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棘球绦虫和棘球蚴病的简明认知历史
    王旭, 王莹, 刘白雪, 张凯歌, 邓雪莹, 沈玉娟, 王正寰, 曹建平, 韩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3): 372-38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3.014
    摘要217)   HTML24)    PDF(pc) (1520KB)(665)    收藏

    棘球蚴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和经济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寄生和发育所导致。目前的研究进展显示,全球范围内被认定的棘球绦虫包含9个有效自然种,可导致4种类型的棘球蚴病。这种共识的认知过程伴随着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续了超过两千年的时间。本文通过汇总和梳理参考资料,介绍了人类对于棘球绦虫和棘球蚴病的探索、识别和认知的整个过程,其中几个标志性事件是:1801年Rudolphi建立了棘球绦虫属,之后在全球范围内陆续发现了多个棘球绦虫物种;1953年Rausch基于生物学特征对棘球绦虫属进行重新分类,逐渐演变出棘球绦虫的亚种概念及其分类法;1967年Rausch提出棘球绦虫的株系概念,并在20世纪90年代被Bowles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加以证实;2013年Nakao提出系统发育物种的概念,棘球绦虫被修订为9个有效自然种,并沿用至今。此外,自1908年开始,我国先后报道了5种棘球绦虫,其中包括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石渠棘球绦虫。本文系统性地回顾了棘球绦虫和棘球蚴病的认知历史全貌,为进一步了解棘球绦虫分类学研究进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旋毛虫与旋毛虫病的若干术语释义
    崔晶, 王中全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4): 427-432.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01
    摘要186)   HTML21)    PDF(pc) (1221KB)(405)    收藏

    旋毛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研究与教学工作中,一些旋毛虫和旋毛虫病术语(包括拉丁名和中文名)时常令人感到困惑。目前的相关教材与专著中尚未有这些术语的完整释义。本文对旋毛虫与旋毛虫病的若干术语进行释义,旨在为我国旋毛虫与旋毛虫病的教学与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新发传染病全球大流行的挑战与跨部门综合防控策略
    谷思雨, 强讷, 李天韵, 韩乐飞,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3): 279-28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3.001
    摘要366)   HTML30)    PDF(pc) (1442KB)(310)    收藏

    新发传染病(EID)是指新出现的或既往已经存在但发病率或影响范围迅速增加的传染性疾病。受气候变化、病原体进化等因素影响,EID发生频率及形成大流行的风险在不断增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疾病的暴发已经对全球健康、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冲击。这些疾病的全球大流行不仅直接影响人类健康,还给经济发展、贫困减少和教育等方面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为了有效应对EID的挑战,国家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防控策略,包括降低病原体溢出风险、建立综合性监测与预警系统、协调部门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以及以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开展跨部门联防联控。当下EID防控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总结EID大流行所带来的挑战、国家及国际层面的应对防控策略以及当前防控的进展和具体案例,为将来应对EID大流行提供经验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23年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分析
    周正斌, 李元元, 李中秋, 杨丽敏, 刘琴, 张仪, 陈军虎, 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5): 559-56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01
    摘要264)   HTML36)    PDF(pc) (1495KB)(266)    收藏

