDr和RD5扩增目的条带,阳性粪样送至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进行测序。患者粪样同时观察蓝氏贾第鞭毛虫和脆弱双核阿米巴感染情况。采集患者抗凝全血和非抗凝静脉血进行血液分析。857例患者中共检出人芽囊原虫阳性粪样42例,阳性检出率为4.90%,其中男性4.27%(19/445),女性5.58%(23/412),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791,P > 0.05)。不同年龄组中,≥ 61岁组阳性率最高(6.38%,22/345);不同年龄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700,P > 0.05)。不同的粪样性状中,以稀便检出阳性率最高(18.37%,27/147)(χ2 = 98.930,P < 0.05)。隐血试验便血者检出率为6.72%(9/134),未便血者为4.56%(33/723),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123,P > 0.05)。不同临床症状中以“腹痛且腹泻”阳性率最高(4/11)(χ2 = 53.956,P < 0.05)。患者中检出人芽囊原虫混合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者6例,混合脆弱双核阿米巴原虫感染者2例。人芽囊原虫感染者红细胞计数为(3.97 ± 7.39) × 1012/L,血红蛋白为(119.02 ± 21.49) g/L,均低于非感染者[(4.27 ± 0.44) × 1012/L,(126.52 ± 14.30)g/L ](t = 2.556、 2.235,均P < 0.05)。人芽囊原虫基因测序结果共有4种基因型(ST1、ST3、ST6、ST7),以ST3为主,占57.1%(24/42)。

    病例报告
    人肝片形吸虫感染1例
    卢水焕, 罗燕英, 曹立军, 周先宝, 黄应文, 贺学强
    2023, 41(1):  125-12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21
    摘要 ( )   HTML ( )   PDF (209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66岁,农民,2022年2月15日因“上腹部胀痛伴恶心不适7天”至当地县医院就诊,行腹部CT,示胆总管扩张,肝左叶肝内胆管结石并左叶胆管扩张,肝左叶萎缩;次日转至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患者生活于广西桂林山区,长期直接饮用山泉水及食生鱼腥草。入院后查体,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血常规无明显异常。MRI检查提示:肝左叶萎缩,肝左叶肝内胆管扩张,其近端内多发颗粒状T2低信号影,胆总管扩张,其内见条状T2低信号影。排除相关手术禁忌征后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术中用取石网篮取出1条灰褐色活体成虫,予留置鼻胆管引流。虫体转送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鉴定为肝片形吸虫。术后予每12 小时口服阿苯达唑0.6 g、吡喹酮0.6 g,治疗2 d。术后2个月复诊,患者无不适;复查腹部CT提示肝左叶萎缩,肝左叶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扩张。

    非典型脑囊尾蚴病1例
    段曰黎, 喻一奇, 朱浩翔, 王新宇
    2023, 41(1):  128-13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22
    摘要 ( )   HTML ( )   PDF (156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55岁,安徽蚌埠人,2021年10月19日因“间断低热、干咳合并脑积水1年余”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该患者1年来反复出现发热,体温37.5~38.0 ℃,伴阵发性干咳,外院头颅CT检查发现有脑积水,9月28日曾在该院行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仍有发热、咳嗽。头颅增强MRI示鞍区和基底池内异常强化影,遂收治感染科,行腰穿取脑脊液,送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测到猪带绦虫序列208 721条;血清囊尾蚴抗体检测阳性。患者否认食用生肉史,但近2年来曾多次食用未完全清洁的生蔬菜。综合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mNGS结果和流行病学史,患者被诊断为“脑囊尾蚴病”。予以阿苯达唑口服驱虫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服用总量为150 mg/kg,第1疗程12 d,第2疗程8 d,治疗过程中无新发不适。第1疗程结束复查头颅增强MRI示鞍区和基底池内异常强化影,强化程度较前片减轻。第2疗程结束后复查头颅CT示脑积水,侧脑室引流术后改变,脑室扩大程度较前略有减轻,鞍区密度欠均匀。疗程结束外院定期随访。

    消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3年征稿启事
    2023, 41(1):  9-9. 
    摘要 ( )   PDF (7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3年稿约
    2023, 41(1):  0-Ⅲ. 
    摘要 ( )   PDF (4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