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8-30
    封面和目录
    第41卷第4期封面和目录
    2023, 41(4):  0-0. 
    摘要 ( )   PDF (29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斯氏按蚊肽聚糖识别蛋白S2调节共生菌稳态的功能分析
    王之谦, 王敬文, 宋秀梅
    2023, 41(4):  397-40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01
    摘要 ( )   HTML ( )   PDF (268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斯氏按蚊肽聚糖识别蛋白S2(PGRP-S2)的功能及其对按蚊体内共生菌稳态的影响。 方法 将羽化后2~4日龄雌性斯氏按蚊分为对照组(喂食10%蔗糖溶液)、感染血组(叮咬原虫血症为4%~8%的伯氏疟原虫ANKA感染小鼠)和健康血组(叮咬健康小鼠),每组60只,饱血24 h后分离中肠和其余组织,用Trizol法提取RNA,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pgrp-s2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将羽化后0~1日龄雌性斯氏按蚊分为对照组(喂食10%蔗糖溶液)与抗生素处理组(喂食含有青霉素、链霉素和庆大霉素的10%蔗糖溶液),每组30只,喂养5 d后分离中肠和其余组织,RT-qPCR检测pgrp-s2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将雌性斯氏按蚊分为pgrp-s2敲低组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对照组,每组60只,分别注射pgrp-s2的双链RNA(dsRNA)和gfp基因dsRNA(69 nl/只),2 d后每组取蚊虫提取RNA,RT-qPCR检测pgrp-s2的相对转录水平,提取DNA并使用16S rRNA特异性引物PCR检测蚊虫体内共生菌总量。分别取30只pgrp-s2敲低组和gfp对照组按蚊,用107个/ml摩氏摩根氏菌液浸湿棉球喂养5 d后,提取RNA,RT-qPCR检测获得共生菌16S rRNA相对总量和摩氏摩根氏菌的相对数量;提取pgrp-s2敲低组和gfp对照组按蚊中肠组织RNA,转录组测序后进行聚类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使用SMART网站预测分析PGRP-S2氨基酸序列后利用CLC Main Workbench软件进行比对。克隆按蚊pgrp-s2基因,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pFastbacⅠ)在SF9细胞中表达PGRP-S2重组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情况。取10、20、40 μg/ml纯化后的PGRP-S2重组蛋白溶液(以蛋白缓冲液为对照)分别与40 μg赖氨酸(Lys)型肽聚糖和二氨基庚氨酸(DAP)型肽聚糖孵育,每间隔12 h测定相对吸光度(A540值)以判定肽聚糖的降解情况,验证PGRP-S2的酰胺酶活性。 结果 RT-qPCR结果显示,吸血后24 h,感染血组、健康血组和对照组按蚊中肠pgrp-s2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 590.0 ± 665.2、126.8 ± 100.4和15.84 ± 6.92,感染血组高于对照组(t = 2.38,P < 0.05);对照组按蚊中肠的pgrp-s2的相对转录水平高于其余组织(1.71 ± 0.51)(t = 2.04,P < 0.05)。抗生素处理组按蚊中肠pgrp-s2的相对转录水平为0.33 ± 0.18,低于对照组的117.9 ± 54.5(t = 2.16,P < 0.05)。pgrp-s2敲低组按蚊体内共生菌16S rRNA相对总量为3 653 ± 2 023,低于gfp对照组的14 982 ± 3 892(t = 2.58,P < 0.05);摩氏摩根氏菌饲喂后,pgrp-s2敲低组按蚊体内摩氏摩根氏菌的相对数量为571 517 ± 61 258,低于gfp对照组的919 754 ± 123 397(t = 2.53,P < 0.05)。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pgrp-s2敲低可以上调按蚊免疫相关的Toll/Imd通路、mTOR通路、FoxO通路基因,下调脂肪酸代谢、三羧酸循环等代谢相关基因。10、20、40 μg/ml PGRP-S2重组蛋白与DAP型肽聚糖孵育48 h后,相对A540值分别为0.49 ± 0.07、0.40 ± 0.10和0.44 ± 0.07,均低于对照的0.90 ± 0.09(t = 3.53、3.65、3.97,均P < 0.05);但与Lys型肽聚糖孵育48 h后,相对A540值分别为0.52 ± 0.03、0.62 ± 0.03和0.65 ± 0.04,与对照(0.64 ± 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95、0.31、0.11,均P > 0.05)。 结论 斯氏按蚊体内pgrp-s2主要在中肠表达,且表达水平受共生菌调控。PGRP-S2重组蛋白可以降解DAP型肽聚糖,具有酰胺酶活性,可通过负调节免疫反应和调节代谢反应调控按蚊体内共生菌水平。

    云南省输入性间日疟原虫多药抗性蛋白1基因突变多态性分析
    丁红芸, 董莹, 徐艳春, 邓艳, 刘言, 吴静, 陈梦妮, 张苍林
    2023, 41(4):  404-41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02
    摘要 ( )   HTML ( )   PDF (220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云南省输入性间日疟原虫的多药抗性蛋白1基因(Pvmdr1)突变多态性。 方法 对云南省2020年和2021年诊断为间日疟原虫感染的病例血样进行Pvmdr1全基因扩增及测序,以间日疟原虫Sal-Ⅰ分离株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NC_009915.1)为模板设计PCR反应引物,用MEGA 5.04软件与编码区参比序列(GenBank登录号:XM_001613678.1)进行比对,用DnaSP 6.11.01软件分析单倍型和单核苷酸多态(SNP)位点及其突变类型,并计算核酸多样性指数π、单倍型期望杂合度(He)等,用Network 10.0软件构建中介网络进化图。 结果 共收集276份输入性间日疟患者血样,其中自缅甸感染病例占99.3%(274/276),自非洲、巴基斯坦感染各占0.4%(1/276)。259份血样扩增获得4 392 bp的Pvmdr1全基因序列,提交GenBank获得的登录号为OP559204~OP559462。259条DNA序列π、Ka/Ks比值分别为0.000 76和3.600 6,共检出22个SNP,包括13个非同义突变和9个同义突变。仅c.4074C>T位点突变在2020、2021年的检出率[15.0%(21/140)、5.9%(7/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546,P < 0.05)。次等位位点为c.1587A>G(97.9%,253/259),新检出SNP包括c.2499G>T(2.3%,6/259)、c.3358C>T(0.4%,1/259)、c.3832C>T(0.4%,1/259)。c.3064C>T、c.4065A>G、c.3358C>T和c.3832C>T突变位点仅在2021年的患者血样中检出,其中前2个SNP从非洲感染的分离株中检出,后2个SNP从缅甸感染的分离株中检出。259条Pvmdr1完整编码区与参比序列(单倍型Hap_1)比对,识别出26种单倍型(Hap_2~Hap_27),均为参比序列(单倍型Hap_1)的突变型,He为0.890 7。其中,Hap_8的检出率最高(18.5%,48/259),非洲感染分离株中仅检出Hap_19。2020、2021年的患者血样中检出的单倍型种类分别有15和22种,当年独有的单倍型分别为4和10种。Hap_10在2020、2021年患者血样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5.0%(21/140)和3.4%(4/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2.264,P < 0.05)。不同单倍型的多重突变识别结果显示,4重、5重、6重、7重、9重、10重突变在26种单倍型中的占比分别为0.4%(1/26)、19.2%(5/26)、38.5%(10/26)、30.8%(8/26)、0.4%(1/26)、0.4%(1/26)。中介网络图显示,26种单倍型以单倍型Hap_1为起始,经4重突变(Hap_24),向5重、6重、7重、9重和10重突变逐级进化并远离起始点。 结论 云南省输入性间日原虫Pvmdr1基因突变存在高度多态性。

