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30
    上一期   
    封面和目录
    第43卷第4期封面和目录
    2025, 43(4):  0-0. 
    摘要 ( )   PDF (29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报道
    2022年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情况分析
    朱慧慧, 黄继磊, 周长海, 诸廷俊, 赵陆源, 钱门宝, 李石柱
    2025, 43(4):  451-45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01
    摘要 ( )   HTML ( )   PDF (167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我国土源性线虫感染流行现状和流行趋势,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监测点(县)开展监测工作(西藏未开展)。各监测点从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中各抽取1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200人开展调查,每个监测点共调查1 000人。收集被调查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两检)进行检查和虫卵计数,计算感染率、感染度等,感染率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5户居民,每户采集1份田地/菜园的土样,检测土样中的钩蚴和人蛔虫卵。结果 2022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54个监测点共监测363 603人,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0.64%(2 330/363 603),其中感染率最高的省份为四川(4.53%,776/17 149),第2~3位为云南(4.31%,646/14 974)和海南(3.98%,123/3 089)。福建、贵州、江西、浙江、重庆、山东、青海、广西、宁夏、安徽、湖南、甘肃、山西、辽宁和广东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感染率为0.10%~1.50%。吉林、陕西、新疆、江苏、河南、湖北和河北等7个省(自治区)感染率为> 0~< 0.10%,北京、黑龙江、内蒙古、上海和天津等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查到感染者。女性感染率为0.72%(1 332/184 152),高于男性的0.56%(998/179 451)(χ2 = 39.89,P < 0.05)。≥ 60岁年龄组人群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00%(1 014/100 963),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66.01,P < 0.05)。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39%(1 410/363 603)、0.16%(569/363 603)和0.14%(494/363 603),其中轻度感染分别占94.47%(1 332/1 410)、71.00%(404/569)、91.50%(452/494)。田地和菜园的土样中均有检出人蛔虫卵和钩蚴,人蛔虫卵和钩蚴检出率分别为1.24%(29/2 335)、1.11%(26/2 335)。结论 我国土源性线虫病总体已处于低流行水平,但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较大,应因地制宜地推动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的防控,以及传播控制与阻断工作。

    共识与指南
    长江三角洲输入性疟疾联合防控技术措施——沪苏浙皖专家共识
    朱民, 朱国鼎, 王笑笑, 许娴, 王真瑜, 曹园园, 丰燕, 张滔, 张宸罡, 张轩, 余晴
    2025, 43(4):  458-46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02
    摘要 ( )   HTML ( )   PDF (14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已于2021年通过WHO消除疟疾认证,但全球疟疾形势依然严峻。长江三角洲(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活跃、国际交往频繁的核心区域,输入性疟疾病例时有发生,发生再传播的风险持续存在。为持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疟疾防治专业人员经过充分讨论和酝酿,在打通区域内信息共享与协同渠道、疟疾风险人群监测预警技术协同、疟疾疫情区域联合处置技术协同与强化、疟疾监测预警防控技能储备协同发展、抗疟药物储备与调用协同保障、区域内健康科普标准与精准化协同发展等6个方面达成共识,并依托长三角公共卫生一体化平台提出未来合作需求与展望,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区域联防联控技术,有效应对当前输入性疟疾跨地区防控面临的挑战。

    专家视角
    寄生虫的健康威胁与生态功能
    王旭, 尹建海, 韩帅, 杨扬, 李梦晴, 沈玉娟, 曹建平
    2025, 43(4):  463-46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03
    摘要 ( )   HTML ( )   PDF (13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伴随着无处不在的寄生关系,寄生虫广泛分布于全球各生态系统。寄生虫对宿主的寄生作用可引发多种寄生虫病,对人类与动物的健康构成持续威胁。同时,作为生态系统功能网络的关键参与者之一,寄生虫可调控宿主种群动态、能量流动及生物多样性,在地球生态系统的稳态维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本文从致病威胁和生态服务双重属性浅析寄生虫的生物学角色,并基于“全健康”和“生态健康”协同框架,探讨了跨学科方法在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论著
    日本血吸虫感染晚期脾脏虫卵肉芽肿对小鼠脾淋巴滤泡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王燕娟, 张彦军, 周晓俊, 曹建平
    2025, 43(4):  469-47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04
    摘要 ( )   HTML ( )   PDF (1155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晚期小鼠脾脏肉芽肿对脾脏淋巴滤泡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15只C57BL/6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条/鼠),感染后16周取脾脏,按照脾脏表面是否有虫卵肉芽肿分为脾脏肉芽肿组和无肉芽肿组,以感染后5周小鼠(8只)和健康小鼠(7只)分别为感染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称重各组小鼠脾脏并收集脾淋巴细胞,脾组织切片后,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肉芽肿组和无肉芽肿组小鼠脾脏淋巴滤泡结构;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淋巴滤泡边缘区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1阳性(MAdCAM-1+)细胞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小鼠脾脏Ki67+和PNA+生发中心细胞分布;磁珠分选法分离出小鼠脾脏CD4+ 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CD4+ T细胞中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的比例。结果 感染日本血吸虫后16周小鼠脾脏较感染后5周小鼠和健康小鼠的明显肿大,肉芽肿组小鼠(6只)脾脏重量为(0.37 ± 0.04)g,低于无肉芽肿组(9只)的(0.48 ± 0.04)g(F = 266.17,P < 0.01)。HE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法可见,肉芽肿组小鼠脾脏淋巴滤泡数目变少,滤泡面积变小,边缘区MAdCAM-1+细胞变少;无肉芽肿组小鼠未检测到淋巴滤泡及其边缘区结构。免疫组化染色和直接免疫荧光法可见,肉芽肿组小鼠脾脏Ki67+及PNA+生发中心细胞均较健康对照小鼠减少,无肉芽肿组小鼠脾脏未检测到Ki67+和PNA+生发中心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肉芽肿组小鼠脾脏CD4+ T细胞中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趋化因子C-X-C基元受体5(CXCR5)双阳性的Tfh细胞比例为(0.54 ± 0.06)%,高于无肉芽肿组的(0.36 ± 0.05)%(F = 61.68,P < 0.01);ICOS、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双阳性的细胞比例为(5.25 ± 0.17)%,高于无肉芽肿组的(2.40 ± 0.09)%(F = 29.13,P < 0.01);ICOS、CXCR5、PD1三标阳性的Tfh细胞比例为(0.42 ± 0.06)%,高于无肉芽肿组的(0.26 ± 0.05)%(F = 20.03,P < 0.01)。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晚期脾脏有肉芽肿的小鼠脾脏病理损伤较无肉芽肿小鼠轻,内部产生抗体的功能结构单位(生发中心及滤泡)较无肉芽肿小鼠更为完整,这可能是感染晚期脾脏肉芽肿小鼠抗体水平高于非肉芽肿小鼠的原因。

