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6-10-30
    封面和目录
    封面与目录
    2016, 34(5):  0. 
    摘要 ( )   PDF (12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蓝氏贾第鞭毛虫α-8贾第素特异性优势抗原表位肽的抗原性分析
    魏超君1,贾彦娟1,徐辉1,吴玲1,卢思奇2,李永红1*
    2016, 34(5):  1-389-393. 
    摘要 ( )   PDF (6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筛选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Giardia lamblia)α-8贾第素(α-8 giardin)的优势抗原表位肽,并分析其抗原性。 方法 采用DNAstar、Biosun软件及CLUSTAL W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贾第虫α-8 giardin的3个优势抗原表位肽,即G1(7~17 aa)、G2(30~40 aa)和 G3(296~306 aa);3个抗原表位肽分别与钥孔血蓝蛋白(KLH)偶联后(KLH-G1、KLH-G2、KLH-G3)免疫雌性青紫蓝家兔(每组2只),分别行背部皮下多点(8~10点)免疫注射,首次免疫各偶联蛋白0.5 mg/只(每点100 μl)。分别于首次免疫后14、21、28 d进行加强免疫(各偶联蛋白0.2 mg/只),于每次免疫前进行兔耳缘静脉采血,末次加强免疫后7 d颈动脉取血(各50 ml)。用间接ELISA检测3种(KLH-G1、KLH-G2和KLH-G3)免疫抗血清中IgG抗体效价;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3种免疫抗血清与重组蛋白rGiardin的抗原性。 结果 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筛选出的贾第虫α-8 giardin 3个候选抗原表位肽分别与KLH偶联后获得3个偶联蛋白(KLH-G1、KLH-G2、KLH-G3),经纯化后蛋白浓度分别为0.66、0.95和0.25 mg/ml。分别于加强免疫家兔后7 d,ELISA检测结果显示,3种(KLH-G1、KLH-G2、KLH-G3)免疫抗血清的抗体效价分别为1∶12800,1∶51200,1∶51200;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经纯化后的3种抗血清均在相对分子质量(Mr)约36 000处出现特异性的清晰条带,无其它杂带。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3种抗血清均可特异性识别重组蛋白rGiardin。 结论 筛选出的贾第虫α-8 giardin 3个优势抗原表位肽与KLH偶联后免疫家兔,可诱导产生特异性IgG抗体;3种免疫抗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抗体均可识别重组蛋白rGiardin;3个贾第虫α-8 giardin抗原表位肽均有较好的抗原性。
    多房棘球绦虫apomucin基因qPCR引物的筛选及潜在应用
    苏梦1,2,郭小腊2,杨静2,邵忠伟2,丁军涛3,项海涛1,骆学农2,4,郑亚东2,4,孙晓林1*
    2016, 34(5):  2-394-398. 
    摘要 ( )   PDF (5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筛选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apomucin基因(Em-apo)的qPCR最佳引物,探索该基因的表达水平。 方法 根据GeneDB中4种Em-apo序列,设计引物并通过荧光定量PCR(qPCR)对引物进行分析,确定每对引物的特异性、PCR扩增效率。利用筛选得到的最佳引物,分别检测经阿苯达唑(5 μg/ml)和胰岛素(100 ng/ml)培养处理的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1 000个)Em-apo表达水平的变化,用稀释阿苯达唑的DMSO和胰岛素的PBS作为各自的对照。 结果 筛选分别得到了Em-apo-1、Em-apo-2/3、Em-apo-4和内参基因actin的特异引物各1对,qPCR熔解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每对引物的扩增产物只出现单峰,且扩增效率均为95%~101%。qPCR分析结果显示,与DMSO对照组(1.00)相比,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经阿苯达唑处理后,Em-apo-1、Em-apo-2/3和Em-apo-4的表达水平均有所上升,分别为1.51±0.27、1.39±0.30和1.14±0.18,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BS对照组(1.00)相比,原头节经胰岛素处理后,Em-apo表达水平的变化不一,其中Em-apo-1的表达水平基本不变,Em-apo-4的表达水平有所下降,而Em-apo-2/3明显下调(0.73±0.09),但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实验筛选确定的Em-apo基因的qPCR引物特异,可用于Em-apo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经阿苯达唑和胰岛素处理后,对Em-apo-1、Em-apo-2/3和Em-apo-4的表达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2015年河南省输入性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周瑞敏1,王轶楠2,钱丹1,李素华1,刘颖1,杨成运1,赵玉玲1,许汴利1,张红卫1*
    2016, 34(5):  3-399-404. 
