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12-30
    封面和目录
    封面与目录
    2016, 34(6):  0. 
    摘要 ( )   PDF (12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报道
    2015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
    张丽,丰俊,张少森,夏志贵,周水森*
    2016, 34(6):  1-477-481. 
    摘要 ( )   PDF (43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使用《疟疾防治工作调查表》(全国疾病控制调查制度2013年版“卫统32表”,简称为“年报”)收集2015年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地区、香港和澳门)的疟疾疫情数据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2015年全国 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664个县(市、区)共报告疟疾病例3 288例,较2014年(3 078例)增加6.8%, 发病率0.024 0/万;病例主要报自云南(606例,占18.4%)、江苏(405例,占12.3%)、四川(290例,占8.8%)、广西(236例,占7.2%)、山东(212例,占6.4%)等5个省(自治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40例(占1.2%,40/3 288),主要分布在云南(6个县)、西藏(1个县)、海南(1个市)和辽宁(1个市)等4省(自治区)共9个县(市、区),其中1例感染来源不明;其中报告的1例本地感染恶性疟病例分布在云南省沧源县;西藏自治区墨脱县本地感染发病率超过1/万。报告境外输入性病例3 248例(占98.8%,3 248/3 288),分布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实验室确诊病例3 265例(占99.3%,3 265/3 288),其中间日疟878例(占26.9%),恶性疟1 992例(占61.0%),三日疟76例(占2.3%),卵形疟272例(占8.3%),混合感染47例(占1.4%)。全国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报告重症病例163例(占5.0%,163/3 288),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报告死亡病例20例。全国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简称为“网报”)报告疟疾病例3 116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39例。我国消除疟疾进展顺利,但云南边境地区和西藏墨脱县仍是消除疟疾的重点和难点地区。仍需关注和加强疟疾传播阻断地区的再传播风险预测。

    论著
    境外输入性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相关基因突变的检测
    徐超,魏庆宽,李瑾,肖婷,尹昆,王用斌,孔祥礼,许艳,崔勇,孙慧,朱嵩,闫歌,黄炳成*
    2016, 34(6):  2-482-488. 
    摘要 ( )   PDF (9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山东省输入性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抗药性相关基因(PfcrtPfmdr1Pfdhfr和K13)的突变情况。 方法 采集山东省2014年自非洲劳务返乡的94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血样,提取血样中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分别根据恶性疟原虫PfcrtPfmdr1Pfdhfr和K13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和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各基因的突变情况。 结果 94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自18个非洲国家劳务返乡。提取94份患者血样中的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除1份血样的DNA Pfcrt基因PCR扩增失败外,其余均扩增成功,并测序。结果显示,94份患者血样的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K76T突变型、Pfmdr1基因N86Y突变型和Pfdhfr基因S108N突变型分别占36.6%(34/93)、21.3%(20/94)和98.9%(93/94),3种基因的突变型所占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5,P<0.05)。未检测到K13基因C580Y的突变。6份患者血样(占6.5%)的恶性疟原虫同时携带K76T、N86Y和S108N突变,其中2例自利比里亚输入,4例分别自安哥拉、赤道几内亚、刚果和几内亚输入;28份血样(占30.1%)的恶性疟原虫同时携带K76T和S108N突变,14份血样(占15.1%)同时携带N86Y和S108N突变;44份血样(占47.3%)的恶性疟原虫仅携带S108N突变;1份血样的恶性疟原虫3个基因均未发生突变。 结论 2014年山东省输入性恶性疟原虫PfcrtPfmdr1Pfdhfr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突变,其中Pfdhfr基因的S108N突变型所占比例最高,未检测到K13基因的突变。

    武汉市输入性恶性疟原虫多药抗性基因 1 相关位点突变分析
    贾西帅,周水茂*,徐明星,杨燕,吴凯
    2016, 34(6):  3-489-492. 
    摘要 ( )   PDF (4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武汉市输入性恶性疟原虫多药抗性基因1(Plasmodium falciparum multidrug resistance 1,Pfmdr1)相关位点突变情况。 方法 2010-2015年,采集武汉市从非洲和缅甸等疟疾流行区回国人员中确诊为恶性疟的患者血样。根据恶性疟原虫Pfmdr1 86、1042和1246基因位点设计巢式PCR引物,巢式PCR扩增恶性疟原虫Pfmdr1基因,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ApoⅠ、AseⅠ和EcoRⅤ酶切扩增产物,分析其86、1042和1246位点的突变率。 结果 共检测恶性疟现症患者血样187份,全部成功扩增出Pfmdr1基因,86、1042和1246位点突变率分别为19.3%(36/187)、4.3%(8/187)和9.6%(18/187)。其中非洲输入性疟疾血样175份,86、1042和1246位点突变率分别为20.6%(36/175)、2.9%(5/175)和10.3%(18/175);缅甸输入性疟疾血样12份,其中3例检出1042位点,未检出86位点和1246位点突变。 结论 来自非洲的输入性恶性疟原虫Pfmdr1基因86、1042和1246位点均检出点突变,来自缅甸的输入性恶性疟原虫Pfmdr1基因只检出1042位点发生突变。

