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消除疟疾:重要里程碑意义及消除后的挑战
    丰俊, 张丽, 夏志贵, 肖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 (4): 421-42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01
    摘要1840)   HTML351)    PDF(pc) (1991KB)(477)    收藏

    疟疾曾是中国流行历史最久远、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历经70余年的综合性防控,我国疟疾防治工作成绩显著,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有效地控制了疟疾流行,保障了人民健康,同时也减少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自2017年全国首次实现无本地原发感染病例报告后,中国已连续4年维持这一成果,并于2021年6月30日正式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消除疟疾认证,这在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和全球疟疾消除中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消除疟疾的重大意义、工作特色及消除后面临的挑战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Toll样受体7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尹昌竹, 李迪, 蔡娟, 徐红玲, 王灵军, 郑明辉, 刘晖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1): 99-10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1.015
    摘要1601)   HTML16)    PDF(pc) (651KB)(144)    收藏

    Toll样受体7(Toll-like receptor 7,TLR7)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细胞静息状态下主要定位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等非免疫细胞的内质网上。病原体感染时,TLR7从内质网转移到效应细胞的内体膜上。TLR7可直接识别单链RNA或核酸类似物等配体,与特异性招募蛋白结合并激活核因子-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干扰素等调控因子,从而启动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参与抗感染免疫。本文就TLR7及其配体的结构与功能、TLR7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等进行综述,以期为TLR7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耶氏肺孢子菌基因分型研究进展
    薛婷, 杜伟勤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 (6): 842-847.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18
    摘要1397)   HTML300)    PDF(pc) (651KB)(126)    收藏

    耶氏肺孢子菌是一种可感染人的机会致病性真菌,可致严重的肺孢子菌肺炎,尤其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肺孢子菌最初被认为是一种原虫,命名为卡氏肺孢子虫。20世纪80年代末,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基因序列进行检测分析,证实肺孢子虫是一种非典型真菌。由于缺乏有效的体外培养体系,很难清楚地了解肺孢子菌的病原生物学特性和流行病学特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耶氏肺孢子菌分子分型的方法近年来得到了全面发展和研究,然而其基因分型方案缺乏国际标准化和全球共识,致使耶氏肺孢子菌临床分离株的流行病学及种群结构、传染源追溯、传播特性以及肺孢子菌肺炎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等研究受到阻碍。为纪念耶氏肺孢子菌更名20周年,本文就其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全健康的起源、内涵及展望
    刘婧姝, 张晓溪, 郭晓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1): 1-1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1.001
    摘要1384)   HTML117)    PDF(pc) (1520KB)(348)    收藏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深,在人口流动增加、国际贸易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环境加剧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复杂的健康问题及其所带来的公共危机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种群生存,人们意识到人类健康与动物健康、生态环境稳定之间的紧密联系,新的健康概念和内涵由此产生。在这一健康观念的引导下,人们开始从“人类-动物-环境”健康的整体视角出发,通过多机构、跨学科、跨地域的协同合作,运用全健康理论,意图解决棘手的健康问题。本文从全健康(One Health)的起源、内涵和展望等3个层面对健康和全健康概念进行系统阐述,并提出全健康内涵体系的框架,探讨实现全健康的途径,预测全健康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2019年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状况分析
    朱慧慧, 黄继磊, 陈颖丹, 周长海, 诸廷俊, 钱门宝, 张米禛,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 (5): 666-67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15
    摘要1031)   HTML106)    PDF(pc) (1274KB)(338)    收藏

