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10-30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0, 38(5):  0-0. 
    摘要 ( )   PDF (12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西省示范区专题报道
    基于“协作创新”模式的江西省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的初步成效
    葛军, 陈颖丹, 曾小军, 李石柱, 刘亦文
    2020, 38(5):  529-53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01
    摘要 ( )   HTML ( )   PDF (289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总结2016-2019年江西省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工作经验,根据2018年中期评估结果,分析示范区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及存在问题,为2020年示范区创建工作提出建议。2016年,基于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简称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协作创新寄生虫(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机制,在江西省信丰县建立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4年来通过双方密切合作,采取以健康教育为先导,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健康教育、阳性人群治疗、改水改厕、环境整治等措施,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华支睾吸虫和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大幅下降,分别由2016年的21.56%和2.01%下降至2018年的8.85%和0.17%,降幅分别高达58.95%和91.54%;居民健康意识得到了提高,居民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提高了37.40%,不食生鱼片行为合格率提高至83.41%。此外,依托“协作创新”模式,建立了国家、省、市、县、乡5级寄生虫病防控监测网络,培养了一支基层寄生虫病防治队伍,积累了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经验,有效推进了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和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科研协作,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区基地在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2016-2019年江西省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监测点人群感染情况分析
    陈喆, 姜唯声, 李东, 葛军, 戴坤教, 曾小军, 诸廷俊
    2020, 38(5):  534-54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02
    摘要 ( )   HTML ( )   PDF (2796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6-2019年江西省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监测点人群感染情况,为全省制订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策略、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19年在全省11个县(市)设立国家监测点,并按照《全国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开展监测。监测点以县为单位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开展监测,监测点4年固定不变。每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不少于200人,每个监测点不少于1 000人。收集被调查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测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等指标;钩虫卵阳性粪样以试管滤纸培养法进行钩蚴培养,鉴定钩虫种类。感染率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5户家庭,每户采集1份田地或菜园的土样,其中350 g用于钩蚴检测,50 g用于人蛔虫卵检测。采用5%盐水进行土壤钩蚴镜检鉴定;用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测土壤中人蛔虫卵。结果 11个监测点生产方式均以农业为主,饮用水以自来水和井水为主。2016-2019年无害化厕所覆盖率分别为78.4%(30 443/38 817)、80.7%(32 856/40 723)、85.6%(35 301/41 258)和91.0%(37 964/41 730),不同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016-2019年11个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6%(175/11 126)、1.4%(160/11 203)、 0.8%(91/11 183)和1.3%(151/11 197);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较2016年下降了14.1%,不同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4年南丰县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4.7%(48/1 016)、3.8%(39/1 034)、2.6%(27/1 028)和7.4%(75/1 010),均高于其他县(P < 0.01)。人群钩虫感染率呈现年间波动,从2016年的1.0%(116/11 126)降至2018年0.6%(70/11 183),2019年再升至1.0%(112/11 197),各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除2016年外,各年度女性土源性线虫和钩虫感染率均高于男性。4年钩虫感染者中,美洲钩虫感染构成比分别为92.2%(71/77)、91.0%(61/67)、97.8%(44/45)和91.8%(89/97),其次为混合感染,单纯十二指肠钩虫感染较少。人群蛔虫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16年的0.5%(53/11 126)下降至2019年的0.3%(29/11 197),各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4年鞭虫感染率分别为0.1%(6/11 126)、0.1%(14/11 203)、0.1%(9/11 183)和0.1%(10/11 197)。4年土壤样本蛔虫卵检出率分别为9.1%(25/275)、1.8%(5/275)、1.8%(5/275)和1.5%(4/275),各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土壤中人蛔虫卵与钩蚴检出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江西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与中、重度感染者比例总体逐年下降,呈低度流行态势。钩虫仍是今后土源性寄生虫病防治的重点虫种,南丰县是今后防控的重点地区。

    2016-2019年江西省农村地区儿童蛲虫监测结果分析
    陈喆, 姜唯声, 葛军, 戴坤教, 李东, 刘克星, 曾小军
    2020, 38(5):  542-54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03
    摘要 ( )   HTML ( )   PDF (2718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江西省2016-2019年农村地区儿童蛲虫感染情况及变化趋势,为全省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19年在江西省83个县(市、区)设立土源性线虫监测点,对各监测点3~9岁儿童采集粪样,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和胶带纸肛拭法检查蛲虫感染情况。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比较和趋势分析。结果 2016-2019年共检测儿童32 587人,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0.2%(931/9 155)、12.8%(1 045/8 145)、13.1%(964/7 343)和10.5%(836/7 944),呈先升后降趋势(P > 0.05)。新余、九江、赣州和抚州等4个市连续4年儿童蛲虫感染率均≥ 10%,其中新余4年均最高,感染率分别为17.4%(8/46)、24.0%(6/25)、32.3%(10/31)与22.2%(12/54)。男童与女童感染率接近,2016-2019年分别为10.1%(506/4 989)和10.2%(425/4 166)、13.0%(568/4 383)和12.7%(477/3 762)、13.3%(530/3 981)和12.9%(434/3 362)、10.3%(440/4 283)和10.8%(396/3 661)(P > 0.05)。除2016年散居儿童感染率最高为13.7%(83/606)外,其余年份感染率最高均为幼托儿童,感染率分别为13.8%(512/3 705)、16.3%(567/3 486)和12.3%(477/3 885)。4~7岁儿童感染率较高,且各年度感染率均≥ 10%。胶带纸肛拭法蛲虫感染检出率为11.4%(3 730/32 587),高于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的1.2%(392/32 587)(P < 0.05)。结论 江西省2016-2019年儿童蛲虫感染率较高,4年间感染率的变化不明显,应加强对幼托儿童蛲虫感染的监测与精准防治。

