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8-02-28
    论著
    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感染ICR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成熟和B细胞活化
    陈克强;;朱淮民;倪灿荣;宋关鸿
    2008, 26(1):  1-5. 
    摘要 ( )   PDF (4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RC株)和氯喹敏感株(N株)感染鼠脾脏B细胞活化与树突状细胞(DC)的关系。 方法 分别用感染N株或RC株疟原虫的红细胞(iRBC)腹腔接种感染ICR小鼠(1×106个iRBC/只)。当小鼠原虫血症N株达50%~80%、 RC株达61.7%~68.4%时, 断颈处死取脾脏。 常规方法制作石蜡切片, HE染色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进行组织学观察。 制作超薄切片, 透射电镜观察脾脏细胞的变化。制作冰冻切片进行免疫荧光观察。流式细胞仪分析比较B细胞和DC变化。 结果 RC株感染小鼠脾脏白髓增生明显, 抗B细胞的特异性表面分子CD45R/B220和CD19抗体同时表达阳性的B细胞在脾细胞中的百分比增加, 中、 小淋巴细胞数量增多, 在红髓内浆母细胞与成熟的浆细胞数量增多。而N株感染小鼠脾小体则以大、 小淋巴细胞为主, 生发中心不明显, 红髓可见大量的含疟原虫的红细胞、 小淋巴细胞, 而浆母细胞和其他发育期浆细胞则少见。 RC株感染小鼠脾脏内白细胞分化抗原11c(CD11c) 阳性的DC数量明显增多, 尤其动脉周围淋巴鞘T细胞区。并且这些DC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 (MHCⅡ) 类分子表达明显升高, 表明主要是成熟的DC增多。DC外形不规则, 胞质丰富, 电子密度高, 含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吞噬泡样结构。 结论 RC株感染小鼠脾脏成熟的DC 明显增加, 从而诱导B细胞的活化增殖。
    三苯双脒肠溶片治疗1 292例肠道线虫感染者Ⅳ期临床试验
    张剑辉;肖树华;吴中兴;邱东川;王世海;王善青;王翀
    2008, 26(1):  2-9.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进一步评价三苯双脒肠溶片治疗成人钩虫和蛔虫感染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  在海南、 四川和贵州等3个临床试验中心进行开放临床试验, 受治者经改良加藤法(Kato-Katz)粪检确诊为钩虫、 蛔虫或合并其他肠道蠕虫感染, 共收治15岁以上感染者1 292例。蛔虫感染组顿服三苯双脒肠溶片300 mg, 钩虫感染、 钩虫和蛔虫混合感染及钩虫和(或)蛔虫合并其他肠道蠕虫感染组顿服三苯双脒肠溶片400 mg, 观察不良反应。于治疗后3~4周进行粪便1送3检考核疗效。 结果  三苯双脒肠溶片对钩虫感染者的治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88.4%(1 009/1 141)和99.1%(1 131/1 141); 对蛔虫感染者的治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95.0%(419/441)和99.8%(440/441); 对鞭虫感染者的治愈率为76.8% (109/142)。三苯双脒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42/1 292), 不良反应程度轻和短暂, 对血、 尿常规, 肝、 肾功能和心电图无明显影响。 结论  扩大人群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三苯双脒肠溶片治疗钩虫、 蛔虫、 鞭虫和其他蠕虫感染具有较好疗效, 所用剂量安全。
    芍药苷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组织免疫病理的影响
    储德勇;李丛磊;杨枫;吴强;李静;丁向东;罗庆礼;沈继龙
    2008, 26(1):  3-15. 
