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6-02-28
    述评
    2004年全国疟疾形势
    周水森;汤林华;盛慧锋;王漪
    2006, 24(1):  1-3. 
    摘要 ( )   PDF (3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2000 ~ 2004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赵根明;王立英;赵琦;陈贤义;肖东楼;何纳;韦建国;姜庆五
    2006, 24(1):  2-9. 
    摘要 ( )   PDF (6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全国21个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2000~2004年的疫情,掌握各监测点的疫情变化趋势。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对上述监测点疫情进行纵向观察。结果 有6个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2个监测点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逐步下降,但多数监测点的螺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大部分监测点的耕牛感染率各年间有起伏,且居高不下。5年间每年均有急性血吸虫病例发生,但晚期血吸虫病病例数无明显变化。在已消灭地区的上海市金山区枫泾监测点未发现新病例及阳性钉螺。结论 采取选择性人畜化疗、易感地带灭螺等常规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病情可取得一定成效,但应长期坚持。而对钉螺和耕牛的监测和控制需进一步加强。
    犬体内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混合感染
    温浩;张亚楼;Jean-MathieuBART;GiraudouxP;VuittonDA;马旭东;邹林樾苗玉清;CraigPS
    2006, 24(1):  3-13. 
    摘要 ( )   PDF (4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证实家犬体内是否存在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混合感染。方法 从新疆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现场收购的30条牧羊犬,经麻醉后处死解剖,在1只雌性牧羊犬小肠内发现棘球绦虫成虫1万条以上,经显微镜观察,疑为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混合感染。用Eg1f/r和EM-15/17EM引物分别对两种棘球绦虫的线粒体DNA特异目的片段进行序列分析鉴定。结果 形态学观察:细粒棘球绦虫孕节长大,生殖孔偏后,位于节片一侧中部。子宫有不规则的分支和侧突(侧囊),内含虫卵200~800个。多房棘球绦虫较短小,4~5体节。孕节中子宫呈简单的囊状,无侧囊。生殖孔开口于侧缘的前半部。线粒体12S RNA序列鉴定,扩增样本DNA经同源序列比较发现,与细粒棘球绦虫G1型具有相同的序列;扩增样本与多房棘球绦虫具有相同的序列。分别确定为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两种虫种。结论 首次证实家犬体内存在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混合感染。
    致死型约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保护性免疫机制的研究(英文)
    郑伟;刘军;孟冬娅;胡晓芳;曹雅明
    2006, 24(1):  4-18. 
    摘要 ( )   PDF (4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约氏疟原虫(P.yoelii) 17XL感染DBA/2小鼠的免疫应答机制及免疫效应的动态变化。方法 1×106 P.yoelii 17XL感染的红细胞经腹腔接种DBA/2小鼠, ELISA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2 (IL-12)、干扰素-γ( IFN-γ)、IL-4和IL-10的水平以及特异性抗体IgG水平。Griess反应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检测小鼠原虫血症、单核细胞百分率,观测其吞噬疟原虫现象。结果 感染小鼠第9天原虫血症高达46.9%,多数小鼠于感染后第20天左右自愈。感染后第6至16天,外周血查见有吞噬作用的单核细胞。感染后第1天起, IL-12水平开始升高; IFN-γ于第6天达最高水平, IL-4和IL-10分别于第9天和第15天达最高水平。脾细胞培养上清NO含量,分别于第6天和第20天显著升高。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G水平呈增高趋势,至第70天达最高水平。结论 Th1细胞的有效活化对遏制原虫血症和最终清除疟原虫具有重要意义。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单核-巨噬细胞对原虫血症的遏制起到关键作用。
    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诱导抗日本血吸虫保护性免疫作用比较(英文)
    沈定文;李雍龙;刘文琪;龙小纯;刘娟;AndreasRuppel
    2006, 24(1):  5-22. 