    江西省贫困和非贫困地区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的比较分析
    曾小军, 姜唯声, 葛军, 谢曙英, 李召军, 杭春琴, 李东
    2020, 38(5):  548-55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04
    摘要 ( )   HTML ( )   PDF (2607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分析江西省贫困和非贫困地区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2014年全国第三次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和细则,结合江西省的具体情况,以生态区为基础,按经济条件和地理方位分层整群抽样抽取调查点,每个调查点以自然村为单位随机整群抽取调查250 人,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每个调查点随机抽取60名参加粪检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按国家公布的江西省贫困县名单,分别对2014年江西省重点寄生虫病抽样调查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归类并统计和分析,感染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全省共调查32个县92个调查点。贫困地区土源性线虫、蛔虫和鞭虫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6.97%(466/6 690)、2.20%(147/6 690)和2.42%(162/6 690),均高于非贫困地区的6.04%(1 022/16 916)、0.35%(59/16 916)和0.37%(63/16 916)(P < 0.01)。非贫困地区钩虫平均感染率为5.44%(920/16 916),高于贫困地区的2.71%(181/16 916)(P < 0.01)。贫困和非贫困地区不同年龄组人群土源性线虫、钩虫感染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升高的趋势,≥70岁组最高,分别为9.54%(44/461)、13.13%(184/1 401);蛔虫感染率贫困地区< 10岁组最高(3.07%,29/946),非贫困地区20~29岁组最高(0.55%,6/1 088);鞭虫感染率贫困地区≥70岁组最高(3.69%,17/461),非贫困地区10~19岁组人群最高(0.60%,9/1 491)。<10、30~39岁组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贫困地区[(4.97%(47/946)、5.64%(44/780)]高于非贫困地区[1.10%(28/2 534)、2.73%(46/1 685)](P < 0.01);40~49岁及以上年龄组人群钩虫感染率非贫困地区[4.67%(140/2 999)、7.40%(237/3 203)、10.66%(268/2 515)、13.13%(184/1 401)]高于贫困地区[2.70%(30/1 111)、3.34%(40/1 199)、4.72%(43/911)、9.54%(44/461)](P < 0.01);蛔虫除20~29岁组外、鞭虫除10~19岁组外,其余各年龄组人群蛔虫、鞭虫的感染率贫困地区均高于非贫困地区(P < 0.01)。贫困和非贫困地区女性土源性线虫、钩虫和鞭虫感染率分别为8.66%(290/3 348)、6.66%(581/8 720),3.58%(120/3 348)、6.06%(528/8 720)和2.63%(88/3 348)、0.42%(37/8 720),均高于男性的5.27%(176/3 342)、5.38%(441/8 196),1.83%(61/3 342)、4.78%(392/8 196)和2.21%(74/3 342)、0.32%(26/8 196)(P < 0.01);贫困地区女性蛔虫感染率(2.75%,92/3 348)高于男性(1.65%,55/3 342)(P < 0.01)。土源性线虫女性感染率贫困地区高于非贫困地区(P < 0.01),蛔虫、鞭虫感染率贫困地区女性和男性均高于非贫困地区(P < 0.01),钩虫感染率非贫困地区女性和男性均高于贫困地区(P < 0.01)。非贫困地区改厕率为52.06%,低于贫困地区的61.23%(P < 0.01),非贫困地区用新鲜粪便施肥的比例(36.31%)与贫困地区(33.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非贫困和贫困地区分别有55.20%、63.62%的人有赤脚下地习惯。结论 非贫困地区钩虫和贫困地区蛔虫、钩虫、鞭虫是不同地区重点防控的虫种。40~49岁及以上人群是钩虫防治的重点对象,40~49岁以下人群是蛔虫、鞭虫防治的重点对象。

    江西省信丰县华支睾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3年防治成效
    葛军, 姜唯声, 袁长红, 诸廷俊, 陈喆, 杨玉华, 蓝明兴, 戴坤教, 李东, 曾小军, 陈颖丹
    2020, 38(5):  554-56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05
    摘要 ( )   HTML ( )   PDF (2480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2016-2018年江西省信丰县华支睾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防治效果,探讨“以健康教育为先导,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在华支睾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方法 将信丰县有食“鱼生”习惯的26个行政村全部列入示范区范围,分别于2016年和2018年的10-11月,在示范区开展干预前的基线调查和干预后的防治效果调查。每村整群抽取150名3岁以上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集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测居民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同步对其进行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识、行为与态度、药物驱虫等问卷调查。在鱼塘和小溪等自然水体采集淡水螺和淡水鱼(每村不少于100尾),采用压碎镜检法检测中间宿主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情况。每村采集5份猫、犬或猪粪便,采用水洗沉淀集卵法检查保虫宿主粪便中的虫卵。结果 信丰县示范区覆盖5个乡(镇)26个村,共79 764人。居民感染率由2016年的21.56%(878/4 072)下降至2018年的8.85%(365/4 125),降幅为58.95%。2016年,示范区男性和女性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9.53%(577/1 954)和14.21%(301/2 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018年,男性和女性感染率分别降至13.09%(266/2 032)和4.73%(99/2 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次调查均显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随年龄增大而上升,以20岁以上成年人为主要感染人群。与2016年相比,2018年各年龄组感染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3~19岁和20~39岁人群感染率下降分别达72.99%和74.85%。与2016相比,除商人和公职人员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均P > 0.05),其他各职业人群感染率均有所下降。示范区感染人群驱虫覆盖率由2016年54.21%(476/878)提高至2018年的84.01%(310/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016年和2018年分别检获纹沼螺400只和1 000只,均未检出华支睾吸虫雷蚴和尾蚴。淡水鱼平均感染率由2016年的8.24%(144/1 747)下降至2018年0.80%(1/125),降幅为90.29%。2016年保虫宿主平均感染率为2.27%(8/353),2018年降为0。居民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不食“鱼生”行为合格率分别由2016年的13.02%(525/4 033)和80.49%(3246/4 033)分别提高至2018年的20.80%(850/4 087)和83.41%(3 409/4 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3年来,累计驱虫890人,平均服药覆盖率为65.78%;新增无害化厕所3 465座,无害化厕所平均覆盖率由2016年的93.48%(16 326/17 464)增加至2018年的97.21%(1 9791/20 360),增长了3.99%。结论 信丰县通过3年综合防治,“以健康教育为先导,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在华支睾吸虫病防治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示范区防治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目标。

