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指南
稿约
出版伦理规范
同行评议流程
网络首发出版
图表要求
参考文献要求及格式
本刊常用缩略语
退修和校样须知
版面费及发票事宜
审稿指南
审稿须知
审稿指南
审稿流程
同行评议道德规范
诚邀审稿专家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关于我们
出版道德规范
编辑人员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友情链接
国内外检索库
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
PubMed
WILEY
ELSEVIER
ScienceDire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国内外相关刊物
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热带医学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
Royal Soc Trop Med Hyg
Southeast A sian J TMPH
J Parasitol
Inter J Parasitol
British Med J
Parasit Immunol
J Parasitol Res
Parasitology Research
Trends Parasitol
Acta Trop
Am J Trop Med Hyg
Korean J Parasitol
Malar J
Am J Pub Hlth
相关领导机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编辑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中国期刊协会
上海市期刊协会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5-12-30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2003年全国疟疾形势
周水森;汤林华;盛慧锋
2005, 23(6): 1-387.
摘要
(
)
PDF
(1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3年全国疟疾疫情连续第3年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21个省(市、区)910个县有疟疾病例报告,发病数较2002年上升15.3%。安徽、浙江、云南、福建、海南、湖北等6省疟疾发病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中部3省(安徽、湖北、江苏)和云南、贵州等5省14县39个乡镇约48万人口范围内出现疟疾局部爆发,爆发病例(5 697例)占发病总数的14%。
论著
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膜表面蛋白1模拟肽的筛选及鉴定
郝文波;李明;徐伟文;王萍;陈白虹
2005, 23(6): 2-391.
摘要
(
)
PDF
(2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筛选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膜表面蛋白1(PfEMP?鄄1)的噬菌体表位模拟肽。 方法 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模拟12肽(KLYLIAEGSVAA)能模拟ICAM-1分子与疟原虫感染红细胞结合的功能,以展示该短肽的噬菌体为靶,采用差减筛选法(subtraction method)对噬菌体环7肽库进行3轮筛选,通过ELISA、竞争抑制试验鉴定获得的噬菌体短肽与ICAM-1之间的结合特性。对阳性克隆进行DNA及氨基酸序列分析并与PfEMP-1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 结果 ELISA筛选22个克隆有3个为阳性克隆,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2个克隆的展示的短肽序列为C-ITAVPVR-C,另1为C-DIMGGYN-C。同源性分析未发现2短肽序列与野生型MC株恶性疟原虫PfEMP-1的氨基酸序列有同源性。但竞争抑制试验显示3个阳性克隆均可与15.2单抗间互相竞争抑制与ICAM-1分子的结合。 结论 获得2种PfEMP-1噬菌体构象表位模拟肽,两短肽能与ICAM-1分子特异性结合。
应用基因芯片分析HLA-DRB与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的相关性
程喻力;徐明星;宋文剑;杨燕;刘文琪;李雍龙;裘敏燕;吴海
2005, 23(6): 3-395.
摘要
(
)
PDF
(2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HLA-Ⅱ)基因多态性与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的遗传关联性。 方法 应用基因芯片分析技术对武汉市蔡甸45例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实验组)和44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对照组)的HLA-Ⅱ基因DRB位点等位基因进行基因分型,并比较两组各等位基因频率以及与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的相关性。 结果 实验组HLA-DRB1*04x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RR=3.928),而对照组HLA-DRB1*15x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 RR=0.050)。等位基因DRB1*15x总与DRB5*010x/020x连锁,对照组DRB1*15x-DRB5*010x/020x连锁体频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 结论 HLA-DRB1*04x与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呈正相关,而HLA-DRB1*15x与晚期血吸虫病呈负相关。
钉螺AFLP分子标记电泳图谱信息数量化数据的分析
周艺彪;姜庆五;赵根明;韦建国
2005, 23(6): 4-400.