    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肝星状细胞凋亡标志物的筛选
    董博文, 钟昊然, 朱丹霖, 李浩, 陆珂, 傅志强, 刘金明, 金亚美
    2025, 43(4):  475-48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05
    摘要 ( )   HTML ( )   PDF (290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筛选适用于标记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SSLF)宿主肝星状细胞(HSC)凋亡的分子标志物。方法 采用文献和数据库检索获取小鼠和日本血吸虫凋亡相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利用NCBI网站的Protein BLAST功能对同源蛋白进行相似性分析。取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第4、8、12周小鼠肝脏,以未感染小鼠为对照,制备肝脏切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HSC标志物鼠抗肌间线蛋白(Desmin)和凋亡相关分子的表达情况,并分析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小鼠肝脏HSC的凋亡情况,以筛选出适用于标记SSLF中宿主细胞凋亡的分子标志物。利用Jalview和MEGA11软件对日本血吸虫不同适应性宿主中该凋亡相关蛋白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数据采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结果 文献检索和数据库检索分别获得16个日本血吸虫凋亡相关蛋白和18个小鼠凋亡相关蛋白。序列相似性比对结果发现,小鼠与日本血吸虫的凋亡相关蛋白的序列相似性为20%~80%,日本血吸虫中未发现小鼠Fas和Fas配体(FasL)的同源蛋白。免疫荧光筛选结果显示,感染后8周,凋亡相关蛋白(绿色荧光)caspase-3剪切体(Cleaved caspase 3)、Bcl-2基因相关启动子(Bad)和FasL在虫卵肉芽肿周围皆有明显分布,其中Cleaved caspase 3、Bad除了可标记小鼠肝组织外,还与虫卵有强烈的特异性结合;FasL仅结合宿主的肝组织,与Desmin(红色荧光)有明显的共定位现象,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FasL与Desmin的共定位现象逐渐增多。FasL+Desmin+细胞(凋亡的HSC)占Desmin+细胞(HSC)的比例在感染后第4周为0,与未感染组(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感染后第8和第12周的占比分别为35.36%和89.12%,均高于未感染组(t = 13.38、28.77,P < 0.01)。不同宿主的FasL序列对比结果显示,小鼠FasL与大鼠、东方田鼠、人、猪、绵羊、水牛、马、犬、猫FasL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1.04%、80.57%、75.09%、76.24%、76.34%、77.99%、75.27%、74.48%和77.86%,具有同源性。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与东方田鼠、人、猪、绵羊、水牛、马、犬、猫FasL相比,小鼠FasL与大鼠的亲缘关系较近。结论 FasL可用于标记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宿主HSC的凋亡。

    2020—2024年安徽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许晓娟, 丁宋军, 代波, 刘婷, 高风华, 张世清
    2025, 43(4):  482-48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06
    摘要 ( )   HTML ( )   PDF (171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安徽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为推进全省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20版)》要求,在安徽省50个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于2020—2024年10—11月对Ⅰ类监测县的监测村内6岁以上常住居民开展本地人群监测,每村不少于300人;采用主动监测与哨点医院被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血吸虫病筛查流动人群,每县不少于200人。采用间接血凝试验进行血吸虫病血清学筛查,阳性者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一粪三检)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一粪三检)开展病原学检查。每年10—12月采用毛蚴孵化法对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进行检测。每年春季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钉螺分布情况,压碎镜检法检测钉螺血吸虫感染情况,对Ⅰ类监测县和Ⅱ类监测县中近5年内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的有螺县加以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检测钉螺血吸虫核酸情况。每年春季在Ⅰ类监测县和部分Ⅱ类监测县部分行政村有螺环境进行野粪及钉螺分布情况监测。结果 2020—2024年,安徽省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筛查63 868人次,检出阳性908人次(男性530人、女性378人),血检阳性率从2020年的1.49%(263/17 644)下降至2024年的1.23%(118/9 592);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筛查55 587人次,检出阳性104人次(男性71人、女性33人),血检阳性率从2020年的0.41%(43/10 596)下降至2024年的0.07%(8/10 889);本地人群与流动人群均未发现粪检阳性患者。累计检测各类家畜5 812头,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2020—2024年,累计调查环境7 810个,累计面积593.85 km2,发现有螺面积由2020年的37.80 km2下降至2024年的34.90 km2;系统抽样设框累计调查1 101 819框,5年有螺框平均出现率为8.51%,活螺平均密度为0.30只/0.11 m2。各年有螺框出现率最高的流行类型分别为沟渠、旱地、沟渠、沟渠、沟渠,出现率分别为12.16%(8 174/67 209)、16.57%(489/2 952)、13.55%(7 455/55 019)、10.13%(5 198/51 316)、10.19%(6 669/65 441),各年度不同流行类型有螺框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 012.52、3 174.12、5 501.59、1 454.46、720.04,均P < 0.01)。2020—2024年山丘型流行类型(11.32%、10.55%、10.19%、10.68%和9.48%)的有螺框出现率均高于湖沼型(7.72%、9.60%、7.91%、7.17%和7.63%)(χ2 = 740.27、35.61、216.66、433.64、151.03,均P < 0.01)。中间宿主监测及风险监测中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野粪调查中仅在2022年检出1份牛粪血吸虫感染阳性,其余均未检测出血吸虫感染阳性。结论 2020—2024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其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今后应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建设,为精准实施血吸虫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024年我国血吸虫病监测省监测工作实施质量评价
    郭苏影, 李银龙, 李仕祯, 党辉, 张利娟, 何君逸, 杨帆, 祝红庆, 贾铁武, 秦志强, 冯婷, 邓王平, 吕超, 杨颖, 郝瑜婉, 孙军玲,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2025, 43(4):  489-49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07
    摘要 ( )   HTML ( )   PDF (87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和评价我国当前血吸虫病监测工作实施质量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血吸虫病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4年10—12月采用配额抽样法,选择全国承担血吸虫病监测任务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的22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进行评价。基于《信息技术数据质量评价指标》(GB/T 36344—2018)和专家会议法构建评价指标,从规范性、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和时效性5个方面评价调查对象的监测工作数据质量。每个调查县共抽取50人份监测对象的血清样品、30张改良加藤厚涂片(少于30张,则全部检查)和10个查螺环境进行复核。指标评分采用等权重法进行分析,计算平均分、血清和病原学复核样品符合率等描述性统计指标,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血吸虫病消除及非流行地区与未消除地区之间的平均分差异。结果 22个评价县共包括7个消除省监测县、2个非流行县和13个未消除省流行监测县。22个评价县平均分为(9.04 ± 0.79)分,未消除省流行监测县平均分为(8.92 ± 0.76)分,消除省监测县及非流行县平均分为(9.22 ± 0.83)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0.889,P > 0.05)。22个调查县监测工作的规范性、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和时效性平均分分别为(1.86 ± 0.35)、(1.73 ± 0.46)、(1.77 ± 0.43)、(1.95 ± 0.21)和(1.73 ± 0.46)分。其中,有3个县监测经费未到位,6个县钉螺调查原始记录不完整,3个县7份血清样品原始检测结果与定性复核结果不一致,3个县钉螺监测的经纬度、查螺示意图等不准确,1个县原始数据与统计表总数不一致,6个县未及时更新、录入和整理数据。结论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县监测工作质量较好,但时效性和规范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保障监测质量,应继续维持经费和物资支持、加强培训以提升监测专业技术人员能力。

