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8-30
    封面和目录
    2022, 40(4):  0-0. 
    摘要 ( )   PDF (12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
    疟疾诊疗指南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撰写组
    2022, 40(4):  419-42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01
    摘要 ( )   HTML ( )   PDF (123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疾是疟原虫感染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6月宣布我国通过了消除疟疾认证,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面临的输入性疟疾的威胁将长期存在。为促进临床医师深入了解并合理治疗疟疾,提高疟疾诊治的水平,我们邀请国内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领域相关专家共同编写了“疟疾诊疗指南”(简称“指南”)。该指南对疟疾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护理、预防等方面进行介绍,并重点强调了应对不同临床状况时的治疗方案,以便临床医师合理应用。

    专家视角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科学基础与“十四五”展望
    冯家鑫, 公衍峰, 罗卓韦, 汪伟,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2022, 40(4):  428-43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02
    摘要 ( )   HTML ( )   PDF (13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至少有2 000多年的历史,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实施了不同的防治策略。在不同防治策略的指引下,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国实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我国各时期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提出均遵循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和科学规律。本文对血吸虫病不同防治策略提出的科学基础进行综述,并对“十四五”时期的血吸虫病干预策略提出思考与建议,以期对消除血吸虫病工作有所裨益。

    驱动血吸虫生长发育的干细胞研究进展
    王吉鹏
    2022, 40(4):  436-44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03
    摘要 ( )   HTML ( )   PDF (6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细胞是一类可以增殖和分化的细胞,具有组织更新及损伤修复等功能。近年来,干细胞在血吸虫及其他寄生扁虫中的功能研究受到关注并取得重要进展。本文总结了血吸虫干细胞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主要研究方法和工具,以期为深入理解血吸虫生长发育和寄生的生物学基础提供借鉴。

    论著
    环鸟苷酸腺苷酸促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虫卵肉芽肿形成及纤维化
    梁乐, 张璟, 沈玉娟, 胡媛, 曹建平
    2022, 40(4):  441-44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04
    摘要 ( )   HTML ( )   PDF (195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第二信使分子环鸟苷酸腺苷酸(cGAMP)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虫卵肉芽肿形成及纤维化的影响,并初步阐明其调控机制。 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cGAMP处理组(8只)、感染对照组(28只)、感染cGAMP处理组(28只)。cGAMP处理组尾静脉单独注射cGAMP(2 μg,100 μl),感染对照组和感染cGAMP处理组经腹部皮肤贴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 ± 2)条/鼠]后,分别经尾静脉注射PBS(100 μl)和cGAMP(2 μg,100 μl),每周1次。3组小鼠各8只分别注射10次,每次注射后观察小鼠死亡情况。感染对照组和感染cGAMP处理组小鼠(各5只)于感染后7周,取小鼠眼眶血,ELISA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取小鼠肝组织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和Masson染色,计算单个虫卵肉芽肿面积和肝纤维化面积,并计数肝组织虫卵数。感染对照组和感染cGAMP处理组小鼠(各15只)于感染后0、4和7周,取小鼠肝组织,提取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肝组织β干扰素(IFN-β)编码基因Ifnb1的表达水平;取小鼠眼眶血,ELISA检测血清中IFN-β水平。采用GraphPad Prism 8.0.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cGAMP处理组小鼠无死亡;感染后10周,感染对照组小鼠死亡2只,感染cGAMP处理组小鼠死亡5只,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55,P < 0.01)。感染对照组和感染cGAMP处理组小鼠血清ALT分别为(394.80 ± 72.82)和(627.20 ± 93.58)U/L(t = 4.38,P < 0.01),血清AST分别为(605.00 ± 148.90)和(871.80 ± 138.10)U/L(t = 2.94,P < 0.05)。感染对照组和感染cGAMP处理组小鼠肝组织虫卵数分别为50 600 ± 15 473和53 400 ± 16 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28,P > 0.05);HE染色结果显示,感染对照组和感染cGAMP处理组均出现明显的肝组织结构被破坏,并有炎性细胞浸润,肝组织病理损害比例分别为(35.32 ± 15.09)%和(64.98 ± 13.91)%(t = 3.23,P < 0.05);肝组织虫卵肉芽肿面积分别为(0.57 ± 0.45)和(1.17 ± 0.74)mm2t = 2.95,P < 0.01);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感染对照组和感染cGAMP处理组小鼠均发生肝纤维化,比例分别为(24.50 ± 6.39)%与(39.02 ± 6.79)%(t = 3.48,P < 0.01)。感染后4和7周,感染cGAMP处理组小鼠肝组织中Ifnb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58 ± 6.71和10.52 ± 2.88,较感染对照组的9.280 ± 4.50和6.62 ± 1.58均上调(t = 2.95、2.18,P < 0.05);感染cGAMP处理组小鼠血清IFN-β的含量分别为(1 206.45 ± 211.87)和(960.62 ± 151.33)pg/ml,较感染对照组的(845.12 ± 284.11)和(685.20 ± 143.88)pg/ml均上调(t = 2.28、2.95,P < 0.05)。 结论 cGAMP可促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虫卵肉芽肿形成及纤维化,通过诱导IFN-Ⅰ发挥免疫调控作用。

