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8-30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16, 34(4):  0. 
    摘要 ( )   PDF (12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重组病毒rAAV2-MfE77.43转导小鼠对日本血吸虫攻击感染的抵抗作用
    王红梅1,熊德慧2,罗赛群2,杨杰1,钱颖骏3,秦志强3*
    2016, 34(4):  1-297-302. 
    摘要 ( )   PDF (11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骨髓E77.43基因片段(MfE77.43)对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攻击感染的抵抗作用。 方法 将MfE77.43构建至重组腺相关病毒(AAV2)载体上,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HEK293细胞,纯化重组病毒rAAV2-MfE77.43后,提取转染后细胞总RNA,RT-PCR检测E77.43基因表达情况,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rAAV2-MfE77.43纯度。将1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实验组每鼠于第0、3、7天肌内注射生理盐水稀释5倍的rAAV2-MfE77.43病毒液400 μl,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分别注射等量pAAV空载体和生理盐水。每次注射前取小鼠尾静脉血,斑点ELISA法检测小鼠血浆中E77.43表达情况。末次注射后,用日本血吸虫尾蚴经小鼠腹部贴片进行攻击感染,40条/鼠。感染后第41天,剖杀小鼠,分别收集各组小鼠的肝脏和小鼠体内的血吸虫成虫,计数成虫数和每克肝脏虫卵数(LEPG),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HE染色观察肝脏虫卵肉芽肿病理特征。 结果 RT-PCR检测获得约330 bp的目的DNA片段。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重组病毒rAAV2-MfE77.43外壳蛋白可见3条特征性蛋白条带,相对分子质量(Mr)分别为87 000、72 000、62 000,且杂带较少,病毒纯度较好。斑点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小鼠注射rAAV2-MfE77.43后第3天,血浆中E77.43蛋白开始表达,且稳定表达至第41天。实验组小鼠体内日本血吸虫成虫数和LEPG分别为20.16±3.93和19 800±2 715,均低于阴性对照组的29.16±2.44和28 000±2 192(P<0.01);实验组的减虫率和减卵率分别为27.3%和26.2%。HE染色可见,实验组小鼠肝脏虫卵周围嗜酸粒细胞和浸润炎性细胞较少,并以单个肉芽肿较为多见。 结论 东方田鼠E77.43基因对血吸虫感染具有一定的预防保护效果,提示E77.43基因可能参与东方田鼠天然抵抗日本血吸虫感染。

    日本血吸虫重组抗原rSj26的磁分离酶联免疫分析的建立及其在低感染度血清抗体检测中的应用
    余琴1*,朱艳红2,关飞3,杨海2
    2016, 34(4):  2-303-307. 
    摘要 ( )   PDF (12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基于重组日本血吸虫抗原Sj26(rSj26)的磁分离酶联免疫分析(rSj26-MEIA),并将其用于检测低感染度的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血清抗体。 方法 将重组质粒pET28a-Sj26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BL21,用0.6 mmol/L 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后,二喹啉甲酸(BCA)法测定蛋白含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分析rSj26。将纯化后的rSj26与磁珠偶联(100 μg抗原/mg磁珠),优化反应条件,建立rSj26-MEIA方法。用rSj26-MEIA和ELISA分别检测58份低密度感染的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30份非血吸虫病流行区阴性血清和6份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并比较两者的检测结果。 结果 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含量测定结果显示,rSj26浓度为2.5 mg/ml。SDS-PAGE结果显示,rSj26相对分子质量约27 000,主要以可溶性的形式表达。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rSj26可被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兔血清和小鼠血清特异识别。rSj26-MEIA优化反应条件结果显示,采用rSj26-磁珠0.2 mg(含rSj26 10 μg)、血清稀释度为1 ∶ 100时,阳性血清平均吸光度(A550值)/阴性血清平均A550值(P/N)最大,为3.97。rSj26-MEIA和rSj26-ELISA检测低密度感染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的结果显示,两者的阳性检出率均为24.14%(14/58),两者P/N分别为3.61和2.5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者检测的抗体A550值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658,P<0.01)。rSj26-MEIA和ELISA检测6例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和30例非血吸虫病流行区阴性血清,均未出现阳性反应。 结论 rSj26-MEIA可作为检测低密度感染日本血吸虫血清抗体的一种新技术。

