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1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分析
    张丽, 易博禹, 夏志贵, 尹建海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2): 135-13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01
    摘要680)   HTML260)    PDF(pc) (660KB)(259)    收藏

    收集整理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21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对疟疾疫情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021年全国累计报告疟疾病例799例,较2020年(1 086例)减少了26.4%;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798例,长潜伏期三日疟病例1例(由广东省报告),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中国籍783例(占98.0%,783/799),外国籍16例(占2.0%,16/799);男、女性别比为14.4 ∶ 1,主要集中在30~49岁年龄组(占55.7%,445/799);恶性疟390例(占48.8%,390/799),间日疟182例(占22.8%,182/799),卵形疟187例(占23.4%,187/799),三日疟31例(占3.9%,31/799),混合感染9例(占1.1%,9/799)。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云南、上海、四川和浙江,合计报告疟疾病例480例(占60.1%,480/799)。全国共报告疟疾死亡病例3例,分别由辽宁(1例)、浙江(1例)和广东(1例)上报,较2020年的6例减少了3例。我国已经连续5年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应继续加强输入性疟疾和边境疟疾的监测,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发生,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控挑战
    罗卓韦, 周正斌, 公衍峰, 冯家鑫, 李元元, 张仪, 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2): 146-152.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03
    摘要402)   HTML41)    PDF(pc) (973KB)(240)    收藏

    内脏利什曼病(VL)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经努力防治,截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部分流行区已消除了VL。21世纪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VL疫情快速回升,流行范围持续扩大。本文概述了我国VL的流行现状,防控策略和措施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对今后的防控策略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肝细粒棘球蚴病手术患者病灶活性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侯娇, 温浩, 王明坤, 蒋铁民, 房彬彬, 李静, 张传山, 王慧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3): 309-314.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05
    摘要376)   HTML6)    PDF(pc) (853KB)(40)    收藏

    目的 明确影响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病灶活性状态的主要因素,为提高细粒棘球蚴病的诊疗效果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5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临床相关资料,应用影像学技术,并结合其生物学特性将病灶CE1、CE2、CE3分为活性组,病灶CE4、CE5分为无活性组,以病灶有无活性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构建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病灶活性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25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手术患者中,女性占57.0%(143例),高于男性的43.0%(108例);年龄为4~85岁,平均年龄为(41.31 ± 15.05)岁;患者文化程度偏低,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9.3%(199例);居住乡村占比为66.9%(168例),高于居住城市的33.1%(83例);汉族占42.2%(106例),其他少数名族占57.8%(145例);初发占比为78.1%(196例),高于复发的21.9%(55例);有活性病灶占比为76.9%(193例),高于无活性病灶的23.1%(5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民族、有无复发、病灶数、病灶大小以及血液检查指标红细胞、凝血酶原时间、直接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与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的病灶活性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110、7.797、2.906、4.702、16.520,Z = -1.989、2.446、2.003、1.914;P < 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影响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病灶活性状态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和病灶大小, 年龄越小、病灶越大其病灶活性占比越高(P < 0.05)。 结论 通过对25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年龄越小和病灶越大是影响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病灶活性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1例牛带绦虫感染的诊断和鉴定
    乔飞, 刘鏊, 余复昌, 齐萌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3): 285-287.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22
    摘要335)   HTML10)    PDF(pc) (635KB)(54)    收藏

    塔里木大学校医院于2020年6月收治1例男性绦虫病患者,患者自诉排便时发现粪便中有乳白色蠕动的虫体节片,有绦虫病史。经服南瓜子-槟榔合剂后排出1条乳白色带绦虫。收集排出的绦虫虫体,采用体视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和饮食习惯,初步鉴定为牛带绦虫。基于绦虫线粒体nad1rrnS基因位点对虫体DNA的PCR扩增结果显示,分别扩增出约为529 bp和357 bp大小的片段。基于nad1基因位点,BLAST比对显示其与肯尼亚人源牛带绦虫(GenBank登录号AM503345)序列一致性为100%;基于rrnS基因位点,其与日本人源牛带绦虫(GenBank登录号AB031355)序列一致性为99.7%,鉴定为牛带绦虫。分别于3、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无绦虫节片排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中国奶牛源微小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及其亚型分布
    陈远才, 黄建营, 李俊强, 张龙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3): 278-284.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02
    摘要287)   HTML49)    PDF(pc) (1028KB)(55)    收藏

