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8-30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0, 38(4):  0-0. 
    摘要 ( )   PDF (12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PD-1阻断对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王作玲, 潘艳艳, 孙晓丹, 曹雅明
    2020, 38(4):  405-41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01
    摘要 ( )   HTML ( )   PDF (2576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阻断对小鼠抗伯氏疟原虫ANKA(Plasmodium berghei ANKA,PbA)感染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将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康组、感染组和PD-1组,每组8只。感染组和PD-1组小鼠经腹腔注射1 × 106PbA感染红细胞,健康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感染当天和感染后3、5、7 d,PD-1组每鼠腹腔注射200 μg PD-1单抗,感染组注射等剂量PD-1同型对照单抗。感染后4 d起隔天检测小鼠红细胞感染情况并记录小鼠生存情况。感染后5 d每组各处死4只小鼠,取脾组织,制备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中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及PD-1配体(PD-L1)的表达水平、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s)和Th1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数,ELISA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10和IL-6分泌水平。结果 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5~6 d外周血开始出现疟原虫感染红细胞,随后红细胞感染率快速升高,在感染后16 d达到40%左右,PD-1组小鼠红细胞感染率与感染组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15 d出现死亡,23 d全部死亡;PD-1组小鼠在13 d出现死亡,18 d全部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PD-1组脾细胞中CD11c+CD11b+ mDCs百分率为(2.21 ± 0.10)%,明显低于感染组的(4.51 ± 0.21)%(P < 0.05);PD-1组CD4+T-bet+IFN-γ+ Th1百分率为(3.38 ± 0.54)%,低于对照组的(5.85 ± 0.42)%(P < 0.05);mDCs上PD-L1的表达水平,PD-1组为(55.67 ± 6.35)%,高于感染组的(21.35 ± 4.45)%(P < 0.05);Gr-1+CD11b+MDSCs的百分率,PD-1组为(9.03 ± 0.62)%,高于感染组的(3.58 ± 0.16)%(P < 0.05)。脾细胞培养上清中,感染组IFN-γ、IL-6和IL-10的分泌水平分别为(901.69 ± 73.37)、(200.94 ± 4.97)和(551.95 ± 121.71)pg/ml,PD-1组分别为(231.17 ± 57.69)、(86.16 ± 3.93)和(101.72 ± 20.73)pg/ml,PD-1组均低于感染组(P < 0.05)。结论 PD-1阻断可削弱小鼠对PbA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

    BALB/c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致敏模型的建立和相关免疫细胞变化的研究
    于晓东, 亚力·亚森, 王佳玲, 李孟, 叶建荣
    2020, 38(4):  412-41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02
    摘要 ( )   HTML ( )   PDF (2219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BALB/c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致敏模型,探讨小鼠相关免疫细胞的变化。方法 18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为致敏组、未致敏组和对照组。将培养的羊源细粒棘球蚴微囊腹腔注射接种感染致敏组和未致敏组小鼠(50个/鼠),建立细粒棘球蚴感染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感染后6个月,致敏组经腹腔注射细粒棘球蚴粗制囊液致敏,未致敏组和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致敏后,采用症状评分表,每隔5 min对小鼠进行症状评分和肛温测定。致敏后1 h,取各组小鼠内眦静脉血和脾脏,制备脾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体内树突状细胞(DC)、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IL-17A的变化。采用Graphad Prism 7.0软件进行作图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小鼠DC细胞比例在对照组、未致敏组、致敏组中分别为(3.2 ± 0.5)%、(0.2 ± 0.1)%、(1.5 ± 0.2)%,致敏组DC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 < 0.01),高于未致敏组(P < 0.01)。小鼠Treg细胞比例在对照组、未致敏组、致敏组中分别为(5.7 ± 2.1)%、(15.9 ± 3.4)%、(7.4 ± 2.6)%,致敏组低于未致敏组(P < 0.05)。小鼠Th17细胞比例在对照组、未致敏组、致敏组中分别为(4.5 ± 0.6)%、(2.8 ± 0.1)%、(8.6 ± 1.6)%,致敏组高于对照组和未致敏组(P < 0.01)。小鼠IL-10含量在对照组、未致敏组、致敏组中分别为(116.88 ± 15.60)、(1 261.2 ± 208.3)、(386.7 ± 126.5)pg/ml,致敏组高于对照组而低于未致敏组(P < 0.05)。小鼠TGF-β1含量在对照组、未致敏组、致敏组中分别为(36.0 ± 10.2)、(225.9 ± 64.3)、(91.7 ± 15.7)pg/ml,致敏组高于对照组而低于未致敏组(P < 0.05)。小鼠IL-17A含量在对照组、未致敏组、致敏组中分别为(57.3 ± 14.1)、(15.1 ± 1.6)、(168.6 ± 50.6)pg/ml,致敏组高于对照组和未致敏组(P < 0.01)。结论 BALB/c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致敏后,Treg细胞数量增多,促进IL-10和TGF-β1的分泌;而DC、Th17细胞数量减少,抑制了IL-17A的产生,从而导致过敏反应。

