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4-08-30
    特约综述
    从认识到实践——纪念华支睾吸虫发现140周年
    钱门宝, 陈颖丹, 周晓农*
    2014, 32(4):  1-247-252. 
    摘要 ( )   PDF (3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874年9月,McConnell医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体内首次发现华支睾吸虫,距今已有140周年。此后,1910年日本学者Kobayashi发现了淡水鱼是其第二中间宿主,1918年另一名日本寄生虫学家Muto证实了淡水螺是其第一中间宿主。但其危害性直到近年来才被较清楚的认识,WHO国际癌症研究署于2009年将华支睾吸虫确定为胆管细胞癌明确致癌物;WHO于2010年发布了“全球被忽视热带病首次报告”,华支睾吸虫病位列其中;2011年国际重要刊物在线发表了华支睾吸虫病疾病负担研究成果。但是,在如何提高对华支睾吸虫病危害的认识并指导防治实践方面仍有差距,特别是中国作为全球华支睾吸虫病疾病负担最高的国家,在研究和防治等方面仍需努力。
    论著
    恶性疟原虫信号肽肽酶-绿色荧光蛋白突变株的建立及其在疟原虫体内的表达分析
    李学荣1, 2 *, 吴银娟1, 2, 尚梅1, 2, 李晔1, 2, 徐劲1, 2, 余新炳1, 2, ATHAR Chishti3
    2014, 32(4):  2-253-257. 
    摘要 ( )   PDF (3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信号肽肽酶(PfSPP)基因转染载体,筛选可在体内表达疟原虫信号肽肽酶-绿色荧光蛋白(PfSPP-GFP)的疟原虫。 方法  提取Trager-Jensen法培养的恶性疟原虫3D7株基因组DNA,PCR扩增PfSPP C端不含终止密码子的883 bp基因片段,克隆构建重组转染载体pSPPcGT。重组载体经PCR和双酶切鉴定后送测序。电转化法将重组载体转染入恶性疟原虫体内,采用5 nmol/L恶性疟原虫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WR99210筛选转染后,恶性疟原虫经无水乙醇固定、4′, 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PfSPP-GFP在其体内的表达分布情况。提取筛选后恶性疟原虫全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虫体内PfSPP-GFP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PCR扩增获得PfSPP基因C端不含终止密码子的DNA片段,大小为883 bp。构建的重组转染载体pSPPcGT经PCR鉴定、双酶切鉴定和测序鉴定均正确。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筛选后恶性疟原虫细胞内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质中,表明PfSPP-GFP已成功转染至恶性疟原虫并表达。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转染的恶性疟原虫可表达含PfSPP-GFP融合蛋白,与预期相对分子质量(Mr)64 000大小一致。 结论  构建了恶性疟原虫PfSPP-GFP重组转染载体,筛选获得了能在疟原虫体内表达PfSPP-GFP的突变株。

    热休克蛋白47(HSP47)-短发夹RNA的构建及其细胞水平对HSP47表达的影响
    范翔雪1, 陶然1, 黄加权1*, 邓菊红2, 李兰1, 马科1, 徐蕾1, 宁琴1
    2014, 32(4):  3-258-263. 
