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8-30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1, 39(4):  0-0. 
    摘要 ( )   PDF (12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约综述
    中国消除疟疾:重要里程碑意义及消除后的挑战
    丰俊, 张丽, 夏志贵, 肖宁
    2021, 39(4):  421-42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01
    摘要 ( )   HTML ( )   PDF (199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疾曾是中国流行历史最久远、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历经70余年的综合性防控,我国疟疾防治工作成绩显著,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有效地控制了疟疾流行,保障了人民健康,同时也减少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自2017年全国首次实现无本地原发感染病例报告后,中国已连续4年维持这一成果,并于2021年6月30日正式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消除疟疾认证,这在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和全球疟疾消除中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消除疟疾的重大意义、工作特色及消除后面临的挑战等。

    晚期血吸虫病基础和临床研究新进展
    刘蓉, 闻礼永
    2021, 39(4):  429-43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02
    摘要 ( )   HTML ( )   PDF (12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已经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感染率大幅下降,但仍存在大量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晚期血吸虫病是血吸虫病进程中最严重的类型,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血吸虫虫卵引起的肝脏肉芽肿和纤维化病变是导致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就晚期血吸虫病的病理机制、肝纤维化判定、治疗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论著
    氨基醇类化合物HT24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微管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史琦琪, 刘丛珊, 霍乐乐, 魏玉芬, 姜斌, 殷梦, 薛剑, 陶奕, 张皓冰
    2021, 39(4):  437-44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03
    摘要 ( )   HTML ( )   PDF (228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氨基醇类化合物HT24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微管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从感染多房棘球蚴的BALB/c小鼠体内分离原头节,体外培养1 d后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浓度组,分别加入终浓度0.5%的二甲基亚砜(DMSO)和25、50、100 μmol/L的HT24共培养,每组设3个平行孔,每孔含原头节约2 000个。HT24作用后第1~3 天观察虫体活性及形态改变,第3天透射电镜下观察原头节焰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情况,第3、5、7 天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原头节中α9-,β2-,β4-和β6-微管蛋白基因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原头节中β-微管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组间比较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结果 氨基醇类化合物HT24作用后第3天,低浓度组多房棘球蚴原头节轮廓模糊,虫体胀大,透明度降低,部分钩突脱落;中浓度组原头节明显胀大,钩突脱落;高浓度组原头节全部死亡,虫体缩小。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中、高浓度组焰细胞胞膜破裂,胞质内纤毛断裂,出现大的缺口或断裂口,部分纤毛溢出,游离于细胞外。qPCR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100),低、中、高浓度组第7天α9-微管蛋白基因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8.01 ± 1.54、9.84 ± 0.40和7.85 ± 2.6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β2-微管蛋白基因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0.97 ± 0.69、11.83 ± 0.97 和6.48 ± 1.5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β4-微管蛋白基因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0.61 ± 1.24、8.31 ± 1.05 和7.47 ± 0.96,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β6-微管蛋白基因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8.83 ± 0.80、7.89 ± 1.30 和5.63 ± 2.2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HT24作用后第3 天低、中、高浓度组β-微管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6 ± 0.06、0.23 ± 0.03和0.61 ± 0.06,均低于对照组(0.67 ± 0.05)(P < 0.01);第5 天分别为1.12 ± 0.03,0.55 ± 0.04,0.30 ± 0.02,均高于对照组(0.26 ± 0.03)(P < 0.01);第7 天分别为0.73 ± 0.05,0.36 ± 0.04,0.40 ± 0.04,其中中、高浓度组低于对照组(0.73 ± 0.05)(P < 0.01)。结论 氨基醇类化合物HT24能降低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微管蛋白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影响微管蛋白功能,从而抑制多房棘球蚴的生存。

