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10-30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1, 39(5):  0-0. 
    摘要 ( )   PDF (10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北省寄生虫病防治经验专题报道
    湖北省疟疾控制和消除历程
    夏菁, 吴冬妮, 朱红, 万伦, 张娟, 林文, 李凯杰, 曹慕民, 刘斯, 张华勋
    2021, 39(5):  565-57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01
    摘要 ( )   HTML ( )   PDF (158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北省历史上流行的疟疾以间日疟为主,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曾先后于1954—1955年、1967—1973年出现过疟疾大流行,其中1970年发病率高达602.4/万。70年来,湖北省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采取了不同的综合防治措施,到2010年全省疟疾发病率降至0.07/万。2010年湖北省启动了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3年实现了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019年全省通过了消除疟疾考核,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本文就湖北省疟疾流行概况、疟疾防治和消除历程、面临的挑战及展望等作一概述。

    湖北省血吸虫病规范化实验室病原学检测能力评估
    李博, 张聪, 单晓伟, 易佳, 涂珍, 何汇, 唐丽, 朱红, 刘建兵
    2021, 39(5):  572-57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02
    摘要 ( )   HTML ( )   PDF (101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湖北省60家血吸虫病规范化实验室病原学检测水平,评价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现场检测效果,为提高全省基层血防专业技术人员检测检验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将日本血吸虫尾蚴采用腹部贴片法感染日本大耳兔[(1 500 ± 100)条/兔],感染后40 d,取肝脏,分离虫卵,制备虫卵悬液。取1 ml虫卵悬液孵化并计数,将虫卵悬液密度调配成每毫升能孵化出(50 ± 10)只毛蚴,再将部分悬液稀释至2倍与4倍的体积,制备成强阳性、阳性、弱阳性等3种虫卵悬液,实验室保存的虫卵悬液经灭活后制成阴性样品。将孵化参考样品采用随机编号的方式分成60组分发给湖北省60个血吸虫病规范化实验室,采用单盲法检测孵化质量控制样品。应用SPSS 20.0软件统计不同县(市、区)实验室检测人员的检测水平,符合率、误检率和漏检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湖北省13个市级、47个县(市、区)级血吸虫病规范化实验室共检测样品300份(阳性138份、阴性162份),检出阳性125份,阴性148份,总符合率为91.0%(273/300),总误检率为8.6%(14/162),总漏检率为9.4%(13/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01.207,P < 0.01)。13个市级血吸虫病规范化实验室中有12个检测结果与标准结果一致。47个县(市、区)级血吸虫病规范化实验室中有34个检测结果与标准结果一致;存在漏检的有9个,占19.1%;存在误检的有10个,占比21.3%;同时出现漏检和误检的有6个,占12.8%。独立血吸虫病防制机构与非独立血吸虫病防制机构误检率分别为8.1%(5/62)和9.0%(9/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42, P > 0.05);漏检率分别为12.5%(6/48)和7.8%(7/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818, P > 0.05)。传播阻断有螺县、消除有螺县、消除无螺县等3类流行区误检与漏检率分别为6.5%(5/77)、12.1%(7/58),15.0%(6/40)、8.6%(3/35),16.7%(3/18)、13.6%(3/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3.330、0.414,P > 0.05)。 结论 湖北省血吸虫病规范化实验室尼龙绢集卵孵化法总符合率较高,县(市、区)级实验室存在误检和漏检情况。

    基于人群抗体水平的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分析
    吴家利, 李博, 刘斯, 涂祖武, 唐丽, 涂珍, 周晓蓉, 孙凌聪, 肖瑛, 朱红
    2021, 39(5):  578-58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03
    摘要 ( )   HTML ( )   PDF (111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当前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抗体水平与变化趋势,评估人群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方法 于2016—2018年每年的9—12月,收集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查病中血清抗体阳性者血清,采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血清抗体滴度,记录抗体效价结果和阳性者基础信息;收集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表中全省各疫区县(市、区)2016—2018年查病情况和达标进展资料,将血清抗体阳性报告数、血清抗体阳性率、阳性血清抗体效价构成比和流行区类型等4项指标设立为传播风险评估具体指标。以县为单位,评估各流行地区的人群病情传播风险等级,并用ArcGIS 10.5软件制作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等级可视化地图。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2016—2018年血清抗体阳性者基础信息,评估重点防控人群分布特征。 结果 2016—2018年湖北省血检人数分别为1 728 300、1 531 611、1 498 039人,血清抗体阳性数分别为41 154、31 532、22 124例,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38%、2.06%、1.48%,全省血清抗体阳性数呈逐年减少,血清抗体阳性率逐年下降(χ2 = 3 410.81,P < 0.01)。2016、2017年以传播控制地区报告为主,分别占当年总血清抗体阳性数的95.47%(39 290/41 154)、63.68%(20 081/31 532)(χ2 = 773.88,P < 0.01);2018年以传播阻断地区报告为主,占当年总血清抗体阳性数的99.84%(22 088/22 124)。其中2016—2018年血清抗体效价≥ 1 ∶ 40者分别为4 459例、4 498例、2 482例,占血清抗体阳性数的10.83%、14.26%、11.22%,3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7.46,P < 0.01)。人群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等级分析结果显示,全省1级风险区5个,分别为公安县、沙市区、江陵县、松滋市和潜江市;2级风险区10个,分别为阳新县、洪湖市、嘉鱼县、荆州区、荆州开发区、汉南区、石首市、蔡甸区、汉川市和仙桃市;3级风险区10个;其余38个流行地区均为4级风险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重点人群分析结果显示,2016—2018年血清抗体效价≥ 1 ∶ 40人群中,均以男性和44~65岁年龄组人群为主,分别占血清抗体阳性数的62.43%(7 141/11 439)和71.09%(8 132/11 439)。 结论 2016—2018年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血清抗体阳性数呈逐年减少,当前人群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以4级风险区域为主,总体传播风险较低,1级风险、2级风险区域仍需加强防控,以男性和44~65岁年龄组人群为重点防控人群。

