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指南
稿约
出版伦理规范
同行评议流程
网络首发出版
图表要求
参考文献要求及格式
本刊常用缩略语
退修和校样须知
版面费及发票事宜
审稿指南
审稿须知
审稿指南
审稿流程
同行评议道德规范
诚邀审稿专家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关于我们
出版道德规范
编辑人员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友情链接
国内外检索库
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
PubMed
WILEY
ELSEVIER
ScienceDire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国内外相关刊物
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热带医学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
Royal Soc Trop Med Hyg
Southeast A sian J TMPH
J Parasitol
Inter J Parasitol
British Med J
Parasit Immunol
J Parasitol Res
Parasitology Research
Trends Parasitol
Acta Trop
Am J Trop Med Hyg
Korean J Parasitol
Malar J
Am J Pub Hlth
相关领导机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编辑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中国期刊协会
上海市期刊协会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7-12-30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2006年全国疟疾形势
周水森;王漪;汤林华
2007, 25(6): 1-441.
摘要
(
)
PDF
(1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6年全国23个省(市、区)917个县有疟疾病例报告,发病数较2005年上升51.7%。安徽、河南、江西、上海、浙江、甘肃、山西、山东、江苏、湖北、福建、云南和黑龙江等13省(市、区)疟疾发病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安徽、河南和江西等省上升幅度超过100%;浙江、上海和甘肃等省的上升幅度超过60%;云南、安徽、河南和贵州等省16县29个乡镇183村,约30万人口范围内发生疟疾局部暴发,暴发病例(3 058例)占发病总数的4.8%。
论著
旋毛虫抗原基因Ts21的原核表达与重组蛋白鉴定
王中全;逯莉;崔晶;王来;;王睿
2007, 25(6): 2-446.
摘要
(
)
PDF
(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原核表达旋毛虫相对分子质量(
M
r)21 000抗原基因(Ts21)并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和抗原性鉴定。 方法 将旋毛虫抗原基因Ts21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MAL-c2X-Ts21,经酶切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埃希菌TB1,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重组蛋白的抗原性。将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免疫血清,ELISA检测抗体滴度,免疫荧光检测(IFA)确定Ts21蛋白在肌幼虫体内的分布。 结果 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产物为
M
r 63 500的重组融合蛋白,IPTG诱导4 h后表达量最大,薄层凝胶光密度扫描显示表达的融合蛋白占菌体蛋白总量的18.2%。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可被旋毛虫、纳氏旋毛虫感染小鼠血清及旋毛虫病患者血清识别,但不能被乡土旋毛虫、布氏旋毛虫及伪旋毛虫感染小鼠血清识别;与钩虫病、囊尾蚴病、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无交叉反应,但与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及棘球蚴病患者血清有交叉反应。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可产生高滴度的血清抗体,IFA显示Ts21蛋白主要分布于肌幼虫体壁。 结论 成功制备了旋毛虫Ts21基因的重组蛋白,该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性。
弓形虫三磷酸核苷水解酶基因克隆、表达与鉴定
沙丹;谭峰;潘长旺;梁韶晖
2007, 25(6): 3-450.
摘要
(
)
PDF
(2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刚地弓形虫三磷酸核苷水解酶基因(
NTPase
)进行克隆、表达和鉴定。 方法 采用PCR扩增刚地弓形虫RH株的
NTPase
基因,克隆入pGEM?-T Easy载体,经酶切与测序鉴定后亚克隆至表达质粒pBAD-HisB,并转入大肠埃希菌(
E.coli
)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用镍-次氮基三乙酸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质粒pBAD-HisB-NTPase表达产生的含组氨酸的重组蛋白,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蛋白表达产物。 结果 PCR扩增得到特异的刚地弓形虫
NTPase
-Ⅱ基因序列,经测序鉴定无基因突变。SDS-PAGE结果表明
NTPase
-Ⅱ基因在
E.coli
BL21(DE3)中获得高效表达,其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
M
r)约70 000,与理论值相近。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纯化的重组蛋白可被弓形虫感染的鼠血清及鼠抗重组蛋白血清识别。 结论 所克隆表达的弓形虫NTPase-Ⅱ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多重PCR技术检测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相关分子标志的方法研究
张国庆;汤林华;官亚宜;周水森;郑彬;黄芳;武松;刘燕
2007, 25(6): 4-456.