    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对大鼠继发性股骨细粒棘球蚴感染的疗效研究
    周文正, 孙俊刚, 赵喜滨, 曹力
    2021, 39(4):  443-44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04
    摘要 ( )   HTML ( )   PDF (162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对大鼠继发性股骨细粒棘球蚴感染的疗效及对包囊的杀灭机制。方法 选取股骨继发性细粒棘球蚴感染Wistar雄性大鼠75只,其中50只大鼠为IMRT组,以IMRT方式40 Gy剂量照射左侧股骨棘球蚴病灶区,25只为对照组,不做照射。于放射治疗后1周,取大鼠左、右股骨细粒棘球蚴包囊,提取生发层细胞,采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和p53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IMRT组和对照组大鼠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和IL-10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大鼠脾淋巴细胞CD4+/CD8+的比值。结果 IMRT治疗后1周,IMRT组大鼠血清中Th1细胞因子IFN-γ、TNF-α的吸光度(A490值)分别为322.45 ± 94.42、28.76 ± 6.23,均高于对照组的277.82 ± 65.48、19.63 ± 4.76(P < 0.05);Th2细胞因子IL-4的A490值为11.02 ± 2.55,低于对照组的13.22 ± 3.13(P < 0.05),IL-10的A490值为16.57 ± 3.02,与对照组(20.51 ± 3.1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可观察到IMRT组大鼠左侧股骨细粒棘球蚴包囊的生发层出现细胞凋亡现象,而右侧生发层细胞正常。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IMRT组大鼠左侧股骨细粒棘球蚴包囊的生发层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和p53大量表达,而右侧生发层细胞未出现。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IMRT组大鼠血清脾淋巴细胞 CD4+/CD8+的比值为2.96 ± 1.90,高于对照组的1.65 ± 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IMRT可促进大鼠继发性股骨细粒棘球蚴包囊生发层细胞的凋亡,其作用机制一方面可能是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p53而实现,另一方面可能是与射线激发宿主对骨棘球蚴有效的免疫应答有关。

    约氏疟原虫血淋巴子孢子诱导斯氏按蚊免疫基因分析
    秦馨, 朱锋, 张坤, 张健
    2021, 39(4):  449-45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05
    摘要 ( )   HTML ( )   PDF (110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约氏疟原虫感染后8、11和14 d的斯氏按蚊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约氏疟原虫血淋巴子孢子诱导斯氏按蚊的免疫信号通路及效应机制。方法 约氏疟原虫BY265株按常规腹腔接种感染健康昆明小鼠,3 d后选择血液内有配子体的小鼠供斯氏按蚊雌蚊吸血,于吸血感染后8、11和14 d各取斯氏按蚊20只,提取总RNA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分析按蚊基因表达情况;使用统计算法Bray Curtis进行层级聚类,分析各样本间基因表达的差异;根据每百万转录本(TPM)值进行差异基因分析;使用gplots package软件绘制聚类热图,分析感染后8、11和14 d,Toll信号通路(Toll)、免疫缺陷信号通路(Imd)、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和c-Jun氨基末端蛋白激酶(JNK)通路,效应分子如含硫酯蛋白家族分子(TEP)、抗菌肽、一氧化氮合酶(NOS)、硝化反应相关分子等的表达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扩增Rel1、Rel2转录因子、含硫脂蛋白分子(TEP1)和血红素过氧化物酶(HPX8)进行验证。结果 层级聚类分析显示,斯氏按蚊感染后11 d与8 d和14 d的基因表达变化差异较大。差异基因分析结果显示,斯氏按蚊感染后11 d与8 d相比,有1 109个基因上调,257个基因下调;感染后14 d与8 d相比,有62个基因上调,136个基因下调;感染后14 d与11 d相比,有174个基因上调,196个基因下调。聚类热图分析结果显示,在感染后11 d与8 d和14 d的比较中,斯氏按蚊Rel1转录因子、Toll5A和Toll1A受体分别上调约1.9、1.8和2.1倍;双过氧化物酶和双氧化酶均上调约2倍;HPX8上调约1.5倍。qPCR验证结果显示,感染后11 d Rel1、Rel2和HPX8的相对表达量为3.43、3.95和4.01,与对照组的0.82、0.88和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约氏疟原虫血淋巴子孢子可诱导斯氏按蚊Toll信号通路通过直接或协调其他通路调控硝化反应相关分子表达。