    目的 了解2023年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信息,剔除疑似病例、重复病例和皮肤利什曼病病例,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内脏利什曼病三间分布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23年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5个县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299例,发病率为0.02/10万,较2022年上升25.1%;其中犬源型(山丘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237例,野生动物源型(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7例,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1例,非流行区输入性病例54例。报告病例主要分布于山西(114例)、河南(54例)和陕西(38例)等3个省,合计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68.9%(206/299)。125个县中,74个县属于流行区,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245例;其余51个县属于非流行区,共报告输入性病例54例。74个流行县中,山西省平定县、阳泉市郊区、襄汾县,河北省井陉县,陕西省华州区,河南省林州市和新安县等7个县为内脏利什曼病主要流行县,分别报告病例24、16、10、13、12、12和10例,合计报告病例占全国总病例数的32.4%(97/299)。山西省洪洞、黎城、临县、石楼、五台,河北省曲阳、阜平、涞源、平山、涉县、唐县、易县,河南省嵩县、禹州,甘肃省成县、康县,北京市延庆和陕西省澄城等18个县为内脏利什曼病复燃流行县,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23例。内脏利什曼病发病高峰为3月。男女病例比为1:0.4。农民占全部病例数的57.2%(171/299)。病例主要分布于45~74岁年龄段 (占64.5%)。 结论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呈低度流行态势,但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流行区范围逐渐扩大,农民是我国内脏利什曼病高风险人群,应加强对内脏利什曼病的监测和防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我国啮齿目动物隐孢子虫感染现状
    周珊珊, 姜岩岩, 曹建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4): 512-520.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13
    摘要168)   HTML19)    PDF(pc) (819KB)(255)    收藏

    隐孢子虫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人兽共患肠道原虫。隐孢子虫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啮齿目动物是隐孢子虫的重要宿主,且与人类接触密切,是人类隐孢子虫感染的潜在来源之一。研究数据显示,我国23个省份开展了啮齿目动物感染隐孢子虫的调查,且不同来源和用途啮齿目动物隐孢子虫的感染存在差异。本文总结了我国不同地区、来源和用途啮齿目动物感染的隐孢子虫的虫种/基因型和基因亚型分布情况,分析了啮齿目动物感染隐孢子虫对其他动物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考虑到啮齿目动物中报道的隐孢子虫在人、其他动物及其周围环境中也有检出,不能忽视啮齿目对隐孢子虫在人-动物-环境界面中传播的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内蒙古全沟硬蜱的鉴定、人工饲养及生活史观察
    孙连阳, 崔浩, 董晓楠, 康佳美, 丁玉林, 习娟, 杨洋, 贺志雄, 刘永宏, 赵丽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3): 345-35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3.010
    摘要172)   HTML15)    PDF(pc) (3726KB)(254)    收藏

    目的 对采自内蒙古的全沟硬蜱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通过人工饲养了解全沟硬蜱的发育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 方法 采集自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蜱,利用3D超景深显微系统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蜱DNA,PCR扩增线粒体12S rDNA和16S rDNA序列。取阳性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采用邻接法构建蜱线粒体12S rDNA和16S rDNA的系统进化树。以昆明小鼠为供血动物,在温度(25 ± 3)℃、相对湿度70%~90%条件下对蜱进行人工饲养,观察蜱生活史各阶段的时间等生物学特性。卵孵化实验随机选取10只饱血雌成蜱所产的卵各30枚,观察其孵化情况,并计算孵化率。幼蜱蜕皮实验随机选取饱血幼蜱200只,记录其蜕皮情况,并计算蜕皮率。若蜱蜕皮实验随机选取饱血若蜱100只,分为10组,每组10只,观察其蜕皮情况,并计算蜕皮率。将各阶段发育成功率统计后计算得出其综合发育率。 结果 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采集的雌性和雄性硬蜱均符合硬蜱属的形态。PCR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硬蜱DNA扩增出长度为320 bp的12S rDNA序列和长度为455 bp的16S rDNA序列。BLAST序列比对分析显示,雌蜱和雄蜱线粒体12S rDNA序列与全沟硬蜱(GenBank:MF095801.1和JF758624.1)序列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9.69%和99.09%。雌蜱和雄蜱线粒体16S rDNA序列与全沟硬蜱(GenBank:MH790201.1和MH790200.1)的序列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9.75%和99.50%。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雌蜱和雄蜱均与全沟硬蜱序列聚于同一分支上。人工饲养全沟硬蜱的生活史观察结果显示,饱血雌蜱产卵期为12~17 d,平均产卵期为14.6 d,总计产卵数约1 510~1 970枚/只,平均产卵数约1 817枚/只,日均产卵量约124枚/只;卵经21~28 d孵化为幼蜱,平均孵化期为24.8 d,孵化率为89.7%(269/300);幼蜱吸血期为3~5 d,平均吸血期为4.5 d,饱血幼蜱经18~25 d蜕皮为若蜱,平均蜕皮期为22.7 d,蜕皮率为86.5%(173/200);若蜱吸血期为5~8 d,平均吸血期为6.3 d,饱血若蜱经120~170 d蜕皮为成蜱,平均蜕皮期为157.2 d,蜕皮率为92.0%(92/100);从饱血雌成蜱开始产卵,发育至下一代成蜱平均需要241.6 d,综合发育率为71.4%。 结论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自内蒙古的硬蜱为全沟硬蜱。人工饲养获得全沟硬蜱从卵、幼蜱、若蜱、成蜱的生活史及其生物学特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005—2022年新疆喀什地区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病学及时空分布特征
    买买提江·吾买尔, 亚里昆·买买提依明, 史光忠, 阿衣夏木·克尤木, 赵江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3): 332-33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3.008
    摘要190)   HTML21)    PDF(pc) (1390KB)(233)    收藏