    云南中缅边境等地5种疟原虫18S rDNA基因的序列分析及种系发育
    陈木新1,2,陈家旭2,柳伟2,冯欣宇2,陈绅波1,2,陈韶红2,蔡玉春1,2,徐斌2,胡薇1,2*
    2016, 34(6):  4-493-499. 
    摘要 ( )   PDF (7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我国云南中缅边境等地5种疟原虫18S rDNA的基因差异和种系发育。 方法 2000-2015年收集来自我国云南中缅边境等地的疟疾患者血样(或疟原虫DNA),提取血样中的疟原虫DNA,对它们的18S rDNA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并与GenBank中疟原虫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利用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 NJ)、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和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P)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 共收集了94例疟疾患者血样或DNA,所有样品均扩增出18S rDNA基因序列。序列比对分析显示,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P. vivax)、三日疟原虫(P. malariae)、卵形疟原虫(P. ovale)和诺氏疟原虫(P. knowlesi)的种内差异分别为0~0.2%、0~0.1%、0~0.1%、0~0.1%和0。种系发育关系分析显示,NJ、MP和ML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本研究的疟原虫形成5个大的分支:恶性疟原虫形成一个分支,与GenBank中来自喀麦隆(KC428741、KC428742)、巴西(KC906718)和马来西亚(HQ283221)的分离株聚集在一起;间日疟原虫形成一个分支,其中大部分样品与来自喀麦隆(HF945443)、印度(HM014361、JQ627158)和哥伦比亚(U83877)的分离株形成一较小分支,小部分样本(Pv11、Pv18和Pv21)形成一个更小的分支后与食蟹猴疟原虫(P. cynomolgi)(L07559)相聚形成一较小分支;三日疟原虫形成一个分支,来自云南的三日疟原虫Pm1、Pm3和Pm4聚在一个小分支内,并与来自日本的分离株(AB250682)相聚,再与来自海南的分离株Pm5相聚,显示出地区差异性;卵形疟原虫形成一个分支,与来自越南的分离株(EU935736、AF387038)聚在一起;诺氏疟原虫形成一个分支,与来自缅甸的分离株(GU816250、GU816246)聚在一起。 结论 我国云南中缅边境等地5种疟原虫18S rDNA基因均无明显种内差异;种系发育关系分析显示,NJ、MP和ML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

    一步反转录PCR技术在检测4种人疟原虫中的初步应用
    李美1,王真瑜2,张淘3,夏志贵1*
    2016, 34(6):  5-500-505. 
    摘要 ( )   PDF (10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应用一步反转录PCR(RT-PCR)技术检测4种人疟原虫的可行性和特异性。 方法 取恶性疟(1例)、间日疟(1例)、卵形疟(1例)和三日疟(5例)患者全血,提取疟原虫总RNA和基因组DNA。应用一步RT-PCR和一步实时荧光RT-PCR分别扩增经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消化的疟原虫RNA样品中的18S rRNA序列,应用普通PCR和一步RT-PCR技术分别扩增不同稀释浓度的疟原虫RNA(未经DNase消化和经DNase消化)和DNA样品中的疟原虫18S rRNA序列和18S rDNA序列,比较2种检测技术可检测到目标序列的样品最低稀释浓度。 结果 患者全血基因组DNA经一步RT-PCR分别扩增出310、394和323 bp条带,测序结果显示分别为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卵形疟原虫(P. ovale)和间日疟原虫(P. vivax)的18S rRNA序列特异性条带,但未扩增出三日疟原虫(P. malariare)特异条带。一步实时荧光RT-PCR结果显示,4种人疟原虫RNA样品均出现相应的荧光信号,除三日疟原虫样品外,各溶解曲线均仅有单一的扩增峰。因4种人疟原虫DNA和RNA原液样品中模板量的差异,一步RT-PCR可检测到的最低稀释浓度从1至10-4不等,但可检测到的DNA样品的最低稀释浓度与未经DNase消化的RNA样品相同或较后者低一个数量级,且两者最低稀释浓度均低于经DNase消化的RNA样品。与普通PCR的检测结果比较发现,同一样品均以一步RT-PCR可检测到的稀释浓度最低,较普通PCR的敏感性提高10~1 000倍。 结论 一步RT-PCR技术可检测出人血液样品中的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DNA,但在检测三日疟原虫样品中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分析。

