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0年全国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分析
    张米禛, 黄继磊, 朱慧慧, 周长海, 诸廷俊, 钱门宝, 陈颖丹, 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331-33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11
    摘要372)   HTML25)    PDF(pc) (1511KB)(372)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为评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工作开展情况、改进和完善防治策略提供支持。方法 2020年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08个人体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各监测点以县为单位,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3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200人,每个监测点共计调查1 000人。采集被调查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查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的感染情况,并分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采集调查点每个行政村田地或菜园土样,采用45 ℃、5%盐水鉴定土壤中钩蚴,采用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查土壤中人蛔虫卵。结果 2020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08个监测点人体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0.84%(3 485/415 672),其中感染率最高省份为海南(6.34%,199/3 141),其次为云南(5.80%,963/16 616)和四川(3.66%,592/16 168);女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0.91%(1 944/213 591),高于男性的0.76%(1 541/202 081)(χ2 = 27.20,P < 0.01);≥ 60岁年龄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26%(1 376/109 251),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82.28,P < 0.01)。监测点钩虫、蛔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51%(2 016/415 672)、0.19%(805/415 672)和0.16%(673/415 672)。其中钩虫、鞭虫仅检出轻度感染者,蛔虫轻度和中度感染者占比分别为99.25%(799/805)和0.75%(6/805)。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监测点共检测土壤样品2 604份,土壤中人蛔虫卵阳性率为3.07%(80/2 604),钩蚴阳性率为2.42%(63/2 604)。结论 2020年全国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总体上继续维持较低水平,但地域差异仍较大,高感染率地区依然存在。需要加强对60岁以上人群、妇女和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开展健康教育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05—2021年甘肃省陇南市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
    王小军, 蔡玉成, 邹轩, 李辉, 童波波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5): 579-58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5.009
    摘要267)   HTML15)    PDF(pc) (2930KB)(129)    收藏

    目的 分析2005—2021年甘肃省陇南市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内脏利什曼病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05—2021年报告的现住址在陇南市的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信息,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用Arc GIS10.2绘制报告病例分布图,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05—2021年陇南市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1 109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577例、确诊病例53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49/10万,呈低度流行状态;2005年发病率为2.76/10万,至2009年升高至4.53/10万,随后逐渐下降至2021年的0.46/10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χ2 = 267.561,P < 0.01)。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武都区(606例)、文县(323例)、宕昌县(148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97.11%(1 077/1 109)。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县的部分乡(镇)呈现聚集性高发。男性、女性报告病例分别为633和476例,男女性别比为1.33∶1,男性、女性发病率分别为2.73/10万、2.23/10万(χ2 = 2.699,P > 0.05)。0~4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0.50%(560/ 1 109),发病率最高,为19.62/10万;其次为5~9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2.80%(142/1 109),发病率为4.84/10万;报告病例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χ2 = 14.942,P < 0.01)。散居儿童报告病例数最多,占总报告病例数的41.12%(456/1 109),其次为农民,占24.71%(274/1 109)。 结论 甘肃省陇南市内脏利什曼病呈低度流行状态,报告病例以儿童居多,历史流行县疫情有复燃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全健康理念的气候变化下人兽共患病防控策略
    晁安琪, 李慧敏, 胡沁沁, 周晓农, 郭晓奎, 殷堃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263-26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01
    摘要266)   HTML2536)    PDF(pc) (1085KB)(250)    收藏

    人兽共患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气候变化通过影响病原体、宿主、媒介和人类活动加速人兽共患病的溢出与传播,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本文概述了气候变化对人兽共患病传播的影响,并基于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探讨高效的应对策略,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人兽共患病风险,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慢性弓形虫感染对宿主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及其作用机制
    薛羽珊, 林萍, 程训佳, 冯萌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5): 527-53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5.001
    摘要263)   HTML31)    PDF(pc) (1157KB)(349)    收藏

    刚地弓形虫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可引起人兽共患弓形虫病。脑内弓形虫感染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症状。本文就弓形虫通过血脑屏障建立慢性感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脑部疾病的机制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晚期癌症患者合并巴贝虫感染1例
    徐以勒, 李江峰, 张家祺, 余向华, 阮卫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393-396.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21
    摘要255)   HTML21)    PDF(pc) (2215KB)(105)    收藏