    地塞米松对实验性脑型疟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
    黄媛媛, 姚世杰, 卞致芳, 温易鑫, 郑丽, 曹雅明
    2022, 40(4):  446-45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05
    摘要 ( )   HTML ( )   PDF (207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DEX)对实验性脑型疟(ECM)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DEX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感染组和DEX治疗组小鼠经腹腔注射1 × 106个伯氏疟原虫ANKA感染红细胞,对照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DEX治疗组小鼠在感染后第1、2天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80 mg/kg)进行治疗,对照组和感染组则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感染后第3 天起,取感染小鼠尾静脉血制备血涂片,吉氏染色后计数感染红细胞,观察原虫血症变化情况。每日记录小鼠的存活和与ECM相关的神经体征。感染后第3、5天,取小鼠脾脏制备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脾Th1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s),表达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CD4+ T细胞以及M1、M2型巨噬细胞的变化情况。取脾细胞悬液体外培养48 h后取上清,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0等促炎/抑炎相关因子的分泌水平。感染后第6天,伊文思蓝(EB)染色法评价DEX治疗后对小鼠血脑屏障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因子检测结果的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小鼠原虫血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 感染后第3天,感染组和DEX治疗组小鼠外周血开始出现疟原虫感染红细胞,感染后第9天的原虫血症分别为(25.89 ± 1.97)%和(22.91 ± 3.2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12,P > 0.05)。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第6天开始出现死亡,伴有ECM神经症状,感染后第9天全部死亡;DEX治疗组小鼠在感染后第8天出现死亡,伴有ECM神经症状,第10天全部死亡。与感染组比较,DEX治疗延缓了脑型疟的发生(χ2 = 4.31,P < 0.05)。感染后第3、5天,DEX治疗组小鼠表达PD-1的脾CD4+ T细胞比例分别为(18.10 ± 0.52)%和(39.13 ± 0.91)%,高于对照组的(11.53 ± 1.00)%和(13.72 ± 1.78)%以及感染组的(14.87 ± 1.02)%和(35.87 ± 0.74)%(F = 41.41、378.00,P < 0.05、0.01);表达CTLA-4的脾CD4+ T细胞比例分别为(3.05 ± 0.12)%和(8.70 ± 1.01)%,高于对照组的(0.28 ± 0.02)%和(0.45 ± 0.10)%以及感染组的(0.44 ± 0.13)%和(0.68 ± 0.13)%(F = 730.20、191.80,P < 0.01)。感染后第3、5天,DEX治疗组小鼠脾细胞中Th1细胞的比例分别为(0.14 ± 0.04)%和(0.63 ± 0.06)%,低于感染组的(0.30 ± 0.06)%和(0.80 ± 0.04)%(F = 10.93、56.58,P < 0.05、0.01)。感染后第5天,DEX治疗组小鼠脾细胞中Tregs细胞的比例为(1.30 ± 0.08)%,高于对照组的(1.12 ± 0.08)%和感染组的(0.86 ± 0.03)%(F = 36.51,P < 0.01)。感染后第3天,DEX治疗组小鼠脾细胞中M1型巨噬细胞的比例为(0.43 ± 0.12)%,低于感染组的(1.03 ± 0.14)%(F = 29.81,P < 0.01)。感染后第5天,DEX治疗组小鼠脾细胞中M2型巨噬细胞比例为(1.56 ± 0.20)%,高于对照组的(0.49 ± 0.04)%和感染组的(0.87 ± 0.06)%(F = 60.21,P < 0.01)。感染后第3、5天,DEX治疗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水平分别为(140.18 ± 27.38)和(328.23 ± 75.70)pg/ml,低于感染组的(247.34 ± 35.34)和(650.88 ± 43.56)pg/ml(F = 11.70、32.09,P < 0.01);IL-6水平分别为(40.03 ± 9.09)和(1 270.52 ± 83.75)pg/ml,低于感染组的(511.97 ± 41.70)和(4 131.31 ± 645.16)pg/ml(F = 299.40、93.11,P < 0.01);IL-10的水平分别为(283.06 ± 44.83)和(592.63 ± 51.69)pg/ml,高于感染组的(118.82 ± 8.47)和(424.49 ± 51.44)pg/ml(F = 36.04、73.95,P < 0.01)。感染后第6天,感染组小鼠的血脑屏障破坏严重,EB渗入脑组织,呈现深蓝色;对照组小鼠血脑屏障完好,未见明显的EB渗入;DEX治疗组小鼠仅有少量EB渗入脑组织。 结论 在ECM小鼠中,DEX通过提高CD4+ T细胞表面免疫抑制分子PD-1和 CTLA-4的水平调控Th1和Tregs细胞活化与应答强度,促进M1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抑制促炎因子的分泌水平,减轻ECM小鼠血脑屏障的损伤,从而降低ECM的致病性。

    2011—2020年陕西省疟疾流行特征
    曹磊, 马琳, 朱妮, 张义, 王安礼, 王舒, 李欣欣
    2022, 40(4):  454-45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06
    摘要 ( )   HTML ( )   PDF (154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陕西省疟疾病例流行特征与诊断情况,为消除疟疾后防止再传播的监测和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在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1—2020年陕西省疟疾监测报告数据和疟疾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对病例感染虫种、感染来源、地区分布、月度分布和诊断及时性进行分析。病例报告月份分布采用圆形分布法进行分析,发病-诊断时间间隔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 结果 2011—2020年陕西省共报告疟疾病例609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604例,国内其他省输入病例4例(为2011—2013年报告病例,均来自云南),1例复发病例(为2010年商洛市商州区报告病例,于2011年复发)。报告病例感染来源地主要为非洲(559例,占91.79%)和亚洲(45例,占7.39%)。恶性疟447例(占73.40%),间日疟79例(占12.97%),卵形疟56例(占9.19%),三日疟11例(占1.81%),未分型疟疾16例(占2.63%)。恶性疟病例主要来自几内亚(71例)、安哥拉(70例)、喀麦隆(43例),间日疟主要来自埃塞俄比亚(17例)、巴基斯坦(9例)、安哥拉(7例),卵形疟主要来自几内亚(19例)、尼日利亚(8例)、安哥拉(7例),三日疟主要来自几内亚(3例)、安哥拉(3例)。2011—2020年每月均有疟疾病例报告,其中1月和7月累计报告病例数较多,分别占总报告病例数的10.84%(66/609)和9.69%(59/609)。2011—2020年陕西省疟疾报告月份分布无集中趋势(Z = 0.754,P > 0.05)。病例报告地以西安市雁塔区最多(230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37.77%;病例现住址地以安康市汉滨区最多(72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11.82%。2011—2020年,疟疾报告病例的年龄集中于20~50岁,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6.70%(529/609);职业以农民、工人和干部职员为主,分别占总报告病例数的38.92%(237/609)、19.21%(117/609)和11.82%(72/609)。2011—2017年报告疟疾病例发病-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5~7 d,其后降至2020年的3 d,各年度报告疟疾病例发病-确诊时间间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5.457,P < 0.05)。 结论 2011—2020年陕西省报告的疟疾病例以境外输入性病例为主,感染来源地主要为非洲,感染虫种主要为恶性疟原虫。