    摘要 ( )   PDF (6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河南省2015年输入性恶性疟患者血样的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Plasmodium falciparum chloroquine resistant transporter,Pfcrt)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其基因多态性。 方法 采集河南省2015年132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的血样,并收集患者相关信息。提取患者血样中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采用已有的Pfcrt基因序列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扩增产物经ApolⅠ酶切和测序,分析输入性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多态性及其分布情况。 结果 132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均为自非洲19个国家的劳务返乡人员,其中以西非居多,占38.6%(51/132),其他依次为中非(占26.5%,35/132)、南非(25.0%,33/132),东非(占8.3%,11/132)和北非(占1.5%,2/132)。患者血样DNA经巢式PCR扩增,均获得约145 bp的特异性片段。扩增产物经ApolⅠ酶切,66.7%(88/132)患者血样的扩增产物被完全酶切,出现114 bp和31 bp两个片段;32.6%(43/132)不能被酶切,仅出现145 bp单个片段;0.8%(1/132)则酶切不完全,产生145 bp、114 bp和31 bp等3个片段。测序结果显示,132份患者血样的扩增产物经测序获得的Pfcrt基因序列,与氯喹敏感株3D7序列比对,其中43份血样(占32.6%)的Pfcrt基因序列编码的74、75和76位氨基酸碱基由ATG、AAT和AAA突变为ATT、GAA和ACA,即M74I、N75E和K76T,为突变型(CVIET);1份血样(占0.8%)的Pfcrt基因序列编码的74~76位氨基酸碱基则突变为ATG/T、A/GAA/T和AA/CA,为混合型(CVM/I、N/E/D/K、T/K);88份血样(占66.7%)的Pfcrt基因序列未发生改变,为野生型(CVMNK)。自西非输入的恶性疟病例突变型所占比例最多,为41.2%(21/51),其他依次为东非(4/11)、南非(30.3%,10/33)和中非(22.9%,8/27),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7,P>0.05)。自北非输入的2例均为野生型;1例基因混合型自西非输入。 结论 2015年河南省自非洲19个国家输入的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存在3种类型,野生型(CVMNK)、突变型(CVIET)和混合型(CVM/I、N/E/D/K、T/K),野生型(CVMNK)所占比例最高(66.7%);自西非地区输入的突变型(CVIET)所占比例最多(41.2%)。
    2014年拉萨市肠道寄生虫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刘剑峰1,2,金小林1,2,杨坤1,2,徐金水3,钱益新1,2,颜维安1,2,扎西4,格桑卓嘎4,元旦旺姆4,张美4,李进辉4,羊海涛1,2*
    2016, 34(5):  4-405-408. 