    患者,女,57岁,温州市鹿城区人。2021年9月28日因胸闷头晕10余天到温州市中心医院就诊,入院体查:慢性病容,意识清楚,皮肤黏膜无黄染,无水肿,有瘢痕,以“胸闷待查”收住心内科治疗,后因癌性胸水在院内转化疗科。10月8日起出现反复发热。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6 g/L,红细胞计数2.74 × 1012/L,中度贫血;白细胞计数12.7 × 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数10.6 × 109/L,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尿液培养检出3种以上细菌,尿隐血持续2 +。10月25日进行血涂片瑞氏染色镜检,查见部分红细胞内有1~4个紫红色核、蓝色胞浆环状体,考虑寄生虫感染。患者长期居住于温州市区,无国内、外旅居史,无明确蜱虫叮咬史。患者曾于2005年行左乳癌保乳术,2014—2021年因多次发现肺部转移灶入院进行化疗与靶向药物治疗;2021年6—10月先后进行12次输血治疗。取患者外周血液提取DNA,经巴贝虫属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后测序,所获序列与田鼠巴贝虫(GenBank登录号:MG674832.1)的序列一致性高达99.43%。确诊该患者为田鼠巴贝虫感染。患者经口服磷酸氯喹片(0.5 g/d,首剂加倍,连服5 d)和克林霉素(600 mg/d + 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连续10 d)治疗,症状有所缓解,5 d后血涂片镜检仍查见巴贝虫。巴贝虫感染导致的高热、黄疸、溶血等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患者终末期癌症病情的发展,于11月8日因多器官衰竭抢救无效而死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家犬粪便寄生虫病原调查
    谢宜, 王莹, 王旭, 施丹丹, 付梅花, 李春阳, 伍卫平, 丹巴泽里, 廖沙, 张凯歌, 邓雪莹, 官亚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325-330.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10
    摘要237)   HTML23)    PDF(pc) (1763KB)(109)    收藏

    目的 调查大兴安岭地区家犬寄生虫感染情况,为当地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0年9月在大兴安岭地区加北村、白桦村、东山村、图强镇、幸福村和古源镇等6个自然村的养犬户院内收集新鲜家犬粪便,提取粪样总DNA,使用顶复门(Apicomplexa)、阿米巴属(Amoeba)、双滴虫目(Diplomonadida)、动质体目(Kinetoplastida)、毛滴虫属(Parabasalia)、线形动物门(Nematoda)、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和小孢子虫目(Microsporidia)等8个分类学群的13对寄生虫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高通量测序后获得目的基因片段,产物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以鉴定虫种,统计家犬粪便的寄生虫检出率。结果 202份家犬粪便中有37份检出寄生虫DNA,寄生虫总检出率为18.32%。共计检出7个门15个科的19种寄生虫,不同虫种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69.488,P < 0.05)。检出原虫13种,蠕虫6种。其中,以原虫眼虫门动质体纲Parabodonida科的Parabodo caudatus检出率最高,为6.44%(13/202)。在37份检出寄生虫DNA的样品中,混合检出阳性占比为32.43%(12/37),其中检出1种寄生虫的占72.97%(27/37),同时检出2种、3种、4种寄生虫的分别占27.03%(10/37)、0.27%(1/37)和0.27%(1/37)。家犬粪便寄生虫DNA检出率以加北村最高,为37.70%(23/61),其次为图强镇,检出率为36.36%(20/55),白桦村未检出(0/13)。不同采样点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9.717,P < 0.05)。结论 大兴安岭地区家犬体内存在多种寄生虫感染,且部分地区检出率较高,当地居民存在一定的犬源性寄生虫感染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云南省细粒棘球绦虫线粒体co1nd1基因序列分析
    李奔福, 王正青, 徐倩, 字金荣, 严信留, 彭佳, 李建雄, 蔡璇, 吴方伟, 杨亚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306-31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07
    摘要227)   HTML82)    PDF(pc) (1731KB)(93)    收藏

    目的 分析云南省细粒棘球蚴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1(co1)和NADPH脱氢酶第1亚基(nd1)的基因型和序列多态性。方法 动物源棘球蚴采自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大关县、洱源县、泸水市、维西县的屠宰场牛、羊和放养猪的肝脏或肺病灶组织分离的包囊,人源棘球蚴采自从剑川县、云龙县、隆阳区和玉龙县医院手术摘除的病灶组织。病原学鉴定后选取细粒棘球蚴,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co1nd1基因并测序,通过BLAST比对分析序列一致性和单核苷酸多态性,用MEGA-X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基于co1nd1的系统进化树。结果 共采集62份棘球蚴样品,其中36份经病原学检测确定为细粒棘球蚴。co1基因测序成功32条,其中15条为G1型,17条为G5型,长度分别为824 bp和807 bp,提交至GenBank数据库获得的登录号分别为OP413393~OP413402、OP413498~OP413506和OP420520。nd1基因测序成功34条,其中11条为G1型,23条为G5型,长度分别为882 bp和888 bp,提交GenBank数据库获得的登录号为OP471626~OP471638。序列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co1的G1、G5型序列的变异位点分别占1.94%(16/824)、3.10%(25/807);nd1的G1、G5型序列的变异位点分别占0.45%(4/882)、2.93%(26/888)。基因型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co1基因共有6条同源序列,其中G1型4条,同源序列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 0~0.001 1、0.000 0、0.000 0~0.000 6和0.000 0~0.001 7;G5型2条,同源序列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 0~0.002 5和0.000 0~0.001 2。nd1基因共有3条同源序列,其中G1型1条,遗传距离为0.000 0~0.001 1;G5型2条,遗传距离为0.000 0和0.000 0~0.001 1。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基于co1nd1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均形成G1和G5型2个分支,G1型与中国中西部(青海、宁夏、甘肃、四川),不丹、中东地区伊朗和约旦等的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AF297617.1、KJ628328.1、EU072106.1、MW138946.1、AB688602.1)的亲缘关系较近;G5型与越南、中国广西、英国、波兰、赞比亚、法国、巴基斯坦、巴西、肯尼亚和纳米比亚等的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MW558412.1、MN058591.1、KU378107.1、MZ322608.1、KU743915.1、KU743919.1、MN886291.1、KX010903.1、KU743918.1和KX138068.1)的亲缘关系较近。结论 云南省细粒棘球绦虫流行株的基因型为G1和G5型,co1nd1基因均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novel-miR1检测家兔豆状囊尾蚴感染的滚环扩增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陈国梁, 王立群, 李艳萍, 刘婷丽, 李红, 张少华, 骆学农, 强文军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294-29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05
    摘要215)   HTML154)    PDF(pc) (1428KB)(55)    收藏

