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部分寄生虫病例误诊原因分析
    孙惠珍;常正山;邱持平;张永年;陈韶红;童小妹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4, 22 (3): 23-191.  
    摘要1118)      PDF(pc) (219KB)(1108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青海人源两型棘球绦虫(棘球蚴)遗传多样性及分化时间研究
    毋德芳, 付永, 任宾, 张耀刚, 许晓磊, 庞明泉, 樊海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5): 610-61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7
    摘要523)   HTML22)    PDF(pc) (3419KB)(9272)    收藏

    目的 分析青海人源细粒棘球绦虫(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绦虫(多房棘球蚴)遗传多样性、群体间遗传差异及分化时间,为青海省棘球绦虫溯源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6—2021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棘球蚴病患者肝病灶样品50份,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脱氢酶1(nad1)基因,采用Clustal X v2.0软件对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应用ArcGIS软件进行患者居住地的地理信息学构图,应用DnaSP v6软件对序列单倍型进行分析,应用Modeltest 3.7软件及PAUP*4.0B10软件运行计算最小最适核酸进化模型,用MrBayes-3.2.7软件构建贝叶斯系统进化树,通过BEAST v2.6.3软件用贝叶斯方法估算系统进化树各节点的分化时间。 结果 成功鉴定出48份棘球蚴病灶样品,获得长度为894 bp的nad1完整基因序列。其中13份样品被鉴定为细粒棘球绦虫G1基因型,35份样品被鉴定为多房棘球绦虫。所有序列均与GenBank中的序列具有大于99%的相似度。两种棘球绦虫分别鉴定出4个单倍型H1~H4:细粒棘球绦虫以H3为主导单倍型(占10/13),分布在西宁、果洛、玉树、海东、海北和黄南等地;多房棘球绦虫以H2为优势单倍型(占51.4%,18/35),分布在西宁、果洛、玉树、海东等地。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细粒棘球绦虫与G1基因型聚为一支,多房棘球绦虫与亚洲株聚为一支。分化时间分析结果显示,棘球属中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福氏棘球绦虫、少节棘球绦虫最近共同祖先存在大约5.5百万年前(millions of years ago,Mya)(95%置信区间4.5~6.5 Mya),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分化的时间大约为2.5 Mya(95%置信区间2.3~4.1 Mya)。 结论 青海省人源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细粒棘球绦虫为G1基因型,以H3为主导单倍型,多房棘球绦虫以H2为优势单倍型,二者均广泛分布于青海各地。棘球属中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的亲缘关系较近且分化时间也较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我国人体内寄生虫的虫种概况(续)
    许隆祺;蒋则孝;姚民一;周长海;张雪强;诸宪祖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8, 16 (5): 388-393.  
    摘要2608)      PDF(pc) (347KB)(6127)    收藏
    本文上篇(本刊15311,1997)概述了我国已报告的人体内寄生的原虫和蠕虫,现将我国报告的寄生人体的软体动物、舌形动物、刺胞动物和节肢动物整理如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食源性寄生虫病诊治专家共识(2023)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撰写组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6): 653-66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6.001
    摘要423)   HTML55)    PDF(pc) (1553KB)(1882)    收藏

    因摄入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和水而引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仍是我国常见的寄生虫病,临床易误诊误治。在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下,编写团队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参考基于证据质量以外的其他因素(经济学、患者偏好和价值观、利弊权衡、可及性、公平性、可接受性等),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对推荐意见的级别和循证医学证据的质量进行评估,形成了24条共识,旨在指导并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综合诊治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生物分类学进展与人体寄生虫分类——介绍一种新的寄生虫学分类系统
    张进顺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6, 24 (6): 15-470.  
    摘要1360)      PDF(pc) (260KB)(3329)    收藏
    随着对生物认识的深入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国际上对生物及寄生虫的分类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我国所用寄生虫的分类体系仍然是25年前确立的。本文概述了生物分类学的进展,并介绍了Cox的新的寄生虫分类体系,以期推动我国寄生虫学研究的深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6. 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诱导抗日本血吸虫保护性免疫作用比较(英文)
    沈定文;李雍龙;刘文琪;龙小纯;刘娟;AndreasRuppel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6, 24 (1): 5-22.  