    2016-2019年江西省信丰县人群华支睾吸虫病国家监测点人群感染情况分析
    袁长红, 蓝明兴, 诸廷俊, 王梅, 陈喆, 胡利峰, 黄琪, 姜唯声
    2020, 38(5):  561-56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06
    摘要 ( )   HTML ( )   PDF (2307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江西省信丰县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信丰县按地理方位划分东、南、西、北、中等5个片区,每个片区随机抽取1个乡镇的1个村,分别为古陂镇余村、大塘埠镇樟塘村、正平镇正坳村、西牛镇黄泥村和嘉定镇焦坑村作为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的国家监测点。2016-2019年,每个行政村每年整群抽样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调查人数不少于200人。采集粪样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测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在每村受检人群中随机抽查150人以上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率的差异。结果 2016-2019年信丰县国家监测点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9.3%(96/1 027)、8.9%(89/1 005)、5.2%(52/1 000)和6.4%(64/1 002)。2016-2019年最小感染者分别为3、11、26和27岁。男性感染率均高于女性(P < 0.01)。除2016年外,学龄前儿童均无感染,其他文化程度组4年均有感染者。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6-2019年居民吃“鱼生”的比例分别为14.4%(22/153)、16.6%(25/151)、9.3%(14/150)和18.8%(29/154)。居民听说过华支睾吸虫病的比例,从2016年的13.7%(2/153)上升到2019年的55.8%(86/154)。结论 江西省信丰县国家监测点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仍然较高,人群吃“鱼生”的比例4年间维持在一定比例。

