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4-30
    封面和目录
    目次
    2019, 37(2):  1. 
    摘要 ( )   PDF (100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9年征稿启事
    2019, 37(2):  29-227. 
    摘要 ( )   PDF (25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沉痛悼念瞿逢伊教授
    2019, 37(2):  30-封二. 
    摘要 ( )   PDF (11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青蒿琥酯对日本血吸虫诱导的早期肝纤维化小鼠热休克蛋白47表达影响的研究
    周永华, 徐辰, 杨莹莹, 周春刚, 梅丛进, 赛雪, 许永良, 杨俊齐, 沈丽娟
    2019, 37(2):  115-12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01
    摘要 ( )   HTML ( )   PDF (1615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青蒿琥酯对日本血吸虫诱导的早期肝纤维化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中热休克蛋白47(HSP47)表达的影响,探讨青蒿琥酯抑制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法 30只ICR小鼠随机分成感染模型组、感染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等3组,每组10只。感染组每鼠经腹部皮肤贴壁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 ± 1)条,健康对照组不感染。感染后第6周,用吡喹酮300 mg/kg 2日疗法杀虫,同时感染治疗组小鼠按60 mg/kg剂量每天腹腔注射0.3 ml青蒿琥酯,连续2周;感染模型组和健康对照组腹腔注射灭菌生理盐水0.3 ml。治疗结束次日,各组小鼠用戊巴比妥钠麻醉后采血,应用ELISA检测血清HSP47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取小鼠肝、脾称重,计算脏器指数。取部分肝组织,应用碱水解法检测肝羟脯氨酸含量。取部分肝组织,用10%多聚甲醛固定,行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胶原增生情况。取部分肝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HSP47 mRNA、Ⅰ型胶原α1链mRNA表达水平。 结果 健康对照组小鼠肝脏指数为(4.72 ± 0.52),低于感染模型组(10.50 ± 0.57)和感染治疗组(8.31 ± 0.52)(P < 0.01),感染治疗组小鼠肝脏系数与感染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健康对照组小鼠脾脏系数为(0.38 ± 0.04),低于感染模型组(2.41 ± 0.44)和感染治疗组(2.26 ± 0.06)(P < 0.01),感染治疗组小鼠脾脏系数与感染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HE染色结果显示,感染治疗组小鼠肝脏肿大程度和表面虫卵结节较感染模型对照组轻、小。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感染治疗组小鼠肝脏肉芽肿大小和胶原纤维面积均较感染模型组小,感染模型组胶原增生面积为(25.78 ± 2.61)%,高于感染治疗组的(6.87 ± 3.54)%和健康对照组的(1.19 ± 0.18)%(P < 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感染治疗组小鼠血清HSP47、TGF-β1含量分别为(169.81 ± 20.94)pg/ml、(20.82 ± 1.90)ng/ml,均低于感染模型组[(203.14 ± 46.29)pg/ml、(27.49 ± 6.81)ng/ml](P < 0.05),二者HSP47、TGF-β1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1)。羟脯氨酸含量和肝组织HSP47 mRNA、Ⅰ型胶原α1链mRNA表达量与血清HSP47、TGF-β1含量的趋势一致:感染治疗组小鼠肝羟脯氨酸含量为(0.27 ± 0.08)mg/g肝湿重,低于感染模型组的(0.69 ± 0.07)mg/g肝湿重(P < 0.01),二者肝羟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0.11 ± 0.04)mg/g肝湿重](P < 0.05);感染治疗组小鼠肝脏HSP47 mRNA、Ⅰ型胶原α1链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49 ± 0.27)、(0.67 ± 0.09),均低于感染模型组的(0.84 ± 0.17)、(0.91 ± 0.11)(P < 0.05),二者HSP47 mRNA、Ⅰ型胶原α1链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0.24 ± 0.04、0.24 ± 0.05)(P < 0.01)。血清HSP47水平与TGF-β1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 = 0.928 0);血清HSP47水平、TGF-β1水平与肝组织Ⅰ型胶原α1链mRNA表达水平间均呈正相关关系(r = 0.926 2、0.872 8)。 结论 青蒿琥酯对日本血吸虫诱导的小鼠早期肝纤维化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其机制可能系通过下调HSP47的表达水平抑制胶原合成,进而减轻肝纤维化程度。

    筛选和鉴定与东方田鼠抗性基因ILKAP表达蛋白相互结合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
    李荣, 熊德慧, 胡维新
    2019, 37(2):  121-12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02
    摘要 ( )   HTML ( )   PDF (1462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筛选和鉴定与东方田鼠抗性基因整合素连接激酶相关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ILKAP)表达蛋白相互结合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 方法 提取东方田鼠骨髓细胞蛋白和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组为东方田鼠骨髓蛋白+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ILKAP抗体+磁性珠子,阴性对照组以兔IgG抗体代替ILKAP抗体,阳性对照组为东方田鼠骨髓蛋白或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免疫沉淀复合物进行分离,切取差异性蛋白条带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MS)鉴定,获得的混合物肽片段利用Mascot软件进行分析检索。分别以东方田鼠骨髓cDNA和日本血吸虫童虫cDNA为模板,RT-PCR扩增东方田鼠ILKAP(MfILKAP)基因和日本血吸虫表膜抗原(SjTA)基因。将MfILKAP和SjTA基因分别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Flag-pCMV-2b和Myc-pcDNA3.1/(-)b中,构建的重组质粒Flag-ILKAP-pCMV-2b和Myc-TA-pcDNA3.1/(-)b共转染至HEK293T细胞中作为实验组,设阴性对照组Myc-TA-pcDNA3.1/(-)b或Flag-ILKAP-pCMV-2b和空白对照组Myc-pcDNA3.1/(-)b或Flag-pCMV-2b。用抗体Myc、Flag以及ILKAP分别与转染后的HEK293T细胞总蛋白进行免疫共沉淀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 结果 东方田鼠骨髓细胞蛋白和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经过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相比,有差异条带。经MAIDI-TOF-MS鉴定,利用Mascot软件中的串级质谱数据搜索功能进行搜索鉴定,鉴定出与东方田鼠ILKAP抗体相互作用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8种。RT-PCR结果显示,ILKAP和TA在东方田鼠骨髓和日本血吸虫童虫中均有表达,东方田鼠骨髓ILKAP的扩增产物为1 100~1 200 bp,理论值为1 147 bp,日本血吸虫童虫TA基因的扩增产物大小为500~600 bp,理论值为561 bp。质粒pCMV-Tag 2b、pcDNA3.1/myc-His(-)b经酶切后,均有单一条带,分别约为4 300、5 500 bp;重组质粒Flag-ILKAP-pCMV-2b经酶切鉴定后,其大小分别为4 300和1 147 bp,Myc-TA-pcDNA3.1/(-)b经酶切鉴定后,其大小分别为5 500和561 bp。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实验组的PVDF膜分别与Myc、Flag以及ILKAP抗体孵育后有条带出现,而其他对照组无条带出现。 结论 鉴定出与MfILKAP抗体相互作用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8种,在HEK293T细胞中共表达了与MfILKAP结合的SjTA基因,MfILKAP与SjTA之间存在直接相互作用。

