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4-30
    封面和目录
    第42卷第2期封面和目录
    2024, 42(2):  0-0. 
    摘要 ( )   PDF (29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报道
    2023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分析
    张丽, 夏志贵
    2024, 42(2):  135-13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01
    摘要 ( )   HTML ( )   PDF (158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集、整理监测报告管理系统中2023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上报的疟疾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疟疾疫情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023年全国报告疟疾病例2 488例,较2022年(845例)增加了194.4%。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2 487例,输血感染病例1例;恶性疟1 561例(占62.7%,1 561/2 488),间日疟615例(占24.7%,615/2 488),卵形疟234例(占9.4%,234/2 488),三日疟66例(占2.7%,66/2 488),混合感染12例(占0.5%,12/2 488);中国籍2 313例(占93.0%,2 313/2 488),外国籍175例(占7.0%,175/2 488);男女性别比为11.6∶1;30~39岁年龄组的病例最多(占29.1%,725/2 488)。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有疟疾病例报告,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云南(398例)、河南(234例)、广西(195例)、山东(178例)和广东(174例),累计报告1 179例(占47.4%,1 179/2 488)。全国24个省份共报告危重症病例85例(占3.4%,85/2 488),死亡病例12例(占0.5%,12/2 488)。我国已连续7年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但输入病例及其再传播风险持续存在。应继续加强监测与响应,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疟疾病例,减少危重症或死亡病例,防止出现本地再传播。

    论著
    2017—2022年山东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
    许艳, 王龙江, 孔祥礼, 李曰进, 卜灿灿, 闫歌, 张本光, 王用斌
    2024, 42(2):  140-14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02
    摘要 ( )   HTML ( )   PDF (152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7—2022年山东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做好防止输入再传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7—2022年山东省输入性疟疾疫情、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等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6.0软件对疟疾病例分类、感染来源、流行病学特征、病例诊治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时间间隔分布的比较用非参数检验,利用SaTScan v10.1软件对疟疾病例的空间聚集性进行扫描分析,利用GraphPad Prism 8.3.0软件进行绘图。结果 2017—2022年,山东省共报告输入性疟疾820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新冠疫情前(2017—2019年)、新冠疫情期间(2020—2022年)分别报告670例、150例。820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恶性疟、卵形疟、间日疟、三日疟病例分别占69.5%(570/820)、19.0%(156/820)、7.3%(60/820)和4.1%(34/820),无混合感染和未分型病例。感染来源地以非洲为主(95.9%,786/820)。全省16个市均有病例报告,济宁、烟台、威海、青岛和济南5个市共报告511例,占62.3%(511/820)。空间扫描分析发现7个病例聚集区,其中威海环翠、烟台牟平等13个县(市、区)为一类聚集区(相对危险度 = 3.98,P < 0.01)。 按报告地统计,全省共191例跨地区就诊病例,占23.3%(191/820)。全省18所疟疾救治定点医疗机构共报告本市就诊病例421例(55.3%,421/762)。患者发病到初诊、初诊到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分别为1、0 d。患者初诊单位为省级、市级、县级、县级以下医疗机构的分别占9.9%(81/820)、36.1%(296/820)、31.5%(258/820)和16.6%(136/820),疟疾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8.9%(72/81)、84.1%(249/296)、76.4%(197/258)和5.2%(7/136);初诊单位为其他机构(疾控机构、检验检疫机构等)的占6.0%(49/820),诊断正确率为87.8%(43/49)。不同机构疟疾诊断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21.959,P < 0.01)。共报告重症疟疾74例,占9.0%(74/820),死亡病例5例。结论 2017—2022年,山东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多、分布广,存在输入再传播的风险。

    2012—2022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文静, 郭明权, 张蓓, 张腾飞, 潘帅, 孙丹凤, 戚伟强
    2024, 42(2):  147-15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03
    摘要 ( )   HTML ( )   PDF (139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上海市疟疾消除后输入性疟疾的监测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信息管理系统中2012—2022年的疟疾报告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报告病例的感染虫种、感染来源、三间分布、就诊和确诊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22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共报告疟疾病例248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中国籍病例228例(占91.9%),外国籍病例20例(占8.1%)。报告病例以恶性疟为主(83.9%,208/248),2017年报告病例数最多(16.5%,41/248)。报告病例感染来源主要为非洲国家(229例,占92.3%),其余为亚洲国家(13例,占5.2%)、南美洲国家(1例,占0.4%)和未知地区(5例,占2.0%)。各月均有病例报告,输入病例数量无季节性分布。报告病例现住址在外地的为126例,上海114例,未知地区8例,其中上海以浦东新区(24例)、闵行区(14例)和松江区(11例)的疟疾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男性报告病例234例(占94.4%),女性报告病例14例(占5.6%),男女性别比为17∶1;报告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占81.9%(203/248);职业分布以外出务工人员为主,占75.4%(187/248)。于非上海市医院和上海市医院就诊的病例总数分别为14、234例,其中上海市三甲医疗机构的疟疾诊出率为96.3%(154/160),上海市三甲以下医疗机构疟疾诊出率为81.1%(60/74)。248例报告病例从发病到初诊的时间间隔均数为4.5 d,中位数为2(0,4)d,其中3 d以内的189例(占76.2%),4~10 d的51例(占20.6%),10 d以上的8例(占3.2%),不同年份病例从发病至初诊中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6.39,P < 0.05)。248例报告病例从初诊至确诊时间间隔均数为1.2 d,中位数为1(0,2)d,初诊当天确诊112例,3 d内确诊共223例,超过3 d确诊25例,不同年份病例从初诊至确诊中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24, P > 0.05)。结论 2012—2022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报告的疟疾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以恶性疟为主,感染来源主要为非洲国家。上海市应持续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和处置,提升医疗机构诊治能力,加强出境人员健康教育,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2010—2018年云南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抗磺胺多辛-乙胺嘧啶药物基因多态性分析
    燕贺, 黄芳, 丰俊, 尹建海, 夏志贵, 曹建平
    2024, 42(2):  153-15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04
    摘要 ( )   HTML ( )   PDF (156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云南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抗叶酸类药物磺胺多辛-乙胺嘧啶抗性基因的多态性和抗性回复突变趋势。方法 收集2010—2018年中缅边境恶性疟病例滤纸血样品,巢式PCR扩增恶性疟原虫二氢叶酸还原酶(pfdhfr)基因和恶性疟原虫二氢蝶酸合酶(pfdhps)基因,采用Geneious Prime软件比对测序结果,Microsoft Excel 2016和GraphPad prism 8.0.2软件分析突变频率和单体型分布差异,卡方检验分析抗性相关基因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特征和不同年份单体型分布差异,Haploview软件分析pfdhfrpfdhps基因连锁不平衡情况。结果 共收集中缅边境地区190份恶性疟样品,PCR扩增出pfdhfr 180份、pfdhps 178份。测序结果显示,pfdhfrpfdhps均出现等位基因的多重感染,其中pfdhfr检出17个多重感染,突变位点分别位于第51、59、108、164位氨基酸密码子,其表型为51I/59R/108N/164Lpfdhps检出4个多重感染,突变位点分别位于第436、437、540、581位氨基酸密码子,其表型为436A/437A/540E\N/581G(“\”表示并列关系)。pfdhfr第N51I、C59R、S108N、I164L位点的突变率分别为57.8%(108/187)、90.1%(172/191)、93.3%(168/180)、59.6%(109/183);pfdhps第S436A\C、A437G、K540E\N、A581G位点抗性突变率分别为54.7%(99/181)、86.5%(154/178)、84.9%(152/177)、28.7%(51/178)。pfdhfr单体型主要集中在三点、四点突变型(51I59R108N/59R108N164L、51I59R108N164L),分别占44.9%(84/187)和36.9%(69/187)。pfdhfrpfdhps野生型在2010年均未检出。2011年的pfdhfr三点、四点突变单体型(同上)分布频率分别为35.9%(23/64)、37.5%(24/64),均小于2010年的46.2%(30/65)、49.23%(32/65)(P < 0.05),与2014—2018年的53.4%(32/58)、22.4%(13/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014—2018年的pfdhps三点突变单体型(436A\C437G540E\N,437G540E\N581G)分布频率为62.1%(36/58),小于2010年的82.3%(51/62)和2011年的78.7%(48/61)(均P < 0.05)。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pfdhfr C59R与S108N基因关联性强(D’= 1,r2 = 0.8),pfdhps S436A与A581G关联性强(D’= 1,r2 = 0.6),且S108N与 K540E存在较强关联性(D’= 0.8,r2 = 0.2)。结论 云南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pfdhfrpfdhps基因的抗性分子突变单体型仍是优势基因,且随着停药时间延长突变频率逐渐降低。

