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4-30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1, 39(2):  0-0. 
    摘要 ( )   PDF (12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省棘球蚴病从流行走向基本控制的专题报道
    编者按
    2021, 39(2):  0-Ⅰ. 
    摘要 ( )   PDF (52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流行走向基本控制:四川省棘球蚴病防治40年回顾
    王谦, 张光葭, 喻文杰, 廖沙, 何伟, 黄燕, 李汭芮, 杨柳, 王奇, 姚人新, 张仲双, 刘阳, 钟波
    2021, 39(2):  133-13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01
    摘要 ( )   HTML ( )   PDF (8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十三五”棘球蚴病防治规划确定的基本控制目标是到2020年70%的县人群患病率降低到1%以下及犬感染率降低到5%以下。2019年四川省有83%的县达到目标,超过国家目标任务要求。四川省棘球蚴病防治经过重点调查研究阶段、以卫生部门为主的防控试点阶段、部门协同防控初步阶段和政府主导攻坚达到基本控制阶段等4个阶段。四川省棘球蚴病从流行到基本控制,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表明以“控制传染源为主、中间宿主防控与病人查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十分有效。四川省的成功得益于“党政齐抓,全员共抓”、部门协作、科学防控及专业队伍的支撑,得益于不断探索新的策略措施,如季节性加强犬的驱虫和控制、定居点灭鼠等,以及创新患者筛查管理、健康教育、宿主监测等。未来要坚持行之有效的策略措施,并根据流行及防控的新情况及时优化策略措施,做到精准防控以进一步控制棘球蚴病的流行。

    2016—2019年四川省监测点棘球蚴病疫情分析
    廖沙, 王奇, 何伟, 张光葭, 喻文杰, 杨柳, 姚人新, 李汭芮, 黄燕, 刘阳, 钟波, 王谦
    2021, 39(2):  139-14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02
    摘要 ( )   HTML ( )   PDF (96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6—2019年四川省监测点棘球蚴病疫情的动态变化,为下一步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2016—2019年,每年采用B超检查四川省监测点范围内2周岁以上常住人口棘球蚴病患病情况,采集监测点范围内家犬、流浪犬粪样,ELISA检测犬粪棘球绦虫抗原情况,采用触检、剖检法检查监测县牲畜、啮齿目动物内脏,判定其感染情况。 结果 35个监测点人群监测结果显示,2016—2019年棘球蚴病新患者检出率呈逐年降低,由2016年的0.15%(72/48 976)降至2019年的0.02%(13/81 725)(P < 0.05)。新检出患者共115例,其中80.87%(93/115)来自于甘孜州;多房棘球蚴病患者占59.13%(68/115),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占38.26%(44/115),肝外棘球蚴病患者占2.61%(3/115)。2016—2019年家犬和流浪犬的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分别为1.19%(28/2 348)、2.35%(52/2 212)、3.43%(69/2 010)、0.95%(35/3 668)和2.87%(13/453)、2.00%(8/400)、4.69%(15/320)、0.80%(5/624),不同年份间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019年较2016年分别下降了20%、72%;中间宿主牲畜感染检出率分别为4.45%(146/3 283)、1.53%(50/3 273)、2.93%(75/2 564)、2.18%(89/4 078),啮齿目动物感染检出率分别为1.71%(123/7 204)、2.48%(185/7 470)、1.19%(67/5 613)、1.47%(154/10 477),不同年份间感染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019年较2016年分别下降了51%、14%。 结论 2016—2019年四川省棘球蚴病患者检出率、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和中间宿主感染检出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和中间宿主感染检出率仍存在波动。

    四川省藏区学生棘球蚴病健康教育模式探索和效果评估
    张光葭, 王谦, 刘阳, 钟波, 丹巴泽里, 洛绒初姆, 降央曲珍, 兰志强, 黄燕, 喻文杰
    2021, 39(2):  145-14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03
    摘要 ( )   HTML ( )   PDF (55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针对性健康教育措施对四川省藏区学生的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的干预效果,为实行棘球蚴病分类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道孚县八美镇、龙灯乡中心小学所有在校学生作为干预组,七美乡、鲜水镇中心小学所有在校学生作为对照组。2016—2020年,对照组学生进行常规的棘球蚴病健康教育,干预组学生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特色干预工作。每年度按照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每所学校3~6年级每年级学生各150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学生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结果 干预前(2016年),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7.0%、74.3%,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为68.5%、70.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采取干预措施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均较干预前有提高,从2017年的82.8%、71.9%分别增加至2020年的93.1%和8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干预组的效果更优;两组学生知晓率差异在干预后第1年(2017年,干预组82.8%和对照组77.4%)开始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行为形成率差异在第2年(2018年,干预组78.5%和对照组75.1%)开始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行为形成有滞后效应。对照组学生各年度间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组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在2016—2019各年度之间、行为形成率在2017—2019各年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组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在2019—2020年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干预措施已取得较稳定的干预效果。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经过连续4年的健康教育,2020年男生和女生的观察组与对照组间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6年级各年级的观察组与对照组间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汉族和藏族的观察组与对照组间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其他民族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女生的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健康行为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四~六年级各年级的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健康行为形成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藏族和汉族的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健康行为形成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男生、三年级和其他民族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针对性健康教育措施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棘球蚴病的认知水平,促进形成健康行为习惯。