    淡色库蚊不同发育阶段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吕文祥, 程鹏, 彭荟, 王海洋, 刘宏美, 王海防, 郭秀霞, 公茂庆, 刘丽娟
    2022, 40(4):  460-46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07
    摘要 ( )   HTML ( )   PDF (293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淡色库蚊不同发育阶段肠道菌群的组成与多样性。 方法 取淡色库蚊的Ⅳ龄幼虫、蛹、雌成蚊各20只,分别剖取肠道(每个发育阶段设3个重复),提取肠道细菌基因组DNA,PCR扩增肠道细菌的16S rRNA高变区序列,采用Illumina NovaSeq6000测序平台进行测序。整理统计测得的序列数目和可操作分类单元(OTU),采用群落结构柱状图和Veen图分析淡色库蚊不同发育阶段肠道细菌的群落组成与丰度,采用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采用主坐标分析(PCoA)对不同发育阶段肠道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差异分析,采用线性判别分析(LEFSe)揭示组间在丰度上有显著差异的物种,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属水平上不同阶段淡色库蚊核心细菌丰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淡色库蚊Ⅳ龄幼虫、蛹、雌成蚊的肠道菌群共有1 972个OTU,归属22门45纲112目178科329属。在属水平上,Ⅳ龄幼虫、蛹和雌成蚊肠道细菌分别由230、233和228个属组成,各发育阶段共有的优势属为拟杆菌属[丰度分别为(16.83 + 3.5)%、(26.98 ± 0.94)%、(20.82 ± 2.63)%]、Muribaculaceae[丰度分别为(12.36 ± 1.94)%、(19.98 ± 1.24)%、(14.90 ± 1.52)%]、另枝菌属[丰度分别为(4.13 ± 0.62)%、(7.29 ± 1.28)%、(5.36 ± 1.00)%]和毛螺菌科_NK4A136组[丰度分别为(3.39 ± 0.39)%、(5.77 ± 0.21)%、(3.93 ± 0.40)%]。在OTU水平,Veen图分析结果显示,Ⅳ龄幼虫、蛹、雌成蚊共有的OTU数目为687, 特有的OTU分别为250、284、309。Alpha多样性显示,不同发育阶段淡色库蚊肠道菌群的组成与多样性存在差异(F = 36.83,P < 0.01;F = 28.91,P < 0.01),蛹的物种丰度和物种多样性最高(6.58 ± 0.04)。PCoA结果显示,肠道菌群分为3组,各阶段分别归为1组;各阶段肠道菌群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f = 2, R2 = 0.707 44,P < 0.01)。LEFSe结果显示,共17个分类单元在不同发育阶段具有差异;赖氏菌属、拟杆菌属、Muribaculaceae、沃尔巴克氏体属在淡色库蚊不同发育阶段的丰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48.331、10.826、17.759、95.139,P < 0.01),赖氏菌属主要存在于Ⅳ龄幼虫阶段(0.887 ± 0.022),拟杆菌属(0.270 ± 0.009)和Muribaculaceae(0.200 ± 0.012)主要存在于蛹阶段;沃尔巴克氏体属主要存在于雌成蚊阶段(0.172 ± 0.025)。 结论 淡色库蚊不同发育阶段肠道优势菌群主要为拟杆菌属和Muribaculaceae,蛹的物种丰度和物种多样性最高。

    江苏省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抗性及击倒抗性突变分析
    王冠熙, 李雅姝, 李月月, 曹园园, 杨蒙蒙, 张梅花, 吴竞瑶, 梁成, 李菊林, 周华云, 唐建霞, 朱国鼎
    2022, 40(4):  468-47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08
    摘要 ( )   HTML ( )   PDF (144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江苏省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探究其与击倒抗性(kdr)基因突变的关联,为白纹伊蚊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用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生物瓶法制备溴氰菊酯含量为1、2、4、6和8 μg/瓶的测试瓶和不含溴氰菊酯的对照瓶,每瓶放10~25只实验室培养的敏感品系白纹伊蚊,确定诊断剂量。2020年8—9月,分别从徐州市睢宁县、淮安市淮阴区和无锡市宜兴市采集白纹伊蚊的幼虫或蛹,培养至子一代(F1代),取10~25只F1代雌蚊置含诊断剂量溴氰菊酯的测试瓶或对照瓶中充分接触30 min,计算白纹伊蚊的死亡率,评价其抗性水平。提取抗性测试后蚊虫的DNA,PCR扩增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跨膜结构域Ⅱ、Ⅲ、Ⅳ的基因编码区并测序,用Bioedit、Seqman等软件分析kdr基因突变情况,统计kdr基因型和突变频率,抗性表型与敏感表型蚊虫kdr突变率的差异使用χ2检验。 结果 用实验室敏感品系白纹伊蚊确定的溴氰菊酯诊断剂量为4 μg/瓶。从睢宁县、淮阴区和宜兴市共采集到白纹伊蚊149只。睢宁县的白纹伊蚊在诊断剂量下的校正平均死亡率为(28.2 ± 1.4)%,淮阴区和宜兴市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64.4 ± 5.5)%、(56.3 ± 17.7)%,3个县(市、区)的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均已产生抗药性。共获得DNA序列447条,测序结果显示,3个县(市、区)白纹伊蚊VGSC结构域Ⅳ的基因编码区1532和1534位点均存在kdr基因突变,其中1532位点共有2种等位基因,分别为野生型ATC/I(279/298,93.6%)和突变型ACC/T(19/298,6.4%);组成3种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I/I(133/149,89.3%)、野生型/突变型杂合子I/T(13/149,8.7%)和突变型纯合子T/T(3/149,2.0%)。1534位点共有4种等位基因,分别为野生型TTC/F(275/298,92.3%)和突变型TCC/S(5/298,1.7%)、TTA/L(14/298,4.7%)和TTG/L(4/298,1.3%);组成4种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F/F(128/149,85.9%)、突变型/野生型杂合子F/S(5/149,3.4%)和F/L(14/149,9.4%),突变型纯合子L/L(2/149,1.3%)。72只有抗性表型的白纹伊蚊成蚊中,1532、1534位点野生型分别占87.5%(63/72)和86.1%(62/72),kdr基因突变型分别占12.5%(9/72)和13.9%(10/72);77只敏感表型白纹伊蚊成蚊中,1532和1534位点野生型分别占90.9%(70/77)和85.7%(66/77),kdr基因突变型分别占9.2%(7/77)和14.3%(11/77)。抗性表型和敏感表型个体中,1532和1534位点kdr基因突变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68、4.111,P > 0.05)。 结论 江苏省睢宁县、淮阴区和宜兴市的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均产生抗药性,但1532和1534位点kdr基因突变频率均较低,未发现抗性表型与1532位点、1534位点kd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2004—2020年全国棘球蚴病疫情分析
    韩帅, 蒉嫣, 薛垂召, 张雅兰, 张本光, 李启扬, 王婷, 戴洋, 袁熠, 陶薇, 朱爱娅, 李正祥, 王子江, 唐磊, 吴文婷, 谢汉国, 姚立农, 杨益超, 伍卫平
    2022, 40(4):  475-48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09
    摘要 ( )   HTML ( )   PDF (132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我国棘球蚴病疫情分布状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为优化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04—2020年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全国棘球蚴病报告病例的数据,采用Microsoft Office 2016软件对报告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2004—2020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报告棘球蚴病病例66 040例,其中9个流行省份[新疆(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四川、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古、陕西和云南]报告65 340例,占全国总报告病例数的98.9%,22个非流行省份报告700例,占全国报告病例的1.1%。男性31 494例,女性34 546例。全国报告棘球蚴病例数从2004年的991例上升至2020年的3 650例,呈逐年增多的趋势(z = 2.27,P < 0.05)。非流行省份报告棘球蚴病例数从2004年的17例上升至2020年的56例,亦呈逐年增多趋势(z = 4.1675,P < 0.05)。报告病例年龄分布主要以≥ 20岁年龄组为主,占91.3%(60 271/66 040),年龄不足1岁11例,≥ 85岁200例;职业分布中牧民和农民占全国报告病例数的72.8%(48 074/66 040),其他主要为家务及待业者(5.5%,3 606/66 040),学生(4.6%,3 034/66 040)。2020年非流行区共报告56例,河南报告最多(16例);其中输入性病例38例,由新疆输入24例;10个省份存在疑似本地感染病例。 结论 我国西部9个省份的棘球蚴病流行仍然十分严重,报告病例数呈增多趋势。牧民和农民、青中年为高发人群。