    脑型疟炎症微环境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对神经元损伤的研究
    仝国栋, 朱卿昊, 王军, 刘晓冉, 沈燕, 梁姣, 李英辉, 黄豫晓, 王一, 赵亚
    2024, 42(2):  160-16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05
    摘要 ( )   HTML ( )   PDF (370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脑型疟发病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被脑血管周炎性微环境诱导活化及其机制,及其对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 4~5周C57BL/6雄性小鼠经腹腔接种5 × 106个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的红细胞,7~10 d后死亡,作为实验型脑型疟模型。新生3~5 d的乳鼠,安乐死后分离脑皮层原代星形胶质细胞;24 h内的乳鼠,安乐死后分离脑皮层原代神经元。以20 ng/ml γ干扰素(IFN-γ)、1 ng/m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感染疟原虫的小鼠红细胞(pRBC)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作为活化组,同时设置未处理静息态细胞作为对照组。24 h后用细胞裂解提取液提取总RNA测序,聚类分析生成热图,选取代表性的数个基因绘制小提琴图。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CXCL10表达水平。分离脑型疟小鼠脾脏CD8+ T细胞,与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孵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免疫突触及与CXCL10抗体共孵育后的CXCL10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CD80等分子表达水平。原代神经元加入两组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上清,在MAP2抗体中孵育,设置空白培养基作为空白组,乳酸脱氢酶(LDH)检测试剂盒检测神经元损伤程度,CCK-8试剂盒检测神经元活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STAT1、STAT3及其磷酸化分子水平,活化组加入STAT1通路抑制剂氟达拉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采用PRISM Graph Pad 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活化组星形胶质细胞形态由扁平星状变为长梭形,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相对含量为(1.36 ± 0.03),高于对照组的(1.00 ± 0.00)(t = 13.33,P < 0.01);活化组细胞培养上清中的CXCL10含量为(7.07 ± 0.81)ng/ml,高于对照组的(2.57 ± 0.28)ng/ml(t = 9.05,P < 0.01)。转录组分析显示,活化组抗原加工、提呈与T细胞趋化因子转录水平上调(均P < 0.01),CD80、CD86、MHC Ⅰ表达水平上调。活化组和CD8+ T细胞共孵育形成“免疫突触”,CD8+ T细胞CD69表达量提高。LDH结果显示,活化组上清刺激后神经元相对死亡率为(50.2 ± 2.4)%,高于空白组(0%)和对照组(0%)(t = 20.62、20.62,均P < 0.01);CCK-8检测结果显示,活化组上清刺激后神经元相对活力为0.52 ± 0.03,低于空白组(1.00 ± 0.00)和对照组(1.42 ± 0.06)(t = 18.92、16.65,均P < 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神经元经活化星形胶质细胞上清刺激后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相对表达量为0.44 ± 0.02,低于空白组(1.00 ± 0.00)和对照组(0.55 ± 0.02)(t = 37.28、4.93,均P < 0.01);促凋亡蛋白Bax与抑凋亡蛋白Bcl-2的比例为1.01 ± 0.07,与空白组(1.00 ± 0.00)、对照组(1.00 ± 0.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31、0.13,均P > 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活化组胞浆中STAT1、p-STAT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40 ± 1.08、4.00 ± 0.82,均高于对照组(1)(t = 3.13、5.13,均P < 0.05);活化组胞浆中STAT3、p-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 ± 0.03、1.01 ± 0.05,与对照组(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27、0.52,均P > 0.05)。在活化组胞核中p-STAT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78 ± 0.21,高于对照组(1)(t = 5.081,P < 0.01)、p-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02 ± 0.02,与对照组(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38,均P > 0.05)。对MAP2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活化组上清可造成明显的神经元损伤,经STAT1抑制剂处理后损伤得到缓解。结论 脑型疟发病过程中血管周炎性微环境可通过STAT1分子诱导神经毒性星形胶质细胞产生,可导致神经元死亡。活化星形胶质细胞与活化的CD8+ T细胞相互作用,进一步加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肝细胞局部补体活化对疟原虫红外期发育影响的研究
    谭涅, 焦世铭, 丁艳, 朱成宇, 徐文岳
    2024, 42(2):  169-17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06
    摘要 ( )   HTML ( )   PDF (214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细胞局部补体对疟原虫红外期发育的影响。方法 分别提取 Hepa1-6 和 HepG2-CD81 细胞 RNA,逆转PCR扩增C3、C3aR1、C5、C5aR1基因。Hepa1-6细胞和HepG2-CD81细胞悬液分别加入蛋白酶和磷酸酶裂解,2,2-联喹啉-4,4-二甲酸二钠(BCA)法测定蛋白浓度,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测定肝细胞内补体和受体表达情况。将表达红色荧光蛋白(RFP)的约氏疟原虫BY265-RFP株、伯氏疟原虫ANKA株的昆明小鼠供斯氏按蚊吸血,17~19 d后解剖分离斯氏按蚊唾液腺,收集子孢子,在24孔板中按50 000个子孢子/孔加入HepG2-CD81细胞(105个/孔)孵育6、12、24 h;另设置共孵育3 h后加入C5aR拮抗剂(40 nnmol/L,每孔500 μl)的组别。经4%多聚甲醛固定、封闭,非透膜组加入一抗C3a兔抗人IgG抗体(1∶500)或rC5a兔抗人IgG抗体(1∶500)4 ℃孵育过夜,加入绿色Dylight 488荧光标记的山羊抗兔IgG二抗(1∶400)孵育1 h,加入DAPI染色液孵育5 min;透膜组加入一抗UIS4山羊多克隆抗体(1∶500)4 ℃孵育过夜,加入绿色IFKineTM荧光标记的驴抗兔IgG二抗(1∶400)孵育1 h,加入CD88兔多克隆抗体(1∶400)4 ℃孵育过夜,加入红色Dylight 649荧光标记的山羊抗兔IgG二抗(1∶400)孵育1 h,加入DAPI染色液孵育5 min,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补体在纳虫空泡周围的富集情况。取眼镜蛇毒因子(CVF)腹腔注射至C57BL/6小鼠,为CVF组;并设置C3-/-组(C3全基因敲除C3-/-小鼠)和对照组(C57BL/6小鼠)。取10 000个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各组小鼠,取肝脏提取总RNA后逆转录合成cDNA,荧光定量PCR测定疟原虫18S rRNA含量,肝脏虫荷用18S rRNA的相对含量表示。以尾静脉注射方式,用200个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对照组(C57BL/6小鼠)10只、C3aR-/-小鼠10只;1 000个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对照组(C57BL/6小鼠)5只、C5aR全基因敲除C5aR-/-小鼠6只和肝脏C5aR条件性敲除Alb-cre+/+C5aRflox/flox杂交小鼠5只;1 000个伯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对照组(C57BL/6小鼠)6只和C5aR-/-小鼠6只,感染后3 d开始取尾静脉血,制成薄血膜涂片,吉氏染色后观察,至所有小鼠均出现红内期疟原虫为止。采用Graphpad prism 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t检验比较连续变量,两两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多重比较;非正态分布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PCR结果可见,Hepa1-6细胞株内扩增出C3(358 bp)、C5(267 bp)及其受体C3aR(222 bp)、C5aR(388 bp)基因;HepG2-CD81细胞株内扩增出C3(202 bp)、C5(220 bp)、C3aR(299 bp)和C5aR(374 bp)基因。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发现,两种细胞均有C3、C5、C3aR和C5aR蛋白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可见,细胞核经DAPI染色呈蓝色荧光,约氏疟原虫红外期呈红色自发荧光,非透膜组HepG2-CD81细胞内高表达的C3a和C5a呈绿色荧光,与纳虫空泡分布区域重叠;透膜组C5aR(粉色)与纳虫空泡膜(绿色)重叠;加入C5aR拮抗剂组别的纳虫空泡膜上仍有C5aR表达。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后,对照组、CVF组、C3-/-组的肝脏虫荷(18S rRNA相对含量)分别为0.954 ± 0.523、0.958 ± 0.231、0.638 ± 0.437,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后,对照组和C3aR-/-小鼠分别在(5.30 ± 0.78)d和(5.30 ± 0.78)d后出现红内期;伯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后,对照组和C5aR-/-小鼠分别在(3.67 ± 0.47)d和(3.83 ± 0.69)d后出现红内期;2组基因敲除小鼠红内期出现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后,对照组、Alb-cre+/+C5aRflox/flox小鼠和C5aR-/-小鼠红内期的出现时间分别为(4.00 ± 0.00)、(4.00 ± 0.00)、(4.17 ± 0.3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肝细胞局部补体活化对疟原虫红外期发育无显著影响。

