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青海人源两型棘球绦虫(棘球蚴)遗传多样性及分化时间研究
    毋德芳, 付永, 任宾, 张耀刚, 许晓磊, 庞明泉, 樊海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5): 610-61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7
    摘要336)   HTML17)    PDF(pc) (3419KB)(5760)    收藏

    目的 分析青海人源细粒棘球绦虫(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绦虫(多房棘球蚴)遗传多样性、群体间遗传差异及分化时间,为青海省棘球绦虫溯源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6—2021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棘球蚴病患者肝病灶样品50份,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脱氢酶1(nad1)基因,采用Clustal X v2.0软件对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应用ArcGIS软件进行患者居住地的地理信息学构图,应用DnaSP v6软件对序列单倍型进行分析,应用Modeltest 3.7软件及PAUP*4.0B10软件运行计算最小最适核酸进化模型,用MrBayes-3.2.7软件构建贝叶斯系统进化树,通过BEAST v2.6.3软件用贝叶斯方法估算系统进化树各节点的分化时间。 结果 成功鉴定出48份棘球蚴病灶样品,获得长度为894 bp的nad1完整基因序列。其中13份样品被鉴定为细粒棘球绦虫G1基因型,35份样品被鉴定为多房棘球绦虫。所有序列均与GenBank中的序列具有大于99%的相似度。两种棘球绦虫分别鉴定出4个单倍型H1~H4:细粒棘球绦虫以H3为主导单倍型(占10/13),分布在西宁、果洛、玉树、海东、海北和黄南等地;多房棘球绦虫以H2为优势单倍型(占51.4%,18/35),分布在西宁、果洛、玉树、海东等地。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细粒棘球绦虫与G1基因型聚为一支,多房棘球绦虫与亚洲株聚为一支。分化时间分析结果显示,棘球属中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福氏棘球绦虫、少节棘球绦虫最近共同祖先存在大约5.5百万年前(millions of years ago,Mya)(95%置信区间4.5~6.5 Mya),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分化的时间大约为2.5 Mya(95%置信区间2.3~4.1 Mya)。 结论 青海省人源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细粒棘球绦虫为G1基因型,以H3为主导单倍型,多房棘球绦虫以H2为优势单倍型,二者均广泛分布于青海各地。棘球属中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的亲缘关系较近且分化时间也较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创刊40年发展历程
    盛慧锋, 周晓农, 余森海, 汤林华, 冯正, 李石柱, 薛纯良, 吴观陵, 余新炳, 温廷桓, 程训佳, 潘卫庆, 胡薇, 苏川, 汪天平, 吴忠道, 陈勤, 张争艳, 戴菁, 李菂, 刘雨舟, 曹建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1): 1-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1.001
    摘要359)   HTML51)    PDF(pc) (1634KB)(660)    收藏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创刊于1983年。40年来,该刊见证了我国重要寄生虫病防治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2015)、消除了淋巴丝虫病(2007年)和疟疾(2021),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在历届编委会的悉心指导下,该刊严守学术标准,坚守精品办刊理念,国内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创刊不久,先后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国际被Medline、Scopus收录,国内被“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CSCD,C库)”等收录,分别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预防医学与卫生学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曾被评选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一等奖”“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届优秀期刊奖”“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优秀奖”和“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等。2021年的核心影响因子为1.743,再创历史新高,继续在31本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中位列首位。2006年启动网络信息化建设,2016年建立了“微信”平台,使期刊的传播、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本文总结了《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创刊40年来的办刊历程,并对未来发展提出愿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消除疟疾:重要里程碑意义及消除后的挑战
    丰俊, 张丽, 夏志贵, 肖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 (4): 421-42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01
    摘要1844)   HTML352)    PDF(pc) (1991KB)(477)    收藏

    疟疾曾是中国流行历史最久远、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历经70余年的综合性防控,我国疟疾防治工作成绩显著,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有效地控制了疟疾流行,保障了人民健康,同时也减少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自2017年全国首次实现无本地原发感染病例报告后,中国已连续4年维持这一成果,并于2021年6月30日正式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消除疟疾认证,这在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和全球疟疾消除中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消除疟疾的重大意义、工作特色及消除后面临的挑战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以全健康理念推进人兽共患病预防与控制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1): 12-1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1.002
    摘要996)   HTML92)    PDF(pc) (1886KB)(454)    收藏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速,人口流动不断增加,气候变暖和环境变化的不断加剧,疾病的传播途径更为多元。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大流行,导致全球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单一学科已无法有效地解决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全健康(One Health)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与兽医学和人兽共患病密切相关。全健康提倡在地方、区域和全球等3个层面上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探索人、动物和环境的复杂交错关系,从整体和系统的视角提出人兽共患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本文介绍了全健康的发展历程,就全健康与人兽共患病的关系、全健康对人兽共患病防控的作用、全健康行动如何有效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人兽共患病防控、微生物耐药性控制、食品安全、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我国重点寄生虫病疫情形势及防控工作重点
    王强, 许静, 夏志贵, 韩帅, 张仪, 钱门宝,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1): 1-7.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1.001
    摘要180)   HTML38)    PDF(pc) (1524KB)(408)    收藏