    目的 建立检测家兔豆状囊尾蚴感染的滚环扩增(RCA)方法。方法 以家兔血清中豆状囊尾蚴来源的novel-miR1为诊断靶标,设计连接序列和锁式探针,并对连接序列和锁式探针的比例、反应时间、酶用量、dNTP用量以及扩增反应时间等5个重要条件进行优化,建立检测豆状囊尾蚴感染的RCA方法。将novel-miR1标准品倍比稀释为1 fmol/L至100 nmol/L的9个不同浓度的样品,评价RCA方法的灵敏度。用优化后的RCA方法分别检测健康家兔和豆状囊尾蚴感染家兔血清miRNA各20份(实验室保存样品),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敏感性和特异性。20只雌性家兔每只经口感染1 000个豆状带绦虫虫卵,采集感染前和感染后每个月的家兔血样制备血清miRNA,用优化后的RCA方法进行检测,评价其应用效果。结果 电泳结果显示,RCA扩增产物的DNA停留在加样孔中,形成一条明亮条带。反应条件优化试验结果显示,连接序列浓度为2 μmol/L、锁式探针浓度为1 μmol/L(连接序列和锁式探针的比为2∶1)、T4 DNA连接酶为350 U、连接180 min时连接效率最高。在100 μl的扩增体系中,dNTP浓度为0.5 μmol/L,扩增240 min时,RCA扩增效果最佳。优化后RCA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0 pmol/L。RCA检测健康家兔和豆状囊尾蚴感染家兔血清miRNA样品的平均荧光值分别为53.298 ± 1.707和97.498 ± 5.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7.206,P < 0.01)。ROC分析结果显示,当阳性临界值为61.69时,RCA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5%,AUC为0.955 0,似然比为19.00。RCA检测豆状囊尾蚴感染后不同时间的家兔血清miRNA结果显示,20份感染前的血清中19份检测结果为阴性,1份为阳性;感染后1个月的血清中,17份为阳性,2份为疑似,1份为阴性;感染后2个月的血清,1份为阴性,其余为阳性;感染后3个月的血清,3份为阴性,其余为阳性。结论 建立了检测家兔豆状囊尾蚴感染的RCA方法,该方法在豆状囊尾蚴感染后3个月内的家兔血清中检出novel-miR1,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2022年北京市犬猫刚地弓形虫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杜鹃, 李佳, 吴迪, 余琦, 张玮, 白如念, 郭俊林, 刘庆斌, 雷琪莉, 谷传慧, 王萌, 赵浩军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389-392.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20
    摘要212)   HTML13)    PDF(pc) (567KB)(88)    收藏

    为了解北京市犬、猫刚地弓形虫感染情况,根据“2022年北京市动物疫病监测实施方案”,从全市不同区域的散户、动物医院、养殖场采集并提取犬血清920份、猫血清816份,采用间接血凝试验进行弓形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犬和猫血清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2%(48/920)和7.5%(61/816)。秋季犬血清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6.8%(30/440),高于春季的3.8%(18/480),具有中等强度关联(χ2 = 4.37,P < 0.05,0.4 < OR < 0.6);秋季猫血清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12.5%(50/401),也高于春季的2.7%(11/415),具有强关联(χ2 = 28.42,P < 0.05,0.1 < OR < 0.3)。不同来源中,动物医院的犬、猫血清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均为最高,分别为8.0%(47/590)和8.5%(61/715)(χ2 = 25.31、9.31,均P < 0.05)。城六区犬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1.4%(40/350),远郊区的为1.4%(8/570),具有强关联(χ2 = 44.07,P < 0.05,3.0 < OR < 9.9);城六区猫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0.3%(37/360),远郊区的为5.3%(24/456),具有中等强度关联(χ2 = 7.31,P < 0.05,1.5 < OR < 2.9)。该调查结果为北京市弓形虫病的防治提供数据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阻断半乳糖凝集素-受体相互作用对弓形虫感染小鼠小肠免疫病理的影响
    欧阳然, 刘星卓, 黄世光, 吕芳丽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279-28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03
    摘要199)   HTML139)    PDF(pc) (2613KB)(89)    收藏