    氯代水杨胺缓释颗粒剂杀灭钉螺效果评价
    魏凤华1*,覃杰2,李博1,刘敏2,何汇1,李小萍1,元艺1,贺正文3,黄文均3,徐肇刚3,季洁4,杨吉星4,王增珍5,李桂玲2,龚新国1,徐兴建1
    2016, 34(4):  3-308-314. 
    摘要 ( )   PDF (5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氯代水杨胺缓释颗粒剂(LDS-SRG)杀灭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的效果。 方法 将5%、10% LDS-SRG分别配置成有效浓度/剂量为0.1、0.2、0.4、0.8、1.6、3.2、6.4 mg/L(浸杀法)或g/m2(喷撒法)的溶液或药剂。实验室浸杀试验中,各浓度分别投螺袋3包,每包30只钉螺,分别于24、48、72 h各取1包螺袋,计数试验螺数和死亡螺数,计算钉螺死亡率。实验室喷撒试验中,每剂量投放钉螺约200只,于施药后3、7 d各取约50只钉螺,施药后14 d取其余全部钉螺,分别计算钉螺死亡率。现场浸杀试验中,LDS-SRG浓度为0.4、0.8、1.6 g/m3,每浓度投螺袋6包,每包30只钉螺,分别于24、48、72 h各取2包螺袋,计算钉螺死亡率。现场喷撒试验中,LDS-SRG剂量为0.8、1.6、3.2 g/m2,每剂量施药于3个有螺沟渠小区(每小区约100 m2),于施药后3、7和14 d,每小区抽取10框钉螺,计算钉螺死亡率。全部试验均设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1.0 mg/L或g/m2或g/m3药物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 结果 实验室浸杀试验结果显示,5% LDS-SRG 0.1~6.4 mg/L浸杀72 h,以及1.6~6.4 mg/L浸杀48 h,钉螺死亡率均为100%,24、48、72 h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70、0.01、0.01 mg/L;10% LDS-SRG 0.1~6.4 mg/L浸杀72 h,以及0.2~6.4 mg/L浸杀48 h,钉螺死亡率均为100%,24、48、72 h LC50分别为0.15、0.01、0.01 mg/L。实验室喷撒试验结果显示,5% LDS-SRG 1.6、6.4 g/m2施药后7 d,以及3.2、6.4 g/m2施药后14 d,钉螺死亡率均>95%,其3、7、14 d半数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0.06、0.16、0.18 g/m2;10% LDS-SRG 1.6 g/m2施药后14 d,以及6.4 g/m2施药后7 d,钉螺死亡率均>95%,其3、7、14 d LD50分别为3.29、0.75、0.16 g/m2;5% LDS-SRG各剂量处理不同时间的钉螺死亡率均高于药物对照组(P<0.05)。现场浸杀试验结果显示,5%、10% LDS-SRG 1.6 g/m3浸杀72 h,钉螺死亡率分别为96.43%和98.21%,与药物对照组的10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场喷撒试验结果显示,5%、10% LDS-SRG 3.2 g/m2施药后3、7、14 d,钉螺死亡率分别为93.99%、91.18%、86.48%和94.95%、93.50%、85.43%,均高于相应药物对照组的82.83%、72.38%、48.38%(P<0.05);5% LDS-SRG 0.8 g/m2现场喷撒14 d和1.6 g/m2现场喷撒3 d,钉螺死亡率为66.51%和84.61%,均高于10% LDS-SRG的20.13%和43.06%(P<0.05)。 结论 5%、10%LDS-SRG分别采用浸杀法和喷撒法灭螺,均达到农药登记用杀钉螺剂药效评价指标要求。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表型及吞噬功能的变化
    潘伟1,2,张玉梅2,3,孙芬芬4,曹建平2,沈玉娟2*
    2016, 34(4):  4-315-318. 
    摘要 ( )   PDF (11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φ)的表型及吞噬功能变化,探索Mφ在宿主应答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 方法 将24只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每组12只。感染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2 000个原头节。对照组注射等体积PBS。于感染后5个月,收集对照组和感染组小鼠腹腔单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φ比例及其表面分子CD40、CD80、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的表达情况;采用中性红吞噬实验检测Mφ密度为1×106、5×105、1×105时的吸光度(A490值),评价其吞噬能力。 结果 对照组和感染组Mφ占单核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0.75±5.91)%和(30.40±3.15)%,感染组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Mφ表面表达CD40、CD80、CD86、MHCⅡ的比例分别为(45.33±5.51)%、(61.00±10.61)%、(56.88±10.66)%和(27.00±3.82)%,较对照组的(41.43±6.19)%、(59.23±8.65)%、(10.91±1.82)%和(13.67±3.01)%均明显升高(P<0.05)。感染组Mφ密度为1×106、5×105、1×105时的A490值分别为0.41±0.03、0.24±0.05和0.16±0.01,低于对照组的0.61±0.15、0.47±0.07和0.18±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感染致小鼠腹腔Mφ吞噬能力下降,但其活化相关表面分子表达上调。