    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体外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
    李淑凝, 李汶霖, 沈海娥, 王洋, 田喜凤
    2021, 39(4):  455-46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06
    摘要 ( )   HTML ( )   PDF (284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滋养体对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诱导能力。方法 采用中性粒细胞分离试剂盒提取健康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与等数量贾第虫滋养体(均为4 × 105)加入2 ml M199培养基中分别培养30、60、120、180、240 min,收集各时间段的培养上清,使用PicoGreen染色法定量检测上清双链DNA(dsDNA)的浓度,ELISA检测上清中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另取中性粒细胞与贾第虫滋养体(均为4 × 105/ml)各200 μl为实验组,加至24孔板中,37 ℃混合培养4 h后,用蓝色荧光标记DNA、绿色荧光标记瓜氨酸化组蛋白H3、红色荧光标记MPO,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情况;阳性对照组为100 nmol/L佛波酯处理的中性粒细胞,阴性对照组为未处理的中性粒细胞。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分离获得的健康人血中性粒细胞纯度达75%以上,镜下可观察到核呈杆状或分叶状的中性粒细胞。PicoGreen染色法检测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和贾第虫滋养体等数量混合30、60、120、180、240 min后,上清中dsDNA吸光度(A530值)分别为7.30 ± 1.12、11.15 ± 1.10、21.69 ± 2.71、26.35 ± 2.26、29.29 ± 3.27,均高于阴性对照组的3.79 ± 0.48,且dsDNA浓度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 < 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阴性对照组、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上清中MPO含量的A530值分别为0.209 4 ± 0.018 2、0.611 5 ± 0.060 7、0.721 7 ± 0.087 9,实验组的MPO含量高于阴性对照组(P < 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实验组的中性粒细胞和贾第虫滋养体之间有红色和绿色网状荧光物质存在,其中含有大量组蛋白和MPO。结论 贾第虫滋养体在体外具有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胞外诱捕网的能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全国疟疾病例监测与响应分析
    尹建海, 张丽, 涂宏, 周何军, 夏志贵
    2021, 39(4):  461-46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07
    摘要 ( )   HTML ( )   PDF (130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疟疾病例监测与响应情况,为我国做好新冠肺炎疫情下消除疟疾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从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检索获取新冠肺炎疫情前后4个月(2019年12月1日—2020年3月31日)和上年同期(2018年12月1日—2019年3月31日)、前年同期(2017年12月1日—2018年3月31日)全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疟疾报告病例相关数据和资料,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要时间节点,分析新冠肺炎前后4个月与前两年同期,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不同时间段(2019年12月1日—2020年1月22日、2020年1月23日—2020年3月17日和2020年3月18日—2020年3月31日)我国疟疾报告病例和死亡病例数量、病例发病到首次就诊时间间隔中位数和平均数、初诊到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和平均数、“1-3-7”指标完成情况和感染来源地等差异情况。结果 2019年12月1日—2020年3月31日,全国共报告疟疾病例750例,报告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较上年同期的826例减少9.2%,较前年同期的863例减少13.1%,病例减少主要发生在2020年2—3月。病例从发病到初诊时间(中位数1 d,平均数2.0 d)、初诊到确诊时间(中位数1 d,平均数1.8 d)、确诊后1 d内报告率(100%)、3 d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率(98.4%)和7 d内疫点调查处置率(100%)与上年同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新冠肺炎疫情下,报告疟疾病例从发病到初诊时间间隔在第1阶段为中位数1 d,平均数(1.9 ± 0.1)d;第2阶段为中位数1 d,平均数(2.1 ± 0.3)d;第3阶段为中位数1 d,平均数(1.5 ± 0.3)d;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病例初诊到确诊的时间间隔在第1阶段为中位数0 d,平均数(1.5 ± 0.2)d;第2阶段为中位数1 d,平均数(2.3 ± 0.3)d;第3阶段为中位数0.5 d,平均数(1.5 ± 0.4)d;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第2阶段的平均时间间隔长于第1阶段(P < 0.01)。结论 除新冠肺炎疫情第2阶段对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确诊及时性略受影响外,我国消除疟疾核心措施均正常开展。

