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2-28
    封面和目录
    目次
    2019, 37(1):  0. 
    摘要 ( )   PDF (18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2015年福建省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
    陈宝建, 谢汉国, 张榕燕, 林陈鑫, 李燕榕, 谢贤良, 江典伟, 张山鹰
    2019, 37(1):  1-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01
    摘要 ( )   HTML ( )   PDF (869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掌握福建省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根据全国统一调查方案,按病种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调查点,土源性线虫和肠道原虫感染调查分别抽取15个县(市、区)41个和75个调查点,华支睾吸虫感染调查分别抽取7个城区(城市)12个调查点和5个镇区(农村)10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调查3岁以上常住居民不少于250人。采集居民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二检)检查肠道蠕虫卵感染情况。土源性线虫调查点粪样,除采用加藤片粪检外,各加做1张碘液和生理盐水涂片,分别检查原虫包囊和原虫滋养体。结果 共调查27县(市、区)138个调查点16 799人,发现各种重点寄生虫感染者619例,总感染率为3.68%。其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3.67%(391/10 652),共检出3种线虫,分别为蛔虫(7例)、鞭虫(29例)和钩虫(358例,占91.6%),感染率分别为0.07%、0.27%和3.36%;肠道原虫感染率为2.08%(222/10 652),共检出6种肠道原虫,分别为人芽囊原虫(85例)、微小内蜒阿米巴(62例)、结肠内阿米巴(44例)、哈门氏内阿米巴(19例)、波列基内阿米巴(10例)和蓝氏贾第鞭毛虫(2例)。华支睾吸虫感染共调查6 147人,感染者6例,感染率为0.09%,其中城区感染率为0.05%(2/3 418),镇区感染率为0.15%(4/2 72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土源性线虫感染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感染率分别为3.31%(172/5 194)和4.01%(219/5 45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年龄分布以65岁及以上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7.87%(125/1 588);职业分布以农民感染率最高,为4.63%(376/8 121);文化程度分布以小学文化人群感染率最高,为4.85%(238/4 907);不同年龄组间、职业间、文化水平间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地区分布以宁化县感染率最高,为16.59%(135/820),周宁县未检出感染者;生态功能区分布,浙闽山区丘陵区的人群感染率为4.12%(226/5 480),滇桂粤中部闽南山地丘陵区的人群感染率为3.19%(165/5 172),两者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行政辖区分布以为三明市感染率最高,为8.87%(143/1 612),以宁德市最低,为0.20%(3/1 514)。本次人体重点寄生虫总感染率与第一、二次调查结果(总感染率为84.39%、36.15%)比较,分别下降了95.65%、89.85%。结论 福建省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率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土源性线虫中的钩虫感染需重点防治。

    2015年天津市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状况及人群寄生虫病认知行为调查
    刘怡芳, 吕杰, 苏承, 李琳
    2019, 37(1):  7-1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02
    摘要 ( )   HTML ( )   PDF (846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天津市人体重点寄生虫的感染状况及城乡居民寄生虫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与行为模式。方法 2015年,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要求,根据天津市生态区划分及经济水平确定调查区,依据地形、经济水平等因素分层,每层以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个自然村/居委会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调查不少于250名当地常住人口(0岁以上)。采集调查对象的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土源性线虫、带绦虫、华支睾吸虫虫卵,采用直接涂片法检测肠道原虫,对3~6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特征人群感染率差异。随机抽取26个调查点部分人员开展寄生虫病知识调查,了解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结果 共检测15 674人,涉及两个生态区的12个行政区共61个调查点。寄生虫总感染率为0.14%(22/15 674),其中蛔虫感染8例(1中度感染,7例轻度感染)。蛲虫感染14例(均为轻度感染),未检出其他寄生虫感染。3~6岁儿童蛲虫感染率为0.54%(4/744)。燕山-太行山山地生态区蛔虫感染率为0.17%(8/4 705),京津唐生态区未检出蛔虫感染。12个行政区中仅武清、滨海新区、静海、宝坻和蓟州等5个行政区(均为涉农地区)检出寄生虫感染,感染率分别为0.13%(1/784)、0.07%(1/1 501)、0.29%(3/1 040)、1.04%(8/766)、0.19%(9/4 705),不同地区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男性、女性感染率分别为0.09%(7/7 566)、0.19%(15/8 108);农民感染率最高(0.18%,14/7 620);50~59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0.23%,6/2 658);高中以上人群感染率最高(0.21%,7/3 330);不同性别、职业、年龄组和文化程度人群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26个调查点共计1 561人开展问卷调查,蛔虫病知晓率(62.8%,981/1 561)高于华支睾吸虫病知晓率(27.2%,424/1 561)(P < 0.05),城市居民寄生虫病知识知晓率与行为模式普遍优于农村地区。结论 天津市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率处于很低水平,人群对土源性线虫病的知晓率及对健康行为的了解较高,但对华支睾吸虫病知晓率较低。

