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4-10-30
    论著
    杜氏利什曼原虫表达位点相关基因样蛋白的分子克隆及表达定位
    刘鹏,张仁刚,张洁,敬保迁
    2014, 32(5):  1-327-333. 
    摘要 ( )   PDF (72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新基因,观察其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方法  制备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mRNA,以消减抑制杂交技术筛选无鞭毛体新的表达序列标签,扩增含有新表达序列标签的基因全长cDNA,Northen杂交和RT-PCR检测新基因在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中的表达,共表达方法观察杜氏利什曼原虫内新基因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结果  构建了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表达序列标签消减文库,克隆到一个新基因,命名为表达位点相关基因样蛋白(ESAGLP)基因,其cDNA全长为2 258 bp,编码620 aa。ESAGLP基因仅在无鞭毛体内表达,其编码蛋白定位于线粒体。  结论  ESAGLP鉴定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新基因,其编码蛋白定位于无鞭毛体的线粒体。

    2005-2013年新疆棘球蚴病手术病例回顾分析
    伊斯拉音·乌斯曼,侯岩岩,赵江山,亚里坤·买买提依明
    2014, 32(5):  2-334-338. 
    摘要 ( )   PDF (45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回顾分析2005-2013年新疆人群棘球蚴病的手术病例情况,了解棘球蚴病的流行程度及范围。  方法  汇总2005-2013年新疆棘球蚴病手术病例资料,数据采用SPSS 17.0和Epi InFo 3.5.3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2005-2013年,新疆累计报告棘球蚴病手术病例8 639例,平均每年手术960例(8 639/9年),年手术病例患病率为4.40/10万(960/2 181万)。其中,北疆地区占82.8%(7 152/8 639),年患病率为7.59/10万(7 152/9/1 047万);南疆地区占17.2%(1 487/8 639),年患病率为1.58/10万(1 487/9/1 049万)。2005-2013年报告手术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报告手术病例数为1 434例,占累计报告手术病例数的16.6%(1 434/8 639),较2005年的373例(占4.3%,373/8 639)显著增加(P<0.05)。全疆14地(州、市)94个县(市、区)的农牧业区和城镇均有报告手术病例,主要分布在北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2 028例)、塔城地区(1 218例)、昌吉回族自治州(1 179例)和乌鲁木齐市(1 128例),占总报告手术病例数64.3%(5 553/8 639)。其中,男性手术患者4 557例,占52.8%(4 557/8 639),女性患者4 082例,占47.3%(4 082/8 639)(P<0.05)。年龄最小的为11个月,最大者94岁,呈单峰曲线分布,主要集中在31~40岁年龄组,占26.2%(2 265/8 639)。农民居多,占47.9%(4 134/8 639)。  结论  2005-2013年新疆棘球蚴病手术病例数逐年增多,呈现由农牧区跨入城镇流行的趋势。