    曼氏血吸虫循环阴极抗原特异性核酸适配体的筛选与鉴定
    唐琦, 仇佳音, 李佳佳, 周新杰, 吕超, 冯婷, 许静, 秦志强
    2025, 43(4):  497-50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08
    摘要 ( )   HTML ( )   PDF (266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筛选曼氏血吸虫循环阴极抗原(circulating cathodic antigen,CCA)特异性核酸适配体,并进行鉴定。方法 构建曼氏血吸虫循环阴极抗原的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CCA),诱导pET-28a-CCA蛋白表达并通过Ni-NTA柱纯化,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pET-28a-CCA蛋白的表达情况。以pET-28a-CCA蛋白为靶标,进行指数富集配基的系统进化(SELEX)筛选,利用荧光定量PCR监测分析每一轮文库富集情况。经过多轮加压筛选,获得的产物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微量热泳动技术表征(MST)测定候选核酸适配体与pET-28a-CCA蛋白的结合亲和力,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双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显示,pET-28a-CCA重组质粒插入约为1 044 bp的CCA基因片段。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pET-28a-CCA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43 600;SELEX筛选结果显示,第13轮筛选文库达到最佳富集。根据测序结果筛选出的9条候选核酸适配体序列,经过MST检测,有7条候选核酸适配体与pET-28a-CCA蛋白有结合亲和力。TQ-apt1的吉布斯自由能最低(ΔG = -13.09 kcal/mol),GC含量最高(59.20%)、熔解温度最高(102.3 ℃)以及G-四链体得分最高(15分),TQ-apt1与pET-28a-CCA蛋白的亲和力最高,解离常数为2.1 nmol/L。结论 成功获得了pET-28a-CCA蛋白的核酸适配体。

