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12-30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0, 38(6):  0-0. 
    摘要 ( )   PDF (12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VEGFA/VEGFR2在小鼠肝多房棘球蚴组织血管生成中的表达及作用
    姜慧娇, 桂显伟, 郭黎姣, 杨雄峰, 王小义, 陈雪玲, 吴向未
    2020, 38(6):  673-68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01
    摘要 ( )   HTML ( )   PDF (214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检测多房棘球蚴感染后小鼠肝脏和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探讨VEGFA/VEGFR2在多房棘球蚴组织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方法 将2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0只/组),实验组小鼠采用肝被膜注射法建立多房棘球蚴感染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感染后第0、16、37、58、81、105天,收集各组小鼠全血,分离血清。第120天安乐死小鼠后,开腹观察多房棘球蚴生长情况,取小鼠多房棘球蚴组织、多房棘球蚴周围肝组织、对照组小鼠正常肝组织。HE染色观察多房棘球蚴组织血管生成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中VEGFA、VEGFR2表达及分布。取肝细胞和原头节进行体外培养,36个培养皿均分为共培养组(肝细胞 + 原头节)、肝细胞组、原头节组,分别于培养后1、2、3 d后取各组上清、肝细胞和原头节。qRT-PCR、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正常肝组织、多房棘球蚴组织、多房棘球蚴周围4 mm处肝组织、原头节和肝细胞中VEGFA、VEGFR2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ELISA检测外周血中VEGFA的含量、正常肝组织、多房棘球蚴组织、多房棘球蚴周围肝组织、共培养组上清、肝细胞组上清和原头节组上清中VEGFA蛋白水平。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qRT-PCR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肝组织、多房棘球蚴周围肝组织、多房棘球蚴组织VEGFA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033 ± 0.102、1.222 ± 0.501、0.276 ± 0.092,多房棘球蚴组织的转录水平低于正常肝组织与多房棘球蚴周围肝组织(P < 0.05);VEGFR2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042 ± 0.071、1.836 ± 0.062、0.226 ± 0.077,多房棘球蚴周围肝组织的转录水平高于正常肝组织(P < 0.01),多房棘球蚴组织的转录水平低于正常肝组织与多房棘球蚴周围肝组织(P < 0.01)。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多房棘球蚴组织蛋白样品中未检出GAPDH、VEGFA和VEGFR2目的蛋白。多房棘球蚴周围肝组织、正常肝组织中,VEGFA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20 ± 0.961、0.816 ± 0.129;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39 ± 0.160、0.515 ± 0.22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肝组织、多房棘球蚴周围肝组织、多房棘球蚴组织VEGFA含量分别为(6.581 ± 0.722)、(6.363 ± 0.638)、(0.670 ± 0.105)pg。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肝组织、多房棘球蚴周围肝组织、多房棘球蚴组织VEGFA评分分别为3.552 ± 0.683、3.355 ± 0.807、9.450 ± 1.292,多房棘球蚴组织VEGFA表达高于正常肝组织和多房棘球蚴周围肝组织(P < 0.05)。正常肝组织、多房棘球蚴周围肝组织、多房棘球蚴组织VEGFR2评分分别为0.361 ± 0.547、4.093 ± 1.042、5.275 ± 1.003,多房棘球蚴周围肝组织、多房棘球蚴组织VEGFR2的表达均高于正常肝组织(P < 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第0、16、37、58、81、105天外周血VEGFA含量分别为(73.233 ± 7.651)、(156.925 ± 5.111)、(176.571 ± 40.343)、(204.212 ± 9.601)、(201.335 ± 24.161)和(185.745 ± 37.902)pg/ml,对照组分别为(70.355 ± 24.751)、(56.144 ± 14.736)、(81.094 ± 13.753)、(76.172 ± 5.689)、(64.393 ± 19.060)和(70.871 ± 23.966)pg/ml,实验组小鼠外周血VEGFA含量高于对照组(P < 0.0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第2天,共培养组VEGFA、VEGFR2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9.380 ± 1.165和2.764 ± 0.871,肝细胞组分别为1.028 ± 0.252和1.062 ± 0.201,共培养组VEGFA、VEGFR2转录水平均高于相应肝细胞组(P < 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第2天,共培养组VEGFA、VEGFR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500 ± 0.148和1.540 ± 0.079,肝细胞组分别为1.322 ± 0.050和0.303 ± 0.003,原头节组高于肝细胞组(P < 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肝细胞组上清第1、2、3天VEGFA含量分别为(24.923 ± 1.427)、(151.760 ± 4.282)、(223.033 ± 10.061)pg/ml;共培养组分别为(95.218 ± 4.932)、(240.295 ± 15.121)、(366.148 ± 4.822)pg/ml,共培养组各时间点VEGFA含量均高于相应肝细胞组(P < 0.01)。 结论 多房棘球蚴感染后宿主细胞持续性高表达VEGFA、以分泌形式扩散至周围组织后进入血液循环,诱导周围细胞高表达VEGFR2并靶向感染部位迁移,促进多房棘球蚴组织血管生成。

