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肝细粒棘球蚴病手术患者病灶活性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侯娇, 温浩, 王明坤, 蒋铁民, 房彬彬, 李静, 张传山, 王慧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3): 309-314.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05
    摘要420)   HTML6)    PDF(pc) (853KB)(40)    收藏

    目的 明确影响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病灶活性状态的主要因素,为提高细粒棘球蚴病的诊疗效果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5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临床相关资料,应用影像学技术,并结合其生物学特性将病灶CE1、CE2、CE3分为活性组,病灶CE4、CE5分为无活性组,以病灶有无活性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构建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病灶活性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25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手术患者中,女性占57.0%(143例),高于男性的43.0%(108例);年龄为4~85岁,平均年龄为(41.31 ± 15.05)岁;患者文化程度偏低,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9.3%(199例);居住乡村占比为66.9%(168例),高于居住城市的33.1%(83例);汉族占42.2%(106例),其他少数名族占57.8%(145例);初发占比为78.1%(196例),高于复发的21.9%(55例);有活性病灶占比为76.9%(193例),高于无活性病灶的23.1%(5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民族、有无复发、病灶数、病灶大小以及血液检查指标红细胞、凝血酶原时间、直接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与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的病灶活性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110、7.797、2.906、4.702、16.520,Z = -1.989、2.446、2.003、1.914;P < 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影响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病灶活性状态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和病灶大小, 年龄越小、病灶越大其病灶活性占比越高(P < 0.05)。 结论 通过对25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年龄越小和病灶越大是影响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病灶活性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1例牛带绦虫感染的诊断和鉴定
    乔飞, 刘鏊, 余复昌, 齐萌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3): 285-287.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22
    摘要392)   HTML11)    PDF(pc) (635KB)(64)    收藏

    塔里木大学校医院于2020年6月收治1例男性绦虫病患者,患者自诉排便时发现粪便中有乳白色蠕动的虫体节片,有绦虫病史。经服南瓜子-槟榔合剂后排出1条乳白色带绦虫。收集排出的绦虫虫体,采用体视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和饮食习惯,初步鉴定为牛带绦虫。基于绦虫线粒体nad1rrnS基因位点对虫体DNA的PCR扩增结果显示,分别扩增出约为529 bp和357 bp大小的片段。基于nad1基因位点,BLAST比对显示其与肯尼亚人源牛带绦虫(GenBank登录号AM503345)序列一致性为100%;基于rrnS基因位点,其与日本人源牛带绦虫(GenBank登录号AB031355)序列一致性为99.7%,鉴定为牛带绦虫。分别于3、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无绦虫节片排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04—2020年全国棘球蚴病疫情分析
    韩帅, 蒉嫣, 薛垂召, 张雅兰, 张本光, 李启扬, 王婷, 戴洋, 袁熠, 陶薇, 朱爱娅, 李正祥, 王子江, 唐磊, 吴文婷, 谢汉国, 姚立农, 杨益超, 伍卫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4): 475-480.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09
    摘要361)   HTML16)    PDF(pc) (1321KB)(101)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棘球蚴病疫情分布状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为优化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04—2020年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全国棘球蚴病报告病例的数据,采用Microsoft Office 2016软件对报告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2004—2020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报告棘球蚴病病例66 040例,其中9个流行省份[新疆(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四川、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古、陕西和云南]报告65 340例,占全国总报告病例数的98.9%,22个非流行省份报告700例,占全国报告病例的1.1%。男性31 494例,女性34 546例。全国报告棘球蚴病例数从2004年的991例上升至2020年的3 650例,呈逐年增多的趋势(z = 2.27,P < 0.05)。非流行省份报告棘球蚴病例数从2004年的17例上升至2020年的56例,亦呈逐年增多趋势(z = 4.1675,P < 0.05)。报告病例年龄分布主要以≥ 20岁年龄组为主,占91.3%(60 271/66 040),年龄不足1岁11例,≥ 85岁200例;职业分布中牧民和农民占全国报告病例数的72.8%(48 074/66 040),其他主要为家务及待业者(5.5%,3 606/66 040),学生(4.6%,3 034/66 040)。2020年非流行区共报告56例,河南报告最多(16例);其中输入性病例38例,由新疆输入24例;10个省份存在疑似本地感染病例。 结论 我国西部9个省份的棘球蚴病流行仍然十分严重,报告病例数呈增多趋势。牧民和农民、青中年为高发人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疟疾诊疗指南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撰写组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4): 419-427.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01
    摘要353)   HTML48)    PDF(pc) (1239KB)(205)    收藏