    粪类圆线虫感染性Ⅲ期幼虫和寄生性雌虫miRNA的鉴定
    覃裴溪, 周彩显, 鲁志刚, 张碧瀛, 周涛勋, 胡敏
    2023, 41(4):  412-42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03
    摘要 ( )   HTML ( )   PDF (200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鉴定粪类圆线虫感染性Ⅲ期幼虫(iL3)和寄生性雌虫(pF)的微小RNA(miRNA),分析差异表达miRNA及其靶基因的功能。 方法 从粪类圆线虫感染犬粪便中收集iL3。取4 000~5 000条iL3于颈后皮下注射感染健康犬,感染后21 d,从肠道中采集pF。提取iL3和pF的总RNA并测序。测序数据与粪类圆线虫基因组和鼠类圆线虫miRNA比对筛选保守的miRNA,用miRDeep2通过颈环结构分析、成熟序列比对筛选miRNA。分析iL3和pF的miRNA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miRNA,预测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对log2(差异倍数)> 1和每百万转录本上的读数(TPM)> 1 000的未注释miRNA的靶基因功能进行分析。用ClusterProfiler对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选取11个未注释或保守的差异表达mi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以粪类圆线虫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BI773092.1)为参照基因,计算差异表达miRNA的相对转录水平。 结果 共鉴定出265个miRNA,包括130个保守的miRNA和135个未注释的miRNA。其中,134个miRNA在iL3和pF之间差异表达(包含77个保守的miRNA和57个未注释的miRNA),251个为iL3和pF所共有,10个为iL3特有,4个为pF特有。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预测结果显示,57个未注释的miRNA中,有12个差异倍数 > 2且TPM > 1 000,有248个靶基因与秀丽隐杆线虫同源,其中35.08%(87/248)的靶基因与发育相关,其余与应激、运动和蜕皮等相关。大部分在pF高表达未注释的miRNA靶向SSTP_0000114700。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的GO分析结果显示,共5 595个靶基因被富集,其中富集靶基因数居前5位的分别为膜组成成分(1 821个)、核酸结合(561个)、细胞核(450个)、蛋白质水解作用(365个)和信号传导(284个)。qRT-PCR验证结果显示,sst-miR-86-5p、sst-84-5p、sst-novel-104、sst-miR-92-3p、sst-miR-34a-3p、sst-miR-81a-5p、sst-miR-1-3p、sst-novel-108、sst-miR-124-5p、sst-miR-50-3p、sst-novel-51的log2(差异倍数)分别为-2.13、6.39、4.46、-3.69、-3.69、2.34、-2.48、-2.41、-2.30、2.25、-3.32,转录组分析获得的log2(差异倍数)分别为-3.05、4.98、4.07、-4.9、-3.66、0.98、-3.79、-2.61、-0.99、0.63、-1.55。qRT-PCR与转录组分析获得的上调、下调趋势结果一致。 结论 获得粪类圆线虫感染性Ⅲ期幼虫和寄生性雌虫的miRNA表达谱和差异表达miRNA,差异表达miRNA与粪类圆线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功能相关。

    PCR-CRISPR/Cas12a华支睾吸虫囊蚴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徐银, 刘婷, 徐慧, 曾小军, 兰炜明, 龚志红, 戴坤教, 邱婷婷, 郝先, 谢曙英
    2023, 41(4):  421-42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04
    摘要 ( )   HTML ( )   PDF (194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开发基于PCR结合簇状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Cas12a(CRISPR/Cas12a)快速检测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方法。 方法 使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引物以华支睾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取PCR扩增产物、Cas12a蛋白、crRNA、单链DNA(ssDNA)报告分子和焦碳酸二乙酯水,选择其中1~5个试剂,分别制备5个CRISPR反应体系,在紫外光下观察反应结果,验证PCR-CRISPR/Cas12a检测系统的可行性。设计5个浓度梯度(100、200、300、400、500 nmol/L)优化ssDNA报告分子浓度;保持crRNA浓度为50 nmol/L,设计5个比例梯度(1.0 : 1、1.5 : 1、2.0 : 1、2.5 : 1、3.0 : 1)优化Cas12a/crRNA比例,荧光定量PCR仪检测荧光信号。将重组质粒梯度稀释为10个不同浓度(10-2~107拷贝/μl),PCR扩增、CRISPR反应后检测荧光信号,评价检测系统的灵敏度。提取华支睾吸虫囊蚴、东方次睾吸虫囊蚴、猬迭宫绦虫裂头蚴、派氏异尖线虫和亚洲带绦虫节片基因组DNA,PCR扩增、CRISPR反应后检测荧光信号,评价检测系统的特异性。压片镜检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捕获的小型淡水鱼鱼肉,分别挑选出华支睾吸虫囊蚴、东方次睾吸虫囊蚴和其他囊蚴(未鉴定出虫种)等3种囊蚴混合感染,华支睾吸虫和东方次睾吸虫囊蚴的混合感染,华支睾吸虫和其他囊蚴的混合感染,东方次睾吸虫和其他囊蚴的混合感染,单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单东方次睾吸虫囊蚴感染,单其他囊蚴感染和无囊蚴感染等8种鱼肉样品组织,提取DNA后进行PCR-CRISPR/Cas12a检测,在紫外光下观察反应结果。使用GraphPad prism 9.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图基多重检验。 结果 完整的PCR-CRISPR/Cas12a检测系统能够在紫外光下产生荧光信号。ssDNA报告分子浓度为400 nmol/L时,反应体系的荧光值为(40 786 ± 1 758) AU,高于300 nmol/L的(32 029 ± 2 651) AU(P < 0.05),与500 nmol/L的(42 698 ± 4 260) A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选取ssDNA报告分子浓度为400 nmol/L。Cas12a/crRNA比例为2.0 : 1时,反应体系的荧光值为(48 950 ± 3 723) AU,高于1.5 : 1的(37 700 ± 3 887) AU(P < 0.05),与2.5 : 1的(55 630 ± 3 110) A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选取Cas12a/crRNA比例为2.0 : 1。灵敏度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质粒的浓度为10-1拷贝/μl时,反应体系的荧光值为(39 336 ± 7 231) AU,与阴性对照的(2 216 ± 743) A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当浓度降至10-2拷贝/μl时,荧光值为(5 451 ± 1 957) AU,与阴性对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ITS引物能同时PCR扩增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猬迭宫绦虫、派氏异尖线虫和亚洲带绦虫等5种基因组DNA;相同扩增产物的CRISPR检测结果显示,仅以华支睾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的反应体系在紫外光下产生了荧光信号。PCR-CRISPR/Cas12a效果评价检测结果显示,8种不同囊蚴感染的鱼肉样品反应体系中,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4管出现荧光信号。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华支睾吸虫囊蚴的PCR-CRISPR/Cas12a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高度模块化,具有较好的现场应用潜力。

