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2-28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17, 35(1):  0-0. 
    摘要 ( )   PDF (17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云南省输入性及本地感染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基因5区序列的多态性分析
    董莹, 孙艾明, 陈梦妮, 徐艳春, 毛祥华, 邓艳
    2017, 35(1):  1-7. 
    摘要 ( )   HTML ( )   PDF (242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云南省输入性及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的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lasmodium vivax 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1, PvMSP-1)基因5区序列及其等位基因的多态性。方法 2012年8月-2015年9月,收集云南省输入性及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的滤纸血样和流行病学史等相关信息。提取疟原虫DNA,PCR扩增PvMSP-1基因5区并测序,与M75674、AAN86237、M60807、ABJ53045、AAN86238、BAA18977等参比序列进行比对,用Mega 5.04、Arlequin3.5.1软件分析PvMSP-1基因5区的序列多态性,计算序列间保守位点、遗传距离和多样性指数,并根据氨基酸序列间的遗传距离绘制聚类树状图。结果 2012年8月-2015年9月,共收集间日疟病例血样847份。其中,云南省本地感染61份,非洲、缅甸感染的分别为66和720份。847份血样中278份扩增出PvMSP-1基因5区片段,206份测序成功。PvMSP-1基因5区片段编码氨基酸长193~222 aa。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显示,Sal-1、Belem和Recombine基因型分别占59.2%(122/206)、23.3%(48/206)和17.5%(36/206),缅甸、非洲感染和云南本地感染血样中Sal-1基因型分别占58.8%(104/177)、11/15和7/14。Sal-1、Belem、Recombine基因型分别有51、9和6个亚型。这66个亚型的Shannon-wiener指数(H’)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955和0.567。206条DNA序列的同源位点为665 bp、保守位点为11.3%(75/665)、变异位点为88.7%(590/665),不同感染来源地的分离株与不同的氨基酸参比序列的遗传距离均小于0.4。聚类分析显示,206条PvMSP-1基因5区氨基酸序列按基因型聚类成2个大类,有3个次级分支,其中,Recombine与Belem基因型的相似度为91%~92%,高于与Sal-1基因型的82%~83%。结论 云南省输入性及本地感染的间日疟原虫分离株PvMSP-1基因5区存在多种亚型,在Sal-1、Belem、Recombine等3种基因型中,Sal-1型占优势。

    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树突状细胞对Th17分化和功能的调控作用
    陈光, 刘蕾, 王芳芳, 毕胜, 罗兰, 苏菊香, 张慧明, 蔡连顺, 宫梓琳
    2017, 35(1):  8-12. 
    摘要 ( )   HTML ( )   PDF (92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17XL株(Py17XL)感染小鼠过程中树突状细胞(DCs)对辅助性T细胞17型(Thl7)细胞分化和功能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12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Py17XL)、Toll样受体4(TLR4)阻断组(Py17XL + TLR4)、Toll样受体9(TLR9)阻断组(Py17XL + TLR9)和TLR4联合TLR9阻断组(Py17XL + TLR4 + TLR9),每组3只。感染前1 d,腹腔注射10 μg 抗-TLR4单抗(TLR4阻断组)或50 μg 抗-TLR9单抗(TLR9阻断组)阻断DCs的功能,注射体积为0.4 ml,对照组注射等量的PBS。4组小鼠均腹腔注射1 × 106 Py17XL感染的红细胞。感染后第0、3和5天计数红细胞感染率,同时制备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细胞中CD11c+ TLR9+ 和Th17细胞数量变化,ELISA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DCs阻断模型构建成功。感染后第5天,感染组、TLR4阻断组、TLR9阻断组和TLR4联合TLR9阻断组小鼠原虫血症分别为28.0%、29.0%、31.0%和16.3%;感染后第7天,原虫血症分别为43.3%、47.5%、32.5%和8.0%,感染组和TLR4阻断组小鼠全部死亡,其余阻断组小鼠于感染后第6天开始出现死亡。与感染组比较,TLR9阻断组和TLR4联合TLR9阻断组小鼠原虫血症上升缓慢,生存期明显延长至11 d和15 d。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第5天,TLR9阻断组和TLR4联合TLR9阻断组Th17细胞数量分别为1.2%和1.4%,与感染组(1.9%)相比,数量明显减少(P < 0.05,P < 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第5天,TLR4联合TLR9阻断组小鼠IFN-γ和IL-10水平分别为(232.4 ± 15.5)pg/ml和(1 791.2 ± 58.2)pg/ml,与感染组[(90.7 ± 50.1)pg/ml和(962.6 ± 409.0)p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结论 Py17XL感染小鼠过程中DCs调控了Thl7细胞的分化和功能。DCs阻断(Py17XL + TLR4 + TLR9)后,感染小鼠原虫血症降低,生存期延长。

