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8-04-30
    论著
    芍药苷对小鼠巨噬细胞产生TGF-β1的影响
    储德勇;李丛磊;李静;罗飞;郑美娟;吴强;罗庆礼;沈继龙
    2008, 26(2):  1-85. 
    摘要 ( )   PDF (2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芍药苷(paeoniflorin,PAE)对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s)产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 方法 研磨法制备SEA,分别加入含有小鼠PMs的培养板、培养瓶及培养皿中,培养24 h,ELISA法测定TGF-β1含量,RT-PCR检测PMs内TGF-β1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PMs内TGF-β1蛋白的表达;在含PMs的培养瓶和培养皿中分别加入10 mg/L SEA 5 ml,培养12 h,再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PAE(0、7.5、15、30、60及120 mg/L),继续培养12 h和24 h。RT-PCR与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PAE对SEA刺激的PMs内TGF-β1基因与蛋白的表达。 结果 10 mg/L的SEA可明显刺激PMs产生TGF-β1(235.86±3.43 ng/L),PAE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TGF-β1 mRNA的表达(r=-0.827,P<0.01)和TGF-β1蛋白的表达(r=-0.952,P<0.01)。结论 PAE能抑制SEA刺激的PMs产生TGF-β1。
    应用多重PCR技术鉴定我国6个旋毛虫地理株的研究
    崔晶;赵桂花;王中全;姜鹏;牛洪涛
    2008, 26(2):  2-89. 
    摘要 ( )   PDF (2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我国猪源旋毛虫地理株进行鉴定和分类。 方法 根据旋毛虫rDNA扩展片段V区(expansion segment V region,ESV)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ITS1和ITS2基因序列合成5对特异性引物,以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乡土旋毛虫(T. nativa,T2)、布氏旋毛虫(T. britovi,T3)、伪旋毛虫(T. pseudospiralis,T4)及纳氏旋毛虫(T. nelsoni,T7)的国际参考株作为对照,应用多重PCR对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河南、云南、哈尔滨、黑龙江同江、湖北及天津)进行鉴定,并观察影响多重PCR扩增的因素。 结果 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多重PCR扩增结果显示,均具1条与T1相同的条带(173 bp)。应用多重PCR对单条旋毛虫幼虫、不同保存条件的旋毛虫幼虫及含幼虫的新鲜小鼠肌肉提取液进行扩增,均得到173 bp的特异性条带。 结论 经多重PCR鉴定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均为T1。
    脑型血吸虫病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黄月娥;汪天平;张世清;姚应水;吴维铎;操治国
    2008, 26(2):  3-94. 
    摘要 ( )   PDF (2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脑型血吸虫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1999-2004年安徽省的37例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分别与健康者、慢性血吸虫病及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对照,对脑型血吸虫病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脑型血吸虫病病例组与健康组的劳动强度、病前体质、病前经济、病前营养等4个因素;与急性血吸虫病组的癫痫史、过敏史、感染度等7个因素;与慢性血吸虫病组的感染度、感染次数、治疗次数等10个因素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多因素分析至少有两组相同的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分别为感染次数、感染度、癫痫史、过敏史和家庭挫折等5个因素。 结论 血吸虫感染程度、治疗状况是脑型血吸虫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患者的体质和社会心理因素对该病有一定影响。
    Nest-PCR和PCR-RFLP在恶性疟原虫地理株基因分型及多态性研究中的应用
    张青锋;胡晶莹;杨月欣;潘卫庆
    2008, 26(2):  4-98. 
    摘要 ( )   PDF (2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套式PCR(nest-PCR)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在恶性疟原虫地理株裂殖子表面蛋白(MSP2)基因多态性研究中的分型效率及特异性。 方法 分别在海南省三亚市和云南省腾冲县等地通过静脉采血法采集疟疾患者血样98份,其中恶性疟88份,间日疟10份。另从上海地区的健康人群中抽取10份血样作为阴性对照。用nest-PCR和PCR-RFLP方法分别对疟原虫地理株进行MSP2等位基因分型,并对分型结果进行归纳和比较分析。 结果 常规nest-PCR方法对于恶性疟原虫地理株MSP2等位基因的总检出效率为79.8%(166/208),其中,对于FC27家族等位基因的检出效率为92.7%(101/109),但对3D7家族等位基因的检出率仅为65.7%(65/99),且无法鉴定具体的等位基因。PCR-RFLP分型法检出效率比nest-PCR法提高了20.2%,且特异性好。 结论 PCR-RFLP相对于常规的nest-PCR分型法具有检出效率、分辨率和特异性皆高的优点,可以鉴定地理株中具体的等位基因类型。
    我国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感染现状调查
    方悦怡;陈颖丹;黎学铭;吴军;张启明;阮彩文
    2008, 26(2):  5-103. 