    湖北省消除疟疾前后输入性疟疾实验室检测能力分析
    易佳, 吴冬妮, 董小蓉, 朱红, 林文, 张聪, 孙凌聪
    2024, 42(2):  177-18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07
    摘要 ( )   HTML ( )   PDF (126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湖北省消除疟疾前后输入性疟疾实验室检测的能力。方法 从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7—2022年湖北省网络报告疟疾病例资料,并收集病例血液样品和复核检测登记单。由湖北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对血涂片和血样进行疟原虫检测复核。血涂片采用镜检法复核,并对血涂片的制片、染色和清洁度进行评价;血样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核酸复核。以省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的复核结果为标准,分析比较消除疟疾前(2017—2019年)和消除疟疾后(2020—2022年)各市(州)级疟疾实验室检测结果阳性符合率、虫种符合率、血片合格率、送样及时性等情况。结果 2017—2022年湖北省网络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501例,其中2017—2019年报告409例,2020—2022年报告92例。2017—2019年的样品收集率为99.3%(406/409),收集到的样品合格率为99.3%(403/406);2020—2022年的样品收集率为94.6%(87/92),收集到的样品合格率为82.8%(72/87)。501例报告病例中,经省级疟疾复核确诊疟疾病例451例。2017—2019年确诊疟疾病例373例,其中恶性疟261例(70.0%)、间日疟48例(12.9%)、卵形疟52例(13.9%)、三日疟12例(3.2%);2020—2022年确诊疟疾病例78例,其中恶性疟34例(43.6%)、间日疟20例(25.6%)、卵形疟19例(24.4%)、三日疟5例(6.4%);消除疟疾前后的4种疟疾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0.037,P < 0.05)。2017—2019年送样时间中位数为3 d(0~16 d),平均4 d;2020—2022年送样时间中位数为4 d(0~224 d),平均8 d;消除疟疾后各地送样时间更长(χ2 = 25.591,P < 0.05)。2017—2019年和2020—2022年湖北省网络报告疟疾病例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1.9%(373/406)和89.7%(78/87)(χ2 = 0.452,P > 0.05);虫种符合率分别为88.7%(331/373)和78.2%(61/78),消除疟疾前的虫种符合率更高(χ2 = 6.296,P < 0.05)。2017—2019年各市(州)级疟疾实验室共误判75例,误判率为18.5%(75/406),其中定性误判33例,病种误判42例;2020—2022年共误判26例,误判率为29.9%(26/87),其中定性误判9例,病种有误17例。消除疟疾前后各地对于恶性疟的定种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71,P < 0.05)。2017—2019年共复核血片492张,制片合格率85.2%(419/492),染色合格率83.3%(410/492),清洁度合格率85.8%(422/492);2020—2022年共复核血片209张,制片合格率71.8%(150/209),染色合格率76.1%(159/209),清洁度合格率76.6%(160/209);消除疟疾前后的血片制作、染色和清洁度评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213、5.054、8.842,均P < 0.05)。结论 消除疟疾后湖北省的输入性病例数下降,疟疾实验室检测能力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稳定水平。

