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食源性寄生虫病诊治专家共识(2023)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撰写组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6): 653-66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6.001
    摘要423)   HTML55)    PDF(pc) (1553KB)(1882)    收藏

    因摄入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和水而引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仍是我国常见的寄生虫病,临床易误诊误治。在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下,编写团队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参考基于证据质量以外的其他因素(经济学、患者偏好和价值观、利弊权衡、可及性、公平性、可接受性等),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对推荐意见的级别和循证医学证据的质量进行评估,形成了24条共识,旨在指导并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综合诊治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旋毛虫感染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
    张旭, 孙希萌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4): 492-496.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16
    摘要329)   HTML16)    PDF(pc) (1297KB)(1167)    收藏

    旋毛虫感染可引起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旋毛虫病。旋毛虫生活史的各个阶段均能影响宿主的免疫应答。免疫逃逸机制是一种常见的自然选择机制,是病原体在自然选择下对免疫系统的一种适应,可使病原体能解除或缓解人体的免疫应答,躲避来自免疫系统的攻击,确保其能继续生存、繁殖。本文综述了旋毛虫免疫逃逸机制在干扰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研究旋毛虫的免疫逃逸机制对旋毛虫病的防控、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疾病负担(DALY)的评价与应用
    贾铁武综述;周晓农审校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5, 23 (5): 12-308.  
    摘要1085)      PDF(pc) (288KB)(2063)    收藏
    1 前言 1.1 出现时间 广义而言,疾病(或伤害)、早死对患者、家庭、社会和国家所造成的任何健康和/或经济方面的损失或压力都可称为疾病负担,但公共卫生学家习惯从人群健康的角度、以时间为尺度对其加以测量和描述。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用病死人数和死因排序等来评价和比较不同疾病的危害程度,没有区分不同年龄病死的寿命损失;1982年,美国CDC采用潜在寿命年损失(YPLL)来衡量疾病负担,但未考虑疾病的非致死性结局的后果与影响;1988年,为明确世界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与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开始对全球疾病负担(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nd injury, GBD)进行评价,首次采用伤残(失能)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做为量化疾病负担的新方法。1993年,世界银行将DALY用于世界发展报告,公布了GBD1990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从此DALY就成为了疾病负担的代名词而被广泛应用并得以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生物分类学进展与人体寄生虫分类——介绍一种新的寄生虫学分类系统
    张进顺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6, 24 (6): 15-470.  
    摘要1360)      PDF(pc) (260KB)(3329)    收藏
    随着对生物认识的深入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国际上对生物及寄生虫的分类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我国所用寄生虫的分类体系仍然是25年前确立的。本文概述了生物分类学的进展,并介绍了Cox的新的寄生虫分类体系,以期推动我国寄生虫学研究的深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5. 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TPx对仔猪树突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叶井明, 何威, 刘慧媛, 鱼潇, 罗波, 刘美辰, 周必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286-29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04
    摘要343)   HTML139)    PDF(pc) (3049KB)(1022)    收藏