    河南省输入性卵形疟原虫2个亚种富色氨酸抗原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周瑞敏, 李素华, 张雅兰, 钱丹, 杨成运, 刘颖, 赵玉玲, 张红卫, 许汴利
    2017, 35(1):  13-17. 
    摘要 ( )   HTML ( )   PDF (94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河南省2015年输入性卵形疟原虫富色氨酸抗原(Plasmodium ovale tryptophan-rich antigen,PoTRA)基因序列。方法 采集河南省2015年22例输入性卵形疟患者的血样,收集患者相关信息。提取血样DNA,用巢式PCR方法扩增PoTRA基因,连接至pMD18-T载体,提取质粒进行测序,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判断卵形疟原虫的亚种,并对其基因长度及种类进行分析。对PoTRA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氨基酸的差异。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样本间的亲缘关系。结果 22例卵形疟中,8例为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P. ovale wallikeri),占36.4%,PoTRA基因长度有245和299 bp 2种类型,以245 bp为主;14例为卵形疟原虫curtisi亚种(P. ovale curtisi),占63.6%,PoTRA基因长度有299、317和335 bp等3种类型,以299 bp为主。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wallikeri亚种的2种基因类型相差2个氨基酸单元(MANPINMANPIN和AITPIN),curtisi亚种的3种基因类型间相差2个氨基酸单元(TITPIS和TINPIN)。系统进化树显示,22例样本分为curtisiwallikeri 2个亚群,其中curtisi亚群又分为2个亚支,299 bp的样本在同一亚支内,317和335 bp的样本在另一亚支内,亲缘关系更近。结论 2015年河南省输入性卵形疟有curtisiwallikeri 2个亚种,其PoTRA基因存在多态性,curtisi亚种有3种基因类型,wallikeri亚种有2种基因类型。

    病例报告
    浙江省台州市首例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病例报道
    郑巧飞, 褚邦勇, 陈玉宇, 杨萍, 金高兵, 周嫔, 莫利才
    2017, 35(1):  17-18. 
    摘要 ( )   HTML ( )   PDF (50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户尘螨Der p 2 T细胞表位融合肽对哮喘小鼠STAT6信号通路的影响
    湛孝东, 段彬彬, 陶宁, 李朝品
    2017, 35(1):  19-23. 
    摘要 ( )   HTML ( )   PDF (86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户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2类变应原Der p 2 T细胞表位融合肽对哮喘小鼠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探讨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活化因子6(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6, STAT6)的变化及其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小鼠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哮喘组、Der p 2 T细胞表位融合肽免疫治疗组(简称免疫治疗组)和阴性对照组(PBS组),每组10只。哮喘组和免疫治疗组分别于第0、7、14天经小鼠腹腔注射100 μl致敏液[含100 μg/ml Der p2和2% Al(OH)3的PBS液],PBS组注射等量PBS液[含2% Al(OH)3]。哮喘组和免疫治疗组自第21天起,雾化吸入0.5 μg/ml Der p 2致敏液,1次/d × 30 min,连续7 d;PBS组雾化吸入等量PBS液。免疫治疗组在第25~27天雾化前30 min,经腹腔注射100 μg/ml Der p 2 T细胞表位融合肽200 μl,PBS组和哮喘组注射等量PBS液。末次雾化吸入24 h后处死小鼠,收集每组小鼠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用ELISA检测BALF中白细胞介素-4(IL-4)、IL-13、γ干扰素(IFN-γ)水平。取肺组织提取肺组织全蛋白,蛋白质印记(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全蛋白中STAT6和磷酸化STAT6(p-STAT6)的表达情况。组间样本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免疫治疗组小鼠的IFN-γ水平为(234.40 ± 24.46)pg/ml,高于哮喘组的(155.80 ± 20.53)pg/ml(P < 0.01);免疫治疗组小鼠的IL-4和IL-13水平分别为(30.00 ± 5.50)和(174.50 ± 25.99)pg/ml,均低于哮喘组小鼠的(53.28 ± 8.26)和(308.10 ± 28.32)pg/ml(P < 0.01)。免疫治疗组小鼠STAT6、p-STAT6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03 ± 0.221和0.966 ± 0.323,均低于哮喘组的1.669 ± 0.296和1.735 ± 0.298(P < 0.01)。结论 Der p 2 T细胞表位融合肽可能通过抑制STAT6治疗哮喘组小鼠。