    2016—2020年湖北省输入性疟疾病例特征分析
    吴冬妮, 张华勋, 朱红, 万伦, 张娟, 孙凌聪, 董小蓉, 易佳, 曹慕民, 夏菁
    2021, 39(5):  585-59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04
    摘要 ( )   HTML ( )   PDF (131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6—2020年湖北省疟疾疫情流行特征,为优化消除疟疾后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支撑。 方法 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6—2020年湖北省网报疟疾病例资料,对病例感染虫种、感染来源地、三间分布和就诊情况等进行分析。不同医疗机构间的初诊确诊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 结果 湖北省2016—2020年共报告疟疾病例560例,全部为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其中,恶性疟387例 (占69.11%)、间日疟75例 (占13.39%)、卵形疟80例(占14.29%)、三日疟16例(占2.86%)、混合感染2例(占0.36%)。2016—2020年,报告疟疾病例数分别为151、96、127、151和35例,其中2020年报告疟疾病例数较2019年下降76.82%。所有疟疾病例感染地来自4个洲的39个国家,其中输入病例数居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刚果(金)(117例)、尼日利亚(49例)、埃塞俄比亚(48例)、安哥拉(45例)和刚果(布)(32例)。2016—2020年各月均有疟疾病例报告,其中1、2和11月为病例报告的高峰月,报告病例数分别为77、76和51例。湖北省除神农架林区外,16个市(州)均有疟疾病例报告,主要分布在武汉(184例)、宜昌(81例)、黄石(56例)、襄阳(39例)和十堰(36例)。病例以20~49岁年龄组居多,占85.36%(478/560)。男性病例540例,女性20例,男女性别比为27 ∶ 1。报告疟疾病例中,361例(占64.47%)在发病后2 d内就诊,69例(占12.32%)在发病11 d后就诊。396例初诊诊断为疟疾,初诊确诊率为70.71%。病例初诊主要集中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73.21%,410/560),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初诊确诊率为77.32%(317/410);在乡(镇)卫生院、个体医生和村卫生室初诊的分别为45例、16例和27例,初诊确诊率分别为40.00%(18/45)、1/16和11.11%(3/27),不同医疗机构间的初诊确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3.744,P < 0.05)。24 h内确诊的病例占55.89%(313/560),初诊至确诊时间间隔≥ 4 d的占26.43%(148/560)。疟疾病例主要由医疗机构确诊,占80.89%(453/560)。2016—2020年,湖北省报告2例输入性恶性疟死亡病例。 结论 2016—2020年,湖北省报告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疟疾病例,以恶性疟为主,武汉、20~49年龄组、男性人群为主要分布。病例主要在医疗机构就诊,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初诊确诊率较高。

    2018—2020年湖北省传疟媒介监测分析
    万伦, 张华勋, 李凯杰, 张聪, 曹慕民, 吴冬妮, 张娟, 林文, 刘斯, 朱红, 夏菁
    2021, 39(5):  592-59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05
    摘要 ( )   HTML ( )   PDF (118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湖北省传疟媒介按蚊的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及夜间活动规律等进行监测,为消除疟疾后阶段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8—2020年每年7—9月在湖北省枣阳市的3个村(刘升镇刘湾村2组、琚湾镇琚庄村3组和七方镇文庄村1组)开展按蚊种群监测,于室内(人房或牲畜棚)、室外(靠近水稻田)各选取2个调查场所开展1次按蚊种群监测,采用灯诱法(19 ∶ 00至次日7 ∶ 00)捕蚊,连续监测3 d。2018—2020年,另选择恩施市舞阳坝乡、丹江口市六里坪乡、枣阳市七方镇、武穴市石佛寺乡、江陵县白马寺镇和京山市孙桥镇等6个监测点,每年5—10月的上旬和下旬各开展1次按蚊密度监测,在监测点的居民区和蚊媒孳生地之间采用人诱法(19 ∶ 00至次日7 ∶ 00)捕蚊。捕获的所有按蚊冷冻处死后进行形态学鉴定。分析按蚊密度的季节消长趋势,夜间不同时间段按蚊密度的规律,以及人房、牲畜棚和室外等不同场所按蚊种群构成差异。按蚊密度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按蚊种群构成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种群监测结果显示,2018—2020年灯诱法共捕获蚊虫4 277只,其中中华按蚊819只(19.15%),淡色库蚊3 440只(80.43%),骚扰阿蚊18只(0.42%)。牲畜棚捕获蚊虫3 502只,其中中华按蚊677只(19.33%),淡色库蚊2 813只(80.33%),骚扰阿蚊12只(0.34%)。室外捕获蚊虫总数503只,其中中华按蚊106只(21.07%),淡色库蚊393只(78.13%),骚扰阿蚊4只(0.80%)。人房捕获蚊虫总数272只(2020年未进行人房按蚊监测),其中中华按蚊36只(13.24%),淡色库蚊234只(86.03%),骚扰阿蚊2只(0.74%)。2018—2020年各年度人房、牲畜棚和室外等不同捕蚊场所按蚊种群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23.500、36.000、18.000,P > 0.05)。按蚊密度监测结果显示,2018—2020年,湖北省6个监测点共捕获中华蚊虫8 426只,未发现雷氏按蚊及其他按蚊。人诱法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的地区为江陵县,3年共捕获中华按蚊4 671只;最少的为丹江口市,3年共捕获0只。2018—2020年,中华按蚊平均密度高峰分别出现在8月上旬(2018年)和7月下旬(2019、2020年),分别为15.91、13.93、6.91只/(人·h),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347,P > 0.05)。6个监测点中,江陵县监测点的按蚊密度最高,其次为武穴市,按蚊密度分别为10.81和6.71只/(人·h)。不同监测点按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962,P < 0.05)。湖北省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在晚上19 ∶ 00—21 ∶ 00。 结论 湖北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持续存在,仍有潜在的疟疾传播风险,应继续开展持续、规范的监测工作,进一步加强媒介控制工作。

    2018—2020年湖北省并殖吸虫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张娟, 夏菁, 张华勋, 朱红, 吴冬妮, 万伦, 曹幕民
    2021, 39(5):  600-60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06
    摘要 ( )   HTML ( )   PDF (69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湖北省并殖吸虫病流行状况,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2018—2020年在湖北省13个县(市、区)设立监测点,每年8—10月,在每个监测点选择1个行政村或沿水系分布的若干自然村,按整群抽样的方法对6岁以上全部常住居民进行调查,人数不少于300人。采集监测点居民血样,采用ELISA检测血清抗并殖吸虫抗体水平。血清抗体阳性者再采集痰液用浓集消化法检测并殖吸虫虫卵,并进行个案调查。对采集血样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和相关行为。选择监测点内的山坑、溪流环境采集第二中间宿主溪蟹,采用捣碎沉淀法检测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 结果 3年共调查3 947人,人群血清抗并殖吸虫抗体总阳性率为9.5%(376/3 947)。血清抗体阳性者痰液经浓集消化法检测均未查到虫卵。不同地区以兴山县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为72.5%(158/218);地区间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169.9,P < 0.01)。男性和女性血清抗体阳率分别为9.2%(172/1 875)、9.9%(204/2 0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516,P > 0.05)。各年龄段血清抗体阳性率以6~9岁和≥ 60岁较高,分别为11.1%(9/81)和12.9%(251/1 951);各年龄段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6.148,P < 0.0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以小学和大学及以上人群较高,分别为12.4%(277/2 228)和2/14;不同文化程度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0.606,P < 0.01)。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饮用自来水人群的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为11.3%(285/2 529);各种饮用水类型的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8.834,P < 0.01)。食用过溪蟹者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1.5%(36/313),未食用者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9.4%(340/3 634)(χ2 = 1.539,P > 0.05)。有饮生水行为者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9%(77/1 315),无饮生水行为者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1.4%(299/2 63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0.829,P < 0.01)。共采集溪蟹558只,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10.4%(58/558),平均感染度为7.6个囊蚴/只;13个监测点中溪蟹感染率最高的为兴山县,达81.6%(31/38);利川市、丹江口市、建始县、夷陵区、通山县、宣恩县、英山县等7个监测点未查到囊蚴感染溪蟹;不同地区间溪蟹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95.514,P < 0.01)。 结论 湖北省人群血清抗并殖吸虫抗体阳性率仍较高,以兴山县、≥ 60岁年龄段、小学文化程度人群为重点人群;第二中间宿主溪蟹的囊蚴感染率较高,传播风险依然存在。