    2016—2019年四川省甘孜州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估
    康殿巨, 张俊杰, 斯郎格玛, 丹巴泽里, 廖沙, 廖如珺, 张孟媛, 钟波
    2021, 39(2):  150-15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04
    摘要 ( )   HTML ( )   PDF (69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2016—2019年四川省甘孜州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效果。 方法 2016—2019年,在四川省甘孜州18个县开展棘球蚴病患者筛查、犬只驱虫和感染监测、牛血清抗体监测等综合防控工作。人群棘球蚴病患者筛查采用B超检查,覆盖90%以上常住人口(居住满6个月,年龄2周岁以上)。2016—2019年每年每县随机抽取4~6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采集不少于50份家犬粪样,ELISA检测犬粪棘球绦虫抗原。2016、2017、2019年每年每县随机抽取4~6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采集50份牦牛血样,ELISA检测牛血清抗棘球蚴抗体;2018年每县随机抽取不少于30副屠宰的牦牛肝、肺等脏器,采集有棘球蚴囊状物、包块或结节的病灶组织样品,PCR扩增棘球绦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x1)基因,PCR扩增阳性者判为棘球蚴病病牛。学生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为每年每乡(镇)随机抽取50名6~12岁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分析2016—2019年甘孜州人群患者检出率、家犬感染率、牛血清抗体阳性率或患病率、6~12岁学生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变化情况。 结果 2016—2019年,人群棘球蚴病患者检出率分别为1.58‰(693/439 091)、0.44‰(204/460 165)、0.56‰(244/436 473)和0.18‰(51/285 747),呈下降趋势(χ 2 = 617.21,P < 0.05);6~12岁儿童检出率分别为0.35‰(24/68 166)、0.10‰(7/68 104)、0.14‰(10/70 096)和0.06‰(4/69 151),呈下降趋势(χ 2 = 19.38,P < 0.05)。家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分别为16.50%(1 241/7 519)、7.75%(501/6 464)、3.58%(63/1 758)和3.32%(193/5 813),呈下降趋势(χ 2 = 797.96,P < 0.05)。2016、2017、2019年牛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27%(572/5 569)、10.05%(511/5 087)和5.22%(141/2 700),呈下降趋势(χ 2 = 79.58,P < 0.05);2018年共检测牛内脏492副,检出病变内脏20副,患病率为4.07%。6~12岁学生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合格率分别为89.20%(15 925/17 854)、93.90%(17 740/18 892)、94.92%(18 685/19 686)和96.05%(23 564/24 532),呈上升趋势(χ 2 = 902.34,P < 0.05)。 结论 2016—2019年四川省甘孜州棘球蚴病综合防治工作效果显著,人群患者检出率、家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牛血清抗体阳性率/患病率均呈下降趋势,6~12岁学生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呈上升趋势。

    降低流浪犬密度对小型哺乳类动物棘球蚴感染情况的影响
    杨柳, 何伟, 王奇, 喻文杰, 钟波, 刘阳, 肖通光, 谢飞, 姚人新, 黄燕, 李汭芮, 廖沙, 张光葭, 王谦
    2021, 39(2):  156-16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05
    摘要 ( )   HTML ( )   PDF (68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降低流浪犬密度对小型哺乳类动物棘球蚴感染情况的影响。 方法 于2016年4月—2020年6月,采取聘请专业捕犬人员或由公安部门搜捕流浪犬等办法在石渠县全县范围内全年搜捕流浪犬并进行集中管理(实施安乐死)。2015—2020年,每年1次从石渠县境内的国营牧场驾车至尼呷镇(乡)(行驶距离130.5 km),沿公路观察两侧视野范围内的流浪犬,记录沿途流浪犬数量。按流浪犬数量(只)/行驶距离(km)计算流浪犬密度。分别于2016年7月、2020年7—8月,于石渠县俄多玛、温波、宜牛、虾扎、尼呷、蒙宜、格孟等乡(镇)捕捉小型哺乳类动物,现场剖检获取脏器带回实验室,取疑似棘球蚴病灶组织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x1),测序并在GenBank中进行BLAST比对以明确棘球绦虫虫种。根据PCR检测及测序比对结果计算小型哺乳类动物棘球蚴感染率。率的95%置信区间采用Clopper & Pearson 精确法进行计算,感染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16年4月—2020年6月,石渠县全县累计搜捕并集中管理流浪犬41 446只,每年集中管理流浪犬数量分别为26 570、4 377、5 656、4 100、743只。2015—2020年,石渠县的流浪犬密度分别为0.80、0.04、0.06、0.04、0.05和0.05只/km。2016年7月,共捕获小型哺乳类动物261只,其中鼠兔192只,田鼠69只。PCR检测结果显示,棘球蚴阳性14只,其中田鼠8只,鼠兔6只;田鼠多房棘球蚴感染率为11.6%(8/69,95%CI:5.1%~21.6%);鼠兔多房棘球蚴感染率和石渠棘球蚴感染率均为1.6%(3/192,95%CI:0.3%~4.5%)。2020年7—8月,共捕获小型哺乳类动物270只,其中田鼠223只,鼠兔47只,PCR检测结果显示,田鼠多房棘球蚴感染率为0.5%(1/223,95%CI:0~2.5%);鼠兔未检测到棘球蚴感染。2020年石渠县田鼠多房棘球蚴感染率较2016年显著下降(P < 0.01),鼠兔多房棘球蚴感染率及石渠棘球蚴感染率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流浪犬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多房棘球蚴病流行区,控制流浪犬可显著降低田鼠多房棘球蚴感染率。

    2016—2020年四川省504例棘球蚴病患者住院费用及补助情况分析
    姚人新, 钟波, 王谦, 张宇, 刘军, 李永忠, 周果, 赵俊彬, 丹巴泽里, 朱润懋, 张格机, 刘阳, 黄燕, 喻文杰, 何伟, 廖沙, 张光葭, 王奇, 杨柳, 李汭芮
    2021, 39(2):  161-16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06
    摘要 ( )   HTML ( )   PDF (60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棘球蚴病防治项目实施对四川省棘球蚴病患者治疗费用的影响,为制定棘球蚴病救助政策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16—2020年四川省4所三甲医院棘球蚴病外科治疗病例的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灶分型、住院天数、手术费用、医保补助、国家项目补助等资料信息。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收集的504例病例资料中,男女性别比为1 ∶ 1.2,细粒棘球蚴病(114例)和多房棘球蚴病(175例)分型比为1 ∶ 1.5,平均年龄(38.6 ± 14.5)岁。手术部位以肝脏为主90%(414/460)。手术方式以肝部分切除为主24.7%(90/365),合并其他手术的病例82例,肝移植病例33例。住院时间天数中位数为15 d。2016年与2020年相比中位数住院总费用由41 234元上升为66 356元,呈逐年上升趋势(P < 0.01)。不同医院、年度、手术年龄、住院时间、棘球蚴病分型及手术方式对住院总费用有影响(P < 0.05)。补助数据完整的237例患者中,住院费用总额为16 833 040元,住院费用中位数为51 172元,国家棘球蚴病项目补助金总额为4 645 709元,中位数22 000元,补助 > 20 000元者占51.9%;医疗保险和棘球蚴病项目救助后,需自付医疗费用的病例192例,合计金额2 710 793元,中位数5 888元,自付0~5 000者最多(58.2%),其中47人零支付。 结论 国家棘球蚴病救治项目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四川省非流行县棘球蚴病报告病例分析
    姚人新, 王谦, 廖沙, 张光葭, 黄燕, 喻文杰, 何伟, 王奇, 李汭芮, 杨柳
    2021, 39(2):  166-17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07
    摘要 ( )   HTML ( )   PDF (107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四川省非流行县棘球蚴病报告病例的人群分布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 收集2015—2019年四川省非流行县(市、区)常住人口中棘球蚴病报告病例的基本信息、病例类型及流行病学史,用WPS Excel 2019软件创建数据库,并对流行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收集2015—2019年四川省148个非流行县棘球蚴病报告病例共计165例,分布于14个市(州)的57个县(区)。2016年报告病例数最多,为40例,随后逐年减少。病例数以成都市最多,为61例(占37.0%)。来自乡(镇)的报告病例数为114例(占69.1%)。各年龄组人群均有发病,41~60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占比最高,为52.7%(87/165)。男性103例,女性62例,男女性别比为1.7 ∶ 1。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工人报告病例数较多,分别为58例和28例,占52.1%(86/165)。报告病例中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病例数分别为55例(占33.3%)和34例(占20.6%),未分型76例。在追踪到的119例病例中,62.2%(74/119)有棘球蚴病流行区到访史;其中29例到访过四川本省流行县,到访四川省外流行区最多的地区为新疆(20例)和西藏(15例)。 结论 2015—2019年四川省非流行县棘球蚴病报告病例主要来自成都市、乡(镇)、男性、41~60岁年龄组、农民等人群,大部分有新疆、西藏等棘球蚴病流行区到访史。