    消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7稿约
    2017, 35(1):  23-封二、封三. 
    摘要 ( )   PDF (2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蛋白组分分析
    杨小迪, 陶志勇, 程洋, 吴琦, 王小莉, 宋迪, 徐岚松, 薛仁敏, 常雪莲, 张慧, 汪瑞, 陈兴智, 方强
    2017, 35(1):  24-29. 
    摘要 ( )   HTML ( )   PDF (116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鸟枪法”(shotgun技术)分析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成虫排泄分泌蛋白(adult worm excretory/secretory protein,AWESP)的组分,寻找其调节人炎症性肠炎的活性成分。方法 制备旋毛虫AWESP,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酶解后,采用shotgun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系统鉴定,将分析所得的数据通过Masco软件进行数据库检索,完成蛋白的鉴定,并对鉴定出的蛋白从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学途径3个方面进行Gene Ontology(GO)分类。结果 SDS-PAGE分离的旋毛虫AWESP相对分子质量(Mr)约15 000~116 000,质谱分析共获得280个蛋白,通过Masco软件检索已鉴定的蛋白为96种,假定的蛋白为98种,未鉴定的蛋白为86种。已初步发现至少有4种蛋白可能具有潜在的调节人炎症性肠炎的作用,包括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丝氨酸蛋白酶、53 000排泄/分泌抗原和谷胱氨肽转移酶。GO工具分析显示,已鉴定的蛋白具有104种分子功能,参与了363种生物过程。结论 经Masco软件检索,旋毛虫AWESP成分复杂多样,已鉴定的蛋白有96种,从已明确的蛋白中初步筛选出4种与调节人炎症性肠炎潜在相关的蛋白。

    病例报告
    1例恶性疟、卵形疟混合感染不同时段发病的病例报告
    陈宇浩, 黄和铨, 阮卫, 陈优梅
    2017, 35(1):  29-30. 
    摘要 ( )   HTML ( )   PDF (38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上海崇明发现稻富库蚊(双翅目∶蚊科)的记录
    方圆, 施文琦, 张仪, 胡求安, 周正斌, 吴嘉彤, 张亮亮
    2017, 35(1):  31-35. 
    摘要 ( )   HTML ( )   PDF (138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记录上海崇明发现稻富库蚊(Culex inatomii)。方法 本研究于2015-2016年的5-11月在上海市崇明区东滩采集稻富库蚊的幼虫和成蚊,进行形态学观察。提取成蚊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ClustalW2软件进行COⅠ序列多重比对。采用MEGA v5.10软件计算稻富库蚊与其同属的凶小库蚊(Cx. modestus)、淡色库蚊(Cx. pipiens pallens)和三带喙库蚊(Cx. tritaeniorhynchus)的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4个蚊种的系统进化树。结果 共采集稻富库蚊成蚊156只,均为雌蚊;捕捞幼虫36只,实验室羽化后获雌蚊17只,雄蚊19只。形态学观察可见,雄蚊尾器结构中,抱肢基节亚端叶毛分为两组,前组具有2根棒状毛,后组具有1根棒状毛和1根叶状毛,可与其近缘种凶小库蚊区分。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PCR扩增获得约650 bp大小的条带,测序后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KX555565~KX555570)。COⅠ序列多重比对结果显示,稻富库蚊和凶小库蚊COⅠ序列的相似度为96%。两者种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001和0.011,种间遗传距离达0.047。系统进化树结果可见,4个蚊种聚成单系群,每个种独立为1个分支;稻富库蚊与凶小库蚊的亲缘关系最接近,而与同属其他2个蚊种的关系较远。结论 上海崇明发现稻富库蚊。

