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4-30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2, 40(2):  0-0. 
    摘要 ( )   PDF (12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报道
    2021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分析
    张丽, 易博禹, 夏志贵, 尹建海
    2022, 40(2):  135-13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01
    摘要 ( )   HTML ( )   PDF (66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集整理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21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对疟疾疫情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021年全国累计报告疟疾病例799例,较2020年(1 086例)减少了26.4%;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798例,长潜伏期三日疟病例1例(由广东省报告),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中国籍783例(占98.0%,783/799),外国籍16例(占2.0%,16/799);男、女性别比为14.4 ∶ 1,主要集中在30~49岁年龄组(占55.7%,445/799);恶性疟390例(占48.8%,390/799),间日疟182例(占22.8%,182/799),卵形疟187例(占23.4%,187/799),三日疟31例(占3.9%,31/799),混合感染9例(占1.1%,9/799)。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云南、上海、四川和浙江,合计报告疟疾病例480例(占60.1%,480/799)。全国共报告疟疾死亡病例3例,分别由辽宁(1例)、浙江(1例)和广东(1例)上报,较2020年的6例减少了3例。我国已经连续5年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应继续加强输入性疟疾和边境疟疾的监测,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发生,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专家视角
    疟疾防控新策略:利用按蚊肠道共生菌阻断疟原虫传播
    蒋永茂, 高涵, 王四宝
    2022, 40(2):  140-14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02
    摘要 ( )   HTML ( )   PDF (159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感染引发的蚊媒传染病。由于缺乏高效的疫苗,目前疟疾防控主要依靠控制蚊虫的杀虫剂以及抗疟药物。然而,杀虫剂的滥用导致蚊虫产生抗药性、以及耐抗疟药物疟原虫株的出现和扩散,使疟疾防控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疟疾防控进展缓慢,亟需发展新的防控策略和工具。利用肠道共生菌阻断疟原虫传播的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源头防控策略,该策略近年来取得显著的进展。本文对该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应用该技术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控挑战
    罗卓韦, 周正斌, 公衍峰, 冯家鑫, 李元元, 张仪, 李石柱
    2022, 40(2):  146-15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03
    摘要 ( )   HTML ( )   PDF (9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脏利什曼病(VL)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经努力防治,截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部分流行区已消除了VL。21世纪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VL疫情快速回升,流行范围持续扩大。本文概述了我国VL的流行现状,防控策略和措施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对今后的防控策略提出建议。

    论著
    埃及伊蚊黄蛋白c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体外抗凝血作用
    张霞, 颜凤, 牟小会, 林紫敏, 聂映, 程金芝, 商正玲, 吴家红
    2022, 40(2):  153-15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04
    摘要 ( )   HTML ( )   PDF (95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表达埃及伊蚊黄蛋白c(Aael-yellow-c)基因,并探讨rAael-yellow-c蛋白体外抗凝血作用。 方法 RT-PCR扩增Aael-yellow-c成熟肽基因,纯化后的片段与pEASY-E1载体连接,转化至大肠埃希菌DH5α感受态细胞,取菌液进行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0.1 mol/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蛋白表达后,镍柱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表达情况。比浊法观察不同浓度rAael-yellow-c蛋白对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影响。手工法检测不同浓度rAael-yellow-c蛋白对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Aael-yellow-c基因CDS区为1 287 bp,含27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成熟肽序列长1 200 bp,编码399个氨基酸。RT-PCR扩增获得Aael-yellow-c基因片段,大小约为1 200 bp。菌液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显示,pEASY-E1-Aael-yellow-c质粒构建成功。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镍柱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后获得单一条带。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该蛋白可被His-tag抗体和抗rAael-yellow-c蛋白的兔血清多克隆抗体识别。血小板聚集抑制实验结果显示,2 083.30、416.66、83.33、16.67和3.33 nmol/L rAael-yellow-c蛋白可抑制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7.09、10.39、5.39、10.54和8.93,P < 0.01),其中3.33 nmol/L的重组蛋白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59.27 ± 11.90)%;0.67、0.13和0.02 nmol/L的重组蛋白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无影响(t = 2.10、1.33和0.00,P > 0.05)。内外源凝血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0.12、1.20 和12.00 μmol/L rAael-yellow-c分别作用于人血浆时,PT分别为13.63~14.10、13.32~14.38和13.55~16.01 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33、0.63和1.00,P > 0.05);APTT分别为32.76~38.46、31.94~41.78和33.34~39.29 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47、0.06和0.24,P > 0.05);TT分别为19.12~21.20、19.7~23.12和21.85~25.30 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47、0.24和1.60,P > 0.05)。 结论 获得的rAael-yellow-c蛋白主要通过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帮助蚊虫吸血。