    日本血吸虫成虫可溶性蛋白和重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抑制小鼠结肠炎的研究
    武艺, 李路, 徐永伟, 邢瑞欣, 胡静, 王书书, 沈继龙, 徐元宏, 陈熙
    2019, 37(2):  127-13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03
    摘要 ( )   HTML ( )   PDF (1419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可溶性成虫蛋白(SjSWP)和重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rSjcystatin)对模拟炎症性肠病的小鼠结肠炎的作用。 方法 24只BALB/c雌鼠分为健康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组(PBS组)、rSjcystatin治疗组(rSjcystatin组)、SjSWP治疗组(SjSWP组)。PBS、rSjcystatin、SjSWP组用0.1 ml 5% 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诱导结肠炎,灌肠后6、24 h分别腹腔注射100 μl PBS、50 μg rSjcystatin、50 μg SjSWP;健康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用等量的PBS灌肠及腹腔注射。TNBS灌肠72 h后无痛处死各组小鼠,检测宏观评分、结肠长度、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显微镜下微观评分来评估炎症参数和病理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脏中Th1和Th2及T调节细胞(Tregs)的比例。ELISA检测小鼠结肠组织匀浆上清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IL-13、IL-10等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多组计量资料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均数间的两两比较用Student-Newman-Keuls检验。 结果 TNB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表现出明显的炎症和病理学特征,表现为体质量下降,便血、腹泻、结肠缩短、溃疡,以及炎性细胞因子IFN-γ、炎性细胞浸润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加。与PBS组相比,rSjcystatin和SjSWP的干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TNBS诱导的结肠炎症,表现为宏观评分(改善结肠糜烂、黏连、溃疡和缩短)和微观评分(减少组织损伤和炎症)的降低。健康对照组、PBS组、rSjcystatin组和SjSWP组小鼠结肠的宏观评分分别为0、9.8 ± 0.8、4.3 ± 1.0和4.5 ± 1.4,微观评分分别为0、6.0 ± 0.4、2.2 ± 0.5和2.8 ± 0.6,rSjcystatin组、SjSWP组与PBS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57.8、34.1,P < 0.01),rSjcystatin组与SjSWP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健康对照组、PBS组、rSjcystatin组和SjSWP组髓过氧化物酶分别为0.3 ± 0.0、1.4 ± 0.1、0.6 ± 0.1和0.6 ± 0.1(F = 32.5,P < 0.01);脾脏Tregs比例分别为(4.4 ± 0.7)%、(8.2 ± 3.1)%、(18.4 ± 2.1)%和(13.4 ± 1.9)% (F = 8.3,P < 0.01);结肠组织匀浆上清中IFN-γ、IL-10水平分别为(952.0 ± 61.1)、(1 684.6 ± 158.3)、(1 092.0 ± 81.9)、(1 001.6 ± 111.2)pg/ml,(322.8 ± 27.4)、(399.3 ± 77.9)、(860.6 ± 153.6)、(892.0 ± 113.8)pg/ml(F = 9.6、8.3,P < 0.05);与PBS组相比,rSjcystatin与SjSWP组的INF-γ、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减低,Tregs应答增强,IL-10分泌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rSjcystatin组与SjSWP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SjSWP及rSjcystatin均可通过上调小鼠Treg和Th2介导的免疫应答,减轻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抑制导致结肠炎发病的Th1免疫应答。

    绵羊肝脏、肺脏细粒棘球蚴原头节miRNA表达特征分析
    付世强, 樊海宁, 王海久, 周瀛, 曹得萍, 李衍飞, 王志鑫, 任利
    2019, 37(2):  137-14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04
    摘要 ( )   HTML ( )   PDF (1238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绵羊肝脏及肺脏分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HPSC、LPSC)的微小RNA(miRNA)表达情况,筛选出寄生部位特异性miRNA,为后续miRNA生物信息学分析提供依据。 方法 从西宁市郊屠宰场采集带有包囊的新鲜绵羊肝脏、肺脏,经分离、过滤、沉淀获得棘球蚴原头节。用TRIzol法提取原头节总RNA,构建HPSC、LPSC小片段RNA(sRNA)文库,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深度测序,将测序获得的原始数据与miRBase、Pre-miRNA、RFam、Repbase等4个公共数据库进行比对,获得已知miRNA的注释信息。利用mfold软件预测未比对上任何注释信息的miRNA的二级结构。比较HPSC、LPSC中miRNA表达量的差异。 结果 HPSC和LPSC文库分别获得10 182 508条和11 133 735条有效序列,大部分序列长18~22 nt。其中22 nt的序列最多,分别占20.9%(2 128 728/10 182 508)和24.6%(2 737 570/11 133 735);19 nt及21 nt次之,分别占14.0%(1 429 846/10 182 508)、18.5%(1 880 607/10 182 508)和16.9%(1 875 698/11 133 735)、16.9%(1 885 560/11 133 735)。在HPSC和LPSC文库中,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已知miRNA分别有87条和79条,新miRNA分别占341条和339条,与其他寄生虫(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扁虫及三代虫等)保守的miRNA分别有58条和62条。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已知miRNA中,除egr-miR-36a-3p、egr-miR-36b-3p、egr-miR-10229a-5p、egr-miR-10233-5p、egr-miR-10240-3p、egr-miR-10243-5p、egr-mir-10252-5p、egr-mir-10287-5p等8个miRNA在HPSC中特异表达外,其余miRNA在2个文库均表达且表达量一致;在与其他寄生虫保守的miRNA中,有50条在HPSC和LPSC中均表达,有8条和12条分别在2个文库中特异表达。在新的miRNA中,在HPSC和LPSC文库特异表达的分别为78和76条。HPSC和LPSC文库共筛选出miRNA 574条,其中392条miRNA在2个文库中均表达,表达量居前10位的为egr-miR-1-5p、egr-miR-2a-3p、egr-miR-2c-3p、egr-miR-2b-3p、egr-miR-7-5p、egr-let-7-5p、egr-miR-7b-5p、egr-miR-9-5p、egr-miR-9-3p、egr-miR-10a-5p。LPSC与HPSC文库相比较,LPSC有124条miRNA上调2倍以上,30条miRNA下调0.5倍以下。在筛选出的miRNA中,HPSC和LPSC中分别有94条和88条特异表达。 结论 本研究发现HPSC及LPSC中存在特异表达miRNA。