    在全球范围内,大多数微小隐孢子虫亚型为人兽共感染虫株。奶牛是微小隐孢子虫自然感染的重要宿主,也是人隐孢子虫病的重要传染来源。本文阐述了奶牛源微小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分析中国奶牛源微小隐孢子虫Ⅱd亚型的分布特征和多样性分布规律,探讨Ⅱd亚型变异发展趋势,这对微小隐孢子虫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科学基础与“十四五”展望
    冯家鑫, 公衍峰, 罗卓韦, 汪伟,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4): 428-43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02
    摘要285)   HTML21)    PDF(pc) (1321KB)(146)    收藏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至少有2 000多年的历史,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实施了不同的防治策略。在不同防治策略的指引下,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国实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我国各时期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提出均遵循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和科学规律。本文对血吸虫病不同防治策略提出的科学基础进行综述,并对“十四五”时期的血吸虫病干预策略提出思考与建议,以期对消除血吸虫病工作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疟疾诊疗指南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撰写组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4): 419-427.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01
    摘要283)   HTML44)    PDF(pc) (1239KB)(184)    收藏

    疟疾是疟原虫感染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6月宣布我国通过了消除疟疾认证,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面临的输入性疟疾的威胁将长期存在。为促进临床医师深入了解并合理治疗疟疾,提高疟疾诊治的水平,我们邀请国内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领域相关专家共同编写了“疟疾诊疗指南”(简称“指南”)。该指南对疟疾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护理、预防等方面进行介绍,并重点强调了应对不同临床状况时的治疗方案,以便临床医师合理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全健康发展策略研究
    李真, 郭晓奎, 王月祥, 郑彬,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3): 271-277.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01
    摘要282)   HTML431)    PDF(pc) (1302KB)(178)    收藏

    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促使我国运用全健康理念来解决健康问题和完善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本文运用态势分析法(SWOT)对当前在中国发展全健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全健康发展的优势为我国政府对全健康备加重视,中国学者努力推动全健康的发展;劣势为科研基础薄弱,发展不均衡;机遇为国际上对全健康理念越来越认同,且一些组织开始应用全健康理念;挑战为我国面临人才竞争力不足和影响力低等。为此提出了在中国发展全健康的策略和重点研究内容,为推动全健康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源外泌体体外刺激髓源抑制性细胞极化的研究
    孙叶挺, 江楠, 姜岩岩, 李腾, 蒋小凤, 曹建平, 沈玉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2): 175-180.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07
    摘要279)   HTML13)    PDF(pc) (1322KB)(52)    收藏

    目的 探究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源外泌体体外刺激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二者协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生物学意义。 方法 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并收集培养上清,超速离心上清获得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泌体蛋白CD9和烯醇化酶的表达。取3只健康BALB/c小鼠,制备股骨髓系细胞,刺激分化为MDSC后,分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于6孔板中每孔加入1×106个MDSC细胞,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加入20 μl外泌体(5 μg)、白细胞介素-4(IL-4)(40 ng)和RPMI 1640培养基进行刺激。于刺激24、48和72 h后,分别收集3组MDSC,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单核型MDSC(M-MDSC)的细胞比例变化及其M2型巨噬细胞分子标志F4/80和CD206的表达情况。采用GraphPad Prism 8.0.2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透射电镜下可见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源外泌体为圆形的膜状结构,直径集中在60~90 nm。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外泌体有特异性蛋白CD9和烯醇化酶的表达。外泌体刺激MDSC 24 h后,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M-MDSC占MDSC的比例分别为(77.14 ± 0.78)%、(75.74 ± 0.50)%,与阴性对照组的(78.13 ± 0.8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24、3.45,P > 0.05);刺激48 h后,阴性对照组、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M-MDSC占MDSC的比例分别为(80.47 ± 0.85)%、(78.27 ± 0.69)%和(68.01 ± 1.33)%,其中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2.48,P > 0.05),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意义(t = 11.20,P < 0.01);刺激72 h后,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M-MDSC占MDSC的比例分别为(50.03 ± 0.59)%和(46.14 ± 0.87)%,均低于阴性对照组的(74.94 ± 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1.52、23.18,P < 0.01)。外泌体刺激MDSC 24 h、48 h和72 h后,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M-MDSC上表达M2型巨噬细胞分子标志的比例分别为(11.83 ± 0.06)%、(12.48 ± 0.12)%,(15.11 ± 0.21)%、(15.42 ± 0.27)%和(29.12 ± 1.34)%、(31.83 ± 1.27)%,均高于阴性对照组的(8.52 ± 1.11)%、(8.79 ± 0.35)%和(15.49 ± 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 结论 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源外泌体体外可调控M-MDSC向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且极化随刺激时间进程不断推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青藏高原棘球蚴病的传播生态学
    左清秋, 郑佳鑫, 王刚, 王旭, 王小明, 王正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4): 524-53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17
    摘要269)   HTML14)    PDF(pc) (1351KB)(48)    收藏

