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曾是中国流行历史最久远、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历经70余年的综合性防控,我国疟疾防治工作成绩显著,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有效地控制了疟疾流行,保障了人民健康,同时也减少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自2017年全国首次实现无本地原发感染病例报告后,中国已连续4年维持这一成果,并于2021年6月30日正式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消除疟疾认证,这在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和全球疟疾消除中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消除疟疾的重大意义、工作特色及消除后面临的挑战等。
耶氏肺孢子菌是一种可感染人的机会致病性真菌,可致严重的肺孢子菌肺炎,尤其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肺孢子菌最初被认为是一种原虫,命名为卡氏肺孢子虫。20世纪80年代末,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基因序列进行检测分析,证实肺孢子虫是一种非典型真菌。由于缺乏有效的体外培养体系,很难清楚地了解肺孢子菌的病原生物学特性和流行病学特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耶氏肺孢子菌分子分型的方法近年来得到了全面发展和研究,然而其基因分型方案缺乏国际标准化和全球共识,致使耶氏肺孢子菌临床分离株的流行病学及种群结构、传染源追溯、传播特性以及肺孢子菌肺炎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等研究受到阻碍。为纪念耶氏肺孢子菌更名20周年,本文就其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深,在人口流动增加、国际贸易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环境加剧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复杂的健康问题及其所带来的公共危机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种群生存,人们意识到人类健康与动物健康、生态环境稳定之间的紧密联系,新的健康概念和内涵由此产生。在这一健康观念的引导下,人们开始从“人类-动物-环境”健康的整体视角出发,通过多机构、跨学科、跨地域的协同合作,运用全健康理论,意图解决棘手的健康问题。本文从全健康(One Health)的起源、内涵和展望等3个层面对健康和全健康概念进行系统阐述,并提出全健康内涵体系的框架,探讨实现全健康的途径,预测全健康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的 观察阿苯达唑(ABZ)和吡喹酮(PQT)交替联合用药及ABZ单药治疗藏族牧民棘球蚴病的效果和不良反应,为药物治疗棘球蚴病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B超检查结合血清学检测对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和壤塘县牧民进行棘球蚴病筛查,确诊患者纳入治疗和观察。将病例随机分为ABZ+PTQ交替联合用药治疗组(ABZ+PQT组)和ABZ单药治疗组(对照组,ABZ组)。ABZ+PQT组患者ABZ片剂15 mg/(kg·d),分2次服用,连服25 d,随后改服PQT片剂40 mg/(kg·d),顿服,连服5 d,依次交替服药,3个月为一个疗程,疗程中间不停药。ABZ组患者ABZ片剂15 mg/(kg·d),分2次服用,连续服药3个月,停药1周后开始下个疗程。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2年。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每半年进行一次影像学疗效评估、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检测和肝功能指标监测。通过问卷调查和主要肝功能指标监测了解不良反应。 结果 纳入治疗随访观察的临床诊断棘球蚴病病例共97例。ABZ+PQT组共55例病例,其中细粒棘球蚴病(CE)31例、多房棘球蚴病(AE)24例;ABZ组共42例病例,其中CE 22例、AE 20例。通过2年的治疗和随访观察,ABZ+PQT组对CE的治愈率为19.4%(6/31),有效率为58.1%(18/31);对AE的治愈率为12.5%(3/24),有效率为50.0%(12/24)。ABZ组对CE的治愈率为9.1%(2/22),有效率为18.2%(4/22);对AE的治愈率为5.0%(1/20),有效率为20.0%(4/20)。两组在抗棘球蚴IgG抗体滴度变化差异不显著。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前,ABZ+PQT组血清抗体吸光度(A450值)为0.39 ± 0.06,服药3个月后上升至0.45 ± 0.05,此后基本维持在相同水平,但在治疗12月后下降至0.38 ± 0.07,后保持稳态;ABZ组血清抗体A450值变化趋势与ABZ+PQT组相似,服药前为0.41 ± 0.07,服药3个月后升至0.43 ± 0.08,治疗12个月时降为0.39 ± 0.07,后基本平稳;不同疗程时间对血清抗体A450值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7%(23/97),其中ABZ+PQT组有8例(占34.8%),ABZ组有15例(占65.2%),主要是胃肠不适等轻度不良反应;重度不良反应主要为肝功能受损,服药3个月时,6例(ABZ+PQT治疗组1例,ABZ治疗组5例)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都升高,此后随访逐渐下降至正常。 结论 ABZ+PQT组对CE和AE的治疗有效率高于ABZ组;ABZ+PQT组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低于ABZ组;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变化不能反映病灶进展情况。
收集整理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21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对疟疾疫情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021年全国累计报告疟疾病例799例,较2020年(1 086例)减少了26.4%;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798例,长潜伏期三日疟病例1例(由广东省报告),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中国籍783例(占98.0%,783/799),外国籍16例(占2.0%,16/799);男、女性别比为14.4 ∶ 1,主要集中在30~49岁年龄组(占55.7%,445/799);恶性疟390例(占48.8%,390/799),间日疟182例(占22.8%,182/799),卵形疟187例(占23.4%,187/799),三日疟31例(占3.9%,31/799),混合感染9例(占1.1%,9/799)。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云南、上海、四川和浙江,合计报告疟疾病例480例(占60.1%,480/799)。全国共报告疟疾死亡病例3例,分别由辽宁(1例)、浙江(1例)和广东(1例)上报,较2020年的6例减少了3例。