    细粒棘球绦虫蛋白激酶A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及免疫反应性
    范俊杰, 韩秀敏, Nur Fazleen Binti Idris, 李锴, 谭青青, 曹纹侨, 李想, 廖鹏, 叶彬
    2020, 38(6):  682-68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02
    摘要 ( )   HTML ( )   PDF (251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细粒棘球绦虫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A(EgPKA)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分析其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性。 方法 利用细粒棘球绦虫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EgPKA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综合分析EgPKA蛋白的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三维结构。构建GS115/EgPKA-pPIC9K重组酵母工程菌并用甲醇诱导表达,抗His标签镍柱亲和层析柱纯化EgPKA重组蛋白,用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细粒棘球蚴感染的BALB/c小鼠血清作为一抗,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纯化的EgPKA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性。 结果 EgPKA基因编码区全长1 053 bp,编码350个氨基酸残基,发生了48 bp的缺失突变(417~464 bp),突变后EgPKA编码区碱基A415、G416和T465重新结合形成新的氨基酸Ser154。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EgPKA理论等电点为8.63,不稳定性系数为29.04,脂肪系数为82.49,总平均亲水性为-0.374,不含信号肽,无跨膜区。Cell-Ploc 2.0软件分析结果显示,EgPKA蛋白可能定位于细胞膜、细胞质、线粒体和细胞核。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1%甲醇诱导表达72 h时EgPKA重组蛋白的产量最高,纯化的EgPKA重组蛋白能与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细粒棘球蚴感染后4、8、12和16个月的小鼠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出现两条分别为Mr 40 000和35 000蛋白条带,而与健康小鼠及健康人血清无特异性反应,无条带出现。 结论 EgPKA编码区序列存在基因缺失突变,EgPKA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有望作为细粒棘球蚴病的早期诊断抗原。

    藏药黄花香薷联合阿苯达唑治疗大鼠继发性多房棘球蚴感染的疗效研究
    朱吉海, 曹得萍, 切羊让中, 刘珺, 赵珺, 刘燕
    2020, 38(6):  688-69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03
    摘要 ( )   HTML ( )   PDF (798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藏药黄花香薷和阿苯达唑单用及联用治疗大鼠继发性原位多房棘球蚴感染的疗效,探讨藏药联合西药治疗多房棘球蚴感染的新途径。 方法 SD雄性大鼠开腹暴露肝脏,注入棘球蚴原头节混悬液0.2 ml(含2 × 103个原头节),建立大鼠继发性多房棘球蚴感染模型。40只感染模型大鼠随机均分为50 mg/(kg·d)阿苯达唑组、50 mg/(kg·d)黄花香薷组、25 mg/(kg·d)阿苯达唑 + 25 mg/(kg·d)黄花香薷联合用药组和感染对照组,另取10只健康SD大鼠为健康对照组。3个用药组大鼠每天灌胃给药1次,4周为1疗程,间隔5 d,共2个疗程;感染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小鼠均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治疗2个疗程后,各组大鼠称重,取肝脏测量病灶直径大小;取脾脏称重,计算脾脏指数;取肝脏和脾脏病灶组织,切片后行HE染色,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变化,肝脏病灶组织另于透射电镜下进行超微结构观察。 结果 阿苯达唑组、黄花香薷组和联合用药组大鼠肝脏病灶直径分别为(0.72 ± 0.06)、(0.79 ± 0.10)、(0.62 ± 0.05)cm,均小于感染对照组的(1.10 ± 0.11)cm(P < 0.01),联合用药组的病灶直径小于阿苯达唑组和黄花香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联合用药组脾脏指数为5.28 ± 0.59,大于阿苯达唑组(3.35 ± 0.43)和黄花香薷组(3.56 ± 0.40)(P < 0.01)。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感染组和3个用药组的大鼠脾脏组织中白髓增殖明显,可见大量异形巨核细胞;3个用药组大鼠肝脏病灶组织均显示囊壁塌陷,其内原头节显著减少。黄花香薷组可见明显淋巴细胞浸润,联合用药组病灶组织坏死和玻璃样变明显。肝脏病灶组织超微结构观察显示,黄花香薷和阿苯达唑单用及联用治疗均能导致多房棘球蚴生发膜细胞线粒体结构破坏;联合治疗组肝棘球蚴囊壁结构疏松,生发层皮层区微绒毛变粗变短或者消失;黄花香薷组嗜酸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加明显。 结论 黄花香薷和阿苯达唑联合治疗大鼠继发性多房棘球蚴感染有良好的效果。