    2020年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杨成运, 贺志权, 鲁德领, 钱丹, 刘颖, 李素华, 周瑞敏, 邓艳, 张红卫, 王昊, 赵东阳, 郭万申
    2022, 40(4):  481-48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10
    摘要 ( )   HTML ( )   PDF (78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现状,为疫情监测和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河南省2020年内脏利什曼病疫情资料和病例个案调查资料。以病例为线索,对有本地感染病例的村进行疫点调查和处置。以病例住处为中心,在半径100 m内采集病例家属及邻居的血样,同时采集病例所在自然村所有家犬及流浪犬的血样,用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人及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提取病例(由病例报告医院提供)、人群和部分犬的血样DNA,PCR检测利什曼原虫动基体靶基因,对动基体靶基因阳性者再PCR扩增利什曼原虫内转录间隔区1(ITS-1)并测序鉴定虫种。5—9月,在有病例的4个村(引驾沟村、小关村、三宗庙村和胡张沟村)采用人工和灯诱相结合的方法捕捉白蛉,并进行解剖和形态学鉴定。提取雌性中华白蛉DNA,PCR扩增利什曼原虫动基体靶基因,检测白蛉利什曼原虫感染情况。 结果 2020年河南省共报告16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68岁;13例有发热、全血细胞减少和脾肿大等典型的临床表现;从发病到确诊间隔时间平均为45.3 d,中位数为30 d;16例病例中13例为本地感染病例,3例为外省输入病例。13例本地感染病例中,儿童6例(其中≤2岁儿童4例);分布于郑州市、洛阳市和安阳市的7个县(市、区);发病高峰期为10月至次年5月(占11/13)。共采集风险人群血样376份,血清抗体阳性率为0.5%(2/376),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共采集家犬和流浪犬血样721份,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7.5%(126/721),其中郑州、洛阳和安阳市的犬血清阳性率分别为21.8%(59/271)、15.0% (50/333)和14.5%(17/117),3个市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5.569,P > 0.05)。PCR检测99份犬血样,阳性率为36.4%(36/99),其中66份血清抗体阳性犬中,PCR检测的阳性率为54.5%(36/66);33份血清抗体阴性犬的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从病例血样扩增的ITS-1序列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序列(GenBank登录号MG041377)的一致性为100%,从阳性犬血样扩增的ITS-1序列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序列(GenBank登录号MN648767)的一致性为100%。共捕获白蛉1 115只,分属中华白蛉、鳞喙司蛉和许氏司蛉,对39只雌性中华白蛉进行利什曼原虫动基体靶基因PCR扩增,结果为阴性。 结论 河南省存在由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所致的内脏利什曼病的本地流行,犬利什曼原虫的感染率较高。应加强犬只管理,防止内脏利什曼病进一步扩散。

    长链非编码RNA NEAT1通过调控IL-8参与肠上皮细胞抗隐孢子虫反应
    李腾, 沈玉娟, 崔丽君, 刘华, 胡媛, 姜岩岩, 曹建平
    2022, 40(4):  487-49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11
    摘要 ( )   HTML ( )   PDF (124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长链非编码RNA NEAT1(lncRNA NEAT1)在调控宿主细胞抗隐孢子虫免疫反应的作用及其初步机制。 方法 采用微小隐孢子虫感染人结直肠癌细胞系HCT-8细胞(卵囊 ∶ 细胞比例为2 ∶ 1),构建微小隐孢子虫感染肠上皮细胞模型。分别于感染后4 h和36 h观察感染组及未感染对照组的HCT-8细胞生长情况;提取各组细胞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RT-PCR)检测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的基因表达水平,并动态检测lncRNA NEAT1及其长转录本lncRNA NEAT1_2的表达。同时利用lncRNA NEAT1抑制剂Smart Silencer体系建立lncRNA NEAT1敲减的细胞模型(lncRNA NEAT1KD),比较其与未敲减对照组细胞IL-8 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 微小隐孢子虫卵囊与HCT-8细胞共孵育4 h后,子孢子贴附并入侵细胞,感染组lncRNA NEAT1和lncRNA NEAT1_2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67 ± 0.364和0.282 ± 0.230,较对照组(0.960 ± 0.152和0.865 ± 0.219)降低(t = 2.780、3.672,P < 0.05);IL-8相对表达量为1.273 ± 0.647,与对照组(1.017 ± 0.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28,P > 0.05);感染后36 h,隐孢子虫成功侵入宿主细胞并繁殖,感染组细胞lncRNA NEAT1及lncRNA NEAT1_2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728 ± 0.897和3.303 ± 2.643,较对照组(1.029 ± 0.237和1.000 ± 0.449)均上调(t = 4.854,P < 0.01;t = 2.577,P < 0.05);IL-8相对表达量为6.835 ± 2.065,较对照组(1.046 ± 0.293)上调(t = 5.652,P < 0.01)。lncRNA NEAT1KD组lncRNA NEAT1及lncRNA NEAT1_2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82 ± 0.126和0.312 ± 0.068,较对照组(1.040 ± 0.446和1.005 ± 0.410)下调(t = 4.481,P < 0.01;t = 5.301,P < 0.01)。LncRNA NEAT1KD组IL-8 mRNA相对表达量为0.525 ± 0.230,低于对照组(0.959 ± 0.229)(t = 4.688,P < 0.01)。 结论 随着微小隐孢子虫感染进程,感染细胞lncRNA NEAT1的表达动态上调,并通过调控细胞因子IL-8的转录,参与宿主细胞抗微小隐孢子虫免疫应答。

