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6-30
    封面和目录
    目次
    2019, 37(3):  0-0. 
    摘要 ( )   PDF (12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2018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及消除工作进展
    张丽, 丰俊, 张少森, 夏志贵, 周水森
    2019, 37(3):  241-24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01
    摘要 ( )   HTML ( )   PDF (2478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8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及消除疟疾进展,为消除疟疾策略和措施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疟疾疫情数据资料,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对消除疟疾进展情况和疫情特征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年全国796个机构累计报告疟疾病例2 678例,较2017年(2 861例)减少了6.4%,中国籍病例2 518(94.0%,2 518/2 678),外国籍病例160例(6.0%,160/2 678);男女性别比为12.9 : 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20~59岁(89.2%,2 390/2 678);临床诊断病例5例(0.2%,5/2 678),间日疟397例(14.8%,397/2 678),恶性疟1 765例(65.9%,1 765/2 678),三日疟83例(3.1%,83/2 678),卵形疟376例(14.0%,376/2 678),混合感染52例(1.9%,52/2 678)。全国范围内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境外输入性病例2 671例(99.7%,2 671/2 678),输入继发病例4例,非蚊传病例2例,长潜伏期病例1例。报告疟疾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自治区),依次为广西(254例,9.5%)、江苏(243例,9.1%)、山东(233例,8.7%)、四川(221例,8.3%)、云南(213例,8.0%);全国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报告重症病例117例(4.4%,117/2 678),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报告死亡病例7例(0.3%,7/2 678)。疟疾病例均在24 h内完成网络上报,3 d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完成率为93.0%(2 491/2 678),7 d内调查并处置了2 250个疫点。结论 2018年继2017年已连续两年全国实现了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但应继续加强重点地区境外输入性疟疾的监测和管理,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蛋白激酶9在约氏疟原虫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程祥云, 刘太平, 陈穗林, 徐文岳
    2019, 37(3):  248-25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02
    摘要 ( )   HTML ( )   PDF (2281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蛋白激酶9(PK9)在约氏疟原虫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方法 基于疟原虫PlasmoDB数据库,查找约氏疟原虫致死株17XL(Py17XL)的PK9序列信息,BLAST比对PyPK9和恶性疟原虫PK9(PfPK9)以及人蛋白激酶p78的同源性。提取Py17XL株野生型(WT)基因组DNA,设计引物,PCR扩增PK9基因。采用CRISPR-Cas9技术,将同源臂与sgRNA序列一起连接到PYC-MCS质粒中,构建PK9基因敲除(PK9KO)重组质粒。重组质粒电转至Py17XL虫株内,经乙胺嘧啶筛选、克隆,进行PCR鉴定和测序。1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WT感染组和PK9KO感染组,每组5只,重复3次实验。每鼠腹腔注射1 × 105个红内期疟原虫,每隔24 h取血检测小鼠原虫血症,观察小鼠存活情况。200只3~5日龄的斯氏按蚊随机分为WT感染小鼠吸血组和PK9KO感染小鼠吸血组,每组100只。于吸血8 d后解剖蚊胃,每组随机选取15只斯氏按蚊进行解剖,测定蚊胃中卵囊的数量。1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WT子孢子感染组和PK9KO子孢子感染组,每组5只,重复2次实验。每鼠尾静脉注射1 × 103个子孢子,每隔12 h取血,涂片观察其原虫血症出现时间。结果 PyPK9与PfPK9的序列一致性为82.5%,PyPK9和人类蛋白激酶p78的一致性为39.4%。PK9基因PCR扩增产物的长度约为597 bp。经PCR鉴定、测序确定PK9KO重组质粒构建成功,Py17XL虫株成功敲除PK9基因。WT感染组小鼠迅速出现原虫血症,感染后5~6 d全部死亡,PK9KO感染组小鼠全部存活,原虫血症在感染后17 d消失。WT感染小鼠吸血组和PK9KO感染小鼠吸血组的斯氏按蚊感染率分别为60.0%(9/15)和66.7%(1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WT子孢子感染组和PK9KO子孢子感染组小鼠均于72 h查见原虫血症。结论 PK9在红内期Py17XL的毒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海南省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
    孙定炜, 刘莹, 王光泽, 林绍雄, 童重锦, 陈冬燕, 胡锡敏
    2019, 37(3):  254-25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03
    摘要 ( )   HTML ( )   PDF (2215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海南省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和流行特征,为制定全省寄生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按照《全国第三次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海南省8个市(县)中抽取10个行政村和8个城镇为调查点。所有调查点均开展土源性线虫感染、带绦虫感染调查,仅在行政村调查点开展肠道原虫感染调查。每个调查点抽取3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不少于250人。采集受检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二检)检查肠道蠕虫卵,试管滤纸钩蚴培养法鉴别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3~6岁儿童蛲虫卵和带绦虫卵,生理盐水和碘液直接涂片法检查肠道原虫滋养体和包囊。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8个市(县)18个调查点4 773人,总感染率为13.3%(633/4 773)。其中原虫感染率为2.8%(76/2 698),检出原虫5种;蠕虫感染率为12.1%(576/4 773),检出蠕虫7种,主要为钩虫(5.6%)和鞭虫(4.3%)。252名儿童接受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感染率为31.4%(79/252),无带绦虫感染。共有143例钩虫感染者阳性粪样进行钩蚴培养,其中美洲钩虫感染120例,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混合感染23例。行政村、城镇调查点蠕虫感染率分别为18.1%(488/2 698)、4.2%(88/2 075)(P < 0.01)。男性、女性蠕虫感染率分别为10.9%(247/2 273)和13.2%(329/2 500)(P < 0.05);60~69岁年龄组蠕虫感染率最高(17.6%,77/438),15~19岁年龄组最低(6.2%,12/194),各年龄组之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苗族蠕虫感染率最高,为19.1%(97/508),不同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蠕虫感染率职业分布以农民最高(14.1%,384/2 717),商人最低(3.5%,8/228),不同职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文化程度分布以文盲感染率最高,为20.8%(33/159),大专及以上学历感染率最低,为5.8%(34/591),不同文化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东方、琼海、琼中和临高等4个市(县)进行了原虫调查,其感染率分别为2.0%(16/790)、1.7%(14/829)、3.8%(20/527)和4.7%(26/552),感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男性、女性原虫感染率分别为2.8%(37/1 316)和2.8%(39/1 382);20~29岁年龄组原虫感染率最高,为4.7%(15/320),原虫感染率苗族最高,为4.6%(12/263)。学龄前儿童感染率最高,为4.6%(12/260),不同职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海南省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率总体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在全国范围内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儿童的蛲虫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应成为该省今后肠道寄生虫病防治重点。