    小鼠多房棘球蚴感染过程中IFITM3与Foxp3相互作用的研究
    袁振, 地达尔·叶尔革命, 王菲, 姜涛, 段明军, 阿尔孜古丽·吐尔逊, 齐新伟, 单骄宇
    2025, 43(4):  503-51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09
    摘要 ( )   HTML ( )   PDF (1167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小鼠多房棘球蚴感染过程中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FITM3)与叉头框P3蛋白(Foxp3)相互作用关系。方法 从保种沙鼠肝脏组织中收集多房棘球蚴原头节,腹腔注射建立多房棘球蚴感染C57BL/6J小鼠模型。分别于感染后15、30、60、90 d安乐处死小鼠收集肝脏组织,设置未感染对照组。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不同感染时间点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进一步检测肝组织IFITM3和Foxp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HEK-293T细胞转染IFITM3-ShRNA干扰质粒(ShIFITM3-1、ShIFITM3-2、ShIFITM3-3),筛选最优敲低片段进行剂量依赖性实验(以0、0.5、1.0、1.5、2.0 μg转染),进一步检测Foxp3表达变化。采用AutoDock软件进行IFITM3-Foxp3分子对接分析,随后将带标签质粒HA-IFITM3与Flag-Foxp3a转染至HEK-293T细胞中,提取细胞总蛋白,进行免疫共沉淀验证二者相互作用。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组织结构紊乱、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加重。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无明显蓝染区,感染组蓝染面积逐渐增加,感染后15、30、60、90 d蓝染面积占比分别是(22.12 ± 3.09)%、(28.57 ± 2.1)%、(41.20 ± 2.01)%、(58.30 ± 2.21)%(F = 135.60,P < 0.0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IFITM3阳性表达率由对照组(20.18 ± 7.25)%上升至感染后90 d的(56.22 ± 4.49)%(F = 25.40,P < 0.05);Foxp3阳性表达率由对照组(2.12 ± 1.49)%上升至感染后90 d的(59.10 ± 4.45)%(F = 106.30,P < 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IFITM3相对表达量在感染后15 d下降至0.27 ± 0.04,随后上升,至感染后90 d达1.01 ± 0.05(F = 52.37,P < 0.05);Foxp3相对表达量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步升高,由对照组的0.03 ± 0.01增加至90 d时的0.97 ± 0.03(F = 143.20,P < 0.05);二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2 = 0.687 3,P < 0.05)。ShIFITM3-1、ShIFITM3-2、ShIFITM3-3质粒的转染均使IFITM3相对表达量降低(为0.32 ± 0.02、0.23 ± 0.05、0.53 ± 0.09),其中ShIFITM3-2敲低效率最佳(F = 37.05,P < 0.01);Foxp3相对表达量随0、0.5、1.0、1.5、2.0 μg的ShIFITM3-2转染后逐渐降低,分别为1.10 ± 0.14、0.62 ± 0.05、0.52 ± 0.04、0.49 ± 0.01、0.33 ± 0.05(F = 42.06,P < 0.01)。分子对接表明,IFITM3与Foxp3的对接评分为-312 kcal/mol,具有良好的亲和作用。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表明,IFITM3与Foxp3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结论 小鼠多房棘球蚴感染过程中IFITM3与Foxp3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二者表达水平与肝组织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安徽省不同地区中华按蚊种群的遗传特征分析
    王淑琪, 姜静静, 吕晓凤, 储琴书, 许娴, 陆雪纯, 刘子健, 张滔, 尹建海
    2025, 43(4):  511-51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10
    摘要 ( )   HTML ( )   PDF (195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安徽省不同生态区域中华按蚊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2023—2024年,分别在长江以南、江淮之间和淮河以北等3个生态区内,随机选取黄山区、南陵县、肥东县、定远县、濉溪县和固镇县等6个县(区)为采集点捕捉按蚊成蚊。经过形态学鉴定后,提取按蚊基因组DNA,PCR扩增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2(rDNA-ITS2)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扩增产物经双向测序后,将获得序列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上进行BLAST比对。使用MEGA11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计算各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用DnaSP 5软件计算中华按蚊种群的多态性相关指数,并进行错配分析;用Arlequin 3.5.2.2软件进行分子变异分析(AMOVA)和中性检验,计算遗传分化FST值和基因交流Nm值,并使用SPSS 18.0.0软件绘制散点图,对种群间的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共获得中华按蚊样品300只。PCR扩增rDNA-ITS2序列后,在约490 bp处出现特异性条带,与中华按蚊(GenBank登录号:MG816544.1)条带大小一致。PCR扩增COⅠ序列后,经BLAST比对,与中华按蚊序列一致性为99%。COⅠ基因序列中A + T含量(68.8%)高于G + C含量(31.1%),具有明显的AT偏向性。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共发现多态位点129个,有204种单倍型。其中特有的单倍型166个,共享的单倍型38个。3个生态区COⅠ基因序列均检测出的单倍型有Hap_11、Hap_12、Hap_15、Hap_26、Hap_38,其中Hap_26共享的种群最多,在6个县(区)中均有出现。单倍型多样性为0.994,核酸多样性为0.010 1。6个县(区)中多态位点数、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核酸多样性最高的均为南陵县。AMOVA结果显示,6个县(区)中华按蚊的种群内变异率为97.5%,种群间变异率为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FST值均 < 0.1,Nm值均 > 1;Tajima’s D值均为负值,其中固镇县、黄山区和南陵县的Tajima’s D值的P < 0.05, Fu’s Fu检验也支持Tajima’s D的检验结果。中华按蚊种群的错配分布均呈现出明显的多峰结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6个县(区)中华按蚊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间无相关性(r2 = 0.109,P > 0.05)。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6个县(区)中华按蚊未出现地域性聚集。结论 安徽省不同生态区域中华按蚊种群遗传多态性高,种群间基因交流充分,未产生明显的遗传分化,但近期呈现出种群扩张迹象。

    基于CRISPR/Cas12a系统快速检测蚊种属及其携带的病原体
    李剑勇, 何彪, 李美林, 刘太平, 朱锋, 张健, 徐文岳
    2025, 43(4):  518-52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11
    摘要 ( )   HTML ( )   PDF (310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基于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关联蛋白12a(CRISPR/Cas12a)系统的蚊种属及其携带病原体的快速检测方法,以提升虫媒传染病监测与防控效率。方法 分别取30只1日龄白纹伊蚊幼虫和10只1日龄斯氏按蚊成蚊,提取基因组DNA,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扩增蚊种特异性序列,以白纹伊蚊DNA为模板,利用斯氏按蚊RPA引物进行扩增,评价RPA扩增的特异性。采用CRISPR/Cas12a系统进行荧光检测,并以斯氏按蚊和白纹伊蚊的CRISPR RNA(crRNA)进行交叉检测,评价该系统的特异性。约氏疟原虫复苏后,取1 × 106个约氏疟原虫通过尾静脉感染小鼠3只,感染后第3天,供100只斯氏按蚊血餐后,取第1、2、3、4、5、10天的蚊中肠,显微镜下观察中肠上的疟原虫卵囊;分别取感染疟原虫后第1、2、3、4、5、10天的斯氏按蚊10只,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RPA扩增疟原虫18S rRNA片段,并进行CRISPR/Cas12a荧光检测,以10-9、10-10、10-11、10-12、10-13、10-14、10-15、10-16、10-17、10-18 mol/L的疟原虫DNA为模板进行CRISPR/Cas12a检测,评价该法的最低检出限。合成Ⅰ、Ⅱ、Ⅲ和Ⅳ型登革病毒种特异性序列,并装载于质粒pUC18。RPA扩增非结构蛋白5后,进行CRISPR/Cas12a荧光检测,Ⅰ、Ⅱ、Ⅲ和Ⅳ型登革病毒crRNA分别与其他登革病毒质粒模板混合后检测,以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以10-9、10-10、10-11、10-12、10-13、10-14、10-15、10-16、10-17、10-18、10-19 mol/L的质粒为模板,评价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采用Cas12专用核酸检测试纸条可视化检测斯氏按蚊、白纹伊蚊、疟原虫和登革病毒。结果 RPA扩增斯氏按蚊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基因片段长89 bp,白纹伊蚊87 bp。CRISPR/Cas12a检测结果表明,白纹伊蚊和斯氏按蚊的基因片段均可激活毛螺菌Cas12a的DNA剪切酶活性,反应5 min后即可产生明显的荧光信号,斯氏按蚊成蚊激发的荧光信号最强,13 min达检测平衡。RPA扩增约氏疟原虫18S rRNA片段长142 bp。CRISPR/Cas12a检测结果表明,斯氏按蚊感染约氏疟原虫第1、2、3、4、5、10天后,均可从蚊体内检测出疟原虫,最低检出限为3.3 × 10-17 mol/L。斯氏按蚊血餐后,第1~4天均未观察到卵囊,第5天可观察到2个卵囊,第10天卵囊的数量和体积均增加。RPA扩增Ⅰ、Ⅱ、Ⅲ和Ⅳ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5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109、93、147和170 bp。CRISPR/Cas12a检测结果表明,均可从样品中检测到登革病毒序列,5 min即可产生明显荧光信号,最快17 min达到检测峰值;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不会产生交叉反应,最低检出限为2.5 × 10-18 mol/L。Cas12专用核酸检测试纸条可于30 min检测出样品中的靶标序列。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基于CRISPR/Cas12a技术的蚊种属及病原体检测方法,具有快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可视化等优势,可为虫媒传染病的早期预警和传播阻断提供有效检测工具。