    摘要 ( )   PDF (3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针对肝纤维化发病关键基因热休克蛋白47(HSP47)基因构建HSP47-shRNA,初步验证其在NIH/3T3细胞系干预HSP47基因的表达,影响HSP47 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并观察该细胞功能学变化。  方法 设计HSP47-shRNA模板,并将其分别设计于U6启动子的下游引物,将U6启动子及其下游HSP47-shRNA的模板双链DNA连接入载体,构建HSP47-pGCsi-U6-shRNA重组质粒(HSP47-1-pGCsi-U6-shRNA、HSP47-2-pGCsi-U6-shRNA和HSP47-3-pGCsi-U6-shRNA)。以非相关干扰质粒作为对照,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HSP47-shRNA至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中,分别于12、24、48和72 h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转染效率和荧光表达强度;同时于转染后0、24和48 h收集细胞,采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HSP47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并观察干预后该细胞分泌胶原功能和小鼠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的变化。 结果 成功构建HSP47-shRNA载体,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入NIH/3T3细胞,各干扰质粒转染效率均约为60.0%,各干扰质粒转染效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12 h,可见少量绿色荧光细胞,随转染时间的延长,细胞荧光表达量逐渐增加,各干扰质粒于转染72 h荧光表达最强。shRNA干扰显著抑制HSP47蛋白的表达,以转染HSP47-1-shRNA 24 h后对蛋白表达抑制效果最佳,对HSP47 mRNA的相对沉默效率为(25.83±1.79)%,与空白组及非相关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47?鄄1-shRNA转染24 h,I、III型胶原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下调为(56.52±1.64)%和(53.48±2.54)%,转染48 h分别下调为(54.17±2.63)%和(50.21±2.34)%,明显低于空白组和非相关对照组(P<0.05),但各实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HSP47-shRNA干扰质粒对TGF-β1 mRNA的抑制效率以转染24 h效果最佳,相对表达分别为(63.23±2.18)%、(64.53±3.17)%和(75.19±4.20)%,均低于空白组和非相关对照组(P<0.01),但干预组间对TGF-β1的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HSP47-shRNA干扰质粒组细胞上清中TGF-β1的抑制率以转染24 h为最佳,分别为(51.79±3.12)%、(66.67±2.13)%和(69.61±3.65)%,与空白组相比,HSP47-1-shRNA组与HSP47-2-shRNA组对TGF-β1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且以HSP47-1-shRNA组抑制效率更佳(P<0.05),HSP47-3-shRNA组与空白对照组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构建了HSP47?鄄shRNA干扰质粒,初步证实其对HSP47的表达干预有效,并引起NIH/3T3细胞功能学的变化。

    用四环素诱导调控表达系统构建弓形虫脂肪酸合成酶FABZ缺陷株
    吴亮, 薛兰兰, 王晓, 吴腊梅, 姜旭淦, 陈盛霞*
    2014, 32(4):  4-264-267. 
    摘要 ( )   PDF (3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基于四环素诱导调控表达系统的刚地弓形虫β-酮脂酰ACP合成酶(FABZ)缺陷株。  方法  从弓形虫基因组中扩增fabz基因并构建四环素调控诱导表达载体pTetO7-Sag1-FABZ-Ty-DHFR,电穿孔法导入弓形虫TATi株,通过乙胺嘧啶抗性和极限稀释法筛选FABZ缺陷株,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虫体内附加表位标签Ty的表达。在5×105个FABZ缺陷株弓形虫速殖子培养液中加入脱水四环素(终浓度为1 μg/ml),Western blotting检测带有Ty标签的FABZ表达情况。  结果  筛选获得的缺陷株可表达带有Ty标签的转运肽型FABZ和成熟型FABZ。FABZ缺陷株弓形虫速殖子培养液中加入脱水四环素24 h和48 h后,转运肽型FABZ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结论  构建了由脱水四环素调控表达的弓形虫FABZ缺陷株。

    粉尘螨变应原Der f 1 mRNA对小鼠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
    姜玉新1 *, 尹康2, 靳文杰2, 吴露依2, 李朝品3
    2014, 32(4):  5-268-273. 