    田鼠巴贝虫丽水分离株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变化
    宋鹏, 蔡玉春, 卢艳, 艾琳, 陈木新, 陈韶红, 陈家旭
    2022, 40(4):  493-49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12
    摘要 ( )   HTML ( )   PDF (187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田鼠巴贝虫丽水分离株(分离自浙江丽水患者,简称丽水分离株)BALB/c小鼠感染模型,研究小鼠感染后的原虫血症动态变化和病理特征。 方法 用浙江丽水田鼠巴贝虫病患者的全血血样腹腔接种NOD-SCID小鼠进行保种、分离田鼠巴贝虫。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感染组每鼠腹腔接种1.0 × 107个NOD-SCID小鼠田鼠巴贝虫感染红细胞,对照组小鼠接种等量生理盐水。每日采小鼠尾静脉血制备薄血膜片,吉氏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原虫形态,分析原虫血症。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感染小鼠血样DNA,巢式PCR扩增巴贝虫18S rRNA基因,测序后进行基因型鉴定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感染后0、5、10、15和20 d,每组分别取5只小鼠,测量体质量、脾长度和质量,制备脾组织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脾组织病理特征;采用动物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感染小鼠血常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感染后5 d,感染组小鼠血涂片中可见单个环状体;感染后10 d,同一红细胞中可见2个或4个虫体,呈双梨形或马耳他十字形,并有细胞溶血现象;感染后15和20 d,红细胞内虫体仍以环状体为主。感染后10 d,感染组小鼠的原虫血症达到峰值,为(39.1 ± 4.6)%;感染后20 d,原虫血症降至1%以下。田鼠巴贝虫丽水分离株18S rRNA基因序列与田鼠巴贝虫(GenBank登录号MT423326)的一致性为98%,在系统进化树上聚在同一分支上。感染后10、15和20 d,感染组小鼠体质量分别为(20.60 ± 1.02)、(22.04 ± 0.77)和(22.78 ± 0.64)g,均低于对照组[(23.94 ± 0.84)、(24.50 ± 0.26)和(24.64 ± 0.54)g](t = 5.64、6.78和4.99,P < 0.01)。感染后5、10、15和20 d,感染组小鼠脾质量分别为(0.33 ± 0.02)、(0.98 ± 0.11)、(0.93 ± 0.04) 和(0.67 ± 0.05)g,均高于对照组[(0.11 ± 0.01)、(0.12 ± 0.01)、(0.10 ± 0.02)和(0.11 ± 0.01)g](t = 21.82、22.25、35.62和10.47,P < 0.01);脾长度分别为(2.40 ± 0.12)、(3.16 ± 0.06)、(3.22 ± 0.05)和(2.98 ± 0.08)cm,均高于对照组小鼠[(1.76 ± 0.09)、(1.74 ± 0.09)、(1.74 ± 0.15)和(1.80 ± 0.07)cm](t = 9.44、30.27、20.93和24.09,P < 0.01)。感染后10 d,感染组小鼠脾明显肿大,组织结构紊乱,白髓和红髓交界的边缘区模糊,脾窦充血,淋巴细胞大量浸润;感染后20 d,脾组织实质结构恢复,红髓、白髓分布清晰。血常规结果显示,感染后10 d,感染组小鼠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为(4.45 ± 0.32)× 1012/L、(27.72 ± 2.03)%、(86.2 ± 6.0)g/L、(60.7 ± 1.4)fL、(84.1 ± 4.0)fL、(31.9 ± 1.3)%、(19.4 ± 0.4)pg和(320.4 ± 3.8)g/L,与对照组[(9.55 ± 0.16)× 1012/L、(47.94 ± 1.64)%、(163.0 ± 4.8)g/L、(48.2 ± 1.1)fL、(27.7 ± 1.3)fL、(13.5 ± 0.5)%、(16.7 ± 0.7)pg和(339.0 ± 3.9)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2.24、17.34、22.23、15.71、30.33、28.41、7.43和7.61,P < 0.01);感染后10 d,感染组小鼠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和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分别为(6.76 ± 0.87)× 109/L、(0.78 ± 0.20)× 109/L、(9.90 ± 0.87)%、(1.92 ± 0.42)× 109/L和(27.74 ± 2.67)%,与对照组[(3.85 ± 0.26)× 109/L、(0.17 ± 0.05)× 109/L、(3.28 ± 0.40)%、(0.78 ± 0.15)× 109/L和(21.20 ± 1.1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7.12、6.54、15.54、5.71和5.00,P < 0.01)。 结论 建立了从人体分离的田鼠巴贝虫丽水分离株小鼠感染模型,小鼠感染后体质量显著减轻、脾肿大、脾组织结构紊乱、贫血严重。