    阿苯达唑和吡喹酮交替联合用药治疗藏族牧民棘球蚴病的效果观察
    黄燕, 喻文杰, 尚婧晔, 何伟, 张光葭, 王奇, 杨柳, 廖沙, 李汭芮, 姚人新, 曾明才, 张福斌, 李树成, 刘阳, 钟波, 王谦
    2021, 39(2):  171-17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08
    摘要 ( )   HTML ( )   PDF (116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阿苯达唑(ABZ)和吡喹酮(PQT)交替联合用药及ABZ单药治疗藏族牧民棘球蚴病的效果和不良反应,为药物治疗棘球蚴病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B超检查结合血清学检测对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和壤塘县牧民进行棘球蚴病筛查,确诊患者纳入治疗和观察。将病例随机分为ABZ+PTQ交替联合用药治疗组(ABZ+PQT组)和ABZ单药治疗组(对照组,ABZ组)。ABZ+PQT组患者ABZ片剂15 mg/(kg·d),分2次服用,连服25 d,随后改服PQT片剂40 mg/(kg·d),顿服,连服5 d,依次交替服药,3个月为一个疗程,疗程中间不停药。ABZ组患者ABZ片剂15 mg/(kg·d),分2次服用,连续服药3个月,停药1周后开始下个疗程。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2年。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每半年进行一次影像学疗效评估、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检测和肝功能指标监测。通过问卷调查和主要肝功能指标监测了解不良反应。 结果 纳入治疗随访观察的临床诊断棘球蚴病病例共97例。ABZ+PQT组共55例病例,其中细粒棘球蚴病(CE)31例、多房棘球蚴病(AE)24例;ABZ组共42例病例,其中CE 22例、AE 20例。通过2年的治疗和随访观察,ABZ+PQT组对CE的治愈率为19.4%(6/31),有效率为58.1%(18/31);对AE的治愈率为12.5%(3/24),有效率为50.0%(12/24)。ABZ组对CE的治愈率为9.1%(2/22),有效率为18.2%(4/22);对AE的治愈率为5.0%(1/20),有效率为20.0%(4/20)。两组在抗棘球蚴IgG抗体滴度变化差异不显著。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前,ABZ+PQT组血清抗体吸光度(A450值)为0.39 ± 0.06,服药3个月后上升至0.45 ± 0.05,此后基本维持在相同水平,但在治疗12月后下降至0.38 ± 0.07,后保持稳态;ABZ组血清抗体A450值变化趋势与ABZ+PQT组相似,服药前为0.41 ± 0.07,服药3个月后升至0.43 ± 0.08,治疗12个月时降为0.39 ± 0.07,后基本平稳;不同疗程时间对血清抗体A450值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7%(23/97),其中ABZ+PQT组有8例(占34.8%),ABZ组有15例(占65.2%),主要是胃肠不适等轻度不良反应;重度不良反应主要为肝功能受损,服药3个月时,6例(ABZ+PQT治疗组1例,ABZ治疗组5例)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都升高,此后随访逐渐下降至正常。 结论 ABZ+PQT组对CE和AE的治疗有效率高于ABZ组;ABZ+PQT组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低于ABZ组;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变化不能反映病灶进展情况。

    利用红外感应触发相机观察四川省石渠县棘球绦虫野外中间宿主动物活动情况
    王奇, 王谦, 陈顺德, 何伟, 喻文杰, 杨柳, 张光葭, 廖沙, 李汭芮, 黄燕, 姚人新, 刘阳, 钟波
    2021, 39(2):  178-18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09
    摘要 ( )   HTML ( )   PDF (299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四川省石渠县棘球蚴病流行区不同野外中间宿主动物的活动特点,探索其在棘球绦虫传播中的暴露风险,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8—2020年的不同月份,在石渠县尼呷镇、俄多玛乡定居点1 km半径范围内设置12个观察点,每个观察点均采用红外感应触发相机观察记录6 m以内的棘球绦虫中间宿主动物的地面活动情况,红外相机固定在距离地面高约100 cm的电线杆或围栏上,放置3 d以上,设置为每次触发后拍摄10 s或25 s的视频。在红外相机记录有小型哺乳类动物活动的范围内捕捉动物进行鉴定,剖解取肝组织PCR扩增所采捕捉动物的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双向测序后在GenBank中进行BLASTN比对,鉴定捕捉动物的物种。 结果 12个观察点均获得视频记录,共计743 min;捕捉到59只小型哺乳类动物,其中6个观察点捕获的动物为兔形目的高原鼠兔,其Cyt b序列与GenBank中的高原鼠兔Cyt b基因序列(登录号为FJ227464)的一致性达99%以上;另6个观察点捕获的动物为啮齿目的青海松田鼠,其Cyt b序列与GenBank中的青海松田鼠Cyt b基因序列(登录号为KU214680、KU214681)的一致性达99%以上。高原鼠兔的地面活动开始时间为6 ∶ 46,结束时间为20 ∶ 41,活动高峰期出现在9 ∶ 00、12 ∶ 00、17 ∶ 00左右,17 ∶ 00活动高峰最高;白天在地面活动的状态有食草、奔跑、观望、玩耍、打洞,分别占45.8%(546/1 192)、33.6%(400/1 192)、16.9%(201/1 192)、2.9%(34/1 192)、0.9%(11/1 192)。青海松田鼠地面活动开始时间为7 ∶ 18,结束时间为20 ∶ 14,活动高峰期出现在9 ∶ 00、12 ∶ 00、14 ∶ 00、17 ∶ 00左右,9 ∶ 00活动高峰最高;白天在地面活动的状态有奔跑、食草、观望、打洞、玩耍、清理身体、采草,分别占34.2%(131/383)、32.9%(126/383)、19.6%(75/383)、6.3%(24/383)、4.2%(16/383)、1.6%(6/383)、1.3%(5/383)。 结论 棘球绦虫不同野外中间宿主动物白天的活动规律有一定差异,其中高原鼠兔和青海松田鼠的活动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活动频率及活动状态有所不同,高原鼠兔活动开始时间早于青海松田鼠,活动结束时间晚于青海松田鼠,全天活动更为频繁;青海松田鼠上午活动比下午积极,高原鼠兔下午比上午积极;青海松田鼠比高原鼠兔对外界更加警惕,高原鼠兔暴露在终宿主的捕食范围内的风险更高。