    基于EQ-5D-5L量表的甘肃省棘球蚴病患者手术前后生命质量研究
    刘泽航, 张小娟, 杨国兵, 雷家希, 刘白雪, 王莹, 王芝依, 王东, 冯宇, 王立英
    2024, 42(2):  182-19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08
    摘要 ( )   HTML ( )   PDF (186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甘肃省棘球蚴病患者手术前后生命质量的变化,评价手术治疗措施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调查甘肃省中央转移支付地方棘球蚴病防治项目县中纳入项目管理并进行手术的棘球蚴病患者,采用调查问卷和EQ-5D-5L量表收集患者基本情况、首诊情况、手术情况和手术前后的生命质量情况。用SPSS 19.0、Origin 202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病例856例,其中男性417例,女性439例。年龄最小为7岁,最大为85岁,平均为53岁。CE患者737例,AE患者14例,未分型患者105例。棘球蚴病患者首次手术术后时间最长的为17.5年,最短的为1个月;调查时间与首次手术时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为7.4年(89个月)。棘球蚴病患者手术前后的健康效用值分别为0.910 ± 0.142和0.967 ± 0.067,术后较术前提高了6.3%(Z = -12.081,P < 0.05);患者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标尺(VAS)评分分别为(79.10 ± 16.00)和(86.25 ± 11.64)分,术后较术前提高了9.0%(Z = -15.292,P < 0.05)。棘球蚴病患者的健康效用值差值和VAS评分差值的取值范围分别为[-0.308,1.348]和[-55,90]。42.8%(366/856)的棘球蚴病患者手术后健康效用值增加,62.7%(537/856)的患者手术后VAS评分增加。五维度困难程度减轻的占19.1%(818/4 280);困难程度不变的占76.5%(3 275/4 280),整体健康状况不变组患者的术前健康效用值和VAS评分均高于其他组(Z = -16.580、-8.606,P < 0.05);困难程度加重的占4.4%(187/4 280),健康效用值下降组患者的首次手术年龄高于其他组(Z = 4.393,P < 0.05);VAS评分下降组患者的首次手术年龄高于其他组(Z = 3.154,P < 0.05)。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患者的健康效用值(F = 12.957,Ptrend < 0.05)和VAS评分(F = 10.808,Ptrend < 0.05)均与术后呈线性正相关趋势。结论 手术治疗措施可改善棘球蚴病患者的生命质量。

    抗寄生虫中药活性成分体外抗细粒棘球蚴作用
    李昆雷, 夏俊, 邱美龄, 胡美荷, 吉古孝安, 候梦丹, 翟少华
    2024, 42(2):  191-19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09
    摘要 ( )   HTML ( )   PDF (280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抗寄生虫中药水提物和有机溶剂粗提物体外对细粒棘球蚴的作用效果。方法 从感染绵羊肝脏细粒棘球蚴包囊中分离原头节,体外培养24 h后,取活性大于95%的原头节(100 μl,约100个)加入96孔板,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8 mg/ml(低浓度组)、1.6 mg/ml(中浓度组)、3.2 mg/ml(高浓度组)的鸦胆子、苦楝皮、辣蓼、石榴皮、使君子、槟榔、贯众、鱼藤、马蔺子、五倍子和仙鹤草等11种抗寄生虫中药的水提物,体外作用72 h后,伊红染色法检测原头节活性,倒置显微镜观察下观察原头节的形态,计算死亡率;同时设相同浓度的阿苯达唑组和空白对照组。从具有体外抗原头节作用的中药中提取黄酮、多糖、皂苷和生物碱等粗提物,分别以终浓度1.00 mg/ml体外作用于原头节72 h后,观察原头节形态,计算死亡率;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对体外抗原头节效果明显的粗提物进行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中药水提物作用72 h后,鸦胆子、苦楝皮、辣蓼水提物高浓度组原头节边缘模糊,结构松散,基质溶解;其余8种中药水提物高浓度组原头节形态正常,各部分结构清晰;阿苯达唑组原头节生发层有轻微损伤;空白对照组原头节形态正常。体外培养72 h后,鸦胆子、苦楝皮和辣蓼水提物高浓度组原头节的死亡率分别为(99.63 ± 0.57)%、(90.89 ± 1.10)%和(51.93 ± 0.60)%,中浓度组分别为(85.97 ± 1.50)%、(81.14 ± 1.19)%、(42.46 ± 0.56)%,低浓度组分别为(78.34 ± 1.35)%、(77.27 ± 0.92)%、(36.66 ± 0.60)%,与空白对照组[(0.62 ± 0.5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80 678.22、41 488.99、44 346.38,19 543.86、27 887.32、34 590.79,20 059.467、41 953.68、17 993.77,均P < 0.01),与阿苯达唑组[(30.03 ± 2.0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6 585.72、4 210.84、646.46,2 956.80、2 849.68、210.83,2 365.92、2 712.28、58.12,均 P < 0.01);其余8种中药水提物高、中、低浓度组原头节的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鸦胆子黄酮、苦楝皮黄酮、鸦胆子皂苷、辣蓼皂苷和辣蓼生物碱组原头节皱缩、结构松散、基质溶解,原头节死亡率分别为(98.33 ± 2.89)%、(96.67 ± 5.77)%、100%、(99.33 ± 1.15)%和(56.67 ± 2.11)%,与空白对照组[(10.33 ± 2.5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 584.00、563.71、3 808.47、3 099.52、14.65,均P < 0.01);其余中药粗提物组原头节的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分析结果显示,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鉴定出741、398种代谢产物,其中正离子模式下从鸦胆子黄酮粗提物中鉴定出差异显著的黄酮类化合物4种,分别为漆黄素、5-甲基-7-甲氧基异黄酮、儿茶素和甜橙黄酮;负离子模式下鉴定出8种,分别为原花青素B2、槲皮素-3β-D-葡萄糖苷、枸桔苷、橙皮素、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和黄豆黄素。结论 鸦胆子、苦楝皮和辣蓼水提物,鸦胆子黄酮、苦楝皮黄酮、鸦胆子皂苷和辣蓼皂苷有明显体外抗细粒棘球蚴的作用,且效果优于阿苯达唑。

    细粒棘球蚴囊液致敏过程中IL-1β受体阻滞剂对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王春生, 乌尔格力, 西利扎提·库来西, 李玉倩, 先依旦·阿布拉, 苏比·泰来提, 蒲雪莉, 王佳玲, 李孟, 房志远, 叶建荣
    2024, 42(2):  199-20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10
    摘要 ( )   HTML ( )   PDF (159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细粒棘球蚴囊液外溢致敏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受体阻滞剂对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 细粒棘球蚴包囊采集自新疆乌鲁木齐华凌屠宰场感染细粒棘球蚴的新鲜羊肝,收集包囊囊液,消化沉淀获得原头节,上清经内毒素处理获得致敏囊液。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致敏组、阻滞剂治疗组和阻滞剂预防组,每组6只。致敏组、阻滞剂治疗组和阻滞剂预防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约2 000个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约1 ml)。3个月后致敏组小鼠腹腔注射致敏囊液(0.1 ml/g体质量),阻滞剂治疗组小鼠先腹腔注射致敏囊液、15 min后尾静脉注射IL-1β受体阻滞剂(4 μg/g体质量),阻滞剂预防组小鼠先尾静脉注射阻滞剂、15 min后腹腔注射致敏囊液,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取小鼠肺组织,制备石蜡切片后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炎症损伤情况。提取小鼠肺组织总RNA,qRT-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caspase-8)、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κB(NF-κB)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提取小鼠肺组织蛋白,以β肌动蛋白(β-actin)为内参,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Akt、NF-κB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应用GraphPad Prism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致敏组小鼠肺组织局部充血,充血部位周围炎症细胞游出、淋巴细胞聚集;阻滞剂治疗组、阻滞剂预防组和对照组肺组织均未见明显炎症反应。qRT-PCR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肺组织中IL-6、TNF-α、caspase-8、PI3K、Akt和NF-κB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057 ± 0.363、1.020 ± 0.217、1.004 ± 0.097、1.000 ± 0.031、1.035 ± 0.312、1.029 ± 0.304,致敏组分别为2.013 ± 0.514、2.189 ± 0.194、6.433 ± 0.340、1.594 ± 0.117、2.902 ± 0.181、1.342 ± 0.146,阻滞剂治疗组分别为1.243 ± 0.279、1.268 ± 0.225、0.869 ± 0.172、1.103 ± 0.180、1.371 ± 0.199、1.008 ± 0.202,阻滞剂预防组分别为1.223 ± 0.358、0.970 ± 0.303、0.932 ± 0.298、0.825 ± 0.404、1.421 ± 0.137、1.083 ± 0.222;致敏组均高于对照组(t = 3.481、2.759、37.640、2.237、12.670、2.274,均P < 0.05),阻滞剂治疗组和阻滞剂预防组均低于致敏组(t = 3.221、7.593、35.240、5.610、13.920、3.287,3.088、8.299、28.610、4.475、15.930、2.390,均P < 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肺组织中PI3K、Akt和NF-κB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516 ± 0.075、0.638 ± 0.103、0.198 ± 0.086,致敏组分别为0.831 ± 0.061、0.917 ± 0.069、0.784 ± 0.120,阻滞剂治疗组分别为0.535 ± 0.108、0.612 ± 0.206、0.247 ± 0.145,阻滞剂预防组分别为0.526 ± 0.117、0.565 ± 0.087、0.154 ± 0.031;致敏组均高于对照组(t = 5.650、3.901、6.871,均P < 0.05),阻滞剂治疗组和阻滞剂预防组均低于致敏组(t = 4.142、2.434、4.945,4.013、5.477、8.821,均P < 0.05)。结论 IL-1β受体阻滞剂在细粒棘球蚴囊液引起的过敏反应中能够通过抑制PI3K/Akt/NF-κB通路,降低肺部炎症反应,对肺损伤具有治疗作用。