    1990—2035年全球疟疾疾病负担趋势分析及预测
    杨国兵, 何爱伟, 秦宇, 杨剑, 王吉春
    2025, 43(4):  526-53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12
    摘要 ( )   HTML ( )   PDF (179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全球疟疾疾病负担变化情况,并预测2022—2035年疟疾疾病负担变化趋势,为全球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获取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人口学数据、疟疾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等数据,选取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年龄标化患病率(ASPR)、年龄标化死亡率(ASMR)、年龄标化DALY率(ASDR)及其95%不确定性区间(UI)和社会人口学指数(SDI)作为核心指标进行分析。采用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及95%置信区间(CI)作为主要指标,分析1990—2021年疟疾ASIR、ASPR、ASMR、ASDR的变化趋势,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分析(BAPC)模型对2022—2035年全球疟疾疾病负担进行预测,采用AAPC分析2022—2035年全球疟疾ASIR、ASPR、ASMR、ASDR之间的关系。结果 1990—2021年全球疟疾ASIR[AAPC = -7.25%,95%CI:(-11.68%,-2.81%)]、ASPR[AAPC = -14.42%,95%CI:(-15.99%,-12.84%)]、ASMR[AAPC = -0.06%,95%CI:(-0.08%,-0.05%)]和ASDR[AAPC = -4.86%,95%CI:(-5.81%,-3.91%)]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不同SDI地区各标化指标以低SDI地区下降幅度最大,其AAPC分别为-184.95%[95%CI:(-193.26%,-176.64%)]、-253.13%[95%CI:(-256.83%,-249.43%)]、-0.75%[95%CI:(-0.82%,-0.68%)]、-65.59%[95%CI:(-69.07%,-62.11%)]。2021年,不同地理区域以撒哈拉以南非洲中部地区疟疾的ASIR[21 152.56/10万,95%UI:(16 857.61/10万,26 956.39/10万)]、ASPR[21 328.79/10万,95%UI:(16 092.29/10万,28 557.44/10万)]最高,以撒哈拉以南非洲西部地区疟疾的ASMR[106.48/10万,95%UI:(38.23/10万,222.04/10万)]、ASDR[5 668.41/10万,95%UI:(2 216.18/10万,11 127.48/10万)]最高;不同国家以利比里亚的ASIR[27 702.66/10万,95%UI:(14 565.45/10万,38 887.49/10万)]、ASPR[29 248.89/10万,95%UI:(13 845.02/10万,47 808.36/10万)]最高,布基纳法索的ASMR[173.13/10万,95%UI:(75.38/10万,318.49/10万)]最高,塞拉利昂的ASDR[8 940.31/10万,95%UI:(3 029.75/10万,17 358.47/10万)]最高;不同年龄段,5岁以下人群疟疾发病人数(9 630.34万)、患病人数(3 174.9万)和发病率[14 631.95/10万,95%UI:(21 120.91/10万,10 175.30/10万)]、患病率[4 823.86/10万,95%UI:(5 361.59/10万,4 362.74/10万)]均最高。全球疟疾ASIR、ASPR、ASMR、ASDR与SDI呈负相关关系(r = -0.89、-0.89、-0.87、-0.87,均P < 0.01)。经BAPC模型预测,2022—2035年全球疟疾ASIR[AAPC = -17.12%,95%CI:(-17.24%,-16.99%)]、ASPR[AAPC = -5.93%,95%CI:(-6.07%,-5.80%)]、ASMR[AAPC = -0.10%,95%CI:(-0.10%,-0.11%)]和ASDR[AAPC = -9.63%,95%CI:(-9.65%,-9.62%)]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1990—2021年全球疟疾疾病负担持续下降,5岁以下儿童是高风险人群。2022—2035年全球疟疾疾病负担总体将呈继续下降的趋势。

    2020—2024年浙江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张轩, 王笑笑, 陈华良, 张家祺, 徐文婕, 陆巧绎, 丰燕, 阮卫
    2025, 43(4):  533-53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13
    摘要 ( )   HTML ( )   PDF (168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20—2024年浙江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特征,为输入性疟疾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20—2024年浙江省疟疾病例数据,对疟疾报告病例类型、三间分布、感染地来源、发病到初诊时间间隔、初诊到确诊时间间隔、再燃或复发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χ2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比较差异。结果 2020—2024年浙江省分别报告疟疾病例53、44、64、118、169例,共448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以恶性疟报告病例为主,占77.23%(346/448);卵形疟、间日疟、三日疟报告病例分别占13.39%(60/448)、6.03%(27/448)、3.35%(15/448)。疟疾报告病例感染来源地分布于4个洲,以非洲为主(占95.54%,428/448),其中跨境蚊传病例3例。浙江省11个地级市均报告疟疾病例,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为杭州(占29.24%,131/448)、金华(占25.67%,115/448)和温州(占10.49%,47/448)。疟疾报告病例在2022年8月出现明显高峰(15例),2023、2024年7—10月持续高位(11~21例)。报告病例中,男性412例,女性36例,男女性别比为11.4∶1;年龄中位数为44岁。报告病例初诊正确率为75.89%(340/448),从发病到初诊、初诊到确诊间隔天数中位数均为1 d。59.38%(266/448)报告病例发病1 d内就诊,5.58%(25/448)病例超过5 d就诊。恶性疟报告病例2 d内就诊率为78.03%(270/346),高于其他类型疟疾的65.69%(67/102)(χ2 = 6.445,P < 0.05)。72.32%(324/448)报告病例初诊1 d内确诊,4.91%(22/448)报告病例超过5 d确诊。恶性疟报告病例2 d内确诊率为85.84%(297/346),高于其他类型疟疾的76.47%(78/102)(χ2 = 5.068,P < 0.05)。2020—2024年共报告了8例疟疾再燃或复发病例,其中恶性疟4例、卵形疟3例、间日疟1例。结论 2020—2024年浙江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呈增多趋势,应强化监测响应措施,加强疟疾诊断能力,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