    2016年江西省信丰县人群华支睾吸虫病知信行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喆, 叶斌, 姜唯声, 杨玉华, 赖博文, 曾小军, 周长海
    2020, 38(5):  567-57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07
    摘要 ( )   HTML ( )   PDF (2212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江西省信丰县人群华支睾吸虫病知识、态度、行为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在信丰县有食生或半生淡水鱼习惯的大塘埠、小河、嘉定、古陂、正平等5个镇的26个村,每村整群抽样至少150名3周岁以上当地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开展华支睾吸虫感染基本情况问卷调查。计算人群华支睾吸虫病知识知晓率与食“鱼生”比例。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率或百分比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别对人群知晓率、食“鱼生”比例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共调查4 033人,华支睾吸虫病知晓率为13.0%(525/4 033),19.5%(787/4 033)的人群有食“鱼生”史。其中男性知晓率与食“鱼生”比例分别为7.4%(142/1 933)与32.8%(633/1 933),均高于女性的2.2%(47/2 100)与7.3%(154/2 100)(P < 0.01)。不同年龄组人群知晓率总体随着年龄的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0~39岁组最高,为9.8%(30/305),各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人群食“鱼生”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呈上升趋势,50~59岁组最高,为30.6%(241/787),各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商人、公职人员的知晓率与食“鱼生”比例分别为35.6%(42/118)和45.8%(54/118),均高于其他各职业(P < 0.0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知晓率与食“鱼生”比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高中及以上学历最高,分别为25.8%(56/217)和32.7%(71/217)(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华支睾吸虫病知晓率是女性的2.726倍(P < 0.01),商人、公职人员的知晓率是农民的3.707倍(P < 0.01),学生的知晓率为农民的0.068倍(P < 0.01)。知晓率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升高,高中及以上人群的知晓率是文盲与学龄前儿童的11.609倍(P < 0.01)。男性食“鱼生”行为的发生概率是女性的6.976倍(P < 0.01),商人、公职人员食“鱼生”行为的发生概率是农民的1.989倍(P < 0.01)。随文化程度的提高,食“鱼生”行为的发生概率也随之上升,初中、高中及以上食“鱼生”行为的发生概率分别是文盲和学龄前儿童的2.076倍(P < 0.01)和1.966倍(P < 0.05)。结论 信丰县人群华支睾吸虫病知晓率总体偏低,男性,商人、公职人员,文化程度较高者华支睾吸虫病的知晓率、食“鱼生”比例均较高,是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江西省信丰县小学华支睾吸虫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诸廷俊, 钱门宝, 陈颖丹, 陈喆, 葛军, 曾小军, 袁长红, 蓝明兴, 李石柱
    2020, 38(5):  574-57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08
    摘要 ( )   HTML ( )   PDF (2133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在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小学开展华支睾吸虫病健康教育并对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2017-2019年,在江西省信丰县华支睾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内选择3个乡(镇),每个乡(镇)选2个村,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干预组。2017年进行基线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小学学生与村民对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和危害的知晓情况、食“鱼生”的态度和行为。其后,干预组在村小学开展综合的健康教育措施,包括每学期播放1次华支睾吸虫病防治动画片,出1期板报,写1篇作文,开展1次面向家长的宣讲活动;对照组不采取干预措施。2019年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和村民的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同基线调查。结果 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有298名和254名学生,147名和168名村民参加了基线调查和效果评估。干预前后,干预组学生对华支睾吸虫病传播途径、危害的知晓率分别从44.49%(113/254)、0提升至79.13%(201/254)(P < 0.01)和23.22%(59/254)(P < 0.01),将来不食“鱼生”的信念从75.2%(191/254)上升至94.09%(239/254)(P < 0.01),食“鱼生”的行为分别为2.36%(6/254)和0.39%(1/254)(P > 0.05);对照组学生的知晓率分别从11.41%(34/298)和0.33%(1/298)上升至53.02%(158/298)(P < 0.01)和22.48%(67/298)(P < 0.01),将来不食“鱼生”的信念从95.64%(285/298)下降至91.28%(272/298)(P < 0.05),食“鱼生”的行为分别为1.34%(4/298)和1.01%(3/298)(P > 0.05)。干预前后,干预组学生所在村村民华对支睾吸虫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分别为18.45%(31/168)和26.19%(44/168)(P > 0.05),对危害的知晓率从4.17%(7/168)提升至16.07%(27/168)(P < 0.05);将来不食“鱼生”的信念分别为95.83%(161/168)和94.05%(158/168)(P > 0.05);食“鱼生”的行为从35.12%(59/168)降至15.48%(26/168)(P < 0.05)。对照组学生所在村村民华支睾吸虫病传播途径知晓率从56.46%(83/147)下降至39.46%(58/147)(P < 0.05),危害的知晓率从3.4%(5/147)提升至9.52%(14/147)(P < 0.05);将来不食“鱼生”的信念从82.31%(121/147)上升至94.56%(139/147)(P < 0.05);食“鱼生”的行为从23.13%(34/147)降至6.8%(10/147)(P < 0.05)。结论 在小学开展华支睾吸虫病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强化了将来不食“鱼生”的信念,也减少了学生所在村成人食“鱼生”的行为,对成人知晓率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论著
    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PfcrtPfmdrPfK13基因多态性与体外药物敏感性相关性的分析
    张苍林, 聂仁华, 徐丹, 吕高伟, 王剑, 杨亚明, 邓艳, 刘言, 周红宁
    2020, 38(5):  580-58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09
    摘要 ( )   HTML ( )   PDF (1993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物的敏感性及其抗性相关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为当地制定合理的疟疾药物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在缅甸拉咱市农日班诊所设立调查点,选取镜检为单一感染恶性疟原虫,2周内未用过抗疟药、磺胺和四环素类药物的现症患者为调查对象,给药前采集患者全血或滤纸血滴,用于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和基因检测。运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法对恶性疟原虫进行体外青蒿素、氯喹、哌喹和咯萘啶敏感性检测。提取全血或滤纸血滴DNA,进行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基因(Pfcrt)、多药抗性基因(Pfmdr)和Kelch基因(PfK13)抗性相关基因检测。应用SPSS 23.0软件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分析恶性疟原虫药物抗性与其携带基因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收集镜检为单一感染恶性疟原虫患者血样63份,体外药物敏感测定51例,成功测定42例,占82.4%。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平均抑制浓度、半数抑制量(ID50)和抗性率较高,分别为880 nmol/L、320.5 nmol/L和95.2%;对咯萘啶平均抑制浓度、青蒿素ID50和哌喹抗性率较低,分别为410 nmol/L、84.8 nmol/L和7.1%。在对氯喹有抗性的40份血样中,对咯萘啶、青蒿素和哌喹的交叉抗性率分别为52.5%(21/40)、37.5%(15/40)和7.5%(3/40);对哌喹有抗性的3份血样中,对氯喹、青蒿素和咯萘啶的交叉抗性率均为3/3。存在交叉抗性的血样从高到低分别为:氯喹与咯萘啶21份,氯喹与青蒿素15份,青蒿素与咯萘啶13份,哌喹与氯喹、青蒿素和咯萘啶均为3份。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分析显示,青蒿素与哌喹和咯萘啶的抗性之间均存在相关性(r = 0.354、0.446,P < 0.05)。基因检测结果显示,Pfcrt基因成功测序37份,均为74~76位点C72V73I74E75T76三重突变基因型,突变率为100%(37/37)。Pfmdr基因在第86和1246位点分别成功测序47和49份血样,突变率分别为N86Y(2.1%,1/47)和D1246Y(100%,49/49)。PfK13基因成功测序20份,存在3种基因突变型,其中F446I突变率较高,占50.0%(10/20),L492L/S和C580Y基因突变率较低,均为5.0%(1/20)。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为抗性的血样中,Pfcrt基因C72V73I74E75T76Pfcrt基因N86Y1246、PfK13基因I446S492C580Pfcrt/Pfmdr基因I74E75T76/Y1246基因型频率较高,分别占各自的100%(37/37)、93.9%(46/49)、50.0%(10/20)和69.0%(29/42)。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分析显示,PfcrtPfmdrPfK13基因突变与体外药物敏感性间无相关性。结论 缅甸拉咱市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已普遍产生了抗性,对咯萘啶和青蒿素具有一定抗性,但对哌喹仍然敏感。