    目的 探讨半乳糖凝集素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对弓形虫感染小鼠小肠免疫病理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18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未感染组(naive组)4只、α-乳糖组(lactose组)4只、弓形虫感染组(Tg组)5只和弓形虫感染+lactose组(Tg+lactose组)5只。Tg组和Tg+lactose组每鼠腹腔注射约1 000个弓形虫速殖子,naive组和lactose组腹腔注射PBS 0.2 ml。感染后当天开始,Tg+lactose组和lactose组每鼠腹腔注射0.2 mol/L的lactose 0.2 ml,naive组和Tg组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的PBS,早、晚各1次,连续注射7 d。感染弓形虫后,记录各组小鼠的生存时间。在感染后第7天处死小鼠,取空肠中段进行石蜡切片和HE染色,观察小鼠小肠组织的病理变化;取小鼠空肠下段提总RNA后逆转录,以β肌动蛋白(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qRT-PCR检测小鼠小肠组织弓形虫表面抗原1(SAG1)、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galectin-9、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白细胞分化抗原137(CD137)、白细胞介素12(IL-12)、γ-干扰素(IFN-γ)、IL-10、IL-4、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趋化因子受体2(CCR2)、和几丁质酶3样分子3(Ym1)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感染弓形虫后,naive组和lactose组小鼠无死亡,Tg组小鼠的存活时间为182~188 h,Tg+lactose组小鼠的存活时间为180~182 h;两组小鼠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9.52,P < 0.05)。HE染色结果显示,naive组和lactose组小鼠的空肠组织未观察到炎症改变;Tg组和Tg+lactose组小鼠的小肠组织观察到肠绒毛缩短,肠隐窝变浅,绒毛顶端上皮细胞坏死,小肠黏膜组织中有炎症细胞浸润。与Tg组的相比,Tg+lactose组小鼠小肠组织的病理损伤更加严重。qRT-PCR结果显示,Tg+lactose组小鼠小肠组织SAG1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9.17 ± 1.65,高于Tg组的1.00 ± 0.84(t = 4.40,P < 0.05)。naive组、lactose组、Tg组和Tg+lactose组小鼠小肠组织galectin-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 ± 0.28、1.71 ± 0.31、2.46 ± 1.11和7.10 ± 1.57(F = 10.15,P < 0.01),galectin-9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 ± 0.31、1.44 ± 0.26、3.21 ± 1.01和7.00 ± 1.08(F = 14.53,P < 0.01),Tim-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 ± 0.12、0.88 ± 0.28、1.64 ± 0.31和4.89 ± 0.69(F = 19.15,P < 0.01),CD137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 ± 0.42、1.03 ± 0.30、0.89 ± 0.11和3.84 ± 0.77(F = 8.46,P < 0.01),IL-12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 ± 0.35、1.14 ± 0.56、12.37 ± 4.43和18.42 ± 3.89(F = 10.18,P < 0.01),IFN-γ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 ± 0.56、1.65 ± 0.53、5.57 ± 1.84和21.26 ± 6.48(F = 10.38,P < 0.01),IL-10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 ± 0.20、1.10 ± 0.25、8.65 ± 2.52和21.98 ± 3.96(F = 20.84,P < 0.01)。小鼠小肠组织中IL-4、TGF-β和CCR2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naive组、lactose组、Tg组和Tg+lactose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09、4.74、2.03,均P > 0.05)。naive组和lactose组未检测到Ym1的mRNA表达,Tg组和Tg+lactose组Ym1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24,P > 0.05)。结论 阻断半乳糖凝集素-受体相互作用后,弓形虫感染小鼠的小肠组织虫荷增加、病理损伤加重,galectin-3、galectin-9、Tim-3、CD137、IL-10和IFN-γ的表达上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TPx对仔猪树突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叶井明, 何威, 刘慧媛, 鱼潇, 罗波, 刘美辰, 周必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286-29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04
    摘要199)   HTML132)    PDF(pc) (3049KB)(184)    收藏