    基于虫卵内转录间隔区2序列分析诊断麝猫后睾吸虫和华支睾吸虫感染
    蔡长煌, 张芝平, 卓鸣莺, 郭理平, 傅志辉, 刘亦若
    2023, 41(4):  427-43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05
    摘要 ( )   HTML ( )   PDF (545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小型吸虫虫卵形态学检测、虫卵内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扩增测序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诊断并区分麝猫后睾吸虫和华支睾吸虫感染。 方法 收集经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检出的6例吸虫虫卵阳性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连续3 d采集阳性病例粪样,采用水洗沉淀法收集虫卵进行镜检。提取虫卵DNA,采用rDNA ITS-2区域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并测序,产物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比对以鉴定虫种,采用邻接法构建基于ITS-2序列的系统进化树。根据虫卵形态学、基因序列比对结果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诊断。 结果 镜下可见,病例1~3粪样中的虫卵在外壳、形态、颜色、卵盖、肩峰、毛蚴和虫卵底部小疣等均与病例4~6的虫卵极其相似。病例1~3粪样中的虫卵长、宽、长宽比分别为(26.94 ± 2.28)μm、(14.43 ± 1.22)μm、1.88 ± 0.18,与病例4~6的(29.70 ± 1.21)μm、(14.36 ± 0.70)μm、2.07 ± 0.14比较,长和长宽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318、4.816,P < 0.01);前者较后者短而宽,两种虫卵的浮德-梅勒尼指数(FMI)分别为5 676.69 ± 1 317.97和6 134.25 ± 626.27(t = 0.428,P > 0.05)。PCR和测序结果显示,病例1~3粪样中虫卵分别扩增出长度为355、362、359 bp的ITS-2片段,与麝猫后睾吸虫(GenBank登录号为MK886663)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9.14%、98.86%、99.39%;病例4~6粪样中虫卵分别扩增出长度为394、395、396 bp的ITS-2片段,与华支睾吸虫(GenBank登录号为OK103575.1)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99.49%、100%。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病例1~3的ITS-2序列与麝猫后睾吸虫聚在一个分支上,病例4~6的ITS-2序列与华支睾吸虫聚在一个分支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病例1~3均为来自柬埔寨的外籍移民妇女,从小有食用腌制河鱼的习惯;病例4~6均为本地居民。结合虫卵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确定病例1~3为输入性麝猫后睾吸虫感染,病例4~6为华支睾吸虫感染。 结论 在形态学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虫卵ITS-2序列扩增测序诊断能够有效鉴别麝猫后睾吸虫和华支睾吸虫感染。

