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6-30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2, 40(3):  0-0. 
    摘要 ( )   PDF (12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视角
    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全健康发展策略研究
    李真, 郭晓奎, 王月祥, 郑彬, 周晓农
    2022, 40(3):  271-27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01
    摘要 ( )   HTML ( )   PDF (130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促使我国运用全健康理念来解决健康问题和完善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本文运用态势分析法(SWOT)对当前在中国发展全健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全健康发展的优势为我国政府对全健康备加重视,中国学者努力推动全健康的发展;劣势为科研基础薄弱,发展不均衡;机遇为国际上对全健康理念越来越认同,且一些组织开始应用全健康理念;挑战为我国面临人才竞争力不足和影响力低等。为此提出了在中国发展全健康的策略和重点研究内容,为推动全健康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思路。

    中国奶牛源微小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及其亚型分布
    陈远才, 黄建营, 李俊强, 张龙现
    2022, 40(3):  278-28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02
    摘要 ( )   HTML ( )   PDF (102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全球范围内,大多数微小隐孢子虫亚型为人兽共感染虫株。奶牛是微小隐孢子虫自然感染的重要宿主,也是人隐孢子虫病的重要传染来源。本文阐述了奶牛源微小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分析中国奶牛源微小隐孢子虫Ⅱd亚型的分布特征和多样性分布规律,探讨Ⅱd亚型变异发展趋势,这对微小隐孢子虫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论著
    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脾淋巴细胞中差异表达miRNA的鉴定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仲顺虎, 孙玥, 郭小腊, 郑亚东, 陈轶霞
    2022, 40(3):  288-29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03
    摘要 ( )   HTML ( )   PDF (312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筛选并鉴定多房棘球蚴感染的小鼠脾淋巴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微小RNA (miRNA),分析其可能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为进一步研究miRNA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感染组小鼠每只腹腔注射6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感染后90 d,将小鼠安乐死后取脾组织,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使用TRIzol法提取两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的总RNA。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并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随机选取5个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利用miRanda和RNAhybrid两个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miRNA-mRNA相互作用网络图。 结果 通过高通量测序对照组和感染组分别获得12 104 631和10 856 249个纯净序列,其序列主要集中在20~24 nt。共筛选出69个差异表达2倍以上的miRNA,其中40个为上调表达的miRNA,29个为下调表达miRNA。随机选取的5个差异表达miRNA经qRT-PCR验证结果显示,miR-150-5p、miR-181a-5p、miR-467a-5p、miR-467b-5p表达下调,miR-223-3p表达上调,与高通量测序结果相一致。GO功能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69个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与黏膜免疫、应激反应、细菌防御反应等相关,并且主要富集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等信号通路。miR-150-5p、miR-181a-5p、miR-467a-5p和miR-467b-5p与mRNA相互作用网络图显示,miRNA与多个mRNA相互作用,mRNA也可被多个miRNA所调控。 结论 小鼠在多房棘球蚴感染过程中,其脾淋巴细胞中的miRNA呈显著差异表达,差异表达的miRNA主要富集在一些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可能在对抗多房棘球蚴的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

    骨桥蛋白表达水平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生长发育的影响
    卓怡呈, 杨海成, 刘程豪, 张宝财, 多小勇, 张示杰
    2022, 40(3):  299-30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04
    摘要 ( )   HTML ( )   PDF (203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表达水平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 从感染多房棘球蚴的长爪沙鼠体内分离原头节,体外培养3 d后,分为沉默EmOPN(LV-EmOPN-734)组、沉默对照(LV3-NC)组、过表达EmOPN(LV-EmOPN-0423)组、过表达对照(LV5-NC)组等4组,每组设置3个平行孔,每孔含原头节约5 000个。LV-EmOPN-734组中加入LV-EmOPN-734慢病毒稀释液(终浓度为1.4 × 107 TU/ml)、LV-EmOPN-0423组中加入LV-EmOPN-0423慢病毒稀释液(终浓度为4.83 × 108拷贝/ml),相应对照组加入等量的慢病毒稀释液(空质粒)。感染后72 h,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原头节的荧光强度,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原头节中OPN的相对表达量,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检测试剂盒检测原头节Caspase-3活性,EdU细胞成像试剂盒检测原头节增殖能力。感染后72 h,将原头节与大鼠肝癌细胞共培养8~12周,扫描电镜下观察多房棘球蚴囊泡生发层的显微结构。采用t检验对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慢病毒感染原头节后72 h,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慢病毒侵入原头节内,呈环状或点状分布。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LV-EmOPN-734组EmOPN相对表达量为0.43 ± 0.04,低于LV3-NC组的0.80 ± 0.07(t = 8.623, P < 0.01);LV-EmOPN-0423组EmOPN相对表达量为1.18 ± 0.21,高于LV5-NC组的0.73 ± 0.06(t = 3.333, P < 0.05)。Caspase-3活性检测结果显示,LV-EmOPN-734组Caspase-3活性为(61.55 ± 1.64)μmol/L,高于LV3-NC组的(28.20 ± 2.16)μmol/L(t = 24.57, P < 0.01);LV-EmOPN-0423组Caspase-3活性为(50.11 ± 6.45)μmol/L,低于LV5-NC组的(78.22 ± 16.43)μmol/L(t = 3.185,P < 0.05)。EdU细胞成像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LV-EmOPN-734组EdU+原头节数/总原头节数为0.47 ± 0.06,低于LV3-NC组的0.72 ± 0.10(t = 3.663, P < 0.05);LV-EmOPN-0423组EdU+原头节数/总原头节数为0.81 ± 0.09,高于LV5-NC组的0.54 ± 0.06(t = 4.309, P < 0.05)。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LV-EmOPN-734组囊泡生发层细胞出现塌陷、皱缩、脱落,失去正常结构;LV-EmOPN-0423组囊泡生发层细胞膜完整,形态饱满,形成生发小囊并长出小蒂与生发层相接。 结论 OPN表达水平的升高/降低可促进/抑制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的生长发育。