    目的 探讨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ESA)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Px)对仔猪树突状细胞(DC)活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诱导培养健康仔猪髓源DC,培养7 d后,加入终浓度为100 ng/ml的脂多糖(LPS)刺激,继续孵育2 d,分别收集培养未成熟DC(imDC)和成熟DC(mDC),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培养1~9 d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物CD1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的表达情况。另收集培养后7 d的imDC,设阴性对照组、TPx组、排泄分泌抗原(ESA)组、LPS阳性对照组,分别加入RPMI 1640培养基、TPx(50 μg/ml)、ESA(50 μg/ml)、LPS(100 ng/ml)刺激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标志物MHC-Ⅱ、CD80、CD86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DC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IL-12的分泌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培养第1 天,imDC呈卵圆形,形态单一;随着培养时间延长,DC体积逐渐增大,出现伪足和刺突等,并从卵圆形变为不规则状。扫描电镜下可见,与imDC相比,mDC形态不规则,大致呈长梭形,从胞体辐射出众多长短不一的突起,呈树枝状分布,为典型的树突状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imDC中表达CD1、MHC-Ⅱ的DC占比分别为(0.113 ± 0.005)%、(0.430 ± 0.016)%,低于mDC的(21.400 ± 0.327)%、(21.333 ± 0.450)%(t = 130.341、92.906,均P < 0.05)。TPx组表达MHC-Ⅱ、CD80、CD86的DC占比分别为(15.300 ± 0.245)%、(22.900 ± 0.374)%、(13.033 ± 0.249)%,均低于LPS阳性对照组的(19.000 ± 0.374)%、(31.600 ± 0.082)%、(21.300 ± 0.245)%(t = 11.53、46.32、43.84,均P < 0.05)和ESA组的(18.365 ± 0.618)%、(40.400 ± 0.356)%、(30.300 ± 0.283)%](t = 9.55、93.17、91.57,均P < 0.05);TPx组表达MHC-Ⅱ的DC占比高于阴性对照组的(12.133 ± 0.492)%(t = 9.87,P < 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培养上清中,TPx组DC分泌IL-6水平为15.682 ± 0.660,低于阴性对照组的21.041 ± 0.901(t = 6.51,P < 0.05);分泌TNF-α、IL-6、IL-10和IL-12水平均低于LPS阳性对照组的169.037 ± 7.823、42.118 ± 1.932、34.730 ± 1.772、52.504 ± 2.431(t = 36.79、32.09、13.09、35.05,均P < 0.05);分泌IL-12水平低于ESA组的23.854 ± 1.020(t = 6.93,P < 0.05)。结论 TPx通过诱导DC表面MHC-Ⅱ高表达、CD80和CD86低表达,以及降低IL-6的分泌水平来介导免疫耐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1例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者的虫种分子鉴定及基因溯源
    王丹, 贺志权, 刘颖, 刘灵芝, 陈慧慧, 蒋甜甜, 纪鹏慧, 钱丹, 杨成运, 张红卫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380-38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18
    摘要196)   HTML18)    PDF(pc) (1634KB)(65)    收藏

    对1例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者进行虫种分子鉴定并分析其感染来源。收集患儿与其父母、保姆的新鲜粪样,碘液染色后镜检,提取粪样DNA,采用巢式PCR扩增贾第虫磷酸丙糖异构酶(tpi)、谷氨酸脱氢酶(gdh)、β-贾第素(bg)基因并测序,通过BLAST、ChromasPro和MEGA 11.0等软件对基因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并判断其集聚体类型。结果显示,镜下可见患儿粪样中有贾第虫滋养体和包囊。巢式PCR均扩增出约500 bp的条带,与贾第虫属tpigdhbg基因片段一致,确认该患儿为贾第虫感染;患儿父母和保姆均无腹泻症状,但在其父亲粪样中发现贾第虫包囊,结合巢式PCR与测序结果分析,其父为贾第虫带虫者。基因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患儿父子二人粪样扩增出的tpigdhbg基因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9.8%、100%和98.5%,其中tpi基因序列与贾第虫集聚体AⅡ型(GenBank登录号:LC183963)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99.8%,gdh基因序列与贾第虫集聚体AⅡ型(GenBank登录号:KF843931)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9.6%、100%,患儿bg基因序列与集聚体AⅢ型(GenBank登录号:LC183968)的序列一致性为99.2%,患儿父亲bg基因序列与集聚体AⅡ型(GenBank登录号:LC183975)的序列一致性为100%。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患儿与其父亲所感染的贾第虫均与集聚体A型虫株聚在一支,且以tpigdh为靶基因进行亚型分析均与贾第虫集聚体AⅡ型聚在一支。由此判断患儿为贾第虫集聚体AⅡ型感染,且可能为家庭内部传播导致的家庭聚集性感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脑转录组分析及与抑郁相关的犬尿氨酸通路的验证
    张驰, 陈嘉婷, 辛紫萱, 杨莉莉, 杨梓瀚, 彭鸿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270-27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02
    摘要194)   HTML187)    PDF(pc) (3566KB)(255)    收藏