    血清IgG唾液酸化修饰在肝棘球蚴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封晓晓, 白玛央金, 张颋, 陆豪杰, 魏黎明
    2023, 41(4):  434-43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06
    摘要 ( )   HTML ( )   PDF (170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血清IgG唾液酸化修饰在肝棘球蚴病诊断及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集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青海省2014—2016年的98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和29例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血样,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12月的30例肝癌住院患者血样,广西医科大学体检科22份健康体检者血样。提取各组血样的血清,每份50 μl,采用基于荧光色谱的糖组学技术对血清中IgG的唾液酸化修饰进行定量分析。使用Protein G琼脂糖纯化试剂盒分离纯化血清中的IgG。取50 μg纯化后的IgG样品,在25 mmol/L二硫苏糖醇溶液和50 mmol/L碘乙酰胺溶液中进行还原烷基化反应后加入1 μl N-糖苷酶缓冲液,酶解后采用石墨化碳小柱进行糖链的富集并将其冷冻干燥后溶于二甲基亚砜和冰醋酸的7:3(v/v)混合溶液中,快速加入5 mmol/L的2-氨基苯酰胺溶液和10 mmol/L氰基硼氢化钠溶液各50 μl ,反应2 h后,使用石墨碳小柱纯化。将标记后的糖链在Waters Acquity UPLC(H-Class)系统上进行亲水色谱柱分离,荧光检测器设置的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30 nm和420 nm,分析样品的单唾液酸化修饰、双唾液酸化修饰以及总唾液酸化修饰。采用Empower 3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SPSS 2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的比较采用D'Agostino&Pearson omnibus正态分布检验(P1值)与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P2值),两两之间的比较采用Tukey's multiple comparisons test分析(P3值)。 结果 IgG糖链的色谱图共检测到21个IgG糖链峰,其中单唾液酸化修饰糖链5种,分别为FA2BG1S1(17.79 min)、A2G2S1(19.02 min)、A2BG2S1(20.02 min)、FA2G2S1(20.27 min)和FA2BG2S1(21.13 min);双唾液酸化修饰糖链4种,分别为A2G2S2(22.70 min)、A2BG2S2(23.29 min)、FA2G2S2(23.78 min)和FA2BG2S2(24.26 min)。各组血清样品各类唾液酸化修饰的含量均具有正态分布特性(P1 > 0.1)。肝细粒棘球蚴病组、肝多房棘球蚴病组血清IgG单唾液酸化修饰含量分别为(14.15 ± 2.89)%和(10.24 ± 2.97)%,双唾液酸化修饰含量分别为(3.02 ± 0.98)%和(1.92 ± 0.65)%,总唾液酸化修饰含量分别为(17.25 ± 3.69)%和(12.27 ± 3.65)%,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6.55 ± 2.95)%、(3.71 ± 1.04)%和(20.26 ± 3.79)%(F = 23.70、11.14、22.98,均P2 < 0.000 1)。其中肝细粒棘球蚴病组与肝多房棘球蚴病组相比,单唾液酸化修饰、双唾液酸化修饰和总唾液酸化修饰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352、4.701、6.392,P3 < 0.000 1)。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进行了IgG唾液酸化修饰潜在诊断性能的评估,肝细粒棘球蚴病组与肝多房棘球蚴病组间AUC为0.829(95% CI:0.738~0.921),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2.7%和87.7%。肝癌组的血清IgG的单唾液酸化修饰、双唾液酸化修饰和总唾液酸化修饰含量分别为(15.09 ± 2.68)%、(3.28 ± 1.30)%和(18.37 ± 3.69)%,与肝多房棘球蚴病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587、4.318、6.372,P3 < 0.000 1),肝多房棘球蚴病组和肝癌组间IgG总唾液酸化修饰ROC的AUC为0.881(95% CI:0.793~0.963),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6.7%和93.1%。 结论 本研究发现了血清IgG唾液酸化修饰可能与肝棘球蚴病的发病机制有关,在肝棘球蚴病诊断,肝细粒棘球蚴病与肝多房棘球蚴病、肝癌与肝多房棘球蚴病的鉴别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多房棘球蚴组织蛋白体外刺激肝星状细胞变化的实验观察
    曹得萍, 李嘉静, 宋梦微, 莫刚
    2023, 41(4):  440-44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07
    摘要 ( )   HTML ( )   PDF (548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多房棘球蚴组织蛋白体外刺激肝星状细胞(HSC)-LX2后的细胞形态、胞内脂滴和细胞分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变化。 方法 无菌取多房棘球蚴保种小鼠体内的多房棘球蚴组织,超声裂解法提取多房棘球蚴组织蛋白,以0.125 mg/ml终浓度加至体外培养的HSC-LX2中刺激24、48、72、96和120 h后,取细胞进行油红O染色,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胞内脂滴分布。提取刺激48、72、96和120 h后的HSC-LX2总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α-SMA的相对表达量变化。 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多房棘球蚴组织蛋白刺激24~96 h后,HSC-LX2细胞形态由多边形逐渐变为长梭形,胞内脂滴数量增加且脂滴分布在细胞核周围,脂滴颗粒逐渐变大,颜色由浅黄色变为红色;刺激120 h后,绝大部分细胞都变成长梭形,多数细胞内脂滴数量有所减少且体积变小,脂滴由红色变为黄色。荧光显微下可见,刺激不同时间的HSC-LX2胞内有红色荧光的脂滴颗粒围绕在细胞核周围,荧光信号不随着照射次数的增加而降低。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HSC-LX2胞内α-SMA相对表达量随刺激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刺激至96 h时最高,为4.846 ± 0.741,至120 h时下降至2.420 ± 0.349,但均高于对照组的(t = 8.988、7.045,均P < 0.01)。 结论 多房棘球蚴组织蛋白体外可促进HSC-LX2活化,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胞内脂滴数量和体积均先升高后下降,胞内α-SMA蛋白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蒿甲醚脂质体体外抑制刚地弓形虫增殖作用的研究
    赵紫琪, 吕芳丽
    2023, 41(4):  446-45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08
    摘要 ( )   HTML ( )   PDF (245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蒿甲醚脂质体(ARM-Lip)体外抑制刚地弓形虫(简称弓形虫)速殖子增殖的作用。 方法 将含有1 × 104个人宫颈癌细胞置于96孔平底细胞培养板中培养,每孔100 μl,设置不同浓度的ARM-Lip组(3.125、6.250、12.500、25.000、50.000、100.000、200.000、400.000和800.000 μmol/L),对照组(仅含1 × 104个人宫颈癌细胞)和空白组(仅含培养液),24 h后ARM-Lip组每孔分别加入对应药物100 μl,48 h后各孔均加入10 μl CCK-8溶液,1 h后使用酶标仪检测45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A值),计算细胞存活率和ARM-Lip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进一步采用稳定表达绿色荧光的RH株(RH-GFP)弓形虫速殖子感染人宫颈癌细胞,与不同浓度的ARM-Lip进行共培育,筛选细胞存活率大于50%的安全浓度的ARM-Lip组,同时设置浓度为400 μmol/L的磺胺嘧啶(SDZ)组和未加药组。荧光显微镜观察24、48和72 h后速殖子的增殖情况,测量共培养48 h时各组平均荧光灰度值,选取最佳浓度ARM-Lip组。吉氏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内的纳虫空泡和弓形虫速殖子的生长情况并计数。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检验。 结果 ARM-Lip在25 μmol/L或以下浓度对人宫颈癌细胞几乎无毒性,IC50为285.1 μmol/L。经100.000、200.000、400.000和800.000 μmol/L的ARM-Lip处理后,平均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9.03%、76.30%、42.12%和27.85%,选取6.250、12.500、25.000、50.000和100.000 μmol/L等5个浓度进行后续实验。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未加药组弓形虫RH-GFP株速殖子大量增殖,形态正常,呈现高强度的绿色荧光;随着ARM-Lip浓度的增加,绿色荧光强度逐渐减弱。ARM-Lip体外抑制弓形虫繁殖的最佳作用浓度为100.000 μmol/L,最佳作用时间为48 h。未加药组、ARM-Lip组(100.000 μmol/L)和SDZ组作用48 h后,荧光灰度值分别为89.92 ± 1.12、35.74 ± 1.55和7.34 ± 0.60(F = 7 916.301,P < 0.01),ARM-Lip组和SDZ组的平均灰度值相比未加药组均下降(t = 81.247、123.831,均P < 0.01),SDZ组低于ARM-Lip组(t = -42.584,P < 0.01)。经吉氏染色,未加药组、ARM-Lip组和SDZ组的纳虫空泡数分别为(28.667 ± 2.658)、(16.667 ± 0.817)和(12.667 ± 1.211)个(F = 135.652,P < 0.01),弓形虫RH-GFP株速殖子数分别为(176.167 ± 13.273)、(105.333 ± 7.789)和(70.167 ± 5.947)个(F = 192.763,P < 0.01),ARM-Lip组和SDZ组纳虫空泡数量相比未加药组均减少(t = 0.083、0.063,均P < 0.01),弓形虫RH-GFP株速殖子数量也减少(t = 0.014、0.009,均P < 0.01),SDZ组的纳虫空泡和速殖子数量均少于ARM-Lip组(t = -0.500、-0.057,均P < 0.01)。 结论 ARM-Lip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在体外可抑制弓形虫速殖子的增殖,但效果不及SDZ。