    疟疾蚊媒监测多重PCR方法的建立
    江莉, 张耀光, 刘红霞, 王真瑜, 朱民, 吴寰宇
    2022, 40(2):  159-16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05
    摘要 ( )   HTML ( )   PDF (130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疟疾消除后高效的蚊媒监测多重PCR方法。 方法 设计疟原虫属、人血、中华按蚊和蚊通用4对特异性引物,与通用引物(5′-CGAGTCCTGCGGTCTCAAATT-3′)连接后,形成4对嵌合特异性引物。常规PCR确定各引物对的最佳退火温度和引物工作浓度,多重PCR优化4对引物混合后的最佳反应条件,引入模拟风险感染阳性蚊虫样品,建立敏感的多重PCR反应体系。检测4种疟疾(间日疟、卵形疟、恶性疟、三日疟)患者全血样品的原虫密度梯度稀释样品的各基因扩增情况,评估检测灵敏度。用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田鼠巴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刚地弓形虫、日本血吸虫尾蚴、卫氏并殖吸虫、蛔虫、牛带绦虫、猪带绦虫等11种其他寄生虫虫体DNA或感染样品评价该方法的检测特异性。用畜圈周围采集的野生中华按蚊样品,评价所建PCR方法的应用效果。 结果 优化后的多重PCR反应体系各组分含量(体积比)为:DNA模板10%、引物Mix10%、三蒸水30%,Taq酶预混液50%。引物Mix中,蚊通用、按蚊、人血和疟原虫引物的用量配比为1 ∶ 1.75 ∶ 3 ∶ 5。反应体系的最佳循环条件为:95 ℃ 5 min;94 ℃ 15 s,60 ℃ 20 s,72 ℃ 20 s,循环4次;94 ℃ 15 s;64 ℃ 20 s,72 ℃ 20 s,循环9次;94 ℃ 15 s,68 ℃ 20 s,72 ℃ 24 s,循环25次;72 ℃ 3 min;10 ℃ 5 min。疟原虫属扩增产物的长度为662~717 bp,人血为519 bp,中华按蚊为432 bp,蚊通用为190~320 bp。4种疟疾患者血样经优化后的多重PCR检测结果显示,该法对间日疟患者血样的灵敏度最高,检出最低原虫密度为10.7个虫/μl血;对三日疟患者血样的灵敏度最低,检出最低原虫密度为133.3个虫/μl血;对卵形疟和恶性疟患者血样的检出最低原虫密度分别为15.0和34.0个虫/μl血;检测灵敏度平均值为48.25个虫/μl血。检测模拟风险感染阳性蚊虫样品结果显示,中华按蚊模拟阳性样品显示为4个条带(662~717、519、432、190~320 bp),吸食人血后的中华按蚊样品为3个条带(519、432、190~320 bp),未吸血或吸食畜血的中华按蚊样品为2个条带(432、190~320 bp),吸人血的非中华按蚊样品为2个条带(519、190~320 bp),未吸血或吸食畜血的非中华按蚊样品为1个条带(190~320 bp)。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11种其他寄生虫DNA样品结果均为阴性;对畜圈周围采集的野生中华按蚊样品和室内吸食人血的蚊虫样品检测结果显示,人血引物的特异性良好。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疟疾蚊媒多重PCR检测方法,1次检测可同时获取蚊种鉴定、人血指数和疟原虫感染等多方面信息,敏感性高、特异性好。

    自然杀伤细胞抑制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的研究
    高元, 章孝成, 胡媛, 曹建平
    2022, 40(2):  168-17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06
    摘要 ( )   HTML ( )   PDF (555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单抗敲低或过继自然杀伤(NK)细胞,探讨NK细胞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方法 24只C57BL/6健康小鼠取肝脏,制备NK细胞,用白细胞介素-15(IL-15)、IL-2、IL-18活化NK细胞。40只C57BL/6健康小鼠随机分为单抗组、IgG组、生理盐水组、NK细胞组、PBS组等5组,每组8只,每鼠经腹部贴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 ± 1)条。单抗组、IgG组和生理盐水组小鼠于感染前1周开始,每周分别尾静脉注射1次抗NK1.1单抗(100 μg/鼠)、IgG(100 μg/鼠)、生理盐水,每次200 μl/鼠;NK细胞组和PBS组小鼠于感染后4周开始,每周分别尾静脉注射1次活化的NK细胞(1 × 105/鼠)、PBS,每次200 μl/鼠。感染后6和8周,分别取各组小鼠肝脏,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NK细胞比例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Ⅰ型胶原蛋白(Ⅰ-C)、Ⅲ-C、Ⅳ-C、层黏连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mRNA相对转录水平等肝纤维化指标。 结果 感染后6周,单抗组肝NK细胞比例为(2.56 ± 0.47)%,低于IgG组的(4.75 ± 0.62)%和生理盐水组的(5.35 ± 0.40)%(F = 31.59,P < 0.01);感染后8周,单抗组、IgG组和生理盐水组NK细胞比例分别为(2.65 ± 0.23)%、(3.43 ± 0.46)%和(3.56 ± 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4.48,P > 0.05)。感染后6、8周,NK细胞组肝NK细胞比例分别为(5.58 ± 0.30)%、(3.73 ± 0.42)%,与PBS组的(5.51 ± 0.27)%、(2.32 ± 0.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25、2.64,P > 0.05)。感染后6、8周,单抗组肝纤维化面积分别为(8.42 ± 1.30)× 104、(9.55 ± 1.55)× 104 μm2,均大于IgG组的(6.40 ± 1.40)× 104、(6.11 ± 1.10)× 104 μm2和生理盐水组的(6.73 ± 1.61)× 104、(6.62 ± 1.60)× 104 μm2F = 13.63、30.33,P < 0.01)。感染后6周,NK细胞组肝纤维化面积为(5.97 ± 0.96)× 104 μm2,小于PBS组的(8.27 ± 1.62)× 104 μm2t = 4.85,P < 0.01);感染后8周,NK细胞组、PBS组肝纤维化面积分别为(6.33 ± 0.98)× 104 μm2、(6.97 ± 1.11)× 104 μ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80,P > 0.05)。感染后6周,单抗组Ⅳ-C、LN、FN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81 ± 0.47、1.63 ± 0.38和1.41 ± 0.16,较IgG组的1.00 ± 0.35、0.81 ± 0.29、0.79 ± 0.16和生理盐水组的1.00 ± 0.12、1.00 ± 0.10、1.00 ± 0.14均上调(F = 8.30、8.25、14.40,P < 0.01);感染后8周,单抗组Ⅳ-C mRNA相对转录水平为1.66 ± 0.21,较IgG组的0.94 ± 0.26和生理盐水组的1.00 ± 0.09均上调(F = 15.95,P < 0.01)。感染后6周,NK细胞组Ⅰ-C、Ⅲ-C、LN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0.66 ± 0.12、0.61 ± 0.06、0.64 ± 0.09,较PBS组的1.01 ± 0.14、1.01 ± 0.14、1.01 ± 0.16均下调(t = 3.36、4.41、3.59,P < 0.05);感染后8周,NK细胞组Ⅰ-C、Ⅲ-C、LN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0.82 ± 0.40、0.93 ± 0.37、0.73 ± 0.30,与PBS组的1.04 ± 0.38、1.02 ± 0.25、1.06 ± 0.4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55、0.27、0.81,P > 0.05)。 结论 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NK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早期可发挥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