    2015年山东省农村地区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
    许艳, 卜秀芹, 张佃波, 缪峰, 王用斌, 孔祥礼, 赵长磊, 张本光
    2019, 37(3):  260-26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04
    摘要 ( )   HTML ( )   PDF (2197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山东省农村地区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和实施细则开展调查。根据生态区、经济水平、地形等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山东省抽取17个县52个自然村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调查1岁以上常住人口至少250人。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两检)检测肠道蠕虫虫卵,直接涂片法检测肠道原虫滋养体或包囊,3~6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记录每个调查点的自然因素、厕所、饮水、饮食等基本情况。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感染率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共调查13 620人,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06%(144/13 620),其中肠道蠕虫感染率为0.87%(118/13 620),肠道原虫感染率为0.19%(26/13 620),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71%(15/877)。共检出5种肠道蠕虫和3种肠道原虫,感染率较高的3种寄生虫分别为鞭虫(0.58%,79/13 620)、蛔虫(0.16%,22/13 620)和蛲虫(0.12%,17/13 620)。118例蠕虫感染者中,混合感染4例,占3.39%,均为蛔虫和鞭虫混合感染。26例原虫感染者均为单一感染。22例蛔虫感染者,轻度感染20例(90.91%)、中度感染1例(4.55%)、重度感染1例(4.55%);3例钩虫感染者均为轻度感染;79例鞭虫感染者,轻度感染70例(88.61%)、中度感染8例(10.13%)、重度感染1例(1.27%);1例华支睾吸虫感染者为轻度感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高的3个县(市、区)依次为威海乳山(8.23%,65/790)、临沂蒙阴(1.51%,16/1 063)和聊城阳谷(1.26%,10/793)。平原生态区感染率为0.61%(41/6 733),丘陵生态区感染率为1.50%(103/6 88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平原生态区蛲虫感染率较高(0.21%)(P < 0.01),而丘陵生态区鞭虫感染率较高(1.13%)(P < 0.01)。男、女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0.90%(58/6 476)、1.20%(86/7 14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70~79岁年龄组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最高(2.30%),不同年龄组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学龄前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最高(1.49%),但不同职业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饮用井水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最高(1.88%),不同饮用水源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有生食饮食习惯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率(1.25%)较无生食饮食习惯地区(0.74%)高(P < 0.01)。未开展过集体驱虫的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率(1.19%)较开展过集体驱虫的地区(0.06%)高(P < 0.01)。结论 山东省农村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已降至较低水平,但部分地区鞭虫和儿童蛲虫感染率仍较高,60岁以上人群及学龄前儿童为重点防治人群。

    2014年江西省人体肠道原虫感染现状调查
    兰炜明, 葛军, 姜唯声, 谢曙英, 杭春琴, 李召军, 刘红云, 张晶, 黄成坚, 曾小军
    2019, 37(3):  266-27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05
    摘要 ( )   HTML ( )   PDF (2108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江西省人体肠道原虫感染现状,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2014年全国第3次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方案,结合江西省具体情况,以生态区为基础,根据地理方位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择江西省28个县(市、区)84个调查点。调查对象为各调查点常住居民(12岁以下儿童不超过1/3),每个调查点最终受检人数不少于250人。采集调查对象粪样,采用卢戈氏碘液染色法(一粪一检)检查粪样原虫包囊,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一粪一检)检查滋养体。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感染率通过χ2 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共调查21 569人,肠道原虫感染率为1.4%(307/21 569)。共发现8种原虫,感染率分别为溶组织内阿米巴0.2%(45/21 569)、结肠内阿米巴0.5%(104/21 569)、蓝氏贾第鞭毛虫0.1%(26/21 569)、人芽囊原虫0.3%(68/21 569)、哈门氏内阿米巴0.1%(28/21 569)、微小内蜒阿米巴0.2%(46/21 569)、布氏嗜碘阿米巴3例和结肠小袋纤毛虫1例。南岭山地丘陵地区肠道原虫感染率最高,为2.8%(132/4 742),以人芽囊原虫和微小内蜒阿米巴感染为主;浙闽山地丘陵地区感染率最低,为0.3%(18/5 887),不同生态区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九江市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病例数最多,占全省病例数的93.3%(42/45);宜春市结肠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病例数较多,分别占全省病例数的65.4%(68/104)和46.2%(12/26),仅有的1例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病例也发现于宜春市;赣州市人芽囊原虫、哈门氏内阿米巴、微小内蜒阿米巴感染病例数较多,分别占全省病例数的69.1%(47/68)、82.1%(23/28)和97.8%(45/46)。全省存在12例混合感染病例。男、女肠道原虫感染率分别为1.4%(148/10 582)和1.5%(159/10 9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0~9岁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最高,为2.0%(64/3 243);70≥岁人群感染率最低,为0.9%(16/1 710),不同年龄组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工、商人员肠道原虫感染率最高,为1.8%(6/329);教师及离退休人员感染率最低,为0.8%(2/248),不同职业间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文盲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最高,为1.5%(56/3 635),大专、大学以上人群感染率最低,为0.2%(1/219),不同文化程度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济水平较高地区人群的肠道原虫感染率为1.3%(102/7 837),以结肠内阿米巴感染为主;经济水平中等地区人群的感染率为0.9%(50/5 456),以溶组织内阿米巴和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为主;经济水平较低地区人群的感染率为1.9%(155/8 276),以人芽囊原虫和其他原虫感染为主,不同经济水平地区间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江西省人体肠道原虫总感染率较低,但经济水平较低的南岭山地丘陵地区人群感染情况较严重,是未来原虫防治工作的重点。

