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4-30
    封面和目录
    第41卷第2期封面和目录
    2023, 41(2):  0-0. 
    摘要 ( )   PDF (81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视角
    蠕虫及其来源分子对螨性哮喘免疫调控的研究进展
    李文杰, 冯萌, 程训佳
    2023, 41(2):  131-13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01
    摘要 ( )   HTML ( )   PDF (170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人们生活卫生水平的提高,我国寄生蠕虫的感染率显著下降,逐渐进入后寄生虫时代。但是与此同时,螨性哮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造成了重大的社会经济负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蠕虫感染与过敏性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本文对蠕虫及其来源分子对螨性哮喘免疫调控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对抗原递呈细胞、B细胞、T细胞的免疫应答和细胞因子释放的直接调节作用以及蠕虫通过肠道微生物菌群的间接调节作用,为螨性哮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专题报道
    2022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分析
    张丽, 易博禹, 尹建海, 夏志贵
    2023, 41(2):  137-14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02
    摘要 ( )   HTML ( )   PDF (155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集整理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22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对疟疾疫情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022年全国报告疟疾病例845例,较2021年(799例)增加了5.8%;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844例,长潜伏期再燃三日疟病例1例(由广东省报告);中国籍820例(占97.0%,820/845),外国籍25例(占3.0%,25/845);男女性别比为17.0:1,50~59岁年龄组的病例最多(占29.5%,249/845);恶性疟494例(占58.5%,494/845),间日疟204例(占24.1%,204/845),卵形疟108例(12.8%,108/845),三日疟31例(占3.7%,31/845),混合感染8例(占0.9%,8/845)。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报告疟疾病例,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182例)、云南(136例)、四川(72例)、浙江(64例)和河南(59例),合计报告513例(占60.7%,513/845)。全国报告疟疾危重症病例36例(占4.3%,36/845),死亡病例6例(占0.7%,6/845)。虽然我国已连续6年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但依然存在聚集性输入和输入再传播风险,消除后应继续加强疟疾监测与响应,及时发现、准确诊断和规范治疗疟疾病例,减少危重症或死亡,防止出现本地再传播。

    2021年全国棘球蚴病防治进展
    蒉嫣, 薛垂召, 王旭, 刘白雪, 王莹, 王立英, 杨诗杰, 韩帅, 伍卫平, 肖宁
    2023, 41(2):  142-14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03
    摘要 ( )   HTML ( )   PDF (124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掌握全国棘球蚴病防治进展,对2021年全国棘球蚴病防治工作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370个棘球蚴病流行县(市、区、旗)30 421个流行村,流行乡常住人口4 758.41万人。2021年全国流行县(市、区、旗)现有棘球蚴病患者26 773例,平均患病率为0.06%(26 773/47 584 117),其中细粒棘球蚴病16 625例,多房棘球蚴病8 327例,混合感染311例,未分型1 510例;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1 346例,其中细粒棘球蚴病1 075例,多房棘球蚴病86例,混合感染7例,未分型178例;< 12岁人群147例,≥ 12岁常住人群1 199例。2021年,全国棘球蚴病流行省(自治区)共开展人群腹部超声筛查447.17万人次,其中,< 12岁人群筛查87.15万人次,≥ 12岁常住人群筛查360.02万人次;血清学检测11 358人次。2021年370个监测点< 12岁人群超声筛查患病检出率为0.02%(72/336 959),其中新发现患者占检出患者数的58.33%(42/72);≥ 12岁常住人群中,Ⅰ、Ⅱ类流行县(市、区、旗)监测点超声筛查患病检出率为0.26%(922/355 006),新发现患者占检出患者数的10.52%(97/922)。2021年开展药物治疗19 552人,肝肾功能检查及不良反应处置14 440人,手术治疗1 792人,其中以细粒棘球蚴病(占71.15%,1 275/1 792)和多房棘球蚴病(占23.66%,424/1 792)为主;2021年随访结果显示,治愈3 063例,治疗有效22 660例,治疗无效2 356例,死亡(死因非棘球蚴病)359例,排除棘球蚴病285例,失访301例,未到随访时间312例,病例外迁他地146例。2021年全国流行乡(镇)共有犬2 626 679条,其中登记管理的犬2 389 828条。35 019个村开展了犬驱虫工作,家犬药物驱虫25 844 226次,野外犬科动物驱虫投药131 315份。采集并检测家犬粪样555 688份,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2 614份,阳性率为0.47%;采集并检测野外犬科动物粪样54 266份,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422份,阳性率为0.78%。2021年抽查屠宰的家畜222 844头,阳性1 408头,阳性率为0.63%;检查野外啮齿类动物56 124只,阳性599只,阳性率为1.07%。棘球蚴病流行态势得到基本控制,但防治工作还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部分流行区传染源控制可能存在漏洞,不排除在野外环境中存在传播链的可能。应继续以棘球蚴病综合干预区为抓手,探索优化防治策略,提高基层疾控机构的棘球蚴病防治能力,开展棘球蚴病野外传播控制试点,强化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遏制棘球蚴病流行。

    论著
    2021年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分析
    周正斌, 潘改芹, 李元元, 刘琴, 杨丽敏, 李中秋, 马志涛, 张仪, 李石柱