    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源外泌体体外刺激髓源抑制性细胞极化的研究
    孙叶挺, 江楠, 姜岩岩, 李腾, 蒋小凤, 曹建平, 沈玉娟
    2022, 40(2):  175-18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07
    摘要 ( )   HTML ( )   PDF (132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源外泌体体外刺激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二者协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生物学意义。 方法 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并收集培养上清,超速离心上清获得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泌体蛋白CD9和烯醇化酶的表达。取3只健康BALB/c小鼠,制备股骨髓系细胞,刺激分化为MDSC后,分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于6孔板中每孔加入1×106个MDSC细胞,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加入20 μl外泌体(5 μg)、白细胞介素-4(IL-4)(40 ng)和RPMI 1640培养基进行刺激。于刺激24、48和72 h后,分别收集3组MDSC,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单核型MDSC(M-MDSC)的细胞比例变化及其M2型巨噬细胞分子标志F4/80和CD206的表达情况。采用GraphPad Prism 8.0.2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透射电镜下可见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源外泌体为圆形的膜状结构,直径集中在60~90 nm。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外泌体有特异性蛋白CD9和烯醇化酶的表达。外泌体刺激MDSC 24 h后,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M-MDSC占MDSC的比例分别为(77.14 ± 0.78)%、(75.74 ± 0.50)%,与阴性对照组的(78.13 ± 0.8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24、3.45,P > 0.05);刺激48 h后,阴性对照组、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M-MDSC占MDSC的比例分别为(80.47 ± 0.85)%、(78.27 ± 0.69)%和(68.01 ± 1.33)%,其中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2.48,P > 0.05),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意义(t = 11.20,P < 0.01);刺激72 h后,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M-MDSC占MDSC的比例分别为(50.03 ± 0.59)%和(46.14 ± 0.87)%,均低于阴性对照组的(74.94 ± 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1.52、23.18,P < 0.01)。外泌体刺激MDSC 24 h、48 h和72 h后,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M-MDSC上表达M2型巨噬细胞分子标志的比例分别为(11.83 ± 0.06)%、(12.48 ± 0.12)%,(15.11 ± 0.21)%、(15.42 ± 0.27)%和(29.12 ± 1.34)%、(31.83 ± 1.27)%,均高于阴性对照组的(8.52 ± 1.11)%、(8.79 ± 0.35)%和(15.49 ± 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 结论 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源外泌体体外可调控M-MDSC向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且极化随刺激时间进程不断推进。

    新疆新源县多房棘球蚴病病例特征及其病原基因多态性分析
    才仁, 任远, 米荣升, 郭刚, 齐文静, 张壮志, 郭宝平
    2022, 40(2):  181-18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08
    摘要 ( )   HTML ( )   PDF (126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新疆新源县人群多房棘球蚴病(AE)病例特征及其病原基因多态性情况,为制定AE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16—2020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物样品库中新源县AE患者的病例信息及其手术切除的肝脏病灶样品,提取肝脏病灶样品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NADH脱氢酶2(nad2)基因并测序,PCR产物经测序剪接后进行BLAST比对,用MEGA10.0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DnaSPv5软件分析扩增序列的基因型,Network10.0软件制作nad2基因型网络图。 结果 共收集AE病例28例,其中农区7例,巩乃斯河两岸流域21例;男性17例,女性11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704,P > 0.05);民族分布中,汉族12例、哈萨克族11例、维吾尔族3例、蒙古族1例、其他民族1例;职业分布中以农牧民为主,占92.86%(26/28),其他职业仅占7.14%(2/28),不同职业间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89,P < 0.05);年龄分布中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占78.57%(22/28),其他年龄组占21.43%(6/28),不同年龄组间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418,P > 0.05)。25份多房棘球蚴肝组织病灶样品PCR扩增出大小约1 031 bp的片段,与预期大小一致,另3份未扩增出条带。序列比对结果显示,25条序列分属H1、H2、H3和H4等4个基因型,其中H1为主要基因型(占72.0%,18/25),与哈萨克斯坦(GenBank登录号AB461406)分离株序列一致性为100%。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新源县病例分离株的4个基因型与波兰(GenBank登录号KY205700)和哈萨克斯坦(GenBank登录号AB461406)分离株在同一条分支上,但与法国(GenBank登录号AB461404)、奥地利(GenBank登录号AB461403)、加拿大(GenBank登录号JF751036)、美国阿拉斯加(GenBank登录号MT429275)、美国印第安纳(GenBank登录号AB461409)及中国内蒙古(GenBank登录号AB461411)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基因型网络图结果显示,以H1为中心,H2、H3、H4、中国四川,波兰、加拿大及日本分离株呈散射状分布,表明这些分离株均与H1亲缘关系较近,但与法国、奥地利、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等序列不在同一分支,亲缘关系较远。 结论 本研究分析的28例AE患者主要为汉族和哈萨克族,农牧民占比较高,AE患者样品共有4个基因型,其中H1属新源县主要基因型。