    疟疾是疟原虫感染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6月宣布我国通过了消除疟疾认证,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面临的输入性疟疾的威胁将长期存在。为促进临床医师深入了解并合理治疗疟疾,提高疟疾诊治的水平,我们邀请国内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领域相关专家共同编写了“疟疾诊疗指南”(简称“指南”)。该指南对疟疾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护理、预防等方面进行介绍,并重点强调了应对不同临床状况时的治疗方案,以便临床医师合理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科学基础与“十四五”展望
    冯家鑫, 公衍峰, 罗卓韦, 汪伟,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4): 428-43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02
    摘要353)   HTML25)    PDF(pc) (1321KB)(163)    收藏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至少有2 000多年的历史,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实施了不同的防治策略。在不同防治策略的指引下,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国实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我国各时期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提出均遵循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和科学规律。本文对血吸虫病不同防治策略提出的科学基础进行综述,并对“十四五”时期的血吸虫病干预策略提出思考与建议,以期对消除血吸虫病工作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全健康发展策略研究
    李真, 郭晓奎, 王月祥, 郑彬,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3): 271-277.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01
    摘要350)   HTML434)    PDF(pc) (1302KB)(187)    收藏

    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促使我国运用全健康理念来解决健康问题和完善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本文运用态势分析法(SWOT)对当前在中国发展全健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全健康发展的优势为我国政府对全健康备加重视,中国学者努力推动全健康的发展;劣势为科研基础薄弱,发展不均衡;机遇为国际上对全健康理念越来越认同,且一些组织开始应用全健康理念;挑战为我国面临人才竞争力不足和影响力低等。为此提出了在中国发展全健康的策略和重点研究内容,为推动全健康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中国奶牛源微小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及其亚型分布
    陈远才, 黄建营, 李俊强, 张龙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3): 278-284.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02
    摘要316)   HTML49)    PDF(pc) (1028KB)(57)    收藏

    在全球范围内,大多数微小隐孢子虫亚型为人兽共感染虫株。奶牛是微小隐孢子虫自然感染的重要宿主,也是人隐孢子虫病的重要传染来源。本文阐述了奶牛源微小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分析中国奶牛源微小隐孢子虫Ⅱd亚型的分布特征和多样性分布规律,探讨Ⅱd亚型变异发展趋势,这对微小隐孢子虫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青藏高原棘球蚴病的传播生态学
    左清秋, 郑佳鑫, 王刚, 王旭, 王小明, 王正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4): 524-53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17
    摘要307)   HTML16)    PDF(pc) (1351KB)(57)    收藏