    Sentinel-1A雷达遥感数据模型快速识别洪灾后血吸虫病传播潜在风险区研究
    夏尚, 薛靖波, 高风华, 吕山, 许静, 张世清, 李石柱
    2020, 38(4):  417-42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03
    摘要 ( )   HTML ( )   PDF (2000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运用雷达遥感影像数据提取水体信息的方法,快速有效地识别因洪水导致钉螺扩散的血吸虫病传播潜在风险区域。方法 采集安徽省当涂县2020年5月15日汛前和7月16日洪水高峰期间两景哨兵一号(Sentinel-1A)卫星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数据,采用双极阈值分割方法,构建洪水淹没区域提取模型。收集安徽省2016年钉螺调查数据,建立当涂县钉螺分布空间数据库,随机选取75%和25%钉螺分布数据模型训练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阈值判别方法,构建钉螺孳生点生态环境特征提取模型,识别洪灾后血吸虫病传播潜在风险区域。结果 当涂县汛前水体面积约为228.07 km2,洪水高峰期水体面积约为259.26 km2,洪灾导致的水体面积扩大约13.67%。判别洪灾后钉螺潜在扩散地主要分布在当涂县原有钉螺环境相毗邻的江心乡、石臼湖西岸湖阳、大陇、塘南和乌溪乡等地,以及河道相连的内陆田地等区域。对比验证集钉螺实际分布与模型分析结果,模型准确率为82%。结论 基于Sentinel-1A雷达影像提取水体信息并用于识别洪灾后血吸虫病传播潜在风险区域是可行的。洪灾后钉螺在水淹区域存在扩散孳生风险,需在重点区域开展有针对性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恶性疟原虫与其他疟原虫的效果评价
    周水茂, 涂祖武, 杨燕, 陈芳, 贾西帅
    2020, 38(4):  423-42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04
    摘要 ( )   HTML ( )   PDF (1857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检测疟原虫DNA,并评价其检测效果。方法 采集2013-2018年从疟疾流行区回国人员中确诊为疟疾患者的滤纸血样。根据疟原虫的18S rRNA序列,使用PrimerExplorer V5软件设计恶性疟原虫与非恶性疟原虫LAMP引物,建立疟原虫LAMP检测方法,进行敏感性、特异性、灵敏度和扩增效率评价,并与巢式PCR比较。检测钙黄绿素指示剂对LAMP反应的影响。结果 LAMP和巢式PCR各检测96份疟疾患者血样(47份恶性疟血样和49份其他疟疾血样),均检出93份疟原虫阳性。LAMP检测结果显示,恶性疟血样均被检出,非恶性疟假阴性率为2.1%,10份利什曼原虫玻片血、8份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血和38份健康人血均为阴性,与巢式PCR检测结果具有极高的一致性(Kappa值 = 0.956)。LAMP检测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的灵敏度分别为25、3、4、2个疟原虫/μl血。扩增效率检测结果显示,4种疟原虫LAMP反应出现浊度时间(Tt值)均小于60 min,速率曲线峰值(Df)达0.14以上,其中恶性疟原虫扩增效率较高,Tt值为20.4 min,Df达0.16。可视化LAMP检测结果显示,钙黄绿素指示剂对不同种疟原虫LAMP反应延时约8~22 min,Df下降约21%~35%。结论 LAMP技术检测疟原虫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和灵敏度,且可视,具有在现场及基层医疗机构应用前景。