    2023, 41(2):  149-15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04
    摘要 ( )   HTML ( )   PDF (179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21年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的疫情状况,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1年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信息,剔除疑似病例、重复病例以及皮肤利什曼病病例,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内脏利什曼病三间分布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21年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个县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230例,其中犬源型流行区病例180例,野生动物源型流行区病例4例,人源型流行区病例1例,非流行区输入性病例45例。病例主要分布于山西(127例)、陕西(35例)和甘肃(20例)等3个省,报告病例数合计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79.1%(182/230)。全国44个县属于流行区,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185例;其余37个县属于非流行区,共报告输入性病例45例。其中,山西省平定县(33例)、阳泉市郊区(29例)、阳泉市矿区(18例)、襄汾县(10例)和陕西省韩城市(11例)为主要流行县,报告病例数占全国总病例数的43.9%(101/230)。内脏利什曼病复燃流行县主要集中在甘肃省(秦州区、西和县)、山西省(尧都区、和顺县、陵川县、沁县、屯留区、昔阳县)和河南省(新安县、新密市),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10例。甘肃省玉门市为新发流行县,报告本地感染病例1例。内脏利什曼病发病高峰为4月份。男女病例比为1∶0.4。农民和婴幼儿报告病例数分别占总报告病例数的47.4%(109/230)和24.8%(57/230);≥ 15岁年龄组占73.5%(169/230)。 结论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呈低度流行态势,但流行区范围逐渐扩大,应加强监测和防控。
    腹腔感染棘球蚴微囊对小鼠肝脏多房棘球蚴感染及致病的影响
    郭刚, 任远, 焦红杰, 武娟, 郭宝平, 齐文静, 李军, 张文宝
    2023, 41(2):  156-16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05
    摘要 ( )   HTML ( )   PDF (255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腹腔感染细粒棘球蚴(Eg)或多房棘球蚴(Em)微囊对小鼠肝脏Em感染及致病的影响。方法 收集Eg和Em原头节,分别体外成囊培养6周和8周。将60只C57雌性小鼠随机分为Em/Em感染组、Eg/Em感染组、单纯Em肝脏感染组和假手术组等4组,每组15只。Em/Em感染组、Eg/Em感染组、单纯Em肝脏感染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感染Em微囊50个(1 × PBS缓冲液稀释至1 ml)、Eg微囊50个(1 × PBS缓冲液稀释至1 ml)、生理盐水1 ml,1个月后小鼠开腹,经肝门静脉注射感染2 000个(200 µl)Em原头节;假手术组小鼠腹腔和肝门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小鼠腹腔感染前及感染后第1、3和6个月尾静脉采血,ELISA检测血清中抗包囊囊液蛋白抗体情况。肝门静脉感染后1、3和6个月,每组各剖检5只小鼠,肉眼观察肝脏病灶感染情况,并进行量化计分。取各组小鼠大叶肝脏,进行石蜡切片和HE染色,观察肝脏病灶组织情况。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体外培养6周的Eg微囊直径为300~500 µm,培养8周的Em微囊直径为150~300 µm。ELISA结果显示,腹腔感染棘球蚴微囊后1、3、6个月,Em/Em感染组和Eg/Em感染组小鼠血清中抗包囊囊液蛋白抗体水平(A405值)均上升且维持较高水平,其中感染后1个月的A405值分别为2.77 ± 0.62、2.35 ± 0.23,较假手术组的0.15 ± 0.02升高10倍以上。肝门静脉感染1、3和6个月后剖检,Eg/Em感染组腹腔可见Eg包囊形成,Em/Em感染组、单纯Em肝脏感染组和假手术组则均未见有包囊形成。肝门静脉感染后1、3、6个月,单纯Em肝脏感染组小鼠的肝脏病灶最为严重,肝脏表面大多有数十个点状或大小不一泡状病灶;Eg/Em感染组小鼠肝脏病灶较弱或正常,肝脏表面有1~3个微小病灶,且随感染周期延长趋于正常。Em/Em组和假手术组小鼠肝脏在不同时期均未见病灶。病灶严重程度评分结果显示,单纯Em肝脏感染组各时期评分(4.8 ± 1.3、5.0 ± 1.5、4.5 ± 1.4)均高于Eg/Em感染组(1.6 ± 0.9、1.2 ± 1.1、1.6 ± 0.9)(t = 4.92、4.81、5.24,均P < 0.01)。HE染色结果显示,肝门静脉感染Em原头节后1个月,单纯Em肝脏感染组病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嗜酸粒细胞为主;Eg/Em感染组病灶的炎性细胞浸润较少;感染后3个月,单纯Em肝脏感染组病灶的炎性细胞相对前期减少,以中性粒细胞居多,病灶周边形成胶原纤维层;Eg/Em感染组病灶以胶原纤维层为主;感染后6个月,Eg/Em感染组病灶恢复正常趋势较明显,以结缔组织增生为主。结论 腹腔Em感染可完全阻断小鼠肝脏Em再感染,腹腔Eg感染可较大程度抑制小鼠肝脏Em感染。
    基于18S和28S rDNA基因的房舍甲螨DNA条形码比较研究
    陈慧林, 朱永航, 范海页, 赵薇, 刘璐瑶, 曹玉祥, 叶长江, 孙恩涛
    2023, 41(2):  163-16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06
    摘要 ( )   HTML ( )   PDF (177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18S和28S rDNA基因应用于房舍甲螨物种鉴定的有效性及适用性。方法 2021年2—10月在安徽省部分地区(亳州、阜阳、淮南、滁州、合肥、芜湖、铜陵、安庆和黄山等9市)的居室、农舍及仓储等房舍采集灰尘并分离甲螨,利用形态学特征鉴定螨种,提取单只甲螨基因组DNA,PCR扩增甲螨18S rDNA,28S rDNA D3和D8基因片段并测序。从GenBank下载房舍甲螨基因序列,用MEGA X软件进行序列特征分析和遗传距离计算,并通过ABGD网站进行DNA条形码间隙分析。采用邻接法构建甲螨的系统进化树。结果 共采集甲螨53只,经形态学鉴定属于3科5属5种,分别为滑菌甲螨(15只)、盛若甲螨(9只)、新小奥甲螨(10只)、棒梳枝奥甲螨(10只)和间新美奥甲螨(9只)。从该5种甲螨扩增获得18S rDNA、28S rDNA D3和D8基因单倍型分别为7、5和11条;从GenBank中共下载房舍甲螨序列42条。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8S rDNA、28S rDNA D3和D8基因长度分别为442~590、247~331、270~283 bp,GC含量分别为45.6%、52.2%和57.5%,变异率分别为17.6%、21.4%和21.7%。18S rDNA、28S rDNA D3和D8基因种内遗传距离平均值分别为0.001、0.001和0.005,种间遗传距离平均值分别为0.064、0.115和0.109,种间遗传距离平均值均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平均值(10倍以上)。DNA条形码间隙分析结果显示,18S rDNA和28S rDNA D3基因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存在重叠区,28S rDNA D8基因则存在明显DNA条形码间隙。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房舍甲螨科属分类阶元聚类结果与形态学聚类结果一致,金黄缝甲螨和淡红缝甲螨在18S rDNA基因系统进化树显示聚集在一起,无法分开;28S rDNA D3基因系统进化树呈现出交叉类聚。结论 18S rDNA、28S rDNA D3和D8基因能够有效地用于房舍甲螨的物种鉴定,28S rDNA D8基因适合于低分类阶元螨种的鉴定,18S rDNA和28S rDNA D3基因适合于高阶元螨种。