    2010-2019年广西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黎军, 韦树娇, 张伟尉, 林康明, 燕慧, 冯向阳
    2020, 38(5):  589-59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10
    摘要 ( )   HTML ( )   PDF (1873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广西消除疟疾阶段疟疾的流行特征和医疗卫生机构响应能力,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2-2019年广西疟疾疫情数据资料,2010和2011年数据通过整理“个案调查表”获得。采用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感染虫种、输入国来源、疫情报告情况、三间分布及诊断情况等。结果 2010-2019年广西累计报告疟疾病例3 195例,其中本地原发病例1例(2012年),经输血感染病例1例(2015年)。其余3 193例为输入性病例,其中外国籍7例,死亡7例。输入性病例中,恶性疟占72.3%(2 310/3 193),间日疟占9.8%(314/3 193),卵形疟占13.9%(444/3 193),三日疟占1.4%(45/3 193),混合感染占2.1%(66/3 3 193);临床诊断病例为0.4%(14/3 193)。输入病例分布于广西14个地级市,占比排名前5位依次是南宁市(84.6%,2 700/3 193),桂林市(3.8%,120/3 193),河池市(3.5%,111/3 193),柳州市(1.5%,49/3 193),百色市(1.4%,45/3 193)。患者年龄主要为30~49岁(66.5%,2 123/3 193),男女性别比为49.7 ∶ 1。输入地来源涉及非洲33个国家(93.8%,2 994/3 193),东南亚9个国家(5.9%,187/3 193),美洲的圭亚那(0.1%,3/3 193)。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首诊病例数占就诊病例总数的80.4%(2 539/3 159),首诊为疟疾的确诊率为90.6%(2 862/3 159),各级医疗机构之间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医疗机构之间确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疟原虫判定正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恶性疟原虫(92.2%,2 114/2 292),卵形疟原虫(90.5%,402/444),间日疟原虫(77.5%,231/298),三日疟原虫(75.6%,34/45)。确诊平均时间间隔分别为间日疟(3.15 ± 9.80)d,三日疟(1.73 ± 4.45)d,卵形疟(1.16 ± 3.9)d,恶性疟(0.89 ± 4.81)d,间日疟、恶性疟、卵形疟三者间确诊平均时间间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广西2012年后无本地原发病例报告,输入性病例以恶性疟为主,主要来自于非洲,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是疫情响应主体。

    豆状囊尾蚴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的多抗制备、组织分布及活性研究
    王莉杰, 王立群, 刘婷丽, 张少华, 刘光学, 李艳萍, 梁盼红, 骆学农
    2020, 38(5):  595-60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11
    摘要 ( )   HTML ( )   PDF (1807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豆状囊尾蚴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pserpin)的组织分布及其对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效果。方法 利用原核表达的重组Cpserpin(rCpserpin)免疫家兔,采用间接ELISA检测免疫后血清的效价,取免疫兔血清,制备抗体并纯化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对多克隆抗体进行特异性分析,通过免疫组化试验分别观察rCpserpin在豆状带绦虫成虫和幼虫中的组织分布。构建重组质粒pPIC9K-Cpserpin,线性化后转化至毕赤酵母KM71感受态细胞,用G418筛选的高拷贝菌株进行诱导表达并纯化rCpserpin,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不同浓度(6、9、18、21 μg/ml)rCpserpin对0.5 μg/ml α-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等3种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抑制效果。结果 间接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免疫血清多抗IgG抗体的效价达1 ∶ 51 200。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纯化后的多克隆抗体可与rCpserpin和兔豆状囊尾蚴虫体可溶性抗原产生特异性反应。免疫组化试验结果显示,Cpserpin在囊尾蚴阶段表达量很低,但在成节和孕节中高度表达,广泛分布于虫体体壁和虫卵中。酵母表达的rCpserpin随浓度增加对α-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的抑制效果分别增强,在21 μg/ml浓度时,对3种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50.5 ± 2.5)%、(71.5 ± 1.5)%和(77.4 ± 1.5)%(均P < 0.05)。结论 rCpserpin多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在豆状囊尾蚴成节和孕节中高表达,且其对α-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019年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分析
    周正斌, 李元元, 张仪, 李石柱
    2020, 38(5):  602-60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12
    摘要 ( )   HTML ( )   PDF (1496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9年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的疫情状况。方法 收集2019年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信息,剔除报告的疑似病例、重复病例以及皮肤利什曼病病例,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内脏利什曼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9年全国15个省(自治区)的72个县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166例,其中犬源型病例163例,野生动物源型病例3例,无人源型病例。病例主要分布于山西(52例)、甘肃(43例)和陕西(34例)等3个省,合计报告病例数占全国总报告病例数的77.7%(129/166)。其中31个县属于流行区,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124例,其余41个县属于非流行区,共报告输入性病例42例。其中甘肃省舟曲县(16例)、陕西韩城市(16例)、山西阳泉市郊区(13例)和平定县(10例)为主要流行县,报告病例数占全国总报告病例数的33.1%(55/166)。甘肃省镇原县、山西省河津市、河南省龙安区、河北省邢台县为内脏利什曼病复燃流行县,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6例。内脏利什曼病发病高峰为4月份,男、女病例数分别为114、52例,性别比为1 ∶ 0.5。农民和学龄前儿童为我国内脏利什曼病高风险人群,报告病例数分别占总报告病例数的47.6%(79/166)和27.1%(45/166)。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主要分布于≥15岁年龄组(占85.7%),不同流行类型病例的年龄分布明显不同,野生动物源型病例均见于0~2岁学龄前儿童(3例),犬源型病例主要见于≥15岁农民。结论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呈低流行态势,但流行区范围逐渐扩大,应加强内脏利什曼病监测。