    2015-2018年湖北省报告疟疾疫情分析
    夏菁, 张华勋, 刘斯, 吴冬妮, 张娟, 林文, 孙凌聪, 万伦, 曹慕民, 朱红
    2020, 38(4):  429-43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05
    摘要 ( )   HTML ( )   PDF (1710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5-2018年湖北省疟疾流行特征,为湖北省消除疟疾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网络报告的湖北省疟疾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5-2018湖北省网络报告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5-2018年湖北省累计报告疟疾病例494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2015-2018分别报告病例120、151、96和127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恶性疟337例(68.2%)、间日疟65例(13.2%)、卵形疟75例(15.2%)、三日疟14例(2.8%)、混合感染3例(0.6%)。病例主要分布在武汉(168例,34.0%)、宜昌(75例,15.2%)、黄冈(39例,7.9%)、黄石(35例,7.1%)、襄阳(31例,6.3%)和十堰(28例,5.7%)等6个市。疟疾病例报告高峰期为1-2月(129例,26.1%)和5-7月(137例,27.7%)。以20~49岁年龄组居多,占85.2%(421/494)。男性473例,女性21例,男女性别比为22.5 ∶ 1。疟疾病例初诊单位主要集中在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324例,65.6%),345例(69.8%)病例首诊被诊断为疟疾。不同就诊单位初诊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病例就诊当天确诊者占44.3%(219/494),恶性疟、间日疟、卵型疟、三日疟和混合感染就诊当天确诊者分别占49.3%(166/337)、41.5%(27/65)、32.0%(24/75)、1/14和1/3,不同疟疾类型从就诊到确诊时间间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疟疾病例的确诊单位以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所占比较高,占57.7%(285/494)。94.1%(465/494)的疟疾病例从非洲的30个国家输入,输入病例数居前的来源国家为刚果(金)(69例,14.0%)、尼日利亚(61例,12.3%)。结论 2015-2018年湖北省报告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94.1%的疟疾病例为从非洲输入,44.3%病例在就诊当天确诊。

    2016-2019年云南省腾冲市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
    王加志, 丰俊, 李希尚, 李胜国, 王兴娟, 杨东海, 尹授钦
    2020, 38(4):  435-43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06
    摘要 ( )   HTML ( )   PDF (1594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云南省腾冲市2016-2019年输入性疟疾疫情,为消除疟疾后输入病例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19年腾冲市疟疾疫情信息、疫点调查与处置信息、病例治疗等疟疾防治工作资料,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6-2019年腾冲市共报告疟疾病例123例,各年分别为55、28、18、22例,均为输入性病例,2019年首次无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报告。报告的输入性病例中,以间日疟为主,为118例(95.93%),恶性疟5例(4.07%);各月份均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5-6月报告病例数最多,占输入病例总数的40.65%(50/123);男性104例,女性19例,男女性别比为5.47 ∶ 1;发病年龄最小3岁,最大63岁,31~40岁年龄组病例最多,占39.02%(48/123);职业以农民、民工为主,占91.87%(113/123)。感染来源地以缅甸最多,占86.18%(106/123),其次为老挝,占10.57%(13/123)。实验室确诊率100%(123/123);确诊机构主要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级医疗机构,分别占44.71%(55/123)、39.84%(49/123)。从发病到确诊时间中位数为5 d,最长为23 d。经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复核,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机构、县级疾控机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6.36%(19/22)、90.74%(49/54)、98.21%(55/56)。24 h内疫情报告率为100%,3 d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率为100%(123/123),7 d内疫点处置率为100%(117/117)。结论 云南省腾冲市输入性疟疾疫情近年呈下降趋势。提高疟疾诊治能力,规范传染源管理,完善病例和蚊媒监测体系,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健康教育是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防控的重点。