摘要
(
)
PDF
(3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恶性疟原虫5个主要抗药性相关基因的单管多重PCR扩增方法,用于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分子标志检测。 方法 依据各基因参考序列,运用Primer Premier 5.0和Oligo 6.0软件,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采用Hot Start Taq DNA聚合酶,设置递增延伸温度,对恶性疟原虫标准株(3D7、Dd2和HB3)、分离株(FCC1/HN、 CMH/YN)、现场标本(来源于海南、 云南和缅甸)、 近缘虫种对照(间日疟原虫、 伯氏疟原虫、 食蟹猴疟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和牛源隐孢子虫)和空白对照(以H2O为模板)进行5个抗药性相关基因(包括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基因
Pfcrt
、多药抗性基因
Pfmdr1
、二氢喋酸合成酶基因
Pfdhps
、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
Pfdhfr
和三磷酸腺苷酶第6亚基基因
PfATPase6
)的单管多重PCR扩增,2%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扩增结果,测定扩增产物序列,并与参考序列(3D7株)比对。 结果 经电泳,恶性疟原虫标准株、分离株和现场标本的多重PCR扩增产物均可见5条目标条带。测序结果与参考序列比对,高度同源,最低同源性为98.5%。模板DNA量达0.1 ng即满足扩增要求,近缘虫种对照和空白对照未见扩增产物。 结论 多重PCR技术实现了单管1次反应完成5个抗药性相关基因的扩增,该方法灵敏,特异性好,有助于提高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分子标志的检测效率。
丝虫病传播阻断后残存传染源的微丝蚴密度消长及传播作用
段绩辉;罗亨桥;张开仁;张明;曾祥卫;李正祥;彭欣荣;向远银;孙德建;伍卫平
2007, 25(6): 5-461.
摘要
(
)
PDF
(2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传播阻断后班氏丝虫病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密度消长、持续时间及人群新感染情况。 方法 选择湖南省吉首市儿科坨寨作为观察点,进行22年纵向观察(1984-2005年),应用常规厚血膜法定期进行全民血检,观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微丝蚴密度消长和自然转阴情况,以及新感染情况。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丝虫特异IgG4试剂盒检测人群丝虫抗体水平。在传播季节解剖致倦库蚊观察幼丝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以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方法观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结果 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19年间,10次全民血检共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例,其中原微丝蚴血症者3例,新感染者1例。4例微丝蚴血症者中,1例7年内自然转阴,1例第9年转阴后第12年又查到微丝蚴,至第13年自然转阴,另1例第14年转阴后第19、20年又分别查到微丝蚴,至第21年经乙胺嗪治疗后转阴;新感染者微丝蚴血症持续5年,经乙胺嗪治疗后转阴。血清学(IFA、 IgG4)检测未发现新的抗体阳性者。致倦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及感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 丝虫病传播阻断后,个别残存传染源的微丝蚴血症可持续20年以上。
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后细粒棘球蚴囊壁的病理变化
王俊安;邹晓毅;叶彬;张成武;赵发生
2007, 25(6): 6-465.