    浙江省2012—2020年输入性疟疾重症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张轩, 阮卫, 王笑笑, 陈华良, 陆巧绎, 张家祺, 余可根, 姚立农
    2021, 39(4):  466-47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08
    摘要 ( )   HTML ( )   PDF (165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浙江省2012—2020年输入性重症疟疾病例的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2—2020年浙江省报告的输入性重症疟疾病例资料,采用SPSS 20.0软件描述性分析重症疟疾种类、三间分布、感染地来源、诊断时间间隔,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重症疟疾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2—2020年浙江省共报告输入性重症疟疾病例127例,占报告疟疾病例总数的7.96%(127/1 596),全部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其中恶性疟107例(占84.25%)、间日疟11例(占8.66%)、卵形疟7例(占5.51%)、混合感染2例(占1.57%)。重症疟疾病例分布于浙江省11个地市,其中报告重症病例数前3位的地区为杭州(27例)、台州(24例)、温州(22例),重症病例数占报告病例总数前3位的地区为台州(17.65%,24/136)、宁波(13.45%,16/119)和温州(11.64%,22/189)。1月、10月及12月重症病例数占当月总报告病例数的比例均超过10%。重症疟疾病例中,男性116例,女性11例,男女性别比为10.55 : 1;30~59岁重症病例数最多,共98例(占77.17%);职业主要为务工和经商,共114例(占89.76%);外籍重症疟疾病例9例。死亡2例,2013、2016年各报告1例。93.70%(119例)重症疟疾病例来自非洲国家输入,重症疟疾病例数输入居前3位的国家为尼日利亚(35例,27.56%)、赤道几内亚(13例,10.24%)、刚果(金)(11例,8.66%)。发病到初诊间隔、初诊到确诊间隔中位数分别为1 d和1.5 d,重症病例初诊至确诊时间长于非重症病例(Z = -3.285,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 = 1.022,95%CI:1.004~1.041)、初诊到确诊间隔时间(OR = 1.046,95%CI:1.004~1.089)是导致重症疟疾的危险因素;外籍(OR = 0.488,95%CI:0.241~0.990)、有疟疾病史(OR = 0.598,95%CI:0.399~0.895)不易导致重症疟疾。结论 浙江省输入性疟疾重症病例主要分布于杭州、台州、温州等地,人群分布以男性、30~59岁、务工和经商为主,主要来自非洲国家输入,年龄和初诊到确诊间隔时间是导致重症疟疾的危险因素。

    弓形虫毒力相关效应分子ROP16Ⅲ诱导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基因表达谱
    苏雅静, 乔霞, 汪澎涛, 康宇婷, 杨宁爱, 贾伟, 赵志军
    2021, 39(4):  473-48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09
    摘要 ( )   HTML ( )   PDF (34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棒状体蛋白16Ⅲ (ROP16Ⅲ)重组表达载体转染人肺腺癌A549细胞后的基因表达谱,筛选致病候选基因。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ROP16Ⅲ。将A549细胞分为未转染组、pEGFP-N1组、pEGFP-N1-ROP16Ⅲ组,后两组分别用pEGFP-N1、pEGFP-N1-ROP16Ⅲ质粒进行瞬时转染,48 h后收集各组细胞,提取总RNA,纯化后进行芯片杂交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将DEG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类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利用ToppGene从DEG中筛选弓形虫ROP16Ⅲ致病候选基因。利用STRING在线分析软件对候选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进行蛋白间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结果 pEGFP-N1-ROP16Ⅲ转染A549细胞后共有566个基因表达差异显著,其中382个基因上调,184个基因下调。对DEG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997条GO注释和50条KEGG信号通路。这些DEG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防御反应、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先天免疫应答、对外界生物刺激的反应等;参与的信号通路主要集中在抗原处理及呈递,细胞质DNA传感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ToppGene筛选共获得14个弓形虫ROP16Ⅲ致病候选基因,其中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1(CXCL11)、Toll样受体3(TLR3)、C-C基序趋化因子26(CCL26)、人类白细胞抗原-E(HLA-E)、早幼粒白血病基因(PML)及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因子2(STAT2)等6个基因在弓形虫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PPI网络构建分析发现,DEG编码的蛋白质PPI网络由376个节点(蛋白质)和1 152条边(相互作用关系)组成,STAT2、HLA-E和PML位于PPI网络的中心节点处,删除这些关键节点后PPI网络结构涣散。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CXCL11等6个基因共涉及12条信号通路,主要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程序性坏死、内吞作用及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相关,这些生物信号通路可能参与弓形虫ROP16Ⅲ的致病过程。结论 本研究筛选发现CXCL11、TLR3、CCL26、HLA-E、PML和STAT2致病候选基因,为进一步探索刚地弓形虫病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刚地弓形虫入侵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前后转录组差异分析
    王龙江, 李瑾, 尹昆, 徐超, 刘功振, 黄炳成, 魏庆宽, 孙慧
    2021, 39(4):  480-48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10
    摘要 ( )   HTML ( )   PDF (259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RNA-seq技术分析刚地弓形虫入侵人包皮成纤维(HFF)细胞前后转录组的差异。方法 将纯化的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与HFF细胞按3 : 1的比例共培养,37 ℃、5% CO2培养24 h后收集HFF细胞和弓形虫共培养物(感染组),以纯化弓形虫RH株速殖子作为对照组。提取感染组和对照组总RNA,纯化mRNA并构建转录组文库,利用BGISEQ-5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获得的质控数据与NCBI数据库中的弓形虫基因组(GCF_000006565.2_TGA4_ncbi)进行比对,对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倍数 ≥ 2.0且P < 0.05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类、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以及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结果 共测序获得5 888个基因,差异基因986个,其中上调基因533个,下调基因453个。GO分析结果显示,富集的GO条目分别为膜、膜的组成部分、膜的固有成分、膜相关组分等。KEGG富集通路主要为胃癌、脂肪酸生物合成、钙离子信号等通路。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结果显示,相互作用蛋白数最多的6个蛋白分别是TGME49_282200、TGME49_305980(PDHE3I)、TGME49_316310(SOD)、TGME49_310440(MORN1)、TGME49_237110和TGME49_222020(PGKII)。结论 弓形虫RH株速殖子入侵HFF细胞前后转录组存在差异,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通路主要为胃癌、脂肪酸生物合成、钙离子信号等通路,筛选出6个相互作用蛋白数量最多的蛋白基因。