    2018—2020年湖北省儿童蛲虫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易佳, 张华勋, 夏菁, 张聪, 朱红, 曹慕民, 何汇, 张娟
    2021, 39(5):  606-61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07
    摘要 ( )   HTML ( )   PDF (75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湖北省2018—2020年儿童蛲虫感染现状及变化趋势,为制定全省儿童蛲虫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根据《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要求,在湖北省阳新县设立固定监测点,另选取10%~15%的县(市、区)作为流动监测点。各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每片区抽取1个乡(镇、街道)的1个行政村(社区)开展监测。对各监测点中3~9岁儿童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和胶纸肛拭法进行蛲虫感染检测,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不同性别、年龄、地区、不同类型儿童感染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2018—2020年,28个监测点共检测儿童5 860名,平均蛲虫感染率为1.8%(108/5 860);2018、2019和2020年感染率分别为1.6%(37/2 356)、2.3%(40/1 758)和1.8%(31/1 746)。钟祥市儿童蛲虫感染率较高,为16.3%(23/141),各地区儿童蛲虫感染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82.501,P < 0.01);男、女童的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8%(58/3 196)和1.9%(50/2 664),城区和乡村儿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5%(11/738)和1.9%(97/5 122)。4~7岁年龄组儿童感染率最高,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697, P < 0.05);透明胶纸肛拭法蛲虫感染检出率为1.8%(106/5 860),高于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的0.3%(15/5 860)(χ2 = 69.152, P < 0.01)。 结论 湖北省2018—2020年儿童蛲虫感染率整体水平较低,各地区感染率间差异较大,重点加强对4~7岁幼托儿童蛲虫感染的监测与精准防治。

    2016—2020年湖北省各级疟疾实验室检测能力评价
    孙凌聪, 吴冬妮, 董小蓉, 易佳, 涂珍, 林文, 朱红, 周晓蓉
    2021, 39(5):  611-61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08
    摘要 ( )   HTML ( )   PDF (71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湖北省省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对各级疟疾实验室上送的输入性疟疾病例留存血样进行复核,并对诊断和复核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全省各级疟疾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6—2020年湖北省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诊断单位、诊断结果和留存样品,对诊断单位进行描述性分析,并由省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对疟疾病例样品采用血涂片镜检和巢式PCR进行复核,比较各级疟疾实验室诊断结果与省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复核结果的阳性和虫种符合情况,分析不同疟原虫虫种诊断符合情况,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16—2020年湖北省共报告疟疾病例608例,疟疾病例诊断单位医疗机构占89.5%(544/608),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占10.5%(64/608),其中地市级医疗机构诊断病例占54.6%(332/608)。2016—2020年医疗机构占疟疾病例诊断单位的比例分别为84.1%(132/157)、84.4%(92/109)、90.4%(122/135)、95.2%(157/165)和97.6%(41/42)(χ2 = 16.815,P < 0.05)。省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共复核604例留存样品,其中92.4%(558/604)的病例被各级疟疾实验室确诊为疟疾,88.5%(494/558)感染虫种判定正确。不同年份疟疾病例诊断疟原虫阳性符合率为82.9%(34/41)~96.2%(151/157)、虫种符合率为79.4%(77/97)~94.4%(118/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9.273、13.787,P < 0.05)。医疗机构的诊断疟原虫阳性符合率(93.2%,503/540)和虫种符合率(89.5%,450/503)均高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85.9%,55/64)和(80.0%,44/55),省、市、县、乡级医疗机构诊断疟原虫阳性符合率分别为100%(74/74)、93.3%(308/330)、90.2%(110/122)、和11/14,虫种符合率分别为100%(74/74)、88.3%(272/308)、86.4%(95/110)、9/11,呈现级别越高诊断正确率越高的趋势(χ2 = 13.092、15.598,P < 0.05)。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混合感染诊断虫种符合率分别为96.9%(373/385)、96.0%(72/75)、10/16、48.8%(39/80)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2.880,P < 0.05)。 结论 湖北省疟疾病例的诊断单位主要是医疗机构,各级疟疾实验室检测能力总体较高,对非恶性疟原虫的虫种鉴别能力有待提高。

    新视野
    营养代谢对按蚊传播疟原虫能力的影响
    宋秀梅, 王敬文
    2021, 39(5):  617-62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09
    摘要 ( )   HTML ( )   PDF (5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营养代谢为蚊虫提供多种营养物质和信号分子,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同时,疟原虫也可利用按蚊的营养代谢获取养料,保证自身的发育增殖。疟原虫入侵按蚊后对按蚊营养代谢的影响,以及营养代谢在病原体入侵时如何影响蚊虫自身生殖发育、免疫反应等生理变化目前还不清楚。本文分别从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等方面总结按蚊营养代谢与疟原虫之间的互作关系,为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借鉴。