    目的 分析2005—2022年新疆喀什地区内脏利什曼病(VL)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分布情况,为指导喀什地区制定VL的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05—2022年新疆喀什地区VL报告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VL的三间分布特征,使用Geoda 1.22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使用SaTScan 10.1.2软件进行时空扫描统计分析。 结果 2005—2022年新疆喀什地区共报告1 965例VL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13/10万人,2008年和2015年为发病高峰期,发病率分别为6.10/10万(363例)和8.29/10万(396例)。男性、女性报告病例分别为1 125和840例,男女性别比为1.34∶1;各年龄组中均有病例报告,主要分布在0~4岁年龄组(75.47%,1 483/1 965);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最多(75.32%,1 480/1 965)。2005—2022年新疆喀什地区每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2008—2010年和2014—2016年的季节性分布较为明显,9—12月为报告高峰。2005—2022年VL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的北部县(市),发病率最高的4个县(市)分别为伽师县(15.84/10万)、喀什市(4.10/10万)、疏附县(1.30/10万)和巴楚县(1.21/10万)。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12年的发病率在空间上呈现正相关性(Moran’s I = 0.126 5,Z > 1.96,P < 0.05)。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疏附县、喀什市、伽师县和疏勒县。时空扫描分析结果显示,主要聚集区为伽师县,聚集的高发时间段在2008—2016年。 结论 2005—2022年新疆喀什地区VL总体流行呈下降趋势,高危人群以低龄散居儿童为主,北部县(市)是VL的高流行区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的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T细胞异质性分析
    江楠, 苏雅馨, 蒋小凤, 沈玉娟, 曹建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3): 286-294.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3.002
    摘要222)   HTML16)    PDF(pc) (2686KB)(229)    收藏