    目的 探讨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ESA)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Px)对仔猪树突状细胞(DC)活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诱导培养健康仔猪髓源DC,培养7 d后,加入终浓度为100 ng/ml的脂多糖(LPS)刺激,继续孵育2 d,分别收集培养未成熟DC(imDC)和成熟DC(mDC),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培养1~9 d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物CD1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的表达情况。另收集培养后7 d的imDC,设阴性对照组、TPx组、排泄分泌抗原(ESA)组、LPS阳性对照组,分别加入RPMI 1640培养基、TPx(50 μg/ml)、ESA(50 μg/ml)、LPS(100 ng/ml)刺激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标志物MHC-Ⅱ、CD80、CD86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DC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IL-12的分泌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培养第1 天,imDC呈卵圆形,形态单一;随着培养时间延长,DC体积逐渐增大,出现伪足和刺突等,并从卵圆形变为不规则状。扫描电镜下可见,与imDC相比,mDC形态不规则,大致呈长梭形,从胞体辐射出众多长短不一的突起,呈树枝状分布,为典型的树突状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imDC中表达CD1、MHC-Ⅱ的DC占比分别为(0.113 ± 0.005)%、(0.430 ± 0.016)%,低于mDC的(21.400 ± 0.327)%、(21.333 ± 0.450)%(t = 130.341、92.906,均P < 0.05)。TPx组表达MHC-Ⅱ、CD80、CD86的DC占比分别为(15.300 ± 0.245)%、(22.900 ± 0.374)%、(13.033 ± 0.249)%,均低于LPS阳性对照组的(19.000 ± 0.374)%、(31.600 ± 0.082)%、(21.300 ± 0.245)%(t = 11.53、46.32、43.84,均P < 0.05)和ESA组的(18.365 ± 0.618)%、(40.400 ± 0.356)%、(30.300 ± 0.283)%](t = 9.55、93.17、91.57,均P < 0.05);TPx组表达MHC-Ⅱ的DC占比高于阴性对照组的(12.133 ± 0.492)%(t = 9.87,P < 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培养上清中,TPx组DC分泌IL-6水平为15.682 ± 0.660,低于阴性对照组的21.041 ± 0.901(t = 6.51,P < 0.05);分泌TNF-α、IL-6、IL-10和IL-12水平均低于LPS阳性对照组的169.037 ± 7.823、42.118 ± 1.932、34.730 ± 1.772、52.504 ± 2.431(t = 36.79、32.09、13.09、35.05,均P < 0.05);分泌IL-12水平低于ESA组的23.854 ± 1.020(t = 6.93,P < 0.05)。结论 TPx通过诱导DC表面MHC-Ⅱ高表达、CD80和CD86低表达,以及降低IL-6的分泌水平来介导免疫耐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我国人体内寄生虫的虫种概况(续)
    许隆祺;蒋则孝;姚民一;周长海;张雪强;诸宪祖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8, 16 (5): 388-393.  
    摘要2608)      PDF(pc) (347KB)(6127)    收藏
    本文上篇(本刊15311,1997)概述了我国已报告的人体内寄生的原虫和蠕虫,现将我国报告的寄生人体的软体动物、舌形动物、刺胞动物和节肢动物整理如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诱导抗日本血吸虫保护性免疫作用比较(英文)
    沈定文;李雍龙;刘文琪;龙小纯;刘娟;AndreasRuppel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6, 24 (1): 5-22.  
    摘要1263)      PDF(pc) (394KB)(2472)    收藏
    目的 比较树突状细胞(DCs)和巨噬细胞诱导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作用。方法 用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体外分别负载DCs和巨噬细胞,将负载和未负载的DCs和巨噬细胞分别免疫BALB/c小鼠3次,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42 d后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计数肝脏中的虫卵,比较各组小鼠血吸虫成虫负荷和雌虫生殖能力,以评估DCs和巨噬细胞诱导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作用.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 SEA负载的DCs免疫组小鼠减虫率为26.3%,减卵率为37.9%,明显高于SEA负载的巨噬细胞组(22.0%和30.7%)和未负载的DCs及巨噬细胞对照组(16.3%,17.3%和11.7%,12.0%),攻击感染后42 d各组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均升高,以负载的DCs免疫组小鼠最为明显。结论 体外抗原负载后,DCs诱导的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力高于巨噬细胞.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弓形虫速殖子和缓殖子相互转换机制的研究进展
    杨培梁;彭鸿娟;陈晓光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0, 18 (4): 14-243.  
    摘要881)      PDF(pc) (331KB)(98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作用机制
    翟自立;肖树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1, 19 (3): 15-185.  
    摘要909)      PDF(pc) (336KB)(176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应用同工酶技术研究我国湖北钉螺(腹足纲:麂眼螺超科:圆口螺科)不稳定螺群内的遗传变异(续)(英文)
    张仪;GeorgeM.Davis;刘和香;冯婷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0, 18 (2): 7-91.  
    摘要1215)      PDF(pc) (370KB)(1491)    收藏