    瘦素蛋白转基因约氏疟原虫对小鼠体质量的影响
    李楷, 郑鸿, 朱锋, 付雍, 徐文岳
    2017, 35(1):  36-41. 
    摘要 ( )   HTML ( )   PDF (226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含瘦素(leptin)蛋白转基因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li)对感染小鼠体质量的影响。方法 设计并构建含小鼠瘦素基因的疟原虫CRISPR/Cas9重组质粒,该质粒两端带有约氏疟原虫17XNL株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的5′和3′同源序列,将外源的小鼠瘦素基因经同源重组插入至MIF基因编码区下游,构建重组质粒PYC-MIF-Leptin。将该重组质粒电转入体外培养的约氏疟原虫成熟裂殖体内,通过尾静脉注射该裂殖体感染雌性昆明小鼠1只,经乙胺嘧啶筛选和PCR鉴定获得转基因约氏疟原虫克隆。将转基因疟原虫和野生型疟原虫感染C57BL/6小鼠各1只,取眼球血和尾静脉血,通过RT-PCR和免疫荧光检测瘦素在疟原虫内是否成功表达。将含转基因疟原虫和野生型疟原虫(1 × 104接种量)的200 μl PBS尾静脉注射感染C57BL/6小鼠各5只,阴性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每两天记录并统计小鼠原虫血症及体质量变化。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构建了含瘦素基因和疟原虫MIF同源重组序列的重组质粒PYC-MIF-Leptin。转基因疟原虫DNA测序结果证实,瘦素基因整合入MIF基因下游,并在疟原虫中成功转录。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疟原虫能够表达小鼠瘦素蛋白。转基因疟原虫组17 d体质量下降尤其明显,为(17.26 ± 1.40)g。野生型疟原虫组和阴性对照组小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而转基因疟原虫组体质量下降达10.7%(P < 0.05)。两种疟原虫都在原虫血症达到10%左右时开始下降,但是转基因疟原虫增殖速度较快,最终在23 d左右均消失。结论 表达瘦素基因的转基因约氏疟原虫可降低感染小鼠的体质量。

    病例报告
    输入性重症恶性疟1例报告
    孙莉, 李明华, 范久波
    2017, 35(1):  41-42. 
    摘要 ( )   HTML ( )   PDF (107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斯氏并殖吸虫蛋白质组学研究
    李安梅, 吴玛莉, 黄雨婷, 郭志来
    2017, 35(1):  43-47. 
    摘要 ( )   HTML ( )   PDF (31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斯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囊蚴、童虫和成虫蛋白质组进行研究。方法 在贵州省斯氏并殖吸虫疫源地开阳、毕节采集溪蟹,从中分离囊蚴置于PBS中,灌胃感染SD大鼠3只(10个囊蚴/只),喂食感染雄性犬3只(20个囊蚴/只)。感染大鼠后1个月解剖取童虫,感染犬后3个月解剖取成虫。将囊蚴、童虫和成虫中加入中性组织裂解液,冰上超声破碎提取总蛋白,Bradford法测定蛋白含量并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双向凝胶电泳,采用PDquest 8.0软件对双向凝胶电泳图像进行分析寻找差异点。对差异点进行酶解、质谱鉴定。最后进行NCBI在线及本地数据库检索。结果 SDS-PAGE显示囊蚴、童虫和成虫总蛋白主要集中分布在相对分子质量(Mr)25 000~116 000。双向凝胶电泳共筛选出51个差异蛋白点,分别为囊蚴20个、童虫25个、成虫6个。因成虫差异点灰度值两两间的比值变化远小于囊蚴与童虫,故未进行质谱鉴定。36个囊蚴和童虫的肽段序列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线检索蛋白种类主要为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lyticus)蛋白酶Ⅰ(一种赖氨酸特异性的丝氨酸酶)、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DHAR2类似物、热激蛋白Hsp82及Hsp96-β、肌动蛋白和半胱氨酸酶抑制剂等;本地复殖目数据库检索主要蛋白种类是半胱氨酸酶、肌动蛋白和热激蛋白。结论 斯氏并殖吸虫囊蚴与童虫蛋白组成有差异,囊蚴含有肌动蛋白,童虫含有解毒及应激蛋白,两者都含有水解酶类及半胱氨酸酶。