    猪囊尾蚴囊液蛋白组学分析
    庞建达, 宋伊宁, 王昕蕊, 刘明远, 孙树民
    2019, 37(2):  144-14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05
    摘要 ( )   HTML ( )   PDF (1179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鸟枪法技术鉴定猪囊尾蚴囊液蛋白组分构成,完善猪囊尾蚴蛋白表达谱,筛选特异性候选诊断标识并分析囊液蛋白组分的功能。 方法 无菌收集猪囊尾蚴虫体囊液,经处理后采用shotgun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系统对囊液进行分选与鉴定,通过Mascot 2.2软件进行数据库检索,完成蛋白鉴定。使用Blast2go软件对蛋白序列进行比对和注释,对注释的蛋白组分数据进行Gene Ontology(GO)分析。 结果 经鸟枪法分析共获得486个蛋白,通过Mascot 2.2软件检索已鉴定蛋白为158种,未知蛋白为328种。初步筛选囊液中含有丰度较高的8 kDa糖蛋白、膜联蛋白、烯醇化酶、胰蛋白酶样蛋白等4个猪囊尾蚴特异性抗原和多种酶类,主要存在于细胞及细胞组分中。其中膜联蛋白主要具有结合功能,主要参与一系列依赖于钙离子的膜型生物活动;烯醇化酶主要具有离子结合功能和水解酶活性,除大量富集在糖酵解途径中,还参与调节DNA结合转录因子过程。GO分析结果显示:蛋白谱分布细胞成分方面,65个蛋白位于细胞中,64个蛋白位于细胞组分中,25个蛋白位于细胞器中,其余位于细胞器、蛋白复合物、细胞外区域和细胞膜中;蛋白谱分子功能方面,72个蛋白具有催化活性,74个蛋白具有结合功能,其余蛋白具有转运蛋白活性、分子功能调节剂、结构分子活性等功能;生物进程分类方面,69个蛋白参与细胞进程,73个蛋白参与代谢进程,11个蛋白参与生物调节、生物过程的调节、信号、对刺激的应答、定位等过程。 结论 经鸟枪法技术初步筛选出4个丰度较高可作为猪囊尾蚴病诊断标识的候选抗原,鉴定出的酶类可能在猪囊尾蚴与宿主互作过程中起相关作用。

    葡萄糖酸锑钠长疗程治疗1例利什曼原虫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合并感染患者的追踪观察
    宋世会, 桂希恩
    2019, 37(2):  148-152.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报道使用葡萄糖酸锑钠长疗程治疗1例利什曼原虫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感染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追踪观察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结果 患者1990年在四川省九寨沟县(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工作。1992年末出现发热、肝脾肿大,被多家医院诊断为“肝硬化”,对症治疗无效,脾脏持续肿大,并出现严重贫血、消瘦。1994年经骨髓穿刺涂片镜检发现利什曼原虫,诊断为内脏利什曼病,给予葡萄糖酸锑钠(五价锑600 mg/d × 6 d,静脉滴注)治疗,病情缓解。2010年8月,患者发现左上腹有包块,伴腹胀,再次行骨髓穿刺涂片镜检,发现利什曼原虫,再次给予葡萄糖酸锑钠(五价锑600 mg/d × 6 d,静脉滴注)治疗,病情缓解。住院期间初筛HIV抗体阳性,经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确认为HIV感染,CD4+ T淋巴细胞仅为42个/μl,诊断为艾滋病(AIDS)。2011年7月,患者开始接受抗HIV常规治疗[拉米夫定(3TC)300 mg/d + 齐多夫定(AZT)600 mg/d + 依非韦伦(EFV)600 mg/d],治疗2个月后出现严重贫血,将AZT更换为替诺福韦(TDF)300 mg/d,长期服用3TC + TDF + EFV。2012年7月25日患者因“腹胀2年”入住本院,入院时呈重度贫血貌,肝脏位于右锁骨中线肋缘下2 cm;脾脏下缘位于脐下7 cm,右缘位于前正中线右侧2 cm。骨髓涂片镜检查见利什曼原虫。继续给予抗HIV治疗(3TC + TDF + EFV),同时给予葡萄糖酸锑钠静脉滴注治疗内脏利什曼原虫感染[第1个疗程:先后给予葡萄糖酸锑钠(五价锑600 mg/d × 4 d,1 200 mg/d × 4 d)治疗,肝脾开始缩小后,改为隔天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锑钠(五价锑600 mg/次 × 22次)]。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1个月和3个月,分别给予1个疗程葡萄糖酸锑钠治疗(五价锑600 mg/次 × 18次)。3个疗程共计给予五价锑42 g治疗。2017年4月(抗利什曼原虫治疗结束后50个月)复诊,骨髓涂片检查未见利什曼原虫,CD4+ T淋巴细胞为249个/μl,HIV-RNA低于检测下限。结论 对内脏利什曼原虫合并HIV感染的患者给予葡萄糖酸锑钠长疗程及抗HIV治疗,内脏利什曼感染获得治愈,患者预后较好。

    基于CRISPR/Cas9技术对刚地弓形虫假定蛋白TGGT1_310420的研究
    贾永根, 闫爱霞, 黄敏君, 邹洋, 谷俊朝
    2019, 37(2):  150-15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06
    摘要 ( )   HTML ( )   PDF (1153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鉴定刚地弓形虫假定蛋白TGGT1_310420在速殖子阶段的功能及其蛋白N端序列的亚细胞定位作用。 方法 在线设计针对TGGT1_310420的sgRNA,通过定点突变弓形虫CRISPR/Cas9载体pSAG1::CAS9-GFP-U6::sgUPRT上的sgRNA序列获得针对TGGT1_310420的CRISPR/Cas9载体。利用CRISPR/Cas9编辑技术将含有荧光蛋白mCherry和弓形虫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XGPRT)的PCR片段mCherry-Ty_HXGPRT插入至TGGT1_310420内源基因编码N端前20个氨基酸残基之后。通过PCR鉴定片段是否正确插入;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间接免疫荧光分析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亚细胞定位;空斑实验检测基因缺失株虫体表型的变化。 结果 PCR和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针对TGGT1_310420的CRISPR/Cas9载体,mCherry-Ty_HXGPRT序列定点插入至靶点位置。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显示,mCherry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36 000;间接免疫荧光实验表明mCherry融合蛋白与弓形虫滑行相关蛋白45(TgGAP45)共定位于虫体的表膜。空斑实验检测结果显示,TGGT1_310420的缺失并未引起虫体出现可测的表型变化。 结论 TGGT1_310420编码蛋白前20个氨基酸残基序列具有定位到弓形虫表膜的功能,TGGT1_310420在弓形虫速殖子阶段为非必需基因。