摘要
(
)
PDF
(3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细粒棘球蚴囊壁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后的病理改变。方法 采集感染细粒棘球蚴的新鲜羊肝,选取囊壁较薄、触摸弹性较好的细粒棘球蚴30个。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等分为3组,每组10个包囊。对照组,用普通诊断超声照射2 min。处理组1和处理组2分别用150 W和250 W声功率对细粒棘球蚴包囊进行沿囊壁多层面的环形扫描,层面间距为5 mm,扫描速度为3 mm/s,照射时间2~10 min(根据包囊大小)。取出照射后先肉眼观察细粒棘球蚴包囊大体改变,后取囊壁组织分别制作病理切片和透射电镜切片,观察其病理改变。 结果 HIFU(250 W)辐照后,细粒棘球蚴包囊剪开处内囊壁立即发生卷曲,剥离出的内囊颜色变白、变硬、透光度降低。病理切片显示,HIFU辐照后细粒棘球蚴的内囊壁上角皮层与生发层大部分发生分离。电镜观察结果显示,HIFU辐照后细粒棘球蚴的角皮层纤维纹理明显改变,生发层细胞发生裂解性破坏。 结论 HIFU沿细粒棘球蚴囊壁的多层面的环形照射可明显损害细粒棘球蚴囊壁。
广西猪人肉孢子虫实验感染研究
李锦辉;林珍;杜进发;覃业新
2007, 25(6): 7-468.
摘要
(
)
PDF
(2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确定广西是否存在人?鄄猪相互感染的肉孢子虫病。 方法 采用人-猪-人循环感染方法。取自然感染病例的粪便,用薛氏糖漂浮法收集肉孢子虫孢子囊(10 000个以上),拌入饲料,用吞食法感染猪。取含成熟肉孢子虫包囊的新鲜生猪肉,剁碎,用吞食法感染志愿者(含包囊数约71 000个以上)。观察感染后症状及肉孢子虫在宿主体内发育情况。 结果 人感染后约5 h出现腹胀,8~36 h腹泻水样便13次,呕吐4次,畏寒、发热(体温达38.5 ℃)、头昏、头痛、关节及肌肉酸痛、腰痛、上腹部隐痛,腿部抽筋,全身乏力,食欲明显减退。感染后第10天粪检查见未孢子化的孢子囊, 第12天检出孢子化的孢子囊,孢子囊平均大小为11.9(8.8~14.5)μm×9.2(7.5~12.5)μm。猪感染后第5~8天轻度厌食,疲乏无力、便秘、毛疏松,第17天恢复正常。包囊平均大小为299.2(175~575)μm×62.3(30~102.5)μm。缓殖子大小为11.5(9.5~13.5)μm×4.1(2.8~5.0)μm。人感染后第46天口服乙酰螺旋霉素(0.2 g/次,4次/d,连服15 d),服药后第30天粪检孢子囊阴转。 结论 广西存在猪-人相互感染的肉孢子虫病。
虫源性IgE依赖组胺释放因子诱导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研究
陈晓湘;胡旭初;徐劲;余新炳
2007, 25(6): 8-473.
摘要
(
)
PDF
(3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制备日本血吸虫和华支睾吸虫IgE依赖组胺释放因子重组蛋白rSjHRF和rCsHRF,并观察两者诱导大鼠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功能。 方法 分别克隆SjHRF和CsHRF基因完整编码序列,将重组质粒分别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并诱导表达,亲和层析纯化可溶性表达的重组蛋白,将纯化的rSjHRF和rCsHRF分别与卵清蛋白变应原致敏的大鼠肺肥大细胞一起孵育,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肥大细胞组胺释放量,并制备2种重组蛋白诱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剂量依赖曲线和动力学曲线。 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鄄30?鄄rSjHRF和pET?鄄30?鄄rCsHRF,并获得纯化的可溶性重组蛋白rSjHRF和rCsHRF;2种重组蛋白诱导大鼠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均具有剂量依赖性,当浓度为150 mg/L时,rSjHRF和rCsHRF诱导致敏肥大细胞组胺平均释放率为49.78%和32.63%;2种重组蛋白诱导致敏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在反应开始后约35 min,组胺释放率达到最高。 结论 重组虫源性IgE依赖组胺释放因子可诱导大鼠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提示该蛋白可能与寄生性蠕虫感染诱导机体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相关。
实验研究
三地钉螺线粒体DNA两个分子的遗传变异研究
胡缨;黎学铭;林睿;牛安欧;胡文庆
2007, 25(6): 9-477.