    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分泌的细胞外囊泡中人源蛋白质组学分析
    史春丽, 杨慧, 潘雯, 张馨, 朱晓庭, 赵嘉庆
    2020, 38(6):  695-70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04
    摘要 ( )   HTML ( )   PDF (186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来源于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分泌的细胞外囊泡(EVs)中人源蛋白质的组分。 方法 收集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肝脏中的完整包囊,无菌条件下分离原头节,用含30%去外泌体的胎牛血清完全培养基体外培养原头节,每3天换1次培养基并收集培养上清,用EVs分离试剂盒分离培养上清中的EVs。透射电镜观察EVs的形态;纳米粒子跟踪分析EVs的粒径;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对EVs进行蛋白质组学测序,二级质谱数据使用Maxquant (v1.5.2.8)进行蛋白检索与注释。将人源蛋白通过在线工具David进行组织、疾病及通路的富集比对与注释。 结果 体外培养原头节分泌的EVs为杯状双层膜性囊泡,直径小于200 nm。蛋白质组学测序共测出20 317条肽段,鉴定获得1 461个蛋白,其中328个为人源蛋白。原头节分泌的EVs中高度富集的外泌体标志蛋白有细丝蛋白、14-3-3蛋白、热休克蛋白90、热休克蛋白70和丙酮酸激酶。EVs的人源蛋白中,组织富集程度居前3位的为血浆、Cajal-Retzius细胞、肝脏。疾病富集中涉及感染、免疫和癌症等相关疾病。Bio Carta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富集程度居前3位的分别为替代补体通路、凝集素补体通路和补体通路;KEGG通路富集程度居前3位的为黏着斑黏附信号通路、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和蛋白酶体相互作用通路。 结论 体外培养原头节分泌的EVs中的人源蛋白与人体血浆和肝脏等组织相关,提示原头节通过分泌EVs与人体进行物质交换。

    福建省消除疟疾不同时期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
    陈朱云, 欧阳榕, 谢汉国, 林耀莹, 肖丽贞, 张山鹰
    2020, 38(6):  702-70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05
    摘要 ( )   HTML ( )   PDF (176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比较福建省疟疾消除不同时期的输入性疟疾疫情,为消除后疟疾防治策略的制定与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将福建省疟疾消除进程分成3个不同时期,消除前期(2005-2009年)、消除中期(2010-2015年)和消除后期(2016-2019年),收集不同时期疟疾个案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对输入性疟疾疫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05-2019年福建省共报告疟疾1 105例,除2005年3例本地感染病例外,其余均为输入性病例。消除后期年平均报告输入性病例数为116.3例,高于消除中期的74.2例和消除前期的38.4例。其中恶性疟所占比例上升,消除前、中和后期分别为21.9%(42/192)、60.9%(271/445)和76.8%(357/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感染来源,消除前、中期尚有境内输入,消除后期全部为境外输入,其中非洲输入的病例所占比例上升,消除前、中和后期分别为27.1%(52/192)、75.7%(337/445)和92.3%(429/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医疗机构的报告病例比例上升,消除后期为95.1%(442/465),高于消除中期的65.6%(292/445)和消除前期的65.1%(125/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病例报告季节分布,消除前期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发病高峰在夏季;消除中期无明显季节性;消除后期在年初(1-2月)和年中(6-7月)有明显的报告高峰。报告地区分布,各时期均主要集中于福州地区,其所占比例上升,消除前、中和后期分别为36.0%(69/192)、72.8%(324/445)和78.1%(363/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人群分布,均以青中年(20~59岁)男性为主,消除中期和消除后期所占比例分别为96.2%(428/445)和96.1%(447/465),均高于消除前期83.3%(160/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福建省疟疾消除后,面临更加严峻的输入性疟疾,尤其是非洲输入的恶性疟的挑战,应加强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和医疗机构的培训。