    摘要 ( )   PDF (4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芍药苷(paeoniflorin)对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组织免疫病理的影响, 探索芍药苷预防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方法 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昆明小鼠, 制成肝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然后随机分为4组: 模型组 (A组) (15只), 吡喹酮治疗前 (B组)、 治疗同时(C组)及治疗后(D组)给予芍药苷组(各45只)。其中后3组又各分为低剂量组 [芍药苷30 mg/(kg·d) ×30 d]、高剂量组 [芍药苷120 mg/(kg·d) ×30 d]及对照组 (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剂2 ml×30 d)。B组感染后第12 天起、 C及D组分别于感染后第42 及72天起, 灌胃芍药苷或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剂。B、 C和D等3组均于感染后第42 天起灌胃吡喹酮 [500 mg/(kg·d)×2 d]。感染后第102天处死取血及肝脏。用竞争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含量, 苏木素-伊红(HE)及Masson胶原纤维染色观察肝虫卵肉芽肿面积及纤维化程度, 用免疫组化技术评价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Ⅰ型胶原(ColⅠ)表达情况。 结果 B组HA水平, 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F=9.429, P值均<0.01); 肉芽肿面积及肝纤维化程度, 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F=862.540、 F=29.738, P值均<0.01); α-SMA阳性细胞表达强度(F=12.323, P值均<0.01)、 TGF-β1表达强度 (F=148.990, P值均<0.01)、 ColⅠ含量 (F=180.881, P值均<0.01), 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C组及D组各项检测数据与其相应的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吡喹酮治疗前给予芍药苷, 能明显降低肝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程度, 减少肝组织TGF-β1、 α-SMA的表达。
    移民建镇对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研究
    吴晓华;张世清;汪天平;许静;周晓农;王汝波;郑江
    2008, 26(1):  4-20. 
    摘要 ( )   PDF (2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移民建镇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方法 2002-2005年在安徽省选择将居民迁往新建居住地但仍回原地耕种的单退点, 以及居民彻底放弃原耕地、 迁往新居的双退点各2个, 采用常规查螺、 查病和访谈调查, 比较移民建镇后血吸虫病传播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 结果 移民建镇后, 单退点陈桥洲和清节洲2005年感染螺密度分别较2002年下降79.10%和45.18%, 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75.46%和84.88% (P<0.01); 双退点江洲村和小黄洲2005年感染螺密度分别较2002年下降100%和74.87%, 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100%和40.00%,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野粪密度和阳性率均以单退点为高, 双退点野粪密度及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005年未发现阳性野粪。单退点居民感染率在2002-2005年间波动不大, 双退点居民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单退点耕牛感染率较高, 双退点耕牛逐步减少, 至2005年已淘汰全部耕牛。 结论 单退点血吸虫病流行因素未发生明显改变。双退点流行因素发生明显改变, 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日本血吸虫表膜蛋白Tetraspanin 2-A基因的克隆、 表达与鉴定
    王阳阳;刘淼;朱绍春;任翠平;沈际佳
    2008, 26(1):  5-24. 
    摘要 ( )   PDF (3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扩增并表达日本血吸虫表膜蛋白(SjTsp2-A)基因 SjTsp2。 方法 根据与曼氏血吸虫表膜蛋白 SmT-sp2 基因同源的SjTsp2 序列(编号为AY810722)设计引物, 体外扩增目的蛋白基因,并将其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 转化至大肠埃希菌 (E. coli) BL21株, 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 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 ELISA检测其血清抗体效价, 蛋白质印迹 (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其免疫反应性。 结果 PCR扩增获得SjTsp2基因大环核苷酸序列为 228 bp, 与曼氏血吸虫表膜蛋白(SmTsp2)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 52%。 SjTsp2基因亚克隆入pET28a并可溶性表达, 免疫小鼠可产生高滴度(最高1 ∶ 32 000)特异性抗体。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 纯化的SjTsp2-A蛋白能被疫区居民血吸虫抗体阳性者血清、急性及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识别,与健康人血清无反应。 结论 日本血吸虫表膜蛋白基因SjTsp2在体外获得表达, 其表达蛋白具有一定的抗原性。
    吸虱的生态位及其与小兽宿主的协同进化关系
    孟艳芬;郭宪国;门兴元;吴滇
    2008, 26(1):  6-29.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测定云南省主要小型哺乳动物(小兽)宿主体表寄生的优势吸虱的生态位指数及其与小兽宿主的协同进化关系。 方法 将云南省17县(市) 30种小兽宿主作为30级资源序列, 22种优势吸虱在小兽宿主体表的分布数量构成比作为其对各级资源的利用比例, 测定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指数及其生态位重叠指数。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22种吸虱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原始数据矩阵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绘制树形聚类图。 结果 22种吸虱的生态位均较窄, 其中最宽的太平洋甲胁虱 (Hoplopleura pacifica) 仅为0.153 6。大多数吸虱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指数较小(0.000 5~0.469 5)。对生态位重叠矩阵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当λ=5.5时, 将22种吸虱分为16个生态位重叠群。 结论 吸虱的宿主特异性高, 不同种类吸虱对宿主的选择性表现为明显的生态位分离。吸虱与小兽宿主协同进化程度较高。
    实验研究
    日本血吸虫乙醛脱氢酶全长基因编码序列的预测、 验证与分析
    王玮;;刘德立;胡薇;冯正;杨忠;
    2008, 26(1):  7-34. 