    摘要 ( )   PDF (3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树突状细胞(DCs)和巨噬细胞诱导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作用。方法 用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体外分别负载DCs和巨噬细胞,将负载和未负载的DCs和巨噬细胞分别免疫BALB/c小鼠3次,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42 d后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计数肝脏中的虫卵,比较各组小鼠血吸虫成虫负荷和雌虫生殖能力,以评估DCs和巨噬细胞诱导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作用.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 SEA负载的DCs免疫组小鼠减虫率为26.3%,减卵率为37.9%,明显高于SEA负载的巨噬细胞组(22.0%和30.7%)和未负载的DCs及巨噬细胞对照组(16.3%,17.3%和11.7%,12.0%),攻击感染后42 d各组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均升高,以负载的DCs免疫组小鼠最为明显。结论 体外抗原负载后,DCs诱导的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力高于巨噬细胞.
    新药三苯双脒肠溶片治疗肠道线虫感染的效果观察
    吴中兴;方悦怡;刘宜升
    2006, 24(1):  6-26. 
    摘要 ( )   PDF (4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三苯双脒肠溶片对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感染的驱虫效果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 广东、江苏2省4县流行区的单纯钩虫、蛔虫、鞭虫、蛲虫感染者共629例,按统一的临床试验方案,随机双盲治疗522例,开放治疗107例。对钩虫感染者同时作虫卵计数、钩蚴培养及虫种鉴定。以阿苯达唑为对照药物,观察驱虫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三苯双脒400mg和阿苯达唑400mg顿服,钩虫感染者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89.5%(85/95)和70.6%(60/85)(P<0.01),其中对美洲钩虫感染者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94·9%(37/39)和76.5%(26/34)(P<0.05);三苯双脒300mg和阿苯达唑400mg顿服,对蛔虫感染者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97.4%(114/117)和98.9%(91/92)(P>0.05);三苯双脒400mg×3d和阿苯达唑400mg×3d对鞭虫感染者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33.3%(25/75)和56.1%(23/41)(P<0.05);三苯双脒或阿苯达唑200mg顿服对儿童蛲虫感染者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74.1%(60/81)和93.0%(40/43)(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三苯双脒肠溶片治疗钩虫、蛔虫等感染,疗效显著,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尤其对美洲钩虫感染的疗效优于阿苯达唑。
    湖北钉螺种群内AFLP分子标记遗传变异分析
    周艺彪;赵根明;韦建国;姜庆五
    2006, 24(1):  7-30. 
    摘要 ( )   PDF (5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湖北钉螺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及其程度。方法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9省(云南、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13种群湖北钉螺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钉螺种群内的遗传变异。结果湖北钉螺13种群AFLP扩增片段位点数为403~472,江西星子钉螺种群内遗传多样性较高,多态位点频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93.2%、0.345和0.510,而广西宜州钉螺种群内遗传多样性较低,以上3指标分别为55.8%、0.191和0.287;广西宜州钉螺种群内的相似性较大,相似系数(中位数)为0.904,而江苏丹徒钉螺种群内的相似性较低,相似系数(中位数)为0.748;13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差异显著(P<0.01)。结论 我国广泛分布的湖北钉螺,种群内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不同地区湖北钉螺种群内遗传变异程度不同,有的相差较大。
    阴道毛滴虫重组蛋白AP33的制备、鉴定和初步应用
    梁韶晖;黄慧聪;潘长旺;邢文鸾;秦茜;诸葛青云;谭峰
    2006, 24(1):  8-34. 