    摘要1263)      PDF(pc) (394KB)(2472)    收藏
    目的 比较树突状细胞(DCs)和巨噬细胞诱导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作用。方法 用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体外分别负载DCs和巨噬细胞,将负载和未负载的DCs和巨噬细胞分别免疫BALB/c小鼠3次,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42 d后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计数肝脏中的虫卵,比较各组小鼠血吸虫成虫负荷和雌虫生殖能力,以评估DCs和巨噬细胞诱导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作用.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 SEA负载的DCs免疫组小鼠减虫率为26.3%,减卵率为37.9%,明显高于SEA负载的巨噬细胞组(22.0%和30.7%)和未负载的DCs及巨噬细胞对照组(16.3%,17.3%和11.7%,12.0%),攻击感染后42 d各组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均升高,以负载的DCs免疫组小鼠最为明显。结论 体外抗原负载后,DCs诱导的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力高于巨噬细胞.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疾病负担(DALY)的评价与应用
    贾铁武综述;周晓农审校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5, 23 (5): 12-308.  
    摘要1085)      PDF(pc) (288KB)(2063)    收藏
    1 前言 1.1 出现时间 广义而言,疾病(或伤害)、早死对患者、家庭、社会和国家所造成的任何健康和/或经济方面的损失或压力都可称为疾病负担,但公共卫生学家习惯从人群健康的角度、以时间为尺度对其加以测量和描述。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用病死人数和死因排序等来评价和比较不同疾病的危害程度,没有区分不同年龄病死的寿命损失;1982年,美国CDC采用潜在寿命年损失(YPLL)来衡量疾病负担,但未考虑疾病的非致死性结局的后果与影响;1988年,为明确世界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与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开始对全球疾病负担(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nd injury, GBD)进行评价,首次采用伤残(失能)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做为量化疾病负担的新方法。1993年,世界银行将DALY用于世界发展报告,公布了GBD1990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从此DALY就成为了疾病负担的代名词而被广泛应用并得以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旋毛虫感染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
    张旭, 孙希萌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4): 492-496.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16
    摘要329)   HTML16)    PDF(pc) (1297KB)(1167)    收藏

    旋毛虫感染可引起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旋毛虫病。旋毛虫生活史的各个阶段均能影响宿主的免疫应答。免疫逃逸机制是一种常见的自然选择机制,是病原体在自然选择下对免疫系统的一种适应,可使病原体能解除或缓解人体的免疫应答,躲避来自免疫系统的攻击,确保其能继续生存、繁殖。本文综述了旋毛虫免疫逃逸机制在干扰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研究旋毛虫的免疫逃逸机制对旋毛虫病的防控、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吉曼尼兹(Gimenez)染色法快速筛选阿米巴滋养体内嗜肺军团菌
    沈洁;姜庆五;李勤学;陈洪友;李子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5, 23 (4): 13-242.  