    2018年宁夏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监测结果分析
    段红菊, 吴向林, 付益仁, 李海军, 马荣, 马天波, 齐蓉婷
    2020, 38(4):  440-44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07
    摘要 ( )   HTML ( )   PDF (1512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宁夏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和实施细则的要求开展调查。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全区抽取贺兰、海原、平罗、盐池、同心、青铜峡、泾源、惠农、红寺堡及大武口等10个县(市、区)的50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调查人数不少于200人,调查对象为3岁及以上农村常住人口。收集调查对象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检测土源性线虫虫卵;3~9岁儿童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5户家庭,每户采集菜园或厕所周边土壤1份,每份30 g,采用饱和硝酸钠溶液漂浮法检查土壤中蛔虫卵并计数。采用Spearman秩相关法分析土壤蛔虫卵检出率与人群蛔虫感染率的相关性。结果 共调查11 350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0%(110/11 350),以蛔虫感染为主(86.4%,95/110);蛔虫、蛲虫感染率分别为0.8%(95/11 350)、0.1%(16/11 350)。平罗县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3.0%,32/1 053),不同监测点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男性感染率为1.0%(55/5 641)、女性感染率为1.0%(55/5 709),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年龄组人群均有感染,其中70岁及以上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2.5%(18/708);少数民族人群感染率(0.6%,32/5 092)低于汉族人群(1.3%,78/6 258)(P < 0.05);职业分布中农民的感染率最高(1.5%,99/6 585),文化程度中文盲或半文盲人群的感染率最高(2.2%,19/850),不同年龄、民族、职业和文化程度人群感染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共检测土壤样品275份,土壤蛔虫卵检出率为11.6%(32/275)。土壤蛔虫卵检出率与人群蛔虫感染率呈正相关(r = 0.7,P < 0.05)。结论 宁夏农村居民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较低,有明显地区差异,感染虫种以蛔虫为主,老年人、农民、文盲或半文盲及汉族为重点防治对象。

    1例误诊为疟疾的田鼠巴贝虫病患者的鉴别诊断
    张艳, 徐爱芳, 张家祺, 姚立农, 辜恺龙, 薛立芝, 潘克女
    2020, 38(4):  445-44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08
    摘要 ( )   HTML ( )   PDF (1443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1例误诊为疟疾的田鼠巴贝虫病患者进行鉴别诊断,并分析其临床诊治情况。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发病资料,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血样,制作厚、薄血片,吉氏染色后镜检,并进行疟疾快速诊断试剂(RDT)检测。提取患者外周血DNA,以巴贝虫18S rRNA基因属、种特异性引物和恶性疟原虫核糖体RNA小亚基(SSU rRNA)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 该患者于2019年2月起,反复发热2月余,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有中度贫血及脾肿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患者无外出史。患者外周血的厚、薄涂片均可见大量似恶性疟原虫虫体,其外周血经疟疾快速诊断试剂检测呈阴性。患者血样DNA经PCR扩增后,可获得长度约400 bp和 1 600 bp的巴贝虫属、田鼠巴贝虫种特异性阳性条带。结论 结合患者的临床发病资料、流行病学史、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确诊其为田鼠巴贝虫感染。

