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青海人源两型棘球绦虫(棘球蚴)遗传多样性及分化时间研究
    毋德芳, 付永, 任宾, 张耀刚, 许晓磊, 庞明泉, 樊海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5): 610-61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7
    摘要336)   HTML17)    PDF(pc) (3419KB)(5761)    收藏

    目的 分析青海人源细粒棘球绦虫(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绦虫(多房棘球蚴)遗传多样性、群体间遗传差异及分化时间,为青海省棘球绦虫溯源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6—2021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棘球蚴病患者肝病灶样品50份,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脱氢酶1(nad1)基因,采用Clustal X v2.0软件对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应用ArcGIS软件进行患者居住地的地理信息学构图,应用DnaSP v6软件对序列单倍型进行分析,应用Modeltest 3.7软件及PAUP*4.0B10软件运行计算最小最适核酸进化模型,用MrBayes-3.2.7软件构建贝叶斯系统进化树,通过BEAST v2.6.3软件用贝叶斯方法估算系统进化树各节点的分化时间。 结果 成功鉴定出48份棘球蚴病灶样品,获得长度为894 bp的nad1完整基因序列。其中13份样品被鉴定为细粒棘球绦虫G1基因型,35份样品被鉴定为多房棘球绦虫。所有序列均与GenBank中的序列具有大于99%的相似度。两种棘球绦虫分别鉴定出4个单倍型H1~H4:细粒棘球绦虫以H3为主导单倍型(占10/13),分布在西宁、果洛、玉树、海东、海北和黄南等地;多房棘球绦虫以H2为优势单倍型(占51.4%,18/35),分布在西宁、果洛、玉树、海东等地。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细粒棘球绦虫与G1基因型聚为一支,多房棘球绦虫与亚洲株聚为一支。分化时间分析结果显示,棘球属中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福氏棘球绦虫、少节棘球绦虫最近共同祖先存在大约5.5百万年前(millions of years ago,Mya)(95%置信区间4.5~6.5 Mya),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分化的时间大约为2.5 Mya(95%置信区间2.3~4.1 Mya)。 结论 青海省人源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细粒棘球绦虫为G1基因型,以H3为主导单倍型,多房棘球绦虫以H2为优势单倍型,二者均广泛分布于青海各地。棘球属中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的亲缘关系较近且分化时间也较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1960年来我国黑热病防治研究工作的进展
    王兆俊,吴征鉴,何凯增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3, 1 (2): 65-73.  
    摘要309)      PDF(pc) (769KB)(823)    收藏
    本文叙述了1960年以来我国黑热病的状况及防治研究工作的进展。建国后,经采取消灭传染源及媒介的综合措施,山东、江苏、安徽、河北、河南以及陕西关中等广大平原地区的黑热病在50年代后期即达到了基本消灭。此后由于继续不懈地防治,发病人数不断地下降,自1972年以来均未有新病例出现,媒介白蛉也近绝迹。近三年仅在西北的荒漠和山丘地区有少数散发病例的报告。在20多年的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中又取得了不少成就,特别对我国黑热病流行病学分型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最后,为了加速全面消灭黑热病的步伐,针对我国黑热病现存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和防治的意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3. 肠滴虫病253例临床分析
    张长,郑彩芹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3, 1 (2): 73-73.  
    摘要216)      PDF(pc) (77KB)(637)    收藏
    我们对1978年5月~1979年12月所见毛滴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资料较完整的253例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均按下列标准:有腹泻及粪检查到人毛滴虫;粪检或培养排除阿米巴、痢疾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及沙门氏菌等肠道感染;灭滴灵治疗有显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25,693例中出现较严重副作用的调查分析
    陈名刚,符遂,华湘津,吴惠敏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3, 1 (2): 74-77.  