    摘要 ( )   PDF (4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阴道毛滴虫(T.v)重组蛋白AP33的基因(ap33基因),构建其原核表达系统,鉴定重组融合蛋白AP33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方法 从阴道毛滴虫临床分离虫株Tv317抽提总RNA,经mRNA纯化试剂盒纯化后逆转录合成cDNA。以cDNA为模板扩增ap33基因,T-A克隆后测序,构建pET32a(+)的ap33基因表达载体,转化入大肠埃希菌(E.coli)BL21DE3株,用不同浓度的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用抗阴道毛滴虫全虫抗体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鉴定重组融合蛋白AP33的抗原性,用兔抗重组融合蛋白AP33血清的免疫双扩散试验鉴定重组融合蛋白AP33的免疫原性,用阴道毛滴虫临床分离虫株全虫抗原包被的ELISA鉴定重组蛋白AP33的免疫原性。ELISA检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血清抗AP33蛋白抗体。结果 克隆的ap33基因与已报道的相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较高。重组融合蛋白AP33表达量较大,能与抗阴道毛滴虫全虫抗体发生结合反应,免疫家兔能获得高效价抗AP33蛋白抗体。T.v临床分离虫株重组蛋白AP33表达率高,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ELISA检测50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血清抗AP33蛋白抗体,阳性率为78.0%(39/50)。结论 构建了阴道毛滴虫ap33基因原核表达系统,重组融合蛋白AP33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
    中华按蚊防御素基因 cDNA序列和基因组序列的克隆及鉴定
    张亚晶;陈晓光;郑学礼;王春梅
    2006, 24(1):  9-40. 
    摘要 ( )   PDF (7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中华按蚊防御素基因全长cDNA序列及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根据已发表的埃及伊蚊和冈比亚按蚊等的防御素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提取中华按蚊总RNA并构建其基因组文库,分别进行多轮RT-PCR和巢式PCR扩增,将所得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并应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序列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 从中华按蚊基因组文库中扩增出完整的防御素基因组序列(由两个外显子和一个内含子组成)以及5′端和3′端的非编码序列(UTR)片段,总长度为2 256 bp;从中华按蚊总RNA中扩增出大小为324 bp的cDNA片段,经测序证实为中华按蚊防御素基因全长cDNA序列,其开放阅读框共编码107个氨基酸,成熟肽部分具有40个氨基酸残基。结论 首次克隆出中华按蚊防御素基因全长cDNA序列及基因组序列,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微量荧光法体外测定恶性疟原虫对4种常用抗疟药的敏感性
    黄芳;汤林华;王琴美;倪奕昌
    2006, 24(1):  10-44. 
    摘要 ( )   PDF (4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验证微量荧光法(MFA)用于恶性疟原虫体外药物敏感性和抗疟药物筛选的适用性。方法 运用MFA测定氯喹、青蒿素、蒿甲醚和咯萘啶等4种常用抗疟药物对体外培养FCC1/HN株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并对该方法所测得的量效曲线(dose-response curves)及50%有效抑制浓度(IC50)与光学显微镜镜检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FA所测定的氯喹、青蒿素、蒿甲醚和咯萘啶的IC50分别为18.79、6.32、3.67和2.00 nmol/L,光学显微镜镜检法的结果分别为19.65、5.82、4.38和2.83nmol/L,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MFA体外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的敏感性敏感、快速,可用于体外抗疟药物的敏感性测定及抗疟药物筛选。
    实验报道
    日本血吸虫消减雌性成虫cDNA文库的建立及其特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王衍海;彭鸿娟;陈晓光;沈树满
    2006, 24(1):  11-50. 
    摘要 ( )   PDF (7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筛选雌性日本血吸虫特异表达基因。方法 感染日本血吸虫6周的家兔,用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经核糖核酸固定液固定,分别提取雌、雄成虫总RNA,纯化后获得mRNA,并反转录为cDNA。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构建雌、雄成虫正向消减(雌虫消减雄虫)及反向消减(雄虫消减雌虫)cDNA文库。用斑点杂交法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挑选目标基因片段(与正向消减探针杂交的信号明显高于与反向消减探针杂交信号的克隆)进行测序、同源性搜索及基因功能预测分析。以日本血吸虫肌动蛋白(actin)基因作内参照,用半定量PCR(semi-quantitative PCR)鉴定目标基因在雌、雄虫体内的表达。结果 得到正向消减及反向消减cDNA文库,斑点杂交筛选出50个雌虫特异性表达的克隆,经测序得到42个表达序列标签(EST),其中,有17个基因(占40.5%)与已知日本血吸虫卵壳蛋白基因高度同源;17个基因(占40.5%)与日本血吸虫未知基因高度同源、且有一小片段与卵壳蛋白基因高度同源;有8个基因(占19.0%)与日本血吸虫其他未知基因高度同源。半定量PCR结果,6个基因在雌虫体内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雄虫,分别与GenBank的血吸虫卵壳蛋白基因AY222885、AY222895、AB017097、AF519182、M32281及血吸虫其他基因AY813556高度同源。结论 构建了雌、雄成虫正向消减及反向消减cDNA文库。用SSH可筛选日本血吸虫雌性特异性表达基因。
    日本血吸虫Mr 26000 GSTDNA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联合免疫的保护作用研究
    余光清;刘文琪;雷家慧;莫红梅;程喻力;李雍龙
    2006, 24(1):  12-55. 