    摘要 ( )   PDF (4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粉尘螨变应原Der f 1 mRNA疫苗对哮喘小鼠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效果。 方法 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10只/组),分别为PBS组、Der f 1 变应原致敏组、Der f 1 变应原免疫治疗组、β-actin mRNA免疫治疗组和Der f 1 mRNA免疫治疗组。分别于第0、第7和第14天,PBS组小鼠腹腔注射PBS,其余4组小鼠则腹腔注射10 μg Der f 1进行致敏,建立小鼠哮喘模型。自第21天起,除PBS组小鼠雾化吸入PBS,其他4组小鼠均雾化吸入100 μg/ml Der f 1 变应原,30 min/次,1次/d,连续7 d,观察并记录小鼠哮喘发作情况。5组小鼠于最后1次雾化吸入致敏2周后,背部皮下分别注射100 μl PBS、1 μg Der f 1 (维持致敏)、10 μg Der f 1 (免疫治疗)、2 μg β-actin mRNA和2 μg Der f 1 mRNA,1次/周,连续3周。最后1次皮下注射后2周处死小鼠。收集各组小鼠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ELISA法检测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13(IL-13)水平,并计数嗜酸粒细胞(EOS);收集各组小鼠脾组织,分离脾细胞,除PBS组外,其他4组均加入10 μg/ml Der f 1培养72 h,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IL-13水平;取各组小鼠眼球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总IgE以及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IgG1(sIgG1)和IgG2a(sIgG2a)抗体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切片。 结果  除PBS组外,其他4组小鼠雾化吸入致敏后,均出现急性哮喘发作症状。小鼠BALF中,Der f 1 mRNA 免疫治疗组和Der f 1 免疫治疗组的IFN-γ水平分别为(897.56±105.73)和(864.48±70.62)pg/ml,均明显高于Der f 1 变应原致敏组[(209.05±52.28)pg/ml]和β-actin mRNA免疫治疗组[(219.47±64.72)pg/ml](P<0.01);两者IL-13水平分别为(241.64±31.41)和(321.94±41.07)pg/ml,则明显低于Der f 1 变应原致敏组[(520.62±43.77)pg/ml]和β-actin mRNA免疫治疗组[(507.22±42.26)pg/ml](P<0.01);两者EOS数量分别为(1.33±0.44)×105和(1.48±0.39)×105个/ml,均明显低于Der f 1 变应原致敏组[(3.54±0.52)×105个/ml]和β-actin mRNA免疫治疗组[(2.98±0.53)×105个/ml](P<0.01)。脾细胞培养上清的ELISA检测结果显示,Der f 1 mRNA免疫治疗组和Der f 1 免疫治疗组的IFN-γ水平分别为(420.91±69.92)和(334.92±43.72)pg/ml,明显高于Der f 1 变应原致敏组[(123.75±15.48)pg/ml]和β-actin mRNA免疫治疗组[(128.84±59.00)pg/ml](P<0.01);两者IL-13水平[(268.51±40.42)和[(285.26±62.21)pg/ml]则显著低于Der f 1 变应原致敏组[(613.89±51.54)pg/ml]和β-actin mRNA免疫治疗组[(524.05±39.12)pg/ml](P<0.01)。血清中抗体水平的ELISA检测结果显示,Der f 1 mRNA免疫治疗组的总IgE、sIgE和sIgG1抗体水平分别为(33.72±9.78)、(22.76±8.09)和(17.87±7.59)ng/ml,均显著低于Der f 1 变应原致敏组[(94.34±11.66)、(65.67±9.47)和(75.18±9.52)ng/ml]和β-actin mRNA免疫治疗组[(86.48±10.26)、(62.36±8.35)和(69.51±8.98)ng/ml](P<0.01);其sIgG2a抗体水平为(7.74±0.88)ng/ml,则明显高于Der f 1 变应原致敏组[(2.81±1.17)ng/ml]和β-actin mRNA免疫治疗组[(1.06±0.11)ng/ml](P<0.01)。肺组织切片HE染色镜检结果显示,与Der f 1 变应原致敏组相比,Der f 1 mRNA免疫治疗组小鼠的气道上皮和肺泡上皮细胞结构基本完整,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 结论 Der f 1 mRNA疫苗可有效纠正Th1/Th2失衡。

    森林革蜱半饱血雄蜱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及差异基因的分析
    刘琪1, 王伟琳2, 孟庆峰2, 徐展1, 崔洁1, 刘新欣1, 王伟利2 *
    2014, 32(4):  6-274-279. 