    豆状囊尾蚴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及其分泌产物的分离鉴定
    张少华, 刘婷丽, 骆学农, 王帅, 郭爱疆, 白雪, 陈国梁, 才学鹏
    2022, 40(4):  500-50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13
    摘要 ( )   HTML ( )   PDF (97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豆状囊尾蚴体外长期培养方法,并对其培养分泌产物进行鉴定。 方法 将豆状带绦虫虫卵经口感染新西兰白兔(2 000枚/只),感染后3个月,从感染兔腹腔中收集豆状囊尾蚴。将虫体随机分为PBS组、RPMI 1640组、胆汁组(RPMI 1640 + 10%兔胆汁)和血清组(RPMI 1640 + 10%无外泌体胎牛血清),10个/组,37 ℃、5% CO2培养后5 min、1 h、2 h、12 h、24 h、36 h、48 h及其后每天进行观察,记录豆状囊尾蚴头节翻出情况、虫体活力、体外存活时间及形态改变等,筛选适宜的培养条件。取50个幼虫在细胞瓶(25 cm2)中按筛选出的培养条件培养,每隔48小时收集培养液离心浓缩,取上清,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豆状带绦虫烯醇化酶(Tpeno)和Tp14-3-3 蛋白的表达情况。收集豆状囊尾蚴培养上清,提取外泌体,分别与阴性兔血清、CD63抗体、抗Tpeno单克隆抗体1D7和抗Tp14-3-3多克隆抗体孵育45 min,再加入胶体金标记的IgG,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免疫电镜检测其标记蛋白CD63、Tpeno和Tp14-3-3表达情况。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培养前的豆状囊尾蚴呈椭圆形,有内凹的点状乳白色头节;PBS组可存活7 d;RPMI 1640组可存活2个月;胆汁组存活时间最短,仅48 h;血清组幼虫存活时间最长,可达3个月以上,高于其他3个组(P < 0.05)。存活期内,PBS组、RPMI 1640组、胆汁组和血清组幼虫囊泡长度分别为(1.38 ± 0.39)、(1.30 ± 0.12)、(1.18 ± 0.59)和(1.83 ± 0.10)cm;宽度分别为(0.45 ± 0.10)、(0.68 ± 0.05)、(0.25 ± 0.06)和(0.85 ± 0.05)cm;血清组虫体囊泡长度和宽度与其余3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长度 = 7.58、65.93、7.11,F宽度 = 73.85、29.41、308.57,P < 0.05或P < 0.01)。培养12 h时,PBS组、RPMI 1640组、胆汁组和血清组幼虫头节翻出率分别为(33.3 ± 5.8)%、(20.0 ± 0.0)%、(100.0± 0.0)%、(13.3 ± 5.8)%,其中血清组与PBS和胆汁组头节翻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8.00、676.00,P < 0.01)。对各组培养效果比较显示,血清组的培养液(RPMI 1640 + 10%无外泌体胎牛血清)为最适培养液。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显示,利用RPMI 1640 + 10%无外泌体胎牛血清培养豆状囊尾蚴,可成功提取到虫体的代谢-分泌产物和外泌体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用特异性抗体检测可见Tpeno和Tp14-3-3阳性条带,相对分子质量(Mr)分别约47 000和28 000,与预期相符。透射电镜下豆状囊尾蚴外泌体大小不一,直径为50~150 nm,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泡。免疫电镜分析显示,阴性兔血清不能识别外泌体蛋白,未见胶体金颗粒标记;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虫体特异性蛋白Tpeno和Tp14-3-3均为阳性表达,胶体金颗粒标记明显。 结论 初步建立了豆状囊尾蚴体外培养体系,可连续培养豆状囊尾蚴至少3个月以上。采用该体外培养方法培养可在培养上清中成功提取豆状囊尾蚴的外泌体。

    教学研究
    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医学寄生虫学的混合式教学
    邹伟浩, 周丽娟, 彭鸿娟, 佟矿
    2022, 40(4):  507-51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14
    摘要 ( )   HTML ( )   PDF (5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大流行促进了各高校线上教学模式的发展。各种线上教学模式都有其突出的优点和难以避免的缺点。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甚至到后疫情时代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医学寄生虫学是医学基础课,也是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相衔接的桥梁课程。传统的《医学寄生虫学》教学存在诸多教学困境和痛点,如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陈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等。针对这些困境,《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改革采用了多种创新思路和措施,包括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大纲与教材、采用创新教学模式、运用混合式教学工具、建立多维度教学评价方法等。本文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医学寄生虫学》混合式教学的工具、平台、方式、效果和评价方法,以期为后疫情时代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综述
    血吸虫病候选疫苗临床研究进展
    陈兵, 张国莉, 张高红
    2022, 40(4):  511-51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15
    摘要 ( )   HTML ( )   PDF (63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而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血吸虫病疫苗一直备受关注,有助于降低对吡喹酮的过度依赖,推进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的实现。目前虽然尚无商业化的血吸虫病疫苗,但谷胱甘肽S-转移酶、脂肪酸结合蛋白、四跨膜蛋白-2和钙蛋白酶大亚基等4种候选疫苗已进入不同阶段的人体临床试验。本文对4种血吸虫病候选疫苗的临床研究进展、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血吸虫病疫苗与其他蠕虫病疫苗的研发提供线索和借鉴。

    肝多房棘球蚴病脉管侵犯的研究进展
    张婷婷, 杜秋沛, 郭新建, 张灵强, 王志鑫, 常正松, 赵乾, 王海久, 侯立朝
    2022, 40(4):  516-52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16
    摘要 ( )   HTML ( )   PDF (624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多房棘球蚴病病灶对人体重要的脉管系统(血管、胆管、淋巴结)是否侵犯及其侵犯程度,直接影响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目前,临床对于血管侵犯、胆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的病理状态、检查指征及治疗方式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肝多房棘球蚴病的增殖与转移机制,病灶的病理分区,及脉管侵犯的肉眼、影像、显微镜下的特点进行深入阐述,以期推进肝多房棘球蚴病脉管侵犯诊断与治疗等研究的发展。