    福建省疟疾消除后基层监测响应系统现况分析
    陈朱云, 欧阳榕, 肖丽贞, 林耀莹, 谢汉国, 张山鹰
    2023, 41(2):  170-17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07
    摘要 ( )   HTML ( )   PDF (134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福建省疟疾消除后基层监测响应系统现况,为制定疟疾消除后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10月对福建省85个县(市、区)级疾控机构开展基层疟疾防治能力的回顾性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疟疾防治经费、技术人员数量、药品储备、检测仪器、定点医院、病例监测、媒介监测、培训等,结合消除疟疾后2016—2020年疟疾防治工作年报表,按照输入再传播风险等级,分析福建省消除疟疾后基层监测响应系统现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根据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福建省2016—2020年共血检92 280人份,阳性505例(0.55%),均为输入性病例。就诊的505例疟疾病例中,初诊在基层(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就诊的占23.37%(118/505),基层初诊确诊占比27.97%(33/118)。94.12%(80/85)的基层疾控机构3年内(2018—2020年)有疟疾防治经费,平均为0.97万/(年·县),间日疟再传播风险县的疾控机构年平均经费(1.35万元)高于潜在间日疟再传播风险县(0.88万元)(t = 2.16,P < 0.05)。不具备疟原虫检测能力(缺乏显微镜或专业镜检人员)的基层疾控机构有20个(占23.53%),其中80%(16/20)的县近3年均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基层疾控机构抗疟药品和快速诊断检测(RDT)试剂盒储备的占比均较低,分别为4.71%(4/85)和8.24%(7/85),其中间日疟再传播风险县疾控机构有RDT储备的占比(4/17)高于潜在间日疟再传播风险县(4.41%,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9,P < 0.05)。2016—2020年全省85个县(市、区)共培训12 040人次,防治人员和检测人员的培训数呈下降趋势(分别从2016年的1 509、656人下降至2020年的819、348人),临床医生培训数呈上升趋势(从2016年的404人上升至2020年的887人)。2018—2020年3年内85.88%(73/85)的基层疾控机构至少组织1次疟疾培训,其中仅3.53%(3/85)和2.35%(2/85)的县对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开展培训。基层疾控机构3年内开展媒介按蚊种群和密度监测的县分别有29(占34.12%)和20个(占23.53%),共捕获媒介按蚊8 148只,均为中华按蚊,未捕获嗜人按蚊或微小按蚊。灯诱种群监测结果显示,间日疟再传播风险县捕获中华按蚊1.57只/(灯·晚),低于潜在间日疟再传播风险县2.16只/(灯·晚)(χ2 = 5.72,P < 0.05)。结论 福建省疟疾消除后基层疟疾诊断和监测能力减弱。应根据风险等级,优化监测方案,稳定经费投入和人员培养,提高基层监测和响应的能力水平,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旋毛虫新生幼虫可溶性抗原的免疫蛋白组学分析
    郝会囡, 程永康, 张茹, 韩璐璐, 宋艳艳, 龙绍蓉, 刘若丹, 张玺, 王中全, 崔晶
    2023, 41(2):  176-18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08
    摘要 ( )   HTML ( )   PDF (144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鉴定能被旋毛虫感染血清识别的新生幼虫蛋白,为抗新生幼虫疫苗筛选候选抗原。 方法 从感染旋毛虫的BALB/c小鼠肠道收集成虫,培养后收集新生幼虫,制备新生幼虫可溶性性抗原,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筛选出能被旋毛虫感染小鼠血清识别的新生幼虫可溶性抗原蛋白带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鉴定,并与Uniprot数据库中的旋毛虫数据进行比对,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网站分析所鉴定的旋毛虫蛋白的理化性质,使用WEGO在线软件对匹配的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O)分类。收集旋毛虫肌幼虫、肠道感染性幼虫(感染后6 h)、成虫(感染后2 d)和新生幼虫等不同发育期的虫体,提取虫体总RNA,反转录为cDNA。qPCR扩增旋毛虫C型凝集素(CTL)、钙网蛋白(CRT)、锌指蛋白(ZFP)和丙酮酸激酶(PK)基因,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为内参,以肌幼虫的相对转录水平为对照,比较4个旋毛虫基因在不同发育期的相对转录水平。不同发育期相对转录水平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Western blotting 结果显示,新生幼虫可溶性抗原的11条蛋白条带中有4条被旋毛虫感染血清识别,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r 99 700、79 600、68 900和46 000;LC-MS/MS鉴定出353种旋毛虫蛋白,其中166种蛋白(47.0%)为Mr 40 000~70 000,182种蛋白(51.8%)的等电点为5~6,31种蛋白有信号肽,58种蛋白有跨膜结构域。GO分析结果显示,353种旋毛虫蛋白中,285种蛋白有功能注释,其中177种蛋白(62.1%)具有催化活性,192种蛋白(67.4%)具有结合活性,158种蛋白(55.4%)参与代谢过程,149种蛋白(52.3%)参与细胞转化过程。qPCR结果显示,以旋毛虫肌幼虫的相对转录水平为对照,肠道感染性幼虫、成虫和新生幼虫的CTL基因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40.99%、90.99%和65.71%(F = 1 875.105,P ˂ 0.01),CRT基因分别为79.33%、41.59%和58.58%(F = 2 192.665,P ˂ 0.01),ZFP基因分别为64.93%、105.36%和126.74%(F = 475.836,P ˂ 0.01),PK基因分别为73.93%、98.09%和43.19%(F = 1 373.743,P ˂ 0.01)。 结论 鉴定获得能被旋毛虫感染血清识别的新生幼虫蛋白353种,其参与了旋毛虫生长发育、免疫逃避及侵袭宿主等过程,有可能成为抗新生幼虫疫苗的候选靶分子。