    摘要 ( )   PDF (3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半饱血雄蜱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分析差异基因。 方法 以森林革蜱半饱血雄蜱为实验组(tester),未吸血雄蜱为对照组(driver),分别提取总RNA,SMARTER PCR合成双链cDNA,Rsa Ⅰ酶切后连接接头并进行抑制消减杂交。巢式PCR扩增杂交产物,经柱纯化后连接至PMD?鄄18T中,转化大肠埃希菌DH5α感受态细胞,进行蓝白斑筛选,并计算文库滴度和重组率。随机挑选阳性克隆,反向Northern杂交(Northern blotting)和RT-PCR法检测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的消减效率。随机选取差异基因阳性克隆送测序,利用Blastn和Blastx对测序结果进行核酸种类同源性分析和蛋白种类同源性的比对和功能预测。 结果  电泳结果显示,森林革蜱半饱血雄蜱和未吸血雄蜱的ds cDNA均呈弥散拖影,大小在500 bp以上,经Rsa Ⅰ酶切后,大小在100~1000 bp;接头连接效率大于25%。巢式PCR结果显示,消减的ds cDNA呈聚集条带,大小在250~500 bp。构建的森林革蜱半饱血雄蜱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的滴度为700 000 pfu/ml,重组率为88.5%(239/270)。反向North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当以森林革蜱半饱血雄蜱单链cDNA为探针时,消减文库信号较强;以未吸血雄蜱单链cDNA为探针时,消减文库信号较弱。RT-PCR结果显示,随机选取的8个阳性克隆中,有5个在半饱血状态下表达上扬,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消减效果较好。115个阳性克隆测序得到87个差异表达序列标签(ESTs),大小为200~800 bp。Blastn分析结果显示,87个序列中,与其他蜱基因有同源性的53个,同源性为70%~98%,与库蚊、甲虫和果蝇等其他昆虫基因有同源性的34个,同源性为32%~65%。Blastx预测结果显示,序列中片段表达的蛋白包括参与吸血和血液消化的不同酶类,主要功能为能量代谢、信号传导和转录调节等。  结论  建立了森林革蜱半饱血雄蜱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差异基因的功能预测与蜱的吸血和血液消化等有关。
    粉尘螨Ⅲ类重组变应原对哮喘小鼠免疫治疗的效果
    李娜1, 姜玉新2, 刁吉东1, 赵蓓蓓1, 李朝品1*
    2014, 32(4):  7-280-284. 
    摘要 ( )   PDF (3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粉尘螨Ⅲ类重组变应原(rDer f 3)对过敏性哮喘小鼠的免疫治疗效果。 方法 随机将40只BALB/c小鼠均分为4组,哮喘组、免疫治疗组、卵清蛋白(OVA)组和PBS组,分别在第0、第7和第14天哮喘组和免疫治疗组每鼠经腹腔注射100 μl致敏液(含rDer f 3 10 μg);卵清蛋白组每鼠经腹腔注射100 μl致敏液(含OVA 10 μg);PBS组则以PBS代替致敏液。第21天起,哮喘组和免疫治疗组小鼠用rDer f 3进行滴鼻激发试验,连续7 d,免疫治疗组小鼠在第25~27天滴鼻激发前30 min,用100 μg rDer f 3纯化蛋白皮下注射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PBS组和卵清蛋白组则分别用PBS和OVA进行滴鼻激发和腹腔注射,最后1次滴鼻激发24 h后脱臼处死小鼠。收集各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计数;对肺组织病理切片进行HE染色,镜下观察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情况。ELISA检测BALF和脾细胞培养上清(SSCS)中白细胞介素-5(IL-5)和γ干扰素(IFN-γ)及血清中变应原特异性IgE、IgG2a抗体水平。 结果  肺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免疫治疗组小鼠炎症反应明显减轻。小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在免疫治疗组、卵清蛋白组和哮喘组分别为(7.03±1.38)×108/ml、(22.11±3.70)×108/ml和(22.75±3.24)×108/ml,免疫治疗组低于卵清蛋白组和哮喘组(P<0.01),嗜酸粒细胞的变化趋势与白细胞类似。免疫治疗组、卵清蛋白组和哮喘组BALF中IL-5的水平分别为(108.20±11.02)pg/ml、(182.04±13.94)pg/ml和(195.33±15.33)pg/ml,SSCS中IL-5的水平分别为(98.34±13.06)pg/ml、(208.26±10.63)pg/ml和(179.54±13.65)pg/ml,免疫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卵清蛋白组和哮喘组(P<0.01)。而IFN-γ含量则高于卵清蛋白组和哮喘组(P<0.01)。IgE水平免疫治疗组、卵清蛋白组和哮喘组分别为(9.12±3.78)IU/ml、(26.87±4.30)IU/ml和(35.25±8.84)IU/ml,与卵清蛋白组和哮喘组相比,免疫治疗组明显降低(P<0.01),而IgG2a水平(38.52±6.33)μg/ml则显著升高(P<0.01)。 结论 粉尘螨Ⅲ类变应原可逆转哮喘小鼠的变态反应性气道及肺部炎症。