    野生动物疫源性疾病不但威胁人类健康,还严重影响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青藏高原东部牧区是世界范围内已知人棘球蚴病患病率最高的地区。当地多样的野生和家养哺乳动物构成了棘球蚴病复杂而稳定的传播链。本文概述了青藏高原牧区棘球蚴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并从宿主动物群落结构和动态、宿主行为生态学特征、人类活动干扰等3个方面探讨影响青藏高原棘球蚴病传播的生态学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就青藏高原棘球蚴病的综合防治及高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食生三文鱼致感染阔节双叶槽绦虫1例
    欧阳兵, 李仁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3): 295-29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23
    摘要284)   HTML49)    PDF(pc) (1795KB)(96)    收藏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于2021年9月收治1例58岁男性患者,自诉发现右颈部肿块伴疼痛1周,有长期生食三文鱼、生腌虾等饮食习惯。查体:颈软,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未扪及肿物,右侧胸锁乳突肌可扪及肿物大小约5 cm × 5 cm × 3 cm,质地中等,形状规则,边界欠清,活动度差,不随吞咽上下活动,右颈部及锁骨上窝可扪及多发肿大淋巴结,大者约2 cm × 1 cm,质地中等,活动度可。血常规示嗜酸粒细胞计数2.1 × 109/L(0.02 × 109/L~0.52 × 109/L),嗜酸粒细胞百分比10.4%(0.4%~8.0%);粪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血清裂头蚴IgG抗体阳性。颈部彩超示右侧胸锁乳突肌内探及多发囊实性混合回声区,范围约60 mm × 25 mm × 53 mm,形态欠规则,边界欠清,内部回声欠均匀;肿物包膜完整,内似有蜷曲的条索状物,包膜周围血供丰富。颈部增强CT示:右侧胸锁乳突肌下端明显膨大,密度不均,其内可见多发低密度区,增强时实质部分可见环形强化。术中探查见右侧胸锁乳突肌肿物具有完整包膜,切开囊内有无色液体流出、3条白色寄生虫缓慢蠕动。虫体乳白色、长带状,长约15 cm,头节细小、呈匙形,背腹面各有1条窄而深凹的吸槽,体前端有凹陷且稍大,体不分节但具有横皱褶,尾部细。结合虫体形态学鉴定和患者流行病学史,诊断为阔节裂头蚴感染。术后予吡喹酮(总剂量120 mg/kg,分5日服,一日3次)驱虫治疗,3月后随访未见异常。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疟原虫纳虫空泡膜功能及其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葛洁云, 刘蕾, 孙毅凡, 程洋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3): 402-410.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19
    摘要275)   HTML57)    PDF(pc) (2258KB)(46)    收藏

    疟疾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如何抑制疟疾的传播,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疟原虫入侵宿主细胞后,会在胞内生长、繁殖,造成严重的病理损伤。而纳虫空泡膜作为宿主细胞与疟原虫直接接触的界面,对疟原虫生存状态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疟原虫纳虫空泡膜的形成及其与疟原虫细胞质质膜、管状囊泡网络之间的关联,对红内期、肝内期与有性期纳虫空泡膜相关蛋白及其功能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疟疾防治策略提出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2011—2020年陕西省疟疾流行特征
    曹磊, 马琳, 朱妮, 张义, 王安礼, 王舒, 李欣欣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4): 454-45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06
    摘要270)   HTML16)    PDF(pc) (1546KB)(57)    收藏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陕西省疟疾病例流行特征与诊断情况,为消除疟疾后防止再传播的监测和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在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1—2020年陕西省疟疾监测报告数据和疟疾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对病例感染虫种、感染来源、地区分布、月度分布和诊断及时性进行分析。病例报告月份分布采用圆形分布法进行分析,发病-诊断时间间隔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 结果 2011—2020年陕西省共报告疟疾病例609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604例,国内其他省输入病例4例(为2011—2013年报告病例,均来自云南),1例复发病例(为2010年商洛市商州区报告病例,于2011年复发)。报告病例感染来源地主要为非洲(559例,占91.79%)和亚洲(45例,占7.39%)。恶性疟447例(占73.40%),间日疟79例(占12.97%),卵形疟56例(占9.19%),三日疟11例(占1.81%),未分型疟疾16例(占2.63%)。恶性疟病例主要来自几内亚(71例)、安哥拉(70例)、喀麦隆(43例),间日疟主要来自埃塞俄比亚(17例)、巴基斯坦(9例)、安哥拉(7例),卵形疟主要来自几内亚(19例)、尼日利亚(8例)、安哥拉(7例),三日疟主要来自几内亚(3例)、安哥拉(3例)。2011—2020年每月均有疟疾病例报告,其中1月和7月累计报告病例数较多,分别占总报告病例数的10.84%(66/609)和9.69%(59/609)。2011—2020年陕西省疟疾报告月份分布无集中趋势(Z = 0.754,P > 0.05)。病例报告地以西安市雁塔区最多(230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37.77%;病例现住址地以安康市汉滨区最多(72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11.82%。2011—2020年,疟疾报告病例的年龄集中于20~50岁,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6.70%(529/609);职业以农民、工人和干部职员为主,分别占总报告病例数的38.92%(237/609)、19.21%(117/609)和11.82%(72/609)。2011—2017年报告疟疾病例发病-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5~7 d,其后降至2020年的3 d,各年度报告疟疾病例发病-确诊时间间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5.457,P < 0.05)。 结论 2011—2020年陕西省报告的疟疾病例以境外输入性病例为主,感染来源地主要为非洲,感染虫种主要为恶性疟原虫。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间日疟原虫入侵网织红细胞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石天琪, 陈军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3): 396-40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18
    摘要258)   HTML6)    PDF(pc) (679KB)(57)    收藏