    经过70余年有效防治,我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正向控制和消除目标迈进。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疟疾、棘球蚴病、内脏利什曼病、华支睾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的疫情形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为加快推进全国重点寄生虫病控制和消除进程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2020年全国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分析
    张米禛, 黄继磊, 朱慧慧, 周长海, 诸廷俊, 钱门宝, 陈颖丹, 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3): 331-33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3.011
    摘要373)   HTML26)    PDF(pc) (1511KB)(373)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为评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工作开展情况、改进和完善防治策略提供支持。方法 2020年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08个人体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各监测点以县为单位,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3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200人,每个监测点共计调查1 000人。采集被调查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查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的感染情况,并分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采集调查点每个行政村田地或菜园土样,采用45 ℃、5%盐水鉴定土壤中钩蚴,采用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查土壤中人蛔虫卵。结果 2020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08个监测点人体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0.84%(3 485/415 672),其中感染率最高省份为海南(6.34%,199/3 141),其次为云南(5.80%,963/16 616)和四川(3.66%,592/16 168);女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0.91%(1 944/213 591),高于男性的0.76%(1 541/202 081)(χ2 = 27.20,P < 0.01);≥ 60岁年龄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26%(1 376/109 251),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82.28,P < 0.01)。监测点钩虫、蛔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51%(2 016/415 672)、0.19%(805/415 672)和0.16%(673/415 672)。其中钩虫、鞭虫仅检出轻度感染者,蛔虫轻度和中度感染者占比分别为99.25%(799/805)和0.75%(6/805)。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监测点共检测土壤样品2 604份,土壤中人蛔虫卵阳性率为3.07%(80/2 604),钩蚴阳性率为2.42%(63/2 604)。结论 2020年全国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总体上继续维持较低水平,但地域差异仍较大,高感染率地区依然存在。需要加强对60岁以上人群、妇女和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开展健康教育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021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分析
    张丽, 易博禹, 夏志贵, 尹建海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2): 135-13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01
    摘要987)   HTML281)    PDF(pc) (660KB)(361)    收藏

    收集整理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21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对疟疾疫情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021年全国累计报告疟疾病例799例,较2020年(1 086例)减少了26.4%;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798例,长潜伏期三日疟病例1例(由广东省报告),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中国籍783例(占98.0%,783/799),外国籍16例(占2.0%,16/799);男、女性别比为14.4 ∶ 1,主要集中在30~49岁年龄组(占55.7%,445/799);恶性疟390例(占48.8%,390/799),间日疟182例(占22.8%,182/799),卵形疟187例(占23.4%,187/799),三日疟31例(占3.9%,31/799),混合感染9例(占1.1%,9/799)。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云南、上海、四川和浙江,合计报告疟疾病例480例(占60.1%,480/799)。全国共报告疟疾死亡病例3例,分别由辽宁(1例)、浙江(1例)和广东(1例)上报,较2020年的6例减少了3例。我国已经连续5年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应继续加强输入性疟疾和边境疟疾的监测,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发生,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慢性弓形虫感染对宿主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及其作用机制
    薛羽珊, 林萍, 程训佳, 冯萌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5): 527-53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5.001
    摘要265)   HTML32)    PDF(pc) (1157KB)(351)    收藏

    刚地弓形虫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可引起人兽共患弓形虫病。脑内弓形虫感染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症状。本文就弓形虫通过血脑屏障建立慢性感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脑部疾病的机制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控挑战
    罗卓韦, 周正斌, 公衍峰, 冯家鑫, 李元元, 张仪, 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2): 146-152.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2.003
    摘要704)   HTML47)    PDF(pc) (973KB)(349)    收藏