    弓形虫感染后宿主细胞泛素化蛋白谱变化的特征分析
    廖文中, 徐李清, 姚礼捷, 陈敏, 彭鸿娟
    2021, 39(4):  487-49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11
    摘要 ( )   HTML ( )   PDF (120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刚地弓形虫不同毒力虫株感染后宿主细胞泛素化蛋白谱变化的特点。方法 将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成巨噬细胞后分为3组,分别为未感染组、RH感染组、ME49感染组。2个感染组分别用弓形虫不同毒力株(RH株与ME49株)速殖子感染4 h后,收集3组细胞的总蛋白,应用泛素抗体富集泛素化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蛋白后进行蛋白定性质谱鉴定。检测完成后,搜索UniProt数据库中的人类数据库,利用Mascot鉴定蛋白质种类。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蛋白CDC42的泛素化水平。利用DAVID数据库对感染组与对照组、不同毒力株感染组之间的显著差异性泛素化蛋白(DUP)进行基因本体(GO)注释和富集分析,利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在线网站对DUP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ING 11.0在线网站对DUP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结果 质谱筛选结果显示, RH感染组的特异性泛素化蛋白有194种,ME49感染组的有47种,两个感染组均筛选到的宿主泛素化蛋白有31种。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宿主CDC42在弓形虫感染后泛素化水平显著升高。GO聚类分析显示,细胞组分聚类中,RH感染组的DUP主要涉及能量代谢以及蛋白质合成、加工的细胞器,有67个蛋白;ME49感染组的DUP则主要涉及细胞骨架结构,有11个蛋白;在生物进程聚类中两组差异不大,不同的是,ME49感染组的DUP富集到肝配蛋白受体信号通路(3个)和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蛋白(2个);在分子功能聚类中,RH感染组的DUP主要富集在与RNA转录/加工、GTPase活性、泛素连接酶相关的聚类项,分别有47、7和11个蛋白;ME49感染组的DUP则主要富集在肌动蛋白丝结合(3个)等GO项上。KEGG信号通路富集显示,RH感染组的DUP主要富集在核糖体(12个)、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8个)、吞噬体(7个)、核苷酸切除修复(4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4个)等通路;ME49感染组的DUP则富集在核糖体(3个)、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3个)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2个)的通路上。RH感染组DUP相互作用网络图主要的节点蛋白包括60S核糖体蛋白L9、蛋白质转运蛋白SEC61亚单位α亚型1以及RAS相关C3肉毒毒素底物1等。RH感染组与ME49感染组共有泛素化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图主要节点蛋白则有核糖体蛋白以及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等。结论 弓形虫感染引起宿主细胞的泛素化蛋白谱发生显著变化,与感染虫株的毒力相关;DUP包括细胞骨架、核糖体、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主要蛋白。