    间日疟原虫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疟原虫,也是造成非洲以外地区人群感染疟疾的主要原因。间日疟原虫优先入侵网织红细胞,呈现高度的种特异性。间日疟原虫网织红细胞结合蛋白(PvRBP)家族作为入侵配体,介导了间日疟原虫入侵网织红细胞的新途径,是重要的免疫靶点。其中PvRBP2b与转铁蛋白受体1(TfR1),PvRBP2a与CD98的相互作用对间日疟原虫入侵网织红细胞至关重要。Pvrbp家族具有高度多态性并且可产生免疫逃避,能够增加间日疟入侵的效率和致病的严重程度。随着对间日疟原虫入侵分子机制研究的日益加深,研究产生高滴度抗体的疟疾疫苗将成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疟疾的关键方法。本文就网织红细胞在间日疟原虫感染中的作用,以及PvRBP家族在人群产生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HIV合并人芽囊原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1例
    朱名超, 朱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3): 315-31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24
    摘要252)   HTML42)    PDF(pc) (1900KB)(64)    收藏

    患者,女,64岁,农民,以“腰部间断性疼痛不适”入院。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粪样常规生理盐水涂片显微镜镜检检出人芽囊原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人芽囊原虫包囊呈圆形、卵圆形,大小不一,1~2颗颗粒状核;碘液染色虫体中间有空泡,在空泡与胞膜之间有不规则、闪亮、似月牙状的边缘,其内见多个小亮点;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呈椭圆形,囊壁较厚,与虫体间有明显的间隙,碘液染色囊内轴柱明显,可见2~4个核,核位于轴柱两侧,苏木素染色后包囊内可见明显的4个紫红色的核。巢式PCR从患者粪样DNA中扩增出511 bp的条带,与蓝氏贾第鞭毛虫基因序列TSA417(GenBank登录号AF065606)的一致性为99%;用人芽囊原虫BhRDr和RD5特异引物PCR扩增核糖体小亚基基因,扩增出约600 bp的条带,测序结果为人芽囊原虫ST1型。结合患者饮生水史、使用非水冲式厕所、饲养猫、犬等流行病学史,诊断为HIV合并人芽囊原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混合感染。给予甲硝唑(0.2 g/次,3次/d)治疗4 d后,患者症状缓解并出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基于全健康理念的新发传染病综合监测预警体系:结构与创新
    李慧敏, 刘婧姝, 王希涵, 赵翰卿, 解艺, 尹静娴, 吕超, 周楠, 蒋天哥, 谷思雨, 殷堃, 周晓农, 郭晓奎, 胡沁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5): 572-57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2
    摘要249)   HTML17)    PDF(pc) (1767KB)(136)    收藏