    摘要 ( )   PDF (5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西藏拉萨市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流行现状。 方法 2014年在拉萨市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城关区、当雄县、达孜县、曲水县的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采用Kato-Katz法(一粪三检)检测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3~12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用碘液染色法检测肠道原虫。对各虫种感染率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职业分布进行统计描述,比较分析各虫种的感染率。 结果 本次调查共抽样1 015人,平均年龄(39.3±18.2)岁,最小的1岁,最大的89岁;其中男性391人(38.6%);女性623人(61.4%)。寄生虫总感染人数为249人,总感染率为24.5%(249/1 015);其中带绦虫(Taenia sp.)感染220例,感染率为21.7%(220/1 015);鞭虫(Trichuris trichiura)、蛲虫感染各2例,感染率均为0.2%(2/1 015);结肠内阿米巴(Entamoeba coli)感染42例,感染率为4.1%(42/1 015);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感染4例,感染率为0.4%(4/1 015);布氏嗜碘阿米巴(Iodamoeba butschlii)感染2例,感染率为0.2%(2/1 015);未检出其他寄生虫。男性带绦虫、鞭虫、蛲虫、结肠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布氏嗜碘阿米巴的感染率分别为21.2%(83/391)、0、0.3%(2/391)、5.4%(21/391)、0.8%(3/391)、0,女性感染率分别为22.0%(137/624)、0.3%(2/624)、0.2%(1/624)、3.4%(21/624)、0.2%(1/624)、0.3%(2/624),各虫种感染率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布分析结果显示,0~、18~、30~、40~、50~和60~岁组的带绦虫感染率分别为10.9%(18/165)、14.0%(18/129)、23.0%(43/187)、25.3%(61/241)、26.5%(41/155)和28.3%(39/138),0~与40~、50~和60~岁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肠内阿米巴、鞭虫和布氏嗜碘阿米巴的感染率最高出现在50~岁组,分别为6.5%(10/155)、0.7%(1/155)和1.3%(2/155);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感染率最高出现在18~岁组,为1.6%(2/129);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分布分析结果显示,带绦虫、结肠内阿米巴、蛲虫、布氏嗜碘阿米巴的感染率均以农民为高,分别为44.5%(147/330)、6.4%(21/330)、0.6%(2/330)和0.3%(1/330);鞭虫感染率以家庭妇女为高,为2.5%(1/40);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以学生为高,为0.7%(1/134)。 结论 拉萨市调查人群中存在多种肠道寄生虫感染,其中带绦虫的感染率最高,其他寄生虫的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细粒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
    陈晓英1,玉苏布江·赛提瓦尔1,伊斯拉音·乌斯曼2 *
    2016, 34(5):  5-409-413. 
    摘要 ( )   PDF (5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细粒棘球蚴病的流行情况,为该地区棘球蚴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2011-2012年,在克州的乌恰县、阿图什市、阿克陶县和阿合奇县等4县(市)共抽取农业区和牧业区19个乡(镇)的62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对各调查点的所有常驻居民采用常规腹部B超检查棘球蚴病患病情况,用ELISA检测6~12岁儿童血清抗棘球蚴抗体水平。采集家犬新鲜粪便,ELISA检测犬粪样中棘球绦虫抗原。调查4县(市)的屠宰厂,用触摸和肉眼观察屠宰家畜的棘球蚴包囊情况。 结果 克州4县(市)共B超检查12 000人,患病者60例,均为细粒棘球蚴病,患病检出率为0.5%(60/12 000),其中乌恰县最高,为1.1%(35/3 200),与阿图什市(0.5%,13/2 400)、阿克陶县(0.2%,8/3 200)和阿合奇县(0.1%,4/3 200)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24.79,P<0.05)。患病检出率以≥71岁年龄组最高,为1.2%(4/323);0~10岁年龄组次之,为0.9%(3/350),各年龄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3.31,P>0.05)。儿童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抗体阳性率为3.1%(230/7 338),其中阿图什市最高,为4.9%(89/1 828),与阿克陶县(2.9%,56/1 927)和乌恰县(0.7%,11/1 639)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1,54.34,P<0.05)。犬粪抗原阳性率为3.3%(74/2 219)。屠宰家畜调查结果显示,患病检出率为7.7%(291/3 769),其中以羊占最多,为97.3%(283/291)。 结论 克州细粒棘球蚴病人群患病检出率以乌恰县最高(1.1%),儿童血清学抗体阳性率以阿图什市最高(4.9%),并存在患病家畜和感染犬。
    122例脑炎脑膜炎症候群患者猪囊尾蚴、刚地弓形虫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孙磊,王燕娟*,胡媛,曹胜魁,沈玉娟,曹建平
    2016, 34(5):  6-414-417. 