    2009-2014年新疆温泉县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甫拉提·伊明江1,夏木西丁1,刘鸣涛1,伊斯拉音·乌斯曼2*
    2016, 34(4):  5-319-323. 
    摘要 ( )   PDF (5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新疆温泉县棘球蚴病的流行程度和分布特点,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09-2014年,以温泉县的2镇4乡共74个村为调查点,随机选择全年龄组部分人群采用B超常规腹部扫描检查棘球蚴感染情况;ELISA检测6~12岁学生血清棘球蚴IgG抗体;内脏剖检法调查屠宰家畜的棘球蚴感染情况;采集犬粪,ELISA检测棘球绦虫抗原。 结果 B超共检查49 627人,年龄最小5岁,最大89岁,平均36岁。查出棘球蚴病患者192人,均为细粒棘球蚴病,患病率为0.39%。几年间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2009年最高,为1.22%(72/5 919),2011年最低,为0.17%(15/9 011)(P<0.05)。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0.34%(72/21 226)和0.42%(120/28 40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59岁人群,占总患病人数的91.67%(176/192);农业区、牧业区和城区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0.43%(130/30 492)、0.33%(49/14 649)和0.29%(13/4 4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牧民患病率最高,为0.34%(86/24 963),与其他各职业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蒙古族和哈萨克族患病率较高,分别为0.51%(45/8 696)和0.42%(49/11 434)。文盲患病率最高,为1.92%(63/3 285),与其他学历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共检测6~12岁学生7 369人,血清棘球蚴抗体阳性率为3.60%(265/7 369),阳性率从2009年的6.06%(37/611)降至2014年的2.59%(22/850);农业区学生的阳性率为3.99%(207/5 193),高于牧业区的2.89%(43/1 487)和城区内的2.18%(15/689)(P<0.05);汉族学生的阳性率最高,为4.06%(177/4 361)。共检查家畜4 677只,家畜棘球蚴感染率为13.04%(610/4 677),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9年的25.05%(127/507)降至2014年的8.80%(44/500),其中2013年最低,为7.90%(79/1 000)(P<0.05)。家犬全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为5.18%(365/7 049),由2009年的16.98%(81/477)逐步降至2014年的2.56%(41/1 600)(P<0.05)。 结论 温泉县棘球蚴病流行程度逐年降低,患者以青壮年为主。棘球蚴病患病率、6~12岁学生血清棘球蚴抗体阳性率、家畜棘球蚴感染率和犬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仍较高。