    目的 从单细胞水平探究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不同时期肝组织微环境细胞中T细胞亚型组成及其转录谱特征。 方法 从课题组前期细粒棘球蚴感染后1个月(1只)、3个月(1只)和6个月(2只)的BALB/c小鼠和健康小鼠(1只,对照组)肝组织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集(中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组学原始数据归档库:CRA008416)(https://ngdc.cncb.ac.cn/gsa)中提取测序数据进行质控。采用统一流形逼近与投影(UMAP)算法对单细胞群聚类进行可视化作图,采用共享最近邻相似度(SNN)聚类算法分析最优细胞分群。采用SingleR软件包基于immgen参考数据集对细胞亚群进行细胞类型注释。使用Seurat软件包的FindMarkers函数分析不同时期感染小鼠和对照组小鼠的调节性T细胞(Treg)和CD8+ T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利用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别对DEG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 结果 质控后获得37 760个细胞,人工优化后分为8种类型细胞。对T细胞重聚类后获得12个细胞群。注释后鉴定获得7种T细胞,包括CD4+初始T细胞、CD4+效应T细胞、Treg、CD8+初始T细胞、CD8+ T细胞、增殖性T细胞、γδ T细胞。在细粒棘球蚴感染1个月后T细胞各亚群占比无明显变化,感染后3个月增殖性T细胞(11.91%,56/470)和Treg(13.40%,63/470)占比均高于对照组(3.51%,38/1 082;4.34%,47/1 082),感染后6个月CD8+ T细胞占比(30.20%,1 145/3 791)高于对照组(15.43%,167/1 082)。Treg在感染后3个月高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Tnfaip8、Maf、伊卡洛斯家族锌指3(Ikzf3)等维持Treg的基因;CD8+ T细胞在感染后6个月高表达白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g类几丁质酶3(Chil3分泌型磷蛋白1(Spp1)等耗竭性基因。GO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后3个月Treg的DEG主要富集于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复合物组装、正调节T细胞活化、环磷酸腺苷介导的信号传导等通路;感染后6个月CD8+ T细胞的DEG主要富集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色氨酸分解代谢过程、细胞外基质细胞信号等通路。KEGG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后3个月Treg的DEG主要参与原发性免疫缺陷和Ras信号传导途径等通路;感染后6个月CD8+ T细胞DEG主要参与脂肪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叶酸代谢等通路。 结论 细粒棘球蚴感染后3个月、6个月小鼠的肝组织T细胞亚型存在差异,感染后3个月Treg占比增加,感染后6个月CD8+ T细胞占比增加,Treg、CD8+ T细胞的DEG及其主要富集的通路存在差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2013—2022年浙江省华支睾吸虫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柴应植, 陈华良, 余可根, 张轩, 王笑笑, 张家祺, 徐文婕, 阮卫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4): 469-474.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07
    摘要200)   HTML28)    PDF(pc) (1420KB)(227)    收藏

    目的 了解浙江省华支睾吸虫感染流行现状。 方法 2013—2017年,每年选择浙江省1个曾有华支睾吸虫病例报告的县(市、区)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选择3个乡(镇)开展人群监测,各乡(镇)选择至少100位3周岁以上当地居民采集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华支睾吸虫抗体,计算监测对象的抗体阳性率;对2013—2015年的监测对象开展影响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因素的问卷调查。2018—2022年,每年以宁波市宁海县为固定监测点、另选7~9个县(市、区)为流动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按地理位置划分为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当地居民200人采集粪样(> 30 g),使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华支睾吸虫虫卵,计算检测对象感染率。2013—2017年,每年在监测点的自然水体环境中采集淡水鱼;2018—2022年,每年在固定监测点和随机一个流动监测点的自然水体环境中采集淡水鱼,鉴定鱼种后采用压片法检查囊蚴感染情况。2018—2022年,每年在固定监测点和监测中间宿主的流动监测点采集猫、犬或猪粪样,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华支睾吸虫虫卵。用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感染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2013—2017年浙江省共监测1 516人,抗体阳性率为2.51%(38/1 516);2018—2022年共监测52 626人,粪样中均未检出华支睾吸虫虫卵,感染率为0(0/52 626)。各监测点人群抗体阳性率以磐安县最高(6.00%,18/300),不同监测点间人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212,P < 0.01)。监测人群中3~17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最高(8.82%,6/68),不同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105,P < 0.05)。2013—2022年中间宿主囊蚴感染率为12.56%(476/3 791),感染率最高的为2018年的宁海县(33.47%,84/251),不同监测点间中间宿主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42.727,P < 0.01)。逆鱼囊蚴感染率最高(75.00%,21/28),不同鱼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4.750,P < 0.01)。保虫宿主感染率为1.17%(3/257)。 结论 浙江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水平较低,但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仍有感染,具有潜在流行风险,需加强监测防治和健康教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白蛉携带病原体及其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崔蕾, 方圆, 周正斌, 何雅琦, 张仪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5, 43 (1): 129-134.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20
    摘要73)   HTML3)    PDF(pc) (634KB)(208)    收藏