    摘要 ( )   PDF (3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我国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的感染现状。 方法 2002-2004年对全国27个省(市、区)按不同流行程度和水系流域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样本人群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华支睾吸虫虫卵(一粪三检)。 结果 调查217 829人,检出华支睾吸虫感染者5 230例,感染率为2.40%,推算全国华支睾吸虫感染者约为1 249万。平均每克粪便含虫卵2 208个,低、中、高度感染构成比分别为78.93%、17.40%和3.67%。19个省(市、区)查出感染者,感染率居前3位的是广东(16.42%,2 278/13 876)、广西(9.75%,1 365/13 990)和黑龙江(4.72%,636/13 458)。男性平均感染率(2.94%,3 267/111 262)高于女性(1.84%,1 963/106 567)。各年龄组均有感染,其中50~59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9.16%)。华支睾吸虫感染存在职业差异,以商人感染率最高(13.42%,124/924)、其次为工人(7.9%,298/3 773)和离退休人员(5.28%,70/1 327)。在以食生鱼片为主要感染方式的地区,成人感染为主,其他地区则以儿童为主。不同地形间感染率亦有差异,水网地区感染率最高(5.23%,687/13 125),其次为丘陵地区(2.34%,1 111/47 552)。采用二项分布拟合法分析,发现华支睾吸虫感染具家庭聚集性。 结论 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呈地方性分布,成年男性感染率高,具家庭聚集性。
    新的具有高度多态性的日本血吸虫微卫星位点的鉴定
    殷明波;朱根凤;张祥林;徐斌;莫筱瑾;孙胜强;王升跃;DavidBlair;胡薇;冯正
    2008, 26(2):  6-109. 
    摘要 ( )   PDF (2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从基因组序列中选择和设定新的、可用于研究日本血吸虫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 方法 672个日本血吸虫标本取自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等5省的7个流行区现场。根据日本血吸虫基因组数据库中的初始数据设计引物,对标本的17个全新的日本血吸虫微卫星位点进行分析。用GenMapper 4.0 软件(Applied Biosystems)进行初始数据处理,用GenClone 1.0软件计算种群内各标本的遗传距离;用GenAlEx6软件统计等位基因的变化;用GenClone 1.0 软件计算种群内各标本的遗传距离;用UPGMA 谱系图分析种群间遗传距离。 结果 17个微卫星位点均呈现多态性。对江西都昌种群的这17个位点进行分析,标本之间的遗传距离大多为25~32,显示江西都昌种群内各个标本之间的遗传差异明显。对7个地区种群分析的结果显示种群间的差异较为明显。类平均法系统聚类分析(UPGMA) 谱系图显示,江西都昌、安徽铜陵、湖北沙市和湖南常德的种群同为一簇,其遗传距离为0.017 8~0.036 3;安徽贵池和湖南岳阳的为另外一簇,其遗传距离为0.024 7;而四川西昌单独为一簇,与其他两簇的遗传距离为0.019 2~0.069 3。 结论 选择的17个微卫星位点可作为研究日本血吸虫种群遗传学的有效标记,并揭示中国大陆该虫种存在着复杂的遗传变异。
    伯氏疟原虫T细胞免疫调节蛋白类似基因的原核表达和抗体制备
    李英辉;赵亚;刘忠湘;黄豫晓;毛张翔;薛采芳
    2008, 26(2):  7-112. 