    目的 了解2019年我国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和特点,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2019年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监测点(县)开展调查工作。各监测点抽样方法一致,按地理方位东、西、南、北、中划分为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岁以上常住居民200人,每个监测点共调查1 000人。收集被调查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查虫卵并计数,计算感染率、感染度等指标,感染率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在北京、福建和甘肃等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监测点开展土壤中人蛔虫卵监测工作,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5户居民,每户采集1份田地或菜园的土壤样品,采用45 ℃、5%的盐水分离鉴定土壤样品中钩蚴,采用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查土壤样品中的人蛔虫卵。对2019年与2018年重叠监测点的感染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2019年全国共有414个监测点,共检测424 766人,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1.40%(5 959/424 766),其中,四川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8.05%(2 518/31 292),其次为云南(5.30%,885/16 693)和重庆(3.87%,238/6 149);男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37%(2 842/207 188),女性为1.43%(3 117/217 578)(χ2 = 2.84,P > 0.05);≥ 60岁年龄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2.51%(2 722/108 260),其次是45~59岁组和7~14岁组,感染率分别为1.19%(1 237/104 218)和1.12%(657/58 556),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351.00,P < 0.01)。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84%(3 580/424 766)、0.36%(1 528/424 766)和0.27%(1 126/424 766),且绝大部分为轻度感染。2019年共检测了2 056份土壤样品,土壤蛔虫卵检出率为5.79%(119/2 056),钩蚴检出率为3.45%(71/2 056)。2019年共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77个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与2018年的重叠,这些监测点2019年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43%,与2018年的1.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1,P > 0.05)。结论 2019年全国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整体感染呈现较低水平,但高感染省份和传播风险依然存在,需要继续开展监测和防控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以全健康理念推进人兽共患病预防与控制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1): 12-1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1.002
    摘要993)   HTML91)    PDF(pc) (1886KB)(453)    收藏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速,人口流动不断增加,气候变暖和环境变化的不断加剧,疾病的传播途径更为多元。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大流行,导致全球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单一学科已无法有效地解决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全健康(One Health)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与兽医学和人兽共患病密切相关。全健康提倡在地方、区域和全球等3个层面上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探索人、动物和环境的复杂交错关系,从整体和系统的视角提出人兽共患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本文介绍了全健康的发展历程,就全健康与人兽共患病的关系、全健康对人兽共患病防控的作用、全健康行动如何有效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人兽共患病防控、微生物耐药性控制、食品安全、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021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分析
    张丽, 易博禹, 夏志贵, 尹建海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2): 135-13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01
    摘要981)   HTML280)    PDF(pc) (660KB)(361)    收藏

    收集整理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21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对疟疾疫情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021年全国累计报告疟疾病例799例,较2020年(1 086例)减少了26.4%;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798例,长潜伏期三日疟病例1例(由广东省报告),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中国籍783例(占98.0%,783/799),外国籍16例(占2.0%,16/799);男、女性别比为14.4 ∶ 1,主要集中在30~49岁年龄组(占55.7%,445/799);恶性疟390例(占48.8%,390/799),间日疟182例(占22.8%,182/799),卵形疟187例(占23.4%,187/799),三日疟31例(占3.9%,31/799),混合感染9例(占1.1%,9/799)。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云南、上海、四川和浙江,合计报告疟疾病例480例(占60.1%,480/799)。全国共报告疟疾死亡病例3例,分别由辽宁(1例)、浙江(1例)和广东(1例)上报,较2020年的6例减少了3例。我国已经连续5年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应继续加强输入性疟疾和边境疟疾的监测,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发生,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疟疾疫苗研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陈穗林, 刘太平, 徐文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 (3): 283-29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3.001
    摘要923)   HTML98)    PDF(pc) (1566KB)(269)    收藏

    历史上,传染病的最终控制和消除均得益于有效疫苗的接种。60多年来,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有效疟疾疫苗的研制。近年来,亚单位疟疾疫苗RTS,S和减毒子孢子疫苗的临床试验效果使研究者们看到了研制安全、有效疟疾疫苗的希望。然而,有效疟疾疫苗的最终研制成功还存在诸多的技术问题和理论瓶颈。本文从疟原虫的生物学及其感染免疫学特点角度对目前疟疾疫苗研制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有效疟疾疫苗的最终研制成功提供参考和努力的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全球血吸虫病防控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洪中, 吴铃铃, 王丽萍, 许静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 (4): 514-51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15
    摘要881)   HTML48)    PDF(pc) (778KB)(262)    收藏

    血吸虫病呈世界性分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被忽视的热带病之一。虽然不少国家血吸虫病防控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血吸虫生活史复杂、卫生资源有限、防控措施单一等原因,实现全球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面临不少挑战。本文系统梳理了全球血吸虫病流行现状、防控目标、主要策略和防控措施,剖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供血吸虫病防治和管理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SF-36和EQ-5D-5L量表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命质量评价中的比较研究
    刘蓉, 张剑锋, 严晓岚, 闻礼永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 (5): 639-64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12
    摘要861)   HTML10)    PDF(pc) (1000KB)(120)    收藏