    青藏高原棘球蚴病的传播生态学
    左清秋, 郑佳鑫, 王刚, 王旭, 王小明, 王正寰
    2022, 40(4):  524-53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17
    摘要 ( )   HTML ( )   PDF (135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野生动物疫源性疾病不但威胁人类健康,还严重影响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青藏高原东部牧区是世界范围内已知人棘球蚴病患病率最高的地区。当地多样的野生和家养哺乳动物构成了棘球蚴病复杂而稳定的传播链。本文概述了青藏高原牧区棘球蚴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并从宿主动物群落结构和动态、宿主行为生态学特征、人类活动干扰等3个方面探讨影响青藏高原棘球蚴病传播的生态学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就青藏高原棘球蚴病的综合防治及高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研究简报
    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候选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罗晓平, 李军燕, 高娃, 耿万恒, 王瑞, 胡薇, 乔蕾, 邵国玉, 杨晓野
    2022, 40(4):  536-53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18
    摘要 ( )   HTML ( )   PDF (66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取对伊维菌素敏感及耐药的捻转血矛线虫各50条单条虫体全基因组DNA,PCR扩增耐伊维菌素候选基因HCOI00378500、HCOI00506600和HCOI01200700的目的片段后测序,序列使用 Lasergene 7.0 软件中的SeqMan程序进行人工校正,采用EditSeq程序截取含有特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所在编码序列(CDS)区的DNA片段,采用MegAlign程序进行序列比对及单核苷酸和氨基酸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25个测序成功的敏感虫株中,HCOI00378500基因所有核苷酸位点无差异;35个测序成功的耐药虫株中,有8个虫株出现了共32个SNP位点,并且导致17个氨基酸突变,其中突变率最高的SNP占8.6%(3/35)。测序成功的40个耐药虫株中,HCOI00506600基因CDS区序列第75位碱基均发生突变(T > C);测序成功的21个敏感虫株中,有7个虫株发生突变(T > C);氨基酸由异亮氨酸(Ile, I)变为苏氨酸(Thr, T)。测序成功的38个敏感虫株中,HCOI01200700基因的38、101、125和134位点共有4个SNP;测序成功的13个耐药虫株中,32、48、71、86、101和131等5个位点共有6个SNP。HCOI01200700基因第38位呈G/A多态性(52.6%,20/38),第125位呈T/C多态性(57.9%,22/38),第134位呈C/A多态性(57.9%,22/38),敏感虫株基因中至少有1个38G、125T或134C,耐药虫株基因中均为38A、125C或134A。提示HCOI00506600基因可作为为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相关候选功能基因,HCOI01200700基因可作为伊维菌素耐药性诊断的候选标记分子。

    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耐药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分析
    陈昕迪, 王腾宇, 石雅琴, 毛晓伟, 闫旭, 苏娅, 温海峰, 王文龙
    2022, 40(4):  540-54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19
    摘要 ( )   HTML ( )   PDF (64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耐药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的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的lncRNA,并分析可能参与耐药相关的lncRNA。采用TRIzol法提取敏感株和耐药株的总RNA,构建cDNA文库,采用Illumina HiSeqTM 4000平台进行双端测序。过滤后的数据通过HISAT2软件与捻转血矛线虫参考基因组(GenBank登录号GCA_000469685.2)进行比对,筛选差异表达lncRNA,对显著差异的lncRNA靶基因进行顺式调控作用方式预测,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分类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差异表达的lncRNA进行验证。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敏感株的外显子区、内含子区、基因间区读长分别为41 344 932条(占80.2%)、5 641 886条(占10.9%)、4 550 203条(占8.8%)。耐药株外显子区、内含子区、基因间区读长分别为36 894 046条(占79.4%)、5 644 097条(占12.1%)、3 886 628条(占8.3%)。敏感株与耐药株共检测到差异表达lncRNA 640个。246个lncRNA差异表达显著,分别为上调表达32个和下调表达214个。顺式调控共表达定位的预测结果显示,从547个差异lncRNA中筛选出76个显著差异lncRNA,预测到81个具有顺式调控功能的显著差异mRNA,构成了91组靶向顺式调控关系。GO功能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主要参与单组织进程、细胞进程、代谢、细胞组分、结合和催化活性等;KEGG分析结果显示,富集的信号通路主要为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新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生物合成,糖酵解/糖异生,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qRT-PCR结果显示,MSTRG.3773.1、MSTRG.7803.1、MSTRG.6845.2的表达下调,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74 ± 0.1、0.33 ± 0.05、0.24 ± 0.07;MSTRG.3773.2、MSTRG.7878.1表达上调,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33 ± 0.27和3.00 ± 0.55,与测序结果一致。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敏感株与耐药株lncRNA的表达谱差异显著,MSTRG.3151.1、MSTRG.8532.1、MSTRG.7561.2和MSTRG.4538.1等lncRNA与耐药性的产生相关。

    2016—2020年漳州市国家监测点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
    谢贤良, 陈云虹, 江典伟, 高澜琳, 郑丹, 张志魁, 魏美羡, 谢汉国
    2022, 40(4):  545-54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20
    摘要 ( )   HTML ( )   PDF (52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分析2016—2020年漳州市芗城区国家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与流行趋势,于2016—2020年选择芗城区天宝镇天宝村、大寨村,浦南镇浦南村、浦林村和石亭镇高坑村为调查点,每年在每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的常住人口200人,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两检)镜检土源性线虫卵,3~9周岁儿童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对钩虫阳性者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进行钩蚴培养并鉴定虫种。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5户,每户采集1份田地或菜园土样,检查钩蚴和蛔虫卵。2016—2020年共调查5 309人,总感染率为3.0%(159/5 309),其中,钩虫、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2.9%(154/5 309)、0.1%(5/5 309),未发现蛔虫感染者;共检查3~9岁儿童625人,蛲虫感染率为27.8%(174/625)。男、女性感染率分别为3.7%(96/2 608)、2.3%(63/2 70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31,P < 0.01)。≥ 65岁年龄人群的感染率最高,为7.3%(79/1 077),各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3.51,P < 0.01)。职业分布中农民的感染率最高,为3.6%(157/4 325),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2.95,P < 0.01)。文盲半文盲人群的感染率最高,为10.1%(79/78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1.18,P < 0.01)。2016—2020年,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分别为3.9%(44/1 126)、1.0%(11/1 104)、7.6%(78/1 029)、0.9%(9/1 013)和1.6%(17/1 037),儿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34.0%(33/97)、28.4%(27/95)、30.9%(30/97)、30.9%(46/149)和20.3%(38/187),钩虫感染率分别为3.6%(41/1 126)、1.0%(11/1 104)、7.4%(76/1 029)、0.9%(9/1 013)和1.6%(17/1 037),总感染率和钩虫感染率不同年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4.90、110.32,P < 0.01);仅2016、2018年发现有鞭虫感染,感染率分别为0.3%(3/1 126)和0.2%(2/1 029)。钩虫感染程度以轻度感染为主,占98.1%(151/154);鞭虫均为轻度感染(5/5)。2016—2020年共采集土样115份,钩蚴阳性率为8.7%(10/115),未检出人蛔虫卵,阳性土壤均来自菜园,钩蚴经鉴定均为美洲钩蚴。提示2016—2020年芗城区农村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儿童蛲虫感染仍维持较高水平,应继续加强监测与防治工作。