    肝细粒棘球蚴病手术患者病灶活性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侯娇, 温浩, 王明坤, 蒋铁民, 房彬彬, 李静, 张传山, 王慧
    2022, 40(3):  309-31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05
    摘要 ( )   HTML ( )   PDF (85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明确影响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病灶活性状态的主要因素,为提高细粒棘球蚴病的诊疗效果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5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临床相关资料,应用影像学技术,并结合其生物学特性将病灶CE1、CE2、CE3分为活性组,病灶CE4、CE5分为无活性组,以病灶有无活性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构建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病灶活性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25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手术患者中,女性占57.0%(143例),高于男性的43.0%(108例);年龄为4~85岁,平均年龄为(41.31 ± 15.05)岁;患者文化程度偏低,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9.3%(199例);居住乡村占比为66.9%(168例),高于居住城市的33.1%(83例);汉族占42.2%(106例),其他少数名族占57.8%(145例);初发占比为78.1%(196例),高于复发的21.9%(55例);有活性病灶占比为76.9%(193例),高于无活性病灶的23.1%(5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民族、有无复发、病灶数、病灶大小以及血液检查指标红细胞、凝血酶原时间、直接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与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的病灶活性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110、7.797、2.906、4.702、16.520,Z = -1.989、2.446、2.003、1.914;P < 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影响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病灶活性状态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和病灶大小, 年龄越小、病灶越大其病灶活性占比越高(P < 0.05)。 结论 通过对25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年龄越小和病灶越大是影响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病灶活性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

    细粒棘球蚴致敏反应机制和分子靶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西力扎提·库来西, 王春生, 王佳玲, 李孟, 房志远, 王思嘉, 周静茹, 先依旦·阿不拉江, 乌尔格力, 叶建荣
    2022, 40(3):  319-32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06
    摘要 ( )   HTML ( )   PDF (29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细粒棘球蚴致敏反应机制和分子靶标。 方法 将9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分别为感染未致敏组、感染致敏组、健康对照组。感染未致敏组小鼠经腹腔注射原头节悬液(0.2 ml/鼠),90 d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鼠);感染致敏组小鼠经腹腔注射原头节悬液(0.2 ml/鼠),90 d后腹腔注射粗制囊液致敏(0.2 ml/鼠),健康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后1 h,取各组小鼠的脾组织提取RNA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找到差异表达基因,使用edgeR(以RNA-Seq by expectation-Maximization RSEM进行定量)软件进行表达差异显著性分析,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对差异基因作网络互作分析,并将得分设置为> 500;使用cytoHubba获取节点的度(degree)筛选degree大于3的节点作展示;使用DAVID在线富集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使用R语言ggplot2进行可视化。 结果 感染致敏组与健康对照组有743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568个上调表达基因和175个下调表达基因。感染未致敏组与健康对照组中有554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393个上调表达基因和161个下调表达基因。感染致敏组与健康对照组有458个特有表达基因,感染未致敏组与健康对照组有269个特有表达基因,三组有285个共有表达基因。感染致敏组与健康对照组特有的458个基因GO富集结果显示,147个参与生物学进程,10个参与细胞成分,43个参与分子功能。共有的基因GO富集结果显示,56个参与生物学进程,23个参与细胞成分,25个参与分子功能。感染未致敏组与健康对照组特有的基因GO富集结果显示,51个参与生物学进程,13个参与细胞成分,18个参与分子功能。感染致敏组与健康对照组特有基因的功能主要集中于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等,共有基因的功能主要集中于神经肽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IL-1)细胞反应等;感染未致敏组与健康对照组特有基因的功能主要集中于核小体组装、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ERK1)和ERK2级联的正调节等。感染致敏组与健康对照组特有基因被富集到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JAK-STAT信号通路等32个通路;共有基因富集到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补体与凝血级联反应等9个通路。感染未致敏组与健康对照组特有基因富集到酪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等12个通路。感染致敏组和健康对照组特有基因PPI分析结果中,位于核心位置的包括IL-10、IL-6、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CC趋化因子亚族-1、CXC趋化因子亚族-1/2/3等;感染未致敏组和健康对照组位于核心位置的包括17号染色体、19号染色体的基因、细胞色素P3a25等。感染致敏组和对照组,感染未致敏和健康对照组共有基因则包括IL-13、20号染色体、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精氨酸酶1、触珠蛋白、纤溶酶原、17号染色体的基因等。 结论 炎症反应在棘球蚴致敏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IL-6高表达促进炎症发生,IL-10作为抗炎因子对抗机体的炎症反应的发生;IL-13可能是棘球蚴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关键基因;ERK信号通路可能在棘球蚴生长过程中起免疫调节作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与棘球蚴致敏显著相关。