    白蛉作为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白蛉肠道内定植着大量的微生物群落,对白蛉及其携带病原体的繁殖和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白蛉携带病原体的种类和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并揭示了白蛉-病原体-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肠道微生物不仅能直接抑制病原体的感染和传播,也可通过参与白蛉的免疫应答和防御机制,间接改变其感染和传播病原体的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疟原虫核酸检测 多重PCR法》标准解读
    王真瑜, 江莉, 余晴, 张耀光, 吴寰宇, 陈健, 朱民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4): 521-524.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14
    摘要174)   HTML18)    PDF(pc) (1326KB)(204)    收藏

    遵循《团体标准化第1部分:良好行为指南》(GB/T 20004.1—2016)相关规定,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GB/T 1.1—2009)体例编制《疟原虫核酸检测 多重PCR法》(T/SPMA 004—2023)。标准由7章组成,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仪器设备”“试剂材料”“检测步骤”和“废弃物的处理和防止污染的措施”,另附有1个资料性附录(技术原理)和4个规范性附录(2个检测方法、试剂配制、样本准备)。该标准已由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发布公告(沪预医会[2023]34号)实施,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规范操作、提高样本检测质量提供了技术依据,弥补了《疟疾的诊断》(WS259—2015)核酸检测尚无细化操作步骤之不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我国多个地区麦穗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及其鉴定分析
    王居锋, 薛诗杰, 刘江永, 赖德华, 伦照荣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4): 475-480.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08
    摘要253)   HTML22)    PDF(pc) (1511KB)(202)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多个地区麦穗鱼体内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情况及其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方法 2022年8月至2024年1月,在华东、华南、华中、西北和西南地区水域的12个采样点采集麦穗鱼。消化鱼肉后,分离吸虫囊蚴进行形态学鉴定。每个采样地点选取部分阳性麦穗鱼中的囊蚴,提取单个囊蚴DNA,PCR扩增16S rDNA并测序,采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用MEGA7和Fasttree2以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取镜检吸虫囊蚴阳性的麦穗鱼饲喂12只SD大鼠(约200个囊蚴/鼠)和10只昆明小鼠(约100个囊蚴/鼠)。感染后25、90、300 d,分别收集大鼠和小鼠粪样中的虫卵和肝胆管中的成虫,并进行鉴定形态。采用Microsoft Excel 202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 共采集麦穗鱼665尾,检出吸虫囊蚴感染277尾,感染率为41.6%。麦穗鱼囊蚴感染率较高的地区分别为广西横州(6/6)、河南濮阳(100%,22/22)、山东烟台(98.4%,122/124)、安徽阜阳(75.0%,24/32)、陕西汉中(49.2%,95/193)、福建宁德(5/19)。分离的吸虫囊蚴经形态学鉴定为华支睾吸虫囊蚴。PCR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扩增出的约400 bp大小条带为华支睾吸虫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华支睾吸虫(GenBank登录号:MT607652.1)16S rDNA序列一致性为100%。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获得的囊蚴与华支睾吸虫聚为一支。感染后25、90 d,小鼠粪样中未检出虫卵,胆管和胆囊中未检出成虫;大鼠粪样中检出虫卵。感染后300 d,2只大鼠粪样检出虫卵,3只大鼠肝胆管中分离到成虫。虫卵和成虫均符合华支睾吸虫形态学特征。 结论 广西横州、河南濮阳、山东烟台、安徽阜阳、陕西汉中和福建宁德地区的麦穗鱼存在不同程度的华支睾吸虫感染。16S rDNA基因结合形态学特征可以鉴定麦穗鱼中的华支睾吸虫囊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类分析
    杨成运, 王丹, 贺志权, 纪鹏慧, 鲁德岭, 周正斌, 钱丹, 刘颖, 李素华, 周瑞敏, 邓艳, 张红卫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3): 340-344.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3.009
    摘要175)   HTML15)    PDF(pc) (1483KB)(200)    收藏