    摘要 ( )   PDF (2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补平已知拼接序列中的缺失片段, 获得日本血吸虫乙醛脱氢酶全长基因编码序列。 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已公开发布的日本血吸虫转录组数据库中提取乙醛脱氢酶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数据, 与其他物种的同源基因进行多序列联配, 寻找分别与同一蛋白氨基酸序列的N端和C端配对的序列; 设计引物, 用RT?鄄PCR扩增得到全长基因中间的缺失片段并测序。最终获得全长基因序列, 并分析该蛋白的理化性质。 结果 找到日本血吸虫乙醛脱氢酶基因的可能EST序列片段8条, 对其中的1对EST序列(AAW27891和AAW27047对应的氨基酸序列, 中间缺少约80个氨基酸)进行blastn比对结果, 预测为同一基因的2条片段。根据这两对EST序列设计正、 反向引物, 通过PCR扩增、 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及序列的生物信息学鉴定, 找回了缺少的核酸序列, 并与预测序列大小大致吻合(430 bp)。组合成1条完整的日本血吸虫乙醛脱氢酶基因的编码序列(提交GenBank, 其登录号为EF503564)。ORF全长为1 596 bp, 编码531个氨基酸, 编码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理论值为Mr 573 30.7, pI值为7.94,此序列的290~297位氨基酸与乙醛脱氢酶的模式序列[LIVMFGA]-E-[LIMSTAC]-[GS]-G-[KNLM]-[SADN]-[TAPFV]相匹配。 结论 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可以补平已知拼接序列中的缺失片段, 获得日本血吸虫乙醛脱氢酶的全长基因编码序列。
    屋尘螨和粉尘螨主要变应原的序列多态性分析
    张纯青;PeterB.Thorsted;KaareLund;MichaelD.Spangfort;徐军;钟南山;姜勇
    2008, 26(1):  8-41. 
    摘要 ( )   PDF (2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不同地域间屋尘螨和粉尘螨主要变应原变异体的差异。方法 分别提取中国华南地区培养的粉尘螨和欧洲商业化培养的屋尘螨和粉尘螨的螨体、螨卵和全螨培养物总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第1组变应原的包含前导肽段、酶原肽段和成熟肽段,以及第2组变应原的包含前导肽段和成熟肽段的目的片段,根据国际标准参照物进行序列比较。 结果 欧洲商业化的屋尘螨Der p 1主要变异体是Der p 1.0105,除了第124V、50Y和19M位氨基酸有频繁的置换外,其余为散在的置换,出现8种新的变异体;Der p 2主要变异体是Der p 2.0104,置换集中在第40V、4T7、111M和114D位,出现6种新的变异体。中国华南地区的粉尘螨Der f 1变异体很少,出现3种新的变异体;与欧洲商业化的粉尘螨相比,中国华南地区有不同的Der f 2变异体,出现6种新的变异体。来自螨体、螨卵和全螨培养物的各主要变应原变异体无明显差异。 结论 不同地域间尘螨的主要变异体不同。
    现场研究
    湖沼型地区钉螺种群的空间格局分析
    周艺彪;陈更新;彭文祥;张志杰;庄建林;崔道永;倪映;赵根明;韦建国;姜庆五
    2008, 26(1):  9-45. 
    摘要 ( )   PDF (2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湖沼型地区钉螺种群的空间格局。 方法 2005年10月、 2006年4月及11~12月, 随机选取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秋浦河沿岸的4块滩地设框查螺, 分别计算钉螺的平均拥挤度(m*)、 平均密度(m)、 聚集指标[包括: 扩散系数(C)、 扩散型指数(Iδ)和聚集度指数(m*/m)]、 Taylor的(lg S2-lg m)回归指数以及Iwao的m*-m回归指数。 结果 不同时间4块滩地钉螺的C、 Iδ和m*/m指数均>1; Taylor的lg S2-lg m回归指数中的lg m与lg S2有明显的线性关系(r=0.972, P<0.01), lg a=0.602, b=1.427; Iwao的m*-m回归指数中的 m*与m呈明显的线性关系(r=0.984, P<0.01), α=2.367, β=1.617。 结论 湖沼型地区钉螺种群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

    防治研究
    云南省2001-2005年疟疾疫情分析
    李华宪;陈国伟;杨沅川;姜华
    2008, 26(1):  10-49. 