    目的 筛选并分析刚地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脑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DEG),分析与抑郁相关的犬尿氨酸(KYN)通路DEG的相对转录水平,为探究弓形虫慢性感染导致小鼠抑郁样症状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8只SV129雄性小鼠随机平均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小鼠腹腔注射ME49株速殖子120个(200 μl),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缓冲液,感染后3个月收集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脑组织,提取小鼠脑组织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DEG,对DEG进行聚类分析、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选取与抑郁症相关的KYN通路的8个DEG,分别为γ干扰素(IFN-γ)、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IDO2、犬尿氨酸酶(KYNU)、犬尿氨酸-3-单氧化酶(KMO)、3-羟基邻氨基苯甲酸3,4-二加氧酶(3-HAO)、波形蛋白(Vim)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为内参,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个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结果 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脑转录组的DEG共2 295个,其中上调2 016个,下调279个。GO分析结果显示,生物过程中富集最显著的是定位,共257个DEG;细胞组分中富集最显著的是蛋白复合物,共425个DEG;分子功能中富集最显著的是分子转导活性,共177个DEG。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富集DEG数量最多的分别是细胞过程、细胞组分和结合,分别有1 039、1 240、1 088个DEG。KEGG分析结果显示,功能注释分析上调居前3位的代谢通路分别为免疫系统、信号转导、病毒性传染病,下调居前3位的分别为信号转导、信号分子和相互作用、免疫系统;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77条通路富集显著。与抑郁症相关的信号通路有肿瘤坏死因子、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NF-kappa B、JAK-STAT、坏死性凋亡、细胞凋亡、趋化因子、KYN通路等。qRT-PCR结果显示,以对照组小鼠相对转录水平为100%,感染组小鼠IFN-γ、IDO1、IDO2、KYNU、KMO、3-HAO和Vim等7个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3 023.08%、355.52%、190.17%、496.55%、339.92%、212.74%、507.34%,较对照组的转录水平显著上调(t = 3.782、3.749、3.226、2.908、2.533、5.656、2.948,均P < 0.05或0.01);BDNF的相对转录水平为63.32%,转录水平显著下调(t = 2.398,P < 0.05)。IFN-γ、IDO1、IDO2、KYNU、KMO、3-HAO、BDNF、Vim等8个基因qRT-PCR获得的差异倍数分别为4.96、1.74、0.89、2.10、1.60、1.06、-0.94、2.18,转录组测序获得的差异倍数分别为7.30、0.55、0.80、3.83、2.75、3.53、-0.86、1.93。qRT-PCR与转录组测序获得的转录趋势一致。结论 筛选获得刚地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脑转录组DEG,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持续激活,与抑郁症相关的KYN通路的7个DEG的转录水平上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2017—2021年贵州省疟疾疫情分析
    耿燕, 兰子尧, 李杨, 戴佳芮, 蔡姗, 卢丽丹, 黄雨婷, 师伟芳, 佘丹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384-38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19
    摘要184)   HTML16)    PDF(pc) (1411KB)(117)    收藏

    为了解2017—2021年贵州省疟疾病例流行特征,收集2017—2021年贵州省疟疾疫情数据和个案流调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所有病例的感染虫种、感染来源、三间分布、就诊及诊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7—2021年贵州省共报告疟疾病例84例,以恶性疟病例为主(69.0%,58/84)。所有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感染来源主要为非洲国家(91.7%,77/84),其余由亚洲和大洋洲国家输入。2017—2021年每月均有疟疾病例报告,其中1月累计报告病例数最多(15.5%,13/84);报告病例在全省9个市(州)均有分布,以贵阳市报告的病例数最多(41.7%,35/84);病例以男性为主(92.9%,78/84);年龄集中在30~49岁(69.0%,58/84)。对病例就诊和诊断情况分析结果显示,病例初诊正确诊断占比为73.8%(62/84),其中县级疾控机构正确诊断占比最高,达15/15。病例从发病到初诊时间中位数为1 d,初诊到确诊时间中位数为3 d。所有病例24 h上报率为100%(84/84),3 d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完成率为90.5%(76/84),7 d内疫点调查处置完成率为98.8%(83/84)。贵州省应继续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和处置,提升医疗机构诊治能力,加强出境人员健康教育,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土源性线虫感染对农村学龄前儿童喘息、哮喘和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的影响
    李芳, 王淑芳, 贺朋飞, 徐淑慧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336-34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12
    摘要176)   HTML5)    PDF(pc) (666KB)(49)    收藏

    目的 探讨农村母亲和儿童土源性线虫感染对学龄前儿童喘息、哮喘和皮肤点刺试验(SPT)阳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4月—2021年3月在运城市中心医院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学龄前儿童及其母亲。通过问卷收集母亲与儿童基本资料,及关于喘息/哮喘的情况。收集研究对象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并进行SPT试验,收集研究对象过敏特应性数据。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儿童哮喘、喘息、SPT阳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研究中儿童及其母亲各2 014人,母亲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4.40%(290/2 014),学龄前儿童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7.99%(161/2 014)。有喘息症状的儿童117例,发生率为5.81%(117/2 014);哮喘149例,发生率为7.40%(149/2 014);SPT阳性304例,阳性率为15.09%(304/2 014)。早产儿、母亲有过敏史、家中有人吸烟是儿童喘息的危险因素(P < 0.05,OR > 1);儿童性别为女、完全母乳喂养是儿童喘息的保护因素(P < 0.05,OR < 1)。母亲有过敏史、家中有人吸烟、家中种植花草是儿童哮喘的危险因素(P < 0.05,OR > 1);儿童性别为女、完全母乳喂养是儿童哮喘的保护因素(P < 0.05,OR < 1)。母亲有过敏史是儿童SPT阳性的危险因素(P < 0.05,OR > 1),儿童性别为女、儿童有土源性线虫感染、母亲有土源性线虫感染是儿童SPT阳性的保护因素(P < 0.05,OR < 1)。结论 母亲和儿童土源性线虫感染可能会降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我国重点寄生虫病疫情形势及防控工作重点
    王强, 许静, 夏志贵, 韩帅, 张仪, 钱门宝,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1): 1-7.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1.001
    摘要176)   HTML28)    PDF(pc) (1524KB)(310)    收藏

    经过70余年有效防治,我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正向控制和消除目标迈进。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疟疾、棘球蚴病、内脏利什曼病、华支睾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的疫情形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为加快推进全国重点寄生虫病控制和消除进程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抗疟药研究进展
    魏鸾葶, 李润泽, 关良超, 张骞宇, 李成, 曹雅明, 赵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4): 486-49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15
    摘要173)   HTML22)    PDF(pc) (1376KB)(182)    收藏