    刚地弓形虫重组蛋白表面抗原1与4诱导小鼠免疫保护性的比较研究
    梁凯, 李艳文, 王贝贝, 傅晓茵, 刘晓泉, 何姗姗, 唐莉莉, 刘登宇, 石焕焕
    2019, 37(2):  155-16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07
    摘要 ( )   HTML ( )   PDF (1018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刚地弓形虫重组蛋白表面抗原1(rSAG1)与rSAG4单独及联合诱导昆明小鼠的免疫保护性作用,为研制复合型疫苗分子提供参考。 方法 以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SAG1和SAG4,构建重组质粒pET-28a(+)-SAG1和pET-28a(+)-SAG4;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将序列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入BL21(DE3)中,挑选阳性菌落,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收集菌体,超声裂菌。在变性条件下经镍离子亲合层析柱纯化目的蛋白,采用透析逐步降低尿素浓度的方法进行目的蛋白复性;125只昆明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25只,分别为rSAG1免疫组、rSAG4免疫组、rSAG1 + rSAG4联合免疫组、PBS对照组、PBS + 佐剂对照组,首次免疫为重组蛋白100 μg/鼠,与等体积完全弗氏佐剂充分乳化后进行皮下多点注射,间隔2周加强免疫1次,连续2次,加强免疫时重组蛋白为50 μg/鼠,与等体积弗氏不完全佐剂乳化,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PBS。各组小鼠于免疫前(0周)及首次免疫后第2、4、6周断尾取血,分离血清,间接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IgG。在首次免疫后第6周,每只小鼠经腹腔注射3 000个弓形虫RH株速殖子进行攻击感染,观察小鼠生存时间,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弓形虫RH株SAG1和SAG4基因经PCR扩增后,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780和438 bp,与理论大小一致;重组质粒pET-28a(+)-SAG1和pET-28a(+)-SAG4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特异片段长度与SAG1和SAG4理论大小780和438 bp一致,测序结果显示,重组基因与目的基因序列完全一致;rSAG1、rSAG4相对分子质量(Mr)为28 970、17 720,与理论值一致,经纯化和复性后获得较纯的可溶性蛋白;rSAG1免疫组小鼠血清特异抗体IgG吸光度(A450值)为1.821 ± 0.184,明显高于rSAG4免疫组(0.695 ± 0.089)(P < 0.05),但低于rSAG1 + rSAG4联合免疫组(1.955 ± 0.097)(P < 0.05)。PBS组和PBS + 佐剂组分别为0.019 ± 0.002、0.020 ± 0.004,rSAG1、rSAG4和rSAG1 + rSAG4联合免疫组均高于两对照组(P < 0.05);经弓形虫速殖子攻击感染后,对照组小鼠均在224 h内全部死亡,rSAG1、rSAG4免疫组及联合免疫组分别在296、288及320 h内全部死亡,各免疫组与各对照组之间、rSAG4免疫组与联合免疫组之间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rSAG1、rSAG4和rSAG1 + rSAG4均能诱导小鼠产生抗弓形虫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明显延长实验小鼠的存活时间,联合免疫保护效果要略优于单抗原免疫。

    人芽囊原虫感染大鼠的方式改良及病理切片观察
    刘静, 辛致炜, 裴培, 傅晓茵, 廖德君, 卢韵宇, 薛飒, 廖振捷, 刘登宇
    2019, 37(2):  161-16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08
    摘要 ( )   HTML ( )   PDF (993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人芽囊原虫感染大鼠动物模型。 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4个感染组(105、106、107和108),每组6只。4个感染组分别灌服人芽囊原虫滋养体105、106、107和108个/鼠,对照组灌服等量PBS。感染后第3天开始收集粪样,于洛克氏-鸡蛋-血清(LES)培养基中培养72 h后镜下观察,PCR和测序确认感染前后虫株的基因型。感染后第3~18天连续收集5次大鼠粪样培养观察,记录阳性鼠感染情况。感染后第21天将大鼠全部无痛处死,分别收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盲肠等肠段的内容物培养72 h后观察,计算其最终感染数和感染密度;并取不同部位的组织进行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观察肠道内是否存在虫体。采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比较各肠段寄生数目的相关关系。 结果 105、106、107和108感染组中确定感染人芽囊原虫的大鼠数目分别为2、3、5和6只。其中105感染组感染后第6天检出阳性结果,其余感染组第3天检出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PCR及序列比对证实,感染大鼠分离的人芽囊原虫与感染所用虫株均为ST7型。肠道内容物培养结果显示,回肠、盲肠和结肠的内容物均成功培养出人芽囊原虫,且盲肠与结肠内的虫数之间呈正相关,盲肠与结肠内容物培养获得的人芽囊原虫数呈正相关性(r = 0.541,P < 0.01),其余肠段未发现人芽囊原虫。HE染色结果显示,盲肠有人芽囊原虫寄生并存在黏蛋白,未发现虫体入侵、炎细胞浸润、黏膜糜烂等病理损伤;其余肠段未发现人芽囊原虫寄生。 结论 采用人芽囊原虫滋养体可成功建立大鼠感染模型。灌服105个人芽囊原虫滋养体可成功感染大鼠,108个滋养体的感染效果稳定,各组随着感染人芽囊原虫数量的增加,感染的大鼠数也增加。

    卵形疟原虫非洲分离株K13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陈静, 刘耀宝, 唐凤, 陆凤, 唐建霞, 曹俊
    2019, 37(2):  167-17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09
    摘要 ( )   HTML ( )   PDF (848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卵形疟原虫柯氏亚种(Plasmodium ovale curtisi)和沃氏亚种(P. ovale wallikeri)非洲分离株K13蛋白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为卵形疟原虫青蒿素抗性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江苏省2012-2016年卵形疟患者血样,经流行病学调查确认为非洲输入性卵形疟病例。提取血样DNA,通过实时荧光PCR探针法鉴别卵形疟原虫柯氏亚种和沃氏亚种。采用巢式PCR扩增K13基因的结构域并送测序,以卵形疟原虫柯氏亚种参考序列(PlasmoDB登录号:PocGH01_12019400)和沃氏亚种参考序列(GenBank登录号:LT594516.1)为模板,应用BioEdit软件对测序序列进行比对,应用DNAstar软件分析序列的突变情况,用DnaSP软件分析序列多态性,用MEGA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 2012-2016年共收集168例卵形疟患者的血样,感染来源地为中非(95例)、南非(37例)、西非(34例)、东非(1例)和北非(1例);卵形疟原虫柯氏亚种和沃氏亚种各84例。168例血样K13基因巢式PCR均扩增获得1 500 bp的条带且均测序成功。卵形疟原虫K13基因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0 02,单体型多样性指数Hd为0.024,2个亚种K13基因分别含有2个单体型,分别发现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各有1例样本检出卵形疟原虫核苷酸碱基突变,柯氏亚种在核苷酸717 bp(氨基酸239E)位点处存在A/G突变,沃氏亚种在核苷酸1998 bp(氨基酸666P)位点处存在T/A突变,均为同义突变,与卵形疟原虫青蒿素耐药性无关。本研究患者血样卵形疟原虫2个亚种K13基因序列中性检验统计结果无明显差异,符合中性进化模型。系统进化树显示,卵形疟原虫柯氏亚种2个单体型聚为一支,沃氏亚种2个单体型聚为另一支。 结论 卵形疟原虫非洲分离株柯氏亚种和沃氏亚种K13基因未发现非同义突变,其基因多态性水平较低,无青蒿素耐药性相关的基因突变。