    摘要 ( )   PDF (4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122例脑炎脑膜炎症候群患者血清中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e)、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IgG、IgM抗体阳性情况,为临床诊断脑炎脑膜炎症候群患者的病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采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和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脑炎脑膜炎症候群患者血清,用猪囊尾蚴和刚地弓形虫IgG、IgM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中抗猪囊尾蚴、刚地弓形虫的抗体,计算抗体阳性率,分析其性别分布、急性感染季节分布、年龄分布和职业分布情况。 结果 122例脑炎脑膜炎症候群患者血清中,猪囊尾蚴IgG和IgM抗体阳性分别为17例、22例,阳性率为13.9%(17/122)和18.0%(22/122);刚地弓形虫IgG和IgM抗体阳性分别为29例和8例,阳性率为23.8%(29/122)和6.6%(8/122)。男性猪囊尾蚴和刚地弓形虫阳性率为30.6%(22/72)和31.9%(23/72),女性为26.0%(13/50)和24.0%(12/50)。猪囊尾蚴IgM抗体阳性率季节分布分别为12.0%(3/25)、27.0%(17/63)、6.9%(2/29)和0/5;阳性率最高的年龄段出现在13~25岁组,为45.0%(9/20);工人组阳性率最高,为7/14。刚地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季节分布为4.0%(1/25)、11.1%(7/63)、0(0/29)和0/5;阳性率最高出现在>65岁组,为44.0%(11/25);不同职业中其他组的阳性率最高,为4/10。猪囊尾蚴、刚地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在性别、季节、年龄和职业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22例脑炎脑膜炎症候群患者血清猪囊尾蚴、刚地弓形虫抗体阳性率较高,临床诊断该症候群病原时应结合其寄生虫血清学检测结果,考虑感染寄生虫的可能性。
    基于抗体阳性率的催化模型评估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
    王强,冯婷,秦志强,祝红庆,张利娟,许静*
    2016, 34(5):  7-418-423. 
    摘要 ( )   PDF (9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运用催化模型分析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资料,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和特征。 方法 2008年对江西(曹会村、新华村、井头村)、安徽(渔业村、铁拐村、垅上村)、湖北(河北村)等3个省的7个血吸虫病不同流行程度的行政村开展横断面调查,采集当地6~65岁的常住居民静脉血,血清用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检测居民抗血吸虫抗体IgG,计算不同流行村、性别、年龄组的抗体阳性率,并进行组间差异分析。用两级催化模型、可逆两级复合催化模型分别对各个流行村不同年龄组的抗体阳性率资料进行分析;使用最大似然比方法估计模型参数,两级催化模型估计血清学转化率、血清学失去率;可逆两级复合催化模型估计血清学转化率、血清学失去率和血清学逆转率。用卡方检验和相关性分析评价模型的拟合效果,确定各流行村抗体阳性率资料的最佳催化模型,绘制拟合曲线。用最佳模型估计的参数分析各村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结果 7个流行村共调查有效人群6 428人,受检人群的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平均为39.80%(2 485/6 428)。按年龄组分,曹会村、新华村、井头村、渔业村、铁拐村、垅上村、河北村的抗体阳性率最高峰分别出现在46~50、31~35、31~35、41~45、51~55、56~60和16~20岁组,分别为82.86%(58/70)、60.78%(31/51)、68.42%(26/38)、55.04%(71/129)、62.38%(63/101)、31.43%(33/105)和21.88%(7/32)。各行政村抗体阳性率总体上随年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曹会村、新华村、井头村和渔业村抗体阳性率资料的最佳拟合模型为两级催化模型,血清学转化率分别为0.049 5、0.044 0、0.055 7和0.034 4,均远高于其血清学失去率(0.005 9、0.019 6、0.015 5和0.017 8)。垅上村、铁拐村以及河北村血清学资料的最佳拟合模型为可逆两级复合催化模型,血清学转化率分别为0.062 9、0.168 1和0.039 4,血清学逆转率和失去率分别为0.168 8、0.121 1、0.152 2和0.001 7、0.000 2、0.090 9。 结论 基于年龄组别的抗体阳性率资料构建的催化模型可以反映血吸虫病在人群中的传播速率和风险,并为今后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11种主要人体寄生虫虫卵的数字化描述及自动识别研究
    沈海默,艾琳,蔡玉春,卢艳,陈韶红*
    2016, 34(5):  8-424-429. 