    摘要 ( )   PDF (6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Mr26000谷胱甘肽S-转移酶(Sj26)DNA疫苗和重组蛋白(rSj26GST)疫苗联合免疫对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Sj26基因克隆入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3,构建重组质粒pEGFP-Sj26,并转染幼仓鼠肾细胞(BHK),用荧光显微镜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的表达。联合免疫组BALB/c小鼠分别在第0、2周用pEGFP-Sj26免疫2次,第4周再用rSj26GST加强免疫1次;而单独免疫的pEGFP-Sj26组及rSj26GST组,与上组同步各自免疫3次。末次免疫后2周进行感染攻击,45d后剖杀,计数成虫及肝内虫卵。同时设PBS对照组。结果 pEGFP-Sj26在BHK中能有效表达。联合免疫组的减虫率为50·8%,显著高于pEGFP-Sj26(28.0%)和rSj26GST组(25.5%)(P值均<0.01)。联合免疫组以及pEGFP-Sj26、rSj26GST组减卵率分别为32.7%、20.6%、33.0%;联合免疫组及rSj26GST组,肝组织中每条雌虫平均产卵数显著低于PBS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 联合免疫组的保护作用优于pEGFP-Sj26和rSj26GST单独免疫组。
    常青胶囊抗弓形虫速殖子实验研究
    张蔚;方芙蓉;刘元姣;杨连第;洛若愚;龚飞;鲁慧;徐小霞
    2006, 24(1):  13-58. 
    摘要 ( )   PDF (3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常青胶囊体外抗弓形虫速殖子的效果。方法 常青胶囊设高、中、低3个剂量组。用生理盐水浸泡不同剂量的常青胶囊,各取上清液1.5 ml,加入2.5×104弓形虫速殖子,作用8h后,将速殖子腹腔接种及灌胃接种正常小鼠,观察发病情况。如不发病,同法接种传代观察发病情况,至第3代。抗弓形虫药物螺旋霉素、乙胺嘧啶及阿奇霉素3药同样各设高、中、低3个剂量组。另设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接种各药物作用的速殖子后观察小鼠发病情况。结果 常青胶囊腹腔接种组发病数(60只小鼠中2只发病),显著低于上述3药对照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60只小鼠发病数依次为16、10、10及60只)(P值均<0.05)。常青胶囊高、中剂量组(每组20只小鼠,发病数均为0)与低剂量组(20只小鼠,发病2只)之间差异显著(P<0.05)。传代观察,常青胶囊低剂量组腹腔及灌胃接种传第1代,20只小鼠分别有2只及1只发病。螺旋霉素低剂量组传第2代,20只小鼠中2只发病,乙胺嘧啶低剂量组传第3代,20只小鼠有1只发病。结论 常青胶囊体外抗弓形虫作用优于传统临床抗弓形虫药物,杀虫效果与剂量呈正相关。
    中药鸦胆子与补骨脂素对卡氏肺孢子虫病大鼠免疫调节的影响
    秦元华;崔昱;任一鑫;张晓琳;王岩;郑萧玉;陈旭伟;孙敏
    2006, 24(1):  14-62. 