    摘要1660)      PDF(pc) (200KB)(3061)    收藏
    目的寻找简便、有效的染色方法,用于快速筛选阿米巴滋养体内嗜肺军团菌。方法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与多噬棘阿米巴(Acanthamoeba polyphaga)共培养,取不同时点的共培养物制作涂片,采用革兰氏染色、吉曼尼兹(Gimenez)染色、姬姆萨(Giemsa)染色、免疫荧光染色等多种方法,用光学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鉴别阿米巴滋养体与其胞内嗜肺军团菌,并比较这些染色方法的效果。结果Gimenez染色方法效果较好。虫体呈蓝色、嗜肺军团菌呈红色,两色分明。在共培养初期即可观察到阿米巴滋养体胞内少量的杆状嗜肺军团菌。本法灵敏度高,省时、耗材少,操作简便。结论Gimenez染色对阿米巴滋养体胞内嗜肺军团菌形态学检测具有实用价值,适合于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诊断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脑转录组分析及与抑郁相关的犬尿氨酸通路的验证
    张驰, 陈嘉婷, 辛紫萱, 杨莉莉, 杨梓瀚, 彭鸿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270-27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02
    摘要301)   HTML190)    PDF(pc) (3566KB)(1183)    收藏

    目的 筛选并分析刚地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脑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DEG),分析与抑郁相关的犬尿氨酸(KYN)通路DEG的相对转录水平,为探究弓形虫慢性感染导致小鼠抑郁样症状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8只SV129雄性小鼠随机平均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小鼠腹腔注射ME49株速殖子120个(200 μl),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缓冲液,感染后3个月收集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脑组织,提取小鼠脑组织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DEG,对DEG进行聚类分析、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选取与抑郁症相关的KYN通路的8个DEG,分别为γ干扰素(IFN-γ)、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IDO2、犬尿氨酸酶(KYNU)、犬尿氨酸-3-单氧化酶(KMO)、3-羟基邻氨基苯甲酸3,4-二加氧酶(3-HAO)、波形蛋白(Vim)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为内参,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个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结果 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脑转录组的DEG共2 295个,其中上调2 016个,下调279个。GO分析结果显示,生物过程中富集最显著的是定位,共257个DEG;细胞组分中富集最显著的是蛋白复合物,共425个DEG;分子功能中富集最显著的是分子转导活性,共177个DEG。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富集DEG数量最多的分别是细胞过程、细胞组分和结合,分别有1 039、1 240、1 088个DEG。KEGG分析结果显示,功能注释分析上调居前3位的代谢通路分别为免疫系统、信号转导、病毒性传染病,下调居前3位的分别为信号转导、信号分子和相互作用、免疫系统;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77条通路富集显著。与抑郁症相关的信号通路有肿瘤坏死因子、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NF-kappa B、JAK-STAT、坏死性凋亡、细胞凋亡、趋化因子、KYN通路等。qRT-PCR结果显示,以对照组小鼠相对转录水平为100%,感染组小鼠IFN-γ、IDO1、IDO2、KYNU、KMO、3-HAO和Vim等7个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3 023.08%、355.52%、190.17%、496.55%、339.92%、212.74%、507.34%,较对照组的转录水平显著上调(t = 3.782、3.749、3.226、2.908、2.533、5.656、2.948,均P < 0.05或0.01);BDNF的相对转录水平为63.32%,转录水平显著下调(t = 2.398,P < 0.05)。IFN-γ、IDO1、IDO2、KYNU、KMO、3-HAO、BDNF、Vim等8个基因qRT-PCR获得的差异倍数分别为4.96、1.74、0.89、2.10、1.60、1.06、-0.94、2.18,转录组测序获得的差异倍数分别为7.30、0.55、0.80、3.83、2.75、3.53、-0.86、1.93。qRT-PCR与转录组测序获得的转录趋势一致。结论 筛选获得刚地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脑转录组DEG,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持续激活,与抑郁症相关的KYN通路的7个DEG的转录水平上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药物调控PPAR-γ/RXR-α信号通路对改善丰宫并殖吸虫感染所致大鼠肺损伤的作用
    华丽娟, 李生浩, 常国楫, 刘思奇, 丁洁, 柏保利, 张露, 王晴晴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6): 691-69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6.005
    摘要212)   HTML15)    PDF(pc) (3467KB)(1042)    收藏