    安氏隐孢子虫ATP结合盒式转运蛋白1基因的克隆与离子转运
    王菊花1,王攀1,刘传欢1,孙秀梅1,解倩倩1,薛秀恒2 *
    2016, 34(4):  6-326-330. 
    摘要 ( )   PDF (22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安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andersoni)ATP结合盒式转运(ATP-binding cassette,ABC)蛋白1基因对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K+、Ca2+、Na+和Mg2+的转运作用。  方法  设计特异性引物,从安氏隐孢子虫基因组中PCR扩增CaABC1。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CaABC1,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转染至小鼠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中表达,设空白组(未转染质粒组)、对照组(转染空质粒pEGFP-C1组)和转染组(转染重组质粒pEGFP-C1-CaABC1组)。用溶液离子浓度检测试剂盒检测 IE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的K+、Ca2+、Na+和Mg2+的浓度。  结果  扩增出544 bp的CaABC1基因,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载体pEGFP-C1-CaABC1。转染小鼠IEC后,空白组未观察到绿色荧光,对照组和转染组均观察到绿色荧光。在细胞内液中,空白组K+、Ca2+、Na+和 Mg2+的浓度分别为(5.51±0.51)、(1.98±0.06)、(108.33±1.33)和(0.93±0.03)mmol/L,对照组分别为(6.25±0.70)、(1.90±0.13)、(107.73±1.79)和(0.87±0.05)mmol/L,转染组分别为(14.84±0.90)、(3.40±0.14)、(127.64±1.49)和(1.72±0.20)mmol/L。在细胞外液中,空白组K+、Ca2+、Na+和Mg2+的浓度分别为(12.72±0.83)、(3.72±0.03)、(116.83±1.04)和(2.02±0.18)mmol/L,对照组分别为(10.11±0.90)、(3.58±0.06)、(115.89±1.86)和(1.71±0.41)mmol/L,转染组分别为(5.77±0.21)、(1.29±0.18)、(96.21±1.19)和(0.64±0.02)mmol/L。转染组K+、Ca2+和Mg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aABC1蛋白具有协助转运K+、Ca2+和Mg2+离子的作用。

    猪带绦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6基因的鉴定、表达及抗原性分析
    刘光学1,张少华1,郭爱疆1,2,侯俊玲1,魏艳玲1,王帅1,骆学农1,2*
    2016, 34(4):  7-334-338,345. 
    摘要 ( )   PDF (12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鉴定、表达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Tsserpin B6),探索其作为诊断抗原的可行性。 方法 利用猪带绦虫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设计Tsserpin B6特异引物,RT-PCR扩增获得Tsserpin B6基因,对其DNA、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Clustal X1.83进行序列比对,并用MEGA 6.0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构建pET-30a-Tsserpin B6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诱导表达。纯化表达的蛋白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用猪囊尾蚴阳性血清进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鉴定。 结果 Tsserpin B6开放阅读框为1 131 bp,编码376个氨基酸。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serpin较为保守的反应中心环和特征性结构域(NEEGAE和FTVDHPFLF),存在9个潜在的线性B淋巴细胞抗原表位。Tsserpin B6的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Mr)为53 000,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所表达的蛋白可与猪囊尾蚴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在Mr 53 000处产生特异条带。 结论 克隆了Tsserpin B6基因,其表达产物能被猪囊尾蚴阳性血清所识别。