    刚地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脑组织中lncRNA102796的差异表达及其作用机制
    王振勋, 熊思思, 孙夏慧, 王永亮, 潘格, 何深一, 丛华
    2022, 40(2):  187-19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09
    摘要 ( )   HTML ( )   PDF (124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长链非编码RNA102796(lncRNA102796)在刚地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脑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取SPF级雌性BALB/c小鼠构建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模型。感染后2个月,取感染小鼠(10只)和健康对照小鼠(10只)脑组织,提取总RNA以及神经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RNA,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小鼠脑组织中lncRNA102796的表达和在神经细胞中的定位。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lncRNA102796的靶基因为阿片受体1(opioid receptor delta 1,oprd1)基因。取感染小鼠和健康对照小鼠脑组织,提取总RNA和细胞蛋白,qRT-PCR检测脑组织中oprd1 mRNA相对转录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组织中OPRD1的表达情况。构建lncRNA102796的干扰质粒(干扰lncRNA102796)和过表达质粒(过表达lncRNA102796),分别以未干扰lncRNA102796的质粒pGPU6/GFP/Neo和未过表达lncRNA102796的质粒pcDNA3.1+为干扰对照和过表达对照。将质粒转染至神经小胶质细胞(BV-2),提取细胞内RNA,qRT-PCR检测lncRNA102796的干扰和过表达对oprd1 mRNA相对转录水平的影响;提取蛋白质,Western blotting检测lncRNA102796的干扰和过表达对OPRD1表达的影响。取干扰和过表达质粒及2种对照质粒转染后的BV-2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lncRNA102796对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构建过表达正义和过表达反义lncRNA102796质粒,提取2种质粒转染的BV-2细胞的RNA和蛋白质,RNA-蛋白沉降(RNA pull down)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与lncRNA102796结合的蛋白。 结果 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脑组织中lncRNA102796相对转录水平为0.303 ± 0.054,较健康小鼠下调(69.7 ± 6.7)%(t = 18.12,P < 0.05);lncRNA102796在细胞核内的表达[(85.04 ± 9.41)%]高于细胞质[(14.95 ± 9.41)%](t = 7.45,P < 0.0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小鼠脑组织中oprd1 mRNA相对转录水平为0.170 ± 0.040,较健康对照小鼠下调了(83.0 ± 5.3)%(t = 27.17,P < 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小鼠脑组织中的OPRD1蛋白表达量较健康对照小鼠减少。干扰lncRNA102796后,lncRNA102796相对转录水平为0.311 ± 0.054,较对照组下调了(68.9 ± 6.6)%(t = 18.00,P < 0.05),oprd1 mRNA相对转录水平为0.175 ± 0.040,较对照组下调(82.5 ± 5.1)%(t = 28.08,P < 0.05),OPRD1蛋白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减少;过表达lncRNA102796后,lncRNA102796相对转录水平为8.220 ± 1.192,较对照组上调(722.0 ± 146.0)%(t = 8.56,P < 0.05),oprd1 mRNA相对转录水平为2.533 ± 0.365,较对照组上调(153.3 ± 44.7)%(t = 5.95,P < 0.05),OPRD1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增加。CCK-8实验结果显示,干扰lncRNA102796可抑制神经小胶质细胞的增殖,培养48和72 h后,A450值分别为0.272 ± 0.021、0.508 ± 0.014,低于对照组的0.473 ± 0.024、0.816 ± 0.014(t = 6.35、46.77,P < 0.05);过表达lncRNA102796可促进小胶质细胞的增殖,培养48、72 h后,A450值分别为0.621 ± 0.038、1.026 ± 0.114,高于对照组的0.365 ± 0.010、0.530 ± 0.147(t = 10.55、5.17,P < 0.05)。RNA pull down后,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OPRD1可以与lncRNA102796结合。 结论 在弓形虫慢性感染的小鼠脑组织中,lncRNA102796通过与靶基因oprd1结合抑制小胶质细胞的增殖,影响细胞周期,从而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

    缺齿甲胁虱线粒体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孙佳宁, 陈婷, 董文鸽
    2022, 40(2):  194-20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10
    摘要 ( )   HTML ( )   PDF (198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缺齿甲胁虱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了解甲胁虱属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和变异情况。 方法 在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捕获大绒鼠,全捕法采集大绒鼠体表吸虱,鉴定后选取缺齿甲胁虱用组织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单只缺齿甲胁虱DNA。用通用引物扩增缺齿甲胁虱的rrnSrrnL基因的短片段序列,测序后在短片段序列的保守区设计特异引物,PCR扩增包含rrnSrrnL基因的全长或近乎全长的微环染色体,微环染色体组装成功后在其保守区设计一对微环染色体编码区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出全部微环的编码区。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高通量测序法测序。利用Geneious、tRNAscan、CodonW、BLAST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其线粒体基因结构特征与变异情况。 结果 共获得缺齿甲胁虱优质序列读数6 812 606 bp。组装后共找到节肢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常见基因24个,包括7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CG)、15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缺齿甲胁虱线粒体基因组裂化为8个微环染色体(GenBank登录号:MW835203~MW835210),这些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微环染色体上,每个微环染色体编码区包含1~4个基因,至少有1个PCG或rRNA基因。编码区的AT含量为61.0%。除cox2基因以TTG为起始密码子,其余PCG均以ATN为起始密码子,以典型的TAA和TAG为终止密码子。密码子AUU使用频率最高(RSCU:1.53)。15个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均为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存在31处错配,主要为G-U错配。rrnSM-L1(tag)-rrnL-V微环染色体获得了全部非编码区,存在2种串联重复序列模块,相似度达88.0%~90.0%,在编码区5′端上游的非编码区存在一处AT富集区(50 bp,64.0% A&T),在编码区3′端下游存在一处GC富集区(42 bp,85.7% G&C)。其余6个微环染色体仅获得部分非编码区,相似度达86.5%~88.5%。比较缺齿甲胁虱,克氏甲胁虱和红姬甲胁虱线粒体基因组发现:3种甲胁虱的线粒体基因组均裂化;E-cob-S1(tct)-S2(tga)、I-cox1K-nad4rrnS等4个微环的基因组成以及基因排序完全相同;缺齿甲胁虱的H-nad5-F-T微环,在其他2种甲胁虱没有发现;trnT移位频繁,分布在3种甲胁虱不同的微环上;缺齿甲胁虱trnS1(tct)二级结构为典型的三叶草结构,而其他2种甲胁虱trnS1(tct)缺少D臂。 结论 缺齿甲胁虱的24个基因不均匀地分布于8个微环染色体上,每个微环染色体上均含有1个编码区和1个非编码区。缺齿甲胁虱的24个基因虽AT含量较高,tRNA碱基错配次数较多,缺齿甲胁虱trnS1(tct)为典型的三叶草结构。甲胁虱属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有差异,缺齿甲胁虱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的特殊性可能与线粒体基因组的裂化有关。