    摘要 ( )   PDF (21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借助计算机技术协助进行寄生虫虫卵的识别,建立适应自动化仪器中临床应用的虫卵分类器算法和相应流程。 方法 选择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鞭虫(Trichuris trichiura)、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阔节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latum)、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和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 buski)等11种寄生虫的虫卵,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进行显微摄影,并使用基于VC++技术进行特征值提取。构建特征值数据库,使用多种分类算法对训练组数据库进行测试,选取分类效率最高的方法构建分类器,建立基于多特征融合的识别方法。 结果 获取了11种寄生虫虫卵图像,去除无法识别或含无效值的图片后,训练数据组虫卵图片为19 844张,测试组为3 721张。对虫卵的14种特征值进行采集,发现11种虫卵的大小、颜色均有显著差异。如11种虫卵中体积最小的华支睾吸虫虫卵的长度、宽度、面积、亮度的均值分别为292.24 μm、192.64 μm、43 416.61 μm2、53.84,而体积最大的布氏姜片吸虫虫卵则分别为945.31 μm、610.88 μm、536 002.60 μm2、100.54。在多特征融合检索时用动态生成权值的方法建立分类器,对训练样本集的区分率为88.89%(17 641/19 844),该分类器对测试样本集的识别率为91.83%(3 004/3 271),平均建模时间为0.01 s。 结论 建立了基于特征值融合方法的寄生虫虫卵分类器算法及相应流程,为其可行性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2015年中缅边境盈江县疟疾疫点的调查与分析
    张苍林1,郭祥瑞2,杨锐1,杨亚明1,杨中华1,郑宇婷1,吴超1,李仕刚3,蔺应学2,余国翠2,闫润仙2,段凯霞1,周子悠1,田鹏1,周耀武1,周红宁1*
    2016, 34(5):  9-430-434. 
    摘要 ( )   PDF (4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中缅边境地区盈江县疟疾疫点处置情况并分析该县疟疾流行态势,为云南省边境地区消除疟疾提供防治对策与与措施依据。 方法 2015年6-7月在云南省盈江县那邦镇和铜壁关乡选择有疟疾本地感染病例或输入性病例的4个自然村(那邦镇景颇寨、傈僳寨和街马村,铜壁关南开山)进行调查。采集调查对象外周血,用疟疾快速诊断卡(RDT)进行检测,采用巢式PCR(nested-PCR)进行复核。采用诱蚊灯通宵诱蚊法对那邦镇患者较集中的景颇寨、傈僳寨和街马村,以及缅甸拉咱市勐相样进行捕蚊;同时用通宵人诱法在有本地感染病例的那邦镇景颇寨和傈僳寨进行捕蚊,对所捕获的部分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用巢式PCR检测其疟原虫子孢子感染情况。 结果 在盈江县那邦镇和铜壁关乡以11例疟疾病例为线索共采集194人血样,现场RDT检测均为疟原虫阴性,但巢式PCR检测2份为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阳性,均来自以本地感染病例为线索的景颇寨和傈僳寨调查点。共捕获蚊虫2 374只,分属按蚊属、库蚊属、伊蚊属和阿蚊属的22个种。库蚊属为当地优势属;其次是按蚊属,占11.33%(269/2 374)。微小按蚊是按蚊属的优势种群,占该属的49.07%(132/269),其次是中华按蚊4.09%(11/269)、多斑按蚊2.23%(6/269)和吉甫按蚊0.74%(2/269)等。景颇寨和傈僳寨户内蚊虫平均叮人率分别为5.78只/(人·h)和3.20只/(人·h),傈僳寨户外蚊虫平均叮人率为2.30只/(人·h)。巢式PCR检测微小按蚊14只,均为疟原虫子孢子阴性。 结论 云南省盈江县边境地区存在疟原虫无症状带虫者;存在主要传播媒介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吉甫按蚊和多斑按蚊,且微小按蚊为按蚊属的优势种群。
    云南腾冲市2010-2015年疟疾防控措施及效果分析
    王加志1,尹授钦1,李胜国1,李希尚1,蔡文斌1,丰俊2*
    2016, 34(5):  10-435-438. 