    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体外入侵小鼠巨噬细胞系感染模型的构建
    张丽新, 赵桂华, 徐超, 肖婷, 孙慧, 李瑾, 刘功振, 尹昆
    2021, 39(4):  494-50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12
    摘要 ( )   HTML ( )   PDF (492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刚地弓形虫(简称弓形虫)RH株速殖子体外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模型,确定体外快速高效培养速殖子的方法。方法 弓形虫RH株速殖子经昆明小鼠传代3次后,经5 μm滤膜纯化计数后,与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人包皮成纤维(HFF)细胞共培养。RAW264.7细胞与虫体数量比例分别为20 : 1、10 : 1、1 : 1、1 : 5,HFF细胞与虫体比例为1 : 1,设无虫对照组。分别于培养后10 min、0.5 h、1 h、2 h、4 h、8 h、12 h、24 h、32 h、48 h时间点取样,高倍镜下观察共培养情况,瑞-吉氏染色观察速殖子的黏附入侵细胞情况。将速殖子以1.5 × 106个/瓶接种于RAW264.7 T25细胞培养瓶中共培养,待80%假包囊破裂后,收集速殖子并计数,计算速殖子产率。用0.4%台盼蓝染液染色后,计算培养体系的活虫率。回收的弓形虫速殖子继续感染新的RAW264.7细胞,将每代细胞中收集的速殖子以1 × 106个/只接种5只健康雌性昆明小鼠,同时以等量的第3代速殖子接种5只健康雌性昆明小鼠作为对照,记录每代小鼠的存活时间。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当RAW264.7细胞与虫体比例大于10 : 1时,共培养24 h时可见细胞边界不清,胞质增加,出现大量小泡;共培养30 h时细胞大量死亡消失,未观察到游离弓形虫;当细胞与虫体比例小于或等于1 : 1时,共培养24 h时内胞质可见细密小颗粒,未见小泡;共培养30 h时假包囊破裂达90%以上,大量速殖子被释放至培养液中,可观察到速殖子体外发育的完整过程。速殖子与RAW264.7细胞以1 : 1的比例共培养0.5~1 h,约80%的速殖子侵入细胞,虫体可进入胞质和胞核,2~4 h后假包囊开始形成,8 h可见菊花状假包囊;24 h后假包囊开始破裂,32 h后细胞悬浮不贴壁,大部分假包囊破裂并释放出游离速殖子,虫体形态好,每瓶收获弓形虫速殖子6 × 108个,平均活虫率在92%以上。速殖子与HFF细胞共培养,2~4 h虫体基本入侵细胞;8 h后速殖子开始分裂增殖;共培养24 h,可见速殖子分裂成菊花状;36 h后细胞开始涨破,释放出的速殖子开始新一轮入侵HFF细胞。体外培养各代弓形虫速殖子对昆明小鼠的平均致死时间为3.94~4.10 d,经与昆明小鼠体内传代复毒虫株相比毒力未见减弱。结论 采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可在体外培养快速获得大量弓形虫RH株速殖子,产率为体内培养方法的400倍,且虫体毒力与体内培养方法相当,培养时间和产率上也均优于HFF细胞系。

    教学研究
    《一带一路与全球健康》通识教育与寄生虫学教学的融合式设计
    陈琳, 邱竞帆, 周莎, 刘新建, 徐志鹏, 季旻珺
    2021, 39(4):  501-50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13
    摘要 ( )   HTML ( )   PDF (5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全球健康概念的提出,寄生虫学教学如何体现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培养学生科学的健康观,提升学生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建立国际视野、强化使命担当是亟需面对的问题。医学通识教育课《一带一路与全球健康》课程引导大学生关注全球卫生领域的重大卫生问题,培养学生全球健康、全球治理的宏观公共卫生理念。本系整合《一带一路与全球健康》通识教育于寄生虫学教学之中,将寄生虫学融入“病原生物学”范畴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将寄生虫学纳入“全球卫生”领域以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将寄生虫学理论浸入“社会实践”全过程,让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意在提升教学效果,努力培养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综述
    髓源抑制性细胞免疫抑制功能及其在寄生虫感染领域的研究进展
    孙叶挺, 曹建平, 沈玉娟
    2021, 39(4):  505-51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14
    摘要 ( )   HTML ( )   PDF (9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是一群未成熟的异质性髓系细胞,是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的前体。这些前体细胞在病理条件下可被募集到如淋巴结、脾脏、外周血及肿瘤微环境中,并进一步诱导活化。活化后的MDSC可以通过各种机制抑制T细胞免疫反应,广泛存在于寄生虫感染的各阶段。本文就MDSC在寄生虫感染领域免疫抑制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全球血吸虫病防控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洪中, 吴铃铃, 王丽萍, 许静
    2021, 39(4):  514-51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15
    摘要 ( )   HTML ( )   PDF (7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呈世界性分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被忽视的热带病之一。虽然不少国家血吸虫病防控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血吸虫生活史复杂、卫生资源有限、防控措施单一等原因,实现全球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面临不少挑战。本文系统梳理了全球血吸虫病流行现状、防控目标、主要策略和防控措施,剖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供血吸虫病防治和管理人员参考。