    论著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的表达及其功能
    黄爱龙, 张蓓, 沈函宇, 陈果, 李静, 朱丹丹, 段义农
    2021, 39(5):  621-62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10
    摘要 ( )   HTML ( )   PDF (454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组织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EM-1)的动态表达,分析TREM-1与巨噬细胞M1极化的相关性。 方法 3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感染组(24只),对照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取肝组织;感染组每鼠经腹部皮肤接种日本血吸虫尾蚴(15 ± 2)条,感染后第3、6、9和12周,各取6只小鼠的肝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对照组、各时间点感染组小鼠肝组织中TREM-1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鼠肝组织中TREM-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制备各鼠肝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肝组织巨噬细胞中TREM-1的表达情况。合成TREM-1 siRNA和阴性siRNA(NC siRNA),分别转染RAW264.7巨噬细胞,培养6 h后分为TREM-1 siRNA、NC siRNA、TREM-1 siRNA + 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SWA)和NC siRNA + SWA组,后两组加入终浓度为20 μg/ml的SWA作用48 h,收集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TREM-1和iNOS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多组之间TREM-1、IL-1β mRNA相对转录水平,TREM-1和iNOS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的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第3、6、9和12周,感染组小鼠肝组织中TREM-1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4.28 ± 6.26、183.41 ± 37.37、68.17 ± 16.19和106.91 ± 45.70(F = 6.668,P < 0.01),其中感染后第6周感染组与对照组(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881,P < 0.01);IL-1β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8.16 ± 1.91、56.12 ± 10.68、24.41 ± 3.54和24.28 ± 2.98(F = 16.943,P < 0.01),各时间点感染组与对照组(1.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3.740,P < 0.05;t = -5.159、-6.606和-7.799,P < 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第3、6、9和12周,感染组小鼠肝组织中TREM-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24 ± 0.38、1.50 ± 0.13、1.13 ± 0.28和1.17 ± 0.60(F = 1.547,P > 0.05),其中感染后第6周感染组与对照组(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011,P < 0.01);iNOS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5.27 ± 3.66、23.27 ± 14.72、10.16 ± 4.97和2.69 ± 1.65(F = 9.384,P < 0.01),各时间点感染组与对照组(1.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893、-3.716、-4.537和-2.571,P < 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肝组织中TREM-1(绿色)和F4/80(红色)的表达较少,感染组小鼠肝组织肉芽肿周围TREM-1和F4/80的表达增加,TREM-1和 F4/80共定位的细胞(黄色)增多。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NC siRNA + SWA、TREM-1 siRNA、TREM-1 siRNA + SWA组TREM-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35 ± 0.13、0.58 ± 0.09和1.09 ± 0.03(F = 46.689,P < 0.01),其中NC siRNA + SWA、TREM-1 siRNA组与NC siRNA组(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716、7.858,P < 0.05),TREM-1 siRNA + SWA组与TREM-1 siRN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9.000,P < 0.01)。NC siRNA + SWA、TREM-1 siRNA、TREM-1 siRNA + SWA 组iNOS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3.69 ± 1.04、0.77 ± 0.12和2.74 ± 0.86(F = 12.714,P < 0.01),其中NC siRNA + SWA、TREM-1 siRNA组与NC siRNA组(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451、 3.254,P < 0.05),TREM-1 siRNA + SWA组与TREM-1 siRN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3.913, P > 0.05)。 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组织中TREM-1表达显著上调,抑制TREM-1的表达能够抑制SWA作用的巨噬细胞iNOS的表达。

    鄱阳湖区居民血吸虫感染及肝纤维化变化趋势的研究
    胡飞, 高祖禄, 袁敏, 李召军, 李宜锋, 刘跃民, 李剑瑛, 谢曙英, 文雨松, 林丹丹
    2021, 39(5):  629-63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11
    摘要 ( )   HTML ( )   PDF (112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我国鄱阳湖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血吸虫感染及肝纤维化变化趋势,评估不同阶段不同防治策略的效果。 方法 以江西省鄱阳湖区庐山市新华村为观察点进行研究。1995—2001年为全民化疗阶段,每年对该村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1次全民化疗;2002—2009年为目标人群化疗阶段,对该村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血清学筛查,对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者给予化疗;2010—2019年为传染源控制阶段,采取“封洲禁牧、淘汰耕牛(肉牛)”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每年11或12月,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该村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粪样中的血吸虫虫卵,其中1995—2003年实行1粪3检,2004—2007年2粪12检(每个受检者收集粪便2次,间隔3~5 d,每次制作6张涂片),2008—2019年3粪27检(每个受检者收集粪便3次,间隔3~5 d,每次制作9张涂片),对粪检阳性者给予吡喹酮顿服(40 mg/kg,口服)或二日疗法(总剂量60 mg/kg,分2日口服,每日3次)治疗。1995—1998、2000、2002、2007和2019年,对参与粪检的居民进行肝脏实质(肝纤维化)B超检查;肝实质分级以正常肾实质回声作为正常标准,分为0级、Ⅰ级、Ⅱ级和Ⅲ级等4个等级。计算各年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感染度(每克粪便虫卵数,EPG)、再感染率、血吸虫病肝实质异常率。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再感染率的年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各年感染率与感染度、居民当年感染率与次年再感染率、再感染者前后2年感染度之间的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化疗前感染度的高低与次年是否存在再感染之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吸虫病肝实质异常率年间变化趋势的比较采用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 结果 1995—2019年,每年粪检人数为309~978人。全民化疗阶段,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由1995年的17.89%(175/978)(95%CI:15.49%~20.29%)降至2001年的5.79%(50/864)(95%CI:4.23%~7.34%),降幅为67.64%,感染率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97.752,P < 0.01);目标人群化疗阶段,居民感染率呈回升趋势,由2002年的5.13%(40/780)(95%CI:3.58%~6.68%)上升至2009年的7.97%(65/816)(95%CI:6.11%~9.83%),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9.823, P < 0.01);传染源控制阶段,居民感染率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3.30%(28/849)(95%CI:2.10%~4.50%)降至2019年的0(0/475)。全民化疗阶段,感染者平均EPG为23.73~89.79,高峰出现在1995年(89.79)和1998年(85.33);目标人群化疗阶段,感染者平均EPG维持在12.20~38.11;传染源控制阶段,感染者平均EPG除2016年为44.19外,其他年份均在20以下。各年度感染者平均EPG与感染率的变化较一致(r = 0.784,P < 0.01)。1996—2011年居民再感染率为4.29%~38.46%,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8.202,P < 0.01),2012年以后虽然居民感染人数较少,但2017年出现再感染;居民感染率与再感染无相关性(r = 0.245,P > 0.05),再感染者前后2年的感染度无相关性(r = 0.176,P > 0.05);当年感染率≥ 10%,感染者EPG高低与次年是否再感染存在相关性(r = 0.516,P < 0.01)。B超检查结果显示,1995—1998、2000、2002、2007和2019年,居民血吸虫病肝实质异常率为34.90%(335/960)~57.15%(448/784),中位值为50.36%。其中1995年最低,1998年最高;1997、1998、2000和2007年异常率均超过50%。居民血吸虫病肝实质Ⅰ级年间无明显变化趋势(R2 = 0.032, F = 0.019,P > 0.05),Ⅱ级和Ⅲ级呈逐年上升趋势(R2 = 0.397、0.493,F = 7.367、7.774,P < 0.05)。1995、2007和2019年均接受B超检查的共204人,与1995年相比,2019年24.51%(50/204)的患者肝纤维化出现好转,29.90%(61/204)的患者肝纤维化继续发展;肝纤维化好转、发展与居民血吸虫感染度均无相关性(R2 = 0.173、0.365,F = 1.233、2.174,P > 0.05);1995—2019年,感染过血吸虫居民的肝纤维化发展率(54.24%,32/59)高于好转率(16.95%,10/59)(χ2 = 17.892,P < 0.01)。 结论 以化疗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难以控制居民血吸虫感染,无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水平多低,再感染仍有可能发生;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播;血吸虫感染者肝脏损伤呈“慢性化”过程。