    青海省棘球蚴病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马冰村, 刘玉英, 张甜甜, 雷雯, 马霄, 刘寿
    2023, 41(2):  183-19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09
    摘要 ( )   HTML ( )   PDF (122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青海省棘球蚴病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开展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青海省棘球蚴病的重点流行区(果洛州、海北州、海南州、海西州、黄南州、玉树州)和非重点流行区(海东市、西宁市)对成年人棘球蚴病患者的感染因素开展病例对照研究。以居住地、年龄、性别、民族为匹配因素,按照1:2成组匹配对照,以是否患病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民患棘球蚴病的影响因素。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组共1 447人,平均年龄为(38.7 ± 13.3)岁;男性58.3%(844/1 447),女性41.7%(603/1 447);藏族65.2%(944/1 447),汉族22.9%(332/1 447),回族6.6%(95/1 447)。对照组共2 894人,平均年龄为(38.5 ± 13.0)岁;男性58.3%(1 688/2 894),女性41.7%(1 206/2 894);藏族60.5%(1 751/2 894),汉族26.4%(763/2 894),回族6.0%(175/2 89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养犬、养犬方式、犬的用途、犬经常接触饮水、犬粪未经处理、经常与犬接触、养家畜等25个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3.53、46.88、40.26、80.63、38.77、107.16、117.27,均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养犬方式(OR = 1.37,95% CI:1.03~1.82)、犬的用途(OR = 1.59,95% CI:1.01~2.51)、犬接触饮用水(OR = 1.63,95% CI:1.19~2.24)、犬粪处理(OR = 2.51,95% CI:1.95~3.26)、近一年在家屠宰牲畜(OR = 1.44,95% CI:1.09~1.91)、家周围有屠宰场或肉店(OR = 1.67,95% CI:1.21~2.26)、犬喂食生的家畜脏器(OR = 1.53,95% CI:1.18~2.03)、家周围有野生动物(OR = 1.53,95% CI:1.19~1.95)、饮用未煮沸的水(OR = 1.42,95% CI:1.05~1.91)、饮用水储存方式(OR = 1.88,95% CI:1.37~2.59)、防治知识(OR = 1.75,95% CI:1.36~2.28)等11个因素是成年人棘球蚴病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犬相关行为、卫生习惯、生产生活方式和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与青海省成年人患棘球蚴病高度相关,是青海流行区棘球蚴病干预的核心行为学因素。
    2016—2021年四川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分析
    罗静雯, 田洪春, 铁磊, 张丽萍, 谢红, 龚希, 吴小红, 邓秀
    2023, 41(2):  192-19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10
    摘要 ( )   HTML ( )   PDF (144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6—2021年四川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的现状和趋势,为制定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21年,在四川省140个县(市、区)分别设立固定监测点(4个)和流动监测点(136个)。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随机抽取1个乡(镇、街道) 的1个行政村(社区),每个行政村调查当年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不少于200人。采集受检对象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查肠道蠕虫卵。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分析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共监测165 551人,总感染率为7.02%(11 614/165 551),各年度分别为8.19%(2 946/35 985)、7.75%(2 675/34 520)、8.14%(1 654/20 316)、8.05%(2 518/31 292)、3.57%(937/26 264)、5.15%(884/17 174)(χ2 = 415.370,P < 0.05)。钩虫、蛔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为5.63%(9 326/165 551)、1.04%(1 730/165 551)和0.60%(993/165 551)。四川省5类地形中,以丘陵地区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9.42%(7 648/81 168);川西北高原最低,为1.8%(205/11 406) (χ2 = 1 771.185,P < 0.05)。男性和女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6.84%(5 389/78 777)和7.17%(6 225/86 774)(χ2 = 7.018,P < 0.05)。不同年龄组中70~79岁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1.85%(2 319/19 569)(χ2 = 2 056.363,P < 0.05)。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中文盲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0.04%(2 133/21 244)(χ2 = 994.429,P < 0.05)。不同职业人群中农(牧、渔)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7.93%(9 921/125 079)(χ2 = 734.068,P < 0.05)。不同民族中彝族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9.48%(890/4 569)(χ2 = 1 638.694,P < 0.05)。结论 2016—2021年四川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以钩虫为主。丘陵地区、川西南山地感染率较高,是重点防治地区。女性、年龄较大者、文化程度较低者、彝族人群感染率较高,是重点防治人群。