    广西小土蜗和水牛片形吸虫感染情况调查
    梁安莉, 农珍妮, 卢秀红, 石云良, 张为宇
    2020, 38(4):  449-45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09
    摘要 ( )   HTML ( )   PDF (1290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广西片形吸虫中间宿主小土蜗和终宿主水牛的感染情况。方法 2018年4-10月,于广西横县、宾阳、隆安、都安、大化和来宾等6个县(市)收集小土蜗和水牛粪便,小土蜗通过压片镜检查找幼虫,水牛粪样采用水洗沉淀法查找虫卵,对发现的片形吸虫幼虫和虫卵提取DNA,进行内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PCR扩增和鉴定。结果 共采集1 523只小土蜗,片形吸虫平均感染率为0.3%(5/1 523),除大化县和都安县采集的小土蜗未发现片形吸虫感染外,横县、宾阳、隆安、来宾等4个县(市)采集的小土蜗均存在片形吸虫感染。共采集128份水牛粪样,平均感染率为79.7%(102/128)。6个县(市)水牛均存在片形吸虫感染,其中来宾市水牛感染率最高,为88.2%(15/17);都安县水牛感染率最低,为64.0%(16/25)。片形吸虫ITS2序列PCR扩增长度约为500 bp。小土蜗中片形吸虫幼虫ITS2序列与巨片形吸虫的ITS2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F667375.1)的相似性为98.8%~99.0%,水牛粪样中片形吸虫虫卵ITS2序列与巨片形吸虫的ITS2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F667375.1)的相似性为98.4%~99.4%。结论 广西相关调查点的小土蜗和水牛均存在巨片形吸虫感染,人群存在感染风险,应加强防控。

    基于致倦库蚊转录组的溴氰菊酯抗性相关基因分析
    沈瑞鑫, 王意婷, 李春晓, 吴家红, 赵彤言, 陈艳
    2020, 38(4):  453-46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10
    摘要 ( )   HTML ( )   PDF (1090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对致倦库蚊溴氰菊酯敏感株和抗性株进行转录组分析,筛选可能与抗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对致倦库蚊实验室敏感株(SS株)、海南株(HN株)和溴氰菊酯药筛抗性株(RR株)3个不同抗性水平的株系进行生物测定,分别构建3个株系的cDNA文库,提取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基于FPKM值进行差异性分析,对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筛选出致倦库蚊不同株系中表达量有显著性差异的基因,并采用实时定量PCR验证。结果 生物测定结果显示,与致倦库蚊SS株相比,HN株和RR株的抗性倍数分别达到了4 828倍和197 241倍,为高等抗性水平。RNA-seq测序结果显示,致倦库蚊SS株、HN株和RR株转录组共注释基因转录本197 079个。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在结合、催化活性、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单一生物过程、细胞、细胞连接、细胞器中基因富集数量较多。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在富集度最高的前20个条目中,RR株主要富集于剪接体、核糖体等通路,HN株则主要富集于剪切体、RNA转运、hedgehog信号通路、细胞周期、核苷酸切除修复、DNA复制等方向。基于FPKM值的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致倦库蚊RR株和HN株较SS株均上调的有5 357个,均下调的有10 978个。与溴氰菊酯抗性相关基因的靶向性筛选结果显示,与SS株相比,RR株和HN株注释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气味结合蛋白基因、气味受体基因、视觉基因、核糖体蛋白基因和碳酸酐酶基因转录本中,均上调的分别为100、17、13、4、16、191和1个,均下调的分别为253、48、43、4、15、504和9个。从上调基因中挑选的12个基因(2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1个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1个视觉基因、1个核糖体蛋白基因、1个碳酸酐酶基因、1个核酸内切酶基因、2个气味结合蛋白基因、3个气味受体基因)进行实时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在RR株和HN株中,这12个基因较SS株均显著上调,其中RR株较SS株上调1.62~80.26倍,HN株较SS株上调2.01~189.48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2个目标基因的RNA-seq结果与实时定量PCR结果在HN株和RR株中均呈正相关(r = 0.802、0.710)。证明这12个目标基因的实时定量PCR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趋势一致。结论 基于高通量测序结果和定量PCR验证分析,致倦库蚊中的某些细胞色素P450基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视觉基因、嗅觉蛋白基因可能在其对溴氰菊酯的抗性中起一定作用。

    专家视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疟疾患者血样检测的思考和建议
    李美, 夏志贵, 尹建海, 燕贺
    2020, 38(4):  464-46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11
    摘要 ( )   HTML ( )   PDF (86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不断蔓延,自境外疟疾流行区入境人员存在疟原虫及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双重感染风险,为及时、准确、安全地开展疟疾检测,保障输入性疟疾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笔者提出在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疟疾患者血样检测工作中需提高生物安全防护级别、优先采用快速诊断检测(RDT)和核酸检测方法、至少两种检测方法结果一致作为虫种确认依据、实施血片特殊制备的方法等建议,供各临床和疾控实验室参考。