    2017年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数据分析
    朱慧慧, 黄继磊, 诸廷俊, 段磊, 周长海, 钱门宝, 陈颖丹
    2019, 37(1):  12-1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03
    摘要 ( )   HTML ( )   PDF (831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我国土源性线虫感染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订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对策、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91个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监测点(县)开展监测工作。各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开展监测,每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200人,每个监测点共计调查1 000人。收集被调查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进行一粪两检。计算感染率等指标,感染率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另外,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5户,每户采集1份田地或菜园的土样(≥ 400 g),其中350 g用于钩蚴检测,50 g用于人蛔虫卵检测。采用45 ℃、5%的盐水进行土壤中钩蚴镜检鉴定;采用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测土壤中人蛔虫卵。结果 2017年全国30个省(市、区)的291个监测点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1.78%(5 293/297 078),其中感染率最高的为云南(11.83%,1 345/11 372),其次为海南(10.91%,220/2 017)和重庆(9.68%,355/4 091);男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62%(2 348/145 307),低于女性的1.94%(2 945/151 771)(P < 0.01);≥ 60岁年龄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2.78%(1 986/71 314),其次为7~14岁组(1.71%)和45~59岁组(1.69%),各年龄组感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00%(2 974/297 078)、0.50%(1 473/297 078)和0.41%(1 224/297 078),其中钩虫、蛔虫和鞭虫重度感染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82%(84/2 794)、0.61%(9/1 473)、0.25%(3/1 224),中度感染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33%(99/2 794)、16.50%(243/1 473)、9.56%(117/1 224),轻度感染者所占比例分别为93.85%(2791/2 794)、82.89%(1 221/1 473)、90.20%(1 104/1 224)。24个省(市、区)监测点进行了土壤中人蛔虫卵监测工作,土壤蛔虫卵检出率为5.59%(114/2 040),钩蚴检出率为3.18%(64/2 040)。结论 2017年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土源性线虫整体感染水平较低,为1.78%,但仍有高感染省份,传播风险依然存在,需要继续加强监测工作。

    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小鼠体内中性粒细胞形成胞外诱捕网能力的研究
    危芙蓉, 杨玥涛, 汪俊云, 王燕娟, 潘佳明, 曹建平
    2019, 37(1):  18-2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04
    摘要 ( )   HTML ( )   PDF (763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小鼠体内中性粒细胞被佛波酯刺激诱导产生胞外诱捕网的能力变化。方法 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30只。感染组每鼠腹腔接种0.5 ml婴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密度为2 × 108/ml)悬液,12周后乙醚麻醉后收集抗凝血。取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的抗凝血400 μl加入到24孔板中,用100 nmol/L佛波酯刺激3 h后,分别用CD11b和Ly6G标记中性粒细胞,用H3Cit和MPO标记产生胞外诱捕网的中性粒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H3Cit+MPO+中性粒细胞群比例。用中性粒细胞分离试剂盒纯化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100 nmol/L佛波酯刺激中性粒细胞3 h,分别用蓝色荧光标记DNA,红色荧光标记瓜氨酸化组蛋白H3,绿色荧光标记髓过氧化物酶,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观察、拍照。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采用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离试剂盒分离纯化的中性粒细胞纯度达到87%以上。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的中性粒细胞分别被佛波酯刺激后,H3Cit+MPO+中性粒细胞群占总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880 ± 0.251)%、(0.623 ± 0.0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激光共聚焦显微成象分析发现,感染组的中性粒细胞体积增大,且产生环状和丝状DNA骨架结构的细胞比例增多。感染组标记H3Cit和MPO颗粒物的荧光数量较对照组增多,DNA骨架结构上附着的H3Cit和MPO颗粒物数量增多。结论 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可增强小鼠中性粒细胞产生胞外诱捕网的能力。