    大理地区肝片形吸虫感染中间宿主实验研究
    方文*, 李天美, 李科荣, 陈凤, 刘榆华
    2014, 32(4):  8-285-288. 
    摘要 ( )   PDF (3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大理地区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的中间宿主种类和虫体发育过程及特点。 方法 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大理地区收集牛源肝片形吸虫虫卵,置28 ℃水浴箱中孵化;并在大理农村无粪便污染的农田、沟渠内,捕捉尖膀胱螺(Physa acuta)、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和小土蜗(Galba pervia),实验前证实无任何吸虫感染。毛蚴分别感染尖膀胱螺、椭圆萝卜螺和小土蜗,将螺放入泥盆中饲养并观察,每日捡出死螺,解剖观察幼虫在螺体内发育情况,直至尾蚴逸出结囊为止。最后收集10个囊蚴进行PCR,扩增其线粒体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  结果  前后8批次共感染1 146只椭圆萝卜螺、996只尖膀胱螺和3 307只小土蜗。2只椭圆萝卜螺感染后虽发现母雷蚴,但未见进一步发育到子雷蚴阶段,而尖膀胱螺则未能感染成功。仅小土蜗感染成功,感染率为27.2%(900/3 307)。在水温22 ℃时,毛蚴侵入小土蜗后,发育到胞蚴的时间为7~15 d、母雷蚴为11~20 d,子雷蚴为30~37 d,尾蚴成熟逸出,并结囊形成囊蚴的时间为42~55 d。囊蚴经PCR鉴定为肝片形吸虫,在约500 bp处出现明显的条带。  结论 大理地区采集的3种螺中,仅小土蜗成功感染肝片形吸虫。
    肝片形吸虫重组组织蛋白酶L的免疫反应性和免疫原性分析
    冉旭华, 闻晓波*, 王春仁, 李晓娟, 魏晓曼
    2014, 32(4):  9-289-292. 
    摘要 ( )   PDF (2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重组组织蛋白酶L(CatL)的免疫反应性,以及对SD大鼠的免疫原性。  方法  诱导含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30a-FhCatL的大肠埃希菌BL21(DE3)宿主菌表达,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以感染肝片形吸虫山羊血清为一抗,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免疫反应性。2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重组蛋白免疫组和佐剂对照组,免疫组大鼠皮下注射纯化的重组FhCatL,200 μg/(只·次),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3周;对照组用等量PBS与佐剂混合后注射。于第2次和末次免疫前,以及末次免疫后3、6和9周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利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大鼠血清IgG抗体水平,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  经纯化获得重组FhCatL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约42 000。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纯化重组蛋白能被感染肝片形吸虫的山羊血清识别。重组FhCatL蛋白免疫SD大鼠后可诱导产生特异性IgG抗体,随着免疫时间的延长抗体水平逐渐升高,于末次免疫后3周抗体效价达到峰值(1 ∶ 102 400),明显高于对照组(1 ∶ 1 000)。免疫组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为2.176±0.047,显著高于对照组(1.171±0.032)(P<0.05)。  结论  重组FhCatL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和免疫原性。

    大头金蝇卵不同发育时间形态变化及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夏冰1, 刘玉铭2, 王启燕1, 张红玲1, 王杰1, 戴佳琳1, 黄江1*
    2014, 32(4):  10-295-298. 