    脑曼氏裂头蚴病治疗后的临床结局与抗体水平变化的多中心研究
    谢慧群, 徐芸, 龚志红, 胡飞, 万慧, 徐春华, 吴杰, 刘俊朴, 洪道俊
    2022, 40(2):  204-21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11
    摘要 ( )   HTML ( )   PDF (578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脑曼氏裂头蚴病经临床治疗后的临床结局和血清曼氏裂头蚴抗体IgG滴度变化,以进一步探讨考核该病疗效的指标。 方法 收集2013—2018年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及门诊连续治疗随访的脑曼氏裂头蚴病病例。吡喹酮治疗患者给予吡喹酮50 mg/(kg·d),连续给药10 d后,间隔60 d,重复给药3个疗程;手术治疗患者采用开颅手术和CT引导立体定向抽吸术。吡喹酮治疗和手术治疗后12个月,随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头颅MRI平扫及增强)复查,测定曼氏裂头蚴血清IgG抗体水平。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收集87例脑曼氏裂头蚴病病例,其中吡喹酮治疗62例(其中10例吡喹酮治疗后转手术治疗),手术治疗35例。治疗后12个月,临床结局优的患者有71例,无症状患者占57.7%(41/71),有临床症状者占42.3%(30/71),其中抽搐占26.8%(19/71),轻瘫占14.1%(10/71),复视占1.4%(1/71);影像学检查显示,活动性强化病灶消退占85.9%(61/71),仍有病灶者占14.1%(10/71),其中单个小结节状病灶的占12.7%(9/71);血清学检测显示,曼氏裂头蚴血清IgG抗体滴度< 1 ∶ 100(阴性)的患者占64.28%(52/71),1 ∶ 100的患者占23.80%(12/71),1 ∶ 200的患者占11.90%(7/71)。治疗后12个月,治疗结局差的患者有16例,无症状者占1/16,有临床症状者占15/16,其中抽搐占12/16,轻瘫占3/16,头痛、病情加重、无明显改善、出现新发症状者各1例;影像学显示,病灶无变化占6/16,病灶增大占1/16,病灶位置变化占7/16,出现新的强化病灶占2/16;血清学检测显示,抗体滴度为1 ∶ 400的患者占4/16,1 ∶ 800的患者占8/16,1 ∶ 1 600的患者占4/16。 结论 脑曼氏裂头蚴病经吡喹酮和手术治疗后多数预后良好;患者血清学检测可用于考核12个月的近期疗效,可弥补症状和影像学的局限。

    2016—2020年辽宁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及流行趋势
    于维君, 王子江, 王博, 毛玲玲, 吴琪俊, 姚文清, 孙英伟
    2022, 40(2):  211-21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12
    摘要 ( )   HTML ( )   PDF (66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辽宁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及流行趋势,为制定土源性线虫病防治规划、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2020年辽宁省根据《全国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和实施细则要求开展监测工作。每年每市选择1个县(市、区)作为监测点。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街道)的1个行政村(社区)开展监测工作,每个行政村(社区)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居民200人。采集监测对象粪样(> 30 g),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测虫卵,虫卵计数并计算虫种感染率和感染度。钩虫卵阳性者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定钩虫种类。3~9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每个行政村(社区)随机抽取5户家庭,每户采集1份田地或菜园的土样≥ 400 g,其中350 g用于钩蚴监测,50 g用于人蛔虫卵监测。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2016—2020年全省14个市,共设置70个监测点,共调查69 909人,其中儿童4 659人。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0.26%(184/69 909),蛔虫和鞭虫感染率分别为0.25%(178/69 909)和0.01%(6/69 909),未检出钩虫和蛲虫。2016—2020年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0.59%(89/15 097)、0.19%(28/14 554)、0.27%(33/12 044)、0.13%(19/14 103)、0.11%(15/14 111),不同年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9.44,P < 0.01)。丹东市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77%(89/5 042),其次为大连市0.56%(28/5 004)和本溪市0.42%(23/5 451);男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0.26%(90/34 852),女性为0.27%(94/35 05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7,P > 0.05);60~69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0.36%(50/13 803),其次为40~49岁年龄组(0.32%,34/10 788)和70岁及以上年龄组(0.31%,23/7 396),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30,P < 0.01);仅在满族与汉族人群中检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0.55%(97/17 643)、0.17%(87/51 15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5.04,P < 0.01);医务人员、农民和工人感染率分别为0.67%(2/298)、0.31%(158/50 631)和0.28%(7/2 542),各职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6.90,P < 0.01);小学、大专及以上和初中感染率分别为0.32%(76/24 019)、0.28%(5/1 815)和0.26%(93/36 406),各文化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0.12,P > 0.05)。调查69 909人中,仅232人检查前3个月内服用过驱虫药,占0.33%。2016—2020年全省共采集1 757份土壤样品,蛔虫卵阳性39份,阳性率为2.22%,未检测出钩蚴。 结论 2016—2020年辽宁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且维持在较低水平,以蛔虫感染为主。需重点关注60~69岁年龄组、农民、小学、满族及辽南地区人群。