    细粒棘球蚴Eg95蛋白减毒沙门氏菌重组株的构建与免疫原性分析
    王志昇,吴璟,林源,李红兵,刘强,王志辉,郎多勇,杨文*
    2014, 32(5):  3-339-343. 
    摘要 ( )   PDF (50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以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为载体构建细粒棘球蚴口服活载体疫苗的可行性。 方法  将细粒棘球蚴Eg95基因插入到表达载体pYA3341中,构建重组质粒pYA3341-Eg95,并用PCR和酶切鉴定。将重组质粒先后电转入减毒沙门氏菌X3770和X4550,获得重组菌株St-Eg95,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菌Eg95蛋白的表达情况。将重组菌St-Eg95体外培养传10代,每隔一代提取质粒,利用PCR鉴定重组质粒的稳定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均分为6组,其中4组分别经口灌胃给予St-Eg95 1×109、1×1010、1×1011和1×1012 cfu/ml,100 μl/只,余下2组分别经口灌胃给予等体积野生型沙门氏菌1×107 cfu/ml和PBS,常规饲养30 d,观察生存情况。另取15只BALB/c小鼠,均分为3组,分别为St-Eg95免疫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St-Eg95组和阴性对照组按5×1010 cfu/ml剂量的重组菌和阴性菌分别经口灌胃免疫小鼠,0.5 ml/(只·次),共2次,间隔2周。分别于免疫前和末次免疫后2、4和6周采血,收集血清。用细粒棘球蚴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间接ELISA)检测Eg95蛋白的IgG抗体滴度。于末次免疫后6周处死小鼠,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特异性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 结果  经PCR和酶切鉴定表明,重组质粒pYA3341-Eg95构建成功,在重组菌St-Eg95中有目的蛋白Eg95的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18 000,与预期大小一致。重组菌传10代后,PCR仍可扩增到约486 bp的Eg95基因片段。安全性实验结果显示,灌胃给予重组菌和PBS的小鼠30 d后均存活,活动正常;给予野生型沙门氏菌的小鼠均于4 d后死亡。间接ELISA检测结果显示,末次免疫后2周St-Eg95组小鼠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即明显升高,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末次免疫后4周抗体水平达到最高值,约1 ∶ 1 700。小鼠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显示,末次免疫后6周,St-Eg95组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值)达到1.94±0.15,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1.14±0.12)和空白对照组(1.03±0.03)(P<0.05)。 结论  构建了能稳定表达细粒棘球蚴Eg95蛋白的口服减毒沙门氏菌重组株,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基因多态性分析
    周银发,张山鹰*,林耀莹,杨发柱,谢汉国,肖方震
    2014, 32(5):  4-344-347. 
    摘要 ( )   PDF (37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不同地理分离株恶性疟原虫裂殖子顶端膜抗原1(PfAMA-1)基因的多态性。 方法  采集2006-2012年福建省23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的血样,以血样中的疟原虫DNA为模板,巢式PCR扩增AMA-1基因片段,利用生物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 结果  23份血样均扩增出目的条带(约505 bp),发现32个多态位点,共计18个单倍型,其中8个为新报道序列。来自非洲的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的AMA-1基因序列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多样度(Hd)= 0.985,核苷酸多样度(π)=0.0258],亚洲(东南亚和中国云南)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Hd=0.909,π=0.0221)。多样化选择分析结果显示,非同义突变率与同义突变率差值(dN-dS)为0.031±0.006,中性检验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内重组分析显示,重组事件的最低数量(Rm)为10,连锁不平衡指数R2随核苷酸遗传距离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采用邻接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所有分离株分为3个群(G1,G2和G3),G1多为非洲分离株,G3大部分为亚洲分离株。 结论  来自非洲的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的AMA-1基因序列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Vα24自然杀伤T细胞的变化及其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
    孙婷1,2,李刚1,2,陈茂剑1,2,聂浩1,2,廖国祥3,龚权1,2 *
    2014, 32(5):  5-348-351. 
    摘要 ( )   PDF (614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Vα24自然杀伤T细胞(NKT)数量变化及其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  方法  采集32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和23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静脉血各3 ml,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Vα24 NKT细胞的比例,采用酶循环法检测肝功能相关指标,同时行腹部B超检查。分析Vα24 NKT细胞比例与肝功能指标和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Vα24 NKT细胞比例为(0.23±0.09)%,较健康对照组[(1.44±0.62)%]明显降低(P<0.01)。肝功能检测结果显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谷酰转肽酶(γ-GT)和总胆红素(Tbil)分别为(44.78±33.42)U/L、(68.75±57.95)U/L和(20.16±11.20)μmol/L,较健康对照组[(18.77±14.19)U/L、(20.20±13.82)U/L和(11.65±5.09)μmol/L]明显增高(P<0.01,P<0.01,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NKT细胞比例与γ-GT呈正相关(r=0.365,P<0.05),而与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白蛋白和白球比值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B超结果显示,肝纤维化Ⅰ级、Ⅱ级和Ⅲ级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分别有5、11和16例,各级的Vα24 NKT细胞比例分别为(0.37±0.02)%、(0.28±0.04)%和(0.15±0.03)%,且各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KT细胞比例与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性(r=-0.91,P<0.01)。  结论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Vα24 NKT细胞数量明显降低,并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减少。