摘要
(
)
PDF
(2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广西、云南、湖南三地钉螺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O1)基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b(Cytb)基因的遗传变异。 方法 收集广西靖西、云南洱源和湖南岳阳三地钉螺,提取其基因组DNA,PCR法扩增线粒体CO1和Cytb基因并测序。用Clustal W(1.82)软件对所测基因序列排序,用MEGA(3.1)计算其碱基组成、转换及颠换;用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系统发生树。 结果 PCR扩增获得CO1和Cytb基因大小分别约为700及600 bp(含两侧引物)。三地钉螺CO1基因中共检测到106个多态性位点,约占核苷酸总数的15.9%,Cytb基因中多态性位点为165个,约占核苷酸总数的28.5%。广西靖西与湖南岳阳、广西靖西与云南洱源的钉螺CO1基因和Cytb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51、0.158和0.031、0.405。根据CO1和Cytb的基因序列,用上述两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结果均一致。广西靖西与湖南岳阳的钉螺同属一个支系,云南洱源钉螺单独形成另一支系。 结论 广西、湖南和云南的钉螺CO1和Cytb基因总体上具有相对丰富的多态性。
湖北钉螺肝脏细胞原代培养的初步研究
叶青;朱俊勇;钟沁萍;蒋明森;董惠芬
2007, 25(6): 10-482.
摘要
(
)
PDF
(3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湖北钉螺肝脏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观察肝脏细胞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乳酸脱氢酶(LDH) 的活性分布。 方法 解剖湖北钉螺取肝脏,用0.2%(体积比)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浸泡及含抗生素的生理盐水无菌洗涤、磨碎、过滤,收集肝脏细胞。采用联合法和静置悬浮法接种培养。细胞培养液配方: 50 ml M199溶液、3 mg/ml 水解乳蛋白溶液30 ml(平衡盐溶液配制)及胎牛血清20 ml, 混匀,附加常量抗生素(青霉素100 IU/ml、链霉素100 μg/ml、卡那霉素50 μg/ml),混匀,调节pH值为7.2~7.4。于26.5 ℃ 培养。联合法培养的肝脏细胞分别进行Giemsa、SDH和LDH染色,显微镜观察活细胞与染色细胞形态、SDH和LDH的分布,以及观察静置悬浮法培养的肝脏细胞形态。 结果 联合法培养的肝脏细胞贴壁后形态各异,以圆形、椭圆形为主, 也有三角形和不规则形等。细胞大小约(4~16) μm×(6~20) μm。较小细胞形成细胞簇,细胞核不明显,细胞质丰富、透亮。散在分布的单个细胞稍大,细胞核较大而明显,细胞质较少。培养5~7 d 的肝脏细胞逐渐退化。Giemsa染色将细胞分为两种,一种为细胞质呈蓝色,细胞核紫红色;另一种是细胞质呈紫红色,细胞核呈蓝色。SDH和LDH染色,细胞质出现大小不同、深浅不一的蓝色颗粒。静置悬浮法培养的肝脏细胞不易贴壁,多为圆形,细胞核不明显。细胞较小,约为(4~6) μm×(6~8) μm。培养3 d 均被细菌污染。 结论 联合法更适合湖北钉螺肝脏细胞原代培养,SDH和LDH活性位于肝脏细胞质中。
腐食酪螨过敏原的分析鉴定与纯化
黄志坚;刘志刚
2007, 25(6): 11-487.
摘要
(
)
PDF
(3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鉴定与纯化腐食酪螨过敏原组分。 方法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腐食酪螨蛋白质提取液中的蛋白质组分和过敏原组分,并通过阴离子交换层析和分子排阻色谱进一步纯化。 结果 腐食酪螨的蛋白质粗浸液电泳后可以辨认的蛋白质带共23条,相对分子质量(
M
r)分别为177 000、118 000、107 000、70 000、67 000、60 000、52 000、45 000、41 000、40 000、38 000、37 000、35 000、27 000、23 000、22 000、18 000、17 000、16 000、15 000、14 000、13 000和12 000。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腐食酪螨的5条致敏蛋白质带分别为
M
r 128 000、67 000~70 000、36 000~37 000、18 000和16 000,其中前3条带特异性结合IgE阳性率均为100%,而
M
r 18 000和
M
r 16 000条带的阳性反应率分别为77.8%和44.44%。通过阴离子交换层析和分子排阻色谱从腐食酪螨粗浸液中分离到
M
r 18 000的过敏原组分。 结论 腐食酪螨有4种主要过敏原及1种次要过敏原。
现场研究
珠海市横琴岛嗜人按蚊形态特征及传疟作用
郑香;汤林华;顾政诚;朱泰华;施文琦;蒋伟康;周水森;潘波;林荣幸
2007, 25(6): 12-491.