    目的 分析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VL)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类,为疫情监测和精准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2016—2022年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的河南省VL病例资料,对VL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应用SaTScan v10.1软件进行时空聚类分析。 结果 2016—2022年河南省报告VL病例68例,年均发病率为0.010/10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χ2 = 5.206,P < 0.05)。除8月外,2016—2022年每月均有病例报告,报告高峰期为3—6月,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0.0%(34/68)。报告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2.6∶1,男性和女性的年均发病率分别为0.011/10万和0.004/10万(χ2 = 2.400,P > 0.05)。报告病例年龄范围为7个月至71岁,0~2岁组和≥ 60岁组分别占27.9%(19/68)和25.0%(17/68)。职业分布以农民(42.7%,29/68)和散居儿童(32.4%,22/68)为主。68例报告病例中本地感染61例、外省输入7例,61例本地感染病例分布在郑州市、洛阳市、安阳市、鹤壁市和三门峡市等5个地级市的13个县(市、区)。时空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个有意义的聚集区域,聚集中心分别为安阳市林州市和郑州市巩义市。 结论 2016年以来河南省VL的流行整体呈上升态势,且具有时空聚集性,需要对不同流行程度的流行区开展精准监测和防控,防止疫情继续扩散。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驽巴贝虫metacaspase基因的克隆、表达、反应原性鉴定和生物信息分析
    任冀超, 甘露, 郑会珍, 冯秀娟, 崔泽云, 李佳欣, 金依璇, 张伟, 郭庆勇, 巴音查汗·盖力克, 李永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3): 325-33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3.007
    摘要181)   HTML9)    PDF(pc) (3366KB)(196)    收藏

    目的 克隆、表达驽巴贝虫精氨酸/赖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BcMC),鉴定其反应原性并分析其生物学信息。 方法 根据驽巴贝虫部分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Bcmc基因扩增引物,采用PCR扩增Bcmc基因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提取质粒pET-28a-Bcmc进行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将重组质粒转入感受态细胞大肠埃希菌BL21(DE3),优化诱导条件后,选择最适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浓度、诱导温度和时间诱导,采用12%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用His标签蛋白纯化试剂盒纯化重组蛋白后,以驽巴贝虫感染阳性马血清为一抗,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采用ProtParam等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预测Bcmc基因的理化性质、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抗原表位、二级和三级结构、蛋白互作网络,对比BcMC与疟原虫属MC-1(PsMC-1)和泰氏锥虫MC(TtMC)的三级结构。Bcmc序列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使用Mega 7.0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基于mc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 结果 Bcmc基因PCR扩增产物约为996 bp,与预期片段一致。重组质粒pET-28a-Bcmc经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表明插入的目的基因正确。诱导条件优化结果显示,BcMC重组蛋白在IPTG终浓度为0.8 mmol/L、37 ℃培养5 h时的表达量最高。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36 000。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纯化后的BcMC可与驽巴贝虫感染阳性马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BcMC的Mr为36 956.72;具有25个磷酸化点位;亚细胞定位预测位于线粒体的比例为10%;B细胞抗原表位分析发现该蛋白含有12个潜在抗原表位;BcMC蛋白的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占50.30%、α-螺旋占23.19%;BcMC的三级结构与PsMC-1和TtMC相似;蛋白互作网络预测结果显示,与BcMC相互作用的蛋白及BcMC参与的生物过程均与细胞凋亡有关。BLAST比对结果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Bcmc与马泰勒虫(CP099439)、马泰勒虫WA株(XM_004830992)的mc基因序列一致性均为99.90%,进化树上聚为一支,亲源关系较近。 结论 BcMC原核表达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BcMC参与驽巴贝虫凋亡的生物过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利什曼原虫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贾西帅, 周水茂, 罗华堂, 刘聪, 王帅, 徐文秀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3): 413-417.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3.019
    摘要204)   HTML15)    PDF(pc) (2216KB)(186)    收藏