    2020—2021年全国阿米巴痢疾发病现状分析
    黄继磊, 周长海, 诸廷俊, 朱慧慧, 李石柱, 钱门宝
    2025, 43(4):  540-54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14
    摘要 ( )   HTML ( )   PDF (97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中国阿米巴痢疾的发病特点、流行规律及变化趋势等,为今后因地制宜制定防控策略和监测措施、优化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发病日期为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的阿米巴痢疾个案数据和人口学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法分析阿米巴痢疾的发病特点和变化趋势,运用ArcGIS和SaTScan软件分析2020—2021年全国阿米巴痢疾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聚集性。结果 2020和2021年全国分别报告阿米巴痢疾病例670和539例,发病率分别为0.048/10万和0.038/10万。与2020年相比,2021年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分别减少19.55%和20.83%。2020和2021年的报告病例高峰月分别为5月(85例)和6月(73例),5—7月为两年的共同流行季节。2020和2021年的报告发病数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27∶1和1.28∶1;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均呈先降后升再降趋势,0~ < 5岁年龄组的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均最高,分别为326例、0.40/10万和197例、0.25/10万。2020和2021年报告病例均以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报告发病数的45.82%(307/670)和33.77%(182/539);其次是农民,分别占22.09%(148/670)和26.53%(143/539)。2020年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依次为广西(0.32/10万)、河南(0.16/10万)和广东(0.12/10万),2021年前3位依次为广西(0.22/10万)、云南(0.19/10万)和广东(0.09/10万);2020—2021年,广西和广东的报告发病率和发病数均居全国前三,同时呈下降趋势。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阿米巴痢疾在省级和县级水平上均不存在空间聚集性;时空扫描分析探测出2个有统计学意义的聚集区域,均属于2021年,聚集区域的中心分别在云南和贵州,共涉及中国西南地区17个县(市、区)。结论 2020—2021年全国阿米巴痢疾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西南部地区存在2个聚集区域。