    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b280在伯氏疟原虫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吴宇迪, 刘飞, 杨帆, 曹雅明
    2020, 38(6):  710-71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06
    摘要 ( )   HTML ( )   PDF (188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b280(PBANKA_041710)在伯氏疟原虫中的表达情况及基因功能。 方法 从NCBI数据库获取不同疟原虫种属Pb280氨基酸同源序列,用MEGA7构建系统进化树。用SMART在线网站预测Pb280蛋白结构域。昆明小鼠经尾静脉注射1 × 106Pb感染红细胞(iRBC),当小鼠原虫血症达3%~5%时取眼球血进行体外培养并分离裂殖体。将带血凝素(HA)的Pb280标签质粒(Pb280HA)和Pb280敲除质粒(Pb280KO)线性化后分别转染裂殖体,用转染后裂殖体注射感染小鼠(1 × 107个裂殖体/鼠),PCR鉴定感染小鼠中的转基因疟原虫,对转基因疟原虫进行单克隆筛选,获得1株Pb280HA标签虫株和2株Pb280KO虫株(分别命名为Pb280HA型、Pb280KO-C1型、Pb280KO-C2型虫株)。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分析Pb280在伯氏疟原虫中的表达情况。取9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基因敲除C1组(C1组)、基因敲除C2组(C2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每鼠分别经尾静脉注射5 × 106Pb280KO-C1型、Pb280KO-C2型和野生型(WT)伯氏疟原虫。感染后第3~10天,每天取小鼠尾静脉血进行血涂片检测,计算原虫血症;计算感染后第3天雌雄配子体比及配子体率。感染后第3天取小鼠尾静脉血与动合子培养基混合培养15 min后计数雄配子体出丝中心数、雌雄配子结合数、雌配子数,继续培养24 h后计数动合子数。原虫血症、配子体率和雌雄配子体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其余各组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系统进化树显示,Pb280与约氏疟原虫PY04819的亲缘关系最近。SMART预测结果显示,Pb280含有一个N端信号肽、10个跨膜区和1个生长因子受体结构域。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Pb280蛋白在伯氏疟原虫中有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280 000。IFA检测结果显示,在配子体到动合子的发育过程中,Pb280从胞浆向质膜表面分泌。基因功能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后第3天,3组小鼠原虫血症均约为15%,感染后第10天均达60%以上,C1组、C2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感染后第3天,C1组配子体率、雌雄配子体比、平均每10个视野配子体出丝中心数量、雌雄配子结合数和雌配子数分别为39.50‰、1.65、(21.63 ± 4.03)个、(12.50 ± 8.02)个和(930.00 ± 79.20)个,C2组分别为34.50‰、1.71、(18.25 ± 5.85)个、(13.75 ± 9.54)个和(885.00 ± 130.11)个,对照组分别为41.50‰、1.74、(21.44 ± 4.73)个、(15.31 ± 8.06)个和(1 018.50 ± 58.69)个,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1组动合子形成数量为(410.00 ± 67.88)个,C2组为(557.50 ± 2.12)个,对照组为(782.00 ± 41.01)个,C1和C2组动合子数量均少于对照组(P < 0.05),C1组和C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Pb280在疟原虫种属中保守,在伯氏疟原虫的裂殖体、配子体及动合子阶段均有表达,敲除该基因可导致动合子数量减少。

    深圳某引种奶牛场奶牛感染隐孢子虫的分子特征
    姜岩岩, 袁忠英, 沈玉娟, 徐宁, 张仁利, 黄达娜, 曹建平
    2020, 38(6):  718-72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07
    摘要 ( )   HTML ( )   PDF (65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深圳市某奶牛场引进育种奶牛的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及隐孢子虫分离株的分子特性。 方法 于2018年5月收集深圳市某奶牛场奶牛新鲜粪样,粪样分装后抽提隐孢子虫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隐孢子虫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SSU rDNA),阳性样品进行测序和BLAST比对分析,鉴定隐孢子虫基因型,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Graphad Prism7.0软件进行作图和卡方检验。 结果 共收集20头奶牛粪样,其中成年产乳牛粪样5份,断奶后犊牛粪样10份,断奶前犊牛粪样5份。检出隐孢子虫阳性8份,阳性率为40%;其中成年产乳牛隐孢子虫阳性1份(1/5),断奶后犊牛隐孢子虫阳性5份(5/10),断奶前犊牛隐孢子虫阳性2份(2/5)。测序分析鉴定出2个隐孢子虫基因型,芮氏隐孢子虫(n = 5)和牛隐孢子虫(n = 3),各年龄组中均有芮氏隐孢子虫感染。经与GenBank中隐孢子虫SSU rDNA基因型比对,5个芮氏隐孢子虫分离株中4个与埃塞俄比亚牛源芮氏隐孢子虫SSU rDNA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KT922233)序列相似度达100%,1个与华北地区牛源芮氏隐孢子虫SSU rDNA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HQ179574)序列相似度达99.9%;3个牛隐孢子虫分离株与埃塞俄比亚牛源牛隐孢子虫SSU rDNA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KT922231)的序列相似度达100%。基于SSU rDNA基因序列构建的隐孢子虫种系发育进化树,本研究获得的芮氏隐孢子虫序列与牛隐孢子虫分别在两群分支中,与不同地区的同一隐孢子虫虫种一致。 结论 深圳市某奶牛场奶牛感染隐孢子虫较为普遍,以芮氏隐孢子虫为优势感染虫种。