    结合重组酶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和荧光探针快速检测日本血吸虫基因片段
    赵松, 刘燕红, 李婷, 李伟, 张键锋, 郭利川, 应清界, 羊海涛, 杨坤
    2019, 37(1):  23-2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05
    摘要 ( )   HTML ( )   PDF (735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结合重组酶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RAA)和荧光探针方法建立日本血吸虫特异性基因片段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G28(SjG28)基因片段作为靶序列,应用DNAMAN 7.0软件设计合成引物及荧光探针,建立荧光RAA反应体系。扩增不同拷贝数的SjG28重组质粒,评价荧光RAA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以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细粒棘球绦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似蚓蛔线虫、华支睾吸虫基因组为模板进行荧光RAA检测,以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采用荧光RAA分别检测500、200和5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兔粪中虫卵DNA。分别在50只阴性钉螺中混入1、2、3、4、5、10只阳性钉螺,并提取DNA进行荧光RAA检测。结果 以不同拷贝数的SjG28重组质粒为模板进行荧光RAA扩增,在5 min时即可观察到明显的荧光信号,随着拷贝数的不断降低,检测到荧光信号的时间也随之延长,不同拷贝数的扩增均在10 min内完成,最低可检出的质粒浓度为10拷贝/μl。以曼氏血吸虫、细粒棘球绦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似蚓蛔线虫及华支睾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的荧光RAA扩增结果均为阴性。不同数量尾蚴感染的兔粪中提取的DNA样品经荧光RAA检测,均能得到有效的扩增,检测可在15 min内完成。含不同数量阳性钉螺的50只阴性钉螺提取的日本血吸虫DNA经荧光RAA检测,均能得到有效的扩增,检测可在10 min内完成。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可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片段的荧光RAA方法,反应快捷,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广西藤县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调查及其分子鉴定
    徐梦, 黄文, 欧深, 尹建海, 曹胜魁, 蒙丽玉, 曹建平, 沈玉娟
    2019, 37(1):  28-3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06
    摘要 ( )   HTML ( )   PDF (713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广西藤县人群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状况及其分子鉴定,为当地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6年11月,在广西藤县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天平镇和金鸡镇各1个自然村作为调查点。收集3岁以上常驻居民的粪便,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检)检测华支睾吸虫虫卵并计数。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被调查者社会人口学等相关信息。从镜检阳性样本中随机选取部分新鲜粪样提取DNA,PCR扩增华支睾吸虫内转录间隔区2(ITS2),测序后在NCBI核酸数据库作比对分析。结果 共调查400人,检出华支睾吸虫虫卵阳性208人,感染检出率为52.0%(208/400),感染者以轻度感染为主(69.2%,144/208)。天平镇华支睾吸虫感染检出率为66.5%(133/200),高于金鸡镇的37.5%(75/200)(χ2 = 33.69,P < 0.01)。男性感染检出率为58.7%(131/223),高于女性的43.5%(77/177)(χ2 = 9.18,P < 0.01);30~39岁组感染检出率最高,为63.8%(60/94);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感染检出率最高,为68.0%(17/25)。不同年龄组、教育程度人群感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7.1,23.02;P < 0.01)。PCR扩增出156 bp的华支睾吸虫特异性条带,其序列与越南岘港分离株ITS2(GenBank登录号:MF319655)的一致性为100%。结论 广西藤县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检出率为52.0%,属于超重流行区;男性、青壮年是华支睾吸虫高感染人群。广西藤县的华支睾吸虫ITS2序列与越南岘港分离株的基因型一致。

    研究简报
    2010-2017年河南省南阳市疟疾疫情分析
    王庭柱, 张文韬, 张红普
    2019, 37(1):  32-3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20
    摘要 ( )   HTML ( )   PDF (690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2010-2017年南阳市疟疾疫情特征,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出建议。收集2010-2017年南阳市疟疾病例流行病学资料,采用Excel 2003软件分析疫情概况、地区分布、性别分布、年龄分布、职业分布、感染国来源、病例诊治与报告时间、诊断报告单位。结果显示,南阳市2010-2017年共报告疟疾病例375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181例(占48.3%)、实验室诊断病例194例(占51.7%);间日疟306例(占81.6%)、恶性疟61例(占16.3%)、卵形疟7例(占1.9%)、三日疟1例(占0.2%);本地感染病例299例(占79.7%)、输入性病例76例(占20.3%)。2010-2011年,南阳市以间日疟病例为主,存在本地感染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2012-2017年,南阳市无本地感染病例,所有病例均为输入性和实验室诊断病例。南阳市13个县(市区)均有疟疾病例,唐河县病例数最多(61例),西峡县病例数最少(5例)。性别分布中,病例以男性为主,占69.1%(259/375),女性占30.9%(116/375)。年龄分布中,病例年龄最小的是1岁,最大的是86岁,40~49岁和50~59岁人群病例数较多,分别占24.3%(91/375)和18.9%(71/375);0~9人群病例数最少,占2.1%(8/375)。职业分布中,2010-2011年病例以农民为主,2012-2017年病例以民工为主。月份分布中,2010-2011年,南阳市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数量的高峰期集中在5-10月,占80.3%(240/299);2010-2017年,7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发病无明显季节性。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来源包括非洲(占90.7%)、东南亚(占4.0%)、南亚(占4.0%)和云南-缅甸边境(占1.3%);病例数居前的5个国家分别是尼日利亚(21例)、安哥拉(11例)、喀麦隆(9例)、赤道几内亚(5例)和乌干达(5例),占67.1%(51/76)。自2010年9月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启动后,疟疾病例发病到至诊断的平均时间为4 d,诊断到至报告的平均时间为1 d。2010-2011年以乡镇卫生院诊断报告为主,占68.4%(216/316);2012-2017年以地市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诊断报告为主,占86.4%(51/59)。