    阿苯达唑载药囊泡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活性的影响
    乔世源, 周雪, 刘程豪, 姜慧娇, 卜媛媛, 陈雪玲, 吴向未
    2022, 40(3):  324-32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07
    摘要 ( )   HTML ( )   PDF (743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装载阿苯达唑的细胞外囊泡体外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活性的影响。 方法 将H22小鼠肝癌细胞分为低、中、高浓度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200、400、600 μmol/L的阿苯达唑,紫外线(UVB,300 J/m2)照射1 h,孵育18~20 h,然后通过超高速差速离心法制备阿苯达唑载药囊泡;以同样方法制备未加阿苯达唑的空载囊泡。用透射电镜观察载药囊泡的形态、激光粒度仪测量粒径、液相色谱仪检测载药囊泡的最佳载药量。将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随机分为4组,分别加入培养基(空白对照组)、空载囊泡(空载囊泡组)、载药囊泡(载药囊泡组)、阿苯达唑(阿苯达唑阳性对照组),其中载药囊泡组和阿苯达唑阳性对照组的阿苯达唑终浓度为13 μmol/L。共培养第1、3、5、7天取原头节进行伊红染色,观察原头节形态与活力,计算各组的存活率;共培养第3、5、7天取原头节,用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检测试剂盒检测原头节caspase-3的表达量,观察原头节凋亡情况。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载药囊泡形态呈大小不一的小囊泡,具有双层膜结构;粒径为200~400 nm。液相色谱检测结果显示,低、中、高浓度组载药囊泡的阿苯达唑有效药物浓度分别为(36.3 ± 2.85)、(79.0 ± 2.30)、(99.5 ± 4.20)μmol/L。有效药物浓度的的提高幅度,中浓度组较低浓度组高于高浓度组较中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1.43,P < 0.05),制备载药囊泡的最适加药浓度为400 μmol/L。伊红染色后镜下观察结果显示,共培养第7天,空白对照组及空载囊泡组的原头节活性良好,形态、结构清晰;阿苯达唑阳性对照组原头节活性减弱,结构欠清晰,体积缩小;载药囊泡组原头节结构紊乱、皱缩、死亡;共培养第7天,空白对照组、空载囊泡组、阿苯达唑阳性对照组、载药囊泡组原头节存活率分别为(91.2 ± 1.07)%、(88.9 ± 1.43)%、(64.5 ± 1.19)%、(45.3 ± 0.98)%,载药囊泡组原头节存活率均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 021.17,P < 0.05)。原头节凋亡检测结果显示,共培养第3天,空白对照组、空载囊泡组、阿苯达唑阳性对照组和载药囊泡组caspase-3的表达量分别为(41.80 ± 3.02)、(40.26 ± 2.78)、(55.20 ± 3.09)和(68.15 ± 3.60)μmol/L;第5天分别为(43.18 ± 2.43)、(43.02 ± 3.13)、(52.17 ± 4.13)和(62.74 ± 3.16)μmol/L,第7天分别为(52.93 ± 1.46)、(53.08 ± 1.60)、(57.32 ± 1.81)和(61.99 ± 1.14)μmol/L;第3、5、7天,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51.97、24.53、23.82,P < 0.05),载药囊泡组caspase-3的表达量均高于阿苯达唑阳性对照组(F = 22.36、12.43、14.33,P < 0.05)。 结论 载药囊泡可提高阿苯达唑的溶解度,增强阿苯达唑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杀伤效果。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多核型髓源抑制细胞变化的初步研究
    章孝成, 高元, 胡媛, 曹建平
    2022, 40(3):  330-33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08
    摘要 ( )   HTML ( )   PDF (193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初步探讨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脏中,多核型髓源抑制细胞(PMN-MDSC)比例、功能及脾组织病理学的动态变化。 方法 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感染组小鼠经皮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 ± 1)条/鼠。感染后4、6、8周各组随机取6只小鼠取脾,称重并计算脾系数。固定、切片后,苏木精-伊红染色(HE)镜下观察脾组织病理变化。制备脾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PMN-MDSC在脾淋巴细胞比例的动态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脾组织及脾PMN-MDSC相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S100钙结合蛋白A8(S100A8)、S100A9、细胞功能因子精氨酸酶1(Arg1)、一氧化氮合酶(iNOS)、血红素结合膜糖蛋白91(gp9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IL-10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ANOVA分析。 结果 感染后4、6、8周,小鼠脾质量分别为(179 ± 10.19)、(350.3 ± 16.84)、(414.3 ± 18.98)mg,脾系数分别为(0.93 ± 0.03)%、(1.97 ± 0.10)%、(2.31 ± 0.08)%,均高于对照组的(108.2 ± 9.93)mg、(0.51 ± 0.04)%(F = 101.3、143.7,P < 0.01)。切片脾组织HE染色镜下观察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感染后4~6周,炎性细胞逐渐增加,脾淋巴滤泡减少,生发中心减少甚至消失;感染后6~8周,炎性细胞逐渐减少,脾脏淋巴滤泡、生发中心结构逐渐增生。感染后4、6、8周,脾PMN-MDSCs比例分别为(1.53 ± 0.16)%、(28.40 ± 2.35)%和(38.67 ± 1.94)%,高于对照组的(0.80 ± 0.10)%(F = 326.5,P < 0.01)。感染后6周,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脾组织中IL-6、S100A8、S100A9、gp91、Arg1、iNOS、IL-10和TGF-β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74 ± 0.25、51.4 ± 1.25、39.20 ± 2.83、2.15 ± 0.08、2.33 ± 0.39、1.57 ± 0.08、2.20 ± 0.39和1.44 ± 0.05,均高于对照组的1.05 ± 0.10、1.01 ± 0.11、1.02 ± 0.07、1.04 ± 0.09、1.01 ± 0.06、1.00 ± 0.05、0.98 ± 0.20和1.00 ± 0.04(t = 6.367、40.07、13.50、9.311、3.315、5.642、2.764、6.914,P < 0.05或P < 0.01);脾PMN-MDSC中iNOS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 (t = 0.6.134,P < 0.01)。IL-10因子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176,P > 0.05)。感染后8周,脾组织中IL-6、S100A8、S100A9、Arg1、iNOS和IL-10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 = 2.496、5.145、9.518、3.938、4.819、2.251,P < 0.05或P < 0.01);脾PMN-MDSC中iNOS、IL-10因子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32.12 ± 2.30、2.64 ± 0.37,均显著高于感染后4周的1.08 ± 0.01、1.14 ± 0.35,感染后6周的12.06 ± 1.80、1.50 ± 0.36和对照组的1.02 ± 0.13、1.06 ± 0.12(F = 100.6、5.471,P < 0.01)。 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后4~6周,脾组织炎症反应强烈;感染后6~8周,PMN-MDSC抑制因子IL-10分泌显著增高,脾组织结构也逐步恢复。