    目的 探索通过药物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视黄醛X受体α(PPAR-γ/RXR-α)对改善丰宫并殖吸虫感染所致大鼠肺损伤的作用。方法 从云南省疫源地采集溪蟹,分离丰宫并殖吸虫后尾蚴,于SD大鼠腹壁皮下注射后尾蚴(8条/鼠),感染大鼠分为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蓓萨罗丁组,每组10只,分别予以高脂饮食(高脂饲料)、罗格列酮[3 mg/(kg•d)]、蓓萨罗丁[10 mg/(kg•d)]灌胃,连续给药7 d,以感染大鼠和健康大鼠分别为感染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首次给药后28 d处死大鼠,取肺组织和心尖血液,制备肺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的损伤情况,并进行肺泡炎半定量评分;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提取肺组织总蛋白,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PPAR-γ/RXR-α信号通路[PPAR-γ、RXR-α、脂肪酸转运蛋白3(FATP3)、载脂蛋白A1(ApoA1)]、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p65、激活子蛋白1(AP1)]和janus激酶(JAK)/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STAT)信号通路(JAK2、STAT3)关键靶分子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结果 除蓓萨罗丁组2只大鼠感染失败外,其余大鼠均被感染成功,肺脏可见寄生虫囊包或在胸腔中可查见寄生虫。HE染色显示,感染对照组大鼠肺泡间隔中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增厚,出现肺泡腔塌陷或闭合;高脂饮食组可见明显炎症损伤,与感染对照组相比较轻,肺泡腔充气略改善;罗格列酮组和蓓萨罗丁组肺泡间隔的炎性细胞较感染对照组明显减少,肺泡壁增厚程度明显减轻,肺泡腔充气明显改善。健康对照组、感染对照组、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蓓萨罗丁组大鼠的肺泡炎半定量评分分别为(0.300 ± 0.053)、(2.200 ± 0.189)、(1.900 ± 0.320)、(1.300 ± 0.301)和(1.500 ± 0.112)分(F = 12.033,P < 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感染对照组、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蓓萨罗丁组大鼠血清IL-1β水平分别为(103.23 ± 3.37)、(111.59 ± 20.49)、(110.13 ± 12.95)、(89.91 ± 14.84)和(96.34 ± 19.03)pg/ml,TNF-α水平分别为(144.81 ± 1.35)、(180.21 ± 23.38)、(171.76 ± 27.83)、(155.37 ± 13.67)和(143.24 ± 23.66)pg/ml,5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7.236、13.558,均P < 0.05);其中,感染对照组IL-1β和TNF-α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罗格列酮组和蓓萨罗丁组低于感染对照组(均P < 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感染对照组、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蓓萨罗丁组大鼠肺组织中,PPAR-γ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51 ± 0.09、0.67 ± 0.06、0.75 ± 0.08、0.34 ± 0.02和0.56 ± 0.04,RXR-α分别为0.89 ± 0.05、0.15 ± 0.03、0.81 ± 0.09、0.22 ± 0.02和0.61 ± 0.10,FATP3分别为0.59 ± 0.06、0.64 ± 0.060、0.68 ± 0.09、0.59 ± 0.09和0.55 ± 0.03,ApoA1分别为0.58 ± 0.04、0.83 ± 0.11、0.92 ± 0.19、0.71 ± 0.04和0.63 ± 0.08,5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25.70、67.12、8.94、11.58,均P < 0.05);p65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25 ± 0.19、1.01 ± 0.21、0.27 ± 0.15、0.32 ± 0.01和0.22 ± 0.11,AP1分别为0.11 ± 0.09、1.12 ± 0.36、0.08 ± 0.02、0.03 ± 0.00和0.02 ± 0.01,JAK2分别为0.76 ± 0.18、1.11 ± 0.24、0.34 ± 0.06、0.42 ± 0.01和0.35 ± 0.04,STAT3分别为0.80 ± 0.33、1.11 ± 0.27、0.68 ± 0.22、0.77 ± 0.06和0.68 ± 0.19,5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43.77、85.19、37.22、17.63,均P < 0.05)。其中,感染对照组PPAR-γ、FATP3、ApoA1、p65、AP1、JAK2和STAT3的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罗格列酮组和蓓萨罗丁组低于感染对照组;感染对照组RXR-α的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和蓓萨罗丁高于感染对照组(均P < 0.05)。结论 建立了丰宫并殖吸虫感染大鼠肺损伤模型,药物调控PPAR-γ/RXR-α信号通路可通过抑制NF-κB和JAK/STAT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减轻肺损伤的严重程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广西横县人群寄生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蒙定光,黄少芳,曾自拔,张志核,蒙海霞,韦荣云,马健,覃寿荣,张焕朝,蒙日康,曾丽萍,何炯,张鸿满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4, 12 (S1): 250-251.  