    摘要 ( )   PDF (2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伯氏疟原虫T细胞免疫调节蛋白(PbTIP)类似基因,原核表达PbTIP重组蛋白,并制备其抗血清。 方法 在GenBank中检索PbTIP类似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从伯氏疟原虫ANKA株扩增获得该基因cDNA片段,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并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鉴定重组蛋白。用重组蛋白GST-PbTIP包涵体免疫BALB/c小鼠,以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产生的抗体。 结果 获得了纯化的重组蛋白GST-PbTIP及其相应抗体,该抗体可以识别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60 000的伯氏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内的PbTIP蛋白。 结论 获得PbTIP重组蛋白及其相应抗体。
    实验研究
    重组日本血吸虫Sj16蛋白调节宿主炎症反应的实验研究
    孙希;周何军;吕志跃;张双民;胡少敏;郑焕钦;冯明钊;吴忠道;
    2008, 26(2):  8-118. 
    摘要 ( )   PDF (4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日本血吸虫重组蛋白(reSj16)调节宿主炎症反应的效果。方法 在大肠埃希菌中对重组pGEX-4T-1-Sj16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并纯化重组蛋白。56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8只),其中5个实验组,所用reSj16蛋白剂量分别为0.1、0.5、1.0、5.0和10.0 μg/kg;并设地塞米松(5.0 μg/kg)和生理盐水(0.1 ml/只)对照组。进行小鼠耳廓肿胀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观察reSj16蛋白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作用和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的影响。56只SD大鼠进行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肿胀实验,56只昆明小鼠进行实验性腹膜炎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实验,观察reSj16调节宿主炎症反应效果。 结果 0.1、0.5、1.0、5.0和10.0 μg/kg的reSj16蛋白均可明显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肿胀,明显抑制实验性腹膜炎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1.0、5.0和10.0 μg/kg的reSj16蛋白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Sj16具有明显的调节宿主炎症反应的作用。
    大鼠对旋毛虫再感染的抵抗力实验观察
    全福实;李幸淑;郑明淑;赵成元;朱炅煥;李俊商;林汉锺
    2008, 26(2):  9-123. 
    摘要 ( )   PDF (2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实验感染旋毛虫(韩国分离株)的大鼠对成虫和肌期幼虫阶段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和IgG,IgG1,IgG2a抗体反应。 方法 46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其中2组(A1、A2组, 共10只)用于观察成虫阶段引起的保护性免疫,B组(B1、B2组, 共14只)用于观察肌期幼虫阶段引起的保护性免疫,C组(C1、C2组,共17只)为感染对照组,D组(5只)为正常对照组。A、B和C组分别每鼠感染1 000条旋毛虫肌幼虫,分别于感染后第7天(A1、 A2组)和第30天(B1、B2组),用氟苯咪唑治疗(20 mg/kg,10 d)。治疗后第10天,A和B组每鼠再次感染500条旋毛虫肌幼虫,于感染后第7天剖杀A1和B1组大鼠,检测肠道内成虫数,于感染后第30天剖杀A2和B2组大鼠,检测横膈膜内肌期幼虫数,同时分别剖杀感染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每组同期取血,ELISA检测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抗体水平。结果 旋毛虫成虫阶段对成虫和肌幼虫的保护性免疫分别为100%和99.96%,肌幼虫阶段对成虫和肌幼虫的保护性免疫分别为99.92%和99.89%。肌幼虫感染阶段抗肌幼虫分泌排泄抗原的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抗体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5、 0.1和0.1)和成虫感染阶段(分别为0.5、 0.09和0.09)比较,抗体反应均显著增高(分别为3.0、2.2和0.8)(P<0.01)。且幼虫期抗肌幼虫分泌排泄抗原特异性IgG1抗体(2.2)显著高于特异性IgG2a抗体(0.8)(P<0.01)。 结论 旋毛虫的成虫和肌幼虫阶段的感染均对成虫和幼虫的再感染产生保护性免疫。
    日本血吸虫SjPP基因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和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
    姚利晓;陶丽红;杨冠珍;吴祥甫;蔡幼民;林矫矫
    2008, 26(2):  10-127. 