    云南大理毛腿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其体表寄生蛛蝇的形态特征和系统进化分析
    杨金颋, 黄晓宾, 王玉娟, 郭宪国, 张现政, 杨慧娟, 郑小燕
    2023, 41(4):  452-45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09
    摘要 ( )   HTML ( )   PDF (197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云南大理毛腿鼠耳蝠体表寄生虫的感染状况进行分析,并描述两种蛛蝇的形态特征,探究其系统进化关系。 方法 2022年7月,在云南大理州剑川县捕捉毛腿鼠耳蝠,采集其体表寄生虫并进行鉴定。计算各体表寄生虫的构成比、感染率、平均多度和平均感染强度;使用优势度指数(Y)确定各体表寄生虫类群中的优势种;运用扩散指数(C)、I指数、聚块指数(m*/m)和K指数判断优势种的空间分布类型;利用协调系数(V)分析优势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两种寄生蛛蝇的主要形态学特征。提取蛛蝇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1亚基(cox1)、细胞色素B(cytb)和16S核糖体RNA(16S rRNA)序列,测序并串联后,用MEGA 11以最大似然法构建基于这3个基因的系统进化树。 结果 共捕获毛腿鼠耳蝠72只(雄性24只,雌性48只),体表寄生虫感染率为97.3%(70/72)。共采集体表寄生虫1 745只,其中革螨1 463只,分属于2科5属7种,分别为织金巨刺螨、鼠耳蝠螨、围睫肪刺螨、柯氏蝠螨、盾板浆刺螨、宽埃螨和朝鲜巨刺螨;蛛蝇282只,分属于2属2种,分别为台湾蛛虱蝇和叉笔虱蝇;未检获其他体表寄生虫。毛腿鼠耳蝠的革螨感染率、平均多度和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94.4%(68/72)、20.32、21.53,均高于蛛蝇[91.7%(66/72)、3.92、4.27](Fisher精确检验,P < 0.05;U = 700、424,均P < 0.01)。织金巨刺螨、鼠耳蝠螨和围睫肪刺螨为优势种(Y = 0.30、0.23、0.22)。优势种鼠耳蝠螨(C = 1.98、I = 0.98、m*/m = 1.18、K = 5.55)、织金巨刺螨(C = 9.43、I = 8.43、m*/m = 2.15、K = 0.87)和围睫肪刺螨(C = 6.50、I = 5.50、m*/m = 2.02、K = 0.98)在不同毛腿鼠耳蝠个体间均呈现聚集分布。鼠耳蝠螨与围睫肪刺螨(V = 0.33,P < 0.05)、鼠耳蝠螨与织金巨刺螨(V = 0.34,P < 0.05)、围睫肪刺螨与织金巨刺螨(V = 0.72,P < 0.01)之间均存在正协调关系。台湾蛛虱蝇体长约3 mm,背板Ⅰ呈宽圆形,末端有约25根长刚毛,背板Ⅱ和背板Ⅵ之间有较多长毛,背板Ⅵ上有6根长刚毛和10根长刺。叉笔虱蝇体长为3.5~4.0 mm,背板Ⅰ呈长宽状,边缘有一排短刚毛,背板Ⅱ长约为宽的3倍,背板Ⅱ后方有两个突起,突起表面呈凹状,后缘尖锐带有色素沉着。台湾蛛虱蝇cox1cytb和16S rRNA序列分别为875、338和455 bp,提交至GenBank获得的登录号分别为OQ127648、OQ134944和OQ127330;叉笔虱蝇cox1cytb和16S rRNA序列分别为832、332和451 bp,提交至GenBank获得的登录号分别为OQ119629、OQ129602和OQ119632。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台湾蛛虱蝇与短铗蛛虱蝇聚在同一个分支上,再与叉笔虱蝇聚在一支。 结论 云南大理毛腿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率高,主要为革螨和蛛蝇,其中台湾蛛虱蝇与同属的短铗蛛虱蝇的亲缘关系最近,叉笔虱蝇与台湾蛛虱蝇和铗蛛虱蝇的亲缘关系较近。

    双叶槽绦虫肠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分析
    李小丽, 栗绍刚, 吴赵永
    2023, 41(4):  459-46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10
    摘要 ( )   HTML ( )   PDF (152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并分析双叶槽绦虫肠道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变化特征。 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22年7月在北京友谊医院确诊的18例双叶槽绦虫感染病例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流行病学史(居住地、国外旅居史及饮食习惯)、临床表现、入院期间血常规、肝功能、粪便虫卵检测和虫种鉴定、治疗和预后等,对双叶槽绦虫感染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并分析比较其实验室指标差异。 结果 18例感染病例中男性、女性各9例,平均年龄为(28.88 ± 11.57)岁,年龄最小为8岁,最大为47岁。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其中12例为北京本地病例,6例来自其他省份;7例有国外旅居史;所有病例均有食生/半生鱼肉或牛肉史。确诊的18例双叶槽绦虫感染病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症状6例,头晕2例,肛周瘙痒、体质量下降均未见,无症状10例。炎性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均未见异常,贫血指标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未见降低,嗜酸粒细胞未见升高。肝功能指标均未见升高。粪检查见双叶槽绦虫虫卵8例,所有病例粪样中均可见到节片。给予中药槟榔-南瓜子疗法进行驱虫治疗,均治愈。 结论 双叶槽绦虫感染病例多无临床症状或轻微的消化道症状,血常规及肝功能检测均未见明显异常,可结合粪检等病原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进行早期诊断。