    摘要257)      PDF(pc) (317KB)(591)    收藏
    对用吡喹酮治疗的血吸虫病患者25,693例作了回顾性调查,治疗方法主要用总剂量60mg/kg二天疗法。调查结果认为,吡喹酮疗效佳、毒性低,优于其他抗血吸虫病药物;但也出现一些较严重的副作用,计有昏厥14例,精神失常5例,精神病复发6例,癌症发作3例,癫痫发作8例,下肢弛缓性瘫痪8例,共济失调1例,频繁早搏22例,心房纤维颤动3例,心率低于50次/分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心绞痛发作1例,黄疸2例,诱发肝昏迷2例,严重皮疹18例,延迟反应29例。发生时间大多不长,并为可逆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新生儿裂头蚴病一例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3, 1 (2): 77-77.  
    摘要234)      PDF(pc) (67KB)(592)    收藏
    一名初生男婴,足月顺产,发育正常,娩出时其左耳发际表皮有一隆起伤口,用镊子从中拉出一条白色扁平带状活虫,长475mm,宽2~3mm,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特异性IgG、IgM和IgE在日本血吸虫病诊断中的意义
    傅奇,杨佩珍,沈雪芳,徐肇玥,戴自英,宋惕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3, 1 (2): 78-82.  
    摘要281)      PDF(pc) (380KB)(555)    收藏
    本文研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特异性IgG、IgM和IgE在日本血吸虫病诊断和疗效考核中的意义。发现在207例确诊的血吸虫病患者中,ELISA的阳性率为97.6%,65例非血吸虫病患者无1例呈假阳性反应。吡喹酮治疗后6~8个月随访,在117倒粪检阴转者中,ELISA-IgM的阴转率为80.3%。就这点而论,血吸虫病化疗后IgM阴性值可能意味着有效治疗。50例同时进行微量采血法和静脉采血法,其中48例的结果相符,可以说明微量采血法是现场试验选用的一种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931例初步临床观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3, 1 (2): 82-82.  
    摘要205)      PDF(pc) (71KB)(516)    收藏
    治疗分3组:Ⅰ组为轻度感染者663例,吡喹酮总剂量为75mg/kg;Ⅱ组为中度感染者180例,总剂量为100mg/kg;Ⅲ组为重度感染者88例,总剂量为120mg/kg。Ⅰ、Ⅱ组为一天疗法,分3次服,Ⅲ组第1、2天分服75mg与45mg/kg。三组的最大总剂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对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
    何登贤,许政拱,叶奕英,龙祖培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3, 1 (2): 83-87.  
    摘要285)      PDF(pc) (353KB)(563)    收藏
    4例恶性疟患者血分别感染4批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3批感染成功,平均胃感染率分别为66.0%和65.7%;卵囊指数分别为8.8和10.3;平均腺感染率分别为49.0%和54.6%;平均阳性腺指数分别为2.31和2.46。结果表明两种按蚊对恶性疟原虫的易感性无明显差异。 以11例间日疟患者血分别感染11批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前者10批受染,平均胃感染率83.5%,腺感染率81.3%,平均阳性腺指数为3.70;后者各批都受染,平均胃感染率88.2%,腺感染率81.6%,平均阳性腺指数为2.98。表明两种按蚊对间日疟原虫均高度易感。本实验结果证明微小按歧不仅为我国南方山区恶性疟的主要传播媒介,而且也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9. 喹哌及羟基喹哌对抗氯喹恶性疟原虫的药效测定
    管惟滨,黄文锦,周元昌,潘卫庆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3, 1 (2): 88-90.  
    摘要255)      PDF(pc) (216KB)(547)    收藏
    应用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株及抗氯喹株测试喹派及羟基喹哌的药效,并以氯喹为对照。原虫培养用Trager和Jensen氏法;药效用体外微量法测定,观察48小时后的减虫率,求得氯喹、喹哌、羟基喹哌对敏感株恶性疟原虫的ED_(50)为81、59及56nM,对抗性株的为563、61及60nM。实验未发现抗氯喹株恶性疟原虫对喹哌及羟基喹哌有明显的交叉抗性。抗氯喹株体外连续培养17天,不加氯喹刺激,抗药性从7倍降至3.4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五氯酚灭螺缓释剂的研究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3, 1 (2): 90-90.  