    广州管圆线虫半乳糖凝集素-1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凝集反应
    李星潘, 赵梦静, 史晓萌, 闫兰竹, 闫宝龙, 黄慧聪
    2017, 35(1):  48-52. 
    摘要 ( )   HTML ( )   PDF (311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表达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基因并分析其凝集反应。方法 用Swiss Model分析galectin-1的三维结构。提取广州管圆线虫雌性成虫总RNA,根据galectin-1基因编码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JN133961.1)设计引物,RT-PCR扩增目的基因,亚克隆至pCold Ⅲ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BL21,取重组质粒进行双酶切、PCR鉴定和测序。阳性质粒经0.1 mmol/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galectin-1重组表达蛋白后,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表达情况。以广州管圆线虫全虫免疫的小鼠血清为一抗,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验证目的蛋白。将重组蛋白10倍稀释为5.55 × 10-1~5.55 × 10-5 ng/μl,显微镜观察其与新鲜的ICR小鼠血液中红细胞的凝集反应。结果 Swiss Model分析结果显示,galectin-1以非二聚体形式发挥作用。galectin-1基因RT-PCR扩增产物约为850 bp,与预期结果一致。经双酶切、PCR和测序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Cold Ⅲ-galectin-1构建成功。SDS-PAGE结果显示,经IPTG诱导获得相对分子质量约36 000的可溶性重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galectin-1蛋白能被全虫免疫的小鼠血清识别。凝集反应结果显示,galectin-1蛋白与小鼠红细胞发生明显凝集反应的最低浓度为5.55 × 10-4 ng/μl。结论 克隆的galectin-1基因能在pCold Ⅲ原核表达系统中呈可溶性表达,并与小鼠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

    3种疟疾检测方法的应用分析
    江莉, 王真瑜, 张耀光, 朱民, 张小萍, 马晓疆, 何燕艳, 朱倩, 蒋守富, 蔡黎
    2017, 35(1):  53-58. 
    摘要 ( )   HTML ( )   PDF (111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疟原虫镜检、抗原检测(快速诊断试验,RDT)和核酸检测(PCR)3种方法在疟疾病例检测应用中的效果。方法 对2012-2015年上海市送检的疟疾病例和疑似疟疾病例血样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确诊病例为金标准,比较镜检、RDT和PCR 等3种方法的诊断指标、虫种特异性鉴定能力和成本效益。不同检测方法的两两比较用χ2检验。结果 3种方法平行分析血样212份,结果显示,综合判定为阳性的167份,占78.8%,阴性45份,占21.2%。阳性血样中,120份为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感染,占71.9%;22份为间日疟原虫(P. vivax)感染,占13.2%;17份为卵形疟原虫(P. ovale)感染,占10.2%;6份为三日疟原虫(P. malariae)感染,占3.6%;2份为混合感染,占1.2%。3种检测方法的诊断效率以PCR最高,为96.2%(204/212),RDT次之,为93.2%(192/206),镜检最低,为88.2%(187/212);镜检与RDT和PCR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RDT与P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确诊病例比较,3种方法的总符合率以PCR最高,为95.3%(202/212),RDT次之,为93.2%(192/206),镜检最低,为88.2%(187/212);镜检与P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非恶性疟原虫的3种疟原虫的种特异性鉴定能力,以PCR最高,为95.6%(43/45),镜检次之,为91.1%(41/45),RDT最低,为68.9%(31/45);PCR与RD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CR与镜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恶性疟原虫单一虫种的鉴定能力,以RDT最优,为100%(116/116);PCR次之,为93.3%(112/120);镜检最低,为84.2%(101/120)。根据是否纳入诊断标准、对仪器设备和技术的要求、诊断效能、检测的成本耗时、应用培训以及技术推广等14项指标综合评测显示,RDT得分为37分(满分42分),成本效益最高,镜检和PCR得分分别为26和27分。结论 在以输入性恶性疟为主的疫情形势下,3种检测方法比较,检测效果以PCR和RDT较高,种特异性鉴定能力以PCR和镜检较好,成本效益以RDT最佳。