    摘要 ( )   PDF (2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01-2005年云南省疟疾流行态势, 为制定和实施“十一五”抗疟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及ArcView GIS 3.3等软件, 对2001-2005年疟疾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1-2005年云南省16州(市)129县(市)各县各月均有疟疾病例报告, 计63 562例, 发病高峰在5~8月和10~11月。5年平均发病率为3.049/万, 比前5年上升4.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3.15, P<0.05), 各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数和发病率处于前5位州(市)和排名前10位的县(市)除梁河县(二线边境县)外均为边境州(市)和一线边境县(市)。发病率为5/万以上的23县人口仅占全省总人口的12.74%, 发病占全省的80.31%。4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占87.30%, 死亡占79.36%; 发病数和死亡数男女之比分别为3.44 ∶ 1和6 ∶ 1; 农民、 民工和学生的发病率在各职业中居前3位; 流动人口发病和死亡数分别占全省发病和死亡数的17.06%和23.42%,是感染疟疾的高风险人群。 结论 云南省疟疾流行态势依然严峻。“十一五”期间, 应全面抓好疟疾的病例管理、 态势监测并及时开展各种防控工作。
    临床研究
    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和蒿甲醚-本芴醇两种复方对海南岛无并发症恶性疟的疗效观察
    王善青;EvaChristophel;林世干;蒙锋;胡锡敏;王光泽;柳坚;曾林海
    2008, 26(1):  11-52. 
    摘要 ( )   PDF (1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和蒿甲醚-本芴醇两种复方抗疟药对海南岛无并发症恶性疟的治疗效果。 方法 2005-2006年在海南省5县(市)恶性疟流行区,选择1~60岁无并发症单纯恶性疟病例107例(原虫无性体密度为1 000~200 000个/μl),病例随机分为2组,A组55例, 口服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治疗(成人总剂量8片,1次/d,疗程为3 d,首日4片), B组52例,口服蒿甲醚-本芴醇治疗(成人总剂量24片,2次/d,早晚各服4片,疗程为3 d)。 按照WHO体内法观察标准进行治疗、观察和随访。 结果 A组55例,全部完成治疗、观察和28 d随访,平均退热时间为(22.35±13.26) h,平均原虫转阴时间为(34.99±12.28) h;B组52例中有51例完成治疗、观察和28 d随访, 平均退热时间为(20.99±11.38) h,平均原虫转阴时间为(36.45±12.60) h,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8 d随访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复燃。个别病例在服药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及胃肠道反应, 如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较轻,停药后即自行消失。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论 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和蒿甲醚-本芴醇两复方治疗海南岛无并发症恶性疟效果好,控制症状快,治愈率高。
    综述
    旋毛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王中全;崔晶
    2008, 26(1):  12-57. 
    摘要 ( )   PDF (2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旋毛虫病无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 临床诊断较困难, 所以流行病学资料非常重要, 患者常有食生或半生肉类史, 在该病暴发时期, 同批患者往往能追溯到聚餐史。 在肠道期可出现腹痛、 腹泻伴全身不适等症状。发热、 眼睑或面部水肿、 肌肉疼痛是急性期的主要表现, 重症患者可并发心肌炎、 肺炎及脑炎等。多数患者感染后2~5周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应用肌幼虫排泄-分泌(ES)抗原和合成的泰威糖(tyvelose, 3,6-双脱氧己糖)抗原ELISA检测旋毛虫抗体IgG, 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是初步诊断旋毛虫感染的首选血清学方法, ELISA阳性者需经蛋白质印迹分析确认。旋毛虫病的确诊主要依靠肌肉活检发现旋毛虫幼虫。阿苯达唑是治疗旋毛虫病的首选药物, 剂量为20~30 mg/(kg·d), 分2次口服, 疗程5~7 d。糖皮质激素可延长旋毛虫感染的肠道期和增加肌肉虫荷, 一般仅用于重症患者且需与阿苯达唑联合应用。
    吡喹酮对血吸虫电压门控Ca2+通道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玲;周晓农
    2008, 26(1):  13-62. 