    摘要232)      PDF(pc) (73KB)(531)    收藏
    试验结果,0.25、0.5、1.0g/l五氯酚缓释剂浸泡灭螺24、48小时,钉螺死亡100%,按50g/m~2施缓释剂,于1、3、6、9、12月定期观察,人工放螺死亡率99.7~100%;一年后活螺平均密度下降97.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不同地区中华按蚊四龄幼虫唾腺染色体的比较观察
    徐秀芬,王仲文,苏寿汦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3, 1 (2): 91-94.  
    摘要236)      PDF(pc) (1116KB)(543)    收藏
    为了探讨我国中华按蚊种下分型的问题,我们于1979~1982年对郑州、上海和福建尤溪地区的中华按蚊唾腺染色体进行了观察。3个地区的中华接蚊四龄幼虫唾腺染色体,除了各臂上有若干细节不同外,以2R游离端的差异为明显。 3个地区中福建尤溪的唾腺染色体特征与上海地区中华按蚊特征的相符点比与郑州地区相符的为多,推想与地理差异有关。3个地区中华按蚊的X染色体基本相似。但泡的位置、大小和组成上存有差异。尤以泡在X染色体上的位置差异最为明显。根据与南京地区中华按蚊的比较结果,认为这些地区中华按蚊四龄幼虫唾腺染色体带型等的差异,可能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多态现象的反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2. 人蛔虫感觉乳突的扫描电镜观察
    孟宪钦,王松山,周文琴,王伯霞,应国华,李向印,赵玉珍,张玉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3, 1 (2): 95-98.  
    摘要437)      PDF(pc) (1364KB)(542)    收藏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人蛔虫的头端及尾端的感觉乳突。背乳突为腹宽背窄的椭圆形丘状隆起,表面光滑,顶部有一凹陷和一小的岗状突起;腹乳突大小及外形均与背乳突相似。在腹乳突的前背侧有侧乳突及头感器,三者间距之比为2~3:1。背乳突及腹乳突均为双乳突,侧乳突及头感器为单乳突。 肛殖腔前乳突两列,每列开始为4~5个,以后再分成两列,均为单乳突;肛殖腔前中央乳突位于肛殖腔前唇缘正中线上,为一典型的双乳突;肛殖腔后乳突两列,每侧前两个均为双乳突,后两个为单乳突,在第二个双乳突的后外侧,有一个圆孔形的尾感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食甘蔗引起蛔虫性肺炎暴发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3, 1 (2): 98-98.  
    摘要278)      PDF(pc) (66KB)(507)    收藏
    福建农学院于1965年3月上旬突然发生大批咳嗽、咯痰和哮喘患者,血检嗜酸粒细胞增多、胸透肺部浸润性阴影。在调查的617人中,有419人(67.9%)发病,患者为学生、教职员及托儿所幼儿,均有食甘蔗史,未食甘蔗的51人中,无1人发病。检查甘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末梢血薄膜过滤法与厚血膜法检查微丝蚴的比较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3, 1 (2): 98-98.  
    摘要54)      PDF(pc) (66KB)(494)    收藏
    薄膜过滤法的微丝蚴检出率比厚血膜法提高5.9%。微丝蚴的密度,两法的比例为1.7:1,说明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福氏纳格勒阿米巴原发性脑膜脑炎小鼠模型的建立
    易有云,程眉荪,邹万忠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3, 1 (2): 99-101.  
    摘要292)      PDF(pc) (2359KB)(490)    收藏
    用Chang氏培养基繁殖福氏纳格勒阿米巴滋养体,经鼻腔接种3只小鼠,1鼠不接种作为对照。观察4周,其中2只接种鼠分别于第13、19天发病,1只接种鼠未发病。于第14天剖杀2只实验鼠和1只对照鼠,取脑作病理及病原学检查,发现接种鼠均有典型的病变,涂片及切片中均有大量吞噬红细胞的滋养体。对照鼠无何异常发现。本文从病理及病原学等结果证实本实验接种的小鼠可作为福氏纳格勒阿米巴原发性脑膜脑炎的动物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
    郑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9, 27 (5): 5-401.  