    马来丝虫肌球蛋白29表位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及原核表达蛋白免疫小鼠诱导的免疫应答
    夏瑜椰, 徐倩, 孙婷婷, 方浩, 刘蔚, 陆施娟, 方政
    2017, 35(1):  59-63. 
    摘要 ( )   HTML ( )   PDF (83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马来丝虫肌球蛋白29(Brugia malayi myosin 29,BmM29)表位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BmM29和原核表达的纯化重组蛋白rBmM29免疫小鼠诱导的免疫应答效果。方法 在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BL21诱导表达重组蛋白rBmM29,纯化后作为重组蛋白疫苗;纯化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BmM29作为核酸疫苗。核酸疫苗免疫注射部位为小鼠后腿胫前肌,重组蛋白为皮下多点注射。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12只,分别注射PBS(100 μg)、pcDNA3.1(+)/CpG(100 μg/30 μg)、pcDNA3.1(+)-BmM29/CpG(100 μg/30 μg)、rBmM29/CpG(50 μg/30 μg)、pcDNA3.1(+)-BmM29/rBmM29/CpG(前2次注射pcDNA3.1(+)-BmM29/CpG 100 μg/30 μg,第3次注射rBmM29/CpG 50 μg/30 μg),共免疫3次,每次免疫间隔2周。初次免疫后第4、6、8周,眼球摘除法采血制备血清,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效价。免疫第8周处死小鼠,制备脾细胞悬液培养48 h,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果 ELISA检测结果显示,A、B、C、D和E组小鼠初次免疫后第4周血清中抗体的吸光度(A490值)分别为0.038 ± 0.050、0.053 ± 0.009、0.360 ± 0.035、0.456 ± 0.025、0.370 ± 0.025,第6周分别为0.045 ± 0.003、0.045 ± 0.005、0.510 ± 0.018、0.548 ± 0.010、0.552 ± 0.018,第8周分别为0.041 ± 0.004、0.044 ± 0.009、0.606 ± 0.047、0.674 ± 0.042、0.770 ± 0.041,C、D、E组均高于A、B组(P < 0.05),第8周时,E组IgG抗体的A490值高于C组和D组(P < 0.05)。初次免疫后第8周,A至E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的水平分别为(47.72 ± 8.94)、(50.43 ± 2.81)、(304.78 ± 8.42)、(242.28 ± 5.99)、(426.52 ± 6.76)pg/ml,C、D、E组均高于A、B组(P < 0.05),E组高于C组和D组(P < 0.05);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4的水平分别为(60.00 ± 11.14)、(57.71 ± 15.95)、(93.17 ± 12.56)、(96.67 ± 11.48)、(101.17 ± 5.81)pg/ml,C、D、E组均高于A、B组(P < 0.05)。结论 pcDNA3.1(+)-BmM29核酸疫苗和rBmM29重组蛋白均可诱导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核酸疫苗与重组蛋白疫苗联合免疫效果更佳。