    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脾CD4+ 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耗竭的变化
    侯昕伶, 李玲慧, 李亮, 李静, 王慧, 邵英梅, 张传山
    2020, 38(5):  611-61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13
    摘要 ( )   HTML ( )   PDF (1349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不同数量多房棘球蚴感染对小鼠脾CD4+ T细胞亚群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为假手术组、低数量感染组(50个原头节)、中数量感染组(500个原头节)和高数量感染组(2 000个原头节)。小鼠麻醉后经肝门静脉部位穿刺,注射不同数量原头节,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感染后2、12和24周各组分别取5只小鼠,取脾组织研磨分离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CD4+ T细胞记忆表型、不同亚群比例、免疫抑制性分子淋巴细胞活化蛋白3(LAG3)表达。采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进行作图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感染后2周,低数量和中数量感染组小鼠脾CD4+IFN-γ+ T细胞比例分别为(7.54 ± 1.44)%、(7.58 ± 3.17)%,高于假手术组的(3.52 ± 1.03)%(P < 0.05);CD4+TNF-α+ T细胞比例分别为(39.34 ± 4.19)%、(39.53 ± 10.74)%,高于假手术组(22.62 ± 1.50)% (P < 0.01)。感染后12周,低数量和中数量感染组小鼠脾CD4+IFN-γ+ T细胞比例分别为(16.52 ± 0.77)%、(22.98 ± 4.32)%,高于假手术组(16.88 ± 2.49)%(P < 0.05);CD4+TNF-α+ T细胞比例分别为(27.26 ± 2.12)%、(28.36 ± 5.24)%,高于假手术组(19.72 ± 3.87)% (P < 0.05);CD4+IL17A+ T细胞比例分别为(10.70 ± 1.81)%、(11.52 ± 2.68)%,高于假手术组(5.40 ± 1.32)% (P < 0.01);同时,低数量和中数量感染组小鼠脾CD4+IL-4+ T细胞比例分别为(2.87 ± 0.84)%、(3.50 ± 0.77)%,高于假手术组(1.75 ± 0.83)% (P < 0.01);CD4+IL-10+ T细胞比例分别为(4.63 ± 0.78)、(7.09 ± 2.42)%,高于假手术组(3.03 ± 0.79)% (P < 0.01)。感染后24周,中数量、高数量感染组小鼠脾CD4+IFN-γ+ T、CD4+TNF-α+ T、CD4+IL-4+ T、CD4+IL-10+ T和CD4+IL17A+ T细胞的比例均高于假手术组(P < 0.05),且高数量组小鼠脾Treg细胞的比例高于假手术组(P < 0.01),各感染组小鼠脾效应记忆性CD4+ T细胞比例高于假手术组;各感染组小鼠脾CD4+LAG3+ T细胞比例分别为(16.45 ± 4.89)%、(14.54 ± 4.96)%、(14.62 ± 2.43)%,高于假手术组(8.43 ± 3.46)%(P < 0.05)。感染后24周, 高数量组小鼠脾CD4+ T细胞中分泌IFN-γ和TNF-α的LAG3阳性群细胞比例分别为(1.67 ± 0.66)%、(0.69 ± 0.27)%,低于阴性群的(5.11 ± 1.81)%、(31.7 ± 12.1)%(P < 0.01)。结论 低、中数量多房棘球蚴感染后,小鼠可能利用T1型和T17型免疫应答优势对虫体起到杀伤和清除;而高数量感染诱导脾T1/T2型和T17/Treg型免疫应答失衡,以及CD4+ T细胞上调LAG3分子表达,导致功能耗竭,造成棘球蚴慢性寄生。

    2017-2018年青海省玛沁县人群棘球蚴病患病和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马霄, 张雪飞, 雷雯, 马俊英, 刘佳, 蔡辉霞, 王威, 詹培珍, 樊海宁, 张静宵, 刘玉芳, 刘娜, 王永顺, 张青, 赵存哲, 张雄英, 史可梅, 刘培运, 旦措, 长梅
    2020, 38(5):  619-62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14
    摘要 ( )   HTML ( )   PDF (30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青海省玛沁县人群棘球蚴病患病情况及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方法 2017-2018年在玛沁县6个乡和2个镇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B超检查,计算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对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和当地居民随机开展现场问卷调查,计算人群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B超检查共36 705人,检出患者433例,检出率为1.18%(433/36 705);2017年、2018年分别发放问卷485份和436份,棘球蚴病知晓率分别为89.69%(435/485)和91.74%(400/436)。女性棘球蚴病检出率为1.58%(280/17 746),高于男性的0.81%(153/18 959)(P < 0.01)。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随年龄段增高而增加,≥70岁人群的检出率为2.63%(38/1 446)。各职业人群中以牧民检出率最高,为2.56%(406/15 831);干部检出率最低,为0.06%(4/6 844)。不同文化程度以文盲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最高,为3.15%(235/7 466);大学文化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最低,为0.03%(2/5 995)。居住方式中以游牧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最高,为4.67%(107/2 290)。不同地区中,以优云乡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最高,为7.67%(95/1 238)。不同性别、年龄组、职业、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及地区间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年人群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职业人群中以牧民知晓率最低,分别为66.33%(65/98)和79.34%(96/121);干部知晓率最高,分别为98.89%(89/90)和98.77%(80/81)。不同文化程度中以小学知晓率最低,分别为78.77%(141/179)和86.08%(167/194);本科知晓率最高,分别为98.80%(90/91)和98.77%(80/81)。不同职业、文化程度间人群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玛沁县棘球蚴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人群患病检出率为1.18%,人群棘球蚴病防治知晓率虽有所提高,但在今后的防治过程中仍需以牧民为重点防治人群,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信息交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3-2018年基金论文分析
    衣凤芸, 张争艳, 盛慧锋, 杨帆, 陈勤
    2020, 38(5):  625-62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15
    摘要 ( )   HTML ( )   PDF (909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3-2018年所刊载的研究性论文(包括论著、实验研究、现场研究、临床研究和专题报道)的基金资助情况。结果显示,6年共刊载研究性论文428篇,其中基金论文324篇,基金论文率为75.7%,基金项目总数为638项,篇均基金项目数为1.5项。单篇基金项目数为1、2、3、4、5和6项的论文数分别为141(占43.5%)、95(占29.3%)、58(占17.9%)、19(占5.9%)、8(占2.5%)和3(占0.9%)篇。第1项基金项目为国家级、省部级、院级和国际基金的论文数分别为191(占58.9%)、107(占33.0%)、14(占4.3%)和12(占3.7%)篇。研究内容方面,基金论文数居前5位的分别为棘球蚴病(学)(49篇,占15.1%)、血吸虫病(学)(48篇,占14.8%)、疟疾(学)(48篇,占14.8%)、弓形虫病(学)(42篇,占13.0%)、蚊媒(14篇,4.3%)。研究方向方面,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免疫与诊断、药理、病原学和临床方向的基金论文数分别为144篇(占44.4%)、63篇(19.4%)、56篇(占17.3%)、26篇(占8.0%)、19篇(占5.9%)和16篇(占4.5%)。提示2013-2018年该刊刊载的研究性论文的基金论文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综述
    我国恶性疟原虫主要药物抗性研究
    叶升玉, 成依依, 李曼, 周红宁
    2020, 38(5):  631-63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16
    摘要 ( )   HTML ( )   PDF (78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疾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非洲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自2017年以来,已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但如何做好境外恶性疟输入病例救治及抗疟药物监测,防止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病例发生或暴发尤为重要。抗疟药物作为疟疾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有效遏制了全球疟疾流行,但随着抗疟药物的长期使用,恶性疟原虫耐药性问题,特别是对青蒿素类药物耐药性问题是目前疟疾防控的难题之一,本文就我国恶性疟原虫对主要抗疟药物抗性研究进行综述。

