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2019, Vol. 37 ›› Issue (1): 108-110.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1.021
倪庆翔1,*(), 阮卫2, 张玲玲2, 陈华良2, 姚立农2
Qing-xiang NI1,*(), Wei RUAN2, Ling-ling ZHANG2, Hua-liang CHEN2, Li-nong YAO2
摘要:
收集患者门诊和住院病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浙江省温州市1例儿童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的基本情况、发病诊疗经过、密切接触人员、生活习惯和环境、愈后转归等进行调查。患者,丽水市青田县人,2018年1月17日出现发热、呕吐症状,期间体温反复升高。入院后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面色苍白,扁桃体二度肿大,黏膜发白,脾肋下2 cm。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均降低,铁蛋白升高,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下降。血清学检测EB (epstein-barr)病毒抗体阳性。骨髓涂片检查可见巨噬细胞吞噬血细胞现象。诊断为“EB病毒感染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并加依托泊苷(VP16)、环孢素(CSA)治疗,病情好转,2月5日出院,门诊随访。2月19日为继续完成VP16、CSA化疗,再次入院。3月21日骨髓血涂片查到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PCR检测扩增出120 bp的利什曼原虫动基体小环DNA特异性条带。葡萄糖酸锑钠(五价锑600 mg/d × 6 d,静脉注射;停药2 d,五价锑300 mg/d × 12 d)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病例为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病例,在其西班牙的住所附近公园内被白蛉叮咬而感染的可能性最大。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