摘要
(
)
PDF
(2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珠海市横琴岛嗜人按蚊形态及传疟作用。 方法 2002年和2004年在横琴岛采用全通宵/半通宵人、牛饵诱捕和灯诱等方法捕蚊,观察该岛嗜人按蚊成蚊、卵和蛹皮形态,并与江苏嗜人按蚊进行比较。收集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传疟作用的相关参数,估算媒介能量。 结果 横琴岛嗜人按蚊形态特征与江苏省的嗜人按蚊基本一致。嗜人按蚊是横琴岛优势蚊种,趋吸人血比例和人血指数分别为0.94和0.75。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媒介能量分别为5.1914和0.7052,前者的传疟作用约为后者的7倍。 结论 珠海市横琴岛嗜人按蚊形态与江苏的应属同种,以吸人血为主,具备较高的疟疾传播潜势。
综述
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的研究进展
肖树华
2007, 25(6): 13-502.
摘要
(
)
PDF
(4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吡喹酮是目前惟一对人体5种血吸虫病均有效的治疗药物,其突出优点是口服方便、安全有效和疗程短。了解其抗血吸虫的作用机制,可能有益于发展新的广谱抗蠕虫药物。本文综述了近30年来国、内外实验室对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的研究进展。
基因表达系列分析及其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李巧丽;张志明;乔中东
2007, 25(6): 14-509.
摘要
(
)
PDF
(3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因表达系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SAGE)是一种高通量、快速定量分析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信息的技术。它通过抽取距离每个mRNA中3′端polyA尾最近的一个锚定酶识别位点下游的10~14 bp片段作为其代表性标签,连成长串,克隆到载体中,进行高效测序,统计出研究对象中的mRNA的种类和丰度。SAGE技术不仅能够全面地分析特定组织或细胞表达的基因并得到这些基因表达丰度的数量信息,还可比较不同组织、不同时空条件下基因表达的差异。本文将综述基因表达系列分析技术的原理、特点、方法、进展及其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学术争鸣
正确认识蛇舌状虫兼评1病例的错误鉴定
裘明华;蒋玉燕
2007, 25(6): 15-511.
摘要
(
)
PDF
(1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1例患者检获的虫样标本,曾被鉴定为蛇舌状虫。将4种已知致病种蛇舌状虫(尖吻蝮蛇舌状虫,腕带蛇舌状虫,大蛇舌状虫和串珠蛇舌状虫)与所获标本的寄生部位及虫体大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蛇舌状虫的鉴定有误,所获标本可能是鼻内蚂蝗。
研究简报
2006年南京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魏德会;高原;谢朝勇
2007, 25(6): 16-503.
摘要
(
)
PDF
(1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6年对南京市血吸虫病流行区3个国家监测点(新洲村、七里村和杨家湾村)进行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常住居民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率为10.06%(307/3 053)、粪检(Kato?鄄Katz法)阳性率为0.13%(4/3 053);流动人群IHA阳性率为10.80%(7/65),粪检阳性率为0(0/7)。家畜粪检未发现阳性感染。
微孔板弓形虫染色试验
许慧;倪安平;崔清涛;郝英
2007, 25(6): 17-512.
摘要
(
)
PDF
(1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细胞培养的方法传代弓形虫,建立微孔板弓形虫染色试验。血清与弓形虫虫体经孵育后,用碱性美蓝染色,计数100个虫体,记录染色与未染色虫体的比例,标本中50%虫体着色的稀释度为终点稀释度。弓形虫悬液浓度为10
9
/ml,辅助因子中含1%枸橼酸钠时,弓形虫染色效果最好,微孔板染色试验的稳定性良好。
卫氏并殖吸虫感染循环抗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陈韶红;李浩;周晓农
2007, 25(6): 18-515.