摘要
(
)
PDF
(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子标记电泳图谱信息数量化数据的分析方法。 方法 从现场采集的钉螺中筛选出40只阴性钉螺,随机分为两组,用于基因组DNA模板的制备。再用Glyko BandScan 软件将钉螺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电泳图谱信息数量化,使用不同的读带标准读带,得到相应的数据集,然后对这些数据集进行遗传学统计分析与描述性总结。 结果 不同的标准所得到的遗传变异结果均有所差别,但随着读带标准值的增加,反映钉螺种群遗传多样性指标(如:Shannon′s信息指数)也增加,当其增加到一定水平时,又开始下降,而基因流和基因一致度则相反。不同读带标准所得的遗传变异结果均呈明显的正态分布(P>0.05)。以总灰度或以总灰度百分比划分读带标准,所得遗传变异结果的平均值均十分接近。两组钉螺平均基因一致度在总灰度百分比数据中为0.956,在总灰度数据中为0.958;两组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在总灰度百分比数据中为0.045,在总灰度数据中为0.043。 结论 将电泳图谱信息数量化,再以不同的读带标准去处理与分析数据的模式,是一种较为合理且准确的分析方法。
植物多糖对日本血吸虫DNA疫苗pVIVO2-IL12-Sj23增效作用的研究
冯清;胡俊峰;陈涵;楼建林;甘燕;胡媛;石佑恩
2005, 23(6): 5-403.
摘要
(
)
PDF
(1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以提取天然香菇菌多糖和茶叶多糖混合物为佐剂,探讨混合型植物多糖对血吸虫疫苗的保护性免疫增效作用。 方法 构建日本血吸虫重组质粒pVIVO2-IL12?鄄Sj23。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每鼠股四头肌注射生理盐水100 μl 为对照,B组每鼠注射pVIVO2-IL12-Sj23 100 μg,C组每鼠注射pVIVO2-IL12-Sj23 100 μg加等量多糖混合物。小鼠接种后第4 周以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经皮肤攻击感染,感染后6周剖杀,计算减虫率及每克肝组织减卵率,同时用ELISA测定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 结果 C组减虫率和每克肝组织减卵率分别为64.3%和79.9%,B组则分别为45.5%和58.3%, B、C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IgG水平均较A组显著升高(P<0.05),但B、C两组IgG抗体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以天然香菇菌多糖和茶叶多糖混合物为佐剂,对日本血吸虫重组质粒pVIVO2-IL12-Sj23的免疫效果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东方田鼠血清组分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体外杀伤力
邬国军;秦志强;罗赛群;俞远京;彭兴华;胡维新
2005, 23(6): 6-407.
摘要
(
)
PDF
(2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东方田鼠血清不同组分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力,以期发现东方田鼠血清中参与其天然抗日本血吸虫的相关蛋白质。 方法 以离子交换柱层析及分子筛柱层析技术对东方田鼠血清蛋白质进行分离,将所得血清不同组分加入体外培养的2日龄日本血吸虫童虫中(100±20条/孔),计算童虫死亡率以判断血清不同组分对童虫的杀伤力。 结果 从东方田鼠血清分离出58个蛋白组分,其中6个组分具有明显的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活性,童虫死亡率均在37% 以上,特别是组分18.1的童虫死亡率达87.5%,而阴性对照组童虫死亡率为25.0%(P<0.01)。 结论 东方田鼠血清中某些蛋白质参与其抗日本血吸虫的过程。
通过数学模型预测和评价血吸虫病控制措施效应的理论探讨
吴开琛
2005, 23(6): 7-414.
摘要
(
)
PDF
(2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数学模型对日本血吸虫病控制规律的理论探讨,试图为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应用Barbour血吸虫病双宿主模型,以20世纪50年代上海郊区血吸虫病流行水平高低不同的两个自然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模拟,预测和比较有关控制措施的效应。 结果 在患病率较高时,人牛同步化疗可迅速降低各项疾病指标。化学灭螺可增强化疗的效果。环境灭螺可获得持久降低人和牛宿主的基本繁殖率和平衡患病率,甚至阻断传播的良好效果。抗血吸虫产卵力的牛疫苗具有巩固人牛化疗效果的作用。在不进行灭螺的情况下,人牛化疗合并人的行为干预和牛接种疫苗,同样可获得很好的控制传播效果。在传播速率、基本繁殖率和流行水平较低的地区,各项控制措施效果较上述3项指标高的地区好得多,控制也容易得多。 结论 借助Barbour 血吸虫病传播数学模型能够粗略地评价和比较控制措施的效应。
弓形虫棒状体蛋白2和膜表面蛋白1融合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李文姝
;
陆惠民
;
闵太善
;
黄伟达
2005, 23(6): 8-418.