    疟原虫的耐药性问题是药物治疗疟疾面临的最大挑战。疟原虫对包括青蒿素在内的常见传统抗疟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传统药物的改进,以及对新型药物的研发刻不容缓。本文在系统地梳理传统抗疟药的耐药机制、传统药物的改进方法及优化成果和新型抗疟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疟疾防治策略进行讨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输入性COVID-19合并重症恶性疟病例临床分析
    张乐, 夏加伟, 李翔, 马仲序, 姜建杰, 唐娅琳, 刘澍, 张开义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4): 506-50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19
    摘要171)   HTML13)    PDF(pc) (1757KB)(104)    收藏

    收集2022年8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确诊的4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合并重症恶性疟的病历资料,对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均为男性,年龄40~54岁,均有非洲工作和生活史。急性起病,以发热(4例)、畏寒(3例)、寒战(3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4例)、乏力纳差(4例)为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头晕、意识不清2例,小便失禁1例,肌肉酸痛2例,咳嗽2例,咳痰1例,咽痛1例。所有病例经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外周血涂片镜检查见恶性疟原虫。所有病例符合重症疟疾诊断标准,均伴有肝功能异常及严重低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2例,血脂异常3例,累及三系血象异常3例,降钙素原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乳酸酸中毒2例,低血糖1例;胸部CT提示病毒性肺炎改变1例。给予抗病毒药物及青蒿琥酯(静脉注射120 mg/次,0、12和24 h各1次,之后1次/d,连续7 d),并结合病情给予不同方案精准化治疗,均治愈出院。出院后随访,4例病例情况稳定。建议对境外疟疾高流行地区入境人员树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疟疾同防意识,避免重症病例和死亡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斯氏按蚊肽聚糖识别蛋白S2调节共生菌稳态的功能分析
    王之谦, 王敬文, 宋秀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4): 397-40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01
    摘要170)   HTML23)    PDF(pc) (2686KB)(159)    收藏

    目的 研究斯氏按蚊肽聚糖识别蛋白S2(PGRP-S2)的功能及其对按蚊体内共生菌稳态的影响。 方法 将羽化后2~4日龄雌性斯氏按蚊分为对照组(喂食10%蔗糖溶液)、感染血组(叮咬原虫血症为4%~8%的伯氏疟原虫ANKA感染小鼠)和健康血组(叮咬健康小鼠),每组60只,饱血24 h后分离中肠和其余组织,用Trizol法提取RNA,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pgrp-s2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将羽化后0~1日龄雌性斯氏按蚊分为对照组(喂食10%蔗糖溶液)与抗生素处理组(喂食含有青霉素、链霉素和庆大霉素的10%蔗糖溶液),每组30只,喂养5 d后分离中肠和其余组织,RT-qPCR检测pgrp-s2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将雌性斯氏按蚊分为pgrp-s2敲低组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对照组,每组60只,分别注射pgrp-s2的双链RNA(dsRNA)和gfp基因dsRNA(69 nl/只),2 d后每组取蚊虫提取RNA,RT-qPCR检测pgrp-s2的相对转录水平,提取DNA并使用16S rRNA特异性引物PCR检测蚊虫体内共生菌总量。分别取30只pgrp-s2敲低组和gfp对照组按蚊,用107个/ml摩氏摩根氏菌液浸湿棉球喂养5 d后,提取RNA,RT-qPCR检测获得共生菌16S rRNA相对总量和摩氏摩根氏菌的相对数量;提取pgrp-s2敲低组和gfp对照组按蚊中肠组织RNA,转录组测序后进行聚类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使用SMART网站预测分析PGRP-S2氨基酸序列后利用CLC Main Workbench软件进行比对。克隆按蚊pgrp-s2基因,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pFastbacⅠ)在SF9细胞中表达PGRP-S2重组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情况。取10、20、40 μg/ml纯化后的PGRP-S2重组蛋白溶液(以蛋白缓冲液为对照)分别与40 μg赖氨酸(Lys)型肽聚糖和二氨基庚氨酸(DAP)型肽聚糖孵育,每间隔12 h测定相对吸光度(A540值)以判定肽聚糖的降解情况,验证PGRP-S2的酰胺酶活性。 结果 RT-qPCR结果显示,吸血后24 h,感染血组、健康血组和对照组按蚊中肠pgrp-s2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 590.0 ± 665.2、126.8 ± 100.4和15.84 ± 6.92,感染血组高于对照组(t = 2.38,P < 0.05);对照组按蚊中肠的pgrp-s2的相对转录水平高于其余组织(1.71 ± 0.51)(t = 2.04,P < 0.05)。抗生素处理组按蚊中肠pgrp-s2的相对转录水平为0.33 ± 0.18,低于对照组的117.9 ± 54.5(t = 2.16,P < 0.05)。pgrp-s2敲低组按蚊体内共生菌16S rRNA相对总量为3 653 ± 2 023,低于gfp对照组的14 982 ± 3 892(t = 2.58,P < 0.05);摩氏摩根氏菌饲喂后,pgrp-s2敲低组按蚊体内摩氏摩根氏菌的相对数量为571 517 ± 61 258,低于gfp对照组的919 754 ± 123 397(t = 2.53,P < 0.05)。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pgrp-s2敲低可以上调按蚊免疫相关的Toll/Imd通路、mTOR通路、FoxO通路基因,下调脂肪酸代谢、三羧酸循环等代谢相关基因。10、20、40 μg/ml PGRP-S2重组蛋白与DAP型肽聚糖孵育48 h后,相对A540值分别为0.49 ± 0.07、0.40 ± 0.10和0.44 ± 0.07,均低于对照的0.90 ± 0.09(t = 3.53、3.65、3.97,均P < 0.05);但与Lys型肽聚糖孵育48 h后,相对A540值分别为0.52 ± 0.03、0.62 ± 0.03和0.65 ± 0.04,与对照(0.64 ± 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95、0.31、0.11,均P > 0.05)。 结论 斯氏按蚊体内pgrp-s2主要在中肠表达,且表达水平受共生菌调控。PGRP-S2重组蛋白可以降解DAP型肽聚糖,具有酰胺酶活性,可通过负调节免疫反应和调节代谢反应调控按蚊体内共生菌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PCR-CRISPR/Cas12a华支睾吸虫囊蚴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徐银, 刘婷, 徐慧, 曾小军, 兰炜明, 龚志红, 戴坤教, 邱婷婷, 郝先, 谢曙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4): 421-426.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04
    摘要167)   HTML11)    PDF(pc) (1948KB)(157)    收藏