    摘要 ( )   PDF (2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在昆虫细胞中表达获得可溶性的日本血吸虫SjPP重组蛋白。 方法 提取日本血吸虫成虫总RNA,通过RT-PCR扩增出SjPP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将其定向克隆到供体质粒pFastBac HT-B中,构建重组杆状病毒供体质粒pFastBac-SjPP,转化入大肠埃希菌DH10Bac进行转座,提取重组杆粒Bacmid-SjPP,用阳离子脂质体法转染粉纹夜蛾(TN5B1-4)细胞。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构建了含日本血吸虫SjPP基因的重组杆粒Bacmid-SjPP,转染TN5B1-4细胞后,获得有感染力的重组杆状病毒,并在TN5B1-4细胞中成功表达SjPP蛋白。该重组蛋白可被抗SjPP蛋白的兔血清识别。 结论 成功构建SjPP基因重组杆状病毒,并在TN5B1-4细胞中表达,该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现场研究
    新发现的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新疆民丰县Ⅰ. 流行病学调查
    伊斯拉音·乌斯曼;金长发;左新平;顾灯安;兰勤娴;童苏祥;李雄;张仪;茹孜古丽·朱马洪;牛新玲;阿不力米提;木合塔;阿布都外力;库尔班
    2008, 26(2):  11-131. 
    摘要 ( )   PDF (3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新疆民丰县一个新发现的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流行区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方法 2007年6月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相结合,对民丰县安迪尔乡所有居民进行逐户入户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成员中20年来的健康状况、既往有无疑似内脏利什曼病史(包括已过世者),并对15岁以下儿童进行体查(触诊肝、脾);对部分居民进行利什曼素皮内试验和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 结果 共调查居民313人,未见现症病例。既往有疑似内脏利什曼病史者60例,其中13例已过世。171人进行利什曼素皮内试验检测,阳性率为99.4%(170/171),其中有疑似内脏利什曼病病史者的阳性率为96.6%(28/29)。197人进行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阳性率为10.2%(20/197),其中有疑似内脏利什曼病史者的阳性率为19.4%(6/31),追溯诊断为既往内脏利什曼病病例。 结论 新疆民丰县为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
    新发现的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新疆民丰县Ⅱ. 传播媒介的初步研究
    金长发;左新平;顾灯安;伊斯拉音·乌斯曼;兰勤娴;张仪;童苏祥;李雄;茹孜古丽·朱马洪;阿不力米提;木合塔;阿不都外力;库尔班;牛新玲
    2008, 26(2):  12-135. 
    摘要 ( )   PDF (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在新发现的流行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民丰县调查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的媒介蛉种。方法 在民丰县安迪尔乡雅通古斯村居民点和附近野外采集白蛉,经鉴定后计算蛉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定人、定点、定时观察白蛉数量统计密度;观察白蛉昼夜活动的数量变动;解剖白蛉,分析雌蛉生殖营养周期;检查白蛉有无前鞭毛体自然感染。结果 捕获白蛉1 210只,其中99.17%(1 200/1 210)为吴氏白蛉; 6月上中旬是该蛉季节消长的第一高峰; 生殖营养周期分析表明吴氏白蛉为野生野栖蛉种,夜间活动的白蛉主要在户外吸血,有较强的亲人性;在2只白蛉体内查到自然感染前鞭毛体。 结论 塔里木盆地南缘民丰县安迪尔乡雅通古斯村存在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媒介吴氏白蛉,并有利什曼前鞭毛体自然感染,表明当地存在内脏利什曼病自然疫源地。
    综述
    人血清锥虫溶解因子与锥虫抗血清相关蛋白
    李志;伦照荣
    2008, 26(2):  13-140,. 
    摘要 ( )   PDF (3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布于非洲的锥虫亚属布氏锥虫罗得西亚亚种和冈比亚亚种可感染人,引起人的非洲锥虫病,而布氏锥虫指名亚种、伊氏锥虫和马媾疫锥虫却不能感染人。人血清中的锥虫溶解因子和锥虫抗血清相关蛋白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对人血清锥虫溶解因子和锥虫抗血清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及其逆转剂的研究进展
    权红;汤林华
    2008, 26(2):  14-145. 
    摘要 ( )   PDF (2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出现和广泛传播迫使人类调整治疗疟疾的用药策略并寻找更加有效的新型抗疟药。然而,在一些贫困的疟疾流行区,氯喹仍被用于治疗恶性疟。了解氯喹抗性机制、探索逆转其抗性的方法,将使氯喹这一价廉高效的抗疟药继续发挥作用。抗性逆转剂的研究和发展为上述目标提供了线索,当与氯喹合用时它能够部分恢复氯喹对氯喹抗性株的作用。为此,本文对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机制及其逆转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艾滋病合并常见原虫感染的诊断治疗
    沈银忠;卢洪洲
    2008, 26(2):  15-148. 