    弓形虫GRA7致密颗粒蛋白与宿主巨噬细胞蛋白的相互作用
    薛峰1,2,洪彩玲1,黄敏君1,2,孙岚1,2,甘绍伯1,2,谷俊朝1,2 *
    2014, 32(5):  6-352-356. 
    摘要 ( )   PDF (52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鉴定与弓形虫GRA7致密颗粒蛋白相互作用的宿主巨噬细胞蛋白组分,并研究蛋白相互作用与感染过程的相关性。  方法  建立基于人源THP-1单核巨噬细胞系的弓形虫-巨噬细胞感染模型。以含GST标签的GRA7全长重组蛋白为诱饵,采用GST沉降体外蛋白相互作用方法,捕获与诱饵相互作用的人THP-1单核巨噬细胞系成分,采用液相色谱-两级质谱联用(LC-MS/MS)技术鉴定宿主靶蛋白。采用免疫共沉淀(Co-IP)方法验证其体内的相互作用。采用人碳酸酐酶1(hCA1)抗血清为一抗的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验证捕获蛋白为宿主hCA1蛋白组分。采用pcDNA3.1(+)真核质粒过表达宿主靶蛋白的方法研究蛋白相互作用与弓形虫感染巨噬细胞的相关性。  结果  GST沉降实验捕获的THP-1细胞蛋白组分主要为相对分子质量为Mr 29 000的蛋白,质谱鉴定为hCA1。Co-IP实验证明弓形虫GRA7蛋白与宿主hCA1蛋白在感染过程中具有显著体内相互作用。THP-1巨噬细胞内过表达hCA1基因可显著增强弓形虫的繁殖速度和纳虫泡形成速度,但不影响最终繁殖数量。  结论  弓形虫GRA7致密颗粒蛋白与THP-1巨噬细胞的hCA1蛋白具有显著蛋白相互作用,且该相互作用与弓形虫在THP-1巨噬细胞内的繁殖速度呈正相关。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膜蛋白MSPDBL2-DBL2结构域的克隆表达和抗原性分析
    仰梦佳1,王素蓉1,诸葛洪祥1 *,陈军虎2
    2014, 32(5):  7-357-360. 
    摘要 ( )   PDF (56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表达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疫苗候选分子-裂殖子表膜蛋白MSPDBL2 (PF10_0355)的DBL2结构域,并分析其抗原性。 方法  PCR扩增实验室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标准株3D7的基因组DNA,采用无缝克隆技术快速连接目的片段和质粒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DBL2,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l(DE3)中,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并经亲和层析获得纯化的重组蛋白rDBL2。分别以恶性疟患者血清、健康者血清、恶性疟患者混合血清和健康者混合血清作为一抗,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该重组蛋白的抗原性。 结果  PCR扩增恶性疟原虫疫苗候选分子-裂殖子表膜蛋白MSPDBL2 的DBL2基因,获得长约950 bp片段,与理论值相符。菌落PCR鉴定和测序结果均显示,重组质粒pET28a-DBL2构建成功。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经IPTG诱导并经亲和层析纯化后获得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34 000的包涵体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蛋白rDBL2可被恶性疟患者血清识别,而与健康者血清无特异反应。 结论  克隆和表达了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膜蛋白MSPDBL2-DBL2结构域,重组蛋白rDBL2有良好的抗原性。

    浙江省5例输入性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感染病例的鉴定
    张玲玲,阮卫,陈华良,陆巧绎,姚立农*
    2014, 32(5):  8-361-365. 
    摘要 ( )   PDF (49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浙江省5例镜检阳性、常规巢式PCR检测阴性的输入性疟疾病例进行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Plasmodium ovale wallikeri)的鉴定与分析。  方法  收集5例待检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和血样,进行镜检、快速疟疾诊断试纸条检测(RDT)和巢式PCR检测(采用疟原虫属特异性引物、种特异性引物和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特异性引物),将PCR扩增片段测序后,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  结果  5例疟疾病例均为自非洲归国人员,并有疟疾发病史。镜检结果显示,5例患者均疟原虫阳性。RDT检测结果为泛疟原虫阳性2例,阴性3例。应用常规巢式PCR检测5份血样DNA,4种疟原虫均为阴性。改用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结果均为阳性。将5份血样的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所得序列经Blast分析,与GenBank中编号为KF219561.1的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clone RSH10 18S核糖体RNA基因的序列一致性均达100%。  结论  综合镜检和PCR检测结果,证实该5例镜检疟原虫阳性、常规PCR检测阴性的病例均为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感染。