    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的曼氏血吸虫核酸可视化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王丽萍, 吕超, 秦志强, 许静, 邓王平
    2022, 40(3):  337-34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09
    摘要 ( )   HTML ( )   PDF (219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结合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和侧流层析试纸条(LFD),建立一种快速、便捷的曼氏血吸虫核酸可视化检测方法,并初步评价其检测效能。 方法 以曼氏血吸虫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SmCOX1)基因为靶序列,利用Primer Primer 5软件结合手工辅助,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并进行筛选,建立曼氏血吸虫核酸LFD-RPA检测方法。制备不同浓度(1 ng/μl、100 pg/μl、10 pg/μl、1 pg/μl、100 fg/μl、10 fg/μl、1 fg/μl、0.1 fg/μl)的曼氏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和含有不同拷贝数浓度(105、104、103、102、101、100、10-1拷贝/μl)的SmCox1重组质粒DNA,评价所建立方法的敏感度。以曼氏血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成虫、埃及血吸虫虫卵、感染曼氏血吸虫双脐螺(阳性双脐螺)和阴性双脐螺、感染日本血吸虫钉螺(阳性钉螺)和阴性钉螺、华支睾吸虫成虫、大片形吸虫成虫、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评价所建立方法的特异性。将3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0尾感染组、80尾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10只,建立感染小鼠模型,提取感染后1~8周的小鼠粪样和血样DNA,评价LFD-RPA方法检测曼氏血吸虫早期感染的效能。 结果SmCox1基因片段为靶标建立的曼氏血吸虫LFD-RPA检测方法以39 ℃、20 min为最佳反应温度和时间。敏感度检测结果显示,SmCox1-LFD-RPA方法对曼氏血吸虫成虫基因组、SmCox1重组质粒的检出限分别为10 fg/μl和10拷贝/μl。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SmCox1-LFD-RPA方法仅对曼氏血吸虫和阳性双脐螺DNA特异,与其他吸虫DNA无交叉反应。SmCox1-LFD-RPA方法对感染小鼠1~8周血样及粪样DNA的检测结果显示,40尾组小鼠自感染后3周开始出现阳性条带,80尾组小鼠自感染后1周开始出现阳性条带,且条带颜色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加深。 结论 建立了曼氏血吸虫LFD-RPA检测方法,其检出限低、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快捷。

    基于逆转录-酶促重组等温扩增原理的西尼罗病毒基因检测方法的建立
    张逸龙, 叶润, 勒斌, 陈文柱, 潘卫庆, 张冬梅
    2022, 40(3):  344-34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10
    摘要 ( )   HTML ( )   PDF (124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一种可用于检测西尼罗病毒特异性基因片段的逆转录-酶促重组等温扩增(RT-ERA)方法。 方法 以西尼罗病毒NS5基因的高度保守序列作为靶序列,根据ERA反应原理设计、合成引物及荧光探针,建立荧光RT-ERA反应体系。分别以不同拷贝数(104、103、102、10、1拷贝/μl)的含120 bp靶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及不同浓度(10、1、10-1、10-2、10-3 ng/μl)西尼罗病毒RNA为模板进行荧光RT-ERA法扩增,评价该方法的敏感度;分别以森林脑炎病毒、基孔肯雅病毒、Ⅰ型登革病毒、西尼罗病毒、乙型脑炎病毒、黄热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H2N1的RNA为模板进行荧光RT-ERA法检测,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 结果 建立的荧光RT-ERA法可在39 ℃、20 min内特异性扩增西尼罗病毒RNA。敏感度检测结果显示,以重组质粒为模板,荧光RT-ERA法最低可检出的质粒拷贝数为1拷贝/μl;以RNA为模板,荧光RT-ERA法最低可检测浓度为10-3 ng/μl。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以森林脑炎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登革病毒I型、乙型脑炎病毒、黄热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H2N1的RNA为模板,荧光RT-ERA法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仅西尼罗病毒RNA扩增阳性。 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可用于检测西尼罗病毒RNA的荧光RT-ERA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敏感度和特异性均较好。

    刚地弓形虫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基因敲除虫株的构建与鉴定
    王杰, 温红阳, 陈滢, 安然, 罗庆礼, 沈继龙, 都建
    2022, 40(3):  349-35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11
    摘要 ( )   HTML ( )   PDF (113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并鉴定刚地弓形虫RH株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Tgmif)基因敲除虫株。 方法 设计刚地弓形虫RH株Tgmif的单向导RNA(sgRNA)和点突变引物,将pSAG1::Cas9-U6::sgUPRT质粒定点突变为针对Tgmif基因的pSAG1::Cas9-U6::sgTgmif质粒。构建含有Tgmif上游1 001 bp(Tgmif-up)、二氢叶酸还原酶-胸苷酸合成酶基因(dhfr-ts)和Tgmif下游1 011 bp(Tgmif-down)等3个片段的Tgmif供体质粒,从Tgmif供体质粒PCR扩增获得Tgmif供体DNA。将pSAG1::Cas9-U6::sgTgmif质粒和Tgmif供体DNA混合后电击转染野生型刚地弓形虫RH株(RHWT)速殖子,用乙胺嘧啶培养7 d,筛选获得稳定表达乙胺嘧啶抗性的虫株并进行单克隆筛选,PCR扩增dhfr-ts上、下游同源臂和Tgmif鉴定Tgmif基因敲除单克隆株(RHΔTgmif)。提取RHΔTgmif和RHWT株虫体蛋白,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TgMIF蛋白的表达情况。RHΔTgmif在人包皮成纤维(HFF)细胞中传代10代,吉氏染色,镜检计数100个HFF中速殖子数,评估RHΔTgmif在体外培养HFF细胞中的增殖能力,以RHWT为对照。将20只BABL/c小鼠随机分为RHWT组和RHΔTgmif组(10只/组),各组分别腹腔注射RHWT或RHΔTgmif株速殖子(1 000个/鼠),记录小鼠生存情况。弓形虫增殖能力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小鼠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 结果 PCR检测结果显示,含Tgmif-up、dhfr-tsTgmif-down等3个片段的Tgmif供体DNA片段长5 049 bp,与预期相符;RHΔTgmif株分别扩增出1 387、1 524 bp的dhfr-ts上、下游同源臂条带,RHWT株无相应条带;RHWT株扩增出1 837 bp的Tgmif条带,RHΔTgmif株无相应条带。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RHWT株在相对分子质量(Mr)12 500处出现1条蛋白条带,RHΔTgmif株无相应的蛋白条带。吉氏染色镜检结果显示,100个HFF中RHΔTgmif株速殖子为(2 986 ± 69.20)个,高于RHWT株的(2 067 ± 51.08)个(t = 18.50,P < 0.01)。体内毒力试验结果显示,RHWT组小鼠在第7天出现死亡,在第9天全部死亡;RHΔTgmif组小鼠在第5天出现死亡,第7天全部死亡,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45,P < 0.01)。 结论 成功构建Tgmif基因敲除弓形虫虫株RHΔTgmif,RHΔTgmif株的毒力比RHWT株强。