    蚊龄对斯氏按蚊感染伯氏疟原虫能力的影响
    宋秀梅,王敬文*
    2016, 34(6):  6-508-512. 
    摘要 ( )   PDF (5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不同日龄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phensi)传播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能力的变化以及可能机制。 方法 选取4日龄和25日龄雌性斯氏按蚊,用原虫血疟为4%~8%的伯氏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饲喂蚊虫,感染后8 d解剖蚊虫肠道,镜检计数蚊虫肠道中疟原虫卵囊数,比较4日龄和25日龄蚊虫对疟原虫易感性的变化。选取感染前4日龄和25日龄雌性斯氏按蚊,采用LB平板培养法检测其体内可培养共生菌的量,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方法检测其体内的共生菌总量。选取感染前4日龄和25日龄雌性斯氏按蚊,采用qPCR检测其体内天蚕抗菌肽1(cecropin,CEC1)、CEC3、防御素(defensin,DEF;gambicin,GAM)、攻击素(attacin,ATT)以及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双氧化酶(dual oxidase,DUOX)和含硫酯蛋白1(thioester protein 1,TEP1)等主要免疫效应因子的表达水平。 结果 感染伯氏疟原虫后8 d,4日龄斯氏按蚊中肠道疟原虫卵囊中位数是139,25日龄按蚊卵囊数中位数是3,4日龄按蚊伯氏疟原虫的感染密度是25日龄的46倍(P<0.01)。qPCR结果显示,25日龄蚊虫体内共生菌总量为4日龄蚊虫的1.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B平板培养法结果显示,25日龄肠道可培养共生菌平均为28 889个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cfu),是4日龄(3 200 cfu)的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日龄斯氏按蚊体内NOS基因表达量是4日龄的2.4倍(P<0.01),抗菌肽ATT、DEF、CEC3、CEC1的表达量分别为4日龄的27%、48%、14%、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日龄与25日龄斯氏按蚊体内GAM、DUOX、TEP1的表达量均未发生显著变化。 结论 随斯氏按蚊日龄增加,斯氏按蚊抗菌肽水平发生显著下调,体内共生菌增多,NOS表达量上调,按蚊抵抗疟原虫的能力增强。

    我国首例输入性诺氏疟原虫感染现症病例的诊断和治疗
    潘波1,裴福全1,阮彩文1,林荣幸1,岑咏珍1,刘梦然1,邓卓晖1,任文峰2,廖寅斌3,李晓恒4*
    2016, 34(6):  7-513-516. 
    摘要 ( )   PDF (6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和分析我国首例输入性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感染现症病例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血样制作厚、薄血膜片,吉氏染色后镜检。提取患者血样基因组DNA,通过两轮PCR扩增疟原虫核糖体DNA(rDNA),测序后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BLAST分析。 结果 患者于2014年10月7日从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旅游1周回国,2014年10月16日在广州市首次发病,出现发热、寒颤和出汗等临床症状。2014年10月26日初步诊断为疟疾并住院治疗。镜检血涂片可见典型的诺氏疟原虫形态,被寄生的红细胞体积略增大,可见大滋养体呈一环、双核,黑褐色疟色素较恶性疟原虫稍大稍粗;裂殖体内可见6~8个裂殖子,有明显的褐色疟色素。PCR扩增出与预期一致的诺氏疟原虫特异性条带,片段长1 099 bp,测序经BLAST分析,其序列与诺氏疟原虫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AM910985.1、L07560.1和AY580317.1)一致性为99%,确诊为诺氏疟原虫感染。给予患者氯喹和伯氨喹8日治疗,于2014年10月28日出院时,再给予复方双氢青蒿素片治疗。 结论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诊断其为输入性诺氏疟原虫现症感染病例,也是广东省乃至我国首次输入性诺氏疟原虫感染病例报道。