    肿瘤患者弓形虫感染的抗体检测及虫株基因型分析
    沈茜1,王林2,方强3,沈继龙1,张林杰1 *
    2014, 32(5):  9-366-370. 
    摘要 ( )   PDF (45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安徽地区肿瘤患者弓形虫感染状况,并鉴定人体弓形虫虫株基因型。  方法  收集安徽省合肥地区三甲医院的门诊和住院肿瘤患者全血356份,采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抗弓形虫IgG和IgM抗体。抽提抗体阳性者全血DNA,以弓形虫529 bp高重复序列(AF146527 repeat element)为靶基因进行PCR检测,阳性标本选择10个位点经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进行基因型分析。  结果  356份肿瘤患者血清中,弓形虫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9%(21/356)和2.3%(8/356),其中IgG和IgM抗体双阳性5份,抗体总阳性率为6.7%(24/356)。对24例抗体阳性者血样进行PCR检测,6份呈阳性,阳性率为25%。对PCR扩增阳性的肿瘤患者血样进行PCR-RFLP弓形虫基因分型,2份血样获得完整分型条带,经鉴定均为Chinese 1型(ToxoDB#9)。  结论  本研究中的肿瘤患者存在弓形虫的隐性感染和活动性感染。初步鉴定2例肿瘤患者感染弓形虫虫株基因型为Chinese 1型。

    恶性疟原虫组氨酸富集蛋白Ⅱ、Ⅲ的序列多态性分析
    杨英超,张瑾,王国柱,薄淑英,张影,辛晓芳*
    2014, 32(5):  10-373-376. 
    摘要 ( )   PDF (35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恶性疟原虫富组氨酸蛋白Ⅱ/Ⅲ(PfHRPⅡ/Ⅲ)的序列多态性。 方法  采集云南疟疾流行区恶性疟患者血样20份,血涂片后镜检,并进行疟疾快速诊断试剂检测(RDTs),同时提取各血样中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Pfhrp2和Pfhrp3核酸片段并测序。使用Bioedit软件对Pfhrp2和Pfhrp3基因序列进行比对,使用TRANSEQ软件推导出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结果  20份血样经镜检和RDTs检测均为恶性疟原虫阳性。PCR扩增结果显示,各血样的Pfhrp2核酸片段约389~986 bp,Pfhrp3核酸片段大小约329~640 bp,应用测序获得的核酸序列推导出相应的氨基酸序列,PfHRPⅡ氨基酸残基序列以1型(AHHAHHVAD)起始并最终以12型(AHHAAAHHEAATH)作为结尾,PfHRPⅡ特征性氨基酸残基重复序列数量相对较多的分别有7型(AHHAAD)、2型(AHHAHHAAD)和6型(AHHATD);PfHRPⅢ含有重复较多的型别是16型(AHHAAN)和17型(AHHDG);PfHRPⅡ和PfHRPⅢ均未发现11型(AHN)。  结论  20份恶性疟患者血样中Pfhrp2和Pfhrp3存在诸多的核酸变异,PfHRPⅡ和PfHRPⅢ共享一些特征性重复序列。