    洛阳市人群芽囊原虫感染现状及基因亚型分析
    陈慧慧, 李云霞, 宁超群, 邓艳, 张红卫, 韦雪芳, 锁慧芳, 张颋, 刘琴, 陈军虎, 田利光
    2022, 40(2):  216-22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13
    摘要 ( )   HTML ( )   PDF (115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洛阳市人群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及基因亚型分布。 方法 2020年9月13—20日,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洛阳市土源性线虫病流动监测点中的洛宁县作为调查点,分别在程家庄、西街村、中高村、南坡村、磨沟村等5个行政村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不少于200人。采集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村庄和调查前3个月内是否服用驱虫药。调查芽囊原虫感染者的生活卫生条件及临床体征等信息。提取感染者粪样DNA,PCR扩增芽囊原虫小亚基RNA(SSU rRNA)基因,测序后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鉴定扩增序列所属基因亚型。采用Mega 7.0最大似然法构建基于SSU rRNA基因的系统发育树。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调查890人,检出芽囊原虫阳性20例,总感染率为2.2%(20/890)。其中男性感染率为2.0%(8/399),女性感染率为2.4%(12/49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93,P > 0.05)。11~2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5.1%(3/59),不同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 = 11.895,P < 0.05)。农民感染率最高,为2.6%(17/653),不同职业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 = 1.535,P > 0.05)。初中文化程度感染率最高,为 2.7%(12/452),不同文化程度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 = 1.283,P > 0.05)。中高村居民芽囊原虫感染率最高,为4.3%(7/164),5个行政村居民芽囊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 = 10.929,P < 0.05)。PCR扩增结果显示,20份样品扩增出芽囊原虫SSU rRNA基因片段,大小约1 100 bp。测序结果以ST3基因亚型为主,占90.0%(18/20),ST1基因型占10.0%(2/20)。磨沟村和中高村的感染者包括ST3和ST1基因亚型,南坡村和西街村的感染者均为ST3基因亚型。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20份阳性粪样中,有18份与奥地利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MN914073.1)、德国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MK801403.1)和新加坡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KX618192.1)处于同一个进化分支,均为ST3基因亚型;2份分别与德国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MK801408.1)和奥地利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MN914072.1)处于同一个分支,为ST1基因亚型,测序结果一致。对20例感染者进行卫生条件及临床体征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旱厕或粪池者占65.0%(13/20),使用水冲厕所者占35.0%(7/20);家中饲养宠物或家畜者占45.0%(9/20);3例有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分别为1例ST1亚型、2例ST3亚型;4例有大便干结等症状,分别为1例ST1基因亚型,3例ST3基因亚型。 结论 洛阳市人群芽囊原虫总感染率较低,主要为ST3 基因亚型。

    综述
    感染蠕虫后宿主T细胞免疫应答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何威, 周必英
    2022, 40(2):  223-22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14
    摘要 ( )   HTML ( )   PDF (6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蠕虫感染普遍存在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蠕虫感染可启动宿主T细胞免疫应答,影响T细胞增殖与分化。宿主感染蠕虫后,转化生长因子-β/Smad、诱导共刺激分子-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1配体、Toll样受体/髓样分化因子88等信号通路可参与T细胞免疫应答,信号分子相互作用可诱导T细胞增殖与分化,进而影响宿主T细胞发挥抗蠕虫感染的作用。本文就宿主感染蠕虫后T细胞免疫应答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免疫功能健全者获得性弓形虫病的研究进展
    赵紫琪, 吕芳丽
    2022, 40(2):  228-23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15
    摘要 ( )   HTML ( )   PDF (77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免疫功能健全者感染刚地弓形虫(简称弓形虫)后多数表现为无症状,但少数可出现轻微甚至严重的临床症状。笔者在PubMed和中国知网中使用关键词“免疫功能健全”“弓形虫”“弓形虫病”“诊断”和“治疗”系统检索1984—2021年报道的免疫功能健全的获得性弓形虫病病例文献,综述了免疫功能健全者获得性弓形虫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资料,为临床上鉴别诊断和治疗弓形虫病提供参考。

    研究简报
    阴道毛滴虫分泌蛋白对小鼠精子质量的影响
    罗澄扬, 郝利霞, 郭丽华, 王兵立, 纪思帆, 连安娜, 朱晓慧, 梅雪芳, 田晓薇, 王帅, 张振超
    2022, 40(2):  236-24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16
    摘要 ( )   HTML ( )   PDF (276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集阴道毛滴虫分泌蛋白(TvESP),用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测定TvESP浓度,并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从昆明小鼠的附睾收集精子并调整精子密度为1 × 107/ml。将小鼠精子分为0、5、10、20、40、80 ng/μl浓度组(每组设3个平行孔),分别与终浓度为0、5、10、20、40、80 ng/μl的TvESP共培养1 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精子活力,细胞流式检测精子凋亡情况;小鼠精子与TvESP作用0.5、1、2 h后,台盼蓝染液染色,计算精子死亡率;小鼠精子分别与终浓度为0和40 ng/μl 的TvESP共培养1 h,荧光染料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精子顶体结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TvESP作用1 h后,5、10、20、40、80 ng/μl浓度组活力精子占比分别为(31.90 ± 4.10)%、(23.00 ± 4.90)%、(18.80 ± 3.50)%、(13.60 ± 1.20)%和(8.60 ± 1.20)%,均低于0 ng/μl浓度组的(44.50 ± 3.20)%(F = 30.76,P < 0.01);5、10、20、40、80 ng/μl浓度组精子的晚期凋亡率分别为(17.99 ± 1.73)%、(22.43 ± 1.53)%、(26.76 ± 2.20)%、(32.05 ± 1.68)%和(41.37 ± 2.28)%,均高于0 ng/μl浓度组的(15.42 ± 1.10)%(F = 256.79,P < 0.01)。TvESP作用0.5 h后,10、20、40和80 ng/μl浓度组精子的死亡率分别为(11.90 ± 1.70)%、(14.10 ± 1.40)%、(16.30 ± 1.20)%、(17.90 ± 1.30)%,均高于0 ng/μl浓度组的(7.80 ± 1.10)%(F = 15.72,P < 0.05);TvESP作用1 h后,5、10、20、40、80 ng/μl浓度组精子的死亡率分别为(12.90 ± 0.90)%、(14.60 ± 0.90)%、(16.20 ± 1.30)%、(18.10 ± 1.10)%、(20.00 ± 1.40)%,均高于0 ng/μl浓度组的(9.90 ± 1.90)%(F = 15.76,P < 0.01);TvESP作用2 h后,10、20、40、80 ng/μl浓度组精子的死亡率分别为(17.00 ± 1.20)%、(18.30 ± 1.20)%、(20.50 ± 1.20)%、(22.80 ± 1.50)%,均高于0 ng/μl浓度组的(12.90 ± 0.50)%(F = 22.22,P < 0.01)。TvESP作用1 h后,40 ng/μl浓度组精子的顶体轮廓不清、结构完整性被破坏。TvESP可降低精子质量。