    摘要 ( )   PDF (5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云南省腾冲市2010-2015年消除疟疾防控措施及效果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推进消除疟疾进程。 方法 收集2010-2015年腾冲市疟疾疫情信息、疫点调查与处置信息、发热病人血检、病例治疗等疟疾防治资料,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2010-2015年腾冲市共报告疟疾病例1 654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8例,境内输入性病例22例,境外输入性病例1 614例。在境外输入性病例中,缅甸返回的患者共1 584例,占98.1%。病例以间日疟为主,共报告1 261例,占76.2%(1 261/1 654)。2013-2015年连续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血检发热病人80 655人次,疟原虫阳性检出率为2.1%(1 654/80 655)。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以2010年最高,为2.8%(700/24 861),2011年最低,为1.4%(341/23 623),2012-2015年逐年递减。网络直报疟疾共1 654例,2013-2015年24 h内疫情报告率为100%。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共1 191份,2013-2015年3 d内个案调查率为100%。调查疫点共1 351个,2014-2015年7 d内疫点处置率为100%。 结论 腾冲市连续3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但输入性疟疾疫情形势仍较严峻。
    陕西省2005-2014年疟疾疫情分析
    周体操1,2,3,张义1,张志成1,邓勇1,柴自超1,曹磊1,陈飒1,孙军玲2,施国庆3,刘峰1*,李中杰2
    2016, 34(5):  11-439-443. 
    摘要 ( )   PDF (8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陕西省2005-2014年疟疾疫情,为完善消除疟疾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05-2014年陕西省疟疾防治资料和疫情报告数据,对疫情情况、地区分布、感染疟原虫虫种的构成、病例诊断类型,以及输入性病例的感染来源等进行分析。 结果 2005-2014年,陕西省共报告疟疾病例453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73例(占16.1%),输入病例380例(占83.9%); 其中恶性疟占37.1%(141/380)。死亡3例,均为输入性恶性疟。2011年起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病例以实验室诊断为主(占71.5%,324/453);恶性疟占全部报告病例的31.1%(141/453),且均为输入性病例,无三日疟和卵形疟报告。报告的73例本地感染病例,分布在7个地(市)25个区(县),其中陕南3市(商洛、汉中、安康)占61.6%(45/73),关中4市(西安、渭南、咸阳、宝鸡)占38.4%(28/73)。输入性病例呈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24例上升至2014年的59例。报告的380例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非洲的20余个国家(占72.6%,276/380)。输入性病例数位居前4位的来源国家,分别为安哥拉(64例)、喀麦隆(26例),加纳(24例),赤道几内亚(23例),合计病例数占总输入性病例数的36.0%(137/380)。病例从发病至确诊的间隔时间中位数为5 d。报告的病例主要来自临床医疗机构,占87.6%(397/453),疾病控制机构仅占7.5%(34/453)。 结论 陕西省自2011年起无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报告,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呈逐年上升,其中输入性恶性疟主要来自非洲。
    刚地弓形虫529 bp重复序列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
    徐前明1,2*,袁恒青1,赵长城1,方芬1,刘喆1,宁红蕊1,2,石大丽1,李郁1,王海洋1
    2016, 34(5):  12-444-450. 