    大片形吸虫感染及其分泌排泄产物对小鼠Toll样受体mRNA表达量的影响
    陆珂静, 侯林静, 朱彬, 施维, 梁艺颖, 黄维义, 张为宇
    2019, 37(3):  272-27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06
    摘要 ( )   HTML ( )   PDF (2090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大片形吸虫感染及其分泌排泄产物对小鼠Toll样受体(TLRs)mRNA表达量的影响。方法 4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每组20只。感染组每鼠经口灌喂大片形吸虫嚢蚴20个,未感染组经口灌喂等体积PBS,分别于感染后1、4、7、14和28 d,每组各取4只小鼠进行剖杀。取小鼠肝脏组织,提取总RNA,逆转录为cDNA,qRT-PCR检测TLR1~9 mRNA的相对表达量。于感染的水牛肝脏中收集大片形吸虫虫体,PBS培养6 h,收集自然活性的大片形吸虫分泌排泄产物(nFgESP)。18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nFgESP组和PBS组,每组9只。nFgESP组每鼠经腹腔注射1 mg/ml nFgESP,对照组注射等量PBS,分别于注射后1、4、7 d,每组各取3只小鼠进行剖杀。取小鼠肝脏组织,提取总RNA,逆转录为cDNA,qRT-PCR检测TLR1~9 mRNA的相对表达量。将nFgESP溶液95 ℃热处理15 min,制备热灭活的大片形吸虫分泌排泄产物(hiFgESP);分别用含25、50、100和200 μg/ml nFgESP或hiFgESP的PBS体外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24 h(细胞浓度为2 × 106个细胞/孔),设2个重复孔,3次重复实验,以等体积PBS为空白对照;收集各组细胞,提取细胞总RNA,逆转录为cDNA,qRT-PCR检测TLR1~9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大片形吸虫感染小鼠实验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7 d后肝脏组织中TLR6和TLR7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9 ± 0.3和2.5 ± 0.5,均高于未感染组(1.0 ± 0.2和1.3 ± 0.5)(P < 0.01); 14 d后TLR1和TLR9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4 ± 0.8和2.8 ± 0.9,均高于未感染组(1.1 ± 0.2和1.1 ± 0.3)(P < 0.05或P < 0.01);28 d后TLR1、TLR8和TLR9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8 ± 1.3、4.2 ± 1.5和3.1 ± 0.9,均高于未感染组(1.0 ± 0.2、1.2 ± 0.4和1.1 ± 0.3)(P < 0.01或P < 0.05)。FgESP体内免疫小鼠实验结果显示,nFgESP注射1 d后,小鼠肝脏组织中TLR1和TLR2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5 ± 0.4和1.9 ± 0.4,均高于PBS组(1.0 ± 0.1)(P < 0.05或P < 0.01)。FgESP体外刺激RAW264.7细胞实验结果显示,100 μg/ml nFgESP刺激下的TLR1、TLR3、TLR7和TLR8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 ± 0.0、1.4 ± 0.0、1.6 ± 0.0和1.9 ± 0.0,均高于PBS组(1.0 ± 0.0)(P < 0.05或P < 0.01);200 μg/ml nFgESP和hiFgESP 刺激下的TLR8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4 ± 0.0和4.0 ± 0.5,均高于PBS组(1.0 ± 0.0)(P < 0.01);100 μg/ml hiFgESP刺激下的TLR2和TLR8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 ± 0.1和2.0 ± 0.0,均高于PBS组(1.0 ± 0.0)(P < 0.01);25 μg/ml hiFgESP刺激下的TLR3 mRNA相对表达量为0.6 ± 0.0,低于PBS组(1.0 ± 0.0)(P < 0.01)。结论 大片形吸虫可能通过其分泌排泄产物影响小鼠TLR1、TLR7和TLR8的转录,对宿主免疫应答进行调控。

    粉尘螨过敏原Der f 32的克隆、表达、免疫学鉴定及其对树突状细胞的调节作用研究
    江贝, 肖小军, 欧阳春艳, 罗新萍, 孙宝清, 李靖, 刘志刚
    2019, 37(3):  279-28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07
    摘要 ( )   HTML ( )   PDF (1978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表达粉尘螨Der f 32蛋白,并鉴定其免疫原性及其对树突状细胞(DC)的调节作用。方法 合成粉尘螨过敏原Der f 32基因,与pET-24a(+)载体连接,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诱导表达,经亲和层析法纯化后,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临床皮肤点刺实验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将重组蛋白Der f 32与小鼠来源的DC2.4共培养24 h,设阳性对照组(加等量重组蛋白Der f 1)和阴性对照组(加等量PB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3和CD80)的表达。将重组蛋白稀释为10、20、30、40、50、60 μg/ml等不同浓度,分别与DC2.4共培养48 h后,Western blotting分析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域蛋白4(TIM4)的表达情况。结果 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Der f 32相对分子质量(Mr)约35 000。临床皮肤点刺实验表明,42位尘螨过敏患者中有6例对重组蛋白Der f 32过敏,阳性率为14.2%。Western blotting 结果显示,重组蛋白Der f 32能与皮试阳性患者血清IgE抗体特异性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蛋白Der f 32与DC2.4共培养后,CD40、CD83、CD80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4.5%、9.6%和24.6%,高于阴性对照组(11.9%、3.1%和15.6%)(P < 0.01),低于阳性对照组(38.2%、15.0%和39.1%)(P < 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TIM4的表达量随重组蛋白Der f 32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加,且在Der f 32浓度为50 μg/ml时,TIM4的表达量达到最高,TIM4相对灰度值为1.112。结论 获得了具有较强免疫原性的粉尘螨新过敏原Der f 32,该蛋白能促进DC表面分子和TIM4的表达。