    基于ARMA和GM(1,1)模型预测四川省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检出率变化趋势
    何伟, 王奇, 喻文杰, 黄燕, 张光葭, 廖沙, 杨柳, 姚人新, 李汭芮, 刘阳, 钟波, 王谦
    2021, 39(2):  185-19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10
    摘要 ( )   HTML ( )   PDF (215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适用于预测四川省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检出率的模型,为制定“十四五”棘球蚴病防治规划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四川省2007—2020年每年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检出率数据,分别建立ARMA时间序列模型和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2021—2023年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的检出情况进行预测,同时采用判定系数、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误差等指标比较2种模型的拟合和预测效果。 结果 ARMA模型分析结果显示,2017—2020年检出率拟合值和实际值的误差分别为12.44、26.04和33.30,预测2021、2022和2023年四川省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检出率分别为50.14/10万、50.04/10万和49.99/10万;GM(1,1)模型分析结果显示,2017—2020年检出率拟合值和实际值的误差分别为6.51、2.94和-1.20,预测2021、2022和2023年四川省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检出率分别为 20.55/10万、17.65/10万和15.77/10万。对两种模型进行拟合效果评价结果显示,GM(1,1)模型的预测效果优于ARMA模型。 结论 可采用GM(1,1)模型预测四川省未来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检出率变化趋势,预测的检出率呈现出下降趋势,但仍有新病例检出,需继续加强棘球蚴病的综合防治,巩固防治成果。

    四川省棘球蚴病全民筛查管理系统的设计
    喻文杰, 王谦, 张光葭, 黄燕, 廖沙, 何伟, 王奇, 姚人新, 杨柳, 李汭芮
    2021, 39(2):  191-19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11
    摘要 ( )   HTML ( )   PDF (1081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棘球蚴病人群筛查质量和患者管理水平,四川省基于服务器/客户端模式,设计筛查、首诊、随访及远程会诊等4个模块,以人脸生物学识别为基础,建立了棘球蚴病全民筛查管理系统,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了受检者信息固化、远程超声会诊,并通过系统对数据实现快速录入、便捷查询统计和有效管理。本系统的开发,满足了卫生部门对棘球蚴病筛查及患者信息的管理需求,实现了专家对基层医务人员远程技术指导和对棘球蚴病患者的远程辅助诊断。

    专题报道
    2020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
    张丽, 丰俊, 涂宏, 尹建海, 夏志贵
    2021, 39(2):  195-19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12
    摘要 ( )   HTML ( )   PDF (141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集整理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20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对疟疾疫情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020年全国累计报告疟疾病例1 086例,较2019年(2 674例)下降了59.4%;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1 085例,长潜伏期三日疟病例1例,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中国籍1 051例(96.8%,1 051/1 086),外国籍35例(3.2%,35/1 086);男女性别比为13.7 ∶ 1;主要集中在30~49岁年龄组(57.5%,624/1 086);间日疟234例(21.5%,234/1 086),恶性疟610例(56.2%,610/1 086),三日疟23例(2.1%,23/1 086),卵形疟204例(18.8%,204/1 086),混合感染15例(1.4%,15/1 086)。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云南、江苏、四川和山东,累计报告疟疾病例570例(52.5%,570/1 086)。全国共报告疟疾死亡病例6例(0.6%,6/1 086),由广东省(3例)、福建省(2例)、湖北省(1例)上报,较2019年的19例(0.7%,19/2 674)下降了68.4%。我国已经连续4年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应继续加强输入性疟疾和边境疟疾的监测,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减少死亡风险,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论著
    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急性感染小鼠肾脏功能损伤的影响
    赵成思, 秦敏, 谭明娟, 缪婷婷, 邵天业, 刘新建, 王勇
    2021, 39(2):  200-20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13
    摘要 ( )   HTML ( )   PDF (384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急性期小鼠肾脏炎症的发生、发展进程,评价吡喹酮对急性期感染小鼠肾脏功能损伤的治疗效果。 方法 取55只C57BL/6J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20只)、健康对照给吡喹酮组(5只)、感染组(20只)、感染给吡喹酮组(5只)和吡喹酮杀虫组(5只)等5组,其中后3组每只小鼠均经腹部皮肤感染(14 ± 2)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后第6周开始给予吡喹酮治疗,健康对照给吡喹酮组和感染给吡喹酮组给药剂量为300 mg/kg,每12 小时给一次药,连续给药2周;吡喹酮杀虫组给药剂量为250 mg/kg,连续给药3天。健康对照组和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第1、3、6和8周各剖杀5只,健康对照给吡喹酮组、感染给吡喹酮组和吡喹酮杀虫组在感染后第8周剖杀,收集各组各时间点小鼠的尿样和血样,检测尿蛋白和血清肌酐水平,以评价肾功能变化。取小鼠肾脏,制备病理切片,经HE染色后,观察各组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经F4/80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肾脏中巨噬细胞浸润情况。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小鼠肾脏炎症相关因子(TNF-α、TGF-β、IL-1β、IL-6)和巨噬细胞趋化因子(CCL2)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感染后第1、3、6和8周,感染组小鼠的尿蛋白含量分别为(1.67 ± 0.52)、(2.17 ± 0.41)、(3.00 ± 0.89)和(4.00 ± 0. 63)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小鼠(P < 0.01);感染组小鼠的血清肌酐水平分别为(10.01 ± 1.45)、(13.00 ± 2.12)、(14.33 ± 1.21)和(19.00 ± 2.54)μmol/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小鼠(P > 0.05或P < 0.01)。qRT-PCR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的炎症因子TNF-α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2.47 ± 0.51、3.14 ± 1.43、1.83 ± 0.31和7.48 ± 5.54,TGF-β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0.94 ± 0.24、2.80 ± 1.07、2.72 ± 0.88和3.03 ± 0.36,IL-1β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49 ± 0.28、4.32 ± 1.85、2.08 ± 0.69和2.81 ± 0.73,IL-6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96 ± 0.31、1.48 ± 0.35、2.38 ± 1.17和2.85 ± 1.32,均高于对应时间点的健康对照组小鼠(P < 0.05或P < 0.01)。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的TNF-α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感染组小鼠的巨噬细胞趋化因子CCL2 mRNA相对转录水平为1.84 ± 0.17、3.42 ± 0.85、3.03 ± 1.00和2.63 ± 0.43,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小鼠(P < 0.01)。肾脏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肾脏组织中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球增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肾脏F4/80阳性区域面积为(1.99 ± 0.49)%、(4.27 ± 0.90)%、(6.71 ± 1.38)%和(9.83 ± 1.91)%,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1)。经吡喹酮2周疗程治疗后,感染给吡喹酮组小鼠的肾脏组织损伤减轻,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缓解。与感染组比较,感染给吡喹酮组小鼠的尿蛋白含量[(2.67 ± 0.52)g/L]减少,血清肌酐水平[(14.17 ± 2.88)μmol/L]下降,F4/80阳性区域面积[(5.92 ± 1.81)%]减少,TGF-β(0.99 ± 0.23)和IL-6(1.24 ± 0.53)mRNA相对转录水平下降(P < 0.05或P < 0.01),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减少;而吡喹酮杀虫组与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感染组(5.29 ± 2.98、2.81 ± 0.73、2.63 ± 0.43)比较,感染给吡喹酮组(0.98 ± 0.36、0.95 ± 0.33、0.80 ± 0.27)和吡喹酮杀虫组的TNF-α(1.56 ± 0.66)、IL-1β(1.76 ± 0.76)和CCL2 mRNA(1.41 ± 0.48)相对转录水平均下降(P < 0.05或P < 0.01)。 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在感染初期和急性期发生肾脏炎症,肾脏组织中伴有巨噬细胞浸润,肾小球和肾功能损伤。吡喹酮2周疗程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的肾脏炎症和肾功能。