    建立一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利什曼原虫的方法,为内脏利什曼病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利什曼原虫动基体5.8S核糖体RNA(GenBank:OP829811)序列,设计合成LAMP扩增特异性引物,建立LAMP法。用LAMP法检测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感染者和健康人血样DNA,以及日本血吸虫、刚地弓形虫和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DNA,评价LAMP法的特异性评价特异性;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DNA稀释为1 ng/μl、100 pg/μl、10 pg/μl、1 pg/μl、100 fg/μl、10 fg/μl、1 fg/μl,确定LAMP法的最低检测限及有、无钙黄绿素对检测限的影响。用建立的LAMP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和健康人血样;取阳性患者骨髓涂片吉氏染色后镜检,查找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建立的LAMP法可检出杜氏利什曼原虫DNA,反应结果呈绿色;检测4种疟原虫感染者和健康人血样以及日本血吸虫、刚地弓形虫DNA的结果均为阴性,呈橙色。LAMP法检测健康人血样46份,均呈阴性,无交叉反应,特异性高。65 ℃反应60 min,未加和加钙黄绿素的检出限分别为1 pg/μl和1 ng/μl,浊度速率峰值均值分别为0.194、0.120,加钙黄绿素后出现浊度时间较未加钙黄绿素平均延迟23.6 min。LAMP法和qPCR法检测发热患者血样67份的结果一致,均检出相同的2份阳性,2份阳性血样对应的骨髓涂片镜检均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本研究建立的了检测利什曼原虫的LAMP法操作简便、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检测结果可视,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我国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的物种鉴定
    蒋玲, 赵永波, 李天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3): 384-38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3.015
    摘要211)   HTML16)    PDF(pc) (1343KB)(184)    收藏

    福寿螺为我国外来入侵生物之一,是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主要中间宿主,目前已在我国广泛扩散,并对入侵地的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准确、快速地鉴别福寿螺的种类是开展其入侵机制、扩散规律及种群遗传学等各项研究的基础,并对制定与实施防治策略有重大意义。目前福寿螺的鉴定方式主要基于传统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其中福寿螺的分子鉴定主要基于特异性引物PCR快速鉴别技术和DNA条形码技术,本文对福寿螺的物种鉴定方式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肠道线虫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芷兰, 尹思萱, 吕芳丽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5): 642-647.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5.012
    摘要159)   HTML13)    PDF(pc) (1211KB)(181)    收藏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消化吸收、营养代谢、抵御病原体感染和调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寄生于宿主肠道的寄生虫与宿主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宿主肠道的健康和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对宿主肠道线虫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理解相关疾病的致病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山东省输入性广州管圆线虫病1例
    李曰进, 闫燕, 申艳梅, 魏艳彬, 许艳, 王龙江, 闫歌, 郭云海, 王用斌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4): 554-556.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22
    摘要159)   HTML13)    PDF(pc) (1016KB)(179)    收藏

    患者,男,34岁,山东青岛人,保险行业职员。头痛1月余,因“头痛加重”于2023年5月31日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就诊,以颅内感染收治入院并给予阿昔洛韦、地塞米松、甘露醇等药物治疗(具体剂量不详),6月18日转诊至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消化病医院。患者自诉曾于2023年5月1日赴云南大理旅游,期间食用螺肉,返回原籍后开始出现头痛并伴周身不适及胸闷症状。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站立位时头疼明显,饮食、二便正常。血常规提示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升高(0.86 × 109/L),嗜酸粒细胞百分数升高(10.70%)。患者颅脑CT平扫结果显示,脑实质密度正常,未见异常密度影及占位病变。脑脊液及血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示广州管圆线虫抗体IgG弱阳性,其余寄生虫抗体均阴性。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给予阿苯达唑[20 mg/(kg•d),3次/d,连续口服7 d]和地塞米松[0.15 mg/(kg•d),静滴3 d]治疗。6月28日,患者头痛症状消失,嗜酸粒细胞数和百分数转归正常值,遂出院。2个月后复查,血液指标正常,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检查呈阴性,无其他不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普氏野马分布区域亚洲璃眼蜱的宏基因组分析与病原体评估
    张钰, 张科, 刘佳伟, 王安琪, 团勇, 张东, 闫利平, 李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4): 439-446.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03
    摘要190)   HTML19)    PDF(pc) (2390KB)(178)    收藏