    实验室品系家蝇幼虫肠道可培养细菌的分离、鉴定与产消化酶活性分析
    张可心, 刘文娟, 张心雨, 张倩, 张瑞玲, 张忠
    2022, 40(3):  355-36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12
    摘要 ( )   HTML ( )   PDF (120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离家蝇幼虫肠道可培养细菌,并研究其产消化酶活性,探讨肠道细菌对家蝇幼虫消化食物以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 采用传统细菌分离培养法分离纯化家蝇幼虫肠道细菌,采用16S rRNA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鉴定;通过筛选培养基筛选产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细菌,测量水解圈与菌落直径的比值(D/d值),比较不同细菌的产消化酶活性。数据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在家蝇幼虫肠道中,通过厌氧培养分离到6属9种兼性厌氧细菌,其中普罗威登斯菌属3种(普罗维登斯菌DSM 19967、雷氏普罗维登斯菌株、斯氏普罗威登斯菌),肠球菌属2种(铅黄肠球菌、粪肠球菌);假柠檬酸杆菌属(粪假柠檬酸杆菌)、摩根菌属(摩根摩根菌)、肠杆菌属(霍氏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各1种。通过需氧培养分离到8属10种细菌,其中肠杆菌属2种(霍氏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普罗威登斯菌属2种(斯氏普罗威登斯菌、居幼虫普罗威登斯菌);克雷伯氏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假单胞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别雷斯不动杆菌)、乳球菌属(乳酸乳球菌)、梭形杆菌属(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和芽孢杆菌属(沙福芽孢杆菌)各1种。经厌氧培养分离到的兼性厌氧细菌,在厌氧培养条件下,产淀粉酶活性的细菌有9种,产纤维素酶活性的细菌有8种,产脂肪酶活性的细菌有1种,未筛选到产蛋白酶活性的细菌;在需氧培养条件下,产淀粉酶活性的细菌有9种,产纤维素酶活性的细菌有8种,未筛选到产蛋白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的细菌。厌氧培养条件下,9种兼性厌氧细菌的产淀粉酶活性无差异(F = 1.953,P > 0.05);8种兼性厌氧菌的产纤维酶活性中,铅黄肠球菌的产酶活性最强,D/d值为1.36 ± 0.06(F = 3.367,P < 0.05);仅雷氏普罗维登斯菌具有产脂肪酶活性,D/d值为2.28 ± 0.16。需氧状态下,9种兼性厌氧菌的产淀粉酶活性中,粪肠球菌的产淀粉酶活性最强,D/d值为1.42 ± 0.06(F = 3.881,P < 0.05);8种兼性厌氧菌的产纤维酶活性中,铅黄肠球菌的产纤维酶活性最强,D/d值为1.29 ± 0.01(F = 6.633,P < 0.05)。经需氧培养分离到的需氧可培养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和沙福芽孢杆菌有产蛋白酶活性,D/d值分别为3.67 ± 0.25、3.58 ± 0.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087,P > 0.05);仅筛选到肺炎克雷伯菌有产淀粉酶活性,D/d值为4.83 ± 0.12;未筛选到产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的细菌。 结论 家蝇幼虫肠道细菌中可培养细菌组成相对单一,但多数厌氧细菌和需氧细菌有分泌消化酶的功能。

    环形泰勒虫重组TA04380蛋白的原核表达及ELISA的建立
    曹天行, 刘军龙, 张志刚, 史康妍, 石苗, 关贵全, 李有全, 殷宏, 罗建勋
    2022, 40(3):  362-36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13
    摘要 ( )   HTML ( )   PDF (252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表达环形泰勒虫的重组TA04380蛋白(rTA04380)并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初步评价该方法的应用价值。 方法 用TMHMM和SignalP对TA04380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环形泰勒虫TA04380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TA04380基因的截短片段(1~636 bp),构建pET30a(+)-TA04380表达质粒,转化至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诱导表达并纯化rTA04380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蛋白表达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rTA04380蛋白的反应原性及其与其他牛梨形虫的交叉反应性。以rTA04380蛋白为靶抗原建立检测抗环形泰勒虫抗体的ELISA方法,筛选确定最佳的抗原包被量、血清和二抗的稀释度、孵育时间以及最优的封闭剂;用所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56份标准环形泰勒虫阴性牛血清和76份标准环形泰勒虫阳性牛血清以确定该检测方法的阈值;分析rTA04380蛋白包被后第1、2、3周ELISA方法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用建立的ELISA检测125份牛血清,并与已报道的基于子孢子表面抗原(SPAG)蛋白的ELISA方法作比较,计算符合率;用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571份来自9个省(自治区)的牛血清,评价该方法的应用价值。 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环形泰勒虫TA04380蛋白无信号肽序列,在212~413 aa存在4次跨膜区,与东方泰勒虫同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55%;PCR扩增片段长636 bp。SDS-PAGE结果显示,rTA04380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纯化后的rTA04380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为31 940;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rTA04380蛋白能与抗His的单克隆抗体和环形泰勒虫阳性牛血清反应,与东方泰勒虫、中华泰勒虫、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阳性牛血清和健康牛血清无交叉反应。以rTA04380蛋白为抗原建立的ELISA方法,最佳反应条件为:抗原包被浓度为10 μg/ml,1%牛血清白蛋白封闭1 h,1 ∶ 100稀释的血清孵育1 h,1 ∶ 6 000稀释的兔抗牛HRP-IgG孵育1 h;检测阈值为16.9%,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4%和96.4%,假阳性率为3.6%。用所建立的ELISA方法与基于SPAG蛋白的ELISA方法检测牛血清样品的阳性率分别是54.4%(68/125)和49.6%(62/125),符合率为85.6%。用所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来自9个省(自治区)的571份牛血清样品,总阳性率为43.1%(246/571),其中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吉林(85.7%,24/28)、宁夏(54.2%,13/24)、贵州(50.0%,13/26)、河南(8/16)、甘肃(43.8%,57/130)、内蒙古(42.2%,35/83)、辽宁(41.1%,30/73)、云南(38.2%,42/110)和青海(29.6%,24/81)。 结论 成功表达了rTA04380蛋白,建立的ELISA方法敏感性、特异性高,稳定性和符合性良好,具有大规模现场应用的潜在价值。