    2017—2022年云南省常见螺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调查
    张娟, 陶洪, 李彦忠, 王婷婷, 杨晶晶, 向以斌, 陈奕杉, 周晓梅
    2023, 41(4):  464-46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11
    摘要 ( )   HTML ( )   PDF (131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云南省部分地区螺类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状况和特点。 方法 2017—2022年每年4—10月,在云南省16个州(市)的县(区)采集鲜活螺,包括公共场所、野外环境采集和农贸市场、餐饮店销售的螺类等,每份螺样1 kg左右,采用酶消化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疑幼虫并鉴定虫种,检测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 结果 2017—2022年共采集检测螺类2 402份,广州管圆线虫阳性217份,总阳性率为9.03%。不同年份采集螺的阳性率大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阳性率以2018年最高(15.05%),2022年最低(3.36%)(χ2 = 55.427,P < 0.01)。不同螺类中,褐云玛瑙螺的阳性率最高,达47.06%(88/187),其次为福寿螺(7.89%,50/634),环棱螺和中华圆田螺分别为4.57%(54/1 181)和6.25%(25/400)(χ2 = 362.406,P < 0.01)。除怒江州外,全省15个州(市)螺样均检出广州管圆线虫,其中红河州采集到的螺样广州管圆线虫阳性率最高,为19.75%(63/319),其他依次为西双版纳州(19.69%,51/259)、普洱市(9.52%,12/126)、玉溪市(9.09%,16/176)等(χ2 = 123.135,P < 0.01)。不同采样环境中,公园等公共场所的螺样阳性率最高,为33.33%(28/84),田边、河沟等野外环境的螺样阳性率为17.61%(50/284),农贸市场的螺样阳性率为6.94%(130/1 872),餐饮店的螺样阳性率为5.56%(9/162)(χ2 = 98.076,P < 0.01)。不同月份采集的螺样中,广州管圆线虫的阳性率以6月份最高,为50.00%(14/28);5月份最低,为4.36%(18/413)(χ2 = 117.157,P < 0.01)。 结论 云南省野外采集和市售鲜活螺中存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其中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阳性率较高。

    2021—2022年山西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家犬感染情况及白蛉密度调查
    郑玉华, 帖萍, 白永飞, 闫昌福, 王婷, 王晶莹, 田晓东, 代培芳
    2023, 41(4):  470-47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12
    摘要 ( )   HTML ( )   PDF (138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山西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家犬密度、家犬感染情况和白蛉密度。 方法 2021—2022年在山西省阳泉市郊区、长治市武乡县和临汾市乡宁县随机选2~6个村开展调查,通过逐户调查的方式获得调查点犬只密度。根据既往调查结果计算家犬调查样本量,采集家犬静脉血样并记录详细信息,使用犬用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家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从3个调查区(县)中选择近5年内有本地病例报告和无病例报告的自然村各2个,每个村选择农户和牲畜棚各2处,采用灯诱法开展白蛉密度调查,每年5—9月的上旬和下旬各开展一次,计算白蛉均密度。通过全民健保系统收集山西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病例报告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个调查区(县)不同年份的家犬血清抗体阳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2021—2022年山西省3个调查区(县)家犬平均密度为0.09只/户,阳泉市郊区、长治市武乡县和临汾市乡宁县家犬平均密度分别为0.07、0.16、0.13只/户。共采集家犬血清1 149份,血清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为6.4%(73/1 149)。采集血样的1 149只家犬中,公犬血清抗体阳性率为7.6%(41/542),母犬为5.1%(31/607)(χ2 = 2.94,P > 0.05)。能获知犬龄的家犬1 093只,4岁及以下犬只合计占75.6%(826/1 093),5岁组家犬的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8.2%,7/85),不同年龄组犬只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共捕获白蛉25 537只,其中雌蛉23 012只(占90.1%),雄蛉2 525只(占9.9%)。白蛉平均密度为26.1只/(灯·夜),阳泉市郊区、长治市武乡县和临汾市乡宁县白蛉平均密度分别为3.9、36.6、45.9只/(灯·夜)。2021—2022年山西省3个调查区(县)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57例,其中阳泉市郊区、长治市武乡县和临汾市乡宁县分别报告病例45、3和9例。 结论 山西省3个调查区(县)白蛉密度和犬感染率较高。

    宁夏银川地区奶牛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情况与基因型鉴定
    黎玉琼, 于有利, 郜军荣, 刘芸芸, 李红兵, 牛晓昊
    2023, 41(4):  476-47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13
    摘要 ( )   HTML ( )   PDF (161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明确宁夏银川地区奶牛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及其主要基因型。 方法 2021年8月—2022年8月,在银川市及周边县6个规模化奶牛场采集奶牛新鲜粪样(包括腹泻粪样和非腹泻粪样),提取粪样基因组DNA,用毕氏肠微孢子虫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引物进行巢式PCR,回收PCR产物后送测序并进行BLAST比对,鉴定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不同月龄奶牛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率差异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共采集奶牛粪样772份,巢式PCR扩增结果显示,奶牛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率为8.7%(67/772),目的条带大小约为400 bp。不同牧场的奶牛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率为4.8%(6/124)~11.5%(18/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0.828,P < 0.05)。5~7月龄犊牛的阳性率最高(15.6%,23/147),12月龄以上育成牛的最低(3.4%,5/149),不同月龄的奶牛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9.529,P < 0.05)。腹泻粪样中毕氏肠微孢子虫的阳性率为10.6%(42/398),高于非腹泻粪样(6.7%,25/374)(χ2 = 3.419,P < 0.05)。测序共检出66条毕氏肠微孢子虫序列,分为CHN4、BEB4、J、I型等4种基因型,提交GenBank获得的登录号分别为OR352930、OR352929、OR352932和OR352931。其中CHN4型3条(占4.5%),与G1亚群CHN4基因型(HM992511)的序列一致性为98.4%;BEB4型18条(占27.3%),与G2亚群BEB4基因型(AY331008)的序列一致性为96.3%;J型22条(占33.3%),与G2亚群J基因型(AF135837)的序列一致性为93.1%;I型23条(占34.9%),与G2亚群I基因型(AF135836)的序列一致性为91.1%。不同月龄奶牛感染的毕氏肠微孢子虫的优势基因型不同,BEB4型、J型和I型毕氏肠微孢子虫在奶牛的各个月龄段均存在,3种基因型的总和分别占阳性腹泻粪样和阳性非腹泻粪样的88.1%(37/42)和60.0%(15/2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419,P < 0.05)。 结论 宁夏银川地区奶牛存在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主要基因型为BEB4、J和I基因型。

    综述
    异尖属线虫分类学研究进展
    陈瑶, 张本光
    2023, 41(4):  480-48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14
    摘要 ( )   HTML ( )   PDF (13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异尖线虫(Anisakis)是一类人兽共感染寄生虫,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海域,成虫主要寄生于海豚、海豹、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中,幼虫主要寄生于鱼类、头足类等小型海洋动物体内。异尖线虫幼虫被人误食可引起人异尖线虫病,危害健康。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无法对异尖线虫进行准确的鉴定,阻碍了异尖属线虫种群的深入研究。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异尖线虫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本文主要从分类学的角度,综述异尖线虫生活史、宿主偏好、成虫和幼虫形态学分类、分子生物学分类、全球分布情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抗疟药研究进展
    魏鸾葶, 李润泽, 关良超, 张骞宇, 李成, 曹雅明, 赵艳
    2023, 41(4):  486-49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15
    摘要 ( )   HTML ( )   PDF (137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原虫的耐药性问题是药物治疗疟疾面临的最大挑战。疟原虫对包括青蒿素在内的常见传统抗疟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传统药物的改进,以及对新型药物的研发刻不容缓。本文在系统地梳理传统抗疟药的耐药机制、传统药物的改进方法及优化成果和新型抗疟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疟疾防治策略进行讨论。