    全健康(One Health)是对健康概念的升级和优化,全健康理念强调人-动物-环境三者的共同健康,提倡使用跨学科协作、多部门协调和多组织协同的全健康研究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监测预警体系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基础,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和新发传染病(EID)的不断出现,世界各国现有的监测预警体系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全健康理念出发,通过阐述全健康理念基础下的组织架构、人兽共患病和环境科学等监测网络、EID报告流程、教育和政策等层面的支持与保障,构建新型EID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并对构建的EID综合监测预警体系提出实践和应用前景,以便为COVID-19和今后可能出现的EID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指导性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疟疾患者体内原虫密度与治疗措施调查
    李美, 周何军, 尹建海, 张丽, 涂宏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3): 379-38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15
    摘要233)   HTML10)    PDF(pc) (685KB)(60)    收藏

    随机抽检2019年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疟疾患者的血涂片,在粗略估测患者体内原虫密度的基础上,以原虫密度高于4 000虫/μl和/或有并发症作为患者病情严重标准,结合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患者的诊疗信息,分析我国疟疾患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与患者治疗方式(住院治疗或门诊治疗)和用药方案(针剂注射或口服用药)间的符合性。结果显示,共收集272例患者的血涂片和相关信息,病情较重患者共163例(占59.93%),其中原虫高密度感染者160例,低密度有并发症者3例;当原虫密度较高时,患者倾向于出现并发症(P < 0.05)。在县、地市和省级医疗机构首诊和治疗的疟疾患者数分别占83.82%(228/272)和96.32%(262/272),且均以在地市级医疗机构的数量最多(40.81%,111/272;48.90%,133/272)。患者住院比例为77.94%(212/272),针剂注射治疗比例为57.93%(157/271)。患者接受治疗的总体趋势为给予病情较重者住院治疗(92.02%,150/163),给予病情较轻者门诊治疗(7.98%,13/163)(P < 0.05);县、地市和省三级医疗机构各自治疗疟疾患者的治疗方式的趋势与总趋势一致(P < 0.05)。患者用药方案的总体趋势为病情较重者给予针剂注射治疗(66.67%,108/162),病情较轻者给予口服抗疟药治疗(55.05%,60/109)(χ2 = 12.61,P < 0.05);仅地市级医疗机构的用药情况与总体趋势一致(χ2 = 7.17,P < 0.05),县级和省级医疗机构的这一趋势不明显(χ2 = 0.62、1.36,P > 0.05)。治疗方式和用药方案与病情不相符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7.53%(75/272)和37.83%(103/272)。提示当前治疗疟疾的主要医疗机构实施的治疗措施总体良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的曼氏血吸虫核酸可视化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王丽萍, 吕超, 秦志强, 许静, 邓王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3): 337-34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09
    摘要231)   HTML3)    PDF(pc) (2195KB)(47)    收藏

