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2021, Vol. 39 ›› Issue (2): 145-149.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03
• 四川省棘球蚴病从流行走向基本控制的专题报道 • 上一篇 下一篇
张光葭1(), 王谦1, 刘阳1, 钟波1,*(
), 丹巴泽里2, 洛绒初姆3, 降央曲珍3, 兰志强3, 黄燕1, 喻文杰1
ZHANG Guang-jia1(), WANG Qian1, LIU Yang1, ZHONG Bo1,*(
), DANBA Ze-li2, LUORONG Chu-mu3, JIANGYANG Qv-zhen3, LAN Zhi-qiang3, HUANG Yan1, YU Wen-jie1
摘要:
目的 探讨针对性健康教育措施对四川省藏区学生的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的干预效果,为实行棘球蚴病分类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道孚县八美镇、龙灯乡中心小学所有在校学生作为干预组,七美乡、鲜水镇中心小学所有在校学生作为对照组。2016—2020年,对照组学生进行常规的棘球蚴病健康教育,干预组学生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特色干预工作。每年度按照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每所学校3~6年级每年级学生各150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学生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结果 干预前(2016年),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7.0%、74.3%,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为68.5%、70.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采取干预措施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均较干预前有提高,从2017年的82.8%、71.9%分别增加至2020年的93.1%和8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干预组的效果更优;两组学生知晓率差异在干预后第1年(2017年,干预组82.8%和对照组77.4%)开始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行为形成率差异在第2年(2018年,干预组78.5%和对照组75.1%)开始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行为形成有滞后效应。对照组学生各年度间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组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在2016—2019各年度之间、行为形成率在2017—2019各年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组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在2019—2020年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干预措施已取得较稳定的干预效果。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经过连续4年的健康教育,2020年男生和女生的观察组与对照组间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6年级各年级的观察组与对照组间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汉族和藏族的观察组与对照组间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其他民族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女生的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健康行为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四~六年级各年级的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健康行为形成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藏族和汉族的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健康行为形成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男生、三年级和其他民族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针对性健康教育措施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棘球蚴病的认知水平,促进形成健康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