    综述
    抗菌肽抗寄生虫作用研究进展
    刘泽华,赵俊龙*
    2014, 32(5):  11-377-379,384. 
    摘要 ( )   PDF (2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菌肽是由生物体内特定基因编码、核糖体合成的一类小分子活性多肽,具有高效、抗菌谱广和免疫原性低等特点。研究发现,抗菌肽可抑制寄生虫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寄生虫,有潜在的抗寄生虫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抗菌肽抗寄生虫作用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抗菌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全球现状和基础研究
    赵绍敏,王满元*
    2014, 32(5):  12-380-384. 
    摘要 ( )   PDF (51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范围内,青蒿素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与蔓延现状严峻。在东南亚大湄公河流域已确定出现对青蒿素类耐药的恶性疟原虫虫株,非洲和南美洲已展开耐药性监控。目前已基本确定与青蒿素类药物耐药性相关的基因片段,并有望应用分子标记对耐药性传播进行大范围监控。本文就近年来对青蒿素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恶性疟原虫的全球现状和基础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蜱类越冬生理生态适应机制概述
    于志军,杨小龙,陈洁,刘敬泽*
    2014, 32(5):  13-385-387,392. 
    摘要 ( )   PDF (2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蜱类低温生物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从蜱类的越冬行为适应机制和生理生化适应机制两方面入手,详细介绍蜱类的耐寒性、耐受低温的生理生化机制及滞育与越冬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以期为揭示蜱类响应低温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顶复门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的研究进展
    黎雪梅1,李小兵2,3,黄伟1 *
    2014, 32(5):  14-388-392. 
    摘要 ( )   PDF (51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线粒体是一种在所有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细胞器,它对一系列的细胞代谢及信号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顶复门(Apicomplexa)包含了许多单细胞真核生物,其中部分寄生虫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和经济学意义。最近的研究表明,顶复门寄生虫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存在多样性,故可作为理解线粒体基因组演化的重要生物模型之一。本文综述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顶复门寄生虫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强调了它们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并概述了其核线粒体DNA和顶质体DNA。

    信息报道
    寄生虫病突发疫情应急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王强1,李石柱1,付青1,石伟杰2,宋伟2,嵇麟2,彭志雄3,林庆帅3,胡江龙3,张丽1,钱颖骏1,阮瑶1,卢延鑫1,肖宁1,许学年1,周晓农1 *
    2014, 32(5):  15-393-397. 
    摘要 ( )   PDF (63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寄生虫病突发疫情应急指挥系统开展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的基础上,研究系统的工作流程、功能模块和技术构架,完成系统的构建。寄生虫病突发疫情应急指挥系统综合集成了多个平台,可实现疫情监测预警分析、应急视频通讯、应急指挥调度和应急任务管理等功能。该系统可满足寄生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响应处置工作的需要,以提升应急响应的处置水平。

    寄生虫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效果
    胡飞,李宜锋,袁敏,李剑瑛,刘跃民,李召军,林丹丹*
    2014, 32(5):  16-398-401. 
    摘要 ( )   PDF (34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寄生虫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系统前台运行界面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语言C#进行程序编写,后台使用ACCESS数据库作为数据管理系统。通过不断的现场应用加以改进,使其版本号提升为V3.0。现场应用效果评价指标的平均处理时间、逻辑平均错误率、样本平均丢失率和后期处理平均误差率随着版本号的提升呈逐渐下降趋势(P<0.01),与初始版本相比分别减少了88.0%、100%、98.1%和100%。该系统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为的误差,使现场工作从烦琐、难以控制的状态提高为高度有序、便捷管理,高效、高质量的工作模式。

    研究简报
    河南省2013年疟疾疫情分析
    杨成运,鲁德领,周瑞敏,刘颖,张红卫*,赵玉玲
    2014, 32(5):  17-370-372. 
    摘要 ( )   PDF (29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3年河南省共报告疟疾病例197例,均为输入病例,其中恶性疟154例(占78.2%)、间日疟18例(占9.1%)、三日疟2例(占1.0%)、卵形疟23例(占11.7%)。病例中男女比例为97.5 ∶ 1,患者平均年龄为(37.8±9.9)岁,其中非洲回国人员183例(占92.9%);以农民、民工和工人为主。全年均有病例报告,5月份报告病例数较多(28例)。患者从发病到确诊时间中位数为4 d,24 h内确诊的有17例(占8.6%)。省级医疗机构确诊61例,占31.0%;县级疾控中心确诊60例,占30.5%。经药物治疗后193例痊愈,4例死亡。