    论著
    江西省人体蛔虫感染现状分析
    李召军, 兰炜明, 葛军, 刘跃民, 衣方誉, 曾小军, 姜唯声, 杭春琴, 许静, 吕山, 李石柱
    2019, 37(1):  36-4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07
    摘要 ( )   HTML ( )   PDF (672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和分析江西省蛔虫感染情况现状和态势,为制定全省蛔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2014年全国第三次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方案和细则要求,结合江西省的具体情况,以生态区为基础,按照经济条件和地理方位两个特征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共抽取全省32个县92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调查3岁以上常住居民250人,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粪检虫卵(一粪二检)。不同人群感染率差异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共粪检23 606人,蛔虫感染者206例,感染率为0.87%(206/23 606)。蛔虫感染者中,查获受精虫卵感染者97例(47.09%),未受精卵感染者109例(52.91%),受精和未受精虫卵同时感染者46例(22.33%)。20个县查获蛔虫卵阳性者,占调查县的62.5%(20/32),其中于都县感染率最高,为5.35%(42/785),奉新等12个县未检出蛔虫感染者,不同县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生态区分布以南岭生态区最高(1.65%,78/4 742),浙闽生态区最低(0.10%,6/5 887),不同生态区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女性感染率为0.99%(120/12 068),高于男性感染率0.75%(86/11 538)(P > 0.05)。各年龄组均有感染者,以30~39岁组感染率最高(1.14%,28/2 465)。职业分布以商人感染率最高(1.50%,4/267),待业人员最低(0)(P < 0.01)。文化程度分布以小学以下感染率最高(1.13%,43/3 818),高中最低(0.49%,8/1 631)。不同年龄组、职业、文化程度间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江西省蛔虫感染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受精卵比未受精卵出现率低,区域分布明显,局部地区感染率较高,仍然是江西省今后寄生虫病防治的重点之一。

    2017年全国疟疾专报系统中病例信息审核情况分析
    涂宏, 丰俊, 张丽, 张少森, 夏志贵, 周水森
    2019, 37(1):  41-4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08
    摘要 ( )   HTML ( )   PDF (656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7年全国疟疾病例信息审核结果,总结疟疾病例报告和疟疾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方法 收集并分析国家消除疟疾技术专家组对2017年疟疾专报系统中24个疟疾流行省的疟疾病例信息的审核结果,采用描述统计和卡方检验、趋势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不同省、不同季度和不同地区的病例信息审核初审和复审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7年共审核了24个疟疾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 651例病例信息,初审合格率为58.17%(1 542/2 651)。第一至第四季度初审合格率分别为58.18%(377/648)、61.73%(450/729)、48.85%(360/737)和66.11%(355/537),季度变化与初审合格率无显著线性趋势(P > 0.01)。东、中、西部地区病例信息初审合格率分别为55.96%(856/1 529)、60.35%(312/517)和61.82%(374/605)。全年初审合格率较低的3个省为湖北(36.00%,36/100)、贵州(37.50%,9/24)和河北(40.68%,24/59)。初审不合格问题包括无省级复核结果(29.23%,775/2 651)、病例判定证据不足(5.28%,140/2 651)、病例信息不完整(5.17%,137/2 651)和抗疟药使用不规范(2.15%,57/2 651)。经补充资料后复审,复审合格率为92.49%(2452/2 651),不合格问题比例分别下降至3.06%(81/2 651)、2.04%(54/2 651)、1.36%(36/2 651)和1.06%(36/2 651),复审不合格问题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第一至第四季度复审合格率均较初审合格率上升,分别为89.81%(582/648)、91.08%(664/729)、93.08%(686/737)和96.83%(520/537),季度变化与复审合格率存在线性趋势(P < 0.01)。东、中、西部地区的病例信息复审合格率分别为93.07%(1 423/1 529)、90.72%(469/517)和92.56%(560/605),均较初审合格率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1)。西部地区的抗疟药使用不规范比例(2.15%,13/605)高于中部(1.93%,10/517)和东部地区(0.33%,5/1 529)(P < 0.01),且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不同地区的无省级复核结果、病例判定证据不足和病例信息不完整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1)。全年复审合格率较低的3个省为贵州(75.00%,18/24)、河南(82.49%,76/177)、甘肃(15/18)。结论 疟疾病例信息审核提高了专报系统填报质量,信息填报不规范是病例审核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2015-2017年山东省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分析
    许艳, 王用斌, 赵长磊, 卜秀芹, 王龙江, 孔祥礼
    2019, 37(1):  48-5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09
    摘要 ( )   HTML ( )   PDF (635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山东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7年山东省疟疾疫情资料及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资料,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疟疾病例诊断情况及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山东省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676例,其中境外输入675例(99.85%),省外输入1例(0.15%);96.75%(654/676)的病例由非洲输入,主要来自赤道几内亚(143例,21.87%)和安哥拉(85例,13.00%)。所有病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恶性疟514例(76.04%)、间日疟66例(9.76%)、卵形疟76例(11.24%)、三日疟20例(2.96%)、无混合感染病例。报告病例中发病当日就诊的195例(28.85%),超过3 d就诊的258例(38.17%);初诊被诊断为其他疾病的214例(31.66%)。病例首诊确诊的253例(37.43%),超过3 d确诊的222例(32.84%)。经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病例报告单位对网报的恶性疟、间日疟、卵形疟和三日疟病例的虫种判定准确率分别为97.49%(504/517)、67.86%(57/84)、90.91%(50/55)和11/12。65例重症病例当日就诊率和首诊确诊率分别为26.15%(17/65)和27.69%(18/65)。按报告地分,全省17个市均有病例报告,其中济宁、泰安、威海、烟台、青岛和济南等6市共报告502例,占全省总报告病例数的74.26%。按现住址分,全省17个市均有输入性病例分布,其中泰安、烟台、威海、济宁和青岛等5市共报告病例401例,占全省总报告病例数的59.32%。病例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年龄最小16岁,最大65岁,年龄中位数为41岁;职业以农民为主(422例,62.43%)。结论 2015-2017年山东省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数为676例,96.75%由非洲输入,当日就诊率和首诊确诊率均较低。