    摘要 ( )   PDF (7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高效检测刚地弓形虫(Toxoplama gondii)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为弓形虫病诊断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方法 采用在线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Explorer 4.0设计弓形虫529 bp基因LAMP扩增引物,用已构建的pMD-19T-529 bp重组质粒为模板,建立LAMP扩增反应,通过添加环引物、设置不同浓度的甜菜碱和MgSO4以及不同反应温度对扩增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以猪、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猪等孢球虫(Isospora suis)的基因组DNA和超纯水为对照,pMD-19T-529 bp重组质粒为模板,分别进行优化后的LAMP和PCR扩增,评价LAMP方法的特异性。将pMD-19T-529 bp重组质粒梯度稀释为109~100 copies/ml,分别进行优化后的LAMP和PCR扩增,评价LAMP方法的灵敏性。 结果 设计的LAMP扩增引物可扩增出弓形虫529 bp序列保守区域的目的片段。优化结果显示,最佳反应总体系为25 μl,其中,甜菜碱最佳浓度为0.4 mol/L,MgSO4最佳浓度为6 mmol/L;添加环引物反应30 min的扩增效率与未添加环引物反应60 min的扩增效率相当,可使反应时间缩短30 min;最佳反应条件为63 ℃ 30 min,80 ℃ 3 min。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所建立的LAMP方法可特异扩增弓形虫529 bp基因片段, 对照均未扩增出目的片段。灵敏性检测结果显示,LAMP方法的最低检出值达103 copies/ml,效率为PCR扩增(104 copies/ml)的10倍。 结论 建立了弓形虫529 bp重复序列的LAMP检测方法,该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信息报道
    福建省寄生虫虫种资源整理整合与共享
    李莉莎*,张榕燕,陈宝建,林陈鑫,李燕榕,陈朱云,方彦炎,程由注,林金祥
    2016, 34(5):  13-451-454. 
    摘要 ( )   PDF (10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发掘、整理人兽共感染寄生虫、传播媒介与中间宿主资源,建立福建省寄生虫种质资源实物库和数据库,为实现资源共享提供基础。 方法 2006-2008年,按照“寄生虫病和热带病种质资源中心共享平台”(简称“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制定的寄生虫种质资源标准和保藏技术规范,对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有保藏的和新近调查发现的寄生虫种质资源进行标准化分类、整理、信息描述、保藏与展示,并通过“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共享。 结果 通过收集、发掘与整理,建立了寄生虫、医学媒介和宿主资源的实物库和数据库。实物库共收藏各类虫种标本、媒介和宿主标本资源1 020种(含新发现的寄生虫虫种和媒介宿主新种36种,不同宿主、不同发育阶段的虫种),其中成虫标本100种(占9.8%)、虫卵和幼虫标本120种(占11.7%)及媒介和宿主标本800种(占78.4%)。建立的数据库,已完成61种资源的数字化整理,包括线虫9种,吸虫16种,绦虫7种,医学软体动物16种,医学甲壳动物13种,共计3 150条信息和6 300幅图像信息,数据资源已整合入“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并实现了资源共享。 结论 首次建立福建省寄生虫种质资源实物库和数据库,并通过“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综述
    人蠕形螨病:一种新现的螨源性皮肤病
    赵亚娥
    2016, 34(5):  14-455-462. 
    摘要 ( )   PDF (22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发现蠕形螨已有175年的历史,但因蠕形螨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高而发病率低以及感染螨荷与临床症状不完全相关,使得临床医生一直质疑蠕形螨的致病性。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内外有关蠕形螨感染引起皮肤损害的病例不断报道,其致病性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国内人们对蠕形螨的致病性认识不足,仅限于酒渣鼻与蠕形螨感染可能存在关联,蠕形螨感染引起的丘疹、脓疱等面部其他部位出现的损害基本处于误诊和漏诊状况。本文主要介绍蠕形螨病的发现过程、典型病例、致病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旨在提高全社会尤其是临床皮肤病医生对蠕形螨病的认识和重视。
    刚地弓形虫滑行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李润花1,殷国荣2*
    2016, 34(5):  15-463-467. 