摘要
(
)
PDF
(2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进行弓形虫棒状体蛋白2(ROP2)和膜表面蛋白1(P30)融合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为弓形虫ROP2?鄄P30基因工程复合抗原的制备做准备。 方法 半套式PCR扩增编码弓形虫P30的基因片段,克隆至已构建成功的重组质粒pUC119/ROP2中,经PCR和酶切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pUC119/ROP2-P30再以SacⅠ/HindⅢ双酶切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b上,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pET28b/ROP2-P30转化大肠埃希菌表达菌株BL21-Codon Plus(DE3)-RIL,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 结果 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700 bp P30基因片段,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28b/ROP2-P30,该质粒经PCR和酶切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并在大肠埃希菌中高效表达,产生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 69 000的重组目的蛋白。 结论 弓形虫ROP2和P301融合基因克隆成功,并表达出预期的复合重组蛋白ROP2-P30。
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4的原核细胞表达与纯化
林绮萍;吴少庭;翁亚彪;雷明军;潘晖榕;袁仕善;温见翔;秦莉;黄达娜;张仁利;高世同
2005, 23(6): 9-423.
摘要
(
)
PDF
(3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4(GRA4)的pET原核细胞表达系统,并对其表达产物进行纯化及其免疫学活性测定。 方法 利用PCR扩增弓形虫GRA4基因片段,定向亚克隆入原核细胞表达载体pET-23a(+),转化大肠埃希菌(E.coli BL21 DE3),以组氨酸结合柱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并对其进行抗原活性分析。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用ELISA检测其特异性抗体滴度。 结果 成功构建了弓形虫pET-GRA4原核细胞表达系统,其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 40 000,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纯化后的重组蛋白能被人工感染弓形虫RH株速殖子的兔血清识别。免疫小鼠后可诱导产生高滴度的特异性IgG抗体。 结论 利用pET原核细胞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和纯化了弓形虫GRA4重组蛋白,该蛋白具有一定的免疫学活性。
中华硬蜱血小板集聚抑制剂的分离纯化与活性研究
刘勇厚;徐春花;刘至刚;梁建国;赖仞;
2005, 23(6): 10-427.
摘要
(
)
PDF
(3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蜱类抗血小板集聚的生物活性成分,了解其与其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方法 用葡聚糖Sephadex G?鄄50凝胶过滤及高效液相从半饱吸血的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唾液腺中分离纯化具有血小板集聚抑制活性的蛋白质,用飞行质谱测定该抑制剂的分子量,并用兔富血小板血浆研究其血小板集聚抑制活性。 结果 通过液相分离,从中华硬蜱唾液腺中得到了一种血小板集聚抑制剂,用飞行质谱测定该抑制剂的相对分子质量(Mr )为8 065。该抑制剂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集聚表现强烈的抑制活性,在浓度为10 μg/mL时,可以抑制90%以上的血小板集聚。 结论 首次分离获得中华硬蜱唾液腺血小板集聚抑制剂,该抑制剂对硬蜱顺利获取宿主血餐至关重要。
毛囊蠕形螨感染与头面部皮肤肿瘤的关系
孙静;桂贤;何金;刘会敏;余宏宇;夏春燕;徐毅
2005, 23(6): 11-431.
摘要
(
)
PDF
(2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毛囊蠕形螨感染与面部表皮肿瘤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收集近4年头面部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皮脂溢出性角化病和外毛根鞘瘤病理存档资料共153例,分析153例4种肿瘤中毛囊蠕形螨的感染率,以及与部位和年龄的关系。 结果 153例4种肿瘤中毛囊蠕形螨的感染率存在差异(P<0.05),基底细胞癌、皮脂溢出性角化病、外毛根鞘瘤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蠕形螨感染率分别为56%(20/36)、21%(3/20)、20%(3/15)和14%(17/81),基底细胞癌的蠕形螨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肿瘤的(P<0.05)。头面部各部位肿瘤的蠕形螨感染率也有不同,发生在鼻部肿瘤的毛囊蠕形螨感染率为71%,明显高于其他部位(P<0.05)。另外,鼻部肿瘤毛囊蠕形螨感染阳性的12例中,有9例是基底细胞癌。而36例基底细胞癌中有10例发生在鼻部。 结论 在4种肿瘤中以基底细胞癌的蠕形螨感染率最高,面部各部位的肿瘤中以鼻部肿瘤的毛囊蠕形螨感染率最高。
旋毛虫肌幼虫p43cDNA的克隆及鉴定
郭恒;李莲瑞;刘明远;吴秀萍;孙树民;付宝权;高长玲;卢强;陈启军;P.Boireau
2005, 23(6): 12-436.