    2015-2016年宁夏农村地区人群蛔虫感染及土壤蛔虫卵污染情况调查
    吴向林, 段红菊, 付益仁, 齐蓉婷, 赵建华
    2019, 37(2):  173-17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10
    摘要 ( )   HTML ( )   PDF (808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夏)农村地区人群蛔虫感染现状及土壤蛔虫卵污染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5-2016年在宁夏农村地区按不同生态环境、经济情况,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海原、贺兰、泾源、利通、灵武、隆德、彭阳、平罗、青铜峡、同心、西吉、盐池、永宁和中宁等14个县(市、区)52个自然村为调查点,选择3岁以上常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每个点至少调查250人。采集人群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镜检蛔虫卵,计算每克粪虫卵数(EPG);在每个调查点分别随机抽取10户家庭,每户采集菜园或厕所周边土壤30 g,采用饱和硝酸钠溶液漂浮法检测土壤样品中的蛔虫卵。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宁夏14个县(市、区)52个调查点共粪检13 850人,人群蛔虫感染率为2.2%(304/13 850),无重度感染者。陇中生态区和黄土高原生态区人群蛔虫感染率分别为1.3%(89/6 881)和3.1%(215/6 969),黄土高原生态区人群蛔虫感染率高于陇中生态区(P < 0.05)。感染率排前3位的地区依次为彭阳县9.3%(116/1 250)、海原县2.7%(34/1 250)和盐池县2.6%(20/760)。隆德县属中度感染,其他13个县(市、区)均属轻度感染。男性和女性感染率分别为2.2%(150/6 886)和2.2%(154/6 96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60~69岁年龄组人群感染率最高(3.2%),60岁以下年龄组人群感染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 < 0.05);汉族蛔虫感染率为2.6%(214/8 373),高于回族的1.6%(89/5 434)(P < 0.05);家庭妇女感染率为2.8%(6/215),高于其他职业人群(P < 0.05);小学文化程度者蛔虫感染率较高,为2.4%(125/5 237),但与其他文化程度人群的感染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共检测1 068户的菜园和厕所周边土壤,彭阳县土壤中蛔虫卵检出率最高,为36.6%(37/101),永宁县检出率最低,为11.3%(9/80),各地蛔虫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土壤中蛔虫卵检出率与人群蛔虫感染率呈正相关(r = 0.532,P < 0.05)。 结论 宁夏人群蛔虫感染情况地区间差异明显。感染人群的分布存在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的差异,土壤中蛔虫卵检出率与人群蛔虫感染率呈正相关。

    2015年青海省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
    张静宵, 刘玉芳, 程时磊, 杜瑞, 刘娜, 雷雯, 王永顺, 刘佳, 刘培运, 蔡辉霞, 马霄, 马俊英, 王威, 苏国明
    2019, 37(2):  178-18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11
    摘要 ( )   HTML ( )   PDF (792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青海省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为制定全省人体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5年5-9月,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要求,根据生态区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择青海省16个县(市)51个调查点。调查对象为3岁以上常住居民,每个调查点调查人数不少于250人。采集受检对象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测土源性线虫、带绦虫虫卵并计数,直接碘液涂片法和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查肠道原虫包囊或滋养体。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定钩虫粪检阳性者感染钩虫的虫种,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3~6岁儿童蛲虫卵。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感染率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 共调查12 859人,检出2种土源性线虫(蛔虫、蛲虫)、1种带绦虫、2种肠道原虫(结肠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总感染率为2.0%(249/12 859)。土源性线虫感染以蛔虫为主,感染率为1.1%(138/12 859)。蛲虫、带绦虫、肠道原虫感染率分别为0.9%(8/857)和0.8%(103/12 859),仅发现1例带绦虫感染者。祁连山生态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5%(65/4 292),不同生态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江河源-甘南生态区原虫感染率最高,为1.3%(56/4 302),不同生态区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男、女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0.9%(59/6 435)和1.2%(79/6 424),男、女性原虫感染率分别为0.9%(56/6 435)和0.7%(47/6 4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0~9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2.5%(37/1 512),70~79岁人群感染率最低,为0.3%(1/371),不同年龄组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80岁和10~19岁人群原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3%(1/78)和1.2%(20/1 673),不同年龄组人群原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汉族和土族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1%(99/4 707)和1.0%(5/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蒙古族和藏族的肠道原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4%(15/1 056)和1.1%(59/5 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学龄前儿童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2.4%(24/1 014),学生和农民的感染率也较高,分别为1.7%(29/1 666)和1.4%(72/5 336),不同职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待业人员肠道原虫的感染率最高,为4.8%(1/21),不同职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青海省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以蛔虫为主,多分布于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和低年龄阶段的人群,肠道原虫感染人群多分布于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较差的畜牧业地区。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对四川省凉山州彝族欠发达农村地区儿童土源性线虫感染防治效果评价
    孟莎, 孙畅, 叶睿雪, 吴玉菊, 王庆志, 曹敏, 吴洋洋, 雷普超, 李玲玲, 周欢
    2019, 37(2):  183-18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12
    摘要 ( )   HTML ( )   PDF (773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运用双重差分(difference-in-differences,DID)模型精准评估寄生虫病防治措施对四川省凉山州彝族欠发达农村地区儿童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土源性线虫感染状况的改善情况。 方法 于2016年在四川省凉山州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彝族农村儿童,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目标儿童基本特征、健康相关行为的信息,并采集3岁及以上儿童粪样,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三检)检测儿童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研究对象以村为单位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实施综合干预措施1年之后,对追踪儿童采用同样的方法收集相关信息。运用DID模型对儿童健康相关行为和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有效评估儿童共162名,平均年龄为7.7岁,其中干预组99名、对照组63名。DID模型结果显示,实施健康教育和驱虫治疗为主的干预措施后,干预组儿童与对照组相比,在家饭前洗手行为的净效应(DID 值 = 37.5%,P < 0.01)、在校饭前洗手行为净效应(DID值 = 24.4%,P < 0.01)、在家便后洗手行为的净效应(DID值 = 45.3%,P < 0.01)、在校便后洗手行为的净效应(DID 值 = 35.9%,P < 0.01)、刷牙洗脸行为净效应(DID 值 = 29.6%,P < 0.01),均有统计学意义;儿童蛔虫感染率的净效应(DID值 = -37.5%,P < 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不良行为(吃未洗蔬果、喝生水、光脚下地、玩泥巴、吮手指)和儿童总感染率、钩虫、鞭虫感染率的净效应,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彝族欠发达农村地区实施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后,儿童洗手行为有所改善,蛔虫感染率有减少。运用DID模型,科学评估了干预措施改善儿童健康相关行为和降低土源性线虫感染率的真实效果。