    福建省部分地区鼠类巴贝虫感染调查与基因鉴定
    肖方震, 彭秀卿, 徐国英, 陈阳, 林代华, 邓艳琴
    2017, 35(1):  63-67. 
    摘要 ( )   HTML ( )   PDF (89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福建省部分地区鼠类巴贝虫(Babesia)的感染状况以及基因特征。方法 2014-2015年采用笼日法在福建省邵武、清流、顺昌、永安、长乐和尤溪等6地捕鼠,现场鉴定鼠种,记录鼠类釆集时间、地点、鼠种、性别等资料。采集各鼠心脏血,采用PCR扩增巴贝虫18S rRNA片段,取阳性PCR产物送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同源性。PCR检测阳性率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法。结果 共捕获209只鼠,其中家鼠71只,野鼠138只。PCR检测结果显示,巴贝虫阳性率为9.6%(20/209)。家鼠的阳性率为2.8%(2/71),其中褐家鼠(Rattus norvebicus)和黄胸鼠(R. flavipectus)各有1只阳性;野鼠的阳性率为13.0%(18/138),其中大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黄毛鼠(R. losea)、社鼠(R. confucianus)和针毛鼠(R. fulvescens)等4个鼠种的阳性数分别为13、1、2和2只;野鼠的阳性率高于家鼠(P < 0.05)。6地中,尤溪的鼠类阳性率最高,为14.9%(13/87),其次为永安,阳性率为13.6%(3/22),清流的鼠类未检出巴贝虫感染阳性。雄鼠的阳性率为7.9%(9/114),雌鼠为11.6%(11/95)。成年鼠的阳性率最高,为10.4%(18/173),其次为幼年鼠,阳性率为6.3%(2/32),捕获的4只老年鼠均未检出巴贝虫感染阳性。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和不同鼠龄的巴贝虫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CR阳性产物测序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样品序列相似性达100%。BLAST结果显示,血样感染的为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样品序列与源自浙江的田鼠巴贝虫的序列同源性(GenBank登录号:JQ609305)最高。结论 福建省部分地区鼠类存在田鼠巴贝虫感染,野鼠的阳性率高于家鼠。

    基于回顾性重排扫描统计量的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区时空聚集性分析
    郝瑜婉, 薛靖波, 徐俊芳, 胡飞, 张云, 曹淳力, 阮瑶, 田添, 张利娟, 许静, 林丹丹, 董毅, 李石柱
    2017, 35(1):  68-0. 
    摘要 ( )   HTML ( )   PDF (230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空间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血吸虫病疫情特征,探索回顾性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在湖沼型、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聚集性探测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分别收集2009-2014年江西省和2004-2013年云南省的血吸虫感染人群、耕牛和钉螺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应用回顾性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方法,对江西省和云南省血吸虫病高风险传播区域的时空分布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2009-2014年江西省人群、耕牛和钉螺的血吸虫感染率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人群和钉螺感染率分别由2009年的0.21%和0.03%下降至2014年的0.01%和0,耕牛感染率从2012年的1.25%下降至2014年的0.12%,其中人群感染率年平均变化百分比(APC)为-47.36%(P < 0.05);2009-2014年人群、耕牛和钉螺感染率均存在时空分布聚集性,分别探测出3、2和1个聚集区域,均位于环鄱阳湖地区。2004-2013年云南省人群、钉螺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4年感染率分别为2.49%、0.70%和3.76%,至2013年,人群和钉螺感染率均为0,耕牛感染率下降为0.02%;其中人群感染率APC为-49.17%(P < 0.05);2004-2013年人群、钉螺和耕牛感染率均存在时空分布聚集性,分别探测出2、6和2个聚集区域。结论 2009-2014年江西省湖沼型和2004-2013年云南省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疫情均呈现下降趋势,回顾性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分析均发现有人群、钉螺和耕牛感染率的聚集性区域,表明可用于分析血吸虫病时空分布特征。

    病例报告
    皮下包块型并殖吸虫病1例
    世淑兰, 张建英, 周百灵, 樊茂, 李小娟, 奎莉越
    2017, 35(1):  74-74. 
    摘要 ( )   HTML ( )   PDF (54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四川省2015年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李黎, 刘阳, 许国君, 郁涛, 邹晏, 吴小红, 钟波
    2017, 35(1):  75-79. 
    摘要 ( )   HTML ( )   PDF (91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四川省2015年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加强输入性疟疾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四川省2015年的疟疾疫情数据、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四川省报告疟疾病例290例,其中恶性疟158例(54.5%),间日疟107例(36.9%),卵形疟14例(4.8%),三日疟1例(0.3%),间日疟与恶性疟混合感染10例(3.5%)。有5例恶性疟病例死亡。病例均为境外输入,其中非洲输入271例,占93.5%。输入病例最多的来源地是埃塞俄比亚(83例),其次为安哥拉(49例)。每月均有病例报告,12月、8月、6月和7月病例较多,共139例,占全年的47.9%。广安、成都、南充、绵阳、德阳、泸州、遂宁共报告243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3.8%。209例病例发病后在国内医疗机构初次就诊,118例诊断为疟疾,误诊率为43.5%(91/209)。结论 2015年四川省报告的疟疾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主要感染虫种为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输入地主要为非洲。医疗机构首诊误诊率较高。