    亚洲璃眼蜱和小亚璃眼蜱新疆地理株各发育阶段生物学特性的比较分析
    宋瑞其, 翟雪洁, 李才善, 葛婷, 甘露, 张梦圆, 樊新丽, 李永畅, 张杨, 巴音查汗
    2022, 40(3):  369-37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14
    摘要 ( )   HTML ( )   PDF (550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比较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和小亚璃眼蜱(H. anatolicum)新疆地理株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学特性和形态差异。 方法 2019年4—5月,于新疆奇台和吐鲁番2个蜱流行地采集硬蜱,利用形态学特征鉴定蜱种,提取全蜱总DNA,PCR扩增蜱虫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CO1)基因保守片段,使用pEASY®-T1载体系统对目的基因进行克隆,挑取单菌落无菌扩大培养,培养后的菌液进行测序。采用NCBI中Blast在线分析软件,对测序后的靶基因序列与其他序列的同源性进行比对,分析CO1基因序列并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将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供血饲喂不同发育阶段的亚洲璃眼蜱和小亚璃眼蜱,分别为幼蜱(200只)、若蜱(150只)和成蜱(50只),每个发育期分别取2只大白兔进行供血饲喂。采用饲蜱装置将蜱接种于兔子耳部饲血,每天对吸血蜱进行观察,直至各发育期蜱饱血脱落,记录各个阶段的发育时间,观察各蜱种不同发育期的生物学特性。 结果 于奇台和吐鲁番两地共采集317和291只硬蜱,分别为亚洲璃眼蜱(317只)和小亚璃眼蜱(291只)。经生物学特性的比较发现,亚洲璃眼蜱和小亚璃眼蜱完成一个生活史分别平均需要131.5和112.5 d。在卵期,亚洲璃眼蜱的产卵和卵孵化周期(27.5 d和31.5 d)长于小亚璃眼蜱(12.0 d和20.5 d);在幼蜱期,亚洲璃眼蜱和小亚璃眼蜱吸血、蜕皮分别需要5.5、18.5 d和9、18.5 d;在若蜱期,亚洲璃眼蜱和小亚璃眼蜱吸血、蜕皮分别需要10.5、19.0 d和4.5、30.0 d;在成蜱期,亚洲璃眼蜱和小亚璃眼蜱雌蜱吸血、产卵前期分别需要8.5、10.5 d和13.0、5.0 d。经形态学比较发现,除亚洲璃眼蜱卵期出现“卵斑”(后期发育成肛门)的时间(19 d)晚于小亚璃眼蜱(14 d),两蜱种间幼蜱和若蜱的差异不明显;成蜱间差异主要体现在颈沟(亚洲璃眼蜱雄蜱:长且深,向后延伸超出盾板中部;小亚璃眼蜱雄蜱:短而浅)、肛侧板与肛下板(亚洲璃眼蜱雄蜱:肛侧板窄长,前尖窄后钝圆,内缘凸角较宽呈尖三角型,副肛侧板中等大小,肛下板略小,呈乳头状;小亚璃眼蜱雄蜱:肛侧板中部稍宽,前端尖窄,后缘略圆钝,内缘突角宽短,肛下板不明显)、气门板(亚洲璃眼蜱雄蜱:呈曲颈瓶形,前端似卵圆形,背突稍窄且长;小亚璃眼蜱雄蜱:类似勺形,背突稍宽且长,末端至背板边缘。亚洲璃眼蜱雌蜱:似长椭圆形,背突稍宽且长,呈直角向背部,末端至背板边缘;小亚璃眼蜱雌蜱:似长矩形,背突稍宽且长,向前近直角弯曲)、足基节(亚洲璃眼蜱雌蜱:足Ⅰ基节外距稍长于内距,基节外距粗短,按节序渐小;小亚璃眼蜱雌蜱:足Ⅰ基节外距大于内距,足Ⅱ~Ⅳ基节没有内距,外距短小)及足上的淡黄色环带及纵带(亚洲璃眼蜱雄蜱:明显;小亚璃眼蜱雄蜱:不明显)等,其中雄蜱之间主要鉴别要点为肛侧板、肛下板和气门板;雌蜱间的主要鉴别要点为足和气门板。基于CO1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本研究获得的新疆奇台株亚洲璃眼蜱(GenBank登录号MW217459)与内蒙古(GenBank登录号JX051135)、哈萨克斯坦(GenBank登录号KU364324)、甘肃武威(GenBank登录号MK292004)、新疆尉犁(GenBank登录号KF527441)的基因序列聚为一簇,新疆吐鲁番株小亚璃眼蜱(GenBank登录号MW221948)与哈萨克斯坦(GenBank登录号MN853167)、甘肃(GenBank登录号JQ737067)、新疆其他株(GenBank登录号MN268557、KF583576)的基因序列聚为另一簇,亚洲璃眼蜱奇台株和小亚璃眼蜱吐鲁番株亲缘关系存在明显差异。 结论 亚洲璃眼蜱和小亚璃眼蜱新疆地理株在生活周期、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等3个方面均存在差异。