    重组蛋白Blo t 21 T特异性免疫治疗哮喘小鼠效果研究
    柴强, 李朝品
    2019, 37(3):  286-29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08
    摘要 ( )   HTML ( )   PDF (1775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热带无爪螨重组蛋白Blo t 21 T特异性免疫治疗哮喘小鼠的效果。方法 将30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和免疫治疗组3组,每组10只。哮喘组和免疫治疗组小鼠分别于第0、7、14天腹腔注射200 μl热带无爪螨变应原粗提液[含蛋白10 μg,Al(OH)3 2 mg],第21天开始,在每天同一时间用热带无爪螨变应原粗提液(蛋白浓度为0.5 μg/ml)雾化激发小鼠,连续雾化7 d,每次30 min。免疫治疗组在第25~27天雾化激发前30 min,腹腔注射重组蛋白Blo t 21 T 200 μl(含蛋白10 μg)。对照组用PBS替代。最后一次雾化24 h后,水合氯醛麻醉小鼠,眼球采血并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和肺组织。刘氏染色法计数BALF中嗜酸粒细胞,ELISA检测BALF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IL-13、IL-17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以及血清中的IgE和IgG2a抗体水平。制作肺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多组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F检验,两组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NK检验。结果 免疫治疗组小鼠BALF中嗜酸粒细胞数量为(1.23 ± 0.35)×105/ml,低于哮喘组的(5.32 ± 1.22)×105/ml(P < 0.05);3组小鼠BALF中嗜酸粒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免疫治疗组小鼠BALF中IL-4、IL-13和IL-17水平分别为(70.96 ± 17.62)、(159.20 ± 21.08)和(220.80 ± 25.95)pg/ml,低于哮喘组的(111.96 ± 13.62)、(321.40 ± 31.88)和(425.40 ± 34.83)pg/ml(P < 0.05),高于对照组的(12.57 ± 3.62)、(109.62 ± 15.38)和(114.38 ± 18.43)pg/ml(P < 0.05);免疫治疗组IFN-γ水平为(316.80 ± 29.12)pg/ml,高于哮喘组和对照组的(72.84 ± 10.10)、(125.60 ± 22.38)pg/ml(P < 0.05)。免疫治疗组小鼠血清中IgG2a、IgE抗体水平分别为(49.73 ± 10.95)、(316.80 ± 29.12)μg/ml,高于哮喘组的(27.30 ± 4.83)、(57.40 ± 15.96)μg/ml(P < 0.05)。肺组织HE染色观察显示,哮喘组可见较明显的气管壁增厚,血管黏膜和肺组织周围有较多的炎症细胞浸润;免疫治疗组与哮喘组相比,上述症状减轻,支气管壁增厚减少,炎症细胞和分泌物均较少。结论 热带无爪螨重组蛋白Blo t 21 T特异性免疫治疗可以减轻哮喘小鼠症状。

    2015年吉林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现状调查
    王心, 王本贺, 王姝雅, 尹强, 徐长喜
    2019, 37(3):  291-29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09
    摘要 ( )   HTML ( )   PDF (1618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掌握吉林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现状,为科学防治华支睾吸虫病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和实施细则统一要求,分层整群抽取全省35个县(市、区)的78个农村调查点和21个城镇调查点,调查3周岁以上常住人口,每个调查点不少于250人。采集粪样,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两检)检查华支睾吸虫虫卵,并收集调查对象的信息。采用χ2检验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特征人群感染率进行统计学分析。随机抽取 50个调查点部分人员开展华支睾吸虫病问卷调查,了解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结果 共调查24 963人,华支睾吸虫感染者749例,感染率为3.0%。以轻度感染为主,占88.5%(663/749),中、重度感染分别为11.0%(82/749)和0.4%(3/749)。农村、城镇人口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8%(746/19 683)和0.1%(3/5 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男性、女性感染率分别为3.6%(459/12 843)、2.4%(290/12 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41~50岁感染率最高,为4.4%(227/5 175);农民感染率最高,为4.1%(712/17 455);初中文化程度组感染率最高,为4.4%(546/12 322);汉族人群感染率最高,为3.1%(746/23 794);不同年龄组、职业、文化程度和民族间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对50个调查点共计2 850人开展问卷调查,城市地区居民对华支睾吸虫病的知晓率(58.5%,350/598)高于农村地区(34.9%,787/2 252)(P < 0.01);农村居民生食淡水鱼、虾的比例(11.9%,269/2 252)低于城市居民(19.0%,113/598)(P < 0.01),城市居民华支睾吸虫病知识知晓率与行为模式普遍优于农村地区。结论 吉林省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居民对华支睾吸虫病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了解程度较低,生食淡水鱼虾的饮食习惯改变。

    生食淡水鱼行为传播华支睾吸虫病的效应分析
    钱门宝, 蒋智华, 葛涛, 王心, 邓卓晖, 周长海, 朱慧慧, 陈颖丹, 周晓农
    2019, 37(3):  296-30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10
    摘要 ( )   HTML ( )   PDF (1603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生食淡水鱼行为在华支睾吸虫病传播中的定量效应。方法 在广西、广东、黑龙江和吉林等4省(自治区)调查16个县(市、区),每县分别抽取5个行政村(社区),每个行政村(社区)整群抽取约200名居民。收集居民的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二检)检测华支睾吸虫感染状况;同时收集调查对象生食淡水鱼行为信息。比较各县(市、区)、性别与年龄组的生食淡水鱼者比例和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析其相关性,计算决定系数(R2)。分析生食淡水鱼者和未生食淡水鱼者的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计算相对危险度(RR)及95%置信区间(95% CI)。同时计算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归因危险度(AR)、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P)、人群归因危险度(PAR)和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结果 4省(自治区)16个县(市、区)共检测16 230人,生食淡水鱼者比例为26.5%(4 295/16 230),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10.8%(1 747/16 230)。各县(市、区)生食淡水鱼者比例和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呈正向的线性关系(R2 = 0.44,P < 0.01)。男性和女性生食淡水鱼者比例分别为31.7%(2 687/8 478)、20.7%(1 608/7 75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男性和女性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3.7%(1 161/8 478)、7.6%(586/7 75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男性≤14、15~29、30~44、45~59和≥60年龄组生食淡水鱼者比例和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9%、 19.4%、40.2%、44.5%、36.3%和1.5%、 7.5%、 15.1%、 20.8%、 15.4%;呈正向的线性关系(R2 = 0.96,P < 0.01)。女性≤14、15~29、30~44、45~59和≥60年龄组生食淡水鱼者比例和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3%、13.9%、25.3%、29.2%、22.4%和1.2%、6.1%、9.0%、10.4%、8.0%;呈正向的线性关系(R2 = 0.99,P < 0.01)。与未生食淡水鱼者相比,生食淡水鱼者感染华支睾吸虫的RR为12.9(95% CI:11.4~14.7)。男性和女性生食淡水鱼者与未生食淡水鱼者相比,感染华支睾吸虫的RR分别为11.8(95% CI:10.0~14.0)、13.4(95% CI:10.9~16.4)。与未生食淡水鱼者相比,各年龄组生食淡水鱼者感染华支睾吸虫的RR为8.2~16.1。生食淡水鱼感染华支睾吸虫的AR为30.9%、ARP为92.3%、PAR为8.2%、PARP为75.9%。男性生食淡水鱼感染华支睾吸虫的AR为33.5%、ARP为91.5%、PAR为10.6%、PARP为77.4%;女性生食淡水鱼感染华支睾吸虫的AR为26.2%、ARP为92.5%、PAR为5.4%、PARP为72.0%。各年龄组的AR为15.6%~34.0%、ARP为87.9%~93.8%、PAR为0.3%~12.7%、PARP为24.1%~79.7%。结论 生食淡水鱼行为是华支睾吸虫病传播的关键因素,生食淡水鱼行为的差异决定了华支睾吸虫病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