    乙胺嘧啶对巨噬细胞叶酸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秦敏, 邵天业, 赵成思, 缪婷婷, 张戎, 邱竞帆, 王勇
    2021, 39(2):  210-21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14
    摘要 ( )   HTML ( )   PDF (155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抗弓形虫药物乙胺嘧啶对巨噬细胞叶酸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1 × 10 4个/孔)接种于96孔板中,用0(对照组)、0.01、0.05、0.10、0.50、1.00、5.00、10.00、50.00、100.00、500.00和1 000.00 μmol/L的乙胺嘧啶分别处理24 h后,CCK8检测细胞活性抑制率。将RAW264.7细胞(5 × 10 5个/孔)接种于6孔板中,弓形虫RH株速殖子感染后3 h,用0(对照组)、0.10、1.00、10.00和100.00 μmol/L的乙胺嘧啶分别处理24 h,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弓形虫速殖子的二氢叶酸还原酶的表达。TRIzol试剂提取RAW264.7细胞的总RNA,qRT-PCR检测巨噬细胞二氢叶酸还原酶和炎症因子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巨噬细胞DHFR的蛋白表达,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胞内活性叶酸水平。用BLAST对速殖子DHFR蛋白和小鼠巨噬细胞DHFR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比对。用无叶酸培养基预处理RAW264.7细胞48 h,随后用100 μmol/L的乙胺嘧啶处理24 h,qRT-PCR检测无叶酸条件下巨噬细胞炎症因子基因的表达。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重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CCK8检测结果显示,乙胺嘧啶的细胞活性抑制率具有剂量依赖效应,在0.01~0.10 μmol/L时可促进巨噬细胞的轻度增殖,浓度高于0.10 μmol/L时显示有抑制细胞增殖作用。qRT-PCR检测结果显示,0.10、1.00、10.00和100.00 μmol/L组弓形虫二氢叶酸还原酶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190 ± 0.054、1.460 ± 0.206、0.468 ± 0.077和0.399 ± 0.073,1 μmol/L组高于对照组,10.00和100.00 μmol/L组均低于对照组(P < 0.01);而巨噬细胞二氢叶酸还原酶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0.789 ± 0.505、1.820 ± 0.119、2.120 ± 0.140和2.080 ± 0.189,其中1.00、10.00和100.00 μmol/L组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或0.01)。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100.00 μmol/L组巨噬细胞DHFR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BLAST同源比对显示,速殖子DHFR蛋白和小鼠巨噬细胞DHFR蛋白的同源性仅为37.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结果显示,100.00 μmol/L组巨噬细胞的胞内活性叶酸水平为(10.600 ± 2.930)nmol/L,高于对照组(P < 0.01)。100 μmol/L乙胺嘧啶处理后,巨噬细胞炎症相关指标TNF-α、iNOS、Arg-1和IL-1β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2.230 ± 0.100、11.800 ± 1.350、3.610 ± 0.256和7.810 ± 0.987,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或0.01)。乙胺嘧啶处理后,无叶酸培养组RAW264.7细胞TNF-α、iNOS、Arg-1和IL-1β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2.460 ± 0.026、1.330 ± 0.091、0.974 ± 0.141和0.997 ± 0.018,iNOS、Arg-1和IL-1β低于含叶酸正常组(P < 0.05或0.01),TNF-α高于含叶酸正常组(P < 0.01)。 结论 乙胺嘧啶可以通过促进小鼠巨噬细胞二氢叶酸还原酶的表达,升高胞内活性叶酸水平,从而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因子基因表达。