    SF-36和EQ-5D-5L量表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命质量评价中的比较研究
    刘蓉, 张剑锋, 严晓岚, 闻礼永
    2021, 39(5):  639-64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12
    摘要 ( )   HTML ( )   PDF (100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和五水平欧洲五维度健康量表(EQ-5D-5L)用于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命质量评价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20年就诊于嘉兴市某两家医院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为调查对象,收集患者一般情况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晚期血吸虫病临床分型等。分别采用SF-36和EQ-5D-5L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种量表评价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命质量的信度、效度以及对于不同健康程度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区分程度,并对两种量表评价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影响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125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年龄为47~93岁,平均年龄(75.04 ± 7.53)岁;男性46例(36.80%),女性79例(63.20%);巨脾型54例(43.20%),腹水型71例(56.80%)。SF-36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780,主成分分析法提取2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0.427%;EQ-5D-5L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50,主成分分析法提取2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5.884%。SF-36量表各领域中,精神健康平均得分最高(66.82 ± 7.90),生理职能和情感职能得分最低(均为0分);生理健康总测量(PCS)平均得分(33.85 ± 8.92),心理健康总测量(MCS)平均得分(39.76 ± 4.93);MCS得分较高的患者数为119例,多于PCS的81例。EQ-5D-5L量表中效用指数(UI)得分平均值为(0.801 ± 0.214);“疼痛或不舒服”维度存在“中度困难、严重困难及极度困难”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占24.80%),“焦虑或抑郁”维度最低(占5.60%)。视觉模拟标尺(EQ-VAS)评分平均值为(66.64 ± 7.85)。年龄对患者PCS、MCS、EQ-VAS评分影响均较大(P < 0.01),不同性别、临床分型得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CS、MCS得分较高者UI得分、EQ-VAS评分均高于PCS、MCS得分较低者(P < 0.01);在EQ-5D-5L中随着各维度严重程度的增加,患者PCS、MCS得分降低(P < 0.01)。PCS与UI得分、EQ-VAS评分具有相关性(r = 0.716、0.689, P < 0.01),MCS与UI得分、EQ-VAS评分具有相关性(r = 0.622、0.544,P < 0.01)。 结论 SF-36和EQ-5D-5L量表均可用于评价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其评估效果具有可比性和互补性,但EQ-5D-5L量表因信度、效度更高且结构简单等优势,更适宜用于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命质量的评估。

    纳米金棒标记技术应用于旋毛虫感染诊断的研究
    蔡子涵, 曹颖, 朱逢龙, 李倩, 和艳红, 杨毅梅
    2021, 39(5):  652-65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13
    摘要 ( )   HTML ( )   PDF (167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用聚合纳米金棒标记的巯基化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构建旋毛虫感染早期敏感的诊断方法。 方法 制备旋毛虫成虫、新生幼虫、囊包幼虫的粗抗原和纯化抗原,以及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优化金晶种子生长法中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抗坏血酸(AA)和硝酸银(AgNO3)的用量,制备出长径比稳定的纳米金棒,与不同浓度(10、20、30、40、50 μg/ml)巯基化的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虫体粗抗原以及虫体纯化抗原结合进行纳米金棒的功能化,通过观察紫外分光扫描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的变化,筛选标记的最适浓度和诊断抗原。用纳米金棒标记最适诊断抗原,分别检测不同囊包幼虫感染度(轻、中、重度分别感染50、100、300条/鼠)小鼠感染后5、8、11、17、23 d的血清抗体以及重度感染的小鼠不同血清稀释度(1 ∶ 300、1 ∶ 400、1 ∶ 500、1 ∶ 600、1 ∶ 700、1 ∶ 800)的血清抗体情况,并与包被最适诊断抗原的ELISA法检测结果进行评价性比较,判定其检测早期低虫荷时的敏感性。 结果 11.875 ml 0.2 mol/L CTAB、160 μl 100 mmol/L AA和150 μl 10 mmol/L AgNO3制备出的纳米金棒径长比最长,溶液最稳定。用纳米金棒标记的不同浓度旋毛虫粗抗原、纯化抗原以及排泄分泌抗原,紫外分光光度计光谱显示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位移最大值为87 nm,最适包被抗原为排泄分泌抗原。用纳米金棒标记的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能检出轻度、中度、重度感染囊包幼虫后5 d小鼠的血清抗体以及稀释度为1 ∶ 800的阳性血清抗体。ELISA法能检出轻度和中度感染囊包幼虫后11 d小鼠的血清抗体和重度感染囊包幼虫后8 d小鼠的血清抗体以及稀释度为1 ∶ 600的阳性血清抗体。结论 纳米金棒能够有效标记旋毛虫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功能化的纳米金棒对旋毛虫早期感染及低虫荷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