    教学研究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马淑兰, 冯萌, 蔡俊龙, 付永锋, 毛佐华, 程训佳
    2020, 38(4):  469-47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12
    摘要 ( )   HTML ( )   PDF (806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程中,利用互联网完成网上课程平台建设,将实验课重要知识点进行整合,制作标本类和操作类共计23个微视频,上传至课程平台,作为线上教学内容,供学生课前观看预习。采用多方位全程学习测评,结合问卷反馈全面评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后,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验考试成绩明显提高,优于传统教学法。对于实验考试成绩低分段的同学进行分析,标本视频和操作视频的观看次数与在线测试成绩明显相关(P < 0.01)。问卷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线上微视频对线下课堂的标本学习(262/264,99.24%),实践操作(264/264,100%)很有帮助;81.20%(217/264)的学生表示喜欢“翻转课堂”的学习方式;对于微视频学习占用业余时间的情况,95.69%(255/264)学生表示可以接受。该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践技能,也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升效果不显著,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完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惠及更多学生。

    信息交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8-2018年出版时滞分析
    衣凤芸, 张争艳, 陈勤, 杨帆, 盛慧锋
    2020, 38(4):  473-47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13
    摘要 ( )   HTML ( )   PDF (753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8-2018年出版时滞情况,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该刊11年共66期刊载的全部论文为分析对象,统计每篇论文出版时滞。结果显示,11年共收稿3 044篇,其中发 表1 470篇,退稿1 574篇,平均退稿率为51.7%。出版的1 470篇论文中,时滞≤90 d的论文有41篇(占2.8%),≥ 380 d的有36篇(占2.4%),有685篇(占46.6%)的出版时滞集中在181~280 d。平均出版时滞为218.0 d。原创性论文、叙述类论文、短篇论文道的平均出版时滞,分别为205.9、209.3和238.8 d。中国知网(CNKI)合作推出“优先数字出版”服务后,对2017和2018年的网络出版时滞分别比同年的纸质出版时滞缩短了28 d和26.9 d。该刊论著的出版时滞平均值最短,采用网络投稿系统后,进一步缩短了出版时滞。

    综述
    自然杀伤T细胞在寄生虫感染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刘毅, 蔡玉春, 陈韶红, 陈家旭
    2020, 38(4):  477-48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14
    摘要 ( )   HTML ( )   PDF (70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然杀伤T(NKT)细胞是一种同时具有T细胞与NK细胞表面标志的固有免疫细胞。NKT细胞活化后分泌的细胞因子具有影响适应性免疫的性质,是联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之一,参与抗感染、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病等过程。NKT细胞在寄生虫感染的免疫过程中也发挥着承接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重要作用,但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对NKT细胞在利什曼原虫、疟原虫、锥虫和血吸虫感染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青藏高原地区犬棘球绦虫感染的流行情况和影响因素
    崔小玉, 官亚宜, 伍卫平
    2020, 38(4):  482-48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15
    摘要 ( )   HTML ( )   PDF (64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广泛流行。犬是引起人棘球蚴病的重要传染源。青藏高原地区犬棘球绦虫感染情况严重。本文对青藏高原地区犬棘球绦虫感染的流行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分子标记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叶升玉, 成依依, 李曼, 周红宁
    2020, 38(4):  490-49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16
    摘要 ( )   HTML ( )   PDF (537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疾是非洲和东南亚地区流行的重要热带病,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随着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物抗性的产生与蔓延,全球消除疟疾目标的实现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体内药效试验法、体外药敏检测法和抗性分子标记检测法,其中抗性分子标记检测法被广泛应用。本文就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分子标记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刚地弓形虫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张富强, 乔姣姣, 李浩然, 张振超, 李祥瑞, 王帅
    2020, 38(4):  496-50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17
    摘要 ( )   HTML ( )   PDF (467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刚地弓形虫是一种重要的机会致病性原虫,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但弓形虫虫体、培养上清/排泄分泌抗原、裂解抗原、分泌蛋白均被证实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其中,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生成以及增强宿主自身免疫细胞功能的机制在弓形虫抗肿瘤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弓形虫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以及虫体及其相关组分抗肿瘤作用的相关机制。