    基于生态位模型预测我国黄土高原延伸带内脏利什曼病的传播风险
    公衍峰, 胡小康, 周正斌, 朱慧慧, 郝瑜婉, 王强, 张仪, 李石柱
    2021, 39(2):  218-22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15
    摘要 ( )   HTML ( )   PDF (736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运用生态位组合模型,分析并预测我国黄土高原延伸带山西、河南两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区域分布情况。 方法 选取2015—2019年山西省、河南省确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告所在地作为分布点,收集气候、地理、社会经济等3类12个环境变量数据和生态区分布结构,构建9种生态位模型,分别为广义线性模型(GLM)、广义可加模型(GAM)、多元自适应样条回归(MARS)、广义推进模型(GBM)、分类树分析(CTA)、柔性判别分析(FDA)、人工神经网络(ANN)、随机森林(RF)和最大熵(MaxEnt),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真实技巧统计值(TSS)等2个评价指标筛选的结果建立组合模型,分析预测山西、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分布。 结果 构建的9种模型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UC值,H = 35.742,P < 0.05;TSS值,H = 23.620,P < 0.05),其中,随机森林(AUC = 0.950,TSS = 0.829)和广义推进模型(AUC = 0.943,TSS = 0.803)的结果优于其他单一模型,组合模型的性能优于单一模型。组合模型预测的山西、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的传播风险主要分布在燕山-太行山山地落叶阔叶林生态区和汾渭盆地农业生态区。预测的山西省风险区占该省面积的30.30%,可划分为低风险区(12.99%)、中风险区(13.93%)、高风险区(3.37%),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阳泉市中南部、长治市北部、临汾市南部;河南省风险区占该省面积的4.68%,可划分为低风险区(3.51%)、中风险区(0.94%)、高风险区(0.23%),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安阳市西部。 结论 我国黄土高原延伸带山西、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近年来呈散发和局部聚集状态,多重生态位模型具有一定的分析预测能力,可为重点地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自分泌骨桥蛋白通过EGFR信号通路促进多房棘球蚴生长和转移的研究
    杨海成, 张宏伟, 史康杰, 温钰鹏, 刘诗文, 张永国, 褚志强, 张示杰
    2021, 39(2):  226-23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16
    摘要 ( )   HTML ( )   PDF (220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骨桥蛋白(OPN)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通路在多房棘球蚴生长、侵袭和肝外转移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构建多房棘球蚴感染C57小鼠模型。感染后1个月,取100只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Lv-EmOPN-734组和Lv3-NC组分别注射慢病毒Lv-EmOPN-734和Lv3-NC(空质粒),PBS组注射等量PBS,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取Lv-EmOPN-734组2只慢病毒注射后5 d的小鼠肝组织,制备冰冻切片,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慢病毒进入肝组织情况。取各组感染后1、2、3、4个月的小鼠,称体质量、肝质量,计算肝体积,并观察感染多房棘球蚴肝脏组织形态,HE染色观察转移灶情况。qPCR检测OPN m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ting分析OPN和EGFR通路相关分子EGFR、蛋白激酶B(AKT)、细胞外蛋白调节激酶(ERK)及其磷酸化分子P-EGFR、P-AKT、P-ERK的表达情况。两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 冰冻切片镜下可见,慢病毒主要分布于肝病灶组织炎性带、外囊与生发层细胞。感染后4个月(病毒注射后3个月)的小鼠肝脏中,Lv-EmOPN-734组无肝外转移且肝内受多房棘球蚴侵蚀较轻,其余3组肝脏均被多房棘球蚴组织包裹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新生。感染后2~4个月(注射病毒后1~3个月),Lv3-NC组、PBS组和空白对照组的肝质量及体积均高于Lv-EmOPN-734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 < 0.01)。4组小鼠体质量在感染后1~3个月均持续增加,感染后4个月,仅Lv-EmOPN-734组继续增加至(41.3000 ± 1.252)g,其余3组小鼠体质量均下降(P < 0.01)。HE染色结果提示,在感染后4个月的Lv3-NC组出现了多房棘球蚴的肺转移。qPCR检测结果显示,Lv-EmOPN-734组的OPN mRNA相对转录水平为1.44 ± 0.54,低于Lv3-NC组(16.62 ± 0.61)、PBS组(15.45 ± 1.11)和空白对照组(16.36 ± 0.79)(P < 0.01)。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Lv-EmOPN-734组多房棘球蚴病灶组织OPN、P-EGFR、P-ERK和P-AKT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8 ± 0.01、0.30 ± 0.04、0.33 ± 0.04、0.25 ± 0.02,均较其余3组低(P < 0.01);EGFR、ERK和AKT的相对表达量与其余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OPN可能通过EGFR通路促进多房棘球蚴的生长发育,当抑制EmOPN的表达时,多房棘球蚴生长减缓,且不发生远端转移,提示OPN可能是多房棘球蚴病治疗的潜在靶点。

    丝氨酸蛋白酶在细粒棘球绦虫中的表达及活性鉴定
    田梦潇, 臧小燕, 郭刚, 齐文静, 郭宝平, 任远, 李军, 张文宝
    2021, 39(2):  233-23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17
    摘要 ( )   HTML ( )   PDF (451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细粒棘球绦虫丝氨酸蛋白酶(EgSP)在原头节、生发层(包囊)和成虫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及活性鉴定。 方法 采用TRIzol试剂分别提取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经胃蛋白酶消化和未经胃蛋白酶消化)、生发层(包囊)和成虫总RNA,并进行PCR分别扩增EgSP基因片段,PCR扩增产物测序后通过Clustal × 2.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选择具有SP活性基团的38 000亚基基因序列进行原核表达,将正确的目的片段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0a中,再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中,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用His标签亲和层析纯化柱纯化重组蛋白EgSP(rEgSP)。将rEgSP(25 μg)与等量的弗氏完全佐剂混合乳化,皮下多点注射免疫5只BALB/c小鼠,从第2次免疫开始,改为等量的弗氏不完全佐剂,第4次加强免疫采用腹腔注射,每次免疫间隔1周。免疫结束后,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不同阶段中EgSP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粒棘球绦虫不同阶段中EgSP的表达情况,采用Image Lab 6.0软件分析蛋白质的表达丰度。免疫组化检测EgSP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和生发层(包囊)中的表达情况。纯化的rEgSP和囊液蛋白用胰蛋白酶样丝氨酸蛋白酶和半胱氨酸酶底物(Z-Arg-AMC)、组织蛋白酶L底物(Z-Phe-Arg-AMC)测定其蛋白酶活性。采用Graphpad Prism 7统计学软件对多组数据进行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 结果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生发层(包囊)和成虫的cDNA中均扩增出目的片段,与预期大小(1 455 bp)相符。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EgSP开放阅读框为1 455 bp,编码48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Mr)为54 870,与多房棘球绦虫丝氨酸蛋白酶(EmSP)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97.73%,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6.69%。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他绦虫属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33.10%~87.19%,其中与亚洲带绦虫(GenBank登录号:VDK43949.1),带状泡尾绦虫(GenBank登录号:VDM30859.1)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87.19%、52.89%。qRT-PCR结果显示,胃蛋白酶消化的原头节、生发层(包囊)、成虫中EgSP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2.1 ± 1.2、9.1 ± 2.1、5.8 ± 2.3,均高于未经胃蛋白酶消化的原头节(1.0 ± 0)(P < 0.01)。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原头节、生发层(包囊)、成虫中EgSP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2 ± 0.1,3.6 ± 0.2,4.0 ± 0.1,生发层(包囊)和成虫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原头节(P < 0.01)。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EgSP多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在生发层(包囊)中表达,而在原头节中不表达。在3种不同pH缓冲液中,rEgSP和囊液蛋白均具有蛋白酶活性,且在pH7.2的缓冲液中,rEgSP和囊液蛋白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最强(P < 0.01)。 结论 EgSP在细粒棘球绦虫生发层(包囊)和成虫组织中高表达,原头节中表达较低。rEgSP和囊液蛋白均具有较强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