    摘要 ( )   PDF (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虫感染是艾滋病患者重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艾滋病合并原虫感染的认识,本文对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炎、隐孢子虫病、微孢子虫病及等孢球虫病的诊断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研究简报
    日本血吸虫染色体核型分析及C带和G带的制备
    黄利红;诸葛洪祥;周霞;陆祥彬;陈明中;张慧琴
    2008, 26(2):  16-151. 
    摘要 ( )   PDF (2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集日本血吸虫成虫,常规气干法制备血吸虫染色体,改进的BSG法制备C带,胰酶消化法制备G带,分析其染色体核型和C带、G带带型特征。研究表明其核型公式为2n= 4m+6Sm+4St+2性染色体,C带带型公式为2n= 5CI++4CI++3CI+2CT+2CT+,各对染色体显示出特征性的G带。
    日本血吸虫线粒体nad4基因部分序列的多态性研究
    刘伟;刘毅;林瑞庆;戴荣四;程天印;朱兴全
    2008, 26(2):  17-153. 
    摘要 ( )   PDF (1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PCR技术及DNA序列分析技术对采自湖南省4个不同地区的日本血吸虫的线粒体NADH脱氢酶基因亚基Ⅳ(nad4)部分片段(pnad4)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获得480 bp的pnad4序列。与GenBank上的日本血吸虫相应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发现pnad4序列有一定的种内差异(0.4%~1.3%)。
    脑型血吸虫病的手术治疗
    吴明灿;陈世洁;罗国才;许先平;张志文;闵杰;姚远
    2008, 26(2):  18-155.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48例脑型血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CT证实病灶较大、占位效应明显、有明显颅高压症状、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完全排除胶质瘤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病情稳定后按常规口服吡喹酮治疗。48例中,术后恢复良好35例,肢体瘫痪加重8例,肢体麻木加重5例,新出现癫痫发作2例,无手术死亡。提示手术结合药物治疗脑型血吸虫病可获良好疗效。
    大蒜素体外对卡氏棘阿米巴超微结构的影响
    王月华;郑善子;李顺玉;崔春权
    2008, 26(2):  19-157. 
    摘要 ( )   PDF (2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不同浓度大蒜素处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卡氏棘阿米巴(Acanthamoeba castellanii,T4型),24 h后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大蒜素浓度为50 μg/ml时,卡氏棘阿米巴的超微结构轻度破坏,浓度为500 μg/ml时,其结构严重破坏,虫体坏死。大蒜素对体外培养的卡氏棘阿米巴(T4型)超微结构有破坏作用。
    FTA/PCR检测加入饮料中的隐孢子虫
    李晓虹;闫东丽
    2008, 26(2):  20-159. 
    摘要 ( )   PDF (2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建立的FTA/PCR方法检测饮料样品中隐孢子虫,可检测到隐孢子虫卵囊1.0个/ml,且在6 h内完成。该方法敏感性较高,省时,是检测饮料样品中隐孢子虫的较好方法。
    日本血吸虫纯净活虫卵制备方法的改进
    王衍海;彭鸿娟;顾金保
    2008, 26(2):  21-封三. 
    摘要 ( )   PDF (2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改进日本血吸虫无菌活虫卵的制备方法, 将感染血吸虫尾蚴38~45 d的家兔剖杀, 于无菌条件下摘取肝脏, 匀浆, 以360目分样筛过筛, 截留成熟及未成熟虫卵, 用1.2%生理盐水反复洗涤数次后收集虫卵, 置0.25%胰蛋白酶消化液中消化2 h, 当混杂组织被消化成单个细胞后, 再用360目分样筛过滤去除杂质细胞, 用含100 μl/ml氨苄青霉素与硫酸链霉素双抗的Earle’s平衡盐溶液反复洗涤数次, 获得大量纯净、 活性高达(95.1±6.4)%的无菌虫卵。本法收集虫卵工作效率较高。
    病例报告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虫肺炎1例
    王爱华
    2008, 26(2):  22-封二. 
    摘要 ( )   PDF (1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