    野生动物疫源性疾病不但威胁人类健康,还严重影响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青藏高原东部牧区是世界范围内已知人棘球蚴病患病率最高的地区。当地多样的野生和家养哺乳动物构成了棘球蚴病复杂而稳定的传播链。本文概述了青藏高原牧区棘球蚴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并从宿主动物群落结构和动态、宿主行为生态学特征、人类活动干扰等3个方面探讨影响青藏高原棘球蚴病传播的生态学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就青藏高原棘球蚴病的综合防治及高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疟疾蚊媒监测多重PCR方法的建立
    江莉, 张耀光, 刘红霞, 王真瑜, 朱民, 吴寰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2): 159-167.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05
    摘要253)   HTML7)    PDF(pc) (1304KB)(73)    收藏

    目的 建立疟疾消除后高效的蚊媒监测多重PCR方法。 方法 设计疟原虫属、人血、中华按蚊和蚊通用4对特异性引物,与通用引物(5′-CGAGTCCTGCGGTCTCAAATT-3′)连接后,形成4对嵌合特异性引物。常规PCR确定各引物对的最佳退火温度和引物工作浓度,多重PCR优化4对引物混合后的最佳反应条件,引入模拟风险感染阳性蚊虫样品,建立敏感的多重PCR反应体系。检测4种疟疾(间日疟、卵形疟、恶性疟、三日疟)患者全血样品的原虫密度梯度稀释样品的各基因扩增情况,评估检测灵敏度。用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田鼠巴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刚地弓形虫、日本血吸虫尾蚴、卫氏并殖吸虫、蛔虫、牛带绦虫、猪带绦虫等11种其他寄生虫虫体DNA或感染样品评价该方法的检测特异性。用畜圈周围采集的野生中华按蚊样品,评价所建PCR方法的应用效果。 结果 优化后的多重PCR反应体系各组分含量(体积比)为:DNA模板10%、引物Mix10%、三蒸水30%,Taq酶预混液50%。引物Mix中,蚊通用、按蚊、人血和疟原虫引物的用量配比为1 ∶ 1.75 ∶ 3 ∶ 5。反应体系的最佳循环条件为:95 ℃ 5 min;94 ℃ 15 s,60 ℃ 20 s,72 ℃ 20 s,循环4次;94 ℃ 15 s;64 ℃ 20 s,72 ℃ 20 s,循环9次;94 ℃ 15 s,68 ℃ 20 s,72 ℃ 24 s,循环25次;72 ℃ 3 min;10 ℃ 5 min。疟原虫属扩增产物的长度为662~717 bp,人血为519 bp,中华按蚊为432 bp,蚊通用为190~320 bp。4种疟疾患者血样经优化后的多重PCR检测结果显示,该法对间日疟患者血样的灵敏度最高,检出最低原虫密度为10.7个虫/μl血;对三日疟患者血样的灵敏度最低,检出最低原虫密度为133.3个虫/μl血;对卵形疟和恶性疟患者血样的检出最低原虫密度分别为15.0和34.0个虫/μl血;检测灵敏度平均值为48.25个虫/μl血。检测模拟风险感染阳性蚊虫样品结果显示,中华按蚊模拟阳性样品显示为4个条带(662~717、519、432、190~320 bp),吸食人血后的中华按蚊样品为3个条带(519、432、190~320 bp),未吸血或吸食畜血的中华按蚊样品为2个条带(432、190~320 bp),吸人血的非中华按蚊样品为2个条带(519、190~320 bp),未吸血或吸食畜血的非中华按蚊样品为1个条带(190~320 bp)。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11种其他寄生虫DNA样品结果均为阴性;对畜圈周围采集的野生中华按蚊样品和室内吸食人血的蚊虫样品检测结果显示,人血引物的特异性良好。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疟疾蚊媒多重PCR检测方法,1次检测可同时获取蚊种鉴定、人血指数和疟原虫感染等多方面信息,敏感性高、特异性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输入性重症恶性疟1例
    佘丹娅, 卢丽丹, 兰子尧, 黄雨婷, 梁文琴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2): 269-27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23
    摘要246)   HTML10)    PDF(pc) (626KB)(67)    收藏