    肝片形吸虫囊蚴脱囊条件及脱囊蚴形态观察
    方文, 杨敬, 王海英, 陈绍荣, 刘榆华, 李天美
    2023, 41(2):  198-20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11
    摘要 ( )   HTML ( )   PDF (239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肝片形吸虫囊蚴脱囊所需条件及脱囊蚴的形态。 方法 收集牛源肝片形吸虫虫卵,28 ℃水浴10~11 d后,将孵化出的毛蚴感染小土蜗,感染后35~40 d收集囊蚴。将囊蚴分为3组,每组30个囊蚴,分别置于50%、75%和100%胆汁中,每组囊蚴再均分为2个小组,分别于37、39 ℃水浴,每隔30 min观察后尾蚴逸出情况,以选择最适脱囊温度。另设15个实验组,每组取10个囊蚴,囊蚴经人工胃液处理10 min、30 min、1 h、1.5 h和2 h后,分别加至50%、75%和100%胆汁中,用最适脱囊温度孵育6 h,每隔30 min观察脱囊蚴逸出情况,并镜下观察脱囊蚴形态。以蒸馏水、生理盐水、人工胃液以及50%、75%和100%胆汁直接处理为对照组。未孵育出脱囊蚴的囊蚴继续观察至24 h。结果 经不同温度孵育24 h后,39 ℃下脱囊蚴逸出数量最多,50%、75%、100%胆汁中分别逸出9、12和4条,因此最适水浴温度为39 ℃。不同实验组中,最早观察到脱囊蚴的为人工胃液处理2 h + 100%胆汁组,共耗时3 h(胆汁孵育1 h);逸出数量最多的为人工胃液处理1 h + 100%胆汁组,胆汁孵育6 h内共逸出8条脱囊蚴。6个对照组在观察时间内均未见脱囊蚴,但不同浓度胆汁处理24 h后可见已死亡的脱囊蚴。镜下可见,脱囊蚴呈长椭圆形,与尾蚴体部形态相似,为成虫的雏形,大小为(228.0~361.0)µm ×(114.0~209.0)µm,平均291.0 µm × 163.9 µm。口腹吸盘清晰可见;肠管呈黄褐色,自口吸盘后、咽及食管下,分两支盘曲重叠,充满虫体两侧直至尾部。 结论 肝片形吸虫囊蚴不会自行脱囊,脱囊过程需要胃肠消化液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脱囊蚴与尾蚴体部形态、大小相似。
    宁波市腹泻患者隐孢子虫分子鉴定及基因特征分析
    秦源, 刘华, 姜岩岩, 曹建平, 沈玉娟
    2023, 41(2):  202-20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12
    摘要 ( )   HTML ( )   PDF (140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了解宁波市某哨点医院临床腹泻患者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及基因特征分析,为临床探究腹泻病因提供新思路。方法 2019年11月—2021年7月,收集宁波市某哨点医院临床腹泻患者粪样650份,提取粪样中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隐孢子虫核糖体小亚基RNA(SSU rRNA)基因,产物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出条带的阳性粪样DNA进行60-kDa糖蛋白(gp60)基因的巢氏PCR扩增,产物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将与目的条带大小相近的PCR扩增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根据GenBank公共数据库资源行BLAST分析,使用Clustal X 2.1软件比对和校准,根据序列分析结果进行隐孢子虫虫种鉴定和亚型分型。运用Mega 11.0软件,以neighbour-joining(N-J)法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 收集的粪样中男性腹泻患者369份(56.8%),女性腹泻患者281份(43.2%);年龄分布为1~99岁。经SSU rRNA基因扩增,仅1份DNA样品在830 bp左右出现特异性条带,呈隐孢子虫阳性。患者为53岁的男性,农民,水样便。经核苷酸序列分析,鉴定为火鸡隐孢子虫感染,与上海市人源分离株、黑龙江省奶牛源分离株、云南省鸡源分离株等的序列同源性为100%,系统进化树均落入同一分支。经gp60基因扩增,在955 bp左右出现特异性条带,鉴定为Ⅲb亚型家族,与人源ⅢbA24G1R1亚型的同源性最高(99.8%);经序列比对,为火鸡隐孢子虫新亚型ⅢbA26G1(GenBank登录号:OQ032548)。结论 宁波地区临床腹泻患者中鉴定到人兽共患的火鸡隐孢子虫,提示应加强腹泻人群隐孢子虫的监测和流调溯源。
    综述
    疟原虫色素形成的生物学意义
    孙军
    2023, 41(2):  209-21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13
    摘要 ( )   HTML ( )   PDF (211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色素的形成及其生物学意义一直存在争议。由于其与疟原虫生长、繁殖和致病密切相关,因此,疟色素的生物学功能需要进一步阐明。本文从其形态、产生的条件、形成的生物学功能、与宿主巨噬细胞的关系及其致病性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揭示了疟色素形成在虫体血红素和铁利用中的作用,以及在疟原虫进化、生长、繁殖中的特殊功能,为深入理解疟原虫致病机制以及研发抗疟新药提供思路。

    奥氏棘球绦虫分子遗传标志特征及其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孙慧, 李立, 闫鸿斌, 李秀荣, 付宝权, 贾万忠
    2023, 41(2):  213-21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14
    摘要 ( )   HTML ( )   PDF (119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幼虫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西部地区。奥氏棘球绦虫的形态和发育特征与细粒棘球绦虫等存在显著差异,为棘球属内独立的种,其适宜中间宿主为牛。人、猪、骆驼、绵羊、山羊、狐猴和鹿等均可感染奥氏棘球蚴。本文对奥氏棘球绦虫形态学、遗传变异、分子遗传标记等特性和流行现状进行综述,为棘球蚴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防控和监测等提供参考依据。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
    黎嫦, 杜新月, 严敏, 王兆军
    2023, 41(2):  219-22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15
    摘要 ( )   HTML ( )   PDF (121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是中性粒细胞胞内染色质与颗粒蛋白结合后释放至胞外所形成的网状结构。研究表明,原虫和蠕虫等寄生虫感染可诱导NET形成,并在抗寄生虫的免疫防御与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NET在常见原虫和蠕虫感染中的形成机制及其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寄生虫病预防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多房棘球蚴病相关细胞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马慧, 种世桂, 陈根, 张伶慧, 秦俊梅, 赵玉敏