    安徽省部分地区山羊蓝氏贾第鞭毛虫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型分析
    顾有方,王立克,李阳,李磊,褚星海,辛迪薇,马成祥,徐文汉,吴胜兵,汪贺银,李文超*
    2014, 32(5):  18-401-403. 
    摘要 ( )   PDF (29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安徽省山羊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流行及基因型,本研究对安徽省六安、阜阳、宿州、池州、芜湖、滁州和亳州的506份山羊粪样采用卢戈氏碘液染色镜检法进行鉴定,对鉴定出的蓝氏贾第鞭毛虫阳性粪样,进行基于磷酸丙糖异构酶(TPI)和谷氨酸脱氢酶(GDH)基因的巢式PCR扩增,并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序列用ClustalX 1.81和Mega 5.05软件进行比对分析。镜检结果显示,共检出32份蓝氏贾第鞭毛虫阳性粪样,总感染率为6.3%。巢式PCR扩增结果显示,32份阳性粪样中,TPI基因扩增阳性23份,GDH基因扩增阳性16份,产物大小分别为530 bp和450 bp。序列分析表明,分离的虫株均为反刍动物特有的聚集体E,但基因亚型存在地区性分布差异,未发现具有人兽共患潜力的A型或B型。

    乌鲁木齐市犬弓形虫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汪萍1,陆桂丽1 *,范玉娟2,王杰1,陈发喜2,成进1,夏俊1,沙依兰·卡伊扎1
    2014, 32(5):  19-404-405. 
    摘要 ( )   PDF (19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家犬与流浪犬弓形虫血清流行病学情况,于2011-2012年分别从3家宠物医院和1家流浪犬收容所采集家犬和流浪犬血样308份和110份。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犬血清弓形虫IgG抗体总阳性率为31.8%(133/418),其中,家犬和流浪犬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9%(92/308)和37.3%(41/11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犬中,雄性犬的阳性率为27.0%(41/152),雌性犬的阳性率为32.7%(51/156)(P>0.05);犬龄<1岁的阳性率为27.1%(32/118),1~2岁的阳性率为30.2%(29/96),>2岁的阳性率为33.3%(31/94),不同犬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乌鲁木齐市犬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较高。

    华支睾吸虫在小鼠体内的发育观察
    刘继鑫,孙艳宏*,郭家,姚淑娟,孙艳,张浩,张春晶
    2014, 32(5):  20-406,封三. 
    摘要 ( )   PDF (13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嫩江流经齐齐哈尔的水域捕捞野生淡水鱼,采用人工胃蛋白酶消化法获取淡水鱼体内华支睾吸虫囊蚴,灌胃感染昆明小鼠50只(35~40个/鼠),同时设对照组(10只),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感染后第5、10、15、20、25和30天处死小鼠,每次8~9只,解剖后分离虫体,固定染色后镜下观察。同时收集小鼠粪便,漂浮集卵法收集虫卵。结果发现,感染组小鼠感染成功率为96%(48/50),感染后第5、10、15、20、25和30天的虫体回收率分别为42.1%、52.6%、63.2%、62.2%、63.3%和63.2%,感染后第20天粪便中开始发现虫卵。镜下观察发现,感染后第15天的虫体子宫内可观察到虫卵,第20天的虫体可观察到睾丸分支明显。

    病例报告
    幼儿感染犬复孔绦虫1例
    李浩,张永年,陈韶红*,常正山
    2014, 32(5):  21-333. 
    摘要 ( )   PDF (8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猪带绦虫感染1例
    陈蕾1,吴兴福1,王凤平2 *
    2014, 32(5):  22-343,347. 
    摘要 ( )   PDF (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北省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1例
    胡少辉,宋晓佳*,赵国兵,王泽清,沈红
    2014, 32(5):  23-351,356. 
    摘要 ( )   PDF (1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再次入选为“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2014, 32(5):  24-封二.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征稿启事
    2014, 32(5):  25-365.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