    信息交流
    疟疾患者体内原虫密度与治疗措施调查
    李美, 周何军, 尹建海, 张丽, 涂宏
    2022, 40(3):  379-38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15
    摘要 ( )   HTML ( )   PDF (68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机抽检2019年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疟疾患者的血涂片,在粗略估测患者体内原虫密度的基础上,以原虫密度高于4 000虫/μl和/或有并发症作为患者病情严重标准,结合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患者的诊疗信息,分析我国疟疾患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与患者治疗方式(住院治疗或门诊治疗)和用药方案(针剂注射或口服用药)间的符合性。结果显示,共收集272例患者的血涂片和相关信息,病情较重患者共163例(占59.93%),其中原虫高密度感染者160例,低密度有并发症者3例;当原虫密度较高时,患者倾向于出现并发症(P < 0.05)。在县、地市和省级医疗机构首诊和治疗的疟疾患者数分别占83.82%(228/272)和96.32%(262/272),且均以在地市级医疗机构的数量最多(40.81%,111/272;48.90%,133/272)。患者住院比例为77.94%(212/272),针剂注射治疗比例为57.93%(157/271)。患者接受治疗的总体趋势为给予病情较重者住院治疗(92.02%,150/163),给予病情较轻者门诊治疗(7.98%,13/163)(P < 0.05);县、地市和省三级医疗机构各自治疗疟疾患者的治疗方式的趋势与总趋势一致(P < 0.05)。患者用药方案的总体趋势为病情较重者给予针剂注射治疗(66.67%,108/162),病情较轻者给予口服抗疟药治疗(55.05%,60/109)(χ2 = 12.61,P < 0.05);仅地市级医疗机构的用药情况与总体趋势一致(χ2 = 7.17,P < 0.05),县级和省级医疗机构的这一趋势不明显(χ2 = 0.62、1.36,P > 0.05)。治疗方式和用药方案与病情不相符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7.53%(75/272)和37.83%(103/272)。提示当前治疗疟疾的主要医疗机构实施的治疗措施总体良好。

    基于健康中国视角的我国寄生虫病标准规划特征与制定逻辑
    俞铖航, 郑彬, 陈家旭, 闻礼永, 周晓农
    2022, 40(3):  384-38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16
    摘要 ( )   HTML ( )   PDF (77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标准日益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在《标准化法》出台和实施的背景下,回顾分析了寄生虫病标准制修订、宣贯、研究工作,梳理了国内寄生虫病标准体系,并分析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期为新《标准化法》下寄生虫病体系建设中的规划特征与制定逻辑提供科学依据,为寄生虫病防控工作提供政策指导。

    综述
    寄生蠕虫外泌体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
    潘筱雯, 吴银娟, 何晴, 殷颖璇, 李学荣
    2022, 40(3):  390-39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17
    摘要 ( )   HTML ( )   PDF (75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泌体是一类由多种活细胞分泌的双层囊泡状小体,含有多种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参与介导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免疫调节等重要生理过程。寄生虫来源的外泌体在寄生虫-宿主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各种机制调节宿主的免疫应答,实现对宿主细胞功能的调控,是寄生虫与寄生虫、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本文就近年来外泌体在吸虫、绦虫和线虫等寄生蠕虫中感染致病、免疫调控和免疫逃避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为研究寄生蠕虫外泌体及其功能提供参考。

    间日疟原虫入侵网织红细胞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石天琪, 陈军虎
    2022, 40(3):  396-40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18
    摘要 ( )   HTML ( )   PDF (67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间日疟原虫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疟原虫,也是造成非洲以外地区人群感染疟疾的主要原因。间日疟原虫优先入侵网织红细胞,呈现高度的种特异性。间日疟原虫网织红细胞结合蛋白(PvRBP)家族作为入侵配体,介导了间日疟原虫入侵网织红细胞的新途径,是重要的免疫靶点。其中PvRBP2b与转铁蛋白受体1(TfR1),PvRBP2a与CD98的相互作用对间日疟原虫入侵网织红细胞至关重要。Pvrbp家族具有高度多态性并且可产生免疫逃避,能够增加间日疟入侵的效率和致病的严重程度。随着对间日疟原虫入侵分子机制研究的日益加深,研究产生高滴度抗体的疟疾疫苗将成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疟疾的关键方法。本文就网织红细胞在间日疟原虫感染中的作用,以及PvRBP家族在人群产生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疟原虫纳虫空泡膜功能及其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葛洁云, 刘蕾, 孙毅凡, 程洋
    2022, 40(3):  402-41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19
    摘要 ( )   HTML ( )   PDF (225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疾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如何抑制疟疾的传播,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疟原虫入侵宿主细胞后,会在胞内生长、繁殖,造成严重的病理损伤。而纳虫空泡膜作为宿主细胞与疟原虫直接接触的界面,对疟原虫生存状态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疟原虫纳虫空泡膜的形成及其与疟原虫细胞质质膜、管状囊泡网络之间的关联,对红内期、肝内期与有性期纳虫空泡膜相关蛋白及其功能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疟疾防治策略提出了展望。

    假叶目绦虫的分类系统调整及其主要类群的识别特征
    李海云
    2022, 40(3):  411-41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20
    摘要 ( )   HTML ( )   PDF (688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假叶目绦虫已于2008年正式分为两个目:槽首目和双叶槽目。由于国内绦虫学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尚未见到相关绦虫分类系统的更新。本文就假叶目绦虫的分类系统调整历史及现状进行概述,并以图表形式列出主要类群的区分与识别特征,为国内绦虫学研究及绦虫分类系统更新提供参考。