    摘要 ( )   PDF (5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中药鸦胆子和补骨脂素合剂对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大鼠的免疫调节及杀虫作用。方法 地塞米松皮下注射SD大鼠(2.5mg/只,每周2次,连续6周),建立PCP大鼠模型。药物治疗剂量,每鼠每天口饲中药鸦胆子0.12mg与补骨脂素1mg,连续7d或14d。同时设PCP阳性不治疗对照组及正常大鼠对照组。制作肺组织病理切片观察肺组织病变,制作肺组织印片计数肺孢子虫包囊数观察中药合剂杀虫效果。检测血液中CD4+T细胞、CD8+T细胞和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观察中药合剂对PCP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 治疗组大鼠,受损的肺组织病变减轻或修复,体重明显回升,肺组织包囊数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血液中CD4+T细胞、CD8+T细胞和TNF-α均较阳性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 中药鸦胆子和补骨脂素合剂治疗PCP大鼠,可增强免疫调节作用,并可抑制及杀灭卡氏肺孢子虫。

    综述
    带科绦虫防御宿主免疫攻击的机制
    郑亚东;骆学农;胡志敏;才学鹏
    2006, 24(1):  15-66. 
    摘要 ( )   PDF (4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带科绦虫防御宿主免疫攻击机制作了综述。认为在寄生过程中,虫体主要通过以下方式防御宿主的免疫攻击:①形成某些特殊物质作为物理屏障免受宿主损害;②改变虫体表面抗原及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干扰和破坏宿主正常免疫系统和由此引起的其他生存威胁;③合成某些与宿主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物质自我伪装,以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
    研究简报
    复方蒿甲醚及复方甲氟喹治疗恶性疟56例
    沈文娟;MoulayeThiero
    2006, 24(1):  16-26. 
    摘要 ( )   PDF (2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1~2003年,作者在西非马里采用WHO推荐的复方蒿甲醚及复方甲氟喹治疗方案,治疗4~14岁恶性疟各28例。平均退热时间、无性体阴转时间及治愈率,复方蒿甲醚组分别为(35.3±6.4)h、(34.7±6.9)h及100%,复方甲氟喹组分别为(32.6±5.8)h、(36.8±5.3)h及96.4%。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1世纪的人体寄生虫学教学
    田喜凤;韩秀玲;贺宝玲;赵丽娜;霍晓青
    2006, 24(1):  17-58. 
    摘要 ( )   PDF (2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将多媒体技术用于寄生虫学理论课教学及实验课教学,对授课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制作显微系列图片、演示文稿(幻灯)及录像等用于辅助教学,对传统的实验课内容及方法进行了综合性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弓形弓形虫抗原检测方法的研究
    李辉;许汴利;邓艳;赵旭东;蔺西萌;闫旭霞
    2006, 24(1):  18-69. 
    摘要 ( )   PDF (3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制备了与多种寄生虫抗原无交叉反应的抗弓形虫单抗B6C3和兔抗弓形虫多抗,多抗为捕获抗体,单抗为检测抗体,建立单-多抗夹心ELISA方法。用亲和素连接分别标记生物素的抗体和酶,建立ABC(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ELISA[D1]方法。同样用亲和素连接标记生物素的抗体和DNA片段,利用PCR反应对DNA片段巨大的扩增能力,提高检测灵敏度,发展单-多抗夹心ELISA为免疫-PCR(I-PCR)检测弓形虫抗原。单-多抗夹心ELISA检测弓形虫抗原最低浓度为0.6μg/ml,ABC-ELISA检测最低浓度为0.075μg/ml。I-PCR检测最低浓度为0.1ng/ml,检测弓形虫抗原灵敏度高于传统ELISA法6000倍,高于ABC-ELISA法750倍。
    诺氏疟原虫的人体自然感染
    朱淮民;李军;郑徽
    2006, 24(1):  19-71. 
    摘要 ( )   PDF (4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省墨江县1例“间日疟”患者的血片,经回顾性镜检,发现疟原虫形态特别,早期滋养体多核,红细胞内有多个虫体寄生,晚期滋养体有形成带状趋势。裂殖体和配子体与间日疟原虫相似。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诺氏疟原虫。
    阴道毛滴虫铁氧还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谢辉;王雅静;帖超男;毕世樑;刘佩娜
    2006, 24(1):  20-73. 