    2004-2016年中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分析
    韩帅, 伍卫平, 薛垂召, 丁玮, 侯岩岩, 冯宇, 钟波, 曹磊, 张玉农, 姜晓峰, 张红卫
    2019, 37(2):  189-19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13
    摘要 ( )   HTML ( )   PDF (753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04-2016年中国内脏利什曼病分布状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2004-201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非流行区报告病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联系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调查核实。 结果 2004-2016年全国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4 448例,各年份分别为306、311、270、355、518、523、375、300、219、158、293、510和310例;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伽师县内脏利什曼病报告病例数的峰值在10-11月,伽师县以外区域报告病例数的峰值在3-5月。流行区为7个省(自治区)24个地市(州、盟)83个流行县(区、市),7个省(自治区)分别为新疆、甘肃、四川、陕西、山西、内蒙古和河南。流行县最多的是新疆,为46个县。2004-2016年7个流行区省(直辖市、自治区)报告病例4 364例,占全国报告病例的98.1%,其中新疆(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甘肃和四川报告病例4 251例,占全国报告病例的95.6%;17个非流行区省(直辖市、自治区)报告病例84例,占全国报告病例的1.9%。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从20世纪90年代的43个流行县,增加到目前的83个。最新复燃的流行区为河南省的林州市,乌什县和莎车县为历史复燃的流行县。2016年内脏利什曼病非流行区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12例,经核实均为输入性病例。4 448病例中,男性2 712例,女性1 736例,男女性别比为1.6:1;平均年龄12.3岁,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占全部病例的54.9%;散居儿童和农民共3 228例,占全国报告病例的72.6%。 结论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在中西部地区呈散发状态,病例极为分散,局部有疫情暴发和复燃,除暴发区域之外报告病例呈下降趋势,但流行区范围正在逐渐扩大。

    研究简报
    蓝氏贾第鞭毛虫核苷二磷酸激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袁义雪, 郑国侠, 王丹丹, 专行, 杜萌, 王云华
    2019, 37(2):  190-193.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蓝氏贾第鞭毛虫中国C2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蓝氏贾第鞭虫核苷二磷酸激酶(GlNDPK)基因编码序列,连接至pET28a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JM109,挑取阳性克隆进行鉴定与测序。将pET28a-GlNDPK转化至E. coli BL21(DE3),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表达情况。用8 mol/L尿素溶解包涵体并收集上清,镍离子亲和层析进行纯化,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抗原性。结果显示,PCR扩增获得了长度约1 200 bp的蓝氏贾第鞭毛虫中国C2株GlNDPK基因编码序列。构建的重组质粒pET28a-GlNDPK经PCR鉴定、单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均与预期相符。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40 000,与预期结果大致一致。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可被His标签抗体识别。提示获得了蓝氏贾第鞭毛虫中国C2株GlNDPK基因编码序列及其重组表达蛋白。

    论著
    我国不同利什曼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1的多态性分析
    程芳洲, 高春花, 杨玥涛, 汪俊云
    2019, 37(2):  196-20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14
    摘要 ( )   HTML ( )   PDF (656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我国不同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1(ITS-1)序列的多态性。 方法 实验室培养10个分离自我国不同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包括四川/甘肃山丘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SC6和Cy分离株,新疆喀什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801和KS-2分离株,新疆伽师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JIASHI-1、JIASHI-5、XJ771分离株以及新疆克拉玛依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的KXG-Xu、KXG-Liu和KXG-927分离株。收集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提取DNA,PCR扩增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ITS-1并送测序,用GENEDOC软件对ITS-1序列进行比对分析,从GenBank下载利什曼原虫其他分离株的ITS-1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亲缘关系。 结果 我国10个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均扩增出单一的条带。序列分析结果显示,801和KS-2分离株的ITS-1片段为316 bp,与MHOM/IN/80/DD8参照株比较其碱基突变率为0;JIASHI-1、JIASHI-5和XJ771分离株为313 bp,碱基突变率为1.6%;KXG-Xu、KXG-Liu和KXG-927分离株为312 bp,碱基突变率为1.6%;Cy和SC6分离株为318 bp,碱基突变率为0.6%。系统进化树显示,这10个利什曼原虫分离株ITS-1序列聚集成2个群和3个亚群,其中JIASHI-1、JIASHI-5和XJ771分离株聚集为A亚群,KXG-Xu、KXG-Liu和KXG-927分离株聚集为B亚群,A和B亚群聚集于群Ⅰ,为婴儿利什曼原虫;Cy、SC6、801和KS2分离株聚集为C亚群,属群Ⅱ,为杜氏利什曼原虫。 结论 我国不同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ITS-1序列存在多态性。

    华支睾吸虫病健康教育对小学生知识、行为和信念的影响
    钱门宝, 蒋智华, 甘晓琴, 赵甲光, 李伟, 郑卫杰, 吕国丽, 诸廷俊, 周晓农
    2019, 37(2):  202-20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15
    摘要 ( )   HTML ( )   PDF (54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在流行区开展小学生华支睾吸虫病健康教育并分析其效果。 方法 2017-2018年,在广西宾阳县选择2所小学作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基线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小学生华支睾吸虫病相关知识、生食淡水鱼行为及信念情况(将来能否做到不生食淡水鱼)。在干预组开展综合的健康教育,包括竖立华支睾吸虫病健康教育展板、播放防治动画片、发放宣传单以及开展手抄报和作文比赛。对照组不开展上述措施。干预后6个月,开展健康教育效果评估调查,调查内容与基线调查类似。 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同时参与基线调查和评估调查的小学生分别为251人和153人。干预组小学生基线调查和评估调查时对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途径、早期症状、并发症、致癌性的知晓率分别为15.1%(38/251)、92.4%(232/251)(P < 0.01),6.8%(17/251)、43.4%(109/251)(P < 0.01),4.8%(12/251)、94.8%(238/251)(P < 0.01),和4.8%(12/251)、57.8%(145/251)(P < 0.01);对照组分别为9.2%(14/153)、56.9%(87/153)(P < 0.01),0.7%(1/153)、33.3%(51/153)(P < 0.01), 2.6%(4/153)、42.5%(65/153)(P < 0.01)和2.6%(4/153)、20.9%(32/153)(P < 0.01)。干预组基线调查时,过去1年有16人曾生食淡水鱼,评估调查时他们在过去6个月均未再生食淡水鱼;对照组基线调查时,过去1年有35人曾生食淡水鱼,评估调查时其中20人过去6个月未继续生食淡水鱼;干预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干预组基线调查时235人过去1年未生食淡水鱼,评估调查时有1人在过去6个月生食淡水鱼,比例为0.4%;对照组的比例为5.1%(6/118);干预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干预组基线调查时关于将来能否做到不生食淡水鱼,表示“能”、“不能”和“不确定”的构成比分别为71.3%(179/251)、17.1%(43/251)和11.6%(29/251),评估调查时分别为97.2%(244/251)、2.0%(5/251)和0.8%(2/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对照组基线调查时表示“能”、“不能”和“不确定”的构成比分别为79.7%(122/153)、4.6%(7/153)和15.7%(24/153);评估调查时分别为83.0%(127/153)、2.6%(4/153)和14.4%(22/1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小学开展华支睾吸虫病综合的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相关防治知识,促进生食淡水鱼行为的转变,加强不生食淡水鱼的信念。