    目的 比较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和五水平欧洲五维度健康量表(EQ-5D-5L)用于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命质量评价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20年就诊于嘉兴市某两家医院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为调查对象,收集患者一般情况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晚期血吸虫病临床分型等。分别采用SF-36和EQ-5D-5L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种量表评价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命质量的信度、效度以及对于不同健康程度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区分程度,并对两种量表评价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影响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125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年龄为47~93岁,平均年龄(75.04 ± 7.53)岁;男性46例(36.80%),女性79例(63.20%);巨脾型54例(43.20%),腹水型71例(56.80%)。SF-36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780,主成分分析法提取2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0.427%;EQ-5D-5L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50,主成分分析法提取2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5.884%。SF-36量表各领域中,精神健康平均得分最高(66.82 ± 7.90),生理职能和情感职能得分最低(均为0分);生理健康总测量(PCS)平均得分(33.85 ± 8.92),心理健康总测量(MCS)平均得分(39.76 ± 4.93);MCS得分较高的患者数为119例,多于PCS的81例。EQ-5D-5L量表中效用指数(UI)得分平均值为(0.801 ± 0.214);“疼痛或不舒服”维度存在“中度困难、严重困难及极度困难”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占24.80%),“焦虑或抑郁”维度最低(占5.60%)。视觉模拟标尺(EQ-VAS)评分平均值为(66.64 ± 7.85)。年龄对患者PCS、MCS、EQ-VAS评分影响均较大(P < 0.01),不同性别、临床分型得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CS、MCS得分较高者UI得分、EQ-VAS评分均高于PCS、MCS得分较低者(P < 0.01);在EQ-5D-5L中随着各维度严重程度的增加,患者PCS、MCS得分降低(P < 0.01)。PCS与UI得分、EQ-VAS评分具有相关性(r = 0.716、0.689, P < 0.01),MCS与UI得分、EQ-VAS评分具有相关性(r = 0.622、0.544,P < 0.01)。 结论 SF-36和EQ-5D-5L量表均可用于评价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其评估效果具有可比性和互补性,但EQ-5D-5L量表因信度、效度更高且结构简单等优势,更适宜用于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命质量的评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阴道毛滴虫感染对男性生殖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
    段玉娟, 李朋举, 桑雨慧, 吴璞成, 商雨佳, 郝利霞, 王帅, 李祥瑞, 张振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 (4): 532-536.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18
    摘要828)   HTML12)    PDF(pc) (610KB)(114)    收藏

    阴道毛滴虫是一种有鞭毛的寄生原虫,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性传播病原体之一。女性感染后阴道毛滴虫多寄生于阴道,导致滴虫性阴道炎。阴道毛滴虫也可感染男性,男性感染后虫体可经泌尿生殖道逆行至膀胱、前列腺、精囊、睾丸、附睾等组织,对精子细胞或其他组织造成严重损伤,引起尿道炎、前列腺炎、前列腺癌、弱精或无精,进而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由于男性感染的临床症状较轻或无临床症状,因此常常被忽视。本文就近年来男性感染阴道毛滴虫造成精子、睾丸以及前列腺功能异常,进而导致男性不育的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体外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
    李淑凝, 李汶霖, 沈海娥, 王洋, 田喜凤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 (4): 455-460.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06
    摘要780)   HTML9)    PDF(pc) (2842KB)(96)    收藏

    目的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滋养体对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诱导能力。方法 采用中性粒细胞分离试剂盒提取健康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与等数量贾第虫滋养体(均为4 × 105)加入2 ml M199培养基中分别培养30、60、120、180、240 min,收集各时间段的培养上清,使用PicoGreen染色法定量检测上清双链DNA(dsDNA)的浓度,ELISA检测上清中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另取中性粒细胞与贾第虫滋养体(均为4 × 105/ml)各200 μl为实验组,加至24孔板中,37 ℃混合培养4 h后,用蓝色荧光标记DNA、绿色荧光标记瓜氨酸化组蛋白H3、红色荧光标记MPO,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情况;阳性对照组为100 nmol/L佛波酯处理的中性粒细胞,阴性对照组为未处理的中性粒细胞。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分离获得的健康人血中性粒细胞纯度达75%以上,镜下可观察到核呈杆状或分叶状的中性粒细胞。PicoGreen染色法检测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和贾第虫滋养体等数量混合30、60、120、180、240 min后,上清中dsDNA吸光度(A530值)分别为7.30 ± 1.12、11.15 ± 1.10、21.69 ± 2.71、26.35 ± 2.26、29.29 ± 3.27,均高于阴性对照组的3.79 ± 0.48,且dsDNA浓度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 < 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阴性对照组、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上清中MPO含量的A530值分别为0.209 4 ± 0.018 2、0.611 5 ± 0.060 7、0.721 7 ± 0.087 9,实验组的MPO含量高于阴性对照组(P < 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实验组的中性粒细胞和贾第虫滋养体之间有红色和绿色网状荧光物质存在,其中含有大量组蛋白和MPO。结论 贾第虫滋养体在体外具有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胞外诱捕网的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重点寄生虫病防控工作的影响
    朱慧慧, 诸廷俊, 陈颖丹, 邓卓晖, 许静, 周长海, 钱门宝, 秦志强, 黄继磊, 吕超, 张米禛, 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 (3): 365-36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3.011
    摘要712)   HTML15)    PDF(pc) (696KB)(174)    收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增加了人与人接触的传播风险,给重点寄生虫病防控工作增加了难度,也提供了机遇。在开展防控工作的过程中,现场调查及干预、接触粪样、接触人群中的无症状感染者均能产生风险。为了有效的防范风险,现场调查前、调查及干预过程、样品运送和检测过程中均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本文分析了上述过程中的风险及防控措施,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给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带来的机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控挑战
    罗卓韦, 周正斌, 公衍峰, 冯家鑫, 李元元, 张仪, 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2): 146-152.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03
    摘要700)   HTML46)    PDF(pc) (973KB)(349)    收藏