    2023, 41(2):  223-22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16
    摘要 ( )   HTML ( )   PDF (298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房棘球蚴病(AE)是一种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流行、危害程度高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AE通常原发于肝组织,多房棘球蚴在患者体内呈浸润性生长,对累及脏器的形态及生理功能造成严重损伤。研究表明,多房棘球蚴及生发层细胞的增殖、机体免疫应答及免疫细胞的分化均与丝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胰岛素(insulin,Ins)、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生长转化因子-β(TGF-β)等细胞信号通路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本文从相关细胞信号通路在多房棘球蚴病中对多房棘球蚴及宿主产生的免疫调节作一综述。

    研究简报
    2006—2021年山西省阳泉市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分析
    王芬芬, 张佩君, 任梦枝, 李道好
    2023, 41(2):  228-23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17
    摘要 ( )   HTML ( )   PDF (135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现住址和终审时间为条件,收集2006—2021年中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中山西省阳泉市内脏利什曼病病例,应用WPS office 2019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组间率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2006—2021年阳泉市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258例,年均发病率为1.18/10万,年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0.08/10万上升至2021年的7.36/10万,各年份间报告病例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41.984,P < 0.05)。阳泉市辖区5个县(区)均有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告,年均发病率为0.50/10万~4.05/10万,各县(区)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0.770,P < 0.05)。内脏利什曼病报告病例发病年龄在7个月~85.81岁,发病年龄中位数为48.57岁,各年龄组中发病率最低为10~19岁组(0.15/10万),最高为0~9岁组(2.96/10万),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0.564,P < 0.05);男性(180例)患者多于女性(78例),男女性别比为2.31∶1。报告病例以农民和散居儿童为主,合计占总病例数的64.73%(167/258);报告病例分布无明显季节性。

    2006—2021年昆明市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陈志辉, 洪劲, 张荣兵, 杨倩, 叶青, 李建荣, 田荣
    2023, 41(2):  233-23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18
    摘要 ( )   HTML ( )   PDF (145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始于2010年的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前后(2006—2010年和2011—2021年)昆明市疟疾流行特征,为防止疟疾再传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2006—2021年昆明市疟疾病例信息,以2011年作为消除疟疾开始前后的时间分隔,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v26统计软件对病例的三间分布、感染地及就诊意识和诊断能力作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06—2021年昆明市共报告疟疾病例551例,2006—2010年和2011—2021年分别报告274、277例,报告病例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本地感染病例5例(2006年和2008年各2例、2010年1例),输入性病例546例。疟疾病例地区分布较集中,报告病例在行动计划前后均集中分布在官渡区,分别占55.8%(153/274)、82.7%(229/277)。2006—2021年,全年各月均有疟疾病例报告,行动计划前后分别以7月(41例)和6月(48例)的报告病例数较多。年龄分布以20~49岁青壮年发病人群为主(83.5%,460/551),行动计划前后分别占82.1%(225/274)、84.8%(235/277);职业分布以农民、工人为主(57.4%,316/551),行动计划前后分别占56.6%(155/274)、58.1%(161/277)。2006—2010年疟疾病例以东南亚输入为主(73.0%,200/274),间日疟占39.1%(107/274)、恶性疟占19.0%(52/274)、未分型占42.0%(115/274);2011—2021年后以非洲输入为主(57.4%,159/277),间日疟占41.2%(114/277)、恶性疟占52.4%(145/277)、混合感染占0.2%(5/277)、未分型占4.0%(11/277)、三日疟和卵形疟各1例。疟疾病例确诊率从2006—2010年的69.7%(191/274)上升至2011—2021年的93.9%(260/277)。2006—2010年、2011—2021年的病例发病-就诊时间间隔均为2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 = 0.568,P > 0.05);就诊-确诊时间间隔分别为4、3 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6.423,P < 0.05)。分析表明昆明市在行动计划后已无本地感染病例,如期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2019—2021年福建省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调查
    郑丹, 林陈鑫, 蔡武卫, 谢汉国
    2023, 41(2):  238-24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19