    旋毛虫感染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
    张旭, 孙希萌
    2023, 41(4):  492-49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16
    摘要 ( )   HTML ( )   PDF (12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旋毛虫感染可引起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旋毛虫病。旋毛虫生活史的各个阶段均能影响宿主的免疫应答。免疫逃逸机制是一种常见的自然选择机制,是病原体在自然选择下对免疫系统的一种适应,可使病原体能解除或缓解人体的免疫应答,躲避来自免疫系统的攻击,确保其能继续生存、繁殖。本文综述了旋毛虫免疫逃逸机制在干扰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研究旋毛虫的免疫逃逸机制对旋毛虫病的防控、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研究简报
    马泰勒虫棒状体颈部蛋白5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芦星, 王水怡, 陈林军, 刘明明, 刘雨桐, 朱慧茹, 姜冰冰, 杜少磊, 巴音查汗, 刘丹丹, 张伟
    2023, 41(4):  497-50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17
    摘要 ( )   HTML ( )   PDF (177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马泰勒虫新疆分离株PCR扩增棒状体颈部蛋白5(ron5)基因,构建pGEX-4T-ron5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 coli)BL21(DE3)进行原核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以谷胱甘肽S-转移酶标签兔单抗(1:2 000)和马泰勒虫感染马阳性血清(1:100)作为一抗,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IgG和兔抗马IgG(1:5 000)为二抗进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马泰勒虫新疆分离株的ron5基因长1 434 bp,提交GenBank获得的登录号为OP777492。序列比对结果显示,马泰勒虫新疆分离株ron5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马泰勒虫WA株(GenBank登录号XM 004833657)的序列一致性最高,分别为99.6%和99.2%。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马泰勒虫新疆分离株与马泰勒虫WA株聚在同一支上,二者亲缘关系最近。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3 h时,RON5的表达量最高;RON5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79 000,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RON5可被谷胱甘肽S-转移酶标签抗体和马泰勒虫感染马血清识别,在Mr 79 000处有明显条带。本研究克隆了ron5,表达的RON5具有较好的抗原性。

    荧光定量PCR用于日本血吸虫感染高危环境早期预警的研究
    兰炜明, 徐慧, 徐银, 邱婷婷, 谢曙英, 邓凤林, 胡绍良, 刘欢, 郭家钢, 曾小军
    2023, 41(4):  502-50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18
    摘要 ( )   HTML ( )   PDF (127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感染早期哨鼠内脏组织日本血吸虫DNA,探索最佳检测时间,以达到早期监测预警血吸虫感染高危环境的目的。取20只阳性钉螺置于25 ℃温水中1 h逸出血吸虫尾蚴。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自然感染组(6只)、定量感染组(36只)和阴性对照组(9只)。自然感染组小鼠转移至含有血吸虫尾蚴水体的笼内模拟野外现场自然感染1 h,定量感染组小鼠经腹部贴片法感染尾蚴(40 ± 5)条/鼠,阴性对照组小鼠不作感染。自然感染组小鼠感染后第1、2、5天随机解剖2只,定量感染组小鼠感染后第1、2、3、5、7、14天随机解剖6只,阴性对照组小鼠同步随机剖检1只。取各组小鼠腹部皮肤和心、肺、肝组织,提取DNA后进行qRT-PCR检测血吸虫DNA,记录循环阈值(Ct值),判断各组小鼠血吸虫感染情况;定量感染组小鼠还需单独检测个体各时间段肺组织中血吸虫DNA的Ct值。qRT-PCR检测结果显示,自然感染组小鼠腹部皮肤组织中血吸虫DNA在感染后第1、2天检测结果为阳性,肺组织在感染后第1、2、5天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肝组织和心脏组织在感染后第5天为阳性。定量感染组小鼠皮肤在感染后第1、2、3天检测结果为阳性,肺组织在感染后所有时间点均为阳性,肝组织在感染后第2~14天均为阳性,心脏组织在感染后第3天和第7天为阳性,血液样品在感染后第5天为阳性。定量感染组小鼠个体肺组织在感染后第2~5天检测结果为阳性。提示哨鼠感染早期对其肺组织进行qRT-PCR检测血吸虫DNA,具有早期预警血吸虫感染高危环境的价值。

    输入性COVID-19合并重症恶性疟病例临床分析
    张乐, 夏加伟, 李翔, 马仲序, 姜建杰, 唐娅琳, 刘澍, 张开义
    2023, 41(4):  506-50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19
    摘要 ( )   HTML ( )   PDF (175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集2022年8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确诊的4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合并重症恶性疟的病历资料,对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均为男性,年龄40~54岁,均有非洲工作和生活史。急性起病,以发热(4例)、畏寒(3例)、寒战(3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4例)、乏力纳差(4例)为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头晕、意识不清2例,小便失禁1例,肌肉酸痛2例,咳嗽2例,咳痰1例,咽痛1例。所有病例经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外周血涂片镜检查见恶性疟原虫。所有病例符合重症疟疾诊断标准,均伴有肝功能异常及严重低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2例,血脂异常3例,累及三系血象异常3例,降钙素原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乳酸酸中毒2例,低血糖1例;胸部CT提示病毒性肺炎改变1例。给予抗病毒药物及青蒿琥酯(静脉注射120 mg/次,0、12和24 h各1次,之后1次/d,连续7 d),并结合病情给予不同方案精准化治疗,均治愈出院。出院后随访,4例病例情况稳定。建议对境外疟疾高流行地区入境人员树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疟疾同防意识,避免重症病例和死亡的发生。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肝纤维化的机制
    李天星, 张家明, 徐晨曦, 王子戈, 郭晶洁, 李姗
    2023, 41(4):  510-51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20
    摘要 ( )   HTML ( )   PDF (361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肝纤维化的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采用TCMSP、BATMAN-TCM、Swiss、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得复方鳖甲软肝片中11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潜在靶点以及华支睾吸虫病和肝纤维化相关靶点,筛选交集靶点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取核心靶点与其对应化合物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复方鳖甲软肝片有效成分、华支睾吸虫病和肝纤维化交集靶点17个,度值前5的靶点分别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3)、CXC趋化因子配体8(CXCL8)、肿瘤坏死因子(TNF)、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白细胞介素10(IL-10),与其分子对接结合能最小的化合物分别是黄芩素、汉黄芩素、24-乙基胆甾-4-烯-3-酮、24-乙基胆甾-4-烯-3-酮、24-乙基胆甾-4-烯-3-酮。KEGG和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复方鳖甲软肝片可调控细胞凋亡和增殖,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抑制促纤维化因子的表达等,可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等通路发挥治疗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肝纤维化的作用。