    单次和双次阿苯达唑治疗土源性线虫感染的疗效观察
    严信留, 杜尊伟, 杨亚明, 汪丽波, 吴方伟, 李奔福, 李鸿斌, 陈然, 字金荣, 彭佳, 蔡璇, 保雪莹, 唐小英, 杨恒林
    2024, 42(2):  204-21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11
    摘要 ( )   HTML ( )   PDF (66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单次和双次阿苯达唑治疗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的疗效。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1月,选择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山乡5所小学2~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基线调查,连续2 d收集粪样,每人每天1份,每份粪样采用Kato-Katz法制作3张加藤片镜检,结果为阳性(蛔虫、钩虫、鞭虫单一或混合感染)的学生接受阿苯达唑治疗(一次口服400 mg)。服药后3 d连续2 d收集粪样并镜检。4周后同一批学生再次服用阿苯达唑片剂400 mg,3 d后连续2 d收集粪样并镜检。2次服药后均同时开展问卷调查,统计不良反应情况。经2次服药后仍然阳性的学生再服用阿苯达唑片剂治疗1次。将5所小学按行政村归纳,统计不同行政村鞭虫感染治疗疗效。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5所学校共调查438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82.19%(360/438)。男生感染率为79.19%(175/221),女生为85.25%(185/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754,P > 0.05);布朗族、拉祜族、哈尼族、其他民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89.79%(299/333)、90.57%(48/53)、21.43%(9/42)、4/10(χ2 = 133.781,P < 0.05);2~6年级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73.97%(54/73)、90.38%(94/104)、73.56%(64/87)、87.50%(28/32)、84.51%(120/142)(χ2 = 13.700,P < 0.05)。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为52.51%(230/438)、35.39%(155/438)、73.29%(321/438),其中第1次服药后蛔虫、钩虫、鞭虫感染治愈率分别为94.24%(180/191)、63.64%(77/121)、2.64%(7/265),第2次服药后蛔虫、钩虫、鞭虫感染治愈率分别为98.77%(161/163)、91%(91/100)、6.33%(14/221)。蛔虫、钩虫、鞭虫感染者服用1、2次阿苯达唑治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5.107、22.487、3.976,P < 0.05)。蛔虫、钩虫、鞭虫轻、中、重度感染者两次服药后治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一次服药χ2 = 3.218、3.930、4.050,P > 0.05;第二次服药χ2 = 1.745、1.902、0.329,P > 0.05)。第1次服药后觉得吞药片困难、头晕、恶心、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依次为11.47%(39/340)、10.88%(37/340)、16.76%(57/340)、7.65%(26/340)、1.47%(5/340)。第2次服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第1次,两次服药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照学校所在行政村分析,第2次服药后吉良小学感染鞭虫的学生治愈率为12.68%(9/71),高于曼囡小学(3.60%,4/111)(χ2 = 5.374,P < 0.05)。结论 阿苯达唑单次疗法对蛔虫感染有较好疗效;双次疗法对蛔虫和钩虫的驱虫效果均更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用阿苯达唑治疗中、重度的蛔虫、钩虫感染者无需增加剂量。阿苯达唑对鞭虫治疗效果较差,不宜单独使用阿苯达唑治疗鞭虫感染者。