    屋尘螨第十类变应原的克隆、表达、纯化及免疫原性分析
    郭楚桐, 欧阳春艳, 何俊贤, 季树宇, 杨礼腾, 刘晓宇
    2020, 38(6):  723-72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08
    摘要 ( )   HTML ( )   PDF (117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第十类变应原Der p 10基因,表达并纯化Der p 10重组蛋白,分析其免疫原性和生物学信息。 方法 挑取经纯培养的屋尘螨,提取总RNA,逆转录生成cDNA,RT-PCR扩增Der p 10基因。将pET-24a载体与Der p 10基因连接并转化入Top10克隆菌体中,经BamHⅠ和XhoⅠ双酶切鉴定和测序后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1 mmol/L IPTG诱导后,采用12%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表达情况。经Ni+离子亲和层析纯化后,以尘螨过敏患者血清为一抗,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使用ProtParam Tools、HNN、SWISS MODEL、DNAStar预测Der p 10的理化性质、原肌球蛋白的二级和三级结构、B细胞抗原表位,Blastp和MEGA工具构建Der p 10系统进化树。 结果 RT-PCR获得目的基因Der p 10,其开放阅读框为855 bp,可编码284个氨基酸。双酶切结果显示Der p 10已连接至载体上。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Der p 10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为38 000,为可溶性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Der p 10重组蛋白与尘螨过敏患者血清反应呈阳性结果。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Der p 10蛋白不稳定,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均以α-螺旋为主。DNAStar预测到Der p 10存在1个B细胞抗原表位肽序列。Blastp和MEGA分析结果显示,与粉尘螨Der f 10亲缘关系较近,序列相似性达94.4%。 结论 成功构建Der p 10表达菌并纯化出与尘螨过敏患者血清中的IgE抗体结合较高及纯度较好的Der p 10重组蛋白并证实其反应原性。

    信息交流
    2018年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技能竞赛成绩分析
    曹园园, 朱国鼎, 刘耀宝, 戴洋, 李伟, 王玠, 周华云, 王伟明, 王依, 杨坤, 曹俊, 羊海涛
    2020, 38(6):  731-73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09
    摘要 ( )   HTML ( )   PDF (94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8年9月底江苏省组织全省13个设区市以及省级代表队共56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寄生虫病防治技能竞赛,本研究对其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成绩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以了解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分析结果显示,56名参赛选手平均年龄(32.5 ± 5.7)岁。理论笔试平均成绩为(83.27 ± 8.31)分,及格率为98.21%;其中疟疾(59.01%)和防治(65.29%)的理论知识得分率相对较低(χ2 = 128.78、246.43,P < 0.01)。技能操作平均成绩为(74.80 ± 14.41)分,及格率为83.93%;其中疟原虫血片制作成绩为(8.97 ± 0.59)分,及格率为83.93%;加藤厚涂片制作成绩为(8.87 ± 0.83)分,及格率为98.21%;疟原虫镜检成绩为(19.03 ± 5.91)分,及格率为62.50%;常见寄生虫卵镜检成绩为(37.93 ± 10.67)分,及格率为83.93%。参赛选手在厚血膜外观、厚血膜血量、薄血膜直径和薄血膜外观等疟原虫制片环节失分较多,得分率分别为7.14%、33.93%、26.79%和19.64%,均低于50%;在肠道蠕虫卵加藤片制作的压片环节得分率为17.86%。提示江苏省寄生虫病技能竞赛成绩整体较好,但技能操作水平仍需加强。