    小鼠肝多房棘球蚴中血管新生与病程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周青, 杨雄峰, 韩欢欢, 郭黎姣, 姜慧娇, 王小义, 李林林, 廖振宇, 陈雪玲, 吴向未
    2019, 37(3):  302-310.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11
    摘要 ( )   HTML ( )   PDF (1584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初步探讨小鼠肝多房棘球蚴中血管新生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将60只6~8周龄的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小鼠经5%水合氯醛溶液麻醉后开腹,实验组小鼠肝脏注射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混悬液100 μl(约400个原头节),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无菌缝合关腹。分别于感染后30、60、90、120 d,肝脏灌注法观察病变组织血管分布和新生情况;尾静脉采血,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表达;实验组取棘球蚴组织和棘球蚴周围肝组织,对照组取相应肝组织,制备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不同感染时间、不同部位肝脏组织中VEGFA、CD34和CD31的表达情况。结果 肝脏灌注法结果显示,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小鼠肝脏棘球蚴组织逐渐增大,周围可见明显的血管分布。ELISA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30、60、90和120 d,实验组小鼠血清中VEGFA浓度分别为269.00、420.62、539.00和271.73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且均高于相应对照组的VEGFA浓度(194.00、173.00、234.00和127.00 pg/ml)(P < 0.05)。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小鼠棘球蚴组织体积逐渐增大,并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核样肉芽组织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病变内部区域可见原头节和钙化灶。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感染后棘球蚴组织中均可见VEGFA、CD34和CD31不同程度的表达,阳性染色定位于棘球蚴组织内皮细胞。感染后30、60、90和120 d,棘球蚴组织中VEGFA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分别为(1.60 ± 0.52)、(3.10 ± 0.87)、(4.80 ± 1.32)和(2.40 ± 1.07)分,其中感染后30 d与感染后60 d、90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棘球蚴组织与棘球蚴周围组织(VEGFA评分均为0)和对照组(VEGFA评分均为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感染后30、60、90和120 d,棘球蚴组织中微血管密度(CD34-MVD)分别为(38.70 ± 11.06)/HP、(65.50 ± 8.46)/HP、(109.90 ± 9.40)/HP和(56.86 ± 6.64)/H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且均高于棘球蚴周围组织和对照组(P < 0.01)。棘球蚴组织中CD31-MVD分别为(19.80 ± 3.12)/HP、(30.70 ± 2.50)/HP、(47.90 ± 4.77)/HP和(31.10 ± 3.84)/H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且均低于Em周围组织和对照组(P < 0.001)。结论 多房棘球蚴浸润性生长中伴有血管新生,VEGFA的分泌刺激了血管新生,新生血管促进棘球蚴的生长。

    刚地弓形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分析
    赵正虎, 钱胜南, 万静宜, 唐子茹, 沈双
    2019, 37(3):  311-316.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12
    摘要 ( )   HTML ( )   PDF (711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制刚地弓形虫磷酸丙糖异构酶(TPI)兔多克隆抗体(多抗)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 在大肠埃希菌BL21重组表达菌表达TPI,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后与弗氏佐剂等体积混合,颈背部多点注射免疫新西兰大白兔(TPI 200 μg/次,共3次)。末次免疫后2周收集兔血清,Protein A亲和层析纯化多抗。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多抗纯度,ELISA分析多抗效价,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及ELISA分析多抗识别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及纯化TPI的效果。利用多抗偶联磁珠,富集11份弓形虫感染小鼠和11份健康小鼠血清后,Dot-blot分析多抗的诊断价值,并与弓形虫循环抗原ELISA试剂盒的检测结果作比较。结果 表达并纯化获得条带单一的TPI蛋白。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免疫兔血清经Protein A亲和纯化后获得的多抗,重链与轻链清晰可见。第3次免疫后兔血清抗体效价可达1 : 280 000以上;纯化后的多抗纯度高,效价可达1 : 100 000以上;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纯化的多抗能识别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中的TPI及纯化的TPI,在相对分子质量(Mr)28 000处均出现一特异性条带;ELISA分析结果显示,纯化的多抗能结合纯化的TPI,其A450值与TPI蛋白的包被浓度呈正相关。Dot-blot结果显示,11份感染鼠血清中10份鉴定为阳性,1份阴性;11份健康小鼠血清中10份鉴定为阴性,1份假阳性。弓形虫循环抗原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11份感染小鼠血清中6份鉴定为阳性,5份阴性;11份健康小鼠血清均鉴定为阴性。Dot-blot与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制备并纯化了弓形虫TPI多抗,该多抗具有潜在诊断价值,可用于开发免疫诊断试剂以检测弓形虫感染。

    重组蛋白P29对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马锐, 刘成, 徐士梅, 朱明星, 赵嘉庆, 万巧凤, 朱佳佳, 赵巍
    2019, 37(3):  316-32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13
    摘要 ( )   HTML ( )   PDF (641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重组蛋白P29(rP29)对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 36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rP29免疫组(rP29组)、佐剂组、PBS组,每组12只。rP29组小鼠皮下注射rP29蛋白(10 μg/只,与等体积弗氏佐剂乳化),第2和4周各加强免疫1次;佐剂组、PBS组仅注射相应的佐剂或PBS。末次免疫后2周,3组小鼠均腹腔接种细粒棘球蚴原头节(1 500个/只)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12周,剖杀小鼠,分离肝脏组织,提取肝脏组织m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TGF-β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TGF-β/Smad信号通路下游相关蛋白TGFβ-RI、TGFβ-RII、p-Smad2,3、Smad4、Smad7的表达水平。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佐剂组、PBS组和rP29组小鼠肝脏组织中的TGF-β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8 ± 0.42、1.71 ± 0.29和1.24 ± 0.56,rP29组低于PBS组(P < 0.01),高于佐剂组,但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rP29组小鼠肝脏组织TGF-β1蛋白表达灰度值为372.04 ± 0.01,低于PBS组(673.02 ± 0.06),高于佐剂组(213.69 ± 0.31)。小鼠肝脏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检测结果显示,rP29组TGF-β-RI、TGF-β-RII、p-Smad 2,3、Smad 4的灰度值分别为357.59 ± 0.83、289.07 ± 0.21、204.06 ± 0.19、396.11 ± 0.01,低于PBS组(496.89 ± 0.09、378.41 ± 0.01、428.11 ± 0.29、566.95 ± 0.21),高于佐剂组(171.99 ± 0.82、185.77 ± 0.09、128.09 ± 0.08、205.87 ± 0.59)。rP29免疫组Smad 7蛋白灰度值为278.89 ± 0.12,高于PBS组(142.32 ± 0.07),低于佐剂组(384.17 ± 0.51)。结论 rP29能够降低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组织中TGF-β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TGF-β/Smad下游信号通路相关蛋白TGF-β-RⅠ、TGF-β-RⅡ、p-Smad 2,3 和Smad 4的表达, 上调Smad 7的表达。