    目的 结合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和侧流层析试纸条(LFD),建立一种快速、便捷的曼氏血吸虫核酸可视化检测方法,并初步评价其检测效能。 方法 以曼氏血吸虫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SmCOX1)基因为靶序列,利用Primer Primer 5软件结合手工辅助,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并进行筛选,建立曼氏血吸虫核酸LFD-RPA检测方法。制备不同浓度(1 ng/μl、100 pg/μl、10 pg/μl、1 pg/μl、100 fg/μl、10 fg/μl、1 fg/μl、0.1 fg/μl)的曼氏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和含有不同拷贝数浓度(105、104、103、102、101、100、10-1拷贝/μl)的SmCox1重组质粒DNA,评价所建立方法的敏感度。以曼氏血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成虫、埃及血吸虫虫卵、感染曼氏血吸虫双脐螺(阳性双脐螺)和阴性双脐螺、感染日本血吸虫钉螺(阳性钉螺)和阴性钉螺、华支睾吸虫成虫、大片形吸虫成虫、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评价所建立方法的特异性。将3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0尾感染组、80尾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10只,建立感染小鼠模型,提取感染后1~8周的小鼠粪样和血样DNA,评价LFD-RPA方法检测曼氏血吸虫早期感染的效能。 结果SmCox1基因片段为靶标建立的曼氏血吸虫LFD-RPA检测方法以39 ℃、20 min为最佳反应温度和时间。敏感度检测结果显示,SmCox1-LFD-RPA方法对曼氏血吸虫成虫基因组、SmCox1重组质粒的检出限分别为10 fg/μl和10拷贝/μl。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SmCox1-LFD-RPA方法仅对曼氏血吸虫和阳性双脐螺DNA特异,与其他吸虫DNA无交叉反应。SmCox1-LFD-RPA方法对感染小鼠1~8周血样及粪样DNA的检测结果显示,40尾组小鼠自感染后3周开始出现阳性条带,80尾组小鼠自感染后1周开始出现阳性条带,且条带颜色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加深。 结论 建立了曼氏血吸虫LFD-RPA检测方法,其检出限低、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快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寄生蠕虫外泌体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
    潘筱雯, 吴银娟, 何晴, 殷颖璇, 李学荣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3): 390-39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17
    摘要230)   HTML7)    PDF(pc) (755KB)(68)    收藏

    外泌体是一类由多种活细胞分泌的双层囊泡状小体,含有多种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参与介导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免疫调节等重要生理过程。寄生虫来源的外泌体在寄生虫-宿主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各种机制调节宿主的免疫应答,实现对宿主细胞功能的调控,是寄生虫与寄生虫、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本文就近年来外泌体在吸虫、绦虫和线虫等寄生蠕虫中感染致病、免疫调控和免疫逃避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为研究寄生蠕虫外泌体及其功能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骨桥蛋白表达水平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生长发育的影响
    卓怡呈, 杨海成, 刘程豪, 张宝财, 多小勇, 张示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3): 299-304.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04
    摘要229)   HTML13)    PDF(pc) (2036KB)(29)    收藏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表达水平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 从感染多房棘球蚴的长爪沙鼠体内分离原头节,体外培养3 d后,分为沉默EmOPN(LV-EmOPN-734)组、沉默对照(LV3-NC)组、过表达EmOPN(LV-EmOPN-0423)组、过表达对照(LV5-NC)组等4组,每组设置3个平行孔,每孔含原头节约5 000个。LV-EmOPN-734组中加入LV-EmOPN-734慢病毒稀释液(终浓度为1.4 × 107 TU/ml)、LV-EmOPN-0423组中加入LV-EmOPN-0423慢病毒稀释液(终浓度为4.83 × 108拷贝/ml),相应对照组加入等量的慢病毒稀释液(空质粒)。感染后72 h,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原头节的荧光强度,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原头节中OPN的相对表达量,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检测试剂盒检测原头节Caspase-3活性,EdU细胞成像试剂盒检测原头节增殖能力。感染后72 h,将原头节与大鼠肝癌细胞共培养8~12周,扫描电镜下观察多房棘球蚴囊泡生发层的显微结构。采用t检验对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慢病毒感染原头节后72 h,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慢病毒侵入原头节内,呈环状或点状分布。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LV-EmOPN-734组EmOPN相对表达量为0.43 ± 0.04,低于LV3-NC组的0.80 ± 0.07(t = 8.623, P < 0.01);LV-EmOPN-0423组EmOPN相对表达量为1.18 ± 0.21,高于LV5-NC组的0.73 ± 0.06(t = 3.333, P < 0.05)。Caspase-3活性检测结果显示,LV-EmOPN-734组Caspase-3活性为(61.55 ± 1.64)μmol/L,高于LV3-NC组的(28.20 ± 2.16)μmol/L(t = 24.57, P < 0.01);LV-EmOPN-0423组Caspase-3活性为(50.11 ± 6.45)μmol/L,低于LV5-NC组的(78.22 ± 16.43)μmol/L(t = 3.185,P < 0.05)。EdU细胞成像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LV-EmOPN-734组EdU+原头节数/总原头节数为0.47 ± 0.06,低于LV3-NC组的0.72 ± 0.10(t = 3.663, P < 0.05);LV-EmOPN-0423组EdU+原头节数/总原头节数为0.81 ± 0.09,高于LV5-NC组的0.54 ± 0.06(t = 4.309, P < 0.05)。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LV-EmOPN-734组囊泡生发层细胞出现塌陷、皱缩、脱落,失去正常结构;LV-EmOPN-0423组囊泡生发层细胞膜完整,形态饱满,形成生发小囊并长出小蒂与生发层相接。 结论 OPN表达水平的升高/降低可促进/抑制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的生长发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亚洲璃眼蜱和小亚璃眼蜱新疆地理株各发育阶段生物学特性的比较分析
    宋瑞其, 翟雪洁, 李才善, 葛婷, 甘露, 张梦圆, 樊新丽, 李永畅, 张杨, 巴音查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3): 369-37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14
    摘要227)   HTML5)    PDF(pc) (5503KB)(60)    收藏