    摘要 ( )   PDF (4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用螯合树脂(Chelex-100)提取阴道毛滴虫基因组DNA,PCR扩增出阴道毛滴虫铁氧还蛋白(ferredoxin,Fd)基因,克隆入pMD-18T载体,亚克隆至pcDNA3.1(+)真核表达质粒。经PCR及酶切鉴定,Fd基因体外扩增产物为306bp,与已知序列吻合。成功构建了Fd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
    淮河水系东方次睾吸虫自然疫源地调查
    朱玉霞;孙恩涛;李朝品;秦志辉
    2006, 24(1):  21-75. 
    摘要 ( )   PDF (2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东方次睾吸虫可在纹沼螺、麦穗鱼和雏鸭体内完成生活史。淮河水系是东方次睾吸虫的自然疫源地。
    猪带绦虫卵体外孵化方法的比较
    赵艳兵
    2006, 24(1):  22-76. 
    摘要 ( )   PDF (3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比较了次氯酸钠(NaClO)法和消化酶法对带绦虫卵的孵化率及六钩蚴存活率。结果,两种方法对虫卵的孵化、激活均有显著效果(P值均>0.05)。NaClO法,反应时间短(<5 min),孵化率和六钩蚴存活率高达96.4%和89.0%,不需要昂贵的反应试剂,是较为理想的体外虫卵孵化方法。
    圆孢子虫感染者免疫功能表达的研究
    许礼发;李朝品
    2006, 24(1):  23-78. 
    摘要 ( )   PDF (2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探讨圆孢子虫感染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对卵囊阳性患者,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SA)法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膜白细胞介素-2受体(mIL-2R);用ELISA检测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血清特异性抗体IgG、IgM。结果显示上述指标与卵囊阴性者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血吸虫病小鼠肝色素的沉积与吡喹酮治疗作用的关系
    陶君;蔡卫民;张彬彬;黄;项泉;刘荣华
    2006, 24(1):  24-80. 
    摘要 ( )   PDF (2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色素是血吸虫摄入宿主红细胞后的代谢产物,宿主感染血吸虫后肝中色素沉积有一定规律性,首先沉积在肝窦内,然后分别在虫卵肉芽肿的外侧和内侧,最后沉积在虫卵周围,沉积的量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比(P<0.01)。经吡喹酮治疗后色素沉积量明显减少、虫卵肉芽肿减小(P均<0.01)。根据肝细胞色素沉积特点及量的变化,可判断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进程以及评判吡喹酮治疗效果。
    阴虱显微合成图片形态观察及测量
    赵广明;赵纪超;赵连华;韩贵夫;王相泽;陈奇珂
    2006, 24(1):  25-Ⅱ. 
    摘要 ( )   PDF (4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将若虫期及成虫期阴虱进行脱水、透明等处理后,分块摄像,再通过计算机合成复原为完整的图片,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及测量分析。
    山东省邹城市消除丝虫病措施和效果
    程学志;孔德怡;李自创
    2006, 24(1):  26-Ⅳ. 
    摘要 ( )   PDF (1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东省邹城市曾是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淡色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1958-1960年及1970-1973年进行丝虫病普查普治,于1981年达到卫生部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之后继续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包括:定期对原微丝蚴血症者及重点人群进行血检监测,丝虫病流行季节对原丝虫病流行村进行蚊媒监测)。1989年以后对原微丝蚴血症者与原血检阴性者进行免疫学监测,对慢性丝虫病患者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居民抗体水平已恢复正常,无新病例发。
    病例报告
    蛞蝓假性寄生人体胃内1例报告
    姬云丽;唐小云;鞠宝玲
    2006, 24(1):  27-13.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伯氨喹致溶血反应3例
    张芝晔
    2006, 24(1):  28-40. 
    摘要 ( )   PDF (1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鼻腔及上颌窦蝇蛆病1例
    张莉;扬持;姚文炳
    2006, 24(1):  29-44. 
    摘要 ( )   PDF (1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肠镜检查确诊肠阿米巴病8例报告
    张德乐;张乔
    2006, 24(1):  30-69. 
    摘要 ( )   PDF (1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