摘要
(
)
PDF
(2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CAg-dot-ELISA法和CAb-ELISA法分别对并殖吸虫病临床诊断患者、并殖吸虫病流行区人群、卫氏并殖吸虫早期感染者及其他寄生虫感染者进行循环抗原和抗体检测。用CAg-dot-ELISA检测70份卫氏并殖吸虫病临床诊断患者血清,阳性29份,敏感性为41.5%(29/70),与华支睾吸虫病和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分别有25%(5/20)和20%(4/20)的交叉反应,与其他寄生虫感染者血清和健康人血清(60份)均为阴性,特异性为93.6%。CAb-ELISA检测70例卫氏并殖吸虫病临床诊断患者血清阳性67份,敏感性为95.7%(67/70),与华支睾吸虫病和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分别有25%(5/20)和20%(4/20)的交叉反应,对其他寄生虫感染者血清和健康人血清的特异性为92.1%。CAg-dot-ELISA和CAb-ELISA分别检测并殖吸虫病流行区人群220份血清,阳性率分别为0和3.2%(7/220)。CAg-dot-ELISA法对辅助诊断并殖吸虫早期感染有一定价值。
从噬菌体肽库中筛选弓形虫抗原模拟表位初探
何艳燕;张述义;朱民;钱旻;谭红岩
2007, 25(6): 19-517.
摘要
(
)
PDF
(2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弓形虫感染兔血清免疫球蛋白(Ig)作为靶分子,免疫筛选噬菌体随机7肽库和12肽库。经3轮筛选,随机挑取70个噬菌体克隆用ELISA检测其特异性,共获得43个阳性克隆。对23个ELISA反应较强的克隆进行测序,根据序列分析选择有代表性的克隆A7作为模拟表位抗原进行ELISA检测。对47份弓形虫感染兔血清进行ELISA检测,结果32份为阳性,敏感性为68.1%;155份健康人血清中弓形虫抗体呈阳性者10份,特异性为93.5%。从噬菌体随机肽库中能筛选到弓形虫抗原模拟表位有诊断弓形虫病的潜在价值。
云南省绿春县并殖吸虫的初步调查
杨斌斌;周本江;李如青;白中文;吴欧保;高秀芳
2007, 25(6): 20-519.
摘要
(
)
PDF
(1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6年分别选择云南省绿春县的大兴、戈奎和牛孔等3个乡镇的山涧溪流中捕获溪蟹69只,用研磨水洗沉淀法分离并殖吸虫囊蚴。仅在牛孔乡的景洪溪蟹(
Potamon chinghungense
)体内检获并殖吸虫后尾蚴,溪蟹的感染率为27.6%(8/29),未检获囊蚴,平均每蟹感染后尾蚴2.25条。经形态学鉴定为丰宫并殖吸虫(
Paragonimus proliferus
)的后尾蚴。首次证实云南省绿春县为丰宫并殖吸虫的分布区。
病例报告
皮下曼氏裂头蚴病1例
杨立军;杨斌斌;周本江
2007, 25(6): 21-473.
摘要
(
)
PDF
(1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皮肤曼氏裂头蚴病1例
潘峰;郭俊杰;赵小高;吴天华
2007, 25(6): 22-487.
摘要
(
)
PDF
(1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上海市寄生虫学会2007学术年会纪要
2007, 25(6): 23-482.
摘要
(
)
PDF
(1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与《国际医学寄生病杂志》 编委会工作会议纪要
2007, 25(6): 24-491.
摘要
(
)
PDF
(1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刊2007年第25卷文题索引
2007, 25(6): 25-Ⅰ.
摘要
(
)
PDF
(4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刊2007年第25卷作者索引
2007, 25(6): 26-Ⅳ.
摘要
(
)
PDF
(1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