    摘要 ( )   PDF (2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卵不同发育时间的形态变化和基因表达差异规律。 方法 从大头金蝇成虫产完卵后,取出卵块,记时为0 h,每隔2 h取卵10枚,直至有幼虫孵出,分别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不同发育时间的形态学变化。提取0、2、4、6和8 h等5个发育时间点的蝇卵RNA,应用RT-PCR比较循环阈值(threshold cycle,CT值)法测定bicoid、slalom和几丁质合成酶(chitin synthase)基因相对表达水平,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CT值及时间进行拟合直线方程、等比级数曲线方程和指数方程分析。 结果  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大头金蝇卵产后0~4 h形态学变化不明显,6 h有体节形成,8 h开始出现皱缩,9 h有幼虫孵出;扫描电镜下观察,卵产后0~4 h时变化不明显,卵孔一端略向外突出,卵孔周围光滑,6 h后卵孔一端向内凹陷,卵孔周围有不规则突起形成,8 h时凹陷明显,9 h已发育为幼虫。大头金蝇卵在不同发育时间bicoid、slalom和chitin synthase等3个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随着时间变化呈一定的规律变化,相关回归方程式3个基因CT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大头金蝇卵形态结构随时间改变而发生变化。大头金蝇卵不同发育时间的bicoid、slalom和chitin synthase基因表达水平有差异。

    旋毛虫排泄分泌蛋白对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凋亡的影响
    常红敏1, 赵蕾1, 王小杰2, 方艳辉1, 李丹1, 罗婧梅1, 杜娈英1 *
    2014, 32(4):  11-299-303. 
    摘要 ( )   PDF (2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蛋白对人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旋毛虫肌幼虫培养24 h,收集培养液,取上清,即为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蛋白。将人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编号A054)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A组)和细胞凋亡组(B组)的NCI-H446细胞(5×106/ml)分别与旋毛虫排泄分泌蛋白(终浓度为0.3 mg/ml)和顺铂(6.4 μg/ml)共培养24 h,空白对照组(C组)的NCI-H446细胞培养24 h,不作任何处理。RT-PCR检测3组NCI-H446细胞中凋亡抑制基因Bcl-2、凋亡相关基因Fas和Fas配体(Fasl)mRNA的表达水平。以抗原癌基因C-myc标签鼠单克隆抗体为一抗,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3组细胞C-myc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3组NCI-H446细胞中C-myc蛋白阳性表达情况。  结果  RT-PCR结果显示,经旋毛虫排泄分泌蛋白处理的NCI-H446细胞(A组),Bcl-2 mRNA相对表达水平最低,为(0.575±0.047),与B(0.850±0.073)、C组(0.975±0.06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Fas mRNA相对表达量最高,为(0.975±0.115),B(0.817±0.121)、C组(0.769±0.061)相对较低(P<0.05)。A、B和C组细胞Fasl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669±0.051、0.787±0.124、0.875±0.125(P<0.05)。A、B和C组细胞Fas/Fasl mRNA比值分别为1.475、1.038和0.878。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A组C-myc相对表达水平最低(0.566±0.054),B(1.074±0.069)、C组(1.172±0.026)相对较高(P<0.05)。免疫荧光定位结果显示,旋毛虫排泄分泌蛋白和顺铂作用后24 h,C-myc蛋白在细胞浆/细胞核表达。  结论  旋毛虫排泄分泌蛋白可促进人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446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调节凋亡蛋白C-myc表达、进而抑制Bcl-2 mRNA的表达并调节Fas/Fasl mRNA比例来实现的。

    综述
    疟疾发病中树突状细胞/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的功能变化及其交叉调控机制
    陈光*, 刘蕾
    2014, 32(4):  12-304-307. 