    不同方式建立肝多房棘球蚴感染SD大鼠模型病灶的超声及病理表现
    吴亮亮, 杨凌菲, 宋涛
    2022, 40(4):  549-55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21
    摘要 ( )   HTML ( )   PDF (185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1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肝穿组与门静脉组,每组50只,分别采用开腹肝穿法与门静脉穿刺注射法建立肝多房棘球蚴感染SD大鼠模型,感染后比较两组大鼠术后存活率;感染后4个月,经超声检查与开腹检查计算两组大鼠感染成功率,并比较两组大鼠病灶的超声表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两组大鼠肝脏病灶情况。结果显示,肝穿组大鼠感染后存活率为96.0%(48/50),高于门静脉组的84.0%(42/50)(χ2 = 4.000,P < 0.05)。肝穿组的感染成功率为56.3%(27/48),与门静脉组的61.9%(2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96,P > 0.05)。超声结果显示,肝穿组成功感染的27只大鼠中,4只有多发病灶,其余21只大鼠均为肝内单发病灶;门静脉组成功感染的26只大鼠均表现为单发病灶(P < 0.05)。肝穿组大鼠的病灶均位于肝左叶,门静脉组均位于肝右叶(P < 0.05)。肝穿组12只大鼠肝脏病灶表现为内部回声均匀的实性病灶,7只表现为回声欠均匀并伴有钙化的实性病灶,8只表现为回声不均匀,内部伴有大小不等无回声囊泡的混合性病灶;门静脉组6只大鼠肝脏病灶表现为内部回声均匀的实性病灶,16只表现为回声不均匀,内部伴有大小不等囊泡的混合性病灶,4只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匀并伴有钙化及囊泡的混合性病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肝穿组肝脏病灶最大直径平均为(5.86 ± 2.69)mm,小于门静脉组的(11.69 ± 5.94)mm(t = -4.578,P < 0.01)。HE染色结果显示,两组大鼠肝脏内均可见有明显生发结构的多房棘球蚴感染病灶,病灶周围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和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两种方法均能建立肝多房棘球蚴感染病灶大鼠模型,超声表现存在差异,门静脉穿刺注射法更适用于建立多房棘球蚴感染动物模型。

    病例报告
    晚期肺癌合并艾氏小杆线虫感染1例
    崔玉秀, 王雪芝, 蒋志芳, 张玲, 宋婷阁, 宋梅梅, 孙红, 马少林, 孙璐, 赵娟, 杨鹏
    2022, 40(4):  553-55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22
    摘要 ( )   HTML ( )   PDF (86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于2020年10月16日收治1例48岁女性晚期肺癌患者,患者自述双手麻木,后背部持续性疼痛,有腹痛、腹泻症状,长期便秘,贫血,进行性消瘦。入院后查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后背部7~8胸椎叩击痛阳性。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8 g/L。粪常规涂片低倍镜下发现大量运动活跃的寄生虫,高倍镜下发现虫卵和杆状蚴。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等,确诊为艾氏小杆线虫病。患者口服阿苯达唑(每次400 mg,每日2次)治疗5 d。10月21日和11月16日复查粪常规涂片,未找到虫体,患者症状好转,贫血改善,体质量明显增长。

    福建省人感染异尖线虫1例
    黄姝玲, 林诗涵, 邱希斌, 陈永煊, 林陈鑫
    2022, 40(4):  556-55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23
    摘要 ( )   HTML ( )   PDF (119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46岁,于2021年12月在体检中行肠镜检查时,发现其回盲部寄生一条似寄生虫,可蠕动,予活检钳取出。肠镜下,虫体寄生部位的肠黏膜未见异常,肠腔内未见异常。取出的虫体经形态学鉴定,初步确定为简单异尖线虫;提取虫体DNA,进行PCR检测,所得扩增片段约为1 000 bp,测序后经BLAST比对分析,与简单异尖线虫的序列一致性达99%;经系统进化树分析,与简单异尖线虫聚为一簇。确认该患者回盲部寄生的虫体为简单异尖线虫。患者自述,长期居住于东南沿海城市,有多年食生海鲜制品史。取出虫体后未诉有不适感,故未行其他检查和治疗。

    胸腔积液检出口腔毛滴虫1例
    郑运伟, 郭江梅
    2022, 40(4):  559-56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24
    摘要 ( )   HTML ( )   PDF (87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西省人民医院于2021年10月17日收治1例69岁男性“胸腔积液、肺部感染”患者,患者诉右侧肋弓部疼痛7 d,有牙周病病史及脑梗死个人史。入院后查体:右侧胸部叩诊呈浊音,右肺呼吸音未及,左肺可闻及干啰音。胸部彩超提示双侧胸腔积液;胸部X光和CT检查提示右侧胸腔积液,右肺感染;胸水涂片和瑞氏-吉氏染色涂片查见滴虫;胸水高通量测序结果为口腔毛滴虫。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口腔毛滴虫感染、肺部感染。住院期间予患者胸腔闭式引流,甲硝唑、奥硝唑静脉输液(0.5 g/次,2次/d)及胸腔内注射(0.5 g/次,1次/d)共治疗14 d,同时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次,3次/d)抗感染治疗23 d,分别于10月30日、10月31日、11月2日胸腔内注射尿激酶(20万单位/次)消除胸膜腔分隔,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复查胸水未见滴虫,胸部CT提示胸腔积液较前减少,余无特殊异常遂出院。出院1月后复诊,患者无特殊不适,行胸部CT检查未见胸腔积液,余无明显异常。

    消息
    中国医师节:“医”心向党 踔厉奋进
    2022, 40(4):  0-封二. 
    摘要 ( )   PDF (35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2年征稿启事
    2022, 40(4):  435-435. 
    摘要 ( )   PDF (3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