    教学研究
    多模式人体寄生虫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库的建立与完善
    杨小迪, 王雨航, 程洋, 袁圆, 褚亮, 张翮, 常雪莲, 陶志勇, 李徽徽, 李坤龙, 姜辉, 孙思颖, 郑冬雪, 夏惠, 方强, 陈兴智
    2020, 38(6):  737-74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10
    摘要 ( )   HTML ( )   PDF (100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是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的灵魂,是学生开展自主性、合作性学习的基础,其设计理念和质量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然而,PBL案例的撰写绝非易事。本文根据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中多模式PBL案例库建立的实践,对PBL案例教学目标的设立、病例的改编、案例审核及完善等过程做出总结,以期为高校人体寄生虫学专业教师提供参考。

    综述
    miRNA在疟原虫感染按蚊过程中的功能及作用
    朱凌倩, 冯欣宇, 胡薇, 李石柱
    2020, 38(6):  742-74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11
    摘要 ( )   HTML ( )   PDF (77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iRNA是一类长度约21~24个碱基的单链非编码RNA,通过靶向mRNA 3′端非翻译区结合导致mRNA降解或翻译抑制,在按蚊对入侵病原体的防御反应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均发挥重要功能。本文就miRNA在疟原虫感染按蚊过程中可能发挥的功能、所涉及的靶基因及参与的信号通路等方面进行综述。

    疟疾经济负担研究进展
    许秋利, 周鸿让, 钱门宝, 王多全, 肖宁
    2020, 38(6):  749-75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12
    摘要 ( )   HTML ( )   PDF (5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经蚊媒传播的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给全球的医疗卫生资源带来沉重的负担。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资料,对疟疾导致的经济负担进行了系统回顾,旨在为评估国家及地方有效配置卫生资源、合理解决疾病负担问题等提供参考。

    蚊虫气味结合蛋白和气味受体研究进展
    谷真毓, 赵腾, 李春晓
    2020, 38(6):  753-75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13
    摘要 ( )   HTML ( )   PDF (59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防治蚊虫是防控蚊媒传染病的主要措施,化学防治一直是防蚊灭蚊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蚊虫杀虫剂抗药性问题的日益突出,亟待发现新型高效、环境友好的蚊虫防治方法。嗅觉在蚊虫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蚊虫的很多生理行为都依赖于嗅觉,比如交配、吸血、产卵等。本文主要针对蚊虫嗅觉相关气味结合蛋白和气味受体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蚊虫驱避和引诱行为中的相关机制和靶点,为蚊媒防治措施的应用及改进提供理论参考。

    湄公血吸虫病流行概况及消除面临的挑战
    王丽萍, 秦志强, 吕山, 李石柱, 周晓农, 许静
    2020, 38(6):  758-76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14
    摘要 ( )   HTML ( )   PDF (7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湄公血吸虫病自发现以来就成为东南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老挝和柬埔寨两国经过多年防控使其得到了稳步控制,但距离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还有众多挑战和困难。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增加和扩大了我国湄公血吸虫病境外输入和境外感染的风险。本文对湄公血吸虫病的防控措施、目前面临的问题等进行综述,分析该病是否对我国和“一带一路”的推进存在危害,为今后的南南合作和血吸虫病消除提供参考。

    抗弓形虫固有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杜凯歌, 卓洵辉, 陆绍红
    2020, 38(6):  764-77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15
    摘要 ( )   HTML ( )   PDF (7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固有免疫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首道防线,弓形虫感染机体后能诱发有效的固有免疫应答,在限制弓形虫感染和扩散、促进适应性免疫产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固有免疫中,模式识别受体、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各司其职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调节网络。细胞中的某些调节介质、转录因子调控信号转导、基因表达,广泛参与了机体的防御反应、自噬等过程。本文就宿主抗弓形虫固有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弓形虫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蜱类miRNA研究进展
    裴庭苇, 于志军, 刘敬泽
    2020, 38(6):  771-77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16
    摘要 ( )   HTML ( )   PDF (68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小核糖核酸(miRNA)是生物体内一类非编码小RNA分子,参与调控发育、应激、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理和细胞过程。蜱类作为专性吸血的外寄生动物,是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有关其miRNA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长发育调控以及蜱与病原体相互作用过程中miRNA的功能调控等方面。本研究针对近年来蜱类miRNA的鉴定、作用及功能调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制定蜱及蜱媒疾病的防控对策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简报
    SCAR-PCR技术鉴定日本血吸虫尾蚴性别的应用
    莫筱瑾, 吴群峰, 冯正, 徐斌, 张颋, 陈绅波, 胡薇
    2020, 38(6):  777-78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17
    摘要 ( )   HTML ( )   PDF (183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日本血吸虫单条毛蚴感染单个阴性钉螺的方法,培育获得可释放单一性别尾蚴的阳性钉螺。收集每只阳性钉螺释放的单一性别尾蚴,用序列特异扩增区域PCR(SCAR-PCR)鉴定尾蚴性别;用同一钉螺逸出的单一性别尾蚴感染小鼠后21 d,剖杀小鼠,收集成虫,判定成虫的性别以验证尾蚴性别(实验动物感染法)并评价SCAR-PCR鉴定单条尾蚴性别的正确性。结果显示,仅雌性尾蚴能扩增出153 bp的特异性条带,其鉴定结果与实验动物感染法的判定结果一致。SCAR-PCR检测DNA下限为16.5 ng,相当于1条尾蚴DNA量。采集经动物实验确认的雄性和雌性尾蚴各40条,应用SCAR-PCR检测出其中37条雌性尾蚴和40条雄性尾蚴。SCAR-PCR检测单条雌性尾蚴的正确性为92.5%(37/40),检测单条雄性尾蚴的正确性为100%(40/40)。应用SCAR-PCR可以鉴别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性别。