    内脏利什曼病(VL)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经努力防治,截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部分流行区已消除了VL。21世纪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VL疫情快速回升,流行范围持续扩大。本文概述了我国VL的流行现状,防控策略和措施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对今后的防控策略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检测利什曼原虫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建立及应用
    马琳, 张铮, 王安礼, 刘东立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 (4): 548-552.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21
    摘要692)   HTML18)    PDF(pc) (1113KB)(149)    收藏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检测利什曼原虫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以利什曼原虫动基体小环保守序列为靶基因,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以利什曼原虫阳性患者骨髓样品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长83 bp。扩增产物连接至pESI-T载体进行克隆、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上进行BLAST比对,结果显示,其序列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和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序列一致性为100%。取测序正确的质粒梯度稀释至102~107拷贝/μl作为标准品进行qPCR,绘制获得标准曲线方程y = 39.23-2.956 x,扩增效率为117.93%,R2为0.994;当阈值循环数为35时,最低检测限为26.98拷贝/μl,理论上可检出小于1个利什曼原虫。用所建立的qPCR检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骨髓样品14份、血样26份,利什曼病病犬的骨髓、血液、脾、肺、淋巴结、肝、肾组织样品各1份,利什曼原虫阳性白蛉2份,患者和病犬骨髓培养物各1份,结果均为阳性;检测利什曼原虫血清抗体阳性犬骨髓9份,结果7份阳性;检测利什曼原虫血清抗体阴性人群血样56份,沙门菌、志贺菌、蜡样芽胞杆菌DNA各1份,疟疾患者血样4份,刚地弓形虫病患者血样、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样各1份,结果均为阴性。所建立的qPCR具有较高灵敏度及特异度,可用于利什曼病患者、宿主动物、传播媒介利什曼原虫感染与带虫状态的快速检测,可用于患者的疗效判定。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弓形虫感染与宿主细胞自噬的相互作用
    侯永恒, 吕芳丽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 (4): 537-542.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19
    摘要677)   HTML21)    PDF(pc) (1608KB)(90)    收藏

    刚地弓形虫(简称弓形虫)呈世界性分布,是重要的专性细胞内致病原虫,可引起人兽共患的弓形虫病,给人群健康和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研究发现,Ⅰ型弓形虫株能够逃避宿主细胞自噬的杀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变宿主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而Ⅱ型和Ⅲ型弓形虫株均能被宿主细胞的自噬系统有效地清除或抑制。本文综述了弓形虫感染与宿主细胞自噬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相关分子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湖北省疟疾控制和消除历程
    夏菁, 吴冬妮, 朱红, 万伦, 张娟, 林文, 李凯杰, 曹慕民, 刘斯, 张华勋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 (5): 565-57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01
    摘要676)   HTML141)    PDF(pc) (1586KB)(172)    收藏