    目的 分析比较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和小亚璃眼蜱(H. anatolicum)新疆地理株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学特性和形态差异。 方法 2019年4—5月,于新疆奇台和吐鲁番2个蜱流行地采集硬蜱,利用形态学特征鉴定蜱种,提取全蜱总DNA,PCR扩增蜱虫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CO1)基因保守片段,使用pEASY®-T1载体系统对目的基因进行克隆,挑取单菌落无菌扩大培养,培养后的菌液进行测序。采用NCBI中Blast在线分析软件,对测序后的靶基因序列与其他序列的同源性进行比对,分析CO1基因序列并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将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供血饲喂不同发育阶段的亚洲璃眼蜱和小亚璃眼蜱,分别为幼蜱(200只)、若蜱(150只)和成蜱(50只),每个发育期分别取2只大白兔进行供血饲喂。采用饲蜱装置将蜱接种于兔子耳部饲血,每天对吸血蜱进行观察,直至各发育期蜱饱血脱落,记录各个阶段的发育时间,观察各蜱种不同发育期的生物学特性。 结果 于奇台和吐鲁番两地共采集317和291只硬蜱,分别为亚洲璃眼蜱(317只)和小亚璃眼蜱(291只)。经生物学特性的比较发现,亚洲璃眼蜱和小亚璃眼蜱完成一个生活史分别平均需要131.5和112.5 d。在卵期,亚洲璃眼蜱的产卵和卵孵化周期(27.5 d和31.5 d)长于小亚璃眼蜱(12.0 d和20.5 d);在幼蜱期,亚洲璃眼蜱和小亚璃眼蜱吸血、蜕皮分别需要5.5、18.5 d和9、18.5 d;在若蜱期,亚洲璃眼蜱和小亚璃眼蜱吸血、蜕皮分别需要10.5、19.0 d和4.5、30.0 d;在成蜱期,亚洲璃眼蜱和小亚璃眼蜱雌蜱吸血、产卵前期分别需要8.5、10.5 d和13.0、5.0 d。经形态学比较发现,除亚洲璃眼蜱卵期出现“卵斑”(后期发育成肛门)的时间(19 d)晚于小亚璃眼蜱(14 d),两蜱种间幼蜱和若蜱的差异不明显;成蜱间差异主要体现在颈沟(亚洲璃眼蜱雄蜱:长且深,向后延伸超出盾板中部;小亚璃眼蜱雄蜱:短而浅)、肛侧板与肛下板(亚洲璃眼蜱雄蜱:肛侧板窄长,前尖窄后钝圆,内缘凸角较宽呈尖三角型,副肛侧板中等大小,肛下板略小,呈乳头状;小亚璃眼蜱雄蜱:肛侧板中部稍宽,前端尖窄,后缘略圆钝,内缘突角宽短,肛下板不明显)、气门板(亚洲璃眼蜱雄蜱:呈曲颈瓶形,前端似卵圆形,背突稍窄且长;小亚璃眼蜱雄蜱:类似勺形,背突稍宽且长,末端至背板边缘。亚洲璃眼蜱雌蜱:似长椭圆形,背突稍宽且长,呈直角向背部,末端至背板边缘;小亚璃眼蜱雌蜱:似长矩形,背突稍宽且长,向前近直角弯曲)、足基节(亚洲璃眼蜱雌蜱:足Ⅰ基节外距稍长于内距,基节外距粗短,按节序渐小;小亚璃眼蜱雌蜱:足Ⅰ基节外距大于内距,足Ⅱ~Ⅳ基节没有内距,外距短小)及足上的淡黄色环带及纵带(亚洲璃眼蜱雄蜱:明显;小亚璃眼蜱雄蜱:不明显)等,其中雄蜱之间主要鉴别要点为肛侧板、肛下板和气门板;雌蜱间的主要鉴别要点为足和气门板。基于CO1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本研究获得的新疆奇台株亚洲璃眼蜱(GenBank登录号MW217459)与内蒙古(GenBank登录号JX051135)、哈萨克斯坦(GenBank登录号KU364324)、甘肃武威(GenBank登录号MK292004)、新疆尉犁(GenBank登录号KF527441)的基因序列聚为一簇,新疆吐鲁番株小亚璃眼蜱(GenBank登录号MW221948)与哈萨克斯坦(GenBank登录号MN853167)、甘肃(GenBank登录号JQ737067)、新疆其他株(GenBank登录号MN268557、KF583576)的基因序列聚为另一簇,亚洲璃眼蜱奇台株和小亚璃眼蜱吐鲁番株亲缘关系存在明显差异。 结论 亚洲璃眼蜱和小亚璃眼蜱新疆地理株在生活周期、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等3个方面均存在差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2016—2020年广东省华支睾吸虫病高流行地区人群感染监测分析
    王可艺, 舒黄芳, 方悦怡, 曾庆生, 宋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5): 629-634.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10
    摘要227)   HTML19)    PDF(pc) (638KB)(58)    收藏