    慢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日本血吸虫体内的表达和检测
    辛玥1,赵楠1,李青1*,胡薇1,2
    2016, 34(6):  8-517-521. 
    摘要 ( )   PDF (11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验证外源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体内能否成功表达并产生绿色荧光。 方法 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日本血吸虫不同虫期虫体的背景荧光情况。利用含有由巨细胞病毒(CMV)启动子驱动的绿色荧光蛋白zsGreen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体外培养的14 d童虫,未感染对照组采用不含慢病毒的RPMI 1640培养液(含10%胎牛血清)培养。感染后48 h,提取童虫基因组DNA和总RNA,合成cDNA,PCR检测zsGreen基因是否整合入基因组以及绿色荧光蛋白mRNA的转录表达情况。在感染后24和48 h,以及换为不含慢病毒的RPMI 1640培养液后的不同时间点,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被感染童虫发出的绿色荧光,并判断其是否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虫体内表达而产生的绿色荧光信号。 结果 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日本血吸虫童虫无明显自发荧光现象,成虫可自发明显荧光。感染组童虫基因组DNA和总cDNA PCR检测结果显示,均扩增出大小为173 bp的阳性条带,与zsGreen基因片段一致,且测序结果正确。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而感染组童虫在感染后24 h,肠道内出现绿色荧光亮点,但疑似食物残渣。感染后48 h,童虫肠道发出均匀的绿色荧光,其亮度高于慢病毒培养液的背景荧光亮度。更换为不含慢病毒的RPMI 1640培养液3 d后,童虫肠道内绿色荧光变弱,一周后绿色荧光消失。重新更换为含慢病毒的RPMI 1640培养液感染童虫,2 d后在肠道内再次发现均匀绿色荧光。未感染对照组童虫未出现绿色荧光。 结论 外源绿色荧光蛋白可在日本血吸虫体内表达,但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绿色荧光信号还有待进一步确认。

    浙江省中部某苗木产业园区移栽苗木泥球携带钉螺输出的风险评估
    谢娟1,闻礼永1*,朱匡纪2,严晓岚1,蒋能明3,林丽君1,邵丰尧2,张剑锋1,俞丽玲1,杜海娟1
    2016, 34(6):  9-522-526. 
    摘要 ( )   PDF (12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浙江省中部某苗木产业园区钉螺分布情况,评估移栽苗木泥球携带钉螺输出的风险,为制定相关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14-2016年选择浙江省中部有螺地区某苗木产业园区的3种苗木[分别是桂花树(大乔木)、茶梅树(小乔木)、小叶冬青树(灌木)]种植区调查有螺面积和活螺密度;随机抽取桂花树、茶梅树、小叶冬青树苗木各30株,调查各苗木植株地径区域内(以苗株为中心,桂花树查螺半径为100 cm;茶梅树和小叶冬青树苗株查螺半径为30 cm)的钉螺分布情况,以及土壤各分层(表层、浅层0~3 cm、深层3 cm~10 cm)中的钉螺分布情况。另随机选取钉螺密度较高的红叶石楠树(小乔木)苗木区的移栽苗木50株,调查随移苗木泥球中钉螺的携带情况,评估移栽苗木的钉螺输出风险。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中部某苗木产业园区桂花树(大乔木)、茶梅树(小乔木)和小叶冬青树(灌木)3种苗木种植区的面积分别有3 930、2 000和1 700 m2,有螺面积分别为200、900和800 m2,活螺密度分别为0.08、0.56和0.55只/0.1 m2。3种苗木土壤分层调查结果显示,桂花树、茶梅树、小叶冬青树植株地径区域内共检获钉螺分别为238、654和645只,其中土表层检获钉螺分别为159、461和376只,分别占各种苗木总螺数的66.8%、70.5%和58.3%,均高于各种苗木浅土层和深土层所占的比例(P<0.01)。50株红叶石楠树移栽苗木泥球中均携带有钉螺(检出率为100%),共检获钉螺3 726只,平均75只/株,其中成螺706只(占19.0%),幼螺3 020只(占81.0%)。 结论 浙江省中部某苗木产业园区钉螺密度较高,主要分布在土表层,移栽苗木泥球中有携带钉螺现象,存在苗木移栽输出钉螺的风险。