    云南省恶性疟原虫青蒿素耐药性相关基因 K13 kelch结构域序列多态性的分析
    孙艾明1,2,董莹2*,陈梦妮2,徐艳春2,邓艳2,毛祥华2,王剑2
    2016, 34(4):  8-339-345. 
    摘要 ( )   PDF (15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云南省恶性疟现症病例中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K13基因kelch结构域的序列多态性,为掌握云南省恶性疟青蒿素耐药性提供依据。 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12月,从云南省16个州(市)收集恶性疟现症病例的滤纸血样和相关信息,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判定其感染来源,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疫情登记确认病例发现地。使用巢式PCR扩增恶性疟原虫K13基因kelch结构域并测序,与恶性疟原虫标准株3D7(PF3D7_1343700)序列进行比对。使用Mega 5.04分析序列多态,计算序列间变异位点、遗传距离等,计算氨基酸突变位点构成比并进行χ2检验。 结果 2013-2015年共收集恶性疟现症病例血样202例,190例为输入性病例,12例为云南本地感染病例,各年的病例构成比分别为30.7%(62/202)、34.2%(69/202)和35.1%(71/202),呈逐年增多趋势。192例血样K13基因kelch结构域巢式扩增阳性,190例测序成功,66例存在K13基因错义突变,突变率为34.7%(66/190)。各年的突变病例检出构成比分别为40.9%(27/66)、37.9%(25/66)和21.2%(14/66),呈逐年减少趋势。共检出F446I、A578S、N458Y、P574L、A676D、G449A、C469Y、V566I、E556D和S16L等10种突变型,突变率最高的为F446I,占72.7%(48/66)。F446I突变型在18~56岁、农民、感染地为东南亚等病例中的检出比例分别为58.3%(28/48)、70.8%(34/48)和91.7%(44/48),高于同组其他病例的41.7%(20/48)、29.2%(14/48)和8.3%(4/48)(χ2=4.633、5.556、5.152,P<0.05)。190例K13基因kelch结构域的同源性片段为248 bp,其中保守位点占94.8%(235/248),变异位点占5.2%(13/248),简约信息位点占2.0%(5/248),单态位点占3.2%(8/248)。190例DNA序列间遗传距离为0.000~0.036,平均为(0.001±0.001)。 结论 云南省恶性疟现症病例的K13基因kelch结构域存在10种突变型,以F446I位点突变最常见。

    全球基金疟疾国家策略申请项目对河南省疟疾消除进程的作用
    邓艳,陈伟奇,张雅兰,钱丹,刘颖,周瑞敏,张红卫*
    2016, 34(4):  9-346-349,354. 
    摘要 ( )   PDF (7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河南省全球基金疟疾国家策略申请(NSA)项目的实施对河南省消除疟疾进程的作用。 方法 通过建立项目、财务、物资等的管理和内控制度,确保河南省NSA项目的规范执行;通过建立电话、邮件等多渠道的交流平台,将所有数据逐级上报、审核和汇总;通过培训、督导和评估确保汇总数据的真实无误。查阅、整理2009-2012年该项目及河南省其他疟疾防治工作的数据资料,对比分析项目启动前后在人力资源、经费、物资、主要措施等方面的变化。 结果 项目执行期间,全省累计使用项目拨款2 972.34万元(人民币),占同期河南省总疟疾防治经费的一半以上;累计培训县、乡级镜检员3 966人次,培训基层医疗卫生人员61 415人次。通过项目实施,全省疟疾患者的血检确诊比例从2009年的45.67%(738/1 616)提高到2012年的99.36%(155/156)(χ2=161.91,P<0.01);2009-2012年全省疟疾发病率分别为1.71/10万、0.94/10万、0.34/10万和0.17/10万,逐年下降。2012年河南省首次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输入性疟疾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χ2=1 310.70,P<0.01);其中NSA项目县报告发病人数分别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98.08%(1 585/1 616)、92.75%(831/896)、80.25%(252/314)和67.31%(105/156)(χ2=300.38,P<0.01);2012年居民和学生的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4.65%(25 246/26 673)和93.73%(16 328/17 421),较2009年基线调查时的63.88%(5 755/9 009)和53.39%(155/156)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594.01,P<0.01;χ2=5 221.53,P<0.01)。 结论 NSA项目的实施对河南省消除疟疾进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例输入性非洲锥虫病的病原学鉴定
    孙懿1,黄韦华1,牛紫光1,王慧1,郭杰1,胡晓霞2,俞靖龙1,周道银1,翁亚丽3,邓安梅1*
    2016, 34(4):  10-350-354. 
    摘要 ( )   PDF (7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1例输入性非洲锥虫病患者进行实验室诊断与病原体鉴定。 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发病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集血样、脑脊液,瑞氏-吉氏染色涂片后镜检。用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表达位点相关基因(ESAG)、布氏锥虫冈比亚亚种(T. b. gambiense)特异性糖蛋白(TgsGP)和18S rRNA(M18S-Ⅱ-Tb)基因、布氏锥虫罗得西亚种(T. b. rhodesiense)特异性血清抗性相关(SR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扩增患者血样基因组DNA。另进行血常规、脑脊液常规、血生化、血免疫等实验室检查。 结果 患者双下肢无力伴浅表淋巴结肿大4月余,入院时嗜睡,偶有情绪异常,伴贫血(血红蛋白85 g/L)、电解质紊乱(钠124 mmol/L、氯87 mmol/L)、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显著增高(球蛋白63 g/L)等表现。流行病学调查示,患者有非洲加蓬共和国务工史,期间有数次昆虫叮咬史。患者外周血镜检查见锥虫鞭毛体。PCR扩增结果示,ESAG、TgsGP和M18S-Ⅱ-Tb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出286、308、150 bp的条带。 结论 综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流行病学史、病原学和PCR检测结果,确诊为布氏冈比亚锥虫病。