    2019年10月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1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该患者于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科特迪瓦从事户外广告工作,除蚊香外未采取其他防蚊措施,期间曾感染疟原虫2次。患者入院时意识呈昏睡状,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呼吸稍急促,伴脑损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严重贫血、酸中毒等多种症状。实验室检查、疟原虫抗原检测均呈阳性,血涂片检测发现恶性疟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巢式PCR可扩增出恶性疟条带。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为恶性疟原虫单一感染。给予患者规范抗疟治疗,并全程监测原虫密度,药物效果显著。治愈出院后随访无不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2004—2020年全国棘球蚴病疫情分析
    韩帅, 蒉嫣, 薛垂召, 张雅兰, 张本光, 李启扬, 王婷, 戴洋, 袁熠, 陶薇, 朱爱娅, 李正祥, 王子江, 唐磊, 吴文婷, 谢汉国, 姚立农, 杨益超, 伍卫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4): 475-480.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09
    摘要241)   HTML8)    PDF(pc) (1321KB)(94)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棘球蚴病疫情分布状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为优化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04—2020年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全国棘球蚴病报告病例的数据,采用Microsoft Office 2016软件对报告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2004—2020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报告棘球蚴病病例66 040例,其中9个流行省份[新疆(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四川、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古、陕西和云南]报告65 340例,占全国总报告病例数的98.9%,22个非流行省份报告700例,占全国报告病例的1.1%。男性31 494例,女性34 546例。全国报告棘球蚴病例数从2004年的991例上升至2020年的3 650例,呈逐年增多的趋势(z = 2.27,P < 0.05)。非流行省份报告棘球蚴病例数从2004年的17例上升至2020年的56例,亦呈逐年增多趋势(z = 4.1675,P < 0.05)。报告病例年龄分布主要以≥ 20岁年龄组为主,占91.3%(60 271/66 040),年龄不足1岁11例,≥ 85岁200例;职业分布中牧民和农民占全国报告病例数的72.8%(48 074/66 040),其他主要为家务及待业者(5.5%,3 606/66 040),学生(4.6%,3 034/66 040)。2020年非流行区共报告56例,河南报告最多(16例);其中输入性病例38例,由新疆输入24例;10个省份存在疑似本地感染病例。 结论 我国西部9个省份的棘球蚴病流行仍然十分严重,报告病例数呈增多趋势。牧民和农民、青中年为高发人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2016—2020年辽宁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及流行趋势
    于维君, 王子江, 王博, 毛玲玲, 吴琪俊, 姚文清, 孙英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2): 211-21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12
    摘要232)   HTML17)    PDF(pc) (667KB)(86)    收藏