    摘要431)      PDF(pc) (68KB)(1271)    收藏
    为了解我县人群寄生虫感染情况,于1987-1989年开展人体寄生虫调查。调查方法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余森海.关于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的几点说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特辑1991∶3)进行。本次抽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13. 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TPx对仔猪树突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叶井明, 何威, 刘慧媛, 鱼潇, 罗波, 刘美辰, 周必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286-29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04
    摘要343)   HTML139)    PDF(pc) (3049KB)(1022)    收藏

    目的 探讨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ESA)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Px)对仔猪树突状细胞(DC)活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诱导培养健康仔猪髓源DC,培养7 d后,加入终浓度为100 ng/ml的脂多糖(LPS)刺激,继续孵育2 d,分别收集培养未成熟DC(imDC)和成熟DC(mDC),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培养1~9 d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物CD1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的表达情况。另收集培养后7 d的imDC,设阴性对照组、TPx组、排泄分泌抗原(ESA)组、LPS阳性对照组,分别加入RPMI 1640培养基、TPx(50 μg/ml)、ESA(50 μg/ml)、LPS(100 ng/ml)刺激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标志物MHC-Ⅱ、CD80、CD86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DC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IL-12的分泌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培养第1 天,imDC呈卵圆形,形态单一;随着培养时间延长,DC体积逐渐增大,出现伪足和刺突等,并从卵圆形变为不规则状。扫描电镜下可见,与imDC相比,mDC形态不规则,大致呈长梭形,从胞体辐射出众多长短不一的突起,呈树枝状分布,为典型的树突状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imDC中表达CD1、MHC-Ⅱ的DC占比分别为(0.113 ± 0.005)%、(0.430 ± 0.016)%,低于mDC的(21.400 ± 0.327)%、(21.333 ± 0.450)%(t = 130.341、92.906,均P < 0.05)。TPx组表达MHC-Ⅱ、CD80、CD86的DC占比分别为(15.300 ± 0.245)%、(22.900 ± 0.374)%、(13.033 ± 0.249)%,均低于LPS阳性对照组的(19.000 ± 0.374)%、(31.600 ± 0.082)%、(21.300 ± 0.245)%(t = 11.53、46.32、43.84,均P < 0.05)和ESA组的(18.365 ± 0.618)%、(40.400 ± 0.356)%、(30.300 ± 0.283)%](t = 9.55、93.17、91.57,均P < 0.05);TPx组表达MHC-Ⅱ的DC占比高于阴性对照组的(12.133 ± 0.492)%(t = 9.87,P < 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培养上清中,TPx组DC分泌IL-6水平为15.682 ± 0.660,低于阴性对照组的21.041 ± 0.901(t = 6.51,P < 0.05);分泌TNF-α、IL-6、IL-10和IL-12水平均低于LPS阳性对照组的169.037 ± 7.823、42.118 ± 1.932、34.730 ± 1.772、52.504 ± 2.431(t = 36.79、32.09、13.09、35.05,均P < 0.05);分泌IL-12水平低于ESA组的23.854 ± 1.020(t = 6.93,P < 0.05)。结论 TPx通过诱导DC表面MHC-Ⅱ高表达、CD80和CD86低表达,以及降低IL-6的分泌水平来介导免疫耐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华支睾吸虫感染对小鼠肝纤维化和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
    赵磊, 李佳, 莫刚, 李醇, 黄国洋, 彭小红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6): 760-76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6.015
    摘要200)   HTML29)    PDF(pc) (2499KB)(939)    收藏

    为进一步了解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过程中的肝纤维化情况和免疫调节变化,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感染组小鼠胃饲200 μl含150个华支睾吸虫囊蚴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于感染后第1、2、4、8和16周随机各取6只,称体质量后取肝、脾和血清。取小鼠肝组织,石蜡切片后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沉积情况。小鼠肝组织总RNA逆转录后qRT-PCR检测肌成纤维细胞标志α-肌动蛋白(ACTA2)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ACTA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取小鼠脾组织,称重并计算每10 g体质量的脾质量(脾脏指数,mg/10 g)。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脾CD4+ T细胞、辅助性T1(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和调节性T(Treg)细胞的动态变化。取小鼠血清,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IL-2、IL-4、IL-10和IL-17A等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使用GraphPad Prism 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双向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显示,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后体质量降低、脾指数升高,感染后各时期肝组织皆可见炎症病灶。HE染色结果显示,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后第1周,肝胆管周围可见华支睾吸虫幼虫,幼虫周围出现炎症细胞浸润。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后各时期,胶原纤维沉积相对面积均高于对照组(F = 20.190,P < 0.05)。