      [目的 ]研究我国湖北钉螺 (腹足纲 :麂眼螺超科 :圆口螺科 )不稳定螺群内的遗传变异及作为不稳定螺群在哈笛 -温伯期望值中的变化。 [方法 ]同工酶用微量水平淀粉胶电泳进行研究。两次采集于同一地点的同工酶数据按实验时间平均分成 4部分 ,每个部分研究 34个位点 ,每个位点研究 72~ 180个钉螺。 [结果 ]4个部分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平均 1.5~ 1.9个 ;多态位点率 38.2 %~ 17.6 %。平均杂合率低 :0 .0 33~ 0 .0 49与哈笛 -温伯期望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去除第一部分的 10个位点 11个等位基因 ,多态位点数从 19个降至 10个。5个有数量较多等位基因的位点与哈笛 -温伯期望值有显著性差异。Nei氏与 Wright氏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0 .0 0 3± 0 .0 0 1和 0 .0 5 4± 0 .0 0 6。 [结论 ]1在早期实验 ,最初的结果记录中有差错。此差错不能重复。2早期的差错发生在记录位点和较少出现的交互位点上。但这些差错对遗传距离无影响。3Wright氏遗传距离用于相对比较接近的群体的研究。4个部分间 ,Nei氏遗传距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两次采集的螺群 Wright氏遗传距离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原因是长江每年的洪水引起不同地点的钉螺混杂。4主要多态位点不在哈笛 -温伯期望值中 ,与预期的不稳定螺群模型一致。5研究种群遗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基于水解酶的抗寄生虫前药研究
    温爱丹, 张皓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 30 (2): 11-139-145.  
    摘要1036)      PDF(pc) (306KB)(1494)    收藏
    【提要】  前药策略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基于药剂学、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药物优化。多数涉及前药转化的酶都属于水解酶,其中以酯水解酶和酰胺水解酶的研究最为广泛。本文综述了基于这两种水解酶的抗寄生虫前药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Th17 细胞在寄生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刘凡;尹慧彬;苏川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8, 26 (5): 14-386.  
    摘要1604)      PDF(pc) (254KB)(1782)    收藏
    Th17细胞是一种新发现的CD4+效应性T细胞亚群。最新研究表明, Th17细胞通过其主要表达产物白细胞介素-17(IL-17),在寄生虫感染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Th17细胞的诱导及其发挥免疫效应也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目前发现,在抗寄生虫感染过程中,根据宿主自身的免疫状态、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疾病的治疗情况,Th17发挥着保护或促炎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抗疟药研究进展
    魏鸾葶, 李润泽, 关良超, 张骞宇, 李成, 曹雅明, 赵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4): 486-49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15
    摘要428)   HTML30)    PDF(pc) (1376KB)(428)    收藏

    疟原虫的耐药性问题是药物治疗疟疾面临的最大挑战。疟原虫对包括青蒿素在内的常见传统抗疟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传统药物的改进,以及对新型药物的研发刻不容缓。本文在系统地梳理传统抗疟药的耐药机制、传统药物的改进方法及优化成果和新型抗疟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疟疾防治策略进行讨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旋毛虫与旋毛虫病的若干术语释义
    崔晶, 王中全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4): 427-432.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4.001
    摘要167)   HTML21)    PDF(pc) (1221KB)(297)    收藏

    旋毛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研究与教学工作中,一些旋毛虫和旋毛虫病术语(包括拉丁名和中文名)时常令人感到困惑。目前的相关教材与专著中尚未有这些术语的完整释义。本文对旋毛虫与旋毛虫病的若干术语进行释义,旨在为我国旋毛虫与旋毛虫病的教学与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华支睾吸虫感染对小鼠肝纤维化和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
    赵磊, 李佳, 莫刚, 李醇, 黄国洋, 彭小红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6): 760-76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6.015
    摘要200)   HTML29)    PDF(pc) (2499KB)(939)    收藏