    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外周血中髓源抑制性细胞比例动态变化及细胞因子表达研究
    苏雅馨, 江楠, 章孝成, 王莹, 蒋小凤, 霍乐乐, 王雅雪, 曹建平, 沈玉娟
    2024, 42(2):  211-21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12
    摘要 ( )   HTML ( )   PDF (150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及其亚型的比例动态变化,以及感染晚期小鼠血清中与MDSC增殖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 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感染组小鼠经腹腔注射1 200个原头节,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组小鼠分别于感染后30、90和180 d随机各取3只,观察肝、脾组织形态学变化,并采集眼眶静脉丛外周血制备白细胞。外周血白细胞用外标抗体CD11b、Gr-1、Ly6G和Ly6C孵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MDSC及其亚型多核MDSC(PMN-MDSC)和单核MDSC(M-MDSC)的占比。感染后180 d,采集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血清,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浓度。使用GraphPad Prism 9.0软件进行制图与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感染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后30 d,感染组小鼠肝组织出现囊泡,囊泡的体积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增加;脾组织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肿大。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后30、90和180 d,感染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MDSC占比分别为(13.2 ± 2.4)%、(15.7 ± 2.3)%和(41.3 ± 4.0)%,对照组小鼠的占比分别为(12.4 ± 3.2)%、(6.0 ± 0.9)%和(22.3 ± 1.1)%,感染后90和180 d感染组均高于对照组(t = 3.949、4.682,P < 0.05、0.01);感染后30、90和180 d,感染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PMN-MDSC占比分别为(10.9 ± 2.1)%、(12.5 ± 2.4)%和(35.8 ± 3.6)%,对照组小鼠的占比分别为(9.6 ± 3.1)%、(4.5 ± 0.6)%和(18.5 ± 0.6)%,感染后90和180 d感染组均高于对照组(t = 3.237、4.788,P < 0.05、0.01);感染后30、90和180 d,感染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M-MDSC占比分别为(1.8 ± 0.3)%、(1.1 ± 0.1)%和(4.6 ± 1.1)%,对照组小鼠的占比分别为(2.3 ± 0.2)%、(0.5 ± 0.1)%和(3.4 ± 0.9)%,感染后90 d感染组高于对照组(t = 3.246,P < 0.05)。感染后180 d,感染组小鼠血清中IL-6、IL-13、TNF-α和GM-CSF的浓度分别为(315.39 ± 13.58)、(339.41 ± 13.35)、(223.53 ± 27.49)和(262.31 ± 2.36) pg/ml,均高于对照组的(14.93 ± 0.55)、(50.74 ± 0.88)、(50.64 ± 1.64)和(115.28 ± 0.58) pg/ml(t = 22.100、21.580、6.277、60.460,P < 0.01或0.05)。结论 感染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MDSC比例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以PMN-MDSC增加为主。感染晚期小鼠血清中IL-6、IL-13、TNF-α和GM-CSF浓度升高,可能促进MDSC的增殖与活化。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大鼠脑组织转录组分析
    程东慧, 蒋天哥, 景一丹, 杨丽敏, 郭云海, 方圆, 李中秋, 张仪
    2024, 42(2):  217-22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13
    摘要 ( )   HTML ( )   PDF (255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大鼠脑组织转录组的表达水平。方法 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和感染组(20只),感染组每只大鼠经灌胃感染40条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感染后1、7、14、21 d,对照组、感染组分别随机解剖3、5只,取脑组织制备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TRIzol法提取感染后14 d大鼠脑组织RNA,逆转录为cDNA后测序。选取差异表达mRNA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预测差异表达mRNA靶蛋白之间的蛋白质互作(PPI)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调控网络。采用qPCR验证表达差异的lncRNA。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14 d,感染组大鼠脑组织出现病理变化,脑海马区神经元胞浆固缩;感染后21 d,脑膜处可见寄生虫样组织。RNA测序结果显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14 d,大鼠脑组织中差异表达mRNA的数量为955个(890个上调、65个下调);差异表达lncRNA的数量为193个(122个上调、71个下调)。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mRNA主要富集在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等生物过程,细胞成分主要为质膜外侧的胞外空间、细胞表面等,分子功能主要为趋化因子活性、趋化因子受体结合等;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mRNA主要参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趋化因子等信号通路。PPI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的靶点为趋化因子配体11、RT1-Da、丝氨酸家族E成员1等,均与免疫应答相关。ceRNA结果显示,显著富集的miRNA如mir-466b-3p、mir-1956、mir-207和mir-328a-5p等与免疫应答、细胞凋亡、血管生成等过程有关。qPCR结果显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感染组大鼠H19的相对转录水平逐渐升高,在感染后21 d达到峰值,为15.074 ± 3.366,高于对照组的1.000 ± 0.113(t = 13.190,P < 0.05);RT1-CE6、LOC100910973和lncR-ncf1的相对转录水平在感染后14 d达到峰值,分别为9.702 ± 1.408、6.683 ± 1.299和7.733 ± 0.717,均高于对照组的1.003 ± 0.039、1.001 ± 0.156和0.999 ± 0.076(t = 20.760、13.830、28.810,均P < 0.01);AABR07030796.1的相对转录水平在感染后14 d开始上升,至感染后21 d达到峰值,分别为4.485 ± 0.236和5.068 ± 1.608,均高于对照组的1.000 ± 0.159和1.001 ± 0.256(t = 7.049、8.229,均P < 0.01)。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14 d,大鼠脑组织中H19、RT1-CE6、LOC100910973、lncR-ncf1和AABR07030796.1的qPCR结果和RNA测序结果均显示上调,表达趋势一致。结论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大鼠脑组织转录组中获得955个差异表达mRNA和193个差异表达lncRNA,主要富集在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等生物过程。

    旋毛虫新生幼虫细胞外囊泡的分离鉴定及组学分析
    刘毅, 蔡玉春, 陈家旭, 陈韶红, 俞英昉
    2024, 42(2):  225-23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14
    摘要 ( )   HTML ( )   PDF (243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离并鉴定旋毛虫新生幼虫分泌的细胞外囊泡(EV)主要成分,了解新生幼虫EV的功能。方法 消化旋毛虫保种小鼠肌肉,手机旋毛虫肌幼虫,昆明小鼠灌胃感染肌幼虫(2 000条/鼠)后5 d取小肠,网筛法收集旋毛虫成虫,成虫置于RPMI 1640培养液中培养48 h后收集新生幼虫。采用差速超速离心法提取旋毛虫新生幼虫培养液中的EV,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EV形态,使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检测EV的粒径,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验证EV蛋白。对新生幼虫及其EV进行蛋白组质谱分析和miRNA测序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新生幼虫及其EV之间蛋白和miRNA的表达差异。差异表达蛋白和miRNA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条目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WoLFPSORT分析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 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结果显示,旋毛虫新生幼虫分泌的EV为“杯盘”形膜性囊泡,平均粒径为(101.7 ± 1.8) nm。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新生幼虫EV能与旋毛虫感染小鼠血清产生特异性条带,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5 000。蛋白组质谱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幼虫及其EV样品中分别检测到1 424和231种蛋白,有220种蛋白在两组样品中均有表达,其中116种表达有差异(在EV中31种表达上调、85种表达下调)。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30.2%,35/116)、细胞核(19.0%,22/116)和细胞膜(17.2%,20/116)。miRNA测序结果显示,新生幼虫及其EV样品分别检测到183和117种miRNA,有46种miRNA在两组样品中均有表达,其中40种表达有差异(在EV中10种表达上调、30种表达下调)。在EV中表达上调的10种miRNA中,let-7-5p表达最高。GO功能条目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有57种属于细胞组成、73种具有分子功能、63种参与生物过程,差异miRNA的靶基因主要与自噬相关12基因转移酶活性、胞质泛素连接酶复合物、细胞对紫外线A的响应和钙离子稳态等条目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代谢途径、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等相关通路,差异miRNA的靶基因仅涉及自噬-其他1条途径。结论 本研究分离并鉴定了旋毛虫新生幼虫分泌的EV,检测到新生幼虫及其EV间差异表达的116种蛋白和40种miRNA,主要参与代谢、自噬等途径,推测新生幼虫EV可能在旋毛虫感染早期逃避宿主免疫防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技术快速检测蚊媒携带登革病毒方法的建立
    姜宁, 白洁, 李平, 单文琪, 周秋明, 董昊炜, 袁浩, 陶峰, 李翔宇, 马雅军, 彭恒
    2024, 42(2):  234-24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15
    摘要 ( )   HTML ( )   PDF (379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快速检测蚊媒携带登革病毒的方法。方法 根据登革病毒衣壳蛋白(C)、前膜蛋白(prM)和非结构蛋白2A(NS2A)基因片段构建pUC-GW-Amp-CprM和pUC-GW-Amp-NS2A质粒,设计多组环介导等温扩增特异性引物组。制备LAMP微流控芯片,以靶基因质粒、登革病毒核酸为模板进行检测,根据起峰时间、相对荧光单位、假阳性、重复实验稳定性、检测灵敏度等指标筛选最优引物组。用最优引物组分别检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等主要登革热传播媒介和常见的致倦库蚊、中华按蚊、摇蚊的cDNA,并与寨卡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恶性疟原虫、黄热病毒等常见蚊媒传播病原体进行交叉检测,评价LAMP法的特异性。评价LAMP法检测CprMNS2A靶基因质粒的灵敏度,分别与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用登革病毒RNA与传播媒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RNA分别以1∶10、1∶100和1∶1 000混合,模拟媒介携带登革病毒的样品进行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对采集自宁德市三都岛、西安市、上海朱家角、长兴岛和五角场等5地的白纹伊蚊的cDNA进行检测。结果 引物组筛选结果显示,CprMG2和NS2AG1引物组起峰时间早,相对荧光单位高,灵敏度最高,为最优引物组。CprMG2引物组可检测浓度低至10-6 ng/μl的pUC-GW-Amp-CprM质粒,最低检测限为1.3 × 103拷贝;NS2AG1引物组可检测浓度低至10-9 ng/μl的pUC-GW-Amp-NS2A质粒,最低检测限为1拷贝。最优引物组CprMG2、NS2AG1对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致倦库蚊、摇蚊等蚊虫cDNA无非特异性扩增,与寨卡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恶性疟原虫、黄热病毒核酸无交叉反应。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CprM靶基因的最低检测限为1.3 × 103拷贝,较PCR检测的最低检测限(1.3 × 104拷贝)高1个数量级;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CprMNS2A靶基因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3 × 103拷贝、1拷贝,与qPCR检测的最低检测限(1.3 × 103拷贝、1拷贝)相当。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模拟现场样品的结果显示,CprMG2可检出与埃及伊蚊、白纹伊蚊RNA 1∶10、1∶100和1∶1 000混合的登革病毒RNA,NS2AG1最低可检出1∶100混合的登革病毒,特异性均为100%。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5地现场采集白纹伊蚊的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建立了基于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登革病毒的方法,该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检测时间短,可用于现场蚊媒携带登革病毒的检测。