    15例片形吸虫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张伟娜, 顾伟, 焦建明, 罗娇
    2019, 37(2):  207-21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16
    摘要 ( )   HTML ( )   PDF (531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片形吸虫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资料、治疗及预后。 方法 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5例片形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 结果 15例片形吸虫病病例呈散在分布,分别来自普洱市(3例)、大理市(6例)、临沧市(5例)、丽江市(1例)。男性4例,女性11例。临床首发症状主要为腹痛(11例)、发热(8例)、腹胀(5例)、乏力(3例)、体质量下降(4例)、纳差(2例)、恶心(2例)、呕吐(2例)等。病程在1 d至2年不等。秋季就诊患者为8例、冬季4例、夏季2例、春季1例。15例行血常规检查,12例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升高,9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7例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7例血小板升高,6例白细胞升高。15例行肝功能检查,10例碱性磷酸酶升高,10例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12例行C反应蛋白检测,6例升高,最高为154 mg/L。12例行血沉检测,11例升高,最高为120 mm/h。2例患者粪便中找到片形吸虫卵。15例患者ELISA检测血清片形吸虫抗体均为阳性。上腹部CT表现为肝弥漫多发结节灶、斑片状病变,病变不强化或周边轻度强化。腹部超声提示肝不均质回声包块声像。2例患者肝穿刺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嗜酸性脓肿和局部坏死。1例患者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局部小血管壁内膜增厚。15例患者中有11例辗转至云南多家医院诊治,被误诊为肝脓肿(2例)、肝占位性病变(2例)、胆管癌(2例)、肝癌(1例)、肠炎(1例)、结缔组织病(1例)、嗜酸细菌性肺炎(1例)、腹腔结核(1例)。确诊后15例患者均给予三氯苯达唑10 mg/(kg·d)× 2 d治疗,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出院后电话随访6个月,10例未失访患者预后良好。 结论 大理及周边地区仍存在人片形吸虫感染,且为散发,以秋冬季多见,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三氯苯达唑治疗片形吸虫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为首选治疗药物。

    Cu2+胁迫下福寿螺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表达分析
    茅光耀, 周鸿让, 黄芸, 岳志远, 段磊, 许秋利, 郭云海, 党志胜, 张仪, 肖宁
    2019, 37(2):  213-21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17
    摘要 ( )   HTML ( )   PDF (351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Cu2+胁迫前后福寿螺谷胱甘肽S转移酶(PcGST)基因的表达规律,探讨福寿螺适应Cu2+的相关机制。 方法 80只福寿螺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福寿螺,Cu2+胁迫浓度分别为0、50、100、150 μg/L。分别于Cu2+胁迫后的0、1、7、14 d,各组随机取3只福寿螺,分离其肝脏、鳃、肾脏组织,分别提取组织中的RNA,逆转录为c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u2+胁迫前后PcGST mRNA的相对表达量。基于Cu2+胁迫下的福寿螺基因转录组筛选获得PcGST基因,构建pET-28a-PcGST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 coil)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表达情况。将转化菌株(含PcGST基因的E. coil)和非转化菌株(未转化的E. coil)等量分成6份,随机取3份作为Cu2+胁迫组(含0.2 mmol/L的CuSO4),另3份作为对照组(不含CuSO4),20 ℃、150 r/min 摇床培养。每隔1 h测定一次菌液吸光度(A600)值,连续测定6 h。采用t检验比较转化菌株和非转化菌株对Cu2+的耐受能力。 结果 设定无Cu2+胁迫下的福寿螺组织中PcGST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1.0 ± 0.0。肝脏组织中,50 μg/L Cu2+胁迫下,PcGST mRNA的相对表达量于0~14 d呈持续上升趋势,峰值为4.9 ± 0.5;100 μg/L、150 μg/L Cu2+胁迫下,PcGST mRNA的相对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峰值均于7 d出现,分别为13.0 ± 3.0和12.2 ± 2.2。鳃组织中,50 μg/L、100 μg/L Cu2+胁迫下,PcGST mRNA的相对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峰值均于7 d出现,分别为5.3 ± 0.7和23.3 ± 16.5;150 μg/L Cu2+胁迫下,PcGST mRNA的相对表达量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于1 d出现,为9.8 ± 3.3。肾脏组织中,50 μg/L Cu2+胁迫下,PcGST mRNA的相对表达量随时间变化不显著;100 μg/L Cu2+胁迫下,PcGST mRNA的相对表达量前期随时间变化不显著,于14 d出现显著增加,为3.9 ± 1.0;150 μg/L Cu2+胁迫下,PcGST mRNA的相对表达量于0~14 d呈持续上升趋势,峰值为18.0 ± 0.8。PcGST基因PCR扩增产物约为600 bp。SDS-PAGE结果显示,PcGST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26 370。LB液体培养基中,转化菌株与非转化菌株的生长曲线接近,最大A600值分别为1.5 ± 0.0和1.4 ± 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含0.2 mmol/L CuSO4的LB液体培养基中,转化菌株的生长曲线优于非转化菌株,最大A600值分别为1.5 ± 0.1和1.0 ±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Cu2+胁迫能促进福寿螺体内PcGST基因的表达。

    综述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可溶性虫卵抗原对肝星状细胞的作用
    刘欣, 齐永芬, 鱼艳荣
    2019, 37(2):  218-22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18
    摘要 ( )   HTML ( )   PDF (12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是呈世界性流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中以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所引起的疾病流行最广、危害最大,在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病流行。血吸虫虫卵沉积于肝脏,虫卵内毛蚴分泌的可溶性虫卵抗原可引起宿主免疫反应,形成虫卵肉芽肿,进而发展为肝纤维化。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是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可溶性虫卵抗原对肝星状细胞的调节作用在疾病的进程及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可溶性虫卵抗原对肝星状细胞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