    棘球绦虫不同宿主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魏思慧, 伍卫平
    2020, 38(4):  502-50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18
    摘要 ( )   HTML ( )   PDF (39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棘球蚴病是由棘球蚴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棘球绦虫终宿主和中间宿主的分布特征与社会、生物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影响棘球绦虫终宿主和中间宿主分布的因素,并以此为制定防治措施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本文就影响棘球绦虫终宿主和中间宿主分布特征的社会、生物和环境因素进行概述。

    分子技术在利什曼原虫分类与鉴定上的应用
    刘建秀, 汪俊云
    2020, 38(4):  508-51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19
    摘要 ( )   HTML ( )   PDF (32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什曼原虫虫种多样、致病复杂,可导致皮肤利什曼病、黏膜皮肤利什曼病和致死性内脏利什曼病等。症状的轻重取决于感染虫株类型。因此,对利什曼原虫虫株正确地进行鉴定和分类对利什曼病的及时诊断、治疗和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至关重要。本文对分子技术及分子标志物在利什曼原虫鉴定及分类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研究简报
    倾向得分匹配法在血吸虫病防治健康教育知识、态度和行为分析中的应用
    张宇, 陆定, 蒲晨, 陈琳, 毛勇, 徐亮, 刘阳
    2020, 38(4):  513-51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20
    摘要 ( )   HTML ( )   PDF (27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索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在血吸虫病防治(简称血防)健康教育知识、态度和行为(KAP)模式分析中的应用。收集2018年4月于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2个村(红莫镇桃源村为干预村,李子乡洛乃格村为对照村)开展的16岁及以上村民血吸虫病行为改变交流(BCC)干预试点项目基线问卷调查结果,应用PSM对干预村和对照村人群的年龄、性别、学历和知识、态度及行为得分进行匹配。使用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组间构成比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得分采用t检验比较。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对知识、态度及行为变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基线调查结果显示,共收集到619份有效问卷。干预村有319份有效问卷,基本情况为:男性202人,女性117人;40~59岁人群占比最多(145人,45.5%);文盲学历人群占比最多(129人,40.4%)。对照村有300份有效问卷,基本情况为:男性159人,女性141人;40~59岁占比最多(139人,46.3%);小学学历人群占比最多(168人,56%)。干预村抽取的120份有效问卷经PSM匹配后,对照村中成功匹配到102例问卷对象,匹配后干预村和对照村问卷对象数量接近。匹配前的干预村和对照村人群性别、年龄、学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匹配后的干预村和对照村人群性别、年龄、学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匹配前的干预村人群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分别为6.5 ± 2.0、3.4 ± 0.9、11.7 ± 0.9,对照村人群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分别为8.1 ± 2.9、3.2 ± 0.7、10.0 ± 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匹配后的干预村人群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分别为7.0 ± 1.5、3.3 ± 0.9、11.3 ± 0.9,对照村人群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分别为7.8 ± 2.4、3.4 ± 0.7、11.4 ± 1.4。其中,匹配后的干预村和对照村人群态度和行为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尽管匹配后的干预村和对照村人群知识得分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二者的知识得分差值由匹配前的1.6下降至匹配后的0.8。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知识、态度、行为3个变量均为正相关(r > 0)。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识正向影响态度,知识正向影响行为,态度正向影响行为,知识-态度-行为路径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在根据血防知识、态度和行为模式对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人群进行积极干预的同时,需结合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结果分析,以针对性制定干预策略。