摘要
(
)
PDF
(2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旋毛虫肌幼虫p43cDNA并对其表达的融合蛋白酶活性进行鉴定与分析。 方法 用PCR技术从旋毛虫肌幼虫cDNA文库中扩增靶基因,克隆到pMD?鄄18T载体,转化至大肠埃希菌NovaBlue,序列测定后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并转入表达菌DE3中。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提取包涵体并复性,通过降解双链λDNA测定其融合蛋白脱氧核糖核酸酶II(DNase II)活性。 结果 成功克隆到p43 cDNA序列,该cDNA序列与美国发表的存在两个核苷酸的变异,分别为第210位的C变为T,第604位的A变为G。基于3名研究者从旋毛虫T. spiralis美国分离株获得的序列相同、6名国内研究者(含本课题组)从T. spiralis中国分离株获得的序列也相同,由此可以确定这两个核苷酸的变异为T. spiralis中国分离株特异性和特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p43重组蛋白能够降解双链λDNA,表明其有DNase II酶活性。 结论 成功克隆到p43cDNA,T. spiralis中国分离株的p43cDNA具有两个SNP标记,其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DNase II酶活性。
阴道毛滴虫过氧化物氧化还原酶系统的RNA干扰
章家新;傅玉才;徐晓园;吴统健;曹凤玲
2005, 23(6): 13-440.
摘要
(
)
PDF
(2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用干扰RNA的方法特异性降解阴道毛滴虫细胞过氧化物酶(Prx)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的mRNA,并观察其对虫体生长情况的影响。 方法 取患者阴道毛滴虫培养,用酚、氯仿法提取其基因组DNA,反转录合成双链RNA(dsRNA)后用RNase Ⅲ消化过柱,合成小分子(21~23 bp)干扰RNA(siRNA);由脂质载体介导分A、B、C等3组转染,分别降解毛滴虫细胞Prx、TrxR及Prx+TrxR,转染前的细胞作为对照组(D组);收集转染前、转染后24 h和48 h的毛滴虫细胞,用半定量反转录-PCR(RT-PCR)检测Prx和TrxR的mRNA水平;转染36 h后显微镜下计数并观察细胞活力。 结果 转染后阴道毛滴虫Prx和TrxR的mRNA水平显著下降,组间细胞的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细胞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的细胞均数:A、B、C、和D组分别为7.2×107/L、14.2×107/L、3.8×107/L和20.3×107/L。 结论 用干扰RNA的方法可以抑制Prx和TrxR的mRNA水平,对阴道毛滴虫的细胞周期有明显延长作用,而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
实验报道
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组织Bcl-2、Bax的表达及己酮可可碱对它的作用
魏屏;罗端德;熊莉娟;曾令兰
2005, 23(6): 14-443.
摘要
(
)
PDF
(1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凋亡相关基因Bcl?鄄2、Bax在小鼠感染血吸虫后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对其作用。 方法 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每只小鼠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5条,1组感染后继续喂养10周,不作治疗,作为感染对照组;2组分别于感染后2周用PTX 360 mg/(kg·d)和180 mg/(kg·d)灌胃治疗8周;另1组不感染、也不接受药物治疗,与上述3组同步喂养10周,作为正常对照组。10周后将上述4组小鼠分别剖杀取肝组织,光镜观察肝组织病变;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Bcl-2、Bax的水平。 结果 感染对照组中Bcl?鄄2和Bax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高剂量PTX治疗组Bcl-2水平明显高于低剂量PTX治疗组和感染对照组(P<0.05)。而Bax的表达水平在感染对照组、低剂量PTX治疗组、高剂量PTX治疗组等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高剂量PTX治疗组肝组织变性坏死及纤维化程度较低剂量PTX治疗组和感染对照组轻。 结论 高剂量PTX可能通过促进Bcl-2表达,减少肝细胞的变性坏死,阻断血吸虫肝纤维化的发生。
人芽囊原虫感染小鼠试验
姚繁荣;乔继英;赵晏;张旭;杨珺华;李小琪
2005, 23(6): 15-448.