    摘要 ( )   PDF (5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顶复门寄生虫入侵宿主细胞的能力是其生存和致病的关键。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顶复门的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虫,无论其滑行、入侵或逸出感染细胞,都必须依靠被称为肌-动球蛋白马达(acto-myosin motor,AMM)的装置提供动力。AMM主要由肌球蛋白A、1条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 chain, MLC1)和2条必需轻链(essential light chain, ELC)1、2以及滑行相关蛋白(gliding-associated protein,GAP)组成。目前已经发现的GAP家族包括GAP45、GAP50、GAP80、GAP70和GAP40,它们是构成驱动寄生虫运动的滑行体的重要成分。滑行体是一个存在于寄生虫质膜与内膜复合物之间的以肌-动球蛋白为基础的动力装置。本文概述了目前对GAP构建与功能的理解以及弓形虫运动的分子基础,同时对GAP作为弓形虫病疫苗候选抗原分子作了展望。
    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雷蕾1,2,买买提江·吾买尔1,3,李志宏2,夏志贵1,夏尚1,龚艳凤2,肖宁1*
    2016, 34(5):  16-468. 
    摘要 ( )   PDF (4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5年WHO发布了《2016-2030年全球疟疾技术战略》,提出“到2030年将全球疟疾疾病负担降低90%”的目标。当前,许多已经实现无疟疾状态的国家正面临着输入性疟疾的威胁。在中国,随着消除疟疾进程的加快,输入性疟疾已成为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的潜在威胁和主要挑战。本文对国内外有关输入性疟疾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我国在消除疟疾阶段和消除后有效开展输入性疟疾的风险评估、防止因输入引起的继发传播提供参考。
    研究简报
    温州市一起家庭聚集性并殖吸虫病调查
    倪庆翔1*,林小邀2,姚立农3,阮卫3,包长献2,陈祎1,潘琼娇1
    2016, 34(5):  17-448. 
    摘要 ( )   PDF (4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5年10月温州市泰顺县1家8人共同生食醉蟹引起家庭聚集性并殖吸虫病,其中1人未发病,7人在食后2~3个月间相继出现发热、咳嗽、咳痰、乏力、胸痛、腹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采集患者血清进行并殖吸虫抗体检测,5例阳性,1例弱阳性,1例阴性。综合7名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本次为家庭聚集性并殖吸虫病。
    教学研究
    讨论式教学法在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苏菊香*,蔡连顺,陈光,代月,张慧明,宫梓琳,车世伟
    2016, 34(5):  18-473-475. 
    摘要 ( )   PDF (3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讨论式教学法在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选择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3班共156人采用讨论式教学法,4~6班共153人采用传统教学法,通过期末考试和问卷调查对两组学生进行研究和比较,评价讨论式教学组和传统式教学组学生的教学效果及其差异。结果显示,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学生期末成绩为(86.1±6.6)分,高于传统式教学法的学生期末成绩的(74.2±8.3)分(P<0.05),89.1%(136/156)的学生对于讨论式教学法的总体评价给予“优”等级,96.8%(151/156)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提示讨论式教学法能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精神。

    病例报告
    延安市2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道
    薛亚娟1,刘志刚2
    2016, 34(5):  19-476. 
    摘要 ( )   PDF (16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输入性皮肤利什曼病1例
    侯岩岩*,茹孜古丽·朱马洪,赵江山
    2016, 34(5):  20-封二. 
    摘要 ( )   PDF (10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6年稿约见2016年第1期
    2016, 34(5):  2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将首次在中国举行
    2016, 34(5):  22. 
    摘要 ( )   PDF (1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