    目的 了解辽宁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及流行趋势,为制定土源性线虫病防治规划、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2020年辽宁省根据《全国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和实施细则要求开展监测工作。每年每市选择1个县(市、区)作为监测点。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街道)的1个行政村(社区)开展监测工作,每个行政村(社区)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居民200人。采集监测对象粪样(> 30 g),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测虫卵,虫卵计数并计算虫种感染率和感染度。钩虫卵阳性者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定钩虫种类。3~9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每个行政村(社区)随机抽取5户家庭,每户采集1份田地或菜园的土样≥ 400 g,其中350 g用于钩蚴监测,50 g用于人蛔虫卵监测。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2016—2020年全省14个市,共设置70个监测点,共调查69 909人,其中儿童4 659人。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0.26%(184/69 909),蛔虫和鞭虫感染率分别为0.25%(178/69 909)和0.01%(6/69 909),未检出钩虫和蛲虫。2016—2020年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0.59%(89/15 097)、0.19%(28/14 554)、0.27%(33/12 044)、0.13%(19/14 103)、0.11%(15/14 111),不同年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9.44,P < 0.01)。丹东市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77%(89/5 042),其次为大连市0.56%(28/5 004)和本溪市0.42%(23/5 451);男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0.26%(90/34 852),女性为0.27%(94/35 05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7,P > 0.05);60~69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0.36%(50/13 803),其次为40~49岁年龄组(0.32%,34/10 788)和70岁及以上年龄组(0.31%,23/7 396),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30,P < 0.01);仅在满族与汉族人群中检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0.55%(97/17 643)、0.17%(87/51 15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5.04,P < 0.01);医务人员、农民和工人感染率分别为0.67%(2/298)、0.31%(158/50 631)和0.28%(7/2 542),各职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6.90,P < 0.01);小学、大专及以上和初中感染率分别为0.32%(76/24 019)、0.28%(5/1 815)和0.26%(93/36 406),各文化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0.12,P > 0.05)。调查69 909人中,仅232人检查前3个月内服用过驱虫药,占0.33%。2016—2020年全省共采集1 757份土壤样品,蛔虫卵阳性39份,阳性率为2.22%,未检测出钩蚴。 结论 2016—2020年辽宁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且维持在较低水平,以蛔虫感染为主。需重点关注60~69岁年龄组、农民、小学、满族及辽南地区人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疟原虫纳虫空泡膜功能及其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葛洁云, 刘蕾, 孙毅凡, 程洋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3): 402-410.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19
    摘要226)   HTML57)    PDF(pc) (2258KB)(42)    收藏

    疟疾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如何抑制疟疾的传播,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疟原虫入侵宿主细胞后,会在胞内生长、繁殖,造成严重的病理损伤。而纳虫空泡膜作为宿主细胞与疟原虫直接接触的界面,对疟原虫生存状态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疟原虫纳虫空泡膜的形成及其与疟原虫细胞质质膜、管状囊泡网络之间的关联,对红内期、肝内期与有性期纳虫空泡膜相关蛋白及其功能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疟疾防治策略提出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内脏利什曼病治疗后64年复发1例
    张爱平, 梁曼曼, 朱玲玲, 盛皓宇, 杨江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2): 266-26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22
    摘要225)   HTML10)    PDF(pc) (1014KB)(62)    收藏

    患者,74岁,日照莒县人,1957年在山东省莒县当地医院诊断为内脏利什曼病,予以五价锑治疗6 d后好转。1964年移居安徽省马鞍山市,2014年10月回日照莒县省亲半个月后返回马鞍山市,2020年7月移居安徽省亳州市,期间均否认白岭叮咬,家中无养犬,无内脏利什曼病患者及病犬接触史。2020年7月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2021年4月出现头晕症状,2021年6月无明显诱因突发高热,乏力及头晕加重。患者骨髓涂片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骨髓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检出利什曼原虫属序列30 366条,其中杜氏利什曼原虫种序列128条;血清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结果阳性。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患者为内脏利什曼病复发。予五价锑(0.6 g/d,肌内注射,总量6 g,疗程10 d)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电话随访,患者无发热症状,但未遵医嘱到医院复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自然杀伤细胞抑制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的研究
    高元, 章孝成, 胡媛, 曹建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2): 168-174.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06
    摘要222)   HTML10)    PDF(pc) (5551KB)(72)    收藏