    刚地弓形虫棒状体蛋白17激活活化蛋白1 信号抑制小鼠巨噬细胞凋亡
    王海龙*,邢佳欣,郭姗,李佳洁,刘红丽,孟晓丽,刘娟娟,赵瑞君,殷国荣
    2016, 34(6):  10-529-533. 
    摘要 ( )   PDF (7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检测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棒状体蛋白17(rhoptry protein 17,ROP17)对γ干扰素(IFN-γ)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J774A.1)凋亡的调控作用。 方法 将重组质粒p3×Flag-CMV-14/TgROP17和p3×Flag-CMV-14空质粒(对照组)转染J774A.1细胞后,加入重组IFN-γ诱导细胞凋亡,通过流式细胞术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ROP17对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检测c-Jun磷酸化水平及活化形式的半胱天冬酶3(Caspase 3)、Bcl-2、Bcl-xL和Bcl-3等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J774A.1细胞共转染p3×Flag-CMV-14/TgROP17和c-Jun shRNA,加入重组IFN-γ诱导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ROP17对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凋亡相关蛋白Bcl-3的表达。 结果 流式细胞术显示,过表达ROP17组细胞凋亡率为(3.73±0.5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78±1.10)%(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过表达ROP17组磷酸化c-Jun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196±0.028,对照组为0.075±0.010(P<0.05);Bcl-3相对表达量为0.461±0.063,对照组为0.108±0.013(P<0.05)。活化形式的Caspase 3相对表达量为0.015±0.004,对照组为0.174±0.026(P<0.05)。Bcl-2在过表达ROP17组和对照组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19±0.013和0.117±0.018,Bcl-xL则分别为0.124±0.015和0.121±0.0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Jun shRNA有效抑制c-Jun及其磷酸化表达的条件下,活化形式的Caspase 3在RNA干扰组和对照组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47±0.024和0.087±0.010(P<0.05),Bcl-3则分别为0.085±0.010和0.162±0.011(P<0.05)。 结论 ROP17抑制IFN-γ诱导的J774A.1细胞凋亡依赖于c-Jun的磷酸化及Bcl-3的表达。

    安徽农村地区HIV感染者和幼儿园儿童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情况及其基因型
    俞英昉,吴秀萍,储言红,陈家旭,田利光*
    2016, 34(6):  11-537-541. 
    摘要 ( )   PDF (5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和比较安徽农村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幼儿园儿童中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感染情况及其基因型。 法 2015年4月24日至5月9日收集安徽农村地区某艾滋病治疗点登记在册的HIV感染者及当地一家幼儿园所有儿童的相关信息,并采集粪样进行碘液染色及镜检。提取镜检阳性者的粪样DNA,采用巢式PCR扩增蓝氏贾第鞭毛虫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pi)基因并测序,通过BLAST、ClustalX 1.83和MEGA 6.0软件对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 共调查HIV感染者127人和儿童125人,发现贾第鞭毛虫感染者4例,其中儿童3例,HIV感染者1例,感染率分别为 2.40%(3/125)和0.79%(1/12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儿童感染者粪便为成形软便,无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1例HIV感染者粪便为稀便,且有明显腹痛、腹泻、乏力症状,体重下降明显。PCR检测结果显示,4例感染者粪样DNA扩增产物均在约500 bp处出现特异条带。测序结果显示,4例均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其中HIV感染者2个重复样品的序列相似性为79%,与已报道的上海人源贾第鞭毛虫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KF271445)相似性分别为79%、98%;3名儿童感染者的样本序列相似性达99%,与上海人源贾第鞭毛虫分离株相似性均为79%。以tpi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HIV感染者的蓝氏贾第鞭毛虫分离株为复合型集聚体A+B,3名儿童感染者分离株均为集聚体A;HIV感染者的集聚体A与3名儿童感染者分离株的同源性较高。 结论 安徽农村地区HIV感染者和儿童人群中存在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HIV感染者的虫株基因型为复合型集聚体A+B,儿童的虫株基因型皆为集聚体A。