    多房棘球绦虫遗传多态性研究进展
    尚婧晔, 张光葭, 喻文杰, 何伟, 廖沙, 李汭芮, 黄燕, 刘阳, 钟波
    2020, 38(5):  637-64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17
    摘要 ( )   HTML ( )   PDF (71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房棘球蚴病是由多房棘球绦虫幼虫感染引起的一种极为严重的慢性寄生虫病。本文通过文献回顾,从研究方法入手,就基于DNA序列与微卫星数据的全球多房棘球绦虫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多房棘球蚴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高通量组学技术在尘螨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刘娜娜, 崔玉宝, 叶林华, 黄路圣
    2020, 38(5):  642-64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18
    摘要 ( )   HTML ( )   PDF (653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尘螨是全球最常见的吸入性变应原之一。近20年来,尘螨过敏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后基因时代的到来,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到系统、全面、动态的探索阶段。高通量组学采用测序技术从基因、蛋白质等层面对样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数据挖掘,解释生物学过程的内在机制。本文对尘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微生物组等4个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尘螨过敏原与过敏性疾病、开发新的防治策略提供思路。

    蚊虫嗅觉受体研究进展
    王洋, 李婷婷, 公茂庆
    2020, 38(5):  647-65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19
    摘要 ( )   HTML ( )   PDF (596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蚊虫的许多行为都依赖于嗅觉系统,如通过宿主或自然环境释放的气味,进行摄食、求偶、寻找宿主和吸血,因此蚊虫嗅觉系统对其适应外界环境和种群的繁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嗅觉受体(ORs)作为传递气味信息的枢纽,在蚊虫嗅觉行为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了解蚊虫嗅觉行为的基础上,阐明蚊虫ORs的基因表达特征、由其介导的嗅觉信号转导机制及其与驱避剂的关系,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蚊虫嗅觉的认识,为基于蚊虫嗅觉的新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弓形虫外泌体研究进展
    李朋举, 左素琼, 段玉娟, 李浩然, 张振超, 李祥瑞, 王帅
    2020, 38(5):  653-65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20
    摘要 ( )   HTML ( )   PDF (50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泌体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包含蛋白质、脂质、核酸等多种活性成分。研究表明,多数寄生虫也能分泌外泌体,其在介导虫体-宿主细胞间信息交流、调节宿主免疫反应、传递致病因子、药物抗性基因和分化因子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基于外泌体进行的治疗和疫苗研制方兴未艾。本文主要对弓形虫外泌体的生物学特征和功能进行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阐述。

    研究简报
    福建省第三次儿童蛲虫感染调查分析
    谢贤良, 谢汉国, 江典伟, 陈云虹, 陈宝建
    2020, 38(5):  607-61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21
    摘要 ( )   HTML ( )   PDF (1403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按全国第三次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要求,福建省于2015-2017年,以生态区为基础,根据当地经济条件和地理方位将全省的县(市)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方位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每个片区抽取1~2所幼儿园,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3~6岁儿童蛲虫感染情况。结果共调查15个县(市)区3 472名儿童,检出蛲虫感染205例,感染率为5.90%,较第一、第二次寄调分别下降87.38%、73.21%。男童蛲虫感染率为7.24%(128/1 769),高于女童的4.52%(77/1 703)(P < 0.05),且随年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以6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7.39%(95/1 285),各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济条件发达县的儿童蛲虫感染率为4.27%(86/2 016),低于中等水平县的7.22%(52/720)和不发达县的9.10%(67/736)(P < 0.05)。浙、闽山地丘陵生态区的儿童蛲虫感染率为4.48%(58/1 294),低于滇、桂、粤中部、闽南山地丘陵生态区的6.75%(147/2 178)(P < 0.05)。公立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率为4.40%(59/1 340),低于私立幼儿园的6.85%(146/2 132)(P < 0.05)。蛲虫感染率以漳州市最高,为15.59%(63/404),厦门市最低,为2.51%(10/398)。提示福建省儿童蛲虫感染率较第二次调查有显著下降,仍需加强监测与防控工作。