摘要
(
)
PDF
(2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感染不同免疫状态ICR小鼠寻求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 B.h)对小鼠的易感途径及有效感染数量。 方法 ①将104、105、106个培养3代的B.h分别经口及直肠感染ICR小鼠。② 106个B.h经直肠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该种小鼠,观察感染后不同时间小鼠胃肠道B.h繁殖情况及消化道组织病理改变。 结果 B.h经口及直肠两种途径均可使小鼠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小鼠感染后出现行动迟缓、精神萎靡、嗜睡、体重下降等,部分小鼠出现腹泻,排粘液便等症状,个别小鼠死亡。经解剖肉眼观察见空回肠、回盲部、结肠的肠壁组织严重水肿、充血、淤血等。在小鼠胃肠道内容物中均发现B.h。病理切片显示,小肠及结肠黏膜上皮脱落,黏膜下层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腺体结构不完整。 结论 B.h经直肠比经口更易感染小鼠,B.h可寄生于小鼠整个胃肠道。小鼠免疫功能降低时,B.h可迅速繁殖、致病性增强,并引起严重的肠黏膜病理改变。
弓形虫抗体免疫印迹试剂盒的研制
蒋守富;张述义;曹琳;潘彩娥;魏梅雄
2005, 23(6): 16-452.
摘要
(
)
PDF
(2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制敏感、特异的检测弓形虫IgM和IgG抗体免疫印迹试剂盒。 方法 收集人工感染RH株弓形虫速殖子昆明系小鼠的腹腔液,提取弓形虫胞质蛋白,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弓形虫可溶性抗原,并经电泳转印至硝酸纤维膜,以无毒灵敏的四甲基联苯胺(TMB)为底物分别检测30份弓形虫IgM和28份IgG阳性血清,40份健康人血清。通过比较抗原制备方法和使用剂量、封闭剂、洗涤和稀释剂、工作浓度、作用时间以及反应带出现率,选择最佳实验条件,以敏感性、特异性、Youden指数以及稳定性作为试剂盒评价标准。 结果 用免疫印迹试剂盒检测30份弓形虫IgM和28份IgG阳性血清,敏感性分别为90.0%(27/30)和85.7%(24/28),40份健康对照者血清的弓形虫IgM和IgG抗体均为阴性,特异性均为100%,Youden指数分别为0.9和0.86。试剂盒于4℃ 保存约6个月的检测结果一致。 结论 该免疫印迹试剂盒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且操作简便、快速。
阿米巴活体微培养法
陈洪友;姜庆五;李勤学;李子华
2005, 23(6): 17-456.
摘要
(
)
PDF
(2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一种既可做阿米巴与病原体共培养实验,又可连续观察阿米巴活体形态细微变化的培养技术。 方法 以24孔细胞培养板覆盖玻片为容器,37 ℃下微量悬滴将阿米巴与白色念珠菌共同培养, 普通光学显微镜(×1000)下连续观察阿米巴的形态、活动能力、吞噬的细菌等情况。 结果 经微量悬滴培养在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下可连续观察阿米巴各种形态,滋养体呈T、K、Y字形态,并可连续观察吞噬白色念珠菌的过程。 结论 本法可观察到常规固定染色标本无法见到的阿米巴滋养体T、K、Y字形态及其吞噬白色念珠菌过程。
现场调查
西藏林芝地区1986~2004年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洛桑;胡永红;胡松林;尼珍;李成才
2005, 23(6): 18-459.
摘要
(
)
PDF
(1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西藏林芝地区1986~2004年疟疾的流行特征,为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西藏林芝地区1986~2004年疟疾疫情资料,回顾性分析该地区疟疾流行情况,包括季节性、人群分布等。 结果 1986~2004年林芝地区累计报告病例数为2 459例,年发病率从1986年的2.44/万下降至2004年的1.03/万,下降率为57.8%。疟疾主要在墨脱县呈地方性流行,发病数占总报告病例数的99.3%,其余各县均以输入病例为主。每年6~10月为该地区发病高峰,15~59岁发病人数占总报告病例数的66.7%,主要以农民为主(占81.0%),90.0%病例属门巴族。 结论 西藏林芝地区的墨脱县为疟疾主要流行区,均为本地感染病例,其余各县均以输入病例为主。
淮南市不同环境中粉螨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现场调查
李朝品;贺骥;江佳佳;王慧勇
2005, 23(6): 19-462.
摘要
(
)
PDF
(1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不同环境中粉螨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 方法 选取仓储环境(储藏物和/或地尘)、人居环境(卧室或学生宿舍中的床尘及地尘)和工作环境(纺织厂或制药厂工作车间中的地尘)等3类不同环境各30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各采集样本2份,每份10g,过筛后留取尘渣,进行粉螨的采集、分类、鉴定及计数以及数据分析。 结果 3类不同环境共检获粉螨26种,隶属于7科19属。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类环境的粉螨平均孳生密度为15.35±6.13~31.27±8.34,物种数为11~26,物种丰富度指数(Rmargalef)为1.99~4.35,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为2.27~3.13,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为0.95~0.96。 结论 3类不同环境中粉螨的孳生密度及多样性差异较大。
综述
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抗体与诊断抗原的应用研究进展
郑莉综述;徐兴建;董惠芬审校
2005, 23(6): 20-466.