    安徽省芜湖市野鼠寄生虫感染情况分析
    王峰, 吴凡, 李琳琳, 黄青青
    2023, 41(4):  516-51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21
    摘要 ( )   HTML ( )   PDF (164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安徽省芜湖市野鼠寄生虫感染情况,于2022年10月从芜湖市9个县(区)抽取13个行政村的野外环境捕捉野鼠,鉴定鼠种、性别,称重划分鼠龄。收集野鼠的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检测寄生虫感染情况;剖解野鼠取肝脏、肠系膜等组织,采用组织活检或压片镜检法检测寄生虫感染情况。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测结果显示,9个县(区)的13个调查村野鼠寄生虫总感染率为78.1%(125/160)。除三山区(2/2)外,鸠江区野鼠感染率(90.3%,28/31)最高,与经开区(52.2%,12/23)、南陵县(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253、6.016,均P < 0.05)。Kato-Katz法检出6种寄生虫虫卵,检出率分别为:钩虫72.5%(116/160)、蛔虫2.5%(4/160)、肝毛细线虫4.4%(7/160)、管状线虫1.9%(3/160)、长膜壳绦虫5.6%(9/160)和短膜壳绦虫3.1%(5/160)。组织活检或镜检法检出肝毛细线虫和钩虫等2种寄生虫,检出率分别为1.3%(2/160)和3.1%(5/160)。感染单一寄生虫的野鼠占84.8%(106/125),同时感染两种及以上寄生虫的野鼠占15.2%(19/125)。160只野鼠分属黄胸鼠和黑线姬鼠,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78.6%(99/126)和76.5%(26/34)(χ2 = 0.069,P > 0.05);雄鼠和雌鼠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79.7%(59/74)和76.7%(66/86)(χ2 = 0.207,P > 0.05);幼鼠、亚成年鼠和成年鼠的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68.8%(33/48)、81.7%(89/109)和3/3(χ2 = 3.659,P > 0.05)。提示安徽省芜湖市野鼠体内寄生虫感染普遍,感染的寄生虫种类多,当地人群存在感染人兽共患寄生虫的风险。

    病例报告
    贵州省儿童多房棘球蚴病1例
    朱爱娅, 王旭, 王江友, 王颖, 李杨, 宋珊, 耿燕, 兰子尧, 戴佳芮
    2023, 41(4):  520-52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22
    摘要 ( )   HTML ( )   PDF (285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儿,男,9岁,学生,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人。2021年8月起,患儿常感右上腹疼痛不适。2022年9月10日以“肝占位病变:疑似肝脓肿并钙化或肿瘤”收治于中国贵航集团三0二医院。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儿无流行区旅居史,其父母长期从事牲畜(犬)宰杀职业,部分犬只从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等棘球蚴病流行区引入,患儿常与待宰犬只接触。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稍有压痛,肝脏包块未触及。血常规示:嗜酸粒细胞百分比20.1%。肝功能检测结果示,γ谷氨酰转移酶36 U/L。上腹部增强CT显示,肝右后叶见团块状混杂密度影,呈分叶状,内见多发斑点状、迂曲蚯蚓状高密度钙化影,呈簇状分布;增强扫描病灶见多发网格样分隔影,病灶边缘及分隔呈轻度持续强化。腹部彩色超声示,肝右后叶可见类椭圆形不均匀强回声团。9月14日行腹腔镜下肝右后叶切除术,见肝右后叶代偿性增大,Ⅵ、Ⅶ段可见乳白色肿块,约6 cm × 7 cm × 5 cm,表面凹凸不平,质地硬。术后病理切片结果示,肝组织炎性坏死。术后复查,血常规示嗜酸粒细胞百分比正常;上腹部CT提示术后改变,余未见明显异常,遂出院。11月10日至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复查,血清学检测结果示棘球绦虫抗体阳性。11月29日病灶组织DNA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检测,PCR扩增出棘球绦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x1)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基1(nad1)基因片段,分别与多房棘球绦虫的cox1基因(参考序列登录号AB477010)和nad1基因(参考序列登录号AJ132907)的序列相似性高达99.42%和99.59%,确诊为多房棘球蚴病。予患儿阿苯达唑15 mg/(kg·d),早晚餐后分服,继续治疗6个月。定期回访。

    急性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1例
    朱灿敏, 彭伟健, 王迪黎, 周华婧, 金强健, 常畅
    2023, 41(4):  524-52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3.04.023
    摘要 ( )   HTML ( )   PDF (122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50岁,湖北武汉人,建筑工人。2022年8月3日在因发热就诊于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协和江南医院发热门诊,行相关检查后予口服抗生素及退热处理,病情无好转;次日家属发现患者精神差、躁动不安且胡言乱语,遂转入神经内科。家属代诉,患者曾于2022年7月29日在工地附近的湖泊游泳,8月3日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0 ℃,伴头部、后颈部疼痛,呕吐。入院查体:神志清,有轻度谵妄状,查体不能配合,双侧巴氏征阳性,颈强4指,双侧克氏征阳性。血常规示:白细胞17.5 × 109/L,中性粒细胞86.5%,降钙素原0.16 ng/ml。8月5日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示:脑脊压正常,为145 mmH2O(1 mmH2O = 9.779 Pa),白细胞数升高(4 265.00 × 106/L),多核细胞升高(88.00%),潘氏蛋白试验呈阳性,总蛋白升高(2 394.2 mg/L),葡萄糖降低(0.15 mmol/L),氯正常(114.66 mmol/L),钾降低(2.75 mmol/L)。头颅CT检查示,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脑脊液病原学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检出福勒耐格里阿米巴,相对丰度为98.76%。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予脱水降颅压、抗感染、抗癫痫、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予甘露醇(125 ml/ 6 h)、头孢曲松钠(2.0 g/12 h)、两性霉素B(8月6 日1 mg、8月7日2 mg、8月8 日3 mg、8月9日 4 mg)等。患者经治疗虽控制癫痫发作,但病情进行性加重,于8月9日形成脑疝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