    广西地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患者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情况及基因型分析
    刘华, 徐宁, 沈玉娟, 胡媛, 曹建平
    2019, 37(3):  321-32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14
    摘要 ( )   HTML ( )   PDF (614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广西地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HIV/AIDS)患者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感染情况及基因型分析。方法 收集广西地区HIV/AIDS患者和健康者粪样,镜检后提取粪样中贾第虫DNA,并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贾第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PI),对阳性结果进行测序和BLAST比对分析,并构建进化树。结果 共收集285例HIV/AIDS患者粪样,其中男性216例,女性69例,年龄21~85岁,其中130例曾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V/AIDS患者粪样镜检贾第虫阳性8份,阳性率为2.8%;健康者粪样303份,无贾第虫感染,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巢式PCR扩增阳性粪样,发现530 bp左右有一条特异性条带。经测序分析,有7份贾第虫样品为人兽共患集聚体B型,其中6份与已报到的人源分离株TPI基因序列一致性为100%。另外1份为集聚体C型,且该分离株与已报到的人源贾第虫集聚体C型基因序列一致性为100%。结论 广西地区部分HIV/AIDS患者感染贾第虫,其基因型主要为集聚体B型。

    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G型溶菌酶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岳志远, 张仪, 郭云海, 秦志强, 黄芸, 张伟, 茅光耀
    2019, 37(3):  326-33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15
    摘要 ( )   HTML ( )   PDF (560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福寿螺G型溶菌酶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方法 根据福寿螺G型溶菌酶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利用在线软件ExPASy、signalP 4.1、TMHMM2.0、Smart、MEGA7对其序列的基本生物学信息进行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取含有广州管圆线虫Ⅰ期幼虫的大鼠粪便喂食福寿螺,感染后24 h统一饲养,分别于感染后1、10、20、30 d各取3~5只福寿螺采集肝胰腺、肾脏、肠道、头足和鳃组织,未感染的福寿螺为阴性对照组。提取各个感染时期福寿螺各组织总RNA,逆转录为cDNA,荧光定量PCR分析福寿螺G型溶菌酶mRNA的组织表达特征,设定对照组福寿螺各组织的G型溶菌酶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1.0 ± 0.0。结果 PCR扩增福寿螺G型溶菌酶基因片段,长度约为800 bp。测序结果显示,为一段828 bp的完整开放读码框,编码275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G型溶菌酶基因编码产物为稳定的疏水性蛋白,在1~19位存在1个信号肽,主要在细胞外包括细胞壁发挥作用,在18~85位氨基酸处存在1个SH3b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福寿螺G型溶菌酶与尖膀胱螺的亲缘关系最近,序列一致性达79%;其次与海湾扇贝等其他软体动物较近,并聚类在一个大的分支上。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对照组雌性成年螺肝胰腺组织中,G型溶菌酶mRNA的拷贝数为2 238 ± 158,高于雄性的685 ± 27(P < 0.05)。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肝胰腺、肾脏、肠道、鳃和头足部的G型溶菌酶基因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 < 0.01)。感染后1、10、20、30 d鳃中G型溶菌酶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02 ± 0.002、0.012 ± 0.050、0.001 ± 0.000、0.004 ± 0.003,均低于对照组(P < 0.01);肾脏组织中10 d和20 d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 < 0.05);肝胰腺组织中1、10和20 d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 < 0.05);感染后1、10、20、30 d肠道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80 ± 0.040、0.070 ± 0.030、0.039 ± 0.002、0.120 ± 0.050,均低于对照组(P < 0.05),头足部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80 ± 0.150、0.150 ± 0.008、0.031 ± 0.011、0.120 ± 0.030,均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G型溶菌酶基因在鳃、肠、头足组织中各个感染时期表达均下调,肝胰腺组织中感染后1、10、20 d表达下调,肾脏组织中感染后10 d、20 d表达下调。

    信息报道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3-2018年载文分析
    张争艳, 衣凤芸, 杨频, 陈勤, 陈瑾, 杨帆, 盛慧锋
    2019, 37(3):  332-33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16
    摘要 ( )   HTML ( )   PDF (509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3-2018年载文的基本情况,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该刊6年来刊载的所有论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6年共载文777篇,论著栏目发表论文最多,为398篇(占51.2%)。428篇原创性论文(包括论著、实验研究、现场研究、临床研究等栏目)中,研究内容以棘球蚴病(学)最多,占18.7%(80/428),其次为血吸虫病(学),占18.0%(77/428);研究类型以实验研究论文最多,占63.3%(271/428);作者的来源分布,疾病防治机构、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的分别占46.5%(200/428)、45.0%(191/428)和8.5%(37/428),其中来自疾控机构的论文占比呈逐年升高趋势,从2013年的32.9%(25/76)提高至2018年的60.8%(45/74)。提示该刊载文内容丰富,作者群整体水平较高,为寄生虫学领域重要的文献来源之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在全球卫生合作中的SWOT策略分析
    丁玮, 黄璐璐, 马雪娇, 李红梅, 段磊, 钱颖骏, 王多全, 官亚宜, 肖宁, 周晓农
    2019, 37(3):  336-34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17
    摘要 ( )   HTML ( )   PDF (447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识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寄生虫病所)在全球热带病防控合作中的形势,为更好地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提供策略,本研究根据SWOT分析框架,以寄生虫病所在全球卫生合作中所面临的内部优势和弱势、外部机遇和威胁为主题,在所内中层干部、所领导和全球卫生中心职工中开展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SWOT分析法的优势-机遇、弱势-机遇、优势-威胁和弱势-威胁等4种策略提出未来工作建议。结果提示未来在技术上应以合作方需求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开展合作;在管理上健全人才和国际合作管理机制,明确战略规划,做好人才、技术、产品等基本储备,在实践中全方位提升能力。