    Toll样受体mRNA和相关细胞因子在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体内的变化
    阿卜杜萨拉木·艾尼1,吐尔洪江·吐逊2,马海长3,张恒2,张皓1,阿卜杜凯尤木·麦麦提4,李玉鹏2,沙地克·阿帕尔2,林仁勇5,邵英梅1,温浩5*
    2016, 34(6):  12-542-546. 
    摘要 ( )   PDF (4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和TLR4 mRNA在肝多房棘球蚴病(HA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和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血浆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HAE组)28例,以体检健康的志愿者(HC组,n=28例)作为对照,用ELISA检测血浆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5(IL-5)、IL-23、IL-10水平,用qRT-PCR法检测PBMCs以及HAE患者肝组织中TLR2和TLR4 mRNA的表达水平,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百分比(Eo%)。Spearman秩相关分析PBMCs中TLR2和TLR4 mRNA水平与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和外周血Eo%的相关性。 结果 ELISA检测结果显示,HAE组血浆中IFN-γ、IL-5、IL-23、IL-10水平分别为(301.100±47.290)、(43.420±11.380)、(86.580±31.990)、(8.766±7.568)pg/ml,均高于HC组的(301.100±67.790)、(40.970±6.310)、(46.770±15.490)、(6.272±10.360)pg/ml,其中两组的IL-2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RT-PCR检测结果显示,HAE组PBMCs中TLR2 mRNA相对表达量为0.100±0.084,高于HC组的0.055±0.040(P<0.05);HAE组和HC组的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04±0.003和0.003±0.002,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E患者肝病灶组织中TLR2和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9.680±25.650和21.340±16.640,均高于病灶旁的2.308±4.140和5.541±9.233以及正常组织的1.112±1.431和1.100±1.734(P<0.01)。HAE组和HC组外周血Eo%分别为0.448±0.240和0.110±0.1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BMCs中TLR2 mRNA水平与血浆中IL-23水平和外周血Eo%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368,r=0.382)。 结论 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PBMCs、肝病灶中的TLR2和TLR4 mRNA表达水平升高,PBMCs中TLR2 mRNA水平与血浆中IL-23水平和外周血Eo%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

    2012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流行调查
    程时磊1,王虎1,马霄1,张静宵1,刘玉芳1,蔡辉霞1,刘培运1,马俊英1,何多龙1,吴献洪1,韩秀敏1,王永顺1,刘海清1,赵延梅1,刘巴睿1,曾诚1,等
    2016, 34(6):  13-547-551. 
    摘要 ( )   PDF (5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2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的流行情况。 方法 2012年6-8月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玉树县、杂多县和治多县等6县各抽取2~3个镇,对1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B超检查,调查人群患病情况。ELISA检测人血清棘球蚴抗体。内脏剖检法调查鼠类和牲畜的棘球蚴感染情况;现场随机采集无主犬犬粪,ELISA检测犬粪棘球蚴抗原。 结果 B超检查共7 025人,查出棘球蚴病患者319例,患病率为4.54%。ELISA检测共2 790人,血清棘球蚴抗体阳性率为16.38%(457/2 790)。其中,人群患病率以称多县最高,为7.41%(181/2 444),血清抗体阳性率以玉树县最高,为23.18%(127/548)。男性患病率和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91%(118/3 018)和13.93%(172/1 235),女性分别为5.02%(201/4 007)和18.33%(285/1 555)。年龄分布以60~岁和40~岁人群的患病率较高,分别为8.39%(38/453)和6.61%(67/1 014),70岁以上人群的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为33.93%(19/56)。不同职业中,牧民、半农半牧和宗教人士的患病率较高,分别为5.28%(252/4 777)、6.52%(24/368)和3.37%(11/326),血清抗体阳性率以儿童、宗教人士和牧民较高,分别为24%(6/25)、18.79%(31/165)和18.34%(328/1 788)。不同文化程度中,文盲人群的患病率和血清抗体阳性率均最高,分别为5.04%(241/4 779)和18.34%(359/1 958)。不同居住方式中,冬季定居夏季游牧人群的患病率和血清抗体阳性率均最高,分别为8.25%(227/2 753)和19.48%(158/811)。不同地区、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居住方式间的患病率和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共检查鼠类872只,棘球蚴检出率为0.46%(4/872)。共检查牛、羊809只,棘球蚴检出率为10.14%(82/809)。采集无主犬犬粪共838份,棘球蚴粪抗原阳性率为10.74%(90/838)。  结论 玉树州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和血清棘球蚴抗体阳性率较高,牛、羊棘球蚴检出率和无主犬棘球蚴粪抗原阳性率较高。