    2010-2017年上海市疟疾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朱民, 蔡黎, 张宸罡, 张耀光, 王真瑜, 江莉, 马晓疆, 朱倩, 何艳燕
    2019, 37(1):  55-6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10
    摘要 ( )   HTML ( )   PDF (571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上海市2010-2017年疟疾流行特征,为及时调整上海市消除疟疾进程中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10-2017年上海市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信息,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对疟疾病例的诊断分型、诊断时间、感染来源和流行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7年上海市共报告疟疾病例359例,死亡3例。报告病例中,临床诊断病例10例(2.8%),实验室确诊病例349例(97.2%),其中恶性疟241例(67.1%)、间日疟60例(16.7%)、卵形疟26例(7.2%)、三日疟13例(3.6%),未分型9例(2.5%)。自2010年起,上海市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病例诊断时间间隔的中位数为4.4 d,发病后3 d内确诊的病例占48.2% (173/359)。病例报告无明显季节分布。病例以男性中青年为主,包括在沪户籍105例(29.2%),外省户籍207例(57.7%),外籍47例(13.1%)。现居住地分布于全国19个省(市、区)的92个区(县),其中上海市居住地病例占72.7%(261/359),分布于全市16个区。报告病例中除1例输血感染的三日疟和1例感染地不明的三日疟外,其余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占94.2%(338/359),国内外省输入病例占5.3%(19/359)。自2012年起,上海市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感染来源地均为境外。结论 上海市自2010年起无本地感染疟疾报告,仍有境外感染疟疾病例输入和死亡病例发生。

    高通量基因芯片在口岸疟原虫检测中的应用
    曹继红, 张子龙, 李深伟, 李美, 张晓航, 田桢干
    2019, 37(1):  61-6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11
    摘要 ( )   HTML ( )   PDF (518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验证及应用一种同时快速检测4种疟原虫的高通量基因芯片方法。方法 收集上海口岸现场经显微镜镜检及荧光PCR确认后的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病例血样,采用高通量基因芯片对4份疟原虫阳性血样同时进行验证检测。提取4种疟原虫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定量,使用芯片检测经梯度稀释的疟原虫DNA样品,评价芯片的灵敏度。将4种疟原虫DNA和相同数量级浓度的诺氏疟原虫、微小隐孢子虫、结肠小袋纤毛虫DNA进行交叉反应检测,评价芯片的特异性。采集50例云南现场疑似疟疾病例血样,采用芯片进行检测,并与镜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芯片检测上海口岸4份疟原虫阳性血样的结果与镜检和PCR结果相符,检测过程仅需2 h。芯片灵敏度检测结果显示,其对疟原虫DNA的检测下限分别为间日疟原虫78 copies/μl、三日疟原虫87 copies/μl、恶性疟原虫135 copies/μl、卵形疟原虫302 copies/μl。芯片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4种疟原虫均可检出,诺氏疟原虫、微小隐孢子虫、结肠小袋纤毛虫均未检出,无交叉反应。云南现场采集的50份疑似疟疾病例血样芯片检测结果显示,间日疟原虫阳性18份、恶性疟原虫阳性12份、三日疟原虫阳性1份,与镜检结果相符。结论 该高通量基因芯片可以同时检测4种疟原虫,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的特点,适合现场筛检及疟疾疫情防控的需要。

    河南省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患者中巴贝虫感染的分子流行特征分析
    李素华, 赵玉玲, 高丽君, 张雅兰, 周瑞敏, 钱丹, 杨成运, 刘颖, 鲁德领, 张红卫, 许汴利
    2019, 37(1):  66-6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12
    摘要 ( )   HTML ( )   PDF (473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河南省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患者中巴贝虫感染分子流行特征,为信阳市及河南省巴贝虫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信阳市2012年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患者的血样和基本信息。提取血样DNA,用两对引物(Bab5/Bab8 + Bab6/Bab7和 RIB-19/RIB-20 + BAB-rumF/BAB-rumR)巢式PCR扩增巴贝虫18S rRNA基因,测序后与GenBank中田鼠巴贝虫的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对血样检测阳性的病例进行地区、发病时间、人群、蜱虫叮咬和布尼亚病毒检测情况的分析。结果 共收集600例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的患者血样,59例(9.8%)血样两对引物巢式PCR均扩增出约430 bp的18S rRNA基因片段。序列比对结果显示,59条扩增序列与田鼠巴贝虫(GenBank登录号:LC314655.1)的一致性均高于97%。59例血样扩增阳性中,51例来自信阳市(86.4%),其中商城县16例(27.1%),光山县12例(20.3%);发病时间集中在5月(23.7%,14/59)、6月(39.0%,23/59)和7月(17.0%,10/59);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40岁以上者48例(81.4%,48/59)。59例阳性病例中14例(23.7%)曾被蜱虫叮咬,31例(2.5%)布尼亚病毒检测阳性。结论 河南省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患者中巴贝虫感染率较高,尤其中老年患者。