    疟疾和肠道菌群的相互影响
    钟秋婷, 宋健平, 吕芳丽
    2021, 39(4):  520-52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16
    摘要 ( )   HTML ( )   PDF (7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肠道是人体最庞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和各种疾病关系密切。本文对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系,疟疾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包括胃肠型疟疾对肠道的损伤,疟疾引起的肠道菌群组成、比例和功能的变化;以及肠道菌群对疟疾的影响,包括肠道菌群对疟疾风险的影响、肠道菌群对疟疾转归的影响等进行综述,探讨疟疾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预防和控制疟疾提供新的思路。

    寄生虫胞外囊泡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徐枫雁, 杨勇, 高欣, 刘晓雷, 王洋, 刘明远, 张媛媛, 白雪
    2021, 39(4):  526-53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17
    摘要 ( )   HTML ( )   PDF (7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胞外囊泡(EV)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内含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的磷脂双分子层囊泡,是参与细胞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介质。寄生虫在入侵、生存和繁殖过程中利用EV向外界分泌蛋白质,调节宿主免疫反应,有利于自身寄生。本文对近年来寄生蠕虫、原虫EV蛋白质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描述寄生虫-宿主互作机制提供思路。

    阴道毛滴虫感染对男性生殖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
    段玉娟, 李朋举, 桑雨慧, 吴璞成, 商雨佳, 郝利霞, 王帅, 李祥瑞, 张振超
    2021, 39(4):  532-53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18
    摘要 ( )   HTML ( )   PDF (6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阴道毛滴虫是一种有鞭毛的寄生原虫,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性传播病原体之一。女性感染后阴道毛滴虫多寄生于阴道,导致滴虫性阴道炎。阴道毛滴虫也可感染男性,男性感染后虫体可经泌尿生殖道逆行至膀胱、前列腺、精囊、睾丸、附睾等组织,对精子细胞或其他组织造成严重损伤,引起尿道炎、前列腺炎、前列腺癌、弱精或无精,进而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由于男性感染的临床症状较轻或无临床症状,因此常常被忽视。本文就近年来男性感染阴道毛滴虫造成精子、睾丸以及前列腺功能异常,进而导致男性不育的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弓形虫感染与宿主细胞自噬的相互作用
    侯永恒, 吕芳丽
    2021, 39(4):  537-54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19
    摘要 ( )   HTML ( )   PDF (160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刚地弓形虫(简称弓形虫)呈世界性分布,是重要的专性细胞内致病原虫,可引起人兽共患的弓形虫病,给人群健康和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研究发现,Ⅰ型弓形虫株能够逃避宿主细胞自噬的杀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变宿主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而Ⅱ型和Ⅲ型弓形虫株均能被宿主细胞的自噬系统有效地清除或抑制。本文综述了弓形虫感染与宿主细胞自噬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相关分子机制。

    蜱类保护性抗原研究进展
    吕立红, 张金成, 胡永红
    2021, 39(4):  542-54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20
    摘要 ( )   HTML ( )   PDF (6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蜱是一种专性吸血的体外寄生虫,可传播多种病原体,给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带来极大危害。筛选高效的保护性抗原用于研制抗蜱疫苗已成为安全有效的蜱类防治新策略。本文简要介绍了商业化的Bm86保护性抗原,着重对蜱类唾液腺、中肠、生殖腺和卵内保护性抗原及酶类、蛋白酶抑制剂、保守性蛋白等不同特性的保护性抗原进行归纳总结,为后续研制抗蜱疫苗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简报
    检测利什曼原虫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建立及应用
    马琳, 张铮, 王安礼, 刘东立
    2021, 39(4):  548-55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21
    摘要 ( )   HTML ( )   PDF (111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检测利什曼原虫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以利什曼原虫动基体小环保守序列为靶基因,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以利什曼原虫阳性患者骨髓样品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长83 bp。扩增产物连接至pESI-T载体进行克隆、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上进行BLAST比对,结果显示,其序列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和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序列一致性为100%。取测序正确的质粒梯度稀释至102~107拷贝/μl作为标准品进行qPCR,绘制获得标准曲线方程y = 39.23-2.956 x,扩增效率为117.93%,R2为0.994;当阈值循环数为35时,最低检测限为26.98拷贝/μl,理论上可检出小于1个利什曼原虫。用所建立的qPCR检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骨髓样品14份、血样26份,利什曼病病犬的骨髓、血液、脾、肺、淋巴结、肝、肾组织样品各1份,利什曼原虫阳性白蛉2份,患者和病犬骨髓培养物各1份,结果均为阳性;检测利什曼原虫血清抗体阳性犬骨髓9份,结果7份阳性;检测利什曼原虫血清抗体阴性人群血样56份,沙门菌、志贺菌、蜡样芽胞杆菌DNA各1份,疟疾患者血样4份,刚地弓形虫病患者血样、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样各1份,结果均为阴性。所建立的qPCR具有较高灵敏度及特异度,可用于利什曼病患者、宿主动物、传播媒介利什曼原虫感染与带虫状态的快速检测,可用于患者的疗效判定。