qRT-PCR结果显示,感染后第2、4和16周,感染组小鼠肝组织ACTA2基因相对转录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 = 2.042、2.475、1.634,均P < 0.01);第8周低于对照组(t = 2.758,P < 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各时期,感染组小鼠肝脏ACTA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F = 3.225,P < 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脾CD4+ T细胞占比在感染后第2周降低至(13.4 ± 1.8)%,16周升高至(22.4 ± 1.5)%;Th1细胞占比在感染后第2周升至(16.9 ± 5.3)%,第16周降低至(3.9 ± 2.6)%;Th2细胞占比在感染后第4周降低至(2.3 ± 0.6)%,第4周后逐渐升高;Th17细胞占比在第8周时升至(5.3 ± 3.4)%,第16周下降至(2.4 ± 1.4)%;Treg细胞占比在第4周降至(7.3 ± 1.5)%,第16周升至(13.9 ± 1.2)%。感染组小鼠血清TNF水平在感染后第1周时升至(35.16 ± 11.28) pg/ml,第8周起降至正常水平[(8.98 ± 1.66) pg/ml];血清IL-6水平在感染后各时期均高于对照组(t = 2.095,P < 0.05);血清IL-2水平在感染后第8周降至(0.09 ± 0.18) pg/ml,但在第16周升高至(3.81 ± 2.79) pg/ml;感染组小鼠血清IFN-γ、IL-4、IL-10和IL-17A水平随着感染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F = 8.726、8.068、6.795、14.840,均P < 0.05)。本研究结果提示,CD4+ T细胞和血清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与华支睾吸虫诱导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CRISPR/Cas9系统在寄生虫领域的研究进展
    付益修, 孔庆明, 陆绍红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 35 (3): 299-304.  
    摘要719)   HTML9)    PDF(pc) (2227KB)(5233)    收藏

    【提要】 CRISPR/Cas9是一种有效的基因组靶向修饰系统,能够实现对基因组特定位点的基因敲除、定点插入和基因修复等遗传操作,为寄生虫的基因功能分析、药物靶点和疫苗分子筛选等研究提供了技术创新平台。本文对CRISPR/Cas9系统的原理及其在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疟原虫(Plasmodium)、锥虫(Trypanosoma)和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等重要寄生虫研究中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分析讨论现阶段该系统在寄生虫研究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异尖属线虫分类学研究进展
    陈瑶, 张本光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4): 480-48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14
    摘要296)   HTML7)    PDF(pc) (1310KB)(855)    收藏

    异尖线虫(Anisakis)是一类人兽共感染寄生虫,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海域,成虫主要寄生于海豚、海豹、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中,幼虫主要寄生于鱼类、头足类等小型海洋动物体内。异尖线虫幼虫被人误食可引起人异尖线虫病,危害健康。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无法对异尖线虫进行准确的鉴定,阻碍了异尖属线虫种群的深入研究。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异尖线虫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本文主要从分类学的角度,综述异尖线虫生活史、宿主偏好、成虫和幼虫形态学分类、分子生物学分类、全球分布情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2020年全国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分析
    张米禛, 黄继磊, 朱慧慧, 周长海, 诸廷俊, 钱门宝, 陈颖丹, 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331-33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11
    摘要566)   HTML40)    PDF(pc) (1511KB)(983)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为评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工作开展情况、改进和完善防治策略提供支持。方法 2020年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08个人体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各监测点以县为单位,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3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200人,每个监测点共计调查1 000人。采集被调查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查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的感染情况,并分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采集调查点每个行政村田地或菜园土样,采用45 ℃、5%盐水鉴定土壤中钩蚴,采用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查土壤中人蛔虫卵。结果 2020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08个监测点人体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0.84%(3 485/415 672),其中感染率最高省份为海南(6.34%,199/3 141),其次为云南(5.80%,963/16 616)和四川(3.66%,592/16 168);女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0.91%(1 944/213 591),高于男性的0.76%(1 541/202 081)(χ2 = 27.20,P < 0.01);≥ 60岁年龄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26%(1 376/109 251),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82.28,P < 0.01)。监测点钩虫、蛔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51%(2 016/415 672)、0.19%(805/415 672)和0.16%(673/415 672)。其中钩虫、鞭虫仅检出轻度感染者,蛔虫轻度和中度感染者占比分别为99.25%(799/805)和0.75%(6/805)。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监测点共检测土壤样品2 604份,土壤中人蛔虫卵阳性率为3.07%(80/2 604),钩蚴阳性率为2.42%(63/2 604)。结论 2020年全国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总体上继续维持较低水平,但地域差异仍较大,高感染率地区依然存在。需要加强对60岁以上人群、妇女和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开展健康教育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发现的新种: 石渠棘球绦虫的生物学特征
    肖宁;邱加闽;NakaoM;李调英;陈兴旺;SchantzPM;CraigPS;ItoA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8, 26 (4): 15-312.  