    内脏利什曼病(VL)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经努力防治,截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部分流行区已消除了VL。21世纪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VL疫情快速回升,流行范围持续扩大。本文概述了我国VL的流行现状,防控策略和措施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对今后的防控策略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全健康的起源、内涵及展望
    刘婧姝, 张晓溪, 郭晓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1): 1-1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1.001
    摘要1392)   HTML118)    PDF(pc) (1520KB)(348)    收藏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深,在人口流动增加、国际贸易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环境加剧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复杂的健康问题及其所带来的公共危机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种群生存,人们意识到人类健康与动物健康、生态环境稳定之间的紧密联系,新的健康概念和内涵由此产生。在这一健康观念的引导下,人们开始从“人类-动物-环境”健康的整体视角出发,通过多机构、跨学科、跨地域的协同合作,运用全健康理论,意图解决棘手的健康问题。本文从全健康(One Health)的起源、内涵和展望等3个层面对健康和全健康概念进行系统阐述,并提出全健康内涵体系的框架,探讨实现全健康的途径,预测全健康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2019年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状况分析
    朱慧慧, 黄继磊, 陈颖丹, 周长海, 诸廷俊, 钱门宝, 张米禛,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 (5): 666-673.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5.015
    摘要1037)   HTML107)    PDF(pc) (1274KB)(339)    收藏

    目的 了解2019年我国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和特点,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2019年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监测点(县)开展调查工作。各监测点抽样方法一致,按地理方位东、西、南、北、中划分为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岁以上常住居民200人,每个监测点共调查1 000人。收集被调查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查虫卵并计数,计算感染率、感染度等指标,感染率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在北京、福建和甘肃等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监测点开展土壤中人蛔虫卵监测工作,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5户居民,每户采集1份田地或菜园的土壤样品,采用45 ℃、5%的盐水分离鉴定土壤样品中钩蚴,采用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查土壤样品中的人蛔虫卵。对2019年与2018年重叠监测点的感染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2019年全国共有414个监测点,共检测424 766人,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1.40%(5 959/424 766),其中,四川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8.05%(2 518/31 292),其次为云南(5.30%,885/16 693)和重庆(3.87%,238/6 149);男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37%(2 842/207 188),女性为1.43%(3 117/217 578)(χ2 = 2.84,P > 0.05);≥ 60岁年龄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2.51%(2 722/108 260),其次是45~59岁组和7~14岁组,感染率分别为1.19%(1 237/104 218)和1.12%(657/58 556),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351.00,P < 0.01)。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84%(3 580/424 766)、0.36%(1 528/424 766)和0.27%(1 126/424 766),且绝大部分为轻度感染。2019年共检测了2 056份土壤样品,土壤蛔虫卵检出率为5.79%(119/2 056),钩蚴检出率为3.45%(71/2 056)。2019年共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77个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与2018年的重叠,这些监测点2019年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43%,与2018年的1.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1,P > 0.05)。结论 2019年全国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整体感染呈现较低水平,但高感染省份和传播风险依然存在,需要继续开展监测和防控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疟疾诊疗指南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撰写组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4): 419-427.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4.001
    摘要546)   HTML172)    PDF(pc) (1239KB)(318)    收藏

    疟疾是疟原虫感染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6月宣布我国通过了消除疟疾认证,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面临的输入性疟疾的威胁将长期存在。为促进临床医师深入了解并合理治疗疟疾,提高疟疾诊治的水平,我们邀请国内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领域相关专家共同编写了“疟疾诊疗指南”(简称“指南”)。该指南对疟疾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护理、预防等方面进行介绍,并重点强调了应对不同临床状况时的治疗方案,以便临床医师合理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中国消除疟疾:监测响应系统的实施与成效分析
    夏志贵, 丰俊, 张丽, 冯欣宇, 黄芳, 尹建海, 周水森, 周升, 杨恒林, 王善青, 高琪, 汤林华, 严俊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 (6): 733-740.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6.003
    摘要511)   HTML68)    PDF(pc) (3350KB)(316)    收藏