我国已经连续5年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应继续加强输入性疟疾和边境疟疾的监测,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发生,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目的 了解2019年我国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和特点,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2019年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监测点(县)开展调查工作。各监测点抽样方法一致,按地理方位东、西、南、北、中划分为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岁以上常住居民200人,每个监测点共调查1 000人。收集被调查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查虫卵并计数,计算感染率、感染度等指标,感染率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在北京、福建和甘肃等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监测点开展土壤中人蛔虫卵监测工作,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5户居民,每户采集1份田地或菜园的土壤样品,采用45 ℃、5%的盐水分离鉴定土壤样品中钩蚴,采用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查土壤样品中的人蛔虫卵。对2019年与2018年重叠监测点的感染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2019年全国共有414个监测点,共检测424 766人,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1.40%(5 959/424 766),其中,四川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8.05%(2 518/31 292),其次为云南(5.30%,885/16 693)和重庆(3.87%,238/6 149);男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37%(2 842/207 188),女性为1.43%(3 117/217 578)(χ2 = 2.84,P > 0.05);≥ 60岁年龄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2.51%(2 722/108 260),其次是45~59岁组和7~14岁组,感染率分别为1.19%(1 237/104 218)和1.12%(657/58 556),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351.00,P < 0.01)。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84%(3 580/424 766)、0.36%(1 528/424 766)和0.27%(1 126/424 766),且绝大部分为轻度感染。2019年共检测了2 056份土壤样品,土壤蛔虫卵检出率为5.79%(119/2 056),钩蚴检出率为3.45%(71/2 056)。2019年共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77个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与2018年的重叠,这些监测点2019年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43%,与2018年的1.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1,P > 0.05)。结论 2019年全国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整体感染呈现较低水平,但高感染省份和传播风险依然存在,需要继续开展监测和防控工作。
历史上,传染病的最终控制和消除均得益于有效疫苗的接种。60多年来,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有效疟疾疫苗的研制。近年来,亚单位疟疾疫苗RTS,S和减毒子孢子疫苗的临床试验效果使研究者们看到了研制安全、有效疟疾疫苗的希望。然而,有效疟疾疫苗的最终研制成功还存在诸多的技术问题和理论瓶颈。本文从疟原虫的生物学及其感染免疫学特点角度对目前疟疾疫苗研制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有效疟疾疫苗的最终研制成功提供参考和努力的方向。
阴道毛滴虫是一种有鞭毛的寄生原虫,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性传播病原体之一。女性感染后阴道毛滴虫多寄生于阴道,导致滴虫性阴道炎。阴道毛滴虫也可感染男性,男性感染后虫体可经泌尿生殖道逆行至膀胱、前列腺、精囊、睾丸、附睾等组织,对精子细胞或其他组织造成严重损伤,引起尿道炎、前列腺炎、前列腺癌、弱精或无精,进而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由于男性感染的临床症状较轻或无临床症状,因此常常被忽视。本文就近年来男性感染阴道毛滴虫造成精子、睾丸以及前列腺功能异常,进而导致男性不育的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速,人口流动不断增加,气候变暖和环境变化的不断加剧,疾病的传播途径更为多元。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大流行,导致全球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单一学科已无法有效地解决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全健康(One Health)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与兽医学和人兽共患病密切相关。全健康提倡在地方、区域和全球等3个层面上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探索人、动物和环境的复杂交错关系,从整体和系统的视角提出人兽共患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本文介绍了全健康的发展历程,就全健康与人兽共患病的关系、全健康对人兽共患病防控的作用、全健康行动如何有效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人兽共患病防控、微生物耐药性控制、食品安全、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
血吸虫病呈世界性分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被忽视的热带病之一。虽然不少国家血吸虫病防控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血吸虫生活史复杂、卫生资源有限、防控措施单一等原因,实现全球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面临不少挑战。本文系统梳理了全球血吸虫病流行现状、防控目标、主要策略和防控措施,剖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供血吸虫病防治和管理人员参考。