    研究简报
    华支睾吸虫高迁移率族蛋白1同源蛋白的表达及其对小鼠巨噬细胞核转录因子-κB活化作用
    王婷, 杨庆利, 冷静, 李宝莹, 申继清, 戴悦
    2022, 40(3):  305-30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21
    摘要 ( )   HTML ( )   PDF (141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华支睾吸虫死亡细胞释放的高迁移率族蛋白1(CsHMGB1)同源分子编码序列构建pET-28a(+)表达质粒并转化至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CsHMGB1-His融合蛋白表达;Ni-TED琼脂糖树脂纯化蛋白后,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His标签融合蛋白表达情况。用含不同浓度(1 μg/ml和10 μg/ml)CsHMGB1-159/127的培养液与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同时设立无刺激物的空白对照组,培养24 h和48 h。用pNiFty2-SEAP质粒和HEK-BlueTM培养基检测SEAP活性代表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用酶标仪检测培养上清吸光度(A620值),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蓝色显色反应。结果显示,分别表达出编码159和127个氨基酸的CsHMGB1-159/127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23 500和20 000。1和10 μg/ml CsHMGB1-159蛋白刺激小鼠巨噬细胞24 h后的A620值分别为0.66 ± 0.08和0.65 ± 0.03,均高于对照组(0.29 ± 0.02)(t = 11.1、28.5,P < 0.01),且胞浆均出现明显蓝色;48 h后的A620值分别达1.02 ± 0.08和1.07 ± 0.08,均高于对照组(0.62 ± 0.035)(t = 11.2、12.9,P < 0.01),且胞浆蓝色加深。用1和10 μg/ml CsHMGB1-127蛋白刺激24 h后的A620值分别为0.52 ± 0.08和0.56 ± 0.08,均高于对照组(t = 7.39、8.37,P < 0.01),胞浆也出现明显蓝色;48 h后的A620值分别达到1.10 ± 0.05和0.90 ± 0.10,均高于对照组(t = 20.30、6.26,P < 0.01),胞浆蓝色也明显加深。1和10 μg/ml CsHMGB1-159蛋白刺激24 h后的A620值高于相应浓度的CsHMGB1-127蛋白(t = 2.98、2.75,P < 0.05);48 h后两种蛋白的A620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07,P < 0.01;t = 3.40,P < 0.05)。CsHMGB1-159比CsHMGB1-127蛋白在体外均能够刺激小鼠巨噬细胞NF-κB活化,CsHMGB1-159比CsHMGB1-127蛋白的作用更强。

    病例报告
    1例牛带绦虫感染的诊断和鉴定
    乔飞, 刘鏊, 余复昌, 齐萌
    2022, 40(3):  285-28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22
    摘要 ( )   HTML ( )   PDF (63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大学校医院于2020年6月收治1例男性绦虫病患者,患者自诉排便时发现粪便中有乳白色蠕动的虫体节片,有绦虫病史。经服南瓜子-槟榔合剂后排出1条乳白色带绦虫。收集排出的绦虫虫体,采用体视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和饮食习惯,初步鉴定为牛带绦虫。基于绦虫线粒体nad1rrnS基因位点对虫体DNA的PCR扩增结果显示,分别扩增出约为529 bp和357 bp大小的片段。基于nad1基因位点,BLAST比对显示其与肯尼亚人源牛带绦虫(GenBank登录号AM503345)序列一致性为100%;基于rrnS基因位点,其与日本人源牛带绦虫(GenBank登录号AB031355)序列一致性为99.7%,鉴定为牛带绦虫。分别于3、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无绦虫节片排出。

    食生三文鱼致感染阔节双叶槽绦虫1例
    欧阳兵, 李仁喜
    2022, 40(3):  295-29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23
    摘要 ( )   HTML ( )   PDF (179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于2021年9月收治1例58岁男性患者,自诉发现右颈部肿块伴疼痛1周,有长期生食三文鱼、生腌虾等饮食习惯。查体:颈软,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未扪及肿物,右侧胸锁乳突肌可扪及肿物大小约5 cm × 5 cm × 3 cm,质地中等,形状规则,边界欠清,活动度差,不随吞咽上下活动,右颈部及锁骨上窝可扪及多发肿大淋巴结,大者约2 cm × 1 cm,质地中等,活动度可。血常规示嗜酸粒细胞计数2.1 × 109/L(0.02 × 109/L~0.52 × 109/L),嗜酸粒细胞百分比10.4%(0.4%~8.0%);粪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血清裂头蚴IgG抗体阳性。颈部彩超示右侧胸锁乳突肌内探及多发囊实性混合回声区,范围约60 mm × 25 mm × 53 mm,形态欠规则,边界欠清,内部回声欠均匀;肿物包膜完整,内似有蜷曲的条索状物,包膜周围血供丰富。颈部增强CT示:右侧胸锁乳突肌下端明显膨大,密度不均,其内可见多发低密度区,增强时实质部分可见环形强化。术中探查见右侧胸锁乳突肌肿物具有完整包膜,切开囊内有无色液体流出、3条白色寄生虫缓慢蠕动。虫体乳白色、长带状,长约15 cm,头节细小、呈匙形,背腹面各有1条窄而深凹的吸槽,体前端有凹陷且稍大,体不分节但具有横皱褶,尾部细。结合虫体形态学鉴定和患者流行病学史,诊断为阔节裂头蚴感染。术后予吡喹酮(总剂量120 mg/kg,分5日服,一日3次)驱虫治疗,3月后随访未见异常。

    HIV合并人芽囊原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1例
    朱名超, 朱娅
    2022, 40(3):  315-31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3.024
    摘要 ( )   HTML ( )   PDF (190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64岁,农民,以“腰部间断性疼痛不适”入院。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粪样常规生理盐水涂片显微镜镜检检出人芽囊原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人芽囊原虫包囊呈圆形、卵圆形,大小不一,1~2颗颗粒状核;碘液染色虫体中间有空泡,在空泡与胞膜之间有不规则、闪亮、似月牙状的边缘,其内见多个小亮点;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呈椭圆形,囊壁较厚,与虫体间有明显的间隙,碘液染色囊内轴柱明显,可见2~4个核,核位于轴柱两侧,苏木素染色后包囊内可见明显的4个紫红色的核。巢式PCR从患者粪样DNA中扩增出511 bp的条带,与蓝氏贾第鞭毛虫基因序列TSA417(GenBank登录号AF065606)的一致性为99%;用人芽囊原虫BhRDr和RD5特异引物PCR扩增核糖体小亚基基因,扩增出约600 bp的条带,测序结果为人芽囊原虫ST1型。结合患者饮生水史、使用非水冲式厕所、饲养猫、犬等流行病学史,诊断为HIV合并人芽囊原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混合感染。给予甲硝唑(0.2 g/次,3次/d)治疗4 d后,患者症状缓解并出院。

    信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获评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2022, 40(3):  0-封二. 
    摘要 ( )   PDF (11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2年征稿启事
    2022, 40(3):  410-410. 
    摘要 ( )   PDF (3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