    202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棘球蚴病监测结果分析
    吴向林, 闫芳, 段红菊, 齐蓉婷, 高建炜
    2022, 40(2):  242-24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17
    摘要 ( )   HTML ( )   PDF (62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宁夏棘球蚴病监测结果及流行特点,于2020年采用B超影像学方法检查宁夏3个Ⅰ类流行区、9个Ⅱ类流行区、7个Ⅲ类流行区3岁以上常住人口的棘球蚴病患病情况,并对1年级和6年级学生进行筛查,采用ELISA检测犬棘球绦虫感染情况,采用剖检法和触检法观察牛、羊、鼠类的棘球蚴感染情况。结果显示,19个流行区共检查30 700人,检出率为0.09%(28/30 700)。Ⅰ、Ⅱ、Ⅲ类流行区的检出率分别为0.39%(12/3 046)、0(0/9 938)、0.09%(16/17 716)。Ⅰ类流行区的西吉县和中宁县检出棘球蚴病患者,检出率分别为0.79%(8/1 013)和0.39%(4/1 033);Ⅲ类流行区的金凤区、海原县和平罗县检出棘球蚴病患者,检出率分别为0.25%(5/2 038)、0.20%(10/5 101)和0.02%(1/4 358)。病例以男性、50~59岁年龄组人群居多,分别占64.29%(18/28)、42.86%(12/28)。在19个流行区的57所小学共筛查儿童19 727名,未检出患棘球蚴病儿童;19个流行区共检测家犬粪便13 549份,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为0.89%(121/13 549),不同地区家犬感染率存在差异(χ2 = 62.59,P < 0.05);3个Ⅰ类流行区共检测无主犬粪便670份,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为2.69%(18/670),高于家犬的0.89%(121/13 549)(χ2 = 21.21,P < 0.05)。监测羊6 017只,感染率为0.83%(50/6 017);监测牛3 915头,感染率为0.08%(3/3 915);羊感染率高于牛(χ2 = 25.43,P < 0.05)。剖解鼠类1 507只,未检出多房棘球蚴。提示建议按照《全国棘球蚴病监测方案(2020年版)》对宁夏流行区重新划定;加大重点地区人群筛查,加强羊只监测,开展无主犬的监测、驱虫与管理。

    江西省2011—2020年并殖吸虫病病例回顾性分析
    龚志红, 龚红卡, 徐芸, 刘俊朴, 涂永红, 谢慧群
    2022, 40(2):  247-25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18
    摘要 ( )   HTML ( )   PDF (720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江西省近10年并殖吸虫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收集2011年5月—2020年12月于江西省寄生病防治研究所就诊的并殖吸虫病患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41例患者资料,平均年龄为(29.69 ± 20.94)岁,其中18~59岁占51.2%(21/41);男性29例,女性12例;病程10 d~5年;患者来自江西省8个设区市,其中宜春市最多,占43.9%(18/41)。发病前有饮生溪水史的患者占48.8%(20/41),食生/半生溪蟹河虾史的占31.7%(13/41),抓玩溪蟹史的占9.7%(4/41),无明确食生或半生食物史的占9.7%(4/41)。混合型占39.0%(16/41)、胸肺型占26.8%(11/41)、皮肤型占14.6%(6/41)、腹肝型占12.1%(5/41)、脑型占7.3%(3/41)。41例患者的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均升高,最高为17.74 × 109/L,嗜酸粒细胞百分比最高为76.34%;21例(51.2%)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最高为44.10 × 109/L;患者血清抗并殖吸虫IgG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与多种寄生虫有交叉反应,其中与血吸虫的交叉反应率为58.5%(24/41)。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果显示,22例患者胸部双侧或单侧呈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5例局部包裹性积液,3例合并心包积液;胸部CT平扫结果显示,9例肺内可见散在斑片状、结节状密度增高影,10例病灶内可见隧道征,1例呈肺不张;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显示,6例脑型并殖吸虫病患者呈出血灶、环形、类环形囊性病灶、多发结节,呈聚集、迁移状和隧道样改变;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显示脑内多条短轨道样低信号影及类圆形低信号影。3例患者行皮下包块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瑞氏染色后显微镜下查见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及梭形竹叶状夏科-雷登结晶。41例患者病原学检查均未检出并殖吸虫虫卵或虫体。41例患者经1个以上疗程治疗后均治愈。江西省并殖吸虫病呈散发,应结合流行病学史、血清抗体检测、影像学检查、嗜酸粒细胞增高等资料综合分析诊断,吡喹酮治疗预后佳。