    83例脑裂头蚴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闫学强, 李晓龙, 孙祯卿, 吴杰
    2021, 39(2):  240-24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18
    摘要 ( )   HTML ( )   PDF (112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83例脑裂头蚴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为脑裂头蚴病救治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04年7月至2020年1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收治的83例脑裂头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和预后等。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83例患者来自广东46例、湖南12例、广西11例、江西8例、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6例。男性48例、女性35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71岁。病程最长360个月,最短2 d。有明确的不洁饮食史者占68.7%(57/83)。临床症状主要为癫痫(84.3%,70/83)、头痛(32.5%,27/83)、肢体轻度偏瘫(26.5%,22/83)、言语障碍(10.8%,9/83)、视力障碍(7.2%,6/83)、感觉异常(6%,5/83)等。83例行血常规检查,7例白细胞升高,9例嗜酸粒细胞升高,4例淋巴细胞升高。27例行C反应蛋白检测,2例升高。80例行血清学裂头蚴抗体ELISA检测,77例阳性。46例行脑脊液裂头蚴抗体ELISA检测,23例阳性。70例行脑电图检查,30例有慢波异常,17例有癫痫样放电及临床发作。颅脑CT平扫41例可见钙化,颅脑MRI增强75例呈现“隧道征”,83例呈现“串珠样”强化。58例行开颅手术治疗,42例取出白色扁平棉线样虫体(43条);随访3个月~8年不等,52例治愈,6例病情仍有进展或未愈;55例伴有癫痫者术后随访,44例达到改良Engel分级Ⅰ级。25例口服吡喹酮驱虫治疗,随访3个月~8年不等,7例治愈,18例病情仍有进展或未愈;另外11例伴有癫痫者采用驱虫治疗后随访,仅3例达到改良Engel分级Ⅰ级。 结论 脑裂头蚴病患者临床表现多为癫痫发作,根据血清免疫学检查及影像学特征即可作出临床诊断,外科手术多数能成功取出活虫并治愈。

    综述
    恶性疟原虫RIFIN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
    史善美, 陈军虎
    2021, 39(2):  249-25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19
    摘要 ( )   HTML ( )   PDF (268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恶性疟原虫感染易引起重症疟疾甚至导致死亡,在其致病机制中,变异表面抗原家族的重复散布蛋白家族(RIFIN)起了重要作用,它们能介导微静脉血管系统中感染红细胞的黏附和玫瑰花环形成,从而阻断血流,堵塞血管导致重症疟疾。RIFIN在感染红细胞的表面表达,是重要的免疫靶点之一,但由于重复散布的基因家族rif的多基因性和基因多态性,RIFIN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同时,RIFIN与免疫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1(LILRB1)、白细胞相关免疫球蛋白样受体 1(LAIR1)等的结合能下调免疫反应而达到免疫逃避的目的。近年来,随着对恶性疟分子机制研究的日趋深入,研发能够诱导产生有效保护性免疫的疫苗成为预防疟疾、实现疟疾消除计划的关键。本文描述了恶性疟原虫RIFIN的结构,并强调了它们在重症疟疾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免疫和疫苗研究进展。

    多房棘球蚴对宿主肝细胞损害机制的研究进展
    徐凯, 王海久, 张丽, 张耀刚, 樊海宁, 任利, 任宾, 王志鑫
    2021, 39(2):  256-25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20
    摘要 ( )   HTML ( )   PDF (5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房棘球蚴病是由多房棘球绦虫续绦期幼虫感染人体引起,从而出现严重临床表现并伴有高致死率的疾病,原发于宿主肝脏,引起肝细胞损伤。多房棘球蚴感染对宿主肝细胞胶原基因产生、细胞周期改变、介导宿主免疫应答、信号通路激活和相关基因的表达等均产生影响。本文对该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治疗多房棘球蚴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疟原虫全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刘宏, 刘耀宝, 曹俊
    2021, 39(2):  265-27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21
    摘要 ( )   HTML ( )   PDF (72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是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随着人体疟原虫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测序技术的发展,全基因组测序在疟原虫遗传进化、流行特征、抗药性监测、基因溯源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将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疟原虫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研究简报
    快速诊断靶蛋白恶性疟原虫富组氨酸蛋白Ⅱ和疟原虫乳酸脱氢酶的热稳定性
    李美, 涂宏, 夏志贵, 王真瑜, 周何军
    2021, 39(2):  245-24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22
    摘要 ( )   HTML ( )   PDF (53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通常需将血样进行56 ℃病毒灭活处理后再行病原体检测。为了解56 ℃灭活对血样中疟原虫抗原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收集2017—2019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的疟疾患者血样71份,其中恶性疟血样38份、三日疟血样8份、卵形疟血样11份、间日疟血样14份。应用快速诊断检测(RDT)试剂盒对56 ℃孵育30 min前后血样中恶性疟原虫富组氨酸蛋白Ⅱ(PfHRPⅡ)和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LDH)的热稳定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热处理前T1检测线(检测目标PfHRPⅡ)呈阳性的38份恶性疟血样,热处理后35份仍呈T1阳性(92.11%,35/38, χ 2 = 3.123,P > 0.05);热处理前T2检测线(检测目标pLDH)阳性的54份血样(26份恶性疟血样、6份三日疟血样、10份卵形疟血样和12份间日疟血样),经热处理后T2均呈阴性(阳性率为0,0/54,χ 2 = 87.755, P < 0.01)。表明在56 ℃孵育30 min条件下,PfHRPⅡ的稳定性较好;pLDH不稳定,全部降解或失活。因此,应用RDT检测热处理后的血样,恶性疟血样的检测结果不受影响,但非恶性疟血样会被漏诊。