    贵州省抑郁症患者刚地弓形虫感染状况调查及其基因型鉴定
    邹彩艳1,何军2,尹继2,毕斌2,覃颖2,彭凤涛1,夏雨1,田梦圆3,李永念4*
    2016, 34(4):  11-355-360. 
    摘要 ( )   PDF (6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贵州省抑郁症患者弓形虫感染状况及弓形虫基因型。  方法  ELISA检测141例抑郁症患者和15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弓形虫特异性抗体(IgG、IgM)和循环抗原(CAg),PCR扩增血样弓形虫高重复DNA片段(529 bp),多重-巢式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Mn-PCR-RFLP)方法鉴定弓形虫529 bp阳性样本的基因型。  结果  ELISA检测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3%(30/141)和7.3%(11/150),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74,P<0.05);抑郁症患者组的IgG、IgM、CAg阳性率分别为18.4%(26/141)、1.4%(2/141)、1.4%(2/141);健康对照组IgG阳性率为7.3%(11/150),与抑郁症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检测到IgM和CAg。PCR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组检测出1例弓形虫核酸阳性,经Mn-PCR-RFLP方法鉴定其基因型,结果为非典型Toxo DB #9(Chinese 1型)。  结论  贵州省抑郁症患者弓形虫抗体阳性率高于健康人群,1例抑郁症患者感染的弓形虫基因型为Chinese 1型。

    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体肠道原虫流行病学调查
    买买提江·吾买尔1,2,陈晓英3,伊斯拉音·乌斯曼1,阿迪力·司马义1,候岩岩1,亚力昆·买买提依明1,肖宁2*
    2016, 34(4):  12-361-365. 
    摘要 ( )   PDF (5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调查和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人体肠道原虫流行现状,评估近年来的防治成效,为调整和制订适合新疆特点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5年1月,以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按生态系统类型、地理特征等自然条件,将新疆划分为Ⅰ~Ⅴ等5个生态区。在各生态区内进行分层抽样调查,采集全年龄段人群粪便,采用碘液涂片后镜检鉴别肠道原虫形态,计算不同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 结果 新疆5个生态区39个县(市)132个调查点共检查26 886人,受检率为81.47%(26 886/33 000),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为0.32%(85/26 886)。共查见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和结肠内阿米巴(Entamoeba coli)等4种肠道原虫,感染率分别为2.23‰(60/26 886)、0.34‰(9/26 886)、0.07‰(2/26 886)和0.63‰(17/26 886)。5个生态区中,以第Ⅳ生态区原虫感染率最高,为0.75%(28/3 758)(P<0.05)。男性原虫感染率为0.24%(33/13 623),女性感染率为0.39%(52/13 263),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P<0.05)。21~30岁和31~40岁年龄组人群的肠道原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40%(16/3 959)和0.46%(22/4 799),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人群中,家庭妇女感染率最高,为0.48%(2/418)。不同民族人群中,回族感染率最高,为0.61%(15/2 445)。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中,小学的感染率最高,为0.37%(35/9 375),大学及以上人群的感染率最低,为0.20%(8/3 945)。 结论 2015年新疆人体肠道原虫的感染率水平较低。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在蠕形螨检测中的应用
    肖佳,郭爱元,黄健,陈静*
    2016, 34(4):  13-366-369. 
    摘要 ( )   PDF (5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在面部蠕形螨感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来湘雅三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面部皮损为丘疹、脓疱、红斑、鳞屑的疑似蠕螨病者,排除有其他基础疾病史者共120例为检测对象,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和面部皮损的类型,用CLSM探头对被检患者面部皮损部位进行蠕形螨感染情况检测。随机选取经CLSM检测提示蠕形螨感染阳性者20例,用挤刮物涂片作光学显微镜检查验证。 结果 120例面部疑似蠕螨病患者经CLSM检测提示蠕形螨感染阳性者59例,蠕形螨检出率为49.2%,其中男性检出率为61.1%,女性检出率为39.4%。20例的挤刮物涂片镜检,均为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感染。120例被检者中,随着年龄增高蠕形螨检出率呈升高的趋势,其中40~49岁年龄组蠕形螨检出率最高,为72.7%(16/22),与10~19岁组(21.1%,4/19)、20~29岁组(37.8%,14/3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部不同皮损类型的蠕形螨感染者中,单位面积内(4 mm×4 mm)不同蠕形螨感染数的感染者比例有所不同,Ⅰ型皮损(以红斑鳞屑为主)中,<5条、≥5条的分别占80.6%(29/36)、19.4%(7/36)(P<0.01);Ⅱ型皮损(以丘疹脓疱为主)中,分别占52.2%(12/23)和47.8%(11/23)(P>0.05),两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LSM成像技术对面部蠕形螨的诊断效率较高,且具有在体、无创、无痛苦、实时、动态等优点。