Toll样受体7(Toll-like receptor 7,TLR7)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细胞静息状态下主要定位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等非免疫细胞的内质网上。病原体感染时,TLR7从内质网转移到效应细胞的内体膜上。TLR7可直接识别单链RNA或核酸类似物等配体,与特异性招募蛋白结合并激活核因子-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干扰素等调控因子,从而启动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参与抗感染免疫。本文就TLR7及其配体的结构与功能、TLR7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等进行综述,以期为TLR7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滋养体对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诱导能力。方法 采用中性粒细胞分离试剂盒提取健康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与等数量贾第虫滋养体(均为4 × 105)加入2 ml M199培养基中分别培养30、60、120、180、240 min,收集各时间段的培养上清,使用PicoGreen染色法定量检测上清双链DNA(dsDNA)的浓度,ELISA检测上清中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另取中性粒细胞与贾第虫滋养体(均为4 × 105/ml)各200 μl为实验组,加至24孔板中,37 ℃混合培养4 h后,用蓝色荧光标记DNA、绿色荧光标记瓜氨酸化组蛋白H3、红色荧光标记MPO,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情况;阳性对照组为100 nmol/L佛波酯处理的中性粒细胞,阴性对照组为未处理的中性粒细胞。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分离获得的健康人血中性粒细胞纯度达75%以上,镜下可观察到核呈杆状或分叶状的中性粒细胞。PicoGreen染色法检测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和贾第虫滋养体等数量混合30、60、120、180、240 min后,上清中dsDNA吸光度(A530值)分别为7.30 ± 1.12、11.15 ± 1.10、21.69 ± 2.71、26.35 ± 2.26、29.29 ± 3.27,均高于阴性对照组的3.79 ± 0.48,且dsDNA浓度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 < 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阴性对照组、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上清中MPO含量的A530值分别为0.209 4 ± 0.018 2、0.611 5 ± 0.060 7、0.721 7 ± 0.087 9,实验组的MPO含量高于阴性对照组(P < 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实验组的中性粒细胞和贾第虫滋养体之间有红色和绿色网状荧光物质存在,其中含有大量组蛋白和MPO。结论 贾第虫滋养体在体外具有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胞外诱捕网的能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增加了人与人接触的传播风险,给重点寄生虫病防控工作增加了难度,也提供了机遇。在开展防控工作的过程中,现场调查及干预、接触粪样、接触人群中的无症状感染者均能产生风险。为了有效的防范风险,现场调查前、调查及干预过程、样品运送和检测过程中均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本文分析了上述过程中的风险及防控措施,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给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带来的机遇。
湖北省历史上流行的疟疾以间日疟为主,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曾先后于1954—1955年、1967—1973年出现过疟疾大流行,其中1970年发病率高达602.4/万。70年来,湖北省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采取了不同的综合防治措施,到2010年全省疟疾发病率降至0.07/万。2010年湖北省启动了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3年实现了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019年全省通过了消除疟疾考核,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本文就湖北省疟疾流行概况、疟疾防治和消除历程、面临的挑战及展望等作一概述。
目的 比较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和五水平欧洲五维度健康量表(EQ-5D-5L)用于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命质量评价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20年就诊于嘉兴市某两家医院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为调查对象,收集患者一般情况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晚期血吸虫病临床分型等。分别采用SF-36和EQ-5D-5L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种量表评价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命质量的信度、效度以及对于不同健康程度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区分程度,并对两种量表评价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影响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125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年龄为47~93岁,平均年龄(75.04 ± 7.53)岁;男性46例(36.80%),女性79例(63.20%);巨脾型54例(43.20%),腹水型71例(56.80%)。SF-36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780,主成分分析法提取2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0.427%;EQ-5D-5L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50,主成分分析法提取2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5.884%。SF-36量表各领域中,精神健康平均得分最高(66.82 ± 7.90),生理职能和情感职能得分最低(均为0分);生理健康总测量(PCS)平均得分(33.85 ± 8.92),心理健康总测量(MCS)平均得分(39.76 ± 4.93);MCS得分较高的患者数为119例,多于PCS的81例。EQ-5D-5L量表中效用指数(UI)得分平均值为(0.801 ± 0.214);“疼痛或不舒服”维度存在“中度困难、严重困难及极度困难”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占24.80%),“焦虑或抑郁”维度最低(占5.60%)。视觉模拟标尺(EQ-VAS)评分平均值为(66.64 ± 7.85)。