    6个wnt 基因家族基因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和成虫的差异表达分析
    王正荣1,张艳艳1,薄新文1*,徐雪平1,徐春生2
    2016, 34(6):  14-552-557. 
    摘要 ( )   PDF (26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无翅型小鼠乳房肿瘤病毒整合位点家族[wingless-type mouse mammary tumor virus(MMTV)integration site family,wnt]成员wnt1、wnt2、wnt4、wnt5、wnt11A和wnt11B基因在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原头节和成虫的mRNA差异转录及组织分布。 方法 用SYBR GreenⅠqRT-PCR方法检测wnt1、wnt2、wnt4、wnt5、wnt11A和wnt11B基因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和成虫的mRNA相对转录情况。用RNA荧光探针以全量组织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6个基因在原头节的组织分布情况。 结果 qRT-PCR检测结果显示,wnt1和wnt2基因mRNA在原头节和成虫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00、1.49和1.00、2.53,在成虫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原头节的1.49倍(P>0.05)、2.53倍(P<0.05)。wnt4、wnt5、wnt11A和wnt11B mRNA在原头节和成虫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00、0.04,1.00、0.03,1.00、0.07和1.00、0.97,在原头节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成虫的25.00倍(P<0.01)、33.33倍(P<0.01)、14.29倍(P<0.01)和1.03倍(P>0.05),原头节和成虫间wnt4、wnt5、wnt11A表达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wnt11B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全量组织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原头节中,wnt1主要分布于表皮组织,wnt2主要分布于吸盘部位,wnt4主要分布于吸盘和顶突部位,wnt5、wnt11B主要分布于吸盘和表皮,wnt11A主要分布于顶突和小刺。 结论 wnt2基因在细粒棘球绦虫成虫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高于原头节,wnt4、wnt5、wnt11A在原头节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高于成虫,6个wnt基因均分布于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的前端区域。

    综述
    结构生物学在弓形虫研究中的应用
    陈延平1,魏冬冬1,李洪伟2,魏艳斌1,尹昆1*
    2016, 34(6):  15-558-564. 
    摘要 ( )   PDF (9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构生物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可在原子水平上阐释生命分子之间的组装、相互作用和运动方式,并已逐步应用于寄生虫病研究领域。本文概述了结构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并以弓形虫棒状体蛋白激酶和钙调蛋白样结构域蛋白酶的结构研究进展为例,综述了结构生物学在弓形虫重要毒力相关因子和药物靶标等研究领域方面的应用和作用。

    赫坎按蚊种团(双翅目∶蚊科)分类研究进展
    方圆,施文琦,张仪*
    2016, 34(6):  16-565-570. 
    摘要 ( )   PDF (5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赫坎按蚊种团(Anopheles hyrcanus group)广泛分布于古北界和东洋界,目前世界上已报道的赫坎按蚊种团,具有有效学名的为25种。其中一些蚊种被确定为是传播疟疾、淋巴丝虫病和乙型脑炎的重要媒介。然而从形态学角度很难区分赫坎按蚊种团蚊种,随着如杂交实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分子系统进化等生物学技术的应用,该种团的分类格局发生了许多变更。本文罗列了赫坎按蚊种团的最新名录,增加了21世纪新发现的比伦按蚊(Anopheles belenrae)、克莱按蚊(An. kleini)、许氏按蚊(An. xui)和伊朗未定种(An. hyrcanus spIR);将筠连按蚊(An. junlianensis)、八代按蚊(An. yatsushiroensis)和昆明按蚊(An. kunmingensis)作为同物异名归并;对暂时保留的赫坎按蚊(An. hyrcanus)/伪色按蚊(An. pseudopictus)、雷氏按蚊(An. lesteri)/巴拉按蚊(An. paraliae)、克莱按蚊/恩加罗按蚊(An. engarensis)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为赫坎按蚊种团内各蚊种提供明朗的分类地位基础。

    蠕虫感染在预防与治疗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及机制
    唐春莲1,申志琴1,雷家慧2,王力霞1*
    2016, 34(6):  17-571-576. 
    摘要 ( )   PDF (4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氏病(Crohn′s disease)和溃疡性结肠炎,是机体对肠道内各种抗原的过度炎症反应所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卫生假说为蠕虫感染治疗炎症性肠病提供了新的思路,蠕虫感染也在多种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中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在动物实验基础上陆续展开临床实验,如用一定剂量的猪鞭虫(Trichuris suis)卵感染治疗炎症性肠病,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感染活体蠕虫也存在一定潜在风险,故亟待研制开发蠕虫相关的免疫活性物质提取物,以提高治疗安全性。治疗性蠕虫感染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机制主要为免疫学机制,传统观念认为,与Th1/Th2轴有关,近来研究表明与Tregs/Th17轴关系更为密切。其他免疫调节通路,如上皮屏障、Toll样受体和巨噬细胞在蠕虫感染预防与治疗炎症性肠病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蠕虫感染在预防与治疗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及免疫学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研究简报
    2011-2015年山东省泰安市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
    杜卫萍1,张林林2,张新峰1,陈勇1*
    2016, 34(6):  18-505-507. 
    摘要 ( )   PDF (4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1-2015年山东省泰安市共报告163例输入性疟疾病例,其中恶性疟120例(占73.6%)、间日疟20例(占12.3%)、卵形疟14例(占8.6%)、三日疟7例(占4.3%)和未分型疟疾2例(占1.2%)。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性。报告病例中40~49岁年龄组最多,为70例(占42.9%)。输入来源地主要是非洲,为156例(占95.7%)。患者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中位数为4.0 d,24 h内确诊的15例(占9.2%)。经规范治疗后,161例痊愈,2例死亡。