    马拉龙和阿托伐醌 + 阿奇霉素在不同免疫状态小鼠体内的抗田鼠巴贝虫药效评价
    殷梦, 张皓冰, 陶奕, 姜斌, 刘华
    2021, 39(5):  659-66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14
    摘要 ( )   HTML ( )   PDF (1254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以免疫状态正常的BALB/c小鼠及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为模型,对临床较常用的阿托伐醌(ATQ) + 阿奇霉素(AZM)和马拉龙进行抗田鼠巴贝虫体内药效评价。 方法 取69只BALB/c健康小鼠与15只NOD/SCID健康小鼠,每鼠接种107个感染田鼠巴贝虫的鼠红细胞。2种小鼠感染后均设置3个组,即ATQ + AZM组(195 mg/kg ATQ + 32.5 mg/kg AZM)、马拉龙组(62.5 mg/kg ATQ + 25 mg/kg氯胍,即1/4片)和对照组(5%可溶性淀粉溶液),每鼠按0.2 ml/10 g灌胃给药。BALB/c小鼠药物抑制试验中(2个用药组各12只,对照组15只),小鼠感染后4 h开始用药,连用10 d,每组于感染后1、3、5、7、10 d喂药前,随机取3只小鼠尾尖采血,采用薄血膜涂片染色镜检观察红细胞感染情况并计算红细胞染虫率(EIR),qPCR检测18S rRNA基因相对量。BALB/c小鼠药物治疗试验中(3组各10只),于感染后7 d取所有小鼠尾尖血制薄血膜染色镜检,确认感染后开始用药,连用10 d,于感染后7、10、11、12、13、15、17、19、24、27 d均采血镜检并计算EIR;于感染后27 d,每组随机取5只小鼠,采用免疫抑制剂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200 μl/鼠),连续腹腔注射7 d,自免疫抑制后3 d起,每天采血制薄血膜涂片染色镜检,观察复燃情况;于感染后27 d,每组随机取5只小鼠采眶窦血,将抗凝全血混匀后腹腔注射接种对应的3组健康BALB/c小鼠(每组5只),继代接种感染后7~10 d,制薄血膜涂片染色镜检并计算EIR。NOD/SCID小鼠(3组各5只)于感染后10 d开始用药,连用10 d,于感染后10、12、15、17、19、21、24、27、29、31、35、42、49 d,分别取3组小鼠尾尖血,采用薄血膜涂片染色镜检并计算EIR。应用GraphPad Prism 8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BALB/c小鼠药物抑制试验结果显示,ATQ + AZM及马拉龙均可有效抑制小鼠虫血症。镜检结果显示,ATQ + AZM组在感染后3 d、5 d,均仅1只小鼠查见虫体,EIR分别为(0.20 ± 0.12)%和(0.30 ± 0.17)%,感染后7 d(用药第8天),EIR降为0;马拉龙组小鼠EIR一直为0;对照组与ATQ + AZM组、马拉龙组EI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51.6、153.5,P < 0.05)。qPCR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7 d,马拉龙组、ATQ + AZM组的18S rRNA基因相对量分别为0.010 2 ± 0.001 2、0.007 8 ± 0.006 6,均与对照组(68.143 8 ± 79.122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7.376、7.382,P < 0.05);感染后10 d(停药第1天),马拉龙组、ATQ + AZM组的18S rRNA基因相对量分别降为0.001 7 ± 0.000 9、0.000 8 ± 0.000 6,均与对照组(18.309 9 ± 7.498 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229、4.229,P < 0.05)。BALB/c小鼠药物治疗试验中,对照组、ATQ + AZM组和马拉龙组的EIR均于感染后7 d达峰值,分别为(36.67 ± 10.85)%、(35.30 ± 6.46)%和(33.53 ± 7.37)%;感染后11 d(用药第5天),EIR分别降为(10.47 ± 8.02)%、(1.53 ± 0.31)%和(6.27 ± 1.01)%;感染后15 d,各组EIR逐渐趋于0。免疫抑制剂复燃试验结果显示,免疫抑制后3 d,对照组1只小鼠查见虫体;免疫抑制后5 d起,ATQ + AZM组和马拉龙组小鼠均查见虫体,出现复燃。继代接种试验结果显示,继代接种感染后7 d,ATQ + AZM组和马拉龙组均有3只受血鼠查见虫体;继代接种感染后9 d,ATQ + AZM组和马拉龙组分别有1只、2只受血鼠查见虫体;继代接种感染后10 d,ATQ + AZM组和马拉龙组受血鼠未查见虫体。ATQ + AZM组和马拉龙组NOD/SCID小鼠用药后,EIR均较快下降,从感染高峰(感染后10 d)的(59.90 ± 0.10)%和(59.37 ± 0.35)%降至感染后24 d的0,但分别于42 d、29 d又查见虫体;对照组小鼠感染后EIR在(47.20 ± 0.80)% ~(66.80 ± 0.80)%波动,于感染后45 d全部死亡,与ATQ + AZM组、马拉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 505、5 984,P < 0.05)。结论 临床常用的ATQ + AZM和马拉龙对感染小鼠体内的田鼠巴贝虫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均不能完全杀灭虫体;治疗后血液仍具感染性,且在宿主免疫力低下至一定程度时虫体会复燃,呈较高红细胞染虫率。

    2019年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状况分析
    朱慧慧, 黄继磊, 陈颖丹, 周长海, 诸廷俊, 钱门宝, 张米禛, 李石柱, 周晓农
    2021, 39(5):  666-67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15
    摘要 ( )   HTML ( )   PDF (127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9年我国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和特点,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2019年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监测点(县)开展调查工作。各监测点抽样方法一致,按地理方位东、西、南、北、中划分为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岁以上常住居民200人,每个监测点共调查1 000人。收集被调查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查虫卵并计数,计算感染率、感染度等指标,感染率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在北京、福建和甘肃等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监测点开展土壤中人蛔虫卵监测工作,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5户居民,每户采集1份田地或菜园的土壤样品,采用45 ℃、5%的盐水分离鉴定土壤样品中钩蚴,采用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查土壤样品中的人蛔虫卵。对2019年与2018年重叠监测点的感染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2019年全国共有414个监测点,共检测424 766人,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1.40%(5 959/424 766),其中,四川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8.05%(2 518/31 292),其次为云南(5.30%,885/16 693)和重庆(3.87%,238/6 149);男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37%(2 842/207 188),女性为1.43%(3 117/217 578)(χ2 = 2.84,P > 0.05);≥ 60岁年龄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2.51%(2 722/108 260),其次是45~59岁组和7~14岁组,感染率分别为1.19%(1 237/104 218)和1.12%(657/58 556),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351.00,P < 0.01)。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84%(3 580/424 766)、0.36%(1 528/424 766)和0.27%(1 126/424 766),且绝大部分为轻度感染。2019年共检测了2 056份土壤样品,土壤蛔虫卵检出率为5.79%(119/2 056),钩蚴检出率为3.45%(71/2 056)。2019年共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77个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与2018年的重叠,这些监测点2019年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43%,与2018年的1.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1,P > 0.05)。结论 2019年全国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整体感染呈现较低水平,但高感染省份和传播风险依然存在,需要继续开展监测和防控工作。

    2016—2019年贵州省国家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分析
    朱爱娅, 李杨, 李安梅, 张骥, 冯凯, 戴佳芮, 蔡姗
    2021, 39(5):  674-68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16
    摘要 ( )   HTML ( )   PDF (74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6—2019年贵州省国家监测点土源性线虫人群感染情况,为全省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2019年在贵州省9市(州)设立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监测点,每年固定监测点8个,流动监测点5~7个。各监测点以县为单位,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每个片区随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开展监测。每个行政村整群随机抽取3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不少于200人,每个监测点不少于1 000人。收集调查对象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查虫卵,3~9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每年在3个土源性线虫病固定监测点每个村中随机抽取5户家庭,采用改良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测居民居所附近的田地或菜园土壤中蛔虫卵污染情况,并用盐水分离法进行钩蚴鉴定。采取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监测点的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和卫生状况等自然和社会因素信息。分析比较不同监测点、性别、年龄、职业等人群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2016—2019年贵州省每年设立13~15个国家级监测点,各监测点生产方式均以农业为主,饮用水以自来水为主。人均年收入为4 911~6 686元。2016—2019年无害化厕所覆盖率分别为56.3%(36 861/65 520)、40.0%(21 327/53 285)、59.6%(37 992/63 802)和59.5%(37 679/63 333)。累计调查56 598人,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4.9%(2 765/56 598),2016—2019年分别为8.6%(1 130/13 158)、5.2%(776/15 069)、3.9%(547/14 220)、2.2%(312/14 151),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间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42.31,P < 0.01)。蛔虫、钩虫、鞭虫和儿童蛲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5%(1 415/56 598)、1.2%(674/56 598)、1.7%(936/56 598)和 1.6%(130/8 158),均以轻度感染为主。9市(州)中,黔东南州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8.2%(908/11 086),不同地区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24.55,P < 0.01)。男性、女性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4.7%(1 322/28 286)、5.1%(1 443/28 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45,P < 0.05)。不同年龄组中,≥ 70岁年龄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6.3%(270/4 276)(χ2 = 98.04,P < 0.01)。不同民族人群感染率不同,以其他少数民族最高,为8.4%(267/3 182)(χ2 = 441.19,P < 0.01)。职业分布中,学生的感染率最高,为5.6%(987/17 612)(χ2 = 121.65,P < 0.01)。不同文化程度中,文盲的感染率最高,为7.0%(406/5 804)(χ2 = 279.00,P < 0.01)。4年共检测田地和菜园土壤300份,检出人蛔虫卵阳性75份,阳性率为25.0%(75/300),4年土壤中人蛔虫卵阳性率分别为36.0%(27/75)、26.7%(20/75)、25.3%(19/75)和12.0%(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72,P < 0.01),未检出钩蚴。结论 2016—2019年贵州省国家监测点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以蛔虫和鞭虫感染为主。女性、≥ 70岁年龄组、学生、文盲、其他少数民族及黔东南地区居民为重点关注人群。