    亚洲带绦虫45 kDa雌激素调节蛋白的表达及其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与鉴定
    王立群, 梁盼红, 张少华, 侯俊玲, 王莉杰, 毛立, 骆学农
    2019, 37(1):  70-7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13
    摘要 ( )   HTML ( )   PDF (457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筛选并制备亚洲带绦虫45 kDa雌激素调节蛋白(TaEP45)的杂交瘤细胞株。方法 设计带有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以亚洲带绦虫成虫总RNA为模板,RT-PCR扩增TaEP45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用1 mmol/L 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带组氨酸(His)标签的TaEP4蛋白,用亚洲带绦虫囊尾蚴阳性猪血清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TaEP45的反应原性。以纯化的TaEP45免疫BALB/c小鼠(100 μg/鼠,首次免疫用等量弗氏完全佐剂,第2、第3次免疫用等量弗氏不完全佐剂),选择血清抗体效价高的小鼠,取脾细胞和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用纯化的TaEP45和His标签蛋白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用亚洲带绦虫全虫抗原Western blotting鉴定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结果 RT-PCR扩增获得的TaEP45基因ORF长1 362 bp,编码453个氨基酸。重组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60 000,可被亚洲带绦虫囊尾蚴阳性猪血清识别。筛选获得5株稳定分泌TaEP45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其抗体效价均≥ 1 : 2 430,亚型分别为IgG2b或IgG1。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5株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均能与亚洲带绦虫全虫抗原发生反应。结论 表达纯化了TaEP45,筛选出5株能稳定分泌高滴度TaEP45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其分泌的单克隆抗体能与亚洲带绦虫全虫抗原发生反应。

    云南省西南地区福寿螺COⅠ基因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张苍林, 保雪莹, 彭佳, 字金荣, 冉甄, 卢娜, 杨亚明
    2019, 37(1):  75-8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14
    摘要 ( )   HTML ( )   PDF (429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为了解云南省西南地区福寿螺的种群结构,对当地福寿螺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序列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方法 2016年11月18日至2017年5月8日,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和勐腊县、普洱市思茅区和西盟县、临沧市耿马县及德宏州瑞丽市6个调查点采集福寿螺,进行形态学观察。提取福寿螺基因组DNA,PCR扩增COⅠ基因,对将阳性PCR产物进行测序。采用MEGA 6.06软件进行序列特征分析、计算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共采集福寿螺200只,无法通过形态学鉴定进行种类区分。PCR扩增获得129条COⅠ基因序列(小管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123条,孤岛福寿螺P. insularum 6条),经多序列比对排齐后长度为621 bp,存在76个核苷酸变异位点,76个简约信息位点,无单一变异、插入和缺失位点、无碱基转换和颠换,A、G、T、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1%、20.5%、39.8%和16.7%;编码的207个氨基酸残基中,保守氨基酸有203个(占98.1%)。COⅠ基因序列分属4个单倍型(HAP)——HAP-1、HAP-2、HAP-3和HAP-4。HAP-1频率最高,占71.3%(92/129),其次是HAP-3,占17.8%(23/129),HAP-2和HAP-4频率分别为6.2%(8/129)和4.7%(6/129)。HAP-1、HAP-2和HAP-3与小管福寿螺的遗传距离最短,为0~0.052,碱基差异数为0或31个;与锥形瓶属(Pila conica)的遗传距离最长,为0.214~0.239,碱基差异数为115~126个。HAP-4与小管福寿螺、孤岛福寿螺和锥形瓶属遗传距离分别为0.100、0.060和0.223,碱基差异数为57、35和119个。4个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为0.021~0.100,碱基差异数为13~57个。其中,HAP-1和HAP-2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21;HAP-4与HAP-1、HAP-2和HAP-3的遗传距离最远,为0.100;HAP-3与HAP-1和HAP-2的遗传距离处于中间水平,为0.052。HAP-1、HAP-2和HAP-3与小管福寿螺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B433769、KT313034、EU523129)的一致性为98%~100%;HAP-4与孤岛福寿螺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F514942)的一致性为99%。结论 云南省西南地区存在小管福寿螺和孤岛福寿螺2种,且小管福寿螺已产生一定的遗传分化。