    湖北省历史上流行的疟疾以间日疟为主,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曾先后于1954—1955年、1967—1973年出现过疟疾大流行,其中1970年发病率高达602.4/万。70年来,湖北省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采取了不同的综合防治措施,到2010年全省疟疾发病率降至0.07/万。2010年湖北省启动了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3年实现了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019年全省通过了消除疟疾考核,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本文就湖北省疟疾流行概况、疟疾防治和消除历程、面临的挑战及展望等作一概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体外入侵小鼠巨噬细胞系感染模型的构建
    张丽新, 赵桂华, 徐超, 肖婷, 孙慧, 李瑾, 刘功振, 尹昆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 (4): 494-50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12
    摘要675)   HTML13)    PDF(pc) (4922KB)(87)    收藏

    目的 建立刚地弓形虫(简称弓形虫)RH株速殖子体外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模型,确定体外快速高效培养速殖子的方法。方法 弓形虫RH株速殖子经昆明小鼠传代3次后,经5 μm滤膜纯化计数后,与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人包皮成纤维(HFF)细胞共培养。RAW264.7细胞与虫体数量比例分别为20 : 1、10 : 1、1 : 1、1 : 5,HFF细胞与虫体比例为1 : 1,设无虫对照组。分别于培养后10 min、0.5 h、1 h、2 h、4 h、8 h、12 h、24 h、32 h、48 h时间点取样,高倍镜下观察共培养情况,瑞-吉氏染色观察速殖子的黏附入侵细胞情况。将速殖子以1.5 × 106个/瓶接种于RAW264.7 T25细胞培养瓶中共培养,待80%假包囊破裂后,收集速殖子并计数,计算速殖子产率。用0.4%台盼蓝染液染色后,计算培养体系的活虫率。回收的弓形虫速殖子继续感染新的RAW264.7细胞,将每代细胞中收集的速殖子以1 × 106个/只接种5只健康雌性昆明小鼠,同时以等量的第3代速殖子接种5只健康雌性昆明小鼠作为对照,记录每代小鼠的存活时间。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当RAW264.7细胞与虫体比例大于10 : 1时,共培养24 h时可见细胞边界不清,胞质增加,出现大量小泡;共培养30 h时细胞大量死亡消失,未观察到游离弓形虫;当细胞与虫体比例小于或等于1 : 1时,共培养24 h时内胞质可见细密小颗粒,未见小泡;共培养30 h时假包囊破裂达90%以上,大量速殖子被释放至培养液中,可观察到速殖子体外发育的完整过程。速殖子与RAW264.7细胞以1 : 1的比例共培养0.5~1 h,约80%的速殖子侵入细胞,虫体可进入胞质和胞核,2~4 h后假包囊开始形成,8 h可见菊花状假包囊;24 h后假包囊开始破裂,32 h后细胞悬浮不贴壁,大部分假包囊破裂并释放出游离速殖子,虫体形态好,每瓶收获弓形虫速殖子6 × 108个,平均活虫率在92%以上。速殖子与HFF细胞共培养,2~4 h虫体基本入侵细胞;8 h后速殖子开始分裂增殖;共培养24 h,可见速殖子分裂成菊花状;36 h后细胞开始涨破,释放出的速殖子开始新一轮入侵HFF细胞。体外培养各代弓形虫速殖子对昆明小鼠的平均致死时间为3.94~4.10 d,经与昆明小鼠体内传代复毒虫株相比毒力未见减弱。结论 采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可在体外培养快速获得大量弓形虫RH株速殖子,产率为体内培养方法的400倍,且虫体毒力与体内培养方法相当,培养时间和产率上也均优于HFF细胞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弓形虫类锥体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小涵, 冯颖, 陈冉, 桑晓宇, 杨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 (6): 832-83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16
    摘要659)   HTML18)    PDF(pc) (487KB)(125)    收藏

    顶复合体是顶复门原虫特有的结构,由分泌型细胞器和细胞骨架元素件构成,其显著特征是具有一个由微管蛋白纤维组成的类锥体。弓形虫由于具备相对完整的类锥体,为剖析类锥体结构、组成和功能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型。类锥体的稳定性和相关活动与弓形虫滑行运动、微线体蛋白分泌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对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类锥体的结构稳定性、相关的蛋白功能以及调控机制展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晚期血吸虫病基础和临床研究新进展
    刘蓉, 闻礼永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 (4): 429-436.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02
    摘要633)   HTML20)    PDF(pc) (1218KB)(174)    收藏

    当前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已经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感染率大幅下降,但仍存在大量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晚期血吸虫病是血吸虫病进程中最严重的类型,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血吸虫虫卵引起的肝脏肉芽肿和纤维化病变是导致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就晚期血吸虫病的病理机制、肝纤维化判定、治疗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