    云南省洱源县人群芽囊原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感染情况及其分子特征
    王雅雪, 简金花, 刘华, 秦源, 彭晓雪, 苏雅馨, 沈玉娟
    2024, 42(2):  242-25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16
    摘要 ( )   HTML ( )   PDF (77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云南省洱源县人群芽囊原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及其分子特征,为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7—8月在云南省洱源县5个村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1岁以上的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集调查对象新鲜粪样,收集其社会人口学信息。提取粪样DNA,使用普通PCR和巢式PCR分别扩增芽囊原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的核糖体小亚基RNA(SSU rRNA)基因,分析人群感染情况。对阳性PCR扩增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在NCBI进行BLAST比对分析,鉴定虫种和基因亚型,采用MEGA 11.0软件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共采集100份居民粪样。芽囊原虫感染率为14.0%(14/100)。其中,男性、女性芽囊原虫感染率分别为14.6%(6/41)和13.6%(8/59);60岁以上的居民和家庭人口数为6人及以上的感染率最高,分别为18.5%(5/27)、3/15;未接受过教育和小学文化者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11和17.0%(8/47);感染者均为农民。不同性别、年龄、家庭人口数、教育水平和职业等人群的芽囊原虫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23、2.730、2.235、1.404、1.668,均P > 0.05)。卡耶塔环孢子虫感染率为2.0%(2/100),感染者均为女性农民。未查见芽囊原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的混合感染。14份芽囊原虫阳性样本中扩增出ST1和ST3亚型序列各7条,其中7条ST1序列有25个核苷酸差异,5条与芽囊原虫(GenBank:ON932511、KU147348、MK801408、MW728079、OR754904)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2条为新序列(GenBank:PP439288、PP439289),与芽囊原虫(GenBank:OP725964、KU147333)一致性为99.8%;7条ST3序列有1个核苷酸差异,与芽囊原虫(GenBank:KU147372、MK801366)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扩增获得的2条卡耶塔环孢子虫序列相同,与卡耶塔环孢子虫(GenBank:KY770755)的序列一致性为100%。系统进化树显示,本研究中芽囊原虫分别与ST1和ST3亚型聚在一大分支上,卡耶塔环孢子与人源卡耶塔环孢子虫聚在同一分支上。结论 云南省洱源县人群存在芽囊原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感染。芽囊原虫感染率较高,感染亚型为ST1和ST3亚型,ST1的遗传变异程度较高。

    没食子酸与氯硝柳胺联合灭螺作用研究
    郑涛, 刘佳豪, 李彬, 李佳珊, 聂娟, 熊涛
    2024, 42(2):  251-25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17
    摘要 ( )   HTML ( )   PDF (153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具有交替氧化酶(AOX)抑制活性的中药单体分子没食子酸和氯硝柳胺的联合灭螺效果及其灭螺机制。方法 阴性钉螺采自湖北省公安县,随机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H2O),实验组分别为氯硝柳胺(N1组:0.06 mg/L,N2组:0.1 mg/L)和没食子酸(G1组:0.8 g/L,G2组:1.6 g/L)单独使用,及联合使用(M1组:0.06 mg/L氯硝柳胺 + 0.8 g/L没食子酸,M2组:0.06 mg/L氯硝柳胺 + 1.6 g/L没食子酸)。检测各组钉螺经药物浸杀12、24和48 h后的存活率,液氮包埋后切片并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定量分析,检测钉螺软体切片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和乳酸脱氢酶(LDH)的相对酶活力值,以平均光密度值表示。钉螺匀浆后离心、取上清,DCFH-DA探针共孵育,用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定总蛋白含量,多功能酶标仪检测荧光强度,ROS值以样品测得的荧光强度(FI)除以蛋白质浓度(μg)的值表示,用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试剂盒测定SOD水平。钉螺死亡率的差异分析采用卡方检验;CCO活性和氧化应激水平的数据用Levene’s Test确定方差齐性后,用Tukey HSD的多重比较方法进行不同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 G1和G2组浸杀后未表现出显著的灭螺效应。M1组和M2组在浸杀48 h后的钉螺死亡率分别达到70.0%(56/80)和84.2%(101/120),均高于N1组(44.4%,32/72)(χ2 = 9.13、32.52,均P < 0.05);与N2组相比,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1、2.58,均P > 0.05)。N1和N2组钉螺的LDH活性呈下降趋势;M1组和M2组钉螺体内CCO和LDH活性均降低(均P < 0.05),48 h后M1组的LDH活性在肌肉组织和肝脏分别为0.152 ± 0.002和0.172 ± 0.016 ,CCO活性分别为0.180 ± 0.022和0.335 ± 0.014;M2组的LDH活性为0.166 ± 0.008和0.173 ± 0.022,CCO活性为0.199 ± 0.009和0.294 ± 0.015,与空白对照组LDH活性(0.229 ± 0.006和0.227 ± 0.010)、CCO活性(0.259 ± 0.008和0.428 ± 0.024 )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M1组在处理后24 h的SOD活性为(5.56 ± 0.91)UI/g,高于空白对照组的(5.26 ± 0.08 )UI/g(P < 0.05);M2组的SOD活性在处理后12、24和48 h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40 ± 0.45)、(8.14 ± 0.15)、(1.60 ± 0.21)UI/g],与空白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的(3.54 ± 0.94)、(5.26 ± 0.08)、(5.10 ± 0.87) UI/g相比,变化趋势显著(均P < 0.05)。M1组在处理后24 h和48 h的ROS水平分别为(1 619.00 ± 168.25)FI/μg和(1 866.65 ± 211.79 )FI/μg,M2组在48 h后的ROS水平达到(2 451.29 ± 195.91)FI/μg,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的(802.37 ± 114.69)、(1 393.81 ± 86.12)FI/μg(均P < 0.05)。结论 没食子酸显著增强了低浓度氯硝柳胺的灭螺效果,其灭螺机制为通过阻断AOX的代偿上调,进一步加重了钉螺能量代谢失衡和氧化应激压力。