    目的 评估亚洲璃眼蜱在普氏野马分布区域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研究雌、雄蜱在宏基因组水平的特征并进行病原体分析。 方法 2022年4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使用“守株待蜱”法采集硬蜱,利用体视镜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48只蜱(雌、雄各24只)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1亚基(COⅠ)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雌、雄亚洲璃眼蜱分组进行宏基因组测序,非冗余基因集与非冗余蛋白(NR)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蜱携带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和抗生素抗性基因数据库(ARDB)进行比对,获取蜱及蜱传病原体的基因功能注释结果以及抗生素抗性功能注释结果。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 结果 共采集硬蜱124只,经形态学鉴定亚洲璃眼蜱成虫119只。硬蜱DNA扩增出约700 bp的阳性条带,经测序与亚洲璃眼蜱(GenBank:MH459386.1)的序列一致性为99%~100%。宏基因组测序经质控过滤共获得469 327 812条序列读长,开放阅读框预测得到836 843~1 094 994条序列。NR数据库比对结果显示,亚洲璃眼蜱携带的细菌菌落丰度占注释到的总群落丰度的99.13%,共注释到细菌32门2 040种,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优势菌门,分别占细菌群落丰度的51.52%和44.35%;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为优势菌种,占细菌群落丰度的16.35%。病毒菌落丰度占注释到的总群落丰度的0.004%,共注释到病毒5门21种。雌蜱和雄蜱携带的细菌群落和病毒群落的丰富度及多样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180、-1.729,均P > 0.05)。KEGG基因功能注释到亚洲璃眼蜱新陈代谢基因占比最高(54.38%),主要的功能条目为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膜转运等;共识别出11 352种蛋白通路,其中154种蛋白通路在雌蜱和雄蜱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348,P < 0.05)。ARDB注释到亚洲璃眼蜱携带154种抗生素抗性基因,包括49种抗性基因类型,主要抗性基因类型为Baca(占62.53%),抗生素类型为肝菌肽。大部分注释到的抗性基因与多重耐药相关,如Mexf、Mexb、Emrd、Mexw等。雌蜱和雄蜱在抗生素抗性基因类型的差异性对比结果显示,仅雌蜱的Emrd基因抗性高于雄蜱(t = -7.558,P < 0.05)。 结论 本研究在宏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了亚洲璃眼蜱携带的主要细菌、病毒群落及多重耐药相关的抗生素抗性基因,雌蜱及其携带的病原体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度和基因丰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珠海市首例输入性人田鼠巴贝虫感染病例报道
    赵阳阳, 焦亮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3): 421-42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3.021
    摘要193)   HTML12)    PDF(pc) (1182KB)(176)    收藏

    患者,男,67岁,美籍华人,2023年8月28日晚(美国当地时间)出现发热症状,最高体温39.7 ℃。于8月29日在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就诊,胸片提示双侧磨玻璃影,诊断为肺炎,予以阿奇霉素、苯佐那酯、阿莫西林、愈创木酚口服治疗。患者于8月31日(北京时间)到达珠海,因持续发热,于9月1日前往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就诊。患者长期居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巴贝虫流行州),有虫子叮咬史。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3.00 g/L↓,嗜酸粒细胞0.00 × 109/L↓。尿常规示尿隐血4 +↑,尿蛋白2 +↑。血涂片镜检可见红细胞内有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虫体。血样荧光定量PCR扩增显示巴贝虫阳性。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出1 338 308条田鼠巴贝虫序列。予米诺环素(每次0.1 g,12 h 1次)+ 克林霉素(每次0.6 g,6 h 1次)抗感染治疗。9月11日,患者好转出院。出院前血常规示血红蛋白76.00 g/L,血小板计数208.00 × 109/L,谷丙转氨酶39.60 U/L,谷草转氨酶37.20 U/L。出院后2个月随访,患者恢复良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