    目的 通过单抗敲低或过继自然杀伤(NK)细胞,探讨NK细胞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方法 24只C57BL/6健康小鼠取肝脏,制备NK细胞,用白细胞介素-15(IL-15)、IL-2、IL-18活化NK细胞。40只C57BL/6健康小鼠随机分为单抗组、IgG组、生理盐水组、NK细胞组、PBS组等5组,每组8只,每鼠经腹部贴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 ± 1)条。单抗组、IgG组和生理盐水组小鼠于感染前1周开始,每周分别尾静脉注射1次抗NK1.1单抗(100 μg/鼠)、IgG(100 μg/鼠)、生理盐水,每次200 μl/鼠;NK细胞组和PBS组小鼠于感染后4周开始,每周分别尾静脉注射1次活化的NK细胞(1 × 105/鼠)、PBS,每次200 μl/鼠。感染后6和8周,分别取各组小鼠肝脏,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NK细胞比例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Ⅰ型胶原蛋白(Ⅰ-C)、Ⅲ-C、Ⅳ-C、层黏连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mRNA相对转录水平等肝纤维化指标。 结果 感染后6周,单抗组肝NK细胞比例为(2.56 ± 0.47)%,低于IgG组的(4.75 ± 0.62)%和生理盐水组的(5.35 ± 0.40)%(F = 31.59,P < 0.01);感染后8周,单抗组、IgG组和生理盐水组NK细胞比例分别为(2.65 ± 0.23)%、(3.43 ± 0.46)%和(3.56 ± 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4.48,P > 0.05)。感染后6、8周,NK细胞组肝NK细胞比例分别为(5.58 ± 0.30)%、(3.73 ± 0.42)%,与PBS组的(5.51 ± 0.27)%、(2.32 ± 0.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25、2.64,P > 0.05)。感染后6、8周,单抗组肝纤维化面积分别为(8.42 ± 1.30)× 104、(9.55 ± 1.55)× 104 μm2,均大于IgG组的(6.40 ± 1.40)× 104、(6.11 ± 1.10)× 104 μm2和生理盐水组的(6.73 ± 1.61)× 104、(6.62 ± 1.60)× 104 μm2F = 13.63、30.33,P < 0.01)。感染后6周,NK细胞组肝纤维化面积为(5.97 ± 0.96)× 104 μm2,小于PBS组的(8.27 ± 1.62)× 104 μm2t = 4.85,P < 0.01);感染后8周,NK细胞组、PBS组肝纤维化面积分别为(6.33 ± 0.98)× 104 μm2、(6.97 ± 1.11)× 104 μ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80,P > 0.05)。感染后6周,单抗组Ⅳ-C、LN、FN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81 ± 0.47、1.63 ± 0.38和1.41 ± 0.16,较IgG组的1.00 ± 0.35、0.81 ± 0.29、0.79 ± 0.16和生理盐水组的1.00 ± 0.12、1.00 ± 0.10、1.00 ± 0.14均上调(F = 8.30、8.25、14.40,P < 0.01);感染后8周,单抗组Ⅳ-C mRNA相对转录水平为1.66 ± 0.21,较IgG组的0.94 ± 0.26和生理盐水组的1.00 ± 0.09均上调(F = 15.95,P < 0.01)。感染后6周,NK细胞组Ⅰ-C、Ⅲ-C、LN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0.66 ± 0.12、0.61 ± 0.06、0.64 ± 0.09,较PBS组的1.01 ± 0.14、1.01 ± 0.14、1.01 ± 0.16均下调(t = 3.36、4.41、3.59,P < 0.05);感染后8周,NK细胞组Ⅰ-C、Ⅲ-C、LN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0.82 ± 0.40、0.93 ± 0.37、0.73 ± 0.30,与PBS组的1.04 ± 0.38、1.02 ± 0.25、1.06 ± 0.4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55、0.27、0.81,P > 0.05)。 结论 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NK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早期可发挥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脑曼氏裂头蚴病治疗后的临床结局与抗体水平变化的多中心研究
    谢慧群, 徐芸, 龚志红, 胡飞, 万慧, 徐春华, 吴杰, 刘俊朴, 洪道俊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2): 204-210.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11
    摘要220)   HTML1)    PDF(pc) (5784KB)(32)    收藏