    新疆南疆地区6~12岁儿童棘球蚴病患病情况调查
    赵江山,侯岩岩*,张海亭,茹孜古丽·朱马洪
    2016, 34(4):  14-370-372,376. 
    摘要 ( )   PDF (4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新疆南疆地区6~12岁儿童棘球蚴病患病情况,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9月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新疆南疆5地(州)42个县(市)按照牧区、半农牧区、农区和城镇每层各抽取1所小学,在家长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对抽样小学的所有儿童(6~12岁)进行腹部B型超声检查和采集静脉血(5 ml),用ELISA检测棘球蚴病血清IgG抗体水平。分析该年龄段儿童的棘球蚴病的患病和血清抗体阳性情况。 结果 共调查168所小学80 429名儿童。B超检查结果显示,棘球蚴病患病者9例,患病率为0.01%;分布在克州3例、阿克苏地区2例、巴州2例、喀什地区2例。ELISA检测结果显示,血清抗体阳性者4 189例,阳性率为5.21%,其中喀什地区儿童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为8.41%(2 143/25 495),阿克苏地区次之(5.69%,913/16 051),不同地区(州)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7.303,P<0.01);6岁组血清抗体阳性率最低,为2.13%(44/2 065);11岁组最高,为5.68%(822/14 462),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21,P<0.01);调查儿童涉及28个民族,血清抗体阳性率以维吾尔族儿童最高,为5.19%(3 899/75 115),蒙古族的次之(4.27%,68/1 592),不同民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72,P>0.05)。生活方式以定居、游牧、冬季定居夏季游牧为主,定居儿童患病7例,冬季定居夏季游牧儿童患病2例;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45%(4 184/77 512)、2.97%(3/101)、0.07%(2/2 816),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609,P<0.01)。 结论 新疆南疆地区6~12岁儿童棘球蚴病患病率较低,血清抗体阳性率在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定居儿童中较高。

    综述
    中国华支睾吸虫病防控的差距
    钱门宝,陈颖丹,周晓农*
    2016, 34(4):  15-373-376. 
    摘要 ( )   PDF (6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支睾吸虫病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本文通过“问题树分析”(problem tree analysis)方法探究中国华支睾吸虫病防控方面存在的差距,发现从防控角度而言,华支睾吸虫病高流行与以下不足有关:①疾病负担尚不清楚,②流行地图尚不完善,③流行因素尚未明确,④监测和报告体系尚未建立。因此,亟待加强研究着力弥合这些差距,以促进中国华支睾吸虫病的控制和消除。