    2017—2018年青海省久治县人群棘球蚴病患病及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刘佳, 雷雯, 马霄, 张雪飞, 樊海宁, 王威, 张青, 马俊英, 蔡辉霞, 詹培珍, 张静宵, 刘玉芳, 刘娜, 王永顺, 赵存哲, 张雄英, 史可梅, 尹秀琴, 尚顺鑫
    2021, 39(5):  681-68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17
    摘要 ( )   HTML ( )   PDF (67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7—2018年青海省久治县人群棘球蚴病患病及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方法 2017—2018年,对久治县7个乡(镇)2岁以上常住居民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B超影像学检查,了解人群棘球蚴病患病情况;针对不同职业人群随机开展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现场问卷调查,了解人群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共对久治县25 238人进行了B超影像学检查,检出棘球蚴病患者798例,患者检出率为3.2%;其中细粒棘球蚴病患者245例(占30.7%),多房棘球蚴病患者549例(占68.8%),混合型棘球蚴病患者4例(占0.5%)。女性棘球蚴病检出率为4.0%(498/12 327),高于男性的2.3%(300/12 911)(χ2 = 60.668,P < 0.01)。60岁以下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其中,50~60岁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最高,为8.0%(141/1 756)(χ2 = 439.082,P < 0.0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中以文盲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最高,为20.7%(693/3 356)(χ2 = 3 871.087,P < 0.01)。冬季定居夏季游牧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为4.0%(743/18 561),高于定居人群的0.8%(55/6 677)(χ2 = 162.104,P < 0.01)。不同地区中以哇尓依乡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最高,为10.9%(349/3 218)(χ2 = 881.983,P < 0.01)。2017、2018年针对不同职业人群分别完成问卷调查431份和449份,人群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4.5%(364/431)和94.5%(426/449)。结论 久治县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较高,2018年人群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2017年有所提高。

    四川省色达县野外棘球绦虫终末宿主粪便污染情况及特征
    付梅花, 王旭, 韩帅, 喻文杰, 杨毅, 高明军, 刘剑峰, 官亚宜, 王莹, 李春阳, 施丹丹, 伍卫平
    2021, 39(5):  687-69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18
    摘要 ( )   HTML ( )   PDF (98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四川省色达县野外棘球绦虫终末宿主粪便污染情况及特征,为制定野外传染源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2020年10月,采用机械抽样方法,沿色达县主要交通路线及野外放牧路线每隔1~2 km抽取1个调查点,记录调查点地理位置、终末宿主粪便数量、牧场类型、地形类别、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平均草高度、小型哺乳动物密度和终末宿主粪样种类等信息。采集调查点内犬科动物粪样,提取粪样DNA,PCR检测粪样棘球绦虫感染情况。PCR阳性产物送测序,测序结果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判定感染的虫种。使用SPSS 18.0 软件对终末宿主粪便污染情况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选取40个调查点,34个调查点有犬科动物粪便分布(占85.00%),其中17个调查点有棘球绦虫阳性粪便分布(占42.50%)。共收集犬科动物粪样227份,PCR检测结果显示,粪便棘球绦虫阳性率、石渠棘球绦虫(Es)阳性率、多房棘球绦虫(Em)阳性率分别为18.06%(41/227)、14.10%(32/227)、4.85%(11/227),其中混合感染EsEm粪样2份,未发现细粒棘球绦虫阳性粪便。不同牧场类型中,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粪便棘球绦虫阳性率分别为19.90%(40/201)和3.85%(1/26)(P > 0.05);冬季牧场粪便Es阳性率为15.92%(32/201),高于夏季牧场的0(0/26)(P < 0.05)。不同地形类别中,平坝、山坡和河滩的粪便棘球绦虫阳性率、Es阳性率和Em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植被类型中,高寒草甸和高寒灌木丛草甸粪便棘球绦虫阳性率、Es阳性率和Em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高寒草甸的粪便密度(7.17份/10 000 m2)高于高寒灌木丛草甸(3.44份/10 000 m2)(Z = -2.376,P < 0.05)。稀疏、较为稀疏、中等、较密集、密集等不同植被覆盖度的粪便棘球绦虫阳性率、EsEm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5 cm、6~10 cm、11~15 cm和≥ 16 cm等不同平均草高度的粪便棘球绦虫阳性率、EsEm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小型哺乳动物密度为401~600个/10 000 m2的粪便密度为12.25份/10 000 m2,高于≤ 200个/10 000 m2的3.32份/10 000 m2Z = -2.738, P < 0.008);小型哺乳动物密度为≥ 601个/10 000 m2的粪便Es阳性率为29.73%(11/37),高于≤ 200个/10 000 m2的5.48%(4/73)(χ2 = 12.261, P < 0.008)。狐粪的棘球绦虫阳性率和Es阳性率分别为25.95%(34/131)和22.14%(29/131),均高于犬粪的7.45%(7/94)和3.19%(3/94)(χ 2 = 12.580、16.103,P < 0.05)。犬粪和狐粪Em阳性率分别为5.32%(5/94)和4.58%(6/1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四川省色达县野外环境棘球绦虫终末宿主粪便污染严重,狐狸是主要传染源,犬粪Em阳性率高,冬季牧场、高寒草甸、小型哺乳动物密度较高的地区可作为野外传染源防控工作的重点区域。

    荒川库蠓内部结构组织学研究
    甯媛, 曾雯雯, 汪琳, 徐媛媛, 刘江欣, 代青浪, 勾康晋源, 卢雪, 侯晓晖
    2021, 39(5):  696-70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19
    摘要 ( )   HTML ( )   PDF (656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荒川库蠓成虫内部结构组织学进行研究。 方法 采集荒川库蠓成虫,制作永久玻片后进行形态鉴定,将标本的翅和足解下后,其余部分在Duboscq-Brasil固定液中固定,逐级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连续切片以及苏木素-伊红染色后,对切片进行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处理,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荒川库蠓组织结构。 结果 对荒川库蠓成虫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等内部组织结构的观察结果显示,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2部分组成,消化道又可分为前肠、中肠及后肠,中肠是消化道最发达的部分;消化腺分为左右2个腺体,均包括主腺和附腺,主腺具有分泌作用,附腺是分泌物的蓄积场所。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腹神经索2部分组成。脑分为前脑、中脑和后脑,其中前脑发出视神经与复眼相连;中脑发出神经至触角;后脑发出围食道神经与咽下神经节相连。腹神经索包含1个咽下神经节、3个胸神经节和5个腹神经节。呼吸系统主要包括气门、气囊等。气门2对,分别位于中胸和后胸。气囊主要包括背支囊和腹支囊,呈管状或泡状,着色不明显。生殖系统主要包括雌性和雄性内生殖器官。雌性内生殖器官包括1对卵巢、1对输卵管、1个受精囊和1对生殖附腺,雄性内生殖器官包括1对精巢、1对输精管、1根射精管以及1对生殖附腺。结论 荒川库蠓的内部结构组成与其他双翅目昆虫相似,但各系统器官的数量、大小和形态等存在明显差异。