    肝片形吸虫囊蚴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方文,李天美,杨敬,刘榆华
    2016, 34(6):  19-526-528. 
    摘要 ( )   PDF (14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大理地区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毛蚴随机感染小土蜗(Galba pervia)10只,感染后第44天,首次捡获囊蚴10个,持续24 d,共捡获囊蚴495个。环境改变前后,8:00-24:00均未发现有尾蚴逸出或囊蚴结成,结囊以凌晨为主,囊蚴可附着于水中任何物体,并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提示大理地区肝片形吸虫尾蚴逸出及结囊主要在凌晨进行。

    2011-2015年河南省淮阳县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邓艳,陈伟奇,张雅兰,蔺西萌,张红卫*,许汴利
    2016, 34(6):  20-533-536. 
    摘要 ( )   PDF (7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了解河南省淮阳县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钩虫(Ancylostoma sp.)和鞭虫(Trichuris trichiura)等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动态。2011-2015年,在淮阳县每年收集不少于1 000人份的粪便样本,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土源性线虫及其他肠道蠕虫卵,钩虫阳性粪样用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定虫种;3~12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虫卵;每年随机抽取10户家庭,收集其菜地、厕所、庭院和厨房的土壤样本,用改良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测土壤蛔虫卵污染情况。5年累计监测5 229人,发现肠道蠕虫感染者54人,总感染率为1.03%。共查出蛔虫、鞭虫、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蛲虫和东方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 orientalis)等5种肠道蠕虫,感染人数分别为13、2、9、29和1人,均为轻度感染,无多虫感染。2015年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0.6%(7/1 134);2013年感染率最低,为0.3%(3/1 037)(P>0.05)。各年龄段中<10岁组肠道蠕虫感染率最高,为2.8%(25/905),其次为70岁以上和30~40岁组,感染率分别为 1.6%(4/256)和1.2%(8/6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肛拭法检查蛲虫平均感染率为1.8%(18/993)。幼托儿童和学生蛲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6%(6/366)和1.3%(13/1 005),与农民蛲虫感染率0.3%(10/3 78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机采集土壤样本200份,未发现蛔虫卵。2011-2015年河南省淮阳县土源性线虫感染维持在较低水平。

    保山市“十二五”期间疟疾发病特征与防控分析
    李加全,杨和仙
    2016, 34(6):  21-577-579. 
    摘要 ( )   PDF (3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云南省保山市疟疾发病资料,分析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态势。结果表明,2011-2015年保山市疟疾病例共1 301例,平均发病率10.2/10万,呈低度流行态势。以输入性病例为主(98.5%,1 282/1 301)。2014年后全市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疟疾病例主要集中在腾冲市(65.6%,853/1 301),职业以农民最高(95.4%,1 241/1 301),年龄集中于20~50岁的青壮年(84.4%,1 098/1 301)。

    病例报告
    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1例
    宋鹏,张永年,李浩,陈韶红*
    2016, 34(6):  22-580. 
    摘要 ( )   PDF (2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被评选为“2016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16, 34(6):  23-封二. 
    摘要 ( )   PDF (9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九届北京热带医学与寄生虫论坛通知
    2016, 34(6):  24-499. 
    摘要 ( )   PDF (1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7征稿启事
    2016, 34(6):  25-551. 
    摘要 ( )   PDF (2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书讯:《中国的白蛉》已出版发行
    2016, 34(6):  26-541. 
    摘要 ( )   PDF (1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刊2016 年第34 卷文题索引
    2016, 34(6):  27-I-III. 
    摘要 ( )   PDF (4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刊2016 年第34 卷作者索引
    2016, 34(6):  28-IV-VII. 
    摘要 ( )   PDF (4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