    摘要 ( )   HTML ( )   PDF (117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福建省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于2019—2021年在福建省沿海的闽东、闽中、闽南等3个渔场分别随机选取2个沿海城市为调查点,选择港口、码头、海产品交易市场和农贸市场,随机采购不同种类的海鱼样品。海鱼解剖后,取腹腔内容物,于体视显微镜下挑取幼虫并鉴定,计算不同鱼种和不同渔场的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度。共采集海鱼32种515尾,其中20种183尾海鱼检出异尖线虫幼虫,鱼种感染率为62.5%(20/32),海鱼总感染率为35.5%(183/515)。其中感染率较高的鱼种有鳓鱼(5/5)、鮸鱼(5/5)、鳀鱼(5/5)、带鱼74.7%(65/87)、马鲛鱼66.7%(32/48)、斑鱾(4/6)、黄姑鱼(3/7)、白姑鱼36.4%(8/22)、包公鱼37.5%(9/24)、海鲫鱼34.7%(33/95)。不同鱼种的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92.70,P < 0.05)。闽东、闽中、闽南3个渔场的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分别为43.1%(72/167)、28.3% (66/233)、39.1% (45/115)(χ2 = 10.12,P < 0.05)。共检获异尖线虫幼虫2 767条,平均感染度为15.1条/尾,其中感染度较高的有鳀鱼137.0条/尾,带鱼23.7条/尾,鳓鱼9.2条/尾、马鲛鱼7.4条/尾。三文鱼、鲭鱼等12种64尾未检出异尖线虫感染。提示福建省沿海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较高,应加强防控。

    石家庄市内脏利什曼病复现流行病学调查
    郭占景, 张世勇, 刘立
    2023, 41(2):  241-24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20
    摘要 ( )   HTML ( )   PDF (131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9—2021年石家庄市报告的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个案调查资料,采集病例所在村全部犬只的血样,同时采集报告病例家人以及以病例住处为中心、半径100 m以内邻居的静脉血样,用rk39免疫层析试纸检测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于2019—2021年5—9月,在病例所在庭院利用灯诱法捕获白蛉。2019—2021年,石家庄市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8例(2019年1例,2021年7例),井陉县6例,藁城区和鹿泉区各1例。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71岁;≤ 2岁2例,30~49岁1例,≥ 50岁5例;幼儿2例,农民5例,干部1例。7例为本地感染病例,1例为外省(山西省)输入病例。共检测犬400只,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为11.0%(44/400)。井陉县6个村犬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为6.4%~8/20(χ2 = 14.76,P < 0.05),鹿泉区石井村和藁城区西辛庄村犬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为1.2%(2/172)和0(0/31);井陉县与鹿泉区和藁城区犬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2.55、8.10,P < 0.05)。井陉县和藁城区分别采集重点人员血样309份和4份,抗利什曼原虫抗体均为阴性;鹿泉区采集重点人员血118份,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1份,阳性率为0.9%(1/118)。井陉县捕获到中华白蛉4只,鹿泉区、藁城区均未捕获到白蛉。井陉县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较高,需积极采取防控措施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福建漳州流浪犬、猫芽囊原虫感染调查及基因分型
    李永霞, 李梦蕊, 李诗艺, 黄潇航, 吴炜, 黄志坚, 殷光文
    2023, 41(2):  245-24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21
    摘要 ( )   HTML ( )   PDF (164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福建省漳州市部分流浪动物收容中心犬、猫芽囊原虫感染情况,采集漳州地区救助犬、猫粪样并提取DNA,以芽囊原虫核糖体小亚基RNA(SSU rRNA)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对阳性样品进行Sanger测序,根据GenBank公共数据库资源进行BLAST序列比对分析,采用MAGE 7.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共采集猫粪121份、犬粪119份。经PCR检验共7份样品阳性,其中犬芽囊原虫阳性率为5.04%(6/119),猫芽囊原虫阳性率为0.82%(1/121),犬、猫间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53,P < 0.05)。不同月龄的犬间、猫间,以及不同性别的犬间、猫间芽囊原虫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2.149、0.340、0.818、1.176,P > 0.05)。仅1份犬粪样的PCR扩增序列测序成功,为SSU rRNA基因序列YN-145株序列,通过BLAST序列比对,与人兽共患型芽囊原虫ST3亚型(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MW404497.1、MW242639.1、MW767066.1)的一致性为95%~97%。系统进化树中YN-145序列与ST3形成同一聚类分支。

    2015—2021年山东省临沂市输入性疟疾疫情监测分析
    刘建成, 许艳, 王龙江, 孔祥礼, 王用斌, 李曰进
    2023, 41(2):  249-25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22
    摘要 ( )   HTML ( )   PDF (125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集并分析2015—2021年山东省临沂市输入性疟疾病例信息及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78例,其中恶性疟65例(占83.3%)、卵形疟11例(占14.1%)、间日疟1例(占1.3%)、三日疟1例(占1.3%)。报告病例中1例自缅甸输入(1.3%),其余77例自非洲国家输入(98.7%)。病例报告时间无明显季节性变化,但在4月、8月、10月至次年1月出现高峰;病例报告主要地区为临沂市河东区(43例)、兰山区(16例)等。报告病例均为男性中青年,平均年龄(41.03 ± 9.18)岁,以外出务工归国人员为主(68例)。报告病例中,38例发病当天就诊,时间间隔最长的为发病后30 d就诊。报告病例于发病前1个月至3年内均有境外旅居史。初次就诊机构主要是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占比为65.4%(51/78);初次就诊的误诊率为37.2%(29/78)。8例(10.3%)出现并发症。提示应重点做好劳务输出人员的疟疾防治知识健康宣教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的监测,对往来疟疾高流行区人员及时进行病原筛查与核查。