    摘要 ( )   PDF (3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吡喹酮抗血吸虫成虫的药理作用与Ca2+稳态的破坏有直接关系。电压门控Ca2+通道(VGCC)是调节细胞内Ca2+水平的重要参与者。研究显示Ca2+通道的亚基可能是吡喹酮的作用靶点。本文就血吸虫以及扁形动物门的其他寄生虫的VGCC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Ca2+通道的亚基在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抗血吸虫新药研究提供参考。
    树突状细胞与血吸虫感染的Th2应答
    臧炜;沈玉娟;曹建平
    2008, 26(1):  14-66. 
    摘要 ( )   PDF (2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后,作为主要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在启动整个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抗血吸虫保护性免疫应答和血吸虫卵导致的宿主免疫病理反应均与Th2应答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入理解其免疫机制,有利于抗血吸虫疫苗和减轻血吸虫病组织损害的研究。本文以树突状细胞为中心,对血吸虫(包括虫卵)诱导Th2应答的机制作一阐述。
    研究简报
    东方田鼠IgG3抗体抗血吸虫病作用研究
    蒋守富;魏梅雄;林矫矫;潘彩娥;邱倩雯;何艳燕;李浩;石耀军
    2008, 26(1):  15-36. 
    摘要 ( )   PDF (2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ELISA方法, 平行检测东方田鼠、 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在攻击感染前、 后的血清抗血吸虫童虫(SSA)、 成虫 (SAWA) 和虫卵(SEA) IgG3抗体水平, 并进行体内、 外试验, 观察IgG3抗体抗血吸虫效应。结果攻击感染后第4周, 东方田鼠抗SSA和SAWA的IgG3抗体水平增幅较大, 分别较感染前增加79.6%和49.6%, BALB/c小鼠IgG3抗体在攻击感染后无明显增加。野生和室内繁殖的东方田鼠的IgG3抗体所致童虫死亡率分别为昆明小鼠的5.88和2.35倍, 前者还诱生出较高的减虫率 (39.8%)。提示东方田鼠IgG3抗体可能是其抗血吸虫感染的主要免疫物质。
    补骨脂与双氢青蒿素合剂治疗小鼠隐孢子虫病的实验研究
    陈玉凤;秦元华;郑莉莉;戴晓冬;任一鑫;聂大平;崔昱
    2008, 26(1):  16-69. 
    摘要 ( )   PDF (2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补骨脂和双氢青蒿素合剂治疗经地塞米松诱导的隐孢子虫病小鼠, 剂量为补骨脂3.4 g/kg, 双氢青蒿素60 mg/(kg·d), 灌胃, 连用7 d。 结果粪检隐孢子虫卵囊数、 全血CD4+、 CD3+ T细胞比例、 血清γ干扰素 (IFN-γ) 浓度, 以及小肠组织匀浆一氧化氮 (NO) 浓度均高于感染对照组 (P值均<0.01)。小肠组织病变程度均轻于感染对照组。表明补骨脂和双氢青蒿素合剂可通过调节血清IFN-γ、 全血CD4+、 CD3+ T 细胞比例, 以及提高肠组织NO浓度, 参与宿主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过程, 抑杀虫体、 治疗小鼠隐孢子虫病。
    荆州市2006年血吸虫病疫情抽样调查
    袁梅枝;王加松;何亮才;彭孝武;董娟;彭玲
    2008, 26(1):  17-72. 
    摘要 ( )   PDF (1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查清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现状以及控制疫情存在的主要难点, 于2006年底在荆州市8县122个乡镇场的453村, 对人、畜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人群感染率为3.9%(11 994/310 232), 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呈散在发生, 无突发疫情。耕牛感染率为10.2%(270/2 651)。活螺平均密度为0.67只/0.11 m2, 感染性螺密度为0.001 9只/0.11 m2(1 988/1 054 597), 感染率为0.28%(1 988/713 486)。与2004年比较, 人群感染率下降40.0%, 急性血吸虫病例数下降33.3%。钉螺面积增加4.0%, 活螺平均密度增加68.5%, 感染性钉螺密度增加18.8%, 钉螺感染率下降36.4%。耕牛感染率上升22.3%。建议重点加强耕牛血吸虫病防治。
    旋毛虫对昆明小鼠最小感染剂量的实验研究
    崔晶;王洁;王中全;牛洪涛
    2008, 26(1):  18-74. 