    基因芯片技术在人体锥虫生物学特性研究方面的进展
    陈木新,陈家旭*
    2016, 34(4):  16-377-381. 
    摘要 ( )   PDF (4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芯片技术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以其高通量的特点展示出强大的优势。在众多人体血液原虫疾病中,锥虫病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焦点,基因芯片技术为锥虫基因组、虫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疫苗的筛选和药物的研制提供了技术手段。本文就基因芯片在人体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和克氏锥虫(T. cruzi)研究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旋毛虫及其衍生产物调节过敏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丁忆晗,王小莉,宋迪,吴琦,杨小迪*
    2016, 34(4):  17-382-386. 
    摘要 ( )   PDF (4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及其衍生抗原可通过诱导树突状细胞(DC)的半成熟来刺激T细胞的活化,从而调节Th1/Th2型细胞的免疫应答,以缓解或抑制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此免疫调节过程中,调节性T细胞(Treg)及抑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旋毛虫及其衍生产物在各种免疫失调性疾病中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专题报道
    《弓形虫病的诊断》标准解读
    严晓岚1,闻礼永1*,官亚宜2,张剑锋1,林丹丹3
    2016, 34(4):  18-387-388,封三. 
    摘要 ( )   PDF (9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遵循《卫生标准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体例编制《弓形虫病的诊断》(WS/T 486-2015)标准。标准由6章组成,包括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另附有4个资料性附录(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1个规范性附录(实验室检查),已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通告(国卫通〔2015〕21号)施行,为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诊断弓形虫病提供了技术规范,填补了弓形虫病诊断标准空白。

    研究简报
    两种吸虫复染制片技术的探究
    谢文婷1,帅木兰1,王少圣2,赵金红2*,李朝品2
    2016, 34(4):  19-323-325. 
    摘要 ( )   PDF (8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醋酸卡红溶液和孔雀绿水溶液,对固定后的华支睾吸虫和布氏姜片虫标本进行复合染色。醋酸卡红对两种吸虫标本进行单染。复染法使得标本虫体呈三色,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周围肌肉组织均为浅红色,生殖器官中的子宫呈现鲜绿色,虫体两侧卵黄腺为黄褐色,虫体结构清晰、着色适度、立体感强。醋酸卡红染液单染对吸虫睾丸组织的显现力更强。在吸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结合使用单染法和复染法,观察效果将会更好。

    基于捕获与连接的探针式PCR矩阵拆分混样检测疟原虫的效果评价
    周耀武1,林祖锐1,程志斌2,郑直2,周兴武1,周子悠1,王多全3,李建雄1,曾旭灿1,孙晓东1*
    2016, 34(4):  20-330-333. 
    摘要 ( )   PDF (6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基于捕获与连接的探针式PCR(capture and ligation probe-PCR,CLIP-PCR)矩阵拆分混样法和镜检两种方法对100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综合评价CLIP-PCR矩阵拆分混样法对疟原虫的检测效果。从云南省疟疾参比实验室标本库选取93份阴性样本和7份阳性样本,随机混合,采用双盲法进行CLIP-PCR矩阵拆分混样检测,并与镜检法的结果对比分析,通过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检测时间及检测成本等进行综合评价。7份镜检阳性样本被全部检出,检出率为100%。以镜检为金标准,CLIP-PCR矩阵拆分混样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全部样本的检测时间为5.0 h,较镜检的33.3 h缩短85.0%;检测成本为300元,较镜检的1 000元降低了70.0%。

    项目介绍
    警惕入侵生物危害,强化监测预警研究,关注输入性热带病控制能力建设--“重要热带病相关入侵媒介生物及其病原的动态分布与资源库建设”项目启动
    陈家旭,陈木新,周晓农*
    2016, 34(4):  21-封二. 
    摘要 ( )   PDF (5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征稿启事
    2016, 34(4):  22-376. 
    摘要 ( )   PDF (7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