    49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
    闫东宁, 张珂茹, 李长岭, 陈小军
    2025, 43(4):  547-55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15
    摘要 ( )   HTML ( )   PDF (161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VL)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情况,为临床医师对VL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1年5月—2024年10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VL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2011年5月—2024年10月甘肃省人民医院共收治49例VL患者,其中男性占69.4%(34/49),女性占30.6%(15/49);年龄范围为1~73岁,其中未成年患者(年龄 < 18岁)占34.7%(17/49),成年患者(年龄 ≥ 18岁)占65.3%(32/49);49.0%(24/49)的患者居住于陇南市,30.6%(15/49)居住于甘南藏族自治州,20.4%(10/49)居住于甘肃省其他非流行区。49例患者均有发热、畏寒症状,多为不规则热型。87.8%(43/49)的患者主要体征为脾脏肿大,22.4%(11/49)表现为肝脏肿大,6.1%(3/49)有出血现象,44.9%(21/49)并发呼吸道感染,24.5%(12/49)并发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14.3%(7/49)出现肝功能异常。81.6%(40/49)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降低;85.7%(42/49)的血红蛋白降低;67.3%(33/49)的血小板降低,其中6例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0 × 109/L。化验血清铁蛋白者27例,96.3%(26/27)的铁蛋白值高于204 ng/L。所有患者均完成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球蛋白测定,55.1%(27/49)的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40.8%(20/49)的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4.7%(17/49)的球蛋白升高。44例患者完成血清学rK39免疫层析检测,其中90.9%(40/44)的结果呈阳性。43例患者行骨髓穿刺检查,83.7%(36/43)的骨髓涂片检出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其中15例有嗜血细胞现象。从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超过30 d的未成年患者占6/17,低于成年患者的68.7%(22/32)(χ2 = 5.074,P < 0.05);甘油三酯升高的未成年患者占15/17,高于成年患者的50.0%(15/30)(χ2 = 6.871,P < 0.05);骨髓中有嗜血细胞现象的未成年患者占3/17,低于成年患者的46.7%(14/30)(χ2 = 3.958,P < 0.05)。49例患者中单纯VL患者37例、HLH相关VL患者12例。HLH相关VL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平均水平为(46.83 ± 25.54) × 109/L,低于单纯VL患者的(103.14 ± 65.61) × 109/L(t = 4.309,P < 0.05);HLH相关VL患者的铁蛋白平均水平为(4 440.18 ± 1 140.88)ng/ml,高于单纯VL患者的(1 483.35 ± 1 551.36)ng/ml(t = -5.509,P < 0.05)。有46例患者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其中初治患者29例、经治患者17例。46例患者均接受葡萄糖酸锑钠(SSG)静脉滴注治疗,其中1例治疗14 d后因噬血细胞综合征和呼吸衰竭死亡;1例因静滴SSG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1例因治疗4疗程后骨髓仍可检出利什曼原虫,均改用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治疗。46例患者治疗后均病情好转。结论 对来自VL流行区的发热伴肝脾肿大、血常规提示三系或两系减少的患者,应及时完善血清学rK39免疫层析检测或骨髓穿刺检查;如诊断为VL,应及时规范使用抗利什曼原虫药物和抗炎药物,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刚地弓形虫四抗原融合蛋白表达及免疫保护性研究
    吴钦利, 倪泽, 丁豪杰, 丁建祖, 郑斌, 卓洵辉, 陆绍红
    2025, 43(4):  555-56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16
    摘要 ( )   HTML ( )   PDF (193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刚地弓形虫棒状体蛋白18(ROP18)、中心蛋白家族蛋白TGME49_237490、卵囊壁特异性蛋白直系同源物TGME49_268230和微线体蛋白13(MIC13)四抗原融合蛋白(简称4 ×)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PCR扩增获得4 × 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并进行鉴定。将构建成功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感受态细胞,进行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和亲和纯化,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与蛋白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鉴定目的蛋白表达情况。36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免疫组与对照组,各18只,免疫组注射4 × 蛋白加弗氏佐剂,对照组注射等量PBS加弗氏佐剂,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分别于免疫后第0、2、4、6周采集小鼠眼眶血,分离血清,ELISA检测血清中IgG抗体水平,第6周加测IgG抗体亚型水平。末次免疫后2周,每组各取10只小鼠,无菌取脾,制备脾细胞悬液,5只小鼠采用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水平,5只小鼠通过微球免疫法流式多因子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因子水平。末次免疫后2周,每组各取5只小鼠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T细胞亚群比例。末次免疫后2 周,每组各取8只小鼠,腹腔注射100个弓形虫RH株速殖子攻击感染,3只小鼠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脏器弓形虫负荷量,5只小鼠记录存活时间,绘制生存曲线,采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 × 基因PCR扩增片段约为3 576 bp,与预期大小一致。重组质粒经PCR、酶切鉴定均获得预期大小的条带。目的蛋白被成功表达、纯化,SDS-PAGE与Western blotting均在相对分子质量(Mr)110 000处可见明显条带。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免疫组IgG抗体水平在免疫后第0、2、4、6周的吸光度(A450值)分别为0.079 ± 0.004、0.759 ± 0.179、1.670 ± 0.243、2.461 ± 0.056,对照组分别为0.080 ± 0.006、0.067 ± 0.009、0.080 ± 0.014、0.076 ± 0.011,免疫组除第0周(t = 0.05,P > 0.05)外均高于对照组(t = 9.88、23.33、34.66,均P < 0.05);免疫后第6周,免疫组IgG1和IgG2a抗体亚型水平的A450值分别为3.202 ± 0.401、3.725 ± 0.066,均高于对照组的0.082 ± 0.003、0.059 ± 0.017(t = 13.73、96.83,均P < 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免疫组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12、IL-4、IL-10水平分别为(4 998.52 ± 2 131.24)、(5.76 ± 1.02)、(1.38 ± 0.86)、(28.83 ± 1.64)、(3 376.57 ± 218.48)pg/ml,均高于对照组的(8.90 ± 0.17)、(3.05 ± 0.50)、(0.06 ± 0.13)、(11.18 ± 1.58)、(13.87 ± 3.55)pg/ml(t = 4.89、4.61、3.06、15.93、30.30,均P < 0.05);免疫组小鼠的脾细胞增殖水平(3.286 ± 0.552)高于对照组(1.251 ± 0.157)(t = 9.15,P < 0.05)。免疫组CD3+CD4+T细胞和CD3+CD8+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1.15 ± 2.83)%、(18.06 ± 2.82)%,高于对照组的(26.82 ± 1.17)%、(9.33 ± 1.22)%(t = 3.16、6.36,均P < 0.05)。qPCR结果显示,免疫组小鼠的肝、脾、肺虫荷量分别为(206.7 ± 16.0)、(100.2 ± 15.4)、(7.1 ± 2.0)fg/mg,低于对照组的(20 086.0 ± 1 310.0)、(26 254.0 ± 9 658.0)、(5 300.0 ± 741.2)fg/mg(t = 26.29、4.69、12.37,均P < 0.05)。攻击感染后,对照组小鼠在8 d内均死亡,免疫组小鼠在30 d的观察期内,存活1只,存活时间显著延长(χ2 = 7.47,P < 0.05)。结论 四抗原融合蛋白能在小鼠体内诱导产生有效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具有显著的抗弓形虫感染保护效果。

    综述
    刚地弓形虫与线虫共感染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吕芳丽, 林鑫埕
    2025, 43(4):  562-56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17
    摘要 ( )   HTML ( )   PDF (14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然界中寄生虫共感染现象比较普遍,共感染既可影响宿主的免疫应答,也可影响寄生虫各自的发病机制。原虫和蠕虫可诱导不同的免疫应答,共感染可能会影响机体对这些寄生虫的免疫应答和感染的结局。刚地弓形虫是一种嗜神经原虫,可引起持续的亚临床神经炎症,与精神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其他疾病有关。迄今为止,有关弓形虫与线虫共感染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尚有限。本文综述了弓形虫与几种线虫(弓首蛔虫、旋毛虫、多形螺旋线虫和巴西日圆线虫)共感染在人或动物宿主中的相互作用机制。

    华支睾吸虫病发病机制及防控研究进展
    李盼鸽, 付京花, 徐民俊
    2025, 43(4):  567-57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18
    摘要 ( )   HTML ( )   PDF (15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支睾吸虫以鱼虾等为中间宿主,以哺乳动物为终末宿主,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该病原体主要导致胆管癌变等消化系统疾病。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国内因食生或半生鱼类引起的华支睾吸虫病感染人数高达1 300多万,成为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华支睾吸虫感染发病机制及防控措施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原体的监测、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参考。

    肝毛细线虫感染现状及其防治策略
    刘平果, 尹家祥
    2025, 43(4):  575-58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19
    摘要 ( )   HTML ( )   PDF (140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毛细线虫病是由肝毛细线虫寄生于哺乳动物肝脏而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鼠形动物是该病重要的传播和储存宿主。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发展、人类活动增加,人类与鼠形动物的接触机会增多,人类通过鼠形动物感染肝毛细线虫的风险显著增加。本文综述了肝毛细线虫的致病机制、人群感染现状、诊断和治疗,以及鼠形动物携带状况,基于One Health理念提出肝毛细线虫病的防控策略,以实现肝毛细线虫病防控关口前移。