    上海市2例输入性卵形疟误诊病例的实验室诊断分析
    张耀光, 江莉, 王真瑜, 朱民, 朱倩, 马晓疆, 吴寰宇
    2021, 39(4):  553-55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22
    摘要 ( )   HTML ( )   PDF (130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上海市疾控)采用显微镜检查、疟疾快速诊断检测(RDT)和疟疾核酸检测[NP-2002法、多重PCR法和荧光定量PCR(qPCR)法]对2例虫种分型存在争议的输入性疟疾患者的血样进行实验室诊断与分析。结果显示,上海市A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A区疾控)对患者1的初检结果为镜检查见恶性疟原虫,RDT检测结果为恶性疟阳性,未作核酸检测;上海市疾控对患者1的复核结果是镜检查见卵形疟原虫,RDT检测结果为恶性疟阳性,核酸检测结果为卵形疟原虫阳性。B区疾控分别采用镜检、RDT和qPCR法对患者2进行初检,结果均为间日疟阳性;上海市疾控对患者2的复核结果为镜检查见卵形疟原虫,RDT结果为阴性,核酸检测结果为卵形疟阳性。

    2016—2020年北京市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监测分析
    何战英, 王小梅, 吴文婷, 李旭, 任海林, 黎新宇
    2021, 39(4):  557-56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23
    摘要 ( )   HTML ( )   PDF (52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了解2016—2020年北京市土源性线虫病和华支睾吸虫病人群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016—2020年,北京市每年设立3个监测点,包括土源性线虫病固定监测点和流动监测点各1个,华支睾吸虫病流动监测点1个,开展人群土源性线虫和华支睾吸虫感染状况监测,各监测点按照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200人,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两检)检测虫卵,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对3~9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计算感染率,感染率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从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收集华支睾吸虫病病例信息,对感染地和感染来源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2016—2020年,共调查15 200人,发现感染者10人,总感染率为0.07%(10/15 200),蛔虫和蛲虫感染率分别为0.06%(9/15 200)和0.01%(2/15 200),未检出华支睾吸虫感染者。山区感染率为0.13%(6/4 697),平原、丘陵和盆地等的感染率为0.04%(4/10 50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男性感染率为0.04%(3/7 148),女性感染率为0.09%(7/8 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感染者年龄在33~65岁,感染者职业主要为农民(6人),其次为家务及待业人员(2人)。2016—2020年,北京市共报告华支睾吸虫病16例,14例有食用生鱼片史,2例有食用未熟透的鱼肉史。北京市土源性线虫病感染率已较低,近郊和远郊少数农村是防控重点地区;华支睾吸虫病例时有报告,应加强监测和健康教育。

    病例报告
    罕见华支睾吸虫、异形吸虫及棘口吸虫合并感染1例
    张时民, 王庚, 曹玮, 李论, 栗绍刚
    2021, 39(4):  561-56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24
    摘要 ( )   HTML ( )   PDF (162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江省幼儿感染犬复孔绦虫1例
    浦怡菁, 潘巍
    2021, 39(4):  564-56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25
    摘要 ( )   HTML ( )   PDF (102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1年征稿启事
    2021, 39(4):  436-436. 
    摘要 ( )   PDF (3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陈穗林等发表于本刊2021年第39卷第3期第283~295页一文的勘误
    2021, 39(4):  460-460. 
    摘要 ( )   PDF (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祝贺《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入选《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报告(2020科技版)》
    2021, 39(4):  565-封二. 
    摘要 ( )   PDF (9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