    目的 分析中国消除疟疾监测响应系统的实施和工作成效,为消除后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系统收集整理消除疟疾监测响应相关的方案和活动记录,以及基于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11—2020年全国疟疾病例个案信息和监测指标数据,使用SPSS 25.0和GraphPad Prism 8.4.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1—2020年,全国共报告疟疾病例30 278例,中国籍28 448例(93.96%)。本地原发感染病例1 732例(5.72%),为2011—2016年报告;境外输入性病例28 173例(93.05%);输血感染病例9例(0.03%);长潜伏期三日疟5例(0.02%);输入继发间日疟4例(0.01%);来源不明病例355例(1.17%),为2011—2013年报告。病例以恶性疟(17 960例,59.32%)为主;主要集中在云南(5 415例,17.88%)、广西(3 193例,10.55%)、江苏(2 797例,9.24%)等省(自治区);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5—7月(9 689例,32.00%)。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缅甸(4 856例,17.24%)、加纳(2 957例,10.50%)、尼日利亚(2 693例,9.56%)等国。被动监测、人群主动病例侦查和线索追踪病例侦查的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76‰(28 452/37 500 291)、0.03‰(35/1 215 309)和0.30‰(32/105 384)。2013—2020年,病例诊断后1日内报告率为100%(23 114 / 23 114),报告后3日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率为94.49%(21 840 / 23 114),7日内疫点调查和处置率为93.30%(20 294 / 21 751),病例发病到初诊以及初诊到确诊间隔时间中位数均为1 d(四分位距: 0~3 d)。中华按蚊分布广泛,且普遍对溴氰菊酯产生抗性。体内疗效观察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对恶性疟、氯伯喹对间日疟的治愈率分别为92.31%(36/39)和100%(21/21)。 结论 建设敏感有效的监测响应系统是中国消除疟疾的成功经验,在消除疟疾后应继续把监测响应作为核心措施,积极开展部门合作,加强能力建设,防止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成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2022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分析
    张丽, 易博禹, 尹建海, 夏志贵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2): 137-141.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02
    摘要453)   HTML52)    PDF(pc) (1550KB)(316)    收藏

    收集整理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22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对疟疾疫情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022年全国报告疟疾病例845例,较2021年(799例)增加了5.8%;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844例,长潜伏期再燃三日疟病例1例(由广东省报告);中国籍820例(占97.0%,820/845),外国籍25例(占3.0%,25/845);男女性别比为17.0:1,50~59岁年龄组的病例最多(占29.5%,249/845);恶性疟494例(占58.5%,494/845),间日疟204例(占24.1%,204/845),卵形疟108例(12.8%,108/845),三日疟31例(占3.7%,31/845),混合感染8例(占0.9%,8/845)。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报告疟疾病例,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182例)、云南(136例)、四川(72例)、浙江(64例)和河南(59例),合计报告513例(占60.7%,513/845)。全国报告疟疾危重症病例36例(占4.3%,36/845),死亡病例6例(占0.7%,6/845)。虽然我国已连续6年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但依然存在聚集性输入和输入再传播风险,消除后应继续加强疟疾监测与响应,及时发现、准确诊断和规范治疗疟疾病例,减少危重症或死亡,防止出现本地再传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2021年全国棘球蚴病防治进展
    蒉嫣, 薛垂召, 王旭, 刘白雪, 王莹, 王立英, 杨诗杰, 韩帅, 伍卫平, 肖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2): 142-14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2.003
    摘要319)   HTML29)    PDF(pc) (1240KB)(287)    收藏

    为掌握全国棘球蚴病防治进展,对2021年全国棘球蚴病防治工作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370个棘球蚴病流行县(市、区、旗)30 421个流行村,流行乡常住人口4 758.41万人。2021年全国流行县(市、区、旗)现有棘球蚴病患者26 773例,平均患病率为0.06%(26 773/47 584 117),其中细粒棘球蚴病16 625例,多房棘球蚴病8 327例,混合感染311例,未分型1 510例;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1 346例,其中细粒棘球蚴病1 075例,多房棘球蚴病86例,混合感染7例,未分型178例;< 12岁人群147例,≥ 12岁常住人群1 199例。2021年,全国棘球蚴病流行省(自治区)共开展人群腹部超声筛查447.17万人次,其中,< 12岁人群筛查87.15万人次,≥ 12岁常住人群筛查360.02万人次;血清学检测11 358人次。2021年370个监测点< 12岁人群超声筛查患病检出率为0.02%(72/336 959),其中新发现患者占检出患者数的58.33%(42/72);≥ 12岁常住人群中,Ⅰ、Ⅱ类流行县(市、区、旗)监测点超声筛查患病检出率为0.26%(922/355 006),新发现患者占检出患者数的10.52%(97/922)。2021年开展药物治疗19 552人,肝肾功能检查及不良反应处置14 440人,手术治疗1 792人,其中以细粒棘球蚴病(占71.15%,1 275/1 792)和多房棘球蚴病(占23.66%,424/1 792)为主;2021年随访结果显示,治愈3 063例,治疗有效22 660例,治疗无效2 356例,死亡(死因非棘球蚴病)359例,排除棘球蚴病285例,失访301例,未到随访时间312例,病例外迁他地146例。2021年全国流行乡(镇)共有犬2 626 679条,其中登记管理的犬2 389 828条。35 019个村开展了犬驱虫工作,家犬药物驱虫25 844 226次,野外犬科动物驱虫投药131 315份。采集并检测家犬粪样555 688份,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2 614份,阳性率为0.47%;采集并检测野外犬科动物粪样54 266份,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422份,阳性率为0.78%。2021年抽查屠宰的家畜222 844头,阳性1 408头,阳性率为0.63%;检查野外啮齿类动物56 124只,阳性599只,阳性率为1.07%。棘球蚴病流行态势得到基本控制,但防治工作还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部分流行区传染源控制可能存在漏洞,不排除在野外环境中存在传播链的可能。应继续以棘球蚴病综合干预区为抓手,探索优化防治策略,提高基层疾控机构的棘球蚴病防治能力,开展棘球蚴病野外传播控制试点,强化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遏制棘球蚴病流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食源性寄生虫病诊治专家共识(2023)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撰写组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 (6): 653-66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6.001
    摘要149)   HTML26)    PDF(pc) (1553KB)(284)    收藏