    目的 了解2016—2020年广东省华支睾吸虫病高流行地区的人群感染状况,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2016—2020年,将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随机选择1个乡(镇)(大鳌镇、三江镇、沙堆镇、司前镇、崖门镇)为固定监测点,每年每个乡(镇)整群抽取一个行政村中的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200人以上,采集人群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华支睾吸虫虫卵(一粪两检)。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率的差异。 结果 2016—2020年,新会区5个监测点共检测人群粪样5 116份,总感染率为14.6%(749/5 116)。2016—2020年监测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3.1%(237/1 025)、15.5%(156/1 005)、13.1%(134/1 021)、13.8%(142/1 031)、7.7%(80/1 034),年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年份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1.56,P < 0.01)。5个固定监测点的人群感染率分别为大鳌38.7%(404/1 045),司前13.9%(142/1 025),三江10.5%(105/1 003),沙堆6.0%(61/1 017)和崖门3.6%(37/1 026),不同地区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57.67,P < 0.01)。感染者平均年龄为43.1岁,< 18岁组感染率最低,为5.6%(79/1 415);61~70岁组感染率最高,为20.6%(97/470);不同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7.0, P < 0.01)。不同职业人群以公职人员感染率最高,为24.7%(36/146),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6.44, P < 0.0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以文盲、半文盲人群感染率最高,为16.8%(17/10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9.33,P > 0.05)。男性感染率为16.5%(412/2 492),高于女性的12.8%(337/2 624)(χ2 = 13.93,P < 0.01)。感染者中,轻度占97.2%(728/749)、中度占2.8%(21/749),无重度感染。 结论 2016—2020年广东省华支睾吸虫病高流行地区监测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仍然较高,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以轻度感染为主,今后需要重点监测18岁以上的男性人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