    印度华首线虫核糖体和线粒体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
    周成艳, 马君, 刘伟, 徐前明, 朱兴全
    2019, 37(1):  81-8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15
    摘要 ( )   HTML ( )   PDF (355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印度华首线虫的核糖体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序列,探讨其作为分子标记的应用潜力。方法 2016年6月,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榔梨镇捕捉到2条野生大王蛇,并从蛇体内分离获得7条印度华首线虫。提取7条印度华首线虫基因组DNA,PCR扩增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1和2(ITS-1和ITS-2)、5.8S、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x1)、核糖体RNA小亚基12S、ATP酶亚基6(atp6)、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基4(nad4)基因,测序。采用ClustalX 1.83软件拼接各基因测序结果,并进行多序列比对。基于cox1、12S、atp6、nad4线粒体基因序列,以旋盘尾丝虫为外群,采用贝叶斯(BI)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7条印度华首线虫PCR扩增序列的种内变异。结果 ITS-1、5.8S和ITS-2扩增产物长度约为900 bp,cox1、12S、atp6和atp4扩增产物长度依次约为400、600、500和400 bp。ITS-1、5.8S和ITS-2的A + T含量为52.6%~53.7%,高于G + C含量(46.3%~47.4%),cox1、12S、atp6和atp4的A + T含量分别为67.1%~68.9%、76.9%~77.4%、73.0%~75.5%和70.3%~73.3%,均高于其G + C含量(31.1%~32.9%、22.6%~23.1%、24.5%~27.0%和26.7%~29.7%)。ITS-1、5.8S、ITS-2、cox1、12S、atp6和atp4的种内变异依次为0~2.5%、0、0~5.0%、0~2.6%、0~3.7%、0.7%~8.7%和0~11.0%。7条印度华首线虫线粒体基因序列聚于一支,与钩口科锡兰钩口线虫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 印度华首线虫核糖体基因序列中ITS-2变异程度最大,有望成为研究印度华首线虫种内变异的理想分子标记。线粒体基因序列变异程度从低到高依次为cox1 < 12S < atp6 < nad4,nad4是研究印度华首线虫遗传多样性的理想线粒体分子标记。

    应用非等间距灰色模型GM(1,1)预测广西宾阳县农村居民隐孢子虫感染趋势
    徐宁, 汤林华, 姜岩岩, 沈玉娟, 曹胜魁, 刘华, 尹建海, 杨益超, 蒋智华, 李伟, 甘晓琴, 赵甲光, 郑卫杰, 王丽, 张荣, 曹建平
    2019, 37(1):  87-9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16
    摘要 ( )   HTML ( )   PDF (307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隐孢子虫感染率预测模型,预测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宾阳县农村居民隐孢子虫感染率,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2016、2017和2018年分别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宾阳县农村居民,收集符合条件居民的粪样进行隐孢子虫免疫试纸条检测,获得该县各年农村居民隐孢子虫感染率。根据宾阳县2014、2016、2017和2018年隐孢子虫感染率,建立非等间距灰色模型GM(1,1)以预测2019年和2020年该县农村居民隐孢子虫感染率。模型检验采用残差检验、关联度检验和后验差检验。结果 广西宾阳县2014、2016、2017和2018年农村居民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2.9%(57/2 000)、1.5%(15/1 030)、1.1%(11/1 027)和0.6%(6/1 004)。隐孢子虫感染率预测模型为:(0)(ki + 1) = -(1 - e0.289 1Δki + 1)e-0.289 1Δki + 1。应用该模型获得2014、2016、2017和2018年宾阳县农村居民隐孢子虫感染率的拟合值分别为2.9%、1.5%、1.0%和0.7%,预测模型的绝对误差分别为0.000 0、-0.001 6、0.136 8和-0.121 4,相对误差分别为0.000 0、0.001 1、0.124 4和0.202 3。关联度r = 0.667 7,后验方差比C = 0.106 8,后验概率P = 1.00。2019和2020年宾阳县农村居民隐孢子虫感染率的预测值分别为0.5%和0.4%。结论 建立了隐孢子虫感染率的非等间距灰色模型GM(1,1),该模型预测精度较高,拟合效果较好。预测宾阳县农村居民隐孢子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

    综述
    螺类寄生虫感染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
    岳志远, 郭云海, 秦志强, 张仪
    2019, 37(1):  92-9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17
    摘要 ( )   HTML ( )   PDF (23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螺类隶属于软体动物,广泛分布于陆地、淡水和海洋。部分螺类可作为传播寄生虫的媒介宿主,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有关螺类感染寄生虫后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报道较少,但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揭示螺类与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螺类的免疫防御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螺类感染寄生虫后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防治螺类传播疾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抗细粒棘球绦虫疫苗的研究进展
    魏玉环, 胡媛, 曹建平
    2019, 37(1):  97-10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18
    摘要 ( )   HTML ( )   PDF (222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粒棘球蚴病是由细粒棘球蚴寄生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严重威胁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犬是细粒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牛、羊和人是细粒棘球蚴的中间宿主。目前针对棘球蚴病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效果尚不理想,疫苗作为预防和控制棘球蚴病传播的重要补充手段,研究尤为重要。本文对抗细粒棘球绦虫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高效疫苗的进一步研制提供参考。