    为进一步了解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过程中的肝纤维化情况和免疫调节变化,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感染组小鼠胃饲200 μl含150个华支睾吸虫囊蚴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于感染后第1、2、4、8和16周随机各取6只,称体质量后取肝、脾和血清。取小鼠肝组织,石蜡切片后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沉积情况。小鼠肝组织总RNA逆转录后qRT-PCR检测肌成纤维细胞标志α-肌动蛋白(ACTA2)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ACTA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取小鼠脾组织,称重并计算每10 g体质量的脾质量(脾脏指数,mg/10 g)。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脾CD4+ T细胞、辅助性T1(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和调节性T(Treg)细胞的动态变化。取小鼠血清,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IL-2、IL-4、IL-10和IL-17A等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使用GraphPad Prism 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双向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显示,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后体质量降低、脾指数升高,感染后各时期肝组织皆可见炎症病灶。HE染色结果显示,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后第1周,肝胆管周围可见华支睾吸虫幼虫,幼虫周围出现炎症细胞浸润。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后各时期,胶原纤维沉积相对面积均高于对照组(F = 20.190,P < 0.05)。qRT-PCR结果显示,感染后第2、4和16周,感染组小鼠肝组织ACTA2基因相对转录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 = 2.042、2.475、1.634,均P < 0.01);第8周低于对照组(t = 2.758,P < 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各时期,感染组小鼠肝脏ACTA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F = 3.225,P < 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脾CD4+ T细胞占比在感染后第2周降低至(13.4 ± 1.8)%,16周升高至(22.4 ± 1.5)%;Th1细胞占比在感染后第2周升至(16.9 ± 5.3)%,第16周降低至(3.9 ± 2.6)%;Th2细胞占比在感染后第4周降低至(2.3 ± 0.6)%,第4周后逐渐升高;Th17细胞占比在第8周时升至(5.3 ± 3.4)%,第16周下降至(2.4 ± 1.4)%;Treg细胞占比在第4周降至(7.3 ± 1.5)%,第16周升至(13.9 ± 1.2)%。感染组小鼠血清TNF水平在感染后第1周时升至(35.16 ± 11.28) pg/ml,第8周起降至正常水平[(8.98 ± 1.66) pg/ml];血清IL-6水平在感染后各时期均高于对照组(t = 2.095,P < 0.05);血清IL-2水平在感染后第8周降至(0.09 ± 0.18) pg/ml,但在第16周升高至(3.81 ± 2.79) pg/ml;感染组小鼠血清IFN-γ、IL-4、IL-10和IL-17A水平随着感染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F = 8.726、8.068、6.795、14.840,均P < 0.05)。本研究结果提示,CD4+ T细胞和血清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与华支睾吸虫诱导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医学贝类学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周晓农;张仪;曾肖芃;洪青标;杨国静;孙乐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1, 19 (2): 16-120.  
    摘要907)      PDF(pc) (226KB)(172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旋毛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王中全;崔晶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8, 26 (1): 12-57.  
    摘要1698)      PDF(pc) (277KB)(1525)    收藏
    旋毛虫病无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 临床诊断较困难, 所以流行病学资料非常重要, 患者常有食生或半生肉类史, 在该病暴发时期, 同批患者往往能追溯到聚餐史。 在肠道期可出现腹痛、 腹泻伴全身不适等症状。发热、 眼睑或面部水肿、 肌肉疼痛是急性期的主要表现, 重症患者可并发心肌炎、 肺炎及脑炎等。多数患者感染后2~5周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应用肌幼虫排泄-分泌(ES)抗原和合成的泰威糖(tyvelose, 3,6-双脱氧己糖)抗原ELISA检测旋毛虫抗体IgG, 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是初步诊断旋毛虫感染的首选血清学方法, ELISA阳性者需经蛋白质印迹分析确认。旋毛虫病的确诊主要依靠肌肉活检发现旋毛虫幼虫。阿苯达唑是治疗旋毛虫病的首选药物, 剂量为20~30 mg/(kg·d), 分2次口服, 疗程5~7 d。糖皮质激素可延长旋毛虫感染的肠道期和增加肌肉虫荷, 一般仅用于重症患者且需与阿苯达唑联合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疟疾网络资源在疟原虫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林澄涛;王恒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0, 18 (6): 14-371.  
    摘要945)      PDF(pc) (520KB)(98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脑转录组分析及与抑郁相关的犬尿氨酸通路的验证
    张驰, 陈嘉婷, 辛紫萱, 杨莉莉, 杨梓瀚, 彭鸿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270-27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02
    摘要301)   HTML190)    PDF(pc) (3566KB)(1183)    收藏