    综述
    代谢组学在医学蠕虫研究中的应用
    胡玥, 吕志跃
    2021, 39(5):  703-70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20
    摘要 ( )   HTML ( )   PDF (8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组学,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在疾病早期诊断、药物靶点发现及动植物代谢研究等各个领域中均有应用。如今在寄生虫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主要集中于寄生虫宿主的代谢研究、寄生虫病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筛选以及揭示寄生虫病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等方面,为探究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寄生虫病诊疗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对代谢组学及其研究方法、代谢组学在医学蠕虫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在寄生虫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中药实验治疗棘球蚴病的研究进展
    徐凯, 黄璐璐, 吴传玲, 李文登, 尹凤娇, 王志鑫, 樊海宁, 王海久
    2021, 39(5):  710-71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21
    摘要 ( )   HTML ( )   PDF (7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兽健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危害畜牧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目前,中药及中药联合治疗棘球蚴病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棘球蚴病中药及中药联合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方向进行综述,以期为治疗人类棘球蚴病及新型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研究简报
    福建省尤溪县东南部并殖吸虫中间宿主种群及其感染情况
    罗鋆, 陈及清, 江典伟, 周培聪, 蔡茂荣, 程由注
    2021, 39(5):  646-65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22
    摘要 ( )   HTML ( )   PDF (352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5—2020年,从福建省尤溪县东南部华兰溪流域溪尾乡的埔宁村、溪尾村和汤川乡的赤墓村、珠建村等4个村,每村选1条水量较少、1条水量较多的水沟作为调查点,采集淡水螺、蟹,对螺和蟹进行形态学分类,分离螺类并殖吸虫尾蚴和蟹类囊蚴并进行鉴定。用从蟹类分离的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囊蚴各80条分别经口感染幼犬1只,感染后60 d起粪检查找虫卵,分别于感染后80、100 d剖杀幼犬,收集成虫,对成虫进行形态学分类。共查获淡水螺类3种,共7 405只。其中,卫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螺1种,为放逸短沟蜷;斯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螺2种,分别为待定种拟钉螺和待定种洱海螺。埔宁村(拟钉螺)、溪尾村(拟钉螺)和赤墓村(洱海螺)等3个村的螺类斯氏并殖吸虫尾蚴的感染率分别0.39%(6/1 546)、0.17%(2/1 179)和0.26%(5/1 898);珠建村的放逸短沟蜷检出卫氏并殖吸虫尾蚴,感染率为0.11%(1/917)。共查获蟹类5种319只,均为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分别为福建华溪蟹、永安博特溪蟹、尤溪博特溪蟹、福建南海溪蟹和待定种华南溪蟹。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总感染率为25.71%(82/319),平均感染度为7.34个囊蚴/蟹,感染指数为3.09。其中埔宁村的尤溪博特溪蟹、福建华溪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41.89%(31/74):溪尾村的待定种华南溪蟹、福建华溪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22.67%(17/75);赤墓村的福建华溪蟹、永安博特溪蟹、福建南海溪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30.0%(21/70)。珠建村的福建华溪蟹、永安博特溪蟹、福建南海溪蟹的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13.00%(13/100)。囊蚴感染犬后分别获得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成虫12、10条。福建省尤溪县东南部存在多种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螺类和第二中间宿主蟹类,为中度感染风险的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

    2016—2020年福建省浦城县华支睾吸虫病国家监测点人群感染情况分析
    陈宝建, 谢汉国, 谢贤良, 江典伟, 陈云虹, 高澜琳
    2021, 39(5):  716-71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23
    摘要 ( )   HTML ( )   PDF (53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6—2020年根据《全国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要求,将浦城县按地理方位划分东、南、西、北、中等5个片区,每个片区随机抽取1个乡镇的1个村作为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的国家监测点。每个村随机调查200人以上,采集人群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华支睾吸虫虫卵(一粪二检);根据村庄鱼塘溪渠分布情况,每年度采集各类淡水鱼类100尾,采用压片镜检法检测鱼鳃、鱼鳍及尾鳍部肌肉的华支睾吸虫囊蚴;各年度收集野外犬、猫粪样共25份,以水洗沉淀法检测华支睾吸虫虫卵;在监测点受检人群中随机抽查150人以上进行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等内容的问卷调查。2016—2020年共调查5 553人,吸虫总感染率为0.79%(44/5 553)。各年度感染率分别为0.60%、1.02%、1.16%、0.97%和0.24%。其中,水洗沉淀检出华支睾吸虫感染者26人,感染率为0.47%(26/5 553);检出东方次睾吸虫感染者18人,感染率为0.32%(18/5 553)。检测3种淡水鱼类共639尾,感染囊蚴鱼类472尾,感染率为73.86%。其中,麦穗鱼的感染率2016年最高,达97.33%(73/75)。检测野外动物粪样共129份,检出华支睾吸虫卵5份,东方次睾吸虫卵2份,检出率分别为3.88%和1.55%。居民有效问卷共752份,总知晓率为37.10%(279/752)。男性与女性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73,P > 0.05)。浦城县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低,居民对华支睾吸虫病知识的知晓率低。当地淡水鱼类特别是麦穗鱼的囊蚴感染率较高,应加强宣传教育与防治工作。

    病例报告
    脑裂头蚴病误诊为颅内感染1例
    潘岚月, 杨道锋
    2021, 39(5):  598-59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24
    摘要 ( )   HTML ( )   PDF (60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感染恶性疟原虫1例
    张艳, 潘克女, 辜恺龙, 闫俊, 薛立芝, 徐爱芳
    2021, 39(5):  627-62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25
    摘要 ( )   HTML ( )   PDF (38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重症肺粪类圆线虫感染1例
    张辽, 乔丽, 郭秋君, 董旺, 王小东
    2021, 39(5):  637-63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26
    摘要 ( )   HTML ( )   PDF (54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一部通俗易懂的专业读物——读《福建省肺吸虫与肺吸虫病》有感
    2021, 39(5):  0-封二. 
    摘要 ( )   PDF (14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2年征稿启事
    2021, 39(5):  577-577. 
    摘要 ( )   PDF (3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