    2012-2015年江西省输入性疟疾病例诊断和报告情况分析
    雷蕾, 夏志贵, 李志宏, 龚艳凤, 肖宁
    2017, 35(1):  80-84. 
    摘要 ( )   HTML ( )   PDF (70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分析江西省输入性疟疾病例诊断和报告情况,为指导消除疟疾阶段的疾病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2-2015年江西省报告的疟疾疫情和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疟疾病例的初次就诊(以下简称初诊)单位、实验室检测单位、报告单位、诊断方式、发病到初诊时间、初诊到报告时间和发病到报告时间等,评价消除疟疾阶段疟疾病例管理的质量。结果 2012-2015年江西省共报告207例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以实验室诊断为主(96.62%,200/207)。病例初诊单位主要为县级(29.95%,62/207)和地市级医疗机构(25.60%,53/207);病例实验室检测单位主要为地市级医疗机构(36.27%,73/207)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0.29%,42/207),不同年份间实验室检测单位构成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发病到初诊时间中位数为1 d(0~149 d),初诊到报告时间中位数为3 d(0~144 d),发病到报告时间中位数为5 d(0~149 d)。结论 江西省疟疾病例初诊和实验室检测单位较多集中在市、县级医疗机构。

    浙江省首例本地感染牛带绦虫的诊断和治疗
    丰燕, 阮卫, 楼新进, 姚立农
    2017, 35(1):  85-88. 
    摘要 ( )   HTML ( )   PDF (101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浙江省1例本地感染绦虫病例进行诊断和治疗,并确定其所感染绦虫的种类。方法 收集患者发病、临床表现、诊治过程等信息,对患者开展流行学调查。采用肛周透明胶纸法检查虫卵。使用槟榔-南瓜子进行驱虫治疗,对患者排出的虫体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PCR扩增虫体DNA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1(cytochrome C oxidase 1,COX1)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者近两年无县外出行史,无食生猪肉、牛肉或动物内脏史,但经常食用烧烤肉类及火锅,偶尔食用生蔬菜。患者肛周皮肤检查发现带绦虫虫卵。患者排出的虫体经形态学观察疑似为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或亚洲带绦虫(Taenia asiatica)。PCR扩增COX1基因片段获得832 bp扩增产物,测序后经BlAST比对分析显示,与牛带绦虫COX1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AB107239.1)序列相似性为99%,而与亚洲带绦虫(GenBank登录号为AB107235.1)和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GenBank登录号为AB066485.1)COX1基因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6%和88%。结论 综合患者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信息和排出虫体的序列分析结果,确认该病例为本地感染牛带绦虫病例。

    综述
    Th17/Treg免疫失衡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周永华, 杨莹莹, 范小琳, 赛雪
    2017, 35(1):  89-93. 
    摘要 ( )   HTML ( )   PDF (6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是宿主感染血吸虫后发生免疫反应所致的一种严重病理性损害。肝脏的免疫应答状态决定了肝纤维化的进程。近期研究发现,Th17和Treg细胞是CD4+T细胞的2个亚群。Th17细胞主要参与炎症反应;Treg细胞主要介导负向调控。Th17/Treg细胞的分化相互抑制、功能反向调节,在正常状况下两者保持平衡。Th17、Treg细胞及其免疫平衡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参与炎症反应、组织损伤、纤维化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Th17/Treg细胞及其免疫失衡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DNA条形码技术在蚊虫分类鉴定中的研究进展
    郭玉燕, 罗雷, 郑学礼
    2017, 35(1):  93-98. 
    摘要 ( )   HTML ( )   PDF (9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NA条形码在物种分类鉴定中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近年来,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Ⅰ,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蚊虫物种水平的鉴定。本文主要对DNA条形码技术及原理,基于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对蚊虫种和种团鉴定的应用及其局限性,以及基于COⅡ、16S RNA、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ibosome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ITS)中的第一内转录间隔区(the first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1)和第二内转录间隔区(the second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2)等其他分子标记在蚊虫分类鉴定中的应用及其辅助COⅠ基因对蚊虫进行分类鉴定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