    2015年云南省人体钩虫感染现状调查
    吴方伟, 汪丽波, 李奔福, 严信留, 字金荣, 彭佳, 蔡璇, 保雪莹, 杨亚明
    2020, 38(6):  781-78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18
    摘要 ( )   HTML ( )   PDF (53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云南省人体钩虫病流行现状,于2015年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和实施细则要求,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全省抽取10个县(市)共20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不少于250人,调查对象为1岁及以上本地常住人口,收集受检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钩虫卵,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别钩虫虫种。共调查5 067人,钩虫感染率为9.0%(457/5 067),其中轻、中、重度感染者分别占94.5%(432/457)、2.8%(13/457)和2.6%(12/457)。对160例钩虫感染者进行钩虫虫种鉴别,其中感染美洲钩虫139例,感染十二指肠钩虫16例,混合感染5例。男性和女性钩虫感染率分别为8.4%(204/2 422)、9.6%(253/2 645),60岁及以上年龄组感染率最高(12.9%),民族以独龙族的感染率最高(39.6%),职业以农民感染率最高(9.4%),文化程度以小学人群感染率最高(9.5%)。滇桂粤南部生态区感染率最高(17.1%),其中河口县人体钩虫感染率高达30.6%。高、中、低经济水平地区感染率分别为0.8%(6/759)、13.6%(311/2 287)和6.9%(140/2 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云南省部分地区人体钩虫感染率仍然较高,应继续加强对农民、老年人和直过少数民族等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

    旋毛虫成囊幼虫的感染性与其发育阶段的关系
    王国英, 陈丹丹, 郑学礼, 李祥会, 张浩, 张军, 滕铁山
    2020, 38(6):  785-78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19
    摘要 ( )   HTML ( )   PDF (96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观察旋毛虫成囊幼虫的感染性与其发育阶段的关系,18只雌性昆明小鼠经口感染旋毛虫囊包(20个/鼠),感染后60、100、200、300、400、500 d,分别安乐死3只小鼠,每组取10份肉样(20个囊包/肉样),分别经口感染10只雌性昆明小鼠。感染后30 d取小鼠完整膈肌,称重后压片镜检,计数囊包。计算每克膈肌虫荷(囊包)。实验结果显示,60 d组囊壁完整,深染层边缘出现透明,幼虫可见;100 d组囊壁完整,深染层边缘外出现透明痕迹,幼虫可见,2个囊包无囊壁和囊内结构,幼虫隐约可见;200 d组囊壁完整,深染层边缘外出现浅色痕迹,幼虫可见,4个囊包无囊壁和囊内结构,幼虫隐约可见或看不到;300 d组囊壁完整,透明带和透明痕迹均可见,幼虫可见,4个囊包无囊壁和囊内结构,幼虫隐约可见或看不到;400 d组多数囊壁完整,透明带和透明痕迹均可见,幼虫可见或隐约可见,12个无囊壁和囊内结构的囊包,囊内幼虫状况分别:可见、隐约可见或看不到;500 d组囊壁不明显或者消失,深染层边缘有透明带,幼虫可见或隐约可见。60~500 d感染组,肌幼虫长度均值分别为:(1 026.6 ± 64.8)、(1 041.1 ± 62.8)、(1 031.5 ± 75.6)、(1 047.9 ± 56.0)、(1 030.5 ± 72.2)、(1 011.2 ± 95.0)μm。60~400 d感染组囊包长度均值分别为:(371.4 ± 69.1)、(309.4 ± 40.3)、(311.9 ± 48.1)、(299.5 ± 43.8)、(294.3 ± 23.4)μm,60 d与100 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个实验组小鼠膈肌镜检,均检出幼虫囊包。随着寄生时间的延长,幼虫囊包老化数量和程度加重,感染能力逐渐降低。