    PCR和LAMP检测阴道毛滴虫的研究
    赵丽丽, 缪徐, 谢换飞, 刘碧涵, 袁琳, 林琳, 黄霜, 姜旭淦, 陈盛霞, 沈玉娟, 曹建平
    2021, 39(2):  260-26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23
    摘要 ( )   HTML ( )   PDF (146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成PCR和LAMP引物,分别扩增体外纯培养的阴道毛滴虫虫体DNA,建立阴道毛滴虫PCR和LAMP检测方法。通过检测临床镜检阴道毛滴虫阳性和阴性的阴道分泌物样品各40份,比较两种方法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通过扩增解脲支原体、蓝氏贾第鞭毛虫、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大肠埃希菌等的DNA,评价2种方法的特异性;测定体外纯培养的阴道毛滴虫虫体DNA浓度,经倍比稀释后,评价2种方法的灵敏度。结果显示,阴道毛滴虫DNA扩增后,PCR方法可检测出263 bp特异条带;LAMP方法显示扩增体系颜色由红色变为黄色,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DNA梯状条带。可行性检测结果显示,PCR检测40份临床阴道毛滴虫阳性样品和40份阴性样品的符合率分别为100%和100%,LAMP方法的符合率分别为100%和97.5%。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2种方法均无法扩增其他5种病原体的DNA。灵敏度检测结果显示,PCR和LAMP方法的检测下限分别为0.5006 ng/μl和0.05006 ng/μl。提示PCR和LAMP技术都可用于阴道毛滴虫的检测,两种方法的特异性都较高,LAMP方法的灵敏度优于PCR方法。

    2015年云南省人群蛔虫感染现状调查
    字金荣, 汪丽波, 杨亚明, 李奔福, 严信留, 彭佳, 蔡璇, 王正青, 杜尊伟, 吴方伟
    2021, 39(2):  273-27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24
    摘要 ( )   HTML ( )   PDF (117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云南省人群蛔虫感染现状,于2015年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和实施细则要求,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全省抽取10个县(市)共20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不少于250人,调查对象为1岁及以上本地常住人口,收集受检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镜检虫卵(一粪二检)。共粪检5 067份样品,蛔虫感染阳性381份,感染检出率为7.5%。其中未受精蛔虫卵、受精蛔虫卵和混合感染者分别占42.5%(162/381)、39.4%(150/381)、18.1%(69/381)。感染度为轻、中和重度的分别占68.0%(259/381)、29.1%(111/381)、2.9%(11/381)。生态区分布以藏东-川西生态区最高(16.6%,211/1 271),其中贡山县感染检出率最高(26.2%,200/762),10个县(市)均发现感染者,不同生态区以及各县之间感染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女性感染检出率(8.2%,218/2 645)高于男性(6.7%,163/2 422)(P > 0.05)。各年龄组均有感染者,其中小于10岁组的感染检出率最高(18.1%,119/657)(P < 0.01)。民族以独龙族感染检出率最高(48.9%,131/268)(P < 0.01)。教师感染检出率为(2/6),学龄前儿童感染检出率为(21.4%,93/435)。文化程度以文盲感染检出率最高(13.1%,177/1 347)(P < 0.01)。不同年龄组、民族、职业之间感染检出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云南省蛔虫感染存在区域差异,局部地区感染检出率和感染度偏高。

    云南横断山中部山区小型兽类感染巴贝虫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王帆, 别双双, 张云, 宋静, 段兴德, 熊孟韬, 王剑, 江佳富, 高子厚, 董毅, 杜春红
    2021, 39(2):  278-28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25
    摘要 ( )   HTML ( )   PDF (133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云南省横断山中部山区小型兽类感染巴贝虫的情况,分别于2013、2016和2020年在云南省横断山中部山区的剑川、云龙和洱源等3个县,采用笼日法和夹线法捕获小型兽类。通过形态学进行种类鉴定,并取脾组织,提取巴贝虫DNA,巢式PCR扩增巴贝虫18S rRNA基因片段,目的条带经双向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进化发育树。共捕获小型兽类498只,通过形态学鉴定,分属于4目8科14属27种,主要优势鼠种有齐氏姬鼠、中华姬鼠和大绒鼠,共有55份样品扩增出巴贝虫18S rRNA基因片段,总阳性率为11%(55/498)。剑川县、云龙县和洱源县的小型兽类巴贝虫阳性率分别为0.5%(1/212)、31.6%(54/171)和0(0/115)。巴贝虫阳性检出率比较高的小兽为:大耳姬鼠11/17,滇绒鼠5/10,印度长尾鼩鼱2/4。BLAST比对结果表明,本次检出的样品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相似性达99.6%,属于田鼠巴贝虫的大津(Otsu)型。云南省横断山中部山区小型兽类存在巴贝虫感染,属于田鼠巴贝虫的Otsu型。

    病例报告
    DNA-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输入性皮肤利什曼病1例
    何俊辰, 王绍瑜, 王中江, 姜鉴航, 姜宇筝, 张理涛
    2021, 39(2):  271-27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26
    摘要 ( )   HTML ( )   PDF (175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粪类圆线虫合并奴卡菌肺部感染1例
    方晓琳, 蔡得汉
    2021, 39(2):  0-封三.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21.02.027
    摘要 ( )   HTML ( )   PDF (46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勘误
    2021, 39(2):  165-165. 
    摘要 ( )   PDF (511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orphology of Human Malaria Parasite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出版
    2021, 39(2):  194-194. 
    摘要 ( )   PDF (403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沉痛悼念冷延家教授
    2021, 39(2):  199-199. 
    摘要 ( )   PDF (314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沉痛悼念高兴政教授
    2021, 39(2):  277-277. 
    摘要 ( )   PDF (19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切缅怀肖树华研究员
    2021, 39(2):  0-封二. 
    摘要 ( )   PDF (1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