    摘要1747)      PDF(pc) (340KB)(1890)    收藏
    青藏高原东部是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混合流行区,诸多的家畜和野生动物参与了棘球绦虫的传播。近年来,一种未知的棘球绦虫先后从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藏狐(Vulpes ferrilata)中被分离出来。由于其特有的形态学、分子遗传学、寄生宿主和地理分布特征,而被作为新种 ——— 石渠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shiquicus,Xiao et al,2005)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对该虫种的生物遗传学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理论上的假设来解释一些仍不十分清楚的现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7)
    19. 棘球绦虫和棘球蚴病的简明认知历史
    王旭, 王莹, 刘白雪, 张凯歌, 邓雪莹, 沈玉娟, 王正寰, 曹建平, 韩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3): 372-38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3.014
    摘要202)   HTML24)    PDF(pc) (1520KB)(524)    收藏

    棘球蚴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和经济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寄生和发育所导致。目前的研究进展显示,全球范围内被认定的棘球绦虫包含9个有效自然种,可导致4种类型的棘球蚴病。这种共识的认知过程伴随着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续了超过两千年的时间。本文通过汇总和梳理参考资料,介绍了人类对于棘球绦虫和棘球蚴病的探索、识别和认知的整个过程,其中几个标志性事件是:1801年Rudolphi建立了棘球绦虫属,之后在全球范围内陆续发现了多个棘球绦虫物种;1953年Rausch基于生物学特征对棘球绦虫属进行重新分类,逐渐演变出棘球绦虫的亚种概念及其分类法;1967年Rausch提出棘球绦虫的株系概念,并在20世纪90年代被Bowles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加以证实;2013年Nakao提出系统发育物种的概念,棘球绦虫被修订为9个有效自然种,并沿用至今。此外,自1908年开始,我国先后报道了5种棘球绦虫,其中包括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石渠棘球绦虫。本文系统性地回顾了棘球绦虫和棘球蚴病的认知历史全貌,为进一步了解棘球绦虫分类学研究进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
    郑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9, 27 (5): 5-401.  
    摘要1459)      PDF(pc) (276KB)(1966)    收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持了因地制宜的综合性防治血吸虫病策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至2008年底,全国有血吸虫病流行的12个省(市、区)中5个已阻断传播,454个流行县(市、区)中有265个已阻断传播,97个已控制传播;全国血吸虫病病例数由防治初期的1 000余万例降至41.3万例。目前,尚未控制传播的92个县(市、区)均分布在湖沼和高原山区,防治工作难度很大。由于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综合性防治策略无法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策略虽可迅速降低血吸虫病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但由于钉螺分布广泛,传染源种类众多,难以控制再感染。应改变传统的生物医学防治模式,坚持以社会措施为主导的综合防治策略,将血吸虫病防治纳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改变传统的生活、生产习惯,逐步减少血吸虫病感染的机会,以消除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直至控制和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只有这样,血吸虫病防治才能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