    弓形虫病临床误诊现状分析
    苏海莹, 杨淑君, 彭鸿娟, 王春梅
    2019, 37(3):  342-34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18
    摘要 ( )   HTML ( )   PDF (432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弓形虫病临床误诊现状,检索并整理2000年1月至2018年8月PubMed和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收录的国内外弓形虫病的临床误诊病例,对患者误诊的疾病类型、病变部位、确诊方法、是否合并感染艾滋病、器官移植接受情况等信息进行分析,探讨可能的误诊原因。共获得弓形虫病误诊相关文献70篇,累计误诊病例数251例。文献结果显示,弓形虫病患者的误诊疾病类型共61种,误诊病例数居前的2类疾病分别是虹膜睫状体炎(29例,占11.6%)、视网膜炎(22例,占8.8%)。脑、眼、肝等部位发病的病例数较多,分别为84例(占34.2%)、64例(占26.0%)和31例(占12.6%)。132例患者经血清学方法诊断为弓形虫抗体阳性;68例患者(含25例死亡病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弓形虫滋养体或包囊;13例患者经血液、体液、穿刺液涂片镜检方法查见弓形虫。49例患者出现艾滋病合并感染症状。13例患者接受过骨髓移植,2例患者接受过肾移植。

    综述
    棘球绦虫与棘球蚴病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周鸿让, 陈木新, 王莹, 余晴, 肖宁
    2019, 37(3):  346-352.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19
    摘要 ( )   HTML ( )   PDF (42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由于棘球绦虫生活史复杂、流行范围广泛以及宿主种类众多,控制传播和消除棘球蚴病仍较困难。在棘球蚴病早期,准确的诊断和检测,实时监测各类宿主的感染情况,从源头控制传染源和阻断传播途径非常关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棘球绦虫检测技术及相关研究进展,包括形态学检测技术、影像学诊断技术、免疫学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以期为棘球绦虫及棘球蚴病的检测与诊断提供参考。

    疟疾无症状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王笑笑, 周水森, 黄芳, 夏志贵, 张少森
    2019, 37(3):  352-359.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20
    摘要 ( )   HTML ( )   PDF (401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疾无症状感染者在疟疾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掌握其流行病学特征对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现有研究认为,无症状感染者分布广泛,在不同季节、不同传播水平地区以及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且受宿主、疟原虫、环境和传播媒介等多个方面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疟疾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消除疟疾提供参考资料。

    研究简报
    大理地区大片形吸虫的最适中间宿主研究
    方文, 李天美, 李婷, 张剑萍, 郝明明, 刘榆华, 陈绍荣
    2019, 37(3):  360-363.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21
    摘要 ( )   HTML ( )   PDF (378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确大理地区大片形吸虫的最适中间宿主,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收集大片形吸虫虫卵,28 ℃孵育。每日定时吸取虫卵,观察其发育情况,直至孵出毛蚴。将3种实验用螺随机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感染组螺数量依次为:尖膀胱螺141只、椭圆萝卜螺240只和小土蜗251只;未感染组螺数量依次为:尖膀胱螺124只、椭圆萝卜螺136只和小土蜗87只。感染实验于24孔细胞培养板上进行,每孔加入数量比为1 : 3的螺与毛蚴。感染4 h后将螺放入养螺盆,每盆放置48~60只螺,室温下饲养。未感染组螺直接放入养螺盆,与感染组螺同法饲养。每日挑拣死螺,显微镜下观察大片形吸虫幼虫发育情况,同时记录室温和水温。待螺体内的幼虫发育为子雷蚴(含尾蚴雏形),收集囊蚴。结果显示,毛蚴于第11天孵出。感染组螺中,尖膀胱螺、椭圆萝卜螺的最长存活时间为72 d,小土蜗的最长存活时间为53 d。期间测定的饲养室温为21 ℃~27 ℃(平均24 ℃),水温为21 ℃~25 ℃(平均23 ℃)。141只尖膀胱螺均为阴性,至感染后第72天,仍有12只存活;仅1只椭圆萝卜螺为阳性,于感染后第28天死亡,其余239只均为阴性,至感染后第72天,仍有36只存活。共检出112只阳性小土蜗,感染率为44.6%(112/251),至感染后第53天,全部死亡。未感染组螺中,尖膀胱螺、椭圆萝卜螺的最长存活时间为77 d,小土蜗的最长存活时间为57 d。124只尖膀胱螺均为阴性,至饲养第77天,有8只存活;136只椭圆萝卜螺均为阴性,至饲养第77天,有30只存活;87只小土蜗均为阴性,至饲养第57天全部死亡。所有阳性螺均未观察到胞蚴;仅有的1只阳性椭圆萝卜螺体内可观察到母雷蚴;112只阳性小土蜗体内可观察到雷蚴、母雷蚴、子雷蚴和尾蚴。阳性小土蜗于感染后第11天可见雷蚴,第23天可见母雷蚴,第26天可见含不成熟尾蚴的子雷蚴,第30天可见含成熟尾蚴的子雷蚴,感染40天后死亡的阳性小土蜗软体中发现尾蚴。感染后第40天开始捡获囊蚴,持续11 d,共收获511个囊蚴,其中499个囊蚴(占97.7%)均于次日清晨8 : 00检获,剩余12个囊蚴(占2.3%)于其中4天下午(14:30~16:30)捡获,期间存活的小土蜗有29只,其中24只为阳性,占阳性螺总数的21.4%(24/112),每只阳性螺逸出尾蚴且形成囊蚴的平均数为21个(511/24)。大理地区大片形吸虫的最适中间宿主为小土蜗。