    摘要 ( )   PDF (2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树突状细胞(DC)/调节性T细胞(Treg)/Th17交叉调控是一个由较多信号参与的复杂过程。在疟疾发病中,DC/Tregs/Th17相互作用,借助细胞因子影响DC/Treg/Th17的交叉修饰和诱导活化,调控Th1/Th2的极化和Th应答的动态平衡。本文主要对疟疾发病中DC/Tregs/Th17功能变化及调控机制作一综述。
    寄生虫抗恶性肿瘤的研究新进展
    王素文, 孙军*
    2014, 32(4):  13-308-310、315. 
    摘要 ( )   PDF (3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寄生虫诱导的机体应答反应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恶性肿瘤(文中的“肿瘤”皆指恶性肿瘤)细胞的增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针对该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阐明生物的防瘤作用,且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也可为肿瘤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另外,有些抗寄生虫药物也具有抗肿瘤作用,提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有可能从抗寄生虫药物的研究中得到启示。
    巨噬细胞在血吸虫感染中的作用
    房艳, 陈清, 吴琛耘, 王兆军*
    2014, 32(4):  14-311-315. 
    摘要 ( )   PDF (2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吸虫在人体中的各阶段均可致病,其在人体内释放的致病因子,可诱发宿主免疫应答,引起一系列的免疫病理变化,是造成宿主损害而导致血吸虫病的重要原因。巨噬细胞作为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细胞,与血吸虫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从巨噬细胞的激活和分化,它在血吸虫病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中的作用,及其在血吸虫免疫逃避中的作用3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研究简报
    嫩江流域齐齐哈尔段野生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现状
    刘继鑫1 *,孙艳宏1,张浩1,李朝品2
    2014, 32(4):  15-292-294. 
    摘要 ( )   PDF (2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于2013年5~11月从嫩江流域齐齐哈尔段的绰尔河、雅鲁河、乌裕尔河、阿伦河和音河采集野生淡水鱼,直接压片法检查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人工消化法获取囊蚴。40只雌性昆明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30~40个/鼠),36 d后解剖小鼠,收集肝胆管内的虫体,醋酸洋红染色后,镜下观察。共采集到9种1 175尾野生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总感染率为51.2%(602/1 175)。除鲶鱼外,其他鱼种均有不同程度感染,其中蛇鮈感染率最高,为82.7%(91/149);葛氏鲈塘鳢的感染率最低,为7.1%(6/84)。不同鱼种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乌裕尔河段野生淡水鱼感染率最高,为65.7%(218/332);阿伦河段和音河段感染率最低,均为24.1%(67/278)(P<0.05)。鲫鱼和麦穗鱼全身各部位(除脑外)均易感,蛇鮈的感染部位主要在鱼鳞,在拉氏鱥的脑组织内首次发现囊蚴感染。感染小鼠实验结果显示,小鼠肝胆管内发现华支睾吸虫成虫,感染率为85.0%(34/40)。镜下清晰可见华支睾吸虫吸盘、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结构。

    荧光定量PCR确诊1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
    曾永, 蔡爱红, 朱海博, 倪晓媚, 柯珍
    2014, 32(4):  16-316-317. 
    摘要 ( )   PDF (2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镜检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对青田县1例输入性疟疾患者血样进行检测。镜检结果显示,患者血样的薄、厚血片中均发现恶性疟原虫,但其原虫密度均较低,为240个/μl血;PCR结果显示,该血样恶性疟原虫特异性DNA片段阳性,确诊为恶性疟原虫感染。
    输入性恶性疟原虫Pf60.1基因多态性初步研究
    吴凯,周水茂,杨燕,王重新,徐明星
    2014, 32(4):  17-318-319. 