    综述
    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棘球蚴病中的研究进展
    达哇卓玛, 刘川川, 樊海宁
    2024, 42(2):  259-26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18
    摘要 ( )   HTML ( )   PDF (290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棘球蚴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幼虫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人类作为易感中间宿主通过偶然食入了虫卵被幼虫感染。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棘球绦虫生长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与其生长发育、组织修复和疾病产生有关。细胞程序性死亡包括在发育和组织稳态中的经典凋亡以及在外源性和内源性微环境中发生的其他形式如焦亡、自噬、铁死亡等。本文对多种程序性细胞死亡途径在棘球蚴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药物干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棘球蚴病预防和治疗中寻找潜在靶标提供理论资料。

    研究简报
    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前后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及病例诊断分析
    何伊莎, 谢朝勇, 王毓, 李燕菁
    2024, 42(2):  267-27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19
    摘要 ( )   HTML ( )   PDF (150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疫情暴发前后南京市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和病例诊断情况,收集2017—2022年南京市疟疾病例网络报告信息,对新冠疫情暴发前后南京市疟疾疫情概况以及病例的感染来源、三间分布和诊治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2017—2022年南京市累计报告疟疾确诊病例89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其中恶性疟占79.8%(71/89)。2017—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前)和2020—2022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分别报告疟疾病例71、18例,疫情暴发前后均以恶性疟为主,分别占78.9%(56/71)和15/18;报告病例的感染来源地主要为非洲地区,分别占94.4%(67/71)和18/18。2017—2019年各月均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其中1月报告病例数最多(12例);2020—2022年病例分布无明显季节性,11月报告病例数最多(5例)。新冠疫情暴发前后的报告病例均以中青年男性和劳务工人为主。新冠疫情暴发前留学生报告病例占15.5%(11/71),疫情暴发后下降为0(χ2 = 5.352,P < 0.05)。2017—2019年,报告病例的首次就诊单位和确诊单位均以市级医院为主,分别占报告病例总数的62.0%(44/71)和77.5%(55/71);2020—2022年,报告病例主要的首次就诊单位和确诊单位均为区(县)级医院,分别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5/18和12/18。新冠疫情暴发后,区(县)级医院确诊病例比例由疫情暴发前的8.4%(6/71)提高至12/18,就诊当日确诊的病例比例由42.2%(30/71)提高至13/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6.663、5.165,均P < 0.05)。2017—2019年,报告病例从发病到首次就诊的平均时间和中位数时间分别为2.8 d和2.0 d,首次就诊到确诊的平均时间和中位数时间分别为1.3 d和1.0 d;2020—2022年,报告病例从发病到首次就诊的平均时间和中位数时间分别为1.5 d和1.0 d,首次就诊到确诊的平均时间和中位数时间分别为0.3 d和0 d。新冠疫情暴发前的病例发病到就诊时间间隔和就诊到确诊时间间隔均长于新冠疫情暴发后(Z = -2.359、-2.658,均P < 0.05)。南京市在新冠疫情暴发后,疟疾病例的就诊及时性和医院的诊断效率均提高,区(县)级医院诊断水平提升。

    病例报告
    1例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的诊断
    闵向阳, 冯萌, 赵旭鸿, 翁文浩, 李汉华
    2024, 42(2):  272-27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20
    摘要 ( )   HTML ( )   PDF (142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40岁,上海市居民。2018年7月因“急性腹泻”就诊于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急诊内科。患者自述水样便腹泻1 d。患者发病前1个月有巴拿马旅行史,无饮生水和食生肉史。血常规检查结果C反应蛋白升高(16.17 mg/L),其余指标正常,提示感染。患者粪样涂片镜检查见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和滋养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结果显示,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被患者血清(1∶50)识别,虫体表面有较强的荧光染色。提取患者粪样DNA,PCR扩增出147 bp的蓝氏贾第鞭毛虫特异性18S核糖体基因片段,该片段序列与蓝氏贾第鞭毛虫集聚体A(GenBank登录号:KY706490)的序列一致性为100%,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上与蓝氏贾第鞭毛虫集聚体A聚在同一分支上。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诊断患者为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临床给予患者甲硝唑(每日20 mg/kg,分3次口服,连服7 d)治疗。2周后复查血常规和粪便常规,均恢复正常,患者病情好转。

    以多脏器梗死为特征的人感染巴贝虫1例
    徐慧, 费妍, 龚志红, 谢曙英, 徐芸, 刘俊朴, 谢婧姿, 周峰, 谢慧群
    2024, 42(2):  275-27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4.02.021
    摘要 ( )   HTML ( )   PDF (122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58岁,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人,农民。2023年6月4日因胆管癌在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腹腔内出血,经输血等治疗后仍有活动性出血。6月9日行剖腹探查术,术后反复出现腹部隐痛,7月中下旬出现呕吐、发热,最高体温40 ℃。8月13日拟“腹腔感染”转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1.75 × 1012/L,血红蛋白49 g/L,重度贫血;总蛋白60.5 g/L,白蛋白31.4 g/L,低蛋白血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轻度增高;腹部CT检查显示脾大,脾多发梗死灶;颅脑弥散成像检查见双侧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多发梗死灶。8月15日血涂片吉氏染色镜检查见部分红细胞内可见环状体,考虑寄生虫感染。患者长期生活在袁州区农村,无国内外旅居史,起病前否认明确的蜱叮咬史。取8月17日和8月18日患者血样,经巴贝虫属特异性引物PCR扩增18S rRNA基因片段后测序,所获序列与田鼠巴贝虫(GenBank:JX962781.1)的序列一致性高达99.57%。确诊该患者为田鼠巴贝虫感染。给予克林霉素(0.45 g/次,3次/d)口服治疗,连续治疗5 d,症状缓解。9月30日复查血涂片仍查见巴贝虫,给予盐酸多西环素静脉滴注(0.1 g/次,1次/d),连续3 d;后继续予盐酸多西环素片(0.1 g/次,2次/d)口服治疗15 d。10月30日随访仅有轻微的上肢震颤。

    消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4年征稿启事
    2024, 42(2):  139-139. 
    摘要 ( )   PDF (7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防止疟疾再传播 持续巩固消除成果
    2024, 42(2):  0-封二. 
    摘要 ( )   PDF (3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承血防精神 加快消除进程
    2024, 42(2):  0-封三. 
    摘要 ( )   PDF (137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