年龄对患者PCS、MCS、EQ-VAS评分影响均较大(P < 0.01),不同性别、临床分型得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CS、MCS得分较高者UI得分、EQ-VAS评分均高于PCS、MCS得分较低者(P < 0.01);在EQ-5D-5L中随着各维度严重程度的增加,患者PCS、MCS得分降低(P < 0.01)。PCS与UI得分、EQ-VAS评分具有相关性(r = 0.716、0.689, P < 0.01),MCS与UI得分、EQ-VAS评分具有相关性(r = 0.622、0.544,P < 0.01)。 结论 SF-36和EQ-5D-5L量表均可用于评价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其评估效果具有可比性和互补性,但EQ-5D-5L量表因信度、效度更高且结构简单等优势,更适宜用于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命质量的评估。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检测利什曼原虫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以利什曼原虫动基体小环保守序列为靶基因,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以利什曼原虫阳性患者骨髓样品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长83 bp。扩增产物连接至pESI-T载体进行克隆、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上进行BLAST比对,结果显示,其序列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和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序列一致性为100%。取测序正确的质粒梯度稀释至102~107拷贝/μl作为标准品进行qPCR,绘制获得标准曲线方程y = 39.23-2.956 x,扩增效率为117.93%,R2为0.994;当阈值循环数为35时,最低检测限为26.98拷贝/μl,理论上可检出小于1个利什曼原虫。用所建立的qPCR检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骨髓样品14份、血样26份,利什曼病病犬的骨髓、血液、脾、肺、淋巴结、肝、肾组织样品各1份,利什曼原虫阳性白蛉2份,患者和病犬骨髓培养物各1份,结果均为阳性;检测利什曼原虫血清抗体阳性犬骨髓9份,结果7份阳性;检测利什曼原虫血清抗体阴性人群血样56份,沙门菌、志贺菌、蜡样芽胞杆菌DNA各1份,疟疾患者血样4份,刚地弓形虫病患者血样、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样各1份,结果均为阴性。所建立的qPCR具有较高灵敏度及特异度,可用于利什曼病患者、宿主动物、传播媒介利什曼原虫感染与带虫状态的快速检测,可用于患者的疗效判定。
收集整理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20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对疟疾疫情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020年全国累计报告疟疾病例1 086例,较2019年(2 674例)下降了59.4%;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1 085例,长潜伏期三日疟病例1例,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中国籍1 051例(96.8%,1 051/1 086),外国籍35例(3.2%,35/1 086);男女性别比为13.7 ∶ 1;主要集中在30~49岁年龄组(57.5%,624/1 086);间日疟234例(21.5%,234/1 086),恶性疟610例(56.2%,610/1 086),三日疟23例(2.1%,23/1 086),卵形疟204例(18.8%,204/1 086),混合感染15例(1.4%,15/1 086)。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云南、江苏、四川和山东,累计报告疟疾病例570例(52.5%,570/1 086)。全国共报告疟疾死亡病例6例(0.6%,6/1 086),由广东省(3例)、福建省(2例)、湖北省(1例)上报,较2019年的19例(0.7%,19/2 674)下降了68.4%。我国已经连续4年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应继续加强输入性疟疾和边境疟疾的监测,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减少死亡风险,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刚地弓形虫(简称弓形虫)呈世界性分布,是重要的专性细胞内致病原虫,可引起人兽共患的弓形虫病,给人群健康和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研究发现,Ⅰ型弓形虫株能够逃避宿主细胞自噬的杀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变宿主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而Ⅱ型和Ⅲ型弓形虫株均能被宿主细胞的自噬系统有效地清除或抑制。本文综述了弓形虫感染与宿主细胞自噬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相关分子机制。
合成PCR和LAMP引物,分别扩增体外纯培养的阴道毛滴虫虫体DNA,建立阴道毛滴虫PCR和LAMP检测方法。通过检测临床镜检阴道毛滴虫阳性和阴性的阴道分泌物样品各40份,比较两种方法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通过扩增解脲支原体、蓝氏贾第鞭毛虫、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大肠埃希菌等的DNA,评价2种方法的特异性;测定体外纯培养的阴道毛滴虫虫体DNA浓度,经倍比稀释后,评价2种方法的灵敏度。结果显示,阴道毛滴虫DNA扩增后,PCR方法可检测出263 bp特异条带;LAMP方法显示扩增体系颜色由红色变为黄色,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DNA梯状条带。可行性检测结果显示,PCR检测40份临床阴道毛滴虫阳性样品和40份阴性样品的符合率分别为100%和100%,LAMP方法的符合率分别为100%和97.5%。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2种方法均无法扩增其他5种病原体的DNA。灵敏度检测结果显示,PCR和LAMP方法的检测下限分别为0.5006 ng/μl和0.05006 ng/μl。提示PCR和LAMP技术都可用于阴道毛滴虫的检测,两种方法的特异性都较高,LAMP方法的灵敏度优于PCR方法。
当前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已经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感染率大幅下降,但仍存在大量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晚期血吸虫病是血吸虫病进程中最严重的类型,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血吸虫虫卵引起的肝脏肉芽肿和纤维化病变是导致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就晚期血吸虫病的病理机制、肝纤维化判定、治疗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