    目的 筛选并分析刚地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脑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DEG),分析与抑郁相关的犬尿氨酸(KYN)通路DEG的相对转录水平,为探究弓形虫慢性感染导致小鼠抑郁样症状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8只SV129雄性小鼠随机平均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小鼠腹腔注射ME49株速殖子120个(200 μl),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缓冲液,感染后3个月收集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脑组织,提取小鼠脑组织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DEG,对DEG进行聚类分析、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选取与抑郁症相关的KYN通路的8个DEG,分别为γ干扰素(IFN-γ)、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IDO2、犬尿氨酸酶(KYNU)、犬尿氨酸-3-单氧化酶(KMO)、3-羟基邻氨基苯甲酸3,4-二加氧酶(3-HAO)、波形蛋白(Vim)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为内参,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个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结果 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脑转录组的DEG共2 295个,其中上调2 016个,下调279个。GO分析结果显示,生物过程中富集最显著的是定位,共257个DEG;细胞组分中富集最显著的是蛋白复合物,共425个DEG;分子功能中富集最显著的是分子转导活性,共177个DEG。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富集DEG数量最多的分别是细胞过程、细胞组分和结合,分别有1 039、1 240、1 088个DEG。KEGG分析结果显示,功能注释分析上调居前3位的代谢通路分别为免疫系统、信号转导、病毒性传染病,下调居前3位的分别为信号转导、信号分子和相互作用、免疫系统;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77条通路富集显著。与抑郁症相关的信号通路有肿瘤坏死因子、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NF-kappa B、JAK-STAT、坏死性凋亡、细胞凋亡、趋化因子、KYN通路等。qRT-PCR结果显示,以对照组小鼠相对转录水平为100%,感染组小鼠IFN-γ、IDO1、IDO2、KYNU、KMO、3-HAO和Vim等7个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3 023.08%、355.52%、190.17%、496.55%、339.92%、212.74%、507.34%,较对照组的转录水平显著上调(t = 3.782、3.749、3.226、2.908、2.533、5.656、2.948,均P < 0.05或0.01);BDNF的相对转录水平为63.32%,转录水平显著下调(t = 2.398,P < 0.05)。IFN-γ、IDO1、IDO2、KYNU、KMO、3-HAO、BDNF、Vim等8个基因qRT-PCR获得的差异倍数分别为4.96、1.74、0.89、2.10、1.60、1.06、-0.94、2.18,转录组测序获得的差异倍数分别为7.30、0.55、0.80、3.83、2.75、3.53、-0.86、1.93。qRT-PCR与转录组测序获得的转录趋势一致。结论 筛选获得刚地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脑转录组DEG,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持续激活,与抑郁症相关的KYN通路的7个DEG的转录水平上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我国棘球蚴病流行现状及重点防治工作思考
    韩帅, 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5, 43 (1): 1-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1.001
    摘要146)   HTML18)    PDF(pc) (14055KB)(121)    收藏

    自2005年实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包虫病防治项目以来,我国棘球蚴病防治成效显著,从当前基本控制棘球蚴病流行,向疫情控制和消除目标推进。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棘球蚴病的流行态势、问题与挑战,提出了下一步重点工作建议,为优化棘球蚴病防治策略措施、实现全国疫情控制和消除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