    因摄入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和水而引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仍是我国常见的寄生虫病,临床易误诊误治。在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下,编写团队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参考基于证据质量以外的其他因素(经济学、患者偏好和价值观、利弊权衡、可及性、公平性、可接受性等),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对推荐意见的级别和循证医学证据的质量进行评估,形成了24条共识,旨在指导并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综合诊治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上海市市售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调查
    张瑞, 王子, 王佳慧, 李凤琴, 谢庆超, 赵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 (1): 117-120.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1.017
    摘要48)   HTML12)    PDF(pc) (2162KB)(274)    收藏

    为了解上海市市售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2022年在上海市农贸市场、超市和海鲜市场中采集自东海海域捕捞的新鲜海鱼,解剖后分别在内脏和鱼肉中查找疑似异尖线虫的虫体,分别置于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分析海鱼的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共采集海鱼16种338尾,从6种116尾体内检出异尖线虫1 065条,总感染率为34.3%(116/338),平均感染度为9.2条/尾。其中鮟鱇鱼的感染率最高(11/12),小黄鱼的感染度最高(13.0条/尾)。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从春季到冬季逐渐升高,冬季的感染率和感染度最高,分别为51.1%(46/90)和12.3条/尾。异尖线虫寄生的主要部位是海鱼的肠道和腹腔,分别占检出异尖线虫总数的54.6%(582/1 065)和40.7%(433/1 065)。本研究结果提示,上海市市售海鱼存在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感染率较高的鱼种有鮟鱇鱼、小黄鱼等常见食用海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基于全健康理念的新发传染病综合监测预警体系:结构与创新
    李慧敏, 刘婧姝, 王希涵, 赵翰卿, 解艺, 尹静娴, 吕超, 周楠, 蒋天哥, 谷思雨, 殷堃, 周晓农, 郭晓奎, 胡沁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 (5): 572-578.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5.002
    摘要502)   HTML186)    PDF(pc) (1767KB)(272)    收藏

    全健康(One Health)是对健康概念的升级和优化,全健康理念强调人-动物-环境三者的共同健康,提倡使用跨学科协作、多部门协调和多组织协同的全健康研究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监测预警体系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基础,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和新发传染病(EID)的不断出现,世界各国现有的监测预警体系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全健康理念出发,通过阐述全健康理念基础下的组织架构、人兽共患病和环境科学等监测网络、EID报告流程、教育和政策等层面的支持与保障,构建新型EID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并对构建的EID综合监测预警体系提出实践和应用前景,以便为COVID-19和今后可能出现的EID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指导性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疟疾疫苗研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陈穗林, 刘太平, 徐文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 (3): 283-295.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3.001
    摘要930)   HTML99)    PDF(pc) (1566KB)(269)    收藏

    历史上,传染病的最终控制和消除均得益于有效疫苗的接种。60多年来,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有效疟疾疫苗的研制。近年来,亚单位疟疾疫苗RTS,S和减毒子孢子疫苗的临床试验效果使研究者们看到了研制安全、有效疟疾疫苗的希望。然而,有效疟疾疫苗的最终研制成功还存在诸多的技术问题和理论瓶颈。本文从疟原虫的生物学及其感染免疫学特点角度对目前疟疾疫苗研制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有效疟疾疫苗的最终研制成功提供参考和努力的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全球血吸虫病防控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洪中, 吴铃铃, 王丽萍, 许静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 (4): 514-519.   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4.015
    摘要886)   HTML49)    PDF(pc) (778KB)(262)    收藏

    血吸虫病呈世界性分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被忽视的热带病之一。虽然不少国家血吸虫病防控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血吸虫生活史复杂、卫生资源有限、防控措施单一等原因,实现全球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面临不少挑战。本文系统梳理了全球血吸虫病流行现状、防控目标、主要策略和防控措施,剖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供血吸虫病防治和管理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