    超声诊断的1 917例青海省肝棘球蚴病患者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
    侯玉虎, 马淑梅, 樊海宁, 乔志忠, 杨海芳, 罗巧
    2020, 38(4):  518-52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21
    摘要 ( )   HTML ( )   PDF (20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超声诊断的1 917例青海省肝棘球蚴病病例,了解当地肝棘球蚴病的分型特点及流行特征,为防治及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收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腹部超声诊断为肝棘球蚴病的1 917例病例的主要信息,利用SPSS 19.0软件对不同类型、性别、年龄、民族的肝棘球蚴病患者数量进行χ 2检验分析。1 917例肝棘球蚴病病例中,细粒、多房、混合棘球蚴病患者人数分别为1 041例(占54.3%)、867例(占45.2%)、9例(占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男、女性肝棘球蚴病患者人数分别为914例(占47.7%)和1 003例(占5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0~19岁、20~39岁、40~59岁和≥ 60岁肝棘球蚴病患者人数分别为148例(占7.7%)、739例(占38.6%)、735例(占38.3%)和295例(占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和其他民族患者人数分别为1 564例(占81.6%)、256例(占14.9%)、66例(占3.4%)、19例(占1.0%)和11例(占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实变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340例,占32.7%)和浸润型多房棘球蚴病患者(442例,占51.0%)数量最多。青海省肝棘球蚴病以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为主。

    云南省65例片形吸虫病临床特点
    李芹翠, 陈凤, 顾伟, 杨磊
    2020, 38(4):  521-52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22
    摘要 ( )   HTML ( )   PDF (160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集2011年11月-2018年11月云南省6地(市)片形吸虫病病例的临床资料。65例病例中,男28例,女37例。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4.6%(42/65),民族以汉族为主,占89.2%(58/65),病例主要来自大理地区,占72.3%(47/65)。65例病例均食过凉拌生菜,6例喝过生的山沟箐水。18例涉及5户家庭,有家庭聚集现象。全部病例均因不同程度发热、腹痛等就诊,血常规均提示嗜酸粒细胞增高,腹部彩超或CT(和/或)MRI检查结果示,以肝脏为主不同程度的脏器损害;粪检片形吸虫卵阳性率23.1%(15/65),血清片形吸虫抗体检测强阳性58例,阳性7例,阳性率100%(65/65)。全部病例经三氯苯达唑治疗后发热、腹痛明显好转,血常规嗜酸粒细胞、肝脏等病变也恢复正常。

    肝细粒棘球蚴包囊急性破裂入胆道21例临床分析
    高宇, 吴向未, 阿布都瓦依提, 刘桂生
    2020, 38(4):  524-52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23
    摘要 ( )   HTML ( )   PDF (109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11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外囊次全切除术治疗的21例肝细粒棘球蚴包囊急性破裂入胆道患者的疗效。男性14例,女性7例;原发18例,复发3例。21例患者均为急性破裂,入院时均出现黄疸症状(14例为持续性进行性黄疸,7例为间歇性黄疸),且有寒战、高热、腹膜刺激征、恶心、呕吐等症状。4例患者在包囊破裂入胆道的同时还出现了原头节种植于腹腔的情况。患者手术平均耗时2.7 h,术中平均出血量75 ml。所有患者均于术中放置了T管,11例患者在放置T管的同时放置了腹腔引流管,3例患者在放置T管的同时放置了残腔引流管,3例患者同时放置了腹腔引流管、残腔引流管以及T管。1例患者于术后出现残腔感染,3例患者于术后出现胆漏,余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随访1~3年,未见复发病例。外囊次全切除术治疗肝细粒棘球蚴包囊急性破裂入胆道效果较好。

    病例报告
    肝片形吸虫病合并嗜酸性脂膜炎1例
    黄丽华, 顾伟, 罗娇, 鲍振中
    2020, 38(4):  527-52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4.024
    摘要 ( )   HTML ( )   PDF (64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0年征稿启事
    2020, 38(4):  528-528. 
    摘要 ( )   HTML ( )   PDF (3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曼氏热带病》征订通知
    2020, 38(4):  529-529. 
    摘要 ( )   HTML ( )   PDF (5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美“逆行者”公益宣传活动进入作品展示
    2020, 38(4):  530-530. 
    摘要 ( )   HTML ( )   PDF (2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