    实验小鼠芽囊原虫感染及其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乔海霞, 曹梦娟, 黄晶, 马磊
    2022, 40(2):  252-25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19
    摘要 ( )   HTML ( )   PDF (82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实验小鼠芽囊原虫感染及其对小鼠血液指标的影响。2020—2021年,采集石家庄市6个不同实验室饲养的清洁级BALB/c小鼠粪样,提取粪样DNA,PCR扩增芽囊原虫18S特异性片段,测序后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实验小鼠感染芽囊原虫的亚型,用最大似然法构建基于18S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取同批次同环境芽囊原虫检测阳性和阴性小鼠各5只,采血样进行血常规检测,并对检测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共采集小鼠粪样238份,47份PCR扩增出约250 bp的条带,实验小鼠芽囊原虫感染率为19.8%(47/238)。47份阳性样品的序列与GenBank登陆号为MK782501.1(ST1)、MN338076.1(ST2)和MK861934.1(ST7)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80.31%~82.79%、97.84%~99.13%和98.79%;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阳性样品的序列分别与ST1、ST2和ST7亚型的序列聚集为一支。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芽囊原虫感染小鼠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为(21.17 ± 0.45)pg,低于未感染小鼠的(23.90 ± 0.60)pg(t = 6.308,P < 0.01);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为(480.00 ± 23.64)g/L,低于未感染小鼠的(544.33 ± 15.70)g/L(t = 3.927, P < 0.05);其余血常规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本研究结果提示,实验小鼠感染的芽囊原虫亚型为ST1、ST2和ST7,芽囊原虫感染会引起小鼠部分血液指标异常。

    2005—2020年新疆伊犁州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王蒴, 翟啸虎, 张海亭, 史光忠, 杨涵琪, 程侠, 买买提江·吾买尔, 赵江山
    2022, 40(2):  256-26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20
    摘要 ( )   HTML ( )   PDF (113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2005—2020年新疆伊犁州棘球蚴病流行特征和状况,收集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05—2020年新疆伊犁州棘球蚴病病例数据,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2005—2020年伊犁州累计报告棘球蚴病病例4 61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92/10万;2017年报告例数达到峰值,此后又逐年下降,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伊犁州11个县(市)均有病例报告,其中发病率最高的前3位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20.96/10万)、昭苏县(19.94/10万)、尼勒克县(16.61/10万)。报告病例中男性2 488例,年平均发病率10.46/10万;女性2 124例,年平均发病率9.27/10万;男女年平均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063,P > 0.05)。患者平均年龄39岁,主要集中在20~59岁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75.1%(3 462例);职业以农牧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3.1%(2 909例)。提示新疆伊犁州棘球蚴病流行范围广,涉及人群多,建议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控制棘球蚴病的流行。

    青岛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点输入性疟疾病例的调查
    柳素珍, 纪锋颖, 石李梅
    2022, 40(2):  261-26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21
    摘要 ( )   HTML ( )   PDF (96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集2020年9月23日非洲几内亚包机回国人员在山东省青岛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点隔离期间(9月23日—10月8日)发病的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和同机回国人员流调信息,用描述法对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诊治情况和同行人员流调、快筛结果以及输入性疟疾疫情处置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31名几内亚回国人员在隔离期间有4人陆续出现发冷、发热等疟疾症状,快速诊断检测(RDT)提示恶性疟原虫感染,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RDT检测结果,诊断为输入性恶性疟确诊病例。4例病例均为男性工人,年龄29~55岁,发病后转运至胶州市人民医院诊治。4例病例均于发病后自服蒿甲醚片,除病例1病情较重,给予静脉推注青蒿琥酯5 d共12支(60 mg/支)后,改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1个疗程2 d共8片(每片含双氢青蒿素40 mg、磷酸哌喹320 mg),其余3例均服用双氢青蒿素哌喹片1个疗程。231名回国人员中111人在境外曾患过疟疾,感染率为48.1%(111/231)。RDT检测共检出阳性23例,除4例病例外,19例阳性无症状,其中1人于3月后发病,被确诊为输入性三日疟。胶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血片复核结果显示,4例病例和19例RDT阳性者镜检均为阴性;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省级参比实验室复核4例疟疾病例结果显示,镜检均为阴性,疟原虫核酸检测结果均为恶性疟原虫阳性。提示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对境外疟疾高流行区回国人员要建立新冠肺炎和疟疾同防意识,回国后集中隔离期间要进行疟疾筛查;要将健康教育“关口”前移,提高疟疾病例治疗依从性和主动性,减少因不规范治疗引起的再燃或复发。

    病例报告
    内脏利什曼病治疗后64年复发1例
    张爱平, 梁曼曼, 朱玲玲, 盛皓宇, 杨江华
    2022, 40(2):  266-26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22
    摘要 ( )   HTML ( )   PDF (101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74岁,日照莒县人,1957年在山东省莒县当地医院诊断为内脏利什曼病,予以五价锑治疗6 d后好转。1964年移居安徽省马鞍山市,2014年10月回日照莒县省亲半个月后返回马鞍山市,2020年7月移居安徽省亳州市,期间均否认白岭叮咬,家中无养犬,无内脏利什曼病患者及病犬接触史。2020年7月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2021年4月出现头晕症状,2021年6月无明显诱因突发高热,乏力及头晕加重。患者骨髓涂片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骨髓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检出利什曼原虫属序列30 366条,其中杜氏利什曼原虫种序列128条;血清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结果阳性。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患者为内脏利什曼病复发。予五价锑(0.6 g/d,肌内注射,总量6 g,疗程10 d)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电话随访,患者无发热症状,但未遵医嘱到医院复查。

    输入性重症恶性疟1例
    佘丹娅, 卢丽丹, 兰子尧, 黄雨婷, 梁文琴
    2022, 40(2):  269-27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23
    摘要 ( )   HTML ( )   PDF (62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9年10月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1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该患者于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科特迪瓦从事户外广告工作,除蚊香外未采取其他防蚊措施,期间曾感染疟原虫2次。患者入院时意识呈昏睡状,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呼吸稍急促,伴脑损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严重贫血、酸中毒等多种症状。实验室检查、疟原虫抗原检测均呈阳性,血涂片检测发现恶性疟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巢式PCR可扩增出恶性疟条带。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为恶性疟原虫单一感染。给予患者规范抗疟治疗,并全程监测原虫密度,药物效果显著。治愈出院后随访无不适。

    消息
    深切缅怀沈一平教授
    2022, 40(2):  0-封二. 
    摘要 ( )   PDF (1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2年征稿启事
    2022, 40(2):  265-265. 
    摘要 ( )   PDF (3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