    目的 分析脑曼氏裂头蚴病经临床治疗后的临床结局和血清曼氏裂头蚴抗体IgG滴度变化,以进一步探讨考核该病疗效的指标。 方法 收集2013—2018年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及门诊连续治疗随访的脑曼氏裂头蚴病病例。吡喹酮治疗患者给予吡喹酮50 mg/(kg·d),连续给药10 d后,间隔60 d,重复给药3个疗程;手术治疗患者采用开颅手术和CT引导立体定向抽吸术。吡喹酮治疗和手术治疗后12个月,随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头颅MRI平扫及增强)复查,测定曼氏裂头蚴血清IgG抗体水平。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收集87例脑曼氏裂头蚴病病例,其中吡喹酮治疗62例(其中10例吡喹酮治疗后转手术治疗),手术治疗35例。治疗后12个月,临床结局优的患者有71例,无症状患者占57.7%(41/71),有临床症状者占42.3%(30/71),其中抽搐占26.8%(19/71),轻瘫占14.1%(10/71),复视占1.4%(1/71);影像学检查显示,活动性强化病灶消退占85.9%(61/71),仍有病灶者占14.1%(10/71),其中单个小结节状病灶的占12.7%(9/71);血清学检测显示,曼氏裂头蚴血清IgG抗体滴度< 1 ∶ 100(阴性)的患者占64.28%(52/71),1 ∶ 100的患者占23.80%(12/71),1 ∶ 200的患者占11.90%(7/71)。治疗后12个月,治疗结局差的患者有16例,无症状者占1/16,有临床症状者占15/16,其中抽搐占12/16,轻瘫占3/16,头痛、病情加重、无明显改善、出现新发症状者各1例;影像学显示,病灶无变化占6/16,病灶增大占1/16,病灶位置变化占7/16,出现新的强化病灶占2/16;血清学检测显示,抗体滴度为1 ∶ 400的患者占4/16,1 ∶ 800的患者占8/16,1 ∶ 1 600的患者占4/16。 结论 脑曼氏裂头蚴病经吡喹酮和手术治疗后多数预后良好;患者血清学检测可用于考核12个月的近期疗效,可弥补症状和影像学的局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刚地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脑组织中lncRNA102796的差异表达及其作用机制
    王振勋, 熊思思, 孙夏慧, 王永亮, 潘格, 何深一, 丛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2): 187-19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09
    摘要219)   HTML6)    PDF(pc) (1242KB)(52)    收藏