    云南省保山市2013-2019年境外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杨和仙, 李加全
    2020, 38(5):  660-66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22
    摘要 ( )   HTML ( )   PDF (385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系统、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13-2019年保山市疟疾疫情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保山市共报告疟疾病例880例,境外输入性病例846例(96.1%),2013年9月后,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2013-2019年保山市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分别为181、198、248、104、55、28、32例。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中,间日疟765例(90.4%),恶性疟78例(9.2%),三日疟3例(0.4%);病例数地区分布中腾冲市最多(549例,64.9%),昌宁县最少(12例,1.4%);病例数高峰出现在4-7月(540例,63.8%),其中5月病例数最多(183例,21.6%);男性病例759例(89.7%);农民802例(94.8%);20~49岁青壮年病例704例(83.2%)。感染来源地以东南亚为主(841例,99.4%),其中缅甸最多(810例,95.7%)。846例境外输入性病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最长58 d,7 d内确诊754例(89.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279例(33.0%),乡镇卫生院报告265例(31.3%),综合医院报告204例(24.1%),民营医院及其他报告98例(11.6%)。

    河南省洛阳市并殖吸虫病疫源地流行病学调查
    李云霞, 艾琳, 邓艳, 陈伟奇, 朱鑫, 杨治国, 李克伟, 孙毅莹
    2020, 38(5):  664-66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23
    摘要 ( )   HTML ( )   PDF (296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河南省洛阳市溪蟹的并殖吸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确认洛阳市并殖吸虫病的疫源地。于2013年8月至2019年10月陆续在洛阳9县(市)监测点采集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实验室检测溪蟹并殖吸虫感染情况。囊蚴采用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1(CO1)基因进行鉴定。共捕获560只溪蟹,宜阳县、洛宁县、新安县、嵩县和栾川县发现并殖吸虫囊蚴,经形态学和PCR鉴定为斯氏并殖吸虫囊蚴。宜阳县溪蟹感染率和感染度最高,分别为58.33%和11.54个囊蚴/只,新安县、嵩县、洛宁县和栾川县溪蟹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依次为25.93%和0.33个囊蚴/只、19.64%和0.23个囊蚴/只、11.96%和0.12个囊蚴/只、6.17%和0.06个囊蚴/只。PCR结果显示,宜阳县、新安县、嵩县、洛宁县和栾川县溪蟹分离出的囊蚴样品扩增出的ITS2长度约500 bp,与斯氏并殖吸虫(GenBank登录号为KX129924.1)的相似性为98%~100%。提示宜阳县、洛宁县、新安县、栾川县和嵩县均为并殖吸虫病疫源地,其中宜阳县属于中度流行区,新安县、洛宁县、栾川县、嵩县为轻度流行区。

    温州市首例国外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病例的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倪庆翔, 阮卫, 姚立农, 倪丹丹, 项方吕
    2020, 38(5):  667-66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24
    摘要 ( )   HTML ( )   PDF (175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9年11月27日,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1例国外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病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取患者尿液、粪便和膀胱病理组织切片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患者尿沉渣涂片检出埃及血吸虫虫卵,病理组织切片经鉴定考虑“埃及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确诊为尼日利亚感染的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病例。给予患者口服吡喹酮治疗60 mg/kg × 2 d疗法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服药后1周及1月后对患者尿液进行随访复查,未发现虫卵。此例为温州市首例国外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病例。

    江西省信丰县华支睾吸虫感染现状调查
    黄棋, 姜唯声, 严月康, 陈喆, 熊衍峰, 杨玉华, 王寿山
    2020, 38(5):  670-67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25
    摘要 ( )   HTML ( )   PDF (50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江西省信丰县地理位置和居民生活习惯划分食“鱼生”区和非食“鱼生”区,每个区随机抽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1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对受检者进行粪检(一粪二检),同时对华支睾吸虫病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和食“鱼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4-2015年共调查1 376人,华支睾吸虫总感染率为11.70%(161/1 376)。其中食“鱼生”区感染率为21.18%(122/576),高于非食“鱼生”区感染率4.88%(39/800)(P < 0.01);男性感染率为19.07%(131/687),高于女性4.35%(30/689)(P < 0.01);不同年龄组人群感染率以≥70岁及以上年龄组最高,为22.50%(18/80),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P < 0.01);不同文化程度感染率以大专及以上人群最高,为39.53%(17/43),感染率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而上升(P < 0.01);不同职业以公职人员感染率最高,为51.02%(25/49),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共对283人开展了问卷调查,其中有69.61%(197/283)的调查对象知晓食“鱼生”会感染华支睾吸虫,30.74%(87/283)的调查对象有生食淡水鱼虾行为;食“鱼生”区知晓率(66.00%,72/120)低于非食“鱼生”区(76.69%,125/163)(P < 0.01),行为率(40.00%,48/120)高于非食“鱼生”区(23.93%,39/163)(P < 0.01)。提示赣州市信丰县为华支睾吸虫病高发区,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全民驱虫综合防控措施,改变村民食“鱼生”的习惯,降低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

    病例报告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输入性卵形疟1例
    袁静芝, 刘天艳, 王玲玲, 顾世鸣
    2020, 38(5):  565-56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26
    摘要 ( )   HTML ( )   PDF (2257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牛带绦虫感染致回肠穿孔并发腹腔脓肿1例
    张永国, 祁之俊, 陶荣刚
    2020, 38(5):  629-63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27
    摘要 ( )   HTML ( )   PDF (838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1例报道
    万芳, 高溧鲜, 黄文娇, 王志霞
    2020, 38(5):  658-65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5.028
    摘要 ( )   HTML ( )   PDF (442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1 年征稿启事
    2020, 38(5):  0-封二. 
    摘要 ( )   HTML ( )   PDF (3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第五届编委会2020年工作会议纪要
    2020, 38(5):  0-封二. 
    摘要 ( )   HTML ( )   PDF (16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