    摘要1419)      PDF(pc) (276KB)(1449)    收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持了因地制宜的综合性防治血吸虫病策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至2008年底,全国有血吸虫病流行的12个省(市、区)中5个已阻断传播,454个流行县(市、区)中有265个已阻断传播,97个已控制传播;全国血吸虫病病例数由防治初期的1 000余万例降至41.3万例。目前,尚未控制传播的92个县(市、区)均分布在湖沼和高原山区,防治工作难度很大。由于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综合性防治策略无法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策略虽可迅速降低血吸虫病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但由于钉螺分布广泛,传染源种类众多,难以控制再感染。应改变传统的生物医学防治模式,坚持以社会措施为主导的综合防治策略,将血吸虫病防治纳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改变传统的生活、生产习惯,逐步减少血吸虫病感染的机会,以消除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直至控制和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只有这样,血吸虫病防治才能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河沟钉螺检出情况与螺口关系的研究
    何尚英,单敦昌,刘惠生,许正元,秦时君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3, 1 (2): 102-105.  
    摘要333)      PDF(pc) (292KB)(500)    收藏
    本研究在吴县陆墓公社32段有钉螺的河、沟中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河、沟钉螺的检出情况与螺口多少有关,第1次查螺检出的活螺密度与实际活螺密度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在4、5月份作一次全面细查后,一般第1次的检出情况能反映出当时被查河、沟的螺口多少;但螺口密度很低的河、沟(实际活螺密度在每平方市尺0.7只以下)在第1次查螺时可能检不出。又发现螺卵密度与实际活螺密度之间也呈线性正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18. 甲苯咪唑驱治绦虫病15例的初步观察
    侯云圣,孔祥进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3, 1 (2): 105-105.  
    摘要67)      PDF(pc) (77KB)(463)    收藏
    甲苯咪唑为广谱抗蠕虫药。为了观察甲苯咪唑驱除绦虫的效果,我们用南京制药厂生产的片剂(每片50mg)治疗绦虫病15例. 猪带绦虫病患者13例,男7例,女6例;15岁以下4例,成人9例;病程1个月至3年,治前均在粪便中检获节片。2.盛氏许壳绦虫(Hsuolepis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吡喹酮治疗贾第虫病一例
    王崇功,朱逸文,杭盘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3, 1 (2): 105-105.  
    摘要196)      PDF(pc) (77KB)(464)    收藏
    患者男性,45岁,医生。拟诊为血吸虫病性结肠炎,于1979年9月4日入院。近6年多来经常腹泻,每日3~4次,带脓性粘液,伴里急后重,左下腹疼痛.食欲减退,食后上腹饱胀.10年前因血吸虫病接受过锑273治疗2次,均按期足量完成.体检:心肺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上海市市售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调查
    张瑞, 王子, 王佳慧, 李凤琴, 谢庆超, 赵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1): 117-120.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1.017
    摘要48)   HTML12)    PDF(pc) (2162KB)(274)    收藏

    为了解上海市市售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2022年在上海市农贸市场、超市和海鲜市场中采集自东海海域捕捞的新鲜海鱼,解剖后分别在内脏和鱼肉中查找疑似异尖线虫的虫体,分别置于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分析海鱼的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共采集海鱼16种338尾,从6种116尾体内检出异尖线虫1 065条,总感染率为34.3%(116/338),平均感染度为9.2条/尾。其中鮟鱇鱼的感染率最高(11/12),小黄鱼的感染度最高(13.0条/尾)。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从春季到冬季逐渐升高,冬季的感染率和感染度最高,分别为51.1%(46/90)和12.3条/尾。异尖线虫寄生的主要部位是海鱼的肠道和腹腔,分别占检出异尖线虫总数的54.6%(582/1 065)和40.7%(433/1 065)。本研究结果提示,上海市市售海鱼存在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感染率较高的鱼种有鮟鱇鱼、小黄鱼等常见食用海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