    摘要 ( )   PDF (1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PCR方法扩增武汉市2010-2013年经镜检和巢式PCR确诊的101份国外输入性恶性疟病例血样的Pf60.1基因,研究Pf60.1基因多态性。PCR结果显示,共92份血样扩增出3类基因片段,其中52份扩增出313 bp片段,占56.5%;34份扩增出340 bp片段,占37.0%;6份扩增出313 bp和340 bp混合型片段,占6.5%。83份自非洲地区输入病例血样中,46份扩增出313 bp片段,占55.4%,31份扩增出340 bp片段,占37.1%,6份扩增出混合型片段,占7.2%;9份自东南亚地区输入病例血样中,6份扩增出313 bp片段,3份扩增出340 bp片段。提示输入性恶性疟Pf60.1基因以313 bp基因型较多,并且可能存在多克隆感染情况。
    2008-2013年孝感市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吕斌1,李浩2 *,牟宏杰1,黄璟1
    2014, 32(4):  18-320-321. 
    摘要 ( )   PDF (1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2008-2013年孝感市27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恶性疟21例(77.8%),间日疟6例(22.2%)。青壮年男性25例,占97.3%。2010-2013年报告病例呈上升趋势,无明显季节性。7个县市区均有报告病例,孝南区最多,为11例(40.7%),感染来源地以非洲为主,共23例。
    抗弓形虫β微管蛋白小分子抗原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毛小勇1, 华倩倩2, 李相志2, 姚丽丽2, 谭峰2 *
    2014, 32(4):  19-322-323. 
    摘要 ( )   PDF (1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弓形虫GT1株、ME49株和人的β微管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人工合成弓形虫β微管蛋白氨基酸序列C端小分子抗原肽。用合成的抗原肽免疫日本大耳兔,每2周免疫1次,0.5 mg/(只·次),共5次。末次免疫后2周,收集兔血清,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效价,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该多克隆抗体与弓形虫RH株、ME49株和PRU株速殖子蛋白的免疫反应。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弓形虫GT1株与ME49株的β微管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与人的β微管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差异氨基酸主要集中在C端。经5次免疫后,ELISA证实兔血清中抗体效价为1 ∶ 52 800。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该多克隆抗体可分别与弓形虫RH株、ME49株和PRU株的β微管蛋白特异性结合。
    兔棘阿米巴角膜炎模型血清抗体效价分析
    王月华1, 郑文彧2, 赵丽薇1, 冯宪敏1 *, 李瑶1, 鞠晓红1
    2014, 32(4):  20-324-326. 
    摘要 ( )   PDF (2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8)和阴性对照组(n=2)。实验组兔左眼为实验眼,右眼为空白对照眼。实验组采用氢化可的松点眼3 d后行角膜基质内注入赫氏棘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悬液(1×106/ml)0.2 ml。对照组兔角膜基质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注射后每天记录兔眼角膜病变情况,刮取角膜组织进行病原学检测。于感染后不同时间采血和摘取角膜进行抗体效价检测和病理学检查。经角膜刮片镜检和角膜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证实,实验眼感染棘阿米巴,并出现棘阿米巴角膜炎典型表现和病理改变。血清抗体效价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于感染后第28天达峰值(A450值为2.2358),而后逐渐下降,并维持稳定,直到处死仍高于阴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血清抗体效价无明显变化。

    病例报告
    延安市幼儿内脏利什曼病1例
    景彩霞1, 曹志敏2
    2014, 32(4):  21-252. 
    摘要 ( )   PDF (1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输入性重症恶性疟2例
    陈斌1,2,沈丹1,2,许正敏3,范久波1,2 *
    2014, 32(4):  22-封二. 
    摘要 ( )   PDF (1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腾冲县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1例
    王加志1,李晓梅2,周何军3 *,尹雪梅1,宋建成1,王继琼1
    2014, 32(4):  23-封三. 
    摘要 ( )   PDF (1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