    顶复门原虫蛋白质泛素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李浩瑞, 黄海斌, 杨桂连
    2019, 37(2):  223-22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19
    摘要 ( )   HTML ( )   PDF (27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顶复门原虫是一类细胞内专性寄生原虫,其生命周期复杂,且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形态。基于其多变且复杂的生命周期,顶复门原虫通过不同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TM)调节细胞进程。泛素化是一种常见的PTM,蛋白质泛素化在蛋白质周转代谢、细胞信号传导和细胞内转运等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顶复门原虫重要细胞器的泛素化修饰,以期了解泛素化修饰对顶复门原虫细胞周期的影响。

    研究简报
    江西省本地儿童肺细粒棘球蚴感染1例报告分析
    龚志红, 徐芸, 刘克星, 戴坤教, 曾小军, 宁安, 谢慧群, 祁爱民, 黄成坚, 涂永红, 徐晶, 高祖禄, 姜唯声
    2019, 37(2):  228-23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20
    摘要 ( )   HTML ( )   PDF (230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江西省新余市1例临床确诊新发肺细粒棘球蚴感染患儿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收集患儿的临床、影像、病理、免疫学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资料分析结果显示,患儿临床诊断为肺囊肿合并寄生虫感染,血清免疫学猪囊尾蚴和棘球蚴抗体IgG阳性,病理切片鉴定为细粒棘球蚴感染,经囊肿切除术后给予阿苯达唑片0.2 g × 2次/d,连续3个月,治疗后未复发。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儿未去过棘球蚴病流行区,也未接触过来自棘球蚴病流行区的人或物品。疫源地追踪调查结果显示,204名居民腹部B超检查均未发现棘球蚴病疑似病例,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棘球蚴抗体阳性率为4.04%(8/198);调查问卷显示,低龄儿童大多数与家犬有密切接触史;9份犬粪棘球绦虫抗原均为阴性。因此本病例确诊为本地感染病例,也提示当地存在本地棘球蚴病传播的可能。

    荧光定量PCR在疟疾实验室诊断中的应用
    李素华, 李静, 高丽君, 张雅兰, 周瑞敏, 钱丹, 杨成运, 刘颖, 赵玉玲, 张红卫
    2019, 37(2):  232-234.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21
    摘要 ( )   HTML ( )   PDF (193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别采用镜检、巢式PCR和荧光定量PCR等3种检测方法对收集到的79份疟疾血样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3种检测结果,79份血样最终确诊74份为疟原虫阳性,阳性率为93.7%(74/79),其中镜检阳性检出率为82.3%(65/79),巢式PCR阳性检出率为82.3%(65/79),荧光定量PCR阳性检出率为93.7%(74/79),荧光定量PCR阳性检出率高于其他两种方法(P < 0.05)。镜检和巢式PCR的一致率为78.4%(58/74),镜检和荧光定量PCR的一致率为63.5%(47/74),巢式PCR和荧光定量PCR的一致率为83.8%(62/74)。相比镜检和巢式PCR,荧光定量PCR敏感性和检出率更高,且用时更短。

    旋毛虫肌幼虫在小鼠体内发育的实验观察
    王国英, 李祥会
    2019, 37(2):  235-23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22
    摘要 ( )   HTML ( )   PDF (183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观察旋毛虫肌幼虫在小鼠体内的发育过程及特点,取28只雌性昆明小鼠,每鼠经口感染100条旋毛虫肌幼虫,感染后8、9、10、11、13、17、20、23、27、29、50、60、240、400 d各剖杀2只小鼠,取完整隔肌和部分腹肌,醋酸明矾卡红染色后,镜下观查肌幼虫、囊包形态,测量肌幼虫长和宽。结果显示,旋毛虫感染后10、13 d,小鼠膈肌和腹肌中分别发现旋毛虫肌幼虫,以直杆状、弧形居多。感染后17 d,肌幼虫形态以环状、折叠、弯曲、s形、直杆状、弧形为主,囊包雏形形成。感染后29 d,囊包基本发育成熟,囊壁细线状,囊内结构分为两层。感染后60 d,肌幼虫出现蜷曲成团,囊内结构开始出现透明化。感染后400 d,囊包退化,囊内层(深染层)出现透明。旋毛虫感染后10、17、29、60 d,肌幼虫长均值分别为(131.7 ± 21.4)、(435.5 ± 201.5)、(928.4 ± 188.5)、(1044.4 ± 86.7)μm,前后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5);肌幼虫宽均值分别为(10.4 ± 2.5)、(22.8 ± 5.2)、(35.0 ± 5.2)、(38.3 ± 3.0)μm,前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提示旋毛虫感染小鼠后,肌幼虫及囊包发育大致可以分为成囊前期、囊包发育期、囊包成熟期和囊包退化期等4个时期。肌幼虫和囊包的形态结构变化与感染时间密切相关。

    脑啡肽对湖北钉螺血淋巴细胞的影响
    卫向红, 谭苹, 万京桦, 孙炎斌, 乐诗文, 田茜文, 刘娜, 鲍涵冰, 沈悦
    2019, 37(2):  238-24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2.023
    摘要 ( )   HTML ( )   PDF (273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观察脑啡肽(MENK)对湖北钉螺血淋巴细胞吞噬力的影响,将湖北钉螺软体组织挤压后获取钉螺血淋巴液,设9个实验组:钉螺血淋巴液对照组(A组)、MENK溶剂组(B组)、钉螺血淋巴液+1 mg/L MENK组(C组)、钉螺血淋巴液+5 mg/L MENK组(D组)、钉螺血淋巴液+10 mg/L MENK组(E组)、钉螺血淋巴液+醛化绵羊红细胞组(F组)、钉螺血淋巴液+醛化绵羊红细胞+1 mg/L MENK组(G组)、钉螺血淋巴液+醛化绵羊红细胞+5 mg/L MENK组(H组)、钉螺血淋巴液+醛化绵羊红细胞+10 mg/L MENK组(I组)。将各组同时置25 ℃室温下孵育60 min后制成玻片涂片,经吖啶橙染色,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统计各组不同形态类型的钉螺血淋巴细胞数。结果显示:钉螺血淋巴细胞中的伸展细胞可以直接吞噬异物(醛化绵羊红细胞);C、G组(1 mg/L MENK组)伸展细胞的比率分别上升至48.77%(1 323/2 713)和48.30%(1 337/2 768),明显高于A组的39.99%(1 072/2 6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D、H组(5 mg/L MENK组)和E、I组(10 mg/L MENK组)的伸展细胞比率则分别下降至27.04%(706/2 611)、26.29%(665/2 529)、19.23%(422/2 194)和18.3%(414/2 262),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G组(1 mg/L MENK组)对异物的吞噬率升高至48.77%(652/1 337),而H、I两组对异物的吞噬率分别下降至7.37%(49/665)和5.8%(24/414),均与F组吞噬率40.09%(352/878)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提示不同浓度MENK对钉螺血淋巴细胞的吞噬力有明显地促进或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