    目的 开发基于PCR结合簇状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Cas12a(CRISPR/Cas12a)快速检测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方法。 方法 使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引物以华支睾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取PCR扩增产物、Cas12a蛋白、crRNA、单链DNA(ssDNA)报告分子和焦碳酸二乙酯水,选择其中1~5个试剂,分别制备5个CRISPR反应体系,在紫外光下观察反应结果,验证PCR-CRISPR/Cas12a检测系统的可行性。设计5个浓度梯度(100、200、300、400、500 nmol/L)优化ssDNA报告分子浓度;保持crRNA浓度为50 nmol/L,设计5个比例梯度(1.0 : 1、1.5 : 1、2.0 : 1、2.5 : 1、3.0 : 1)优化Cas12a/crRNA比例,荧光定量PCR仪检测荧光信号。将重组质粒梯度稀释为10个不同浓度(10-2~107拷贝/μl),PCR扩增、CRISPR反应后检测荧光信号,评价检测系统的灵敏度。提取华支睾吸虫囊蚴、东方次睾吸虫囊蚴、猬迭宫绦虫裂头蚴、派氏异尖线虫和亚洲带绦虫节片基因组DNA,PCR扩增、CRISPR反应后检测荧光信号,评价检测系统的特异性。压片镜检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捕获的小型淡水鱼鱼肉,分别挑选出华支睾吸虫囊蚴、东方次睾吸虫囊蚴和其他囊蚴(未鉴定出虫种)等3种囊蚴混合感染,华支睾吸虫和东方次睾吸虫囊蚴的混合感染,华支睾吸虫和其他囊蚴的混合感染,东方次睾吸虫和其他囊蚴的混合感染,单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单东方次睾吸虫囊蚴感染,单其他囊蚴感染和无囊蚴感染等8种鱼肉样品组织,提取DNA后进行PCR-CRISPR/Cas12a检测,在紫外光下观察反应结果。使用GraphPad prism 9.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图基多重检验。 结果 完整的PCR-CRISPR/Cas12a检测系统能够在紫外光下产生荧光信号。ssDNA报告分子浓度为400 nmol/L时,反应体系的荧光值为(40 786 ± 1 758) AU,高于300 nmol/L的(32 029 ± 2 651) AU(P < 0.05),与500 nmol/L的(42 698 ± 4 260) A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选取ssDNA报告分子浓度为400 nmol/L。Cas12a/crRNA比例为2.0 : 1时,反应体系的荧光值为(48 950 ± 3 723) AU,高于1.5 : 1的(37 700 ± 3 887) AU(P < 0.05),与2.5 : 1的(55 630 ± 3 110) A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选取Cas12a/crRNA比例为2.0 : 1。灵敏度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质粒的浓度为10-1拷贝/μl时,反应体系的荧光值为(39 336 ± 7 231) AU,与阴性对照的(2 216 ± 743) A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当浓度降至10-2拷贝/μl时,荧光值为(5 451 ± 1 957) AU,与阴性对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ITS引物能同时PCR扩增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猬迭宫绦虫、派氏异尖线虫和亚洲带绦虫等5种基因组DNA;相同扩增产物的CRISPR检测结果显示,仅以华支睾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的反应体系在紫外光下产生了荧光信号。PCR-CRISPR/Cas12a效果评价检测结果显示,8种不同囊蚴感染的鱼肉样品反应体系中,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4管出现荧光信号。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华支睾吸虫囊蚴的PCR-CRISPR/Cas12a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高度模块化,具有较好的现场应用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