    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抗原表位与霍乱毒素B亚基融合蛋白在Bac-to-Bac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的表达
    徐玉梅, 曹士德, 朱传刚, 张世清
    2019, 37(3):  364-367.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22
    摘要 ( )   HTML ( )   PDF (304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CR扩增日本血吸虫28 000谷胱甘肽-S-转移酶(Sj28GST)的主要抗原表位与霍乱毒素B亚基(CTB)的融合基因,CTB-Sj28GST经SalⅠ和SphⅠ双酶切后定向克隆至转移质粒pFastBac,构建重组转移质粒pFastBac-CTB-Sj28GST,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进行基因的同源重组,提取重组病毒,用M13通用引物以及CTB-Sj28GST引物PCR鉴定阳性后转染草地贪夜蛾细胞(Sf9),收集亲代重组病毒反复感染Sf9细胞进行病毒扩增,PCR鉴定重组病毒。重组病毒感染细胞出现病变时,用抗Sj28GST多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IFA)鉴定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鉴定病毒感染细胞裂解液,分析重组蛋白的抗原性。研究结果表明,Sj28GST含有4个抗原表位,长189 bp,与CTB融合后长519 bp。重组转移质粒pFastBac-CTB-Sj28GST的PCR及序列鉴定与预期一致。Sf9转染细胞获得的重组病毒经PCR鉴定,获得与预期一致的519 bp片段。IFA鉴定表明,重组病毒感染的Sf9细胞呈现绿色荧光,未感染的对照细胞无绿色荧光。Western blotting鉴定在约Mr 22 000处有特异性的蛋白条带,与预期目的蛋白大小一致。该重组蛋白能被抗Sj28GST多克隆抗体识别。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3基因鉴定贵州省首例输入性卵形疟病例
    黄雨婷, 黄天谊, 卢丽丹, 佘丹娅, 李世军
    2019, 37(3):  368-37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23
    摘要 ( )   HTML ( )   PDF (248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取贵州省首例镜检诊断为输入性卵形疟病例的血样DNA,以疟原虫的核糖体RNA小亚基(SSU rRNA)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3基因(cox3)为靶标,分别设计属、种特异性引物及种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测序,比较2种引物对疟原虫种类PCR鉴定的特异性。以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参考序列(GenBank登录号:HQ712053.1)和curtisi亚种参考序列(GenBank登录号:HQ712052.1)为模板,应用DNAMAN V6软件对扩增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利用Mega 7.0.26软件,采用邻接法,基于疟原虫线粒体cox3基因DNA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PCR结果显示,基于疟原虫SSU rRNA属、种特异性引物扩增,仅获得1 200 bp的属特异性条带,未出现种特异性条带。基于疟原虫cox3种特异性引物扩增,可获得880 bp的目的条带。Blast比对结果显示,PCR扩增获得的cox3基因序列与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和curtisi亚种的序列一致度为99.4%和97.4%。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华支睾吸虫和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罗卫强, 张雪亮, 周志珊, 范秀红, 黎杏如, 李杰
    2019, 37(3):  372-375.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24
    摘要 ( )   HTML ( )   PDF (176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华支睾吸虫和土源性线虫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于2018年10-12月开展监测工作,采集监测对象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查华支睾吸虫、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情况;钩虫卵阳性者再以试管滤纸培养法进行粪样钩蚴培养;3~9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结果显示,共监测1 254名居民,华支睾吸虫感染30例,标化感染率为2.3%;土源性线虫感染36例,标化感染率为2.7%,其中钩虫、鞭虫、蛔虫、蛲虫标化感染率分别为0.3%、0.2%、0.5%、1.9%。该监测点男性华支睾吸虫病感染率为3.0%(22/747),高于女性的1.6%(8/507)(P > 0.05);不同职业、年龄和文化程度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以农民、≥60岁、小学及以下人群最高,为7.9%(10/126)、4.2%(11/260)、3.6%(14/386)。华支睾吸虫感染与是否吃“鱼生”或吃“鱼生粥”行为因素存在正相关关系(P < 0.01)。该监测点男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3.2%(24/747),高于女性的2.4%(12/507)(P > 0.05);不同职业、年龄和文化程度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以幼托儿童、3~9岁、小学及以下人群最高,为11.4%(23/201)、9.5%(24/252)和8.6%(33/386)。土源性线虫感染与是否饭前便后洗手之间行为因素存在正相关关系(P < 0.01)。提示该监测点的华支睾吸虫病防控重点目标人群为低文化程度、高年龄人群,土源性线虫病防控重点目标人群为低年龄、低文化程度人群。

    Cu2+胁迫对福寿螺金属硫蛋白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茅光耀, 郭云海, 张仪, 肖宁
    2019, 37(3):  375-378.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25
    摘要 ( )   HTML ( )   PDF (166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不同浓度Cu2+胁迫对福寿螺肝胰腺组织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基因表达的影响,取15只福寿螺,在100 μg/L Cu2+离子胁迫后的0、1、7、14、21 d,各取3只福寿螺,分离肝脏,提取RNA,反转录为c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福寿螺金属硫蛋白基因(PcMT)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以cDNA为模板,PCR扩增PcMT基因完整编码序列,连接至pET28a质粒,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挑取阳性克隆进行鉴定与测序。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重组蛋白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结果显示,Cu2+胁迫0~14 d,福寿螺肝脏中PcMT基因mRNA的表达量持续上升,峰值为2.1 ± 0.2,21 d时下降为1.1 ± 0.1。PCR扩增PcMT基因,获得长度约300 bp的片段,构建的pET28a-PcMT质粒经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均与预期大小一致。SDS-PAGE结果显示,PcMT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17 000。

    宁夏2016-2017年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
    段红菊, 马荣, 付益仁, 吴向林, 马天波, 齐蓉婷
    2019, 37(3):  379-381.  doi:10.12140/j.issn.1000-7423.2019.03.026
    摘要 ( )   HTML ( )   PDF (120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宁夏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2016-2017年在贺兰县、海原县及平罗县等3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开展监测,每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200人。收集调查对象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查土源性线虫虫卵,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信息。结果显示,2016-2017年,总感染率为1.4%(83/6 047),其中海原县的感染率(2.2%,45/2 059)高于其他县区(P < 0.05)。女性感染率为1.6%(50/3 099),男性感染率为1.1%(33/2 9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60岁和40~59岁人群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7%(26/1 519)和1.8%(33/1 852),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农民感染率最高,为1.6%(71/4 528),各职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感染率最高,为1.6%(17/1 034),不同文化程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宁夏土源性线虫感染呈下降趋势,需采取分类指导措施,降低感染水平。

    消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继续被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2019, 37(3):  382. 
    摘要 ( )   PDF (6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