    弓形虫感染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欧阳净, 陈耀凯
    2019, 37(1):  102-10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19
    摘要 ( )   HTML ( )   PDF (20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弓形虫感染是艾滋病患者的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弓形虫除可导致严重感染外,近年来发现弓形虫感染可影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和进程,两者间存在一些内在联系。许多研究结果显示,弓形虫感染可能通过损害神经系统、影响神经递质和免疫系统等多种途径影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和进程,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研究两者的内在联系,有助于了解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与影响因素,为精神分裂症的防治研究提供新的方向。本文对弓形虫感染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
    免疫抑制治疗并发粪类圆线虫感染1例
    庞冲敏, 杨兴林, 翟慧, 欧维正, 韦家秀, 郑智弦
    2019, 37(1):  106-10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23
    摘要 ( )   HTML ( )   PDF (193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简报
    浙江省温州市1例儿童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病学调查
    倪庆翔, 阮卫, 张玲玲, 陈华良, 姚立农
    2019, 37(1):  108-11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21
    摘要 ( )   HTML ( )   PDF (168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集患者门诊和住院病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浙江省温州市1例儿童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的基本情况、发病诊疗经过、密切接触人员、生活习惯和环境、愈后转归等进行调查。患者,丽水市青田县人,2018年1月17日出现发热、呕吐症状,期间体温反复升高。入院后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面色苍白,扁桃体二度肿大,黏膜发白,脾肋下2 cm。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均降低,铁蛋白升高,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下降。血清学检测EB (epstein-barr)病毒抗体阳性。骨髓涂片检查可见巨噬细胞吞噬血细胞现象。诊断为“EB病毒感染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并加依托泊苷(VP16)、环孢素(CSA)治疗,病情好转,2月5日出院,门诊随访。2月19日为继续完成VP16、CSA化疗,再次入院。3月21日骨髓血涂片查到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PCR检测扩增出120 bp的利什曼原虫动基体小环DNA特异性条带。葡萄糖酸锑钠(五价锑600 mg/d × 6 d,静脉注射;停药2 d,五价锑300 mg/d × 12 d)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病例为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病例,在其西班牙的住所附近公园内被白蛉叮咬而感染的可能性最大。

    单一性别日本血吸虫尾蚴的获得
    魏梦甜, 王阳, 张璧辉, 孙军
    2019, 37(1):  111-11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22
    摘要 ( )   HTML ( )   PDF (155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阐明人工制备阳性钉螺释放日本血吸虫尾蚴性别类型的规律和特点,为需要获取单一性别尾蚴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毛蚴对钉螺“一对一”(1只毛蚴感染1只钉螺)和“多对一”(约10只毛蚴感染1只钉螺)感染方式分别制备阳性钉螺。分别用单只钉螺释放的尾蚴感染单只小鼠,3周后收集小鼠体内的日本血吸虫童虫,通过显微镜观察鉴定童虫的性别,提取童虫DNA,用RRPS、M5A、MPA、2AAA、MF1、J5N等6对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扫板分析短串联重复(STR)位点的多态性,比较每一个钉螺所释放全部尾蚴所发育成的童虫基因型差异。镜检结果表明,“一对一”感染的4只小鼠所收集的血吸虫童虫,1只为全雌虫,3只为全雄虫;“多对一”感染的43只小鼠所收集的血吸虫童虫,19只为全雌虫(44.2%),7只为全雄虫(16.3%),17只为雌雄虫共存(39.5%)。各虫体DNA样品,PCR产物琼脂糖电泳的结果和STR扫板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但是PCR产物直接电泳分析结果不能精确显示扩增对象的多态性。STR扫板分析结果显示,“一对一”感染的虫体,STR的峰型相似,提示基因型相似,但是同一钉螺来源的不同虫体间仍存在细微差异;“多对一”感染的虫体,STR样品峰型有较大差异,提示样品具有不同的基因型,其中单一钉螺释放的所有尾蚴发育成的童虫有如下特点:雌雄共存,但可分为雌多雄少、雌少雄多和雌雄对等3种情况;全雄虫,基因型相同或不同;全雌虫,基因型相同或不同。总之,毛蚴“一对一”感染钉螺,可以获得基因型一致的、单一性别的尾蚴;混合感染的“多对一”感染方式也可得到单一性别尾蚴,但单性尾蚴基因型不一致。

    病例报告
    牛带绦虫感染致阑尾坏疽穿孔1例
    葛军, 泽多, 珍吉, 德琼, 索朗旺杰, 安宏超
    2019, 37(1):  115-11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24
    摘要 ( )   HTML ( )   PDF (42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输入性血吸虫病诊治与防控》 出版
    2019, 37(1):  116. 
    摘要 ( )   PDF (7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召开2019年人兽共患病国际研讨会暨中国狂犬病年会的通知
    2019, 37(1):  117. 
    摘要 ( )   PDF (3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9年中英文稿约
    2019, 37(1):  118. 
    摘要 ( )   PDF (12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