摘要
(
)
PDF
(2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清学抗体检测因检测成本低,操作易掌握,方法较成熟,被广泛应用于日本血吸虫病的辅助诊断和疫情监测。为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区分病程、考核疗效,已有大量研究用以探索短程抗体及诊断抗原。本文将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抗体、诊断抗原的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尘螨变应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杨庆贵综述;李朝品审校
2005, 23(6): 21-469.
摘要
(
)
PDF
(1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Kern(1921)首次报道屋尘浸液可诱导哮喘病患者皮肤速发型变态反应以来,屋尘被认为是重要的哮喘诱发因素之一。此后,Tuft(1949)报道了许多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均对屋尘浸液产生速发型皮肤变态反应,证实屋尘含有某种特应性变应原,但其具体来源尚不清楚
[1]
。
直至1964年,Voorhorst等报道了屋尘变应原主要来自尘螨(Dermatophagoides),螨体及螨的代谢物均是变应原,且屋尘变应原活性与其尘螨数量呈正相关
[2]
。
尘螨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真螨目(acariformes)、 粉螨亚目(acaridida),是现代屋宇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日本约有3%的人患有螨原性变态反应病,我国也有1%~4%的人受其困扰
[3-5]
。
尘螨变应原主要存在于螨体及其代谢产物中,其组成成分相当复杂,约有30余种,目前已从尘螨中提取至少20种变应原
[6]
。
这些变应原均可引起螨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螨性皮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尘螨作为吸入性变应原逐渐被重视,人们对尘螨变应原的研究也逐步深入
[3,7-11]
。
现对尘螨变应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简报
玉树县人体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
马俊英;马霄;吴献洪;张静宵;何多龙;刘玉芳;刘巴睿;刘培运;刘海青;赵延梅;蔡辉霞;王虎
2005, 23(6): 22-452.
摘要
(
)
PDF
(1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玉树县地处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南腹地,隶属玉树藏族自治州,是以牧业为主的地区。该县辖1镇8乡,总人口为75 087人,主要以藏族为主(占91%)。按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的要求和方法,作者等于2002年5月对玉树县结古镇和巴塘乡开展了人体棘球蚴病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融水县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流行病学调查
荣成忠, 邓文超
2005, 23(6): 23-455.
摘要
(
)
PDF
(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带绦虫/囊尾蚴病的流行现状,作者等于2002~2004年进行了现场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简报
德宏州人群旋毛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杨捷;赵春松;瞿生旺;江伟;董华荣
2005, 23(6): 24-470.
摘要
(
)
PDF
(1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旋毛虫病是云南省德宏州各县(市)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
[1]
,多因集体就餐引起,各县(市)均有发病。为搞清德宏州人群旋毛虫感染情况,作者等于2003年7~10月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砂生槐生物碱抗小鼠细粒棘球蚴作用的初步观察
包根书;史大中;马兴铭
2005, 23(6): 25-472.
摘要
(
)
PDF
(2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又名西藏狼牙刺、刺柴,豆科槐属。多年生矮灌木,是西藏高原特有植物,具有极强的抗旱、抗风沙等生态适应性和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功能
[1]
。藏医药记载:砂生槐多以种子入药,味苦性凉,消炎解毒、催吐,主治湿热黄疸、痢疾、赤巴病、虫病等
[2]
。它是一种宝贵的医用植物资源。为充分开发利用中医药资源,本文试用砂生槐种子提取亲脂性生物碱治疗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观察其治疗效果。
病例报道
三日疟与恶性疟混合感染一例报告
许国君;康杨;陈怀录;郁涛
2005, 23(6): 26-395.
摘要
(
)
PDF
(1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状腺组织中查见并殖吸虫卵一例报告
孙惠珍;常正山;郭俭
2005, 23(6): 27-414.
摘要
(
)
PDF
(1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杜氏颚口线虫引起人胃穿孔一例报告
杨清山;陈开国;吕贤善
2005, 23(6): 28-427.
摘要
(
)
PDF
(1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皮下裂头蚴病四例报告
郑善子;崔春权;申成华
2005, 23(6): 29-431.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州管圆线虫病两例报告
张榕燕;李莉莎;林陈鑫;陈宝建;林金祥
2005, 23(6): 30-456.
摘要
(
)
PDF
(1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