    辽宁省鞍山市市售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调查
    魏卓超, 张巍, 邓晓丽
    2020, 38(6):  789-79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20
    摘要 ( )   HTML ( )   PDF (41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5-2018年按照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鞍山地区的监测计划采集鞍山市四区三县市售海鱼样本,采用直接解剖法检测异尖线虫,对检出线虫进行分离鉴别。共采集海鱼样品60份12种303尾鱼,其中28份6种158尾鱼检出异尖线虫第3期幼虫。样品检出率为46.7%(28/60),鱼种总感染率为52.2%(158/303),平均感染度为5.99条/尾(947/158)。感染的6种鱼中,鳘鱼感染率最高,5条均为阳性,鲐鲅鱼、小黄鱼、带鱼、蓝点马鲛、秋刀鱼感染率分别为3/4、64.4%(114/177)、50.8%(32/63)、3/18、1/16;平均感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鳘鱼8.20条/尾、小黄鱼6.28条/尾、带鱼5.67条/尾、蓝点马鲛4.84条/尾、鲐鲅鱼3.67条/尾、秋刀鱼1条/尾。2015-2018年分别采集22、10、14、14份海鱼样品,其中2015年检出率最高,为72.7%(16/22)。不同采集地点中,县级超市检出率最高,6份样品中5份为阳性,其次为城区农贸市场,检出率为46.7%(14/30)。提示鞍山市售海鱼异尖线虫的感染率较高,应加强饮食健康教育宣传。

    三种免疫层析试条检测甘肃犬利什曼原虫感染效能的评价
    余大为, 李凡, 冯宇, 杨成明, 杨俊克, 刘林林, 张永福
    2020, 38(6):  792-79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21
    摘要 ( )   HTML ( )   PDF (47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来自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甘肃省文县和迭部县的537只家犬血样和来自非流行区天祝县的37只家犬血样,分别采用人用rk39试条、犬用rk39试条和循环抗原(CA)试条进行平行测试,以PCR检测结果为标准比较3种试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显示,574份犬血样中,221份PCR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38.5%(221/574)。CA试条与犬用、人用rk39试条检测221份PCR阳性血样的敏感度分别为90.0%(199/221)、65.2%(144/221)和64.3%(142/221),三者与PCR检测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1.76、20.31、17.96,P < 0.05)。CA试条与犬用、人用rk39试条检测316份流行区非内脏利什曼病感染犬血样,特异度分别为95.3%(301/316)、99.7%(315/316)和99.4%(314/316),三者与PCR检测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258.85、312.01、308.05,P < 0.05)。CA试条与犬用、人用rk39试条检测流行区有症状犬的结果与PCR检测阳性的符合率分别为88.5%(23/26)、88.5%(23/26)和84.6%(22/26),三者与PCR检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3.22、23.22、20.50,P < 0.05);检测流行区无症状犬的结果与PCR检测阳性的符合率分别为91.8%(179/195)、62.1%(121/195)和61.5%(120/195),3种试条与PCR检测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36.25、11.33、10.39,P < 0.05)。运用曲线下面积(AUC)方法评估3种试条,其准确性均在0.8以上。kappa一致性检验系数为0.671~0.857,表明3种试条均适用于利什曼感染犬的初筛,CA试条优于犬用、人用rk39试条,是流行地区开展利什曼感染犬筛查较好的检测方法。

    病例报告
    胸膜曼氏裂头蚴病合并结核性脓胸1例
    陈晴, 吴桂辉, 蒋良双, 荣智利, 黄涛, 贾霜, 何畏
    2020, 38(6):  708-70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22
    摘要 ( )   HTML ( )   PDF (103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杭州市首例境外输入性罗阿丝虫病病例报告
    叶亚君, 阮卫, 王笑笑, 赵明, 周贤波, 张家祺, 姚立农
    2020, 38(6):  729-73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0.06.023
    摘要 ( )   HTML ( )   PDF (184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新聘任的海外编委和青年编委名单
    2020, 38(6):  0-封二. 
    摘要 ( )   PDF (4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1年征稿启事
    2020, 38(6):  0-封三. 
    摘要 ( )   PDF (3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刊2020年第38卷文题索引
    2020, 38(6):  0-Ⅰ. 
    摘要 ( )   PDF (3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刊2020年第38卷作者索引
    2020, 38(6):  0-Ⅳ. 
    摘要 ( )   PDF (6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