    病例报告
    儿童肺细粒棘球蚴病1例
    路伟民, 杨小涛, 朱瑛, 张鸿, 李霁伟, 王艳春
    2023, 41(2):  253-25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23
    摘要 ( )   HTML ( )   PDF (163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儿,男,12岁,汉族,大理祥云县人。2020年8月2日出现阵咳、有痰,口服阿莫西林胶囊3 d后无减轻;8月5日至当地卫生室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炎琥宁、溴己新输液治疗3 d,仍咳嗽;8月11日起发热,并出现口周青紫、呼吸稍促;8月11日转至祥云县医院,血常规示白细胞、嗜酸粒细胞升高,胸部CT提示左肺上叶脓肿形成可能,诊断为“肺脓肿、重症肺炎”,予万古霉素静滴3 d,患儿咳嗽减轻,无气促,仍发热;8月14日转至昆明市儿童医院,以“肺炎、肺脓肿”收住院。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儿无外出旅居史,常与家养犬接触。实验室检查示嗜酸粒细胞增高,血清棘球蚴抗体IgG阳性;胸部CT示双肺感染并左肺上叶空腔形成,见“水上浮莲征”,临床诊断为肺细粒棘球蚴病。予左肺上叶包囊剥离术,术后肺组织病理检查鉴定为细粒棘球蚴感染。包囊组织DNA经PCR扩增后测序,结果显示与细粒棘球绦虫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2(cox2)基因序列一致性高达99.24%。术后口服阿苯达唑[10 mg/(kg•d),2次/d,每4周为1个疗程,间歇1周,连用3个疗程],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明显减轻。术后6个月复查,胸部CT示左肺上叶空腔样病灶明显缩小,邻近渗出灶较前局部密实,部分吸收。术后定期随访18个月,无复发。

    误诊为血液病的内脏利什曼病1例
    贾枕枕, 刘洪英, 江琦, 王玲玲, 刘相君
    2023, 41(2):  257-25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24
    摘要 ( )   HTML ( )   PDF (160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65岁,农民,河北人。2021年8月12日因“无明显诱因间断发热”至当地医院就诊,血常规示全血细胞减少,被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予抗感染治疗、琥珀酸亚铁补充造血原料等治疗后,症状暂时好转但病情反复,多次住院治疗长达6月余。2022年2月19日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 ℃,遂至河北省人民医院进一步诊治。患者既往有流浪犬接触史,白蛉叮咬吸血史不详。入院查体:贫血貌,腹软,肝、脾处质稍硬。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0.72 × 109/L,中性粒细胞0.34 × 109/L,淋巴细胞0.30 × 109/L,红细胞计数3.03 × 1012/L,血红蛋白72.00 g/L,血小板计数46.00 × 109/L。免疫学检测示:免疫球蛋白G 32.9 g/L,补体C3 0.53 g/L,补体C4 0.095 g/L,补体C1q 144.6 mg/L,直接抗人球蛋白抗IgG阳性,抗核抗体为阳性。相关病原体检测示:真菌D-葡聚糖814.0 pg/ml,人类疱疹病毒4型(HHV-4)PCR < 500拷贝/ml。胸、腹部CT及腹部彩超示脾大,脾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欠清。骨髓穿刺涂片示:部分巨噬细胞浆内及其周围可见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全血样品外送至江苏先声医学诊断有限公司行宏基因组第二代测序,检出利什曼原虫DNA序列数共266 335条,其中婴儿利什曼原虫145 767条,杜氏利什曼原虫66 243条,恰氏利什曼原虫53 461条,同时检出HHV-4 28条。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给予静脉两性霉素B,5 mg起并逐渐增加至100 mg,治疗3 d后患者体温下降,1周后体温正常,后转入专科医院继续治疗20 d后出院。约3个月后随访,患者自诉无任何不适,骨髓穿刺涂片未见利什曼原虫。

    宁夏44年来首例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道
    顾燕, 于琎, 徐策华
    2023, 41(2):  260-26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25
    摘要 ( )   HTML ( )   PDF (120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46岁,农民,宁夏中卫市中宁县人。自述2013—2021年的每年3—10月至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四道沟村种植和采摘枸杞,并收养一条流浪犬。于2022年2月18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大汗、关节疼痛不适等症状,体温最高超过40 ℃,就诊于当地诊所,诊断为“肺部感染”,予青霉素、头孢治疗,效果不佳。3月6日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患者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腹部平软,未触及腹部包块,肝脏肋下未触及。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2.61 × 109/L,血红蛋白122.0 g/L,血小板计数114.0 × 109/L。3月17日行腹部彩超示:肝脏肿大,实质回声减低、均匀,血管影像欠清晰;脾脏肿大,未见明显病变。3月21日将血样外送至予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行宏基因组第二代测序,结果显示利什曼原虫属序列数420条,其中杜氏利什曼原虫序列数418条。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内脏利什曼病。予两性霉素B(5 mg)静脉滴注连续8 d,病情有好转,体温降至36.2 ℃,第9天予葡萄糖酸锑钠(6 ml)静脉滴注1天后出院。出院后,改为肌肉注射葡萄糖酸锑钠(6 ml/d,连续注射6 d后,间隔2周,再继续注射9 d),其他症状予对症处理。出院1个月后电话随访,身体轻感乏力;出院2个月后电话随访,恢复良好。

    信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3年征稿启事
    2023, 41(2):  197-197. 
    摘要 ( )   PDF (7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爱卫新征程 健康中国行”公益广告
    2023, 41(2):  0-Ⅰ. 
    摘要 ( )   PDF (46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