    目的 了解长链非编码RNA102796(lncRNA102796)在刚地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脑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取SPF级雌性BALB/c小鼠构建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模型。感染后2个月,取感染小鼠(10只)和健康对照小鼠(10只)脑组织,提取总RNA以及神经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RNA,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小鼠脑组织中lncRNA102796的表达和在神经细胞中的定位。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lncRNA102796的靶基因为阿片受体1(opioid receptor delta 1,oprd1)基因。取感染小鼠和健康对照小鼠脑组织,提取总RNA和细胞蛋白,qRT-PCR检测脑组织中oprd1 mRNA相对转录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组织中OPRD1的表达情况。构建lncRNA102796的干扰质粒(干扰lncRNA102796)和过表达质粒(过表达lncRNA102796),分别以未干扰lncRNA102796的质粒pGPU6/GFP/Neo和未过表达lncRNA102796的质粒pcDNA3.1+为干扰对照和过表达对照。将质粒转染至神经小胶质细胞(BV-2),提取细胞内RNA,qRT-PCR检测lncRNA102796的干扰和过表达对oprd1 mRNA相对转录水平的影响;提取蛋白质,Western blotting检测lncRNA102796的干扰和过表达对OPRD1表达的影响。取干扰和过表达质粒及2种对照质粒转染后的BV-2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lncRNA102796对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构建过表达正义和过表达反义lncRNA102796质粒,提取2种质粒转染的BV-2细胞的RNA和蛋白质,RNA-蛋白沉降(RNA pull down)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与lncRNA102796结合的蛋白。 结果 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脑组织中lncRNA102796相对转录水平为0.303 ± 0.054,较健康小鼠下调(69.7 ± 6.7)%(t = 18.12,P < 0.05);lncRNA102796在细胞核内的表达[(85.04 ± 9.41)%]高于细胞质[(14.95 ± 9.41)%](t = 7.45,P < 0.0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小鼠脑组织中oprd1 mRNA相对转录水平为0.170 ± 0.040,较健康对照小鼠下调了(83.0 ± 5.3)%(t = 27.17,P < 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小鼠脑组织中的OPRD1蛋白表达量较健康对照小鼠减少。干扰lncRNA102796后,lncRNA102796相对转录水平为0.311 ± 0.054,较对照组下调了(68.9 ± 6.6)%(t = 18.00,P < 0.05),oprd1 mRNA相对转录水平为0.175 ± 0.040,较对照组下调(82.5 ± 5.1)%(t = 28.08,P < 0.05),OPRD1蛋白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减少;过表达lncRNA102796后,lncRNA102796相对转录水平为8.220 ± 1.192,较对照组上调(722.0 ± 146.0)%(t = 8.56,P < 0.05),oprd1 mRNA相对转录水平为2.533 ± 0.365,较对照组上调(153.3 ± 44.7)%(t = 5.95,P < 0.05),OPRD1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增加。CCK-8实验结果显示,干扰lncRNA102796可抑制神经小胶质细胞的增殖,培养48和72 h后,A450值分别为0.272 ± 0.021、0.508 ± 0.014,低于对照组的0.473 ± 0.024、0.816 ± 0.014(t = 6.35、46.77,P < 0.05);过表达lncRNA102796可促进小胶质细胞的增殖,培养48、72 h后,A450值分别为0.621 ± 0.038、1.026 ± 0.114,高于对照组的0.365 ± 0.010、0.530 ± 0.147(t = 10.55、5.17,P < 0.05)。RNA pull down后,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OPRD1可以与lncRNA102796结合。 结论 在弓形虫慢性感染的小鼠脑组织中,lncRNA102796通过与靶基因oprd1结合抑制小胶质细胞的增殖,影响细胞周期,从而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食生三文鱼致感染阔节双叶槽绦虫1例
    欧阳兵, 李仁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3): 295-29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23
    摘要219)   HTML49)    PDF(pc) (1795KB)(83)    收藏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于2021年9月收治1例58岁男性患者,自诉发现右颈部肿块伴疼痛1周,有长期生食三文鱼、生腌虾等饮食习惯。查体:颈软,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未扪及肿物,右侧胸锁乳突肌可扪及肿物大小约5 cm × 5 cm × 3 cm,质地中等,形状规则,边界欠清,活动度差,不随吞咽上下活动,右颈部及锁骨上窝可扪及多发肿大淋巴结,大者约2 cm × 1 cm,质地中等,活动度可。血常规示嗜酸粒细胞计数2.1 × 109/L(0.02 × 109/L~0.52 × 109/L),嗜酸粒细胞百分比10.4%(0.4%~8.0%);粪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血清裂头蚴IgG抗体阳性。颈部彩超示右侧胸锁乳突肌内探及多发囊实性混合回声区,范围约60 mm × 25 mm × 53 mm,形态欠规则,边界欠清,内部回声欠均匀;肿物包膜完整,内似有蜷曲的条索状物,包膜周围血供丰富。颈部增强CT示:右侧胸锁乳突肌下端明显膨大,密度不均,其内可见多发低密度区,增强时实质部分可见环形强化。术中探查见右侧胸锁乳突肌肿物具有完整包膜,切开囊内有无色液体流出、3条白色寄生虫缓慢蠕动。虫体乳白色、长带状,长约15 cm,头节细小、呈匙形,背腹面各有1条窄而深凹的吸槽,体前端有凹陷且稍大,体不分节但具有横皱褶,尾部细。结合虫体形态学鉴定和患者流行病学史,诊断为阔节裂头蚴感染。术后予吡喹酮(总剂量120 mg/kg,分5日服,一日3次)驱虫治疗,3月后随访未见异常。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