    摘要 ( )   PDF (1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观察旋毛虫感染昆明小鼠的最小剂量, 将7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均分7组, 每只鼠分别经口感染旋毛虫肌幼虫30、 25、 20、 15、 10、 5及3条, 感染后6周剖杀。取完整膈肌, 压片、 镜检、 计数虫荷。小鼠全身肌肉经人工胃液消化后计数肌肉虫荷。结果, 压片镜检法和人工消化法的幼虫检出率, 感染30、 25、 20、 15及10条旋毛虫肌幼虫的小鼠均为100% (10/10); 感染5条旋毛虫肌幼虫的小鼠, 两种方法幼虫检出率分别为70% (7/10) 和100% (10/10); 感染3条旋毛虫肌幼虫的小鼠, 两种方法均未检出幼虫。感染旋毛虫的小鼠膈肌和肌肉虫荷与感染剂量均呈正相关(r=0.759, P<0.05; r=0.638, P<0.05)。旋毛虫经口成功感染昆明小鼠的最小剂量为5条幼虫。
    湖北某自然村斯氏并殖吸虫宿主感染情况与问卷调查
    许正敏;李伶;武小樱;赵汉芬;杜爱萍;胡生梅;陶永平;孙莉;唐玉成;李明华;张志勇;李智山
    2008, 26(1):  19-76.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检测第二中间宿主锯齿华溪蟹(Sinopotamon denticulatum)、 保虫宿主家猫和家犬感染斯氏并殖吸虫情况, 以及问卷调查人群对斯氏并殖吸虫病认知、 行为等方法, 调查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自然村斯氏并殖吸虫病流行情况。结果表明, 锯齿华溪蟹囊蚴感染率为20.5%(46/214), 其中自然村磷矿开发区囊蚴感染率为15.6%(20/128), 非开发区为30.2%(26/86),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 P<0.05)。家猫感染率为25%(6/24), 家犬感染率为17.6%(6/34),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6, P>0.05)。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家猫与家犬均有溪沟觅食及排便行为。儿童有食生或半生溪蟹习惯。本地具备斯氏并殖吸虫病流行病学所需的自然生态环境, 存在斯氏并殖吸虫病流行的威胁。
    海南5城市蟑螂种类组成及其体表带菌情况调查
    林英姿;崔玉宝;杨文;饶朗毓;潘婉;陈锦龙
    2008, 26(1):  20-78. 
    摘要 ( )   PDF (1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海南省蟑螂种类组成及其体表携带细菌情况, 在具有代表性的海口、 文昌、 三亚、 五指山和儋州等5市不同生境 (工厂、 住宅、 农贸市场、 饮食等特殊行业、 商店杂货店, 以及下水道口等) 选267个调查点, 放置ZA型盒诱捕蟑螂, 将捕获的蟑螂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 用常规方法分离、 鉴定其体表携带的细菌。共捕获2属5种441只蟑螂, 其中美洲大蠊占75.3%。下水道口放置67个诱捕蟑螂盒, 捕获61只蟑螂(阳性率为91.0%)。体表细菌检测170只蟑螂, 其中有140只阳性(阳性率为82.4%), 主要是大肠埃希菌、 铜绿假单胞菌、 沙门菌、 葡萄球菌、 志贺菌、 变形杆菌和霉菌等7种。美洲大蠊为本地区优势种类。蟑螂体表携带多种细菌, 下水道口是本地区防治蟑螂的重点。
    一起人体旋毛虫病群体感染调查及临床分析
    龚学红;郭文敏;次仁顿珠;龙恩凯;马雅;边巴卓玛;彭措次仁
    2008, 26(1):  21-80. 
    摘要 ( )   PDF (2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西藏林芝地区10人集体食生或半生的猪肉后感染旋毛虫情况调查及患者临床特征。 10人中有9例患旋毛虫病, 其中2例因误诊、 误治死亡。3例嗜酸粒细胞升高, 3例血清旋毛虫抗体IgG阳性, 3例腓肠肌活检检出旋毛虫肌幼虫。7例经阿苯达唑驱虫治疗, 痊愈出院。 另1例无任何症状, 观察并口服阿苯达唑以作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