    肝多房棘球蚴病免疫微环境异质性及其对疾病进展的影响
    石大林, 庞明泉, 毋德芳, 许晓磊, 王成, 樊海宁
    2025, 43(4):  581-58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20
    摘要 ( )   HTML ( )   PDF (7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多房棘球蚴病(HAE)是一种由多房棘球绦虫幼虫感染肝脏引发的严重寄生虫病,具有高致残率和病死率,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AE的免疫微环境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不仅影响了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应答,也对病程的发展和临床表现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免疫微环境异质性的角度综述了HAE免疫微环境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其对疾病进展的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研究简报
    福建省牛片形吸虫感染调查及空间分布
    江典伟, 蔡武卫, 郑丹, 谢汉国, 高澜琳
    2025, 43(4):  588-59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21
    摘要 ( )   HTML ( )   PDF (64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福建省牛片形吸虫感染情况及流行地区分布,于2023年5月—2024年5月在福建省9个市及1个综合实验区各选取2~3个县作为牛粪样采集点,按各县牛数量在全省牛总数中占比分配采样数量,每头牛取1份粪样。沉淀法收集牛粪样中的片形吸虫虫卵并进行形态学鉴定。各市(区)阳性粪样中随机选取10个虫卵,提取DNA,PCR扩增片形吸虫虫卵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2(ITS2)。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共收集牛粪样502份,其中110份检出片形吸虫虫卵,感染率为21.9%(110/502)。检出的片形吸虫虫卵呈长椭圆形,淡黄褐色,卵一端有小盖。10个市(区)片形吸虫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平潭区(52.8%,19/36)、福州市(42.5%,34/80)、龙岩市(37.9%,25/66)、宁德市(23.5%,8/34)、莆田市(16.0%,8/50)、漳州市(12.8%,6/47)、泉州市(10.3%,6/58)、厦门市(9.3%,3/32)、三明市(1.7%,1/59)、南平市(0,0/40),10个市(区)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 P < 0.01)。9个市(区)阳性粪样均在550 bp处扩增出特异性条带。福建省牛片形吸虫在地理分布上较为分散,覆盖率较高,分布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其中以平潭区、福州市、龙岩市片形吸虫感染率较高,为高感染核心区域(感染率为> 36.0%~54.0%)。福建省牛片形吸虫流行地区分布广,家畜牛感染率较高。福建人群存在片形吸虫感染风险。

    内蒙古黑鹳感染裂口凯塞玛吸虫的形态学与分子鉴定
    李健, 李奋奇, 高楠, 柳强, 周庆安, 李春福, 胡薇
    2025, 43(4):  592-59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22
    摘要 ( )   HTML ( )   PDF (282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4年8月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青山野生动物保护中心黑鹳的咽部与食道采集吸虫,取形态完整的成虫10条,盐酸卡红染色后形态观察。提取3条成虫基因组DNA,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并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使用MEGA 11.0软件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在10只黑鹳咽部共采集到吸虫157条,感染强度为8~33条/只,平均约16条/只。吸虫体形呈叶片状、具分支状睾丸以及前位卵巢,形态符合裂口凯塞玛吸虫特征。PCR扩增和双向测序显示,获得的3条ITS2序列,长度均为425 bp,序列完全一致。提交GenBank,获得登录号:PQ899708。经BLAST比对发现,该序列与捷克黑鹳分离株在第365位碱基存在单一突变(C→T)。系统进化树显示,所获得的序列与GenBank中裂口凯塞玛吸虫聚为一支(自展值98%),表明其在种内具有单系性及相对稳定的遗传背景。

    环境DNA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实验研究
    文雨松, 徐慧, 邱婷婷, 赵琴, 李婕, 徐建睿, 曾小军, 丁晟, 李召军
    2025, 43(4):  596-59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23
    摘要 ( )   HTML ( )   PDF (163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评估环境DNA(eDNA)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可行性及灵敏度,采用阳性钉螺逸蚴获得尾蚴,设不同密度尾蚴组,1、5、10、15、20、> 30条尾蚴为实验组,0条尾蚴为对照组,静置24 h后过滤尾蚴,收集水体,采用0.22 μm滤膜富集eDNA,使用水体基因组DNA试剂盒提取各组eDNA。以日本血吸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 1,cox1)基因和16S rRNA基因为特异性引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各组eDNA,记录循环阈值(Ct值),并对Ct值与尾蚴密度、eDNA浓度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qPCR结果显示,引物cox1和16S rRNA均能检出不同密度尾蚴实验组的尾蚴DNA,DNA浓度分别为2.4、1.0、0.4、1.5、1.3、9.4 μg/ml。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尾蚴密度与cox1引物Ct值呈负相关(r = -0.886,P < 0.05),与16S rRNA引物Ct值有负相关性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r = -0.771,P > 0.05);eDNA浓度与cox1引物、16S rRNA引物Ct值均有负相关性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r = -0.314、-0.200,均P > 0.05)。结果提示环境DNA技术可以用于血吸虫尾蚴检测且时效性高,具有早期预警血吸虫感染高危环境的价值。

    病例报告
    输入性肺部异盘并殖吸虫病1例
    张明芳, 计元昊, 谷生丽, 蒯荟芬, 全斌, 侯为顺, 杨进孙
    2025, 43(4):  600-60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5.04.024
    摘要 ( )   HTML ( )   PDF (143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27岁,老挝人,有生食溪蟹史,近半年定居于安徽省芜湖市。2025年4月22日因反复咳嗽、咳痰1年就诊于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患者胸部CT示两肺感染性病变伴多发空洞形成、囊腔病变及两侧胸腔少量积液,血常规示嗜酸粒细胞绝对数(1.2 × 109/L)和百分比(12.9%)均升高。取患者肺泡灌洗液送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出异盘并殖吸虫序列数446条;取患者痰液行镜检,找到虫卵,明确诊断为肺部异盘并殖吸虫病。给予患者吡喹酮(口服,1 g/次,3次/d,连续3 d)抗寄生虫治疗,同时给予止咳化痰护理,患者咳嗽症状较前明显改善。15 d后复查嗜酸粒细胞比例3.4%。异盘并殖吸虫病国内报道甚少。此病例提示医务人员在面对常规治疗无效的慢性咳嗽患者时应考虑并殖吸虫病等寄生虫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